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疑的,美國放空機構格勞克斯已經掀起國內資本市場「F股信任危機」,這個神祕機構的背景究竟如何?兩位年輕的創辦人,其一曾熱情擁抱中國企業,另一位是來自紐約的律師,他在學生時代就已遊遍台灣。 海神「格勞克斯」(Glaucus) 是希臘神話裡的人物,原本只是討海的漁夫,因為吃了長生不老的草藥而永生;但是草藥讓他長了魚鰭、魚尾,格勞克斯因此長年在海上,拯救遭遇船難的漁民與水手,而且還能給予困惑的凡人預知未來的預言。 然而,以海神為名的研究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 Research),卻儼然成了中資上市公司的鬼見愁。格勞克斯是由威切特(Matthew Wiechert)與安達爾(Soren Aandahl)所創設,前者曾協助多家中資企業到美國上市,後者則是擁有哈佛法學博士學位的年輕律師。 威切特曾說:「創設格勞克斯,就是為了協助投資人在充滿欺騙的金融大海中,避免遭到吞噬,進而找到豐碩的機會。」他們從二○一一年起,陸續鎖定十家上市的中資企業(不含F-再生),指控這些公司財報造假;除了三家公司逃過死劫,其餘七家均遭到股票下市、公司清算、負責人入獄,或股價腰斬等命運。對於中資上市公司來說,這家宣稱拯救股民的海神,卻是專發死亡通告的死神。 只要合法 不避諱道德問題今年四月,安達爾的死亡筆記本新增了第一家台灣掛牌的上市公司──F-再生。 格勞克斯出具三十八頁的研究報告,指控再生公司營收誇大十倍、福建廠土地收購價格誇大四倍、擴建費用浮報三倍;同時依據中國政府的稅收資料,估算F-再生獲利只有報表的十分之一。格勞克斯的狙擊,不只造成F-再生股價重挫,更產生骨牌效應,境外公司回台灣掛牌的F股,全面籠罩在「假帳疑雲」風暴中。 面對放空集團襲擊,F-再生董事會通過金額高達二十二.七九億元、規模達一千萬股的庫藏股護盤計畫,約為平均日成交量的十倍;同時公司也駁斥格勞克斯的指控,並已具體提出法律訴訟。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F股上市上櫃公司約有六十家,與國內上市公司同樣都是強度監理制度,F-再生公司只是個案。曾銘宗並未對任何一方背書,除了要求證期局針對F-再生是否有財報不實、股價異常,及發表報告的外商有無藉機炒作三方面調查;也指出可透過台美合作協議,請求美國證期會(SEC)協助調查放空炒作集團的不法行為。 格勞克斯掛名研究總監的安達爾,是○七年才拿到紐約律師執照的年輕金融狙擊手,本身擁有芝加哥大學學士與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的顯赫學歷;格勞克斯與渾水(Muddy Waters)、香檬(Citron)等機構一樣,都是以製造假帳的中國企業為標的,研究中資上市公司的假帳行為,發佈研究報告,宣佈「目標價為零」,逼迫公司最後下市。 而公司的創辦人威切特,曾是羅斯資本(Roth Capital Partners)機構投資部的主管,羅斯資本是總部位在加州的小型投資銀行,專精在中小型企業的上市集資與合併,中資企業是羅斯資本的重要業務。 威切特當年負責將中資公司的股票賣給美國投資機構,曾經是熱烈擁抱中國夢的粉絲;但是,他發現中資企業普遍存在假帳疑慮,放空比作多更有賺頭,乾脆自己下海成立格勞克斯,一路發送中資企業死亡名單。 威切特顯然「生冷不忌」,只要有獲利的機會,法律上也站得住腳,他完全不避諱身段與道德問題。 在加入羅斯資本之前,威切特曾經創辦了icashdirect公司,自己包辦了董事長、總經理、業務、祕書等所有職務;主要業務是稱為「網路救急金」的現金貸款,專門針對窮苦的勞工階級,以日薪或週薪做抵押貸款。這種被歸類為「工資周轉金」的業務,實質上就是短期周轉高利貸,換算年息高達二○○%以上。 與台淵源 十多年前就開始至於威切特的創業夥伴安達爾,○七年考取紐約律師執照後,在紐約凱易國際律師事務所(Kirkland & Ellis)擔任企業法務律師。這樣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為什麼埋首大量財務資料、甘於做個行動神祕的投資研究者? 「我走上這一行,和安隆(Enron)案很有關係!」接受本刊越洋專訪時,安達爾暢言他從律師變身中資企業死神的心路歷程。 原來他在哈佛求學期間,曾擔任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某位地方法官的助理,參與偵辦多件重大白領詐騙案,包括總額二十九億美元的National Century詐欺案,以及舉世聞名的安隆案。這個機緣,讓他對上市公司高層種種劣行,及操弄財報數字的手法印象深刻,也打開他對財務研究的濃厚興趣。 「你還記得嗎?安隆是美國史上最大、甚至很可能是世界最大的企業詐欺倒閉案!」安達爾感嘆:「為何一家巨型企業涉及詐欺,大批的投資人卻毫無所悉,甚至年復一年地被公司愚弄?」他因此認定,成立一個小規模研究團隊,專門拆解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這個定位,在市場上應該有生存空間。 決定人生方向後,安達爾與在芝加哥大學認識、一起踢足球校隊的老友威切特共同創辦格勞克斯,一一年起,格勞克斯開始拆解財報、逐一出版研究報告。「格勞克斯獨立經營,我們客觀思考企業的價值,並且提出我們的客觀質疑。」安達爾強調。 四月上旬,安達爾剛剛到訪台灣,拜會國內的法律、會計業者,準備發佈報告。不過安達爾家族和台灣,已有長達半世紀的淵源。 「其實我曾來過台灣幾次,」安達爾說:「因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二年,家父長期住在台灣,後來他回到台灣時,也會帶我一起來。」安達爾回憶,他第一次踏上台灣,正好適逢首次政黨輪替,前總統李登輝下台,陳水扁上台執政;後來他甚至遍遊全台各地,想不到十餘年後,他會在這塊土地的資本市場進行狙擊。 「台灣是令人興奮的新市場」為了達到逼迫公司下市的目標,格勞克斯做足「全面空襲」的佈局。