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天使媽媽基金個人賬號善款已回歸兒慈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853

天使媽媽的捐助頁面。 (天使媽媽官網截圖/圖)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8月27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向中國青年報披露了關於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兒慈會”)“天使媽媽基金”的調查情況稱,“發現天使媽媽存在用個人賬號收款的問題,但未發現公益資產的流失。”針對有關違規行為,民政部對兒慈會及天使媽媽基金提出了整改要求。
據《成都商報》報道,8月上旬,女演員袁立在微博中以捐款人身份對天使媽媽基金財務問題提出質疑,隨後和基金會的理事、著名主持人邱啟明在微博上打起了口水戰,引發網友極大關註。
一直堅持舉報李亞鵬嫣然基金的周筱赟隨後也轉發了袁立的相關微博,周筱赟稱,“天使媽媽”有很多問題,他將向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民政綜合執法監察大隊實名舉報“天使媽媽”涉嫌違規、違法的事實。
其實早在2013年年初,周筱赟就在個人微博爆料,稱“天使媽媽”私設小金庫,不入公賬用私人賬戶接受捐款,涉嫌侵吞大量善款。當時,“天使媽媽”也在微博上給予了相應的回複。
周筱赟曾於2013年3月5日向民政部實名舉報兒慈會,內容主要是兒慈會現金流量表出現48億元,以及“天使媽媽基金”涉嫌用個人賬號收款、“私設小金庫隱匿善款”等問題。
經多方核實,中青報了解到,兒慈會“天使媽媽”基金於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0日期間,通過個人兩個銀行賬號、個人支付寶賬號和現場收款等方式,收到來自公眾的善款8296209.85元。
民政部是兒慈會的業務主管部門和登記管理部門,相關司局成立了調查組,並委托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推薦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兒慈會進行了專項審計,目前調查工作已結束。
從民政部的調查情況看,上述行為屬於違規。目前這些善款已經全部回歸到兒慈會賬上,沒有造成公益資產的流失,也並未發現兒慈會存在主觀故意違法違規行為。
經多方核實,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天使媽媽”涉及的個人賬戶收取善款有幾個渠道,都是以天使媽媽基金管委會主任鄧誌新名字開戶的。具體如下:工行賬戶收到885696元,招行賬戶收到2629061元,支付寶賬戶收到1186018元,“天使之家”項目現金收入捐贈款3492350元,其他渠道收取103082元,共計8296209元。
據了解,這些款項有的用來支付項目所涉的房租和生活費等,最後應有結余5650543元。目前,這些款項分成18筆,已經返還至兒慈會的賬戶上。
中青報了解到,在善款“走錯”的1216天里,還曾發生過涉事私人賬戶與其個人賬戶之間有互相轉款的現象。鄧誌新曾將一些款項拿去購買理財產品,因為“放在這里利息太低”。
期間,就私人賬號收錢的問題,而兒慈會內部多次處理也未能得到解決。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天使媽媽基金會並非近來唯一一個被網友質疑的慈善基金,為什麽這種質疑時常發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責任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表示,頻繁地被質疑,說明現在的基金會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在運作流程上還不夠透明。
“其實,基金會的發展需要這樣的質疑。”鄧國勝表示,質疑不一定全是壞事。中國的基金會數目繁多,當然會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民眾的質疑正是推動基金會發展的動力。“正是有民眾的質疑,今天的民間慈善基金會運作才變得越來越透明”。
“但是,網民也不能無端地、惡意地去質疑。”他說,在我國,很多慈善基金會都是以個人名義發起,為了慈善事業而努力的,它們既然存在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惡意的質疑對愛心也是一種傷害,民眾應該理性地關註民間慈善基金會,來讓它們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美團進入「連接商戶與個人」的真正叢林,融資「未雨綢繆」備激戰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30/145292.html
2014年美團網:「8000名員工,300座開站城市,50萬家合作商戶,40億月交易額」,美圍繞美團網的各項數據每天都在刷新,CEO王興每天也都在面對這些龐大數據的困擾。 近期,王興帶著這串數字背後的挑戰,前往上海拜訪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席間,黃明端評價美團,「相對大潤發,你們公司規模還小,人數太少,問題並不顯著」。
