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崛起回顧:鄒勝龍幻象背後,是什麼價值10億美金?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359-1-1.html從位於深圳軟件園的迅雷公司總部向西南望去,不到一公里之外有一座新建成的大廈,大廈頂部藍色的「騰訊」字樣只管並不張揚,但所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清楚,這兩個字只有一個含意:一個不願面對又無奈躲避的對手。37歲的鄒勝龍天天上班一仰頭就能看到這兩個字,對他來說,騰訊顯然像征著更多。迅雷以下載起家,但卻是騰訊給了迅雷最大的商業化啟示。可以說迅雷正在複製騰訊的發展門路:首先依附一款產品獲得海量用戶,而後在此基礎上推出互聯網增值服務,並將流量變現,用鄒勝龍的話說,即所謂的「先圈地,後種地」。2009年第三季度,騰訊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的收入超過26億元,這是一條被騰訊證實了的光亮大道,但迅雷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2004年迅雷崛起,憑藉著下載速度快的特點,敏捷超出網際快車等其他同類下載軟件,成為下載範疇的當先者,2008年的市場據有率超過73%,累積裝機量超過2.6億。隨同著市場佔領率的晉陞,迅雷也獲得VC的追捧,2004至2007年,迅雷獲得IDG VC、晨興、聯創策源、Google等多家機構的投資。鄒勝龍在2006年曾表現:迅雷於2008年上市。但下載只是一個基本服務,迅雷很難將海量的用戶、流量轉化為收入,鄒勝龍的解決方式是向騰訊學習,推出增值服務。從2006年開端,迅雷推出迅雷在線,通過技術整合供給在線視頻服務;2007年迅雷投入全體力氣研發迅雷6,參加SNS元素;整合多玩網贈與的搜索工具gougou.com;到2009年,迅雷終極將重心放在在線視頻和網絡遊戲上。「再給迅雷五年,我信任迅雷能夠做到今天騰訊的範圍,由於這個增值平台上的貨色是十分有價值的。」12月8日晚,鄒勝龍對《創業家》雜誌說。但事實上,迅雷遠非鄒勝龍所說的那麼樂觀,它至少面臨著三個很大的挑戰:用戶、版權,以及下載價值的萎縮。一、用戶。儘管都有海量用戶,但迅雷與QQ之間有實質差別:QQ是一個溝通平台,承載著用戶的社會關係,甚至情感寄託,具備極強的用戶黏性,因而用戶可認為QQ空間、Q-Zone、QQ秀這種增值服務支付費用;迅雷則只是一個工具,用戶使用它僅僅為解決下載的需要,而不會長時間地將眼光停留在下載界面,增值服務就成了無源之水。也可以說,騰訊圈到的是地以及地上的住家戶,迅雷圈到的只是一條小徑,以及上面促而過的路人。二、下載。作為一種互聯網服務,下載必將滅亡。隨著帶寬一直進步,多數利用都已不需下載到本地,直接在網絡上就可以完成,這就是所謂的「云計算」的將來:用戶只要要將自己的終端插入云中,云中的所有服務即可為我所用──即便是高清視頻這種偉大的文件,也可以在閱讀器中實現流利播放,誰還需要下載?誰還會容忍電視劇佔據自己的硬盤?技術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完整可以搖動迅雷的地基。
三、版權。如今的迅雷早已不僅是個下載軟件,2009年7月,迅雷將「在線」與「看看」兩局部合併,成為在線視頻點播網站。與土豆、優酷等視頻分享網站不同,迅雷看看主打的是高清影視作品,固然海內的影視作品大都已經取得版權方的受權,但簡直所有的國外影視作品都沒有失掉授權,對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迅雷看看, 這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即使迅雷可以用國際上風行的「避風港準則」來躲避,但今天的大廣告主已經很難接收其品牌與一個盜版網站為伍。做作,迅雷已經屢次被版權方告上法庭,甚至廣告主都成為第二被告。在從前兩年中,一度高速成長並喊出2008年上市的迅雷顯著沉靜下來,其起因是迅雷還在嘗試從其海量用戶和流量中獲得規模化、可持續並且有創新的收入模式,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並且也不可防止地犯了一些過錯,但到2009年12月,鄒勝龍自認彷彿找到了方向。「迅雷的規模早就足夠上市了,為什麼沒有上?因為這個收入沒有讓我感到特別舒暢,我還沒有找到那種下載一次賺1毛錢的收入模式。」鄒勝龍說,但他相信自己現在已經找到了最適合的收入模式,即視頻廣告和網絡遊戲。「下一撥上市的企業裡面應該至少有兩個異常大的,一個可能是淘寶,一個是迅雷。」但這個斷定底下,我們還難以找到一望即知的證據。淘寶是一個開放的電子商務平台,所有個人和商家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開展業務,加之阿里巴巴和支付寶的支撐,搭建了一個完整的、獨佔的、壟斷的生態體系,2009年這個生態系統的交易規模達2000億。迅雷也有流量和用戶,但只屬於單一工具的下載和視頻,以及靠販賣流量獲得的廣告和網遊收入,與淘寶的生態系統毫無可比性。假使兩者都能上市,其概念和市值絕不可能在統一量級。從2003年創業至今,迅雷經由了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用戶、從用戶到收入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技術型互聯網公司的典範發展路徑。但要成為一個巨大的公司,必須有第四個階段:從收入到概念,也就是一種自成體制的商業模式。騰訊的概念是以IM用戶群為基礎的在線生活,淘寶的概念是開放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有沒有這個概念,就是迅雷從「活下來」到「成角兒」的一條分水嶺。從激勵創業與翻新的角度,迅雷無疑是一個標本式的勝利案例。懷抱幻想的創業者以技術立業,這在中國互聯網裡絕不多見;再到開發產品、佔領市場、摸索模式,這一條狹小鏈條上的每一個關口都有逝世掉的可能。迅雷一路走到今天,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候」,但也同時到了「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候」。一旦當你要躍上主流的競爭擂台,你所受到的壓力和挑釁只能越來越血腥。咱們在這裡梳理迅雷的歷史階段,關注他衝破瓶頸、與巨頭過招的教訓,冀望能對更普遍的互聯網創業者給予鑑戒。從技術到產品中國互聯網工業中以技術立業的公司並未幾,大部門公司都並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鄒勝龍看來,百度、迅雷是其中少數佔有技術基因的異類。「迅雷的分佈式計算技術是寰球領先的」。迅雷最早公司名為「三代」,這並非是指無線通訊的3G,而是指第三代分佈式計算技術框架。所謂的第三代分佈式計算框架,其基礎原理是:通過一種算法給互聯網上所有的電腦編號,實現電腦間的定向尋址,大大提高尋址速度,從而提升分佈式計算的效力。