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是什麽成就了這個神奇的棗糕店?又是什麽讓它無法複制?

一個16平米的棗糕店,宣布即將停業,兩天之內,近萬粉絲從北京各地趕到,最後一次排隊買棗糕。

曝出這一動態的微信公眾號也創造了10萬+的點擊量。

而這麽好的口碑與粉絲量,卻無加盟,無擴建,只此一家,絕無分店。

是什麽成就了這個神奇的棗糕店?又是什麽讓它無法複制?

|回顧

排隊神店停業,上萬鐵粉最後一次排隊

開業6年,總有人願意排隊三個小時來吃它,更有著五道口地標性排隊神店的美譽。

4月1日,五道口棗糕王用一張白色打印紙宣布4月4日停止營業,同時貼出善意的提示:最後三天,為了減少每一位顧客等待時間,對單人單次購買限量(10—30元)。

兩天之內,有近萬粉絲從北京各地前來,最後一次排3小時的隊買棗糕。不過即使在平時,顧客也需要排隊2~3小時。

在正式關門的兩天之後,仍有人來到窗口,掃老板留下的二維碼,關註新店地址。

這間排隊神店,自2009年8月8日開店以來,無論春夏秋冬,永遠都是“門庭若市、人滿為患”,每天出產1400多斤棗糕,天天售罄。

2010年起,棗糕王每年至少接受200多學員的技術交流和學習。

……

但開業至今,它一直只有16平米,無加盟,無擴建,只此一家,絕無分店。

或許正是這個傳統模樣,在所有人動輒就以連鎖擴張為目標的大環境下,五道口棗糕王的消失才成為一個吃貨圈的熱點事件。

但轉而再想,為什麽這個擁有上萬鐵粉的棗糕王只能困於16平米小屋里?

|分析

四個因素,成就了它也限制了它

事實上,“擁有上萬鐵粉”和“困於16平米小屋”可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條件的雙面屬性,成就了這一面,也限制了另一面。

單品 —

單品制勝  PK  難做加盟

2009年3月,陳立帶著親自改良過的,包括棗糕在內的四五個產品正式踏入食品行業。經過半年左右,當棗糕賣到每天四五百斤時,其他幾種總共才賣到二三百斤。這時陳立果斷決定舍棄其他產品,專註於做棗糕這個單品。

一來,棗糕確實更受市場歡迎;二來,小店面更適合做大銷量單一產品。

陳立認為,他的棗糕受到歡迎,主要因為當時北京市場上做棗糕的並不多,而他恰好解決了一些棗糕常見的問題:比如,涼了就變硬,腥味比較重,粘牙,偏苦,香醇度不夠等問題。

“給顧客一份更好吃的棗糕,他們當然願意排隊買。”

為了解決大銷量的需要,陳立另建廚房完成棗糕的前期準備制作,其余步驟在店面現做現烤,保證出品口感。

但棗糕本身的特點又決定其不能做加盟:工具和原料的大眾化,沒有很難買到的東西,就沒有加盟壁壘;實體店強調產品新鮮,其出品跟銷量、季節、天氣等關系密切,不可控制因素較大。

— 匠心

事必躬親   PK  顧此失彼

早在2010年,陳立就有擴大規模的想法,但店面銷量不斷增加,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越來越多。即使後來建立庫房,引入相對先進的設備,為了保證出品質量,他仍要在關鍵的3到5個步驟上親自負責。為每年出產50多萬斤的成品,付出每天14個小時到勞動。

“我沒有辦法做甩手掌櫃。”陳立說。

因此,陳立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規模化發展所需的各種複雜手續,何況還要照顧家庭。

— 選址 —

地利優勢   PK  沒穩定性

棗糕王店面選在五道口地鐵站附近,面對學生族,上班族,固定住戶,遊客四大消費人群,每天的流動客流巨大,占據地利優勢。

但由於店面是隨時可能被拆遷的平房,業主和商家只簽一年租約。店面的不穩定性無法支撐規模化擴張的長期計劃。

— 格局 —

立足當前  PK  著眼長遠

僅16平米左右的小店,卻擁有上萬鐵粉,陳立的棗糕王無疑成了神話,而取得這樣的成績,他不免也會有小富即安的傳統保守思想,而顯得格局不夠。

老板當然應該嚴格把控出品質量,但由於技術保密的考慮,而陷入繁重的勞動中,去做了技術工人應該做的事情,就失去了思考前進的遠見。

既然已有超大流量的顧客,沒有開分店,就不能擴大店面來加大客流速;既然長期以來都知道店面的不確定性,卻沒有後手準備,等一朝拆遷通知下達,就只能被動接受停業。

在陳立看來,如果一家實體店在一段時間後發現經營不善,那可能在一開始就在某些方面做錯了。

以同樣的邏輯來看,這家“擁有上萬鐵粉”和“困於16平米小屋”的棗糕王,可能在一開始就註定如此。

|疑問

棗糕王的傳奇是否還能被續寫?

老板的性格或店面的客觀條件,所有因素綜合在一起都必然成就一面並限制另一面。這體現出得失的統一性,而非好壞可以評判。

在宣布停業的前後十幾天,老板陳立接收到至少300家公司提出的,一千兩百多個合作方案,包括投資,選址,推廣,規模化等各個方面。

陳立說,他需要先緩一緩,常年高強度的勞動,身心都需要放松。但也會認真考慮這些合作方案。

不過,內參君以為,投資加盟之後的棗糕王,味道可能未見打折,但在粉絲心中的模樣可能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