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永好剛開始創業時,曾想向銀行貸款人民幣一千元卻不可得,如今他所擁有的新希望集團年營收逾人民幣六百億元。過去二十年,他在中國富豪榜屹立不搖的致富 與守富祕訣是什麼? 撰文‧楊方儒 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富豪前十強」的榮銜,仍然與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名字連在一起。最新出爐的美國《富比世》雜誌(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 劉永好以三十五億美元財富名列全球第三一○名,居中國富豪榜第十四名。如果把劉永好與劉永行兩兄弟財富加總,則高居二○一○年胡潤中國百富排行榜第二名。 中國,這個充滿發財機會的新興市場,每年的《富比世》與「胡潤富豪榜」上,總是有新人竄出頭,成了世人的目光焦點。問題是,很多人都挺不住。 不少中國首富被關進牢籠,讓胡潤榜成了「殺豬榜」,因為他們的錢財見不得光。更多行業潮起潮落,讓企業主人翁沒幾年就淪為波臣,無聲無息地消失。始終屹立 不搖的,劉氏兄弟是其中佼佼者。 從人民幣一千元起家 早在一九九五年,《富比世》首度將中國富豪納入全球排行榜時,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被人收養後改名為陳育新)、劉永好四兄弟,即以人民幣六億元,排名 全中國第一。二○○一年,他們的財富激增十四倍,仍然穩居榜首。 縱使如今分家,老二劉永行家族擁有人民幣三五○億元,老么劉永好家族則達人民幣二五○億元。在胡潤百富榜上,兩者相加後,仍是全中國亞軍,逼近娃哈哈集團 董事長宗慶后的人民幣八百億元。 劉永好在三十歲那一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與三個哥哥賣手錶、腳踏車,籌到人民幣一千元創業資金。從最不起眼的農業、畜牧業起家,劉永好卻從一隻雞、一 頭牛身上,創造了驚人的財富。 「對我來說,富豪這個頭銜,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劉永好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說得直接。「我只是正好站在一個對的位置,做我自己認為對的事而已!」 在與《今周刊》深談時,他反而對曾經獲選為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感覺興奮許多。 原因是因為評審的一句話打動了他:劉永好把自己定位為農民之子,永遠的麥田守望者。 的確,劉永好為農民提供資金,為農產品價格揪心,為貧瘠農村接上網路,還打造出了現代化的農業供應鏈。 比起中國許多人愛炫富,劉永好不喝酒、不抽菸、不跳舞、不打麻將、對名牌不感興趣!他喜歡吃麻婆豆腐和回鍋肉,平常都在員工餐廳用簡單午餐,碗裡從不剩下 一粒米飯。 比劉永好更有錢的二哥劉永行,同樣節儉成性。有一次他在家樂福看上一款棉質襯衫,一下子用人民幣四百元買下十件,後來《富比世》訪問他,在攝影棚裡拍攝封 面時,就穿著這款襯衫入鏡。 在一○年出爐的胡潤榜中,目前定居上海的劉永行,擠下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成了上海首富,劉永好則為四川首富。上海是全中國最富庶的城市,四川則是上億 人口的天府之國,能夠在這兩地稱王,可看出劉家兄弟的口袋深度。 一九九五年時,希望集團剛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四兄弟就決定劃分產權,進行分家從頭改造家族企業。希望集團一分為二,老二劉永行負責東方希望集 團,老么劉永好則主持新希望集團,大哥劉永言跨足電子產業,老三陳育新則投入地產生意。 三十年過去了,他們的成就不僅是創造財富,更是守住財富。 事實上,早在一九八○、九○年代,四兄弟就經常參加中國企業家的活動,之後劉永好慢慢發現: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有的倒閉、有的被抓、有的不幹、 有的過世。 「這就好像綜藝節目中的孤島生存遊戲!」劉永好微笑著比喻說,很多人怕吃苦,一一倒下去了;很多人在獨木舟上行走,一個沒有踩好,也倒下去了;很多人遭遇 關鍵挑戰時卻跑不動,則被老虎、獅子吃了。 致富祕訣:順著潮流再超前問到劉永好賺錢致富的祕訣,他輕鬆地說,「很簡單,就是順著潮流而動,並且略有超前。」最好的例子是,八七年時,劉永好到廣州出 差,看到廣州農民大排長龍,都在購買泰國進口的大顆粒飼料。基於好奇心,他也跟著排了隊,買了幾包飼料回成都。 劉永好當時深思,四川省是養豬大省,養豬是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如果有更好的飼料能夠在市場上推出,無庸置疑,一定能賺錢。 但當時劉家四兄弟,才剛投入鵪鶉養殖,雖然手中還算小有資本,但仍思索了很久,才決定進軍這塊市場。最後他們成立「希望飼料公司」,在市場完全真空下,自 製飼料馬上就在全中國造成轟動。 整個希望集團的基礎,自此茁壯起來!這可說是劉家四兄弟一生的分水嶺。 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做事一絲不苟,總是觀察入微。劉永行與劉永好剛開始養雞時,常常清晨四點鐘就起床,打掃衛生,觀察小雞做記錄,常常一蹲在地上就是兩 個小時,在雞舍裡一動也不動。 