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盧布暴跌的真相:如果不是本幣貶值,普京早就頂不住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68

雖然近期市場一直在大肆渲染俄羅斯央行為抑制盧布貶值揮金如土,但是分析人士卻有不同看法。美銀分析師Vladimir Osakovskiy表示,如果不是盧布貶值,俄羅斯經濟狀況早就處於崩盤狀況了。
一項最新的民調顯示,大多數人俄羅斯人認為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歐洲國家的經濟。俄羅斯政府對此也深知肚明,這一點可以從普京的強勢態度上可見一斑,詳見:普京對歐美的警告。但是在國家貨幣政策上,普通人還是想法“太年輕,太簡單。”
根據Osakovskiy的分析,由於油價大幅下跌,俄羅斯2015年GDP可能出現1.5%的萎縮,此前的預期則是持平。與此同時,俄羅斯2014年的通脹水平可能達到5%,是央行明目標的兩倍之多。

Osakovskiy表示,俄羅斯央行最新的三年期財政預算是建立在最好的市場預期之上。在100美元/桶的時候,俄羅斯政府預計2015年財政可能會出現小幅赤字,但是隨著油價觸及80美元/桶,俄羅斯的經濟顯然正在面臨大麻煩。因此俄羅斯方面必須尋找自己的應對之道:那就是貨幣貶值。

盧布今年的貶值幅度和油價大致相同,這意味著以美元計價情況下,俄羅斯原油銷售所帶來的盧布收益基本出於平衡狀態。這也是為什麽俄羅斯政府繼續允許盧布自由兌換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如果油價繼續下跌的話,普京將放任盧布貶值。從維護財政平衡的角度而言,俄羅斯可能會讓盧布進一步下跌15%,即便今年至今為止盧布的貶值幅度已經達到20%。

333

當然,貨幣貶值也面臨一定的風險——通脹和資本外逃。不過Osakovskiy相信,考慮到原油和天然氣對於俄政府收入的重要性(50%),只要油價不能明顯回升,弱勢盧布還將是未來的核心政策。(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19

【專欄】你們都錯了!這才是上周市場暴跌的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83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認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引發了上周的暴跌行情。但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這背後真正的深層次原因:德拉吉的歐洲央行及其主持的銀行壓力測試,才是此輪暴跌的始作俑者。

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莫西幹撰文指出,正是由於本周末壓力測試公布前,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巨大去杠桿壓力抽幹了市場的流動性,才最終引發了大宗商品和股市的暴跌。

以下為莫西幹的分析:

從今年6月末7月初開始,平靜的全球資本市場突然迎來了巨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元連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連連走高的發達國家股市也出現“大跌”。

鑒於這一切都發生在歐洲經濟狀況惡化,歐洲央行加碼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而另一邊美國經濟卻進一步加速,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美聯儲將按部就班退出QE並加速加息步伐的預期升溫,主流媒體一般會把歐洲經濟惡化和歐美貨幣政策的分化認定為這波行情的導火線。

情況真的如此嗎?可能未必,畢竟如此急劇變化的市場行情很可能有更深層的導火線。

“投機取巧”的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

正如我們之前強調的,歐債危機並沒有結束,根本原因在於歐元區的信貸創造渠道仍然是“損壞的”,特別是在公共部門負債率已經比較高的背景下(起碼是因為歐元創立前十年通過部分成員國政府增加負債實現“捷徑”增長的方式當前已經不具有政治和民意基礎了)。

因此,歐洲央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打通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而這單純依靠增加貨幣政策寬松力度是無濟於事的(和美國的情況有點不同)。

當然,歐洲央行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歐洲央行正通過兩大途徑激活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一是推出ABS購買計劃,希望重新激活歐洲影子銀行的信貸供應能力;二是對歐元區130多家大銀行進行資產質量檢查,希望令市場重拾對傳統銀行部門的信心。

歐元區今年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與美國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在形式上是類似的,但所處的政治背景卻存在巨大的差別——最重要的區別是,歐元區缺乏一個便捷可靠的跨國救助機構,不能象美國當年一樣強制向每家系統性重要銀行註入100億美元來充實它們的資本。

正是缺乏政治上的靠山”,令歐洲央行的測試工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設定過於寬松的條件,讓幾乎全部銀行通過測試,那麽市場很可能認為這次測試又會像2011年的測試一樣(Dexia銀行在通過那次測試以後馬上就被救助了)。

同時,如果設定的條件過嚴,不單進一步沖擊銀行的放貸動力,而且如果發現巨大的資本缺口,還可能進一步拖累已經負債累累的部分成員國政府財政。

當然,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的兩難困境已經不是什麽新發現,但這次歐洲央行可能創造了一種“長痛不如短痛”、“先斬後奏”式的解決方案。

雖然歐洲央行給出了這次銀行壓力測試的一些設定較嚴格的技術參數,但所透露的執行細節並不多,而最近幾個月傳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消息:一是10月26日公布資產質量檢查結果以後,銀行只有1周時間制定補充資本的計劃;二是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就有消息稱歐洲央行與個別銀行舉行吹風會。

基於有限的信息和無限的揣測,我們認為,10月26日公布的測試結果的最好狀況可能是“有數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壓力測試是基於2013年年末資產負債表的)”,但同時“這些銀行大部分已經在今年完成的增資任務”——前者意味著測試足夠嚴格,後者意味著銀行業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了歐洲央行的增資要求,大幅減少了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的拖累可能性。

如果上述的假設成立,那麽10月26日就是歐洲大型銀行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關鍵時點——這意味著10月26日前這些銀行可能有巨大的去杠桿化壓力——特別是9月末10月初歐洲央行的舉行“神秘”吹風會以後。而這與最近的市場波動,主要是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大幅波動時間跨度幾乎吻合,而且與2011年下半年希臘危機爆發所呈現的市場波動有很高的相似性。

奇怪的市場波動

可能正是這一特殊時點的去杠桿化效應,誘發了最近市場的大幅波動,而這與2011年中至2012年中希臘危機蔓延到意西的市場反應有高度的類似之處。

最近的波動行情有幾個疑點,一是從歷史角度看歐美經濟狀況和貨幣政策的分化和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化並必然的聯系;二是新興市場國家並沒有出現急劇的市場動蕩,特別是雙赤字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貨幣還是相對穩定的(當然你可能認為是今年年初這些貨幣已經完成了大幅調整);三是離岸人民幣匯率對在岸匯率出現了折價,這與2011-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期是一致的;四是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與2011-2012年一樣都出現了大跌。

歐洲銀行業是離岸人民幣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能很好解釋離岸人民幣的折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歐洲銀行業同時也是新興市場國家關鍵的外部融資渠道,那麽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理應會加劇新興市場貨幣的波動。那最近新興市場的平靜應該怎麽解釋呢?