舉例而言,如果網絡中有100萬台(10的6次方)電腦,從其中一台電腦到另外任意一台電腦的需要尋址次數不超過6次,假如網絡電腦數目為1億台的話,尋址則不超過8次,可以說,這個基礎性的實踐是迅雷的技術地基。從運用到下載,迅雷可以通過搜索,自動為用戶尋找到匹配的目的文件,增添下載源,從而大大加快下載的速度。但下載並非最初的選擇,2003年初,鄒勝龍和程浩創業之初是想做電子郵件的分佈式存儲系統。當時國內的電子郵件曾有一股收費潮流,主要的賣點就是更大的存儲空間,鄒和程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但電子郵件本身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後來者即使有所創新要想進入這個領域也並不容易,他們並無人脈和資源積累。鄒勝龍曾找到網易盼望為其提供技術,但並不認識丁磊,在電子郵件領域擁有壯大技術的網易也不屑於採取別人的技術。到2003年底,鄒和程就意識到電子郵件的分佈式存儲並沒有太大的商業空間──確實如此,2004年的4月1日,Google便推出了容量達1G的郵箱服務Gmail並且免費,攻破了所有電子郵件收費的可能。如果說做電子郵件技術有什麼播種,那就是鄒勝龍意識到,在中國互聯網創業,人脈很重要。這一點,從後來迅雷從網絡遊戲切入下載時找雷軍,以及迅雷融資時引入周鴻都可得到印證。2004年初,迅雷決議轉型做下載,因為在散佈式盤算技術上已經有所積累,產品很快開發了出來,與傳統下載軟件不同,迅雷可以主動搜索到離用戶最近和最快的多個資源同時下載,大大加快了下載速度。
「迅雷開始嘗試用搜索引擎技術做下載,之前沒有人這樣做過,我們是真正的立異,下載速度很快。」鄒勝龍說,「人在等候下載的時候會很煩躁,忽然給他一個很快的東西,他就一下子很輕易記住你,所以我們基本沒有花過市場的用度它就起來了。」2004年恰是網絡遊戲突起的時候,MMOG客戶真個體積往往高達數百兆甚至上G,對網遊公司而言,怎麼讓這些宏大的客戶端最疾速地到達玩家是一個大問題。鄒勝龍捉住了這個機遇與金山配合,很快翻開了局勢,至今網遊廠商依然是迅雷的主要廣告主。
開創人是公司的靈魂,鄒勝龍與程浩均為技術職員出生,他們的基因決定了迅雷對於核心技術的重視,「迅雷始終是一個技術公司,它在做技術的時候強調技術,在做產品的時候同樣強調技術。一個公司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會有巨大的風險。」
迅雷未幾前推出播放器軟件迅雷看看,因為並不擁有核心的編解碼技術,鄒勝龍不以為播放器是其核心產品,只是一個佈局。對於目前播放器市場用戶量最大的狂風影音,鄒勝龍則認為它非常危險:「沒有核心技術,即便我不革它的命,騰訊也會革它的命,即使我和騰訊都不革它的命,總有人來革它的命。我感到它只有一個策略,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做編解碼。否則它就是一個浮萍,沒有根,隨時都可能有人衝擊它。」鄒勝龍說,「它必需去找核心競爭力,否則早晚是我們案板上的肉。」這就是典型的鄒勝龍和迅雷,技術狂人,偏激而彪悍。但現實裡,不擁有核心技術而依靠運營能力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亙古未有,比如盛大和新浪。從產品到用戶剛開始做迅雷的時候,鄒勝龍還沒有想明白未來該如何賺錢,和所有創業者一樣,他最初的高興點在於每天看迅雷下載量的增長,這是一個積累用戶的過程。「互聯網是一個眼球經濟,用戶不陳規模的話,很難有收益,獲取大規模的用戶的前提必定是把門檻降到最低,並且然後給用戶一個持續使用的理由。所以首先不能收費,其次用戶來了當前,要下降他們走的可能性,增長他走的成本,提升用戶休會,產生馬太效應,強人越強。」
如何產生馬太效應?迅雷有200多個產品的功能點,但大都是精益求精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速度,在這一點上迅雷有著太明顯的優勢,比如迅雷也支撐BT下載,但在平等網絡條件下,迅雷的下載速度是BT的3倍。因此,儘管最初的迅雷軟件bug眾多,但依靠不斷的更新完美,很快積累起了足夠的競爭優勢,獲得了大批的用戶。到2006年8月底,迅雷的籠罩用戶數超過1.1億戶,裝機量到達8000萬台,市場份額超過50%,已經成為繼QQ之後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客戶端軟件。
2006年,迅雷在下載領域是有如鄒勝龍所說的「孤單求敗」,沒有競爭對手。但 2006年11月騰訊做了QQ旋風,QQ有超過5億的註冊用戶量,將旋風和QQ客戶端捆綁起來,攻勢無比凶悍。與迅雷相比,QQ旋風的界面很清潔、美麗,沒有廣告,用戶體驗不錯,這給鄒勝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QQ並沒有將迅雷毀滅,因為用戶的規模決定了迅雷在速度上可以一直堅持很大的領先,目前QQ旋風的市場份額約在6%,迅雷則有74%。之所以QQ旋風沒有攻下迅雷,一是迅雷的先發優勢,二是對騰訊而言,這個戰場並不重要。不重要的原因,一是離即時通信的主戰場很遠,二是這個業務的價值正在被兩個趨勢減弱:帶寬變大、云計算興起。
一款下載軟件的價值和帶寬成反比,和目標文件的體積成正比,帶寬正在並且還將持續地變大。對於小文件,迅雷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小,而大文件,則只剩下大型網絡遊戲客戶端和視頻,網遊廠商至今仍舊是迅雷主要廣告主;而視頻的趨勢是:在線而不是下載觀看。2008年云計算開始崛起,互聯網服務在網絡上實現,而不必下載到本地,這對迅雷而言是一個可稱為致命的變更。在線視頻是迅雷很天然的抉擇,實際上迅雷從2006年就已經開始嘗試,但當時網絡視頻的市場潛力並不浮現,鄒勝龍的初衷只是將迅雷的流質變現,因為在成為用戶最多的下載軟件之後,擺在迅雷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吸援用戶連續地應用本人的服務,並且將用戶和流量轉化為規模化的收入。廣告是最簡單的收入,但是廣告的價值取決於是否吸引住受眾的留神力,迅雷則有先天缺點:當用戶啟動一個下載義務後,下載軟件就被放在後盾,沒有人會一直盯著界面。簡單說,下載服務的用戶行動特色決定了迅雷本身並不具備開展廣告的基礎,這是迅雷主推在線視頻的根本原因:只有將以下載為目標的用戶積澱到自己的網站上,廣告才有空間。在線視頻重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視頻分享,以優酷、土豆、酷6為代表,另外一種是在線電視直播,以PPLive、PPStream、UUSee為代表,而迅雷看看與這兩種模式都不太一樣。迅雷看看主推高清片子內容,在等同帶寬的前提下,迅雷的視頻比其餘諸家更為清楚,這源於迅雷在下載上的技術積累,因為視頻在線播放的進程可以懂得為另一種形式的下載,只是須要依照視頻內容,按時光次序去下載。技術積聚使迅雷比其餘視頻網站有20%的帶寬成本上風。但成本毫不是在線視頻較量的中心資源。跟著有10億美元貯備的隆重、搜狐、騰訊的進入,技巧帶來的本錢優勢在整體競爭中已經無關宏旨。版權問題跟運營才能越來越成為要害,而這無疑是技術立業者迅雷所欠缺的。
