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承受1350℃高溫以及鐵水的流動沖擊,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這種用於鑄造工序的“澆道管”,居然是紙做的。
10月15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科技成果轉化協作工作委員會在京宣布,由常州萬興紙塑有限公司開發研制的鑄造用紙質澆道管,填補國內空白,替代了傳統陶瓷澆道管,成為繼日本後,第二家對鑄造用紙質澆道管生產技術的擁有者。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看到,這種高技術含量的紙質澆道管樣品大小與家用保鮮膜內的紙筒類似,份量輕,質感又如超市盛雞蛋的托盤,但耐火耐高溫,紙火相容。
“世界上此前僅有日本擁有這一技術,每噸產品售價高達15萬元。”常州萬興紙塑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兆元對記者說,國產鑄造用紙質澆道管每噸售價僅為日本的二分之一,一經問世就受到國內鑄造業的高度關註。僅國內鑄造行業綜合百強企業共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年需求量就達500噸,價值3500萬元以上。
馬兆元告訴記者,研發團隊同河海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經過十多年上千次試驗,攻克了從設備改造,工藝創新、模具設計到產品質量保障等幾十道技術和生產難關,獲得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等20多項專利。
近年來,三大包裝材料之一的塑料制品特別是發泡聚苯乙烯(EPS)類制品的諸多弊端日顯嚴重,這些聚苯發泡包裝的廢棄物處理給環境帶來嚴重汙——燃燒破壞了地球的大氣臭氧層;堆埋因不能腐蝕而產生地質結構的破壞改用可降解的紙漿模塑等環保包裝材料,才能有效消除“白色汙染”。
值得一提的是,鑄造用紙質澆道管以舊書報紙、邊角紙、舊紙包裝箱為原料,使用後不產生廢物。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該企業已經量產的紙漿模塑制品,將市場上收集的廢舊紙張,經過原料分撿—打漿—配漿—成型—幹燥—整型等工序,制成的包裝材料已替代泡沫塑料。
專家介紹,這種紙漿模塑是一種立體造紙技術。它以廢紙為原料,在模塑機上由特殊的模具塑造出一定形狀的紙制品。其制作過程對環境無害,可以回收再生利用,體積比發泡塑料小,可重疊,運輸方便。紙漿模塑制品又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疏水性和隔熱性。生產過程中若加入特殊助劑,又具有防水、防油、耐高溫等特殊性能。
目前,紙漿模塑產品除作餐盒、餐具外,更多做工業緩沖包裝,由於其適用範圍廣、造價低、重量輕、強度大,可塑性、緩沖性、互換性、裝簧性能較好,並可反複使用和回收再生產等特點,目前這類產品的生產發展十分迅速。
但由於成型後的濕坯含有72%水分,這部分的水需要通過幹燥來完成,能耗非常大。上述研發團隊介紹,新幹燥節能工藝利用太陽能輻射熱能和低溫空氣幹濕度差,能有效降低能耗,噸紙漿模塑制品幹燥費平均為230元/噸。
馬兆元告訴記者,經測算,常州萬興紙塑有限公司研發銷售的可循環利用紙漿模塑制品環保包裝材料7年來共替代了2萬多噸泡沫塑料,節省石油資源6萬多噸,節約標煤749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796噸/千立方米。
數據顯示,目前僅廣東的東莞、深圳地區就有泡沫包裝廠5000多家,年均產值達50億元人民幣,而紙漿模塑工廠僅有60家左右,紙漿模塑包裝制品的生產量還遠遠未能達到日益增長的需求量的要求,具有相當大發展潛力。在紙漿模塑材料替代發泡塑料使用程度達50%或以上時,就會形成過百億元的市場。
“2014年上市之後壓力很大,是做了十幾年最難受的一年,怎麽轉型成為最大的難題。”9月下旬,在深交所的一次調研座談會上,創意信息董事長陸文斌如此表示。
9月下旬,深交所2016年“走進上市公司”活動以“轉型升級”為主題,走進四川6家已上市、擬上市公司進行調研。所走訪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利用上市平臺進行並購,並將其作為升級轉型的希望所在。
這些上市公司的做法,也許是大多數上市公司實現轉型升級的縮影。通過並購,一些上市公司的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業績實現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亦有部分上市公司建議,某些產業政策適當向民營企業開放,監管層在再融資審核效率方面有所改進。
借力並購轉型
在深交所此次調研的上市公司中,創意信息具有一定代表性。創意信息的升級轉型,選擇了並購的方向。
根據公開披露信息,2015年12月,創意信息以8.74億元的對價,收購了上海格蒂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2015年4月,該公司又以發行股份、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廣州邦訊信息系統有限公司100%股權。今年8月,其發行方案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創意信息在上市之初,主要業務為數據網絡集成及數據服務。借助兩次並購和自身積累,目前業務已經拓展到雲平臺、大數據軟件開發及運營,電力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等多個領域,客戶涵蓋運營商、電力、政府、金融等多個行業。
而商用密碼、保密產業的領先企業,同處成都的衛士通,轉型升級的步伐也絲毫不慢。利用自身在商用密碼行業的優勢,衛士通開始從產品提供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通過集團內部資產重組,逐步實現密碼算法、芯片、板卡、系統等,到方案、集成、服務的產業鏈全覆蓋。
作為轉型的具體動作之一,2015年底,衛士通啟動非公開發行,擬發行9685萬股,募集資金26.9億元,用於新型商用密碼產品產業化、安全智能移動終端、國產自主高安全轉移終端、面向工業控制系統和物聯網的系列安全芯片等五個項目的建設。
雖然所處行業、瞄準的方向不盡相同,但轉型確實已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共識。如海特高新,除了原有的航空服務業務,該公司還成功自主研發了航空動力控制系統,並向航空培訓領域進軍,在國內外設立了三大航空培訓基地。此外,海特高新還在2015年1月,斥資5.5億元,收購一家芯片公司52.91%股權,進入高端芯片制造行業。
不僅是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高新技術行業,相對傳統的設備制造、農業企業,也走在升級轉型的路上。如2015年上市的環能科技,也在將業務重心從鋼鐵、煤炭水體凈化設備制造,轉向水環境、黑臭水體治理,業務模式也從傳統的設備銷售,向合同環境服務、BOT等領域發展。
