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頭條張一鳴內部演講:2016將決戰國內第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2/154665.shtml

導讀 : 2016年今日頭條的首要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並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i黑馬 3月12日消息 在今天今日頭條舉行的2015年年會上,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發表了“2016決戰國內第一”的主題演講。

張一鳴提出,2016年今日頭條的首要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並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此外,張一鳴還就今日頭條是如何來的、2015年在產品創新、用戶增長、活躍用戶情況方面的成績等進行闡述。在公司業務結構上,張一鳴指出未來今日頭條要以產品的思路運營公司,“把公司發展成一個產品”。

以下是張一鳴年會演講全文

四年前我們公司有一個名字似翠花的同事去工商所把營業執照領回來,於是我們把公司的誕生日定在3月12號,其實在更早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投入產品的研發和運營了。

說到年會,字節跳動以前沒有很正式地搞過年會。我記得第一年年底,我們把海底撈叫到錦繡家園的公寓。結果公寓電閘很快跳閘了,本來訂了八個火鍋只能開四個,那就是我們第一次年會。第二年,公司人資的員工說,沒有年會太不像話了,我說那只有五天時間了,能準備成什麽樣就準備成什麽樣。第三年,我們帶大家去了沖繩旅遊,沒有正式的年會。15年底,公司感覺是一個像樣的公司了,要搞年會了。

我跟行政人事同事說,如果一定要搞年會,首先不要請蒼井空,因為這種年會風格和公司氣質不合,也很花錢,還可能讓部分女同事覺得不被尊重。第二,不能惡搞我。第三,希望能夠邀請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創作者或者我們的用戶,能夠讓我們跟外部有交流。很多公司的年會開得自己嗨了,我們希望讓外部看到我們的工作成果,不管是提交了多少代碼還是服務了多少客戶。

然後他們跟我說我一定要做一個演講,我在想我說些什麽。我想的比較久,投資人王瓊說我不忽悠,其實也不是不忽悠,而是怕過度承諾,我一般跟投資人或者候選人說的時候,會打一個折,這樣就不忽悠了。或者不把特別厲害的東西說出來,為什麽不說出來?就怕他們說我是騙子。後來我想了想,今年有必要說出來了 。因為,達到遠期的目標首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既然要大家共同努力,達到的事情就應該說出來,這其實也減輕我的壓力。

我想了很多主題,想說很多事情,有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是2016年我們必須決戰國內第一。

一、我們從哪里來

2012年初,我是這麽描繪字節跳動的:我們要覆蓋很多形式,我們要圖片、視頻、文章、音樂,我們要很多主題,有搞笑有美女有知識有資訊還有其它的。我們要覆蓋很多平臺,有手機有PC。我們的產品信息構架要覆蓋分發、創作,我們邀請很多創作者比如鄭在秀小題影我們要很多的互動,要有神評論,有頭條的熱門互動。

這個想法寫得邏輯完整,世界觀正確,也很打動投資人。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什麽?

搞笑囧圖是內涵段子的大哥,內涵段子之前先出的笑話類產品是搞笑囧圖。其實這些產品,都涵蓋了之前的想法,只不過以一種比較接地氣的想法誕生。因為當時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快,我們希望快速推出產品以獲取用戶來驗證想法。這個想法其實已經覆蓋了最早初心的各個點。

當然有一個問題,當我拿這些產品說服投資人的時候還可以,但想說服那些高段位的副總裁候選人肯定不行,他們會想,這麽Low的東西我怎麽可能會加入呢?甚至工程師都有不來的。

2012年5月,我們有了內涵段子,後來才有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基本上把我們的想法比較成型的完整地體現出來。我們確實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最早期希望把創作、分發、討論各種內容覆蓋,做最懂你的信息平臺。從我們的出發點可以看到,過去四年這個出發點並沒有變過,在2012年初就想好了。

二、Are we OK?

如果要問我,對過去的一年是否滿意。只看歷史數據還是不夠的,OK不OK還是要跟外面比的。跟什麽比?我們跟史上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對比,要比就比最極致最優秀的。看看以下互聯網公司,在他們第四年時的情形。

GOOGLE、百度、Facebook都是頂級的科技類互聯網公司,他們分別成立於1998年、1999年、2004年,我們對比了它們成立四年時的收入,這張圖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比GOOGLE成立四年時,還多七百萬美金,這麽來說我們還是so far,so OK的。

前兩天給一個候選人打電話說了半天,他今天終於來了,候選人常問的問題是,“你們已經這麽大了,未來漲幅有限,兩倍三倍最多了”。我們是一個成立四年的公司,我們對比下優秀的科技公司從第四年到現在又還有什麽變化?

圖片3

GOOGLE第四年的時候,沒有Youtube,沒有安卓,沒有Gmail;騰訊第四年沒有遊戲,沒有OMG,沒有微信,上市的時候只有十億美金,第四年只是一個很早的開始。阿里巴巴最典型,2002年的時候沒有支付寶,沒有天貓,沒有螞蟻金服。這並不是逆襲,它們成立四年的時候也是業界最優秀的公司,GOOGLE不用說了,騰訊也是業界最優秀的公司之一,阿里巴巴的1688是當時最大的B2B也是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這些公司,並不是說前四年平平無奇後來才起步的,他們在成立第四年發展都非常好,但是四年之後,他們的未來誕生了更多值錢的東西。不是每個公司都是這樣,很多公司到第四年時已經到了峰值,沒有再增長就衰落了。

我們希望字節跳動成為一個積極進取、追求極致,在四年之後還能創造出更多精彩的東西。

內容運營的同事經常說我沒文化,不在演講中引用名人名言,這次,我特地上網查了一句話,來映襯一下PPT。

“這不是一個結束,這甚至不是一個結束的開始,這最多只能算是一個開始的結束”這是丘吉爾的名言。四年時間,剛好是讀完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我覺得對字節跳動也是這樣,四年之後,剛剛面對著要畢業,我希望這最多是一個開始的結束。

三、2016與未來

我想跟大家一起展望字節跳動未來還會發生什麽,2016及未來。

2016年初,我們的DAU達到4000萬,希望今年年底僅頭條APP的DAU就超過6000萬,達到中國第一。

希望在未來更長的時間內我們的DAU能到1.5億。那時,我們估計整個市場的移動互聯網DAU大概在7億,資訊滲透率大概在35%,大概在2.5億。目前,整個市場資訊類應用大概會有2億的DAU,我們加騰訊目前有1億DAU,加上整個被我們帶彎的整個中國瀏覽器行業,中國三大瀏覽器改成頭條模式了,他們都轉到頭條的模式來,三個加起來大概有六七千萬的DAU,再加上其他的小公司,如果我們未來能占據一半,那至少是1億—1.5億。

我們的收入主要是廣告,媒體時長決定了我們的廣告收入。

圖片5

什麽叫媒體時長?聊天、看電影、看小說、打遊戲這幾個行為除外,其它所有的新聞、搜索、購物、短視頻、圖片、問答全都算作媒體時間的話,這個時間在中國大概有七百億分鐘,每個手機用戶使用手機的亮屏時間大概三個多小時,其中大概有一半是媒體時長,我們去掉聊天、影視、小說、遊戲,大概七百億分鐘,如果我們能做到1.5億DAU,目前單用戶每日使用時長是57分鐘,應該很快超過60分鐘。假設達到70分鐘,這個時間是105億分鐘,大概占所有用戶移動媒體時間的1/7。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1/7的媒體時長,通過更強大的廣告系統、更強大的商業系統達到1/5的市場收入,希望在2020年能達到100億美金。

我們去年跑了很多國家,最近兩會上小米的雷總也說,今日頭條是中國原創創新的代表。確實,我們在各個國家都看到今日頭條的追隨者,他們也自稱是該國的今日頭條。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去年的內容創作者大會上,我們說我們要做中文世界最大的創作平臺,當時跟頭條號的同事說希望有一天能把“中文”兩個字去掉。

像GOOGLE、Facebook、騰訊這些優秀的公司,不斷有創新的產品誕生,因為他們已經成為創新的科技公司,我希望字節跳動也是如此。簡單來說就是繼續努力憋大招。

四、把公司做成產品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我們日常給用戶提供的產品之外,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把公司發展成一個產品。

我們說一個公司有輸入,有錢,有人,市場有各種機會,這個是公司的輸入。就像人的輸入,有空氣有食物有包子。那麽產出呢?就是願景——你需要達到的目標。

輸入和輸出之間差什麽東西?你有一個想法,你有一個朋友有一批同事有一筆錢,這只是生產要素而已,生產要素如何轉化為輸出產品?中間間隔的就是公司。

我們是結構比較簡單的移動互聯網科技公司,像這張圖。

圖片4

公司業務基本分成三部分,獲取用戶的是BD、PR、UG;產品、技術運營的同事通過優秀的產品服務讓用戶留存下來;提高活躍度,提高點擊量,提高用戶滿意度,這就是流量;商業化產品、商業化銷售、商業化運營的同事就把這個流量變成收入,這麽一個循環。

這些部分如何高效運轉起來?轉動的速度如何越來越快?發展足夠好的話一定會有足夠多的錢足夠多的人投入到這個系統來,輸入其實是無限的。只要你公司發展得足夠好,你就能越快達到目標。

如何運轉得更快?我們思考一下這個抽象問題,如何讓產品運轉得更快?我們寫程序的話,寫代碼的習慣再好一點,盡量節省內存,盡量提高服務器的CPU頻率。我覺得提高公司這個產品運轉速度的核心是管理和價值觀,管理是相對硬性的,是公司的硬性規則。價值觀呢?價值觀是公司運行的基本理念。在願景的指引下大家能夠圍繞著如何讓願景更好達成的價值觀工作。

2012年3月我們註冊了公司,發布了幾款產品,內涵段子、今日頭條,獲取了第一百萬DAU用戶,為公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第三年我們是產品的規模化,獲得了一千萬的DAU。2014年解決了內容問題,進行了創作,進行了商業化,14年商業化進入正循環,圈已經建立起來了。

到了2015年,我們在國內已經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了,但是2015年不是一個標誌性的結點,2016年是。

相信在2016年我們非常有機會,並且必須成為國內最大的資訊平臺。當然這並不是我們的終點,這或許是別人的終點,但不是我們的終點。我跟頭條號的同事談2016年的目標,你們提了一個部門願景,想很久很久之後 ,始終不敢提叫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他們提的是“逼近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希望到2017年,能把“逼近”兩個字去掉。

到2018年,希望再進一步成為真正市場的絕對第一名,能夠占到一半。到2019年全球化全面成功,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的創作平臺,如果到那個時候的話,我相信頭條是有機會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這是忽悠嗎?這個想法其實在融資的時候是沒說的,融資的PPT上我沒寫它。但這個想法心里是有的,我跟少數幾個同事溝通過,一直沒有跟大家溝通。在年會的這個時候把這個目標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一起共同來達到這個目標。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2016年第一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34

在台上將故事重演 更能引人入勝 偷學世界演講冠軍的撇步

2016-03-21  TWM

如何讓一場演講令人拍手叫好?主講者若能適度引述故事,邀請觀眾進入故事的情境,他們才能聽到你所聽到的,看到你所看到的,感受你所感受到的。

為什麼我們會建議演講人要引述故事?有一句諺語可以做出解釋:「告訴我事實,我會學習;告訴我真理,我會相信;但告訴我故事,它會一輩子留在我心裡。」這個諺語雖然來自平常對於哪些訊息會深入人心的觀察,但神經科學也有了類似的答案,說明為什麼故事是有效的學習管道。

邀請觀眾進入故事情境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學者在《心理科學》 期刊上發表的報告結論說:「不同的大腦部位,會追蹤故事中的不同層面,比如角色所在的位置,或者目前追求的目標。有些部位對應人在表現、想像或觀察類似活動時的層面,而這些結果支持的觀點是,讀者會藉著模擬事件來理解故事,並且當那個世界的特色改變時,也會更新他們的模擬狀態。」作為演講人的你,有必要運用這種觀眾的直接反應。通常觀眾會藉著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在過程中形成新的融合經驗,體驗故事中的情感和想法。這種能力讓我們的文明能夠在不冒風險的情況下,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生存和繁榮。