這句評價對王興造成強烈的衝擊,他意識到,「所有問題都是站在不同的視角對比出來的,究竟是把幾千人跟幾十人比,還是把幾千人跟大潤發的十幾萬人比?」對美團來說,「縱情向前」遠未到達終點——全國6億智能手機用戶,美團僅覆蓋了六分之一;這家團購業稀有的「剩者」,正在試圖向人們的生活服務領域奮力拓展。
今年一月,王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暗示,單純意義上的團購業務已成美團的「身後根據地」,團購的意涵在移動互聯的潮流下逐漸演化,美團的真正叢林是連接商戶與個人,為用戶提供「吃喝玩樂的電商服務」。無疑,這意味著管理更龐大的團隊縱深進入更多的服務領域,以及獲得足夠的資本支持。
吃喝玩樂,獨立APP瓜熟蒂落
「美團的總體策略是做吃喝玩樂的大平台,在一個App上實現完整需求。如果用戶在細分領域有更深度的需求,我們再在賬號打通的基礎上,做獨立App」,「後團購」階段,王興為美團的定位找到了另一準確的註腳:「連接人與商戶,形成可以追蹤的閉環,把以往置於線下的交易環節逐漸轉移到線上;線上付款,線下消費體驗的O2O交易,是我們整個行業的核心。」
什麼行業才是O2O最適宜的登陸點?「通常來講,商家的IT化程度越高,O2O越容易做,或者說,這個閉環會更加完整」,王興指出,電影業恰好是一個符合O2O標準的典範:監管的要求促使院線不斷完善售票系統,從而提前實現了電影業的IT化。
如果僅做團購業務,美團並不需要完全接入電影院的系統,但後續的問題通常是,手持團購票的消費者在火爆的場次一座難求。而「貓眼電影」解決了觀影消費的痛點。通過售票系統的完整嵌入,用戶可以在「貓眼電影」獨立移動應用上瞭解電影的實時排期和座位,在線購票、選座到支付一站式完成。
「這是我們首先推出『貓眼電影』的重要原因,說到底不是電影行業體量最大,而是因為它IT化最快速」。截至2014年8月,美團電影銷售佔據全國電影總票房的近20%,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在線售票平台。在《變形金剛4》、《後會無期》等電影的銷售上,這一比例超過了30%。
相對貓眼電影的風靡,酒店業務的興起卻像是一場意外之喜。據易觀智庫《中國生活服務O2O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4》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團購市場酒店客房成交額30億,同比增長142%,美團以75%佔據絕對優勢,超過百度糯米的13%和大眾點評的9%。
在另一項來自勁旅諮詢的監測中,美團7月份的酒店團購總量超過去哪兒網,排名第一。同期被超越的還有OTA老手藝龍-——今年第二季度,美團成為僅次於攜程的第二大酒店預訂平台。藝龍CEO崔廣福在一次採訪中坦承了面對美團的壓力。
與傳統OTA的到付模式不同,美團沿用了團購的預付模式,讓所有的賬首先經過平台。但美團酒店業務增長的核心仍是供應與流量。「說到底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事,B端有沒有最多的酒店,最好的價格,C端有沒有最多的活躍用戶」,王興表示,用戶量是美團做大酒店的根源,而美團為消費生力軍們提供了超過十萬家合作酒店。
然而,勢頭正猛的美團酒店有著更廣闊的空間。王興直言,美團的酒店預訂侷限在經濟型層面,在攜程所擅長的高級酒店領域尚未涉足。「在酒店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酒店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全國三四十萬家酒店,還有很多沒和互聯網結合的。互聯網的競爭,永遠不是從對手手裡把已有的東西搶過來,而是佔領最重要的增量市場。」王興說。
若論增量市場的體量,餐飲有著3萬億的規模,佔據第三產業很大比重,更佔美團一半以上的份額,所以真正的大蛋糕來自餐飲。而王興在此間的步伐卻頗為審慎,究其原因,在於餐飲的在線化率遠不如電影業與酒店業。以團購形式涉足餐飲三年後,美團才推出獨立的外賣業務。與王興聯手創業十年的王慧文掛帥外賣,立志啃下這塊最硬的骨頭。
「不同行業,不同地區,O2O的進程、閉環的完整程度都不一樣。但總的來說都很迅速。商家會越來越重視互聯網,越來越重視美團。」對此,王興抱有信心。
融資進行曲:上市未雨綢繆
「美團一次,美一次」,今年5月,美團本地服務的口號從各類線下廣告渠道,席捲了消費者的眼球。成立四年首度大規模線下推廣的背後,是自媒體上不脛而走的3億美元融資消息。
實際上,放眼熱錢湧動的互聯網行業,美團的融資遠遠稱不上頻繁。早在美團正式上線的「團購元年」2010年,競爭對手拉手網連續獲得了三次共計1.66億美元的融資,而美團僅握著紅杉資本1000萬美元的A輪資金,進入千團鏖戰。
2011年7月,美團完成第二輪融資,由阿里巴巴和紅杉資本等注入5000萬美元資金。當年的融資現場,王興曬出一張有著6192.2122萬美元餘額的賬單,在行業寒冬來臨前,亮出了健康的現金流。
接下來,美團在資本層面沉寂了近三年時間。直到今年5月融資消息的傳出。至今,美團仍未在公開場合確認這輪融資的確切數額。王興給予21世紀經濟報導的答覆是,「上下不超過20%」。儘管沒有再公開地展示賬戶餘額,但王興以相似的口吻告訴記者:「賬上趴著的錢沒怎麼動。」
據透露,2013年下半年,美團敞開C輪融資之門,正式接觸PE機構。最終確定的領投方為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A, General Atlantic),原有股東紅杉資本和阿里巴巴跟投。