此外,作為全球排名前三的飼料生產企業,新希望則在向現代農牧食品全產業鏈轉型。據該公司管理人員介紹,目前,新希望已形成覆蓋飼料、養殖、屠宰及肉制品、金融為核心的產業鏈。通過投資新設、收購兼並等方式,截至2016年6月底,已在國內28個省市區、境外17個國家擁有458家直接、間接控制的子公司。
期望提高再融資審核效率
根據創意信息業績預報,2016年前三季度,該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2614—3296萬元,同比增長15%—45%,而去年同期為2273萬元。業績同比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全資子公司格蒂電力的業績增長。
海通證券認為,創意信息內生和外延雙輪驅動的模式有望加快公司業務布局,流量經營市場潛在的廣闊市場空間,有望為公司長期業績增長提供驅動,其與中興通訊就國內三大通信運營商流量經營業務,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有利於促進流量經營業務發展。
2013年以來,隨著A股市場並購爆發式增長,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並購實現外延式增長,成為諸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選擇。一些上市公司通過並購,已實現了業務的快速發展。但在此過程中,高估值、業績對賭未能實現等問題,也開始陸續爆發。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作為支持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有上市公司高層認為,由於方案審核周期過長,對企業的發展形成了一些不利影響,希望能在定增的監管規則方面有所改變,以促進企業的業務發展。
“像電子信息產業,基本上三年就是一個周期,但定增方案審核時間太長,等最後通過時,產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某上市公司高管說,此外,公司定增方案報會之後,審核過程中,由於預審員多次更換,導致同一問題審核了多次。希望監管部門能在此方面有所改進。
另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則建議,某些領域的產業政策,能適當向民營企業開放、傾斜。他稱,一些項目招投標時,往往都發給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只能從中轉包,有時甚至轉包兩三次之後,才能進入民營企業手中。這既影響了民營企業發展,也不利於促進民間投資。
10月18日,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全國工商聯經濟部共同在北京召開2016民營企業PPP投資項目推介會,向民營企業推介了668個、總投資約1.14萬億元的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韓誌峰表示,當前PPP的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PPP項目的落地速度在加快,二是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和數量也在迅速增加。特別是在今年下半年尤為明顯,當中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參與PPP,像龍元建設、碧水源、東方園林、華夏幸福等比較優秀的民營企業的代表。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社會投融資服務處處長任獻光介紹,發改委從地方上報的2000多個項目中精心篩選了668個項目,推薦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建設。推介的都是相對比較成熟、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回報方式明確的項目,涵蓋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和重大市政工程七個領域。其中重大市政工程項目337個,占50.4%。交通運輸項目189個,占28.3%。
從投資體量看,1億元以下項目73個,總投資55億元,其中汙水垃圾處理等市政項目54個。1億—10億元項目396個,總投資1568億元,其中市政工程項目225個,單個項目投資較大的是城市綜合地下管廊項目,共22個,總投資114億元。
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項目117個,總投資3010億元,山東、廣東、浙江項目較多、主要是汙水垃圾處理、鐵路、高速公路類項目。中部地區項目110個,總投資1329億元,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北、湖南三省,中部地區的PPP項目市政工程、交通運輸類占比達到82%,西部地區項目428個,總投資6729億元,其中重大市政工程項目221個,交通運輸項目101個,水利項目63個,三類合計占比近90%。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部長譚林表示,由於經濟預期不明朗,實體經濟盈利空間下降,再加上民營企業自身的原因,民間投資意願仍然不強。一些企業不願投、不敢投,一些企業想投卻不知道往哪兒投。在此背景下,向民間資本推介一批適合民間資本特色和盈利預期的PPP投資項目,對於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促進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譚林認為,PPP建設是新生事物,仍在摸索和實踐當中,由於社會上對發展民營經濟依然存在著認識上的偏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推薦PPP建設的具體操作環節和執行層面,對民營企業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如項目信息不透明、明招標暗許配,設置高額項目誠信金或保證金,拒絕與民營企業對接,使得民營企業只得被擋在門外或者直接退出。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表示,民營企業參與PPP比較難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目標不對稱,政府代表社會公共利益,企業家追求利潤;第二是缺制度法規,PPP是新東西,制度還沒有下來;三是頂層設計,從地方管理機構到中央的配套還沒有跟上。最後是契約精神,沒有契約精神PPP長達的二、三十年周期的執行就會帶來巨大的問題。
單個項目投資較大的是城市綜合地下管廊項目