潛在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過去幾年歐洲銀行業已經逐步撤出這些業務;二是因為這次更多是“沖時點”(有別於2011-2012年的恐慌性去杠桿),短時間撤出貿易融資這樣的短期融資業務可能更為高效;三是2011-2012年的危機已經讓部分歐洲銀行重組了資本,特別是西班牙政府已經救助了其銀行業,因此這次的去杠桿化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最近的波動行情可能只是歐洲央行給銀行業所開出"特效藥”所造成的短期波動,畢竟歐洲經濟已經無法承受歐洲銀行業的長期去杠桿化壓力。這意味著11月這波波動的行情可能就會慢慢地褪去。

政治妥協需要推手

政治妥協有時可能需要有往懸崖邊推一把的勇氣,比如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想,如果不是08年“4萬億”的瘋狂,今天中國社會的改革共識可能不會如此強烈。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最近歐洲事態的發展正在往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所主導的改革契約的方向推進——也就是以改革換財政刺激。今年年初,法國政府一直呼籲歐洲央行行動壓制歐元匯率,而從今年年中歐元大跌以後,法國和意大利的結構性改革進程看起來都獲得了更大的動力,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意大利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年初根本不在今年的計劃內)。

同時,歐洲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加碼,嚴重拖累了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加大了德國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壓力。我們認為,德國之所以要推動歐元區其他國家整頓財政,並非因為德國骨子里喜歡緊縮,更多是因為如果歐元區國家無法在財政和經濟狀況上達到接近的狀態,歐元區推進一體化就缺乏政治和民意的可行性,畢竟沒有國家會願意為別國的納稅人負擔成本,而德國的經濟滑坡正拉低了其它國家“趕上”德國的難度。

更有趣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的開始正是歐元的下跌,更多人把歐元下跌歸功於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然而應該註意,負利率和資產購買理論上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為什麽美聯儲在QE的時候要設定25個基點的IOER利率,在負利率下的資產購買就像往沒有堵住邊緣漏水口的杯里加水,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不大可能實質性增加的,但資產負債表規模卻一直是德拉吉鼓吹的寬松方向。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10月末和11月初對歐洲對世界市場來說都可能是個微妙的時刻。10月26日歐洲央行公布銀行業資產質量檢查結果很可能能加速歐洲銀行業恢複健康的速度,同時消滅歐洲銀行業過去無序去杠桿化的壓力。

同時,本屆歐盟政府將舉行最後一次歐盟峰會,正如我們之前分析的,德拉吉已經把“放大招”的氣氛條件制造好了,就差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在歐洲層面上達成某種意義上的“改革契約”了,而“改革契約”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能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39

真相只有一個——3季度經濟數據的危與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25&extra=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2 08:58 編輯

真相只有一個——3季度經濟數據的危與機
作者:姜超

股債齊跌:似乎大家對數據都不滿意

統計局10月21日公布了3季度經濟數據,3季度GDP增速為7.3%,略高於市場7.2%的預測。但當天股市大跌,國債期貨也大幅下挫,從股債齊跌的角度去理解,似乎大家對3季度的經濟數據都不滿意。股市嫌經濟增速太低了,債市嫌經濟增速太高了,那麽經濟增速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真相只有一個,經濟正經歷顯著的失速。

經濟增長的真相只有一個,而統計局所公布的GDP數據只是對經濟的一個描述指標,未必是最準確的指標。

我自己05年入行,08年獨立做債券研究,當年最深刻的教訓是太天真,居然直接相信了公布的各種數據。如果大家把08年的投資、消費數據找出來看一下,可以發現從08年年初一直到3季度經濟都好得不得了,但如果你在08年初就一直告訴投資者經濟有多好,那他這輩子估計都會記得你,因為08年的股市是在太慘了,從6000點一直跌到1600點。所以在中國做投資首先要辨別數據的真假,因為有些數據是為了各種目標服務的。

客觀分析,真實GDP增速在7%左右。

所以如果大家帶著懷疑的精神去看3季度的經濟數據,就會發現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細節沒法改變。我們知道經濟可以分成三次產業,一產可以忽略,二產和三產各占一半左右。按照官方數據,3季度GDP增速從7.5%下降到7.3%,其中服務業從8.2%降到7.7%,而第二產業增速穩定在7.4%。

如果你知道中國工業增速在今年8月份有過一次大幅跳水,那麽你一定會對第二產業增速在3季度的穩定充滿好奇。我們看到的事實是3季度工業增速從8.9%大幅下降到8%,而在第二產業中工業的占比接近90%,剩下只有10%左右歸類到建築業,這說明第二產業的企穩有著非常明顯的調整痕跡。如果我們保守假定3季度第二產業增速的降幅只有工業增速降幅的一半,那麽就意味著GDP增速被高估了0.3%左右,3季度真實GDP增速應該在7%左右。

7%的GDP增速預測錯了,我們在堅持什麽?

如果大家有關註我們的話,可以發現我們是在14年2月就將年底的GDP增速下調到了7%,和市場的諸多主流的7.5%的預測形成鮮明反差。尤其是在今年8月份的工業增速跳水以後,由於我們堅定判斷3季度GDP增速是7%,因此很多關系好的買方小夥伴善意提醒我們不講政治,既然領導說了7.5%左右可以完成,那就不可能差太多,結果從預測數據的準確性看,確實我們錯了不止一點點,那麽,我們在堅持什麽?

我們敬畏資本市場,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自己覺得,還是對真相的堅持,我們堅信真相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堅持在用數據預測來表達我們所理解的經濟真相。而且,如果大家睜大眼睛看的話,可以發現7月份以來10年期國開債利率的降幅接近100bp,而其所代表的無風險利率大幅下降也是目前債券大牛市以及股市估值大修複理論的基礎。

我敬畏資本市場,因為都是真金白銀而不是遊戲,所以我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我們宏觀研究的目的就是發現那個唯一的真相,無論是好還是壞,一定要客觀,一定要專業。

投資全面萎縮,經濟下行壓力山大。

到底誰是經濟下行的元兇呢?答案是投資。從3季度三駕馬車的分項增速看,出口增速從5%升至13.1%明顯回升,消費增速從12.3%降至11.9%小幅回落,而投資增速從17.1%降至14.4%大幅回落。而從對GDP增速的貢獻來看,3季度出口貢獻比上半年上升了2.8%,消費貢獻下降了1.2%,而投資貢獻下降了1.6%,毫無疑問投資是主要拖累。

中國的投資主要有三大塊,基建、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但在3季度這三塊投資全部熄火:3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從24%降至18.5%,地產投資增速從12.8%降至10%,制造業投資增速從14.5%降至12.3%,均出現顯著回落。

展望未來,投資增速依然不容樂觀。其中地產泡沫的破滅制約地產投資。9月份地產銷售面積同比降幅仍在10%,3季度降幅從7.5%擴大至12.7%,按照地產銷量對投資2個季度左右的領先性,預示著地產投資最早到15年2季度才有希望見底。9月PPI降幅擴大到2%左右,意味著產能過剩仍在持續,約束制造業投資擴張。而地方政府舉債面臨全面規範,約束基建投資擴張。在此背景之下,14年投資增速或將降至15%,遠低於去年的19.6%,而上一次投資增速在15%以下還是在01年。

