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昨日獲悉,盛大果殼電子CEO郭朝暉已於上週五遞交辭呈,其或將於下月正式離職。果殼電子主要負責盛大的硬件業務,包括Bambook電子書和今年6月發佈的盛大手機。
騰訊科技隨後在電話中向郭朝暉求證。郭對其離職傳聞未置可否,僅表示目前「盛大還在給我發工資」。
但郭即將離職的消息已在盛大內部流傳。「郭朝暉下個月才正式離職,接任者估計要到下個月才能公佈。」一位盛大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證實。
更進一步未經證實的消息稱,近期果殼電子內部正進行調整。其旗下Bambook電子書及手機業務計劃進行拆分,電子書業務重新劃歸盛大文學,手機業務則仍留在果殼。不過,隨著郭朝暉的離開,盛大手機業務陡生變數,顯得前景不明。
郭朝暉於2011年5月出任果殼電子CEO,加入盛大不滿一年半時間。知情人士稱,郭朝暉的離職理由是「家庭原因」。不過,外界分析認為,由於郭選 擇離開的時間點接近年底,這凸顯出背後並不尋常的意味。據騰訊科技瞭解,為方便在盛大工作,郭此前已將家庭從北京搬遷到上海生活。
郭的辭職正值盛大集團業務頻頻調整、高管變動較多之際。今年8月,盛大創業元老、盛大遊戲董事長兼CEO譚群釗離職。更早前的一年多時間,盛大旗下的各個業務板塊包括盛大遊戲、盛大文學、盛大云、酷6等出現較為頻繁的高管離職現象,引發業內關注。
郭朝暉在業內口碑頗佳,接觸過他的人評價其「坦誠實幹、邏輯清晰」。他擁有消費電子和電子商務雙重職業背景:加入盛大前,其擔任卓越亞馬遜副總裁六年左右,主要負責消費電子部門;更早前的職業生涯則在摩托羅拉度過,曾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北方區營銷總監。
「他(郭朝暉)在手機業務上傾注全部心血,但得到的支持卻遠遠不夠。」接近郭朝暉的人士向騰訊科技指出,「他也並不希望離職的消息影響到盛大手機業務,目前仍在與各供應商在溝通、洽談。」
盛大手機:喧囂中的沉默者
無論是當初的「盒子」、Bambook電子書還是現在的盛大手機,均承載著陳天橋對硬件的夢想。果殼電子亦被認為是盛大集團的希望之星。不過,果殼的硬件終端之路走的並不很順。
果殼的起家產品是Bambook電子書。該產品的銷量至今是迷,但據知情者稱,其銷量增長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和盛大文學云中書城的捆綁銷售,即在云中書城消費滿一定金額送電子書終端。Bambook電子書最早推出時就由盛大文學管理,後來才劃歸果殼電子。
而盛大今年推出的手機業務成為果殼電子最可講的「故事」。在盛大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中,手機無疑是重要的一環,是搭載盛大諸多無線產品的天然平台。郭 朝暉曾表示,果殼電子做手機最終目的是將盛大手機打造一個開放的、實體版的App Store。盛大希望將旗下文學、遊戲、移動應用等內容優勢轉化為盛大手機吸引力。
盛大手機今年6月發佈時,果殼電子宣佈與中郵普泰簽訂包銷合同,中郵普泰在一年內包銷300萬台盛大手機。此外,盛大已與手機連鎖迪信通簽約,利用迪信通營業網點和售後點為盛大手機用戶開放,並將利用京東、亞馬遜中國等電商第三方物流實現對盛大手機配送。
郭朝暉甚至信心滿滿的說,盛大手機項目涉及300多人的團隊及果殼電子和盛大創新院等多個部門,由盛大網絡CEO陳天橋弟弟陳大年親自負責,是公司重大項目,加上集團出售一系列公司,因此盛大手機投入不會受私有化影響。
盛大手機因其性價比高也曾引發消費者熱捧,6月28日開始預購,當天創下5分鐘銷售一萬台記錄。不過,7月20日,是盛大承諾開始發貨的日期,直到 7月24 日,經過近20多天漫長等待的大量消費者開始發現,他們的訂單還處於未發貨的狀態。盛大手機還未到消費者手中,互聯網已遍佈消費者的投訴、質疑,還有消費 者表示要退款。
在隨後3個月的試銷階段,盛大手機銷量並不理想,一位盛大內部員工向騰訊科技透露,盛大手機實際銷量並未達到預期。盛大官方稱銷售狀況非常好,但一直拒絕公佈銷售數字。
無論是當初小米董事長雷軍和360董事長周鴻禕掀起「小3」大戰,還是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浪潮消退,盛大手機很多時候就像一個被遺忘的對象。最新百度指數顯示,盛大手機關注度遠低於小米手機和360特供機。盛大手機在微博上的曬單也並不算多。
夢醒時分——互聯網手機是泡沫?
