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零售商尋出路 齊往前海搶灘

1 : GS(14)@2015-07-06 16:19:3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06/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舖租人工節節升,加上內地自由行客減,香港零售業可謂「哀鴻遍野」,尋求新出路。今年初前海表示將在年內建成港貨中心,邀請本港零售商進駐,引來各大商家搶灘。其中莎莎(0178)將在港貨中心租用4000至5000方呎的店面,而大昌行稱這是很大的商機,惟「玩法仍不清楚」。

明報記者 魏嘉儀

莎莎主席兼行政總裁郭少明日前對本報稱,莎莎正洽談進入港貨中心的事宜,若順利的話,預計今年可以進駐。他稱港貨中心在保稅區內,由招商局(0144)負責港貨中心的招商,包括與商家商談合作細節。郭少明稱現時對前海仍處於「試水溫」階段,不敢拿太大的舖位,因為現時稅率優惠主要針對日用品,對化妝品的稅率仍較高,表示會觀望政策動向再作進一步部署。

大昌行:商機大 惟政策不清晰

而今年初開始向內地市場推出跨境電商平台「大昌優品」的大昌行(1828),現時網購主攻母嬰產品和護膚品,代理品牌包括美贊臣、安怡、雅詩蘭黛、蘭蔻等,計劃年內在廣州的商業旺區開設跨境電商的體驗店,增加「大昌優品」知名度。

大昌行行政總裁葉滿堂表示,部分產品如奶粉,免稅之後甚至較在香港的售價更低,因為香港舖租很高。他稱「前海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如果港貨中心的概念可以實現,配合上網購模式,「相當於全國都可以享受免稅或減稅的進口貨品,中國市場就開放了」。大昌行已經在前海註冊公司,他稱若港貨中心開業,大昌行亦將進駐,並通過「大昌優品」的網上平台銷售免稅產品,但坦言現時具體的政策仍不清晰,「例如港貨中心在保稅區裏面,消費者能否自由出入購買貨品?又例如港貨中心的模式是否可以推廣至全國,變相大減進口稅?」

華潤萬家直銷中心搶先營運

雖然港貨中心未正式開業,但已有商家開始利用政策優惠在前海做類似生意。華潤萬家日前聯手招商國際,在前海保稅區的海運中心口岸樓開設名為「e萬家」的跨境電商直銷中心,消費者可在現場落單,產品通過保稅區倉庫直接清關後,將郵寄給買家。

招商局持有40%股權的合資公司深圳保宏電子商務綜合服務有限公司進口部總經理馮泉,日前透露招商局和前海合作發展港貨中心,招商局負責招商,但未定招商局在港貨中心會否有股權。他表示,利用保稅區的稅務優勢,跨境電商營運成本可減三成,模式可複製到全國7個保稅區。
2 : GS(14)@2015-07-06 16:20:0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06/news/ea_eaa2.htm
假貨多成本高 Plukka:暫不拓內地
2015年7月6日

【明報專訊】雖然不少港商憧憬前海的商機,但亦有想開拓中國市場的外資電商明言,稅率並非該市場最重要的門檻,產品質量、營銷費用等因素更阻礙商家進入。

成立於2011年、總部位於香港的珠寶電商平台Plukka,目前逾八成訂單來自美國。Plukka創辦人Joanne Ooi表示,Plukka主打設計特別的珠寶款式,她認為現時香港和內地的大城市逐步都有一批欣賞和注重珠寶款式設計的消費者,有意進一步開拓大中華市場,「但進入中國市場難度很大」。

騰邦拒進港貨中心

Joanne表示,暫時不會考慮在前海或者其他自貿區開拓業務,因為關稅並非她最「害怕」的因素,「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假貨很多,導致大家不相信網購,良莠不齊讓好產品難出頭」,她還表示內地的營銷成本很高,「除非找到在內地有電商經驗的珠寶商當合作伙伴,否則不會貿然進入內地市場」。她稱周大福(1929)、周生生(0116)等均是潛在合作伙伴。

而首家在前海開業的跨境電商騰邦,3月底試業一星期之後因客流太大,備貨不足而停業入貨,其後重開。騰邦跨境電商運營總監余海躍稱內地市場對進口貨品需求巨大,這盤生意容易令市場其他零售商家感到受威脅,因此雖然招商局早前有邀請騰邦進駐港貨中心,但騰邦憂慮政府項目的靈活性不足,或要兼顧多方利益而推遲開業,所以堅持自己經營而無意進入港貨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287

內地信貸風險升 港貸款尋出路

1 : GS(14)@2016-03-17 14:14:46

【明報專訊】東亞銀行(0023)推出按揭優惠計劃搶客,市場人士分析,主要是東亞去年業績未如理想,有見內地業務風險高,唯有轉攻較「穩陣」的本港按揭市場。而近日樓市交投回暖,則成為催化劑,不排除陸續有銀行減按息,以平衡競爭力。



內地壞帳惡化 東亞變陣

歐資基金JK Capital Management分析員徐青雲指出,東亞去年盈利受內地壞帳拖累,相比內地的企業貸款市場,香港資產質素較為可控。但本港經濟有下滑趨勢,失業率有可能上升,無抵押私人貸款的風險有機會增加,反而按揭業務屬有抵押,而且銀行在估價上相當審慎,樓價跌五成才有機會影響銀行盈利。

去年東亞內地業務的減值貸款增加近1倍,減值貸款比率達1.9%,而香港的減值貸款比率仍處於0.35%的低水平。不過徐青雲指出,即使減按息,對整體貸款增長的幫助只是杯水車薪。大新銀行(2356)零售銀行處銀行產品及巿務部主管鄧子健亦指出,樓按貸款的毛利一向較低,該行看不見有減價的空間。