在發佈F-再生「目標價為零」的放空報告之前,據聞格勞克斯已動用新台幣數億元,建立大筆放空部位;再僱用本地的公關公司、透過媒體大肆宣揚,並且做足法律訴訟的準備。 股價下跌只是第一步的效應,後續還有冗長的刑事、民事、《證交法》訴訟,因此如格勞克斯之類的「放空機構」,往往選擇在美國、新加坡、香港等透明度高的市場進行狙擊,只要他們的研究報告有實據,美國SEC或是香港證監會,就對詐欺的上市公司進行嚴厲處罰。格勞克斯針對F-再生公司發動狙擊,是第一次對台灣證券監理系統的考驗。 安達爾在最近曾經來台灣瞭解證券市場法規,據聞也與本地多家律師與會計師事務所沙盤推演,近六十家中資F股有多家遭其鎖定,他在接受台灣媒體的訪問時說:「台灣是個令人興奮的新市場!」安達爾以及他的團隊未曾訪問F-再生公司,卻宣稱已經緊盯F-再生長達五個月。死神的興奮,卻可能是F股的災難。 格勞克斯的規模雖然不如渾水集團,而且實際運作只有三年,但是「勝率」卻極為驚人。 去年元月格勞克斯在香港狙擊「中金再生」,這家以廢鐵、廢銅回收的公司,○九年上市,獲得號稱「中國女巴菲特」的西京投資公司主席劉京、挪威國家主權基金,以及加拿大股神馬雷家族等知名投資者加持;格勞克斯卻在報告中指出中金再生從上市招股書就作假帳,主要供應商的採購金額絕大多數都屬虛構等。 放空報告出爐後不僅造成中金再生股價大跌,去年七月二十九日香港證監會更引用《證券期貨條例》將中金再生「清盤」;隨後香港警方逮捕董事會祕書林寶基、非執行董事黎煥賢以及財務長馮嘉倫,八月十二日再拘捕董事長秦志威。 去年十月,格勞克斯發佈對「青蛙王子」的研究報告,引述尼爾森的市場研究,認為從事兒童護理產品的青蛙王子虛灌營收。 青蛙王子已經營運二十年,是股本高達新台幣五十億元的大型消費企業,每年獲利超過新台幣十五億元,一一年七月在香港上市,總市值一度逼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青蛙王子遭到格勞克斯指控後,股價重挫,恢復交易當天再跌二二%,雖然沒有遭到證監會處罰,但是在今年三月底公佈一三年年報,獲利大跌一七%,股價再度狂瀉二五%,股價相較放空報告發佈前腰斬五○%,總市值剩下新台幣一百多億元。 今年三月底,格勞克斯再對四川眉山生產芒硝的旭光新材料發動攻擊,這家香港上市公司從此停牌,至今仍無法交易,也已經逾期無法公告去年的財報。 過去三年遭到格勞克斯指控的十家中資企業,逃過一劫的只有去年四月的搜房網(紐約交易所上市)、去年八月的福建閩中有機食品(新加坡上市),以及前年四月的首鋼資源(香港上市)。 勝率超高 衝擊台灣F股新加坡上市的福建閩中在報告發佈後崩盤,發佈之前原本在每股新加坡幣一元上下交易,發佈當日以○.八元開盤,隨即在短短兩小時內崩跌至○.三八元;但是原本持有閩中將近三成股權的印尼第四大富豪沙林(Anthoni Salim),在事件爆發第三天表態將以每股新加坡幣一.一二元(此為沙林在當年從新加坡政府基金購入的成本價)收購閩中,沙林迅速取得閩中超過五成的股權,並且成功將股價維持在新加坡幣一元之上。 打敗格勞克斯的還有中國大型鋼鐵國企首鋼集團旗下的焦煤公司首鋼資源,以及中國房地產銷售網搜房網。搜房網股價雖在放空報告發佈後下挫,卻在一年後大漲五倍;首鋼資源則在強大的母公司支持下,股價文風未動。 「勝率」高達七成的格勞克斯將槍口對準F-再生,引起台灣海外控股公司上市族群的恐慌。台灣的F股雖然採用與國內上市公司同樣嚴格的監管體制,但畢竟這些海外控股公司的帳務透明度,幾乎完全建立在會計師事務所與律師事務所的查核基礎,等於跨國會計師事務所以自身的信用,來支持F公司財務的可信度。 中國市場複雜,存在大量的假帳空間,過去發生過的案例中,甚至連中國銀行的存款憑證都有造假空隙。格勞克斯襲擊F-再生,已觸發台灣投資人全面檢視F股的財報真實度,剛剛起步的海外公司上市制度,勢將經過一次全身體檢,能否通過檢驗,攸關個股前景、會計師事務所的公信力,以及F股的市場認同度。 (本文作者乾隆來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10度狙擊 7勝3敗 ──遭格勞克斯指控的公司及後續結果公司 上市地 狙擊時間 主要業務 後續結果旭光高新材料 香港 2014/03採集芒硝加工為藥用原料與PPS樹脂 股價大跌並停牌,至今未交易青蛙王子 香港 2013/10 兒童護理產品 股價下跌60% 福建閩中 新加坡2013/08 有機食品 發佈當日股價重挫48%。印尼第四大富豪沙林將原有29.6%持股增加到51.6%,股價重回狙擊前的水準 搜房網 紐約 證交所 2013/04 中國房地產銷售網 發佈報告前每股4.5美元;今年3月最高來至每股19.2美元中國金屬再生 香港 2013/03廢鐵、廢銅回收 公司清盤中國西部水泥 香港 2012/08 水泥生產 目前股價較報告發佈時低25% 首鋼資源 香港 2012/04 焦煤生產股價未受明顯影響龍騰礦業 那斯達克 2011/08 煤炭買賣 今年四月遭美國證期會起訴詐欺,股價重挫,並且將在四月底下市旅程天下 那斯達克2011/04 旅遊網站 會計師辭職、公司下市;美國證期會起訴公司執行長與高層海灣資源 那斯達克 2011/04 化學品買賣報告發佈後股價下跌四成註:紅字部分表示格勞克斯獲勝案例 整理:乾隆來 撰文‧乾隆來、周岐原 |
| ||||||
什麼樣的半導體公司,居然讓外資分析師用兩年後的預估每股盈餘數字,再乘上四十五倍的超高本益比,得出一個「七百五十元」的目標價? 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叫作力旺科技,看好它的外資是英商巴克萊證券,由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帶領的研究團隊做出一份令業界譁然的報告,更「做多」到讓櫃買中心介入調查。 因為力旺股價五個月不到、漲幅高達二七六%,光是四月以來,更五度被列為處置股票,還祭出二十分鐘撮合一次的分盤交易,偏偏排隊買進的投資人還是一大堆,越限制漲越高,讓外界猜測難道是公司派與市場派聯手,要跟主管機關對幹? 「其實我已經兩次跟主管機關反映了,因為一般商品不是越限量、越會造成搶購嗎?」力旺董事長徐清祥說,「我們是成長趨勢向上的公司,(限制交易後)現在變成『限量精品』,市場恐慌買不到,當然股價會飆漲。」 