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老蘭假和尚 日呃千元
1 :
GS(14)@2013-08-05 22:41:31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805/18364778
「開光」佛珠 硬銷老外
假行僧先用佛珠向外國遊客的身體祈福,再用半桶水的英語說:「One hundred, money!」見老外不明其意,便指向遊客銀包內的鈔票,竚行硬銷;不少遊客不勝其煩,拋下幾十塊錢了事。第一次來港的土耳其遊客Olga堅拒購買,事後向記者說:「我猜測他們不是真的和尚,他不懂英文,游說我買他的佛珠,我覺得他是一個推銷員,感覺有點被騙,不過沒有令我對香港印象轉差,其他國家也有這種人。」
特工隊為了查證和尚的真偽,假扮酒客,一名年約50多歲的和尚果然趨前兜售佛珠,記者問他來自何地,他說:「我從中國湖北盛利市來的。」接着從手腕除下一條手鏈,戴在記者手上,並說:「保平安佛珠,100塊。」
記者問他是否在化緣,他言之鑿鑿:「是呀!我們的廟裏要錢。」他並從和尚袋掏出一本紅色簿子出來,上面印了「戒牒」二字,記者問其法號,他找了好一會,才指着「演詩」兩個字。記者又再問他現時住哪兒,他答:「廟,沙田,祝你好運呀!」最後記者用50元買了他一串手珠。不消一會,另一名和尚又來祈福:「money, money, fifty!保你平安啊!我幫你開光,發財!發財!發財!已經開光啦,保你平安,阿彌陀佛!」
租唐樓床位 大魚大肉
直至凌晨2時許,已經有超過30個遊客中招,估計和尚每晚獲利千多元。他們得手後分別離去,記者跟蹤其中二人至油麻地近果欄的唐樓住所,並於隨後數天監視,只見屋內簡陋,共有四張碌架床,像是租用床位。和尚白天睡覺,僧袍掛在木架上,枱面還放了炸排骨及炒肉片等餸菜。傍晚7時半,兩名和尚離開大廈,沿着廣東道步往尖沙嘴文化中心化緣,約9時乘坐小輪過海,到達中環。
記者又發現,淘寶網出售假戒牒,由2元至999元人民幣不等。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釋演慈法師稱,僧侶在街上兜售開光物品的情況並不常見,而根據傳統叢林規矩,一般僧侶可到寺院掛單,即由寺院免費提供食宿安排。來港僧侶一般已事先與相識的香港寺院住持作安排,毋須到寺外化緣,但既然僧侶出現在蘭桂坊或其他娛樂場所,應知其所幹何事,或目的為何;一般來說,僧侶不會對該類地方感興趣。
近日入境處聯同警方在尖沙嘴及中環採取反非法勞工聯合行動,拘捕五名涉嫌化緣及販賣佛珠的內地旅客,其中兩人違反逗留條件罪成,各被判入獄兩個月,其餘三人仍候查。
財經專題: 客戶用量猛增 電訊商收入追不上 手機無限上網年代告終
1 :
GS(14)@2013-10-14 16:41:1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1
香港於2004年有首個3G服務推出,並於2005年由SUNDAY(後來被現稱PCCW的電盈收購)推出香港首個無限上網月費計劃,但有電訊業界人士表示,「推無限上網都無用,以前啲device(設備)好難用,只得一小部份人會用流動數據。」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的數據顯示,至2007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只是11MB。直至2008年,蘋果推出的iPhone3正式改革人類的生活模式,「當年根本估不到用戶的數據使用量會如此高,直至iPhone的出現,iPhone易用,3歲至80歲都識用,好多Apps應運而生。」電訊業界人士更表示,當時蘋果規定代理iPhone的電訊商必須提供無限上網的月費計劃供客戶選擇,以鼓勵客戶用iPhone上網。
引入iPhone 用量增2.4倍
其實當時每家電訊商都有提供無限上網計劃,但她們可能「發夢都無諗過」iPhone會令人廣泛使用手機上網,加上其他手機商陸續推出智能手機,流動數據用量出現爆炸式增長。2008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按年增2.4倍至38.1MB,至2012年12月,有關用量已增至762.6MB,眼見使用量以幾何級數上升,但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加上4G的普及,電訊商早已「密謀」取消無限上網,只是無人敢做那隻「出頭鳥」。
結果香港電訊於去年2月正式取消無限上網,直至上月,CSL、數碼通及和電香港亦齊齊取消無限上網,推出按量收費計劃,變相加價,隨後香港電訊亦公佈加價,最高加幅達67%!香港電訊市場營銷總裁(無線業務)林國誠表示,「手機屏幕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高清,客戶需要的數據越來越多。」他表示,與用爆5GB後限速比較,按量收費反而更公平。
僅中移尚有無限計劃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本身都選用無限上網,他認為難以評論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是否合理,「但作為電訊商,一定要計數。」他預期,隨着無限上網年代告終,相信不少從前取消固網寬頻的用戶,會重新申請家居寬頻服務。全港五大電訊商中,只剩下中移動(香港)未全面取消無限上網,但管理層表明會視乎市場情況而定,業界人士相信,中移動(香港)短期都會取消無限上網,「低頭族」從此要小心,免得收到「驚嚇」賬單。
2 :
GS(14)@2013-10-14 16:41:3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3
【小檔案】
現時香港人十居八九都是用iPhone或三星手機上網,但有多少人記得,香港首部3G手機,是已經退出智能手機市場的NEC手機。