根據倫敦《PE國際雜誌》(PEI, Private Equity International)2014年排名,泛大西洋資本集團在全球300多家PE機構中位列第七,管理約170億美元的基金,卻極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
1980年,GA由神秘的億萬富翁查爾斯·F·菲尼(Charles F。 Feeny)設立。比起融資的經歷,王興更願意分享關於「投資人Chuck」的故事。菲尼曾創辦全球免稅店DFS,而更大的成就是創辦擁有80億美元的「大西洋慈善基金會」。「Chuck也許是美國捐錢最多的人之一,但卻是一個故意匿名的隱士慈善家。他辦投資機構,也不希望把名字取得容易識別。」王興這樣描述。
絕大部分年份裡,GA的投資案例控制在個位數。十年內上榜的中國企業有阿里巴巴、搜房、千橡互動、聯想、神州數碼、呷哺呷哺等,以及本文開頭出現的大潤發。2014年,GA下注了兩家中國互聯網企業,一家是美團,另一家是聚美優品。
王興把這輪融資解釋為「未雨綢繆」,主觀因素是公司擴張的內生需求,客觀環境則是生活服務O2O領域完勝當年千團大戰的「燒錢競賽」。「像滴滴和快的那樣,前所未有的激烈」,王興說道,「我們也有必要做一手準備,融資最好是在你還不急切需要錢的時候進行」。
除了線下推廣和地推擴張,這筆資金還會被美團投向哪裡?併購是一個容易想到的方向,但王興顯得有些謹慎。迄今,他只進行了兩起小型併購,主要為整合團隊。相比之下,他的對手更加積極:在獲得騰訊注資後,大眾點評從產業鏈上下整合的角度,與其他投資者共同斥資8000萬美元入股外賣網站「餓了麼」,又以5000萬元投資訂餐應用「大嘴巴」。
對於大眾點評已經啟動的上市進程和融合了Yelp、Groupon、Opentable、Tripadvisor、Grubhub形神的故事腳本,王興的評價是,「故事不是講得越多就越好,人人上市時也講了一個facebook+linkedin的故事。但點評是令我們尊敬的對手,他們之前有很好的積累」。
而王興的計劃如一,「美團想要獨立上市,但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我們不考慮被收購,這點從美團成立一開始就沒有變過。」他說
來源:互聯網充電站
迅雷3300萬美元收購金山快盤個人版業務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3/145384.html
騰訊科技訊(樂天)9月3日消息,迅雷(Nasdaq:XNET)今日宣布,通過子公司深圳迅雷網絡技術公司與金山子公司北京金山雲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珠海金山雲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金山雲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收購金山快盤個人版,預計交易在9月底前完成。
資料顯示,金山快盤個人版是金山軟件基於雲存儲推出的免費同步網盤服務,服務用戶1.2億。金山快盤具備文件同步、文件備份和文件共享功能,覆蓋Windows 、Mac、Ubuntu 、Android / iOS 、Web等七大平臺。
金山快盤為金山雲核心業務,能實現免數據線,跨平臺同步數據等功能,早期主要是針對個人用戶,2013年初開始,金山快盤推出針對企業用戶市場的快盤商業版和雲服務平臺,啟動商業化進程。
迅雷公司稱,對公司的移動計劃持有樂觀態度,並認為收購快盤以及與小米深度合作與整合將是其未來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關於入市早晚和資金多寡的個人觀點和理由 歸隱林地
來源: http://xueqiu.com/9564664610/31395192
昨天中秋節沒有好好看晚會,卻跟了幾個帖子。為完整起見,我把自己的觀點集中談一下,不想說服誰,但有人從中得到啟發,我還是會很欣慰。
1、“投機是學不會的”,盡管投機像山嶽般古老,但沒有人真正學會投機成為大富翁,利弗莫爾、江恩甚至大獎章基金,結局都不是很好。其他技能或許投入20000小時可以成為專家,但炒股是與市場情緒博弈,與動態資金博弈,與你自己的理性博弈,既無法學會,勝算也小。
盡早入市,通過賠小錢學習交易並取得經驗,以後就可以持續賺錢了,這個邏輯,沒有實證案例。
2、“投資是無師自通的”,你到菜場買菜,便宜了,貴了,你很快就學會判斷。許多股票的價值,通過業務模式,歷史增長,現實PE和PB,未來預期,也不難判斷。有些股票你覺得判斷不了,排除它們即可。
3、“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牛市的臺風把豬吹到天上飛,那麽什麽技術面,基本面都不需要研究,買什麽都賺,每個人都是股神。
4、學習投機和等待牛市,都要付出時間,那是你用於賺取工資性收入的機會成本。而且學會投機和牛市來臨都沒有必然性。
5、推論一:抱定投資的心態入市,賺企業發展的錢,那麽隨時隨地可以開始,無需經驗,只需常識,需要忍受長期收益率接近GDP增長率與真實通脹率之和,在過去,大約15%,在未來,也許會降到12%以下。有些企業增速大大高於這個,但找到它們與彩票中獎沒啥兩樣。
6、推論二:12%-15%的收益率對於小資金意義不大,反而多一分K線牽掛,不如專註主營(職業),成長性更佳。
以上是我的主要觀點和理由,信,可以少走彎路,不信,投入的時間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東博老股民