鄒勝龍始終用「避風港原則」往返避迅雷的版權問題。即當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並不製造盜版的網頁內容時,如果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任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訴哪些內容應當刪除,則服務提供商不承當侵權義務。「搜索引擎是互聯網很主要的一個狀態,它自身不發生內容,如果搜索引擎索引的所有內容都有版權問題的話,那搜索引擎別做了。」鄒勝龍說。癥結在於迅雷看看提供的盜版內容是否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儘管迅雷官方一再宣稱這是通過搜索技術整合而來,但迅雷前員工王凱(據受訪者請求,王凱為化名)流露稱,迅雷確切有自己寄存內容的服務器,其中不乏盜版。2009年9月,優朋普樂在訴訟迅雷時聲稱「已經獲得確實證據證明,迅雷不僅提供搜索,更提供了盜版內容」。這是一個隱患,一個標記性的敗訴則可能讓迅雷的收入受到重大打擊。版權正規化是互聯網視頻行業做大的條件,鄒勝龍的強硬絕非解決問題的挑選。自動取捨與版權方協作意味著版權洽購成本的急速提升,迅雷並不佔有優勢。盛大併購酷6後將投入3億提升網站內容品質,其中1億用以購買版權,而此前搜狐也宣告每季度投入200萬美元購置版權。而與優酷、土豆等其他視頻網站比擬,迅雷與版權方的關聯顯明更加惡劣。可以得出:迅雷在網絡視頻正版化的問題上,相稱被動。從用戶到收入模式前兩個階段絕對順利,但收入成為迅雷至今無法完善超越的一道檻。迅雷下載客戶端上的廣告雖然好賣,但太多則影響用戶體驗。2006年,迅雷開始商業化嘗試,以期將海量用戶轉換為收入,其中主要的嘗試有以下5個:
1.推出資源整合門戶網站迅雷在線,嘗試將用戶從客戶端轉移到網站。2.推出迅雷看看在線視頻服務,吸引迅雷在線的用戶停留下來。3.整合gougou.com,並將其改革為多媒體下載搜索引擎。4.聯合運營網遊,將用戶領導給網絡遊戲運營商,並獲得分成。5.進級迅雷下載客戶端,增加SNS、IM等元素,並將迅雷所有的服務整合起來,成為一個QQ+facebook式的客戶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迅雷在客戶端上的嘗試,2007年,迅雷傾全公司之力開發迅雷6, 「最早迅雷6是想做成插件版的facebook,增加SNS功效,然而定位不是特殊清晰,而且團隊對Web產品的理解也不夠,做得不成功。」 王凱說。迅雷6是一個激動的產物,它試圖超越簡略的下載軟件,像QQ和facebook那樣進入用戶的生涯,好比,迅雷6增加所謂的「雷友成長規劃」,勉勵用戶每天像使用QQ那樣長時間掛在迅雷客戶端上,根據掛機時間是非和下載文件的數量來讓用戶升級,這種僵硬的模擬背離了迅雷作為下載軟件的核心價值,用戶並不會接受,最終這個產品改稱為迅雷5.9,與最初的假想相比,名目根本失敗。「2007年到2008年迅雷是飄忽不定的,」王凱說,「那時迅雷的產品有狗狗、看看、在線,並且看看也緩緩起來了,但迅雷6這個項目拖慢了其他多少個產品的進展。」在此期間,迅雷在線的定位也一直在徬徨,最初是資源聚合門戶,後來變成娛樂門戶、點播網站,2008年年底,模仿的對象變成了合法紅的hulu.com。「我們進入視頻的時間點上晚了一點,如果我們可能再早半年的話,我們當初的勢頭會更好。」鄒勝龍後來評估道。經過瀕臨2年的嘗試,到2009年,視頻和遊戲成為迅雷最終的選擇。2009年7月,迅雷在線與迅雷看看整合為現在的迅雷看看在線視頻網站xunlei.com,並推出播放器客戶端,從而與狗狗搜尋、迅雷下載形成從視頻的找到、獲取到播放的完全服務鏈,其收入情勢為視頻廣告。2009年12月,迅雷發佈在南京成破網遊研發核心,打算2年內投入1億元,先做休閒遊戲,再做大型網遊,不再侷限於結合經營。據王凱估量,2009年迅雷的收入約在2~3億元之間,其中迅雷客戶端、迅雷看看的廣告大概都在7000~8000萬元之間,狗狗搜索的廣告約在3000萬元左右,其餘的主要是聯合運營網遊的收入,還有少量的會員服務收入。鄒勝龍對視頻廣告盼望很高,2009年,迅雷已經有超過10億銷售空間,只是沒有足夠的廣告主,鄒勝龍預計到2012年,優酷、土豆、迅雷三家公司的廣告銷售空間可達100億元,佔全部視頻廣告市場75%。顯然,良多人認為這個猜測太樂觀。2008年網絡視頻廣告的市場規模約在4.3億元,即便以200%的速度連續增長4年,到2012年,也只有69億。也就是說,整個市場都不能知足優酷、土豆、迅雷三家公司的廣告空間。而易觀國際預計:2011年的互聯網視頻廣告市場規模僅為10億元。鄒對於迅雷看看廣告市場份額的估計也好像同樣樂觀:如果除去迅雷下載客戶端和狗狗搜索,迅雷看看的廣告低於優酷、土豆,與PPLive、PPStream相比也並無明顯優勢。這個事實,與鄒勝龍「3年後與優酷、土豆獨特佔有整個市場的75%」的預測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網絡遊戲同樣如斯。即便迅雷已經發展聯合運營業務超過2年,但這遠不能成為其自主網遊業務成功的條件。網遊業群雄割據,騰訊在休閒遊戲業務上一家獨大,迅雷不可能青出於藍。大型網遊則是群雄割據,很少有人會相信:沒有開發經驗、缺乏運營經驗的迅雷可以異軍崛起。業內人士洩漏,2007年程浩找過網絡遊戲資訊社區多玩網洽商合併,以網遊社區+下載+運營的概念合併上市,但多玩網並沒有接受。爾後,迅雷轉而獨立探索商業模式,尋找上市概念。有收入與上市之間,還有一條宏大的鴻溝:那就是這個收入是否能支持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否能讓投資者看到一個巨大的增加空間。無論是騰訊的增值服務、百度的競價排名,或者是淘寶的電子商務生態,都領有紮實的用戶基礎、不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壟斷的市場份額,而迅雷並不滿意。其現狀是:用戶基礎將受到在線視頻的瓜分,沒有奇特的貿易模式,其靠販賣流量的收入方法目前為止仍舊相稱低級。迅雷顯然缺少一個清晰的上市概念。鄒勝龍拿QQ與迅雷類比。其依據是第一,兩者都是強盛的客戶端和用戶群,第二,其收入來源都來自增值服務,比方遊戲、廣告以及可能的電子商務。但關鍵在於,QQ的核心並不在於客戶端,而在於一個人際網絡。沒有這個,無論客戶端仍是用戶群,抑或收入來源,都成了無源之水。而與QQ類比,則正體現了鄒勝龍的危險:在沒有QQ底子的情形下,要做成一個QQ的架子。有對於這個缺乏底子的架子的未來,我們就稱之為「幻象」。(i黑馬註:多年之後,這個幻象後的底子,終於被雷軍搭上,後面是一條長長的雷軍系產業架子)
回顧6月展望7月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11493港股在連續兩個月出乎意料的走勢後,6月的走勢終於可以一如預期般沉悶,因為世界杯效應產生作用。我早前「展望」恒指在6月可以12個月移動平均線(紅線,目前處於22692點)作支持,並在其之上運行,結果順利達到;不過,浪頂目標24000點至25000點的預測,如果一舉在7月達到,讀者反而要小心點!
