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港通7日起已可開戶 海通國信等多家券商搶跑

深港通尚未正式宣布開通日期,多家券商卻不斷加快各項備戰工作進度、搶占先機。

11月7日起已有海通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啟動賬戶開立業務,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申請。此次深港通開通時的鮮明特點,是多家券商均支持全程在線開戶。按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需滿足50萬元資產、深港通業務知識水平測試90分等標準。

深港通交易權限審批提速

作為深港通開通前的小插曲,深交所此前的一紙權限批複通知擾動了市場和行業緊張情緒。11月3日,深交所向24家券商下發通知,同意開通其相關交易單元的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此通知後被市場誤讀為港股通即將開通、開戶權限將按次序分批推進,一度引發市場和行業關註。

一家券商深港通業務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在上述消息發布後,未在首批名單中的多家券商業務人士在交易所溝通群中反應較為強烈,希望就權限批複的順序安排等進行明確。

“深交所此前曾向符合深港通資格的券商下發文件,讓券商勾選兩種獲取資格和權限的方式;一個是在開通前完成全部的審批和核發,一個是先開通部分券商的權限、在深港通正式開通後陸續複新的交易權限。有可能是這次問詢讓券商緊張了,以為首批權限趕不上就不能在開通時進行交易了。”該人士透露。

但行業疑慮隨後被打消,交易所正在深港通開通前加緊權限審批工作。

根據本報此前報道,深交所在4日上向券商機構做出解釋,24家券商獲首批權限均是業務上已經向深交所提交正式申請材料並且材料完備,並在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通了港股通結算業務,同時在仿真測試中達到了深交所和中國結算的測試要求,還正式並正確的提交了交易單位權限申請。未滿足申請條件的券商在進一步完善後,深交所每天會對達到以上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目前,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審批明顯提速。11月7日開盤前,長江證券、太平洋證券等多家券商發布公告,稱已獲得上述權限的批複。而同在該批次被批複的某券商內部人士出示的文件顯示,深交所在11月4日就審批通過了第二批券商的港股通業務權限,共涉及42家券商,包括海通證券、興業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等在列。

券商搶跑深港通開戶

深港通的開通當前已進入讀秒階段。深交所11月7日連續發布兩則通知,將聯合中登公司在11月11日收盤後實施深港通技術系統上線,11月14日起投產就緒,港股通相關數據接口啟用。同時要求擬首批開通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的參與人,在11月11日或18日下午收盤後完成自身港股通相關技術系統的上線實施,11月20日全部投產就緒。此外,深交所還下發了11月12日全網測試的通知。

盡管目前仍未公布具體的開通日期,但多家券商已迅速啟動了深港通賬戶開立的業務。

在第二批次中獲的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海通證券,於11月7日在官方微信號上宣布稱,今日起已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開通申請。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也均在微信公眾號上開始了該業務的宣傳。而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客服或內部人士也透露,目前已開始受理深港通權限申請。

按照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在開立港股通賬戶時,需滿足資金、風險測評、業務水平測試和誠信記錄的要求;包括具備50萬元以上的資產(含信用賬戶自有資產)、港股通知識測試成績90分以上等。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從規則上來看與此前滬港通並無較大差異,券商的前期籌備工作並不複雜。而作為本輪港股通開戶的鮮明特點,多家券商目前均支持全程在線的開戶流程。

另有獲得權限批複的券商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受理深港通業務權限,主要是在推進內部員工培訓和業務知識測試工作,以及在營業部層面開展深港通相關宣講和投資者教育工作;有望在本周正式開啟賬戶開立申請的受理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42

深交所:深港通業務11月12日進行全網測試

為確保深港通業務順利推出,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定於2016年11月12日組織全網測試,模擬深交所、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的深港通技術系統提前上線、業務暫不啟用時深市首交易日(港股通非交易日、非結算日)運行場景,要求所有會員單位、基金公司、托管銀行等市場參與者模擬深市證券各相關業務的委托申報、成交回報、行情接收以及相關的結算處理過程,檢驗市場各方技術系統的正確性。

本次測試主要內容為:

