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點,本人再次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財富報告》欄目,一起探討了會計假設與財報粉飾之間的關聯關係問題。以下為本次節目的文字提綱,因為內容冗長,最後電視節目只能播出四分之一的篇幅。相關視頻如下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b8b182cf-4331-4c72-a832-5a7c0d8f0311.shtml
======================================================================================
朱鎔基對財務工作者有句著名的話:「不做假賬」,但很多公司都備有二套賬甚至多套賬,不只是利潤、成本、資產、負債、註冊資本,甚至現金都可能被做手腳,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做假的財務,據說A股90%的財務報告都有水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日益淪落的道德這種我們個人難以控制和改變的大環境問題外,會計的制度設計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財務人士歲寒知松柏,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Q1:歲寒,你是做財務工作的,我聽說財務人員專門有個誠信方面的教育,平常我們在和公司財務人員打交道時,發現做財務這一行的人,做事謹慎,說話穩重,性格內斂,思想也比較保守,感覺都應該是公司裡最誠實的人,那為什麼這些看似誠信的人反而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呢?
歲 寒:我做財務十幾年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的人,都會形成一些職業毛病,比如說思想保守,行事循規蹈矩,過於謹小慎微,性格偏內向。我還 發現做財務的女孩子一般都不愛化妝打扮,不穿時髦的衣服甚至不穿裙子,她們都是實力派,不靠外表美。從財務工作者個人的言行來看,我覺得絕大多數財務人員 比較實在,做事一步一個腳印,不喜歡走捷徑,做人講原則,所以他們本質上都是很誠信的人。
大家應該看過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如果只有中國運動員打假球,那可能是中國運動員的問題。但韓國和印尼的運動員也在都打假球,那這個時候我們該反思一下奧運的規則了,因為規則本身有漏洞,而且鑽漏洞有利運動員獲得更好的結果。所以,如果看起來很誠信的財務人員阻止不了假賬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並且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財務本身就是虛假的。
也就是說,財務理論和會計準則的設計,本身存在漏洞,而公司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因為各種需求,利用或被迫利用了這些漏洞,這些漏洞,我認為就是各種會計假設,這些會計假設是報表類粉飾的前提。
Q2:這些會計假設主要有哪些,它們對上市公司的財報有多大程度的影響?
歲寒:每個學習會計的人,在教課書《會計基礎》的第一章,都會看到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假設是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前提條件。在4大假設之後的所有會計核算、會計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設。可以說,沒有這些假設,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財務報表來。
會計人員在做賬的時候,個人的假設不同,得出的結論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會很大甚至相反。實際上,一家公司無論是生產、PMC、品質、市場、研發及工程部或是人力資源部,在做判斷和決策時都是根據經驗加數據,財務也不例外。企業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財務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雙重性。我認為只要是人做的判斷和決策,就一定存在差異。
財務裡的假設和判斷有很多形式,如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等等。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往往決定了財務報告的質量,以及公司的命運。
我舉一個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說了。某市有S和Y兩家企業,S的CFO比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業務,做熟所處的商業地段,從而提升大股東自己未上市的商業地產的價值。而上市公司的財報看起來很規矩,投資人很難抓到什麼把柄。(過去2年為建設物流中心,資本支出大增,這裡邊可能有問題,但目前我們還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大股東個人通過上市公司的影響力,不斷槓桿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產業務,據說目前已經圈地3000萬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大股東也利用上市公司來擴張自己的地產帝國,目前圈地比S公司還要多。它早年還只是高位套現,會計手段激進,過去一二年大概因為自己的地產業失血嚴重,已經轉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佔用上市公司資源了,其造假的程度已經連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說,S是充分利用了法律規則和會計假設;Y利用過度,已經演變成違法。所以,高明的會計只做一套賬,光明正大的搞稅收籌劃和利益分配;低劣的會計搞幾套賬,違法違規,偷稅漏稅。有人說,請好律師貴,但請不好的律師會更貴。我認為每個行業都一樣,包括會計行業。當然,CFO其實只是一個參謀,其幕後的決策者是老闆。
Q3:能不能將這些會計假設展開,舉例說明一下?
歲寒:那我們重點講一下「會計四大基本假設」,先從「會計主體」假設開始。
會計主體就是我們看到的財報上的那個公司名稱(公司內部核算也是會計主體的一種,此處不表),這個會計主體的假設,意思就是財報上反映的所有數據和信息,僅限於公司自身的經濟活動,它能與其他經濟實體完全區別開來。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東或高管所發生的交易,必須像和其它無關聯方一樣,完全獨立的區分開來,公開公平公正的反映在會計賬薄上。儘管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對這個問題有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因為大股東掌控公司,平常很難被小股東的制約,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造成關聯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執行,甚至連關聯方這一定義,也都可以繞過去,因為會計準則同樣有很多的前提假設,會計人員人為判斷的空間很大。
小股東不要說在平常的生產經營中監督和約束大股東,絕大部分小股東根本連公司的門都沒踏進去過,只能依賴獨立董事和審計師之類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獨立董事和審計師是大股東拍板聘請的,那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小股東的利益說話呢?