中原按揭:對樓市有正面作用

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王美鳳則估計,銀行減按息搶客,主要因為首季樓市交投稀少,連帶按揭申請量顯著減少,僧多粥少局面令按揭競爭漸趨激烈。而近日一二手巿況稍有回暖?[象,推動銀行把握機會爭生意。她預計,陸續有銀行提供H加1.6厘的按息水平,以平衡競爭力,屆時對樓市可帶來正面作用。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17/news/ea_eaa2.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210

【有理就講】人生沒出路?薯伯伯:給別人聆聽自己聲音

1 : GS(14)@2016-04-13 17:05:28

窮途,未必是絕路!香港早前頻現學生自殺案,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本周「有理就講」以「出路、絕路:怎樣看生死?」為議題,邀請了旅遊達人「薯伯伯」談談自殺與抑鬱。讀者如對此議題有興趣,可將文章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以下薯伯伯的文章:人生總有幾個日子,你能清楚憶起近乎每個細節,像是照片定格。而我的那個記憶,發生在中學2年級的某日,當天午飯過後,一輛貨車剷上行人路,把我撞至雙腳折斷,腦有瘀血,並需留院治療39天,事隔20多年,臉上疤痕還是清晰可見。最讓我介懷的,是那輛貨車撞死了我最好的朋友,而我是在車禍後兩個星期後才知道此事。車禍過後,不知緣何,我發覺自己有些自殺的念頭,從來沒有實行過,但當時幾乎每天都會想到。回想那些年頭,自己應該有點創傷後抑鬱。九零年代的香港,心理創傷治療,屬新鮮事,我根本不知甚麼是抑鬱,更不知道自己可能有抑鬱,只是覺得有點不開心。我是直到2003年,張國榮死後,才知道原來抑鬱跟悲傷是兩回事。我在療傷期間,院方為我安排見了一次心理醫生,不是懷疑我有抑鬱,而是因為我的顎骨移位,要做短期的箍牙手術,兩星期內不能張開牙骹,進食甚為不便。我媽見我無甚胃口,偷偷買了家鄉雞的黑椒薯蓉,我一天能吃上10多盒,護士不知就裏,見剩飯過多,擔心我有厭食症,就安排我做心理評估。那次與心理醫生的談話時間不長,我只記得她沒有批判或分析我的話,只是很細心聆聽,間中做些筆記。心理醫生說我對之後的生活有適當預期,也許她的評估是對的,因為我大概到了中四下學期,就沒有任何自殺念頭,只是中間還是有個漫長過程。也許是自己逐漸放開,也許是因為自己很幸運,找到可以傾訴的朋友。總之,轉變的過程很漫長,也很微妙,連自己也不為意。每個人的情況都可能不同,我只是用自己當時的心態,寫下一些抑鬱時的感受:1.有次一名不太相熟的同學跟我說:「點解你成日都咁開心?」我當時覺得,你真的不了解我。也許,有抑鬱的人,表面看起來,可以是很開心,不是裝出來。2.車禍之後,有些人總會用很奇怪的理由去開解我。我心知那人好意,所以不需要重複說別人只是出於好意之類的話。車禍後兩星期,我才得知好友死去,難過哭泣,腦外科病房的護士長就跟我說:「你以為自己好慘?之前有個女仔被泥頭車壓爆頭,佢咪重慘,佢屋企人咪重慘……你要好好活下去。」這些出於好意的說話,對我而言,實在毫無共鳴。3.抑鬱是奇怪感覺,它可以很負面,但抑鬱是有癮頭。若有抑鬱徵狀,自身多少也知想法有害,還是會忍不住踩這個泥氹。每晚憑空想像,讓抑鬱感覺佈滿全身,想像身周的人一個一個離開,想像得躲在被窩裡淚流滿面。這種負面感覺,卻又矛盾地能帶給我一點安慰。任何勸你停止悲觀想法的建議,都是無效。如果有人說:「唔好諗太多」、「早啲瞓啦」、「時間會沖淡一切」、「神自有安排」,我都覺得我們活在兩個世界。4.抑鬱看起來很負面,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抑鬱會讓人有快感,聽起好像好變態。抑?的過程不是完全失控,自主意識很是強烈,並非純粹處於被動狀態,自己很多人生的念頭、思維以及世界觀,都可以在抑鬱的過程裡做出深刻的反思。我有時會想,如果人類經過千百萬代的演化,仍然保留抑鬱,也許它真的有存在價值。5.承上一點,抑鬱的過程,由於感覺非常主動,誤判自身擁有足夠能力去改變想法,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而沒意識到需要在外界尋求幫助。就像深度煙剷跟你說自己沒煙癮,因為他可以連續數天不吸煙云云,這種人其實最應該主動尋求外界幫助。6.我回顧自身轉變,算是非常幸運,找到願意聆聽自己的朋友,尤其是K君。記得那年頭,每到放假前夕就會與他煲電話粥,實在沒有甚麼話題,拿著聽筒也睡著了。有些人以為聊天一定是交換資訊,但那只是表象,找朋友聊通宵不一定是相互分享故事,也可以只是尋求安全感和慰藉而已。7.聽到別人對我訴說他的哀傷,我也同樣覺得難過,但因自身經歷,我總不願去安慰別人,因為我覺得沒作用。雖說抑鬱有藥可食,但又似乎無藥可醫。如果要幫助朋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既不必覺得在幫助他,又不可以嘗試改變他,不要抱著開導他的心態,更不要分析或批判對方的想法。談話的內容可以完全跟抑鬱或自殺毫無關係,找個安靜的環境,專注聽聽對方的說法,其實已經足夠了。8.抑鬱的結束,不是一扇明確的出口,而是一條漫漫的長途。走出抑鬱的那天,當事人也許連自己也不察覺。聆聽的過程很漫長,漫長得你誤以為自己束手無策,但真的會有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新聞上看到多宗學童自殺,學童的母親走到殮房認屍,激動得昏倒過去,聽到這類報道,總覺非常難過。我真的希望,那些看不見出路的同學仔,能找到聆聽他們的親人或朋友,或者起碼給別人聆聽自己聲音的機會。數年前我打電話去車禍時死去的同學家裡,約了他媽媽出來飲茶。臨走之前,他母親忽然對我說:「我見到你去旅行,就好似見到自己個仔去旅行。」說起失去了20多年的孩子,她還是哭成淚人。一個人離去,不論走的原因是外在還是內在,就算過了數十年,卻一直是最疼愛自己的人心裡一道疤痕。假如離去的原因是內在,若然只是暫看不見前路,想走最後一步,可以的話,不如再多忍一會吧。文:薯伯伯(西藏拉薩「風轉咖啡館」館主,長期遊走於香港及西藏的香港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3/19569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06