1、T日早間發布T日使用的靜態交易參考信息。

2、深市實時行情發布及接收展示。

3、深市日常交易、非交易等業務的委托申報、成交回報。

4、深市日常交易、非交易等業務的股份、資金清算交收。

5、D-COM系統相關業務處理,接收清算回報數據。

6、驗證可正常使用新一代交易終端進行深市委托報單、行情查詢、數據下載等功能。

測試時間:2016年11月12日9:00至18:00。測試期間港股通將模擬1個非交易日、1個非結算日,深市將模擬1個完整交易日的交易,1個結算日的結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50

沖刺深港通 藍籌和金融股成“香餑餑”

深港通尚未正式宣布開通日期,除了多家券商不斷加快各項備戰工作進度,市場也同樣給予深港通諸多期待。

11月10日,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中國客戶關系及市場推廣部助理副總裁張曉夏在某港股通專題策略會上表示,相比滬港通,深港通有兩大突破,一是取消總額度限制,僅保留每日額度;二是投資標的擴容,海內外投資者有很多選擇。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的投資邏輯與香港趨同,更加註重穩健投資,更加青睞藍籌股和大金融股。

深港通與滬港通成互補

市場各方都在靜待深港通的開通。此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披露,監管層傾向於11月中下旬以後的某周一開通,且盡量不靠近聖誕假期。安信國際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韓致立透露,11月28日、12月5日將是開通的熱門日期,對應公布時間為11月12日至13日及11月19日至20日。

盡管此前深港通備受關註,但境內投資者對其依舊有所陌生。香港交易所中國客戶關系及市場推廣部助理副總裁張曉夏表示,深港通是在滬港通的政策框架下推行的,其監管制度、結算和交收等制度和滬港通完全對應、配套。但與滬港通相比,深港通有兩大突破:一是取消總額度限制,僅保留每日額度;二是涵蓋標的得以擴容。

張曉夏解釋,滬港通作為互聯互通的第一個機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保證大陸與香港兩地市場不會出現太大程度的沖擊,我們為其限定了總額度。但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他們在進行中長線布局時總有一個顧慮,即如果在布局中,這一總額度用完了該如何處理?政策上能否批複新的額度,始終是一個風險。深港通取消總額度限制,讓海外資金和內地資金更為順暢的進入到對方市場中。深港通的開通將兩岸三地的三大交易所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一個事實性的共贏交易市場。

對於海內外投資者而言,深港通下有了更多的投資標的,這與滬港通形成有效互補。

通過深港通,海外投資者到香港可投資什麽?投資者可選擇市值6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數的成份股,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張曉夏介紹,這約涵蓋了880支深證市場的股票,其中包含了200多支創業板的高科技高成長股票。而內地投資者到香港,可通過深港通之下的港股通投資什麽?內地投資者可選擇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張曉夏介紹,港股通下共涵蓋了417個港股,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增加了近100個小成股。

大藍籌大金融成香餑餑

當前港股通交易量持續上升。回顧滬港通下港股通的交易情況,在開通初期港股通交易占香港市場上的比例約為0.5%,進入2016年滬港通交易量逐漸攀升,9月份港股通交易量占港股整體交易量比例已達5.4%,目前已連續11個月呈現凈買入趨勢。

未來采取何種策略投資深港股?

張曉夏介紹,當前香港主板的估值,無論是從縱向和其歷史數據相比,亦或橫向與全球其他的主要市場相比,估值都是處於一個歷史低位狀態。因此,考慮到低估值下AH股股價的差價,同一公司、同一行業,港股更為便宜;同時,港股的股息收益率和派息率高於A股,所以諸多港股通投資者呈現一個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狀態,並非持有短買短賣的投資策略。

他們投資標的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港交所方面介紹,在滬港通剛開通初期,即2014年-2015年上半年,內地投資者在香港依舊延續在A股的投資行為,較為關註中小型股票,而在2015年下半年至今,對於中小型股票偏好慢慢減弱,越加青睞香港大藍籌、大金融股票等。

“投資者對於恒指中型股的投資,從2015年的60%縮減到2016年的40%;在行業方面,2015年投資分布較為平均,但2016年開始對金融行業股票的投資占比從2015年的21%增長至2016年的42%。” 一位在港資深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平均水平下香港大股票反而比小股票更有估值溢價。機構投資者主要關註市場流動性和成交量。小股票沒有一定成交量時,機構投資者不敢貿然入場。在香港市場上整體而言大股票流動性好於小股票。”