所以,我們對未來的經濟走勢依然謹慎。預測4季度GDP增速降至7.1%,14年全年GDP增速為7.3%,預測15年GDP增速降至7%。短期美國經濟複蘇對中國出口仍有支撐,預測未來出口增速仍是主要亮點。但此前公布的融資總量余額增速仍在持續下滑,加之地產銷量的持續負增,均預示內需在未來半年內仍趨回落。

講了那麽多大鴨梨,到底小蘋果在哪里?我以為,希望有四個方面:

一是制造業去產能真正開始了。

還是要從投資開始說起,很多時候事物都要辯證的看,困難是由投資下下行帶來的,但是希望也是和投資回落有關。

在中國的三塊投資中,地產和基建投資屬於需求,而制造業投資既是需求,又是供給。過去10年中國的制造業投資增速長期高於30%,意味著產能的持續高速擴張。而最近兩月的制造業投資增速僅在10%左右,其中煤炭、有色、鋼鐵等多個行業投資均出現了負增長,其實反而帶來了希望。

此前小夥伴們把北京馬拉松變成了口罩秀,原因就在於霧霾的長期化,而其本質還是在於重化工業的三廢排放。而產能過剩的行業不僅大量制造汙染,本身也不賺錢,鋼價今年跌得都不好意思跟白菜比價了,說明持續投資的模式是有問題的。

而所有環境治理好的國家或者城市都經歷了經濟轉型,工業下降服務業崛起。大家想一想,教育、體育、傳媒等等服務業多好啊,大家又有需求,而且無汙染零排放,所以制造業投資下降不是壞事,而是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而且觀察我們的鄰居日本,當年也曾飽受產能過剩之苦,後來投資增速降到個位數之後,產能過剩的行業去完產能,再煥發第二春也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

二是就業無憂,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GDP增速,消費相對穩定。

雖然經濟增速持續回落,但是新增城鎮就業已經接近完成全年目標,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同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及農民工月收入增速均超過GDP增速。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中國的人口和就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統計局在解讀數據時也明確表示就業沒問題,因為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過了,沒有那麽多人需要就業了,這自然會帶來居民收入在經濟分配中占比的上升。反映為消費增速的相對平穩,雖然也有下滑,但遠好於投資增速的下滑。而且消費中汽車以及地產相關消費雖然相對低迷,但通訊、家電和黃金珠寶等增速有回升,說明創新帶來的更新需求以及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在中國依然有巨大的潛力。

三是利率下降的趨勢沒有變化,貨幣寬松應該會延續。

利率的本質是反映投資和儲蓄的相互關系,隨著經濟的下行,企業會減少投資,居民會增加儲蓄,意味著資金持續供過於求,會導致利率的持續下降。今年投資增速大幅回落,意味著對資金的需求下降。而另一方面,我們觀察到銀行理財市場爆炸式發展,意味著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資金的供給意願在顯著上升,這意味著未來資金供過於求的狀態不會短期改變,因而利率下降的趨勢也沒有停止。

所以,大家在債市感受到的一債難求,城投債、國開債都紛紛變成了小蘋果,怎麽買也不嫌多,本質原因在於投資下降,所以大家可以配置到的資產變少了。很多人擔心明年資產證券化會不會帶來新的供給沖擊,其實也無需多慮,因為資產證券化的背後不是新增投資需求,只是存量資產的轉移,這說明利率的下降開始從增量信貸資產大範圍滲透到存量信貸資產,反而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下降真正開始了。

而從央行的角度觀察,我們此前提到中國的央媽天生就是親媽,其核心職責就是維護經濟、就業、通脹和金融穩定,而其主要工具是泰勒規則。按照目前7%左右的GDP增速以及1.6%的CPI,泰勒規則下的合理7天回購利率應該在2.5%左右,我們由此判斷央行14天正回購招標利率應該會繼續下調,而SLF等工具應該會繼續使用,以防止經濟衰退、抗擊通縮、預防金融危機!

此外9月份的財政數據顯示財政收入跟隨經濟下滑,但財政支出力度在加大。在中國財政存款主要存放央行,因而財政支出的加大意味著資金從央行流向貨幣市場,預示著4季度財政放款或超萬億,年底之前貨幣寬松應無虞。

四是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傳遞了正能量,未來或從速度至上轉向公平優先,從部分先富轉向共同富裕。

目前正在召開的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核心主題,我們認為代表政府政策未來將從過去的速度至上轉向公平優先,如果能夠縮減貧富差距,讓經濟增長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則意味著政府可以降低對增長速度的要求。

畢竟改革開放以後動輒翻一番、翻兩番經濟目標的提出在於當時發展是主要矛盾,因為經過極度平均主義之後,大家都是一窮二白,所以發展是硬道理,要讓一部分小夥伴先富起來。

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公平和效率是兩個重要的主題,其關系也並非永遠對立、一成不變的。在經濟發展初期,可以犧牲部分公平,來換取效率的提升。但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不公平的增加反而會阻礙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這時候適當地調整目標,從速度至上轉變為公平優先,沒準會更加有利於長期效率的提升。

現在我們的人均GDP都超過5000美元,全社會已經從過去追求溫飽、奔小康到走向富裕社會了,這個時候共同富裕就很重要了。從政府的角度考慮,多年高速發展之後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已經成為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能夠降低貧富差距,讓低收入人群得到實惠,社會反而會更穩定,即便經濟增速下降應該也沒有關系。

曾經的一位優秀領導送過我一句話,說人生有時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好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領導在多個場合鮮明提出“公平正義”是重要目標,我們看到反腐敗、國企薪酬改革、保障房、資本項目開放、利率匯率以及資源品價格改革等等都是為公平目標服務的,我們總結四中全會改革的目標是打造“市場公平競爭、要素公平交易、收入公平分配”的環境,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將從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

我們看到總理在今天點評經濟數據時稱改革見效尚需時間,對經濟有信心,因為結構更好了,說明未來政策仍以改革為主,應該不會出臺新的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很可能會順勢下調15年GDP增速至7%,而接受經濟下行、繼續改革轉型也是化解環境汙染、產能過剩、地產泡沫,走向可持續增長的光明大道。(作者供職於海通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87

預言:沒有雞湯,只有真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7/147548.html

【i黑馬推薦項目:TMT·016】社交產品的序列上除了傳統勢力以外,還會有什麽新的延展?大量匿名社交軟件崛起之後,社交生態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新的裂痕?今天i黑馬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一款在時間線上創造邏輯的產品——預言。
 
\\\預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打賭。每條預言的發布都會有一個在未來的兌現時間,在預言兌現前往往會形成一些討論,有人覺得靠譜,也有人覺得不靠譜;而在預言揭曉後大家可以再來根據結果吐槽或者膜拜。所有的預言一經發出不可刪除。你也可以入侵你朋友發的預言,跟他打個賭。
 