針對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這些文件對於PPP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是PPP建設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過程。隨著簡政放權的進一步突破,相關法律和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清情政商關系的進一步完善,這些制約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制度障礙會逐漸被打破,將為民營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投資發展空間。
韓誌峰建議,政府部門要真心實意歡迎民營企業,堅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項目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的優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投資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G20杭州峰會期間,中美就推進財政對穩經濟的作用達成一致,同時承諾向地方政府推介PPP模式。9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補短板工作力度,提出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註重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再向社會集中推介一批有現金流、有穩定回報預期的項目,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限制。
財政部日前也發布了《第三批示範項目分析報告》,第三批PPP示範項目名單共計516個項目,計劃總投資金額11708億元。其中,交通運輸類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5000億元,市政工程類項目總投資額超過3000億元,兩者占比超過70%。
業內人士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穩增長政策顯著加碼,基建投資仍是主要發力點。PPP將成為撬動財政的支點,隨著四季度萬億PPP項目加速落地,對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全年經濟增長有望實現預期目標。
在國家發改委要求煤炭企業主動抑制煤炭價格過快上漲後,龍頭企業已經紛紛向下調價。
第一財經記者從陜煤化集團官網了解到,從11月5日零時起,該集團各礦區對華能、華電、國電等六大發電企業鐵路直供煤在現有價格基礎上每噸下調10元,地銷及其他客戶不在此次降價範圍之內。
此前,中煤、神華和伊泰幾大煤炭企業巨頭也分別開始對煤炭價格進行調整。
據中國煤炭信息網顯示,中煤能源集團公司決定,從11月3日起,動力煤現貨價格在現有基礎上下調10元/噸。這是中煤在理性分析未來煤炭供需基本面和價格走勢基礎後做出的調整,預計對穩定煤炭市場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隨後,神華集團、伊泰集團決定,對本公司銷售的現貨煤炭價格在原基礎上,下調10元/噸。
此外,神華下水煤11月現貨煤價將參考CCI指數等,以旬度算數平均價減10元/噸而定,11月長協和現貨價格的比例由10月的4.5:5.5,調整至4:6。
神華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煤炭企業,伊泰集團是我國最大的民營煤炭企業,二者均在煤炭生產供應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次調價在業內具有風向標意義。
集成期貨煤炭研究員鄧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龍頭企業帶頭降價更多是一種表態,能否帶動其他企業協同降價還有待觀察。
“政府希望大型煤企、尤其是央企帶頭降價,穩定市場。國企央企可能會跟進表態,民企或中小企業還是會按照自身供需定價。目前,從現貨角度看,市場供應依然偏緊,大幅降價可能性不大。隨著政策的松動,供應量上升後,供應量緊張的局面逐漸會解決”,鄧舜表示。
幾大煤炭企業的降價舉措符合國家發改委的有關要求。3日,國家發改委召開“規範煤炭企業價格提醒告誡會“,要求煤企主動降價。這已經是近兩個月以來,國家發改委連續六次召集煤炭企業開會,旨在去產能、保供應的前提下,抑制煤價過快上漲。
年初以來,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BSPI)連續18期上漲,不斷刷新年內最高紀錄。11月2日的最新數據顯示,BSPI報收於607元/噸,創下今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較年初371元/噸上漲了236元/噸,累計漲幅達到63.6%。
與此同時,本月以來,煤炭庫存緊張的狀況已經有所緩解。
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檢測數據,11月1日,全國重點電廠存煤達到6578萬噸,繼10月12日突破6000萬噸、10月29日突破6500萬噸後繼續回升,70天以來基本保持連續回升勢頭,比8月21日低點4801萬噸大幅增加37%。11月2日,秦皇島港存煤455萬噸,已連續5天回升,比9月6日低點239萬噸大幅回升90.4%。環渤海五個主要港口存煤超過1500萬噸,比前期低點大幅增長47.5%,達到正常水平。預期近日電廠和港口庫存將繼續攀升,可有效保障迎峰度冬期間發電和供暖用煤需求。
近期,部分煤炭企業正在與用戶積極進行中長期購銷合同的協商溝通,就煤炭訂貨數量、價格水平以及運力保障、合同履行、信用體系建設初步達成共識。業界流傳的意向價格水平為5500大卡動力煤合同基礎價格在每噸535元-540元,隨市場價格變化同比例浮動。
法國食品飲料巨頭達能再對中國業務“動刀”。
11月15日,達能公司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已與深圳盈投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盈投控股”)達成協議,將2000年收購的國內知名飲料品牌樂百氏整體出售。達能方面表示,未來該公司將專註天然礦泉水業務,樂百氏已不再計劃之內。這也是繼多美滋之後,達能再次對中國業務進行“瘦身”。
不涉及裁員
達能公司向第一財經發來的回複顯示,本次出售的包括樂百氏品牌以及6家分別位於廣州、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中山的樂百氏工廠,以及從事樂百氏品牌業務的員工,也將同時整體轉移到盈投控股旗下。這意味著被收購16年後,樂百氏正式與告別達能,重歸民企懷抱。
