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財金三巨頭下周訪京 或出更多滬港通消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01

af1c3f204ce82e2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從左到右)。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市場擔憂滬港通因香港局勢而延期,據悉,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三大財金官員,下周中將出訪北京。雖這只是每年定期拜訪,業界仍期待得到更多滬港通消息。

 
下周二至四晤“一行三會”
 
三人此行將與央行、中銀監、中證監及中保監(即“一行三會”)等金融部委會面,令人關註到時會否有相關消息公布。

消息指,三大財金官員上京屬每年定期的禮節性拜訪,但有業界人士關註,官員訪京時話題圍繞著兩地金融合作,雖坦言對此行能否帶來實際宣布,預期不高,但也期望得到更多清晰指引。財庫局、金管局發言人對出訪消息不作回應。

有政府中人表示,此行屬例行出訪,而非為了香港局勢、滬港通延期等突發事件而特別安排,不過坦言雙方會面是互動交流,內容可以很闊。據了解訪京為期三天,由下周二至四(11月4日至6日)。

三大財金官員共同訪京,多年來都會在深秋舉行。據了解,過程與內地多個重要監管部門包括人民銀行、發改委、中銀監、中證監及中保監等官員會面,而對話內容多包括宏觀政策,提供機會予兩地官員作經濟及金融上的交流。

港交所周日公布滬港通未獲批後,市場疑惑究竟屬延期或是擱置?正期盼監管機構短期可有進一步的披露。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陳立德就指出,兩地券商完成系統投資,中港交易所、證監會都已表態準備大致完成,滬港通開通主要等待領導人公布,希望至少可在11月內公布開通日子,以解市場焦急情緒。

滬港通雖然未有如期10月開通,但中證監、上交所仍在繼續相關工作。中證監副主席姚剛昨出席論壇時表示,滬港通各項準備工作已到最後階段。
 
上交所明測試“港股通”
 
上交所就在過去兩天通知內地券商,於本周六(11月1日)進行“港股通”(南下買賣港股)測試。港交所發言人表示,測試只涉南下買賣系統,港交所會配合上交所安排,但由於不涉及“滬股通”(北上買賣A股),香港券商本周不會參與測試,又指目前仍未有開通時間表。

據早前兩地交易所通告,兩地券商及交易所將在滬港通前的周末,進行“全網測試”,讓各方準備就緒。

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昨天表示,現時沒有滬港通開通時間可公布,但每一個環節的細節,相關單位都會繼續籌備,希望早日開通。香港局勢令市場投資者對香港長期金融市場的穩定,或許開始問一些問題,會否因而信心受損,值得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25

冇滬港通點算? 柯 景騰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27/%E5%86%87%E6%BB%AC%E6%B8%AF%E9%80%9A%E9%BB%9E%E7%AE%97%EF%BC%9F/

報道指出,滬港通可能不通車,因為佔中影響。

香港方面,港交所(388)跟政府官方口徑接近,沒有明言何時通車,但指技術問題已大致解決。即係話,現時萬事已經準備好,只欠某位大人一聲批準,才可以實施。

說真的,滬港通對A股市場比港股更重要,港股早已是個國際化市場,分別只是投資者有方法買多一兩隻A股、貪平買折讓股而已,要參與港股的,一早已經入場,包括大陸資金,多了一些疑似散戶,也不會令港股突然吸引,而中資股跟假數若隱若現畫上等號,通了車後,若炒不到A股市場最好玩的IPO及創業板,其實也只是多了塊雞肋。最多只可讓在港註冊的基金多個名義騙客買基金。

相反,大陸實在太需要有滬港通,國內飢餓的股民,正等待另一輪資金入場被吞噬,部份更在5000點樓上入市,現時渴望家鄉重臨,日思夜想中央有政策打救;而中國亦要邁向人民幣國際化,面子上亦希望亞洲股市的代表,會由日經、恒指,改為上證指數(現時彭博網站的亞洲代表,是日經,在亞洲版位上,恒指排位先於上證),對他們而言,滬港通是其中一步。

