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這次真會買下Twitter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461.html

Google這次真會買下Twitter嗎?

第一財經周刊 徐濤 2015-02-07 10:03:00

對比Facebook在移動社交領域的兩筆成功收購,Google在收購Twitter上浪費的時間和機會太多了。

在矽谷戰爭中,有Google收購Twitter的傳言一點也不奇怪。它倆都處在觸發敏感的位置上:Google是實力最強的那個巨頭,卻一直沒有在帝國中建立起社交網絡版圖;而Twitter在社交網絡疆域中戰略位置絕佳,但卻日漸羸弱。

事實上在2009年,Google就向Twitter提出了邀約,只不過年輕氣盛的Twitter拒絕了它。現在,局面看上去是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的意思,只是價格是否能談得攏卻是個問題。

Google依然有強烈願望,甚至比往常更強烈。社交網絡不僅僅能給它帶來大量的數據,也能給Google帶來更多展示廣告。在好幾年前Google就預見到搜索廣告會進入瓶頸,移動和社交會是未來的戰場。但現在,Google+卻依然毫無存在感。

收購給Facebook帶來的好處,多少也和Google所錯失的機會形成太強烈的對照。

Facebook已毫不吝嗇地收購了手機端最流行的社交應用Instagram和WhatsApp。而這兩塊業務的高速成長無論Facebook還是投資人都很滿意。在Facebook剛發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其第四季度來自廣告的營收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53%,而其中移動廣告占全部廣告營收的69%。

Google同期的財報卻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其廣告營收只增長了7%,並且沒有披露來自移動端的收益。但Google依然具備收購能力。財報顯示它手中有著644億美元的現金。Twitter顯然是一份優質資產。曾經人們常常將它和Facebook相提並論。但現在它就像是患上了抑郁癥一樣,看上去既沒有遠期目標,也沒有短期快速增長的可能。在上市後,它的市值最高曾超過400億美元,但現在已經下降到230億美元。

當然,可以計入考量的是,此前Twitter的CEO和創始人Evan Williams是個“堅決不出售Twitter派”,並在2009年的時候說“即使Google出價10億美元也不會出售。”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對出售Twitter強烈反對了:Williams在Twitter上市前夕就被Twitter的另一個創始人Jack Dosey趕出Twitter。Twitter現任CEO Dick Costolo顯然沒把Twitter當親生的,從2014年7月開始,他就在拋售Twitter股票,現在其家庭信托基金已經不持有任何 Twitter的股票了。

如果Google要收購Twitter,Twitter的投資者們也一定會在一旁煽風點火。就像作為Twitter的投資人,fab.com的CEO Jason Goldberg在2015年1月初在Twitter上說的:“親愛的Twitter,請把你自己賣給Google好嗎,這樣 Larry就會用10到30年的眼光來給你投資讓你成為全球最好的一對多的發布平臺了。”

其他人的態度看起來也類似。不太懂中國的美國分析師Rob Peck甚至認為阿里巴巴也是挺好的Twitter收購者。另外,當Bloomberg發布消息,說有Google收購Twitter的傳言後,Twitter的股價上漲了3.8%。

就像前面提到的,唯一阻礙這起並購的可能是價錢問題。Twitter仍然有著超過200億美元的市值;而Google最大的一筆並購是125億美元,而且收購的還是有著諸多專利和人才的手機硬件廠商摩托羅拉。

此外,Google恐怕還是會以Facebook為參照物。Facebook收購WhatsApp時,這家移動端即時通信軟件有著4.5億的用戶,卻只花了Facebook 190億美元;Facebook收購Instagram時,這家手機圖片共享軟件有著1.3億的月活躍用戶,而且只需要10億美元;現在Instagram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Twitter達到3億了。

如果這樣比較,Twitter對於Google而言性價比實在不是那麽高。它的活躍用戶在下降,尤其是對年輕人正在失去吸引力;它的估值當然也在下降,但200億美元也還是個不小的數字。當然,Google也可以再等等,等Twitter的價格接著往下滑。但這也許也意味著Twitter的用戶在繼續流失,人才也在流失。但這些不就是Google買Twitter的理由嗎?

當然,另一種更糟糕的情況也隨時可能發生:新的社交網絡又冒了出來,並迅速俘獲了年輕人的心。到那時候,新秀恐怕會是Google更好的收購目標了。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65

登上時尚聖經 連Google總部也指名愛喝 兩個老外 熱血「出賣」台灣小茶農

2015-03-30  TWM
 
 

 

全球知名雜誌《Monocle》曾以「液體財富」為標題,報導台灣茶品牌Eco Cha。躍上報導的主角,是來自北美的兩位老外。他們獨鍾台灣茶,愛到人生就此轉彎,要讓台灣小農的好茶飄香全世界。

撰文‧黃玉景

來自美國的金安迪(Andy Kincart)點了泡茶組,熟練地將熱水倒入茶壺,靜置幾分鐘,優雅地將杯組推到來客面前,聞香杯盛著黃金色的茶液,他閉上雙眼享受茶香,畫面還真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

金安迪來台灣近二十五年,在台結識了加拿大籍的法瑟吉(Nicholas Fothergill),兩人都是為了學習中文來台,儘管工作領域不同,卻有共同嗜好——鍾情於台灣茶。

「台灣的茶不必加奶或糖,就能在口中幻化出不同層次的味道,這是在國外未曾接觸到的,英文的字典裡甚至沒有一個單字能說明『回甘』。」金安迪說著一口流利中文。

法瑟吉補充:「在國外吃港式飲茶的時候知道要配茶,除此之外,只有連鎖茶店的手搖茶,直到來台灣才了解,『泡茶』與『品茶』原來這麼美。」然而,這美麗的文化資產,台灣人好像習以為常,自己並不在意。金安迪指出,台灣明明是產茶大國,但隨處只能喝到產地不明的廉價茶,很多人即使走進茶行,也不知道如何買到真正的好茶,在網路上也查不到完整的英文介紹。他們了解葡萄酒文化行銷全球的珍貴,認為台灣茶的價值其實一點也不輸給葡萄酒。

終於,金安迪透過在地朋友認識了他的人生導師——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推廣股長林獻堂。「我在鹿谷農會服務三十五年,從沒見過有人對茶抱有如此深厚的熱情,甚至還是外國人,真的很感動。」林獻堂說。

老外愛上台茶

騎機車訪小農 打底二十年二十年來,金安迪每個禮拜都花上兩小時,騎機車從台中到南投鹿谷找林獻堂拜師學藝,起初連中文的「茶杯、茶壺」都傻傻分不清的他,如今可以用純正國語說明:「你看,被小綠葉蟬蟲咬過的葉子,比一般蟲咬的葉子更萎黃,東方美人茶的味道就是要篩選這種茶葉。」二十年的底子,打得扎實。

「現在茶農傾向工廠化製造以衝高銷售量,可是茶葉是很脆弱的,隨著天氣與各種生長條件的因素會改變味道,SOP(標準化流程)的工廠怎麼可能產出好茶?」金安迪質疑,台灣僅存的手工製茶在哪裡呢?