對於出售樂百氏的原因,達能公關副總監王慧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為在中國市場建立強健、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達能調整了在中國市場的飲用水業務發展戰略,將采取更為集中的發展模式,聚焦天然礦泉水業務,所以決定把樂百氏轉讓給盈投控股。
目前達能旗下有3個天然礦泉水品牌,包括高端的進口品牌依雲和富維克,以及廣東本土礦泉水品牌益力,樂百氏雖然在全國多個城市布點,但普通飲用水的身份不太符合達能的聚焦方向。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在飲用水市場樂百氏只能算是一個老品牌,市場份額非常小,因此逐漸剝離樂百氏資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方面從企業營收的角度來說,樂百氏對達能的幫助已不大,另一方面,從水種和發展上來看,礦泉水發展更有優勢,而且益力礦泉水是達能自己的品牌,剝離樂百氏符合達能的戰略。
AC尼爾森最新數據顯示,華潤怡寶、百歲山、農夫山泉、康師傅、娃哈哈、冰露等六大品牌占有國內瓶裝水80%左右市場份額。而國內瓶裝水市場增速放緩,較去年只有6%同比增長;在2014年,礦物質天然飲用水銷售同比增長23%,遠高於包裝水14.3%的整體增長率。
此次接手樂百氏品牌的是盈投控股,該公司成立於2004年12月,註冊資本2億元,投資人為郭民,是資本大鱷瑞福德系的掌舵人。
在盈投控股的招聘廣告上,公司稱資產總量將近45億,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核心企業中一個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馳名商標凈水器品牌“安吉爾”以及“嘉年印刷”等知名品牌。記者昨天聯系到盈投控股,但公司方面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與此同時安吉爾公司對此收購表示並不知情。
朱丹蓬表示,賣給盈投控股未必就是壞事,安吉爾的凈水器業務在華南地區表現較好,很多水企采購安吉爾的凈水器來做桶裝凈水,因此兩個品牌間存在關聯度,但能否產生“化學反應”還需要觀察。
不過記者了解到,樂百氏的交接算不得順利,樂百氏廣州白山工廠交接遭到部分員工抵制。一位廣州工廠的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三年前有傳言稱工廠將被出售,但一直沒有進展,而這次宣布更換投資方有些突然。出於對未來的擔憂,部分員工希望達能方面能予以經濟補償和相關員工利益方面的保證。
對此,達能方面回應稱,樂百氏廣州工廠的部分員工對股東變更不滿,出現了怠工等行為,影響了正常的生產。達能正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正在與員工進行積極溝通,希望能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王慧穎表示,這一交易只涉及公司的股東變更,不涉及裁員計劃。對於樂百氏員工來說,公司未變,勞動合同也不變,員工法定的權益和待遇也不會受到影響。
繼續瘦身
事實上,這是達能第二次對中國業務動刀,2015年達能將輝煌不再的嬰兒配方奶粉品牌多美滋轉賣給雅士利。而此次作為達能瘦身戰略的“犧牲品”,此樂百氏也非當年紅極一時的樂百氏。
“樂百氏”創辦於1989年,之後發展迅速,在1999年已成為一個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樂百氏”產品涉及乳酸奶飲料、瓶裝飲用水、功能性飲料等。“樂百氏”商標於1999年初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也是國內飲料行業的巨頭。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開始其代表產品樂百氏奶曾連續六年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1999年樂百氏年銷售20億元。
2000年,達能集團一舉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達能進入之後對樂百氏品牌寄予厚望,但由於種種原因,樂百氏的經營情況卻每況日下。此後雖然達能將功能性飲料“脈動”引入樂百氏,豐富其產品線,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最終未能扭轉頹勢。隨著達能將食品飲料業務回收,樂百氏目前只剩下飲用水的單一業務板塊。
朱丹蓬告訴記者,達能收購樂百氏的理由很充分,樂百氏當時已經是國內知名品牌,對於完善達能在中國的布局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樂百氏當時帶來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同時,樂百氏的部分產品和達能的品牌競爭激烈,收購之後從對手變成朋友,也有利於達能品牌戰略的推進。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達能並沒有下好這盤棋,由於新舊團隊磨合出現了問題,導致企業增長乏力並出現虧損,進而影響到集團對樂百氏的關註度和投入,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造成樂百氏業務不斷被剝離,最終成為今天的樣子。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2007年,在上海的一次活動上,達能亞太區總裁範易謀曾公開表示,在樂百氏的問題上,“必須承認,我們犯下了錯誤”。
朱丹蓬告訴記者,目前正是快消行業的調整期,達能這樣的做法也並不算意外。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企業的品牌、產品、營銷等都不同與以往,很多公司在運營策略上還沒有精準的去匹配消費者的變化,目前國內主要的快消企業很多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因此包括中糧、恒大等巨頭都在做減法,把一些不太賺錢、又占用精力的業務剝離出去,以便專註更賺錢的優勢業務。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拿下英國最大的新建核電項目欣克利角(HPC)項目兩個月後,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正在牽手國內一家民營企業進入該項目。後者打算在該項目上出資至少30億元人民幣。
11月21日,中廣核官方微博發布的一則消息顯示,中廣核與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泰能源”,股票代碼:600157.SH)簽署了項目合作的框架性協議,雙方有意在中廣核控股的境內新建核電項目、中廣核牽頭中方聯合體共同投資建設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HPC)項目、非核清潔能源等領域展開合作。