來源: http://xueqiu.com/9528220473/31487884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在股市,公司基本面趨勢性變化研究有四個層面。請註意,這是表述的僅僅是指企業經營業績趨勢性變化方面的研究。
第一個層面是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雖然說宏觀經濟波動對部分企業的運行影響不大,但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就算是屬於弱周期行業,他們的經營業績同樣會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股市20年來的上漲幅度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經濟高速發展。
這個層面還包括政策因素,即政府對相關行業的支持力度。
第二個層面是行業的景氣度趨勢及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對於生產型傳統企業來說,行業景氣度會隨著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其表現方式為:產品供不應求——景氣度上升趨勢——行業投資增加——供求關系平衡——行業景氣度高位平穩——行業投資繼續增加——供求過剩——行業景氣度下降——行業投資萎縮——供求關系平穩——景氣度恢複——行業投資平穩——供求不足——行業景氣度上升。如此周而複始,其中的邏輯是資本的逐利性造成。
對於生產型企業來說,其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趨勢同樣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業績趨勢。
第三個層面是企業管理層能力或者說企業文化,一般來說,在同一個行業里面,企業文化或者說當家人文化決定企業的經營前途或者說業績趨勢。一般來說,更換當家人會導致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正面或負面。
第四個層面是企業經營業績的趨勢性波動,除了受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趨勢影響以外,還會受企業自身的經營波動,或內部管理因素,或經營戰略因素,或產品更叠因素,或政策因素等等。
其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面為中長期投資服務,是指導投資的方向性或者說綱領性問題;第四層面為階段性投機服務,或者說為了利用企業業績波動與市場價格波動之間的時間差,指導在相對價值差異之間的投機性操作。這幾年來,對於一,二及四的方面談的太多了,簡直都視覺疲勞了,考慮到這其中的三家都已經更換管理層,那麽就有必要適當的梳理一下對當家人的感覺。
順便再一次在這里介紹一下我個人的投資模式,我的投資模式與眾不同,不喜歡長期投資,也不會愛上一家公司。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從投資的理念出發,以投機的方法操作,以階段性投資替代長期投資,以獲取高於單一企業增長的收益。所以,簡稱為:價值(投機)投資。
打個比喻就是:我們投資於股市類似於馬拉松比賽,沒跑到終點不能算勝利。有人喜歡選擇一個優秀長跑運動員參與馬拉松比賽,我選擇沿途安排10個或更多中長跑選手進行接力賽,爭取成為此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名。嗯,也許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作弊版吧。好了,言歸正傳。
浦民招興管理層一句話評論:
民生的新管理層還需要觀察,我的感覺1+1可能小於1,但還需要觀察才能下結論。由於洪崎與毛曉峰都不是強勢人物,長期擔任副手或助手的原因,執行力強但決策力似乎不足,在內部還需要磨合期。在這里,考驗的是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所以,民生銀行或有可能的崛起,可能是在兩年後。
浦發的新行長我看好,有想法,有活力,有執行力,有資源,一掃浦發老當家人的過日子現象,值得期待。
在這里就說一下我對浦發今年的操作思路,在一般情況下,優先股獲得證監會批複及收購信托塵埃落定之時,就是我準備加倉之日。
另外,在這里多說一句,雖然表面上看浦發銀行的市場估值最低,但考慮到浦發收購信托(我個人估計不會太便宜,時間與價格)的不確定性,目前的相對估值還是合理的。
招商的田行長值得看好,有思路,有擔當,有幹勁,有背景。年初我頗有微詞的各條線齊頭並進、全面開花、無重點策略現在看來很不錯。招商高層、中層及基層全方位、大幅度的人事變動意味著這是個強勢人物,同時,田行長還治好了招商輕微的大公司病,值得期待。
密切關註田行長能否連任二期或以上。一般情況下,在未來的日子里,假如田行長調任,我立馬賣出。
興業目前的當家人無話可說,唯一擔憂是李行長退休,但考慮到董事長還年輕,應該沒什麽太大問題。但是,由於近十年的興業已經相當成功,就很難超越曾經的巔峰。而且,假如內部認定為李行長到點退休,那麽李行長未來的經營會趨於保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對興業來說,不管李行長是否留任,最好的結果就是保持優秀,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更優秀,但有可能平庸。
