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9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15.6萬,不及預期

北京時間周五(10月7日)20:30,美國發布9月非農就業人口變動和9月失業率,數據顯示,非農人口增長不及預期。

美國9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15.6萬,預期增加17.2萬,前值增加15.1萬。

美國9月私營部門就業人口增加16.7萬,預期增加17萬,前值由增加15.1萬,修正為增加16.7萬。

美國9月失業率5%,預期4.9%,前值4.9%。

美國9月勞動力參與率62.9%,前值62.8%。

美國就業情況走勢圖(藍:失業率;黃:非農收入環比)

美國非農數據公布之後,黃金、白銀短線上揚,標普500指數期貨小幅走高。

美國克利夫蘭聯儲主席Mester表示,勞動力市場報告表現“穩健”,收入正在增長。美聯儲的行動尚未落後於形勢,非農數據符合個人預期。

Mester說,美國處在全面就業狀態,經濟表現非常有韌性。隨著阻礙減少,通脹數據已經上揚。預計美國經濟增速在下半年加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71

國務院:將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將統籌推進本地和外地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提出目標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各地區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比2013年縮小2個百分點以上。

方案提出,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積分落戶方式。大城市落戶條件中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年限要求不得超過5年,中等城市不得超過3年。

方案要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制度。健全債券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發行管理等方面制度安排;建立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融資。

方案全文:

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

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是全面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決策部署,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2014〕25號)和《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國發〔2016〕8號),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理念創新為先導,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緊緊圍繞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財政、土地、社保等配套政策,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設計,協同推進。統籌推進本地和外地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行相同的落戶條件和標準。統籌戶籍制度改革與相關配套制度改革創新,優化政策組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存量優先,帶動增量。優先解決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能夠適應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非戶籍人口落戶,形成示範效應,逐步帶動新增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充分考慮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賦予地方更多操作空間,鼓勵地方創造典型經驗。充分尊重群眾自主定居意願,堅決打破“玻璃門”,嚴格防止“被落戶”。

中央統籌,省負總責。中央政府層面統籌總體方案和制度安排,強化對地方的指導和監督考核。省級政府負總責,全面做好地方方案編制和組織實施等工作。

(三)主要目標。“十三五”期間,城鄉區域間戶籍遷移壁壘加速破除,配套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各地區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比2013年縮小2個百分點以上。

二、進一步拓寬落戶通道

(四)全面放開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省會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省會及以下城市要探索實行農村籍高校學生來去自由的落戶政策,高校錄取的農村籍學生可根據本人意願,將戶口遷至高校所在地;畢業後可根據本人意願,將戶口遷回原籍地或遷入就(創)業地。(公安部牽頭)

(五)調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戶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依據,區分城市的主城區、郊區、新區等區域,分類制定落戶政策,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普通勞動者落戶問題。戶籍人口比重低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指標控制,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公安部牽頭)

(六)調整完善大中城市落戶政策。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積分落戶方式。大城市落戶條件中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年限要求不得超過5年,中等城市不得超過3年。(公安部牽頭)

三、制定實施配套政策

(七)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不同時期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規模、不同地區和城鄉之間農業人口流動變化、大中小城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差異等,對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結構進行動態調整。落實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主體責任,引導其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依靠自有財力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中央財政根據其吸納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人數等因素適當給予獎勵。(財政部牽頭)

(八)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補助機制。加快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城鎮傾斜的政策。中央財政在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保障性住房等相關專項資金時,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地區給予適當支持。鼓勵省級政府實施相應配套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

(九)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按照以人定地、人地和諧的原則,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完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分配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求。規範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國土資源部牽頭)

(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制度。健全債券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發行管理等方面制度安排。(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部牽頭)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融資。(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三權”維護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如期完成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不得強行要求進城落戶農民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或將其作為進城落戶條件。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探索形成農戶對“三權”的自願有償退出機制,支持和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但現階段要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中央農辦牽頭,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等參與)

