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銀行實習+調研總結 反宮馬
http://xueqiu.com/4209327074/25137081
這次暑期,有幸去了興業上海某支行實習,一來為畢業後工作打下基礎,二來利用實習生身份調研公司。做公司的員工是最好的調研方式。
一、成本控制方面。多數人分析認為興業的低成本收入比來自福建員工的收入較上海北京等地較低,經過此次實習,我認為不全是。拿裝修來說,在興業旁邊有招行和農行,裝修非常豪華,而興業就差遠了,二樓辦公區的地板很多都有裂縫、腐爛,支行行長辦公室佈置的也非常簡單,這點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每家銀行網點裝修的豪華程度,我看到的興業支行都是比較簡單樸素的。員工在打印中都會主動雙面打印。最奇葩的是,男廁所在辦公室最裡面,只有男同胞才去,他們節省得連門鎖都不裝了,作為股東真想花點錢給他們裝把鎖了。
![[大笑] [大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
也去分行玩了幾次,據說是周正毅抵押所得,他們家的裝修非常一般般。
二、風險控制方面。從支行行長、客戶經理、小企業部老總得知,其實興業對於貸款客戶的要求非常保守、嚴格。小企業部老總對於小企業甚至直言為「零容忍」,這裡也能體現出李仁傑行長歷次採訪中,對於小企業的態度。最逆天的莫過於尚德,我所在的支行曾經上報過無錫尚德,當時可以說是尚德最風光的時候,被上面「無情否決」了,客戶經理也頗有微詞,事後看來,興業對於風控、市場敏感度是相當高超的。客戶要求嚴格,產品創新多種多樣,是我在此實習的直觀感受,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好的詮釋。
不過,有一點想說下,若以投資的標準來看待,那麼這些企業我認為沒有一家是值得投資的。
三、理財產品: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一大群老頭老太,員工也有很多買理財的。
四、同業業務:支行一般很少做同業,做也是一些很基本的拆入,一般總行會給個指導價。看得出興業不鼓勵支行做,給客戶經理的同業負債提成微乎其微,自然也沒興趣做了。
五、據小道消息,新提拔的總行副行長陳錦光是個厲害角色。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70910/06503961479.shtml … 找篇舊聞瞅瞅,有些杭州廣發的味道。
六、支行行長有意向去浦發了,那裡適合養老,工資會降些,興業壓力大,工資透明;浦發工資不透明,獎金提成很多帶有領導意志在內。
七、民生在各個方面基本上是最激進的。
八、有兩點不足,興業在對客戶經理的培訓方面欠缺,小企業部老總說以前都是有師傅帶的,現在基本上是招些資源豐富的,培訓方面就很少了。也很奇怪,總認為興業在內部選拔上有一套,但是我接觸下來,至少在客戶經理方面的培訓是欠缺的。業務條線制改革並非沒有壞處,比方說以前很多都是公私聯動,現在分開作戰,專業性提高了,但是對私客戶經理就比較難做了。
還有兩年就要畢業了,在職業選擇上,我希望能進銀行從基層做起。不選擇證券、基金,我認為大部分都較為短視,重視業績排名,很難有發揮空間,基金的調研我認為也比較空洞。銀行有資源渠道人脈優勢,客戶經理的調研和基金的調研完全是兩個層次的,水表電表、倉庫、徵信、納稅等一系列是基金調研無法涉及到的,我相信接觸的企業、高管越多,對投資成功越有幫助。還有,做公司的員工是最好的調研方式。
越來越認為投資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能買到便宜的優秀銀行,貸款給不值得投資的企業收取利息,從沒有渠道優勢的人手裡拿來存款。慢慢理解了大佬們為何大把捐款,不是作秀,或許,真正功成身退了,也該試著感恩。
總結自我的投資認識 ustcer
http://xueqiu.com/3866761630/253689501、沒有投資盈利(超越指數同時超越定存)的長期法門,尤其是沒有量化的方法可以長期盈利。至少現階段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不含把數學家、物理學家網羅進囊中,把交易機器放到交易中心的機構投資者。
2、對於個人投資者,存在失敗規律,我們要做到的就是避免促發這些規律的行為;
3、失敗規律一:借錢投資;投資存在天然的不確定性,無論是標的還是時間,借錢投資承擔利息和不確定性的風險(有平倉風險),容易失敗;
4、失敗規律二:做空股票;成功獲利空間有限,失利損失無限。你當然可以舉出無數例子證明,有人做空獲利,但投資就是認為人類的前景是進步的,做空與此相違背。再說,買彩票有中獎的,不說明買彩票是預期投資盈利行為。
5、失敗規律三:頻繁交易;短期的漲跌如同布朗運動中的粒子,誰能長期預見一定是富翁中的富翁。可惜福布斯財富榜還沒有湧現這樣的神人。交易的手續費和佣金會讓券商和交易所發財,個人投資者必須降低交易次數。
6、失敗規律四:愛上自己的股票;你不是這個公司的FOUNDER,也不是董事會成員,甚至你都不是這個公司的職員,你為什麼要愛上它?!愛上自己的股票,就像雪球中的銀粉、酒粉、各種粉一樣,一葉障目,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一個二級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比大股東還操心這家公司,這不是很可笑嗎?你還不如加入這家公司奮鬥算了。
7、失敗規律五:買入價格過高;買入高增長的公司,也要合理價格(什麼是合理價格?)。把價格買到天花板上,要麼降低你的獲利空間,這都是運氣好的;要麼長期持有,只能是長期虧損。買入消費類的公司,只能是在意外事件發生後的低估期買入,即使象可口可樂這種公司,美股的價格也不是無限高的,難道品牌、護城河比可樂還高?這個規律值得推敲!類似5塊錢的蘇寧、8塊錢的中興,當然低估。(這也是事後諸葛亮)
8、失敗規律六:過於相信自己的成功經驗,存在路徑依賴。過於相信大V、大神,也是一樣。投資中,存在無數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地方;某種程度上,投資成功是神經病才能做到的。就像我之前說的,要想投資成功,得首先從認識到自己是個SB開始!