金安迪再度跨上他的機車,開啟台灣優質茶農尋覓之旅。鹿谷茶農林清但回憶,當時在茶園遇到金安迪,明明就是外國人面孔,卻操著一口中文,還說想學製茶,感到意外;後來看他很上進、不怕生,也就把他當兒子一樣地照顧了。

「曾經,我找到一位在合歡山鳳凰村的茶農,他高齡六十多歲了,還是堅持以自然農法栽種,一片片手摘出來的茶,產量只有別人的二○%,但他說窮盡一生就是保護這片土壤,將製茶技術傳承下去。」金安迪說,「我深深被打動了,對我而言,這不只是茶,而是打造極品的藝術。」接著,他談起創業念頭,「我打從心底想支持這些小農,將他們美麗的信念傳達出去,告訴人們台灣的茶有多美好,我明白這不會是個Big Business(大生意),但即使再小眾,我都要做。」相較於南投中型茶廠每季可出產五噸的茶葉,他們選擇與小型茶廠合作,即使平均季產量僅兩百五十公斤。

專做作台灣傳統凍頂烏龍茶的茶農劉博嘉說,在台灣種了一輩子的茶,還真沒想過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喝到,「好的台灣茶光是內銷都不夠了,外國人怎麼喝得到好茶?」如今,外國人真的賺到了,因為金安迪品茶、選茶的功力實在沒話講。

部落格「傳教」

經營外文窗口 茶香飄歐美就這樣,這位在台灣沒有投票權、工作visa還有限期的美國人,開啟了他的台灣茶事業。他為此到靜宜大學修習MBA,找來曾經是軟體開發公司CEO的法瑟吉,以及設計師好友林德(Steve Lindell),在一三年十一月成立Eco Cha(一口茶)品牌。

Eco Cha強調直接購自台灣手工製茶的有機茶農,並附上每一款茶背後的茶農故事、產季與氣候變化可能造就的獨特口感、正確泡茶的方法,盡可能將金安迪二十年的知識化成部落格,教育那些「以為台灣茶就是烏龍茶」的外國人。

此外,Eco Cha透過網路論壇、社交媒體、影片與部落格等,讓茶香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瑞典等地。今年二月,Google美國總部的咖啡廳飄出茶香,正是來自台灣的Eco Cha。

法瑟吉從部落格觀察到,外國人對於披著東方神祕面紗的台灣「茶文化」極有興趣,諸如春茶採收、手摘茶葉技術、南投千人茶會等。當然,不論網友喜好如何,他們還是一點一滴記錄與茶相關的新聞,「最終極的目標,是希望Eco Cha能成為外國人認識台灣茶的正確外文窗口。」金安迪說。

在這兩位老外眼中,這是一門永續的生意,「誠實,是我們的優勢。小農如何誠實地製茶,我們就如何誠實地賣茶。」金安迪不假思索地說,「台灣茶是世界上無人能敵的味道。」法瑟吉(Nicholas Fothergill)

出生:1977年

現職:Eco Cha執行總監學歷: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金安迪(Andy Kincart)

出生:1964年

現職:Eco Cha產品總監

學歷:靜宜大學MBA

讓老外秒懂台茶,

也把小農推向海外

1.秒懂辨茶

光是烏龍茶就有十幾種,聽得外國人都昏了。Eco Cha將台灣茶分為三種:綠茶、烏龍、紅茶,再延伸品項就簡單明瞭。

2.社群操作

針對外國熱門社群,如RateTea.com、Steepster、群募平台Indiegogo等,打出品牌知名度。

3.故事行銷

經營影片頻道或部落格,道出在地小農的故事,讓產品更有溫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2

華爾街最有權力女人投奔Google

2015-04-06  TCW
 
 

 

「如果我們為錢工作,我們早把公司賣掉,躺在海灘曬太陽。」這是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的話。如今佩吉卻要從最重視錢的華爾街,挖人來幫他管錢:三月二十四日Google宣布,摩根士丹利女財務長波拉特(Ruth Porat),將轉任Google財務長,並直接向佩吉彙報。

今年五十八歲的波拉特生於英國,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為心理學家。她幼時移民美國,拿過史丹佛大學、華頓商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等名校學位。

波拉特三十歲就進入摩根士丹利,手下完成過不少大案,如協助Priceline.com、eBay、亞馬遜等網路公司上市。二○○八年金融海嘯,她協助美國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與AIG,也為聯準會提供建言。二○一三年財政部副部長候選名單,就有她的大名,不過後來她主動退出。二○○八年希拉蕊角逐民主黨總統提名,波拉特也出馬幫她募款。

能在男性主宰的華爾街,被稱為「華爾街最有權力的女人」,波拉特自有過人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她的工作熱情:二○○一年波拉特罹患乳癌,主管勸她繼續上班有助病情,波拉特欣然照辦,「他知道我有多熱愛工作。」

這位女強人投奔矽谷,反映出華爾街對人才吸引力下降。華爾街以工時超長聞名,去年九月《企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引述華爾街離職者的話:「每週工作八十小時,想約會是妄想。即使年輕單身,工作也讓你累到週五晚上不想出門。」前年美銀美林在英國一位實習生,就因連三天熬夜工作而暴斃。

爆肝工作原本可靠高薪彌補,不過金融海嘯後,華爾街自營交易被政府限制,高管收入相形失色。跳槽的波拉特,Google今年將支付她薪資與期權收入超過三千萬美元,明年為四千萬美元,過去她在摩根士丹利年收入最高不超過一千二百萬美元。

在波拉特之前,早有華爾街高層跳槽科技公司,包括任職高盛的羅托(Anthony Noto),去年七月宣布到推特當財務長;瑞士信貸的卡恩(Imran Khan),曾參與去年阿里巴巴上市案,去年十二月也到手機應用軟體Snapchat當策略長。如今矽谷砸錢比華爾街還凶,這場搶人大戰,華爾街只怕要另謀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33

Google當教練 訓練年輕人當關鍵字廣告高手 火星文世代 翻身網路行銷搶手貨

2015-05-11  TWM
 
 

 

Google火星人一號即將誕生,他不是要登陸火星,而是要將擅長「火星文」的網路世代送入渴求數位行銷人才的企業。這次,就連Google都扮演起人力銀行兼在職訓練班的角色,數位行銷時代的崛起與人才需求的改變,你不能不知。

撰文‧周品均

由Google訓練的火星人即將在今年六月誕生。什麼!是為了離開地球表面到火星執行任務嗎?