如果說匿名社交促進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那麽預言完成的就是對於信息的平衡與篩選,投票本身是一種即時性機制,兌現時間更是一種保持粘性的長期性策略。如果投票結果和預言結果發生強烈的反差,則會產生很戲劇化的社交化學反應,無反差、不社交,這就是預言的另一個產品主張。
 
首次使用的時候,預言會導入用戶的手機通訊錄好友,同時提供熱門預言的推送,在信息的有效度和傳播度上,團隊希望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從預言這個小小的需求,很有可能建立起一套新的社交邏輯。
 
預言的創始人袁帥告訴i黑馬,開發大約經歷了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之後又用了一個月迅速叠代了版本,更新了打賭、成就兩大功能。目前版本已經比較穩定,預言上線40多天,已經有接近10萬激活用戶。
 
接下來,預言團隊希望從細分領域切入社交市場,主要針對學生群體展開市場推廣,他們不想再按照其他社交產品的分類標準去劃分自己,實名、匿名這些標簽也不重要,而是在於出現的時間點,匿名預言+實名揭曉在團隊看來也許才是社交閉環。
 
預言並不是袁帥創立的第一個社交產品,他曾做過另外一款社交產品“高手”,這是他第二次創業,選擇創業很純粹地是因為想做好玩的互聯網產品。袁帥並不擔心預言的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用戶的數據沈澱就是價值,社交產品商業化路徑很多,現階段他們更看重產品邏輯的驗證。
 

i黑馬經典欄目微路演為初創企業而設立,提供免費路演服務。有意者請將企業基本資料或BP商業計劃書發到[email protected]微信聯系lzbeta


牛排館不願公開的真相:碎肉黏出丁骨、菲力 餐廳未標示重組肉 專家也被騙

2014-11-10  TWM  
 

 

國內最大牛肉供應商樹森使用頂新黑心油,引爆食安案外案,民眾驚覺市面上充斥未標示的重組肉,甚至連中高價的丁骨、菲力牛排都可能是碎肉黏拼而成。十年前媒體即踢爆重組肉問題,相關單位仍未要求餐廳強制標示,顯有怠惰嫌疑。

撰文‧何欣潔

頂新黑心油風波延燒,國內最大平價牛肉供應商樹森公司,因為使用頂新飼料牛油製作重組牛肉,而使「重組牛肉」又再成為輿論焦點。不願具名的牛肉業者向《今周刊》透露:「現在重組技術非常好,不但火鍋店圓滾滾肉片,都是由重組肉的『肉柱』薄切而成,牛排店裡的沙朗、菲力、丁骨、超大塊的厚切牛排,統統都可以幫你重組出來!」早在十年前,媒體便已踢爆,許多看來肉塊完整、豐厚多汁的牛排,其實都是由零碎肉塊黏著加工而成,但多年來狀況不但未改善,也很少看到業者依法標示,「衛福部全都知道,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業者說。

關於重組肉的說法,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研究牛肉二十餘年的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表示,重組肉的正確定義,是利用廉價的小蘇打或磷酸鹽為原料,再加上食鹽,抽出肉品中的鹽溶性蛋白,並輔以快速攪拌、加熱,最後裝入塑膠袋,進行擠壓、冷凍塑形,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若遇重組肉品口感不佳、肉味流失,業者會再另外添加嫩精、肉粉來掩飾,對人體的傷害難以評估。

可別以為吃到重組牛肉,是逛夜市、吃平價牛排才會遇到的風險,業者透露,有同業早已替餐廳「重組」丁骨牛排多年。陳明汝也證實,確實有聽說過類似作法,「因為丁骨價格較高,所以把原塊丁骨兩邊的肉切下,分別當作沙朗、菲力賣出去,餘下的丁骨架,再以口感較佳的高蛋白黏上重組肉,技術上是可以的。」有「配方」!

高價肉、肉片都能黏出來

業者拿出一張密密麻麻的「配方」,上面寫滿肉品代號重組手法,除了丁骨可以巧奪天工地「黏」出來,台灣消費者愛點的沙朗、菲力也可以碎肉合成。價格略高、富含油脂的牛小排,可用背肩肉當原料,黏合上脂肪,再加上化學嫩精,就能製造出誘人口感。

涮涮鍋的肉片更堪稱是「動物聯合國」,業者用豬臉頰肉、碎肉合成羊肉片、牛肉片,端上餐桌。若基於宗教信仰或台灣農村文化而不吃牛、豬肉的消費者,恐怕都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犯戒。因祖母過世,而發願終身不吃牛肉的王小姐痛斥,業者這種行為,就算沒有觸犯食品安全法規,「也很缺德!」至於近年由中部平價牛排店開始竄紅的「巨無霸厚切牛排」,則是以梅花肉斷筋,再加上滾筒壓薄處理,「譬如某些雞排店,會將雞肉壓到極薄,創造出超大雞排的視覺效果,巨無霸牛排也是如此,可能還會將兩塊壓薄牛排黏接在一起,讓肉排體積看來更大。」陳明汝表示,業者出示的這張配方,在肉品加工技術上都可行。不知情的消費者,還以為吃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大塊牛排,殊不知只是以假亂真的重組肉品。

沒標示!

衛福部未嚴格稽查

面對重組肉亂象,衛福部認定,只要業者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二十二條規定,使用合法添加,並詳實標示完整包裝食品中所含各項原料,重組肉品並不違法。

但這樣的說法,卻有一個巨大的漏洞。以近來被查獲的樹森重組肉案例而言,即便作為中盤商的樹森在包裝上有標示相關食品添加物,也如實標示重組肉字樣,但下游五百餘家向樹森進貨的餐廳業者,在將重組肉做成餐點時,食藥署卻未落實稽查、強制要求餐廳業者再次標示,等於變相剝奪消費者知的權利,也讓消費者暴露在食品風險之中。

針對此一漏洞,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現行《食管法》二十八條本有規定:「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已足以處理組合肉相關問題,不會再另訂法規來規範組合肉標示方法。未來各縣市衛生局稽查時,若發現業者有未誠實標示組合肉之情形,即可依法開罰。

但在連番的食安風暴中,眾所周知各地衛生局有基層稽查人力不足、經費短絀問題,是否有能力再應付組合肉稽查工作,令人憂心。

重組肉風險一:

半生不熟易有細菌感染

陳明汝指出,重組肉製作過程中,由於將肉品拆解重組,會導致受汙染表面積增加,大幅提高細菌汙染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也憂心,市面上重組肉標示不清,「如果老年人或是抵抗力較弱的人,吃下未經煮熟的重組牛肉,恐引發急性腸胃炎,甚至是敗血症。」兩位專家都建議,店家若以重組肉作為食材,務必煮至全熟再送給消費者食用,「絕對不該再問客人到底要吃幾分熟。」消費者在涮涮鍋店看到圓柱形切片、油花分布不自然的重組肉片,也該在鍋中煮到全熟再吃,不可再享受「涮」一下即半生熟入口的快感。

重組肉風險二:

添加物不明,增加腎臟負擔除了細菌感染風險,顏宗海也提醒,重組肉大量使用磷酸鹽黏著細碎肉片,消費者若過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同時擔任腎臟科醫師的顏宗海更強調:「洗腎病人不能吃到重組的牛肉,過量攝取磷酸鹽,會導致身體中的磷無法正常代謝!」除了使用磷酸鹽、嫩精等傷害身體的添加物,重組肉多半使用廉價肉品作為素材,也可能提高消費者吃到不明毒物的風險。

賣毒肉!