對於興業未來的操作策略,假如未來的日子里興業相對走強並相對高估(相對高估20%),那麽我會執行減倉操作,降低之30%占比以下(現在是超比例持股)。假如一直相對低迷,那麽我也懶得動了。
一句話評論的一句話解讀
這個看起來輕飄飄的一句話評論,實際上是我未來幾年中投資於銀行股的指導性文件,希望大家能重視。看了這下面的評論,覺得有些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為了大家能更直觀了解並不會產生歧義,我就對這個一句話評論進行一句話解讀吧。
民生銀行,需要觀察,一旦發現新管理層經營思路亮點或價格優勢,我將立馬提高持股占比。
浦發銀行,看好新行長,看好未來,假如優先股獲批,收購信托公司落實,我將提高持股占比;當然,價格已相對上漲除外。
招商銀行,看好田行長,能力沒問題,最佳結果是連任,唯一的擔憂是過江龍。假如確認新行長是過江龍,我立馬賣出,不考慮相對價值。也就是說,新行長沒變就持有,新行長走路我也走。
興業銀行,實際上是謹慎看好。其中的道理是:已經很好,無法更好。
如此,就很明顯了,其實我最看好的是浦發銀行,屬於沒後顧之憂的看好。民生銀行依然看好,看好他的體制,但新管理層需要觀察。看好招商興業,但存在後顧之憂。
在我的心里,這四家銀行,依然是上市銀行中的優秀銀行,這一點沒變,七八年來還沒有發現替代者。
$浦發銀行(SH600000)$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對阿里上市的個人思考:中國電商的巨大潛力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552209
過去一周全球金融市場最火爆的公司就是阿里巴巴,而其貌不揚的馬雲也是“The Hottest Guy in the world,at least for now”。僅僅在紐約路演兩天,已經獲得了足額的股票認購申請,阿里巴巴甚至可能提前一天停止接受認購申請。在經歷了火爆的認購之後,阿里巴巴已經不僅僅代表著“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更轉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融資220億美元以上的阿里巴巴將打破Facebook在2012年創造的融資160億美元的記錄。那麽是什麽導致阿里巴巴如此受追捧,而阿里上市後又會如何表現呢?筆者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阿里巴巴受如此追捧的原因就是一個字“E-Commerce”! 中國的電商有著超越美國電商的巨大空間和想象力。雖然阿里巴巴的招股書顯示,其2013年的交易總額(GMV)已經達到2480億美元,大幅超過老二亞馬遜的1160億美元,然而從電商消費滲透率來看,阿里巴巴似乎還遠遠沒有達到天花板。中國電商和美國相比,有著更加驚人的市場爆發力,其核心來自於幾個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國整個物流體系中的中間環節太多,而每一個中間環節都有不少苛捐雜稅,這最後會導致實體店的東西非常貴。我們自己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網上的東西比實體店便宜太多。而現在大部分人去購物中心就是吃飯和看電影。相比而言,美國實體店的東西並不比網上貴太多。當筆者去美國的購物中心時,發現其面積比國內還大,但餐飲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一般就是Food Court,賣一些快餐而已)。大部分美國人去Shopping Mall購物還是會提著大包小包出來的。甚至我們很多國人,去了美國後必然會去奧特萊斯或者購物中心瘋狂采購一把。所以,如果我們簡單做一個物價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實體店物價>美國實體店物價>美國網購物價>中國網購物價。從這點看,中國網購的性價比要大幅高於美國。
其次就是物流成本。中國的物流成本遠遠低於美國,而且是充分競爭的,由電商帶動物流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年並不把阿里放在眼里的順豐快遞看到這幾年,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其他四通一達所蠶食,於是順豐也不得不轉型做O2O,開設了被許多人詬病的嘿店。相反在美國,物流由非常強勢的UPS和FEDEX所壟斷。這兩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工會,而工會在美國許多企業中的代名詞就是“養懶人”。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物流體驗遠遠不如中國。筆者在美國也曾經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筆者的朋友曾經在亞馬遜上網購了兩個iPhone手機。而亞馬遜的物流往往需要4-5天才能快遞到家,時間上就不如國內的一兩天時間。而從流程上,iPhone這樣的產品UPS必須要收件人簽收,但其投遞時間只有上午10點到下午6點的工作時間。如果在美國需要他們晚上投遞,需要額外付錢。而和國內快遞不同,美國的快遞員根本不會和你事先電話溝通。如果連續三次投遞你不在家,就要送回UPS自己的發貨中心。而很多時候,由於他們投遞時間大部分是別人也上班的時間,只好去發貨中心拿。筆者那次由於是聖誕旺季,足足在發貨中心排了一個小時的隊。這種物流體驗也導致許多人對於網購還是有一點點的抗拒,和國內優質的物流體驗相比相差甚遠。