2004年初,3香港推出全港首個3G流動數據服務,起初手機選擇不多,最早在港推出的3G手機乃日本的NEC616手機,每部獨立售價4380元,手機可支援3G與2G網絡,具備雙鏡頭,可供拍照、短片及作視像會議之用。3香港當時提供3個服務月費計劃,由263元至533元不等,除了包括逾千分鐘的話音通話時間外,還包括視像通話時間、短訊、多媒體下載及上網使用量。當時港人對用手機上網並不熱衷,直至蘋果推出簡單易用的iPhone,港人才迷上手機上網,可惜NEC已被iPhone、三星等打到落花流水,最終於今年7月宣佈退出智能手機市場,專注功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
3 :
GS(14)@2013-10-14 16:41: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5
【用家錦囊】
沒有無限上網的日子,用家只好「慳住使」,現在就介紹用家六招慳數據的妙法(見表)。香港通訊業聯會主席何偉中強調,「要做一個聰明的用家」,應善用WiFi,並應留意電訊供應商的數據用量訊息提示。事實上,流動數據有主動、被動使用之分,而大家往往忽略後者,浪費不少數據。
如用iOS7 關自動下
經記者測試後發現,儘管使用手機的習慣相若,於iOS、Andriod兩個系統中,Andriod虛耗數據更多,比iOS多出約40至60%。其原因為Andriod系統內藏有不少被動用量,如在介面上的不斷自動更新的Widgets(小工具),故建議用家應刪除平日少用的Widget。另外,用家亦應在「設定」內的「數據使用量」,選擇「設定流動數據限制」,按個人需要調節上限,為每月數據用量封頂。
值得留意的是,相信不少三星用戶,均會留意到手機安裝有不少「三星」的自家製應用程式,卻不知它們極「食數據」。
至於蘋果用戶,隨着升級至iOS7,亦記得要關掉新設的App Store及iTunes自動下載功能,皆因該功能過份「聰明」,會為用家自動下載,統一iPad、iPhone等產品的應用程式,故不建議用家啟用。
另外,不少應用程式如Google Map、facebook等,均要求存取用家的GPS定位,無形中虛耗不少數據和電量,故建議用家在需要用到有關功能搜查地點、打卡等,才開啟手機定位功能。
至於主動用量方面,用家不妨考慮下載較為省數據的瀏覽器,如Opera,因其內置「下載前壓縮」功能,既能省時連接網站,又能節省數據用量。另外,雖然電訊商每日會發送短訊通知用戶數據用量,但亦不妨考慮在手機內安裝能夠監控流量的應用程式,如Data Monitor、2G,3G開關流量計數器等。
4 :
GS(14)@2013-10-14 16:42:0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7
【成本大增】
政府勢於2016年收回電訊商三分之一3G頻譜再拍賣,是香港電訊商除流動數據需求急增外的另一大難題,根據四大電訊商聯手聘請顧問公司Plum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各電訊商趁機取消無限上網變相為加價作準備。
月底公佈最後定案
本港電訊商使用2100MHz的3G頻譜牌照,將於2016年10月屆滿,經過市場諮詢,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電訊商需將其三分之一頻譜交還重新拍賣,港府將於月底公佈最後定案。現時雖距離2016年尚有三年,但業界對政府的建議相當緊張,不得不作「最壞打算」。
四大電訊商CSL、香港電訊(6823)、數碼通(315)及和電香港(215)亦深知問題嚴重,除聯署向政府反映,早前請來Plum就有關建議作詳細研究,Plum報告指出,3G營運商將被迫作不必要的網絡投資(以降低對消費者影響)及提早投資網絡,估計涉8.53億元,加上3G客戶被迫提早添置新的4G手機所涉及的54億元,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當中大部份由消費者承擔。事實上,回收部份頻譜勢令到頻譜資源變得更珍貴,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變得更有「說服力」。以此看來,政府已成為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的幫兇。
5 :
Sunny^_^(11601)@2013-10-14 18:15:40新世界仲有72蚊plan...3g無限喎
財經專題:共享經濟 網絡世代大商機
1 :
GS(14)@2014-05-06 19:33:0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506/18710463
【本報訊】網絡打破資訊隔膜,貫通全世界,令人們得以物盡其用,連閒置的資源亦可出租釋放「剩餘價值」,推動「共享經濟」(Share Economy)產業發展。當中新貴首選短期租屋網Airbnb,最新估值達100億美元,三名創辦人晉身億萬富豪行列,與facebook(fb)創辦人朱克伯格排排坐,成全球新晉富豪。
在網上除了分享自拍照,也可分享用不着的資源,大至房屋、汽車,小至衣服、廚具,也可與人分享共用,而且可賺錢。這種「共享經濟」(Share Economy)的概念促使多個網站及App應運而生。
其中,成立於2008年的Airbnb,核心業務是房屋短租服務中介人,協助屋主將空餘房間或者整間房屋出租給旅客。該公司在全球3.4萬個城市營運、有逾60萬個空間可供出租,租客總數逾1,100萬人。服務賣點是房主能獲得比長租更好的回報,租客則可以低於酒店的價格享受更好的服務,相得益彰。
連股神畢菲特也有留意該網站。股神旗下的巴郡每年5月都會在奧馬哈開股東大會,令當地酒店價錢上升,他早前表示,為免股東捱貴租,已經聯絡Airbnb,希望該公司拓展在奧馬哈的業務,讓股東平價租住處。
租屋網Airbnb估值780億
《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消息指,私募基金TPG落實連同投資公司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互惠基金T. Rowe Price Group及創投基金Sequoia Capital,向成立6年的Airbnb投資逾4.5億美元,網站估值高達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成為全球最貴創業公司之一。