不!這項由Google在今年二月發起的「數位火星計畫」,目標並不是要把青年學子送上火星,而是要將這群被視作網路世代、常常使用「火星文」的新生代,送入渴求數位行銷人才的企業之中。

「『火星』象徵的是數位新生代的崛起,而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培養出新一代數位行銷生力軍。」Google台灣區總經理陳俊廷解釋,這項數位火星計畫不只要訓練應屆畢業生,學會如何利用關鍵字做數位行銷,取得AdWords操作關鍵字廣告認證,還要為這群學子找頭路,進行企業媒合。

人才需求兩年成長三五%

六月初,Google就會培育出第一批順利就職的火星人一號,而Google的火星計畫還不僅如此,「我們還會為被企業選中的『火星人』開課,提供職前與在職訓練。」陳俊廷強調。

數位行銷有多夯?讓我們看看這數字,一項由傳播集團──電通安吉斯所做的統計,台灣數位廣告占整體廣告市場的比重,從五年前不到二○%,今年已提升到三○%,逼近電視廣告占有率,「預估二○一七年,數位廣告占有率將會超越電視廣告。」電通安吉斯數位長邵懿文分析。

行動裝置與上網習慣,讓大眾越來越熟悉Google、Yahoo等關鍵字及臉書的廣告方式。成功操作關鍵字廣告的要素,不再是投入預算買廣告欄位,關鍵字廣告不但需要每天檢視網路瀏覽數字與成效,還必須緊跟網路風向,同時要擁有創意能量與數字分析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數位行銷人才如此炙手可熱。「我們前兩年訓練了數位行銷人才一千名,但還是餵不飽企業的需求。」陳俊廷透露。

這從1111人力銀行的統計數據也能明顯看出,數位行銷職缺過去兩年成長了三五%。另外,有將近五成招募行銷人才的企業,都認為行銷人才需求正在轉變,特別是對於數位行銷人才的渴求。就以電通安吉斯為例,「我們現在每年招聘的員工,幾乎都是為了數位行銷。」邵懿文不諱言。

AdWords認證成跨界熱門數位行銷人才的短缺,也明顯反映在證照市場當中,「傳統IT證照相對話題度少了,含金量跟著降低。」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專責資訊科技認證的訓練中心主任莊佳蓉直言,相較之下,數位行銷與大數據相關的證照,成了在職者詢問度高漲的熱門學習課程。

特別是Google推行的AdWords認證,已成為進入數位行銷職務的敲門磚,若要考上證照就須了解數位行銷概念,學習操作Google關鍵字的基礎。

站在企業主的角度,「對於想要從事數位行銷的人,若在進公司前就已經考取AdWords認證,對他的履歷當然有加分作用。」邵懿文說,這張證照不只是吸引企業主的一項要素,事實上,電通安吉斯也要求公司的企畫人員要考這張證照。

取得證照也為勇於跨界的人帶來新機會。「很多人不是行銷專業出身,但對行銷工作有興趣,擁有這張認證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陳俊廷說。這也是為什麼AdWords認證考試,是Google數位火星計畫中重要的一環,Google甚至開班授課。Google台灣暨香港公關副總許佳齡笑著比喻,「我們就像扮演補習班角色,幫大家重點提示考試的內容。」參與這次數位火星計畫的台大海洋生物研究所學生謝般蕇(音同典),就是跨界的案例。「我念的是生物科技相關,未來工作大多是面對儀器,但我想走行銷的路,我喜歡面對與人溝通較多的工作。」謝般蕇為了成功跨界,還主動參與了講座課程、學習寫企畫書、關鍵字的操作方式。為了考取AdWords證照,她甚至開了關鍵字帳戶,親自演練了一番,並花少許經費,自己進行關鍵字廣告投放,謝般蕇的自學加上Google課程的助攻,讓她成功考取認證,為跨界跨出一大步。

數位行銷在行動上網時代中成為顯學,要成為企業搶著雇用的行銷人才,也不僅是成為Google火星人。正如長年投入職涯培訓的莊佳蓉所說:「操作工具的門檻正在降低。」就連Google也都將證照考試的課程全部公開於網站上,只要懂得利用資源、保有好奇心與學習欲望,都有機會成為數位行銷時代中的搶手人才。

學會這幾招

你也是關鍵字廣告達人

── 關鍵字廣告操作重點

(以運動鞋賣家為例)

在網路銷售的時代,關健廣告已成為廣告顯學,小至個人、大至企業,要成功操作關鍵字,都必須掌握這三個要點。

1.緊跟時事

結合網路上最夯的話題增減關鍵字。例如除了運動鞋、慢跑鞋等關鍵字外,還可以搭配路跑、健身等關鍵字。

2.文案清楚

若販售商品,可以把折扣相關訊息放上,吸引潛在消費者點開網頁。例如年終下殺5折、母親節優惠等。

3.定期評估

定期(如每日、每周)檢視成效(如圖),再進行關鍵字廣告策略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0

教Google創辦人追女得筍工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5/13/%E6%95%99google%E5%89%B5%E8%BE%A6%E4%BA%BA%E8%BF%BD%E5%A5%B3%E5%BE%97%E7%AD%8D%E5%B7%A5/

教Google創辦人追女得筍工

liwsIQZACWq4U
Google被認為是打工仔的天堂,連續多年成為第一筍工公司,到底他們是招聘人材?《Google模式》一書就有以下故事:

話說2000年時,作者羅森柏格(Jonathan Rosenberg)到Google應聘產品領導人的職務,身為Excite@Home資深管理人員,又是互聯網投資公司的合夥人,加上Google董事局成員的推薦,羅森柏格以為今次掂硬,招聘只是過場。

他獲得Google創辦人之一布林親自接見,原來布林在面試中,喜歡問一個問題:「你能否教我一些複雜、我不懂的東西?」羅森柏格知道面試開始,打醒十二分精神,他本身主修經濟,父親是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於是便在白板上以圖表和公式,講解報酬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那知布林聽了一會便擔天望地,竟在望窗外風景,又玩弄滾軸溜冰鞋的輪子,亦沒有問任何問題,羅森柏格便知道出事,布林是數學專家,一向公式可能已知道怎計,於是話峰一轉,教布林如何求愛:他怎樣跟素未謀面的女仔約會,最後成為太太。