21日當天,永泰能源發布公告(下稱“公告”)稱,11月21日,中廣核與永泰能源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雙方就廣東陸豐 核電一期項目、HPC項目及非核清潔能源發電項目等領域開展合作達成框架協議。
關於HPC項目的合作,永泰能源上述公告顯示,中廣核同意將永泰能源視為中廣核牽頭的HPC項目中方投資財團的合作夥伴。雙方近期重點研究HPC項目合作事宜,永泰能源(含永泰能源控制的企業法人)同意,在HPC項目的出資額為中方投資人股權投資總額的10%,原則上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或折算成等額外幣)。
據公告介紹,HPC項目位於英國的薩默特郡,由中廣核牽頭的中方聯合體與法國電力集團(EDF)共同投資建設,計劃建造兩臺EPR反應堆。 HPC項目是英國20多年以來的第一個新建核電項目,也是目前中國在英國最大的單筆投資和在歐洲最大的投資項目。HPC項目建成後,將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在HPC項目建設過程中,也將帶動中國的核電產業鏈企業共 同發展。
官方資料顯示,英國當地時間9月29日,中廣核與EDF簽訂英國核電項目最終投資協議。這意味著,中廣核已經拿下了HPC項目的商業合同。 HPC項目總投資高達180億英鎊(約153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方擬出資60億英鎊(約510億元人民幣),占總投資的1/3。
而關於境內新建核電項目的合作,公告顯示,中廣核同意永泰能源以一致行動人的身份參股中廣核控股的境內新建核電項 目,並願意在平衡各潛在合作方利益的前提下,為永泰能源(含永泰能源控制的企 業法人)參與廣東省內新建核電項目提供支持,並為其爭取適當的參股比例。目前重點合作廣東陸豐核電一期項目,永泰能源參股陸豐核電建設項目的比例 不低於5%。
廣東陸豐核電項目位於廣東省陸豐市,是中廣核繼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 站、陽江核電站、臺山核電站之後在廣東省建設的又一核電項目,同時是廣東省粵東地區的首個核電項目。廣東陸豐核電項目規劃容量為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 組,項目一次規劃,分期建設。
陸豐一期是廣東省東部地區首個采納AP1000技術路線的核電項目。陸豐一 期的籌備階段於2010年12月27日開始,並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的關於開展前期工 作的函。陸豐一期項目包括陸豐1號及2號機組,總裝機容量約2,500兆瓦。
根據公告,永泰能源參股中廣核控股的廣東其他新建核電項目的股權比例及合作方式另行 協商。
公告稱,本次公司與中廣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符合國家“一帶一路”和鼓勵中國企業“走 出去”的國家戰略,符合國家混合制改革政策。公告同時提示,本次簽訂的項目合作協議將使公司介入之前未曾涉及的核電領域,在投資決策 和投資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風險。
永泰能源官網顯示,永泰能源成立於1992年7月30日,於1998年5月13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其經營範圍包括:綜合能源開發;大宗商品物流;新興產業投資等業務。根據永泰能源2015年年報介紹,2015 年度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力業務和煤炭業務。
該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從事電力生產與開發,所屬的電力公司分布 在江蘇省與河南省境內。截至 2015 年底,公司正在運營的裝機容量 496 萬千瓦,建的裝機容量 332 萬千瓦,規劃建設的裝機容量 266 萬千瓦,總裝機容量 1,094 萬千 瓦,公司所屬發電企業規模已達到中等電力企業規模。
年報還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從事煤炭開采與銷售,所屬的煤礦主要分布在 山西、陜西、新疆和內蒙境內。截至 2015 年底,公司現有在產的主焦煤及配焦煤煤 礦總產能規模為 1,095 萬噸/年。公司所屬 煤炭企業規模已達到大型煤炭企業規模。
由於核電站的特殊性,在中國,多年來投資和參股核電站的,只有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企業。但最近,一家名叫永泰能源(600157.SH)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正打算參股一個位於廣東的核電項目。
民企參股核電站實屬罕見
永泰能源在11月21日發布公告稱,當天,公司與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就廣東陸豐核電一期項目等領域開展合作達成框架協議。
根據公告,中廣核同意永泰能源以一致行動人的身份參股中廣核控股的境內新建核電項目,並願意在平衡各潛在合作方利益的前提下,為永泰能源(含永泰能源控制的企業法人)參與廣東省內新建核電項目提供支持,並為其爭取適當的參股比例。目前重點合作廣東陸豐核電一期項目,永泰能源參股陸豐核電建設項目的比例不低於5%。
廣東陸豐核電項目規劃共建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其中一期項目共有2臺機組。目前,陸豐一期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的關於開展前期工作的函。
公開資料顯示,陸豐一期總投資約為422億元人民幣。
如果一切順利,永泰能源將與中廣核就上述項目達成最終商業合作協議。屆時,它將成為中國核電史上最先參股國內核電項目的民營企業。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的資料發現,至今尚未有民營企業能夠成功參股國內核電項目。中國僅有三家核電集團擁有核電站的開發建設運營資質,在核電站中擁有控股權。他們分別是中核集團、中廣核、國家電投。除此之外,中國核建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國電集團、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等中央企業,以及個別地方國有企業,目前主要通過參股的方式進入在運和在建的商業核電站。
據永泰能源官網介紹,該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30日,於1998年5月13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其經營範圍包括:綜合能源開發;大宗商品物流;新興產業投資等業務。另據永泰能源2015年年報介紹,該公司在2015年的主營業務為主要是電力業務和煤炭業務。