(十二)將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權利。住房保障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通過市場提供房源、政府發放租賃補貼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承租市場住房。推進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面,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覆蓋範圍,鼓勵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繳存。落實放寬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等政策,建立全國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平臺,支持繳存人異地使用。(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

(十三)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參加的基本醫療保險可規範接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完善並落實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妥善處理醫保關系轉移中的有關權益,加強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管理服務,確保基本醫保參保人能跨制度、跨統籌地區連續參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參與)

(十四)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等政策。加快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參加當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按規定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牽頭)

(十五)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各地區要確保進城落戶農民子女受教育與城鎮居民同城同待遇。加快完善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進城落戶居民子女轉學升學提供便利。(教育部牽頭)

(十六)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切實保障居住證持有人享有國家規定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鼓勵地方各級政府根據本地實際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範圍並提高服務標準,縮小居住證持有人與戶籍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督促各城市根據《居住證暫行條例》,加快制定實施具體管理辦法。(公安部牽頭)

四、強化監測檢查

(十七)健全落戶統計體系。加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統計指標,準確快捷反映各地區兩個指標變動狀況,並列入國家和各地區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牽頭,公安部參與)

(十八)強化專項檢查。對各地區非戶籍人口特別是進城農民落戶進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和監督檢查,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情況。2018年組織開展對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情況的中期評估,2020年進行總結評估。(公安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

(十九)強化政策效果。對國發〔2014〕25號、國發〔2016〕8號等國務院文件已明確的相關配套政策,有關部門要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在2016年底前出臺。采取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相關配套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動態調整完善政策,強化政策實施效果。(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統籌協調,國務院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強化審計監督。將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情況和相關配套政策實施情況納入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範圍,將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有關部門考核、任免、獎懲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審計署牽頭)

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建設各項相關工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力度,切實抓好本方案實施,確保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25

應對人口老齡化 25部委合力建設老年宜居環境

未來十年,中國將在“住、行、醫、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基本建立安全、便利、舒適的老年宜居環境體系,讓中國老年人在更加友好的環境下養老。今天上午,全國老齡辦、發改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25個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這項關系全國兩億多名老年人福祉的工作做了安排。

由於總和生育率超低,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5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億,占總人口的16.1%,而且還在快速地增加,今後幾年每年將新增老年人口近1000萬。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導致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服務、權益維護、社會參與等方面暴露出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約因素。鑒於此,2015年修正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專門列出“宜居環境”一章,要求國家采取措施,推進宜居環境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適的環境。

《指導意見》吸收世界衛生組織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理念,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建設老年宜居環境的五項任務,包括適老居住環境、適老出行環境、適老健康支持環境、適老生活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等。

從適老居住方面來說,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居住的房屋是沒有電梯的老式樓房,每天上下樓梯就成為生活中必須要克服的大困難。根據剛剛公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老年居住環境建設滯後問題嚴峻,農村老年人認為住所不適老的比例高達63.2%。

就此,《指導意見》提出要突出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要求,對老年人住宅進行適老化改造,支持適老住宅建設。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當前應該抓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限窗口期,盡早準備,合理規劃,加快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進程,以避免將來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改造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在適老出行環境中,《指導意見》要求要強化住區無障礙通行、構建社區步行路網、發展適老公共交通等任務,保障老年人出得了門,到得了想去的地方。

為確保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實施,《指導意見》要求,各部委在制定城鄉規劃中要綜合考慮適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礎、公共安全、生活服務、養老服務、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前瞻性、適老性。

同時,一大批鼓勵老年宜居建設的政策將逐步落實。具體包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面向老年宜居環境重點工程開發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等。對免費或優惠向老年人開放的公共服務設施,按照有關規定給與財政補貼。

吳玉韶強調,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將納入十三五期間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下一步全國老齡辦聯合各部委將推動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工作納入各部門專項規劃,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98

白皮書: 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發表的《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我國貧困地區通信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100%的鄉鎮通寬帶。

白皮書包括六部分,分別是:減貧促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維護特定群體權利、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合力推進減貧事業和減貧進入攻堅階段。

白皮書說,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誌。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白皮書說,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致力於消除本國貧困的同時,積極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先後7次宣布無條件免除重債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向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