僅僅從以上兩點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就有巨大潛力。可以說中國的電子商務是真正享受到過去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這還沒有考慮到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電子商務的滲透率還海外相比並不高,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麽中國電商股一直被海外投資者所追捧,從唯品會,到聚美優品,到京東,再到今天的阿里巴巴。中國電商的增長背後就是中國人消費力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商業模式。
之前許多人也擔心阿里巴巴的上市是否會成為類似於“2007年的中石油”,或者“2000年網絡股泡沫的AOL合並案”,導致市場的見頂。從目前發行的1600億左右市值看,阿里巴巴此次上市還是給二級市場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相比2007年的中石油,阿里巴巴中長期增速還能保持在一個比較快的速度,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了46%,毛利率也繼續同比提高3%以上,達到46%,說明其離增長天花板還是有一定距離。筆者並不認為阿里會成為股市見頂的指標。美股可能更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明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
當然,最終阿里已經不僅僅是電商了,用最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說“Bigger than bigger”。阿里已經是一個平臺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其業務線很多,模式也很複雜。但其核心離不開下面這張圖:以阿里雲為核心的基礎服務業群,B2B的企業用戶以及淘寶系的電子商務用戶,然後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用戶最大化變現。說到平臺,許多人也會想到騰訊。騰訊和阿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麽?筆者認為騰訊是賣服務,阿里是賣商品的。這是兩種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其基因的不同。
結論:阿里的火爆是在情理之中。其擁有中國消費品最好的一條賽道“電子商務”。過去十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人消費的崛起並沒有完全讓本土品牌受益。相反,海外的奢侈品,星巴克以及麥當勞,甚至旅遊勝地都享受到了中國人的消費力崛起。其核心來自於中國傳統實體店中間環節過多的因素。而網購由於中間環節少,物流體驗更好等因素在過去幾年迅速崛起。雖然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的電商,但是在擁有巨大人口背景下的中國消費力,其天花板還遠遠沒有到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幾個月前在阿里上市之前,整個華爾街都是一片看衰。紐約時報甚至刊登過一篇文章“不要忘記阿里曾經做過的那些事”,以提醒人們當年阿里和雅虎之間的糾紛。筆者身邊的多位朋友也信誓旦旦跟我說,絕對不會買阿里這個“公司治理”有瑕疵的股票。然而今天,在看到了阿里依然強勁的增長空間,以及比較合算的發行價格後,整個華爾街又把馬雲看做互聯網的新教主。這讓我想到了之前一個同事說過的話:華爾街銀行家的血液是綠色,和美元一個顏色。
點拾原創
$阿里巴巴(BABA)$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搜房個人房源 從易
來源: http://xueqiu.com/6313049521/31775727
【測試搜房個人房源】上午看了看
$搜房(SFUN)$ 認證的個人房源,這類房源區別於中介經紀人提交的房源,都是經過搜房認證過的真實房源。
我打電話過去,接電話的人首先問我是買房的還是中介;說明他們對中介還是比較警惕。不過,他同時也問我是哪套房;說明他手上有多套房子,但又說我問的那套房子已經購買五年且是唯一的住房,不需要什麽稅費;由此推測接電話的人應該不是房主本人,可能是搜房的代理人。

之後和接電話的人攀談,沒有中介那種被訓練出來的職業營銷樣;讓人感覺舒服許多。說到想去看房,怎麽聯系他時;他說到網站自己提交預約看房申請,並且沒有把他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我;說要聯系他可以繼續打搜房網頁上的電話。