郭朝暉的辭職背後是否意味著盛大手機遇挫?這尚不能得出結論。目前,手機業務仍是盛大集團的重點支持項目,短期內似乎無法論其成敗。
但是,互聯網企業手機業務的前景卻並不樂觀。
在搶奪「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誘惑下,阿里、百度、盛大等互聯網公司先後發布自己的智能手機計劃,阿里甚至一度想收購天語。不過,時至今日,阿里已很少提及做手機,百度依舊在做手機預裝,盛大在艱難前行,並沒有一家表現出彩。
一度可以成為互聯網手機熱推波助瀾者的網易,也在暗夜飛行半年之後及時剎車。網易內部人士曾透露:網易手機項目自今年初立項後,從網易內部抽調員工 組建專門項目組負責手機業務,但該項目組已於7月份解散,項目組的大部分成員也已重新調派崗位。手機業務投入高、毛利低,及360董事長周鴻禕的勸阻,是 網易CEO丁磊在最後階段決定放棄進軍智能手機業務的關鍵原因。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曾表示,很多互聯網公司覺得小米成功就是靠忽悠,覺得自己忽悠能力比小米更強,沒有理由做不好手機,當他們真正涉足手機行業後,發現裡面的水挺深,這個行業極其殘酷的行業,僅僅半年時間,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覺得做手機不容易。
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對騰訊科技表示,做手機需要有很好的內功,處理好研發、生產線、售後、倉儲配送、營銷、周邊服務,而不是靠炒作,最終互聯網產品還是靠產品說話。很多企業衝動進來後,發覺試錯成本很高,看明白後選擇了放棄。
黎萬強說,互聯網手機除追求高性價比的同時,也需要依靠規模的支持,小米二代敢於把價格定在1999元,是基於100萬台虧損前提下可以出售400萬台,通過規模降低成本獲得收入,如果其他企業看不清形勢,一味效仿僅能出售10萬台,自然會陷入虧損。
網易內部曾調研,如果網易推出手機,產品毛利率或將不到10%。這一數字低於毛利率超過70%的網遊業務,甚至不如毛利率20%的門戶業務。例如,以網易手機1.5G雙核CPU、1G內存、4.3英吋顯示屏的配置要求,不可能將成本壓縮到千元以下。
網易分析後認為,如遵循摩爾定律,當成本能持平時再發佈,將錯失市場時機;如自建硬件部門採用小米手機模式運營,則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利潤有限、商業風險卻極大。這也是阿里、盛大們進軍手機行業遭遇的共同挑戰。
周鴻禕曾表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缺乏線下維修網點資源,360不從手機廠商賺錢,不懂得做硬件,所以手機生產事情交給專業手機廠商去做,360會利用用戶去推廣這些手機產品。
即便如此,360做手機也談不上成功,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曾感嘆,華為手機堅持精品路線,產品成本也因此偏高了些,做不到周鴻禕的更低價要求。華為和 360的合作最終是高調合作,低調收場。360與TCL合作無疾而終,與海爾合作在小米二代推出後也不太順暢,僅僅夏新的大V手機還值得一提。但與小米手機依然不是一個量級。
雷軍的金山前同事,同樣做手機的博沃COO任健表示,互聯網企業不做手機反而會比做手機更好,因為手機廠商擔心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危害自己利益,從而 拒絕與這些企業合作。此外,做手機要有大的投入和熱情,有多少互聯網公司CEO能有雷軍和周鴻禕這樣的影響力,同時又不遺餘力的在各種場合為其手機計劃宣 傳。
雷軍是脫離金山然後做的手機,並找的懂軟件的林斌(小米總裁),懂硬件的周光平(副總裁),然後做小米手機,相反。現在互聯網企業很多做手機的具體負責人為職業經理人,做手機和做互聯網的理唸完全不一樣,這容易導致職業經理人和CEO間產生文化衝突。
互聯網企業做手機並非沒有失敗先例,谷歌Nexus One的嘗試就以失敗告終,這一方面由於谷歌對硬件不熟悉,這款手機出現小瑕疵,另一方面谷歌又無法像運營商那樣通過話費補貼來攤平消費者的手機使用成 本,還遭遇運營商阻撓。雷軍一度擔心小米遭遇谷歌做手機的覆轍,曾多次呼籲給創業者寬容的創業環境,也意在緩解自身心理壓力。
在國內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掀起熱潮的時候,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也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他認為,手機在內部項目評估中,屬於不賺錢不主流的項目,而又要花大錢的項目,很難得到足夠資源,會被主流項目壓擠。
「真正想做手機的人還會繼續留下來做,想投機一把的就會撤了,再過一段時間,這一波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熱潮才會真正停息下來。」雷軍此前曾如此預測互聯網手機熱的結局。
不過,以手機捆綁上台的計劃,涉及的成本高企。今年首九個月,銷售通信產品的成本337.66億元,上半年的金額為229.55億元,即是說一季之內增加了108.11億元,投入金額不少。
當然,聯通的收入亦因為提供手機補貼計劃而有所增長,今年首三季的整體收入為1851.92億元,上半年收入為1216.9億元,即第三季收入635億元,但增幅能否持續,成為大家所關心的問題。而且,整體ARPU有下跌之勢,該股的吸引力變得一般。
圖一:中國聯通位於南京分店(Wikimedia Commons, Vmenkov)
圖二:中國聯通第三季業績
| ||||||
看中華語戲劇的商機,電視公司今年都頻頻在台北之外獵地,為下一波內容商機鋪路。 十月二十五日,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旗下的TVBS將宣布,在林口投資四十八億元興建雲端總部,這棟大樓內設有十個高畫質攝影棚,二○一四年完工後,這裡會變成TVBS的「戲劇工廠」,量產高畫質的日播劇和偶像劇。 今年,電視台之間開始「爭地」,新北市政府出售這塊土地,三立、民視、TVBS都搶著出價,最後由TVBS以十六億元搶下,除了三家電視台,業界傳出旺中集團也有意在新北市買地。 電視台要的地也一塊比一塊大,三立副總經理張正芬表示,三立一直在尋找離台北市一.五小時車程、十公頃以上的土地。而即使買到地,TVBS仍繼續在北台灣尋找大片土地。 為什麼要買地?第一個原因是,對電視台來說,可以賣到國際的華語劇才是獲利主力;問題是,在國際市場高畫質內容節目已成為主流,需要的資源遠超過傳統畫質的戲劇節目。 三立副總經理張正芬表示,拍一檔高畫質的連續劇,「布景要做得像樣品屋,不能隨便拆,」拍一檔八十小時的帶狀劇,「要用掉二到三個棚。」現在三立一年要生產一千五百小時的戲劇節目,生產電視節目總時數高達四千小時,現有的十五個棚根本不夠用。 能賺觀光財、土地增值財 TVBS也是一樣,TVBS董事長張孝威表示,這次大幅投資的主要原因,是攝影棚嚴重不足。 第二個原因是,電視台都有意打造影城,賺連續劇帶動的觀光商機。三立打算結合製作和觀光,打造有台灣特色的影城,讓銷往國外的戲劇還能吸引觀光客回流。王雪紅同樣看到這個商機,今年TVBS頻頻在北台灣找地,同樣想打造影城。張孝威表示,曾參考富士電視台和日本台場的經營經驗,做為規畫林口基地的參考。 一位業者觀察,TVBS標下林口土地,除了增加製作基地,還可從土地增值獲利,就在這塊土地旁,新北市政府還將釋出土地興建大型商場。電視台買地,代表電視產業升級的新趨勢,王雪紅加碼投資後,會不會吸引三立、旺中加碼跟進,值得觀察。 |
「物美價廉」聽上去是個褒義詞,但放在中國做手機出口的企業身上,這似乎更像一個解不開的利潤魔咒。
不久前,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劉春在廣交會上表示,今年我國手機出口總量將達到10億部,出口量佔全球市場近八成,但全球手機市場99%的利潤都被蘋果和三星賺走,中國手機企業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
與激戰正酣的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出口市場似乎也並不是手機企業「過冬」的好地方。艾媒CEO張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技術上的侷限和資金投入不足都讓海外市場陷入了價格戰的尷尬局面,最終只能在產業鏈底端賺取微薄的利潤。
份額優勢:出貨快、量大、低價
中國手機出口如何做到全球80%份額?