白皮書指出,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破除發展瓶頸制約,是實現貧困地區群眾生存權、發展權的基礎和前提。

白皮書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寬帶,農村地區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超過1.3億個,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的寬帶網絡普及率,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央投資92.23億元,基本完成對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覆蓋。

貧困地區交通建設速度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96.1%的鄉鎮和86.2%的建制村通硬化路,95.5%的鄉鎮和83.1%的建制村通班車。

貧困地區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安排1556.7億元支持1997.4萬戶貧困農戶改造危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65

中國流動人口報告: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將繼續增長

10月19日,國家衛計委舉辦專題發布會,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未來10-20年,我國人口流動遷徙仍將持續活躍。

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到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於每6個人中一人是流動人口。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進程,到2020年,我國仍將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

《報告》顯示,從1982年以來的歷次普查數據來看,我國流動人口一直呈現增長態勢。預計在2020年前,我國流動遷徙人口每年增長600-700萬人。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2020年後,我國流動人口每年的增量將逐漸減至500萬以下。相關預測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在2030年可望降至1.5-1.6億人。

《報告》稱,“十三五”時期,人口將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將繼續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省內流動農民工比重將明顯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72

西部地區人口流動趨活躍

東部依然是流動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但占比有所下降,西部地區人口流動漸趨活躍。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描述了中國流動人口區域變化趨勢。

2013年,東部地區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比例為75.7%,2015年該比例下降一個百分點至74.7%;西部地區流動人口占比則從2013年的14.9%上升近兩個百分點至16.6%。

報告分析稱,東部地區流動人口以跨省流動為主,2013年東部地區跨省流動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比例為88.2%,2015年為87.7%。

與此同時,中心城市吸收跨省流動人口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從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動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比例看,2013年為56.8%,2015年降為54.9%。

其他城市和地區吸納省內農村戶籍流動人口的比例在增加。從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省內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占全國相應人口的比例看,2013年為45.6%,2015年上升近5個百分點至50.5%。

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於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預計2020年,中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70

人口學者顧寶昌:追罰二孩搶生和嚴罰三孩有悖人口大勢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各地陸續依據修正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對當地計生條例進行修訂。不少地區明確,對於三孩以上的超生行為進行處罰,包括征收社會撫養費。對此,曾先後三次向中央提出調整生育政策建議的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亞洲人口學會副主席顧寶昌表示,在全面二孩的背景下繼續嚴罰三孩顯然有悖於人口大勢。

嚴罰三孩有悖人口大勢

第一財經:目前全國不少地區在修訂計生條例時明確要對三孩以上超生征收社會撫養費,而且有的地方征收標準還很高。您怎麽看待在這種對三孩以上超生繼續嚴罰的做法?

顧寶昌:我認為這種做法跟目前的人口大勢是相悖的。怎麽認識目前的人口大勢?

根據我們在各地的調研,現在的年輕人生育意願已經非常低。有些人只願意生一個,有些人甚至一個都不願意生,也有些人是願意生但是生不出來,而我國的多孩出生比例多年來都很低,大約在5%左右。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少數人願意生三個或者更多,有什麽可怕的呢?不正好補充那些不願意生、不能生或者只願意生一個的嗎?在全面兩孩的背景下,在中央提出要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的背景下,有些地方繼續嚴罰三孩,說明盡管二孩生育放開了,但對人口形勢的認識和判斷還沒有統一起來。

全面兩孩政策銜接混亂

第一財經:現在很多地方還在繼續追罰之前搶生的二孩,甚至采取了各種強制手段,您怎麽看這樣的做法?