所以關聯交易操縱,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報表粉飾手段。在上市和保殼、增發和套現、避稅和與大股東自身進行利益輸送時頻繁出現。因為小股東的會計主體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東內心中的會計主體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邊提到的S和Y一樣。
那些明顯需要披露的關聯交易我們不深入探討,我舉一個相對隱蔽的例子:
今年的酒鬼酒(000799SZ),股價逆大市從20多元/股飆升至50多元/股,市值增長近百億;而與此同時,其營業收入同比上漲超過133%,淨利潤同比增幅超329
其實酒鬼酒的這個遊戲,不要說經銷商折價賠本賣酒,只要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能達到15%,那麼,哪怕是把1000塊一瓶的酒全倒進馬桶裡,他們照樣可以通過股票上漲來獲利。因為他們買酒貢獻的利潤,市場會以30倍的PE來槓桿放大。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酒鬼酒的淨利潤率有30%,經銷商合計買入15%的股票,那麼當經銷商採購1億元的酒後,上市公司將增加30%即0.3億的淨利潤,然後市場給予這個成長股30倍的PE,那麼上市公司的市值將增加9億元,經銷商持有的15%的股權將增加1.35億元,已經超過1億元的買酒錢。
由 於單個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較小,對上市公司不構成重大影響,所以它在會計不屬於關聯方,無需單獨進行披露和特別處理。但很明顯,這是利用會計主體這一假設而 進行的股價操縱。如果說酒鬼酒的問題還是媒體的一種猜測的話,那麼前幾年香港上市的體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貨,現在又大規模回購這些存貨,就 已經是事實了。而這些手段,在會計上它不能被認定為造假。
Q4:接下來請說一下「持續經營」這個假設。
歲寒:持續經營的意思,就是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期限內,會一直經營下去,不至於破產清算。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就幾十年,中國的普通企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續期不到一年就關門了。近些年出現的科網企業,由於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導致很多科網公司的人員不斷分合重組,公司的持續經營已經變得很難預計。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就沒法做賬了,比如一項資產,正常經營和破產清算時的計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會計關注的是實際變現的金額,正常經營會計一般以歷史成本來計賬,因為除了現金及等價物外,你很難去給資產表上的每個項目確定一個實際變現價格。
那麼會計在做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時,就只能建立在自己個人的判斷和預計之上,很明顯這些判斷和預見,不可能保證100%正確。
上市公司有一種常見的人為破壞持續經營假設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場除了少量吸收合併退市情況外,還沒有出現過大股東全額收購股權從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場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這個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當時市場關注是的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儘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今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對於大股東來說,私有化前後都是持續經營的,但對小股東而言就不是持續的了。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在持續經營假設不存在的時候,小股東也是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儘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轉融通及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斷擴大,是可能出現私有化案例的。
Q5:那麼「會計分期」這個假設的意思又是什麼?
歲寒:會計分期其實是持續經營假設的技術延伸,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那麼我們就必須人為的把企業的生產經營劃分區間,比如劃成一個月、一個季度、半年和一年。
A股把會計年度統一劃分成1月1號到12月31號,但港股裡有不少公司的會計年終日期為3月31號,還有少量選擇其它月份的。我發現一些美國的上市公司,它們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為年結點的,甚至有一些還不是在月末的最後一天。
上市公司的會計在結賬的時候,為了趕在稅務侷限定的時間之前報稅,以及為了按時披露報表,它們的收入和成本實際劃分日期並不是月末的31號,而很可能提前一週以上劃斷結賬時間。
那 麼,當我們人為的進行分期後,就必須相應的劃分不同期間的收入、成本,從而得出利潤。資產、負債和淨資產的計量也同樣會受到會計分期的影響,會計裡有個劃 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比如我們購買固定資產的支出,因為受益超過一年,我們會列入資產,但如果只是低值設備,我們往往直接列入當期的成本費 用,不在資產上反映。比如同樣是研發費用,金蝶會將部分研發投入計入資產,而用友則列入費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沒有問題,但對比的時候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金蝶比用友更賺錢。
上市公司為了平滑業績,可以人為的提前或延後收入,比如中國動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貨,而現在又從渠道大幅回購,這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讓人中招,但它又確實不算違法。
而 成本的歸集和分配方式,則更具技術性和隱蔽性。會計上個費用配比原則,意思是當期的收入要和當成的成本費用配比,但這個配比要怎樣才算合適呢?企業的生產 經營是連貫的,但會計卻要求將完工與未完工的產品的成本費用劃分開來,要求將本月的產品和次月的產品的成本及費用劃分開來,這些劃分的方式選擇有很大的人 為判定空間。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報表,業績波動特別厲害,上市公司做出這種行為的動機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與收入的確定和成本的分配有關。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會計分期的假設,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業績調節。預測短期業績的投資者,往往會因為報表與自己的預期不符而全盤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會計裡有個權責發生制原則,或者說是權責發生制假設,意思是會計必須以取得現金收入的權利和產生支付現金的責任來做為收入和成本費用確認的依據,這個權責發生制正是會計分期的衍生品,當然它也成為了調節利潤的源泉。
很 多企業把利潤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後卻出現成長性陷阱而發生財務危機甚至資金鏈斷裂並導致破產,這種例子在股市上經常看到,一些買成長股的朋友最後虧得很 慘。所以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現金流量表,儘管現金流也進行了會計分期,但因為它是以實際的收付記錄來做為製表依據,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現金流量表,來驗 證利潤表的質量,看看公司的利潤有沒有轉為真實的現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長的陷阱。
當然,也有反過來做的,比如大商股份(SH600694)2011年第4季度虧損0.4億,2012年一季度轉為盈利4億元,動態PE不足10倍,在百貨股裡一枝獨秀。而過去幾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顯偏低,所得稅率佔稅前利潤比例高達60%,我認為過去隱藏利潤和現在釋放利潤的行為,和大股東的利益訴求有關,和公司解釋的收入不增長但利潤劇增是經營改善的那套理由毫無邏輯關聯。
Q6:「貨幣計量」這個假設又怎麼理解呢?