在張毅看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全球手機製造早已形成以中國製造為主的格局。「尤其在珠三角地區,早已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到加工集成,再到組裝等一系列成熟的配套產業鏈,規模效應明顯,總體成本低。」
他對記者表示,過去幾年間,除了代工給蘋果、三星等製造手機外,大量中國出口型手機廠商的市場打法主要為兩種,一是向欠發達國家地區或發達國家的運營商做定製;二是有一定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場,如天宇、西可、天瓏和龍旗。
早在2007年,全球運營商沃達豐和英國電信就開始在中國大量地採購定製手機,隨後,東南亞和歐洲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品牌商和手機代理商把中國當作最佳的手機定製採購市場。
「快速的產品和資金週期率,手機產品從原材料採購、手機組裝、出貨,再到收款,一般只需10天左右,這樣一年運轉下來,年投資回報率在150%左右。」一位手機出口從業者對記者表示,這就是過去手機出口的黃金時期大部分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的生存之道,低價低利潤但出貨量大,這種方式在欠發達的地區尤為奏效。
與之配套的產業鏈也尤為興旺。在深圳,有數據顯示在高峰時期做低端功能機的從業人員可能超過十萬數量級,並組成手機生產商和貿易商分佈在以賽格廣場、電子科技大廈等寫字樓為代表的華強北,以及位於深圳中心區附近的車公廟工業區。晚上出貨、早上測機,沒有時間休息的手機從業人員每天處於高度亢奮狀態,有些初入行者不消幾個星期就把眼睛熬紅。
「僅以白牌手機(沒有品牌的山寨機)出貨量計算,去年全球生產的17億部手機裡,中國企業設計和生產的大概有8億,其實絕大部分還是功能機。」iSuppli的一位中國研究總監說。
這種低技術水平的「山頭」還在不斷增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手機平均價格僅為33.3美元,國產品牌手機主要還都是集中在低端領域。
一名IDC行業分析師曾感嘆道,2011年到2015年期間,整個歐洲預計將銷售7億多部智能手機,但全球智能手機的競爭集中在軟件平台上的時候,中國的手機廠商卻展示的是硬件品牌。
在他看來,出色的硬件能力或許在一定層面上也在削減中國手機在海外市場的價值提升空間。
被自己壓縮的利潤空間
但如何提升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的附加值似乎是一個尚未有解的問題。
一業內人士表示,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出口手機自身過於「相像」。「由於上游產業高度透明,手機廠商風格往往千篇一律,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特色,產品線也缺乏明確的劃分。」該人士表示,從目前形勢看,大部分科技類、電子類企業,依然走著複製、加工的老路。在市場不行的時候再以降價來保住份額。
酷派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說,現在的中小手機廠商首先要的是生存,要在手機競爭中突圍而出,最快的方式是價格戰,即便虧損也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這時候談在高端市場中建立品牌是不現實的,根本發不了力。
「手機是快速消費品,講求的是規模效應,如果跟不上市場的步伐,新品就會變庫存,很多廠商在出貨的時候是把市場佔有率放在第一位。」酷派人士認為,很大一部分國產手機廠商還是希望「薄利多銷」,沖一下數量,一個手機,一個月50萬和100萬的銷量對分攤硬件成本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但這樣的做法直接破壞了市場。」以利潤換市場份額的籌碼,在張文學看來已經觸碰到了企業生存的底線。
張文學是深圳基伍手機的負責人,憑藉著多年來在上下游產業鏈上打下的基礎,基伍國際曾攀上了全球手機出貨量的前十。「那時候賺錢是挺輕鬆的事情。」張文學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基伍曾在印度市場上家喻戶曉。「一個輝煌的記錄是,在印度全國33個電視台同時都在循環播放基伍的廣告。」張文學告訴記者,那時候在印度有個專門為基伍做品牌宣傳的廣告公司,每個月的支出至少在50萬美元。
不過,當每部手機的最低售價從過去的20多美元降至目前的7.5美元的時候,基伍不得不選擇逐漸退出印度超低端市場的競爭,這也讓基伍在印度的手機銷量一下子下降了70%。
又一個國產手機商開創了新品牌,這次是中興通訊。日前中興正式推出新品牌nubia,按照執行副總裁何士友的說法,該品牌定位在「縮小與三星差距的產品」,而其價格則會與HTC手機相匹配,使用獨立品牌,不會附帶中興通訊的LOGO。
從推出nubia,不難看出中興的焦慮。按照京東的報價,目前中興最高價的機型為1999元的U985,與之同屬TD-SCDMA制式且配置相近的三星I9308則報價3899元。相比較下,三星的屏幕稍大,所用的核心處理器業內公認略勝於U985的nVidiaTegra3,其餘差別則主要集中在品牌和外觀上。兩者差價為1900元,相當於又一部U985的價格。
這不僅是中興的焦慮,同時也是包括華為、聯想在內的其他國產手機品牌的焦慮———相同的底層Android操作系統,同樣的硬件配置甚至更好,為什麼價格就是要比三星、索尼這些國際化品牌低一截?據諮詢機構賽諾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3000元以上的手機完全被國際化品牌「壟斷」。
如果放在智能手機剛剛進入市場之時,這種「低人一等」的日子依然能過得很有滋味———硬件升級週期較長,競爭沒那麼激烈,毛利率也高。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按IDC統計數據,中興手機三季度出貨量為750萬部,同比增長82.9%,但中興通訊整體卻巨虧17億,手機並沒能起到利潤奶牛的作用。
這一切讓nubia的誕生成為情理中事。但是,縱觀中興公佈的新品牌戰略,除了一些定位和口號外,我們並沒能找到特別的亮點來扭轉這一局面。既然如此,nubia究竟有多少勝算?