顧寶昌:繼續追罰搶生跟嚴罰三孩一樣,都是沒有認清楚人口大勢。還是沒有從過去控制人口的思想定勢中擺脫出來。這種狀況就導致新老政策沒法銜接,基層的計生工作人員無所適從。上面說,“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但誰是老人,誰是新人?怎麽劃分?怎麽執行?具體做起來非常困難。現在很多群眾罵基層的計生幹部,其實他們真的是很為難。

第一財經:我們在采訪中發現,一方面很多地方在追罰搶生的二孩,一方面有些地方又在鼓勵生育二孩,比如不久前湖北宜昌發出公開信,倡導鼓勵公職人員帶頭生二孩。這種種現象給人的感覺確實是非常混亂。

顧寶昌:宜昌不是個別現象,我曾經在宜昌調研過,他們的生育率很低,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很低。現在的問題是,基層一線已經親身感受到人口問題太嚴重,地方領導也很發愁,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後一些的地區,不能像發達地區一樣吸引外來勞動年齡人口,只能靠當地人多生。宜昌公開信背後是地方上對於人口狀況很深的憂慮,但是他們又很無奈。

所以下一步應該要鼓勵各地結合當地人口的實際情況,首先要取消對公民生育的所有限制,實行自主生育,計劃生育要全力向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服務轉化。我說基層計生幹部很苦,主要是工作考核形勢嚴峻。他負責的片區不能有超生,有的話就要得黃牌。得黃牌不光影響到個人,還要影響到很多人。多生一個孩子對當地人口形勢根本沒有影響,但是對基層計生幹部的績效有重大影響,所以他很緊張,壓力非常大。

計生要從管理轉變到服務

第一財經:全面兩孩之後,其實對於生育方面的服務需求是更多了,但是我們看到,不少基層計生幹部的主要精力還是不在服務上,還是在想著如何管控生育。

顧寶昌:這是很關鍵的一步:計劃生育工作要改變思路和觀念,不要腦子里總想著如何管群眾,而是要服務群眾。過去是要求人家只能生一個,現在如果你用行政手段去強制人家生二孩,同時又嚴罰三孩,這個生育還是沒有自主,你還是在用強制的手段在管群眾。

現在已經進入低生育水平,一個社會中的生育行為如同任何行為一樣都不可能一刀切,有少數人願意生三孩是好事,你不要高的給人家削低,低的給人家拔高,你就順其自然,幫助人家實現自己的生育意願就好。

第一財經:盡管有歷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但是對於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還是有爭議。這種爭議是不是也影響了對人口大勢的認識?

顧寶昌:我早就說過,孩子不是算出來的,是生出來的。六普顯示總和生育率已經很低,去年的小普查說明生育率更低了。

去年的出生人口不僅不增加,還減少,有關方面解釋說是羊年的原因。應該看到,生育水平持續走低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年輕人口的減少也是必然趨勢。如果不認識清楚這個必然趨勢,還企圖以各種方法去否定,那就會造成在應對人口挑戰面前越來越被動。

所以,現在一方面是要認清楚人口大勢,另一個就是要做好計生工作的轉向,把計生隊伍轉型到真正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到位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上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75

官方報告:流動人口生育意願超低 僅一成多想要二孩

多年前宋丹丹與黃宏合作的《超生遊擊隊》給公眾留下了“流動人口特別愛生孩子”的印象,如今官方報告打破了這一成見。

19日,國家衛計委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已經生育一個孩子的流動育齡婦女生育意願很低,僅有12.4%明確表示要生育二孩,明確表示不要二孩的比例高達55.2%。

根據《報告》,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高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流動人口中,男性占52.1%,女性占47.9%。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齡為30.1歲。

考慮到老年流動人口增加的因素,流動育齡女性的平均年齡明顯低於30.1歲。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年齡別生育率,育齡婦女中25歲~29歲為峰值年齡。流動婦女的生育峰值年齡比全國平均水平更低,為20歲~24歲。

《報告》顯示,這些本處於育齡高峰期的流動女性,其生育意願卻非常低。分年齡看,60後、70後流動育齡婦女的再生育意願僅有0.7%和4.6%。80後、90後想要二孩的比例分別為17.2%和24.7%。

此前,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預估全面兩孩政策效應時曾表示,9000萬目標人群中,按高方案有33%的人會生二孩,中方案是28%,低方案是23%。從流動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看,這個預估可能會明顯高於實際。

