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筆者一位 朋友的真人真事。94年,朋友兩夫婦剛從英國大學畢業回港,身無長物,前路茫茫。兩夫婦月入不足3萬元,思前想後覺得需要買層樓,但手頭連裝修費也沒有。 膽粗粗到沙田第一城買了個395方呎的單位,樓價約140萬元。朋友個子高大,單位廳房卻極細,自我安慰,單位細抹地打掃省工夫。數年後,夫婦有了小朋 友,加上一個菲傭,單位更不夠住。 90年代12厘按息仍可應付 90年代是香港地產黃金時期,按揭利率是「P(最優惠利率) 加」,曾高見12厘,九成按揭,兩夫婦每月供樓要1.2萬元,加上管理費、水電煤等,兩夫婦生活要十分節儉才能應付。十多年後,筆者的朋友雖然不算很富 貴,但有車有樓。過去的年代,香港不停有同樣的故事,nothing special。395方呎單位現時市價約160萬元,九成按揭,以現時P按計,月供連按保約7000元,比筆者朋友16年前供款大減。 筆 者的朋友是「X Generation」,很難理解80後為甚麼買不起樓,更搞不清早前有一對年輕專業夫婦,月入6萬元,「苦戀」太古城而不得的原因。打開報紙,康怡花園 600方呎兩房單位,成交425萬元,九成按揭供20年,借390萬元,連保險月供約2萬元,佔家庭收入35%。香港樓價真的太貴?Come on,80後,政府有責任照顧弱勢社群,資源應放在公屋,但沒有責任通過居屋、夾屋,製造偽中產階層幻象。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