恒指在6月23日的單日波幅達590點,正好是全月波幅的上下限,即低點22802點及高點23398點,可見港股在6月是如何窄幅上落。然而,個別股份、板塊已經不單擺脫弱勢,部分甚至強勢畢現。雖然如此,基於手感不足,我們的組合在6月只針對性加碼個別有信心的現有成員。
回顧6月,指數全月高低波幅約950點。恒指6月份升109點或0.47%,國指 6月則升85點或約0.83%,MUPI則於6月上升約1.36%,反映資金開始轉向個股。恆指YTD表現跌0.5%,國指YTD表現跌4.5%,MUPI指數YTD表現跌0.6%。
黃國英表示:『現時港股成交低波幅細,好友依然佔上風,但動力差,長期是升三步退兩步的格局。在這種環境中,就算耐心等到低位入,也會急急腳食雞胡,回報不高。……
所以與其緊緊張張,倒不如豁出去買遠期期權。所謂遠期,今年9月也已經足夠,因為滬港通應該會是催化劑,9月是未成事,不過時間上已經夠接近,相信屆時一定炒起氣氛,炒唔起就惟有又認命。
滬港通好玩之處,是受惠股有,受害股都有,所以不妨Call Put一齊買。買恒指Call、港交所(00388)Call,另外再買貴價H股Put,然後費時眼冤不再日日睇。真的出現突破之後,才因應手上的Call Put倉位作掉動,原理基本上和瑞士一旦晉級後的策略相同。
投資和一般工作最大不同之處,是努力未必有回報。現時形勢比人強,放棄短炒,落基本注博中長線,應該是比較合適的打法,何況注碼不必太大,不會構成心理壓力。』
林少陽則指出:『昨日(6月17日)港股雖然弱勢,港匯繼續維持強勢,今早最新報7.7514港元兌一美元,人民幣繼續維持強勢,最新報1.2455港元兌一人民幣。作為利差貨幣的日圓,亦跌返102.2兌一美元。……本欄維持看好6至7月港股指數的表現的看法,惟主要的買貨部署,應該已於5月完成,現時是等收成的時候。因此,即使本欄傾向看好後市,現時具信心入市的股份數量有限。』
在我們(本人)看來,恒指6月以陽燭收於23191點,保持上升勢頭。然而,我更傾向關注7月會否形成先高後低的陰燭。如果陰燭在見過浪頂目標24000點至25000點後出現,則投資者應準備執行獲利部署;如果恒指繼續以窄幅移動式爬升,則大家大可繼續持有組合,等待真正見頂信號出現。
2014年半年度回顧與總結 自强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2uwim.html
一、業績報告
A股示範帳戶:

港美股示範帳戶:
帳戶當年收益 | 13.18% |
帳戶總淨值 | 15.53 |
恆生指數漲跌 | -0.50% |
帳戶相對於大盤漲跌 | 13.68% |
恆生指數漲跌 | 23190.72 |
年初恆生指數 | 23306.39 |
複合增長率 | 73.07% |
二:投資總結:
A股半年度業績1.6%,滬深300下跌-7.1%,A股領先大盤8.7%,倉位85%。港美股半年度業績13.18%,恆生指數下跌-0.5%,倉位80%左右。正如上漲時我們都在場一樣,下跌時我們也難以避免市值一定程度的回撤。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投資業績與投資品種的基本面和業績變化正相關,這種趨勢也將一直延續下去。
A股上半年一直維持比較低迷的走勢,其中去年給我們帶來較好收益的成長股有比較大的調整。通過適當的調整手中的持倉,我們上半年業績勉強為正數,在普遍下跌的大背景下,這個成績尚能接受,回撤會讓我們產生些許不快,但市場的恐慌往往是提供絕佳投資機會的時候,我們對未來的投資充滿信心,並保持了足夠的現金頭寸來把握將來的機會。
A股目前的主要持倉為:中國平安、康力電梯、天士力、匯川技術、格力電器、國投電力、英威騰、廣聯達等。相比較去年,出於避險的需要今年的持倉更為分散。當有大的機會來臨時,我們仍然會毫不猶豫的重倉高價值的品種。
港股上半年持續低迷,沒有太大的機會,重倉的同方泰德一個不太好的資產注入也嚴重影響了收益。美股則一波三折,先是年初大漲,後來整體大幅調整,部分品種出現了20-50%的下跌,但由於去年盈利巨大,今年年初我們一直非常謹慎,通過倉位的調整控制了這種風險,半年整體的正收益我們還是非常滿意的,並且美股在充分的調整後,又進入了良好的上升軌道之中。且手中品種在經過調整及自身內在增長的情況下,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投資價值。移動互聯網極有可能成為下個十年最佳的投資機會,我們將加大這方面的投資比例,謹慎選擇具有巨大空間和較好安全邊際的品種。
港美股主要持有倉位為QIHU、YY、DANG、1206、1349等
展望下半年,雖然中國經濟仍然不容樂觀,但轉型中仍然會有非常多的優秀公司順應大勢,脫穎而出。我們也將把握行業和企業基本面的趨勢,尋找其中的投資機會,努力為大家獲取安心,滿意的回報。
攜程發展戰略回顧及最新季報點評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59&extra=page%3D1本文將會對攜程目前的發展現狀進行介紹,並對攜程以及中國線上旅遊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行分析。 要點前瞻 攜程是中國線上旅遊服務業的行業領導者;消費者正在向移動端轉移,這一趨勢已成為攜程的核心業務;攜程正在不斷地擴充其服務範圍以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旅行服務;在經過2014年一季度的強勁增長之後,攜程在二季度再一次實現大幅度增長;攜程已經決心要加強內部投資,提升其核心業務,並通過併購來對其核心業務進行必要補充。 簡介 攜程(納斯達克代碼:CTRP)是中國線上旅遊行業的領導者,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包括酒店預訂、機票預訂、提供商業以及個人旅遊方案等各種旅遊服務。目前,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崛起,中國的旅遊行業正在經歷爆發性的增長,而攜程正是這一人口結構變化的重要收益者。 商業模式 攜程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包括酒店機票預訂、景點門票購買、線上旅遊論壇以及餐廳預定等的一系列的旅遊服務。憑藉其種類廣泛的旅遊服務,攜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綜合性的度假套餐。 目前,攜程大約佔據著中國線上旅遊服務行業50%的市場,而且最大的競爭對手藝龍,則僅為9.7%。但是,攜程的最大競爭對手來自於線下,那些線下的旅遊代理機構佔據著大量的市場份額。但在不久的將來,線上旅遊服務商將會掌握主動,因為相比於線下的競爭對手,攜程藝龍們在價格和產品種類上優勢明顯。圖1 中國線上旅遊服務市場份額 與大部分中國的旅遊公司不同的是,攜程為其消費者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尤其是英語,這能夠使攜程有機會吸引到更多的國際消費者,並且能夠讓外國投資者更加方便地瞭解公司的運營。實際上,除了英語,攜程還提供日語、韓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以及越南語服務。 與此同時,攜程的旗下還有一家網上旅遊社區網站,目前該網站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好的旅遊評論網站之一。在這家網站上,用戶可以提交評論、旅行遊記以及Q&A,同時會員還可以享受享受個性化的服務。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攜程開始為其消費者提供長途汽車訂票服務。按照攜程CEO梁建章的說法,該項服務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攜程將能夠佔據消費者旅程的最初和最終階段,特別是當一些目的地不通飛機且火車票緊俏時,這項服務意義重大。可以預見,長途汽車訂票服務將會在春節期間帶來大量盈利,因為大約40多天的春運中,出行旅客將達到20億人次,相當於2006年中國全年出行人次的總和。另外,這也給了攜程進行交叉銷售的機會,譬如說,如果飛機延誤,那麼攜程就可以通過提供火車服務來幫助旅客實現相同的旅遊路線。 此外,攜程還進一步擴展了其合作酒店網絡,截止2014年一季度,攜程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超過190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50萬酒店的預定服務。 併購帶來的增長 攜程進行併購的目的在於對其核心業務進行補充,其CEO梁建章曾經表示,公司會優先通過內部投資來發展其自身的核心業務。 