「不要重述你的故事,而要重演。」是勵志演說家路.海克勒提出的座右銘,並由國際演講協會世界冠軍克雷格.范倫坦推廣流行。范倫坦說:「你得邀請觀眾進入故事的情境,他們才能聽到你所聽到的,看到你所看到的,感受你所感受到的。」重述的故事讓人感覺舊調重彈、缺乏感情;而重演的故事則生動活潑、情感洋溢。

艾德.泰特上台後先和主持人握手,並等待掌聲停歇,他停頓了四秒,利用這段時間與大部分的觀眾眼神接觸。接著他又沉默了九秒,擺出非常權威的姿態,由大衣口袋中掏出一本長十五公分、寬九公分的小筆記本,打開後撕下一頁,開了一張超速罰單給自己。

等觀眾身歷其境後,泰特才開口說話。

「這給你,泰特先生,下回開慢點。」說到慢,各位可曾疑惑為何警察要花這麼久的時間開罰單?枉費你剛才超速省下的時間。我告訴自己:「這一定是倒楣的一天。」泰特用沉默來吸引觀眾,他告訴我們:「大部分演講者一上台就開始滔滔不絕,但我不這麼做。我想和觀眾有所連結,我想先和他們建立精神和情感的聯繫。我知道這聽來有點迷信,但在心理上這對我非常重要。」

隨時調整戲劇化程度

泰特以聲音和動作,將他的角色在舞台上重現。他扮演警察時,擺出權威的姿態、拘束的動作和嚴肅的語氣;他扮演自己時,則表現出自然的表情和個性。演講人必須配合觀眾和自己的承受度,調整戲劇程度的高低。

泰特也用逼真的對話重演他的故事。想像一下如果他以這樣的敘述開場:「我已經遲到了,因此火速趕去機場,在路上卻被警察攔了下來,真讓人喪氣!」這段話雖然有動作和情感,卻不如他表演的角色和對話更能吸引觀眾,以及交代背景。

如果能傳達出角色的情感和欲望等更深層的意義,這樣的對話最有力量。說故事的準則是:「表現出來,而不要直接說出來」,這一點就適用於演講的對話。

在你表演對話時,每個角色都應有獨特的語法或語氣。如果演講人是女性,那麼她在扮演男性角色時,就該壓低聲音;扮演長者時,應用較沙啞的語音,有時角色也可能有地方性的腔調。當你表演這些對話時,每一個角色的聲音只要夠獨特就好,唯一的例外是穿插幽默時的誇大角色。

(本文摘自第三章,孫蓉萍整理)撰文 / 傑瑞米.唐納文、萊恩.艾佛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84

只有100秒,如何做一個讓全場瘋狂的創業演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8/154915.shtml

導讀 : 在“學霸百秒瘋狂演講”環節中,多位“學霸”在平板支撐後開展了極速演講,提出對商業、資本、模式等看法。

i黑馬訊 3月27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進行到第二日,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黑馬會員集結於北京科技大學,帶著口號和標語進入會場,進行著一場腦力與體力的雙重比拼。在“學霸百秒瘋狂演講”環節中,多位“學霸”在平板支撐後開展了極速演講,提出對商業、資本、模式等看法。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樂寵創始人李元:融資後,創業者如何保持良好心態?

坦白講,當我第一次融資結束的時候,我跟我的合夥人抱在一起歡呼,一起熱淚盈眶,覺得我們擁有全世界。我們當時非常非常膨脹,也因為此導致了我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袱,走了很多錯路。融資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當你沒有想好到底要做什麽、該怎麽走的時候,你應該走得慢一點,穩一點,這是我的一個反思。

銀客網創始人林恩民:走穩一點,走慢一點

我插一個小故事,兩年前我坐在臺上,當時有一個事情讓我感到特別特別遺憾,什麽呢?我記得那一年運動會有一輛克萊斯勒的汽車要拍賣,其實我當時在臺上有沖動,也想下去拍賣,最後被一個著名非專業主持人拿去了。當時我給自己一個信念,我有一天一定也要在這個舞臺上,做出一個讓大家覺得特別驚詫的事情。

其實有那麽高的盈利靠的是什麽呢?就是一口氣,這口氣就像剛才的平板支撐一樣,希望做一些事情,希望能跟別人不一樣,希望今天的鎂光燈打在我身上。在這里也想跟大家分享,今天你也坐在這個臺上,看我們這十個人,我想說只要你心中有一口氣在,想著我今天一定要堅持下去,你就可以。

在最近融資冷的情況下,我覺得大家更要把自己的內功修煉好,等待機會,當機會來的時候,大家應該走穩一點,走慢一點,也許慢一點是更好的選擇。當然也有很多企業走得很快。

e店寶創始人陳濤:新電商的未來

我覺得“電子商務”實際上已經消失了,為什麽?因為在大家還沒有認識它的時候,它才稱之為一個行業。但是今天每一個傳統企業,每一個個人,我們都必須意識到一個問題:電子商務已經不是一個產業或一個行業,它是標配,是每個人應該有的一種思維模式。

服務業可能也面臨著移動端的顛覆和創新,任何一個產業、行業都必須和手機、以及手機帶來的社群相結合,這就是未來的電子商務,且每三年就會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所以說,電子商務行業的從業者們,你們必須迎接這個新時代的到來,而且要保持警惕。

馬幫ERP創始人張潔:我創業最大的一個坎

我做的是跨境出口電商。在2008年的時候,我經歷了一個非常大的坎兒,因為我們客服的一個小失誤導致我們eBay所有的賬號被凍結,整個現金流全部斷掉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做了一個快速的轉型,建立了獨立的網站,保證所有的團隊成員一個都不流失,3個月內恢複原狀。

這是我經歷過的最大的坎兒,我覺得創業過程最重要的是堅持,經歷了坎兒以後,才能越走越順,越走越快!

朋友印象創始人栗浩洋:初創公司需要不需要企業文化?

我覺得我一輩子可能都是靠夢想支撐往前走,就像企業文化。其實企業文化就是領袖的精神意誌,你的意誌在哪里你企業的文化就在哪里。尤其在初創企業,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的每一個員工,每一個跟你征戰的同事,大家為什麽相信你?大家不是看你怎麽吹,更重要看你怎麽做,你做到了什麽,你能忍的住什麽,你能把自己逼到什麽樣絕境,我覺得這才是你企業可能成功的最重要的一點。

微播易創始人徐揚:怎麽幫助一個小企業騰飛?

很多人覺得自己憋了很大勁去見投資人,最後發現憋出來一個屁,投資人沒人理你,特別是我們創業企業。項目選擇非常重要,首先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很多人在一個他認為有空白的市場去拼搏,往往最後發現他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坑。

第二就是說要做一個小事。我們很多企業喜歡跟我講B2B2C,我一聽B2B2C我說先把兩個2砍了,2只要一個就行了,你沒那本事幹那麽多事。那些牛逼的500強企業都是幹一件小事,我們創業企業不可能有三個標簽。

第三你要關註整個生態發生的變化。我們看到創業黑馬也在不停地變化,走向了精英文化,不停做微調。一個正在上市的公司還在不停地調整自己細小的地方跟時代去接軌,我們一些中小企業沒有理由說一門心思走到底,希望大家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出發,註意觀察周圍形勢的變化,隨著形勢變化調整自己的產品節奏以及營銷節奏。

在路上創始人劉亮:孤獨之後的那種美妙不言而喻

我加入黑馬大家庭這幾年變化非常大。相比其他的黑馬學霸們,我應該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創業者,我們的企業也非常樸素。如果說到美妙和痛苦,我覺得有一個詞就是孤獨,當你行走的路上,你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你特別孤獨,也特別痛苦。但是當你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孤獨之後的那種美妙又是不言而喻的。

我2004年開始創業,基本上一畢業就開始創業,大概10年,一家公司一直做到現在。在2012年之前,我的成長沒有體系,完全靠一個創始人自我的感覺。 2012年加入黑馬之後,我覺得我在戰略以及各個方向上得到了全新認識。

昆侖決創始人江華:首先是戰略,最後是細節

我覺得這兩個都非常重要,首先是戰略,最後是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有戰略、有細節,這個企業一定會走的非常遠。

昆侖決追求兩個極致,一個是現場做到極致,一個是視頻呈現做到極致,這就是細節。

我們在打造格鬥IP的世界航母,大家都知道體育IP,特別是格鬥IP,從動物到人類最強的IP,沒有超越它的IP,我們做了這樣一個IP。

在江蘇衛視、青海衛視,全球76個國家、40種語言現在傳遞著昆侖決這三個漢字,讓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這三個字。

安全寶創始人馬傑:C輪只能靠收入來“忽悠”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有名氣的軟件——瑞星殺毒軟件,後來又做關於網站安全的事情。在創業過程中我也窮過,一分錢沒有還想帶父母出去玩,也有被百度收購這種有錢的時刻。

我覺得天使階段的融資就是用一個夢想“忽悠”天使投資人。A輪你要拿個DEMO去“忽悠”投資人,B輪你得拿你的運營數據去“忽悠”投資人,C輪一定是你要拿你的收入去“忽悠”了。

我有一個朋友曾問過我,“作為一個CEO你最應該做哪件事情”。我當時說,“CEO應該找人、找錢、找方向”。他說,“這些都很對,但是一個真正的CEO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讓企業持續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637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8.shtml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尤瓦爾·赫拉利 尤瓦爾·赫拉利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本質上,認知才是最大的壁壘,不單是自己的壁壘,也是別人的壁壘,還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篇幅1·傅盛讀《人類簡史》的心得:“認知是人類前進的唯一武器”

從傅盛的演講中,他提出:科學就是承認“知”比“行”更重要。(想看傅盛完整演講筆記,關註筆記俠公眾號後即可看到)

以前我們一直強調“知易行難”,但事實上是“知難行易”,當然“知行合一”是更難的。但是,如果你解決好了“知”,就能極大程度地解決好“行”的問題。

過去,我們強調實幹和勤奮,但今天你會發現——本質上,認知才是最大的壁壘,不單是自己的壁壘,也是別人的壁壘,還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花了100年,可能才真正理解西方社會,或者還沒有真正理解西方社會怎麽運行、整個科技體系怎麽運行。如果你都沒有真正理解,何談借鑒和超越呢?只有真正理解,才有機會迎頭趕上。

從這個意義上講,“知”比“行”要重要得多。

419666278972158286

如果我們不去相信這一點,不去理解這一點,就會把這兩者弄顛倒。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也是激發了我們對“知行”的一次思考。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思考,真正讓自己認知到事物的本質。

再比如說,馬克思從沒接觸過一個士兵,就靠寫了一本《資本論》和《共產主義》,極大改變了全球的面貌。這就是認知的力量。

比如Uber,因為他們相信“共享”這件事,才能在沒有一輛汽車的情況下,改變了全球出租車產業。互聯網也是在沒有任何壁壘的情況下,因為認知的不同,改變了全行業。

比如獵豹國際化。不就是因為有了移動讓世界變平的認知,相信了全球化是一個巨大的浪潮,才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嗎?

549390544264453273

傅盛

傅盛曾經說,在我不是很懂英語、整個團隊沒有任何海外經歷的情況下,我們敢於開展國際化,不就是因為我在美國看到了日本汽車、韓國電視、Google Play,以及由此看到的中國公司在移動工具上的趕超機會嗎?

本質上,真的是因為你的執行力很強,你的公司沒有任何問題嗎?不是的。而是你比別人更早地想清楚了全球化這麽一件事,然後在這個方向上全力以赴。

這不是拍腦袋,而是知先於行。

篇幅2·《人類簡史》帶來的引子

赫拉利告訴我們:

我們生活在一種虛構(幻象)之中,這種虛構在智人階段就有其端倪。人類學家對於宗教的研究可謂癡迷,從最初的搖椅上的人類學家,到最近的田野踐行者,都研究宗教。宗教可能就是人類最初的虛構。鼻祖級別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主張,並將其確定為最早的宗教形態,在赫拉利的書中,提到了同樣的概念,中譯本將其翻譯為“泛神論”(其英文對應詞應是pantheism),是不恰當的。作為一種構擬,它成了智人的虛構能力的一種展示,此乃是一個象征,成為我們窺伺自我的本性的一個孔道。

智人所以能夠幸存,打敗了諸如尼安德特人這樣的同樣的人屬物種,從而成為唯一的Homo(人),就在於智人具有一種團結的願望,而發揮這種團結作用的就是一種虛構的能力。赫拉利在書中會提到講故事,而更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是:所講的故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確信。

人類的虛構(即觀念、即幻象)決定了我們最終的去向。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改變我們現在的觀念。在本書的最後,赫拉利寫道:

創造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現在就坐在吉爾伽美什的肩膀上。阻擋不了吉爾伽美什,我們也就阻擋不了弗蘭肯斯坦博士。”

傅盛和赫拉利的對話

182167141139224539

赫拉利:因為現在世界正在發生信息洪流,不斷湧來,如何從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所以需要你集中註意力,尋求平衡,我會做冥想,對現實進行觀察,在觀察中,把故事、想象、商業放在一邊,只是看現在在發生什麽。

傅盛:我理解冥想,也在想能否冥想半小時左右。因為你不用智能手機,但你又說是數據主義者,你會擔心對於外在的世界知道的太少嗎?是否會擔心洞察的敏銳力?