營運採安謀模式營業利益率高於聯發科 徐清祥口中的「成長向上」,指的是,力旺每年都以營收成長三成為目標,搭配毛利率超過九成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如Flash)矽智財營運模式,營業利益率在今年第一季創下四八.五%的新高紀錄,也遠高於聯發科的二三.五%。 由於力旺是台股唯一一檔矽智財授權公司,營運模式猶如手機晶片背後的隱形霸主安謀(ARM),靠著向晶圓代工或者晶片設計公司,收取授權金與權利金來獲利。 徐清祥解釋,以今年客戶新品開發數量創新高的趨勢來看,營收一路到二○一六年都將年增三成,剩下的就是該給多少倍本益比的問題了。 倍本益比巴克萊訂出超高目標價 這時,今年喊價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巴克萊引發市場討論,麥格理給力旺的目標價低於三百元,巴克萊一出手,卻以二○一六年預估力旺每股稅後盈餘超過十六元,再乘上遠高於台灣半導體股的四十五倍本益比,得出七百五十元的超高目標價。不僅主管機關看不下去,國內投信業也難認同。群益投信投資長吳文同表示,一般目標價多半高於市價三至五成,這次卻多達二至三倍,「一般投資人的確比較不能接受」。 力旺股價從去年六、七十元起漲到現在逼近三百元大關,股東結構買盤也從最早的台中醫生幫,交棒給國內投信法人,再到近期的外資法人。 延攬人才吸外資五月外資持股已超過兩成 力旺買盤大轉變,關鍵在於徐清祥今年四月成立投資部,延攬國泰投信前投資長陳莉菁擔任處長,鎖定外資出擊。 陳莉菁曾在景順投信、匯豐中華擔任過基金經理人,研究領域就是半導體產業。她把力旺與本土投信、外資機構都牽上線,目標是讓安謀的股東也成為力旺股東,過去鮮少受外資關注的力旺,近期外資持股比已達二二%,而前一波推升力旺上漲的國內投信持股比率,則已降至一一%。 目前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美國路博邁(Neuberger)都已是力旺的新股東,另外也有兩個安謀股東表達投資興趣。 「我的確希望long hold(長期持有)的外資股權比重能有五○%,因為他們的籌碼比較穩定,」徐清祥坦言,過去力旺並未經營法人關係,常被誤認是晶片設計公司。為了讓外資埋單,徐清祥也發揮過去擔任大學教授時的治學精神,鑽研安謀與台積電的簡報,避開過去一味用專有名詞強調自家技術的專精,試圖用投資人都能聽懂的語言來介紹公司。 今年第一季力旺營收年增率四九.二一%,每股稅後盈餘增加也有一○八%;對照去年全年營收成長率約三二%、每股稅後盈餘增加約八成,徐清祥認為今年開始的成長態勢已經確立。公司派積極做多,巴克萊也很埋單,今年已喊出兩檔市場最高價的千元中小型股,分別是兩千元的漢微科與一千元的碩禾,已經夠令市場側目,現在又多了這檔力旺。 但即便以巴克萊預估力旺今年每股稅後盈餘七.九八元計算,五月二十六日力旺的本益比也已高達三十七倍,遠高過於聯發科的十七倍,投資人介入時仍須小心謹慎,避免股價在外資激情下,提前過度反應而受傷。徐清祥認為,現在力旺只是讓更多投資法人瞭解其價值,並不是在「炒股價」。 公司派如此積極推銷,股價也大漲回應,究竟如公司派宣稱的力旺是「限量精品」,還是真的有人在乘機炒股?只能留待主管機關的調查,以釐清市場疑慮。 |
| ||||||
散戶們注意,以後沒有外資報告可看了!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宣佈,為了不讓股市散戶隨外資報告起舞,近日將推出外資報告管理辦法,嚴禁外資券商把報告提供給客戶以外的對象。此舉被視為是F-再生被狙擊、巴克萊報告看空台灣電子業等事件之後,金管會所祭出最強力的反擊。但此舉到底是保護散戶,還是加重散戶、法人的資訊不對稱? 打從四月底美國作空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發佈報告,將F-再生目標價定為零之後,金管會對外資報告的管理,越來越嚴格。當時,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記者會上強硬宣示,將對發佈報告的格勞克斯提出民、刑事告訴。而近來外資券商巴克萊證券連兩篇報告引起市場譁然,觸發金管會祭出新管理辦法的決心。 根據證交所統計,今年一到六月外資法人佔台股成交比重達二二.四%,六月底外資持股市值佔台股比重高達三七%。外資對台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逼近「喊水會結凍」的程度。這也難怪,金管會這麼急著對外資「喊」股市的做法進行限制了。 金管會設限,不是頭一回 面對外界詢問,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明,新辦法的管理方向,是希望外資報告只限提供給客戶,不能透過媒體對不特定散戶傳播,進而出現影響股市、操縱股價的情況。 其實,金管會對外資報告設限已不是頭一回。券商公會秘書長莊太平解釋,早在二○○九年二月,券商公會就在金管會授意下建立網路申報平台,以公會自律方式,要求外資券商一旦研究報告被媒體引用並影響股市時,必須上網說明。而金管會即將出爐的新辦法,儼然就是將自律變成官方罰則。 還記得當年券商公會自律平台啟用後,適用的第一個案例,是里昂證券將二○○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估為衰退一一%的唱衰報告,引發外資只能報喜不能報憂之譏。國際知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為此寫了篇專文調侃金管會,竟然用這種手法鼓勵券商發佈正面報告,還狡猾的暗示外資去打官司控告引述報告內容的媒體,以避免報告流傳。 這也難怪,被問到對金管會即將出爐的新政策看法,好幾位美系、歐系外資分析師怕惹毛金管會不願具名,卻都異口同聲指出,台灣限制外資報告不可給媒體的做法,可說是「獨步全球」。一位擔任過外資券商台灣區最高主管人士,更反譏財政部部長張盛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才是最常對媒體放話影響股市的幕後黑手。 