更令人訝異,後來為了生產豬飼料,他們甚至會先親自嘗一嘗,看看是什麼口味!大哥劉永行常說的一句話是:「既然我們要對產品負責,就要真正了解產品。」 「沒有土、沒有水,他們也能活下來!」北極光創投創辦人鄧峰觀察,劉家兄弟是如今仍在枱面上,碩果僅存的第一代民企領導人,他們真的懂得吃苦。 尤其是政策風向,每三到五年就來一次的宏觀調控,主導了民企的命運。宏觀調控整治的對象就是民企,如何準確預測調控方向,是民企領導人不能不學的「占星 術」。 而劉家兄弟確實是箇中好手。以劉永好進入金融圈的時間來說,就是逢迎政策而為,剛剛好上了勢頭。十五年前,劉永好是民生銀行的創始人,從最初人民幣十三. 八億元的資本,直到今天人民幣一.七兆元的總資產,也是抓到了中國金融開放的風向球。尤其民生銀行的定位,是特別要為中小企業服務,這讓他感覺到很驕傲。 領先潮流太多就會血本無歸至於新希望集團,目前已經擁有四百多家子公司和六萬多名員工。二○一○年,新希望全年飼料銷售達到一二○○萬噸,位居全球第三, 集團總營業額則突破人民幣六百億元,是歷史新高。 「下一個五年,我們要達到世界級農牧企業的中級標準,簡單地說,營業額要達到人民幣一千億元以上!」劉永好說到新希望的兔年新目標。 劉永好後來也發現,做生意真的不能領先潮流太多,要不然很容易血本無歸!一九九○年代初期,他周遭很多朋友,都拉他做房地產生意。他當時考量希望集團財力 還不是很穩固,所以雖然心裡躍躍欲試,但還是把這股衝動給按捺下來。 結果在政府「打房」的限制下,當時中國房地產市場全部泡沫化,很多人都被拖垮了。直到一九九六年以後,劉永好發現房地產已走到谷底,加上在飼料本業也賺了 好幾桶金,才慢慢開始做地產。 如今就連劉永好的獨生女劉暢,也是全中國名列前十的女富豪、四川最有錢的女人。 作為富二代,剛滿三十一歲的劉暢,名下擁有的財富多達人民幣九十二億元!如果她也想走精品名媛路線,這數字足足可以開五家 台北市BELLAVITA貴婦百貨。 少為人知的是,劉暢也有一段創業經歷。她在剛念完書時,曾經向劉永好借了人民幣十萬元,在成都的春熙路上開了一間飾品店,專賣便宜耳環、項鍊。 這個小生意非常成功。劉永好開玩笑地說,淨利甚至比新希望淨利還要高:投入資本人民幣十萬元,最終淨利達人民幣二十萬元。 看來這對父女都有做生意的腦筋,更關鍵的是,他們都能從基層做起。一個親手抓雞養豬的爸爸、一個親口在大街上叫賣的女兒,財富的起點,真的很簡單。 劉永好 出生:1951年 現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全國政協常委經歷: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乳業協會副會長等 劉永好大事紀 1982 辭去公職,與三兄弟在古家村開辦育新良種場1987 出任成都希望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希望牌飼料暢銷全國1992 成立希望集團1995 任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2001 劉氏兄弟被《富比世》評為中國首富2002 成為中國十大民營企業家2003 任全國政協政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10 獲得中央電視台「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11 《富比世》全球富豪榜排名第310名,中國第14名 |
||||||
|
||||||
富比世》(Forbes)今年的 全球富豪排行榜,長春集團董事長林書鴻上榜了,這位低調的董事長第一次讓外界看到他驚人的實力。但他真正驚人還不只是雄厚的財力,他的體力與鬥志,更可堪稱台灣企業界的第一「鐵人」。 二○○八年,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過世,林書鴻在參加王永慶追思會時,意外被朋友發現他兩手的手臂脫皮了。 原來,林書鴻長年到新北市的金山、萬里的外海來回長泳,一游就是一、兩個小時,所以手臂被太陽曬到脫皮了。生肖小王永慶一輪,一樣是屬龍的林書鴻,這一年已是八十歲高齡了,但體力與耐力驚人。 天天工作,過年也待工廠 林書鴻第二個喜愛的運動,竟然是需要消耗大量體力與速度的羽毛球,至於一般企業家把高爾夫當運動,林書鴻認為太慢太浪費時間。 除了有鐵人般的運動嗜好,林書鴻是全年無休,週一到週五他一定是最早到辦公室、最晚一個離開,遇到週末不上班,林書鴻就看工廠。就連農曆新年,台北放假, 他就跑到工廠過年,初一到初五,一天一個從苗栗看到高雄。到了工廠,林書鴻戴上安全帽,一手就持著一根長木棍,一下爬到最少五層樓高的石化廠頂上,又一下 鑽進了高溫的生產線中,一趟下來又是一、兩小時,既費體力又要耐住高溫炎熱;別的石化廠董事長早已不進工廠了,但林書鴻半世紀來始終不間斷。就是這樣的鐵 人個性,林書鴻把長春集團經營為台灣獨特的石化集團,有許多產品是科技業使用的高毛利特用化學品,例如台積電、聯電等,因此長春集團一直是台灣未上市公司 的獲利王之一。 林書鴻家族早在日據時代就是富甲一方,是北台灣重量級的望族,家族出過國民黨來台初期的省議員、省府委員等等要職。這樣的背景,讓林書鴻勤奮節儉的個性更 加突出與難得,所以長春集團不上市、也很少舉債,土地資產驚人,在台北市北投有上萬坪土地,但長春就是不願意開發。十六億美元的身價,對於林書鴻來說,意 義並不大。 若不是《富比世》這份名單,外界可能沒想到有這樣一位富豪和他背後的鐵人精神。 |