曾遇兩次地震相信難題必有出路

1 : GS(14)@2016-04-18 12:04:24

【本報訊】近日港人的旅遊熱點日本九州熊本,接連發生地震,令人頓感天災無常。華僑銀行集團行政總裁錢乃驥亦遇過兩次地震,災後頹桓敗瓦,茫然不知去向的感覺,至今仍歷歷在目。相比之下,他更相信現實任何難題,總有出路可解決,最緊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補位快避免「Take2」!錢乃驥經歷第一次地震,是在洛杉磯磯讀大學時,第二次則是著名的「89年三藩市6.9級大地震」,後者經歷最深刻。他回憶說,那天風和日麗,下午五點幾突然併地一聲雷發生地震,「望出窗外兩座大廈係咁左右互晃」,說時還用兩者手指相互交叉,比喻強烈搖動的力度。當時他正在美銀洛杉磯總部41樓工作(總行樓高50層),「震完15秒後又再繼續搖晃」,結果他們躲在辦公室個多小時,待一切喘定才徒步落樓。一出外,市面已毀壞不堪,「面對天災,無嘢可以做到,唔知跑去邊,避去邊」!那是沒有手提電話年代,他步行個多小時回家尋親,家人已撤離,家園亦「拗歪了」,唯有在街上「兜圈撞彩」,幸運地拐了一圈,即遇上了在鄰居照料下、同樣往街上「尋夫」的太太,於是連夜携着妻女(剛滿4個月),開車駛過金門橋租住酒店,橋上了無車影;翌日看報才知隔鄰大橋已經斷裂,故無人敢開車過橋,自己卻儍人儍福,領着家人安渡彼岸。天災無涯人禍有涯,職場上最大衝擊,錢乃驥直指是98年亞洲金融風暴。「無人預計會如此風高浪急」,他記得當時美國銀行(亞洲)有大客要求港元定存12厘,「行方還嫌要價貴回絕」,結果「夜晚冚唔到盤,要在同業市場用260厘拆入隔夜錢」!犯下一次錯,他立刻補鑊翻身,拍住滙豐推200億元存款證計劃,又創優越理財吸存款,最終該行成為98年度唯一仍錄得盈利增長(2%)的港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8/195756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37

人幣抗貶值投資出路

1 : GS(14)@2016-06-20 05:42:38

【個人理財】自2005年7月底人行啟動滙改,人民幣一路單邊升值至2013年底,期間累計升值接近四成。過去8年承着人幣升浪,本地一眾散戶,在港元幾近零息劣勢下,食息一族敍造人幣定存,連升值計年度回報率達8、9厘。不過2014年起,於央行「無形之手」干預下,人幣停止了單邊升值並掉頭走貶,加上內地經濟放緩,減息降準令人幣定存高息不再,年內人幣已貶值1.3%。仍持有大量人幣的散戶,除續做低息定存外,還有甚麼人幣投資渠道可考慮?記者:劉美儀 周家誠 陳洛嘉

人幣股票可吼匯賢信託

【本報訊】滬港通前年開通,惟參與北上買賣散戶不多,除了是因為A股走勢沒章法,更重要是在港上市的H股有折讓,顯得滬港通並不吸引。分析認為,除非曾在內地生活熟悉國情,方可投資個別股份。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港人熟悉的內地A股,大部份都在本港H股上市,而H股大部份均有顯著折讓,故此投資H股屬更好選擇,「冇喺香港上市嘅A股,香港人通常唔熟悉,A股只係啱熟內地、有特別心水嘅投資者」。匯賢信託(87001)在人幣計價股票中較有名氣,不過溫傑認為,人幣計價不能作為選股因素,但認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確是投資好選擇,如置富產業信託(778)不時接長實地產(1113)商場營運,「有長實照住,簡單啲嚟講係大樹好遮蔭」,股息率亦高達5厘,不過投資前須由人幣兌返港元。



南下基金只宜短線投資

南下基金屬新興人幣投資產品,與平日QFII、R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基金不同,前者波動性相當高,有「贏到開巷,輸到嘔凸」特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QFII基金通常是長線投資,南下基金投資組合一個季度後已經面目全非,交易頻率相當高,故此不應以長線投資理念看待,「以去年港股大時代為例,有南下股票基金半年升70%、100%,今年跌20%是等閒事」。溫傑指港股有價值投資概念,A股則無章法,「如果上證指數能夠破2900點、3000點,則可以做短線部署,三個月後應該重新審視是否應該繼續持有」。如果以廣發行業領先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為例,去年港股大時代展開,該基金去年回報曾見113.8%回報,年底收窄至60%;今年至今則蝕逾20%,虧損可完全零派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0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98

海外買樓成資金出路

1 : GS(14)@2016-08-16 06:18:16

【明報專訊】有移民顧問表示,人民幣貶值令內地人移民或海外投資需求增加,近兩年新加坡、英國及澳洲等地均是內地投資者擴展足跡的熱門地區。

美聯:內地客七成為新客

美聯移民顧問集團業務拓展董事黎家傑稱,內地人普遍憂慮人民幣前景,因此希望分散投資,適逢歐元及英鎊匯率下跌,被視為「撈底」好時機,拉動歐洲留學及移民的熱潮。他透露,該行的內地客人有七成是新客,另有三成是早年已移民來港的內地人,現希望多拿一個海外身分。他表示,現時英國投資移民門檻為200萬英鎊,新加坡及澳洲則分別為250萬坡元及500萬澳元,三者都以購買金融產品,即指定基金或債券為主。