赫拉利:我不是說讓信息自己來找我,而且有些找我的信息對我不是特別重要。我的方法是提我感興趣的問題,看問題會把我帶到哪個方向去,根據這個方向去尋找信息,雖然無法百分百保證能拿到信息,但能保證拿到信息的機率。我的家人都有智能手機,他們和我聊天的時候,每過一會就要看看手機,他們不是和我在聊天,而是要隨時看看世界是什麽,反而錯過了當下的交流。

數據是世界上的某種概念,這樣的概念我都會提問。作為歷史學家,我們從工業時代繼承下來的信息和遺產都慢慢不重要了。在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傳統宗教越來越分化了,新的經濟系統、思維系統都逐漸出來,那麽現在我們是在新的工業革命驅使當中,要知道如何從傳統制造中轉化到改變自己的身體和思維,這是完全不同的經濟。

所有的社會系統、意識系統,在工業時代和現在的狀態是不一樣的。這些信息都是我很長時間在思考的,大概在我寫完《人類簡史》這本書之後就在不斷思考,我也在觀察和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麽,在相信上帝、相信人本主義之後,我們現在來到了數據時代,這絕對是21世紀最重要的概念,思考了這點之後,你就會再思考其它的。

傅盛:人工智能和AI是否會取代人類?AI和人類之間的關系會是怎樣?會不會有情感?我發現這次和你的交流,與上次在以色列和你的交流,你的一些思考有所不同,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改變?

赫拉利:為什麽頭腦中這麽多的神經元,分管各種感情?目前還沒有任何被列出來的算法,所以還是需要我們有主觀的情感和經歷。但從計算機時代開始,計算機的智能是不斷發展的,而且是指數級增長,不過目前沒有意識和情感,但它們有足夠的能力理解我們的意識和情感。

人文主義認為:你首先要成為有情感的人,通過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情感,但是數據主義認為可以通過計算認識情感,比如亞馬遜,它不用讀這個書,它可以通過行為去分析這個人。不是說人工智能在形成自己的感情,而是能夠預測和分析人的情況。我覺得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在很多任務上比人類做得更好,也會拿走人類更多的工作,給政治經濟帶來新的問題,是失業的人做什麽?我們現在還沒有答案。人工智能將在很多層面超越人類,但不代表可以開發出自己的情感和意識。

傅盛:我分享幾個關於數據的看法,我今天引發了很多思考,分享幾個小例子說明世界正在數據化:

這是我在矽谷看到的例子,第一個是醫療數據的實驗項目,今天矽谷有一家生物雲端平臺的公司很火,你只要輸入一段代碼的指令,實驗室就幫你把實驗做了,而且每次數據都保留下來;矽谷還有一家創業公司在做物理實驗的數據化,馬斯克的Space X就是它的客戶,通過計算機模擬,它可以把上百次實驗變成十幾次,包括現在無人汽車的虛擬化演示,因為雲端化帶來的好處,就極大減少物理測試的流程。

137584537738343194

《三體》這套書很好,獲得雨果獎,我見過它的作者,他有一個觀點:從宇宙文明角度來來,人類文明被取代,不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事情。那麽,未來人類的存在是否更多數據化,而不再需要肉體?

赫拉利:我們今天的考慮方式是生物現實、物理現實和數據現實之間有一個障礙,但是這個障礙正在消除和模糊,不管是實體、虛擬,都是基於同樣的算法來建立的,這是有巨大影響力的。很多科學家和學者認為我們會超越有機體,然後升級到計算機,生命的基礎從碳水化合物到矽物質,這個時候人類就可以更容易地離開地球。

人們也在想意識是否可以上傳到計算中當中?人們不一定真正理解智慧和意識之間的區別,人們認為智慧等於意識,因為大家覺得生物的演化中,這兩者是並進的,看似是硬幣的兩面同時存在。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意識和智慧在脫勾,比如阿爾狗有意識,但是沒有智慧,也沒有感覺,輸贏不會開心或者傷心。在地球上,細菌、植物的智慧程度非常高,但是沒有意識。

有一句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這個羅馬就是智慧。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意識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也許未來,智慧和意識可以分離開的,可能有某個事物具備超強的智慧,但是沒有意識,那麽智慧和意識哪個更重要呢?哲學家討論來討論去,沒有變成一個切實的問題,但是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可能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傅盛:的確,在整個生物演化過程中,光用數據可能不足以表達。我認為未來人類和AI(人工智能)會處於共存關系,你對這樣的關系是樂觀還是悲觀?

赫拉利:我覺得這個發展不一定放在對立的環境中看待,就像婚姻一樣,大家是共存和融合的,我們今天和手機也在融合,我們的很多情緒活動都是通過手機完成,雖然手機還是身體外的東西,但是慢慢會走向的結果,可能是手機成為身體內的一個環節,比如身體植入電子,直接通過意識上網,這個融合的趨勢正在形成,這不是誰強迫我們做融合,是人們自己在每一天當中所做的決定,我們自己選擇給手機更多權威,通過手機來生活和融合。

我不會覺得人和機器要你死我活,我覺得未來不是這樣,未來的人類和機器肯定是聯姻和融合,但是正如婚姻一樣,也會有矛盾、推拉和小小的戰爭,只是我們要做一些妥協,但要知道紅線在哪,否則如果沒有這樣的設定,婚姻也不會幸福。

傅盛:我去了以色列兩次,都會特別感動和驚訝,700萬人口的以色列是全世界上市公司第二多的國家,以色列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一次我在哭墻那邊,拉比(智者)告訴我以色列有幾個特點:對孩子的第一個問題特別重視(保持好奇心)、獨立思考等等。

赫拉利:我覺得拉比們說以色列是智慧之人,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其實,在19世紀前,我並沒有看到以色列人對整個人類有做什麽貢獻,埃及、中國人給人類做出的貢獻遠遠超過猶太人。

《聖經》里面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故事,《聖經》更多也是基督徒而不是以色列人傳播到世界的,猶太人只關心猶太人,也不怎麽關心其它民族。只是20世紀出現了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和很多創業者,因為他們更加去猶太化,更加對周圍的世界感興趣,然後開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要強調一點,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啟發不是來自於《聖經》,他是一種客觀開放的態度來做研究的,這種態度不是猶太人的態度。我認為其它人可以從這些當中學到什麽呢?就是開放心態帶來的創造性。

傅盛:自我批判是一種很大的動力。猶太人19世紀之後脫離內在,更多去向外融合,最後獲得了爆發,我認為不管是人、公司,都要跟世界建立廣泛的連接,和這個世界、信息統一連接起來,就能獲得巨大的爆發點,獵豹以前就是在小池塘里面,後來往外一看,看到了一個廣闊的視野,我想這也是獵豹發展的一個重大方法,謝謝。

來看看所有演講的匯總版

認知革命1:人類的崛起與未來

我們這個物種成功的秘訣是什麽?智人成功的秘密是什麽?絕大多數人會從個人層面上來研究我們成功的秘密。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相信我一定是有特別的地方使得我是這樣的一個高級物種,比其它任何動物都高級。但真相是什麽?在個人層面上,我們跟大猩猩、猿猴或者其它動物都差不多。

867540584814360226

如果我是一個猿猴,把我放在一個孤島上,讓我自己去生存,看看我跟大猩猩誰能夠更好的生存下來?我覺得大猩猩一定比我表現的更好。因為我們成功(高級)的秘密不是看某個人單打獨鬥,而是從集體的層面上,我們比它們更高級。我們人類控制了這個星球,是因為我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靈活合作,而且大量個體來進行合作的物種。

有其他一些動物,也能夠以大量的個體來合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昆蟲,比如說螞蟻,蜜蜂等等,但是這種所謂的社會昆蟲的合作是不靈活的,是非常僵化的,它們基本上只有一種合作的方式。

比如說蜂巢,只有一種方式才能運作,蜜蜂只有一種方式才能組織它們自己。如果出現了一種境遇或者威脅的話,這些蜜蜂就不能一夜之間發明一個社會機制來更好地應對危險。有時候,這些蜜蜂不能把蜂王處決了,成立一個共和國之類的,它做不到。它們的基因密碼大大地限制了它們能進行什麽樣的合作。

還有其他的一些動物,比如所謂的社會哺乳動物,它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合作,比蜜蜂和螞蟻更靈活,但是只是以小數量、小個體來合作,它們不能以大量個體來進行合作。

我們看大猩猩,大猩猩超過一百只就沒有辦法再合作了。為什麽不能呢?因為大猩猩之間的合作取決於互相之間要非常了解。如果我是大猩猩,你是大猩猩,我要跟你合作,我必須認識你這個人,我也知道你是個什麽樣的人,如果不了解你的話,無法和你合作。如果超過100只的話,就不能跟他建立親密的關系,因此成百的大猩猩就不能進行合作。

但是人類,智人為什麽這麽特別呢?是因為我們把這兩種能力合並了。就像其他的一些社會哺乳動物一樣,我們可以非常靈活地合作,同時就像社會昆蟲一樣,我們也可以以大量的數量來進行合作。我們可以跟幾千甚至幾百萬的陌生人合作,如果我們想一下,不管是建金字塔還是中國的長城,所有這些巨大的成就並不是由於某一個人特別的天才,而是合作的結果,是一起來完成的。

所以一對一的話,甚至十對十的話,智人跟其他的動物相比,沒有什麽高人一等的地方。但是你讓一千個人類和一千只大猩猩相比較的話,你就會發現有差距了,你就會發現人類可以輕易地打敗大猩猩,因為一千個大猩猩是沒辦法有效的合作的,肯定會搞得一團亂。

人類為什麽是地球上可以大規模的、有效的、合作的唯一物種呢?我覺得我可以給大家一個答案就是:想象。人類的想象就是人類合作的關鍵。

人類可以大規模的進行合作,就是因為人類可以發明出一些想象出來的故事,然後進行傳播。只要所有人都是相信同樣的一個故事,所有的人都會遵守同樣的法律法規規則。因為這個原因,陌生人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這是人類所獨有的,其他所有的動物都不能發明出這樣一種想象出來的故事,然後去相信它。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這樣的一種發明和傳播是大規模合作的基礎,這個機制有一個特點,不僅僅體現在宗教的領域,還體現在其它一些人類活動的領域。

可能你在宗教的領域接受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為什麽大家會大規模的合作呢?就是因為所有的人都相信上帝、天堂、地獄。其實同樣的概念也是同樣適用於其他各類的人類合作。

比如政治領域,最重要的體制、最重要的現代政治概念可能就是國家這個概念。因為國家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不是一個有形的現實,它只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只是在我們共同分享中想象中才存在的。

一座山或者是一條河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甚至聞得到它的氣味,但是以色列、意大利、美國這些國家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不是有形世界當中的一部分,它只是一個故事,是我們頭腦當中想象出來的。

而且這個故事被重複了這麽多遍,大家都相信了,特別堅信這一點,甚至他們已經不再覺得這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了,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想象出來的,而不是有形存在的。在大猩猩的世界里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就只在人類的頭腦當中會存在。

現在在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公司。公司是什麽?也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公司不是它的工廠。如果說一場大地震,毀了公司所有工廠,這並不意味著公司就沒有了,公司還是繼續存在的。即使所有的工廠都被毀掉了,還是有錢,如果沒有錢可以去銀行貸款建新的工廠。同樣的,公司也不是職員或員工,可能所有員工都罷工被解聘了,但並不意味著公司就不存在了。

那麽公司到底是什麽呢?是創造出來的一個故事,然後讓所有人都相信這個故事。這個就是公司,有這麽多的規則要遵守。如果上百萬的人都相信的話,那就是有效的,它就成為我們經濟的一個基礎。這些公司整天都在做什麽呢?它們就在賺錢。