當時他送了一束玫瑰花,附上一條謎題,玫瑰是表達求愛,亦想激起對方的好奇心,謎題是判斷對方夠不夠聰明,結果是她很聰明,解開謎題,但仍然和羅森柏格約會。羅森柏格終於成功引起布林的興趣,並得到工作,不過當時的條件不合適,要在兩年後另一創辦人開出第二個招聘條件,他才進入Google。

入到Google後,羅森柏格發現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不論是面試初級工程師,或是高級管理層,都十二分認真,將工作第一順位,把心力和時間,投資在找到最優秀的人材,在傳統企業,找人材是HR或獵頭公司的職責,管理層通常避之則吉,只看CV和在最後作決定就算,越高級就越不想面試。

如果你問BBA、MBA畢業生,工作最重要是甚麼,他們會答你:「開會」,還會說訂下策略,做個圖表,搞好Prsentation好重要;但如果你問頂尖的運動教練,他們會答你:「找到頂尖的人材」,不論是用選秀、招募、交換,因為再勁的戰術都代替不到人材。

布林問一條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是想考應徵者的智識、反應、鑒貌辨色的能力,這些不會在CV顯示,但絕對能判斷一個人材。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美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549

終於,Google變成了微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8943.html

終於,Google變成了微軟

第一財經周刊 徐濤 2015-06-05 21:50:00

一度人們以為Google找到了抵抗大公司病並保持創新的方法,但今年Google IO證實,它失敗了。

如果你已習慣了Google在每年開發者大會(Google I/O)上亮相些顛覆性產品的節奏,那今年Google I/O大會只能讓你失望了。

沒有人從天而降,沒有將科幻變成現實的無人車類產品,腦洞成真的Google Glass也沒有被提到半句。

即使是新操作系統Android M的發布,也無法讓人印象深刻。你會發現很多功能在iPhone上已經有了。Google Now中的新功能不錯,但這不應該是Google正常該做到的更新嗎?

開發者和創業者恐怕也會期待Google在物聯網上的推動,但新的底層操作系統Brillo和通信語言Weave不過被寥寥數語帶過,開發者預覽版本要到第三季度才發布,真正影響到行業恐怕要更多時日。

唯一讓人覺得有些想象力的大概是Google Jump項目,能讓更多普通人來拍攝和觀看增強現實(VR)的內容。但和Google以往顛覆性的產品比,遠不能稱為瘋狂而激動人心。

當然,與這些失望相伴的是另外一個信息:Google在不遺余力地擴張自己已有產品的市場。它努力讓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用戶能使用到廉價的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即使是在無線連接情況糟糕的區域。這能讓它的營收保持增長。

這些很容易讓人想到10多年前的微軟。

微軟穩定的利潤來源於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由於發展中國家使用計算機人數的高速增加,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太需要擔心自己的營收。

對於Google而言,穩定的利潤來源於互聯網廣告;而越來越多的上網人數成為了它廣告持續增長的來源。

但就像比爾·蓋茨早就看到了互聯網對微軟業務的沖擊卻無法將遠見變成新盈利業務一樣,Google也看到了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給其核心業務帶來的威脅,但一直無法在新領域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

5年前,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無論是公司因龐大而失去創新能力,還是需要在新產品線上有更快步伐。因此他在擔任CEO後試圖大刀闊斧改變Google,例如砍掉員工用20%的時間做出來的試驗項目,並將各個產品線進行整合。這種努力甚至體現在設計上,例如,2013年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開始將卡片風格的設計貫穿其它產品線;而去年的大會上則推出了Material Design,好讓Google的產品有著統一的設計語言。

而在另外一方面,拉里·佩奇試圖讓Google瘋狂創新的一面保留在X Lab,讓一群科學狂人般的人物在Google另一個創始人Sergey Brin的帶領下做類似“探月計劃”般的研發。當然,如果不用那麽酷的說法,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和微軟研究院差不多的部門。

一度,佩奇的這種解決方案看上去生效了。當Google Glass面世時,對X Lab不以為然(也看不懂)的華爾街也被打動並改變了自己的說法,認為Google找到了下一個增長點,並認為Google獨有的文化讓它在面臨種種行業轉型時不至於手足無措。而矽谷的風險投資者們則迫不及待地拿錢準備投資未來Google Glass生態系統中的開發者。

但在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 Glass銷聲匿跡,即使浮光掠影般提到X Lab的項目時Google Glass也沒被提到半句。

當然,Google也沒能像5年前那樣更好解決公司龐大帶來的大公司病:更多的員工離職了,這其中包括去了百度的吳恩達和去了小米的Hugo Barra。

或許還有Google開發者和粉絲能記得佩奇在2013年Google I/O大會上用活人節做的比喻。他當時說:“我要鼓勵更多的公司能夠做出點超出它們舒適狀態的東西來,因為我想這會讓它們完成更多的事情……幾乎每次我們試圖做點瘋狂的事情都能有所進展。雖然不是每次都如此,但幾乎大多數情況都這樣。”

很可惜,今年Google完全不像佩奇所期許的那樣。當然,佩奇也沒有出現在舞臺上。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98

Google人資長自揭:我們這樣「不管理」人才

2015-06-01  TCW


今年三月,《財星》雜誌(Fortune)公布最適合工作的公司,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廠商Google連續第六年奪冠,Google,是怎樣經營這個由五萬三千人組成的全球最佳職場?

Google人資長、資深副總裁波克(Laszlo Bock)近期在美推出本書,立刻登上亞馬遜書店職場類銷售冠軍。Google員工人均產值約每年一百一十二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四百萬元),這是個由 聰明人組成的企業。但要駕馭這群聰明新世代,Google也曾走過一段摸索期。最後發現:關鍵在於「自由」。

當領導者放棄管理員工的權力,企業生產力反更上升。本刊搶先自第六章「讓居住者自行經營避難所」,摘錄精彩內容。以下為摘錄內容:

在Google,我們高度懷疑管理;多數工程師這麼想:基層主管已經像呆伯特(Dilbert,漫畫人物名字,諷刺科技人的職場窘況)了,但是上層的主管更蠢。

首先,拿掉領導人權力要求員工所思所為都像老闆

傳統的管理者控制你的薪水、升遷、工作量、去留,甚至你的閒暇時間,管理者並不一定濫權,是「權力」本身便具備濫權潛力。

同時,階層組織不全是管理者創造出來的,員工本身也經常創造官僚體系。在Google,我們要求員工從思想、感覺到行為都要像老闆而非員工,但人類天生會 服從權威、倚賴階層,同時只專注在眼前被要求的任務上;Google的要求是違反人性的挑戰,因為一旦規範出現,人類馬上成為遵守規矩的好學生。