看看歷史。2000年前後,老一輩國產手機商們就曾動過推新品牌的腦筋,例如波導的多易隨和TCL的蒙寶歐。他們以手寫手機或奢華女性手機作為新品牌立足點,原本是很好的嘗試。但在運作中,人們發現這些子品牌除了價格高外,無論管理思路、營銷手段,還是店面陳列、渠道模式,和主品牌沒有任何差別,經銷商也是同一套班子。在後來國產手機第一次墜入冰窖時,這些新品牌迅速沒落,毫無還手之力。
再來看相對成功的例子,十年來僅有段永平旗下的OPPO。業界普遍認為,OPPO的成功有三大因素:一是幕後老闆段永平行事低調,在運作OPPO時對於步步高隻字不提,以至於到現在,還有不少人以為OPPO是韓國品牌;其二是競爭機制,OPPO和步步高雖屬同宗,但兩者一直有競爭關係,相互促進和發展;第三是高舉高打,OPPO營銷費用之高在手機業內可謂罕見,天價聘請宋慧喬、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國際級明星代言。
不過即便如此,OPPO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後,仍未能爬過手機單價3000元的大關。而按照何士友的說法,這正是nubia的目標,坐在HTC身邊,抬頭看三星。
Nubia要想參照同鄉OPPO,第一步得把品牌知名度抬上去,這除了靠砸錢外別無他法。但現在的中興正處於巨虧之中,手機本是其相對小規模的業務,集團能有多大支持,決定了往後的路。當然,nubia還有OPPO所不能及的部分———自主研發能力,讓真正的好產品說話,這也是知名度之後,打造美譽度的關鍵。
反之,如果只是玩票性質,不如趁早洗洗睡。屆時折損的不止是一個新品牌,還有中興作為國際通信龍頭企業的尊嚴和士氣。
山寨手機的大本營深圳華強北正遭遇新一輪的蕭條。
國慶以後,國內手機公司的銷量大都出現停滯甚至下滑,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山寨(或稱白牌)手機公司,再加上政府、淘寶持續加強對仿冒、走私手機的查處,深圳華強北爆發了新一輪關店潮。
11月24日,記者來到華強北遠望電子城。當電梯定格在七樓,一個黑色塑料袋不小心撕裂,幾十部手機掉落一地,可能價值十幾萬,年輕的商販見怪不怪地彎腰一一拾起,匆匆跨出電梯。
眼前這條狹長的樓道空蕩蕩的,空氣中充滿發霉的味道,地上散落著各種紙屑,遠處偶爾傳來粘膠帶撕裂的聲音。鼎盛時期,這條狹長的樓道曾經人聲鼎沸,是整個華強北乃至全國的水貨手機批發大本營。曾經名噪一時的淘寶最大水貨手機賣家「藍優數碼」便發跡於此,今年4月被深圳海關查封。
趕來進貨的小劉(化名)很感慨地對記者說:「過去這些房間都是做水貨手機批發生意的,現在,大部分店家都關門了。」
關店的潮流還迅速蔓延到整個華強北的其它大樓,無論是在高仿手機的集散地賽格廣場,還是著名的華強北現代之窗大廈,都有大批手機商家關門。
「今天到深圳華強北xd(現代)之窗大廈,發現很多小手機企業真的過不去這個冬天了。」 11月28日,深圳手機行業一位副會長發的一條微博引發了許多業內人士的關注。他在微博中描述:23層原有約20家手機企業,到今天下午為止,只剩下9家了,其他的已經關門走人。一位還開著的企業前台文員說,這一兩個月,這裡的公司關得最多。生意難做,他們公司現在一天只能發貨一兩百台,以前每天可以發上千台。
而隨著淘寶加大對高仿手機的打擊力度,作為高仿手機集散地的華強北賽格廣場也有大量的公司關門。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向記者分析,這兩個月山寨手機廠商之所以很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G和3G手機的玩法不同導致的——在2G時代,山寨手機依靠價格低廉快速搶佔市場,而到了3G智能機時代,運營商補貼的力度開始空前加強,在低端手機市場,有運營商補貼的品牌手機在價格上往往比白牌手機更便宜,極大地衝擊了白牌手機的市場。
「今年的8、9月份,白牌手機曾經短暫火過一陣。」老杳告訴記者,當時市場上智能手機的許多零部件都缺貨,使得一些品牌廠商的手機出貨遇阻,而一些白牌廠商則利用各種門路搶到零部件率先出貨,那時聯發科的芯片曾經被炒到20多美元一顆,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我手上有一批和蘋果iPhone4一樣的視網膜顯示屏,而別人沒有,這就是我的優勢。」當時,深圳一家白牌手機廠商的老闆曾這樣得意地向記者形容道。
龍旗控股技術規劃經理郭輝奇表示,前幾個月由於行業缺貨,手機廠商猛備貨,導致目前市面上供應過剩,最近手機廠商都忙著清庫存,也是導致這兩個月手機銷售慘淡的原因。
華強北的沉浮
由於聯發科一直到很晚才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深圳的山寨手機廠商在功能機轉智能機的大潮中一度落伍,這已經不是華強北第一次經歷蕭條了,事實上,生活在灰色地帶的華強北,在手機行業每一次新的浪潮起來時,都會經歷一輪興盛,而後是週期性的蕭條。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上游電子元器件嚴重依賴進口,供應極其匱乏,由於當時國家政策的管制,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元器件的供應嚴格按照計劃配額。這便給了走私元器件以極大的利潤空間,毗鄰香港的深圳成為走私元器件的集散地,而華強北便是走私元器件的大本營。這被認為是華強北的「第一桶金」,卻也從此讓華強北蒙上一層灰色陰影,成為它的「原罪」。
此後,華強北逐步成為全國走私電子產品的集散地,每天有大批「水客」往返於香港和深圳之間,他們通過組織有序的地下組織,源源不斷地將各種新潮電子產品輸送到華強北,然後再批發到全國各地,其中,手機一直是華強北出貨量最大的產品。
而此後讓華強北更加名震全國的,是山寨手機。在功能手機興盛晚期,華強北誕生了大批中小手機作坊,他們多靠抄襲、仿製大品牌手機起家,可以讓山寨手機廠商不用投入研發而在短期內獲利。
山寨手機的大行其道,其背後推手是台灣芯片廠商聯發科。聯發科推出的「Turnkey」方案,讓手機行業的門檻空前降低,手機廠商只需要裝上電池、外殼等簡單部件就可以出貨,一時間,山寨手機「百花齊放」。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諾基亞、三星等國外廠商大量推出低端機型,使得山寨手機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擠壓,華強北一度進入蕭條。
此後智能手機快速興起,但由於聯發科一直到很晚才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深圳的山寨手機廠商在功能機轉智能機的大潮中一度落伍,大批山寨廠商因此關門。
到今年,聯發科在智能機芯片上面快速發力,一些山寨廠商一度又開始興盛。
不過,智能手機留給山寨手機廠商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此前不久,聯發科中國大陸區總經理呂向正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就表示,山寨手機很難在智能手機時代重現當年其在功能手機時代的「百花齊放」。在今年聯發科智能手機芯片出貨的預估當中,沒有品牌或品牌較小的手機廠商只佔其出貨量的20%左右——按照今年聯發科芯片在國內出貨1億出頭的數據來計算,白牌智能手機今年的銷量約在2000萬。
事實上,在2008年以後,山寨手機就已經不再是市場主流了。這是因為山寨機的典型用戶多為第一次購買手機的低端人群,但在2007年前後,迎來了這批人的第一波換機高潮,大部分人在換機時傾向於選擇具有品牌、更有保障的手機,因此近幾年山寨手機產業一直處於衰退狀況。
與山寨手機沉浮形影不離的是,華強北的手機商人們一直生活在政策的陰影下。海關、工商部門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對華強北的商販進行一輪突擊搜查。
「在(深圳)手機行業,一個小廠就需要同近30個部門打交道,一個科員沒照顧好,就可能關門!那些淘寶店同樣如此!」華強北一位手機行業從業者向記者感慨道。