金錢是什麽?金錢其實又是另外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這也是人類發明出來的、人類所獨有的,其它所有動物都沒有金錢。紙幣沒有客觀意義上的價值,但是世界最擅長說故事的大銀行家、各個國家財長,他們告訴我們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故事,這些紙幣價值十個香蕉,如果所有人都相信,這個系統就行之有效了。我們可以把本來一文不值的這些紙交換香蕉,這個特別了不起,只有人類可以做到。

也許有關錢最有趣的一點就是:錢是有史以來人類發明的最成功的故事,這是唯一的一個人人都相信的故事。

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上帝,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國家,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人權,但每個人都相信錢,每個人相信的都是同樣類型的錢。可能我們有不同的貨幣體制,但是有關錢,非常不可思議的是即使互相痛恨的人,即使大家在什麽東西上都不能達成共識的人,仍然相信這些共同的錢。

比如拉登、基地組織、IS,他們痛恨美國的政治、文化、宗教,但是他們一點都不痛恨美元。所以“錢”是有史以來講過的最成功的故事。它建立了人類之間的信任,錢的本質就是信任。它是最好的、最高效的、人類之間互信的一個機制,而且它是建立在我們頭腦當中一個虛構的概念為基礎的。

你可能留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覺得講故事很容易,並且傳播故事也很容易,但實際上特別難。難的並不在於講故事,難的是說服所有人相信這個故事。

全世界不同的故事太多了,有非常多的關於不同的神、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制度的故事,怎麽樣說服別人來相信我的故事,而不是別人的故事?歷史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圍繞這個問題來展開的。怎樣說服所有人相信同樣的故事,而且這種嘗試不是總是能成功?絕大多數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和革命,都是由於這種沒有能力讓所有人認同同一個故事導致的。

我們為什麽要打仗?為什麽有這麽多的革命和戰爭?

大家會想可能和其它動物打架的原因是一樣的,為了爭地盤、爭食物而打架,但不是這樣的。除了少數幾個例外,絕大多數人類的戰爭和革命都不是為了爭地盤、爭食物,都是為了一些虛擬的故事展開的。

163479506623298970

比如我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經常和巴勒斯坦沖突,這到底是為什麽,大家可能覺得是為了爭地盤,實際不是。那個地方的土地足夠多,客觀上講,土地並不短缺。同樣,客觀上也不缺食物,食物是足夠的。

那麽以色列為什麽和巴勒斯坦要打仗呢?

因為他們有非常不同的故事或者虛擬的故事存在他們的頭腦當中,他們沒法認同共同的故事。

舉一個反例:你想一想歐洲的歷史,一個世紀之前歐洲人互相屠殺,而現在歐洲可能是世界最和平的一塊土地。到底是什麽造成了這樣的一個區別?不是因為發現了更多的土地,是因為他們構建發明了一個新故事,替代了很多原來各個歐洲國家單獨的故事,現在絕大多數歐洲人很接受認可這個新故事,因此他們就不再打架了。

總結一下,智人為什麽會成功?秘密是什麽?當我們問我們自己:為什麽我們控制了這個世界?我能給你的最好的答案就是:我們人類控制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雙重現實中。

所有的地球上其他的動物生活在一個客觀的現實中。我們也生活在客觀中,但除了這個客觀的現實之外,我們人類在幾千年以來構建了另一層的現實,就是一個虛擬的、虛構的現實。

這個現實是由一些虛構的實體組成的,比如上帝、貨幣、金錢、國家、公司等等。很不可思議的是,在這麽多世紀以來,這些虛擬虛構的現實變得越來越威力強大,所以今天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就是這些虛構的實體。今天大象、獅子、樹、河流、山的生存取決於人類的決策。

人被自己的欲望所驅動、控制並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卻發現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出的東西所制約,人類不斷在這張網里掙紮,其實人類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好。

認知革命2:歷史的方向

歷史是不是要朝著某一個特定方向前進?還是歷史只是一些事件的隨機積累?歷史,是不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我想要探索3個不同的方向,這也是歷史有可能朝向前進的方向。

第一個選擇,歷史將會朝著權力的方向前進;就像歷史過去的進展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權力會越來越大;

第二個選擇,歷史會朝著團結的方向前進,隨著歷史不斷的進展,人類將會越來越團結;

第三個選擇,就是幸福,隨著歷史不斷進步,人類會變得越來越幸福。

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不同的地方相互的聯系是越來越強了,不管是在文化、政治、經濟,就是因為這種聯系,在21世紀的今天,歷史基本上可能到達了一個命運的關鍵點。整個星球、整個人類都連接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一個大的村莊、大的家庭。當然在每個家庭中都會有沖突,但這只是大家族內部的沖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相互分離、沒有聯系的人類社會了,而是一個團結的人類社會。你可以看到今天世界的團結,特別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經濟的領域

這個世界不僅僅是處於一個貿易的連接體當中,比如說,中國的經濟可能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中東戰爭可能引發石油危機,這也是對全世界都會產生影響。在更深的一個層次上,今天整個世界對於經濟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在歷史上之前的這一時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對於經濟的概念和認識完全不一樣。到底什麽叫經濟?經濟體制和運作中,什麽樣的經濟政策是有效的?

大家的意見都是互相不統一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印度、中國、美國,他們對於整個經濟的概念想法是很不一樣的。但今天,不僅僅說整個世界同時處於貿易的連接體,另外整個世界對於經濟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當然稍微有一些差別,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經濟政策。各國財長一起開會討論經濟事務的話,他們完全能夠理解對方在說什麽,理解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或政策。即使是他們對於什麽是最好的政策有分歧,但他們會非常理解彼此的意思,他們用的是同一套語言、概念。這個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個是政治的領域

對於經濟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人類的團結,在政治上也是一樣,我們看到了人類團結的進程。一千年之前,全世界各地的人類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政治體系,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雖然具體不同,但所有國家都是按照國家進行管理,進行政治統治。而且大多數國家對於政治的概念也是非常類似的。不一定所有國家都是民主政治或社會主義。很多國家都是共和的體制,都同意主權存在於人類的手中。最基本的政治概念,全世界範圍的理解相當一致。正因如此,我們在世界上第一次有了一個聯合國,有了一個國際關系。這是覆蓋全球的。

第三個是自然的領域

之後在最深一個層次上,你可以看到人類的團結還體現在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上。如果一千年前到世界各個地方旅行,你會發現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今天雖然有些細微的差異,但是對最精髓的東西的理解是一致的。各國的生物學家對於生物的理解完全是一致的。

對人體、疾病成因的理解也是一致,物理上也是一致的。歷史的方向最無可避免的,就是朝著團結在走。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我們基本上已經到達了這個目的地了,我們已經和全世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當然這個大家庭中還是會有爭吵,但是我們已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了。

在過去的十萬年,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力量、權力越來越大了。人類也變得越來越團結了,但是有一點並不明確,就是在過去的十萬年當中,人類有沒有變得越來越幸福。

但你有沒有更加幸福?這是最難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消耗了更多的能量,美國人日均消耗的能量相比於以前增加了60倍。但是幸福感會不會也增加60倍呢?答案可能並不是如此。有哪些證據呢?

人類的力量和幸福感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說每個人的權力明顯上升之後,人類的幸福感也會明顯上升。有些人會覺得人類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當然就比較幸福,你可以使用那些權力去解決問題,比如說激光、疾病、戰爭。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你可能看不到權力和幸福之間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因為人類的權力通常都是用來增強集體的權力,也就是整個帝國或者國王的幸福感,而不是個人的幸福感。比較一下,農民的生活遠遠要比采集者的生活糟糕得多。

為什麽呢?

首先就是因為農民做更加賣命地工作,我們的身體和頭腦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才適應了這種采集者的生活。因為進化,我們就可以進樹林采蘑菇打獵。這是進化之後我們的身體和頭腦才會去做的。

但是18世紀的農民並不是這麽去做的,他們做的是更加複雜、更加難做的農業上的工作。比如用河水澆灌玉米、收割糧食等等。對於人體來說,是更加複雜、更加無聊的工作。即使今天幾百萬的人,全世界各地的人,工作更加努力,做的還是更無聊的工作。

但是19世紀的農民大受影響。所有的這些挑戰和困難之外,他們還會受到社會不平等和上層階級的剝削。之前采集者生活在一個非常平等的社會當中,有很多的部落,但貧富之間的差距並不是那麽明顯。

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移,人類的權力越來越大,權力的分配並不是在所有人之間都是平等的,而是集中在非常少數的精英分子手中。在19世紀地農民可能會受到更多的社會不平等和剝削的影響。如果一直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到19世紀,我們可能得不出平常人越來越幸福的結論。

今天更多的人是因為年老死去,而不是因為傳染病,這就導致了暴力的大大減少,今天自殺的人遠遠超過人類之間暴力導致死亡的人。暴力在快速的下降,一人死於恐怖組織的同時,有一千人死於吃得過多,所以麥當勞比恐怖組織對歐洲人的安全威脅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權力和人類的福祉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但是同時又不意味著人類就比以前更幸福了,因為我們還有看到一些相反的、不斷在減少人類的幸福和福祉的過程。

首先,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的福祉、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廣度和深度。現在社會把饑荒瘟疫和戰爭減少了,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親密的社會和家庭的解體。

今天的人類不會再受到饑荒戰爭的影響,但是比以前孤獨許多,比以前更感到被隔絕、被異化。我們還在失去的一個東西就是註意力的缺失,感官的能力在缺失。

絕大多數今天的專家有一個觀點:人類的幸福真的沒有改變太多。人類的幸福和權力之間既沒有正相關的關系,也沒有負相關的關系,權力不斷地增加,但人類的幸福基本上跟以前保持一個相同的水平。

我們就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在機器上跑來跑去,沒有任何的進步。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有一個非常深入的原因,是人類的幸福真得不取決於我們所生活的客觀條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期望。你期望什麽,得到了就滿足,如果沒得到就不滿足。所以真正想要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正得到。

但是人類有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獲得的權力越來越多、生活條件不斷改進,人類的期望值就會不斷地提高,如果期望值跟我們的祖先一樣,那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非常幸福。我們今天還是不幸福,因為我們的期望變了。期望值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我們沒有那麽滿意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們也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和對美貌的關系之間也能看出來。今天的人比歷史上任何時間的人要更美麗,因為疾病沒有那麽多了,我們也更知道怎麽來治療。但是有研究發現,尤其是在最發達的國家,人們對於外貌比以往任何時刻都不滿意,如果你把發達的社會跟欠發達的社會做比較,你會發現發達社會對外貌更不滿意,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期望值改變了。

以前只與周邊的有限人進行比較,而現在有電視廣告了,他們專挑世界最漂亮的人展示給我們看,所以把自己跟明星比較就越來越不滿意。這種機制實際上減少了人類的滿意或者幸福度。在更深入的一個層面上,我們可以責怪生物學、人類的氧化。

為什麽導致了人類的滿意與不滿意?

根據生物學專家研究,不是外部發生的事件,不是經濟條件,不是財富值,而是我們內部自身化學體系決定的。外部沒有任何東西讓我們開心或痛苦。唯一影響我們的開心或滿意的就是內部的生物化學體系。開心是因為內部生物化學系統在生存一種愉悅的感覺。但是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問題,我們的生物系統設計使得那些愉悅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

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沒有改變我們的生物化學體系,如果我們的幸福取決於生物化學體系,那我們的生物化學體系不改變的話,歷史就是沒有意義的,什麽都沒有改變。

因為這些生物學的專家,歷史上第一次明白了控制我們的滿意機制,關鍵的不是經濟社會政治,而是生物化學。如果你想要帶來一個人類幸福感上的巨大改變,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改變我們內部的生物化學體系。在經過了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嘗試改變整個世界,但並沒有更滿意更幸福。現在這些專家發現我們一直采取的是錯誤的體系,問題不是發生在外部,而是內部,所以我們就來改變一下生物化學體系吧。

那麽我們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DNA,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權力轉化成幸福了。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各個專家的觀點。其實大腦對於愉悅成就的反應並不是不滿,而是想要更多,所以即使會有生物化學的藥物出來,我們可以為人類創造越來越多的滿足感,可能並不會讓人類更幸福,而是會讓人類想要的越來越多。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那些偉大的哲學和宗教的思想。我們發現了剛才的介紹並不是什麽新東西,過去的幾千年,從佛陀到蘇格拉底,到很多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幸福,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去改變外部的世界,也不是改變內心的世界,而是真正地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是誰。這才是幸福的真正關鍵。

但是這樣的道理,幾千年都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大多數人不是追求了解自己或更加幸福,而他們想要做的是去改變世界,讓世界滿足我們的期望。但即使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期望還是不斷地提高,然後又不幸福了,所以人類特別擅長取得權力,但最不擅長的就是把權力變成幸福。 

數據崇拜:數據宗教的崛起

今天,在世界上普遍流行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什麽樣的?