歲寒:貨幣計量這個假設,意思是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用貨幣來進行準確計量。這個假設分成兩層含義,一是假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能用貨幣來準確度量,二是幣值一直能維持穩定。
我們看第一層含義,我先問一個問題,同樣是100億的賬面資產,為什麼茅台一年可以有40億的淨資產收益,而武鋼現在連1億都賺不到,它正準備轉行去養豬呢?我想,那是因為茅台有幾百年的釀造工藝智慧,中國有上千年的白酒文化的沉澱(當然近代的歷史對茅台的國酒地位影響很大),並且茅台還有特定的地理環境要求,別的地方和酒廠根本就無法複製出茅台來,這相當於茅台的資產裡隱藏了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資產。而武鋼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別人複製了,技術壁壘薄弱,它有的賬面資產可能還要打個折呢。所以,這說明了貨幣並不能準確計量經濟活動嘛。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現在的科網企業,很多公司一分錢利潤都還沒產生,也沒什麼有形資產,就只有人,但市場卻能給它們估值數億甚至更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利潤來源,根本就沒有記載在財務賬面上。因為創造價值的,並不是機器,也不是簡單的材料組合,不是交換,而是員工的思想和智慧,而這種智慧是無形的,很難用貨幣去準確度量,我們對比富士康和蘋果的利潤,就能感受到這種智慧的差別。
所以,簡單的去看一個股票PB的高低,是很難進行估值比較的。巴菲特早晚追隨他的恩師格雷厄姆撿煙蒂,關注點主要是PB,後來他和芒格一起,改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其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在資產賬面價值上,而在於這些資產背後隱藏的護城河。
第二層含義,我統計了一下,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平均每年貶值10%,有些年份通脹率超過20%,也有些年份是負數。所以,那些擁有很多早期的土地和房屋的企業,它的重估價值會比賬面價值高很多。而在通脹高峰期囤積存貨的企業,其實際變現價值則可能大幅縮水,比如有色金屬股波動就特別大。
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可以採用通貨膨脹會計,將資產調整成當前的重置價格,即不再堅持「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假設。
過 去兩年,那些以棉花、玉米等農產品為原材料的企業,以及那些金屬礦藏材料佔據成本大頭的企業,其業績就經歷了過山車。因為當材料價格變化很大時,會計如果 保持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變,其存貨的成本計量就會對利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與本期的生產經營卻沒有關係。如果上市公司想操縱利潤,這裡邊的空 間將非常大。所以,「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很大。
Q7:既然會計建立在這麼多的假設之上,那投資者研究財報進行投資還有意義嗎?
歲 寒:上市公司確實有很多財報粉飾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做一些質的區分,有些公司只是會計政策激進了些,或者保守了些,這種行為只要是在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就 不能說是作假。而另一些公司為了預算和考評,進行了短期的業績平滑,做一些暫時性的差異調節,這種行為確實不誠信,但長遠看總量和大趨勢沒有變化,大的方 面我們能基本確定。還有些公司作假是為了保殼,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垃圾股的性質判斷。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大股東有挪用甚至侵佔上市公司資產,那肯定就得完 全否決了,甚至還可以藉機做空它。所以,看財報能幫助我們規避風險,也能發現機會。
Q8:那麼投資者該怎麼判斷公司的基本面呢?
歲 寒:我們對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斷,其實只需要一個模糊的正確,所以,如果我們能對會計有一些基本的理解,縱向觀察企業多年,那麼就可以確定出公司的發 展趨勢。同時,我們應該瞭解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格局,多做一些同行業的橫向對比,來判斷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通過這種縱橫交叉,就能給公司的基本面一個正 確的定位。
會 計往往與會計人員的判斷有關,一個客觀的世界在每個人的眼中往往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解釋。而且人對於客觀世界的 主觀解釋往往還被情緒、壓力、經驗和背景文化所左右。同樣當我們看到同一份財務報表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解釋。要規避作假,就需要不停地積累知識和經驗, 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財務報表。
所以,要提高投資的確定性,我覺得還應該學習培養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形成多學科的思維模型,學習包括會計在內的物理、數學、統計、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養成柵格思維、交叉驗證的習慣,多一些逆向思維,多從大股東的角度來思考,那樣我們就能避開絕大部分財報地雷和投資風險了。
今早上班途中,我看了李劍先生寫的《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一文,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高手,他博客中的文章我大多有學習,從中受益良多。但我 發現他這篇有關零售業的文章裡有些觀點是我不能認同的,所以當時就用手機簡單的發了幾句評論。後來我看到雪球上又有很多人在討論他的這篇文章,我就把早上 發的幾句評論重貼過來了,並且加了一段資產周轉率方面的話。我無意冒犯李先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李先生在文章中說:「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 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所以,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那麼利潤又從何而來?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等零售業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嗎?