在電力業務方面,根據上述年報,截至 2015 年底,永泰能源正在運營的裝機容量 496 萬千瓦,在建的裝機容量 332 萬千瓦,規劃建設的裝機容量 266 萬千瓦,總裝機容量 1094 萬千瓦,公司所屬發電企業規模已達到中等電力企業規模。
在煤炭業務方面,年報顯示,截至 2015 年底,永泰能源現有在產的主焦煤及配焦煤煤礦總產能規模為 1095 萬噸/年。公司所屬煤炭企業規模已達到大型煤炭企業規模。
廣東陸豐核電站效果圖
公司多位高管曾在央企幹過
記者註意到,永泰能源董事長等公司多位高管,均出身於從事煤炭業務的中煤集團旗下公司。永泰能源2015年年報顯示,該公司董事長徐培忠曾任中煤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姚橋礦黨委書記、副礦長,中煤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鐵路管理處處長,中煤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業公司總經理,中煤第一建設有限公司安監局長。
永泰能源副董事長王軍曾任中煤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監事,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營處處長。
永泰能源董事、 總經理常勝秋曾任中煤第五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安監局副局長,中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安監局副局長。
永泰能源董事竇紅平曾任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徐莊煤礦副礦長。
永泰能源監事兼戰略發展部部長孫建運曾任中煤第一建設公司第十工程處信息部部長,中煤第一建設公司市場開發辦公室副主任。
永泰能源監事常寧曾任中煤上海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資貿易部政工科科長;中煤第五建設公司上海分公司 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部經理、項目部副經理。
永泰能源副總經理京虎曾任中煤第一建設公司第四十九工程處副總工程師兼項目經理、副處長、處長。
永泰能源監事會主席魯德朝曾任上海大屯能源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總經濟師兼任人事部長、貿易部經理。
根據上述年報,永泰能源在石化板塊、物流產業、投資產業等方面亦有所作為。比如,在石化板塊方面,該公司在建的廣東惠州大亞灣燃料油調和配送中心項目年調和配送燃料油 1000 萬噸,建成後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船用燃料油調配中心。
再比如,在投資產業方面, 該公司聯手江蘇雙良、天碩投資等國內多家企業通過設立上海潤良泰物聯網產業基金平臺與感知集團合資成立了感知科技公司,布局 物聯網新興產業。同時參與股權投資基金和參股保險金融領域。
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以制度化保障促進國有產權保護。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李曙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產權保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漫長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完善,關鍵還是政策的執行和落地,需要各方積極落實,不要扯皮推諉。政府部門要提高產權保護的積極性,把保護每個公民合法產權作為政府的天職,提高社會公信力。
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產權
李曙光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權保護是社會文明和法制水平的體現,反映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對提升社會信心、維護公平正義、增強各類經濟體的創新動力、建設誠信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意見》指出,國有產權由於所有者和代理人關系不夠清晰,存在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利用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違法查封扣押凍結民營企業財產等現象時有發生;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侵權易發多發。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銀溫泉表示,《意見》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下一步的行動指南。它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表明會堅決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所得、勞動成果。這樣就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吃下一顆定心丸。
由於歷史原因,存在一些法律制度對不同所有制產權保護不夠同等,對非公有產權保護弱於對公有特別是國有產權保護,某些地方政府對民營市場主體仍有偏見。一些民營企業憂心忡忡,甚至影響投資意願。民企也擔心在參與國有企業兼並重組中被扣上“侵占國有資產”的帽子。
對此,《意見》明確,審慎把握處理產權和經濟糾紛的司法政策,充分考慮非公有制經濟特點,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企業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的界限、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兼並重組中涉及的經濟糾紛與惡意侵占國有資產的界限,準確把握經濟違法行為入刑標準,準確認定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的性質,防範刑事執法介入經濟糾紛,防止選擇性司法。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鄧旭明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需要準確把握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犯罪的客體,區分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將民事侵權與侵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程度區分開,避免將民事救濟可以完成的事項上升到公權力調整的高度。