樹森屢被查獲賣問題美牛

經營平價牛肉起家的樹森,除了供應數量驚人的重組肉品給全台餐廳,也在二○一一年、一三年多次被海關查獲,進口含有劇毒瘦肉精「齊帕特羅」的美國牛肉。若有未被海關攔截的廉價瘦肉精美牛流入市面,成為重組肉的原料,後果不堪設想。業者分析,「像樹森這樣的進口商,應該都知道美國哪一家牧場有用瘦肉精,理論上應該要避開、不再採購,但為了價格便宜,還是會去買。」對於外界批評,樹森公司皆不予回應。

政府未推動強制標示,消費者人心惶惶,市面上流傳各種辨別重組肉的撇步。陳明汝表示,用肉眼仔細分辨,重組肉的紋路方向不同、看得出黏接斷面,「退冰後,如果用力拉扯,就可以用手撕開。正常的肉排纖維組織完整,用力拉扯是不會斷裂的。」平價火鍋店中形狀渾圓、油花分布不自然的肉片,也有很大的機率應該是重組肉,「若筷子一夾,整條肉都整齊地從同一個斷面裂開,也是有可能。」但這些辨別的方法,都只是無力而消極的自救。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感嘆,她時常教導消費者如何分辨假食物,「只有重組肉,連我都被騙!」許惠玉指出,重組牛肉不但有健康風險,更涉及以低價食材牟取暴利,「別以為進貴的餐廳、點貴的牛肉,就代表沒有問題!」陳明汝也再三強調,所有辨識方法都未必能夠百分之百揪出重組肉,最關鍵的工作,仍是政府必須盡速推動「重組肉強制標示」。

許惠玉指出,衛福部曾在○四年訂定重組肉處理原則,但卻未落實執行,後因政府組織改造、法規修改等種種原因,相關處理原則更早已失效。目前衛福部欲落實強制標示,亟須立即修改相關規定,以保障消費者的食安權利。

重組肉手法大揭密!

品名 作法

合成肉捲

(火鍋用牛或羊肉) 碎肉+豬臉頰肉大丁骨 丁骨+次級肉+高蛋白標準牛小排 背肩肉+脂肪+嫩精合成沙朗、菲力 碎肉合成帶骨紐西蘭小排 帶骨肉+次級肉大塊牛排 梅花肉斷筋+粉末+滾筒壓薄處理

嫩肩肉 次級肉去筋膜

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整理: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06

掩蓋真相的利器——股票回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46

如果公司的銷售和利潤都獲得亮眼增長,那股票回購對股東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不然的話,股票回購很可能被用來轉移註意力,掩蓋公司管理層管理不佳的事實。

IBM第三季度財報令人失望。《紐約時報》指出,自2008年以來,IBM已經回購了1080億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今年回購的120億美元股票。盡管股票回購可以幫助抵消管理層股權激勵帶來的稀釋,並推高每股利潤,但IBM或許更應該將這些現金用以投資,以在快速變化的信息技術世界增強競爭力。

這傳遞給投資者一個信息:你要關註的不僅僅是公司的每股利潤和每股銷售額,你需要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構成來了解公司真實的運營狀況。

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公司一直通過回購股票來提升已經不錯的財務數據。蘋果公司第三季度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1%,至412.9億美元。每股銷售額同比上漲18%,至6.91美元。

之所以每股銷售額增速快於銷售額增長,是因為蘋果公司的股票數量降低了6%。公司凈利潤增長13%,至84.7億美元。每股利潤上漲20%,至1.42美元。蘋果股價今年已上漲45%,周三收盤報114.67美元。

下圖顯示了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10家回購股票超過10%的公司。

QQ圖片20141120142852

只有CF Industries Holdings Inc.和Illinois Tool Works Inc.成功跑贏了標普500指數。在近三年,只有CF Industries Holdings Inc,CBS Corp和Illinois Tool Works Inc跑贏了標普500指數同期79%的漲幅。

下圖顯示了股數的減少如何推高公司的每股銷售額。

QQ圖片20141120142906

有趣的是,CF Industries的銷售額下滑了16%,而其每股銷售額僅下跌3%。ADT Corp銷售額僅增長4%,而其每股銷售額大漲27%。

以下是對各公司利潤和每股利潤的對比。

QQ圖片20141120142925

ADT的利潤下滑15%,而每股利潤卻上漲4%。這些數字顯示,公司的每股利潤未必能反映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回購股票可能掩蓋了真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54

患恐龍症?王品危機處理零分真相

2014-11-17  TCW
 
 

 

二○○四年,重組牛肉事件,王品集團「化危機為轉機」,五天後來客數不減反增。二○一四年,劣油事件風暴,王品卻「化危機為災難」,差點成消基會發動抵制的商家。

事隔十年,王品年營收從當年二十三億元,到如今約一百五十億元,規模倍增再倍增,更穩居全台最大餐飲集團,但為何危機處理能力,卻大大退步?就連董事長戴勝益本人,日前也公開自評,王品這次「危機處理零分」。

對照前後兩次危機處理的作為,可以發現,餐飲龍頭的老大心態,對危機偵測缺乏警覺性,是鑄下危機越演越烈的禍因。

翻開十年前,八八二期《商業周刊》報導王品重組牛肉的危機處理,戴勝益對本刊表示:「我算過,人忍耐的極限只有一天而已,過了黃金二十四小時,再不面對,人們會覺得你在逃避。」

老大心態欠警覺處理慢,退費又不乾脆

那一回,新聞一早見報,戴勝益七點半提前上班,召集一級主管做任務編組,進行危機處理流程沙盤推演,發信給同仁完成內部溝通之後,第二天便站上第一線面對媒體。

反觀近期,從「原燒」十元硬幣促銷活動遭央行點名惹爭議,到緊接著連續爆發的劣油事件,戴勝益彷彿置身度外,僅強調依分層授權原則,由各事業部主管對外說明,直到遭外界批神隱近半個月,十月二十一日才親自出面說明退費辦法。

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指出,有別上次重組牛肉事件,這次油品風暴,阿基師第一時間跳出來痛斥頂新並下跪認錯,形成外界對食安業者回應的標準,成為危機處理的外部變數,但王品既失第一時間回應的即時處理原則,之後公布的退費辦法,又給外界斤斤計較印象,未能扳回一城,是導致連連失分的致命傷。況且,在此之前,犁記和李鵠等商家,因退費問題已引發軒然大波,幕僚單位竟沒能偵測到民意氛圍,令人匪夷所思。

