📖 ZKIZ Archives


微信和支付寶,誰才是支付領域的老大?看完這組數據你就懂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214

兩大巨頭瓜分天下的局面依舊延續。

最近,艾瑞咨詢公布了2017年2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份額數據,支付寶和財付通市場份額一升一降。

其中,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從一季度的54%擴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則從上季度的40%環比回落至39.8%。

在此之前,業內曾有傳言稱微信支付或將於今年年內趕超支付寶,支付寶寡頭地位正受威脅。

5年增長588倍!中國移動支付進入下半場

自2011年以來,中國移動支付發展呈現快速上升態勢,交易規模逐年翻倍增長,同比增長率快速上升,2013年達到707%,2016年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更是達到58.8萬億元。據預測數據來看,2017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98.7萬億元。

從2011年0.1萬億的交易規模,直至2016年58.8萬億的交易規模,5年間增長588倍,這一數據仍呈上升趨勢。

據統計,過去4個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同比增速逐步下降,但依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增速下降是由於總量規模的增大使得增量在其中的占比縮小。而得益於移動支付不斷拓展支付場景,同比增速依舊保持在高水平。

環比增速方面,2017年Q2依然保持較高增速,這部分得益於6月電商促銷活動的推動。

 

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與國外相比,優勢明顯,增速極快。根據研究公司統計,中國去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為9萬億美元,幾乎是美國移動支付市場(1120億美元)的90倍。2017年,僅4810萬美國人在過去六個月使用過近場支付,僅占智能手機用戶的23.0%。而中國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突破5億,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達到69.4%。

根據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中美移動支付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美國的168倍。

在中金公司分析師姚澤宇看來,當前,移動支付已經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已經見頂,未來比拼的是“金融生態”。所謂“金融生態”,本質上就是“支付帶來的疊加價值”,包括信用、理財、保險、信貸、營銷等多種服務,在提供消費者便利的同時,引導商家更多地接入和使用。今年以來,支付寶在戰略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摒棄社交回歸支付,從而帶來了市場份額的穩中有升。

支付寶VS微信:誰執牛耳?

2016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支付寶交易規模市場份額均超54%,寡頭地位絲毫沒有變化。財付通在今年第一季度發起“猛攻”,達到了40%,隱隱威脅著支付寶“老大哥”的霸主位置。

這場無硝煙的“戰爭”異常激烈。

據艾瑞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從一季度的54%擴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則從上季度的40%環比回落至39.8%。

總體來看,第三方移動支付Q2交易規模達27.1萬億。兩家巨頭份額相加超過94%。借助於淘寶網等線上交易,支付寶“老大”地位愈發穩固。而發力於線下小商鋪的微信支付(財付通)份額雖然微跌,但實力依然不可小覷。相比之下,其他支付企業幾乎無立足之地。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兩家巨頭支付公司的“簡歷”↓

兩大巨頭瓜分天下的局面將會延續多久?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85

IPO觀察 | 三類股東“老大難”海容冷鏈過會,200名“集郵客”迎來曙光

5月15日,繼新三板公司文燦股份、芯能科技帶著“三類股東”IPO過會之後,曾飽受三類股東問題困擾的海容冷鏈也終於闖關成功,200多名新三板集郵者苦等兩年盼來曙光。

早在2015年11月,新三板掛牌公司海容冷鏈便向證監會遞交了IPO申請材料,公司擬申請在上交所上市,擬IPO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5.98億元,用於“年產50萬臺冷鏈終端設備項目”等項目。但隨著2017年新三板“三類股東”問題的發酵,交投活躍的海容冷鏈也飽受其困擾。

2014年7月,海容冷鏈掛牌新三板,先後完成兩輪融資,募集資金總額高達1.55億元,招商基金、鼎鋒資產、九泰基金等投資機構成為公司股東。申報IPO前最後一輪融資,海容冷鏈的估值達到了13.2億元。

在2014年年底變更為做市轉讓方式後,海容冷鏈更是受到了二級市場的追捧,交易活躍,股東人數迅速增加,多支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基金、集合信托計劃在這個時候被引入。到2015年11月公司申報IPO之時,海容冷鏈股東戶數已由掛牌時的18戶增加到了276戶。