對於未來的如何沖刺深港通,韓致立提出了六條選股路線。預期深港通的開通將帶動港股走一波行情,譬如券商股、港交所等; 中小盤、尤其是成長性股份也成為內地投資者的一大選項。韓致立表示, HA折讓股也成為一大選擇,但在衡量HA折讓的同時,也需考慮估值及基本面,畢竟H/A折讓不是唯一標準;同時,高息股也成為較好的投資標的之一,但這需考慮業績及派息的穩定性;此外,港股通名單內的優質大中型股份以及50億市值邊緣小型指數成分股也將成為一大投資主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45

深港通概念上演“預熱行情” 能否複制上一輪滬港通行情?

深港通開閘在即。上周,深交所發布通知,深港通相關技術系統於11日正式上線;另據港媒報道,深港通很有可能在本月21日正式啟動。一時間,市場對於深港通的關註度驟然升溫。

資本市場上,深港通概念股更是蠢蠢欲動,以方正證券為代表的券商板塊集體飄紅。那麽,這一波被市場熱情所點燃的深港通概念股行情能否持續,又能否複制上一輪牛市中滬港通的火熱行情呢?

券商板塊集體飄紅

“券商股這幾天的異動,讓我想起了上一輪牛市的起點。”某投資人興奮地表示。

滬港通開通後,A股市場迎來了逾半年的單邊上漲行情,上證指數漲幅也是先了快速翻倍。而在上一輪牛市中,最為相關的券商板塊更是牛氣沖天,讓不少投資者印象深刻。

正如滬港通開通前有一波“預熱行情”一樣,深港通馬上就要開閘的消息,也讓相關概念股的表現活躍,券商板塊更是走勢強勁。

周一早盤,券商板塊盤中強勢,方正證券一度接近漲停,截至收盤,方正證券報收9元,上漲了5.14%。

除了龍頭方正證券之外,今天長江證券、西南證券也分別上上漲了5.62%和2.62%。而早在上周五,方正證券就一概近期股價的頹勢,出現了較為少見的漲停。

而就在上周五,上證綜指盤中突破3200點,再度改寫10個月新高,兩市成交迅猛增至逾7600億元,顯示市場人氣迅速回暖。

“投資者情緒處於相對亢奮的狀態;再加上近期大盤整體表現強勢,兩方面的因素激發了深港通概念炒作熱情,券商股、部分深圳市場A+H股的標的都出現了一波上漲行情。”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分析師周祖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據了解,深港通概念股涵蓋範圍相當廣,包括券商、高股息率、A+H標的、QFII持倉、高成長、深圳本地股等。

其中,券商板塊被認為是市場最為看重的深港通受益股,一方面來看,當然是深港通的開通有利於增厚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另一方面,在兩年前深港通通車的時候,券商板塊更加成為兩市的領漲龍頭。

而在眾多A+H股中,由於A股和H股的估值體系不同,大多數股票的A股要比H股貴,也有少數股票的A股比H股還便宜。目前來說,一共有4只股票的A股比H股便宜,分別為福耀玻璃、海螺水泥、濰柴動力和中國平安。

高股息率股票也是值得關註的,海外資金對這類股票尤其關註,從滬股通經驗來看,貴州茅臺、伊利股份等高股息率標的的長期雄踞滬港通前十大活躍行列。

相關受益標的短期漲幅過大

那麽,深港通的即將開閘,相關概念股的持續性如何,市場能否複制上一輪的牛市行情?