加上F-再生事件發生時,金管會首創先例大動作告官,形同為特定個股背書。沒想到F-再生之後接連出現調降股利、庫藏股買回執行率僅三%等口水護盤利空,從金管會為F-再生財報背書至今,股價已下跌逾兩成,讓被套牢的散戶在網路論壇嚷著要申請國賠。金管會對近來外資報告事件的應對,顯然已出現進退失據的窘況。 美管制三招,禁得更高明 美國證管會(SEC)處理「看空大戶」的做法,或可做為金管會參考。最近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對沖基金負責人艾克曼(William Ackman)對上直銷公司賀寶芙的案例。 艾克曼藉由自家對沖基金放空賀寶芙後,於二○一二年底發佈報告指控賀寶芙違法,並將目標價定為「○」,同時檢附相關資料向證管會檢舉。沒想到,賀寶芙股價並未大跌,因為有一群看多賀寶芙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聯手在市場上砸銀彈與艾克曼對作。艾克曼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不滿證管會遲遲未進一步查地雷,竟然找上國會議員遊說,要求向證管會施壓。 這件事最新發展是,證管會的調查對象既不是艾克曼也不是賀寶芙,而是那群作多的對沖基金經理人,懷疑他們在一場聚會後合謀炒作賀寶芙股價。而艾克曼找國會議員施壓雖引發爭議,卻也引來美國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聲援,公開撰文表示「遊說」是公民應享權利,此舉完全沒問題。 由這齣美股肥皂劇可觀察到,美國證管會對於券商報告的管理方式,不是細究傳播管道,而歸結為三大原則。第一,不能「心口不一」,不能對內說一套、發佈報告又是另一套。第二,不能有利益衝突與內線交易,個人持股可與報告內容同向操作,但不能反向對作或私下與他人聯合炒作。第三,須充分揭露自己的持股與關聯性,例如艾克曼在發佈看空報告時擺明了早已布建放空部位,就不涉刑責。 外資炒作啥,散戶將更無知 「外資報告是否有價值,寫得好不好自有公評。」前外資分析師、睿騰管理顧問總經理王安亞分析,期待政府的保護方式,是藉由懲罰讓發佈不實消息、造成不公平競爭的人離開市場,但對於有憑有據的評論與預估,就不應限制過多,給予資本市場發揮的空間。 台灣散戶佔股市成交比重達六成,金管會為保護散戶推新政,苦心可體會。但外資影響股市甚巨,外資的客戶則大多是法人,限制報告只限客戶閱讀,只怕會導致法人與散戶資訊更不對稱,信不信外資報告該由散戶決定,至少知道外資在炒些什麼個股,不是嗎? 【延伸閱讀】台股連2個月被「空襲」,惹火曾銘宗——近年金融主管機關槓外資事件簿 ●2014年6月對象:巴克萊事由:報告直指台灣電子供應鏈將被中國取代主管機關反應:研擬具體規範外資發佈報告 ●2014年5月對象:巴克萊事由:出具力旺最新報告,目標價比市價高出2倍以上主管機關反應:櫃買中心發函券商公會要巴克萊提出說明 ●2014年5月對象:格勞克斯事由:放空並發布報告給予F-再生目標價0元主管機關反應:由投保中心受理小股東登記提告求償 ●2011年12月對象:所有外資事由:總統大選前,外資對台股、選情預測被媒體放大解讀主管機關反應:報告被媒體揭露3日內,下單若與報告反向須提說明 ●2009年2月對象:所有外資事由:里昂證券看衰台灣經濟成長率-11%,適用網路申報首例主管機關反應:報告被媒體引用引發波動者,須上券商公會網站澄清 ●2008年7月對象:花旗事由:預估台股指數下看6,500點主管機關反應:金管會前主委陳樹要求外資發言應該有所依據 ●2008年3月對象:高盛事由:大選前預測藍營勝選台股上萬點,綠營連任下修6,600點主管機關反應:證交所突然非例行性稽查外資券商 整理:蔡靚萱 |
2014-07-21 TWM | ||
推動台股上萬點的要角,鴻海已成為外資齊力按讚的對象,在蘋果iPhone 6訂單站穩獲利腳步,郭台銘更將靠著三大新事業佈局,讓目前近四兆元營收的鴻海,能夠進一步達成十兆元帝國的目標。 撰文‧林宏文 當台灣電子業普遍面臨成長停滯與利潤萎縮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卻愈幹愈起勁,不斷朝創新領域佈局,讓鴻海成為台股上看萬點的中流砥柱。 根據多家外資分析師評估,由於看好鴻海今年在iPhone 6的接單,以及明年起在機器人、汽車電子、電信和雲端等投資即將發酵,預估今年及明年的稅後EPS(每股純益)將落在九元及十元附近,對於鴻海股價也都樂觀預期,目標價最高上看一二○元。 事實上,截至七月十四日,鴻海今年股價已經大漲超過四成,投資人之所以如此捧場,主要是因為鴻海今年獲利表現令人驚豔,而且對於未來具發展潛力的新產業,更已領先投入佈局。 不過,鴻海如何做到郭台銘的十兆元營收目標,仍然引起大家的質疑與討論。十兆元的營收,是鴻海去年營收三.九五兆元的二.五倍,等於是要新增六兆元才能達成;這六兆元的營收相當於目前三星電子的營業規模,鴻海要從哪裡取得這麼大的營收? 除了擴大原有事業的規模外,鴻海最大的成長來源必須仰賴新事業佈局,目前鴻海鎖定三大產業,從機器人、汽車電子到雲端電信產業,都是規模達數兆元的產業,也成為推動鴻海營收成長的關鍵力量。 引擎一:機器人 兩大巨擘軟銀、Google 都找上鴻海合作 例如,近來很夯的機器人產業,就是鴻海的新成長動能之一,而且由於已投資佈局多年,今年起將有明顯訂單挹注。 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兩大指標性企業,一家是六月才發表胡椒粉(Pepper)機器人的日本軟體銀行;另一家則是去年大舉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以發展機器人作業系統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為目標的Google,如今這兩大企業,都選擇鴻海作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合作夥伴。 