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AD
| ||||||
全 國兩會上星期在北京召開,筆者較有興趣是有關上海的經濟新聞。尤其當中一段有關推動上海、香港金融中心,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新聞。09年國務院提出,推 進上海加快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考慮,最觸動香港人的字眼,相信是「國際」這兩個字。如果上海真的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香港人豈不是「無飯開」? 中 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的談話,十分發人深省,「滬港交易所簽訂了更緊密合作協議,國際板獲得特區政府及有關方面積極支持」、「上海與香港已共同簽 訂加強滬港金融合作備忘錄,明確滬港金融合作的總體目標和優先領域」。為甚麼不是「港滬」,而是「滬港」,以中央的語意,當然是上海為首,香港為副。在香 港與上海競爭的時候,為甚香港特區政府竟然支持上海的「國際板」,這跟林鄭局長在電視上笑意盈盈地promote上海世博有異曲同工之妙。 「港 滬」所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有那些明確目標?特區政府又怎樣自毀長城,掏空自己?請記着,香港的GDP per capita是世界前30位,而中國的GDP per capita是100名以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香港人nothing to shame about,shameful的是香港的特區高官。 UncleRay [email protected] |
| ||||||
數這個星期大事,非兩會莫屬,中國政界一年中最大的盛事,就是國家短期、以至中長期發展的「指南針」。對投資者來說,分析指南針,也就是看「錢途」往哪走! 看 中外報道,記者提問大部份圍繞國家財金政策,包括去年一籃子經濟刺激計劃完成了甚麼?甚麼時候從市場退出?答案當然只會是標準的官方說明。新聞發言人李肇 星笑着回覆提問:「我喜歡和朋友們一起討論複雜問題,但金融危機不是中國人弄出來的,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道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將繼續為此努力, 並且繼續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這不就是答了等於沒答的示範動作嗎? 兩會上的資料陳述,如今年放貸指標7.5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長目標維持8%等,從工作報告和政策闡釋過程中,中央都是透過這些數值,間接向全國甚至全世界表達國策的方向。這種好像重複又重複的宏觀調控說明,往往是被動的跟着經濟步伐走。 記 得08年上旬,中央堅持緊縮宏觀政策時,經濟下滑已在很多社會的實情上表現出來。偏偏要等到6月,由國家領導人到華東華南等地考察,才拍板調整,讓後來的 「補救」難度加大。多加銀両不就完了嗎?但錯誤判斷事情,是沒有一個國家領導希望帶進歷史的。已有國內報道,股市會等政府這次「心硬手軟」,來一次「儲勢 以待」,看官有否注意A股從去年11月以來,4個月的橫走嗎?假如A股發力,港股的前途應也不會差到哪裏! 因念 [email protected] |
| ||||||
世上最強的兩位 「大佬」,終於再次見面,然後「握握手,好朋友」,風平浪靜?不同分析,好像又回到謎語的起點:人民幣會升值嗎? 兩會後,中央沒有特殊手 段,只是嘴巴和文字上以「盡在把握中」的語氣,證明政府有能力處理經濟問題,包括人民幣滙價、進出口貿易平衡、內銷帶動的經濟轉型,和民生福利性的改革 等。 升值準備工夫沒停下來 不過,國際對中國的滙改,沒有停過的加以壓力,之前歐洲忙着補救自己的破褲,美國的獨腳戲依然上 演,抗議人民幣滙率偏低的反對聲,沒完沒了。 相比去年的堅定,中國已不是一面倒以保持滙價為主調,不同場合,不同層次,和不同人物口中,人 民幣升值的意見,陸續出現。 雖然「保持人民幣滙價穩定」的主調未有改變,估計中國政府的拖字訣,仍是現狀,但對升值的準備工夫,包括研究對 出口貿易和勞動市場的影響等,國家並沒有停下來。 說到底,自己貨幣在國際上的價值是一種平衡,當然國家只會考慮自身的利益,關鍵是中國希望 把握這個話事權,而非由其他人來指指點點!那是否代表國外聲音越來越遠的時候,人民幣升值的事實就越來越近? 實際的香港人,對於這個可能是 5個百分點的利益,也不會放過,筆者今日到銀行辦事,前面幾個就是趕着兌換人民幣,看來我們又要感謝祖國! 因念 [email protected] |
| ||||||