安信國際研究總監韓致立認為,深港通對港股的影響,將遠高於滬港通。人民幣及A股背景的轉變,引發內地資金南下潮。相對滬港通推出時的2014年,目前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當前也沒有A股的大牛行情,而港股市場整體處於估值窪地;另外,港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則可以作為規避資產貶值的“安全島”,內地資金南下的意願明顯增加。

“深港通開通後,海外資金又多了一條投資A股的通道,從中長期來看,是對市場的一個重大利好;但短期而言,作用有限。目前的上漲行情,更多的是市場良好憧憬下的概念炒作。在深港通正式啟動之前,相關受益標的將持續得到資金關註,例如券商板塊;但短期漲幅過大、且缺乏基本面支撐的標的,不宜追高。”周祖華說。

他認為,從宏觀經濟、市場等各方面考慮,深港通料難以複制滬港通開通後的牛市行情。目前,國內CPI、PPI有上行壓力,央行貨幣政策趨於穩健,全球市場流動性也同樣面臨拐點;而國內經濟增長仍有一定下行壓力,整個宏觀大背景與2014年截然不同。

另外,經過去年牛熊大轉換後,市場仍處於休養生息的階段,短期出現趨勢性上漲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在他看來深港通難以複制此前滬港通開通後的牛市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42

深港通臨近 創業板再度走強為哪般?

隨著商品期貨市場調整力度的加大,A股市場也不可避免的開始受到影響。11月15日,滬深兩市股指漲跌互現,周期股的下跌使得上證指數出現小幅調整,而創業板的強勢則帶動了深成指的繼續上行。對於這樣的走勢,市場人士在繼續樂觀看好後續走勢的同時,也開始提醒投資者要適度重視風險。

11月15日,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基本呈現震蕩下行走勢,有色、煤炭、券商等強周期板塊的集體回調使得股指回調態勢明顯,不過午後隨著互聯網概念的突然拉升,以創業板指數為代表的深市走勢開始明顯強於滬市。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206.99點,下跌3.38點,跌幅0.11%,成交2670億元;深成指報收10958.10點,上漲50.57點,漲幅0.46%,成交3637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79.30點,上漲17.61點,漲幅0.81%,成交997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6307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大幅減少。

對於這樣的走勢,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股指在連續上攻之後出現一定調整也是正常的走勢,更不用說期市已經出現了巨幅震蕩,相關板塊受到一定影響是必然的。而隨著深港通的日益臨近,深市近來的走勢開始趨強,市場風格轉化或許又將來臨,只要成交量不出現大幅萎縮,股指整體的反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東吳證券策略分析師丁文韜等就認為,大盤持續上揚,積極關註深港通預期和房產分流的結構化行情。深港通將於短期內開通,預計將為A股市場帶來1500億元左右的增量資金,對A股市場的長期影響則遠遠大於短期資金面的作用。進入下半年後上市公司股東減持頻出,無論是對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實體經濟都將產生不利影響。隨著美國大選結果明了,市場恐慌情緒消除,全球市場普漲,預計A股市場將在震蕩中強勢上揚,把握結構性上漲行情。在行業配置上,以價值投資為導向,重點關註三季報盈利超預期的白馬價值股,以及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標的。

財富證券策略分析師李孔逸則建議投資者要重視風險,保持理性。其認為,上周市場普漲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大選靴子落地後市場情緒的推動,但風險偏好的持續改善還有待觀察。一方面,特朗普上臺後在其寬財政、減稅、促增長施政綱領下,市場反應偏正面出現普漲,但其帶來的美國金融業的變革方向和內容的調整的影響並未在市場上體現出來,這一沖擊將在未來逐漸表現。另一方面,流動性趨緊傾向對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提升始終是一種壓制,疊加人民幣匯率隱憂,大量的新資金入場還有待觀察,且本輪上漲主要為情緒驅使,經濟基本面等因素並未發生變化,當前投資者情緒並不穩定,市場仍存在較大波動風險。因此,建議投資者重視風險,切勿被情緒波動所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96

深交所:深港通11月19日組織全網測試

為確保深港通業務順利推出,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聯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聯交所”)、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結算”)定於2016年11月19日組織全網測試,模擬深港通業務開通首日(交易業務啟動)運行場景。

深交所要求深市港股通相關會員單位、基金公司、托管銀行等市場參與者通過模擬深市交易、港股通交易、非交易業務申報、成交回報、行情接收及相應結算業務等,檢驗市場參與各方港股通技術系統的正確性。深市其他參與者可通過模擬深市證券的交易結算等日常業務,檢驗自身技術系統的正確性。

本次測試主要內容為:

1、T-1日晚間接收T日測試使用的靜態交易參考信息。 2、T日早間接收T日測試使用的靜態交易參考信息。 3、深市港股通證券一檔實時行情及收盤行情的接收與揭示;深市證券實時行情及收盤行情的接收與揭示。 4、深市港股通證券各類業務的委托申報與成交回報;深市證券日常交易、非交易等業務的委托處理與成交回報。 5、已開通深市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交易參與人接收深市港股通成交單據文件。 6、深市港股通交易、風控資金的清算;深市日常交易、非交易等業務的清算交收。 7、D-COM模擬深市港股通公司行為業務、非交易業務的申報和回報;模擬D-COM終端資金劃撥及其它業務的申報和回報。 8、日終處理網絡投票指令,並接收處理結果。 9、驗證可正常使用新一代交易終端進行深市委托報單、行情查詢、數據下載等功能。

測試時間為2016年11月19日9:00至18:00。測試期間港股通將模擬1個交易日、1個結算日,深市將模擬1個完整交易日的交易,1個結算日的結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10

中國結算:“深港通”和“滬港通”將分別換匯

中國結算董事長周明在11月18日深港通·交易所推介會上稱,對於滬、深“港股通”分別換匯還是合並換匯,曾進行過詳細的論證。論證下來,由於滬、深“港股通”是兩條通道,如果將兩個凈額合並成一個凈額換匯,則業務流程過於複雜,系統交互過多,耦合度極高,時間窗口有限,操作風險極高。為降低操作風險,滿足“深港通”推出時間要求,最終采用了分別換匯的方式。

周明表示,“深港通”與“滬港通”換匯匯率形成的機制完全相同,出現換匯匯率差異主要是因為買賣分攤比例差異造成,但差異極小。“滬港通”開通兩年來,“港股通”結算總額2萬多億港元,日均結算凈額8億多港元,累計完成近4000億港元的換匯。凈額換匯比投資者個人換匯成本要低。初步估算,“滬港通”開通兩年來,凈額換匯比投資者個人換匯節約成本數億元。下一步,中國結算將進一步加強對換匯銀行匯率報價考評工作,繼續致力於降低換匯成本。

周明還表示,“港股通”標的股票退市後如何處理關系到內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為保護內地投資者權益,“滬港通”準備期間,中國結算經與相關各方多次反複溝通協調,並對“港股通”標的證券退市後如何處理研究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經權衡比較,“深港通”及“滬港通”均采用了由中國結算提供名義持有人服務並代為行使權益的方案。這一方案既不改變內地投資者持有港股的習慣,也能夠充分保護內地投資者的權益。“港股通”標的退市已發生過1單。目前看,處理還是比較平穩有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37

中國結算董事長釋疑深港通三大熱點問題

11月18日,“深港通•交易所論壇”上,中國結算董事長周明表示,“深港通”,包括“滬港通”還有進一步優化提升的空間,包括交易日歷安排、匯率機制、實際權益擁有人權益行使、標的股票退市等相關具體事項。他同時就“投資者通過滬、深‘港股通’買賣港股換匯能否合並成一個凈額換匯的問題”“換匯成本問題”和“‘港股通’標的股票退市後提供後續服務的問題”進行了釋疑。

周明在發言中提到深港通的五個重要意義:

一是“深港通”為內地與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增加了一條新通道。開通之後,香港和海外投資者可以投資深圳市場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股票,內地投資者可以投資香港市場主板股票及市值為50億元以上的股票。“深港通”項目開通為內地、香港以及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投資品種和投資機會。投資渠道、投資品種和投資機會的多元化,將更加有利於深港兩地市場融合發展和相互促進,並為內地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創業創新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二是“深港通”開通意味滬、深、港三地共同大市場正式形成,能夠有效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在全球金融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並將進一步提升內地資本市場競爭力以及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定價權及話語權,有利於內地股票市場盡快納入國際知名指數。

三是“深港通”開通意味內地市場對外開放的格局已覆蓋到多層次股權市場的各主要部分,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下一步還將包括ETF基金。目前滬、深市場股票近3000只,“深港通”開通後,兩市有近1500只股票可供香港及海外投資者投資,只數占比約50%,市值占比約70%。

四是“深港通”開通將會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市場在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系統性風險防範、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和股權文化建設等方面相互促進、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五是“深港通”將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國際化工作,加強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地位,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提供新的實踐經驗。