9、失敗規律七:盲目的長期持股,長期(超過3年)持股不賺錢,你需要做的不是堅定的持有下去,而是需要考察自己的擇股理由是否正確。當然這和失敗規律三,有一定的衝突。頻繁交易和盲目長期持股,的確有一定衝突。和失敗規律四有一定的類似。可供大家批駁!
10、失敗規律八:拋棄常識。經常由於多種因素造成投資者相信小概率事件,相信彩票也是一種投資,相信地球比太陽還要大,而且還指著天空的太陽問別人,你那隻眼睛看見地球比太陽小?明明太陽比眼前的大樓都小。拋棄常識,相信不正確的三觀。那麼什麼是常識?
11、失敗規律九:期望值過高。老巴那麼厲害複合增長率不到30%,你覺得你能不老巴強?你覺得自己看看喬丹NBA錄像或者請傑克遜當你師傅,就能去NBA打球?還是你覺得自己學習學習就能得諾貝爾獎?最厲害的職業選手的世界紀錄已經放在那裡,你憑什麼期望值那麼高?
其實還有很多失敗規律,例如屁股決定腦袋(很多事情屁股決定腦袋都是正確的,但二級市場上投資上絕對值得推敲);例如在下降的趨勢接飛刀,還美其名曰價值投資等等。他們是不是失敗規律,歡迎大家去實踐。每個人的投資史都是一把血、一把淚攢出來的!老巴也不是天生的投資家!
以上文字,僅供個人總結,歡迎大家批駁!
工作總結(20131021)Steven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e2r3.html昨天開始北新建材的公司模板。公司現在的主營產品為石膏板,以及與其相配套的龍骨、礦棉等建築材料。2005
年,北新建材收購了泰山石膏(主營產品為石膏板),收購之後公司也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產能佈局。泰山石膏在全國範圍內已有較為完整的產業佈局,如此大規模投資的邏輯在哪裡呢?比如,為什麼不直接進行收購,而是新建產能?並且,產能變得分散後,是否會影響公司整體的銷售計劃?從子公司的數據來看,泰山石膏的盈利能力很強,可以保持在15%
左右的淨利率水平,ROE
也在20%
以上。相比之下,蘇州北新(生產銷售礦棉和龍骨)的盈利能力就相差很多了。
牛市見頂/熊市見底的觀察信號總結 丹華
http://xueqiu.com/3630871406/25779670By 丹華
自己總結的定性的東西,沒有技術指標的說。
這兩天看看這個,應該蠻應景哦。。。
牛市見頂的信號:何時賣出1.核心指數/個股縮量暴漲,漲幅趨緩現頭部跡象,趨勢逐漸走壞;
2.藍籌股/領漲股開始下跌或不再創新高;
3.指數/個股突然暴跌,產生持續賣壓,大眾認定屬正常調整;
4.市場情緒過度樂觀,沉浸在牛市氣氛中,觀點趨於一致;
5.貨幣/信貸/流動性實質性收緊,市場利率飆升,小企業破產;
6.十年牛市、長期持有、不看估值、隨便買的觀點充斥市場;
7.爛票頻出翻倍謠言,內幕/小道消息滿天飛;
8.三線股、超小市值股、零支撐概念股瘋長;
9.通脹惡化並失控,通脹預期大增,生活壓力大增民怨上升;
10.PE/投行火爆,項目多招人多待遇好;
11.新股大量上市,發行市盈率創新高,投行弄虛作假漫天要價;
12.再融資、減持等售股行為大增;
13.股價對實質利好無反應,大幅波動,甚至下跌;
14.無知百姓、實業家紛紛開戶,大談收益率,短線交易盛行;
15.股價下跌時仍滿懷希望、安慰自己,賣方堅持強推;
16.股基、私募等產品大量發行,申購踴躍;
17.估值水平高,認為估值能提升,高成長化解高估值;
18.連續縮量暴漲後,新高附近放量長陰
19.不加區別地濫用正向循環的投資邏輯;
20.投資業員工待遇暴增,雞犬升天,生活奢侈,大肆招人;
21.外行給內行推薦股票;
22.分析師對個股股價和大盤點位出現高的離譜的預測;
23.眾多另類資產被爆炒,如藥材/玉石/郵票/藝術品/奢侈品等;
熊市見底的信號:何時買入?