去年底公司預披露招股說明書顯示,國壽安保基金-銀河證券-國壽安保-國保新三板2號資產管理計劃持有138.5萬股,位列第十大股東。九泰基金-新三板分級2號資產管理計劃、鼎鋒明道新三板匯泰基金、中建投-新三板投資基金集合信托計劃1號等其他三類股東的持股也均未處置。今年3月,海容冷鏈從新三板摘牌,以處理三類股東問題。

在海容冷鏈之前,已有文燦股份、芯能科技帶著“三類股東”成功過會。文燦股份是首家攜帶三類股東成功闖關IPO的新三板公司,而芯能科技三類股東占比非常小,因此采取清理和穿透兩種方式處理了“三類股東”問題。

對比而言,此次過會的海容冷鏈,存在“三類股東”數量較多以及持股比例較高的情況,因而選擇了摘牌處理的方式。

除了無法穿透核查的三類股東,對於其他200多名海容冷鏈中小投資者而言,等待兩年半,終於迎來過會的喜悅,其中還包括公司的3家做市商,中信證券、國金證券和興業證券。《招股說明書》顯示,三家做市商持有股份分別為69.5萬股、8.1萬股和26.6萬股。

目前A股上和海容冷鏈業務產品最為類似的是另一家冷鏈裝備制造企業四方冷(603339.SH),四方冷鏈2017年營業收入10.09億元,凈利潤1.72億元,和海容冷鏈不相上下,目前四方冷鏈市值42.14億元、市盈率26.3倍。

根據公開資料,海容冷鏈主營商用冷鏈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公司以銷售商用冷凍展示櫃為主,該類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7%、68%、70%及73%。 蒙牛、伊利等國內知名乳制品生產商以及聯合利華、雀巢等快消品企業,均是海容冷鏈的主要客戶。

2014-2017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73億元、8.65億元、8.44億元、5.97億元。同期扣非凈利潤為4710萬元、1.2億元、1.23億元和866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99

Hulu成立兩年 賺贏老大哥YouTube

1 : GS(14)@2010-09-05 22:48:30

2010-8-30 TCW   

當全球影音網站龍頭YouTube還在茫茫網海中摸索獲利模式之際,成軍才兩年多的Hulu(葫蘆,編按:其網站名稱即源自中文發音)已經放出風聲,最快趕在今年就要公開上市,市值可望一舉暴漲至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

八月中,《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披露匿名人士說法,Hulu正與投資銀行密談上市細節,彭博(Bloomberg)旋即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最快今年秋天。Hulu發言人之一布恩(Brandon Boone)拒絕評論,但分析師已開始重估影音網站的價值。

背後股東大有來頭 福斯等傳統媒體出資成立

網路廣播軟體公司套件數位(KIT Digital)執行長祖門(Kaleil Isaza Tuzman)樂觀其成:「對提供優質網路內容供應商而言,這消息好比是投下一道曙光。」投資機構蓋伯利(Gabelli &Co.)分析師馬朗吉(Christopher Marangi)更認為,Hulu的創舉將反轉遊戲規則,證明網路內容商業化時代來臨。

分析師的信心其來有自。

二○○八年三月,Hulu正式成軍,背後的股東都是大有來頭的傳統產業及內容供應商: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福斯電視網(Fox)、隸屬奇異(GE)的NBC環球、收編在迪士尼集團的美國廣播公司(ABC),以及私募基金遠見資產夥伴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合作夥伴則多達八十多家,其中包括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等。

Hulu的營運模式和YouTube如出一轍,同樣不花錢買內容,同樣開放所有企業在旁刊登付費廣告,同樣靠點閱次數按比率抽成,唯一不同的是Hulu有權免費取得供應商的「正版產品」,因此成立之初市場並非一面倒的看好,甚至質疑它不過是傳統內容供應商招架不住YouTube蠶食鯨吞,狗急跳牆想出的掙扎之舉,「活像是一家小丑公司(Clown Co.)。」

率先找到獲利模式 握影音版權,安心賣廣告

不過,事實正好相反。Hulu上線八個月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指出,YouTube單月流量高達八千萬人次,Hulu僅以六百萬人次望塵莫及;但YouTube的廣告營收約莫一億美元,還不滿一歲的 Hulu卻已經來到七千萬美元。《金融時報》甚至大膽預測:「一年內,兩個網站就會平起平坐了。」