注資完成後,3名創辦人將分別持有15%的公司股份,以估值100億美元計,即每人持有約15億美元的公司股份,齊齊晉身年輕億萬富豪行列,其中30歲的Nathan Blecharczyk更成為全球第四年輕的億萬富豪,與fb的朱克伯格排排坐。
事實上,近年有很多科技創業公司獲基金注資或被大型企業收購,如早前fb便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不過Airbnb不是「另一間科網Startup」這麼簡單,它代表共享經濟概念已開始受注目。
所謂共享經濟,是個別人士將閒置資源出租,概念最早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尾段,有美國學者提出合作消費,即多人共同消費,可惜礙於資訊和地域限制,一直未能發揚光大。
但隨着網絡時代興起,資訊更加流通,交易成本減低;加上金融海嘯後人們的消費心態有所改變,一方面是經濟環境差不能負擔太多物質,另一方面也是對擁有物質的慾望減少,促使共享經濟概念及相關業務急促發展。
《福布斯》估計,去年全年共享經濟收益按年增加25%,至35億美元;另有個別學者更估計整體市場規模達260億美元,未來數年可能增至1,100億美元。
Airbnb名稱由來
【話你知】
Airbnb兩位聯合創辦人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於2007年尾搬到三藩市,一次出席一個會議時,構思了氣墊床(Airbed)加早餐(Breakfast)服務的理念,創辦初期,只為未能租到酒店的行業會議參加者,提供短期租房及早餐服務。
由於兩人未能負擔三藩市居所的房租,便騰出客廳提供氣墊床和早餐服務幫補生計,客廳的氣墊床加早餐,便成為Airbnb名稱的由來。

2 :
GS(14)@2014-05-06 19:33:2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506/18710465
【各適其適】
分享的資源種類不限,除了Airbnb讓人將空置的房間或者房屋放租,也有提供放租汽車、單車、衣服、相機、樂器,甚至人力資源等的網站或App,有需要人士亦可在這裏尋寶。
例如TaskRabbit是讓用家外判小規模的工作予鄰居,提供例如放狗等貼身服務,而Lending Club則可讓人將資金借出等。
不少投資者已經看中「共享經濟」的發展機會,積極在業內發掘金蛋,如TaskRabbit便於2011年及2012年分別籌得1,780萬及1,300萬美元;LendingClub則於去年11月籌得2.2億美元,估值高達23億美元。不過有關發展亦引發監管及稅務等問題,不少評論均提出,政府需研究完善相關政策。
星期日專題:11年前跳水出事 今受訓做普查員潛水睇珊瑚 癱瘓男自由了
1 :
GS(14)@2014-11-09 13:15:09
【本報訊】漁護署正進行珊瑚礁普查,29歲的葉健強(Toby)是普查隊成員之一。絢麗的水底世界,叫他神往,也差點讓他丟了性命。2003年7月,香港人忙着對抗沙士,年僅17的他,在屯門蝴蝶灣跳水遇意外,四肢癱瘓。11年過去,當年的小伙子,考上大學、做了社工,還重回蔚藍海底,「喺水入面,唔再被自己身體困住,讓我重拾自由」。別人聽着心酸,他卻笑得開懷。「做人始終要往前看」,人生也許不再一樣,昔日的陽光少年,卻始終如一。記者:呂麗嬋
「每次上水,大腿嘅肌肉特別痠痛,可能因為我長期坐輪椅,呢組肌肉,平時少機會用」。Toby是國際傷健潛水協會主席,也是珊瑚礁普查計劃成員。這天,他就戴上潛水鏡、背起氧氣筒,在泳池接受每月一次的訓練,「以前學過潛水,但落水嗰一刻,仍好緊張」。由隊友抱起雙腳,以免撞到池底,在水中,他用唯一能彎曲的手肘,喘着氣奮力游向前。久違了的載浮載沉感覺,恍如隔世。
■由貪玩少年到苦讀成為社工,葉健強一直與海有緣。黃耀興攝
■任國際傷健潛水協會主席的Toby(中)人緣極佳。
■Toby的泳池訓練有隊友幫忙,是真正的傷健合作。
重拾課本 碩士畢業做社工
四肢癱瘓者學習潛水,Toby是第一人。首次下水禮,就連既是骨科名醫也是潛水好手的協會副會長李威儀,也親自來到「監場」,「唔好話出海,每次喺泳池訓練,都要麻煩好多人」。一刻的自由,無數人的努力,得來不易。傷健合作,在這裏,不只口號。「以前都會埋怨點解偏偏選中我?
娛樂專題:小孩錫晒古仔 童心被擄
1 :
GS(14)@2015-03-27 08:31:28
【攬啜唔停】■古天樂魅力驚人,三個小演員一見面就湧上前爭相獻吻。攝影:仇志德
【笑聲淹 玩具倉 快樂的大人與細路】
古天樂的靚仔魅力一直風靡OL界,估不到如今連幼稚園女生也成功征服。《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小演員小雪、嘉嘉及珠女,日前聯同監製陳木勝到古仔位於火炭過萬呎的玩具倉接受訪問,只見在片中飾演楊千嬅老公的古仔來到,三名小孩即時如磁石一樣與他黐到實,原定要上演的小孩問古仔環節,也完全拋諸腦後,只餘吱吱喳喳的笑聲。問平時與古仔怎樣相處,她們即異口同聲說:「錫你囉!」古仔笑說:「嘩!咁公開嘅呢啲嘢。佢哋都好錫住我嘅。」千嬅在之前的訪問中,指小演員錫古仔最多,小演員人細鬼大回應:「因為佢好靚仔囉。」
■古仔在戲中代替患病的楊千嬅,與小演員們打成一片。
【怪手玩唧】■古仔與小演員玩到忘形,原本安排的訪問環節變成娛樂時間。
【玩具開倉】■古仔出動私伙玩具,把黑武士頭盔套到嘉嘉頭上。
三位小演員早前看過古仔《今期流行》的MV,邀他即場唱歌,弄得古仔尷尬離座說:「唔該晒咁多位,再見。」但轉頭古仔聽到小雪與珠女唱英文歌,以及嘉嘉表演拉丁舞,即心都甜晒。他更拿出玩具倉的玩具與小演員玩到癲,全程攬頭又攬頸。
【搞笑舊片】■五個小演員早前重看古仔當年的《今期流行》MV,非常投入。
【嚇退古仔】■古仔被要求再唱成名作不禁嚇到彈開,更裝作要結束訪問。
【即興表演】■為