但為何仍不能通車?不是因為要懲罰佔中,如果相信「中央萬能論」(即市升市跌都是因為中央托市與否的怪論),中央一定知道佔中對股市沒有長線影響,真正影響在於中國股民的資訊不對稱,發射催淚彈後,恒指跌500點,如果當時已有滬港通,內地股民看到的只是「占中一般指香港反占中遊行」,真金白銀投資的股民,智商不是如藍絲帶,找不到答案,一來會自行翻牆找,二則會「蘊釀」更多資訊的情緒,死得不明不白,等同被實施開通的機構過一棟,輸錢會產生不和諧。

阿里概念炒得起,博騰訊都有人信。
阿里概念炒得起,博騰訊都有人信。

回到正題,沒有宣佈有沒有滬港通,反而是個良機,因為未公佈等於未見光死,好消息仍在後頭。不過暫時柯某會避開證券股、港交所及其他所謂滬港通概念股。

暫時會考慮博少量華彩(1371),希望可以0.8樓下上車。

理由:阿里健康(241)改名前炒上,上週試過單日爆近三成,騰訊概念股亦應有得炒。

華彩向騰訊配售擴大股本後7﹪股份予騰訊(700),配售價0.75元,之後應有後著,華彩近日股價已經回落,如果回到0.8元樓下,付少許溢價,應該有得博,至少博一棍大。

柯景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42

滬港一定通! 南子文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31/%E6%BB%AC%E6%B8%AF%E4%B8%80%E5%AE%9A%E9%80%9A%EF%BC%81/

滬港通係10月27日宣佈正式誤點,唔少朋友立即話,今次死喇!阿爺真係發火,佔中一日搞唔掂,唔洗諗住通車!不過如果一路有睇南仔文章嘅朋友,會非常唔認同上述說法,因為滬港通嘅最大受益人係內地。

四中全會閉幕,萬字文嘅主題係「依法治國」,對投資者黎講,冇乜啟示。反而國務院陸續公布嘅鐵路、消費推進政策更值得跟進。現今習李政權、與早前胡溫及江朱政權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夠嚴同鐵腕,將開放發展後嘅中國拉到另一個境界,亦係鄧小平最後欽點嘅繼任人。過去兩年,很多內地官員商人未能適應新玩法,粉粉中招落臺走佬。

20141023-71f77c408de72123_550x1300

去年內地有傳言,尚有以千萬計的罪民,等待著習李政權嘅審批,但一直未成事,相信係用來阻嚇其他人,多於抄家。講真抄家的行政成本也不低,但可以肯定嘅係,內地走錢嘅灰色位已被大大阻塞,要匯大額資金出國,成本比過去任何一個年代也高。

去到這個水平,習李建立功業嘅日子也到,因為內地資本改革嘅先天條件已出現。滬港通係第一步,然後相關官員及機構拿著這個合作方式,到世界各地推銷,就似推銷商鐵一樣。可以預期嘅係,內地盤算嘅係繼續引入全世界資本,但同十年前不同之處係,透過股市及金融市場,而不是早年嘅FDI,未來睇FDI投資中國股票嘅人註定係慢別人一步。

引入世界資本嘅好處係,建立一個更有率嘅金融市場,等內地A股唔會再係創業版當道,股民整係識「打新」,透過外資力量令內地市場成熟起來,係一件十至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在依個大浪裡,內地A股會有很多機會,就似1980年至2000年嘅香港。就算唔炒A股都好,點都要諗下投資A50指數基金,或平保(2318),這班車走了,不知道何時才有大升之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46