二○○九年,Hulu營收衝破一億美元,執行長基拉爾(Jason Kilar)日前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透露,二○一○年將成長一倍,而且「可望獲利」。

反觀YouTube,雖然市占率逾四成,但二○○六年Google收購以來從未賺過錢。去年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資深網路分析師斯賓塞‧王(Spencer Wang)和肯尼斯‧塞納(Kenneth Sena)試算,YouTube研發經費逾七億美元,但營收僅約二億五千萬美元,一來一往,相當於虧損四億五千萬美元。盈利能力遠低於Hulu。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兩家盈虧之差,全在於廣告商青睞Hulu甚於YouTube,特別是後者所提供的四十億份影音檔中,只有三%可嵌入廣告;而Hulu雖然僅擁有近九千萬部作品,但廣告植入比率卻高達八成。造成結果如此懸殊的關鍵,竟然是讓傳統內容供應商嚴重失血的「版權」二字。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曾分析,拜網路科技所賜,傳統與數位媒體之間的戰爭通常是後者大獲全勝,因為內容產出難度遠低於前者的精心原創。蘋果(Apple)的iTunes重挫唱片公司業績;Google單靠搜尋他人創造的內容,就讓廣告商捧著大把銀子上門。當初它買下YouTube,打的是同樣算盤。

YouTube躬逢Web 2.0時代,開創出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傳播模式,成為影音上傳和分享網站的第一把交椅。自此後,YouTube市占率雖爆衝,卻顧不及內容審查管理鬆散、版權保護不力、圖像品質不高,近年來引發許多爭議。

例如,美國媒體巨擘維康影業(Viacom)二○○七年舉證YouTube未經授權,自行在網站上播放該公司的影片,因而向YouTube求償十億美元。雙方纏訟至今年六月,紐約法院才宣告維康敗訴。

儘管這一起關鍵的版權訴訟等於是恩賜YouTube一道免死金牌,但網路行銷公司Broadcast.com創辦人古本(Mark Cuban)興訟初期就警告,YouTube有個致命傷,即產品並非自家生產,若向廣告客戶索費,便涉及侵權,因此只能以線上資料寄存服務商自居,最後落得滿手無法轉化成利潤的影音產品,形同坐在黃金堆上的乞丐。

其實,近兩年來YouTube已經斥資買進電視劇、電影和音樂等專業影音內容的版權,例如二○○九年宣布與環球音樂集團聯合推出Vevo音樂網站,現已是全美最大音樂影音網站。

不過美國科技與媒體部落格矽谷觀察(Silicon Alley Insider)主編卡夫卡(Peter Kafka)質疑,這一招只是依樣畫「葫蘆」,YouTube提供技術,Vevo卻只能吸引對環球的音樂感興趣的用戶,轉化營收的效果小。

外界壓力越來越強,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只是坦承,儘管他們嘗試在YouTube網站推出三種新形態影音廣告,但尚未找到可以大幅提高收入的解決方案:「只能說還在不斷努力中。」

重新定位影音網站 可免費看正版、自選廣告

反觀Hulu的優勢在於,打從在娘胎裡,各大電視網就已經撤除自家壁壘,免費送上好萊塢製片廠的影音資料庫;此外,它也很爭氣的招攬兩百多家內容製造商進貢資源,用戶無需升級、無需花錢,也不用受制節目播放時間,隨選隨看,而且清一色都是正版、獨家的電視影集,任何其他網站都看不到。這些優點,讓Hulu 深得觀眾鍾愛,也大受廣告商歡迎。

《新聞週刊》則是認為,Hulu股東最明智的一步棋,就是從亞馬遜書店(Amazon)挖到基拉爾這個寶。這位哈佛高材生一九九七年在老師引薦下結識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自此他跟隨亞馬遜一起發跡。當他二○○七年離開亞馬遜,已是高級副總裁之尊。

基拉爾重新定義電視在網絡上的生存模式:只要讓觀眾用最簡單的方法,免費看到最多、最優質的原版內容,Hulu就得以奠基於此收取廣告刊登費用。這個理念乍聽很容易,但執行過程中卻有許多微小如「眉角」般的細節。