兒童節專題:古天樂開倉 組正義聯盟
1 :
GS(14)@2015-04-05 23:45:36
■古天樂日前開放在火炭的萬呎玩具倉接受本報專訪,大細路上身慶祝兒童節。攝影:仇志德
要在今天兒童節數神級玩具迷,非古天樂莫屬。古仔購入火碳萬呎工廈,將之變成華麗的玩具倉,擺放近70個比例1:1的模型,當中全部是著名動畫及電影的角色,每隻都珍貴難求,部份更超過六位數字。古天樂儲1:1模型有近10年,他開設玩具倉源於一個舊版黑武士(Darth Vader)1:1模型,古仔說:「呢隻黑武士其實係咁多1:1模型之中,第一個搜集返嚟嘅。呢個Darth Vader其實係當年最舊嗰一集(《星球大戰》電影)嘅原版。亦都因為佢,先會開始有咁多模型出現。」
珍藏鐵甲奇俠
要數更珍貴的藏品,非《鐵甲奇俠》(Iron Man)系列的模型莫屬,古仔說:「呢度有Iron Man Mark I至Mark VII,係當時《鐵甲奇俠》喺香港上影時展覽過,我同當時負責人傾過,之後佢就讓咗畀我。」古仔表示十分慶幸能儲齊Mark I至Mark VII的1:1模型,全因每款只造了約10隻,一般收藏家難以擁有。撰文:張俊銘
■除了1:1模型,更有其他絕版玩具及飛船、戰機等模型。
【首個珍藏】《星球大戰》黑武士 約$70,000港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4/19100969
【專題籽】六十年代的板間生活
1 :
GS(14)@2015-04-08 00:13:38現在南昌街明渠變了休憩公園,路上也沒多少行人,昔日的海岸線變成通州街,看着西九龍走廊就看見海。
【專題籽:一樓一故】今日帶大家回到六十年代,隨人潮由中環乘船渡海,踏上深水埗界限街的碼頭,貨船漁船泊岸,繁忙的魚市場是「新九龍」心臟。這裏盛行「散仔館」,即當年單身人士住的平民公寓及板間房,亦即今日劏房。界限街盡頭,南昌街14號的為群公寓,六層三角形建築,當年今日都是地標。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今日,能在鬧市街角丟空長達廿年,謎題一堆,卻見證着一代劏房或板間房生活,庶民區由繁華到零落的變遷。
都說五六十年代,香港到處都是弧形街角樓。政府允許一樓以上各層加建露台至行人路邊緣,為行人遮陽擋雨。後來香港人口膨脹,政府默許業主取得入伙紙後「發水」把露台封窗,並變成商住樓宇,在政府瘋狂建公屋之時,暫緩住屋需要。剛剛佇立在界限街以北(當時叫新九龍)的角落,為群公寓的尖角直指今日已變成南昌站的大海,毗鄰一九九二年停用的北河街深水埗碼頭;斜後方是全港最大佔地七千平方呎的關帝廟;再後一點是建於一九三○年的深水埔公立醫局。這是多麼當旺的位置!古來劏房就置身繁忙鬧市,租金較貴,卻方便打工仔上班下班省車費,做生意的船客直接上樓借宿。二至四樓「冷熱水喉,忠誠招待」,「新型梗房、清靜雅潔」等紅字仍在白油下隱現,日日有人掃地,五、六樓則是月租板間房,當年是街坊眼中的高級公寓,也是庶民等上公屋的中途站。「記得這條樓梯!記得這些轉彎位!連地板的階磚還是一樣的!小時候感覺這樓梯又長又闊,原來這麼窄呀?」區議員林翠蓮於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三年一家八口住在為群公寓六樓板間房,這天約她與媽媽張意玲重遊舊地,連一家四姐妹都回來了。公寓現在成了「財叔」的家,前梯被封,我們只能由後樓梯繞路而進,可能九十年代已空置,樓梯的紙皮石及樓下公寓裏鵝黃翠綠的地磚仍非常完整。六樓已經清空,剩下當年用來清除雜物的吊臂,天花板三角式橫樑首次全現,樑柱還殘留一點點七八十年代的牆紙,一家人的記憶登時洶湧而出。
昔日五六樓是板間房,一層八戶,人多小朋友一起玩,是林氏姐妹快樂童年回憶。
六十年代北河街近深水埗碼頭人群如鯽,比旺角還旺。
重回舊地 原來是窄房
「這叫大?為何以前我覺得這家好大?」大家異口驚嘆,記憶還停留在五六歲還是瘦小矮子的時候。那是當計程車司機的林爸爸月薪三百、六毫子一斤米的年代,林爸爸花八百元頂租費(類似手續費),月租八十元租住一百呎的「一房一廳」。林媽媽走到圓角處比劃,那弧位剛好擺下一張碌架床,前面一張木板桌、一個樟木櫃、一個鎖着的電視櫃與電話,就是兩大六小孩的全部。鄰居是做皮革小手袋的家庭式小工廠,樓梯旁是各約三十平方呎的廚房與廁所,林媽媽還記得廚房門口有個小吊架擺豉油醬醋茶,近窗那邊是洗手盆,一張石屎桌子上平放十六個火水爐:「你們信不信?十六個火水爐放在一起。我現在想起都不信,這麼窄。」那不是很易火燭,爭用廚房常吵架?「人多就不煮飯,但從沒吵架,又沒火燭。只是有人會用香,偷你火水點火水爐!」沖涼房算大了,林翠蓮幾姐妹驚嘆小時候常在廁所裏玩,人人在裏面洗衫,現在站一個人都覺得擠,二妹:「你都肥了啦!」大姐白了二妹一眼。木板牆距天花板約留一呎通風位,保持空氣流通。共用廚房浴室雖然麻煩,但減少喉管數量,則減少爆水渠的風險,私隱度少,但相對比今日的劏房也許安全一點。
從窄窄街角望上去,露台確實起到遮陽擋雨的作用。
公寓三樓仍未清空,用薄紅磚間成的房間,走廊很窄。
梯間本就有許多通風窗,沒有燈還是很光猛。
這麼小一個廚房當年可以放十六個火水爐!難以想像!
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紙皮石樓梯,至今仍很新淨。
一切都被拆走,牆柱殘留七十年代的牆紙。
回憶總是甜
向街的牆壁統統是窗,家家戶戶都很開揚很光猛,電視上了鎖時,幾姐妹就伏在窗前看海,西斜好熱,冬天跟打大風時則「食到應」。樓下是條明渠,街坊來來往往,晚上有小販在街叫喊:「糖水呀!」她們就叫爸爸去買。回憶總比糖水更甜,大抵那年代人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林翠蓮一家當年從不覺苦。倒是許多街坊說,七十年代輪候公屋只需幾個月時間,何以林家輪候足八年?原來六十年代申請公屋,每個人頭付一千元,林家又年年添丁,申請文件年年改,直至一九七四年廉政公署成立才「取消」人頭費,之後申請,很快就上到樓了。舊公寓板間房,是一代平民等上公屋的中途站,對政府而言萬不得已。事隔半世紀,劏房借屍還魂呎價登上另一高峯,但今天,原本幾個月輪候期變至少三年,又有多少人,望得見上樓的明燈?