值得註意的是,這還只是生育意願。人口學者顧寶昌、鄭真真等人所做的實地調查表明,從生育意願到生育行為,還有一個明顯的落差。也就是說,實際的生育行為比生育意願還要低。

根據北京大學人口學者郭誌剛的研究,流動人口由於生活壓力等原因,其生育率明顯低於非流動人口。比如2010年,非流動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206,流動婦女僅為1.143。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雙非家庭(夫妻都不是獨生子女)的二孩生育意願最低,僅為11.2%,明顯低於雙獨家庭的16.9%。單獨家庭中男方獨生的想要二孩的比例為21.8%,女方獨生的為19.6%。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對雙非家庭的調查,導致雙非家庭二孩生育意願較低的原因包括:夫妻年齡(尤其是女方年齡)偏大,已處於育齡期末端;精力體力上的再生育壓力較大;父母能幫忙看顧二孩的比例更低等。

從第一個孩子的性別看,已生育一個男孩的二孩生育意願僅為7.8%,明顯低於已生育一個女孩的夫妻11.8%的再生育意願。

根據《報告》,生活在特大城市的流動婦女生育意願更低。北京和上海已生育一孩的流動婦女明確表示想要二孩的比例分別為11%和10.8%,低於全國12.4%的平均水平。同時,北京和上海的流動夫妻中,單獨和雙獨的比例比較高,受全面兩孩政策影響較小。

衛計委的動態監測顯示,流動婦女主要在戶籍地度過孕期和生產,但在流入地孕產的比例逐漸上升。流動婦女孩子出生地在戶籍地的比例為69.9%,在流入地的比例為26.3%。

《報告》稱,流動高齡育齡婦女在生育安排上,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搶生現象。在打算生育二孩的受訪者中,14.9%的人計劃2016年生育二孩,12.3%的人計劃2017年,高達56.9%的人表示暫時還沒想好具體何時生二孩。

《報告》由此判斷,在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後,已育一孩流動人口群體雖有一部分比例選擇再生育,而且高齡孕產婦確實會有所增加,但由於新增目標人群比例不大,加上生育意願低下,對於流入地衛生計生服務壓力在短期內激增的可能性並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78

“透視東北人口”之四:面臨快速減少趨勢 東北人口危機逼近

生育率最低,老齡化嚴重,人口外流嚴重,東北如果沒有勇氣正視人口問題,能夠真正實現振興嗎?

第一財經記者在參加了好幾個不同級別的東北振興會議後,聽到東北的好多位省長、市長大談振興之道,遺憾的是,沒有一位提及東北面臨的人口危機。

東北臨近人口規模快速減少下行通道

10月19日,國家衛計委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下稱《報告》)中關於東北人口變動的分報告描繪了一張東北人口的危機圖:

東北地區生育率極低,人口增長趨於停滯。早在1982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就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分別是1.773、1.842和2.062,明顯低於全國2.584的平均水平。此後,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行,2000年,東北地區的總和生育率跌破了1.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75。

從規模上看,東北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正在持續下降。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東北地區人口總量為10951萬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為8.22%,相比五普時10655萬人,占比8.42%的人口規模,比重明顯降低。

從增長速度看,根據統計部門數據,從2006年到2015年,東北地區年均增長率僅為0.21%,不足全國同期水平0.5%的一半,人口增長基本趨於停滯。

由於生育率超低,東北人口老化情況嚴重。2015年,東北地區人口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的水平。遼寧省城鎮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規模已經超過0-14歲人口。

人口老化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嚴重的養老負擔。根據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介紹,2015年,東北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參保職工與領取養老保險人數之比)為1.55,遠低於2.8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為1.79,吉林為1.53,黑龍江省為1.33,全國最低。

東北人口老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勞動力的老化。從數量上看,東北的勞動年齡人口依然比較充裕,但是,其中三成是45歲到64歲,勞動力老化情況嚴重。

人口流動使得東北地區的人口老化程度進一步加劇。東北地區的人口凈遷出已經長達20年,流出人口以農村戶籍為主,超過六成的東北人外流原因是務工經商。鑒於此,《報告》提出警告,以東北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趨勢看,東北地區人口已經臨近人口規模快速減少的下行通道。