舉例來說,二○○七年前,Google「只要人夠好,全都找進來」,沒有員額預算的上限,但二○○七年後因為錄取過多,各部門開始設有預算上限,結果職缺空出來的時間比以前更久,因為要花更長時間,確定找到適合人選才敢錄用,以符合預算上限,而內部轉任也更困難。

我吃驚的發現,即使員工自由度如Google,不過加入了一條簡單規則,員工行為就會大幅改變。

現在用人預算的規定,有點小調整:多數主管都留有「彈性預算」,當真正值得的人才出現時,即使超出預算也可以錄取;因為最好的Google人是:懂得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斷,而不受限規則。

你的主管相信你嗎?這是個很深沉的問題。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如果你相信組織能夠合適的用人(儘管打破預算規定),別擔心給員工自主決定的自由。

「避難所」(Asylum)最初的定義便是尋求庇護的地方,其實也是對職場的高貴渴望:職場該是能庇護員工自由創造、建立、成長的避難所;既然如此,何不讓他們自己營運「避難所」?也就是「賦權大眾」(Mass Empowerment)。

要做到「賦權大眾」,得先讓每個人敢放心說真話;讓每個人敢說真話,便要拿走管理者的權力——當他們沒棒子和胡蘿蔔可用時,團隊發揮創意空間越大。

接著,按事實做決定一切「拿出證據,別耍政治」

為降低員工對階層的倚賴,我們去除權力和位階的象徵(signifier)。以我們實際的做法為例,Google員工超過五萬人,只有四個有實質意義的位 階:個別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經理(manager)、總監(director)和副總裁(vice president);對於只想擔任個別貢獻者的技術人員,另有一條平行的位階。不同位階的功能差別在於範圍、影響力和領導。

我們對職稱也很敏感:員工錄用時,給他們的任何職稱裡不放「全球」(global)和「策略」(strategy)兩字;試問,Google哪個工作不是 全球化?哪個工作用不著策略?可是因為員工加入後,我們開放他們自行決定職稱,所以沒辦法全面戒除;只是藉此提醒他們,要在意真正重要的事情。

網景(Netscape)傳奇執行長巴克史代爾(James Barksdale)在開會時說過一句話:「拿出事實證據(facts),我們會大量採用;但如果你們有意見,聽我的。」這句話提醒證據的重要,同時也將 傳統主管的角色,從直覺判斷者,轉化為事實判斷者;呼應Google核心原則:「拿出證據,別耍政治」。

人們對組織裡的各種事情有各種假設和猜測,我們用證據澄清謠言、偏見和迷思,譬如升遷。

Google用電子郵件公布晉升名單,員工會試著從名單裡找出認識的人並且恭賀對方。恭喜同時,耳語也出現:「春嬌升官了可是志明沒有,喔??是因為春嬌跟著財務長工作」、「行動裝置部門比資料處理中心更容易晉升」等。

每年的員工調查中,總有人抱怨晉升不公平,會偏頗特定部門、計畫或工作。

後來,我們的人資同事消化完關於晉升的所有資料,然後建立一個網站,公開晉升相關的統計和影像資料;內容包括:與高階主管共事者晉升機會為五四%,有略高但不顯著;每個得到晉升的人都給過公司意見,所以提出自己看法並不會降低晉升的機會。網站會持續更新資料和內容,很費工,目的是要證明流程是零偏差。

最後,打造自己的工作「精神調查」抓不足之處

除了拿掉領導者傳統權力工具,根據事實做決定,Google人擁有極大的自由打造自己的工作和公司

二○○四年,公司員工超過二千五百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兩位創辦人無法再靠著打招呼、聊天來判斷員工是否開心,要求人資部門找出答案,於是人資開始對每位員工進行「快樂調查」(Happy survey);工程部門則另行設計一套工程師的「狂喜調查」(ecstasy survey)。三年後,人資部門整併後,建立一套完整的「Google精神」調查,所有員工可以從調查結果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打造更理想的工作環境。

調查共一百題,員工可自由參加,平均參與率為九成。根據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公司有什麼不足之處可以補強。

舉例來說,根據二○一一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員工工作和生活不夠均衡,都柏林辦公室同年發起一個「都柏林天黑了」(Dublin Goes Dark)的活動,鼓勵員工六點準時下班並且下班離線,公司有個地方專門擺放員工的筆記型電腦,以防員工回家偷瞄電子郵件;他們發現員工的互動增加,並且下班後更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兩年後,「都柏林天黑了」擴大成全都柏林的活動,超過兩千人響應。

很多人會懷疑,賦權大眾是否會導致無政府狀態,有一萬個人都說No,卻沒有一個人說Yes。這時候管理很重要,管理得當,會成為強而有力、資料導向的討 論,找出最好的點子,這樣即使結果出來,不同意的人就算不同意,也能理解決策的情境以及推論過程。如果這樣沒辦法做出決定,再把決策層級拉高,往上尋求解 決,最終由創辦人佩吉解套。

釋放員工可以怎麼做更開心,就有更好的點子

聽來讓人覺得矛盾,但高階決策者要負責打破僵局,也是管理者的主要責任,但要避免管太細(micromanagement),因為管太細,是控制別人來紓解自己,以降低焦慮感,且缺乏對人的信任,對組織沒好處。

其實,公司不需要有Google的規模,也不需要具備同等的分析工具和人力,你也可以釋放員工的創意。

第一,做為領導者,放下地位象徵,是對夥伴最有力的宣示。第二,用免費的調查工具,譬如Google sheets,簡單調查員工的感受。第三,公司內部試辦小型計畫(pilot),讓聲音最大的員工實際面對複雜的狀況,在旁邊出意見總是比較容易。

所有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員工變得更開心,有更好的點子。

然而,很多主管有很多不信任員工的理由,多數的組織設計都抗拒改變。

我跟很多CEO說,Google員工可提報自己的晉升,也可跟CEO直接反映任何事,他們反應都是:我們公司沒辦法!蒐集那麼多事實證據,只會減緩組織動力;員工自己是做不出好決策的;我喜歡我的停車位??。(編按:作者暗示很多老闆想保留專屬特權,所以認為無法給員工自由)