例如,基拉爾在一次專訪中提及,網站主頁若展示廣告,別說只是引起消費者反感而已,肯定沒有機會讓用戶再多停留一秒;一旦放棄這種手法,流量將源源不絕,順勢帶進廣告收入。此外,Hulu堅持每播放三十分鐘節目,只容許播出兩分鐘廣告,而且一集節目只能看見一家品牌廣告,甚至觀眾可以自己挑選廣告片段。

基拉爾坦承,處理用戶、內容提供商和廣告主三者關係並非易事,就連Hulu的員工也常常問他:「如何取得平衡?」他認為,觀眾若想收看免費節目,就得接受廣告無所不在的條件交換。但是收視戶可以選擇播出的形式,在節目中穿插出現或一次播完當集所有廣告片段,甚至可以選擇收看汽車廣告或是化妝品廣告。

對Hulu創新經營模式,基拉爾說:「多數影音網站只重視觀眾,這一點很重要,但不夠。我們除了收視戶,還有內容提供商和廣告主,及我們的團隊。我們必須考慮所有客戶。」

遭遇全新營運考驗 獲利不夠支應製片成本

儘管Hulu兩年多以來證明翻新手法,傳統產業也變得出黃金,但其實它已開始經歷「成長的煩惱」,最主要是賺錢速度不夠快,無以支應內容供應商龐大的製片成本。市場調研機構SNL Kagan預估,平均每一家內容供應商去年從Hulu手上拿走的利潤不到二十萬美元,但美國電視劇平均一集製作費動輒飆破百萬美元。

為此,今年六月,Hulu推出付費方案,使用者月付約十美元便可在電腦、手機與iPad上觀看電視節目。分析師認為,推出付費服務是聰明做法,可望打消投資者認為免費終將妨礙Hulu發展的疑慮。

不過市場上仍有質疑聲浪。星火資本(Spark Capital)的合作夥伴戴格斯(Todd Dagres)就表示:「時機過早。」他指出,Hulu的收費模式是網路內容商業化的里程碑,但使用者若不願改變舊習,上市之路可能異常艱辛。

延伸閱讀:Hulu流量、影片量大輸,賺錢力卻大勝——Hulu、YouTube營運情況比較

項目:2009年營收╱盈虧 Hulu :1億美元╱打平YouTube:2.5億美元╱虧損

項目:單月流量Hulu:600萬人次YouTube:8,000萬人次

項目:影音檔數量Hulu:9,000萬 YouTube:40億

項目:廣告嵌入率Hulu:80%YouTube:3%

項目:2010年6月觀眾平均收看廣告數量Hulu:24.2個YouTube:4.3個

資料來源:ComScore、各網站 [ul][li][/li][/u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41

华锐风电:坐望全球风电老大

1 : GS(14)@2011-01-15 16:34:2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15/180568.html

在全球风电市场高速增长和国内产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风电装备企业正在加速扩张。

  在全球风电市场高速增长和国内产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风电装备企业正在加速扩张。

  2011年1月13日,华锐风电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对此,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上市后的华锐风电将借助资本市场之力再度创造企业新的辉煌。“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出华锐风电今后的股价,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华锐风电是一只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股票,必将为投资者带来长远、丰厚的回报。”该人士说。

  35亿元押注行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华锐风电此次公开发行1.051亿股,为发行后总股本的10.46%,募集资金近35亿元。本次募集资金将投向3MW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发项目、3MW海上和陆地风电机组产能建设项目以及海上风电机组装运基地建设项目。

  此次募投项目将全面提升公司实力。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行业发展趋势上看,风电机组将从1.5MW向3MW、5MW发展,在风电技术从陆地向海洋迈进的同时,风电市场也将从国内渐渐延伸向国际,并将成为行业的新利润增长点。”

  截至2010年11月底,华锐风电在手订单及中标未签约项目超过1500万kW,居中国第一。已经有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及饱满订单在手的华锐风电,在努力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将国外市场特别是美洲、欧洲作为进一步开拓的重点市场,加紧布局全球战略,未来5年将挑战全球第一的目标。