人口政策與振興意願相悖

東北的人口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但從三省的人口與生育政策來看,東北三省對這一危機認識依然不到位,人口管控的落後理念依然處於主導地位。

以遼寧為例,2010年,遼寧省的總和生育率為0.74,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位列全國倒數第一,倒數第二位為黑龍江0.75,倒數第三位為吉林0.76。

此外,有兩個負增長數據值得遼寧省警醒。第一個負增長是,根據遼寧省統計局統計,到2015年末,遼寧省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減少了9萬;第二個負增長是,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速排名中,遼寧是全國唯一一個負增長。這兩個負增長之間可能存在彼此互動的關系——經濟頹勢加速人口流出,人口流出加劇經濟頹勢。

不過,生育率較低的遼寧依然在對人口進行嚴格管控。10月12日,遼寧省衛計委官方網站發布《遼寧省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對不符合法定再生育條件多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仍然按照計征標準5倍以上10倍以下的標準征收社會撫養費。這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在東北三省所做的調查,除了繼續嚴罰三孩以上超生,東北地區將超生與教育、就業、福利等掛鉤的做法也依然普遍存在,有待清理。

《報告》也註意到這一問題,並特別提出,東北地區目前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利於經濟社會的長期均衡發展,當前應引導鼓勵符合政策的生育,使得東北三省人口保持一定的合理規模,人口結構恢複較為合理的水平。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依然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東北地區出現的人口現實與人口政策的悖離敲響了一個警鐘,如果東北地區不能正確認識當前的人口大勢,不能正視自己已經陷入其中的人口危機,還是對這一危機熟視無睹,只把註意力放在似乎能迅速帶來GDP數據改善的方面,東北振興很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30

就業隱憂:城鎮本地人口失業壓力上升

在經濟新常態和去產能的雙重壓力之下,今年三季度新增就業比去年還多了1萬人,超出了業內預期。然而,城鎮本地戶籍失業人口再就業指標出現的下滑跡象,卻讓政府部門對於當前的就業形勢不敢掉以輕心。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前三季度外來農業戶籍的就業情況明顯好於城鎮本地戶籍人口。由於煤炭鋼鐵去產能行業職工主要是本地戶籍的國企職工為主,雖然去產能還沒有進入大面積安置職工的“攻堅”階段,但失業壓力已經開始向勞動力市場傳導。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2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低於4.5%的年度調控目標。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2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5萬人,完成全年120萬人的目標任務。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歷年的發布情況得知,每季度人社部例行通報的就業指標包括城鎮新增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這四個項。

2015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3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9萬人。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保持在較低水平。

今年三季度與去年三季度相比,城鎮新增就業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略有好轉,分別比去年增加了1萬人和下降了0.01個百分點,但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這兩個指標出現了9萬和4萬的下滑,這種下滑在近年來非常少見。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第一財經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以來雖然城鎮登記失業率變化不大,但受到去產能的影響,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出現了小幅上升。

此前曾有估算,煤炭、鋼鐵兩個行業在化解產能過程中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包括煤炭系統130萬人和鋼鐵系統50萬人。新華社則也稱,今年安置鋼鐵、煤炭行業在化解過剩產能中的分流職工,涉及80萬人。

值得引起關註的是,從目前去產能的進度來看,“關高爐”“停煤礦”的進度明顯快於職工安置的進行。一些工廠雖然已經停工,但職工仍未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並沒有納入到失業統計中,未來他們的去向將成為影響城鎮失業率的重要變量。

目前地方政府很多采取延期安置的辦法,本應今年安置的職工很多推到了明年。 從目前各級政府的表態來看,“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是今年以及明年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人社部下一步的就業安排中,將“多渠道穩妥有序做好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 ”作為做好重點群體就業的首要工作。

李忠表示,將加強對困難地區幫扶,以去產能任務重、待崗職工多、失業風險較大的就業困難城市和企業為重點,繼續開展困難地區就業援助專項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