中原地產項目部(中國及海外物業)營業董事許大衛指出,除移民外,有不少內地人到海外購置房產,新加坡是近年的新興選擇,因為法規完善、稅制簡單、生活環境及文化相近,租金回報率有3至4厘,相當穩定。脫歐後英鎊大跌,倫敦樓亦吸引內地客的眼球,但核心地段的入場門檻可能達800萬港元,而且租金回報率較低,約2至3厘。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60&issue=20160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84

【讀書好×果籽】強國不強,文明化才是出路

1 : GS(14)@2016-08-19 06:56:20

美國三位重量級中國專家Regina Abrami、William Kirby及Warren McFarlan,先後都曾經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專攻中國企業及政經發展研究,在政商界有廣泛人脈,於2014年合著《Can China Lead? Reaching the Limits of Power and Growth》,通過大量個案分析認為中國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極限,此書最近出了中文版《強國不強?中國國力與經濟成長的極限》,閱讀此書會從新角度理解港中兩地矛盾。



強國崛起的宣傳近年充斥香港媒體,大家鸚鵡學舌地「擦大陸鞋」,一切只求政治正確,但西方研究已正在為「中國模式」埋單,香港認知上的滯後、精英階層的無知及政治正確,正令香港人對內地已經來臨的經濟危機毫無準備。這三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中國通,對中國模式作出定論:中國政治體制擋住了轉型之路,這種黨控制一切的狀況,促使中國奇蹟走到了終點!因為這令經濟發展動力消失,難以永續。


站起來的迷思

我認為William Kirby寫的第一章是香港人必讀,他從歷史角度破除中共偉大民族復興論的迷思,指出中國既是一個新興國家,同時亦是碩果僅存的帝國,因為共和中國繼承並仍繼續佔有大清的版圖,同代的鄂圖曼、羅曼諾夫、哈布斯堡的多元民族帝國已經消失,歷史上的中國王朝,大一統及分裂是交替出現,統一並非常態。從薄熙來案中,作者看勉強維持的統一帝國,地方區域權力相當大,省委書記尤如民國初年的軍閥,集權不一定可以順利行使權力。其實數百年來中國人均熱衷於貿易及市場經濟活動,商業發達,國際化程度亦高。真正摧毀中國商業文明的是中共,在五零至七零年代把中國經濟往後拉。「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元素都還在。但是,黨為了鞏固其權力和正當性,建構出一套迷思,宣稱1949年之前的中國處於黑暗世紀,實則是為了維持1949年後的中國才是解放和自由的印象,強化中國必須要先跌倒、才能再站起來的說法。」實情是抗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已經站了起來,反而毛澤東閉關鎖國,自我孤立,才是令中國陷入近乎災難的情勢。即使近幾十年在經濟發展上是站起來,但結果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所得不均惡化、貪腐、專制、國企壟斷,其本質仍是作威作福的列寧式黨國體制!


強國的標準

黨國體制已形成層層利益關係網,完全談不上自主的文人政府,改革開放三十年,形成的紅色資本主義,就是以維持黨的自主及利益為目標,民間私營企業無法與黨企業公平競爭。為了GDP經濟、就業穩定等政治指標,低效的黨企業繼續存在,國有資產不變增加,國進民退,民企出現而釋放的生產力已無以為繼,工程師治國下狂谷基建的策略效益也正急速下降。危機在前,黨愈要加大控制,自然不會將權力過渡予司法機關及文官政府,在習近平上場後,這情況更加嚴重。作者相信黨國體制可以工業化、可以軍事化,但自身無法「文明化」,即建立持久的文官治理制度,及持久的人性價值,讓文明超越政治控制、物質發展和軍事力量。「文明化」才是真正領導國家、地區及世界的條件。作者定下幾條簡單易明的強國標準,供大家檢測:.國家最成功的公民不會想要帶着財富移民國外、把子女送到國外唸書.國家需要法治,不是只有秩序或藉由法律統治.國家不能不相信公民,竟然到了每個部落格都要監視的地步.國家不能既要領導,卻又害怕承認自己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國家必須在國內外都有道德領導的能力強國根本不強,港中矛盾,其實是文明衝突!



英文原作《Can China Lead? Reaching the Limits of Power and Growth》由哈佛商學院出版。

強國外長王毅在加拿大斥責記者,充份顯示強國欠缺做領導的能力。

哈佛中國通William C Kirby。

撰文:劉細良編輯:陳漢榮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819/19741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551

林耀聲 無出路的坎坷唔係扮

1 : GS(14)@2016-09-04 18:03:44

■林耀聲日前受訪時表示為了生活,做過二、三十份散工。



【熱血點五步】林耀聲在電影《點五步》擔正飾演為夢想而奮鬥的屋邨仔,其滄桑又帶點憂鬱的眼神,演活時下年輕人苦無出路的坎坷。阿聲這份「梁朝偉」憂鬱,是裝不出來的,卻是他的人生歷練。08年,他在麥曦茵電影《烈日當空》亮相,是其中一位男主角,之後演出機會不多,收入不穩。為生存只能靠打散工過活,他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憶述說:「做過跟車、文職、廚房、侍應、貨倉、裝修、地盤、冷氣、磨雲石、壽司學徒、髮型學徒,都有二、三十份散工。Keep住一個行屍走肉嘅狀態去追夢。」