但,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你只需要抗拒管理的誘惑,以及命令本身具備的操控力。挑一個目前公司需要補強的項目,讓部屬來解決;如果面臨限制、時間壓力或預算考量,坦承部屬現實狀況。對部屬開誠布公,並且給他們形塑工作和辦公室的發聲權,結果一定會令你驚訝不已。

【延伸閱讀】波克找人術》腦筋急轉彎考題,早就不問了

一切靠證據說話!Google人資長波克在書裡提到。現在,Google錄取人,靠的也是數字,並非直覺。

根據統計,Google發現,面試四次最能找到合適的人才。第一次的遠距離面試,可以看出評估問題解決能力;第二次,與未來共事者面試——包括一位主管和 一位同事,這是最重要的一項評估;之後,讓部屬面試你,以顯示Google去階級的文化,同時有助防止靠關係走後門;最後,由跨部門面試,讓毫不相關的部 門同事擔任面試者,作為中立評估。

我們過去常聽到,網路上所流傳關於Google的刁鑽面試問題,諸如:「一台波音七四七中可以塞入多少高爾夫球?」「如果把你變成五分錢一般大小,然後放進食物調理機,你會怎麼逃出來」等,但根據CNN報導,已越來越少出現。

波克在書中指出,應徵者可以靠著練習和答題技巧,熟練這類「腦筋急轉彎」式的題目,表現起來很聰明、反應很快,卻無法預測能否真的勝任未來工作。

他說,很多人對他說,新的面試問題越來越無趣。例如:「說說曾做過甚麼事,為你的團隊創造正面影響?」但是,越優秀的人,越有豐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決策經驗,面試者一聽,就能分辨出A咖和B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3

他們靠一本童書 吸引Google領投2.7億

2015-07-20  TCW


六月底的一個下午,東倫敦一家小辦公室裡坐滿了人。

這群人穿著吊嘎(背心)、T恤、牛仔褲,喝著啤酒、威士忌,吃著點心,屋裡頭穿插著的沙灘傘,屋頂甚至垂下游泳圈,就像是在開一個夏日同樂會。

但真實狀況並非如此。

這是新創公司「名字掉了」的首輪募資大會,這群人貌似度假咖,其實是來自英、美的創投代表,他們正在聽團隊的最後簡報;酒酣耳熱之後,在Google創投 倫敦分部領軍下,包括洛杉磯、紐約兩家創投公司,決定注資九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億七千七百萬元),讓「名字掉了」進軍國際市場。六月二十九日,創辦人 之一、執行長沙拉比(Asi Sharabi)的部落格文章難掩興奮之情:「靠!這是真的!(Shit just got real)」未來他們將用新資金,「以全球化商業模式,結合故事力量和科技的可能性,創造全球家庭和兒童魔幻經驗。」

「他們創造出的客製化內容,改變了孩子與書、影片和玩具互動的方式,」Google創投普通合夥人鄧根(Avid L. Duggan)在投資拍板後說。

這麼大的口氣,你以為他們做了什麼?迪士尼樂園?皮克斯動畫?都不是。

他們,只做了一本學齡前的童書。

故事很酷翻書驚喜,主角竟是自己

童書名為《遺失名字的小男孩/小女孩》(The Little Boy/Girl who Lost His/Her Name),故事描寫一個小孩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名字不見了,於是展開找字母、尋回名字的旅程。目的在讓爸媽教學齡前的小朋友利用自己的名字,學習英文單 字;同樣的故事主軸,依姓名不同可產出超過三百種不同的變體故事。

訂做很快上網輸入,三秒秀出成品

有興趣的消費者在「名字掉了」的官方網站,輸入小孩的姓名、性別後,三秒內便會自動生產出一本以此小孩為主角的童書;消費者可立刻線上預覽這本書,喜歡再 線上訂購。讀者下單後,同步連線到該公司和合作的印刷廠,印出來後直接遞送給讀者。不論名字長短、字母多寡,定價一律為十八.九九英鎊(約合新台幣九百一 十元),全球免運費。

完全靠網路口耳相傳,從二○一三年二月問世以後,這本書成為英國最暢銷的童書;至今已銷售超過六十七萬冊、一百三十六國,最厲害的是,每一本都是量身訂 做。「以英美童書市場來看,只有重量級童書作者搭配重量級插畫家的作品,才有一年超過十萬本的銷量,」《小天下》編輯總監李黨分析,「英美市場單一作品銷 量一萬本、台灣五千本,已經是很好的成績。」

去年十月,「名字掉了」製作團隊參加英國BBC 2的募資實境秀《龍穴》十二季(即英國版的《誰是接班人》)的錄影,得到英國網路創業家連尼(Piers Linney)十萬英鎊入股四%股權;今年六月再獲Google創投領投九百萬美元。

成本很省讀者即作者,下單才印刷

Google創投,為何投資夕陽產業中只做出一項產品的公司?

因為這家公司做到三個顛覆。

第一,更便宜:成本結構被重新打破了。

網路行銷公司米斯特六創辦人劉威麟分析,「名字掉了」正是近幾年網路業正夯的「一條龍」(full-stack)新創公司,利用網路整合生產、經銷到銷售流程,直接跟終端消費者接觸;該公司用網路技術省下中間費用,提高了產品C/P值。

這些公司帶著這套模式切入傳統產業,很短時間內打掛既有業者,如Uber和Airbnb;「傳統業者的思維是在既有架構裡拚低價,網路業者想的是用網路將成本重分配,創造高品質、價格正常的商品,這才是消費者的需求,」一位資歷逾十五年的趨勢觀察家說。

當消費者到「名字掉了」訂一本書,印刷廠直接接單印刷出貨,公司將經銷商、通路商、行銷、庫存等成本轉換成運輸成本,讓全球消費者都有免費遞送服務。「運費是網路買家下單的最後關卡,總覺得是多出來的,免運費有助提高轉換率,」劉威麟說。

第二,超簡單:讀者也變成生產者了。

「客製化童書」不是新概念,為什麼唯有「名字掉了」這家公司做出經濟規模?