周明強調,證券登記結算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在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中至關重要。由於內地與香港在法律制度上差異比較大,兩地市場在證券的登記、持有、清算、結算業務模式上的差異也非常大。“深港通”與“滬港通”項目有效地解決了兩地市場在法律制度上以及業務模式上存在的巨大差異。

因此,內地與香港市場互連互通在業務設計上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塊是“交易通”。即由兩地交易所各自歸集各自市場投資者的全部交易指令並發送到對方交易所的主機撮合成交。一塊是“結算通”。

在周明看來,“結算通”要遠比“交易通”複雜。“結算通”創造性地采用了投資者本地結算以及中國結算與香港結算互為代理人開展跨境結算的兩項核心制度安排。也就是說,對投資者而言,不需要辦理跨境結算,他們可完全按本地市場制度安排辦理清算及結算業務,投資者交易習慣和後臺業務處理沒有改變。跨境部分則由中國結算和香港結算互為代理人完成,中國結算、香港結算不光要各自負責各自市場投資者交易後的證券的登記、存管、清算和結算業務,就跨境差異部分,通過中國結算與香港結算互為代理人開展跨境結算這種特殊的制度安排予以轉換。一定意義上,內地與香港市場差異解決的轉換器主要存在於“結算通”環節。

對投資者前期較為關切深港通相關問題,周明作出以下回應:

首先,對於投資者通過滬、深“港股通”買賣港股換匯能否合並成一個凈額換匯的問題。周明表示,對於該問題,有機構建議采用一個凈額進行換匯。“深港通”準備過程中,對於滬、深“港股通”分別換匯還是合並換匯,曾進行過詳細的論證。論證下來,由於滬、深“港股通”是兩條通道,如果將兩個凈額合並成一個凈額換匯,則業務流程過於複雜,系統交互過多,耦合度極高,時間窗口有限,操作風險極高。為降低操作風險,滿足“深港通”推出時間要求,最終采用了分別換匯的方式。

其次,是換匯成本問題。周明回複表示,“深港通”與“滬港通”換匯匯率形成的機制完全相同,出現換匯匯率差異主要是因為買賣分攤比例差異造成,但差異極小。“滬港通”開通兩年來,“港股通”結算總額2萬多億港元,日均結算凈額8億多港元,累計完成近4000億港元的換匯。凈額換匯比投資者個人換匯成本要低。初步估算,“滬港通”開通兩年來,凈額換匯比投資者個人換匯節約成本數億元。下一步,中國結算將進一步加強對換匯銀行匯率報價考評工作,繼續致力於降低換匯成本。

關於“港股通”標的股票退市後提供後續服務的問題。周明表示,“港股通”標的股票退市後如何處理關系到內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為保護內地投資者權益,“滬港通”準備期間,中國結算經與相關各方多次反複溝通協調,並對“港股通”標的證券退市後如何處理研究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經權衡比較,“深港通”及“滬港通”均采用了由中國結算提供名義持有人服務並代為行使權益的方案。這一方案既不改變內地投資者持有港股的習慣,也能夠充分保護內地投資者的權益。“港股通”標的退市已發生過1單。目前看,處理還是比較平穩有效。

應當說,“深港通”,包括“滬港通”還有進一步優化提升的空間,包括交易日歷安排、匯率機制、實際權益擁有人權益行使、標的股票退市等相關具體事項,“深港通”開通之後,中國結算將與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香港結算以及在座各市場機構一道,繼續精誠合作,不斷優化提升內地與香港市場互連互通機制,商討具體解決方案,完善業務細節安排,為兩地市場提供更為安全、高效、便捷的互連互通服務。

此外,周明還表示,“深港通”,包括“滬港通”還有進一步優化提升的空間,包括交易日歷安排、匯率機制、實際權益擁有人權益行使、標的股票退市等相關具體事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50

巴曙松:“深港通”開啟滬深港資本“共同市場”時代

“A股市場的開放程度非常有限,一些障礙導致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於是,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市場需要這樣一個“共同市場”。未來資本市場配置的國際化將是增長潛力巨大的領域。”19日,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長、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表示。