我們看下人類、蜜蜂,可以看到什麽?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那麽人類是什麽狀態呢?

為了更加了解這個想法,我們首先看下宗教,它並非來自於天堂,而來自於地上的人類,是為了要在地球上建立統一的權威。宗教,也可以用“意識形態”來理解,過去的人們認為權威在人類之外,在上帝那里,但是在當今社會,宗教有很多改革,轉移到了人身上,“人本主義”成為新的權威,大家認為人身上都有神奇的因素,我們是全世界權威的來源,不管個人還是集體,是我們用自己的已知幫助我們,用自己內在的聲音引導我們,這聽來很抽象,所以在我和大家解釋“數據崇拜”之前,我們來講講當下主導我們的宗教:

人本主義”。

今天主導的意識形態是人本主義,指“人類是世界的中心”。人類是所有權威和意義之來源,而之前在一些文化當中,人類相信上帝和超自然的存在,認為上帝和超自然是意義和權威之來源。現在的我們已經接受:自己的感受是意義和權威的來源。

258464193413837280

之前,一些人遇到什麽困難時,他們可能選擇尋求上帝、天使以及其它超自然的力量,來尋求答案。而現在,我們聽到的聲音都是:“你要聽從自己的感受,聽從你自己的想法,唯一能給你答案的只有你自己。”人類的意願、渴望、感受是這些答案的來源。

舉例子來看“人本主義“是什麽。在過去的年代,政治家們會去一些牧師、教士等等,因為這些人是上帝和人類之間的一個橋梁,他們會去問那些人,誰應該成為國王,他們是從上帝和神那里得來權威。而現在社會的權威,是來自於人本身,來自於人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提出各種政治主張。

比如在民主選舉當中,“人本主義”的政治學就是:選民知道好壞,如果你想知道應該由誰來掌握這個權威,那麽就去問選民,問問應該由誰決定統治這個國家。這就是人本主義一個核心的觀點。

同樣在經濟學當中,人本主義的核心是顧客決定的,顧客是正確的。怎麽判斷產品好不好?我們就問顧客。那麽,由什麽來決定一個公司是不是成功呢?這也是一個客戶的選舉,不是一個民主的投票。

也就是說,民主的客戶來通過信用卡和錢來選舉,選出成功的產品和成功的公司。如果說一個公司取得成功,必須要滿足客戶的一些需求和感受,如果一家公司不顧客戶的選擇願望或需求,就不會成功,更不會生存下去,這就是人本主義經濟學。

經濟的最高權威是消費者,沒有人會告訴消費者:你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即便是諾貝爾學家、工程師、歌星、藝術家做出的汽車,消費者也不一定會買單,當消費者認為這不是好車,這就不是好車。

同樣在藝術界和審美上,也是一樣。過去幾千年,人類覺得藝術來自於一些超級力量的靈感,或有一些客觀的標準,來決定藝術是好、是壞,是美、是醜。

但是人本主義審美學和藝術就很不一樣。人本主義的藝術是:審美學,美是存在欣賞者的眼睛里。

什麽是藝術?

所有懂人格藝術的東西就是藝術。

什麽是美?

只要人類覺得美的東西,願意花錢去買的東西就是美的。

1917年,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他就拿一個小便器,說:“這就是一個藝術品。”他把自己的名字簽在小便器上,然後放在一個博物館里。這個叫做“一個藝術品”。

從此以後,很多人不斷地在討論,這到底是不是藝術品?如果你是人本主義者的話,有人就覺得這是藝術品,那就是藝術品,如果有人覺得這是美的,那就是美的。世界上沒有哪個權威人士告訴你說這不是藝術,所以美不是由誰來做判斷的,而是由欣賞者做出的判斷。

同樣,還有人本主義的倫理學,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行為?過去的幾千年,很多人都覺得我們要聽上帝的、聽神的、聽天堂的聲音。

我們怎麽知道上帝或者神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呢?

當時,就在《聖經》里寫著,所以我們就要去讀《聖經》或是《可蘭經》,然後就按照里面說的去做。人本主義的倫理學,這是現在的世界流行的一種觀點,想法就很不一樣了。

什麽是好事?

就是你覺得好的,就是好事,如果你感覺很好,那你就去做。如果有一件事讓你感覺很好,也沒有讓別人感覺不好,那你就去做。這可能就是同性戀背後的一個邏輯和道理。

466583768034635371

現在歐洲國家越來越接受同性戀了。之前,在歐洲,覺得這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因為那是《聖經》里說的,說同性戀不好,我們就不應該這樣做。但是現在的歐洲人想法就不一樣了,他們只是說,你聽從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你自己覺得好,覺得開心,覺得兩個男人同性戀結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還會很開心,感覺好就去做。

當然了,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沖突,如果我做的一件事情讓我自己感覺好,讓別人感覺不好,怎麽辦?

比如我偷了你的車,我自己感覺很好,但是你覺得不好,那這就會產生了沖突和爭論了。

但是,在人本主義倫理學當中,所有的爭論都是基於人的感受,也許有人會逼你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基於別人的感覺不好,而不是上帝覺得這個事情感覺不好。

最後,是人本主義教育學,之前的幾千年,人類行為的來源是上帝、《聖經》或是過去那些神聖的智者,所以教育在世界大多數的文明當中,教給學生的、教給小孩的是過去那些智者的智慧,到學校學的是《聖經》《蘇格拉底》《孔子》等,而人本主義的教育學,在現代世界當中就會有很不一樣的觀念,他會說世界上那些權威意義的來源,不是我們之外的,不是在天堂中的,不是在聖經當中的,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選擇。這才是意義的來源。

所以,人本主義教育學一個主要目標是:教會學生怎樣獨立思考,這就是人本主義的教育學,為自己去思考!

這種世界觀,也就是把人的感受和選擇放在了核心。現在受到了新技術(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挑戰,因為這些技術的出現,人本主義可能會被終結,也就是原來的人本主義,人的感受和選擇放在世界中心、政治中心的觀念會被終結。非人文主義正在到來,科學說“人文主義”就是虛擬的、杜撰的,人文主義通過人的感覺來解決問題。

科學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自由意識並不存在,我們從來沒有做過自由的選擇,你做的所有的選擇都是基於在身體當中的一些生物化學的過程。

根據生物學家的理念,從來沒有靈魂的概念,身體當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政治的選擇和倫理的偏好,你想要買什麽東西,都不是由自由意誌決定的。所有的這些選擇都是由你身體里的生物和化學公式決定的。在科學界,存在兩種過程:決定性和隨機性。

沒有哪一種選擇是自由的。

有一種過程是決定性的,比如有一些事情發生了,導致了後面一些事情發生了。

還有一種過程,是隨機的,就是概率性的事件,比如量子學的事件,不是說一定會發生的,而是隨機性發生的,比如活性的原子組合在一起,它就會爆炸,這是隨機的。

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兩種過程,但是沒有自由一說,現在生物學家也說了,沒有自由的概念。我們的選擇反應的也不是自由意誌,而是人體當中的那些生物化學公式。

92969633727998649

 

我們的感受,在人本主義政治倫理中那麽重要。但是根據他們的觀點,感受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都是由大腦的神經元、血液當中的化合物,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涉及到足夠多的數據,然後做出正確的計算,一個外部的環境就能夠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而且還可以預測你需要做什麽樣的決策,甚至幫助你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

也就是說,外部了解你的程度,可能會超過你了解自己的程度,這個聽起來可能非常抽象或複雜。然而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生物算法。

簡單舉個例子: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只大狒狒,有一顆樹上有香蕉,它想要吃香蕉,但同是樹的不遠處有只獅子,大狒狒就要思考,要不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摘取香蕉呢?這個問題其實是計算概率的問題,也就是大狒狒不去摘香蕉的概率有多大,而另一方面,大狒狒去吃了香蕉而被獅子吃掉的概率有多大。

要計算兩邊的概率,你就會需要很多數據,比如香蕉的數據,距離大狒狒有多遠,有幾根香蕉,這個香蕉有沒有熟,同時你還要計算獅子的數據,獅子距離大狒狒有多遠,獅子大還是小,是睡覺還是怎麽樣,看起來餓還是不餓。

另外,還要看自己的數據:我能跑多快,我有多餓。要把所有的數據融合在一起,計算出概率,然後決定做什麽。

那麽這只大狒狒是如何計算這個概率呢?

它不會拿出計算器,開始計算這個概率,它整個身體大腦和神經系統,就是它的計算器。我們所說的感受和情感,其實就是計算這種概率的公式。

大狒狒經過這個運算過程之後,不會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感受。要麽就感到勇敢,要麽就感到恐懼。所以,感受和情感不是什麽精神的現象,不是用來寫詩的,而是一種生物化學計算的過程,讓我們計算出概率,然後做一些現實的決策。

因為沒有人了解生物學,沒有人有這樣計算的能力,然而今天我們在逐漸具備這樣的能力。

因為我們之前不知道哪些生物算法成就了人類,所以我們說:要傾聽自己的感覺,通過自己的機制了解自己。雖然目前沒有這樣的技術可以了解身體內部的數據,但是,這個事情也在改變之中。

我們正處在兩大科學的交匯之中:人文和計算,馬上要出現一個海嘯了。一邊是生物學家掀起的巨浪,開始真正了解身體,一邊是計算科學掀起的巨浪,也就是達爾文遇見圖靈。

當生物學的洞察力加上電腦的洞察力,谷歌們也正在變成生物科技公司。

他們雇用了很多生物科學家,通過生物化學算法,最終來設置和融合生物電子算法。那麽會看到什麽結果呢?

就是會誕生大數據系統,權威就開始轉移到算法中,我能打保票,你未來對身體做的最重大決策,不是基於你的感覺,而是大數據。

611521822369633613

兩三年前,安吉麗娜去做了計算機的DNA測試,發現了很少見的基因突變,有87%得乳腺癌的可能。但是她感覺非常好,一切都是沒問題,然而計算機告訴她身體有一個定時炸彈,安吉麗娜很智慧地傾聽了計算機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這會是未來大家傾聽數據的方式。

幾千年前,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疑惑的時候,會去問上帝,後來傾聽自己的感覺,但是現在這些都過時了,你要聽谷歌的、微軟的、蘋果的,他們了解你的程度超過你自己。

以前的世界觀是有神論的世界觀,上帝是一切權威的來源。如果你有事情,要問《聖經》。現在的時代會告訴你,不要聽自己的感受,要聽數據的,要聽谷歌的要聽微軟的。

如果你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你以前買書是去書店一欄一欄地看,看看書面和內頁,最後選擇書籍;現在,數據主義者去亞馬遜看推薦書單,你剛進入到亞馬遜首頁,他會推薦給你,你喜歡什麽樣子的書,雖然這個算法還不是特別好。

312565254450390417

假如你在kindle讀書,其實也是kindle讀你,keidle知道你讀的書、你哪頁讀得快、哪頁讀得慢、讀到哪里你就不讀了,把傳感器連接起來,Kindle知道你都到什麽地方笑了,讀到什麽地方哭了,讀到什麽地方不開心了,心臟有變化。

比如說:醫藥行業,很有可能最重要的有關你身體的決策、健康的角色,不是基於你的感受自由選擇做出的,而是基於電腦算法算出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數據的轉移,轉移到了計算機的算法,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我們當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已經被數據占有、被監控。比如,將來你與誰結婚,將來都有可能會通過數據分析,會給到你應該要跟誰結婚的數據。

商業的基因

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不同人類族群、不同國家和不同種等級的人產生的影響。

歷史的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概念“平等”和“不平等。”

歷史的大多數時候,其實不平等一直是人類歷史的常態。對大多數社會、文化、帝國、國家,其實它的基礎就是在於不平等,有了等級的不同。比如國王和庶民、貴族和平民百姓、富人和窮人就是一種等級的區。甚至再家庭中,父母子女也會發生不平等,所以在過去的幾千年,不平等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236842987286857485