梁振英將在APEC期間向中央政府尋求”滬港通“支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20

20140709HKShanghai

從香港特首梁振英今天的發言中或許可以推斷,APEC會議結束前,“滬港通”幾乎不太有可能啟動。

香港特首梁振英周二表示,將於APEC會議期間,在北京和中央政府討論滬港通啟動時間。滬港通對香港很重要希望能很快得以啟動。香港將向中央政府尋求對滬港通的支持。

今年北京APEC會議時間是 2014年11月5日至11日,這或許意味著APEC會議結束之前啟動滬港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本周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三大財金官員將出訪北京。雖這只是每年定期拜訪,業界仍期待得到更多滬港通消息。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香港的證券監管部門已經批準“滬港通”項目,上海證券交易所也稱完成了項目啟動的準備工作,現在只等內地監管部門的批準。

另外,德意誌銀行分析師Tracy Yu在上周的報告中預計,“滬港通”今年年底前宣布啟動的可能性很小,保守預計將於明年獲批。因“滬港通”啟動日期存在監管不確定因素,港交所面臨獲利了結風險,也是其主要下行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93

香港系列----人大將要確定政改方案和滬港通開閘(一)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5j4.html

編者曰:今天開始連載香港系列。話說有人反映近段時間的博文思路比較散,究其原因,一來很多內容來自於互動交流,脈絡本身就比較多;二來某些系列的文章,比如香港話題當時比較敏感,所以就沒上博客。現在事情氛圍緩和些,所以登出來以饗讀者,請大家見諒。


這段時間,香港列車碾死小狗的事,鬧得很厲害。打的標語是血債血還草菅狗命還狗狗一個公道啥的。

這段時間主要是人大常委會開會,決定香港政改方案,關鍵是兩點。

1.        行政長官候選人是不是需要推選委員會的50%以上支持才可以出閘;

2.        有多少行政長官候選人,是不是限制在2-4人之內。

如果是這樣定下來的話,就要考慮香港反對派占中而可能導致的金融動蕩。

之前有人問滬港通的事情,那麽滬港通選擇在這個時候開始試水,在9月份左右開閘,確實有這些政治考量。海外很多資金之前埋伏在香港,估計意圖有兩種:

1.        滬港通打開,讓人家進上海。

2.        滬港通沒有打開,人家沒辦法進上海,又不想待在香港(占中運動),只有走路。

人家海外資金如果只是商業目的的話,你必須考慮讓它走1,而不是走2。當然如果人家就是政治目的的話,管你呢,人家只要狠狠逃離把香港股市給崩了就行。

    不過,不論走上面的12哪一條路,都會帶來資金流出香港,所以你需要資金從上海去香港。估計9月份應該屬於試驗期,那麽你控制起來比較容易,要多少資金下來,那麽就拿多少資金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73

滬港通贏家 RaymondJook祝振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2v2rs.html

經濟日報MoneyTimes原文(簡體版),31-10-2014

滬港通啟動雖然仍然未有確定開通日期,筆者估計延遲只是中央要表達政治資態。從經濟效益出發,這次互聯互通根本是有利國內A股多於港股,簡單的看兩地交易額度之差別便可略見一班。

內地人買港股每天的配額上限是105億元人民幣,相對透過香港買上海A股的單日配額就高達130億元人民幣,所以長線而言,滬港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引入外資,特別是有長線持倉能力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令一潭死水的A股起死回生。中央希望此舉能生一石二鳥的作用:1)由散戶主導的A股市場機構化,最終令市場複甦;2)為人民幣國際化,作出局部試驗。如果滬港通目的是為了激活A股市場,延遲只會有百害無一利,所以借延誤消息調整後的個股,現在反而應該是趁低吸納的時刻。

交易平臺盈利能見度最高
前一段時間,市場炒作滬港通概念主要集中在: 1)對A股股價有大折讓的H股及;2)平臺受惠者如港交所(00388)及中資證券股。

前者基本面愈差者,升幅則愈淩勵。散戶對個別行業及公司營運不一定了解,假如跟風炒作,多數輸多贏少。因為AH股沒有互換機制,一般股民難以套戥兩地價差,加上交易成本,所以單是價差並保證可吸引他們購買大折讓的H股。反而唯一在香港上市,具有行業特色及估值吸引(例如相對同行業A股,估值有大折讓的香港上市競爭對手)的中小型個股,可能會更引起內地投資者興趣。