在2014年4月,攜程於途牛IPO前夕入股途牛,總投資為1500萬美元。這筆投資規模相對較小,且二者在旅遊市場的整體佔有率並不高,對於攜程和途牛而言,傳統的線下旅遊服務商才是其競爭對手。所以,這次收購對於定價以及減少競爭方面作用不大,因為攜程和途牛的業務有所差別,二者並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同時,攜程在景點門票購買方面已經是行業的領導者之一。但是,儘管攜程的這一業務一年之間翻了十倍,這一市場的集中度仍然很低,攜程目前的市場佔有率僅有不到5%。為此,攜程近來投資2億美元入股同程網(旗下擁有旅遊訂票網站LY.com),成為同程網的第二大股東。通過與同程網的合作,攜程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景點門票資源來提升其用戶體驗。同樣地,同程網也可以利用攜程手中大量的酒店資源提升其服務品質,可以預見,兩家公司的合作將會為其吸引更多的客戶。而且同程和攜程的市場佔有率大於攜程和途牛,因而兩家公司可以通過定價合作來消除競爭,更進一步,未來兩家公司將可以在網絡覆蓋、用戶體驗以及移動端實現更多的合作。 另外,攜程還持有如家(納斯達克代碼:HMIN)8.4%的股份、是首旅建國酒店的小股東以及持有1.3%的華住集團的股權(漢庭酒店的擁有者)。 移動端發力 與其他消費產業一樣,中國的旅遊服務產業向移動端大量轉移的趨勢明顯,而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向前發展,因為雖然目前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已經達到了6.58億,但這也僅是中國總人口的47%。 隨著活躍用戶量的不斷增加,尤其是移動端,攜程近幾年已經開始大力發展其自身的移動端業務。實際上,移動端目前己經成為攜程出售其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平台,並且已經成為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根據2014年一季度財報,攜程有70%的交易量是通過網絡和移動端實現的,而在一年前,這一數字為55%-60%。整個一季度的移動端交易量是去年一季度的4倍,日交易量的峰值甚至達到了1.5億人民幣。在諸如租車和景點門票業務等新業務當中,移動端貢獻了大約一半的預訂量,而且有大約一半的評論是通過移動端提交的。而在最新的二季度財報當中,攜程通過PC端和移動端完成的交易量比例上升到了80%。移動端交易量同比增長了三倍,日交易量峰值達到了2.2億人民幣。 移動互聯網,與電腦互聯網共同貢獻了攜程絕大部分的業務。在酒店預訂方面,電腦互聯網端貢獻了大約35%的交易量,而移動端則超過了PC端,在一季度貢獻了超過40%的交易量,日交易的峰值超過了60%。在票務事務方面,PC端貢獻了40%的交易量,而移動端為30%。同時,在一季度,攜程的公司旅遊服務也實現了39%的快速增長,在這一業務方面,向線上和移動端的轉移再一次加速,有40%的公司旅遊業務是通過互聯網或移動端,而一年前則僅為29%。 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攜程手機應用的下載量達到了1.2億次,而在二季度,攜程手機應用的下載量再一次大幅增長,累計下載量突破2億次,單季度增長超過60%,移動端業務正在成為攜程未來業績支撐的重點,而且攜程為了推廣其客戶端的使用量,特意設置了一些只在移動端提供的服務,如租車服務,因為客戶在租車時可能正在行走當眾,因而設置在移動端中會更加合理。 中國的在線旅遊市場 得益於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富裕的中產階層的崛起,從2012年起,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旅遊市場。自然地,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進入,從2011年到2013年,亞洲新創的旅遊公司翻了四倍,而其中有1/4開在了中國大陸,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在2013年,中國旅遊市場總的銷售額達到了2204.6億人民幣,收入主要源於機票銷售、酒店預訂以及旅遊方案提供。與此同時,線上旅遊的收入也達到了118億元人民幣。不過可以預見,隨著機票預定市場趨於飽和,機票銷售的收入在未來幾年將會放緩,但旅遊市場還將會在線上旅遊服務、酒店預訂、旅遊方案提供等市場實現快速的增長。此外,線上租車服務也將會成為新的收入來源並推動旅遊市場進一步快速增長。圖2中國旅遊市場發展概況/中國線上旅遊市場發展概況 2014年,幾個主要的線上旅遊企業已經在新業務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攜程為消費者通過其PC端及移動端購買的超過5000張景點門票提供了50%到100%的現金折扣,LY也為消費者提供了現金折扣以及免費的個性化產品,而驢媽媽則在春節期間發起了一個「0元」門票推廣活動。這些宣傳推廣活動都為門票市場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公司還通過多元化來擴展其產品線,其業務已經不僅僅針對飛機或火車等傳統旅遊票務市場。在2013年,中國遊客乘客車出行的規模巨大,達到了300億人次,遠超20億人次的火車出行以及3億人次的飛機出行。儘管大部分遊客都能夠乘坐火車或飛機出遊,但在他們的旅行當中,某些階段仍然需要有客車來代步,這就給了線上旅遊服務商為旅客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機會。 從估值的角度來分析 一、攜程一季度業績分析圖3 攜程2014年一季度損益表 2014年一季度,攜程的淨收入增長強勁,同比增長36%,主要源於其銷售量的大幅增長,2546萬美元的收入超出分析師預期(2453萬美元),但是其每股收益則與預測持平,為每股0.12美元。而且,攜程的各項主要業務在收入以及銷售量上,都實現了快速增長。2014年一季度,攜程的酒店預訂服務同比實現了45.7%的收入增長以及67%的住店夜晚數的增長,67%的增長率也是公司過去十年來的最高紀錄。另外,國際旅店的訂房數量同比增長了大約80%。 最近實現擴充的旅遊交通票務業務的總銷量同比增長了71%,其中機票預訂量佔據了大多數。在一季度,國際機票的預訂量也同比增長了70%,佔據了總銷量的大約15%。另外,攜程目前也是海上航行訂票領域的老大,在交易量和客戶量都行業領先。但隨著業務的擴展,攜程的產品研發費用也出現了一定增長,員工成本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攜程二季度業績分析 攜程於7月30日公佈其二季報。在2014年二季度,攜程實現淨收入2780萬美元,同比增長38%,這一數字超出了此前公司對自身業績的預測(30%-35%),也超出分析師預期(2692.6萬美元),而且其稀釋後每股淨收益也超出分析師預期,達到了每股0.14美元,表現持續好於預期也表明攜程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保持穩定的增長速度。而且,攜程的各項主要業務都實現淨增長。 2014年二季度,攜程的酒店預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47%、住店夜晚數同比增長64%,但由於攜程的酒店業務向更多的小城市擴展,佣金單價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銷售規模增長為收入帶來的貢獻。同時,攜程的旅遊交通票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39%、出票量增長83%。在代辦旅遊業務方面,攜程二季度實現收入3300萬美元,較一年前增長10%,同時銷量增長42%,但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二季度收入比一季度下跌21%。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攜程二季度的產品研發費用以及市場營銷費用均大幅增加,分別同比上漲55%和77%,這對攜程的盈利能力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使得攜程的經營利潤率從16%大幅下跌至5%,淨經營利潤大幅下跌54%。因此,這一問題值得關注,攜程在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卻對公司的短期盈利形成了巨大衝擊,而這些投入能否在未來轉化為更大的盈利,還需要對攜程的經營保持持續的關注。