文中提到百貨等零售業競爭慘烈,租金一路漲,租金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這其實和藥酒現在好賺錢,但不見得能持續是一樣的。中國有很多的特色,當然,它們最終只能是某一歷史時期的現象。
我們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 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 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 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 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 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 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蘇寧,有股友說,可能李先生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
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 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體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就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的利益。至 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 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我之所以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李先生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 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全部非金融類A股的淨利率只有5.5%),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 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所以李先生說百貨等零售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他在文中說電視台好賺,能說幾個中港台
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嗎?我所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文中還說巴菲特很不看好零售業,曾經買了2個零售股都
很失敗。可實際卻是巴菲特在不斷增持沃爾瑪,並且一直後悔當初沒有早點買入沃爾瑪,巴菲特股池當中的零售類股票還包括: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日
用消費品連鎖零售商Dollar
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重資產型公司?我想,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 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 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巴菲特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 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更好的生意,如果不違法的話。
以上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將自己在雪球上跟朋友討論的幾個帖子拼成這篇小貼,所以行文可能有些不連貫,歡迎大家拍磚。
人類的——經常出錯但總體上很有用——心理傾向相當多,而且相當不同。大量的心理傾向的自然結果就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原理:認知往往取決於情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會引起不同的結論,哪怕是同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
以下是人類常見的心理傾向:
一、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二、喜歡/熱愛傾向
三、討厭/憎恨傾向
四、避免懷疑傾向
五、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六、好奇心傾向
七、康德式公平傾向
八、豔羨/妒忌傾向
九、回饋傾向
十、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十一、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十二、自視過高的傾向
十三、過度樂觀傾向
十四、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十五、社會認同傾向
十六、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十七、壓力影響傾向
十八、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十九、不用就忘傾向
二十、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一、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二、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三、廢話傾向
二十四、重視理由傾向
二十五、lollapalooza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這種lollapalooza傾
向在我翻閱過的那幾本心理學教科書裡是找不到的,至少沒有得到系統的介紹,然而它在現實生活中卻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解釋了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果為什麼會
那麼極端,也解釋了某些邪教組織為什麼能夠極其成功地通過各種手段將許多心理傾向引起的壓力施加在傳教目標身上,從而迫使他們皈依。被邪教盯上的目標跟巴
甫洛夫晚年研究的那些狗是相同的,他們的抵抗力因人而異,但有些被盯上的人在邪教的壓力之下頓時變成了行尸走肉。實際上,有些邪教管這種皈依現象叫做「咔嚓」(snapping)。
這
份心理傾向列表中體現的思想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呢?廣義的進化(包括基因的進化和文化的進化)早已將這些心理傾向深深地植根在我們的大腦裡,這些我
們無法擺脫的心理傾向能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呢?我的答案是,這些心理傾向帶來的好處可能比壞處多。不然的話,它們就不會存在於人類容量有限的大腦中,而且
還對人類的處境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些傾向不能,也不該,遭到自動地清除。儘管如此,上文描繪的那種心理思考系統,如果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將有助
於智慧和端正行為的傳播,並且有助於避免各種災難。心理傾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各種心理傾向和防範它們的對策通常能夠防患於未然。下面列出的這些例子讓我
們明白一個道理: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一、卡爾·布勞恩的交流方法。
二、飛行員訓練中對模擬器的使用。
三、酒癮戒除組織的制度。
四、醫學院中的臨床培訓方法。
五、
美國製憲大會的規則:絕對保密的會議;最終投票之前所有的投票都不記名;大會結束前選票隨時可以重投;對整部憲法只投一次票。這些是非常聰明的、尊重心理
學的規則。如果那些開國元勛當時使用的是另外一種表決程序,那麼許多人將會受到各種心理傾向的影響,從而採用那些互不一致的、僵化的立場。那些英明的開國
元勛讓我們的憲法順利通過表決,因為他們摸透了人們的心理。
六、使用祖母的激勵機制(註:前文所述「祖母的規矩」),讓人們約束自己,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七、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決策樹的強調。在我年輕而愚蠢的時候,我經常嘲笑哈佛大學商學院。我說:「他們居然在教那些28歲的人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高中的代數知識?」但後來我變得聰明了,終於明白他們的做法是很重要的,有助於預防某些心理傾向引起的糟糕後果。雖然明白得有點晚,但總比始終不明白好。
八、
強生公司所用的類似於屍檢的做法。在絕大多數公司,如果你進行了併購,而這次併購成為災難的話,所有造成這次愚蠢併購的人、文件和演說都會很快被忘記。沒
有人願意提起這次併購,因為害怕聯想到其糟糕的結果。但是強生公司規定每個人都要審視已完成的併購,將預測和結果進行比較。這麼做是非常聰明的。
九、查爾斯·達爾文在避免確認偏見方面作出的偉大榜樣。美國藥品管理局(FDA)效仿了達爾文的做法,很明智地要求在開發新藥物的研究中必須採用反確認偏見的「雙盲試驗」(Double Blind)方法。
十、沃倫·巴菲特關於公開競拍的原則:別去。
在以上列表所展現的思維繫統中隱藏著什麼特殊的知識問題?