鈕則勳認為,十年前王品尚在開創階段,不惜下重本重新設計菜單,領導人親上火線,一心只在乎維護品牌形象;但如今躋身餐飲龍頭並上市,員工數超過萬人,必然得考量各方利害關係人,因而瞻前顧後,可說犯了大企業常見的恐龍症。

經營不見初衷 股東利益優於客人

本土最大公關集團戰國策董事長吳春城也認為,觀察王品十年前、後兩次危機事件,可明顯看出,過去是以消費者感受為中心,如今則是優先考量股東利益。

十年前,戴勝益受訪時曾說:「消費者情緒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宣洩,那時,已經不問對錯,只問情緒了。」他當時寫給同仁的信上則說:「智者沒有擔憂的權利,勇者沒有生氣的時間。」

然而,這回他出面開記者會時,卻對媒體陳述:「王品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不能老闆隨便跳出來說話。」推翻他自己說過,王品從上到下無不可告人之事,「人人是發言人,」甚至一度打算停業半天,發動員工上街頭嗆政府無能,伸張自己的受害者權益。

吳春城指出,戴勝益低估民眾深陷食安風暴之際,負面情緒高漲,形同逆向操作,很大一部分是這幾年,當慣媒體寵兒不自知,太多的成功經驗累積,導致過度放大自己影響輿論風向能耐。

中常會陷集體迷思遇危機易淪相互取暖

最值得探究的,是戴勝益向來標榜的「中常會」集體決策機制,為何在這次危機處理嚴重當機?

王品每週五於台中總部召開「中常會」,成員涵蓋旗下十三個品牌最高主管,以及總部各部門一級主管,目前有二十七人,由戴勝益親自主持,會議上產生的共識決,是他最重要的決策依據,包括這次劣油風暴該不該出面回應,「也都經過中常會一整天的反覆討論,」戴勝益曾親口表示。

既經充分討論,所展現的決策品質竟拿零分,顯然,「中常會」出現組織心理學的「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現象。該理論是從研究美軍入侵豬玀灣、偷襲珍珠港等重大外交事件決策過程,歸納出為何集體做出不合理決定的原因。

依據該理論可以發現,王品「中常會」確實存在引發團體迷思的諸多不利條件。包括高階成員兼具股東身分,「傾向做出和自己利益一致的決策」。檢視其成員名單,九成以上都是從基層一路晉升上來的王品寶寶,「價值觀相近、凝聚力極高」;陳正輝、李森斌、曹原彰以及品牌總監高端訓等老臣,不是轉戰就是長駐中國,導致「領導人光環過於強烈,缺乏扮演煞車角色的團隊成員」;危機發生時,集團由品牌及公關事務內部主導,而不採取外包,容易存在「阻絕組織外客觀分析資訊」的盲點。因此,在面對危機時,組織內部便容易出現同仇敵愾、相互取暖的團體迷思典型反應。

危機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曾蟬聯日本首富的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說過:「每一次成功,都為未來的失敗埋下了一顆種子,在我們沒有注意時開始發芽。」這段話,或許正可做為王品從雲端跌落的危機教訓註腳。

【延伸閱讀】光是今年,王品就出包4次!—王品危機事件簿

■2004/10重組牛肉事件-波及「西堤」等品牌戴勝益隔日親上火線,在六家報紙刊頭版廣告,推出新產品後,來客不減反增。

■2013/10驗出含瘦肉精-「原燒」肉品有殘留第一時間下架、更新產品,公關部門公布退費辦法。

■2014/08促銷導致排隊失序-「原燒」活動遭央行關切放寬消費者優惠條件,但無對外正式回應,遭批過度行銷浪費社會成本。

■2014/09強冠餿水油事件-台中市認定「曼咖啡」隱匿戴勝益以出國為由,由集團總經理楊秀慧出面,四度鞠躬道歉,但已失民眾信任感。

■2014/10頂新飼料油事件-旗下四大品牌中鏢戴勝益神隱近半個月之後,先以書面道歉,一週後再出面開記者會,但退費方案遭批缺乏誠意,消基會點名抵制。

■2014/11北海劣油事件-「王品」等多品牌受拖累隔日即由副董王國雄出面說明,隨即公布退費方案,加快危機處理腳步。

》從親上火線,變推代理人滅火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77

散戶的生存之道 不明真相的群眾

來源: http://xueqiu.com/1955602780/33772522

誰是散戶?

1,以投資或者投資服務為職業的人,比如巴菲特,比如分析師基金經理,顯然不能納入散戶的範圍。

2,小賭怡情的人,指的是投入資金低於本人一年家庭生活成本或者工薪收入的人,也不劃入散戶範圍。這個量級的資金,無論回報率如何,都不會影響本人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狀況;這個量級的投入,也決定投資者本人不會以嚴肅的態度對待這個事情。小賭怡情雖然沒有經濟上的意義,但也是有產出的,主要是獲得了參賭的快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生的寂莫和無聊。圍繞小賭怡情的技巧探討也是很多的,主要方向是增加娛樂性和提升便捷性。

3,我覺得真正的散戶是投入資金高於一年的家庭生活成本或者工薪收入的非職業投資者,他們的投資有相對清晰的目的,比如跑贏通脹,跑羸大盤,跑贏銀行存款。這個量級資金產生的回報如果可觀,可以改善本人和家庭的經濟狀況;事情的另一面,如果投資產生損失,也會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甚至產生心理創傷,所以,必須嚴肅地對待這個事情。

散戶可以做什麽?

一個投資者在市場上,大致可以做三件事情:

1,選股。

我覺得散戶選股基本不太現實,因為散戶投入的時間和受到的專業訓練太有限了。如果一定要選,基本上不能從專業角度去選,而是從職業熟悉程度或者生活常識角度去選。比如一名水電從業人員,對於電力股的看法也許是有價值的;一名互聯網從業人員,對於互聯網公司的好壞也是有一定判斷力的。如果沒有選股能力,大盤和行業的ETF,也就是一籃子股票,是最佳的選擇。雪球推出的組合,相當一部分本質上就是由用戶創建的各行各業的ETF。

2,選時。

選股只能確定股票(公司)的好壞,接下來就會有什麽時候、什麽價格買的問題,它包括了對個股、大盤買入時機的把握。我覺得個股買入時機極難把握,但把握大盤買入時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在股市冷清的時候買入,在股市火熱的狀況下賣出。用@巴克星 的話說,就是散戶在資本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時候輸入流動性,在流動性過剩的時候抽走流動性,這是散戶對市場的正向貢獻,作出了貢獻,市場就會有相應的回報。當然,所謂冷清和火熱,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要準確把握非常困難。如果天天問自己,今天這股市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那絕對會瘋掉。如果無法操作的話,采用定投的方式是不錯的選擇,即把可投資資金在相應的時間段內,均等買入。比如一年計劃投12萬,那就每個月投1萬。