  2009年,中国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将满足一次能源消耗的15%,并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规模和节奏提出了空前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对风电发展的重新定位。

  据了解,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万kW,勇冠全球。但业内人士强调,中国技术可开发风能总量约7亿~12亿kW,目前仅开发2580万kW,风电产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年均增幅超过了100%,实际发展远超规划。“促使中国风电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同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为风电产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与坚强后盾。”因此业内人士指出,风能作为我国政府兑现节能减排目标承诺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3亿kW。

  对此,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风电上网电价和整机价格下降使得风电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0%,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未来风电上网标准的出台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为风电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风电行业已经驶入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通道,对于中国风电装备企业而言,是加快战略布局,迎接风电大发展的最佳时机。”

  华锐风电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也正是看中了未来增长点。据介绍,此轮募资35亿元将投向风力发电机组研发、风电机组产能建设以及海上装运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 3MW级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系列化研制,大连、盐城、酒泉3MW级及以上风电机组产能建设,以及长兴岛、天津临港风电装运基地和长兴岛临港塔筒制造。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发项目将大幅提升华锐风电技术装备研发能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保持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同时,产能建设将有效完善华锐风电产品结构,缓解满负荷生产压力,保持并提升在公司3MW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市场的竞争力;而海上装运基地将全面推动华锐风电实现“点对点”安装的海上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球海上风电大发展的背景下,培育出新的、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点。

  坚持国际化 挑战全球第一

  “目前我们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三,而我们的计划是五年内挑战全球第一 。”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踌躇满志地说。

  作为中国风电整机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华锐风电市场占有率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第一品牌。据介绍,公司主营1.5MW和3MW风电机组,5MW大功率风电机组已于2010年10月份出产,是中国风电机组大功率升级的引导者,代表着主流风电机型的世界先进水平。

 尽管目前全球风电市场仍被维斯塔斯、GE等传统品牌盘踞,但风电机组制造业推陈出新的趋势也逐步显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球主要风电机组厂商维斯塔斯、GE、歌麦飒、Enercon和西门子等传统品牌,在世界累计市场份额中为67%,占据主导地位,但 2009年新增市场份额中的比例已经下降至47%。苏斯兰、华锐风电、金风和东方汽轮机等一批新兴企业,在世界风电机组市场的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累计市场份额仅占14.5%,但是在2009年新增市场份额中已占据30%以上。

  后起之秀 华锐风电风头强劲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2007~2009年,华锐风电在中国新增装机容量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57%、22.45%、25.32%,2008年和2009年新增装机分别为1402MW和3495MW,连续两年在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市场排名第一。

  同时,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了‘三三五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即用三年时间进入全球前三名,用五年时间挑战全球第一。在努力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将国外市场特别是美洲、欧洲作为进一步开拓的重点市场,计划在欧洲和美国设立生产基地,扩大当地的市场份额。”

  华锐风电将在全球风电产业的大发展中,持续创新、不断超越、全力拼搏,力争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持续的投资回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63

剛剛和上海某家外資便利店開發部老大聊天,得到市場信息如下:

1 : GS(14)@2012-02-02 00:11:47

http://xueqiu.com/6710245196/21382436
1、商超類零售業整體非常不景氣,但奇怪的是便利店居然是整個上海租金承受能力最強的業態,超過咖啡、面包店等高毛利行業。開便利店已經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誰能承受更大的虧損。711去年在上海一共76家店,虧2個億;全家去年虧4個億;今年各家都備足了糧食。喜士多因為高鑫零售上市也加入了戰鬥;羅森母公司被三菱財團收購,今年也準備加大燒錢力度,單去年已經在重慶開了50家。血戰過後,誰來買單?