而通過淘寶做生意的公司,同樣需要和淘寶搞好關係。眾所周知,淘寶的「小二」(阿里巴巴內部及淘寶商家對淘寶系工作人員的統稱)手上握有很大的權力,他們可以決定給淘寶店舖什麼樣的推薦位置,也可以隨時以各種理由把一些店舖清理出去。淘寶的任何一次規則修改,就可能給處於灰色地帶的華強北手機商人造成重創。
淘寶網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淘寶網共處理侵犯知識產權商品信息達8200萬條,處罰會員79萬餘人次,淘寶聲稱,明年將會更加嚴厲地打擊假貨。
| ||||||
聯想,明年中國最大智慧手機廠商。它在手機領域翻身的故事,也跟它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聯發科一樣的戲劇化。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數據顯示,雖然聯想去年已經在全球PC(個人電腦)領域坐二望一,但二○一一年第三季以前,它在中國智慧型手機的市占率卻僅有可憐的一.七%;然而,不過一年,就上衝到一四.八%,超過蘋果的六.九%,僅落後第一名的三星(Samsung)兩個百分點(見左圖),出貨量也從不到百萬支暴增到三千萬支。 顧能的研究報告指出,明年很可能出現黃金交叉,聯想將取代三星成為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龍頭。聯想是吃了什麼大補丸,竟然能在短短一年內,從十名左右的「J咖」,直接跳級挑戰三星? 一度想退出手機市場一通來自聯發科的電話扭轉了情勢 場景拉回到二○一一年八月,甫接手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即行動業務部門)總裁的劉軍,正為低迷的智慧型手機市占率而苦惱。兩年前砸下人民幣上億元、花了十個月研發的第一代「樂Phone」,被時任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的柳傳志稱為「要與蘋果背水一戰」的智慧型手機,規格與iPhone不相上下,售價卻比iPhone低上人民幣兩千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三百元),推出之時眾所矚目,預估單季可賣出百萬支。 沒想到一年過去,這支背水一戰的手機銷售奇慘無比,一季只賣出五十萬支,還遠遠落後中興、華為、宇龍酷派等中國本土品牌。 這不是聯想第一次在手機市場跌跤。早在二○○二年,聯想就成立了一間專門做手機的公司「聯想移動」,因不堪虧損而在二○○八年以一億美元短暫賣給弘毅投資。 後來聯想集團首席執行長楊元慶為了強化進軍新業務的決心,將平板電腦、數位電視、智慧型手機與雲端服務整合在一起,另外成立了新部門MIDH,同時在今年砸下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億元)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而劉軍就肩負著聯想轉型的重責大任。 「你可以想像劉軍壓力有多大,」一位熟悉聯想高層的人士說,「投入了這麼多資源,再做不出成績,部門再被賣掉並不是不可能。」就在這個時候,一通來自聯發科智慧型手機部門總經理朱尚祖的電話,讓情勢出現改變。 如前文七十頁所述,過去兩年,聯發科的狀況與聯想智慧型手機業務一樣低迷,聯發科找上同樣苦思突破的聯想積極合作。兩者決定套用聯發科第一顆3G Android晶片MT6573,推出價格壓到人民幣一千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七百元)以下的新手機,上市沒多久就達到月銷量百萬支的目標。 聯想改採機海戰術,一年內推出四十多種不同價格的手機,光是今年第三季手機銷售量就達到七百萬支,比去年同期成長了將近十七倍。「他們是死馬當活馬醫,聯想反正孤注一擲,本來是沒有打算要量產的,誰知道竟然會爆了大量,」一位熟悉雙方合作細節的業者說。 但是,聯想僅僅改用了聯發科的解決方案,就造成如此翻天覆地的大轉變嗎?「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一位上游晶片業者觀察。 翻身關鍵一:天時搭上中國智慧型手機轉向低價時點 天時,二○一一年正是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從高階轉向低階的關鍵時期。 一位中國當地的手機業者觀察,過去聯想之所以做不起來,是因為定位有誤,想效法蘋果用一支旗艦機種打天下,卻不具備像蘋果一樣的高度整合能力,做不出差異化,人民幣二千八百元(約合新台幣一萬三千元)的售價也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 當時,聯想正希冀推出平價手機產品,其他人則忙著採用國際品牌高通(Qualcomm)較貴的晶片;碰上聯發科後,兩個市場弱勢者一拍即合,又剛好趕上去年中國智慧型手機走向低價大眾化的關鍵時刻。 雙方從定義產品到上市只花了五個月,比業界足足快上近四個月,劉軍就曾得意的說:「聯想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說是獨步天下,等競爭者三個月後追上來,我們已經占據了整個市場。」 翻身關鍵二:地利PC事業布下的全國通路無人能敵 地利,則是聯想PC通路原有的優勢。 根據大和資本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執行董事陳慧明的統計,中國今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二億四千萬支,是全世界智慧型手機成長最快速、也是最大的市場,但大餅卻不是人人都吃得到。原因在於幅員太廣,國際品牌即使產品再強,若只靠與電信商合作打入前三線城市,那第四、第五級以後的城市就難以突破了。 但聯想挾著全中國最大PC業者的優勢,在中國兩百多個城市布下超過五千個零售點,就連黃沙大漠的西北地區,地圖上沒標示出來的地方,聯想都能騎著驢子打著手電筒摸黑去布點。「沒有一個廠商可以像他們這樣,同時兼顧電信與零售兩大通路,」顧能資深科技分析師呂俊寬說。 一位聯想高層就轉述劉軍的戰略,「我們是採『五、二、三』模式,五成靠電信商,二是像國美、蘇寧的大賣場,三是自家的PC專賣店,」這種多元化通路,正是聯想掌握到的地利,同時也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優勢。 翻身關鍵三:人和操盤者劉軍對供應鏈的精準掌握 人和,指的就是操盤者劉軍。 要滿足這樣的多元通路,也得採取機海戰術,這牽涉到的,是複雜的供應鏈管理,需要快速的應變與執行能力。 今年四十三歲、率領聯想MIDH部門在一年內創下驚人佳績的劉軍,曾統管聯想全球供應鏈,對於產品開發流程的細節瞭如指掌。 聯想集團全球消費業務市場營銷高級總監雷尼克(Nick Reynolds)形容,劉軍粗獷隨和的外表下,對細節卻有驚人的掌握能力。一般零組件廠商只要一個月更新一次其MRP(物流需求計畫表)即可,但劉軍要求其供應鏈必須每週更新,並且親自審閱,而庫存管理更是壓縮到要以「天」為單位去計算。 「手機是一個高速競爭的市場,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低的價格,讓用戶享受到最新的材料,才能夠創造出最高的性價比(CP值),」劉軍曾說。 但他不是一味迷信低價,還根據價格把整個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劃分出三個區間帶,制定「A、P、S、K」四個不同定位的次品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今年十二月份的研究報告就指出,清晰的規畫與細膩的品牌定位,是聯想能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一舉突圍的重要關鍵。 聯想跟聯發科轉折的張力很相近,連重新站起的原因組合都相似:時運加上孤注一擲的決心與努力。 