特別是20世紀,在人類歷史中“平等”成為了最重要的價值。不僅僅是對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全世界範圍當中成為最重要的價值。

在20世紀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克服不平等”,才是20世紀歷史的主旋律,打破了各個不同的種族、人種、國家、性別之間的不平等。

也不是完全變更了,而是相對於早期相比,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早期,整個人類社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平等的社會。

往未來看,看到21世紀,看到的歷史可能在進行一種倒敘,特別是“平等”和“不平等”的問題上,之前已經縮短了兩者之間的差距,但是21世紀的現在,又開始把差距拉大,越來越明顯,可能相比之前的任何時期相差的都要大。

之前的差距,是表現在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的原因是核心技術和經濟的創新上的差距,我們把這種技術的創新稱之為工業革命。比如19世紀人類掌握了蒸汽和石油、紡織、食品、汽車等等這些技術。人類也知道了開始運用這些技術,開始生產出更多的東西,這就是工業革命。

但是,工業革命這些新的力量,並沒有在所有人里平均的分配,很少數的國家,比如英國、法國、美國等他們優先實現了工業化,其它國家就是落後的,比如中國、印度、南美的一些國家。但是這些工業技術,用了150年時間才消除了差距。但是,還會有些國家,依然被遠遠的落在後面,沒有消除差距。

現在看今天的世界,我們處在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人類現在又掌握了新的特別了不起的力量,不再是工業革命技術的力量,而是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的算法。這兩個強大的力量,是我們現正在學習的。

現在21世紀的革命,不僅僅是工業技術革命,而是人類身體、大腦和思維。21世紀經濟的產出物是身體、大腦和思維的產出。我們不僅僅是改變周圍的世界和環境,而是開始有力量改變人類中級內部的世界,我們生物化學的這套體系,也許會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的DNA,甚至開始創造一些人工的無機的生命,比如人工智能。

這些新的力量,也沒有得到平均的分配,只有少數的國家是遙遙領先的,他們取得的是壟斷的地位掌握了這些新興的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的技術,大多數國家和人都是落在其後的。

這就會產生一種威脅,也就是之前20世紀之前縮小了的差距,如今又開始加大差距。

國家社會之間的差距,為什麽會擴大?一些國家知道怎麽生產大腦和思維,一些國家不知道怎麽生產大腦和思維。如果沒有跟上這一次技術革命浪潮,很有可能你就無法跟不上,無所縮減這個差距。不僅僅是相比20世紀的差距更大,而且是達到這個歷史上更大的水平。

但是這些在21世紀就要發生改變了,因為那些精英那些富人通過技術改變自己的身體和大腦,改變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這樣的話,是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生物等級,不僅僅會有法律、社會的階級,精英階級和平民階級,不同生物的階級,比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大腦和思維的能力。

死亡也是這樣,之前的歷史當中死亡對於所有人來說是最平等,但是在將來可能並不是如此。

過去死亡讓大家都平等了,為什麽呢?因為所有的人終有一死,如果你是18世紀的中國平民,你生活在中國的清朝,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中國的皇帝他特別的富有,有很大權利,特別的強大,但是你知道,他終有一天也是要死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呢,都是會面臨死亡。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都會一樣,如果說你有一些宗教信仰的話,你會覺得這輩子做一些善事,下輩子會過的更好。

不是因為上帝怎麽說,不是因為這是自然規律,而是命運到技術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這樣說了,現在科學的主要目標就是來克服死亡的挑戰。也有很多著名的商業人士也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來對待這個問題,成立了相關的項目。比如谷歌,兩年之前有一家子公司,這個公司的目的,就是來研究克服死亡的問題。

當然能夠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的技術,從一開始會是非常昂貴的,一般人可能享受不到。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只有那些富人可以長生不老,可能會活到120歲、150歲或200歲。那些老百姓,可能還是會死亡。對於死亡,本身是平等的了,這樣會造成窮人很憤怒,之前的窮人可能會覺得生活各種的不平等,但是對於唯一平等的“死亡”,如今富人可以用科技技術來延長壽命了,造成窮人之間更不平等了。

當醫生和專家和科學家,面臨人類變成了一些不同生物學上的群體,新的生物科學給我們不同的社會階級之間分成了不同的階層。

我現在所說的一切,未來,不是我的預測,只是一個可能性。但是在我們思考未來,未來可能性。未來你要看到最危險的可能性。不是說什麽事情在20世紀發生了,不一定在21世紀就會重複。

首先醫學正在經歷一場巨大革命,到目前醫學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治療病患,現在越來越多的醫藥和醫藥公司,他們不再對治療病患感興趣,而是對健康要錦上添花。有這樣一個假設,比如有個人生命醫學的目的,是要保證他能回到正常的一個狀態。健康雖然是有一個普世的規範,但是整個目標就是要超越這些規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規範。

836827232734338719

無人機

再比如,21世紀最強大的軍隊,現在再也不招那麽多的人來當兵了,更依賴技術。網絡技術、無人機,都是自動駕駛的技術,當然還需要一些人類來參軍,還需要一些士兵和專家,但是你需要士兵的數量要比以前少很多,而且這些士兵必須是專家,還要知道怎麽去制造並且駕馭高科技。還有在非軍事領域在發生,比如人工智能、電腦、機器人這些會比人類越來越好,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會失業。

這個世界死於車禍的人,遠比死於戰爭、犯罪、恐怖主義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如果不許人類開車,所有的駕車都是由人工智能來完成,無人駕駛的車來完成,

可以把所有的汽車、所有的大巴、所有的卡車聯網,形成一個單一的網絡,和交通紅綠燈聯網,再也沒有車禍,你需要的車的數量也要少很多,消耗的汽油也少很多,所以即拯救了人類的生命,而且節約錢還還沒有那麽大的汙染,但是導致的結果很多人會失去工作,還有駕校的老師和交通警察都不需要了。

同樣的道理,比如醫生。如果某人要讓醫學院,他希望自己20年後要做一個家庭醫生,現在看來是一個很不現實的希望。因為20年以後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會代替家庭醫生。比如,家庭醫生要做的,診斷疾病,建議你怎麽樣治療?

我們看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IBM 現在正在做一個醫生人工智能,他要做的是代替醫生來診斷疾病來推薦你療法。這個醫生機器人可能會對全世界的病都熟悉,每一周或每一天都會進行信息更新,比任何醫生都更加熟悉,記住所有人的醫療歷史,每個一個人類的醫生能夠做到這一點。它不需要情緒,到哪里都可以跟著我,會告訴你療法,如何治療。

當然一時間不會代替現在的醫生。但是這些技術上的難度,可能會很難。但是只需要解決一次技術上的問題,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就會得到無數的醫生可用,而且隨時可用。

人工智能,雖然研發技術需要1億美元,但這是很小的一筆錢。對比你得到的好處和價值而言,這錢真的值得付出。

33896887228709323

認知 商業本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7

麥特戴蒙:失敗經驗 造就今天的我 「冒牌畢業生」在麻省理工的畢業演講

2016-05-13 TWM

他曾經考上哈佛卻輟學,如今站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分享人生練習曲。 《今周刊》摘錄好萊塢影星麥特•戴蒙演講內容,他說:「到外面做些有趣的事情吧!」編按:全球校園進入畢業季,好萊塢影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三日獲邀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典禮致詞。演講中,他要大家想像一個沒有川普的世界,要大家轉身面對看見的問題,包括經濟不平等、環境變遷、難民危機、種族歧視等,勉勵畢業生大顯身手去解決問題。

很高興能有這一天在這裡,和你們、你們的朋友、教授、父母一同分享這份榮耀,而我必須誠實地說,這是一份我未曾獲得的榮耀。

你們都知道,我沒有大學學位,我上過哈佛,但半路跑去拍電影,課程未修完,你們可以說我是個冒牌的畢業生。

儘管我未曾進過這所學校,但我卻在這裡成長(編按:他出生於麻州劍橋市),和我的哥哥凱爾(Kyle)及我的朋友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對我們來說,MIT就像個偉人般,巨大、令人深受撼動的力量。

我們很幸運在波士頓有這樣的學校,我們也很幸運它可以吸引許多全球學子來到這邊,你們能夠在這些建築裡專注於許多驚人的事情,許多會讓我發瘋的理論及模型。

其中一個例子是:模擬理論。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曾經假設宇宙某處存在著更高等的智慧生物,而我們可能居住在一個由其文明所建構的模擬世界。許多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面對問題,須實際去體驗如果我們四周所有的這些都只是模擬,這真是太瘋狂了,但如果這是真的會怎麼樣?而如果有個不同版本的世界,那我們生活的這個由川普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世界又如何呢?我們有可能轉換到另一個世界嗎?

泰格馬克(Max Tegmark ,麻省理工學院宇宙物理學家) 對此發表了精闢的見解,他說:「我們應該走到外面去做些真正有趣的事情,那模擬器就不會把我們關掉。」身為MIT人的你們,都應該走出去做些真正有趣、重要且創新的事,因為這個世界,無論是想像或是真實,都面臨著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亟需我們放下手邊的一切全心投入,如經濟不平等、難民危機、全球大範圍的安全問題、氣候變遷和傳染病、制度性的種族歧視、本土主義、超時工作、藉由八卦醜聞為生的媒體環境,以及一個正偷走人民血汗錢的銀行體系。

而在你們走出去,準備迎向一個更問題重重的世界之前,我想給你們一些建議,這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十年前告訴我的:「轉身面對你看見的問題。」轉身面向問題,不僅是轉向它們,必須真正投入它們、走向它們,將它們看在眼裡,進而決定將如何採取行動。

以我的經驗來說,從來沒有什麼東西能真正替代實際去體驗、去感受。在瓜地馬拉,我見證到何謂極端的貧窮,那次經驗也徹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相同的動力驅使我和哥哥在二○○六年去尚比亞,參與波諾(Bono)成立的ONE反貧運動(ONE Campaign)。

我對於「水」在極端貧窮中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驚訝,整個社區乃至國家的命運都繫於那一小杯水。這個問題的艱鉅與複雜度讓我深深著迷,也因此促使我和傑出的土木工程師懷特(Gary White)一同成立了「水基金會」(Water.org)。

你看到一些困難,但你也看到了生命改變的喜悅,而那些都將改變你。

認清盲點,不急於下判斷○九年難民危機,許多人跨越辛巴威邊界到南非一個小鎮穆西納,我當時正在南非工作,就前去了解當地情況。

我花了一整天與那些冒著危險跨越「林波波河」,一邊躲盜賊、一邊要躲鱷魚的女人們談話。其中一位女性是如此地積極樂觀,在對話中我鼓起勇氣向她詢問,她是否在來南非的路上遭受攻擊。她微笑地回答:「是的,我被性侵了,但那些混蛋無法侵害我的尊嚴。」人類精神的偉大將讓你驚訝,他們將教你們許多,但你們必須參與其中。那裡有很多的問題,但也有很多的美麗。

但我的重點並不是要你們變成某種面面俱到、高尚的窺探者;重點是要釐清你們的盲點。儘管我在一個承載著多元文化的社區成長,我發現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仍然是以一個美國白人、男性電影明星的角色而存在,我甚至不知我的盲點起始且終於何處。

專注地看向世界,單純凝視而不急於下判斷,是發現自身盲點的第一步,那也讓我們開始更了解自己,並進而開始解決問題。

接受失敗,將變堅實護盾將那當成目標,有些事我希望你們能銘記於心。首先,你們未來可能會面臨失敗,這是好事。是失敗經驗造就了今天的我,而非成功。回想我當時搭上巴士抵達紐約,等待演出,為某一幕的試鏡賣力地痛哭,最後卻被無情地拒絕,但那些經驗最終成為我的堅實護盾。

第二件事,你們需要敞開胸懷聆聽。這世界想要聽你們的意見,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而你們的學習永遠不應停止,即使工作之外,仍然有許多方式可以讓你們持續挑戰自己,例如我就在線上重新上了一堂我以前在哈佛上過的哲學課。

不管你做什麼,要記得持續傾聽,甚至是對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人。我很喜歡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個月在霍華大學的畢業典禮所說的:「民主需要妥協,即使你百分之百正確。」我聽到之後想,他必定是個婚姻相當圓滿的男人。

最後一個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並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透過科技解決。我們無法用科學解決一切,因為這世上並不存在一個萬能的應用程式。