有網民搜集六十年代深水埗碼頭圖片,並加今日圖片對照。圖片來源:HK Man(香港在消失ing)facebook
見證深水埗碼頭當旺時
深水「埗」昔日寫作「埔」或「莆」,「埗」同「埠」,解碼頭,「深水」的「碼頭」,交通自然暢旺。在地鐵還未開通的日子,由一九二九年營業至一九九二年接駁九龍與中環及上環的渡輪,是深水埗的靈魂。今日的西九龍走廊及通州街,是當日的海岸線,孩子們赤腳跑到碼頭釣泥鯭。北河街是條比今日旺角彌敦道更旺的購物街,有魚市場、酒莊、故衣店;南昌街是條寬闊明渠,領石硤尾山的水出海,七十年代變成今日的休憩公園。這些都是九十年代填海以前的事了,今日為群公寓人去樓空,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寓與街上其他老店,一同見證過深水埗當旺的日子。
和昌錶飾服裝 六十年代開業
大陸開放前限制每人布票三呎六,香港同胞總跑到故衣店收購故衣,送給大陸親友幫補。那時一條北河街有數十間故衣店。和昌錶飾服裝前身為故衣店,店主吳景祥說那時的店子連店前都掛滿大褸衣服雨衣,包得像個白鴿籠:「如果碼頭仍在,這裏比旺角更旺,還有小巴來來往往。九十年代碼頭搬走,這裏就水盡鵝飛!今日故衣店剩我跟權記,都改賣鐘錶了,舊東西留着只是捨不得,老人家可以懷舊一番。」
廣如意酒莊 四十年代開業
和昌錶飾服裝對面的戰前街角樓,原本樓高兩層,六十年代重建成六層大廈,地舖有這間廣如意酒莊,洋酒以外還賣自家釀製的玉冰燒。老闆黃先生:「以前街上有四間酒樓,我們批發酒給他們。那時買酒要登記,好麻煩但薄利多銷。這街甚麼都有,你在門前綁鞋帶,後面已經打蛇餅啦!現在冇酒樓,好難做啦。」
山貨榮記號 一九四一年開業
就在為群公寓對面,界限街接駁碼頭那一段,曾是山貨原材料集中地,好多人買材料回去編大竹籮、大掃把、藤椅、蒸籠、晾衫竹,甚至搭棚用的大竹都在這裏入貨。榮記號那些年也很旺,現在看着對面的為群公寓,由昔日旅客來來去去,到今日人去樓空,露宿者遷入,見證碼頭變遷。
為群身世 眾說紛紜
關於為群公寓的身世,地政總署測繪處在一九六三年有圍板修建紀錄,一九六四年建成六層高公寓。翻查資料,這是隱形富豪馬樹頭物業,據土地註冊處紀錄,公寓地舖、一樓至天台於一九九一年以六百萬元(部份合約)賣給金馬資源有限公司,持份者十人,馬樹頭為大股東。二○○七年馬樹頭過世,其遺產執行人即入稟法院,向馬氏後人追討物業,至今未有定案。另一街坊版本,說五十年代這裏已有兩層高的三角形唐樓建築,現在被露宿者「入侵」,變成六十八歲財叔的「家」。財叔在家門豎起「通告」,說日戰時他的太公救了這裏的原居民,原居民為他建兩層高唐樓,這裏是他家祖地。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襲港,吹毀許多房子,海岸沙石嚴重流失,當時十五歲的他還幫忙過搬沙,後來太公的朋友馬氏向太公租地,在房子上加建四層作公寓出租之用,買買賣賣,他家從未收錢,故得死守祖業。故事孰真孰假,難以追尋。
記者:陳慧敏攝影:林栢鈞、鄧鴻欣編輯:陳漢榮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7/19103174
【專題籽】穿越盛衰的針線
1 :
GS(14)@2015-04-09 00:55:14黃金時代,工場請了好幾位師傅,現在工場都分租了。雖然林師傅已過六旬,仍在斗室裏頭磨煉鬥志,自得其樂。
【專題籽:舖仔小店】"I am Sammy, I am a tailor."林耀輝師承著名上海裁縫宋長根,自小跟師傅上門替客人度身訂做衣服,到了八十年代,歐洲客漸多,四十歲的他只好跑到夜校進修英語。後來自立門戶,黃金時代曾有公司車。如今?卻連一架車也養不起。他是最後一位願意上門替客人度身的裁縫,人人都說他笨,眾師弟也只有他並未轉行。但是,他一輩子、一雙手只做過一件事,不是為世所逼,而是堅持。人到中年還學英語,便知道他勇於挑戰,所以是次訪問我們也特意為他帶來一點驚喜。
林師傅自言是七星仔,未足月已趕閘出世,只得四磅,頭腦也不是特別靈活。「不是自謙,我真的很蠢,說話又不玲瓏,結婚三十年,與太太吵架,總是她贏。」他又笑說自己讀了十一年小學仍未畢業,幸而,頭腦不發達的人,那些年還能依靠一雙手來搵食。結果,十七歲便跑去當學徒,「還記得母親和我也十分緊張,收拾被鋪、提着皮篋,乘6號巴士到淺水灣拜師。」他的師傅是宋長根,乃上海外灘的頂尖裁縫世家,並取得淺水灣酒店內裁縫店的經營權,專為各地旅客及本地名流士紳的家眷,製作女裝西服,也做長衫。「當年拜師不用跪地奉茶,師母更遞上一杯橙汁汽水。」後來,宋長根把舖頭交給兒子承繼,到其兒子移民,便交到林師傅手上,並易名為「森美斯時裝」。「把生意交給我,不是因為我做得好,只是因為我蠢,其他人都轉行,只有我繼續做。」
裁縫都要識雞腸
七十年代,他剛滿師出來當師傅,英國人及來港興建地鐵的日本人等外國人都喜歡來訂製洋服。當年,打越戰的美軍到香港「放假」,每人至少做兩三套西裝。「所以我四十歲人才去報夜校、學英文。半桶水的英文,加上身體語言,勉強能夠溝通。」「那些『包頭』師傅(類似判頭,主要負素分派工作予不同裁縫)甫進舖頭,便把一叠叠客人要的布料放到你面前。」最風光的黃金時代,林師傅請了幾位師傅,還有一部公司車,專門上門替客人度身做衫。「除了夏佳理太太,三位特首夫人當中,兩位是的我客人。在這一生,總算到過霍英東的家,替其太太做衫。」如今,他依然由早上九時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一時,夫婦二人在工場裏默默縫針。太太有一份正職,早上在工場幫忙,下午就去上班。他常說:「總不明白那些印度人的洋服店是怎樣經營下去的。」行業式微,幾經辛苦當上裁縫,今日卻以改衫為主。那些年,女生平均腰圍約廿三吋,現在找林師傅做衫或改衫的,大都略為肥胖,師傅打趣地說:「因為營養豐富,沒有特別記住最肥那位有幾吋腰,但真的很肥,約卅八吋吧。」