現在,聯想在手機之路還有不少考驗,儘管在數量上有了大幅成長,但楊元慶在第三季法說會上承認,由於砸下了高昂的營銷與研發費用,聯想的智慧型手機部門目前還是處於虧損狀態,至少還要二到三季的時間,才可能在中國市場實現獲利。 另一個挑戰則是海外。里昂證券亞太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貝瑞特(Nicolas Baratte)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聯想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並不具品牌影響力,可能難以複製在中國的成功模式。 不過,當失敗十年的事業都可一夕翻身,聯想的全球手機之路,還是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布局十年,成功一瞬間—聯想手機大事紀 練兵》2002 與廈華電子合資共組聯想廈華移動公司,推出第一支聯想品牌功能手機 2003 砍掉所有多角化業務,專注做PC,僅留手機業務 2004 推出第一支百萬畫素相機的手機 2005 聯想廈華成為聯想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聯想移動 2006 成立年產能千萬支的聯想手機工業園區 2007 成為中國首批獲得3G執照商 縮手》2008 以一億美元賣掉聯想移動 2009 以兩億美元買回聯想移動 轉向》2010 推出第一代的智慧型手機「樂Phone」,結果失敗 2011 整合各種行動裝置,成立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劉軍出任總裁 與聯發科合作智慧型手機A60,成史上銷售最多的手機爆發》2012 強攻機海戰術,全年推出四十多款手機 智慧型手機市占率超越蘋果、進逼三星,成為中國市場老二 資料來源:聯想移動、聯想年報 整理:林俊劭 |
接下來,移動支付產業發展勢必加速。在12月6日召開的「2012中國移動支付產業年會」上,三大運營商均有實質性表態,將按照公司自身步伐以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手機為載體大規模發展用戶。
「過去只是探路期,各種移動支付方案都要試,現在運營商已經明確了方向。對運營商來說,2013年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將以NFC-SWP模式為切入點大舉進入移動支付領域。」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總經理左宗明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稱。
今年6月,過去一直主導2.4 GHz頻率標準的中國移動,轉而與中國銀聯達成合作協議,確定了13.56MHz作為移動近程支付的標準,移動支付標準走向明朗。
不過,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格局仍遠未落定,上游銀行、銀聯,中游三大運營商,下游NFC終端廠商、智能卡供應商,現在都竭盡所能地凸顯各自在產業鏈上的重要性,爭奪移動支付市場蛋糕。一位第三方支付企業人士明確表示不看好運營商未來在其中的位置,「看不出他們憑什麼能主導」。
運營商也在轉換思路。中國聯通沃易付總經理戴任飛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上尚未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出現,各方需要共同尋找一個利益平衡點。「移動支付的時間窗口只有3-5年,當務之急是將這塊市場做起來,蛋糕做大了,分成自然水漲船高。」
近場支付激進起步
近年來,遠程支付爆髮式增長,而近場支付一直如溫吞水。這種節奏在今年年底被打破了。11月26日,中國聯通與招商銀行聯合推出國內首款基於NFC-SWP模式的近場手機支付產品——「聯通招行手機錢包」,被業內視為近場支付加速的先兆。
緊接著,中國移動在12月5日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佈了基於NFC-SWP的手機錢包移動支付產品,正式推出了多應用開放平台,並且完成了NFC手機、NFC-SWP客戶端的開發上線。12月18日,江蘇電信與招行南京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了NFC-SWP模式的「招銀天翼聯名卡」手機錢包業務。
NFC是一種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根據移動支付安全芯片位置的不同,目前,該技術用於移動支付主要包括三種解決方案:置於手機硬件的全終端方案、置於SIM卡的NFC-SWP方案及置於SD卡的NFC-SD卡方案。
財新記者獲悉,截至2012年9月,中國移動註冊移動支付用戶超過6000萬,年度累計交易額達250億元,是上年交易額的2.5倍;中國電信官網數據也顯示,旗下天翼支付公司預計全年用戶數達到1400萬戶,合作商戶超過1萬戶,累計交易額達到536億元,同比增長2.33倍。但這些成績大多數由遠程支付所貢獻,真正刷手機消費的交易額佔比微小。
艾瑞諮詢分析師王維東介紹,移動支付細分為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遠程支付、短信支付以及近場支付。2012年,遠程支付交易額增量特別高;短信支付交易額穩步增長;近場支付略有提升,但市場基礎小、增長有限。他估計,目前遠程支付、短信支付及近場支付的交易額比例約為10︰9︰1。
中國移動於2011年10月19日在長沙正式發佈了「中國移動·浦發銀行手機錢包聯名卡」,今年6月雙方又力推基於NFC手機的聯名卡。但據左宗明透露,這款產品在湖南、浙江幾個試點省份的發卡量僅有幾十萬張,相較於移動上億用戶微不足道。
天翼支付公司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坦言,過去,儘管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與銀聯都有合作,但在2011年以前,單純將銀行卡集成在手機裡面,運營商看不到自己合理的利益,都沒有大力去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試點效果不彰。
近日,戴任飛明確告訴財新記者,NFC-SWP方案是通用開放的國際標準,中國聯通已經選擇該方案發展移動支付,同時也會跟蹤其他方案的進展,「中國聯通明年將積極佈局近場支付,甚至可以說是激進的態度」。
「三大運營商的發展路徑都差不多,NFC-SWP方案將來會是主流,這是運營商的共識。」左宗明表示,中國移動基於NFC-SWP方案的產品已研製成功,將在明年3月推出,先在12省市進行試點,預計明年將實現全國NFC手機錢包的商用。
盛華電訊主要為中國移動提供SIM卡。盛華電訊總經理助理冼歐告訴財新記者,伴隨著發卡的實質性動作,今年運營商態度明顯積極得多,「以前去各省分公司談合作,還只是錦上添花的事,今年一提移動支付,各省分公司都很主動,估計以後還可能納入KPI考核。」 廣發證券一位分析師也認為,三大運營商在NFC-SWP方案上基本達成一致,明年在近場支付領域的步伐肯定會加快。
艾瑞諮詢預計,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總額為481.4億元,用戶規模1.9億戶,但2013年這兩項規模將分別達到2000億元和4.8億戶。
合作成主流
在戴任飛看來,今年移動支付市場如此熱鬧,一是受到國外運營商積極佈局移動支付的影響;二是國內移動支付手機終端、受理環境在變化。