■林耀聲透露試過窮到一日三餐都食光酥餅。

■拍完《點五步》後,林耀聲現在最想演奸角。劇照


「想試吓做奸角」


面對朋輩冷言、家人憂心,戶口試過僅餘幾仙,他都有一刻動搖:「我試過最差係有一個禮拜,每日只可以用四蚊去買塊光酥餅食,做我三餐。嗰段時間係好想放棄,咁辛苦為乜嘢呢?」阿聲終於遇到《點五步》,雖未至於一炮而紅,但也多了人認識。他說:「係會多人識咗,都開心嘅。嚟緊想拍乜嘢戲?唔係我想喎,係導演。不過我想試吓做奸角,因為啲人話我個樣太正氣。」那麼女友張沛樂(沙律)可有支持?阿聲羞紅了臉說:「女朋友?有,有支持。」這一代年輕演員機會不多,政府可有提供足夠支持?阿聲說:「其實我覺得係好唔support,因為啲錢都唔知使晒去邊!我覺得政府要多啲聽吓年輕人嘅說話。」採訪:馮國康、黃芷蔚攝影:馮峰、吉吉服裝提供:Boys Next Doo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4/19759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62

專訪.Package.劉鳴煒 “特首戰一地花生" 青年出路不止大學

1 : GS(14)@2016-10-05 05:39:07

2016-09-24 iM

要數近年最紅的富豪之後,「成個Package都好」的華人置業(00127)主席劉鳴煒應是首位。

自從他在2012年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參選特首助選,他的蹤影不再局限在報章娛樂版,去年當上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正值社會熱烈討論青年問題,難上車、向上流、對政府不滿等等,劉鳴煒都一一探討過,也表達過自己的想法,結果得來的評價是:太離地。連他都自嘲,在Facebook提到青年事務委員會的交流團時,以「離地航空」模擬了一張登機證。

富二代是不是原罪?劉鳴煒接受本刊的「Full Package」訪問,從特首選戰、經濟發展、樓價、青年出路,再談到他最近看的書,回答問題時,他顯得更深思熟慮,用字謹慎,但言語間,也流露出他對世事「貼地」的分析。

劉鳴煒Profile

35歲

學歷: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法律學士及博士、倫敦經濟及政治教學學院法律碩士

現職:華人置業(00127)主席兼非執行董事

曾任職工作:曾於倫敦高盛和Longview Partners工作

公職: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海洋公園董事局副主席、中央政策組策略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扶貧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城市大學校董會成員

政治篇:特首戰「現已一地花生」

立法會選舉過後,另一場選舉焦點落在明年3月26日舉行的特首選舉,現任特首梁振英自2012年上任後,惹來不少劣評,無論是建制派或民主派都有人反對他連任,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更明言下任特首人選是「ABC(Anyone But CY)」。

近日政壇已傳言滿天飛,梁振英會否競逐連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哪一人或兩人會否在短期內辭職選特首?曾因「偷步買車」下台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會否捲土從來?不時暗批梁振英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又會不會為「打破悶局」而出選?

數數手指,距離特首選舉不足200日,當日誰會站在台上,將會愈見明朗化,目前為止,以梁振英與曾俊華的「較勁」最白熱化。在上一屆特首選舉中,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出任競選辦公室副秘書長的劉鳴煒也是未來特首的熱門人選,但他斷言今屆只會做旁觀者,不再為他人助選,一於坐定定剝住花生睇戲。

問:iM記者 劉:劉鳴煒

問:下一屆特首選舉,你會為任何候選人助選嗎?

劉:這個選舉我打算做一樣嘢,食花生。我諗食花生的體驗會比自己親手做好。不是因為怕辛苦,而是試過一次,經歷過第一次的體驗,不覺得有特別需要再做多次,第二是,既然現在我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我覺得不太適宜偏離中立的定位。

問:你預期今屆特首選舉會不會比上一屆更加激烈?

劉:好難講,其實最好睇是前期,一些疑似候選人仲拉吓筋、熱吓身,但又不是出來選,因為這班人的數目會多過正式報名的人,所以現在已一地花生殼。從現在到年底12月最好睇,12月至明年3月,我覺得劇本或多或少已定下來。

問:對下屆特首有沒有期望?

劉:我個人很悲觀的,所以無乜期望,反對人士反對的是制度,有個在他們心目中很乞人憎的人物,只是令個反對更反對,換個成日笑哈哈、人緣好的,妥協空間可能多些,但反對派不會完全妥協、完全接受一個非民選產生、中央委任的特首,他們反對的是制度,所以任何在現有機制產生的特首,「基本待遇」都是一樣。

誰人上任都有紅色底綫

問:梁振英上任後,有很多批評聲音,你有甚麼看法?

劉:如果純粹講政府的民生、就業、產業政策,不是有太多人反對,似乎現在的磨擦點是在政治或(特首)性格,或者關係上的磨擦。有人話,特首只是效忠中央,我幾肯定的是,邊個做特首都一樣,是要揹一個包袱,今日其他疑似候選人有一個ABC光環,但如果他朝有一日,那些人做了特首,一樣是中央委任,一樣有些原則性的底綫,在一些有一條紅色底綫的課題上,立場是會與中央,甚至與梁振英一致,到時候,今日有個光環的政客,都會被傳媒、網民、市民鬧到扒喺度,這是不會改變的,很多磨擦和問題不是來自一兩個人,亦不是換一個特首可以解決。

問:與之前幾屆政府比較,很多人認為梁振英上場後,社會的磨擦特別大,你是否認同?