後者因為是平臺,只需要交易額有所提升,業績便有所改善,所以業務相對透明度較高,較易理解。對於中大型的中資證券商,滬港通對於它們來說是藍海,因為香港證券市場競爭激烈,海外及本地基金的二級市場交易份額一直由外資投行雄霸,中資及本地華資證券商只占很細小占有率。因為外資投行不能全資持有內地證券交易牌照,所以中資證券商在A股市場上擁有巨大的護城河,加上它們國內強大A股研究團隊及公司關系網絡,在滬港通的開放上,中資證券商自然成為先機者及必然受惠者。最受惠者應該為持有香港證監牌照及擁有內地研究網絡的中資投行。

下一步深港通
筆者估計當時機成熟,深圳A股,更多的中小型香港及內地股份將會逐步被納入互聯互通的範圍之內。隨著成交上升,每天交易限額必進一步被擴大。

策略上,當愈來愈多外資基金可以直接投資A股,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必定逐漸被淡化。但中期而言,滬港通將會是繼1993年引入H股上市及2003年開放自由行以來,香港市場的最大一次結構性改變。自由行自開始10年多以來,許多香港小型零售股得以受益,晉升為中型股,且看滬港通能否幫助中資證券股由中小型股,有一天晉升為大型股,甚至藍籌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57

我愛《滬港通》之低殘股(一):達力集團HK00029 老漁2014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800880

就目前來說,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分析銀行股入門的書籍。多爾西的《股市真規則》中有一些關於銀行行業的文字,也只是一筆帶過,不完全貼合中國市場。因此我想要寫下這一個系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個人投資者初看銀行股,會被一大堆的專業術語困擾,比如撥備啊,資本充足率啊,扣減項之類。的確,銀行股的複雜程度,可以說僅次於保險股。下面我們來由淺入深講一講銀行股,爭取在10個小節以內讓普通個人投資者能看懂銀行股,每節絕對不會超過3仟字@草帽路飛。當然本人也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望不吝斧正。

首先拋開那些專業術語,來看看銀行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銀行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在中國古代也早有當鋪和錢莊。現代銀行的起源,金鋪說是其中最主流的一個(源自歐洲,意大利):

早期金匠在打造金質品的過程中,儲藏了部分客戶的金條。後來也有客戶將金器交予金鋪保管,並交納一定的管理費。漸漸地,金鋪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客戶都在同一時間來取走金條。於是經過計算,金鋪將一部分金條留存,用於平日的兌換,另一部分則作為貸款放貸出去,收取利息。早期存金條是要收取手續費的,經過這一模式後,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存入,存金條不僅不收手續費,還給儲戶發放利息。現代銀行就這麽產生了。

沒錯,銀行就是一只手從儲戶這里借錢(較低的利率),另一只手把借來的錢放貸出去(較高的利率),從而賺取中間利差。利差是銀行最基本的收入來源。除此之外,銀行可以在這個根基之上,衍生出一些“中間收入”(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為主)。生活中最常見的異地取款手續費,匯款手續費等,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如果沒有資產(貸款等)和負債(存款等)這個根本,其他所謂中間收入都是空中閣樓。而資產負債表中,又尤以存款最為重要,所以過去很多銀行都提到存款是立行之本。

由上可知,銀行這門生意,首先經營的商品比較特殊,是貨幣。貨幣不同於其他實物產品,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就是貨幣不會過期變質。一些商品,如水泥,生產出來後保質期只有兩個月,兩個月後標號等各項指標都會下降,很多已經不能使用。又如煤炭,從地底下挖出來以後只能露天堆放,風雨之後都會使煤炭的熱值降低,質量損失。

但是,貨幣不存在這個問題,銀行不用因為擔心自己的商品會過期變質,而降價拋售。像這樣不怕過期變質的商品確實很少,我能想到的也就只有保險、古董和高度白酒。(低度白酒會水化)