機器人產業已發展三、四十年,鴻海早期也投入研發,但近幾年中國工資上漲,工業自動化需求大幅提升,鴻海的開發腳步才加快,並做出不錯的成績。 在最近加緊趕工出貨的蘋果iPhone 6生產線上,已有部分產線用到名為Foxbot(鴻海機器人)的設備,也因此,當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想推出Pepper機器人時,很自然地找到他的老朋友郭台銘。 胡椒粉機器人瞄準老齡化社會,推出可以陪伴老人的家庭照護型機器人,這台機器人可透過Wi-Fi連上雲端的人工智慧,並內建攝影機和麥克風,可錄製老人的表情和語調,傳送到數據中心分析整理,透過雲端及軟體的運作,讓Pepper擁有學習對人類情緒的判讀能力。此外Pepper的手指可靈活操作,相關的機構件與開模都由鴻海負責。 Pepper預計明年二月推出,定價為十九.八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比過去機器人售價便宜許多,市場相當看好日本市場的銷售前景。軟銀的Pepper機器人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為商業用途機器人又打開另一扇大門。 過去大家對機器人的發展,主要都集中在工業用途,但實務上商業用機器人種類更多,而且市場更大,例如去年全球工業用機器人總需求量為十七萬台,但光是家庭用掃地機器人銷售量就高達五百餘萬台,而且預估今年數量會再成長兩成以上。 至於機器人產業另一大巨擘Google,企圖心更不容小覷。Google去年將原本負責智慧型手機Android平台的魯彬(Andy Rubin)調至機器人部門;同時過去幾年也透過購併整合軟硬體技術,推出機器人作業系統ROS,目標就是要成為機器人的標準平台,讓全世界眾多軟硬體開發商都以ROS為標準,一統全球機器人江山。 研究並開發機器人三十年的交大電機系教授宋開泰說,軟銀與Google正好代表兩大商業模式,軟銀會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垂直的系統與應用,Google則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平台供大家選擇。這種競爭模式,與過去蘋果與Google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較勁非常像,可以密切注意未來兩大廠的動作與佈局。 三十年前宋開泰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是以機器人為研究主題,如今他在交大的實驗室,已成功開發出工業用及服務用等十餘種的機器人。對於近來機器人產業的進展,宋開泰相當興奮,他預期今年將是機器人產業大幅起飛的關鍵年,尤其是工業與商業市場同步起飛,會帶動新一波的產業大成長。 鴻海佈局的另一大產業,就是汽車電子業。 在這個全球產值已上看二千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六.九兆元)、足以與電子業媲美的超級大產業中,鴻海已經投入十餘年;不過,近來鴻海在汽車電子的進展已有加快現象,包括傳統的汽車電子零組件,鴻海在電池、電機、電子控制及驅動器等領域,都已紮下不錯的根基,也打進不少中國及歐美日等車廠;至於在更新的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車等領域,更是卯足力爭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 引擎二:汽車電子 積極爭取特斯拉、Google訂單在電動車部分,鴻海目前已切入電動車的開發,初期以定點路線為主的大客車為發展目標,藉此培養集團在整車系統的設計與零組件發展能力,達到練兵的效果。 至於在全球最大電動車特斯拉(Tesla)的供應鏈部分,鴻海集團則早在五年前就已積極切入,從連接器、機構件到面板(由群創供應),都有鴻海提供的產品,而且供應項目越來越多。郭台銘積極搶攻特斯拉訂單,另一個目的當然是要打擊他的頭號敵人,也就是比亞迪的創辦人王傳福。 此外,在Google推出的無人駕駛車部分,郭台銘也盡全力爭取卡位。根據Google的評估,由於無人駕駛車受限於法規及市場接受度,真正上路時間可能在五、六年後,也就是大約二○二○年,但初期仍可先應用到企業內部、大賣場、倉儲或工廠等專業領域。 據瞭解,郭台銘曾應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之邀,至Google美國總部試乘無人駕駛車。相對其他許多企業主擔心無人車安全性,猶豫要不要試乘,郭台銘二話不說,立刻跳上去坐,讓眾多Google主管印象深刻。 Google的無人駕駛車雖然仍在概念車階段,但今年底就會有百輛原型車出廠測試。由於無人駕駛車具有革命性的衝擊力量,對現有汽車產業極具破壞力,也成為過去難以打入傳統汽車產業的鴻海,積極參與並尋求翻身的項目。 鴻海佈局的第三大事業就在電信及雲端產業。 其中,進軍4G競標並收購亞太電信,只是鴻海躋身電信運營商的第一步。郭台銘很清楚,鴻海集團很難在既有電信運營基礎上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或遠傳等公司競爭,因此,整合鴻海在電信、雲端數據中心、連接器及伺服器等眾多優勢,進而跨入國際電信服務市場,將是鴻海在電信事業最重要的差異化策略。 引擎三:電信及雲端 與國際大廠合作 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例如,在伺服器及資料中心等雲端產業領域,鴻海近幾年就已累積不少經驗,並與惠普各出資一半成立伺服器事業,讓鴻海擁有製造與銷售權,累積在全球雲端與資料中心的經營知識與能量,建構未來數位匯流的基礎,這對鴻海跨足電信運營將產生重大加值。 六月底,鴻海宣佈投資新台幣一一二億元入股韓國SK c&c,SK是韓國僅次於三星及LG的第三大科技集團,旗下擁有韓國第一大電信公司SK telecom,以及全球第三大記憶體廠海力士(Hynix)。 