劉:可以咁講的,但是,之前政府要處理的民生問題會不會少些?或者這一屆要面對上屆留下來的問題呢?磨擦、民望或者整體如何睇特首,不是單看他的言行,而是要同時考慮當時的歷史、社會經濟背景,更加重要的是,要考慮當時的國家由邊個管,發展到甚麼情況,正在搞甚麼,即是要評價特首、政府或立法會也好,不能夠單看一個個體,而是要看整個Picture。比較兩屆的政府是可以,但不是apple to apple。

特首前哨戰上映

元朗橫洲公屋發展項目鬧得滿城風雨,政府向鄉事派「摸底」的做法備受質疑,但事件的焦點,卻落在特首梁振英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疑似特首選舉前哨戰。

日前傳媒揭發橫洲發展工作小組竟由特首出任主席,但事後他又說,具體工作則由曾俊華任主席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執行,曾俊華即晚發聲明指自己未曾出席發展小組的會議,亦沒有決定分階段進行計劃,同時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聲明指自己未有參與兩個小組。

外界一面食住花生,一個睇住高官們「互傳射波」,可笑又可悲。翌日,梁振英和曾俊華與一眾官員開記者會解釋橫洲事件,席間兩人的交流、眼神、說話全部被視作揭開特首選戰戰幡的重要一章。

梁振英在記者會上一如以往,面對挑戰性的問題繼續笑笑口回應,在記者會尾聲,他才罕有主動回答有記者問他與曾俊華是否不和的問題,他一度哽咽說:「我哋做出嚟的成績(覓地建屋),粒粒皆辛苦。」坐在旁邊的曾俊華則全程木無表情,問到他是否同意梁振英的決定時,他以英文回應:「You always agree wih your boss.」當梁振英用英語提到三司會議為「The threeC meeting」時,在美國讀書的曾俊華不禁愕然地望一望梁。無論桌面上兩人是和,還是不和,市民各有演繹。

經濟篇:旅業老本盡 房屋先搞資助房

現屆政府或特首梁振英的表現,被認為是近年社會怨氣的源頭,劉鳴煒認為,特首由中央委任,在一些設有紅色底綫的議題上,無論是任何人當特首,立場定必與中央一致。記者隨即想起國民教育、政制改革,甚至是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事件、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一帶一路」一系列政策等,全部被質疑只為配合內地主旋律。社會不斷產生磨擦,與現屆政府要執行來自中央的「任務」又有沒有關係?「你可以咁講,亦有些東西不是刻意做出來。」

問劉鳴煒認為梁振英政府有甚麼處理不當的事情,他靜默深思了足足20多秒,「有兩三個課題可能是上一屆與前一屆慢慢累積下來,但要今屆找數或揹鑊的問題,包括教育、旅遊和青年。」他特別提到,旅遊業如何影響香港近年的政治和經濟。

港滙吸引力減旅客轉移

2003年沙氏後,內地放寬遊客來香港,數以萬計的內地遊客開始湧來香港,名店、珠寶店、藥房、手信店滿街都是,爆買的內地大豪客隨處可見,旅遊業界都主攻內地遊客生意,「一路都沒有人嘈,今屆政府嘈起來,是因為多了旅客來香港?他們的行為改變了?我不相信中央或政府刻意放些遊客來迫死香港人,然後整到上街示威,這個可以說是放寬旅遊政策太成功的一個負面後果,這不是一個政治任務,而是當時香港和國家的情況與現在不一樣,現在內地旅客買得起幾百蚊一罐奶粉,或者一年來香港廿次。」

香港一直有購物天堂之名,但身兼海洋公園董事局副主席的劉鳴煒認為這個「老本」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內地遊客數目亦漸減,業界也應該反思,香港的旅遊業應如何走下去。「我們食老本太耐,甚麼購物天堂,是用價格贏其他人,這個優勢已削弱好耐,這幾年才更加顯現,以價錢低去吸引遊客來香港,我覺得已經很Out-dated(落伍)。」在滙率因素影響下,問題更形顯著,因與美元掛鈎的港元,近年隨美元變得強勢,周邊地區的滙率大跌,港元相對貴起來,遊客情願到日本、韓國旅行購物,「在全球化的經濟下,購物或多或少變成一件商品,商品就只是睇價錢,我要掃LV手袋,哪裏便宜就去那裏,其實這樣是很不受控制。」

說旅遊業要轉型,劉鳴煒不是第一人,他也不諱言自己有點兒「馬後炮」,「想做一個好似倫敦、紐約或東京的城市,全年365日都受歡迎,一年去幾次的旅遊目的地,只能夠講體會和體驗。香港是有條件的,這方面我們是遲了,但總好過不搞。」他所指購物之外的賣點,包括行山、文化、藝術和博物館等香港現有的資源,「將來可能有更多,例如博物館和文化(指西九文化區),這些是應該多做一點推廣,一味話購物,吸引遊客的穩定性太低。不是說要炒曬現在的零售員,但現在沒有人來購物,是因為日圓太便宜,東京Starbucks仲便宜過香港,政府都幫不到的。」

以往遊客拖住行李喼在街上「橫行」,很多香港人都怕了他們,現在遊客減少,如果走上街頭問香港人,你最不滿意的社會問題是甚麼?相信很多人會說樓價高。

應以資助房屋解決供應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去年9月達至樓價高點的146.92,其後慢慢回落,今年3、4月一度回落到127.5,但之後樓價回升,最新指數已回升至136.57。

「核心問題真的是供應,而解決供應是解決房屋、樓市問題的最佳方法,現屆政府搶地已經狼過以前的政府,但始終未如理想,應該更加果斷、更加進取去谷高供應。」

翻查自2012年起的政府賣地紀錄,賣出的住宅用地數目不斷減少賣,由2012/13年度的22幅土地,減至2016/17年度的11幅,賣地所得金額減半,「大量增加土地給發展商,但每次只能少量供應,因為沒有可能一次過推出來整冧個市,我覺得政府解決市民房屋問題的重點,應放在資助房屋,因為政府與發展商的計算完全不同,可以平賣平租。」

雖說政府在公私營市場雙管齊下,但似乎實際成效不大。翻查資料,公屋實質建屋量按年計並沒有顯著增長,2012/13年度為1.3萬多個,2015/16年度稍增至1.4萬多個;私營房屋落成量則由2012年的1萬多個,增至去年的1.1萬多個,今年首7個月為8,728個。