圖4 攜程2014年二季度損益表 展望 對於2014年的在線旅遊業,應對以下幾個重要事件予以高度關注:第一,2013年公佈的旅遊法給線下旅遊服務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而也推動了消費者向網上消費轉變。在線旅遊機構能夠提供更加透明的定價和多元化的套餐產品,而這是線下機構無法實現的。目前,線上旅遊服務商為旅客提供完整旅行方案已成趨勢,這一市場已不再是線下機構的天下。這一服務的重要性已經在攜程投資途牛的案例得到了體現。向這一領域的擴展意味著線上旅遊機構現在可以為旅客提供其在旅行中所需要的任何一項服務。攜程已經在其一季度的電話會議中討論過此事,而且特別關注了巴士旅遊服務。所以在未來,從離開家門開始旅程,旅客登上巴士從自己的居住的城市前往最近的車站,登上火車前往最近的飛機場,登上飛機前往他們的目的地,入住酒店,去景點參觀並在整個目的地遊玩。以上這些所有的服務都可以直接通過攜程預訂,也就是說攜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度假套餐。實際上,攜程已經對兩家租車公司-易到用車和一嗨租車進行了投資,並且對自身的地方旅遊導遊網絡進行了投資。此外,從2014年一季度開始,攜程為公司的每一個境外旅遊團配置了免費的Wi-Fi供消費者使用。 正如我在之前分析過的,中國的消費者正在快速地向移動互聯網端轉移,而旅遊產業也在經歷同樣的過程。移動端目前已經成為攜程地核心業務,可以預見,攜程將保持移動用戶的高速增長並在移動端提供更多的服務。譬如說,攜程目前可以在網上提供餐廳預訂服務,但這一服務在移動端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目前,中國最大的餐廳預訂和評論應用是大眾點評,騰訊擁有20%的股權。但是鑑於攜程在旅遊評論網站上的成功,顯然這也很容易擴展到餐飲業方面。 攜程目前坐巨額的現金儲備,但其目前的併購目標主要集中在能夠為攜程的核心業務提供輔助服務或產品的公司上。正如其CEO梁建章講過的,第一,任何能夠加強其核心業務的措施將通過內部投資來完成。如果市場上有好的候選目標願意與攜程合作,他們願意就此展開一些討論和合作。第二,他們需要的是市場上的領導者。在過去幾年,攜程已經在經濟連鎖酒店方面進行了數筆投資以加強其在該市場的滲透率。第三,地理性,他們之前已經在香港和大中華區進行了投資以增強其市場影響力。在未來,戰略依舊,而且攜程有17億美元的現金可以用來進行併購,因此投資者在未來可以看到攜程在內外都將會有較大的擴張。 總之,攜程2014年的核心目標就是佔據市場份額。從一季度開始,他們已經在關鍵領域進行了多筆重要的投資,特別是在IT和移動互聯網業務、品牌建設、產品促銷、平台開放以及多個新業務的開放。這些舉措將在二季度以及之後持續下去。攜程這些措施的目標就是想通過提升自己的規模和影響力,建立一個完善的集線上、線下和移動端的分銷網絡,來提高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目前,攜程的線下業務大約貢獻了30%的收入,移動端為30%-40%。 但是,投資者應該注意,季節性在旅遊行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三季度的季節性明顯,因此我們將會在三季度看到旅遊業實現更高的利潤率,但是進入四季度,利潤率相比三季度經常會出現下降。在中國,中秋國慶七天假期對旅遊業業績有著重要影響。隨著攜程已經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綜合的旅遊套餐,三季度將會是影響公司業績最重要的一段時間,並且將會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審視其近來的併購和發展戰略成效的機會。 在品牌建設方面,攜程在大城市以及中型城市的高淨值人群中知名度較高。攜程目前的品牌策略是向中小型城市擴展。如果你去看百度指數的統計(這是一個網站流量和趨勢的搜索網站),你可以發現攜程的品牌排名正在不斷上升。而且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從移動端或PC端,直接通過網站的網址登錄,相比之下百度大約貢獻了20%-25%的線上流量,這是表明攜程有著很強的品牌認知度。從總體上來看,搜索引擎只貢獻了攜程總體流量的10%左右。另外,攜程的用戶粘性也很高,回頭率能到達到80%。 總結 作為一個已經具有巨大規模並且在不斷增長的市場的行業領導者,攜程正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這將會對其業績形成持續的支撐。接下來的三四季度,我們將會在報表中看到來自於中秋國慶長假以及春節假期的業績,不出意外,攜程將會在這些階段實現大規模的盈利。另外,消費者向移動端的轉移也將成為即將發佈的財報的重要主題,攜程將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最後,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攜程將持續在中國更多的小型城市發展自身的業務,但由於合作酒店的價格較為低廉,因而其單個酒店獲得的收入將會下降。但不論怎樣,這都是攜程為試圖增加其市場份額和加強品牌認知度而採取的重要措施。 (作者申明:其本人未持有攜程(CTRP)任何頭寸,未來3個月時間內也不會持有。本文僅作投資參考,旨在發現線索,請仔細斟酌,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回顧7月展望8月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77690在金管局不斷承接美元沽盤,顯示大量資金流入的背景下,港股終於在7月突破悶局,恆指突破24,500點水平,創2010年11月底以來新高!我們早前「展望」恒指在7月可以12個月移動平均線(紅線,目前處於22931點)作支持,並嘗試挑戰浪頂目標24000點至25000點的預測,結果一舉在7月達到;現在,讀者應該留意見頂信號的出現。
由於市場普遍承同資金是衝著「滬港通」而來,我們的組合在7月主力調整港股與A股之間的價格差異。即沽出貴價H股換入平價A股,如中資電力股;在港股市場平買A股市場的概念主導股,如白雲山;希望從中創造更多安全邊際。
回顧7月,恒指在7月9日低見23127點後,反覆上升,高點出現在7月30日的24912點;全月上下波幅1785點。恒指7月份升1577點或6.80%,國指 7月則升800點或約7.74%,MUPI則於7月上升約6.31%,反映資金全面買股。恆指YTD表現升6.3%,國指YTD表現升2.9%,MUPI指數YTD表現升5.6%。
展望8月,黃國英認為:『……是否還有新高不敢說得太肯定,但至少看來會開始短期整固。目前的策略,自己是加強對沖,主力買個別股票Put,對用指數產品來做淡興趣不大。不是全力等候調整吸納,而是積極做保險,其實也反映出自己心底對這個升市是有些保留。
有保留的原因,是自己對A股的表現失望。這個星期二(7月29日),基本上全港各大報章財經版頭條,都是大批資金流入A股ETFs。雖然只是事隔兩日,可是如此大鑼大鼓,A股的升幅依然如此有限,內地同胞那種打死不追的態度,應該值得尊重,市底似乎有詐,……自己選擇信A多過信H,暫時證明選擇正確。
這個市走勢是勁,不過自己心底裏並不相信中國股票可以透過一個滬港通就走出長期困局,基本因素上沒有大改變。這個墟期一定要趁,卻要步步為營,不能夠再一味往前衝,最好玩的一段,很有可能已經結束,跟着會是好淡搏錘,互有死傷的格局。』
林少陽則指出:『經過連日上升之後,港股是時候需要回氣了。……月初強勢的國企指數,最近幾日亦開始無以為繼,(7月30日)收市微跌3點。港股全日成交高達1001億港元,較前日進一步上升13%,大額成交亦往往是短期頂部才會出現的現象,尤其是大額的成交並不能配合指數的強勁升勢,往往便是反映當日高位市場好淡角力激烈,後市或於昨日高位以下300-500點之間橫行整固,或進行一次幅度較大的調整,待心理質素較弱的沽貨離場後,指數才重拾升軌。
雖則本欄相信今年高點很大機會仍未出現,但是在進一步上升之前,港股很可能會先行在現水平整固,真正高點或於滬港通實施前後才能出現。到目前為止,調整的深度仍然難以預知,惟今次多隻舊經濟股份累積的升幅頗大,由昨日高位計算出現500點以上的調整的機會或較大。……』
在我們(本人)看來,恒指7月以大陽燭收於24756點,本浪上試目標24000點至25000點已經抵達。現在要等待見頂信號出現,以確認調整到來,因此8月形成陰燭的可能性非常大。當然,個別股份與指數會是參差見頂,而且12個月移動平均線仍可提供強大支持,只是不知道1000點的短線調整,小投資者能否承受得了?!