不過,相較於三星及LG在全球3C產業的綿密佈局,SK集團仍然有一大段差距,這也成為SK與鴻海結盟的關鍵理由,希望透過鴻海快速拉近與前兩大集團的差距。 至於鴻海則透過投資SK c&c,快速進入IT服務和雲端資料中心兩大領域,並且也埋下未來兩大集團在電信、網路等領域合作的伏筆。透過這項結盟,讓鴻海國際化的路線愈來愈清楚,也讓鴻海電信事業與國內其他業者有所區隔。 其實,郭台銘在佈局電信產業時,就已確定不會只滿足於發展台灣市場而已,亞太是佈局的第一步;但以鴻海擁有各種產品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未來必然可以在電信服務市場上,為客戶量身訂做出不一樣的產品及服務。 郭台銘說,4G時代就是影像時代,所有訊息都要眼球化,全世界只有鴻海擁有連接器、數據中心和伺服器的多重優勢,這將是鴻海跨入電信事業的最大利基。 此外,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的作法,也很可能是郭台銘的傚法對象。軟銀近年來透過收購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Sprint),躋身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移動及美國威訊通訊(Verizon)之後的第三大運營商,將是郭台銘有樣學樣的傚法對象。 鴻海新事業佈局 受外資肯定── 外資預期鴻海目標價、獲利狀況與看好原因外資 目標價(元) 稅後EPS預估 調升目標價原因巴克萊 120 2014年:8.91元2015年:10.03元 鴻海掌握多數iPhone 6訂單,出貨可望在8月底轉強。同時郭台銘預期2014年營收穫利都可望有10%~15%成長。 滙 豐 117 2014年:9.3元2015年:9.9元 鴻海今年在桌上型電腦和iPhone的出貨可望帶動營收穫利成長。郭台銘對今年營收、獲利的成長展望優於市場預期。 大和國泰 113 2014年:9.24元2015年:10.46元 在蘋果下半年兩款iPhone 6新機帶動下,今年全年出貨量上看1.9億支,鴻海可望吃下其中的多數訂單。 瑞 信 110 2014年:9.1元2015年:9.8元 除了iPhone 6成長動能可期,也看好資料中心業務有機會在2015~16年帶動鴻海獲利成長。 麥格理 108 2014年:8.67元2015年:9.81元 看好iPhone 6的出貨以及在機器人、電動車和雲端的投資。 美銀美林 107 2014年:8.97元2015年:9.58元 看好鴻海8月開始出貨轉強,新iPhone將是下半年最主要成長動能。同時也看好鴻海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營益率改善。 整理:何佩珊 |
| ||||||
金管會鐵了心管制外資報告針對個股漫天喊價的現象,外資券商譁然。但事實上,外資券商出具個股報告,雖然主要對象是客戶,但分析師普遍也心知肚明,這份報告,通常很快就會出現在媒體版面……。 撰文‧張舒婷 七月三十一日,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滿一週年的日子,當天台股卻慘遭外資賣超一○四億元,指數大跌一三一點。有部分聲音指出,由於金管會表示將強化外資報告管理,要求外資券商若發現其報告的目標價、業績預估等被媒體報導,必須主張著作權,這項新制引發外資疑慮,外資才會出現報復性賣壓。 雖然當天曾銘宗再三強調,相信外資是理性的投資機構,不至於出現報復性賣壓,不過事隔不到二十四小時,「主張著作權」的政策仍轉向;金管會證期局表示,一旦要求外資券商主張著作權,媒體引用報告就可能被告,「為了避免傷害媒體,將不會採取此管制方式。」除此之外,「參考國外作法,目前也的確沒有別的國家這麼做。」 具外資色彩個股 喊錯機率高 且不論金管會以更嚴格方式管理外資是否合理,官方說法至少已點出一個台灣資本市場特有的現象:媒體熱中報導外資對個股的目標價,而投資人似乎也對外資目標價特別看重。 「我們其實都心知肚明,自己寫的報告,非常有可能最後會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並且影響一般散戶的操作策略。」某家知名外資機構分析師不諱言表示,撰寫報告時,對象當然是針對客戶,只不過分析師也知道,記者們泰半有管道可以取得報告,「尤其外資通常只針對市值三百億元以上的個股進行分析,這類股票在市場上的關注度較高,媒體一旦取得報告,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本刊查詢過去一年兩大證券專業報紙的資料,光是出現在前三版、標題有「個股外資目標價」的報導,總共就有一九二則;換言之,投資人平均至少每兩天,就能在證券專業報的重要版面上,看到一則「××外資對××股目標價達××元」之類的標題。 媒體報導等於擴大了分析師對個股股價的影響力,既然分析師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報告有此「火力」,那麼,關鍵就在於外資分析師是否濫用報告影響力,甚至存在外界所質疑的「喊高價卻反手賣」的現象。 初步來看,在近一年見報的一九二則「外資目標價」報導中,刊出已滿一個月的共有一七三次,若比較「目標價」、「見報日收盤價」、「見報一個月後收盤價」等,會發現,若以「一個月」的期間做判斷,外資「喊錯方向」的次數是六十四次,佔比三七%,喊錯的股票檔數則有三十二檔。 由三七%的「喊錯機率」來看,似乎不能說有「喊買卻反手賣」的現象,「但,若是外資持股比率較高、外資色彩較重的個股,喊錯的機率會明顯較高。」某資深台股投資人提出他的觀察;就數據來看,的確在六十四次的「喊錯方向」中,聯發科、台積電、宸鴻這三檔外資持股比率較高者,就被外資「喊錯」了十八次,三檔股票佔了「喊錯」總數的二八%。 當然,外資對個股目標價的設定往往是以一年至一年半為「有效期限」,不能以一個月來定奪喊盤準度,再者,股價漲跌也有各種複雜多元的因素,且外資本身也分成「Buy side」和「Sell side」兩個部門,媒體常見的報告出自後者,無法影響類似自營部門的Buy side進出動向,但「外資色彩較重的股票,短線股價走勢相對容易與外資喊價相反」也是事實。