國務院就 Google離開中國,及美國國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作出非常強硬回應,聲言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偏偏中國就是全球實施保護主義最徹底的國家。 近 幾年,外資私募基金投資國內公司,屢屢受各式各樣行政限制。有基金經理私下怨氣十足,就是在內地找到合適投資對象,但需要到外管局申請「立項」,又需要商 務部審批,過程欠透明,審批時間又長,關卡處處。花上3個月至半年,不足為怪。 手續簡化惟資金門檻高 通過所有手續,外滙才可 滙入內地,完成交易。國內的私募基金,由於沒有上述要求,時間上有絕對優勢。國內公司並不會呆等,寧接受內地私募基金投資,外資因而不斷流失投資的資金。 《21 世紀經濟報道》指,上海浦東有機會於今年4月,公佈外資參與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的試點方案,將在浦東新區試行,允許外資以Limited Partner(LP)模式投資國內公司。新的法規會參照QFII模式,外資通過QFII由外管局批准額度,容許LP把一定額度的外滙先投放在內地的 QFLP,不需立項及指定投資對象,可按中國法規入股內地,但仍要商務部批准。 表面上手續簡化,但資金要求5億美元,中小外資私募基金仍望 門興嘆。 UncleRay [email protected] | ||||||
2010-04-29 AD
| ||||||
日前與一位早於 90年代已在上海投資物業的朋友午飯,他心情大靚,原來他剛以每平方米1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售出上海的豪宅,完稅後賺近1.5倍。持貨5年, 平均年回報率達30%,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十分和味。 國內樓市似港97年前 每平方米10萬元的價錢,只有高幹或有關係人 士可以買得起。其實,靜安區、徐家滙等地區樓價,早已直逼香港。當然如果投資者相信,上海是未來中國的龍頭,10萬元一平方米又如何?可憐上海的中產階 層,要急起直追,多找幾個小金庫。如此瘋狂的市場,怪不得中央連番下重藥打擊。 香港特區政府亦緊跟中央步伐,推出「九招十二式」,高調對付 發展商。國內樓市與香港97年前的情況接近,人民幣已有升值的預期,大量外資湧入中國銀行體系,增加銀行的流動性。短期內,中央出招冷卻內地樓市,成效是 有的,但國內地產商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已綁在一起,當風聲過後,新一輪升浪又會開始。 根據香港的經驗,樓市下跌,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中 國房地產會否成為經濟奇蹟破滅的一根在駱駝背上的蘆葦?看一看2010年第一季,中國有雙位數字的增長,使人吃驚,it is a magic! UncleRay |
| ||||||
4月份悄然走 過,回頭看,市場氣氛仍是好與壞的搏鬥,戰場上的廝殺,這個月還會繼續,傳統「5月出市」,要分析當前受中國和歐美市場影響的港股。 除了每 分每刻專注各地新聞和財經報道,筆者最喜歡跟不同行業的客人好友,打聽商業活動與民生趨勢,這些第一手的零碎資料,配合市場上各種推測和分析,有助梭裏判 斷對策,說白了,就是增加估中機會! 生與死僅有單無單之分 上周拜訪開廠和從事軟體行業的朋友,從國內製造業第一季度的「紅 盤」開始,今年工廠的形勢,的確可以用「起死回生」作為評價,但這個生與死,對老闆們來說,只是「有單」和「無單」之分。實際從「有錢入袋」的角度,今年 比去年,也就是「半斤八両」而已。 工資、滙率陰霾未散 特別是餘下時間,大部份工廠面對的問題,可能比去年更加複雜,包括工人 短缺、工資猛增、原材料價格上調、滙率波動、海外銀行債務風險等等。這些耳熟的情況,其實一直如陰霾般驅之不散,更甚者,問題的嚴重性,有加大的趨勢。這 種壓力,對於一眾廠佬來說,已經慢慢變成對下半年一致看淡的共識。 另一邊廂,服務性行業今年頭兩季度,跟隨大圍的復蘇,也從去年的死地回復 生機;但相比製造業,軟體披着「高新科技」的外衣,在國內推動轉型升級的政策下,似乎沒有任何「解決不了」的問題。特別是部份公司在市場上的進取和投入, 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行動的背後,讓筆者相信他們對後市的風險,投以不信任票。 回到開始的問題,5月是否要作出決定?以筆者的看法,這種 「陰陽怪氣」的環境,一般都是魔鬼喜歡流連的地方。假如看官以「正水」作為賺錢的依歸,最近的戰場,可能不是貴客致勝之地! 因念 |
2010-5-6 AD | ||||||
| ||||||
與台灣的基金經 理客戶午膳,言談間,說到近期最hit的「雙英會」,小馬哥的表現比預期好,但談到國民黨上台後一連串「媚行」,則倒馬聲不絕。 不少經濟學 者都認為,中、台只要簽定一份與中港CEPA協議相同的協議,讓大陸熱錢流入台灣,後者就會百業興旺。 離內地越遠甜頭越多 台 灣人的問題,就是回歸前後,兩條經濟路線之爭的翻版。筆者的台灣客戶認為,如果台灣與中國經濟,像香港與內地一樣接軌,大家族的台商,就會像香港的地產富 豪一樣,與內地高幹形成利益集團,壟斷經濟,最終導致貧富懸殊,香港經濟死路一條。 況且,現時台灣經濟不算很差,而且與內地跑得越遠,似乎 甜頭越多,一旦「米已成炊」,便會與香港一樣,只有任人魚肉。 中央反擊手持重貨炒家 此外,就最近內地打壓樓市的措施,一浪接 一浪,部份人或會認為,可能是中央反擊手持重貨的炒家,壓一下他們的氣燄。 港人如果押錯注,不免被殃及池魚,成為collateral damage,所以還是保持距離會好一點!不知香港的地產富豪,有沒有押錯注?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