數年前,淺水灣舉辦了一個有關宋長根洋服店的展覽,一眾師兄弟因而重聚。前排左一正是林師傅。
對比當年舊照,前排左二是林師傅,攝於一九七○年。
林耀煇有幸成為上海外灘裁縫世家宋長根師傅的最後一位徒弟,他形容師傅是不怒而威。
娶妻做衫是成就
某天致電林師傅,他正從中環趕回工場,一程巴士的時間,道出最辛酸的血淚史,「唉……二○○一年科網股爆破及二○○三年沙士的時候最艱難,不夠餬口,幾乎哭了出來。」等了又等,終於等到一位印度客人訂做晚裝,她問:“Can you make a jacket?”師傅當然說好,想不到客人的意思是想不用加錢但多做一套。師傅大呻:「搵食艱難,惟有把氣吞回肚子。」兒子曾埋怨父親不趁早轉行,「唉……怎說呢?是有一份堅持。」林師傅不善辭令,話雖說得吞吞吐吐,但彷彿字典裏只有「堅持」。一生人,除了娶妻,做衫給了他最大的成功感,他又怎會為五斗米而折腰?「太太在工作上幫了我很多,我卻沒有給過她甚麼,反而讓她滿面風霜。」他又指着窗前那張舊照,「你看!她也曾經美麗過。(記者已訓示林師傅,並作出更正:林太現在也美麗。)」將近退休,這是林師傅最後一次接受訪問,他以「有限公司」的英文對太太深情表白:「我只希望你永遠身體健康。I love you forever。」
林師傅會為體形較大的客人加做一個背褶,令肩膀看上去更堅挺。
年輕時,林師傅為太太親手做了一件孖襟大褸,太太穿着至今。
新秀挑機 改造古着
我認識的林師傅,為人謙卑,不斷自我挑戰。工作讓他名正言順地「解構一件衣服」,就像男生兒時總愛「支解」玩具一樣興奮,「有時候看到一些名牌或複雜的設計及手工,不得不由衷佩服,真的值幾萬元。」說話出自一位裁縫的口裏,特別具說服力。他說:「做了幾十年,時裝都是循環不息,不是長袖,便是中袖;由喇叭褲變闊筒,又變成窄腳。所以,我很欣賞現在的年輕設計師,創造出很多不同元素的剪裁。」為了給師傅一個小挑戰,我找來本地設計品牌R1476的設計師利婉珊跟林師傅合作。阿珊分明不是長於溫拿年代,但中學時代的衣着已經「離經叛道」,喜歡穿喇叭褲,把媽媽的衣服當成古玩般珍貴,後來出國留學,深受歐洲古着文化影響,卻又要打破潮流周而復始的刻板,其設計將衣袖變成腰帶,褲頭改為手袋。當天她帶來一條喇叭褲,請師傅將其變成一條low cut的連身褲。師傅聽後呆了一呆,又說他的名句:「我……不是處變不驚的人,是好驚。」話雖如此,他二話不說就開始量度尺寸,腦筋開動,「這樣,即是原本高腰的位置變成上半身……咦?臀部要預留多點布料,要剪下其餘位置的碎布補上。」阿珊連聲說好,師傅又說:「吓?可給我一張廢紙嗎?我要畫紙樣喎!不畫,很難改的。」阿珊卻言:「沒有紙樣啊!因為每件古着的尺碼不同,很難依據辦樣來改。」師傅試畫了一個紙樣後便放棄,「係喎!你說得對。」
老而彌勇 難能可貴
阿珊不但對古着,甚至對每一位裁縫前輩都是如獲至寶。「因為我們在技術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改變衣服原來的用途,尺寸就得要重新編排再接合,每一件古着都是獨一無二。」所以,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我們公司開會,會跟裁縫師傅、技術設計師、車位一起構思,他們才是生產的軀幹。」林師傅終於鼓起勇氣起拿起剪刀。「有信心嗎?」我問師傅。「沒有。」師傅堅定說不,阿珊開始冒汗,可惜說時遲,那時快,他已經手起刀落。阿珊說:「師傅,你已經剪下四百元美金了。」林師傅卻言:「吓?我其實都建議過別下刀。」(頭頂有隻烏鴉飛過……)珊又言:「但你已經剪了。」我們都笑了。這種緊張的心情,讓師傅回想起學師時代,「最初學師,替師傅做跑腿,到深水埗找配件。後來有一日,師傅突然說:『好。這條裙由你來改。』嘩!好開心。」當初做學徒,「當有人讚賞你,有成功感,就喜歡做衣服了。」林師傅雖說自己學識不高,遇到學識淵博的行家,或是年輕設計師,自然恭恭敬敬,但阿珊說,要找到一位仍然勇於挑戰的老師傅才難,「剛創立品牌,我找了很久才請到一位裁縫。十個來面試的師傅,有的做得太慢,有的剛拿起剪刀,就說:『我以為只是一般改衫做衫。』然後就走了。」
利婉珊(Shannon)二○一四年與兩位拍檔創立品牌R1476,把古着改造成玩味設計,就像她身上的條連身裙,正由兩件西裝馬甲組合而成。
阿珊請林師傅把左邊的喇叭褲,改成像右邊一樣的連身褲,師傅很喜歡這個挑戰。
無論是林師傅或是阿珊,一看見美國勝家Singer的衣車,都異口同聲說:「我也是用勝家喎!」一部衣車,兩代人的共鳴。
林師傅憶述當年轉用摩打衣車亦有掙扎,「很狼狽,速度太快了,一踏,就要捉緊布。」相隔三十年,我們找來一部古董衣車讓師傅懷緬一番,不出三秒就重新上手,還教阿珊使用。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陳永威編輯:陳國棟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3906
【專題籽】中西裁縫腳踏衣車
1 :