以水為例,人們總希冀某種科學速效藥能夠處理汙水及其衍生的疾病傳染問題,但天底下沒有靈丹妙藥。科學本身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必須在公共政策及財務模型上,都要有所創新,例如我們正透過「水信貸」(Water Credit)將窮人與微型信貸機構連結起來,使他們能在自家及社區建造輸水管道及廁所,目前已幫助了四百萬人,這還只是開始。

嚴肅說來,你們是多麼的幸運。你們知道你們現在能站在這裡的機率有多低嗎?地球四十五億年來,已經有超過一千億的人類在這個星球上來來去去,而現在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物種滅絕的高峰期,一個只需要少量的人即可造成大規模傷害的年代,你們能成為現在的你們,這機率是多麼微小。

這個世代充斥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而你們又是如何幸運地在這裡。因此我希望你們能轉身面向你所看見的問題,因為你們必須如此;我希望你們放下所有次要的事務,全心投入,因為你們必須如此;我希望你們解決問題,因為你們必須如此。

這是你們的人生,二○一六年的同學們,這是你們的時刻,輪到你們大顯身手。準備好了嗎?一級玩家,你們的遊戲即將開始,恭喜你們。

麥特•戴蒙

(Matt Damon)

出生:1970年

學歷:哈佛大學肄業

知名作品: 《心靈捕手》、 《絕地救援》家庭: 已婚,育有四女殊榮: 與班.艾佛列克共同創作的《心靈捕手》,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撰文 / 黃煒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68

傳阿里花2億美元收購豌豆莢,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演講被喊下臺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3/157137.shtml

傳阿里花2億美元收購豌豆莢,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演講被喊下臺 | 黑馬早報
張曉軍 張曉軍

傳阿里花2億美元收購豌豆莢,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演講被喊下臺 | 黑馬早報

機器產生不了靈魂,永遠發展不出來真正的思考,只能無限接近真實個體的模擬

20150817033105919_副本

——靜靜謹以此圖獻給那些不懈追求夢想的創業者們

靜靜看完球才做的早報。意大利還在一如既往地坑德國,哈哈!

昨天,靜靜看了近日曝光的阿里巴巴紀錄片《造夢者》,深受觸動。也許有人會認為今天的競爭太激烈,馬雲成功是因為碰上了好的時機,但你不要忘記,馬雲經歷了兩次高考落榜、四次創業失敗、37次VC拒絕……在他前30多年里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辛酸與坎坷。

馬雲給我們的意義更在於像他說的:“如果馬雲能夠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抱怨,那就是機會所在。有些人選擇抱怨,而有些人選擇改變自己,幫助改變別人,機會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我永遠相信這點,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希望更多的創業者把時間花在進步上,永不抱怨。

廢話不多說,下面是今天的早報時間!

1、霍金: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來於自身的愚蠢

851011176952226134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近日聲稱,他認為汙染和人類的愚蠢仍然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此外他也表達了自己對人工智能在戰爭中使用的擔憂。

這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稱:“六年前我就提出對於汙染和過度擁擠的警告,從那以後情況變得更糟糕了,人類已經增長了近五億。以這種速度,到2100年人口將達到110億。在過去五年間,空氣汙染已經增長了8%。超過80%的城市居民暴露在危險的空氣汙染中。”

霍金教授繼續描述了他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尤其是它們在武器領域的使用。他聲稱:“政府似乎參與了人工智能的軍事競賽,設計著具有智能技術的飛機和武器。那些對於人類具有直接利益的投資,比如說醫療檢查等似乎成為了次要的投資項目。我不認為人造技術的進步必然是良性的,一旦機器到達能夠自我進化的關鍵階段時,我們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是否和我們一樣。”

霍金教授同樣對世界的本質進行了描述,他聲稱更深層次的原因對於他來說仍然是無法解答的。他在特納里夫島舉辦的Starmus科學會議上提出的這些言論,他同時公布了借助輻射圖描繪整個已知宇宙的宏偉計劃。人們也希望這位宇宙學家的研究能夠揭開暗能量的本質。

@吉港小生:霍金你知道的太多了,上帝就把你弄成這樣,天機不可泄露啊

@7年:機器產生不了靈魂,永遠發展不出來真正的思考,只能無限接近真實個體的模擬

@溫州聖恩秀真皮女鞋:上帝創造了人類、而人類的無知和貪婪也正一步步把人類逼向滅亡!

2、傳阿里將花2億美元收購豌豆莢,前年給出的價格是15億美元

傳阿里巴巴將全資收購豌豆莢,作價2億美元,完成收購後,豌豆莢將並入阿里巴巴移動集團,向俞永福匯報。阿里巴巴新浪科技表示對該傳言不予置評。

豌豆莢不止一次傳出被收購的消息。2014年6月就有傳聞稱,阿里將以15億美元收購豌豆莢。

@那些年:豌豆莢還是賣晚了,這要是擱在前幾年豌豆莢起碼十億,現在身邊幾乎都沒有用豌豆莢的人了

@意創id:感覺還好!豌豆值了

@宇漉:阿里表示,我想買誰就買誰

3、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演講被喊下臺,是接地氣還是真的太low?

324838298757956327

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劉超在昨日國際體驗設計大會上登臺演講時,現場有觀眾大喊“你太low了,下去吧”。從其後討論來看,觀眾對劉超的不滿主要集中在:PPT太隨意、強行打廣告、攻擊有過節廠商、所謂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但最被詬病的還是表達內容。

@席琳_Celine:很百度說得挺好

@魑狂:百度的low深入骨髓。

@冥幣:百度還是專心搞外賣吧

4、自2014年以來“VR色情”在谷歌上的搜索次數增長了99倍

845885918650450955

據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從2014年11月到2016年4月的這17個月中,人們在谷歌上搜索“VR色情”的次數增長了99倍。

這表明,當一個創意涉及到從全新的角度來觀看裸體的時候,它會迅速地得到推廣。市場研究公司SuperData的分析師預計,到2020年,虛擬現實將會變成一個400億美元的業務。人們對於虛擬色情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這種前景。

@龜林高:性和吃飽肚子一樣是生物的原始本能,說出來沒什麽可恥,我就不信那些滿口倫理道德人就終生沒有性生活。

@太5真人:食色,性也這兩者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本來互聯網就是因為色情業而發展壯大起來。

@正在遊:這都是正常人

5、上海迪士尼:無人機未獲批航拍最高罰3萬元

新管理辦法借鑒了世博會對小型航空器和空飄物的管理規定,明確小型航空器和空飄物在國際旅遊度假區核心區起降、飛行需事前獲得有關部門批準。若違反以上規定且對安全管理造成影響,將對單位處1-3萬元罰款,對個人處500-2000元罰款。

@超側衛:上海迪士尼這麽牛逼蓋了個公園就擁有領空了?

@yellowmike:這依據的是哪條法律法規?! 你有罰款權力?

@君子弋:無人機沒砸到你,你是不會理解的

6、首輪融資意外受冷,樂視汽車項目難題待破

在樂視汽車版圖中,從來不缺故事,但這頻繁運作的背後,賈躍亭的壓力超乎外界想像。近日,經濟觀察報報道稱,一份樂視內部機密的投資報告書顯示,樂視超級汽正在進行首輪融資,計劃在Pre-A輪中融資5-10億美元資金,然而並沒有獲得想象中的資本親睞。

@油咖喱_O:PPT做得再好也只是PPT

@沒辦法張先生:不由的讓我想起了那首詩,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

7、甲骨文違反與惠普的軟件開發協議,法院判賠償30億美元

47573369600469493

據外電報道,甲骨文發言人表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陪審團就Itanium服務器案勒令甲骨文向惠普企業賠償30億美元。甲骨文稱,它將會對這項判決結果提起上訴。

Itaniuum(安騰)芯片是由英特爾開發的。在2011年,甲骨文決定停止為惠普基於Itaniuum芯片的服務器開發軟件,聲稱英特爾已明確表示將會停止生產這種芯片,轉而專註開發x86微處理器。

但是,惠普稱,它曾與甲骨文簽署過協議,要求甲骨文繼續為Itaniuum服務器開發軟件。因為沒有相應的軟件,惠普的Itaniuum服務器就等於是一堆廢鐵。

@散落人間的信仰:科技大佬們的鬥爭。

@廉智:人家失信的成本多高啊

8、界面完成B輪超3億元融資,將開拓原創視頻和音頻領域

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項目界面(上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昨日宣布,由中石油旗下昆侖信托領投和一家跟投,聯合對界面完成了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界面曾於2015年9月獲得A輪9000萬元人民幣融資。界面稱,此輪融資完成後,總體估值較此前A輪的9億元估值大幅增長。

@KKK小巴:檔媒意識形態鬥爭的打手

@anyword_V:界面果然沒看錯,內容確實有選擇,視角不錯

@他日功成名遂了:被廠商包養的媒體

9、國產手機品牌 INUI死亡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激烈,讓各個手機廠商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還有一些手機廠商青黃不接,漸漸走向死亡。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INUI OS已經無法連接到服務器,現在iuni官網更是只剩下售後電話,INUI手機品牌死亡已經是事實。

@ooehikari:錘子什麽時候死?

@kevinwon2008:我想知道小辣椒怎麽樣了

@古城新人:沒錢了,硬是窮死了……

10、Netflix聯合創始人再創業:包月30美元電影院電影隨便看

Netflix已經成為覆蓋全球的最大版權視頻網站(電影電視劇),Netflix也在分流電影院和電視頻道的觀眾。然而有趣的是,Netflix的一位聯合創始人再次“創業”,選擇了和Netflix作對的業務——用戶可以包月包年方式,隨意到電影院看電影。

@肉丸子:好電影一個月最多一部,看那麽多垃圾電影是閑著蛋疼

@project.D/se:按照國內的....包月後,看美國大片,需另購美國大片觀影券

@milkysky:就怕這個月碰到的全是國產爛片,那就慘了

11、特斯拉自動駕駛車禍最新進展:司機當時可能在看哈利波特

559369965231562775

在車禍中遇難的駕駛員Brown

特斯拉Model S發生的首起涉及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的致人死亡事故最近引發了巨大關註,美國方面關於這起車禍的調查也正在進行中。而最新的調查進展是,佛羅里達州高速公路巡警部門表示,在車中發現了DVD播放器。

事故另一方司機的律師則聲稱,有人調查了目擊者,目擊證人表示,在車禍發生後,DVD播放器正在放一部哈利波特視頻。目前的問題在於,當事人駕駛的2015年款Model S為何沒有在卡車前自動停住,以及在發生事故時,他是否仍專註於道路前方情況。

lady-youngMM:進步與犧牲並存,需求與否各自理解了

@張毅8542:就像阿爾法狗也會輸一樣,有了這次車禍也讓人們對自動駕駛的要求走上正軌,不出車禍的自動駕駛是不存在的。以正常的眼光來看,自動駕駛的車禍比例應該是最低的。

@lady-youngMM:進步與犧牲並存,需求與否各自理解了

@_樣衰_:大晴天不行,那可能更能適應中國的霧霾天。

今日思想

我從沒有見過一個不孤獨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付出不一定馬上會有回報,除非是鐘點工,對於事業,傻逼一樣的堅持,總會得到牛逼一樣的結果!

——張小龍

霍金 阿里 豌豆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09

特朗普嬌妻演講抄襲米歇爾?還是坐等他子女的演講吧

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在大會首日晚間隆重介紹太太梅拉尼婭(Melania Trump)出場的時候,絕不會想到一場演講將瞬間令整個競選團隊陷入危機。

就在梅拉尼婭演講結束後,媒體和輿論的評價好壞參半、不失寬容。但隨後一名獨立調查記者發現,該篇演講與米歇爾•奧巴馬在2008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存在驚人的雷同。話不多說,我們先摘錄一段供各位客官評鑒:

梅拉尼婭•特朗普:

From a young age, my parents impressed on me the values that you work hard for what you want in life, that your word is your bond and you do what you say and keep your promise, that you treat people with respect.

很小的時候,我父母就教育我努力工作來實現人生所願,言出必行,遵守承諾,和尊重他人的道理。

米歇爾•奧巴馬:

Barack and I were raised with so many of the same values: that you work hard for what you want in life; that your word is your bond and you do what you say you're going to do; that you treat people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 even if you don't know them and even if you don't agrees with them.