| ||||||
以下是筆者一位 朋友的真人真事。94年,朋友兩夫婦剛從英國大學畢業回港,身無長物,前路茫茫。兩夫婦月入不足3萬元,思前想後覺得需要買層樓,但手頭連裝修費也沒有。 膽粗粗到沙田第一城買了個395方呎的單位,樓價約140萬元。朋友個子高大,單位廳房卻極細,自我安慰,單位細抹地打掃省工夫。數年後,夫婦有了小朋 友,加上一個菲傭,單位更不夠住。 90年代12厘按息仍可應付 90年代是香港地產黃金時期,按揭利率是「P(最優惠利率) 加」,曾高見12厘,九成按揭,兩夫婦每月供樓要1.2萬元,加上管理費、水電煤等,兩夫婦生活要十分節儉才能應付。十多年後,筆者的朋友雖然不算很富 貴,但有車有樓。過去的年代,香港不停有同樣的故事,nothing special。395方呎單位現時市價約160萬元,九成按揭,以現時P按計,月供連按保約7000元,比筆者朋友16年前供款大減。 筆 者的朋友是「X Generation」,很難理解80後為甚麼買不起樓,更搞不清早前有一對年輕專業夫婦,月入6萬元,「苦戀」太古城而不得的原因。打開報紙,康怡花園 600方呎兩房單位,成交425萬元,九成按揭供20年,借390萬元,連保險月供約2萬元,佔家庭收入35%。香港樓價真的太貴?Come on,80後,政府有責任照顧弱勢社群,資源應放在公屋,但沒有責任通過居屋、夾屋,製造偽中產階層幻象。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
| ||||||
筆者很少在本欄 談論香港或國內樓市,對於一個在97年7月1日以買樓來「慶祝」香港回歸的人來說,豈敢指點樓房走勢,或者作為「明燈」還說得過去。不過,筆者最近在廣東 的一些見聞,也算是除官方以外的參考資料。 假如看官一直跟蹤國內政策發展,可能已領教過中央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從年頭的1.39萬億元 (人民幣.下同)新增貸款,到4月份逾7000億元,還有今年3次上調存款儲備金率,加上過去幾個月對房地產的重手調控,都意味中央對去年的泵水救市措 施,有了積極轉變。無他,金融海嘯後的寬鬆財政政策,已令物價,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猛漲到一個不能不出手的時候。 還記得去年4月,廣東友人 買下佛山一個新樓盤的地舖,單價每平方米1.48萬元。他原邀筆者參與投資另一商舖,但因發展商臨時每方米加價1100元至1.59萬元,筆者建議友人多 等一會,結果這批商舖6月份全部售罄。上月筆者與友人重提他這項投資,商舖二手價已升至每方米3.8萬元,一年內翻了逾倍,看着友人的表情,一邊是喜、一 邊是悲,又一次證明自己對房地產的「獨具慧眼」! 廣州樓價恐再跌逾半 筆者上個月到廣州辦事,經過幾家地產代理門口,注意到位 處廣州新區的樓房價格,當時大約每方米2.7萬元,一個距地鐵口3分鐘步程、不到400方呎的單位,樓齡3年,大概85萬元。 上周筆者路過 同一家地產代理,樓齡更「輕」的樓房價格,一下子調到70萬元,一些大型房地產商也全面調低售價15%,反映這次樓市真的對中央政府作出正面回應。 廣 東友人曾對筆者說,假如這次房價跌多於25%,跌勢應該會持續,而且急速再往下跌超過五成。筆者不敢評價友人的意見,但從房地產跑出來的資金動向,也許股 市已向他們招手,看官認為如何? 因念 [email protected] | ||||||
| ||||||
上星期有機會到 深圳與一些國內基金經理會面,他們都在福田區附近,今次拜訪的基金經理,約有半數是07或08年,從外國回來的「海歸派」。他們在內地成立基金公司,港深 兩邊走。與他們談起內地的投資環境,倒有幾點可以與讀者分享。 福田區寫字樓,近地鐵站月租亦不過每方呎10元(人民幣.下同),一個 2000方呎辦公室月租僅2萬元。除了租金平,這些基金經理都有兩三個內地畢業生協助做research,薪金大概4000至5000元,雖然不懂英語, 但只要不涉及國外的股票市場,都可以應付。 由於中國正有不少企業跑到國外,企業的老闆便成為這批基金經理的對象。對基金經理而言,香港絕對 是成立離岸基金的好地方,有足夠懂中英語的人才及中介團體,這方面,上海就及不上了。 基金:GDP增11%是大騙局 這班基金 經理對中國的前景,料不到比香港人悲觀。中國GDP增長,約40%是政府開支,出口佔30%,內銷佔餘下30%,基金經理認為有水份,基本上政府可「吹」 大GDP,中國11%的GDP增長是個大騙局。 人民幣有升值預期,外資湧入,中國銀行體系充滿liquidity,通脹壓力、資金泡沫加 大,政府出手指日可待,恐怕中國經濟又回到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循環。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