1.貨幣政策收緊較長時間(利率/準備金/M1/新增信貸),即將放鬆;
2.優質藍籌股不再繼續創新低,開始企穩,橫盤震盪;
3.股價對實質利空無反應,甚至開始上漲;
4.破發、破淨增加,概念股跌回原形,整體估值創新低;
5.股價跌回至瘋長前的水平,甚至更低,縮量橫盤;
6.核心指數持續縮量大幅下跌後,初步企穩且劇烈波動;
7.新股常破發,發行暫停,再融資紛紛終止;
8.市場情緒足夠悲觀,且持續了較長時間;
9.屢次失敗後,再無人搶反彈,公認誰搶誰死,絕望麻木;
10.圈內圈外一致看空,只關注大盤新低而非個股和基本面;
11.長期熊市的觀點氾濫,極度悲觀和恐慌,樂於猜點位;
12.股民抱怨咒罵,鬧事、打砸、跳樓、上訪,極度不理智;
13.股民不計成本清倉,發誓永不炒股,或被迫長線,回歸主業;
14.機構倉位減至下限,產品現清盤潮,基金互殺,股基發不掉,債基/貨幣流行;
15.PE/證券大規模降薪裁員,營業部冷清,人心惶惶,多充電/懷孕;
16.一致認為股價低估,但無人敢買,少數遠見者開始購入股票;
17.產業資本實質性增持、回購股票,現價較增持價有較大折扣;
18.多頭噤聲,空頭四處炫耀並不斷確認新低預測;
19.相關產業極冷清(附近餐飲、銀行理財);
20.收益率預期一降再降,滿足於蠅頭小利見好就收;
21.惡性循環的研究邏輯盛行,賣方逐漸噤聲不再強推,報告大減;
22.分析師對個股(少)和大盤出現低的離譜的預測;
23.另類資產價格大幅回落哀鴻遍野如藥材/玉石/藝術品/奢侈品等;
對於《Hedge Fund Market Wizard》中如何控制風險的一些總結思考 投資界紅小兵
http://xueqiu.com/1525548107/26033374關於《Hedge Fund Market Wizard》的翻譯基本上要接近尾聲了。截止到本週,我已經翻譯了十三章,還有兩章以及一些trading rule就要結束了。翻譯是一個讓自己提高,加深印象的過程。我很喜歡做一些翻譯也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大師的精華。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那些trader對應風控的重要性。許多表現優異的對沖基金,他們年復合收益率也就15-20%,在今年的局部性牛市中,隨便抓幾個翻倍股就能大幅戰勝這些基金。然而他們的共同點是最大回撤很小。許多對沖基金最高的回撤(peak to trough drawdown)只有10%。而更有一些對沖基金,在長達十年的交易中,單月虧損4%以上的次數不到5次。所以風險控制,成為了長期能夠跑贏市場的最重要一環,而如何控制風險呢?我自己翻譯中的一些體會和大家分享:
不要賭博。客戶把錢交給我們並不是讓我們去賭博的,這裡說的賭博是概率在一半一半的投資。很多交易員在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虧損時,喜歡孤注一擲,希望靠某個東西快速回本。這個動作如同在賭場的時候,當我們累積輸掉1000美元後,會一把用1000美元押一把百家樂,希望一次翻本。從長期看,這個習慣是最終會導致交易員破產的。
不要和趨勢抗爭。這點我個人也覺得非常重要,甚至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看對得太早有時會害了我們。比如書中關於的網絡股泡沫,那些在4000點看空納斯達克指數,甚至做空的人最後都死了。真正能活下來的是5000點下跌到4000點,然後跌破後才去做空的人。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太深刻了「Will You short Nasdaq at 4000?You can't short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s overvalued」.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便宜了就大舉買入。那些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當天全部買進低估值家電股伊萊克斯的交易員最後也是虧損出局的。許多優秀的交易員會參與泡沫,不與泡沫或恐懼抗爭,但是他們清楚地知道基本面,然後在市場反轉的時候出擊賺大錢。另一方面,優秀的交易員,基金經理都是很謙卑的,千萬不能自大。既然錯了,就懂得向市場認錯。那些覺得自己永遠不會錯,和趨勢抗爭的人最後都是死得很慘。這裡我又要舉Mr. Copper賓中泰男的例子。能夠一手控制全球銅交易5%倉位的人,對於銅的基本面視而不見,相信自己能夠左右市場,最後依然無法抵抗趨勢的力量。
懂得止損。買方投資和賣方推股票是完全不同的。賣方推股票,比如一個股票從10元上漲到40元,可以自我吹噓推了一個多麼牛的股票,上漲了4倍。但是大部分股票的上漲都是有波動的。有些人會選擇下跌10%止損。看清楚方向後再進去。雖然買入價格可能比賣出的時候還高一些,但有些人願意去支付這個溢價,因為這個溢價能告訴他們方向,也讓買入更加安全,所以許多人覺得支付這個溢價是絕對值得的。
做大概率的投資。這個我感覺也是最核心的。無論是從止損,還是倉位控制,或是其他方法,最核心的是讓賺錢的概率超過虧錢的概率。而在賺錢的時候儘量多賺,虧錢的時候儘量少虧。過去十年,那些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在2008年的大熊市沒有虧很多。08年的次貸危機把許多對沖基金都wash out了。即使在牛市賺得再多,但是虧一次錢就是死。這也和德州撲克的理論很像。你贏過再多次,一次All In失敗就是出局。每個人適合的投資方法,框架是不同的。一定要多做那些我們在賺錢的方法,對於一直讓我們虧錢的投資方法,我們必須減少甚至不做。What works for everyone is different. 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我們自己。
總結而言:投資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賣方基本面研究更加偏向科學,而買方實戰投資更加偏向藝術。控制風險的第一要素是止損。每個人的止損線不同。有些是組合的3%,有些是個股的10-15%。許多人對於虧損看的是單月的虧損幅度。而一旦某一個月做得不好,就清倉休息。所有偉大的投資者,都沒有在大熊市中虧大錢,畢竟虧一次,就死了。投資是長跑,重要的不是一次賺了多少,而是長期看,一直在賺錢。做大概率,有把握的事情。
個人一些粗淺的總結,當然我自己沒有真正的組合管理經驗,也非常歡迎各位能夠分享自己關於如何控制風險的心得,讓我們彼此都一起進步!