嗯,
答案之一就是悖論。在社會心理學裡面,人們對這個系統瞭解得越多,它的真實性就越低,而這恰恰使得這個系統在防止糟糕後果、推動良好結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價
值。這個結果是悖論式的,讓人沒辦法把心理學和基礎物理學聯繫起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就連純數學都無法擺脫所有的悖論,心理學裡面有些悖論值得大驚小怪
嗎?
這
種認知轉變中還有一個悖論:被操控的人即使明知道自己正在被操控,也會心甘情願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在悖論中創造了悖論,但還是那句話,這有什麼關係
呢?我曾經非常享受這種情況。許多年前,我在晚宴上遇到某位漂亮的女士。我以前並不認識她。她先生是洛杉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她坐在我旁邊,仰起那張美
麗的臉龐,對我說:「查理,你能用一個詞來說明你在生活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嗎?」我明知道她肯定對許多人都這麼說,但我還是覺得很高興。我每次見到這位美女都會精神一振。順便說一聲,我跟她說的答案是我很理性。至於這個答案是不是對的,你就自己判斷啦。我可能展現了某些我原來不想展現的心理傾向。
最近常常聊到歷史和教育,我看到很多人,可能因為中國近現代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各方面都落後於歐美,有著屈辱的近代史,他們認為是老祖宗留下了遺毒,害了我們,所以就把責任全推給了傳統文化,把我們的國學批得一文不值,視為封建糟 粕,恨不得全盤西化,對歐美文明則是頂禮膜拜,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崇洋媚外,數典忘祖。
近代中國,從西方思想崇拜出發試圖打倒中國文化的潮流中,太平天國運動、新文化運動和文化XXXX動是三個高潮,這些運動導致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今天的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刻反思。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時,我們的國人曾有過文化思想方面的困惑,胡適、陳獨秀等人極力反對文言文,前者引進馬列主義,後者推崇自由主義。陳我就不說了,但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我認為是有點過頭了的,他本人在十四歲以前就能背誦十三經,如果沒有那9年私塾基礎,我認為胡適不可能成為一代大師。
胡適的出發點主要是實用,當時國人文盲比例很高,教育力量薄弱,思想守舊。胡適認為文言文不利於掃盲和日常交流,所以極力推動白話文。100年過去了,如今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現在的孩子每天有近10小時在讀書,根本不可能變成文盲。所以我覺得《語文》這本門課,除了拼音和識字外,應該直接整本整本的背誦和學習國學經典,而那些白話課文,既然我們平常說話流利,還用得著專門學習嗎?
當初,以留美學者為主的學衡派就強烈反對新文化運動。吳宓認為:「今新文化運動,於中西文化所必當推為精華者,皆排斥而輕鄙之,但采一派一家之說,一時一類之文,以風靡一世,教導全國,不能自解,但以新稱,此外則皆加以陳舊二字,一筆抹殺。吾不敢謂主持此運動者,立意為是。」
孫中山認為新文化運動源自外來民族的壓迫,不讚同新文化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主張對其繼承、改造。馮驥才更是指出魯迅「他的國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零年以來西方傳教士那裡,在他那個時代,並沒有看到西方人的國民性分析裡所埋伏著的西方霸權的話語。」
在泛五四時期,中國大師云集,其中很多人學貫中西,我認為這是自春秋戰國之後又一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黃金時代。剛才我上網搜索了一下,羅列了部分國學、教育和思想方面的大師,我本人是國學文盲,至少對其中的一半人一無所知,因為 太懶,一直沒能下決心學習這些大師的著作和歷代經史子集。努力學習傳統經典一直是我的夙願,希望我能用下半生去慢慢完成它。
以下是我按姓氏拼音為順序列的名單,歡迎大家補充完善,我想列一百個以上的大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白壽彝 |
胡 適 |
呂思勉 |
沈從文 |
熊十力 |
蔡元培 |
胡小石 |
林琴南 |
沈兼士 |
徐復觀 |
陳 垣 |
黃 侃 |
杜亞泉 |
沈曾植 |
嚴 |
陳煥章 |
季羨林 |
羅隆基 |
蘇曼殊 |
楊 |
陳夢家 |
翦伯贊 |
羅振玉 |
孫詒讓 |
楊守敬 |
陳寅恪 |
蔣夢麟 |
馬一浮 |
湯用彤 |
楊樹達 |
陳中凡 |
蔣廷黻 |
馬寅初 |
唐君毅 |
葉公超 |
范文瀾 |
康有為 |
梅光迪 |
汪辟疆 |
余嘉錫 |
方東美 |
李叔同 |
蒙文通 |
王國維 |
俞 |
馮友蘭 |
梁啟超 |
牟宗三 |
王闓運 |
郁達夫 |
傅斯年 |
梁實秋 |
潘光旦 |
王 |
張岱年 |
高 |
梁漱溟 |
錢 穆 |
王先謙 |
張恨水 |
辜鴻銘 |
廖 |
錢基博 |
聞一多 |
張君勱 |
顧頡剛 |
林語堂 |
錢玄同 |
吳 |
張舜徽 |
顧毓秀 |
劉師培 |
錢鍾書 |
吳 |
章太炎 |
顧 |
柳詒徵 |
錢仲聯 |
夏承燾 |
趙元任 |
郭沫若 |
魯 迅 |
任中敏 |
蕭公權 |
周作人 |
