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年成交上看10億 全球首家數據交易所

2015-06-08  TCW


零元世紀要能夠成真,背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不同行業間的大數據「能夠交換」。要做到這件事,必須讓「數據」變成「錢」,才會產生誘因與驅動力。

現在,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就出現在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生意頭腦精明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都是這個大數據交易所的幕後推手!

根據《二○一五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白皮書》統計,中國大數據產業產值已達人民幣七百六十七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八百一十九億元),每年成長率逾二七%,是全球最大數據交易市場,正需一個像證券交易所的機構,來建立遊戲規則。

前進中國大數據交易中心百家企業資料開賣

為了一探全球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如何運作,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們抵達貴陽市國際金融中心「北一塔」,該棟大樓五月初才完工,全部辦公室都出租完畢,進駐的全是目前中國最紅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交易所正坐落於三樓。

即便當天是週日,交易所內仍聚集了三十多位工作人員,忙著檢查所有軟、硬體設備,辦公室的電視螢幕上,顯示中國各省市企業數據交易狀況,例如,貴陽市政府購買上海市企業訴訟數據,成交價人民幣六萬元等。

「既然數據是一種資產,它就應該可以交易,」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總裁王參壽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今年四月中成立至今,大數據交易所會員達上百家,如阿里巴巴、騰訊、中國最大的零售商蘇寧雲商等,總交易金額已破人民幣一千三百萬元。

這顛覆我們過去認知,只有金融、電信等握有大量消費者資訊的產業,才能靠大數據淘金。

現在,如果你是一家醫療器材行老闆,想了解所在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推出客製化的產品和服務,只要成為交易所會員,不管是哪家醫院的醫師門診、處方、檢驗,連內外科手術等數據,你都可以挑選、購買,直接掌握潛在消費者面貌,做到精準行銷。

在這裡,連你的年齡、學歷、消費行為,甚至車子停在哪裡,經過匿名處理、分析後,都可以拿來賣錢。

不像大豆等原物料只能單次交易,數據最大的價值在於可多次交易。

根據交易所規定,企業若想賣數據,價格將由賣方和交易所共同制定,定價高低則與數據種類、覆蓋程度、時效性等因素有關,例如銀行賣出一家公司的信用數據,它可以重複賣給保險、房地產、信貸業者,還能打包多家公司數據一起賣出,後續滾出的商機將是「無限大」。

以交易所的第一筆交易為例,賣方是騰訊、買方是京東商城。近年騰訊跨足小額貸款,放款給中小企業和個人,京東為了掌握旗下賣家金流狀況,便向騰訊購買用戶資料,推估賣家賣假貨的可能性。

資料多人搶,價高者得拍賣競價後,成交金額可翻十倍

王參壽說,若騰訊一筆用戶資料賣人民幣一百元,京東買一千筆,便值人民幣十萬元,原本只能企業內部使用的數據,透過交易,馬上變成金。

甚至,就像股票交易一樣,當多個買方同時看上一筆數據,又不願和其他人共享,交易所還會採用「拍賣」方式,炒作價格、讓出價高者得,屆時一筆數據金額翻十倍都有可能。

因此,預計到今年底,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交易中心成立後,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全年交易額將達人民幣兩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億九千萬元),這也是郭台銘投資它的原因。

眼看中國瀟灑超前,台灣也開始動起來。四月中旬,台北市電腦公會宣布成立「Big Data跨域整合聯盟」,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就說,台灣政府、企業仍不知道該如何整合數據,創造附加價值,而建立數據交換機制,正是未來努力重點之一。

如今,消費者雖然享受零元世紀帶來的好處,但是,當企業爭相從數據交易中套利,也代表個人隱私恐不復存在。

這個問題,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傷透了腦筋。

去年,他下令美國白宮,針對大數據對國家安全、個人隱私展開調查,所寫成的《大數據:掌握機會,守護價值》報告顯示,大數據驅動國家經濟成長,更是重要的國家資產,但同時,它被廣泛運用在教育、醫療、金融領域時,恐淪為侵蝕人權的武器。

大數據可讓人致富,但它也可能變成隱私小偷,最終,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延伸閱讀】你的身家秘密,他們是這樣賣出的!——數據交易流程

? 註冊會員限法人單位註冊,通過所方與中國政府審核後,每年繳交人民幣5萬元會費,便可交易數據

? 協商價格針對數據種類、時效性、完整性等6大指標進行鑑價,由數據賣方與所方共同制定價格

? 自動媒合全年24小時皆可透過線上平台交易,當買方出價約等於賣方價格時,便自動成交

? 成交付款交易完成,賣方支付收入40%給所方。若被查到賣假數據或私下交易,將失去會員資格

資料來源:貴陽大數據交易所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6

網絡招聘 能否在職場社交上搶一碗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6/151158.shtml