巴拉克和我從小就接受相似的價值觀教育:努力工作來實現人生所願,言出必行,遵守承諾,尊重他人,即使是你不認識甚至不認同的人。

梅拉尼婭•特朗普:

Because we want our children in this nation to know that the only limit to your achievements is the strength of your dreams and your willingness to work for them.

因為我們希望這個國家的未來懂得一個道理: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僅僅取決於其夢想和為此奮鬥的動力。

米歇爾•奧巴馬:

Because we want our children - and all children in this nation - to know that the only limit to the height of your achievements is the reach of your dreams and your willingness to work form them.

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這個國家所有的孩子懂得一個道理:你成就的高低僅取決於你的夢想和為此奮鬥的動力。

緊接著,周二一整天美國各大新聞網站鋪天蓋地是梅拉尼婭和米歇爾的演講對比。

在接受CNN專訪時,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力挺梅拉尼婭不可能抄襲米歇爾的演講。克里斯蒂辯稱,兩者的講話93%是不同的。

在發表這一極具爭議的演講前,梅拉尼婭接受NBC Today節目采訪時曾表示演講稿是由她親自撰寫的,並且盡可能少的尋求團隊的幫助(with as little help as possible)。然而此後特朗普陣營對於究竟是誰協助梅拉尼婭完成此篇演講,開始變得諱莫如深。特朗普的演說主要撰稿人史蒂夫•米勒(Stephen Miller)在發表聲明解釋說:梅拉尼婭演講的靈感來源於其生活,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她的價值觀。她作為移民的經歷和對美國的熱愛貫徹在通篇演講中。

特朗普競選團隊主席保羅•馬納福特( Paul Manafort)也盡力為其護航。他認為梅拉尼婭在講話中所使用的詞匯都是普通用詞和價值觀(common words and values),並稱不會有人因此事而遭到解雇。

特朗普本人尚未對此事作出表態,僅在其社交網站賬戶上表達了對太太的支持,為其感到驕傲。

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徐西泉(Sichan Siv)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相比梅拉尼婭,他更期待特朗普幾位子女的演講,有望向民眾展示其作為父親的一面:“他的子女比梅拉尼婭認識他更久。特朗普自己也說過,比起丈夫,他更是一個成功的父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146

特朗普發表美國史上最恐怖的一次演講,他說了啥?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當地時間7月21日晚間發表演講,正式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特朗普誓言要重建美國安全,讓美國恢複繁榮與強盛。

特朗普當晚通過提詞器發表了這篇長達75分鐘4000多字的演講,主要聚焦犯罪、非法移民、恐怖主義和國際貿易等議題。被輿論一邊倒地評價為“美國史上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次演講”。

“法律與秩序”是特朗普當天演講的主題。在列舉了多項美國最近發生的暴力事件後,特朗普表示,在他做為總的領導下,美國將成為一個“法治”國家。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所提出的“法律與秩序”治國理論其實不是原創,前總統尼克松在競選總統時也曾表示,自己是一位“法律與秩序”類型的總統候選人。

美國處於噩夢之中 

“我們這次黨代會正舉行在美國國難當頭的時候。”特朗普在講話中說,“警察的襲擊,城市里的恐怖主義都在威脅我們的生活。”特朗普列出多項數據說明,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和巴爾的摩等美國主要城市的犯罪活動不斷增加,僅在去年一年,這兩個城市的兇殺案犯罪率相繼上升了50%和60%。”

特朗普還特別點名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總統的家鄉芝加哥,僅在今年一年就已經有2000多人成為槍擊事件的受害人,自他就任總統以來,芝加哥地區就有3600人喪生。”特朗普指責奧巴馬總統利用總統職權以種族和膚色的區別分裂了美國。

特朗普在講話中還再次重申了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修建邊境墻的政策,但並未提及要禁止一切穆斯林進入美國的政策。

特朗普批評奧巴馬和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對美國和全球的影響。“美國現在太不安全,世界也太不穩定,特別是在奧巴馬讓希拉里執掌美國外交政策之後。”特朗普說。

在談到有關經濟的議題,特朗普表示,他的商業經歷讓他能夠拯救美國的經濟。“沒有人比我更了解系統,所以我一個人就能修理好(經濟)。”特朗普帶著標誌性的輕蔑微笑說。特朗普強調,美國經濟“受自由貿易”危害多年,因此他承諾,如果當選總統一定不讓美國主義成為“全球化”。美國談了太多“不劃算”的貿易協議,等他當選總統以後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

外界評價:“恐嚇民眾”

死亡與毀滅、貧窮、痛苦、絕望、恐怖主義、賣國賊、監獄、暴力、種族主義,這些是做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發表的首篇公開講話中提到最頻繁的詞語。

在特朗普發表講話後,美國媒體和社交媒體幾乎“一面倒”式批評特朗普發表了“美國史上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次演講。”

曾經為美國總統和總統候選人撰寫過發言稿的多位專業撰稿人,包括前總統小布什的演講撰稿人等都表示,這是一篇充滿極度黑暗和讓人感到恐懼的演講。

“特朗普不想讓美國更偉大,他想讓美國更恐懼。”CNN的一位新聞評論員表示。

“特朗普不是正常時局下的選擇,投票給特朗普就像把房子燒了去索賠房屋財產保險一樣,除非形勢非常非常糟糕了,否則你不會這樣做。”一位保守派媒體的評論員表示。“特朗普在演講中說,美國不歡迎任何支持暴力、仇恨和鎮壓的作法,永遠都不歡迎。那麽,他是說,美國不歡迎的是特朗普?”這位評論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61

覺得比爾·克林頓的演講一級棒?告訴你他使用的三大技能

當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雙腳踏上2016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舞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創造了歷史。

通常來說,每四年一屆的美國大選舉行兩黨大會期間,總統和前總統都會到場發表演講,同時發表演講的還有總統候選人的配偶。今年的民主黨黨代會上,在希拉里克林頓以首位女性總統候選人創造了美國歷史的時候,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位以“前總統”和“現總統候選人配偶”的雙重身份發表講話的人。

克林頓多年來一直都是民主黨大會上重要的演講嘉賓,特別是在2008年的民主黨大會上,當奧巴馬擊敗希拉里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克林頓發表了一篇全力支持奧巴馬競選的、被看做是最大程度體現民主黨黨內團結的講話,還有他在2012年所發表的那篇有關奧巴馬執政政策的、被認為是“比奧巴馬本人還清楚地解釋了奧巴馬政策”的講話。

那麽,在多位美國前總統中,為什麽只有克林頓的演講才華和風格總被媒體和外界津津樂道?他的演講又有什麽技巧?

演講技巧之一:我的世界只有你

無論政治意見是否相同,沒有人會否認克林頓高超的演講才能。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總統的前5名,克林頓每一次的公開演講都被認為頗能打動人心:他能在演講中進行辯論,他能為自己的理論進行推理,他能舉出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證明他想說服你的觀點……而最讓和他交流過的人所信服的是,他能讓你感到,他確實在傾聽你的問題,並且在他和你談話的那個時間里,他只關註你一個人。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24年前,克林頓同前總統老布什在1992年的一次總統大選市政會議辯論中,有一位女性問兩位總統候選人“國家債務問題怎樣影響到他們個人的生活”。

在老布什看了看自己的手表進行計時並詳細解釋了一番物價如何飛漲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之後,克林頓則走到演講臺邊,來到問這個問題的女性面前,詢問她債務如何影響到了她的生活。在得到她的回答後,克林頓向她解釋了在擔任阿肯色州州長期間,他是如何看到大批的民眾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以及看到這樣的情景又如何影響到他個人的經歷。“在我的州,如果有人失業,很有可能我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克林頓告訴這位女性。

而克林頓當時的舉動被認為是創造了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歷史,也讓之後越來越多的政治競選人了解到:知道你的觀眾是誰,和他們產生聯系,可能比說的內容更重要。

演講技巧之二:用眼神說話是最好的交流

分析克林頓演講方式的研究者們認為,他能獲得聽眾註意力的一個關鍵方式是,他有非常強大的眼神交流技能,並通常能得到高效的回應。

根據邁阿密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在人和人的交流過程中,有超過43%的註意力都是集中在眼神之間的交流。

1999年,有好萊塢“小辣椒”之稱的女演員吉蓮·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在接受大衛·萊特曼的采訪時曾這樣描述克林頓如何用眼神進行交流。

“我們當時排了一條隊等著和他握手,大部分為女性。當他快要靠近你的時候就伸出了手,然後通過眼神和你交流。” 安德森說,“隨後他走到下一個人的時候還會回頭再看你一下,結束剛才的眼神交流。在我回家的時候,我以為我會收到他的短信,但我沒有收到。我想,大部分美國的女性可能都和我一樣,等過他那個短信。”

演講技巧之三:學會用詞、斷句和問答

如果說上述兩點更像是克林頓天生所具備的個人才能的話,那麽研究克林頓演講的分析人士也列舉了他在演講和寫作中的一些常用技巧,比如使用氣勢龐大的詞語,使用恰當的身體語言,使用包括談話對方的詞語以及同觀眾互動的方式。

使用強有力的詞匯的例子包括,克林頓在演講中會使用能發揮最大效力的詞語,而在說出那個詞之前,他會做長時間的停頓或者在一句話的詞語中進行停頓。比如,他在2012年幫助奧巴馬連任的講話中所說的那句“我們會讓奧巴馬總統、繼續、在職(on.the.job)。”

分析人士指出,在選擇用詞方面,克林頓的演講大量使用過“我們”、“我們的”、“你們”、“美國同胞們”這樣包含對方和群體的詞語,而他通常會在使用這些詞的前面加上一個“現在”(Now),表示他正在和對方進行交流。比如他經常所說的那句是:“現在,我們都知道的是……”

在使用身體語言方面,克林頓則更強調手臂的作用進行輔助交流。他在講述宏觀和官方觀點時會大幅張開雙臂,而在聆聽和同觀眾進行小規模交流時通常會將雙臂交叉在胸前,向對方發出“我在傾聽,這對我很重要”的訊息。

和有的政客發問然後讓現場觀眾回答的“演唱會”式風格不同,“克林頓式”的問答則是由克林頓問,再由克林頓回答。同接受記者采訪一樣,他總是自問多個“為什麽”的問題,然後帶著自信和希望給出答案。比如他在解釋民眾對奧巴馬第一任期滿意度上的做法。

“我們對現狀滿意嗎?(奧巴馬)總統滿意嗎?我們的狀況比他當選總統前的狀況改善了嗎?”“是的!”克林頓問了3個問題後自己大聲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19

【現場】克林頓為希拉里站臺演講:我和最好的朋友結婚了

比爾·克林頓在演講中把他與希拉里相識相愛的故事娓娓道來充滿了人情味,驅散了不少人對他們婚姻純屬政治婚姻、各取所需的想法。

他回憶了希拉里如何工作到被送進產房前的最後一刻,以及女兒切爾西成長的點點滴滴。在演講中,他把切爾西稱為是希拉里的小夥伴,以希望在希拉里傳統女強人的形象上加上慈母和教育家的光環。克林頓將希拉里和現任總統奧巴馬的妻子做對比,稱她像米歇爾·奧巴馬一樣是位偉大的母親。

(克林頓演講現場,文中圖片均由記者周佳所攝)

隨後,克林頓回憶了希拉里的從政生涯,強調了希拉里從紐約州參議員到國務卿完整的從政履歷遠遠優於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克林頓還提到,希拉里在國會軍事委員會時專註於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他說軍事委員會的共和黨委員金里奇(Newt Gingrich)曾告訴他說,希拉里做得很好。

克林頓還幫公眾回憶了8年前希拉里輸掉黨內初選,她如何大度地投入奧巴馬的助選中,並且出任國務卿。而這次黨內初選,即使知道一定會在西弗吉尼亞州失利,希拉里還是要去告訴那些礦工們,如果她能夠當選,礦工就會有更好的明天。“希拉里絕不放棄任何人。”克林頓這樣說。

最後克林頓還邀請一切愛好和平的穆斯林、墨西哥人、黑人和其他被特朗普歧視的人支持民主黨,一起共創美好的美國。

克林頓的演講結束後,希拉里赫然出現在了大屏幕上。她感謝大家的支持,表示這不是她個人的勝利而是選民的勝利。在一群小女孩的環繞下,希拉里說如果有小女孩在看她的節目,她想說,如果她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第一任女總統,那麽孩子們將有機會成為下一任女總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