2007-12-06 NM
由於今年股市屢創新高,一年一度以上市公司市值計算的富豪榜,門檻亦是歷來最高,最少要有八十六億身家才能入榜。未能與時並進者,紛紛被來勢洶洶的中國富豪取而代之。
經過一輪汰舊換新後,唯一新上榜的香港富豪,是七十二歲的百麗主席鄧耀。他十五歲開始造鞋,由一間只得四人的山寨廠起家,五十多年來專注鞋業,憑着把握中國內銷龍脈,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家族亦睇好入股其公司,令他身家暴漲至二百三十億元。
此外,今年富豪榜有不少靠內地房地產暴富的新貴,他們共通點是發跡神秘。不過隨着中央強化土地政策,相信內房再難出暴發戶。
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帶來了不少致富良機,今年新上榜的富豪,不管從事地產、零售或礦業,業務均背靠內地,七十二歲才首度登榜的鄧耀亦不例外。由他掌舵的百麗,是國內女裝鞋的最大品牌,但因他為人低調,因此被外界誤以為他是「內地富豪」,殊不知他扎根香港。
和許多在五十年代成長的青少年一樣,鄧耀十五歲已輟學,做學徒造女裝鞋。香港鞋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張錦,和鄧耀差不多同期開始造鞋事業,「當時香港好多人都係靠造鞋搵食,製衣同電子呢啲行業,都係後來先有。」
學了三年師後,他決定出外打工擴闊眼界,適逢當時內地戰亂,不少鞋廠老闆帶着一班造鞋師傅來港設廠,鄧耀便專挑有名的鞋店打工偷師。
至廿三歲,鄧耀終於自立門戶,於九龍城開了一間山寨廠,連自己在內亦只得四人。由於鄰近啟德機場,主要接遊客生意,他接受訪問時曾說:「都係遊客夠闊佬, 今日落單,第日起貨,我哋搏命趕通宵去做,第二朝即刻送去機場。」但由於小工場每日最多造到三對鞋,收入僅能糊口,直到六十年代後期,鄧耀才轉型搞零售鞋 鋪。
九龍城開山寨廠
現於九龍城街頭補鞋的湯伯,當年親眼看着鄧耀做生意,「佢好勤力,朝早九點就開鋪,仲成日企喺門口招生意。佢成日同我講『不論係打工又好,自己做老闆都好,一定要勤力,千萬唔可以偷懶』。」
除了新蒲崗外,鄧耀早年還在佐敦吳松街前鋪後居做生意,生活相當慳儉,即使自己開鞋店,鞋爛了亦只找人補鞋再穿。「佢當時喺對面開鋪,佢老婆成日搵我補鞋,仲好鍾意講價,十元八塊都要慳。」在吳松街經營補鞋二十多年的賴先生說。
當時,鄧耀不過是一個鞋店小老闆,直至七四年才是轉捩點。他睇準文革已近尾聲,膽粗粗經常返內地探路,是首批與內地交流的香港鞋商。港九鞋業職業工會理事 長鄧捷軍說:「佢好早就參加商會,透過商會得到好多去大陸交流的機會。」事實上,他是香港鞋業總會的創會會員,現時更是會長。
直到鄧小平重新上場推行改革,他即率先回國找鞋廠生產鞋,然後運返香港出售,款式則由他親自設計,終於賺了其人生第一桶金,之後便乘勢在香港以「百麗」這品牌經營。
但鄧耀嫌由設計鞋款到工廠出貨,往往需時一年,不能迎合香港變化迅速的鞋款潮流,他遂於八七年在深圳自設廠房,把整個流程縮短至三個月。
但國內建廠要搭通天地線,鄧耀亦曾自嘆:「初時在大陸開廠,申請一個電話都要三個月,還要開通費;連一根釘也要從香港運上去,很艱苦!」
曾經亦北上設廠的湯伯伯亦有同感,「佢真係好有膽,當年返大陸起廠,最少要一百幾十萬,我都有返去起工廠,但真係好難,好快就做唔住。佢話去就去,同人哋講『無錢咪返香港問銀行借囉!』我上個月跟工會去參觀佢間廠,真係好靚好大,仲有卡拉OK房、健身室同球場。」
肥水不流別人田
鄧耀不單膽大,還心思細密,自建廠房後,由於生產量大增,遂將部分產品轉銷內地做批發。但他發現自己的產品受歡迎,不斷湧現冒牌貨,決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在九三年開設專賣店賺到盡,還索性結束香港的百麗零售業務。
惟當時內地零售業對外資屬有限度開放,企業動輒要有千萬元資本才能開業。身家還未算豐厚的他,決定借力打力,利用別人資金,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招攬十六間內地個體分銷商開專賣店,十年間急速擴展至六百多間分店。
直至○四年,內地零售業完全開放,百麗自行開店不再是難事,遂買回特許經營公司的股權,自營零售網絡。現時百麗在國內有近四千間分店,遍布大城小市,甚至 反攻香港,成立STACCATO。香港鞋業商會會長方志綱說:「百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佢店面多,而且品牌定位符合中國高速增長,人們富起來的需要。」因 此生意直線上升,○七年上半年營業額達五十一億元人民幣,盈利逾十億元人民幣。
招聘校長做CEO
在國內,百麗屬中高檔品牌,一對高跟鞋動輒四、五百元,但款式比同類鞋店時尚,而且包裝精美,盒子內的每隻鞋分別用不織布袋包好,還附有一雙供替換的鞋踭,每對鞋並印有檢驗編號及三個月保養,甚至減價貨亦有保養,可見對品質管理非常嚴謹。
廣東鞋業商會名譽會長陳家文說:「百麗對品質要求嚴格,對員工管理亦好嚴。」鄧耀曾說過他的員工工資比其他同業高,因此要求亦會比其他對手更高。這可歸因 於九一年加入的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據悉鄧耀千挑萬選才揀了他加盟百麗。對於這個左右手,鄧耀非常滿意,曾自讚自己「很會挑人才」。現時內地百麗業務,主要 交由盛百椒打理,鄧耀則多留在香港。
盛百椒曾經做校長,為人非常嚴謹,沉默寡言,甚至有員工表示「從來沒見盛百椒笑過」。就連百麗的工廠亦有如學校,大樓外牆刻上一句句的警語來教育員工。
