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的開放程度非常有限,一些障礙導致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於是,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市場需要這樣一個“共同市場”。未來資本市場配置的國際化將是增長潛力巨大的領域。”19日,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長、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表示。
即將開啟的 “深港通”將帶來哪些影響?巴曙松教授認為,“深港通”將提高A股向外開放的程度,並會增加A股納入國際主流指數的可能性。
在當日的演講中,巴曙松首先梳理了在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金融體系開放的不同路徑。
“第一個階段是1993年-1999年的首次招股時代,經濟起飛,企業開始股份化上市,這個時候主要對外開放的形式是海外IPO。”巴曙松表示,香港之所以從區域的金融中心轉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第二個階段是2001年-2010年國內增長時代,國內隨著股權分制改革,經濟高度發展,整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第三個階段則是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開放時代,以2014年“滬港通”的開啟為代表。而即將啟動的“深港通”則打開了一個新的時代——滬深港資本市場“共同市場”時代。
巴曙松同時指出,構建共同市場、讓交易所互聯互通在國際金融領域有很多案例,但是成功的並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於對方市場的了解程度有限。”巴曙松解釋,“但這一點上,香港和內地的聯系有天然的優勢。”
那麽,“深港通”和“滬港通”相比有哪些不同?巴曙松分析,兩者運轉的框架是一樣的,但是“深港通”有兩個突破:首先,“深港通”取消了總限額;第二,因為“滬港通”屬於起步階段,一些偏穩健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沒有覆蓋“滬港通”,保險資金則會進入“深港通”。
巴曙松認為,“深港通”帶來的實際影響還有待於開通後的市場反應,但“滬港通”開通這兩年已產生一些特點,通過梳理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深港通”的啟動,總限額的取消,機構投資者的進入會更加多元,並會給雙方投資者提供更多交易的策略和發展的空間。
巴曙松在今日於北京舉行的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016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發表以上演講。
第一財經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本次活動由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僑商聯合會共同主辦。正值“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著創新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因此,本次發展經濟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主題發表演講。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的評選對象包括優秀著作和優秀論文,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獎3-6項。自2006年起,先後有林毅夫、譚崇臺、吳敬璉、張軍、厲以寧、張曙光等知名經濟學者的20多部(篇)優秀著作(論文)獲獎。
本年度,李揚、張曉晶、史清華、都陽、Robert C .Feenstra、李誌遠、余渺傑、龍小寧、張曉波等9位中外學者共5部論著獲得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