天福研究總結(2013-11-24)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26246730天福這支股票佔了我25%倉位,現在雪球上基本沒人討論這個行業了,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發展空間的行業,這些是我對天福和茶行業進行的研究,我把這些彙總到一起。
茶行業情況:
大陸茶行業市場容量1000 億左右, 目前人均飲茶量卻只是台灣的一半,將來大陸人均飲茶量至少會翻倍達到台灣的水平。大陸茶葉市場還極其分散,有上萬家茶企,但銷售額很多都不太高,天福去年銷售額17個億,這幾年普洱茶被炒的很熱,大益沒有上市,估計大益的銷售額也會高於十億,目前就再沒有其他銷售額超過10億的國內茶企了。
天福歷史:
天福的老闆李瑞河1935年出生,1953年在台灣創辦了天仁茗茶,由一個小茶店,一路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成為台灣第一大茶行,在台灣有60多家店,全球共有161家分店,在北美、澳洲大城市都有分店,除了賣茶葉,還研發了各種茶食品,奶茶吧,也開發「喫茶趣」(cha FOR TEA)複合式餐飲連鎖系統。2003年天仁授權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烏龍茶、綠茶飲料。目前在台灣市場佔有率12%-15%。
1990年由於多元化經營,當時天仁開漢堡店,開旅館,開天仁證券,什麼賺錢做什麼。台灣股市從12000點暴跌,天仁有墊資業務,股市巨虧30億。但李瑞河信用非常好,不還清所有債務,絕不離開台灣。由於信用好,很多人願意與他合作,朋友集資3000萬到大陸開天福茗茶,這些早期投資者跟著李瑞河,後來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目前經過20年的發展,天福在中國有1347家直營店,福建,北京,山東是天福茗茶賣的最好的幾個地區,2011年港股上市,天福與天仁相互參股,。
競爭優勢:
1. 大陸茶葉店連鎖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都是天福首創,同行模仿,模仿的只是形式,天福在台灣和海外有幾十年成功的經營經驗,這國際化眼光,是模仿不了的。不是大陸茶商不夠聰明,而是人家比你早起跑了30年。管理層的遠見和管理水平天福最大的優勢,我個人認為這是天福的利基。天福工廠的衛生管理水平是世界級的,星巴克,85度C,樂事,都找天福茶食工廠帶工。全國1300家店每家的服務感覺都差不多,這也是一種管理水平的體現。
2. 產品研發能力,一個好的公司必須有利用已有的品牌和技術優勢研發出新的手受歡迎的產品,比如康師傅不斷的研發各種新產品,比如雲南白藥利用自己的優勢開發出云南白藥牙膏和云南白藥創可貼等。天福在這方面優勢非常明顯,1990年股市的教訓以後,就像李瑞河自己承諾的,再也沒有投資過茶以外的生意,而只是圍繞這茶進行產品開發。天仁研發的茶糖,茶蜜餞,茶糕點達到幾百種。另外在天仁茗茶的茶主題餐廳裡,各種以茶為原料的菜餚應有盡有,比如有普洱牛肉麵,用XO與茶配的茶酒,這些茶餐在天仁茗茶輕鬆小站的網站上都可以查到。這些已經開發出來的產品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雖然有些在大陸還沒有面巿,但將來一定會發揮作用。今年很多天福店裡開始銷售喝茶時點的各種香和香爐,是與日本一家香堂合作的。
3. 全球化眼光,我理想中的企業是將來要有成為世界第一的潛力的,要成為世界第一,企業必須有全球化眼光,天仁茗茶1979年在北美開設第一家店,至今已經幾十年的時間,我在悉尼生活的朋友就跟我說悉尼有一家天仁茗茶,一家店在一個城市開很多年對一個品牌也是很好的宣傳。比如在日本做了一次調查,日本人對台灣印象最深的商品品牌第二名就是天仁茗茶。這種在海外品牌知名度的積累對天福在大陸想把茶店開到全世界的競爭對手不知需要花多少錢才能換來。
4. 遠見,茶行業的銷售與其他行業不同,天福的服務員必須懂茶,會泡茶,才能給根據顧客的需求給顧客推薦合適的茶,一個茶行業的專業人才要大概三年時間才能成才,這樣的人才非常稀缺。李瑞河為了培養人才投資2億開辦茶學院,每年還要投入3000萬,設七門外語,每人必須選學兩門,就是為了將來把中國茶賣到世界各地。
5. 按照費雪好公司的十五點標準,一一對比,天福基本上都符合,其中只有一點就是行政關係,天福是家族企業,大股東大部分姓李,我怕外人會不願意為這樣的公司工作,但看到售出購股權裡有其他姓的和第三方的人員,還有那位曾在天福工作過的朋友跟我說幾年前公司沒有這樣的問題,有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競爭劣勢:
1.台灣茶只有烏龍茶,天福最擅長的茶是烏龍茶,包括鐵觀音,凍頂烏龍茶,還有天梨茶,東方美人茶,還有自主研發的用西洋參和烏龍茶製成的茶王系列。其他的茶類天福到了大陸以後才開始研究,但某些同行在某個地區可能是賣某種茶的百年老字號,在某些地區競爭會有劣勢。目前天福已經在各大茶區都有自己的工廠,天福來大陸才20年,還年輕,慢慢也會變成老字號的。
主要競爭對手比較:
天福的定位:"天然,健康,人情味"目前,天福在烏龍茶,茶具和茶食品市場佔有率最高,綠茶市場佔有率也挺高,但綠茶市場很大,很分散,只佔1%多一點。