和盛百椒的嚴肅相反,認識鄧耀的人都說他非常隨和,就算身為億萬富豪,亦是如此,經常與鄧耀接觸的香港鞋業總會秘書楊舜卿說:「在他身上,見唔到架子呢樣嘢。」
LV入股推高股價
在鄧耀和盛百椒一柔一剛的帶領下,百麗成功把握內銷而起飛。今年初百麗上市,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母公司Groupe Arnault,亦斥資三千萬美元入股近百分之三。
LVMH 董事長Bernard Arnault在股東大會時表示:「投資百麗是為了分散家族生意風險,百麗並不能與LV或Dior相比,他們便宜很多,但生意很大。我會把他們的地址,交 給家樂福的董事,無人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家樂福會賣他們的產品。」而Bernard Arnault家族,亦是家樂福的股東。
鄧耀為人踏實,公司成功上市集資後才慢慢擴展,今年先後收購Fila及妙麗,再以二十二億元收購內地有男鞋之王的江蘇森達,明顯有意成為全國鞋業龍頭。
不單做生意講求穩打穩紮,私下他亦實是求是,幾十年來從未炒樓,由住佐敦吳松街開始,一步一步細屋換大屋,即使今天貴為百億富豪,亦不過是住在八百多萬元買入的何文田帝庭園一千四百呎單位。
在香港,鄧耀的名氣遠不及其家鄉佛山三水區亨堂村。村民提起鄧耀,無不指他光宗耀祖,皆因他與鄧偉林及鄧強林三堂兄弟,不單為村鋪橋搭路,還捐了六百萬元重建鄧氏宗祠。
鄧耀本應名為鄧耀林,不過大家都慣叫他鄧耀。他堂嫂說:「佢細個唔喺村度長大,好早就落香港,喺十年八年前,佢阿媽話要返來養老,鄧耀先買塊地,起間屋俾佢阿媽,佢阿媽死咗後,間屋都無人住。」
鄧耀現時仍會每年回鄉祭祖,但均是來去匆匆,村長阿豪說:「佢最多食餐飯就走。」
堂兄弟有錢齊齊搵
鄧耀的堂弟鄧偉林,七三年偷渡來港,同樣在吳松街居住,其後亦投身鞋業,創立了擁有Joy & Peace及GEOX等多個品牌的上市公司美麗寶國際(Mirabell)。
鄧耀與鄧偉林不止是堂兄弟,兩人在生意上亦有往來,早年彼此各有入股對方的公司。百麗上市後,美麗寶獲派百麗百分之四點四股權,令美麗寶獲得額外利潤逾三十億元,中期業績因而勁升四十七倍。
除此之外,早於○二年,美麗寶以八百萬元將Teenmix品牌賣予百麗,最近兩年還授權百麗於內地使用Joy & Peace品牌。
雖然美麗寶較百麗更為香港人熟悉,但身家卻差天共地,鄧偉林只得五、六億身家,遠遠不及堂兄鄧耀的二百三十億元。
鄧耀小資料
身家︰$230億
年齡︰72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一子
籍貫︰廣東佛山三水
簡歷
50年 學師造鞋
58年 在九龍城開山寨廠
69年 開設第一間鞋鋪
78年 從上海訂貨至香港,經營批發
79年 創立百麗
87年 在深圳開設廠房
93年 於內地開設首間百麗零售店
98年 成立STACCATO
07年 百麗在港上市
內房水尾富豪
在今年富豪榜中,內地富豪佔了四成四,是歷屆最多,當中大部分是靠房地產起家。這批內房富豪,致富原因往往是低價買地後囤積土儲,再在中國地產市道沸騰的情況下,發展房屋高價出售,做一盤本小利大的生意。
不過,隨着中央不斷加強宏調政策,及國內地價高企,這盤生意已越來越難做,靠地起家怕且已成歷史。
上月中,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及合景泰富主席孔健岷等三名廣州幫,在白松露菌慈善拍賣中,以一百六十三萬元投得一顆白松露菌。
一星期後,他們在麗嘉酒店擺下一場「廣州地產俱樂部晚宴」,邀請約三十名親友享用白松露菌,到場者絕少在香港上流社會出現,和去年投得白松露菌的胡應湘飯 局星光熠熠相比,截然不同。不過,上年胡應湘慨歎白松露菌越來越貴,今年李思廉說只是吃餐「家常便飯」,相比之下,豪氣得多。
事實上,對於現年五十歲,坐擁三百多億身家的李思廉來說,百餘萬只算九牛一毛。他七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證券行業,九三年忽然轉行,與內地人張力在廣州搞地產。短短十餘年,富力由一間十餘人的小公司,化身為市值逾千億的上市公司。
神秘買地置富
富力因擅長以低價買入工廠用地,再把其重新建設及包裝為中低檔的民居出售而揚名。但李思廉說:「現時做地產無咁易啦,因為依家買地要招標吖嘛!」記者追問招標以外還有什麼方法,他則支吾以對:「以前多啲其他方式囉!」
一直以來,內地發展商的賣點是土地成本低,而低價買地的原因,或多或少與政府官員拉上關係。事實上,不少地產富商身邊均有當官經驗的人在旁,例如富力地產 另一掌舵人張力,曾在廣州天河區政府任職;而有「廉價土地之王」稱號的碧桂園,其總裁崔健波以前是碧桂園發跡地北滘鎮鎮長。
中央嚴打非法拿地
碧桂園今年四月上市,楊國強迅即暴富,但他卻把股份全數讓給次女楊惠妍。碧桂園上市後股價扶搖直上;半年間,由招股價的五元三角八仙,升至高位十四元,楊惠妍更成為中國最年輕首富。
不過,近來中央嚴打發展商非法買地及囤積土地,國土資源部四出調查,進行全國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有內地媒體報導,傳言碧桂園其中兩個項目亦遭查,包括重慶及張家界一塊地皮,涉嫌以超低價甚至零成本取地,雖然碧桂園已作否認,但股價亦一度下挫逾三成五。