據悉,智聯招聘旗下高端職場招聘平臺智聯卓聘,即將在近期推出一款職場社交應用產品——卓聘聊聊。據內部人士透露,此職場社交產品可以讓獵頭與用戶在線完成點對點地溝通,產品形式上類似於淘寶中的阿里旺旺。行業人士分析,如果智聯卓聘這款產品真的可以如期上線,勢必會改寫職場社交行業未來的行業發展,重組未來網絡招聘行業的格局,智聯卓聘同時將成為首家將社交產品引入網絡招聘的平臺。

網絡招聘在國內的發展幾經周折,從三大傳統招聘網站定局到垂直社交如日中天,再到職場社交初露端倪,網絡招聘在產品形式上已經叠代到了3.0時代。彼時的傳統招聘擁有最大的市場與用戶群,此時的網絡招聘已然形成四大格局。但是,不同的產品形式及不同的商業模式,最終要做的其實仍舊是“招聘的那點事兒”。

“職場社交”在中國一直被某些人看作是偽命題。有人將問題歸結到國人是否需要職場社交的問題上,有人則將目光鎖定到職場社交的用戶群體上。無論怎麽看待這個問題,國內的職場社交已經走完了三個階段,一大波職場社交應用隨之出現並各自積累了相當一部分用戶。而就在職場社交萎靡不振的時候, linkedin的入華,使得整個職場社交行業連同資本都熱了起來。然而,一直以來,職場社交有一個致命的短板:他們並沒有職場的招聘執照!

那麽,問題來了:沒有招聘的職場社交能夠走多遠?此次智聯卓聘對職場社交領域的挺進又會對格局帶來哪些影響?能否在職場社交行業也搶得一杯羮?

四大格局成型 新型招聘發展迅猛

2013年以前的網絡招聘基本是不溫不火的狀態,但即便如此仍舊有很多商家紛紛進入,市場不能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迎來了一次洗牌。小商家們不斷死去,脫胎於美國Monster的三大傳統招聘網站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及中華英才網在多年摸爬滾打中奠定了地位。只是,中華英才最終沒能逃脫被58同城收購的命運,以58同城為代表的地方生活類網站也成為網絡招聘的市場主角之一。

但是這些全職業類的泛招聘更像是報紙招聘板塊的線上版,毫無新意。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位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的結構越來越複雜,垂直細分的招聘因此而生。專註於投資、金融、電商等各領域的垂直招聘,在2014年政府號召的“全民創業”行動中大放異彩。越來越多的基於互聯網創業的項目對網絡招聘有著天生的信任感,因為其大部分員工都是通過網絡招聘或者推薦獲得。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職場社交,職場社交的功能不只是為了滿足職場人士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於為各企業推薦更優的人才,可以說職場社交是網絡招聘更新的模式。

至此,網絡招聘形成傳統招聘、地方生活、垂直招聘以及職場社交的四大格局,並且都有垂直化、個性化以及社交化的發展趨勢。幾大格局在市場份額方面仍舊以老牌傳統招聘為大,但是更適合移動互聯時代垂直招聘及職場社交表現除了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地方生活類的網絡招聘也在持續探索與發力,市場格局正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職場社交在中國 市場熱但難得用戶肯定

應該說代表網絡招聘3.0模式的職場社交軟件LinkedIn入華,再次激活了國內職場社交市場。在LinkedIn還沒有怎麽發聲的情況下,以脈脈、天際網為代表的職場社交應用就輪番上陣大肆宣傳造勢,真是應了那個“鯰魚效應”。危機感向來是國人前行的原動力,面對職場社交的兄弟應用著實沒有辦法,面對“入侵者”還能不同仇敵愾嗎?另一個收獲是,在LinkedIn入華以後,職場社交也成為資本市場的關註點。他們認為LinkedIn有可能成為未來的Uber,所以四處尋找著中國的LinkedIn。有資本湧入的資本社交,自然也就發展的更快了,也就不斷的出現A輪與B輪融資。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其實大部分外來的和尚都得先入鄉隨俗才能再念外國真經,因此剛入中國的LinkedIn或多或少表現出了的水土不服的一方面。職場社交就是從熟人社交的市場中搶用戶,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感興趣的人,當這種體驗過去之後,仍會回流到熟人社交,而那些職場社交的死忠用戶也是一手職業產品一手拿著微信,工作生活交流還是離不開微信。外來linkedin為了適應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不得不重塑了“領英”。而回歸到根本,國人究竟需不需要職場社交,一直都是業界在爭論的問題。