由此來看,在「外資目標價滿天飛」的台股市場中,金管會加強管理外資對目標價的揭露,確實有其必要性。 某外資分析師指出,一般外資券商內規均相當嚴格,不會輕易讓分析師對外表示看法。他也相信,多數分析師都是愛惜羽毛的,「但我必須承認,確實有某些分析師,樂見媒體記者引用自己的報告。」 報告曝光事小 應嚴查有無內線交易 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則表示:「不是每位分析師都有良好道德。」他指出,不管是外資或本土券商,都有一些習慣靠上市櫃公司「餵養」消息的分析師,只是外資佔台股成交比重達到三成以上,是三大法人中最具影響力者,這也讓一般上市櫃公司往往更看重外資分析師。換言之,外資報告的確存在「被有心人士利用」的可能性。 儲祥生建議,必須對外資報告建立一套管理機制;然而,到底怎麼管卻是一大難題。在金管會放出「外資必須主張著作權」的新制風向後,除了引發外資反彈之外,也有金融業者擔心政府「開自由化的倒車」,恐不利台股市場的國際評價,一位港資券商分析師就感嘆:「全世界只有台灣如此忌憚外資。」不過,他也提出了國外監管單位的基本作法,「不是管理報告的曝光,而是嚴查這份報告的背後是否存在內線交易。」他指出,每份報告的預估數字,都必須有其資料依據和邏輯推演,資料準確性和邏輯嚴謹度可交給客戶及市場檢驗,監管單位該做的,是嚴查報告發佈前後的資金異常進出情況。 市場有傳言指出,今年五月巴克萊證券分析師侯明孝對力旺發佈市價三倍的「目標價七五○元」報告前,以力旺為標的的權證即有「被特定人士蒐購」的現象,是否形成內線交易,值得主管機關進一步追查。 至於對外資報告的管理究竟該如何拿捏?金管會高層表示:「對外資加以管制的方向不變,還是會祭出其他措施。」官員指出,在首度出招失利後,金管會已決定將先仔細研究國外作法,預計在不久之後即會再出招。 哪些個股,短線走勢最常與外資喊價相反? 以過去1年在2大證券報前3版出現的標題統計,對比1個月後股價,以下個股與外資喊價相反的次數最多: 股票 代號 公司 目標價 見報次數 1個月後走勢與喊價相反次數 外資持股 比率(%) 2454 聯發科 15 7 61.8 2498 宏達電 9 7 20.7 3763 宸 鴻 12 6 57.9 2330 台積電 9 5 76.3 3008 大立光 20 4 40.8 註:外資持股比率結算至2014/8/4 | ||||||
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的消息,令國外曾擁有類似商業交易經歷的投資銀行為之振奮。他們緊盯這些富有的中國金融機構,準備搶食這些可能高達2.75億美元的承銷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為增加一級資本,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預計總計融資金額為550億美元。
其中的一些國際投行比其他同類競爭者準備得更為充分。高盛就是其中之一。
高盛很早就開始尋找潛在的中國優先股發行商機。五年前,高盛將一支全球混合債券專家組派往亞洲,與潛在的中國客戶接洽。該集團的中國機構高盛高華證券承攬了三家中國的銀行優先股承銷,是所有國際同行中表現最出色的。
緊隨其後的便是瑞士信貸集團。該集團通過與中國方正證券共同出資成立的瑞信方正證券(Credit Suisse Founder Securities)承攬了兩家中資銀行的優先股承銷。瑞銀集團承攬了一家。
截止8月20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陸續公告稱其發行優先股方案已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
目前,公布優先股發行計劃的銀行已有七家,包括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和建行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其中,浦發優先股發行可能最快,計劃籌資300億人民幣。而規模最大的當屬中國銀行,總籌資為1000億人民幣。
優先股是一種股債混合型證券,一般不上市流通。持有人享受穩定股息,但不能退股。若發行人資不抵債,優先股持有人可能將承受損失。對銀行來說,發行優先股不會稀釋總股本,也不會稀釋上市公司每股業績。
盡管優先股發行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但中國卻剛剛在去年放開此項業務,以擴寬更多融資渠道。銀行也是在今年4月才獲得監管機構的批複,並試圖通過發售優先股以籌集更多資本、達到更為嚴格的巴塞爾 III監管要求。
據商務部網站,國家衛計委、商務部日前聯合下發通知,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2014年7月25日起,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除香港、澳門和臺灣投資者外,其他境外投資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設置中醫類醫院。"
通知要求,擬申請設立的外資獨資醫院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置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另外,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立和變更應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和要求辦理。