一名上海官員說:「以前好多發展商都係靠打交道,從而平價取得土地,但現在中央打得很嚴,一般都不敢做了,就算做,也不能做得太便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 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亦說:「以前中國很多人能輕易地靠房地產暴富,但隨着政策慢慢強化,現在不會像以往般容易靠土地富起來。」
加強處罰囤積土地
除了買地較以往艱難外,其實國內一直有政策,規管空置兩年的土地將要被沒收或罰款,只是沒有嚴厲實施。
但中央為了替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開始嚴格調查囤積土地及實施罰款,北京最近便有八塊土地被收回,只是沒有公開是那一間發展商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 中,綠城中國亦被罰了近千萬元,現在部分罰款仍在上訴中。在中央土地政策不斷強化及嚴打下,未來隨時有更多地產商遭到查處。
專門統計內地富豪的胡潤百富發言人劉秀麗表示,過去房地產富豪一直雄霸胡潤百富榜,但近幾年比例其實逐漸下降,由○四年的四成半,下降至○六年的兩成半, 「我們相信這個趨勢會繼續,因為房地產剛發展的時候,門檻很低,買地很便宜,但現在中國土地升值很多,要很多資金才拿得到地,再加上國家政策強化。現在只 有大企業才能發展,規模較小的將會被整合淘汰,至於新企業想現在進入的話,就很難了。」
五十富豪榜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6809.html
前日,胡潤研究院和群邑智庫於上海聯合發佈《群邑智庫·2011胡潤財富報告》稱,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相比去年增長9.7%。在千萬富豪的身份中,有20%的人為10年前就開始炒房的炒房者。
胡潤百富創始人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個人投資方向上,超過1/3的受訪富豪選擇了投資房地產,這一比例在過去三年都有所增長。
房價催生20萬炒房富豪
目前在北京居住的李佳(化名)就是一個憑藉房價而成為千萬富豪的典型。2000年前後,在海外工作掙到第一桶金的李佳開始在北京考慮買房。短短5年裡,李佳在北京朝陽園等13處不同的新建小區置業。此後的幾年間,北京房價攀升了數倍,李佳本人的資產也快速翻倍。
像李佳這樣的職業炒房者在北京為數不少。
胡潤認為全國千萬富豪人數增長,主要原因除了2010年中國GDP增長了10.3%,還有房價的上漲,尤其是高端房產價格的漲幅更大。而億萬富豪人數增長的原因則包括藝術品收藏和對高端房產的投資,如投資老洋房、四合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0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全年平均漲幅在13.7%;而英國萊坊公司的報告稱,上海高端房產的價格去年上漲了21%。
在本次公佈的財富榜中,炒房者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胡潤認為,炒房富豪具有相似特點,都是個人積累一定資金後,就開始進行各種類型的投資,主要投 資房地產,擁有的數套房產,在過去幾年內升值很快。這部分人群大約有20萬人,投資性房產佔其所有資產的60%。他們擁有250萬元以上的自住房產、30 萬元的汽車,另外還有一點點藝術品收藏。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比其他千萬富豪高一點,為45歲,基本從10年前就開始炒房。
超1/3富豪繼續投資房地產
雖然國家宏觀調控目標趨於收緊房地產市場,但超過1/3的受訪富豪選擇繼續投資房地產,這一比例在過去三年都有所增長;選擇投資股票的富豪只有25%,雖然比去年略有增加,但還沒有達到三年前的33%。此外,選擇藝術品投資和私募投資的富豪上升最快。
胡潤研究院指出,有2/3的受訪富豪表示擁有度假房,比兩年前多1/3。寫字樓和各種商舖,近年來成為富豪們投資的熱點。仲量聯行12日發佈的報告稱,由於受投資影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寫字樓和商舖租金大漲,尤其是北京,寫字樓價格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從各地政府頒佈的房地產調控預期可以看出,歸根結底,漲價因素多過降價。」明天信華投資副總經理陳云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整體物價 上漲的因素加劇了,施工隊人工費上漲,資金成本上升了,成本催生樓市會繼續走高。另一方面,在通脹預期下,由於缺乏更多的投資渠道,出於資產保值升值的考 量更多人依舊往買房大軍中擠。這與搶黃金、搶古董沒有太大差別。在各種因素的疊加效應下,房地產仍是最適合投資的渠道之一。」
|
||||||