回顧美股30年:從200點到2000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61
標普500指數從2009年3月的低位已經上漲了300%,而A股的投資者就沒那麽幸運了,從2009年3月至今,上證綜指從約2500點下跌至目前的2300點上下。從1990點到突破2000點大關,標普500指數僅用了65天。《華爾街日報》指出,標普500指數花了11208個交易日來首次達到100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下面我們來看看標普這幾十年來的里程碑,以及2013年3月,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對標普突破2000點的猜測。

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於今年3月指出,
鑒於伯南克上周重申美聯儲將繼續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們都可以放心,我們的“財富”得到了保護——我們知道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在年底將達到4萬億美元左右。鑒於過去三個月間,美國股市與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的高相關性,很明顯,伯南克對標普500指數的目標是在年底達到2000點上下。

周年回顧(上)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3568
多得讀者提醒,我們已有一整年沒有更新這個百萬投資組合。一年沒見,我自己也很有興趣看看這個著重揀股、坐股的示範,在沒有太多操作的情況下,能否存活下來?!今天,就讓大家一起來看結果、做檢討!
此前,我們要先解說一下,這個虛擬組合從一開始就沒有計入交易成本,自2013年重開後,亦沒有計入股息,我相信股息應該足夠覆蓋交易成本有凸,應該不會太扭曲組合表現。
2013年8月16日是這個虛擬組合的最後一次update,其時組合總市值2,838,039.89,現金1,382,959.89,佔比48.73%,即約五成股票。2014年8月26日,這個虛擬組合的總市值是3,432,179.89,資產值增長20.93%;股票增長40.83%,佔組合總市值59.71%,已自然增長至六成股票。
組合總體增長兩成,21隻股票中有16隻錄得正回報,5隻虧損。錄得正回報的16隻股票中有7隻回報超過50%,其中有4隻超過100%;虧損的5隻股票中,有2隻虧損超過30%。
這是一個不錯的分散投資示範,大家可以看到,組合中沒有sector play(板塊投資);因為sector play往往需要非常利好信號,或者說整個板塊牛氣衝天,才能推動整個板塊,但這也可能是板塊見頂的其中一個警號。更重要的是,資本小的組合更要避開sector play,因為風險尤如一註獨贏。
在下一部分,我們會評論組合內的個股。
記錄日26 August,
2014

06年結表現:1,303,790.51 (+30.38%)
07年結表現:2,567,365.85 (+96.92%)
08年結表現:1,923,970.04 (-25.06%)
09年結表現:3,428,667.89 (+78.21%)
10年結表現:3,387327.89 (-1.21%)
11年結表現:2,723,979.89 (-19.58%)
13年8月16日表現:2,838,039.89 (+4.19%)
14年8月26日表現:3,432,179.89 (+20.93%)
相關舊文:緩慢增持
前8月港股市場回顧:殼股成大贏家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23#lastpost港股8月收官,格隆匯特地梳理了一下前8月的港股市場狀況,供大家參考。
今年1-8月恆生指數上漲6.12%。漲幅第一的是英發國際(439.HK),上漲22倍之多。第二到第十分別為中信21世紀(241.HK)漲989%、博華太平洋(1076.HK)漲933%、中國微電子90139.HK)漲777%、確利達國際(1332.HK)漲722%、時尚環球(8309.HK)漲713%、中國綠能國際(1159.HK)漲694%、云博產業(8050.HK)漲632%、麗盛集團控股(1004.HK)漲617%、漢基控股(0412.HK)漲585%。
其中英發國際,中信21世紀等是作為殼股,而中國微電子、確利達國際、漢基控股等個股均是容易成為殼對象的小盤細價股。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前8月的行情,可以說是:得殼者得天下,得莊者得天下。
8月個股漲幅第一的是玖源集團,漲近160%,同樣是仙股一枚。其股價爆發的誘因是光伏大王鄭建明入主。
表一:年初以來個股漲幅榜(前十)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年初至今漲幅%
|
0439.HK | 英發國際
| 2,266.3793
|
0241.HK | 中信21世紀
| 989.2857
|
1076.HK | 博華太平洋
| 933.7079
|
0139.HK | 中國微電子
| 777.1930
|
1332.HK | 確利達國際
| 722.9730
|
8309.HK | 時尚環球
| 713.8889
|
1159.HK | 中國綠能國際
| 694.1176
|
8050.HK | 云博產業
| 632.2222
|
1004.HK | 麗盛集團控股
| 617.7215
|
0412.HK | 漢基控股
| 585.7143
|
表二:8月以來個股漲幅榜(前十)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8月漲幅%
|
0827.HK | 玖源集團
| 159.0909
|
0431.HK | 大中華實業
| 155.1724
|
8147.HK | MILLENNIUM PG
| 152.4096
|
0139.HK | 中國微電子
| 146.9136
|
8212.HK | 譽滿國際控股
| 138.2379
|
0091.HK | 標準資源控股
| 137.4101
|
8398.HK | 譽滿國際控股
| 121.2052
|
0412.HK | 漢基控股
| 115.3846
|
1041.HK | 中國新能源動力
| 113.8889
|
0376.HK | 瑞東集團
| 103.6290
|
藍籌股方面,今年以來漲幅最大的個股為港交所(0388),漲幅為40.8%。漲幅第二為中國石油(0857),漲32%;漲幅第三為華潤電力(0836),漲31.7%。漲幅前十的其他藍籌為:信和置業(0083)漲30.68%,恆基地產(0012)漲29.47%,中信泰富(0267)漲29.46%,騰訊控股(0700)漲28.16%,聯想集團(0992)漲27.74%,中國石化(0386)漲27.52%,長江實業(0001)漲24.48%。
而單論8月的表現,中國海洋石油(0883)漲12.25%,為表現最好的藍籌,中國移動(0941)漲12.22%緊隨其後,聯想集團(0992)漲11.07位居第三。
表三:藍籌股年初以來漲幅榜(前十)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今年漲幅
|
0388.HK | 香港交易所
| 40.7999
|
0857.HK | 中國石油股份
| 32.1932
|
0836.HK | 華潤電力
| 31.6980
|
0083.HK | 信和置業
| 30.6840
|
0012.HK | 恆基地產
| 29.4676
|
0267.HK | 中信泰富
| 29.4619
|
0700.HK | 騰訊控股
| 28.1638
|
0992.HK | 聯想集團
| 27.7382
|
0386.HK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
| 27.5150
|
0001.HK | 長江實業
| 24.4762
|
表四:藍籌股8月漲幅榜(前十)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8月漲幅%
|
0883.HK | 中國海洋石油
| 12.2478
|
0941.HK | 中國移動
| 12.2235
|
0992.HK | 聯想集團
| 11.0694
|
0857.HK | 中國石油股份
| 8.0550
|
0836.HK | 華潤電力
| 7.8161
|
2388.HK | 中銀香港
| 6.5440
|
0101.HK | 恆隆地產
| 6.4449
|
0019.HK | 太古股份公司A
| 4.3522
|
1880.HK | 百麗國際
| 3.8905
|
0012.HK | 恆基地產
| 3.8423
|
港股通標的個股方面,8月份wind統計265只港股通標的中有119只個股錄得上漲,其中漲幅最大的是香港中旅(0308),漲幅為32%。南京熊貓電子股份(0553)漲幅為30.37%。漲幅居前十的個股還有:中國光大控股(0165)漲21.69%,國藥控股(1099)漲18.38%,安踏體育(2020)漲18.28%,中國忠旺(1333)漲17.5%,中海油田服務(2883)漲17.45%,達芙妮國際(0210)漲17.3%,康哲藥業(0867)漲17.19%;明發集團(0846)漲15.47%。
表五:港股通標的8月漲幅榜(前十)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8月漲幅%
|
0308.HK | 香港中旅
| 32.4324
|
0553.HK | 南京熊貓電子股份
| 30.3748
|
0165.HK | 中國光大控股