在移動支付領域走得飛快的美國運營商AT&T公司、T-Mobile及Verizon Wireless,早在2010年即宣佈組建合資公司ISIS,聯合打造一張全國性的手機支付網絡,並推出基於NFC手機的移動支付服務。隨後更多國外運營商開始合力發展移動支付。在德國,沃達豐、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聯合註冊了mpass品牌的獨立移動支付公司;在英國,沃達豐、西班牙電信和Everything Everywhere組建合資公司Weve專門負責移動支付;在瑞典,Tele2、Telia、Telenor及3公司,這四家移動網絡運營商亦大步挺進移動支付領域。
國內移動支付的大環境也在悄然變化。戴任飛告訴財新記者,前兩年只有一兩款NFC手機,今年像三星、HTC、索尼都推出了支持NFC的產品,NFC手機終端呈幾倍甚至十幾倍增長。
NFC手機廠商思路名揚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移動互聯事業部總監孫意笑稱,國內主要手機廠商譬如華為、中興都在做NFC手機項目。而思路名揚的NFC手機早已向行業客戶供貨,目前已與直銷和零售行業客戶達成約200萬台供貨意向,實際出貨10萬台。
根據中國移動規劃,三星、HTC、華為、中興、聯想、酷派均將提供NFC-SWP模式的手機終端,預計2013年將銷售1000多萬台NFC手機。中國聯通則要求3500元以上的定製手機全部要內置NFC的功能。
至於受理環境,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在「2012中國移動支付產業年會」上表示,截至目前,銀聯已經完成了106萬台POS終端改造工作,完全覆蓋了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四川、湖南等移動支付業務,「今年年底將基本覆蓋重點地區、重點商圈」。
根據華創證券研報,銀聯在年內預計改造120萬台POS終端,其他商業銀行的非接POS 終端約有100萬台,加上2010年以後新增的POS設備上基本都帶有閃付功能,受理環境已大為改善。
中國移動還與30多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關部門達成協議,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中國移動還將發佈具有超過500K存儲空間、帶NFC功能的SIM卡,逐步對移動用戶發放。
這些都給移動支付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運營商做移動支付的思維應由主導全產業鏈轉向聯合提供服務,這才是移動支付破局的關鍵。
一位日信證券行業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過去,中國移動主導2.4GHz頻率標準和銀聯力推13.56MHz標準,在這兩大支付標準之下,各自為政發展出了多種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背後隱藏著各方意欲掌握移動支付產業鏈主導權的野心,導致了移動支付發展拖延。一位中國移動高管坦承,「耗費了太多時間在技術問題上。」
孫意笑告訴財新記者,去年大家都不敢貿然投資,也不可能大規模生產NFC手機。從2012年年初開始,儘管2.4GHz移動支付標準仍在申報,但實際上業內已基本認可13.56MHZ標準,2.4GHz標準只可在封閉環境下應用。「明確大方向之後,產業鏈才開始真正動起來,推動運營商向前邁進。」
2012年6月21日,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達成合作協議,確定未來將以手機SIM卡等為銀行卡賬戶載體,同時確定了13.56MHz作為移動近程支付的頻率標準。
「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移動看清自身基於現有的監管政策、金融政策,不可能像日本DOCOMO那樣做自有銀行,只能放棄2.4GHz標準,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移動主導全產業鏈的思維發生轉變,更加開放合作。」 王維東認為。
分成還是問題
真正的利益分配搶奪戰拉開帷幕。一直以來,移動支付獲得收益的焦點集中在收單手續費、沉澱資金利息。據王維東介紹,按照一般信用卡分賬方式, 發卡行、收單行、銀聯三方的收單手續費分配比例是7︰2︰1;而沉澱資金利息則屬於用戶賬戶的開戶機構——這是誰都想吃的一塊大肥肉,也是當初運營商堅持要做自有賬戶的原因。
不過,現在運營商想法已經變了。戴任飛明確告訴財新記者,自有賬戶是移動支付最大的利益所在,但是對運營商來說,要做好自有賬戶也是最難的。一旦做了自有賬戶,運營商很容易和其他合作夥伴形成競爭,這可能對未來合作造成負面影響。
戴任飛表示,中國聯通主要還是依託銀聯的受理網絡,一方面有利於中國聯通的移動支付迅速推開;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二次投資、重複建設,浪費整個社會的資源。
左宗明亦稱,中國移動也不會大規模布放自有POS終端。在與中國銀聯達成的協議中,銀聯主要負責金融層面的管理、合作商戶的發展等,中國移動則重點放在培養用戶習慣、讓更多用戶使用NFC移動支付。他認為,這種合作並沒有所謂的「誰向誰妥協」,只是在當前格局下各方利益達成某種平衡,各自做擅長的事。
戴任飛告訴財新記者,目前移動支付並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運營商在移動支付上投入很大,中國聯通至少投入了數十億元,靠手續費分成遠遠不足覆蓋成本。「現在,我們在考慮『SIM卡空間租賃』這種商業模式,SIM卡空間畢竟有限,合作方繳納一定費用後才可以進入。」
中國移動也有類似設想,即將發佈超過500K大容量的SIM卡,可容納十多個應用。如若收取空間租賃費,既可彌補運營商的投入,也可作為衡量合作夥伴的標準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在「2012中國移動支付產業年會」上表示,運營商開放手機裡的空間,銀行賬戶植入到手機中,雙方確實需要融合。「從理念上,我同意融合發展,但如果把租金定得很高,銀行或其他合作方租不起,實際上也就沒有開放。」
在運營商、銀行力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之際,終端廠商、支付卡製造商已不滿足既有分成,悄悄加入到移動支付利益戰局。盛華電訊總經理冼歐告訴財新記者,現在支付卡製造商與運營商的關係不再是一錘子買賣,賣多少卡就提多少錢,雙方合作模式靈活多樣,像盛華電訊這樣的卡商也會提供用戶後續維護等服務,「不同地區,運營商和卡商在用戶維護上的貢獻力度不一樣,分成也不一樣」。
終端廠商的分成模式則更多元化。在思路名揚移動互聯事業部總監孫意笑眼裡,終端廠商尤其是以行業客戶為主的NFC手機廠商,在手握幾百萬移動支付用戶時,可以選擇與某家銀行合作,也可以選擇與某家運營商合作,以此獲得分成。他介紹,思路名揚已與廣東聯通達成合作,培育10萬戶移動支付用戶。未來還將陸續向行業客戶發出200萬台NFC智能終端。
「在利益分配中,運營商、銀聯肯定是第一梯隊的受益者,卡商、終端廠商圍繞它們提供服務,永遠不會佔到主導地位。」冼歐認為,關鍵的利益拉鋸戰仍將在運營商和金融機構中展開。
左宗明坦言,移動支付與運營商的傳統業務有很大不同,難以照搬運營商的固有優勢。實際上囿於行業體制、監管政策等困難,運營商並不具備支付公司「基因」。「在移動支付行業,運營商算不上行業老大,只是剛剛起步的小弟,必須形成合力才能突圍。」
戴任飛也指出,「三大運營商的移動支付業務絕對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項給各自用戶提供的新增服務,這一點在三大運營商之間已經達成共識。」■
據賽諾統計,11月內整個國內手機市場(包括2G、3G、智能機、功能機)總體容量為2459萬部,環比10月下降了2 .3%,但同比去年增長了18.3%.分制式看,2G市場加速萎縮,環比下降8 .4 %;3 G市場環比微增0.7%.其中TD-SCDMA市場環比增長12.0%,EVDO市場環比下降4 .4%,WC D MA則下滑了5 .1%.