台灣羅漢松銷售價格屢創新高,一棵羅漢松價格比一輛賓士車還貴,樹齡五十年的羅漢松行情甚至已飆升至六五○萬元。兩岸富豪掀起種樹熱潮,延伸出另類的長線投資,種對樹等於買對股。 撰文‧梁任瑋 近五年來,在國內豪宅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的帶動下,高級庭園景觀苗木市場也逐年擴大。過去,只有獨棟別墅才會用得到高檔植栽,現在已成為房地產市場基本配備。頂級豪宅不只比房價、建材,連庭園裡的植栽,也是比拚豪宅身價的基本條件。 「宏盛帝寶」 掀起豪宅中庭「百萬名樹」熱開啟豪宅大手筆購置植栽風氣者,是有「台灣第一豪宅」之稱的北市「宏盛帝寶」,也是台灣目前為止最大手筆花錢買樹的豪宅。 民國九十四年,當時宏盛建設董事長許東隆就斥資三百萬元,從新竹關西移植兩棵樹齡五百年的九芎樹到中庭,後來更掀起國內豪宅中庭種植「百萬名樹」造景熱。隨著國內景觀樹身價水漲船高,這兩棵九芎樹的身價已上漲至千萬元。 規畫高雄豪宅「都廳苑」的隆大營建團隊總工程師楊景行,曾遇到懂樹的客戶來看房子,遇見稀有的樹種,就連問「這是什麼樹、哪裡找的、一棵多少錢」,測試建設公司的品味與用心程度,可見建築要和自然共存,已成為趨勢。 都廳苑共用三十五種樹木,是高雄豪宅植栽樹種最多的建案,其中最珍貴的是兩棵樹幹直徑四十至五十公分的茄苳樹,三年前買進時每棵單價四、五十萬元,如今已上漲至百萬元身價,晉升名樹行列。 近 年推出的建案特別強調庭園景觀的潤泰創新,在中和「曉山青」、萬華「萬囍」案中,也分別砸上千萬元在中庭種樹。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說,當建商在硬體設施 競爭到一定程度時,類似植栽這種軟性設施的鋪陳,反倒成為自用型買方對於建案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庭園造景的要求已越來越高。 高 級景觀苗木近年身價狂飆,推案量龐大的建設公司,為了控制成本,乾脆比照過去鋼價大漲,提早採購鋼筋的模式,興起買地「囤樹」風氣,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另類 奇觀。因此,園藝業這幾年也興起「代客養樹」服務,樹木多半在建案剛動工時,就已被建商選定,經斷根程序後,再移植至苗圃由專人照顧,等到兩年後再搬到豪 宅,這些費用至少上百萬元跑不掉。 北台灣代客養樹的苗圃多位於金山、萬里、陽明山、南港山區一帶,為了怕竊賊盜樹,苗圃多半隱身在鄉間小路,沒有門牌、鐵門深鎖,進入園區內只見大大小小不同品種樹木,要分辨它們的身分,是綁在樹腰上不同顏色的絲巾,代表背後不同建設公司的主人。 田尾園藝產業 見證台灣豪宅興起史 此外,完工兩年的彰化溪州鄉「苗木生產專區」,是很多台中豪宅建商養樹的重要基地。在這片占地五十三公頃的苗木生產專區,規畫得像科學園區,門口有警衛管制,入內後筆直寬敞的道路兩旁,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田地,只不過科學園區是蓋了廠房,這裡則是種滿上百棵高聳苗木。 台中某家七期豪宅建商,因每年要用數十棵台灣櫸木裝飾庭園,兩年前就來苗木生產專區租三塊地,種植一百多棵櫸木,一年土地租金就二十幾萬元,還有平常請園藝商幫忙照顧的費用,這樣高檔的服務,一年至少得花五十幾萬元。 場景轉到全國最大的花卉供應市場彰化縣田尾鄉,這裡也是台灣苗木身價最高的聚落。 「現在有錢人不玩古董,流行玩盆栽!」彰化縣景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宗仁說,這七、八年因為大陸富豪暴增,大量在台灣、日本收購羅漢松與黑松,田尾每年賺幾千萬元的園藝公司比比皆是,很多農夫其實都是億萬富翁。 羅漢松身價水漲船高的主因,除了天時與地利,中國市場更是最大推手。關稅總局統計,近十年外銷到中國大陸的活樹,每年規模都有一億五千萬元,換算整個苗木市場,產值至少高達數十億元。此外,為了防止病蟲害傳染,台灣苗木只能外銷,禁止進口,使得高級景觀樹的樹量愈來愈少。 中國富豪需求旺盛,但供給卻不及,種植羅漢松也成為田尾全民運動,田尾因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樹木栽種,田尾花園公路沿路隨處可見造形各異的羅漢松,成樹每棵行情平均五十萬元起跳,已不輸一輛國產汽車。 張宗仁的父親,民國六十年代在田尾帶頭大量繁殖棕櫚樹、酒瓶椰子樹外銷到國外,當時「賣三棵可以換一棟透天厝」;到了七十年代,台灣掀起興建高爾夫球場熱潮,草皮、中東海藻需求大增,當時一棵行情就要三、四萬元,屬於高經濟農作物。 到 了八十年代後期,大陸躍升為台灣園藝業者最大銷售市場,田尾很多園藝商紛紛前進全世界最大的苗木買賣市場||廣東省﹁花卉世界﹂設點,也替田尾創造不少身 價千萬元的新富。在廣東也有公司的張宗仁說,「幾百萬元的樹每天都在賣,日前甚至有人成交一棵兩千萬元的羅漢松,創當地天價。」兩年前,在廣東經營園藝苗 木進出口的台商劉志鏞,就返鄉在田尾蓋豪宅,光庭園面積就達八百多坪,大門口最醒目的就是一棵百年羅漢松,園子裡還種滿各種稀有苗木,儼然是樹木博物館, 還被稱為田尾第一豪宅。「樹是名副其實的活古董!」劉志鏞說,樹比藝術品還有生命力,又抗跌,中國富豪買樹不是為了遮陽,已經演變成尋寶、收集,能收藏幾 千萬元的樹,更成為炫耀個人身分地位的表徵。 「羅漢松最高的種植成本是時間」,一位園藝業者坦言,一棵羅漢松從樹苗長到成樹至少要三十年,等到可以賣至少都是下一代的事。換句話說,如果家裡有一棵百年羅漢松賣到千萬元,就等於中樂透般可一夕致富。 「賣方從來不會說要賣多少錢,都是買方出價,再決定賣不賣。」負責替國內許多富豪找樹的李將園藝董事長李坤坡說,台灣保育意識抬頭,有時候去花蓮替客戶移植一棵樹到台北,還要向林務局官員證明有合法移植程序,更讓稀有的景觀苗木有錢也買不到。 田尾鄉就流傳一則故事:田尾種植真柏最多的達人黃天鶴,十五年前已故前立委曾振農曾開價一千六百萬元,要向他買樹齡上百年、日本時代的大庭園黑松。當時曾振農為了維持樹形,原本要開私人直升機吊走,後來因為黃天鶴不願出售而未成交。 樹的美容師 師 徒傳承成田尾鄉特殊行業因為高級景觀樹隨著樹形、樹齡產生極大價格差異,替樹美容的行業也因此在田尾鄉興盛。