| 21.6887
|
1099.HK | 國藥控股
| 18.3807
|
2020.HK | 安踏體育
| 18.2753
|
1333.HK | 中國忠旺
| 17.5000
|
2883.HK | 中海油田服務
| 17.4514
|
0210.HK | 達芙妮國際
| 17.3021
|
0867.HK | 康哲藥業
| 17.1926
|
0846.HK | 明發集團
| 15.4696
|
以市場行情熱點相對應的,格隆匯邀請到了資深殼股研究專家Michael分享了《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上、中兩集(詳情請查看前幾期港股那點事或者登陸港股那點事官網:www.gelonghui.com),下集正在整理之中,敬請關注。
美股終上2000點之回顧與橫向比較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來源: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1212196
上周最引人註目的事件就是美國標普500指數在5天中有3天收於2000點以上,並於周五收於2003.37點的歷史高點。自2009年3月標普500跌至最低666.79點以來,過去5年半時間,標普500上漲了整整200%,年均上漲22%。
在過去5年半里,美國的經濟從瀕臨崩潰的邊緣回到繁榮,失業率從10%以上下降至6.2%。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經濟的自我療傷機能非常值得欽佩。另外,美國政府,尤其是美聯儲在危機關頭的果敢救助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政府向市場和金融機構提供了高達萬億美元的救助。美聯儲迅速將利率將為零,並且向市場提供了三波流動性(量化寬松或者說QE)。
就在上周,離任有半年的前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一份法律文件中表示,“2008年的9月到10月是世界歷史上最危險的金融危機,比(1929年的)大蕭條還要危險。美國最重要的13個金融機構中,有12個有可能在1-2周之內倒閉。”
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見仁見智。美國住宅市場的泡沫破裂無疑是直接導火索。有很多人認為過度的資產證券化、過度的金融創新、監管放松、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等是金融危機的原因。不過,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次金融危機更深層的原因是過度的借貸。從金融機構層面來說,2003年至2007年,美國前5大投資銀行的杠桿率從20倍提高到了超過30倍。在家庭層面來說,美國的儲蓄率曾在金融危機前達到負值,也就是說美國人花錢比掙錢多。而70年代,當美國經濟仍然處於滯漲的時候,美國家庭的平均儲蓄率曾經達到14%。美國家庭的儲蓄率在過去30年逐漸下降。負債的逐漸增加造成經濟的短暫繁榮,這一點很多經濟學理論都有所提及。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周期的也會非常強烈。要知道,上一次美國的平均儲蓄率為負的時候,是在1929年大蕭條的時候!
資本主義每次經濟危機都是一個降杠桿的過程。2008年這次也不例外,只是來得非常猛烈而已。過去6年,美國家庭在大量破產的情況下,儲蓄率仍然不斷上升,現在回升到了6%的水平。降杠桿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美國家庭的消費和投資其實一直是落後於整個經濟的發展。
美聯儲在過去6年中,持續進行量化寬松和維持零利率,就是為了讓企業和家庭更加平穩地降杠桿。超低利率讓企業利潤上升,讓銀行的利差加大,讓家庭支出下降。隨著伯南克“世界歷史上最危險的經濟危機”的思路,美聯儲也冒天下之大不韙,維持零利率政策達6年之久。美聯儲現在的信號是將會維持零利率至2015年中。但是從現在美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來看,尤其是美國標普500指數沖過2000點心里關口,美聯儲很有可能會提前升息。上周現任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全球央行行長會議(Jackson Hole)的講話讓人首次感到她對何時加息有些猶豫。市場猜測這可能會為美聯儲在明年上半年(1季度低?)加息開了一扇門。美元對歐元在近期也因此上漲了2%左右。
值得註意的是,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的政府和央行確實加大了政府和央行對市場和金融企業的幹涉,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市場自我的調節機制。央行沒有命令銀行放開貸款(事實上,由於銀行惜貸,美國的M2貨幣供應曾在2008年至2010年出現負增長)。政府也沒有對企業和個人貸款作出限制,通用汽車、AIG、黎曼兄弟等這些行業巨頭紛紛破產。美國政府雖然暫時延長了失業金期限,也並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限制裁員和高失業救濟的趨勢。
中國現在其實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奇跡可以說是兩個原因造成,一個是市場化改革,一個是杠桿化。21世紀初鋪開的房貸按揭造成了中國家庭負債率大幅上升,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市場繁榮。中國最大的負債在於企業的負債。美國非金融和公共事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負債/資產)非常低,30%就已經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超過這個線就只能發垃圾債或根本發不了債,而中國發債企業資產負債率超過50%甚至60%的比比皆是。美國貨幣供應M2為GDP的87%。而中國貨幣供應M2為GDP的190%,主要都積累在企業中。
中國的經濟也在緩慢地降杠桿過程中。同美國類似,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兩者的手段卻完全不同。中國的央行沒有降低利率,市場利率反而階段性飆升,脫離監管的影子銀行(高息為特點)以各種創新名義和各種方式大行其道。企業和個人(尤其是非國有企業)的債券負擔不但沒有因為貨幣政策而慢慢修複,反而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市場化的企業破產、兼並、重組、裁員反而被壓制,債權和債務人的責任和義務日漸模糊。幾乎所有人都寄希望於政府的最後拯救,而不是市場優勝劣汰機制。
美股指數回到2000點,美國經濟從深淵邊回到再次繁榮,這里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雖然各國國情不同,也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夠從美國的經驗中學到一些教訓,讓中國的降杠桿過程少走一些彎路。
周年回顧(中)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5754
現在要談個股,維他奶國際(345)與電視廣播(511),防禦性股份,老品牌有溢價,但主業務缺乏增長動力,新業務有待時間發展才能成為盈利驅動器(profit driver)。這些股份此刻沒有買或賣的急切性;除非急需現金,否則繼續坐。
威靈控股(382)與德林國際(1126),小型工業股,兩者都是替人作嫁衣裳,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難有大作為,要揾位沽出。同是工業股的精電(710),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理論上盈利能力較強,但需留意歐洲經濟及日圓去向對其業務的影響。
南京熊貓電子(553),買入時因為其正在轉型,新業務有值得市場憧憬(炒作)的概念。一年下來,這隻熊貓又多了一個A/H價差因素;如此一隻國人喜愛的熊貓,當然要繼續持有。
珠江船務(560),買入時因為其珠海概念,回頭看是失敗之選。正路是要沽出,不忍沽出也可寄望國企改革概念,終有一日炒到雞犬皆仙,炒埋珠船。講到失敗之選,講埋中國三江化工(2198),買入時因為bet on化工股復甦,不料隔離化工股升曬,此股升少跌多,證明揀股始終應該正視市場對某股的偏見,或許,管理層折讓應該被尊重。無論如何,此股要揾位沽出。
中國外運(598),買入時因為其持有的在A股上市的物流業務,很配合當時的物流概念。今天較少人談這概念,但內地物流行業發展仍屬朝陽,加上公司重組目標清晰,因此,當然要繼續持有。
復星國際(656),買入時因為認同其管理層的投資眼光,如過去兩年在歐美資產的投資上,Timing掌握很好。問題是,公司及管理層在資訊發放上透明度低,給估值造成折讓。這個問題未知在內地資金南下後,會否逐漸改變?此股可繼續坐,或揾位加碼。
CEC國際(759),買入時因為看好公司轉型成功,一路下來,管理層有眼光、有魄力,加上透明度高,我不會奇怪估值上會有溢價。未來看管理層如何處理工業分部去向,及公司如何完成轉型,屆時再評論此股的去留,此刻繼續坐。
相關舊文:周年回顧(上)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