其次,銀行經營的是信用。前面我們說到,銀行一只手從儲戶這里借錢。如果銀行的信譽無法獲得儲戶的認可,是無法從儲戶手上拿到存款的。至少儲戶把錢存進銀行,是期望自己能夠拿回本息的。中國的金融資產絕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最終能支起這麽大的金融帝國,信用體系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一直不敢輕言推進。


在講到信用的同時,普通投資者必須要知道銀行是收益靠前,損失滯後的行業。銀行的收入是利差中間凈收入,而支出則是營業費用、稅費和壞賬。營業費用和稅費都是可以預先估計的,但對壞賬風險的預估卻會出現偏差。銀行在存款與貸款的利差之間,已經考慮了營業費用、稅費、壞賬損失,以及自己所需要獲得的利潤。利差中有一塊是風險損失補償。在經濟好的年頭,人們(包括銀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要求的風險補償也較低,利差因此也較窄。在經濟較差的年頭,人們(包括銀行)的風險意識強烈,要求的風險補償也高,利差因此也較寬。因此,在經濟由好轉壞的過程中,會存在利差中的【風險補償】不能完全覆蓋【壞賬】的情況。也因此,銀行不得不將本身的一些利潤,甚至是老本用來補償這個風險損失(壞賬)。同樣的道理,當經濟由壞轉好的過程中,由於前期銀行的風險意識比較強烈,要求的風險補償也比較高,但實際上經濟已經由壞轉好,並不需要這麽多的風險補償,所以這些過多要求的風險補償最終就轉化成了利潤。

由於銀行放貸在前,放貸的時候利率等條件已經確定。而經濟情況的轉變在貸款放出去以後才到來。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銀行)往往並不能提前預測經濟的變化,所以整個銀行市場的損失是滯後的。


拋開股價不說,銀行業最危險的時候,就是他們情緒最樂觀的時候(跟股市有點類似)。此時銀行業往往有以下共同特點:資產負債表拼命擴張,對利差要求較小,對抵押品要求最低,想方設法擴大杠桿率等——最終都指向一個結果,銀行低估了未來資產的風險。


反之亦然,銀行最安全的時候,反而是他們風險意識高脹,最為惜貸的時候。


再次,銀行是一個杠桿很高的行業,杠桿率在1:20的一個數量級上。在這樣一個數量級上,風險和收益都被極大地放大。不過同樣也是這個原因,許多“狼來了”的聲音就一直強調,“只要有5%的損失銀行就完蛋了”。

其實銀行體系有一系列的手段和標準控制風險,中國的銀行業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外資銀行。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會有盲目樂觀的時候。收益覆蓋風險一直是銀行的追求,這也是為什麽銀行都喜歡抵押品的原因。很多評論說銀行過度依賴抵押品,貸款門檻高,不服務中小企業等,但我簡直都想說一句,不喜歡抵押品的銀行,不是好銀行。(後面的章節會談到這個問題)。

最後,不得不說一句,銀行是一個難得的好行業。

下一節預告:為什麽銀行不能完全競爭?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不跳大繩,只發幹貨!
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信銀行(SH601998)$ $光大銀行(SH601818)$ $北京銀行(SH601169)$ $南京銀行(SH601009)$ $寧波銀行(SZ002142)$ $平安銀行(SZ000001)$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65

滬港通只等待發令槍 效應且走且看 雲蒙

來源: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2845318

滬港通只等待發令槍 效應且走且看

   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接受《金證券》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地已做好準備,只等發令槍響。

  市場原本預期滬港通在10月份開通,但期望落空。“上交所和港交所的準備已經完全到位,就等發令槍。”11月6日,胡汝銀在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論壇期間告訴《金證券》記者,但他對於滬港通推遲原因未做過多分析。

  當天下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亦表示,滬港通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到了最後階段。

  胡汝銀對《金證券》記者說,滬港通便利了兩地投資者進行股票交易,有助於拓展投資渠道,有助於香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而且有助於改善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提升A股市場的成熟度。

