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0萬民企面臨傳承難題:無人接班不如高位套現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平均年齡為55歲到75歲,在未來5到10年內,全國有300多萬家民營企業將面臨企業傳承大考,如果企業無法傳承,則需通過將企業並購或出售的方式並結合財富管理與傳承安排來降低“富不過三代”的風險。那麽,家族企業如何在並購退出中實現高位套現呢?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及美國紐約州律師、法律科學博士龔樂凡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目前,創一代企業家們在面臨企業並購退出時常常深陷困難與誤區,家族企業並購退出應及早籌劃弄清複雜形勢並有效借力專業人士以防深陷盲區。

二代不願接班,民企傳承陷入困境

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不容樂觀、傳統企業轉型困難、獨生子女政策弊端呈現、二代無心或無力接班等,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中國創一代在企業傳承問題上倍感焦慮。如果企業無法傳承,在考慮並購退出時,企業家們也常常陷入誤區。

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家族企業貢獻了全球GDP的80%,凈資產回報率超過非家族企業6.6%,但是,家族對家族企業的平均控股時間只有24年。哈佛大學的數據也顯示,30%的家族企業可以成功傳承到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概率只有12%,傳承到第四代的家族企業只有3%。

12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公開表示王思聰不願意接班萬達,他可能之後會考慮將萬達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

BU資本創始股東、三聯集團董事金磬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他在日本創業時發現,日本的二代企業家願意接手家族企業的少之又少,如松下、索尼等大型集團在傳承時都沒有由二代接班人接班而是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金磬稱,即使自己已決定接班三聯集團,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

對於在商業上開疆拓土、一直專註於將公司做大做強的企業家來說,如何將企業成功地出售,往往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如果沒有並購方面的經驗,他們多會存在以下的思維定勢如:不願考慮自己的退休或可能遭遇的不測;只要他們願意出售,買家隨時就會出現;不理解出售一家企業的複雜流程,或者認為再怎麽樣總是可以將企業交給下一代或者賣給員工。

也有觀點認為,“我認識的一家不怎麽樣的公司,賣出了一個很好的價格”,所以得出結論,“我的公司也可以這麽做”。針對這一觀點,龔樂凡表示,這樣的成功先例,雖然不排除適度的“包裝”和抓住市場時機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說明,別人可能正是通過盡早地、科學地籌劃,才能夠有備而來,並且識別出售的最佳時機,從而實現了高位套現。

中倫律師事務所稅法與財富管理研究組研究發現,心存僥幸或者聽之任之最終導致的是企業業績的滑坡、人才的流失,最終企業仍然面臨難以生存、關門倒閉的境地,結果讓人扼腕。

“籌劃”和“借力”是企業高位套現的關鍵

那麽,家族企業應如何實現並購交易的高價退出與套現呢?

龔樂凡認為,家族企業成功出售的兩大最關鍵的因素為“籌劃”和“借力”。盡早、科學地籌劃,提前考慮並購中涉及的各項問題如了解企業估值、市場行情、趨勢等,識別出售的最佳時機。同時,對於對並購沒有任何經驗的企業家,則需要盡早求助專業人士包括財務、投資和法律專家,共同策劃和進行“頭腦風暴”。

同時,在家族企業在準備並購交易時還需要關註三大要素。

首先,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並開始懂得運用業內專家的力量應對問題,是企業家真正成功實現退出企業的開始。企業是否已訂立了一個退出或者交班的五年計劃?企業家是否試圖站在收購方、投資方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企業?究竟什麽樣的企業會被收購方認為是具有“高價值”的企業?這些問題往往是企業家的視覺盲區。

其次,要認清企業的價值標桿和驅動,看清行業大勢並學會站在收購方的立場來審視一家企業和它的價值。確定企業的估值區間對企業家而言,不僅能認清自身存在的不足,積極、及時尋找解決方案,同時也能在企業家收到潛在投資者的詢價或邀約出價時,不會茫然無措。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法律方面的合規性。通常企業家在經營過程中,出於良好的政府關系、地方法律監管的寬松,常常會忽視企業證照、環保、勞動等方面的不合規情形。但是這些都會被收購方在盡調中發現,並根據潛在的風險和成本因素在收購價款上進行打折,在收購協議中也會有相應的賠償條款,確保收購方不會因為公司過往的違法違規而遭受損失。

針對企業套現後,應如何進行資產配置並實現財富無限傳承,龔樂凡建議,制定合規的稅賦籌劃、搭建安全的資產架構以及有效利用傳承規劃工具包括信托、保險等,都可以幫助企業合理配置及傳承套現後的巨額資產。同時,在風險控制方面需警惕對外匯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