從事羅漢松塑形八年的園藝師傅許先生說,愈老 的樹愈值錢,但自然生長的樹形較沒有賣相,所以小樹階段就一定要用人工修剪,長大後才會漂亮。不過,羅漢松塑形在台灣沒有課程可以上,只能靠師徒傳承,全 台灣會做的人不超過五組,目前田尾鄉最多,有兩、三組人馬。 許先生透露,替樹造形比替人理髮還複雜,必須爬到樹上一株株處理,工很細。一位師傅每天工資至少五千至八千元,塑形一棵至少耗時一周,別墅主人請一組師傅來修,平均三至五萬元,塑形羅漢松的師傅,旺季可以月入幾十萬元。 像許先生日前才剛塑形完一棵羅漢松,五年前價值一百萬元,一度有人喊價六五○萬元,最後竟以一千萬元賣給屏東一家飯店業董事長,價格較五年前漲十倍。「種對樹等於買對股」,只要兩岸富豪持續瘋樹,囤樹、養樹衍生出來的另類長線投資,還會持續延燒。 羅漢松大變身! 一 棵羅漢松的身價從5000元變成1000萬元的四步驟1. 苗圃培育 樹農大量種植,生長時間長。 樹齡:6年 行情:5000 元2.手工塑形 園藝師傅造形,塑造成彎曲。 樹齡:10 20年 行情:50 萬元3. 仲介銷售 園藝商介紹,含仲介、斷根、移植、保活費用。 樹齡:30年 行情:100 300 萬元 4. 買賣成交 樹齡愈老、榦徑愈粗、彎度愈彎,價格愈貴。 樹齡:50 100年 行情:1000 萬元身價非凡!—— 台灣景觀樹身價排行榜 第1名 日本黑松 單價:2000萬元 樹齡:100多年 收藏者:田尾黃天鶴 特色:造形多變化,代表富貴 第2名 羅漢松 單價:1000萬元 樹齡:60年 收藏者:田尾上野景觀 特色:招財、風飄樹形展現生氣勃勃意境 第3名 真柏 單價:300 500萬元 樹齡:80年 收藏者:田尾李將園藝 特色:姿態優雅、四季翠綠,代表長壽 |
||||||
|
||||||
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自紡織業起家的廣豐賀家出身,不只個人資產雄厚,家族發跡超過四十年,賀家五兄弟各擁一片天,連手打造賀家多元且龐大的事業版圖。 撰文‧徐介凡 寶來證花落元大金,造成金融市場震撼。不過在這場購併大戰裡,除了賣方白家、買方元大金馬家與開發金辜家的動向引人關注,還有另一個人牽動戰局變化甚深,他是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 低調家族堪比遠東、新光 去 年七月,賀鳴珩以寶來證券國內單一最大股東的身分,拋出「要買寶來證股權到一○%」,以及「公開招親」等重話。看在外界眼裡,他不過是個掌管十三億元資本 額期貨事業的老闆,相較於資本額超過兩百億元的寶來證券,似乎完全沒有實力挑戰;但在台灣家族企業界,卻沒人懷疑他的能耐。原因在於,大家更熟悉的是他另 一個身分,源自家族財產超過五百億元、低調到近乎神祕的台北市迪化街紡織世家||廣豐賀家。 一般家族企業多透過控股公司層層交叉持股,建立龐大綿密的家族事業體,廣豐賀家的五位兄弟卻幾乎每人均是獨立分割個體,彼此不但關聯甚低,讓外界完全看不清賀家兄弟之間的連結性,兄弟之間更少有公開互動或是在談話間提0及彼此,讓廣豐賀家的動向更增添不少神祕感。 相較於其他從迪化街發跡的紡織業,包括遠東紡織徐旭東家族,新光紡織吳火獅家族等,賀家並未積極在紡織業垂直整合,反而在一開始便由第二代積極跨進不同產業領域中,開枝散葉。缺少了主要事業體的大架構,也使得廣豐家族知名度逐漸淡化,不若新光或遠東等家族來得深植人心。 場 景回到四十三年前,廣豐賀家第一代賀膺才,便已縱橫台灣紡織界,其中又以毛巾最為聞名。早期台灣家家戶戶的浴室裡,幾乎都要掛著好幾條賀家生產的﹁來福牌 ﹂毛巾。當時,賀膺才更大量轉投資包括綢布莊、百貨公司等事業,財富迅速累積之餘,更因與同鄉元大金控馬志玲家族、泰豐輪胎馬紹進家族等,同樣來自山東的 家族企業友好,而同被稱作「山東幫」,在台灣企業界享負盛名。 一位與賀家結識超過三十年的友人透露,和一般紡織業者最大的不同是,賀膺才雖 出身於傳統產業的紡織業,但卻非常擅長股市的投資操作。賀膺才不但一九八○年代就推動公司股票上市,自己也開始在資本市場裡闖蕩,屢屢獲利的精準股市操 作,在當時企業界廣為流傳,甚至將賀膺才與華新麗華集團的焦廷標齊名。此外,賀膺才亦因此結識不少金融圈的家族,奠定深厚友情,像第一屆台北富邦銀行的監 察人,正是由賀膺才出任。 由於賀膺才經營廣豐早年便已相當成功,也快速累積賀家雄厚的財力,從賀膺才五個兒子的求學時代,便不難看出端倪。 四十年前台灣經濟仍在起步階段,但包括賀鳴玉、賀鳴琴、賀鳴鐸、賀鳴笙等四兄弟在內,每個小孩於大學階段,已分別在美國、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留學, 成為羨煞眾人的留學生。 獨立創富 五傑都從投資起家據賀鳴珩大學同學透露,唯一沒有出國留學的賀鳴珩,在一九八○年考進政大銀行系後,賀膺才更大手筆地送了一輛相當於當時台北市二戶房子價 值的BMW(寶馬)古董車當作禮物。在整個政大只有兩輛車進出校園的年代裡,開名車代步通勤的賀鳴珩,讓全校師生莫不對其出身富裕家庭的印象深刻。 家族財力雄厚,總是容易發生兄弟分家、甚至爭產的問題,就連國泰集團蔡家也逃不過這個命運,相較之下,廣豐賀家雖然財富龐大,卻從未發生這樣的情況,這也成為廣豐賀家第二代五位兄弟最驕傲的事情。 賀 鳴珩回憶父親賀膺才說:「他對我們五兄弟的教育很開放,不論每個人想做什麼,都不會有特別的意見,總是支持,也不會刻意要求接班。」像是老四賀鳴笙在國中 時期,就已相當有想法,主動向父親賀膺才提出想到香港留學的想法,而賀膺才二話不說便立刻答應。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五兄弟影響深遠。 