青年篇:用票箱洗禮證明信念

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開始,年輕人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霎時間,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看似很高,他們的一舉一動和想法,不時被討論或批評,例如坐港鐵沒有讓座,呻一句生活艱難,都隨時被指捱不了苦,但劉鳴煒有不同看法,「今日做年輕人比20年前、30年前更難,很多老一輩說他當年乜乜乜,你們年輕人乜乜乜,我成日有一句說話:老一輩千祈不要將自己的經驗、體驗,用作批判年輕人。同樣道理,很多年輕人覺得老一輩的說話唔啱聽,我都同年輕人講,不要攞你的一套去批判他們的說話或想法。這是雙向的,互相尊重大家不同的生活和經驗。」

另一邊廂,雨傘運動之後,參與政治或社會議題的年輕人愈來愈多,招來不少批評他們「搞搞震」的聲音,其中由不少學民思潮和學聯前執委合組的政治團體「香港眾志」,至今仍未獲批公司或社團註冊,卻捧出了歷屆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仍然在學的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他今年只有23歲,連同今屆多位當選的80後、90後立法會議員,議會注入前所未有的年輕活力。

留在街頭如欺騙支持者

曾說過自己無意從政,包括當立法會議員或問責官員的劉鳴煒,在訪問中不止一次向年輕政客「挑機」,「如果你覺得你的一套理念啱晒,不如用票箱的洗禮,去證明或否定你那一套。」他拒絕評價個別年輕政客的表現或能力,但認同愈來愈多年輕人參政是好事,「當你有議席、有票,就不止有發言權,你更有談判權、談判影響力,當你有這些影響力的時候,甚麼都有可能。」立法會選舉前,劉鳴煒在Facebook張貼自己的心水名單,鼓勵年輕人參選的他,眼光似乎麻麻,只貼中民主黨許智峯和公民黨楊岳橋兩人,其他大部分當選的年輕議員都沒有被他「貼中」。

當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有能力參政,有能力亦未必得到選舉主任的批准參選,劉鳴煒則鼓勵年輕人投票表態,「沒有能力、時間、興趣參選的,又覺得政局很灰,沒有代表到你的,議會有35個直選議席,如果真是有很多人覺得不滿,如果個個都去投票,是可以來一個政治地震。」劉鳴煒直言在香港爭取民主和普選,始終有制度上的局限,但年輕人必須踏出第一步,「留在街頭社運的地步,其實呃緊自己和支持者。」

政策諮詢未反映真需要

雨傘運動之後,有很多意見提倡政府應重視青年聲音,政客亦開始強調自己有年輕人工作的政績,甚至提出政府應制定一套青年政策,「世界上是有青年政策,亦有影響青年的政策,後者是13個政策局的所有政策,公屋優先排隊、增加大學資助學位等都是影響青年的政策。外國的青年政策幾一致,是一套理念原則,年輕人應該如何成為成年人,作為不同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參考。」

劉鳴煒不認同以歲數作為年輕人的定義,因為在不同層面如教育、房屋,年輕的定義都不一樣,「最關鍵的共通點是,年輕人會經歷一些第一次的轉變,例如中學升大學,畢後第一份工,這些轉變處理不好,將產生很多負面問題和後果。青年工作應該是好好處理這些轉變,政府或社會都沒有好好討論這問題。」

不過,現在有很多影響年輕人的政策諮詢,亦未必能真正反映他們的想法,劉鳴煒認為年輕人需有一定的表達渠道,「但很多時候,有人嗌得大聲過他們,變成很多噪音。」

翻查歷史,在港督衛奕信年代,當時的青年事務委員會曾提議成立青年政策,但被政府否決,「這幾年,大家關注青年課題,我不希望是忽然關注,整個經濟轉型中,年輕人透過不同渠道、事件,反映他們有些怨氣或忿怒,所以香港是時候討論,為甚麼香港沒有、外國的是如何、是不是有需要青年政策等。」

青年出路不應只得學歷

劉鳴煒試過走入地區,跟社工到屯門「執仔」,遇上一個南亞族裔的年輕人,令他至今印象最深刻。「好得意,他們一直叫我阿Sir,有少少……捧高了我的地位,平日其他人最多叫我劉生、劉主席、Ming Wai(鳴煒的英文叫法),未試過阿Sir。」記者訪問時沒有告知他,很多年輕人習慣稱呼社工為阿Sir,比自己年紀大的「探訪者」亦然,「不過印象深刻是一個南亞年輕人說,他的成績不好,家人想他做建築搵錢,他不想,問我點算好,那一刻我幾……有少少啞了,有種很無能為力的感覺。」

年輕人的無力感,劉鳴煒未必能貼身體會,但與年輕人對話、從政策的研究,他看出經歷多年教育改革後的今天,香港的教育政策都是導向學生讀大學、做文職,「起碼不方便或不鼓勵其他出路。」

記得董建華年代,以增加大專生比例為目標,結果辛辛苦苦獲得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年輕人,變成「一街都是大學生」之一,「現在出現的問題是,香港年輕人的整體學歷愈來愈高,但起薪點愈來愈低,是我們黑仔?還是校園和職場的供求錯配?」

踏出社會,人工升幅與通漲不成比例,特首梁振英經常叫年輕人北上發展,劉鳴煒認為未嘗不可,「很多年輕人對北上發展依然抗拒,但始終這是幾有效可解決出路、無乜升職機會、收入一般等問題的渠道。到海外或一帶一路國家發展,都是香港的未來,當然,願不願意試是個人意願,重點是應考慮一切可行方案。」

個人篇:鐵人意志 練就從政耐力

出席公開場合或每天返華置辦公室,劉鳴煒總是西裝示人,但左手手腕上是始終如一的膠錶一隻,年初到電台接受訪問,他穿的西裝更是補縫過的,不似外界對一般富二代的印象。顯然他的心機不花在外觀上,或者他寧願多花時間訓練做「鐵人」。