職場社交存在的問題 無招聘執照成短板

以Linkedin、脈脈等為代表的職場社交平臺,對職場人而言,作為職場社交,他們是成功的,但作為商業模式,就有些捉肘見襟了。很多人都在職場社交里面玩匿名猜測玩的不亦樂乎,也有很多人經常在里面發些報料,職場社交成為職場人士挖內幕、侃段子、找報料的地方,對於招聘、獵聘等之類的功能則很少嘗試。職場社交是個撒氣罵街的地方,而不是體現用戶優秀能力的地方。所有的職場社交對於社交的把握都比較到位,組織社交活動也比較在行,但是職場社交的定位決定其不可能擁有太大用戶量,即便是社交功能再強大,也比不上微信與陌陌。

還有一個問題,為國人所熱衷炒作的職業社交“微創新”,事實上有不少的問題:首先是在產品功能及特色上的套用會造成大量產品的雷同,使得用戶在體驗上沒有多少差異化;其次,功能相似度太高讓這些社交軟件陷入砸錢推廣的怪圈,不做廣告不搞地推就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產品雖然能“照葫蘆畫瓢”,商業模式卻不能照搬,因為成熟的商業模式是依靠企業自身資源、戰略以及產品相結合探索出來的,眾多的企業照搬同一商業模式顯然是不可能都成功的,也是在市場競爭法則所不允許的。而創新,也應該是對用戶調研結果的實現,而不是一廂情願的設想,線上的認識人沒有太大的價值意義。

另一個方面,職場社交的定位商業變現模式為職場招聘,但是當前職場社交項目都不具備職場招聘的執照,這個短板暫時限制了職場社交的進一步拓展。這意味著職場社交針對招聘方向的產品無法滿足用戶的現實需求,發展前景堪憂。這個問題應該歸結為職場社交是否屬於網絡招聘市場這個問題上,職場社交應該算是一個純社交應用還是屬於網絡招聘產品的拓展,兩者是有不同意義的。前者只是一個面向招聘市場用戶群的應用,後者則很可能是網絡招聘商家的一個配套服務產品。

若網絡招聘推職場社交 能否分羹一杯?

職場社交短期內無法通過職場招聘來實現商業模式上的變現,但是可以聯合網絡招聘商家來做產業鏈上的布局,將用戶導入網絡招聘平臺實現招聘變現。當然,網絡招聘也可以通過資本的方式並購某一家,或者是自己搭建一個職場社交平臺來完善自己的招聘生態。在偉哥看來,職場社交應用更像是網絡招聘服務的衍生品。通過招聘平臺入職的用戶在職場社交應用上交流,是自然而然的事,同時應用也可以成為招聘平臺與用戶交流的工具。而職場社交可以探索多種商業模式,但若想走網絡招聘的路子,則非要拿到招聘執照才可以。

網絡招聘與職場社交一衣帶水,具備招聘能力的職場社交定能在職場社交行業分一杯羮。順勢思維,如果作為新興高端職場招聘之首的智聯卓聘推出社交產品,那行業中其它的競爭對手也自然不會示弱。也許不久之後,職場社交或成網絡招聘的“標配”。同時,網絡招聘旗下的職場社交將具備更強的能力征戰市場,職場社交行業將面臨進一步的洗牌。

當前而言,國內切入職場社交的商家有很多,既有蜂擁而至的移動APP創業入局者,也有打著垂直細分社交旗號,還有因為職業社交需求而進入該領域的。總體來看,這些商家都是以社交為主,繼而圍繞社交衍生出一些興趣、部落、社區等雷同的功能。

這些重社交的項目,短板在於沒有招聘、求職以及人力資源大數據。如此來看,接下來如智聯卓聘等專註於人力資源服務的商家入局職場社交,將會以資源及經驗等優勢給之前那些職業社交造成很大的壓力。而職業社交與網絡招聘,卻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就意味著,註定網絡招聘會在職業社交領域分一碗羹。

【王吉偉,傳統企業走出的自媒體人,專欄作者,評論人。關註電商、O2O、企業轉型、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智能家居、物聯網等領域。 微信:mcjave,微信公號:王吉偉】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75

原油期貨交上市兩月“成績單”,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INE原油期貨上市已滿兩個月,產業鏈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的參與情況以及體驗成為市場的一個關註方向。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方了解到,多數國內外產融界人士對INE原油期貨給予了初步認可,但同時也提出INE原油期貨的流動性目前主要集中在首行合約,如何更好地增強INE原油期貨遠期合約的流動性成為業內的一大關註點。

INE原油期貨在做大流動性的同時,如何做好對國內實體經濟服務?對此,在第十五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多方業內人士表示,在現有基礎上,希望引進新的交割品種、推動更多石油系列產品上市。

5月2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姜巖也表示,上期所後續將推進成品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石油系列產品的研發和上市,完善產業鏈產品體系。