大益,大益主營普洱茶,普洱茶定價行業標竿,加盟店為主,我調研過的所有大益店都只賣大益茶餅,由於這幾年普洱茶被炒的火熱,大益的銷售額和全國分店數應該不在天福之下,據瞭解這兩年普洱質量有所下滑。
八馬,市場定位是『商政禮品茶』,和天福一樣主營鐵觀音,八馬主營濃香型鐵觀音,主要產品賽珍珠賣的不錯,天福的鐵觀音是清香型。八馬目前全國有800多家,自稱有三分之二的店是直營的,但據我調研,在北方大部分都是加盟的,一個城市只有一家樣板店是直營的。八馬找來葉茂中做的營銷策劃,還有天圖風頭注資,這兩年弄得風聲水起。深圳是八馬大本營,只在深圳地區,天福處於下鋒。
張一元,百年老字號,主營花茶,京津地區人們喜歡喝花茶,張一元和吳裕泰在花茶的巿場份額很高,天福在花茶領域與張一元競爭處於下鋒,好在北京外來人口非常多,天福在北京一個城市就開了八十家店。
竹葉青,成都人比較認的這個當地的品牌,天福在成都與竹葉青的竟爭處於下鋒
立頓,這家企業150年歷史,全球銷售額300億,在中國地區年銷售額大概30億,前幾天有條新聞,立頓中國區管理層通過中國茶協牽頭拜訪了福建天福總部,表達了想與天福合作。
星巴克,星巴克之前收購了一家美國的連鎖茶葉店,它也看到了未來茶行業的潛力,今年准備在美國開第二家茶館,茶館內也賣中國茶,準備五年內開1000家星巴克茶館,這是我認為目前對天仁天福最大的威脅。
未來發展:
根據天福總裁李世偉的說法,九十年代是大陸茶行業的培育期,2000年到2010年是大陸茶行業的爆炸性發展期,和台灣幾十年前的情況一樣,這些年大陸把茶的價格炒的虛高,大陸茶的價格將回歸理性,今後天福今年主推平民茶,在面積大的天福店增加奶茶吧和喫茶趣似的茶主體複合式餐飲,增加單店銷售額,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小的天福店只賣高端茶,中低端茶放到超市店去賣。
今年天福在福建試營了兩年的放牛斑奶茶吧,向全國推廣了,目前全國已經開了57家,相當受年輕人歡迎,有的放牛斑開在天福店,單獨開的窗口,有的開在街邊。在台灣天仁店裡的奶茶所賺的錢基本可以等房租。我去青島的和大連的放牛斑把所有的飲品和茶食都嘗了一遍,大部分都非常好喝,非常獨特,放牛斑的特色就是天福的的茶加上鮮奶,品牌市場定位準確,形象可愛,易記。青島的放牛斑那時剛開一個月,一天大概能賣200到300杯,大連放牛斑大概能賣200杯,最瘋狂的是福建,泉州有的店一天能賣1000杯,每天銷售額都在8000元到10000元。未來大陸茶葉必然價格會回歸理性,天福正在開放牛斑奶茶吧,市場成熟後還會開和茶主題餐廳來提高單店銷售額養店,為未來做準備,但我不知道像八馬,大益等那些靠加盟來發展的還能怎樣模仿,如果大陸茶價(包括普洱)回歸理性,會出現大批茶葉店,尤其是大批個人茶葉店關店,市場佔有率會更加集中,就看誰有實力和策略堅持到那一天。
今年天福收購了天鈺,天鈺有一個購茶網,天福在天貓,京東上也設有旗艦店,還和蘇寧開始合作,明顯想加強網絡銷售力度,網店定價與天福店裡一樣,這樣也不會亂價 。
另外一點過去天福的茶品很多都是半斤裝的,如果不是送禮,我基本不會買。今年很多茶改成了100克到200克的瓶裝,方便攜帶,比如我買的茉香明珠,216元價錢還不錯,很好喝,但一桶只有100克,折合成一斤也不便宜,就像賣一盒香煙一樣,喝完可以再買,很多好茶大眾也消費的起,最聰明的一點,喝茶有一個不可逆性,喝慣好茶之後再喝差一點的茶就會有鎖喉的感覺,消費者會漸漸習慣喝好茶。
李瑞河在一個訪談中說,大陸的市場容量會到1000億,如果天福能佔100億,那將會是非常大的成就,立頓一年的銷售額達到300億相當於中國茶企業的總和,希望中國也會出一兩家這樣世界級的企業。星巴克之所以能風靡全球,主要還是因為美國文化的追捧,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也會受到追捧,中國茶會風靡全球。
類似於費雪的閒聊法,我從在微博上,大眾點評網上看大家對天福的評價,大家都對天福的服務都很滿意,有人情味,但是有一些資深懂茶的人士會認為天福有些貴,如果不是送禮,他們會去批發市場貨茶莊淘茶,但大部分不懂茶得人會去天福,雖然貴但買個放心,有品質保證,有很多女孩子喜歡天福的茶點心,天福在茶食品方面有成長潛力。
放牛斑這個品牌在年輕人當中反映相當好,非常有潛力。
在研究天福的過程中,我喜歡上了這家的企業文化(雖然沒有董寶珍喜歡茅台那麼瘋狂調研100家茅台店,我至少去過50家天福店調研),我發現天福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氣質,由於我工作需要到處走,我幾乎每到一個城市都要去幾家當地的天福坐坐,和店員聊聊,瞭解天福的情況。
估值:
目前天福市值38億人民幣,去年銷數額17億,淨利潤2.9億,今年上半年淨利潤1.2億,PE在12左右,PB在2.2
天福上市時間比較短,去年股息收益率5%。
我研究了天仁過去10年的年報,和天仁的歷史走勢,天仁在一個飽和的市場市值成漲了4倍,每年都5%左右分紅,隨著收益的增加股息10年發了投入成本的一倍多,10年平均ROE12%-15%。
天福去年的ROE是17%;相信在大陸這遠未飽和的市場天福未來ROE做到15%-20%的可能性很高,這樣的ROE給PB2.2應該算合理,但未嚴重低估。
設想如果星巴克之前沒有收購TEA,而是出錢收購天福,會出多少錢?