即將開啟的 “深港通”將帶來哪些影響?巴曙松教授認為,“深港通”將提高A股向外開放的程度,並會增加A股納入國際主流指數的可能性。

在當日的演講中,巴曙松首先梳理了在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金融體系開放的不同路徑。

“第一個階段是1993年-1999年的首次招股時代,經濟起飛,企業開始股份化上市,這個時候主要對外開放的形式是海外IPO。”巴曙松表示,香港之所以從區域的金融中心轉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第二個階段是2001年-2010年國內增長時代,國內隨著股權分制改革,經濟高度發展,整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第三個階段則是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開放時代,以2014年“滬港通”的開啟為代表。而即將啟動的“深港通”則打開了一個新的時代——滬深港資本市場“共同市場”時代。

巴曙松同時指出,構建共同市場、讓交易所互聯互通在國際金融領域有很多案例,但是成功的並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於對方市場的了解程度有限。”巴曙松解釋,“但這一點上,香港和內地的聯系有天然的優勢。”

那麽,“深港通”和“滬港通”相比有哪些不同?巴曙松分析,兩者運轉的框架是一樣的,但是“深港通”有兩個突破:首先,“深港通”取消了總限額;第二,因為“滬港通”屬於起步階段,一些偏穩健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沒有覆蓋“滬港通”,保險資金則會進入“深港通”。

巴曙松認為,“深港通”帶來的實際影響還有待於開通後的市場反應,但“滬港通”開通這兩年已產生一些特點,通過梳理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深港通”的啟動,總限額的取消,機構投資者的進入會更加多元,並會給雙方投資者提供更多交易的策略和發展的空間。

巴曙松在今日於北京舉行的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016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發表以上演講。

第一財經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本次活動由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僑商聯合會共同主辦。正值“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著創新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因此,本次發展經濟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主題發表演講。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的評選對象包括優秀著作和優秀論文,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獎3-6項。自2006年起,先後有林毅夫、譚崇臺、吳敬璉、張軍、厲以寧、張曙光等知名經濟學者的20多部(篇)優秀著作(論文)獲獎。

本年度,李揚、張曉晶、史清華、都陽、Robert C .Feenstra、李誌遠、余渺傑、龍小寧、張曉波等9位中外學者共5部論著獲得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15

私募重兵布局深港通 AH股差異下步步警惕

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籌備,深港通的開通只差一聲發令槍。市場翹首以待之際,不少私募已經重兵南下布局。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495家私募管理人發行了2401只可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較去年總體發行量翻了一倍,而這其中出現了不少業內知名私募管理人的身影。或成立海外子公司獲取香港證監會9號牌照、或借道QDII和港股通,內地私募管理人南下的沖動強烈。

不過在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人士看來,港股與A股存在市場成熟度、投資者結構、監管政策和賣空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宏觀上的外資撤離風險和微觀上的小盤股流動性風險等都值得註意。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私募人士則表示仍需步步警惕。

近1500家私募搶灘布局

深港通箭在弦上,而滬港通已經悄然度過其兩歲生日。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運行整兩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在464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2.26萬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在455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為1.49萬億港元。

從資金流向上看,滬股通在過去兩年里累計凈買入1325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則累計凈買入2947億元人民幣(3544億港元)。值得註意的是,滬港通下資金凈流方向經歷了一個由北上資金多於南向資金(受益於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到南向資金多於北向資金(受益於2015年4月港股火爆及A股股災)的過程。

在資金南下趨勢持續,深港通開通在即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已備案的12356只證券類私募產品中,共有3622只私募產品可投資港股,占比近3成。

從增量上看,今年以來發行的可投資港股的私募產品有2401只,較去年總體發行量增長了102.1%,共涉及1495家私募管理人。具體來看,呈瑞投資和泓信投資發行的產品數量均超過30只,包括敦和資產、弘尚資產在內的5家私募機構發行數量在10只以上。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發行可投資港股產品的不少機構均為量化對沖私募基金,包括泓信投資、富善投資、申毅投資、富善投資、艾方資產、明汯投資等知名量化私募均已發行相關產品。

“港股的估值差,被內地投資者所看好。相信隨著資金流入的量變到質變,疊加經濟的企穩或改善,港股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式的投資機會。”泓信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深藍策略是公司量化複合策略中的一個子策略,依舊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資產類別中賺取絕對收益。