近年比較火的錢文忠先生,他的老師季羨林也算是一位大師,他師從吳宓和葉公超。但李敖認為季羨林只是個老資格的人,因為別人全死光了,所以才被人稱為大師。另外,尚在世的饒宗頤亦被尊稱為大師,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還有南懷瑾先生,宗教研究方面是他的強項,我曾看過他幾本書,但感覺一些描述有點鬼神玄乎,難以信服。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自「解放」後就再也培養不出大師了呢?我們的教育腐敗、文化斷層、道德淪喪、信仰迷失、禮崩樂壞,所以不單國學無大師,就是其它科學也再沒有大師。大家很喜歡用諾貝獎來衡量學術水平,我統計了一下,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教育: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教育: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教育:小學在大陸,台灣成功中學,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教育:台灣大學學士,台灣清華大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教育:羅切斯特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崔
大和尚:1935年生於西藏,中國國籍,23年前peace獎,時年54歲。教育:私塾;
高X 健:1940年生於江西,流浪13年獲獎後加入法國籍,10年前文學獎,時年60歲。教育:北京外國語大學;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教育:哈佛大學、劍橋大學;
高
劉
純美國教育:
老蔣+美英教育:7人,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高錕、大和尚;
毛式愚民教育:2人,健哥(他那本書我很喜歡)、波哥。
「解放」63年,我們培養了一個文學獎一個peace獎,這兩個獎還是外交部強烈抗議的,自然科學獎一個沒有,人口卻從4億增長到13億,這說明了什麼呢?沒有大師的日子,我們怎麼辦?
最近看了一些節能環保方面的資料,比如工業鍋爐的改造之類的分析,我發現他們的生意模式或是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能源的替代問題,替代的原因是綜合成本的變化,包括環境影響。
以前我看到比亞迪的發展模式時,就老在想一個問題,比亞迪為啥要用人手+治具來替代進口的機器設備呢?人家英國花了二百年,才用機器替代人手實現工業化,比亞迪用了不到20年,用人手替代機器實現工業化,完全是逆襲。我猜想,它能成功的邏輯,應該是同樣的成本,中國人做的功比英國的機器要大。
人和機器做功,原理應該是一樣的,動力的來源最終也是一樣的。人吃進食物,經過體內的各大系統的工作,最後變成體力和腦力勞動。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上帝把這個體系設計得很巧妙。機器則由社會各個行業分工協作組成,最後再輸入能源完成做功。
工人的工資,一半用來繁衍後代,一半用來給比亞迪繼續做功。機器的成本,一半是購進價款,一半是日常的能源消耗及維護保養。
豬吃進2.5斤糧食,可以長1斤肉,人吃進2.5斤糧食肯定還長不了1斤肉。現代的科學養豬法,要求豬少食多餐,吃了就睡,睡了就長,如果老在豬圈裡哀嚎折騰,那效率就要低很多。
人比豬要喜歡折騰,所以成本浪費很厲害。並且,人喜歡吃肉,不喜歡吃素,人吃一斤豬肉,肯定長不出一斤人肉來,人的各個加工生產的器官要損耗很多材料,另外還有些難吸收的,要拉出來。
糧食變豬肉的質量比值是2.5:1,但價格比值是5:1,因為豬在養的時候,需要人去管理,人的勞動價值比豬的勞動價值高。所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人直接吃糧食,不吃豬肉,我想這應該是素食主義者的理論依據。
一公斤糧食,可以產生4500大卡的熱值,這可以燒出6公斤蒸氣,然後發出2度電。一個胖子,從他身上割下一公斤肥肉,可以煉出700克油來,因為要蒸發掉水份,還有油渣,質量是守恆的。這700克油,熱值是7000大卡(正好和中國的標煤一樣),可以產生10公斤蒸氣,發電3.3度,兩者的發電做功比例是5:3。
如果胖子以最環保的方式,不吃豬肉而直接吃糧食來長人肉,數量比是2.5:1,價格比是5:1;但如果按上邊的煉油發電來計算,數量比是5:3,效率提高了50%,價格比效率提高了200%。看來,人是最糟蹋糧食的動物。
在原始社會,我們的能源來自生物,其實也就是刀耕火種啦,所以那時的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因為有慾望,這促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後來就知道把地下的煤炭石油挖出來做能源,其實煤炭石油也是生物變出來的,積累了若干萬年,被我們幾百年就挖得差不多了。
但是,若干萬年的積累,人類把它幾百年就燒掉,這個能量交換在時間上就不配比了,所以地球受不了,環境污染很厲害。如果我們用生物來發電,理論上沒有污染,因為燃燒時主要廢物是灰塵和二氧化碳,灰塵可以丟到地里長莊稼,二氧化碳則與發電的植物之前所做的光合作用相互抵消。
但是,生物介質發電,原材料不夠用,其實這主要是人繁殖得太多,所以最環保的方式,是拿人肉來發電,或者讓法西斯份子把人消滅掉大部分。
有人提到用風、太陽等來發電,是的,大自然賜予我們陽光、空氣、雨水和土地,人類先是把最簡單的動植物奴役,再是挖土地,最後沒辦法了,想到了空氣和陽光。
我們把風、光、水、生物等做功稱為可再生能源,理論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可以用石油和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來做個對比。
其實石油和煤炭也是可以再生的,只不過再生的時間太漫長,人類燒的時間太快,所以才說不可再生。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能源豐富的地區,大多是經濟落後的,不單能源是這樣,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經濟一般都比較落後,為什麼呢?