對投資的保護:
1. 天福每年5%的股息收益率,對股價下跌起到保護作用。
2. 公司售給內部人士購股權激勵,835.3萬份,但行使價基本都在5.4元以上 ,行使期限10年,應該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2013年投資總結:大江東去
來源: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6653444
2013年投資總結:大江東去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當大家還在為創業板好還是藍籌板好喋喋不休時,很快一年就結束了。這一年對許多投資者來說是收獲的一年,是成功的一年,當然也有部分投資者的業績仍然不盡人意。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不管是屢敗屢戰,還是屢戰屢敗,在股市里是沒有回頭路的,雖然大家都知道這里七虧二平一賺的道理,都知道這里只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遊戲而已,但千千萬萬的股民仍像飛蛾般前赴後繼進投身於股市這個火海——尋找人生財富增值的明光?做為中國股民,是幸運的。君不見,證監會各項制度都是將股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T+1,漲跌停板限制,開通創業板限制,ST後面還可加星號等等,處處都在為股民著想,都是好人啊。做為中國股民,又是非常不幸的。君不見,這年頭就是找個對象,如果你說是炒股的,二十多盞燈全滅了,姑娘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啊。在未來IPO註冊制度下,股市的企業淘汰制度會自然生效,因為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面值,就會直接下市,既使是縮股,也只是多活幾天而已。這時候像國內這種以散戶為主的市場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散戶會被大量消滅,散戶比例會大幅下降。感慨了這麽多,其實哪里的股市都是一樣的,投機也好,投資也罷,這只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場所,股市里沒有新鮮事,你不可能期望大部分都賺錢的,這里永遠只是少數人賺錢的地方。對大部分股民來說,最多是慢性中毒滅亡與快速滅亡的區別而已。按照自己的慣例,每年還是要總結一下這一年來的得失,雖然還沒有到年底,但也只有二周的時間了,收益還最終還沒出來,估計不會相差太大。這一年雖然收益沒有那些大神動不動就幾倍,但基本也算達到了預期。夫人的小賬戶收益成功翻倍了,達到了115%左右,自己的賬戶整體收益應該60%左右。五月中旬義務接管了一個同學的賬戶,今年收益45%左右;另外下半年跟一位朋友合夥了一個賬戶,目前收益大概是15%左右;還有就是今年五月份我們班級聚會余了點小錢,放在我這里管理,目前大概收益是60%左右。今年所有的都在這里了。收益都是表象,用自己的一句經典的話就是:股市里的成功都是虛幻的,只有虧損才是真實的。所以今年的總結具體情況還是先從不足開始說起吧。主要談下三點不足:一、上半年心態比較急躁。上半年由於心態控制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看到許多個股大漲特漲,自己的個股不盡人意時,過於急躁,因此不停的尋找新的標的,操作頻頻,不停的換股,所以在五月份前股市全面上漲時,自己的收益少得可憐,錯過了今年最好的賺錢時機。其實,去年底自己持的主要個股如尚榮醫療、湯臣倍健、安潔科技、百圓褲業等,上半年都是漲得非常好的,換的個股一個不如一個。即使是香江控股,也是選錯了股,蒙對的。這個教訓是比較深切的,如果有如果的話,今年的第一波我的收益可能就翻番的。這也是今年最大的失敗——犯了幾乎是許多股民都容易犯的錯誤。羨慕嫉妒恨的後果就是心態不夠沈穩,急躁,從而這山看著那山高,呵呵,摔個大跟頭太正常不過了。二、過早地判斷牛市,犯了經驗主義錯誤。年前的股市起來,當時第一感覺是反彈,到春節期間,看到向上趨勢已經形成,認為是牛市來了(這個過程,在個人的博客里均有記錄)。到這時,其實也沒有出現什麽大的失誤,最重要的是後面認為牛市里應該放棄成長股,選擇“垃圾股”,這個決策犯了經驗主義錯誤。即使是牛市,未來的牛市一定是分化的牛市,是個股的牛市。 06-07年的牛市一去不複返了,以過去的眼光看未來,是沒有前途的。今後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將是常態,牛股可以五倍、10倍的大漲,差的企業不但不漲反而會下跌。三、投資不專一。投資不專一,也一直是這幾年都存在的問題。個人對投資的極度愛好,換來的另一面就是什麽都想研究,什麽投資都想做。當然,這個研究也是有底線的,明顯的杠桿不碰,不做空,這是原則。但除此之外的投資,尤其是各種類型的套利,曾經成為我的最愛。