2、大賣場,目前只有大潤發(高鑫零售)能賺錢,包括家樂福、世紀聯華都虧的一塌糊塗。問之,為啥會有差距,答曰:大潤發是台灣人管理,很多不上檯面的政策非常靈活,外資的大賣場規矩相對較多,國企的世紀聯華更是中規中矩,聽政策,控通脹,所以大家卡死都不賺錢。

3、聯華超市的大賣場虧錢,快客(便利店業務)現在已經換了整套原羅森的中方抄盤手,但是在日資的幾大對手面前,壓力非常大,反而聯華的中型社區超市由於缺乏強力競爭對手運作的還算不錯,整個聯華的業績全靠這塊業務再撐。另外,重要的ok卡業務已經剝離到百聯層面。

4、目前中國的零售模式還是收取通道費,比的就是誰的店多,和供貨商談判的籌碼就越多。還有就是採購規則的靈活,成績做的好的肯定是採購上砍的最狠的,因此國企最爛(大家懂的)、歐美日其次、台灣人第三、民營私人老闆最優,蘇寧(一切為自己)勝出大家就不要奇怪了。
2 : Wilbur(1931)@2012-02-02 11:22:13

"國企最爛(大家懂的)"

忍唔住笑了出來... smiley
3 : Sunny^_^(11601)@2012-02-02 12:25:33

為了economies of scale...弄巧成拙.唉
4 : GS(14)@2012-02-02 21:33:19

2樓提及
"國企最爛(大家懂的)"

忍唔住笑了出來... smiley


入面幾個家賊點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544

小弟和老大 梁文道

1 : GS(14)@2012-05-05 14:47: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89&art_id=16308240
行走江湖最重要是講面子,幾個中學生年紀的小流氓在街上被人欺負,他們的大哥當然要過問一下,否則日後在道上還怎麼混?同理,「主管」幾條街道的地區小頭目的地盤遭人「踩場」,明明亮過自家招牌,卻一點用都沒有,這時候他的大佬也不能不出面吧?一般而言,這類無日無之的小糾紛絕對驚擾不了最頂層的龍頭老大;除非這個幫派太過虛弱,縱是最底部最前線的小弟少了根寒毛,也算是丟了龍頭的大臉。
或許這個類比有些不倫不類,但我還是要把它當做瞭解共產黨現況的起點。沒錯,如今的黨國就是這麼一個最基層的鄉鎮小幹部都能順勢綁架到最核心領導人的局面;此所以陳光誠先生揭發鎮級幹部惡行,卻要遇到整個國家的壓力;此所以汶川一個縣級領導「負責」丟官,沒多久卻能在異地升遷回歸原級。過去的強人可以眼都不眨就像剪指甲一樣地剪掉這些小雜碎,現在的體制則得一路保人保到村子裏去。
這個邏輯很簡單,全由利益串連。下級交了「保護費」,和上頭某人有了關係,那個上級就得照顧下級;否則一遇事,不僅有損自己這條線的利益和尊嚴,搞不好還會連自己也被拖下水,遭到其他路線的清算。如此這般,幾乎全中國每一個地方都能扯出一條上達天庭的利益輸送鏈。而這許許多多的鏈條,就是大家所說的「利益集團」的其中一種版本了。
所以陳光誠得罪的不只是某個地方計生辦的小官員,還是整個計生機構背後的保家。當他進一步碰上了政法官員,那就是整套政法系統的大患了。在外國媒體和人權組織也開始加入關注之後,這位盲人律師更升格成了「國家公敵」。走上「國家公敵」的道路,從鄉鎮開始;開罪小混混,也就等於搧了龍頭一耳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71

法院筍價拍賣黑老大名車

1 : GS(14)@2016-09-23 08:09:52

四川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將拍賣13部車輛,是當地被判死富豪、黑社會劉漢旗下名車,有賓利歐陸(圖)、保時捷、平治等。當中近半車有違規紀錄,其中一輛平治違章67次,扣分達193分!


寶馬底價兩萬

該法院將於本月25日上午9時至晚上9時,在淘寶「司法拍賣」平台上拍賣豪車,已有數百人致電查詢,希望現場看樣。13部車的底價差別很大,其中寶馬X5一輛,底價僅2.2108萬元(人民幣.下同);賓利歐陸,底價則為160.1125萬元(原價約為370萬),使用3年半;市價350萬的林保堅尼僅行駛6,658公里,底價也只要47.6萬。2014年5月23日,劉漢、劉維等36人涉犯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組織罪及故意殺人罪等,在湖北咸寧一審宣判。劉漢、劉維兄弟被判處死刑,劉漢於去年2月9日已行刑。《華西都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3/197790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