  “A股市場有五炒,炒新(新股)、炒小(小盤股)、炒差(績差股)、炒短線、炒概念,這是我們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胡汝銀總結道,目前A股市場90%以上的投資者都是個人投資者,主要是中小散戶,資金量很小,資金量在50萬以內的散戶所占比重超過80%以上。相比之下,香港市場是一個開放成熟的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會給兩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提供示範效應。

  隨著滬港通的推進,此前長期低迷的低價藍籌股受到市場強烈熱捧。業內普遍認為,滬港通開啟後將提升藍籌股的估值水平。

  胡汝銀對《金證券》記者分析稱,以目前A+H股的價差來說,A股大盤股折價,小盤股溢價。香港市場更重視績優藍籌股,小盤股估值明顯偏低,因為業績較差、風險較高,這和內地正好相反。滬港通開通後,會給長期估值偏低的藍籌股帶來利好。但滬港通對於藍籌股的估值修複作用究竟有多大,還說不清。因為,對兩個分割的市場而言,價差肯定是存在的。

  有分析擔心,滬港通可能僅是“蜻蜓點水”。胡汝銀表示“且走且看”,因為滬港通是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第一步,路還要一步步走下去的,究竟對市場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還無法判定。密切相關個股:$招商銀行(SH600036)$ $民生銀行(SH600016)$ $浦發銀行(SH600000)$ $興業銀行(SH601166)$ $萬科A(SZ000002)$ $中國平安(SH6013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495

一片迷茫中,如何看滬港通引領的未來 長線漫步者

來源: http://xueqiu.com/6981947864/32860215

     股市上漲了,股民的心理又開始複雜了,雪球上各種聲音開始發散,一方面希望股市上漲,一方面懼怕股市回調,這個心理絕大部分人都會有。那麽,如何才能盡量消除這種心理呢?我想最好的就是對自己所投資的行業或者個股有清晰的邏輯認識。知道你買入的這支個股,是屬於長線投資還是中短線投資或者是投機呢?不知長短,心理沒底。

      那麽現在面臨的情況是:進入股市資金和杠桿資金在不斷加大,市場漲起來了,但是因為如此,大盤也會震蕩幅度加大。但總體社會投資渠道變窄,股市已成為民眾考慮的較佳的投資渠道,這應該是長久慢牛產生的根基。所以股市慢牛的基調不變,但是震蕩幅度加大,這應該成為大形勢的判斷。
     具體的邏輯我9月4日因為參與@唯一幸存者遊戲,所以當時對股市有一個判斷並在雪球發帖:“這波上漲以及未來的上漲還會是由資金推動,房產正式步入熊途--資金尋找投機口,地方私人借貸風險日益暴露--資金不敢再由別人掌控,實體經濟不見好轉--資金對實體投資缺少信心,所以說這波牛市沒有理由和原因,未來股市的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的情況將決定股市走向。今年的小牛市基本可以判斷不是由經濟的基本面轉好而是由資金面轉好而帶動的,所以未來需要密切關註的是資金的流向,股市里資金的心理變量!

     那麽目前面臨的一個改變在於滬港通開通,在10月26日我的雪球貼里我表述過對滬港通的看法:“滬港通最初設立目的所為何來呢?無非是引導A股投資觀念和投資格局向外圍市場看齊。如果現在A股低估有投資價值,難道A股會缺錢嗎?從房地產及私人借貸跑出的資金正在湧入A股。如果A股高估,則滬港通開通豈不是引水入港嗎?此前媒體將股市上漲歸結於滬港通卻是錯誤的,上漲是資金流入的結果,滬港通只會引起A股結構性調整,即重成長重價值輕概念。”應該來說國內股市自滬港通為起點,正越來越向國際化靠攏。那麽面對這個改變投資者心理有什麽改變呢?我想,這個趨勢讓投資者不得不考慮如何選股,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國際化思維而引起的投資邏輯的改變,這就像面對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才是正確的,這也就是當前投資者面對的難題。