套利操作對不能長期盈利或者低風險投資者來說,是可以考慮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但對本人來說,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一是投資收益低,二是消費大量個人有限的資源,將有限的精力和財力投資在套利上,得不償失。個人今年上半年在套利操作上面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實際效果非常有限。也許將來有一天,自己的資金量大了後,我會考慮用一部分資金做套利,一年賺個10-15%穩定的日常生活費。當然這是後話。其實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現醜了。下面也簡單談一談一談今年的收獲。主要成功的二點。一、今年又是持續盈利的一年。雖然犯的錯誤仍然很多,選的個股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但從09年下半年3000點後面,投資轉型以來,連續五年取得盈利,沒有出現過虧損。2009年上半年收益,那是賺的市場的錢,具體由於當時沒有統計,就不計算在內了。2009下半年:45%;2010年:10%;2011年:18.5%;2012年:21.3%;對投資來說,包括2008年都沒有虧損,我是幸運的,但這種好運還能持續多久呢?希望是一輩子,但理性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二、完善了成長股投資體系。成長股投資是中小投資者永恒的話題。通過這幾年來的實踐和不斷的摸索,到目前為止,個人已經建立一整套成長股投資的體系。從選股、建倉、持倉和賣出,過程跟蹤,倉位配置等等,都已經有比較詳細的措施和方法。關鍵是個人的這個系統理論上是能夠適應IPO註冊後面的成長股投資。呵呵,目前為止唯一合夥的那位朋友,就是因為看好我,認為我是匹黑馬,認為本人在走上升通道,後面收益會越來越高,提出跟本人合作。其實對於合夥,我還是心存疑慮的,首先來說,壓力山大是必然的,從接手朋友這筆委托後,壓力感覺明顯不一樣,這不僅僅是金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其次,如果賠了錢真的不好交代,雖然朋友說,虧損25%都不用我賠一分錢,但我這人是非常重視信譽的,寧願不賺錢,也不能愧對朋友的厚望。不管怎麽說,對已過不惑之年的我來說,人生能有幾回搏,再不拼搏待何時?所以,再次感謝朋友們的信任,為本人提供一次歷練的機會。不管成功與否,後面即使不走這條路,我也會走屬於自己個人的自由投資之路。簡單的一年總結就到這里,由於有合夥人的關系,目前持股10只左右,基本都是一些冷門股:有地產、有服裝、有白酒、有造紙、有軟件,哈哈,還有百貨,連白酒如古井貢酒今年都為我賺錢了,今後個股分析就不隨便公開了,否則是對合夥人的不公平。祝願所有的朋友們明年取得一個好收成!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年尾總結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3/12/blog-post.html巴黎:
很久沒有寫Blog,記得年頭自已做了一次30,000點的"希望",然恆指不到,美股卻大升,自已組合已超額完成。
年頭已表明會重注銀行和保險股,3月尾買入的加國Sunlife升了3成,Dollar Tree一成半,同期的IBM卻蝕5%,反而第三季把部份美國銀行轉到中資建設和工行,獲得了2成升幅,跑勝美銀,算是不錯的轉股。
2014年我會再接再勵,減輕美股,轉投和"重手"較美國國內銀行更高息的中資銀行股。
中資銀行股最麻煩之處不是什麼壞帳問題,壞帳年年有,而是因為國銀的年資短,很難像美國的銀行上市有幾十年的年資,容易找到長勝股,避開弱股。
找對和找錯好股事關重大,今天的中資銀行股的價格相差都只是1-2倍的P/E,但加果看看富國銀行、美銀、花旗為例海嘯至現在的表現,一隻穩健股會是天和地的分別,亦是賺50%和蝕50%足一倍的相差。
人人都想買中騰訊,但很難想像一個投資者能只靠讀財報,便有信心重手買入騰訊,如平實的富國銀行一樣並持有多年,讓它錢生錢。
---------正道不需問吉凶-------
這是我讀了多年中國歷史得出的一個處世和投資座右銘。
2013年年頭已說過,2013年年尾還是一樣重複,2014年要嚴重避開定息投資標。
隨便一個比喻,中國銀行昨天的股價的Yield是6.14%,買一層550萬的樓,今天只能收租1.5萬,業主還要交管理費、差餉,每月至小2-3千,入袋只有1.25萬,或只有2.7%。
自住就要1.7萬-1.8萬。
但閣下只要買入295萬元的中國銀行,一年收的股息,足以付擔同樣的物業的租住(1.5萬x12月)。還有小付了2-3千元的管理費和差餉閒錢,供你每月買股票生仔。
如果是投資之用, 更只需買入245萬股票即可,一樣可獲得買入物業同樣的回報(1.25萬x12月),且沒有兩倍印花稅。而一旦加息,手上持有的銀行股只會更賺錢。
一年之計在於春,巴黎並祝朋友們年未節日快樂,新一年心想事成!!