鄧旭明表示,以知識產權為例,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往往都是知識產權民事侵權後果擴大化的結果,二者的界限就在於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是否達到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程度,需要避免司法的隨意性和選擇性。
國有產權保護有制度保障
《意見》明確,進一步明晰國有產權所有者和代理人關系,推動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現代化。完善國有資產交易方式,嚴格規範國有資產登記、轉讓、清算、退出等程序和交易行為,以制度化保障促進國有產權保護,防止內部人任意支配國有資產,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關於處理好國企股權多元化與國企產權保護之間的關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在國有產權交易方面的要求和規定已經非常明確,只要嚴格按照政策體系的要求,依法合規,公開公正透明,按照市場定價、規範操作的基本原則開展,就不應輕易扣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今年7月1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旨在規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加強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是在國有混合所有制改革關鍵時期的一個重要政策,其對市場影響深遠。
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表示,國資流失的核心是沒有通過市場公平交易的方式轉讓、處置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流失有兩種,一種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過程中不評估、低評估,隱蔽資產,還有一種是國有企業的投資存在嚴重的盲目性,一味想做大做強,造成體制性流失。
對於《意見》提出的嚴格規範國有資產的退出等程序,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這與清除僵屍企業有關,除了違法、貪汙腐敗等問題,國有資產不斷縮水也成為了國資流失的渠道之一,如果不健全僵屍企業退出機制,國有資產“自動流失”就不可避免。《意見》提出規範國有資產退出,將為我國繼續加大馬力清理僵屍企業奠定堅實基礎。
李錦還表示,目前國資部門對國企投資的監管很嚴,也已經有制度規定來保證監督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如果出現重大失誤要終身負責終身追責。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平均年齡為55歲到75歲,在未來5到10年內,全國有300多萬家民營企業將面臨企業傳承大考,如果企業無法傳承,則需通過將企業並購或出售的方式並結合財富管理與傳承安排來降低“富不過三代”的風險。那麽,家族企業如何在並購退出中實現高位套現呢?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及美國紐約州律師、法律科學博士龔樂凡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目前,創一代企業家們在面臨企業並購退出時常常深陷困難與誤區,家族企業並購退出應及早籌劃弄清複雜形勢並有效借力專業人士以防深陷盲區。
二代不願接班,民企傳承陷入困境
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不容樂觀、傳統企業轉型困難、獨生子女政策弊端呈現、二代無心或無力接班等,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中國創一代在企業傳承問題上倍感焦慮。如果企業無法傳承,在考慮並購退出時,企業家們也常常陷入誤區。
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家族企業貢獻了全球GDP的80%,凈資產回報率超過非家族企業6.6%,但是,家族對家族企業的平均控股時間只有24年。哈佛大學的數據也顯示,30%的家族企業可以成功傳承到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概率只有12%,傳承到第四代的家族企業只有3%。
12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公開表示王思聰不願意接班萬達,他可能之後會考慮將萬達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
BU資本創始股東、三聯集團董事金磬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他在日本創業時發現,日本的二代企業家願意接手家族企業的少之又少,如松下、索尼等大型集團在傳承時都沒有由二代接班人接班而是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金磬稱,即使自己已決定接班三聯集團,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
對於在商業上開疆拓土、一直專註於將公司做大做強的企業家來說,如何將企業成功地出售,往往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如果沒有並購方面的經驗,他們多會存在以下的思維定勢如:不願考慮自己的退休或可能遭遇的不測;只要他們願意出售,買家隨時就會出現;不理解出售一家企業的複雜流程,或者認為再怎麽樣總是可以將企業交給下一代或者賣給員工。
也有觀點認為,“我認識的一家不怎麽樣的公司,賣出了一個很好的價格”,所以得出結論,“我的公司也可以這麽做”。針對這一觀點,龔樂凡表示,這樣的成功先例,雖然不排除適度的“包裝”和抓住市場時機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說明,別人可能正是通過盡早地、科學地籌劃,才能夠有備而來,並且識別出售的最佳時機,從而實現了高位套現。
中倫律師事務所稅法與財富管理研究組研究發現,心存僥幸或者聽之任之最終導致的是企業業績的滑坡、人才的流失,最終企業仍然面臨難以生存、關門倒閉的境地,結果讓人扼腕。
“籌劃”和“借力”是企業高位套現的關鍵
那麽,家族企業應如何實現並購交易的高價退出與套現呢?