我猜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思想在起作用。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窮山惡水出來的人都是比較狠的,因為他們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條件差,所以只能改造自己的思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把天排在地的前面,把乾排列坤的前面,自強不息排在厚德載物的前面。
煤和石油的不可再生是顯性的,環境污染也是,風光水生物呢?我的理解是一樣的。三峽大壩的利弊,現在討論已經很多了,早年時黃萬里的學說還被封殺。生物也很好理解,風呢?
目前中國的風能,比較好開發的主要集中在甘肅內蒙遼寧新疆等北方地區,現在一度電的成本已經降到了4毛錢,可以與火電競爭了。這幾年那邊建了很多風電廠,但是那兒的經濟很落後,發的電當地消化不了,必須傳輸到東南沿海來,這裡出現了一個傳輸成本問題。
北方的煤炭經大秦、朔黃等鐵路運到港口,然後用輪船拉到東南沿海,再用汽車拉到發電廠,合計起來,運輸費比坑口的煤價還要高。有人提出建特高壓電網,在北方先用煤炭發成電,再用高壓線傳輸過來,為什麼這種方式可行性不好呢?
我想第一個原因,是以前的電網技術不好;另一個原因,是成本。我毛估了一下,每千公里電網公司需要增加5分錢以上的成本(包括線損),如果從內蒙山西傳輸到深圳,估計傳輸成本得增加0.15元。而如果拉煤過深圳這邊來發電,傳輸成本原本不到0.15元,但因為中間的吃拿卡要太多,都是某些人在做怪,所以實際成本可能也要0.15元。但是,特高壓線壓前期的投資太大,而技術、安全、環保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我發現了一個規律,不同的運輸方式,成本的決定因素是海拔,海拔越低運輸成本就越低,所以依次應該是水運、管道、鐵路、公路、高架線路、航空。看樣子,人類想自強不息,往天上進,但地心引力要求我們腳踏實地,這是矛盾統一的。
東南沿海用了北方的煤炭和石油,燃燒後排放出廢物污染環境,這很顯性,但如果是消耗電,那有沒有污染環境呢?肯定有,因為能量守恆,空調用電爽了我們,但 提高了室外的溫度。所以,北方的風發電後傳輸到南方,等於把北方能量轉到了南方,包括溫度,這肯定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
與能量守恆對應的,還有個熵增原理,據說這玩意最終會倒致宇宙滅亡。那人為的把北方的風能傳送到南方,無疑是人為加快了熵的增加。
太陽能呢?它沒有地理傳輸的問題,但它需要電池組件,電池的生產過程中有污染。我想,陽光直射地球上的生物,與把陽光接收後用工具再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 源肯定是不一樣的,後者改變了自然狀態。另外,太陽能其實也不是取之不用盡用之不竭的,原因同樣是熵增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可以留到現實共產主義時再考 慮。
人類對於最近幾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沾沾自喜,但能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我看一點都不比經濟發展的速度慢。我們中國,創造了30年的奇蹟,所以有些人更自豪。當然,增長最快的,是人的慾望,慾望是個無底黑洞。「人」這個字,是佛與魔一左一右支撐在一起的,某些傢伙慾望膨脹太快,魔長得很長,對人對己的破壞力就很突出,比如叫囂人定勝天的某偉人。
人有七情六慾,有善念也有惡念,這都是弱點。某些人很善於攻擊和利用人家的弱點,實現對別人的操縱,邪教組織都是這樣的。人都不是完美的,這和企業一樣,任何生意模式,任何財務報表,我們都能找到它的弱點,並且往往最強大的地方,背後就是最脆弱的地方。
和諧很重要,和諧就是遵循天道,遵循自然規律,可有人的就是很不和諧。比如央視名嘴趙先生,對動物世界的交配講得很有感情,對人類的仁義道德講得很堂皇, 結果後來被發現,原來自己的性生活很不和諧。大概人越是違背自然,壓力就會越大,壓力越大內心就越扭曲。再比如每天假大空的領導們,像最近的薄,白天的光 輝形象與黑暗中的變態程度,也完全是能量守恆的。
公司賬面土地出讓金遠遠高於項目拿地成本,同時公司每年有大量財政補貼返回,其中不無蹊蹺之處。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近期,雨潤食品(01068.HK)的全資子公司南京雨潤食品有限公司發行了13億元的中期票據,其募集說明書中公佈了一些雨潤食品財務報表裡沒有披露過的信息,其中提及21個主要在建項目的批文情況,按照其中標示的土地證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筆者查詢了部分土地招拍掛信息,結合雨潤食品的財報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這些屠宰項目的土地成本與資產負債表上預付土地款及屠宰能力的出入很大。