2013年投資總結——認識資本市場的二元屬性
來源: http://xueqiu.com/9289313574/26813830
還有2個交易日2013年就將過去,由於1個月前手中就已無任何持倉,因此今年的收益率其實早已鎖定在253%,主要盈利來自富瑞特裝、網宿科技、浙報傳媒和電科院這四家公司。應該說,這一收益率在今年的市場中並不算很突出,但我個人已經非常滿意了。由於9月之後我主要的精力轉向了行業與公司的深度研究以及大量的閱讀學習,沒有怎麽參與交易,因而也有時間對許多問題進行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年又是結構分化非常突出的一年,雪球上有關投資與投機、價值與成長、傳統與新興等話題的爭論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激烈程度,8月份我也曾與一些球友有過口水戰,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在此,我想先向他們表示歉意。我記得我曾經說過,投資就是不斷在各種對立的矛盾中尋找平衡,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應該認識市場的二元屬性。資本市場本身就存在兩種盈利模式,一種是博弈,一種是共贏,我們從投資者行為來加以區分,Buy&Sell可以定義為博弈,因為你涉及到了尋找對手盤的問題,另一種Buy&Hold可以定義為共贏。許多人喜歡將基於交易的博弈模式稱為投機,認為這樣的盈利是不可持續的,而將基於基本面分析的共贏模式稱為投資,並紛紛學習和仿效。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非常極端和片面的,全球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的誕生首先是為了提供流動性,隨後才開始起到資本配置的作用,因此自資本市場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具備了投機和投資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和盈利模式,這個或許就可以稱之為市場的二元屬性吧,我們沒有必要就投資和投機的問題作過多的爭論。事實上,除了一群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以外,我們也看到了利弗莫爾、徐翔等通過博弈模式取得成功的市場參與者。細細想來,市場的二元屬性其實無處不在,比如估值與成長,時間與空間,這樣的矛盾和對立無時無刻在投資和交易時困擾著我們,我想這就是為何會有爭論的根源所在吧,尤其是當市場越來越走向其中的某一極時,這樣的爭論就會越發激烈。每個人都固守在自己認為正確的那一極是否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還是就剛才的幾對矛盾而言,有些人追求快速的追錢,有些人追求最豐厚的利潤,但投資就像考試,最好的衡量指標是複合收益率,而複合收益率是個雙變量指標,既有時間的因素又有空間的因素。同樣的,有些人更重視估值低,有些人更重視成長快,最終吉姆斯萊特創造了PE/G這樣一個指標來為二者尋找一個平衡。所以,我想,投資未來的方向是走向融合,而不是大家固守在自己認為正確的一畝三分地上互相對立,投資應該是根據管理資產的規模不斷尋找平衡的過程,而不是在某個極端上負重前行。其實,仔細想想,真正的大師都是融合派的代表,估值+成長成就了巴菲特,趨勢+選股器成就了歐奈爾,趨勢+宏觀對沖成就了索羅斯,如此雲雲。最後,借用好友海峰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投資也好,投機也好,賭博也好,其實是一個從二到一再到零的過程。什麽是二呢,二就是腦子里面只有陰陽燭,這時候呢其實還沒有入門。什麽是一呢?一就是你練了個東西,不管是什麽,反正你可以賺錢,甚至長期穩定賺錢。最後是零,就是一和一之間的區別消失了,成了零。@我是表好胚 @利弗莫爾一平 @侯文寬 @來複士 @wxgsh @大頭78 @紫雲 @O_Livia @為夢想轉型 @萬事皆圓
2013年投資總結——認識資本市場的二元屬性
來源: http://xueqiu.com/9289313574/26813830
還有2個交易日2013年就將過去,由於1個月前手中就已無任何持倉,因此今年的收益率其實早已鎖定在253%,主要盈利來自富瑞特裝、網宿科技、浙報傳媒和電科院這四家公司。應該說,這一收益率在今年的市場中並不算很突出,但我個人已經非常滿意了。由於9月之後我主要的精力轉向了行業與公司的深度研究以及大量的閱讀學習,沒有怎麽參與交易,因而也有時間對許多問題進行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年又是結構分化非常突出的一年,雪球上有關投資與投機、價值與成長、傳統與新興等話題的爭論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激烈程度,8月份我也曾與一些球友有過口水戰,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在此,我想先向他們表示歉意。我記得我曾經說過,投資就是不斷在各種對立的矛盾中尋找平衡,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應該認識市場的二元屬性。資本市場本身就存在兩種盈利模式,一種是博弈,一種是共贏,我們從投資者行為來加以區分,Buy&Sell可以定義為博弈,因為你涉及到了尋找對手盤的問題,另一種Buy&Hold可以定義為共贏。許多人喜歡將基於交易的博弈模式稱為投機,認為這樣的盈利是不可持續的,而將基於基本面分析的共贏模式稱為投資,並紛紛學習和仿效。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非常極端和片面的,全球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的誕生首先是為了提供流動性,隨後才開始起到資本配置的作用,因此自資本市場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具備了投機和投資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和盈利模式,這個或許就可以稱之為市場的二元屬性吧,我們沒有必要就投資和投機的問題作過多的爭論。事實上,除了一群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以外,我們也看到了利弗莫爾、徐翔等通過博弈模式取得成功的市場參與者。細細想來,市場的二元屬性其實無處不在,比如估值與成長,時間與空間,這樣的矛盾和對立無時無刻在投資和交易時困擾著我們,我想這就是為何會有爭論的根源所在吧,尤其是當市場越來越走向其中的某一極時,這樣的爭論就會越發激烈。每個人都固守在自己認為正確的那一極是否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還是就剛才的幾對矛盾而言,有些人追求快速的追錢,有些人追求最豐厚的利潤,但投資就像考試,最好的衡量指標是複合收益率,而複合收益率是個雙變量指標,既有時間的因素又有空間的因素。同樣的,有些人更重視估值低,有些人更重視成長快,最終吉姆斯萊特創造了PE/G這樣一個指標來為二者尋找一個平衡。所以,我想,投資未來的方向是走向融合,而不是大家固守在自己認為正確的一畝三分地上互相對立,投資應該是根據管理資產的規模不斷尋找平衡的過程,而不是在某個極端上負重前行。其實,仔細想想,真正的大師都是融合派的代表,估值+成長成就了巴菲特,趨勢+選股器成就了歐奈爾,趨勢+宏觀對沖成就了索羅斯,如此雲雲。最後,借用好友海峰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投資也好,投機也好,賭博也好,其實是一個從二到一再到零的過程。什麽是二呢,二就是腦子里面只有陰陽燭,這時候呢其實還沒有入門。什麽是一呢?一就是你練了個東西,不管是什麽,反正你可以賺錢,甚至長期穩定賺錢。最後是零,就是一和一之間的區別消失了,成了零。@我是表好胚 @利弗莫爾一平 @侯文寬 @來複士 @wxgsh @大頭78 @紫雲 @O_Livia @為夢想轉型 @萬事皆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