點擊預約看房,只需要填寫姓名和手機兩項信息就夠了;比較簡單。但是,我是在登錄狀態下進行預約的,網站設計上並沒有直接讀取我已經填過的個人信息;感覺網站的用戶體驗做的不是那麽好。提交之後收到信息說搜房的客服會和我聯系;而我自己在我的搜房賬號下卻看不到預約信息,這樣也就不可能與app賬戶打通我的相關信息,自己也沒法查看相應的記錄。總的感覺搜房對互聯網流量的利用還很粗超;對互聯網本身能夠給公司帶來的業務流程優化做得很不夠。他們可能還是希望通過人工電話通知的方式去觸及一個個客戶,互聯網思維偏弱。
在與用戶的交互上明顯的不夠,不知道在搜房的後臺有沒有做到對單個房源不同預約人員的便捷審核流程。如果做到更優化一些,至少應該加上意向購房人希望看房的具體日期和時間,然後業主來審核是否合適。把預約過程的管理直接通過系統完成。但現在只有工作日和雙休日的區分;我提交了預約信息3個小時了,還沒有接到搜房的電話。一方面這樣電話的方式很低小,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大的呼叫人員投入。
現在搜房認證的這些房子只是針對個人提交的房源,在經紀人房源信息列表里依然顯示的是經紀人的電話。短時間內這些中介肯定不可能放手讓搜房控制房源;只有當搜房控制的房源量達到一定比例時才能對經紀人現有運作方式有較大的影響。
聲明:本人所在機構持有
$搜房(SFUN)$ 多頭倉位;文中所述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icky @梁劍 @不明真相的群眾 @魔都圓 @菜鳥先飛 @東東 @hellboy @虎父兔女 @量隨識長識隨德進 @格力高利 @鬥牛士的哀傷
對於神州租車的個人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891211
今年全球最大的IPO無疑是阿里巴巴。然而有一家公司在阿里上市的同一天也在香港上市,認購超過200倍,火爆程度一點不輸給阿里。這家公司就是神州租車。為什麽普普通通的租車公司能獲得如此火爆的認購,而這家互聯網模式的租車公司未來會在哪里?本文和您分享一些筆者的思考。
先看行業,目前中國有四大類租車公司:以AVIS,Hertz領銜的全球租賃公司,以北京新月,上海強生為代表的傳統租賃公司,以大眾,奔馳為首的廠商租賃公司,以及以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的連鎖租賃公司。筆者也曾經和其中的三類打過交道。像AVIS,Hertz這種主要是B2B模式,大部分依靠外資企業生存。許多全球的外資企業和他們簽署全球服務鏈協議,所以國內租車必須用他們,雖然價格非常貴。而北京新月,上海強生更多是當地B2B的模式。他們的司機比較專業,很多高層領導人會議的租車都會用他們,避免對於道路的不熟悉。而神州租車更多是B2C的模式,受益於普通老百姓租車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服務以車為主,很多用戶不需要司機,不像前面兩者更多都是需要其專業司機的附加值服務。
從滲透率的角度看,國內租車行業滲透率還很低,在2012年僅僅有0.4%,而同期日本是2.5%,美國是1.6%,韓國是1.4%,巴西是1.3%。此外,中國市場的集中度也很低,美國前五名租車公司壟斷了95%的租車市場,德國有90%,中國租車市場前五名的占有率僅僅為14%。這背後的問題是B2B和B2C市場是完全割裂的。B2B的租車公司更多要麽有全球品牌(AVIS,Hertz)這種,要麽能搞定政府或者國企(上海強生這種)。而神州租車對應的細分市場是B2C的老百姓,他們更在乎的是價格。你讓GE,中石化,美國領事館等這些大企業去租用神州租車的服務目前看還不太可能。不過可喜的是,未來B2C這一塊才是發展的主流,這點和海外市場是一致的。
而對於神州租車來說,這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提交IPO申請。早在2012年公司就在納斯達克提交上市申請,但他們這種重資產擴張的模式並不被投資者所認可。於是撤回上市申請,轉而在今年於香港上市。在上市之前,全球租車老大Hertz還入股公司20%股權,並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從商業模式看,租車毫無疑問是其最大收入來源。在2014年一季度收入中占比高達85.6%。然而另一塊二手車銷售的占比過去幾年在慢慢崛起,從2011年的5.3%上升到了2014年一季度的14.4%。筆者認為二手車的銷售是其擺脫被人詬病“重資產”模式的好方法。不同於傳統行業,神州租車的重資產擴張後,這些資產還是能夠變現,甚至取得收益的。而不是傳統企業中,購買的設備(資產)最後必須完全折舊。公司目前有三個渠道來出售二手車:自由招標及拍賣,第三方拍賣公司,其他線下銷售。目前公司的車輛總規模為52,498輛。其中35,602輛投入短租,5,946輛用於長租,4,475輛為金融租賃,退役待售及因違章停運約有6500輛。
神州租車的目前在短租市場的份額有31%,為行業絕對龍頭,大大領先一嗨租車的8.1%。而此次上市後,筆者認為神州租車的護城河會更深。短租行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資本開支和品牌。而神州租車通過上市後,這兩塊的護城河都會更加鞏固。可以說如果之後其競爭對手無法融資的話,那幾乎沒有機會和神州租車拉近差距。