3,資產配置。

放棄了選股和選時,就解決了投資的大部分煩惱。那麽還有什麽事情可做呢?有的,那就是資產配置。什麽是資產配置呢?我們可以把可投資資產進行分類,首先是品類,比如股票、債券、房產;其次是市場,比如中國、美國、其他新興市場。分好類以後,按一定的配比,買入資產,就是資產配置。如果一個人的資產配置足夠分散和多樣,長期持有,就能獲得這個星球上資產的平均收益,也就是與大盤平齊。

資產配置做好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資產價格漲漲跌跌,會偏離原來的配比,比如原來股票占30%,因為股市狂跌,占比降到20%了,而其他資產則從70%上升到80%了,這個時候應該怎麽做呢?應該把其他資產賣掉10%,買入股票,使股票的占比恢複到30%,這可以叫做追跌殺漲,對,是追跌殺漲而不是追漲殺跌。如果恰當地應用追跌殺漲,長期來看,可以在平均回報率基礎上,再獲得一部分收益,從而整體上獲得超額收益,實現“跑贏大盤”的目的。雪球里很多組合,都是資產大類。比如我創建的 $墻內開花墻外香(ZH000634)$ 是中國互聯網公司資產;$A股分紅牛(ZH001226)$,是中國傳統行業權重股資產;$安睡寶(ZH000642)$ 則是全球日用消費品資產。大家可以用這些組合,實施自己的資產配置。

這是不是比“炒股”要容易一些?不過是不是也要無趣一些?


對了,最後還附加講一件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發明一種可以永遠賺錢的技巧,或者找到一名永垂不朽的股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19

【專欄】董明珠“發飆”真相:小米入股美的,雷軍十億賭局新籌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35.html

i黑馬註:12月14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與小米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關於雷軍董明珠的十億賭局,董明珠說,我認為他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最頂級的賭,那是真正的賭。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董毅智律師


12月14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與小米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美的集團將以23.01元/股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發行5,5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2.66億元。本次發行完成後,小米科技將持有本公司5,500萬股股份,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1.288%。小米可以提名一名其核心高層管理人員為美的董事,美的將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其相應審議決議程序。此次公告中同時披露,雷軍擁有小米科技77.8%的股份,是小米科技的第一大股東,其他自然人在小米持股22.2%。

“鐵娘子”董明珠為何“發飆”?

其實,小米與美的合作的消息此前早有傳聞。在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上,董明珠看到此消息後說到:“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聽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麽。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你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如果有一天你的專利比我多,你的質量比我好,我真的有點急了,我得改變自己,我要加油了。”

董明珠稱美的為騙子,是因為此前美的銷售的某幾款空調侵犯了格力的專利,因此被判賠償格力經濟損失200萬元。而說小米是騙子,則指的是小米手機在印度被禁售,因愛立信指控其“不公正”使用了一系列無線技術專利。

董明珠還說:當然我希望作為中國的企業,我希望雷軍的企業走出國門,但是很遺憾剛剛走出去就被封殺了,你偷了人家的專利,一個偷別人的東西人還稱為偉大企業?要是我的話我就不好意思說。

關於雷軍董明珠的十億賭局,董明珠說,我認為他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最頂級的賭,那是真正的賭。

號稱“鐵娘子”的董明珠,之所以因此發飆,並不是表面上針對其與“雷布斯”雷軍的十億賭局,其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是格力與美的這兩個家電行業的巨頭從來就是死對頭,兩者歷年的積怨甚深,雙方更是多次對簿法庭:

1.jpg

雙方在歷次訴訟中互有勝負,格力憑借其研發實力確實在專業領域略勝一籌,這也許就是董明珠認為美的剽竊其專利技術是小偷的淵源。格力美的在傳統的家電行業瘋狂競爭,形成僵持,而今突然發生小米入股美的的事件,打破了現有的格局,使鐵娘子董明珠感受到了腹背受敵的壓力,其發飆也就可以理解,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小米。

小米近期投資消息不斷,其曾先後投資優酷土豆和愛奇藝;在雲計算領域,金山將在雲服務方面投入10億美元,金山、小米與淡馬錫聯手以2.95億美元入股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小米布局智能家電,營造智能家居的野心昭然若是,面對這個迅速崛起的對手,格力感到無從下手。小米的企業理念、思維方式、營銷手段、資本運作與傳統家電行業迥異,讓格力這個曾經的老大,名門正派不知如何化解,這才是鐵娘子董明珠發飆的真正原因。

三是因為小米與格力之爭、“雷布斯”與“鐵娘子”之賭局,不僅僅是兩個公司之爭,兩個企業家之賭局,本質上是兩種經營理念、兩種思維方式、兩種發展模式、兩種營銷手段的PK,甚至是兩種體制的對決。小米和雷軍代表著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其通過塑造品牌、粉絲文化、饑渴營銷等微創新來實現企業的迅速膨脹發展,雖然小米也叫囂著其對極致用戶體驗的追求,但產品質量的缺陷、專利技術的缺失,使其被很多人視為“超級模仿者”,雷軍的“風口飛豬理論”容易讓人產生投機者的感覺,他的迅速膨脹伴隨著毀譽參半,讓人質疑其只是通過概念不斷地炒高其估值,將IPO視為終極目標,甚至有人認為小米模式是對中國企業的一種傷害,但筆者認為小米正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產物,是符合當前產業結構的模式,任何一個國際品牌、跨國公司,甚至所有發達國家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這只是開始,絕不是結局,相信“雷布斯”的眼光和境界一定會真的打造出蘋果般的巨頭,真的當上“雷幫主”。

而反觀格力,其在傳統制造業中艱難突圍,踏著無數失敗者的肩膀走到了今天,她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需要迫切的找到新思路、新出路,固步自封、循規蹈矩絕不是格力和“鐵娘子”董明珠的性格。一場豪賭更是激發了“鐵娘子”的鬥誌,相信格力也必將在“鐵娘子”的帶領下奮力迎擊小米。不過發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市場、用戶、資本才是檢驗其賭局的最終籌碼。

那麽此次小米為何選擇美的?