流動性集中在首行合約

從INE原油期貨上市前兩個月的情況來看,截至5月25日,按單邊統計,原油期貨累計成交量221.57萬手,期末持倉1.61萬手,累計成交金額1.01萬億元。兩個月期間,單日成交量平均5.40萬手,最高曾達到12.23萬手;單日持倉量平均9598手,最高達到1.62萬手;單日成交金額平均246.57億元,最高達到557.56億元。

其中,首行合約(1809合約)的交易量在5月份上升至20萬桶/天,最高一日的交易量達到24萬桶,持倉量在3萬手左右。

“原油期貨現在流動性是好的,但是集中在首個合約,因為原油期貨以中東原油交割品質作為交割基準,所以更多是基於外盤天然具有套利屬性的原油期貨,考慮到交割的連續性,我們認為1810合約是接下來主力合約還原的最佳選擇。”中化石油有限公司期貨部總經理助理梁毅表示。

上海東證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大印表示,從近兩個月拜訪客戶的反饋信息來看,INE原油期貨未來將會是全球原油定價的重要市場,但目前面臨產業客戶參與度比較低、遠期合約流動性不強的情況。

“根據我們過去兩個月的經驗,有幾個方面如果做進一步探討,有機會吸引到更多交易者,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如何建立更加有利的遠期價格曲線?”BP IST中國區總經理郭寧分析稱,目前INE原油期貨遠期價格曲線從結構上來說,與布倫特、WTI有類似的形狀,但看其中的流動性,有95%以上集中在首行合約,這樣的結構對於國際的石油公司和貿易公司,在其中進行交易存有較大挑戰,最根本的原因是原油期貨並不是看交易的絕對價格,更多是看不同月份之間的月差等的交易。

廣州市華泰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曦林也稱,原油在采購端控制原油成本,對比發現,跟境外的ICE柴油,跟新加坡柴油指貨,跟山東柴汽油價格關聯度非常好,甚至達到95%以上,但是在境內做保值方面有很多顧慮,因為有的企業認為將原油作為保值是投機。

作為國內的燃料性煉廠而言,山東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欒波表示,未來轉型會成為煉廠的主題,這其中期現結合的方式未來是必然趨勢,“特別是我們的煉廠在獲得了原油進口之後,對於煉廠來說定價機制變了,如果沒有很好地結合期貨體系,再按照過去的方式運行,企業的發展壓力會更大”。

從歐美境外交易者的情況來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環球商品市場策略主管傅曉表示,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INE)準備推出原油期貨之時,歐洲很多的市場參與者持一定的保守,但從過去兩個月情況來看,歐美參與者看到INE原油期貨平穩地運行,“他們還是很看好未來的發展”。

“國外的參與者緊盯市場,他們對細節還希望再進一步了解,比如遠期曲線、交割等方面,通過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國際參與者進入市場。”傅曉表示。

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INE原油期貨在做大流動性的同時,如何做好對國內實體經濟服務?

多方業內人士希望INE原油期貨能夠引進新的交割品種。梁毅分析稱,因為中國2017年進口中東原油的占比在43%左右,超過半數的原油是非中東交割品質,既然中國原油是為了服務中國的煉廠,是否可以再加入一些物流穩定、品質穩定的中國煉廠試煉的原油,這樣可以更好地服務中國真正的煉廠采購需求。

郭寧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目前除了勝利原油以外,其他的交割品種都是中東的品種,這樣的設計天然建立了INE原油期貨和迪拜價差的貿易結構,“INE原油期貨怎麽通過引進新的交割油種,能夠和WTI、布倫特建立類似的聯系?這些方面也可以幫助引進更多的交易者”。

從交割方面來看,梁毅表示,現在第一批上海原油期貨的交割庫容核定了595萬立方米,第一批起用了315萬立方米,但是交割庫分布在漫長的中國海岸沿線上,可以通過增加交割庫或者加大交割庫容來改善交割讓大家更適合交割。

對於如何提高產業企業參與INE原油期貨的積極性,貿易企業又如何利用原油期貨進行價格風險的管控?

“可以考慮把自己的期貨納入到成品油定價的要素中,這樣可以很好地拉動貿易商、煉廠,參與原油期貨的積極性和迫切性。”欒波提出建議。

中海石油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軍也提出,“希望發改委公布成品油定價的時候,把上海能源交易中心原油價格因素考慮在內,同時我們也希望在380燃料油後續上市以後,能夠實時地推出成油的期貨,給原油和成品油鎖價提供更多工具。”

除了期現結合的方式,原油在國外更多是通過與場外金融衍生品相結合的方式來服務實體企業。

傅曉表示,場外(OTC)衍生品在海外的交易市場中是大頭,主要的OTC品種包括調期、期權、期權的組合等等,不同於期貨是大批量的合約,OTC量身定做給每個客戶獨特的要求,也能使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更好的融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