對於公司的未來,筆者相對比較樂觀。從中美行業對比發現,在美國租車是旅遊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AVIS,Hertz很大一塊業務也來自於旅行租車。最近國慶長假臨近,筆者也看到許多朋友去了美國,租車在一號公路上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在美國像Priceline這樣的大型OTA都提供租車服務。而中國旅行中的租車服務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旅行一定是越來越個性化,而不是跟隨旅行團的大巴走馬觀花。所以租車會成為自助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條龍服務。另一塊,隨著上海,北京等地的牌照限購和擁堵,未來可能會有一些用戶放棄買車,轉而開始租車(比如偶爾周末出遊租車)。這點和許多居住紐約曼哈頓,面臨高昂停車費的用戶是一樣的。所以,從行業增長看,租車還在快速增長階段。此外,筆者認為神州租車過去幾年的“燒錢”打造了非常強的比例(賬面價值超過40億的車隊,遍及全國的網點和5000人的團隊)。這點和京東十分類似。所以長期看,神州租車將在一個高增長行業中保持非常高的市場份額和必然,前景依然誘人。
點拾原創
8月美國個人支出加速反彈 通脹仍溫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14
8月美國個人收入增長與預期一致,略高於7月,個人支出較7月負增長明顯反彈,增長幅度超出預期。這預示著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將繼續溫和增長。
同時公布的美聯儲關註通脹指標PCE 8月環比零增長,同比增幅較7月略有下滑。自今年春末以來,美國物價通脹上漲壓力已經減小,消費者實際可用於消費的收入增多。8月核心PCE同比增長1.5%,持平7月,如下圖所示,與美聯儲2%的長期通脹目標(藍線)尚有距離。美聯儲還有維持超級寬松的空間。

通脹調節後8月個人支出增長0.5%,增幅為今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3月實際個人支出增幅0.6%,為2009年年中以來最大增幅。7月實際個人支出零增長,較上月公布的下滑0.1%有所上修。
個人收支的分項數據顯示,8月美國消費者對汽車這類稅收較高的商品開支增多,耐用品支出和服務類支出分別增長1.8%和0.5%,對汽油這類非耐用品的支出減少,降幅0.3%。
8月收入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0.3%。由於8月個人支出的總體增長速度超過收入,當月儲蓄率由7月創20個月新高的5.6%回落至5.4%。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援引美國商務部數據:
8月個人收入環比增長0.3%,預計增長0.3%,7月增長0.2%。
8月個人支出環比增長0.5%,預計增長0.4%,7月意外環比下降0.1%,是半年來首次下滑。
8月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同比增長1.5%,預計同比增長1.4%,7月增長1.6%。
8月PCE環比零增長,預計環比下降0.1%,7月增長0.1%。
8月不計燃料與食品的核心PCE同比增長1.5%,預期增長1.4%,7月增幅1.5%。
8月核心PCE環比增長0.1%,預期零增長,7月增長0.1%。
下圖藍線代表個人收入環比變化,橙線代表個人支出環比變化。

下圖顯示,8月美國個人收入環比增幅是今年第二低。

如圖所示,8月美國個人支出(黑線)環比增幅明顯反彈,增幅超過預期(紅線)。

以下可見修正後美國個人儲蓄率走勢。

下圖可見美聯儲本月公布的最新經濟預期數據。

一個人的自由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巴黎:
年前國內有一少女被強暴,她的母親去報案,耐何官官相衛,求助無門,她母親幾年來不停上訪到不同地方再報案,結果終於把施暴者繩之於法,但過程當然不是最終遇到一個包青天這麼簡單。
如果有看過星爺的審死官,或者可想像到這是一場悲慘丶鬥意誌丶鬥爛的爭鬥,從受害者母親最終竟然被判擾亂公安丶破壞公物可推算一二。
香港人明白事理,即使這個母親為了伸冤,阻礙了成條彌敦道,或者一年,我們也不會怪她,仍會支持她,這個女人做了一件既為她自己,亦為你我他的好事,因為這件事若可發生在她家人身上,也可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百分之九十九大多數人的同意也不能剝奪一個人的自由」⋯⋯佛利民
這句說話的意思說「有一種自由」,即使全民投票有99.9999%贊成,也不能否決,剝奪作為小數者的某一個人的自由的權利,而這種東西是應置於所有法律之上,或者應說是所有的法律的基礎都先要讓歩給這種東西。
這幾天報章說因為民眾的「佔領」讓經濟損失400億和如何雲雲,發起人也為引致市民的不便道歉。
筆者覺得奇怪,為何那個法官會計算受害人母親破壞了多少公物的價值、或為何母親要向受不便的百姓道歉?而不問何解母親要這樣做,堂堂正正的事、受壓迫的人何須道歉?
如果香港人能每人出一萬元或更多便可得到香港明天真普選,相信不小人都願意慷慨囊買斷它,續回自己的自由意誌,算一算現在只用400億博7千億,除苯有精,且400億只是未扣成本丶費用的銷售,而7千億卻是純利,怎算也應是一個很好的價值投資。
筆者卻連多謝上街的市民也未來得切說,並且相信「佔領」成功爭取到的東西不會小了自己一份,搭車多行一段路並不會較得到的東西更加重要。
喝水不忘掘井人,無論朋友是否像筆者對政治冷感丶市儈,只想在市場賺它一把,總應該明白今天香港走到此刻的自由,並不是天掉下來,而是前人爭取的結果,而未來社會的人也會如此看今天的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