劉鳴煒說過夢想成為全職三項鐵人運動員,現實中他卻要處理大量公務,不可能投入大量時間訓練,但他仍堅持不時參加各地的三鐵比賽,單車、馬拉松等單項比賽也經常見其蹤影,「三鐵是全身運動,亦不易弄傷自己,這類運動叫Endurance Sports,即是考耐力,不只是身體耐力,亦考意志力,我鍾意這樣被挑戰。」他承認自己喜歡挑戰,包括當上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他都視之為一種挑戰,早已練好一份心理耐力接受被人鬧,「我不會視為針對我個人的,所以一聲吞下去,被鬧兩句就受影響,咁樣你就輸了。」

年輕人缺乏理財教育

去年接受傳媒訪問時,劉鳴煒的「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儲錢買樓論,就被鬧至全城熱談,斥他「離地」不食人間煙火。事後他再三重申,他希望帶出儲蓄的理財理念,「正正香港一般人的人工不太高,生活價格貴,樓又超貴,理財就變得更重要,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想將來,不要想明天。」

青年事務委員會早前發表年輕人理財態度的調查,發現香港年輕人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一樣,理財知識只是「麻麻哋」,「問題是其他地方將理財納入教育課程,香港基本上沒有理財教育,推廣理財由不同官方機構做,他們有沒有協調?可能都沒有。」

如今劉鳴煒會「貼地」說,明白有些人被迫每月花光人工,因此對月光族的理財教育不是儲錢,而是小心借貸公司。

完全政變手冊

【好書推介】擔任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前,劉鳴煒已是政府智庫組織「智經研究中心」的副主席,對公共事務有濃厚興趣,至今唯一仍堅持每周閱讀的是《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最近他又正在看一本政治書,「不是極力推薦,是一本專教人搞政變的手冊,《Coup d'É tat:A Practical Handbook》(完全政變手冊),三分二似是社會學、政治學論文,三分一是如何搞政變。這本書好睇是頭一部分,為甚麼會有政變?為甚麼一個大國家,有十幾萬軍隊,只要操控3,000人就搞得成一個政變?參與政變的人的誘因是甚麼?」這本早於六十年代出版的書,今年再出第二版,但劉鳴煒認為書中提及的「教學」並不適用於發達地方,包括香港,「因為發達國家通常有很成熟的Institution(制度)去抵抗政變,這本書所說的比較適合第三世界國家,政府的制度、法治、政界都不成熟不穩定才適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33

畢業生職場出路靠外闖 盧志威

1 : GS(14)@2016-10-30 16:12:58

2016-10-20 Metro
上個月應邀到香港浸會大學,為一通證券舉辦的「第一屆聯大投資比賽」,跟同學分享投資心得,講座分為兩節,第一節是比賽的兩大「必勝法」,第二節是關於金融職場簡介。

首先要多謝一通投資人力物力舉辦賽事,要知道在現今社會氣氛下,就算真心想做點事情,也容易吃力不討好,尤其是港股人氣低迷下,仍願意做點事,實在是值得更多鼓勵;其次浸大同學表現優異,53名參加者只佔937人不足6%,在昨天公布的賽果中,10強包辦4席,估計在10月27日初賽截止時,應該有3人可進入決賽吧。

同學要謹記所謂的「必勝法」,其實是根據比賽規則而設計的小聰明,跟現實生活是兩回事,投資最終還是要腳踏實地,無論是股票還是衍生工具,都應在充分研究後才入場。

決賽在10月31日舉行,10強以一個交易日的表現決定,要留意本金加至500萬元,最少有20次即市交易。筆者的建議是未到最後一刻,也要繼續思考應戰策略,並根據規則的改變優化,再深入就先賣關子,以免對其他參賽者不公平。

啖啖肉職位留富二代

談到職場出路,深深感到香港畢業生「貧無立錐之地」的苦況。現在的新盤動輒1.5萬蚊呎,是畢業生的一個月糧,如果不盡快找到上流通道,例如一份幾萬元的穩定工作,或是幾百萬以上的增值機會,可以預見十年後仍然原地踏步,資產和生活都不會提升。

階級固化的問題,在近年變得嚴重,以往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滙之處,能扮演雙方經貿往來的渠道,但是隨着中國變得強大,歐美日無論在經濟(金融海嘯)、政治(脫歐)都常常出事,社會漸漸覺得「中國模式」更具優勢,不須再看西方面色,香港作為渠道的作用下降,直接令內地企業最多只須把後勤、法規工種等「螺絲位」留在香港,「啖啖肉」的職位全部在內地找自己人賺盡。

外資投行是最受影響的行業,過去十多年因為IPO多,輕而易舉就賺到大把金錢,但隨着技術為中資投行複製,開始有鬥價的情況,美國證監對紅色富二代搵uncle上市愈查愈嚴,在內地又沒有中資的人脈和關係搶刁,聽聞稍有規模的刁,已經出動亞太區主席住在老闆附近硬銷,更不幸是聽聞裁員時,又多數先向散仔埋手,所以現在入行無疑是11點才去婚宴,肉已給其他人吃走(分分鐘還被打包),肯用幾多青春做人情(入行)就要視乎對新郎新娘有幾friend。

過去5年科網已成為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美國矽谷出產富豪的速度遠超華爾街,單是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市值已超過摩通+ 花旗+ 高盛,筆者暫時看不到情況會轉變,香港在科網人才和基建上遠遠落後,要尋找下一個機會,應該要向外闖,美國固然是首選,近年北京也聚集了達官貴人,有些會願意投資在好點子上。

筆者客戶持有Alphabet

#盧志威 #投資分析 #鴻鵠財誌 - 畢業生職場出路靠外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