龔樂凡認為,家族企業成功出售的兩大最關鍵的因素為“籌劃”和“借力”。盡早、科學地籌劃,提前考慮並購中涉及的各項問題如了解企業估值、市場行情、趨勢等,識別出售的最佳時機。同時,對於對並購沒有任何經驗的企業家,則需要盡早求助專業人士包括財務、投資和法律專家,共同策劃和進行“頭腦風暴”。
同時,在家族企業在準備並購交易時還需要關註三大要素。
首先,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並開始懂得運用業內專家的力量應對問題,是企業家真正成功實現退出企業的開始。企業是否已訂立了一個退出或者交班的五年計劃?企業家是否試圖站在收購方、投資方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企業?究竟什麽樣的企業會被收購方認為是具有“高價值”的企業?這些問題往往是企業家的視覺盲區。
其次,要認清企業的價值標桿和驅動,看清行業大勢並學會站在收購方的立場來審視一家企業和它的價值。確定企業的估值區間對企業家而言,不僅能認清自身存在的不足,積極、及時尋找解決方案,同時也能在企業家收到潛在投資者的詢價或邀約出價時,不會茫然無措。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法律方面的合規性。通常企業家在經營過程中,出於良好的政府關系、地方法律監管的寬松,常常會忽視企業證照、環保、勞動等方面的不合規情形。但是這些都會被收購方在盡調中發現,並根據潛在的風險和成本因素在收購價款上進行打折,在收購協議中也會有相應的賠償條款,確保收購方不會因為公司過往的違法違規而遭受損失。
針對企業套現後,應如何進行資產配置並實現財富無限傳承,龔樂凡建議,制定合規的稅賦籌劃、搭建安全的資產架構以及有效利用傳承規劃工具包括信托、保險等,都可以幫助企業合理配置及傳承套現後的巨額資產。同時,在風險控制方面需警惕對外匯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資。
正在逐步向民營資本開放的航天火箭領域,迎來了第一單標誌性業務。1月13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藍箭”)與丹麥GomSpace公司在杭州召開發布會,介紹其火箭發射服務合作項目。
這是中國民營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訂單。按照協議約定,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LandSpace-1”運載火箭發射GomSpace公司的立方體衛星群。這標誌著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
北京藍箭是國內最早進入運載火箭研制的民營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服務於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第一家民營商用運載火箭提供商。該公司CEO張昌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已具備了運載火箭總體系統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體結構系統、控制系統、分離系統及其系統單機設備的設計等核心能力,同時,通過貫通上下遊產業鏈,具備了運載火箭總裝、總測的研保條件和能力。
GomSpace是一家丹麥宇航公司,從事微納衛星、立方星研制和生產,並提供相關整體解決方案。同時,GomSpace在國際微小衛星研制領域素有聲譽,曾多次為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提供微小衛星系統和相關服務。
該公司CEO Niels Buus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選擇北京藍箭主因不在低價格,藍箭的服務價格“fine”(還好),他們主要是有技術優勢,另外跟藍箭的技術團隊多年前就有認識和交流,信任他們的能力。
據介紹,雙方從初步接洽到現場考查、技術論證到最終簽約,整個談判歷時9個月的時間。談判過程中,外方公司先後派出三批包括商務和技術專家在內的團隊,從各方面對北京藍箭的技術方案和綜合實力進行評估,最終確定與北京的發射合作。
有市場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而對應到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十三五”期間就將達到8000億人民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試水,其背後是商業航天領域中空間數據利用的巨大想象空間。衛星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諸如統計海上航行遊輪、飛機數量和航行情況;全世界油罐存儲量;全世界農業植被覆蓋情況;每個人地理位置應用的信息……,通過空間衛星的利用為廣泛的普通消費者提供服務,這些都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隨著新技術不斷融入到航天領域產業,更多應用場景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現在,需要回到“用”的角度,讓航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產生更大的運用。民用航天的發展機遇很大,發展速度也會很快,諸如北鬥系統這樣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能夠在不斷應用中帶動各個行業的進步,前景無限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