在佔據市場主體的國產手機部分,酷派是銷量增長最快的品牌,環比增長1.6%,除此之外,還有少量品牌份額增長在0 .5個百分點之內,但更多的品牌份額呈微跌狀態。此前酷派副總裁蘇峰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酷派將繼續保持緊跟運營商的策略。這也是月內酷派獲得較高增長的主因———按賽諾計,運營商市場在11月份額環比增長了1 .8 %,達116 5萬台。相反社會渠道銷量環比下降了5 .8%,為1294萬台,兩種市場的比例進一步接近。
在截至11月的2012年手機品牌整體排名上,前十位分別為三星、聯想、諾基亞、華為、中興、酷派、金立、蘋果、HTC和摩托羅拉。
「大勢」2012年三大新形勢
一、機海幫、精品派涇渭分明
從賽諾統計的榜單看,排名前五位的品牌均為「機海幫」代表。特別是三星和聯想,產品覆蓋面非常大,各種制式、地面渠道、運營商渠道均有涉及,市面上銷售的機型多達數十款。相比單兵作戰的品牌,更長的產品線自然意味著更大的銷量。
由於多制式長產品線並行意味著需要在每個環節都注入研發、市場及渠道資源,如果沒有龐大的銷售基礎做支撐,很容易出現產品滯銷問題。特別是低端機型,出貨量一般要上百萬級才能產生利潤。在這方面排名靠前的「機海幫」大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相比「機海幫」,向來只有3款機型在市面上銷售的蘋果是「精品派」的典型。而今年開始,H T C和摩托羅拉也開始從機海戰術轉向了精品策略。其中H T C今年只發佈了少量型號的機型,但每款機型又分了三種制式,目的是擴大運營商市場佔比。
執行精品戰略更為徹底的要數摩托羅拉,在今年年中被谷歌完全收購後,摩托羅拉移動中國公司經歷了裁員和機構裁撤等「瘦身」動作。與此同時,產品線也大範圍收縮,近期內僅有M T 788和X T 788兩款機型上市,均強調特殊賣點,卡位特色市場的意圖非常明顯。據摩托羅拉移動中國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將堅持這種策略。另有來自外電的報導則顯示,谷歌正授意摩托羅拉開發智能手機X Phone,以對抗蘋果iPhone.此外,由於谷歌是A ndroid系統開發商,「偏向」子公司摩托羅拉移動也讓2013年整個A ndroid手機市場充滿了變數。
「戰況」「核爭霸」進入混沌期
談及智能機市場,2011年雙核智能機扎堆上市。按此推斷2012年應該是四核手機的天下。的確,今年四核手機的數量不斷增多,但不少品牌想憑藉四核機型賣出高價的策略未能如願。
究其原因,第一個關鍵節點發生在今年8月,小米科技推出1999元的四核手機。雖然小米整體出貨量難與傳統品牌相比,但此舉拉下了四核手機的價格體系,自此開始幾乎所有的國產四核新機定價都在2000元以內。第二個節點發生在本月初,聯發科發佈四核芯片,並提出搭載該芯片的手機零售價在1000-1500元,明年一季度大規模出貨,讓四核手機價格崩盤的速度遠快於一年前的雙核手機。
值得注意的是,困擾四核的還有關於「核數量實際意義」的討論。先是蘋果發佈的iPhone5仍搭載雙核處理器,但在跨平台測試工具G eekbench上的表現與三星四核機相仿,並超過了英偉達的四核產品。
此外,英特爾加入攪局,聯手摩托羅拉推出單核2G H z手機M T 788,這款定價2000元左右的T D -SCD M A機型跑分結果超過了很多四核機型,上市後反響熱烈。此外,英特爾還公佈了諸如網頁瀏覽、打開視頻的實際測試結果,以證明其2G H z單核處理器不輸於四核處理器。據英特爾方面表示,明年還會有更多的機型搭載其處理器,嚴重「干擾」多核市場。
「運營商」運營商終端競爭激烈
賽諾數據顯示,運營商定製市場在整個手機市場中的比重已上升至47%,進一步接近五成的臨界點。而排名靠前的國產手機商均與三大運營商有緊密合作,其銷量更佔據了運營商市場的絕大部分。
「現在運營商渠道、社會渠道已經逐步地在融合了,品牌商已很難單一地說自己是做運營商渠道的還是做開放渠道的。」宇龍副總裁蘇峰認為,這種融合渠道是品牌商的必經之路。「現在大牌子裡只有很少數沒有和運營商合作,而這部分也都在積極尋求合作。」
然而,從運營商定製機構成看,國產品牌中除了酷派有4000元左右的旗艦機外,其他國產品牌定製機售價均在2000元以內,成了大多數國產品牌的「軟肋」。而另一方面,運營商對拉動高端用戶的旗艦機始終趨之若鶩,這點在聯通、電信熱烈營銷iPhone5上可見一斑。中國移動則強調,市面上除iPhone5外,所有旗艦機型均已有T D版本。而隨著競爭加劇,運營商投入還遠未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