GS(14)@2015-04-09 00:55:17【專題籽:舖仔小店】林耀輝專門製作女裝西服四十多年,原來卻已有三十年沒用過舊式腳踏衣車。他猶記得首次坐在腳踏衣車前,儘管手拉軸輪,但它總是倒後。然而,只要掌握到當中竅門,那份成功感讓他甘心當一輩子的「裁縫」。我問:「如果現在給你一部腳踏衣車,還記得怎麼用嗎?」他答:「應該可以。」於是,我請求旗袍師傅靳青青讓林師傅看看她的衣車收藏,怎料兩位裁縫、一中一西,卻是一見如故,才知一部衣車能縫出無數故事。
七十年代,林耀輝(左)跟隨上海裁縫世家宋長根入行,專做女裝西服,靳青青師傅(右)則於一九九八年拜入旗袍名師商榮堂門下。
青青師傅工作室裏收藏的,都是古董腳踏衣車。記者問:「你堅持使用腳踏衣車,做出來的旗袍是否別有一番韻味?」原來不是,只因電動衣車速度太快了,她說:「做旗袍一定要用舊式腳踏衣車。因為旗袍有很多彎位,還有綑條等細緻位,要一針一針地縫紉。」不過,她稱最厲害的裁縫連電動衣車仍能掌控自如。林師傅當學徒時,曾見過師母做長衫,明白做旗袍少一點工夫也不行,所以對旗袍師傅特別恭敬。可是,當年林師傅沒有堅持用腳踏衣車,「當年轉用電動衣車時幾經掙扎,但為了趕工,一定要用,幸好十分鐘便適應了。」二人同樣已「登六」,年齡只差兩歲,林師傅學歷不高,做衫只是為了生活,卻從生活中磨煉出興趣,由黃金歲月捱到變成夕陽工業,仍然堅持當一名裁縫;靳師傅則知書識禮,談起衣裳都從《易經》說起,人到中年才做旗袍,醉心研究國服,傳揚中國文化。或許,做衫的人,日以繼夜地望着一針一線,自然在衣車前生出獨有的執着。
靳青青的衣車藏品
青青師傅最珍而重之的一部衣車。當年母親生下弟弟時,父親送了一台衣車給母親做衫,青青最懷念從前與幾兄弟姊妹把其當作書桌做功課的日子。
看似書櫃,翻開其實是一台衣車,屬於二十年代蝴蝶牌的出品,是一位學生的嫁妝。
青青師傅最欣賞這部衣車,「我很欣賞設計師的心思,竟然在小小的衣車內藏了一盞燈,讓人挑燈夜縫。」
首部獲得專利的現代衣車,一八四六年由美國人Elias Howe發明。
誰發明衣車?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國家不斷研發縫紉機。直至一八四六年,美國人Elias Howe發明的衣車成為首部獲得專利的現代雙線縫紉衣車,他還舉辦比賽,證明沒有別的衣車比它更好。可惜,Howe就連一部衣車也賣不出,後來到英國尋找機遇卻失敗回國。但由Singer公司推出的縫紉機卻大賣,成為全城熱話,後來兩家公司一直對簿公堂,最終Howe勝訴。
一八五一年,首部取得專利的勝家衣車,是現代衣車的雛形。
衣車品牌知多少?
美國勝家Singer成立於一八五一年,雖然不是始祖,但絕對是把衣車變成普及家品的最大功臣,更於一九五七年發明電動衣車。
蝴蝶牌縫紉機是內地最有名的家用衣車品牌,成立於二十年代。
國產蝴蝶牌
蝴蝶牌原是無敵牌,七十年代衣車供不應求,蝴蝶牌想到由上海百貨公司印製購物券,各區每八十人分配一張,一部衣車是當時上流社會的象徵。
記者:陳芷慧攝影:陳永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4046
【專題籽】金蘭媽姐 前衞的女權主義者
1 :
GS(14)@2015-04-14 02:09:19李恩霖是電影《桃姐》編劇兼真實版的少爺仔,拍畢此戲後未心息,追訪了三十多位退休住家女傭,組合成五至六個故事放到舞台劇《金蘭姊妹》。
【專題籽:胚芽故事】人生無味,那多沒趣。李光耀逝世,曾在李家當了四十多年家傭的九十八歲自梳女頓成明星,鎂光燈下最動容是女傭退休回順德安享晚年,李光耀還不時寄家庭照解彼此思念;九十五歲的女傭不離不棄老東家,獲另聘外傭照顧,她最後老死於守護大半生的大宅;有大家族資助大學建研究中心,以終生服務他們的媽姐命名。這些種種,與近年港人與外傭劍拔弩張的賓主關係,成了一幕反差極大的風景。其實,主僕情以外,昔日住家女工的守望相助也是值得回帶的集體回憶。孑然一身的住家女工,惺惺相惜、結義金蘭,結拜有時比結婚更浪漫純粹。
張閫端婆婆(右)打住家工時,與金蘭姊妹和少主合照。
張閫端婆婆(左)的遠房親戚,當年她一出糧便寄回老家,一直養大老家的七個娚兒女。
還未「轉裝」前的張閫端婆婆(左),與另一位金蘭姊妹合照。她說本來有一張六十多位金蘭姊妹的難得合照,後被親友丟失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媽姐多數留有長辮,尤其是高尚人家,張閫端三十多年前「轉裝」剪掉辮子不再穿白衫黑褲,斷髮一直留在身邊,直至去年才丟掉,不時懷念烏絲,它代表時代與回憶。
「阿葵是我們當中第一個先走,當時她還很年輕,我們一行六十個姊妹來運木(送棺),清一色穿白衫黑褲走在跑馬地,多威風,每個人都出街看壯觀的媽姐團隊。」二十八歲從順德來港打住家工的張閫端將屆九十歲,當年與六十多位同行在黃大仙結義金蘭的情景歷歷在目,大家當年還每人夾了二百元在青山觀音廟附近買好「姑婆屋」養老,物轉星移,當下只剩下她與一位住在老人院的姊妹尚有聯絡,其餘大都「移民」天國,找不上了。似水流連,留下只有一串串思念,和那家已被一位和尚侵佔的姑婆屋。張閫端身上那套裝她穿了幾十年,是其最後一任老闆送她的摩登服飾,她稱之為「轉裝」。三十多年前得到這位來自上海的老闆指示,她剪去留了許多年的長辮子和脫下白衫黑褲的媽姐裝,從此在街上她不再被一眼看出是住家女工。這束煩惱絲她一直留在身邊,去年才丟掉,現在竟開始懷念起來。物哀之美,何患無詞?她身上的衣料還像昨日一樣光鮮,可人間不知換了幾多回。「多幸福,所有姊妹來送她,六十個齊全的,輪到我的時候,都沒有了。」張婆婆眨眨那不知是淚水還是眼水滿溢的雙瞳欷歔道,口中的幸福女子就是已離世多年的葵姐。打工的辛酸,只有自己知,最明白卻是有類同遭遇的一班姊妹淘。早陣子不是有一位住家女工要求與相依為命的金蘭姊妹合葬不果嗎?只因二人非親屬關係,不符合政府或非牟利骨灰龕場的合葬資格。外人不明,昔日這班金蘭姊妹的情誼,比親人還親。