      這也就是當前的市場處於茫然狀態的原因。

      那麽是否還會存在確定性的投資邏輯呢?我想在此思維下,存在二種確定性:

      第一,在此思維下,即算投資者未有清晰思維來面對,但內心的第六感會讓投資者作出先於自身判斷的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拋棄績差拉圾股和爆炒的概念股,因為面對國際化,這個會確定被市場拋棄,所以中小創的這次下跌,只是開始,而且不可逆轉,這是第一個確定性下跌的邏輯。

      那麽第二,明確性上漲的機會在券商,國際化必然帶來股市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和交易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創新,加上股市長期慢牛,交易量上升,這個趨勢己經確定明顯並有可預見性。當然,由於券商股熊了很長時間,市場參與者最開始還是有很多猶豫的,所以券商現在處於第一階段,由投資者內心第六感推動上漲,隨著判斷越來越強化和清晰並被市場認可,第二階段上漲會加速。我將券商股的上漲歸納為:資產證券化、估值國際化、交易制度化、投資市場化,此“四化”帶來的券商機會。
      (在10月24日我的雪球帖子里,《券商股的春天來了嗎?》里我談到過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以來,券商股的股價表現非常之差,甚至還不如巨無霸的銀行股,一直在低位徘徊。很多券商股即算從最低點算起,也上漲不過20%,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情懷啊!股價堪比鋼鐵水泥這些處於行業飽和、無利潤的夕陽行業。但是券商到底是不是夕陽行業呢?我們從國外的發展情況來看,資本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券商業的發展,而我國的資本上市還只能說剛剛起步,離規範都還距離較遠,更不用說離繁華有多近了。具體到券商股,我們還在靠傭金賺取利潤,最近幾年,傭金水平大幅下降,券商行業也陷入了業績危機,但是這種危機促使券商轉變思路,開展創新,最近,券商業績也有了好轉跡象,這一方面來源於股市交易轉暖,一方面也是券商自身轉變思路的原因吧。這屆政府上臺後,在各個方面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無論何種改革,都必然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改革。無論何種改革,都必然要體現在國內企業業績的增長和效率的提升,那麽這種改革也必然會引起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的改變。滬港通開啟、退市制度進入議題、註冊制即將到來、資本證券化、新三板突圍,這些都會是現在和未來的具體動作,這些動作最後都會對券商行業有重大利好作用。那麽,對於目前還處於歷史最低位,股價漲幅和鋼鐵水泥為伍的券商股,有什麽理由不看好呢?!”)

       至於其他大盤股,處於相對的不明確,但是前期在券商股的上漲帶動下,由曚朧的跟隨思維帶動買入,也正因為投資邏輯的不清唽和不確定性,所以此類大藍籌和低pb股的上漲持續性不強,往往由情緒推動,故成為一日遊或雙日遊。很多人認為大藍籌是否在轉向時,我認為這是不確定的。在股市國際化市場化該如何去應對的邏輯沒有明確前,大藍籌還會處於震蕩中。這種邏輯明確應在滬港通正式開通後若幹月後形成市場一致認同的邏輯後開啟新的一頁。那時我們才可以明確判斷未來的選股方向。

    至於銀行的上漲,則更加是由於券商的帶動。從邏輯上來說,未來受益資本證券化和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和制度創新的,券商>期貨信托>保險>銀行,銀行處於最後一個。

     以上純屬從股市宏觀層面和股市微觀交易心理學的角度來作出的交易方向判斷。但我堅信,市場會給我答案,我是對是錯。@今日話題 @不明真相的群眾 @小小辛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498

滬港通全解讀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882761

受滬港通將於11月17日開通的消息刺激,今天滬指收盤大漲2.3%,報2473點,盤中最高為2474點,收盤創三年來新高。
  此外,深成指收漲2.13%,香港恒生指數截至下午3點漲1.83%。

  滬港通開通在即,投資者有哪些需要特別註意的問題,請看史上最全面的滬港通解讀。















來源:搜狐財經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