1.雷軍正在打造以小米手機為核心的智能家居體系。雷軍曾表示,小米專註把手機平板、電視盒子、路由器三個產品做好,其他的智能硬件領域開放給其他公司,例如制作小米電源的紫米,生產小米手環的華米以及剛剛發布小米空氣凈化器的智米公司。小米的智能家居體系已經涵蓋了電視、手環、路由器、血壓計、空氣凈化器、電視盒子等產品。此次入股美的,雙方將可能在更多智能家居產品上展開合作。

2.美的強大的市場保有量對於小米的智能家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補充。

3.美的於今年3月發布智慧家居戰略,實現所有家電產品的互聯互通,與小米的智能家庭戰略頗有相似之處,這讓雙方一拍即合。

4.美的集團表示,與小米科技的合作,是順應行業智能化、銷售渠道多元化發展趨勢,深化戰略布局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公司在智能家居生態鏈、移動互聯網及其相關產業方面的發展。小米此次入股美的,也將極大豐富小米智能家居產品線,同時還可以借助美的的物流、銷售渠道以及上下遊產業鏈,提升小米其他產品的競爭力。

雷董之賭,勝負猶未可知

但是小米的胸懷和格局更勝一籌。小米入股美的可以看出雷軍的境界,也說明其發現了自身的短板,雷軍用行動驗證了毛澤東思想——“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和強者做朋友,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絕不做“小明”。這是雷軍為“十億賭局”又加上一個重重的籌碼。

無論是小米還是格力,無論是雷軍還是董明珠,誰都是從那“野蠻生長”的時代走過來的,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不必譏笑,不必煩惱,每個企業都需要走出自己的模式,模仿不可恥,但是永遠模仿是可恥的,我們要理解模仿,但是我們絕不是一味的支持和縱容,我們應該從中國制造,中國營銷,升級為中國創造,中國體驗,讓我們實行真正的中國夢。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董毅智律師

浙江衛視總監辭職,揭秘電視人“大逃亡”真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4/148984.html


i黑馬:2015年1月15日,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正式辭職。消息一經傳出,便引發了圈內的震動。這個打造過《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標桿節目的總監辭職的原因暫時沒有官方說法,一時間猜測紛紛。而夏陳安的去向,也還未明確。

夏陳安的離職並不是個例,近幾年,許多知名電視人紛紛離職,或另投他家或自立門戶,走出了自己的新道路。電視人的去向,總體來說,可以劃分為“五嶽劍派”:



\體內循環派
 
體內循環派,即雖然離職,但仍在體制內工作,屬於同行之間的跳槽。這一派中多是大腕級別的電視人,如2005年《超級女聲》的總導演王平,離開芒果後轉戰海南做臺長,後又回到湖南廣電擔任副臺長一職,《我是歌手》制片人洪濤便是其弟子;《金牌魔術團》的制作人易樺,則從芒果跳到更南方的深圳衛視任職副總監;而同在湖南衛視的“選秀教母”龍丹妮則更曾出演出走東方衛視、回歸湖南衛視,又被爆料將簽約盛大的種種戲碼,回任天娛總裁。《天天向上》制作人張一蓓跳槽燦星,任副總裁。

近年來,多數大腕級的電視人之所以選擇在體制內流動,其實也正是因為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更好的薪資待遇。


知名主持派
 
主持人最為觀眾所熟悉,他們的一舉一動,能引起圈內圈外的集體關註。最典型的當屬前“湖南一姐”主持人李湘,完成了一次由湖南轉深圳,由臺前轉幕後的雙重轉身,在深圳衛視擔任副總監;央視《24小時》的主持人邱啟明,依然以相同身份加盟湖南衛視,主持《我們約會吧》。

崔永元、馬東等、劉建宏、王凱等跳出央視大門,或自立門戶或投入新媒體懷抱。同樣一直擔任主持的還有前浙江一姐朱丹,跳到芒果後繼續主持《中國最強音》,為了芒果這棵大樹,從浙江一姐屈居為湖南二姐,也可見芒果臺魅力之大。而芒果主持人李好、李響、彭宇等主持人不甘於做二線,集體跳槽江蘇衛視。


檳榔咀嚼派
 
進入北京、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山東等地的一些大型節目工作室,如果聞到檳榔味,說明有來自湖南臺的人。其中多數人都是從湖南臺轉型成為自由電視包工頭或電視短工,還有做私活的。

安徽衛視音樂真人秀節目《我為歌狂》的第一季導演王碩就是湖南臺向其它臺輸出的自由導演,離開芒果後,參與制作指導了多家衛視的節目。山東衛視《歌聲傳奇》的執行總導演黃容也是來自湖南。檳榔派最大特點是職業自由化,多是以個人身份或工作室為單位與各電視臺合作節目,包括老東家芒果。

正因為有一大批湖南系的自由工作者存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一二線衛視也充滿了檳榔味。從這一點看,芒果臺是廣電行業當之無愧的黃埔軍校。


轉型互聯派
 
近幾年,視頻網站大有自起爐竈顛覆電視臺之勢,但實際看來,從實力到資源,視頻網站與電視臺還是相差甚遠。最走大運的要數羅胖羅振宇,在央視連主播臺邊都沾不了的羅胖,在媒體人申音的策劃下,獲得胖粉無數。

2014年湖南衛視自建“芒果TV”,封殺新媒體之後,視頻網站便一片陷入悲聲。像騰訊、搜狐、愛奇藝等便開始不遺余力地從電視臺挖掘人才,但挖到的只是蝦兵蟹將,挖不動核心制作人,也難以制作出能比肩芒果、藍臺的節目,短時間內,難成氣候。


自主創業派
 
除了以上幾類,還有許多電視人在脫離體制後,選擇了自主創業。東方衛視原總監田明跟隨大老板黎瑞剛腳步,擔任星空華文傳媒CEO、大熱的《中國好聲音》制作放燦星文化總裁。湖南廣電原經視《絕對男人》制作人、金鷹卡通衛視節目總監熊傑離開芒果後,與超女創始人合作並擔任北京公司總經理、隨後單飛香港衛視,2011年創辦了神歌傳媒。

出自湖南廣電的新銳制作人秦保硯,曾是電視劇投資制作人,並進入投資並購行業,後出任湖南廣播電視臺北京事業部創意、新媒體及拓展總監。2012年離職創建嘉潤傳媒、方照影業。2013年,神歌、嘉潤、方照三家公司合並,統一呼號嘉潤傳媒。據透露,嘉潤傳媒在拿到首輪千萬級投資後,推出項目合夥人制度,吸納了眾多電視湘軍人才。現已投資運營了《家庭幽默錄像》、《文化西藏》、《西藏誘惑》系列等項目。

原浙江衛視的副總監杜方,在轉跳酷6之後,又成為新公司華策影視的CEO,旗下拍攝了《天涯明月刀》、《聽風者》等著名影視作品。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制作人王剛等也紛紛創立節目公司。在市場作為主導的今天,放棄體制內的金碗,積極主動地擁抱市場,成為越來越多電視人的選擇。這類創業派的成功轉型,賦予了電視人更多的色彩。

電視人的“逃亡”,一是電視已經形成寡頭時代,湖南、江蘇、浙江、東方已經把二線衛視遠遠甩在後面,廣告差距在十億級別以上。湖南衛視的廣告收入是三線衛視的十倍以上;二是電視內流動呈現“下流”趨勢,即一線平臺衛視制作人流向二三線衛視,采取包工合作方式,主體還是芒果臺黃埔軍校培養的大批制作人自由流動;還有就是新媒體視頻的戰略內容布局。或可歸結為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未來發展等不同原因,但追求自我價值的目標是一樣的。在時代大潮中,電視人大逃亡之後何去何從,是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