據格上理財私募研究員趙旸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內私募基金投資港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美元募集,直接投資香港等市場的基金,另一種則為人民幣基金,通過港股通和QDII投資。

2005年至2007年,景林資產、赤子之心資本、淡水泉投資等作為先驅者,率先獲取了香港資產管理牌照的9號牌照。今年以來,私募機構掀起出海潮,包括富善投資、朱雀投資、重陽投資等知名私募管理人相繼獲得9號牌照,而不少私募已經開始采用境外募集,成立美元基金的方式開始了港股投資。

而就人民幣基金而言,此類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方式主要有港股通和QDII兩種。“於國內QDII額度較為稀缺,大多私募機構主要通過港股通來掘金港股市場,如泓澄投資、世誠投資等均在今年10月發行了一只基金,通過港股通布局港股,其中泓澄投資新設基金在港股的投資比例上未設限制,可在A股和港股市場間靈活轉換。”趙旸表示。

風險不可忽視

知名私募機構爭相布局,港股的投資價值是否真如其看起來那般誘人?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及全球化的推動,內資進行全球化配置是未來的趨勢,相比全球發達國家海外資產配置平均比例25%左右,我國當前僅有5%上下,未來提升的空間仍相對較大。”北京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劉青山告訴記者,港股作為這其中重要的戰略媒介,毫無疑問是最受益的。

據劉青山介紹,清和泉目前也打算布局港股,增加海外資產配置。“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承壓趨勢下,與美元掛鉤的港幣資產價值凸顯,配置港股也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劉青山稱。

而在另一家積極布局港股的知名私募—上海世誠投資看來,港股是一個可以自由賣空的市場(可能是亞洲最自由的市場)。空頭可以有效控制住所謂的“非理性”上漲,使牛市更加平穩以及有持續性。

“港股有個特點,其波動率要比A股低30-40%。同樣是牛市,去年A股最高點時,港股波動率只有A股的一半,屬於’慢牛’。”世誠投資相關人士表示,慢牛的好處在於投資者可以精挑細選股票,有序的建立投資組合,而不必急著追漲,亂了手腳。市場的相對平穩,也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選時風險。

不過,不少市場人士也表示港股投資存在不少值得註意的風險。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港股是值得配置的類別,但具體到行業與個股選擇方面,則需要用與A股不同的邏輯。

“我們產品已經完成備案,投資範圍確實包括港股,算是占了一個坑。但目前還沒有把倉位配到港股上去,因為還需要配備相關投研人員加大對港股的研究,細化到策略和標的的選擇上還需要再研究。”前述上海某知名私募的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如是坦言。

“港股目前仍缺乏大量優秀的成長標的,導致其整體成長性略顯不足,我們公司目前主要精力和研究力量仍然集中在A股。”劉青山表示,也要註意外資加速撤離新興市場對港股的沖擊。

無獨有偶,前述世誠投資人士也表示,香港雖然是境外市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與中國內地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宏觀經濟仍是主要投資風險之一“。所以在港股通策略上如何降低宏觀周期波動的沖擊,避免(內地)投資者在同一國家風險(country risk)上重複加碼,也是關鍵。”該人士稱。

除了宏觀層面上的風險之外,香港小盤股的流動性風險也引起了不少私募人士的警惕。

Wind數據顯示,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間,香港恒生綜指的年複合增長率為4.5%,而恒生小盤指數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2%,超額回報為負。同時恒生小盤指數的192只成分股中絕大部分(153只股票)的日均交易額低於2500萬港幣。

“這對習慣於動則上億人民幣交易額的A股小盤投資者來說,可能會是個挑戰。這里我們更加關心的是退出風險。流動性本來就是不對稱的,通常股價下跌時的交易量低於股價上漲時。而港股小盤平時的交易量就不高,下跌時更有可能出現極端流動性風險,使退出變得非常困難。”世誠投資人士表示,在組合管理層面,不能盲目套用A股小盤的經驗,必須加深對小盤股的基本面研究,同時控制低流動性股票的倉位,以及通過靈活的現金配置來應付港股的“流動性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