李恩霖是《桃姐》主人翁,電影就是以他與桃姐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他回憶桃姐視他為家人,買餸只買最好的食材,不時倒貼人工。
退休收樓 多住太古城
「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一齊出糧。」今年香港藝術節重點舞台劇《金蘭姊妹》的一句,是閫端婆婆看得最感動的一幕,讓她記起當年的結義,金蘭姊妹立下的盟誓,當年各人選出四位獨身姊妹,準備長駐「姑婆屋」照顧年長退休的同伴,可能是昔日的女傭都自主獨立,最後人走散落,有些姊妹腦退化住進老人院都不想人照顧,「姑婆屋」做不成養老窩。另一場戲,阿好「死前」希望買電視機盼兩位姐妹以後不會活得悶,也是閫端婆婆印象中姊妹間理所當然的互念。「媽姐」起源於一九二○年代,風行於一九三○年代。很多媽姐都是來自順德,故常聽到「順德媽姐」一詞。為五個家庭打工歷盡艱辛,閫端的僱主曾建議移民時帶她一起走,但她拒絕,寧可一個人不作任何人的負擔。「她們學識不高,但冇人要攞綜援。」《金蘭姊妹》編劇李恩霖說,媽姐晚年生活頗體面:「他們不少都有樓揸手,我好奇怪太古城原來住了很多退休女工,都是僱主送給退休的她們,有些事頭則替她們買股票,好讓她們晚年不愁。」何以李恩霖對媽姐一切知得細膩?皆因他是電影《桃姐》編劇兼真實版的少爺仔,拍畢此戲後他未心息,追訪了三十多位退休住家女傭,組合成五至六個故事放到《金蘭姊妹》,主僕恩情之外這次說的是大半個世紀前女傭間相依相扶的故事,部份訪問個案更已拍成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故事》,和一九五四年出品的電影《金蘭姊妹》相呼應。孑然一身的人,每個都有故事,李恩霖也希望為香港保留一段段有情社群的歷史和面貌。「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女性,屋企會覺得是蝕本貨,找戶好人家嫁是減少負擔,自主是另一個選擇。」年幼時住在石硤尾的李恩霖,經常聽到醉酒漢打老婆打仔女,他明白這些女工自強自立的需要。《金蘭姊妹》有一句對白我時常記住。「這班女傭不是打住家工,而是圓滿人的家庭。」這話真實,但她們的前衞自主的故事和價值觀,更令李恩霖動容。
《金蘭姊妹》主角是阿金(劉雅麗飾演)、阿好(彭杏英飾演)和阿蘭(蘇玉華飾演)三位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然後由內地來港的女性,不辭勞苦、樂天知命,在不同家庭打「住家工」,這是當中結拜一幕。
電影《我為情》中,任劍輝曾扮演「梳起唔嫁」的媽姐任芬,更唱出「獨身宣言」。
這兩幀珍貴的照片由李思霖提供,一張是一九七七年「潔歸之喜」請柬,一張是當年婚宴現場,舉杯的李姐(中)旁邊就坐着見證同喜的母親。
潔歸之喜 自己嫁自己
一九七七年的十月,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婚宴,在彌敦道五月花酒樓舉行。當晚旨酒嘉肴、人聲鼎沸,唯一與平常喜酒不同的,是缺少了新郎,這是李姐的「潔歸之喜」(或作結歸),公告與自己結婚,以示自身就是歸宿。幾十年前華人社會相對保守,昔日以「找個伴」為主流選擇,今日以「嫁個有錢人」為女子志願,在媽姐界竟有如此前衞的單身宣言出現,實在型得浪漫。在順德方言中,「媽姐」解作「自梳女」,意指未婚女子將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以示矢志終生不嫁。她們大多不願接受盲婚啞嫁,且能自食其力,毋須家庭或男性庇蔭,因此寧可獨身,原來前衞的不只是自梳女本身。據李恩霖提供的罕有照片,當年發單身囍帖是李姐母親蘇女士,而酒宴中坐主家席與新娘碰杯慶賀的,也有蘇女士的份,李姐的不婚的確得到母親的「祝福」。李恩霖轉述李姐回憶,她的婚宴一樣有上頭、斟茶叩謝母親、敬酒、切餅派餅的所有環節,只是沒有新郎而已,「自己嫁自己之後,就表示李姐大個女啦,唔係成世做妹頭,以後更會自己照顧自己,不用媽媽擔心。」媽姐還有個有趣的別號叫「土鯪魚」。由來紛紜,有說土鯪魚不會大肚,以喻媽姐獨身(「一條身」),另有說媽姐的長辮像土鯪魚身上的黑線;也有說是土鯪魚「蹺口又巉手」,暗指媽姐難以追求。媽姐大多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從內地離鄉別井到香港的陌生家庭打工的,也因為地位低微及不想被男性束縛,主僕情濃,大多數僱主都會為女工安排退休後的居所,部份亦有能力置業安享晚年,故獨身的確是不少媽姐的終身選擇。不過,香港的媽姐不一定來自順德,更不一定是自梳女,只是人們習慣稱住家女工為「媽姐」而已。
記者:鄭天儀攝影:梁志永、劉永發、楊錦文編輯:劉健華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13/1910792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