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在《客製風暴》中指出,資通網路的去中介化效應(disintermediation),讓生產者與消費者 直接對話,降低雙方交易費用,也讓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創造;消費者兼具生產者角色,也就是prosumer(即producer + consumer)。Prosumer對產品會產生特殊情感,就是商機所在。

但是,二十一世紀的「客製化」(Create It Yourself=CIY),並不等於二十世紀的DIY(Do It Yourself),其中差別在消費者只親身參與最有趣的部分,例:以個人喜好設計圖案、決定食物中的成分,至於辛苦的基層工作,都由公司提供的平台、範 本代勞,出現顧客設計、直接生產、費用平價的CIY。成功的CIY必須:選擇有限,以及選擇的對象是成品,而非選擇零組件。

回來看「名字掉了」的客製化童書,買家不用參與最辛苦的製作過程,只要輕鬆輸入小孩的姓名和性別,便可看到成品。買家的選擇是有限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 所以並不破壞大量客製化的經濟效益。而確認英文字母的同時,也等於選好成品,因為故事就是字母,主軸也是由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組成。選項一旦標準化,生產過 程就可能做到大量客製化,成本不會難以控制。

李黨分析,過去的客製化童書,消費者可把故事主角名字和照片換成指定的小孩,但故事都一樣;這本書量身訂做的不是硬體—書籍,而是先用演算法做好範本,輸入名字後變成量身訂做「故事」,讓父母和小孩有臨場感。

第三,透明化:全球都能來「互尬」創意。

格林文化創辦人郝廣才指出,「這家公司改變了作者決定讀者的結構,讓讀者成為作者的一部分。」出版社將成為一個平台,讓全球有創意的人一同競技。

一位資深網路趨勢專家舉例,「若童書變成動畫短片呢?好比台灣插畫家把自己的作品丟上平台,合作開發成範本後,讓全球讀者客製化童書。」未來,有名、沒名 的作者都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有競爭就可維持高品質。相較傳統出版社只能採用簽約作者、畫家的作品,創意容量有限,品質會受影響。

這幾年,科技業新創公司切進傳統產業,造成革命。如運輸、餐旅 金融,現在又多了出版業。這群創業家最初只想解決生活裡的小問題:如市值逾二百五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九百五十二億元)的全球最大訂房網站Airbnb是為解決旺季訂不到房的問題,三十幾歲的創辦人,不想讓三歲的女兒讀著太爛的童書長大,而成立了「名字掉了」。

我們都會遭遇問題,但或許這家公司四位創辦人,跟我們的不同是:他們真正起而行,並走在尋求答案的路上。

【延伸閱讀】量身訂做不麻煩!客製到出貨只須4步驟—「名字掉了」童書訂製流程

1.連上Lostmy.name網站,輸入姓名、性別,按下「做書」

2.線上預覽,決定是否購買》省下通路費:買家要買產品都要直接在網站上購買,沒有任何其他通路買得到,省去被各地經銷地頭蛇加價

3.寫下給孩子的話,選擇是否要包裝,結帳》省下行銷費:結帳後,會詢問買家是否願意再推薦3個朋友認識該網站

4.印刷廠直接接單出貨》省下庫存費:買家確認購買後才印刷,所謂「隨選印刷」(print on demand),出版方零庫存

整理: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714

Google、臉書為何搶送免錢Wi-Fi?


2015-08-10  TCW


「請問你們有提供免費網路嗎?」「密碼是多少?」這個對話,你一定不陌生。走進餐廳,想登入臉書打卡,正愁手機網路訊號不穩時,店家提供的免費Wi-Fi,猶如沙漠裡的一場及時雨。

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個免費服務的背後,竟是Google、臉書、阿里巴巴等網路公司搶著卡位,光是台灣,每日規模高達新台幣上億元的市場。

而台灣,這場Wi-Fi卡位戰,也在今年上半年,開始上演。

根據全球最大商用Wi-Fi公司iPass今年一月報告指出 ,商用Wi-Fi(編按:指商家提供的連網服務)全球熱點已達九百萬個;在台灣,若以中華電信和安源通訊(Wifly)兩大商用Wi-Fi,旗下不重複據點計算,提供免費網路的據點,超過六萬個。

商家提供了免費Wi-Fi,該市場表面看似價值不大,卻吸引網路公司爭先卡位,答案就在流量。

賣廣告:

每位使用者貢獻商機80元

據研調機構創市際調查報告,去年使用「吃到飽費率」的使用者比率從二○一三年的四五%,降至三六%,換句話說,有高達六成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沒有吃到飽或上網功能。

電信業者力拚4G之際,Wi-Fi並沒有失去市場。

「我們知道你(用戶)的裝置(指手機或平板)在哪裡出現過,」服務商運通媒體(4Free)執行長陳韋政說,透過與商用Wi-Fi公司安源通訊合作,智慧 型手機用戶只須在專屬頁面點擊廣告,即可免費取得Wi-Fi;而運通媒體則可掌握使用者的上網位置、瀏覽頁面等紀錄,甚至進一步在使用者允許下,蒐集姓 名、性別等基本資料,做為背後廣告投放的分析。

該服務推出四個月,如今每天逾兩萬人次使用,陳韋政說,廣告效益計算包含點擊、轉換率等,但平均每位使用者可為運通帶來新台幣八元至八十元的廣告收益,再與提供Wi-Fi的安源通訊分利。

「它(運通)就跟我來做拆帳,我們也希望透過廣告來增加一些營收,」安源通訊財務長彭世偉說。

試著想像,當你走進百貨公司的香奈兒消費,接著再去頂樓的高級餐廳用餐,過程中若手機連上Wi-Fi,背後系統即判斷你可能是一個高收入女性,接下來你手機收到的廣告,可能就和精品有關。

台灣約有一千三百萬智慧型手機用戶沒有申請「網路吃到飽」或手機上網服務,若這些人全數使用免費Wi-Fi,以每人貢獻八元計算,光是一天,即有一億元的產值。

這個市場極具潛力,吸引了大型網路公司的眼光。在台灣擁有三成廣告市占的雅虎,先前則與星巴克門市合作,到今年六月,藉此追蹤消費者網路使用行為,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玩行銷:

資料轉賣商家,二次行銷

然而,免費背後的商機,還不只有廣告。

「 我們是直接跟店家深度engage(合作),」愛物聯執行長謝瑞庭,在廣達擔任工程師超過十二年,他看中免費網路背後的商機,去年找了四位同事創業,投入商用Wi-Fi市場。他們分析從Wi-Fi蒐集來的資料,賣給商家,做為其二次行銷的依據。

如今,他們已經和頂呱呱等知名連鎖店合作,並且持續說服其他的商家加入。「大家急著要卡位,卡一些特別人流量夠大的地方,或是3G、4G訊號比較不好的地方,」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說。

從雅虎與星巴克合作,到今年上半年,眾多類似Wi-Fi服務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台灣免費Wi-Fi卡位戰,已經開打。

這種利用免費Wi-Fi產生的流量,滾出上億商機的商業模式,也讓提供網路的商用Wi-Fi公司,藉著與網路、廣告公司分潤,擺脫虧損的窘境。

商機大:

Wi-Fi公司因此轉虧為盈

以iPass為例,在去年獲利之前,已連續八年虧損,曾經一度想把公司賣掉;而台灣安源也已虧損六年。如今,隨著網路公司挾帶雄厚廣告資源,可成為Wi-Fi供應商的另一收入來源,「預計今年(可以)由虧轉盈,」彭世偉說。

尤其是台灣正處在3G轉4G的過渡期,訊號時常不穩,此時Wi-Fi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

網路巨頭們想卡位,除了考驗誰的業務能力強,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誰的資本夠雄厚。但確定的是,下次你在餐廳想要找免費Wi-Fi,看到一個以上的連網選擇時,可以想一想:你想要把資料給誰。

【延伸閱讀】拆解免費Wi-Fi背後營運模式!