土地購置成本遠高於市場價格
募集說明書上在建項目排列前五的項目是:
第一項:天津聯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屠宰產能200萬頭,佔地186畝,合12.44萬平米,即每萬頭豬佔地622平米。土地款共5585萬元,每平米土地成本449元。
第二項:祥潤食品有限公司,毗鄰聯潤,產能為10萬噸肉製品/年,佔地120畝,合79717.47平米,土地款共3580萬元,每平米也是449元。
這兩處都在天津寧河縣潘莊鎮。經查,寧河是10等工業用地,國家指導價為不低於168元/平,低於上述兩個項目的拿地成本。筆者查詢了寧河縣國土局同一時期掛牌的工業用地價格(上述兩項目是2009年12月拍得土地的),其中天津立業金鑫輕鋼有限公司於2010年4月拍得8萬平米工業用地,價格是1377萬元,每平米折合172元,地處寧河縣經濟開發區;天津市中技樁業有限公司於2009年10月拍得14.46萬平米工業用地,價款3037萬元,每平米折合210元,位置也在潘莊鎮。
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
土地等別
最低價標準 840
土地等別
最低價標準 204
聯潤和祥潤拿地價格比同時期同地段其他工業企業的土地貴了一倍以上,甚至高於商業住宅用地,這個價格明顯不合理,原因是什麼?
第三項:江蘇雨潤肉食品有限公司南京浦口橋林工業園肉製品深加工項目,預計總投資18.4億元,累計已投資10億元,它是雨潤集團新的總部生產基地,將於年內搬遷至此。國土資源部網站上有一個南京雨潤肉食品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土地出讓公告,土地面積為14.2467萬平米,總金額7480萬元,均價為525元/平米。
浦口是7等工業用地,國家指導價為不低於288元/平米。筆者查到同在浦口橋林街道的其它工業用地,比如南京千萬戶電子責任有限公司和南京澳琪海食品有限公司等,平均地價都在200元/平米左右,遠遠低於雨潤的拿地成本。
第四項:隆回湘潤食品有限公司,屠宰量200萬頭,佔地150畝,每萬頭佔地500平米。隆回縣和邵陽市國土局上都找不到相關土地出讓的信息,隆回屬13等工業用地,國家指導價96元/平米。筆者查找到2010年當地的土地掛牌出讓信息,如湖南隆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寶慶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土地均價分別為100元/平米和135元/平方。
第五項:漢中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屠宰量200萬頭,佔地168畝,每萬頭560平米,漢中市和西鄉縣國土局也信息不全,但筆者發現雨潤集團的藍田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同在漢中,這公司是殺雞的,佔地面積88310.8平米,出讓價2013.49萬元,即每平米228元。藍田縣和西鄉縣都屬於14等工業用地,國家指導價84元/平米。
賬面土地金遠高於市場價格
雨潤食品2012年半年報披露,目前屠宰產能為4845萬頭,預計2015年達到7000萬頭。假設2015年將要達到的產能現已全部提前支付了土地出讓金(公司稱從開始建設至工廠正式投產一般需要二年至三年左右),結合上述三家屠宰場平均每萬頭佔地560平米來計算,雨潤食品總共需要佔地392萬平米。另外,公司目前還有30萬噸深加工產能,按祥潤規模來推算,佔地約為24萬平米。雨潤食品並沒有披露到2015年的深加工產能,假設翻一倍到60萬噸,那麼屠宰+深加工合計需要佔地440萬平米。
如果按最高的土地均價500元/平米計算(已相當於同等地段商住用地價格),一共需要土地款22億元;如果按200元/平米的公允價格計算,僅需土地款8.8億元。
目前雨潤食品資產負債表上記載的土地款超過了40億港幣(非流動資產下的預付租賃款項和非流動預付款項之土地部分、流動資產下的預付租賃款項之本期部分),加上歷年已經攤銷計入損益的土地款3億港幣,折成人民幣約為35億元,約為800元/平米。它高於按最高標準估算的22億元,更高於按市場價格估算的8.8億元。
撲朔迷離的財政補貼款返回
雨潤食品每年都有大量的財政補貼款,外界多次質疑這些補貼實際上是土地出讓金返還款,地方政府將土地在半賣半送,由於土地返還款的性質非常敏感,公司一直沒有進行詳細披露和正面回應,只是聲稱合法合規。
過去10年,這些財政補貼款合計已經達到28億港幣(2012年半年報顯示,在預付土地款未增加的情況下,公司上半年收到7.5億港幣的財政補貼,超過以往全年)。如上述外界質疑成立,那麼筆者估計其中的土地返還款可能已達到2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理論上雨潤食品只支付了15億元左右的土地款,介於工業土地和商住用地的市場價格之間。
如果公司真的合法合規,為什麼要預付比商住用地還要高的土地價格呢?哪怕是在扣除財政補貼返還款之後,實際的土地價格也仍然高於正常的工業用地成本,其中原因只能期待公司的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