經濟參考報援引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醫院提供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服務理念。
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中就提出,對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在我國境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試點,逐步放開。
今年7月1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31條”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於2000萬元的最低限制。
本月,隨著中國境內首家外資全資(除港澳臺)醫院德國阿特蒙將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外資獨資醫院的發展之路進一步受到市場關註。
實際上,如果算上香港和臺灣資本的話,德國阿特蒙醫院是國內第三家外資獨資醫院。另外兩家分別是臺資獨資的上海禾新醫院,和港資獨資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不過經濟參考報報道,以上海禾新醫院為例,患者在醫院領取的藥物尤其是進口藥,與公立醫院現有的產品沒有差別,這意味著外資醫院在藥品上並沒有特殊優勢。 另外,由於缺乏豐富的商業醫療保險,也將許多潛在用戶擋在了“高大上”的外資醫院門外。再者,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門檻。
由於缺少銷售渠道和營業網點,外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在中國歷來主打批發性銀行業務,而對於零售業務也主要專攻私人財富管理領域。
據FT報道,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正在考慮退出中國大陸地區的資產管理業務,逐步轉向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縱觀整個資管行業,由於缺少足夠的分銷渠道以及過低的利潤率使得一些外資機構將目光瞄準了富有的小眾市場,並通過設計複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搶占市場份額。
意大利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Azimut Holding在中國設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安中投資管理公司(AZ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初期與國內共同基金搶占市場份額失敗之後,安中開始將目光對準富有的私人客戶群體。
2012年,國內政策開始允許共同基金與外資機構設立子公司,於是像信誠基金管理和工銀瑞信等合資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據渣打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誌浩(Stephen Green)測算,2013年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飆升65%達到11萬億人民幣左右,遠超銀行存款15%的增長速度,這充分體現出財富管理模式的受歡迎度以及投資者對於收益率的渴求。
以安中投資管理為例,該基金通過更為卓越的風險管控能力來將自己的產品與同業競爭區分開來,安中的基金並未使用任何杠桿,盡管這導致了其收益率落後於國內的共同基金。
分析人士稱,盡管一些外資基金的收益率較低,但其投資策略更為有效,對於風險-收益的平衡技術也更為先進,深受一些有海外投資背景的富人喜愛。
英國對沖基金巨頭英仕曼集團(Man Group)是首批允許吸收國內資本投向海外市場的六家外資對沖基金之一,該基金贏得市場的技巧在於雇傭眾多優秀的國內基金銷售人員來面對國內富有群體進行針對營銷,甚至通過教學和培訓的方式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此外該基金對於透明度,風險以及合規的把控也是保證市場份額的重要前提。
中國的財富管理領域歷來被瑞銀,高盛等老牌機構所把控,一些外資機構為了打破這一傳統,紛紛推出與眾不同的投資策略與產品,比如Mercury Capital聲稱將通過杠桿融資,以及利用歐洲和香港鉆石貿易價差進行套利等策略為投資者提供高達16%的年化收益率。
或許一些投資者還會選擇私人銀行,但問題是私行對於傭金的計算是以交易筆數計算的,這就導致了銀行可能為了提高傭金而過多地進行不必要的交易。一些外資基金公司抓住了這個機遇,以客戶持有基金份額的時間長短來考核理財顧問們的業績。
盡管外資基金公司富有創造力,但是競爭依舊慘烈。國有四大行一直在拓展財富管理領域,增雇銷售人員並擴大客戶基數。在這樣一個嘈雜的市場,每家機構都在爭奪高凈值人士(NHWIs)的資產,盡管要花費許多成本,但該領域的利潤依舊誘人。
據王誌浩估計,大約三分之一的財富管理產品投向了房地產貸款和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這在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累積的背景下是極具風險的,盡管監管機構正在出臺政策限制財富管理機構的風險投資行為,但與信托,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還有基金公司不同,財富管理機構所受到的監管依舊較弱,所以隱含的風險也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