賺到曝光:廣告商

付錢給廣告平台,追蹤消費行為

賺到廣告錢:廣告平台(如Google、臉書、阿里巴巴、微軟)

?Google:與連鎖商店合作,提供免費Wi-Fi

?臉書:在部分商家推出打卡即送免費Wi-Fi

?阿里巴巴:投資商用Wi-Fi公司樹熊網絡,並在支付寶提供免費上網功能

?微軟:與iPass合作,在全球提供1,000個熱點,供旗下客戶使用

分到廣告錢:

免費Wi-Fi服務供應商

賺到免費使用:消費者

得到免費Wi-Fi

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69

新Google的五隻金雞



2015-08-31  TCW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八月十日,Google神奇搖身一變,成為科技業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跟著升格的前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也就可視為科技業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華爾街常把巴菲特視為投資風向球,仿效者也因此沾光:當天股價盤後急漲六%;隔天開盤再漲四%。

新生的控股公司Alphabet執行長仍為佩吉,總裁是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未來角色好比大媽,除搜尋、廣告業務之外,培育現正嗷嗷待哺,但極具明日之星架式的生醫、物聯網、自動化、智能化與綠能五大產業,觸角深向全世界。

華爾街報以熱烈掌聲,意味著這項重組計畫的確達成三贏目的。

一、對投資人而言,幾年來的不滿與疑惑就此豁然開朗。主要的不滿來自將成為子公司的Google財報極不透明,別說購併YouTube近十年,到現在沒人 知道是賺是賠,連廣告業務的貢獻也看不出來;疑惑來自它還步步脫離原本的搜尋核心業務,大手筆多元投資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居和醫療保健等與本業不相干領 域,但進展一樣讓人霧裡看花。

二、對創業雙人組而言,毋寧是一大解脫。一段時間以來,佩吉和布林不時透露,個人興趣已轉向更大格局、更高風險,偶爾也更稀奇古怪的創意,渴望卸下直接管理搜尋和廣告業務的身分。共事者說,佩吉參與網路業務興趣降低,盯看業績的頻率也日減。

去年底佩吉曾接受《金融時報》專訪,當時就語出驚人說出「希望Google越來越像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能悠游於投資各不相干的產業;他也「希望成 為控股公司的掌門人,交棒給更多獨立的經理人管理Google不同業務。」如今,這一對求新求變的創業拍檔得償所願,成為全職的發明家和風險投資家。

三、對五萬多名員工而言,重組計畫博得華爾街看官滿堂彩,股價連番激漲,為他們帶來提高認股權價值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近一年來Google股價跌多漲 少,但周圍環伺的獨角獸企業搶人卻毫不手軟,像是叫車App優步(Uber)幾乎挖走整支Google地圖團隊。股價不動、員工不留,這是矽谷的宿命。

奇襲式的重組計畫公布後,華爾街高度期待佩吉的承諾:第四季起,將單獨公布網路業務的成績。儘管仍未達全面透明公開地步,分析師史奎里(Youssef Squali)說:「就推動它分別披露各項業績的努力而言,這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有些人士甚至「參透」更深意涵:有一天,這五支尖兵(見十九頁 圖)壯大到一定程度時,Alphabet終將分拆。

「Google不是一家傳統公司」用多元戰術,打敗聚焦單一企業

只有在治理上離經叛道的管理者才能發明這種結構,顯然,這對搭檔真心認為,堅持傳統絕非追求創新的最佳途徑。綜觀全球,巴菲特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結合工 業集團與投資基金業務,確是獨特的組合,而且成效不錯。雖然Alphabet與它分屬不同類型,但佩吉追隨巴菲特之路,想帶領具備核心指導智慧的多元發展 集團,打敗聚焦單一領域的企業。

然而,短期內Alphabet畢竟仍得靠搜尋、廣告本業支撐五大燒錢領域,投資人為何埋單?答案是信任。正如巴菲特早一步公開的收購新聞,其實傳聞早已沸揚,投資人原本也可用更低價格買進,但消息宣布後也不見任何人抱怨。原因就在於他們信任巴老。

同理,Alphabet的股東必然也相信兩位創辦人有能力與智慧避開淪於傳統的陷阱。

二○○四年,佩吉和布林在創辦人致股東信中就一再強調:「Google不是一家傳統公司。」儘管時過多年,想不到他們再度證明,就是要玩真的。

【延伸閱讀】母公司Alphabet成立後,5大明日之星—Google重組後重點產業

一、自動化》Google X、Wing、BigDog結合先進人工智慧、前瞻機械性能,無人車是代表象徵;代號為機翼(Wing)的無人機隨行在後;機器產品大狗(BigDog)能背4個包裹在山區、雪地、叢林行走。

二、智能化》Nest、Sidewalk點點手機螢幕就開啟煙霧警報器、檢視可疑來電與戶外攝影機,就是Nest鎖定的智能家居;人行道(Sidewalk)實驗室設法讓數位城市智能化。

三、物聯網》Project Loon、Project Fi10年來,Google推出高空氣球計畫(Project Loon),想包山包海覆蓋全球網路,即將在面積65,000平方公里的斯里蘭卡試行;今年則推無線通訊服務Project Fi,唯限自家手機享用。

四、綠能》Makani Power、SolarCity馬卡尼電力(Makani Power)發明發電飛翔翼,吹強風時繫著風箏飛上天就可發電。以此為起點,陸續投資太陽能城(SolarCity),翻新打造玻璃城總部,降低對環境影響。

五、生醫》Calico、Google Glass治療癌症?佩吉心懷更大志向,研究老化才是治本之道。差異化的健康醫療是Google的野心之一,因為大數據這項看家本領派得上用場,而Google Glass這類監測設備也已就定位。

註:5大明星產業皆有Google Ventures、Google Capital參與其中,在此未列

資料來源:BGR Media整理: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