兄弟紛紛在海外完成學業後,五兄弟除大哥賀鳴玉外,其他人都覺得家族事業太無趣,賀膺才亦不強求,只讓賀鳴玉回返廣豐,其餘兒子都放任他們各自朝不同的興趣發展事業。開放式的教育,養成他們獨立自主、各自出外打拚天下的韌性。 有趣的是,賀家每位兄弟打拚事業的起點,幾乎都是來自股票、期貨、房地產市場的操作,完全承襲了父親賀膺才投資精準的眼光,迅速累積人生第一桶金,進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完全不靠父蔭庇佑的廣豐賀家二代,創富過程始終在台灣家族企業間廣為流傳。 從 枱面上看得見的財富計算,廣豐賀家目前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在台灣有兩家,分別為市值約四十六億元新台幣的廣豐實業,以及約四十八億元的寶來期貨;另外一家 海外掛牌的則是香港上市公司||大中華集團,市值約十億元左右,加總起來不過一百億元出頭;但真正有趣的,卻是枱面下以個人身分所持有的現金、房產、股 票、轉投資事業,賀家五兄弟各自都有近百億元的身家,堪稱台灣資本市場上的傳奇家族。 各憑本事 嶄露頭角 像是大哥賀鳴玉在近二十年來,成立廣豐建設(現更名為捷豐投資),積極帶領廣豐從傳統紡織業轉型為房地產開發商,十年前更毅然下令毛巾廠全面停產,積極開發桃園縣八德市占地一.三萬坪規模的土地,讓家族事業重新起飛。除此之外,個人旗下轉投資事業亦不少。 早 先賀鳴玉與好友前開發金總經理胡定吾,一同投資聯安診所,就是其中一例;另外,他個人光是在帝寶就坐擁兩戶,以前陣子法拍屋一戶二.八億元左右成交價格推 估,市價金額就已高達五.六億元,若加計家中其他成員名下股票、海內外不動產等資產,與賀鳴玉友好的傳產老闆推估,身家少說百億元之譜。 至 於曾出任寶來證董事的二哥賀鳴琴,娶了世家泰豐輪胎馬家千金馬紹文,個人並無主要事業。目前生性浪漫、不受拘束的賀鳴琴,在全球各地四處旅行,一方面遊戲 人間,另一方面尋找好的投資標的。賀鳴琴手中握有的房地產數量龐大,光是當包租公,每年就有數千萬元的穩定租金收益進帳,資產實力同樣雄厚。 三哥賀鳴鐸則是留在香港積極發展事業,目前個人除經營香港上市公司大中華集團,投資上海、北京、香港等大中華地區房地產外;更與聯電前監察人王克禎、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人,為麻將桌上交情深厚的「牌友」,時常吆喝一起投資,不難想像,很多投資案都是在牌桌上談成。 例如最近他們最熱中的,便是上海房地產,經常積極跑去上海看房,準備趁著中國打房、房價回落低點時,逢低布局較佳的標的。 四 哥賀鳴笙在台灣雖然知名度較低,但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圈,卻是赫赫有名的媒體一哥。自溫哥華留學後一直待在加拿大的他,在當地靠期貨、房地產投資發跡 後,便積極投資媒體事業,除擁有三十五年老字號、華人聽眾滲透率超過八成的華僑之聲廣播電台外,還包括Channel M電視台、以及︽加中時報︾等其他媒體事業。 排行老么的賀鳴珩雖然經營事業起步時間較晚,但靠著投資致富的功力卻一點也不輸四位兄長,枱面 上雖然只有寶來期貨、寶富期信等公司,但他個人持有的上市櫃公司股票金額卻也不少。除身為寶來證國內單一最大股東外,在旺旺與財政部進場大買國票金之前, 他亦排名十大股東之列,持有國票金近三%。 不過,最近國票金在官股的推波助瀾下,股價屢創新高,市場傳言賀鳴珩已逢高獲利了結出場,依此計算,至少近十億元現金入袋。 各 擁戰場 與分家爭產絕緣此外,他在仁愛路、敦化南路等台北市精華地段擁有近八戶的房地產,一抱就是十幾年,如今不但戶戶都是價值上看億元的豪宅,如果把寶來期貨、 寶來證、加上不動產、現金計算,賀鳴珩的身價遠遠超過一百億元。難怪賀鳴珩的老友說:「老賀不用借錢、貸款,也能隨時拿出二十億元的現金。」像是兩個月 前,賀鳴珩才在上海新天地與泰國分別各買下一戶豪宅,均屬大坪數且坐落精華地段,要價都超過一億元新台幣,他還直呼:「買得便宜。」財力雄厚顯見一斑。 廣 豐賀家二代的五兄弟,事業發展各擁一片天,家族開枝散葉廣布世界各地,儘管平時亦甚少提及其他家族成員,或是一起互動,看似往來並不密切。不過,賀膺才留 下的家族傳統,卻緊緊維繫住了賀家血濃於水的情感,每到農曆過年,廣豐賀家成員只要在台灣,年夜飯的桌上一定全員到齊,這個傳統,即使是大家長賀膺才過世 多年,仍然堅守住;平時一通電話,也一定能夠找到對方。 即使是近日與女星徐若瑄高調公開戀情的第三代賀錫敬,出任寶豐資產管理公司副總一 職,專責開發廣豐集團帳上土地資產,又積極投入一手創辦的︽PAR TIME拓時誌︾媒體事業,身上擔子不輕,不管平日工作再忙,小叔叔賀鳴珩一通電話撥去,也會立刻現身寶來期貨的辦公室,家族感情之深厚不言而喻。 這 一次,賀鳴珩對外說出「要買進寶來證持股達一○%」,曾經就被外界質疑財力不足,而他的回應卻是:「我一個人沒有,我還有四個哥哥啊,其中兩個還是上市公 司老闆,真是搞不清楚狀況。」據了解,除枱面上二哥賀鳴琴原本是寶來證董事外(已改由賀鳴珩親自披掛上陣),包括賀鳴玉、賀鳴鐸等兩位兄長,這次都跟著賀 鳴珩加入了這場購併大戰之中。日前,幾兄弟還一起現身賀鳴玉所投資、位在南京東路四段上的聯安診所開會,一起討論投資寶來證事宜,兄弟感情深厚可見一斑。 相較於其他家族企業分家、爭產等新聞議題不斷浮上枱面,廣豐賀家第二代的五兄弟,卻早在年輕時就各自闖出一片天,完全沒有分家問題的困擾,反而凝聚出更強的家族向心力,同為台灣企業界的一段佳話。 賀家五傑不依祖蔭 各擁一片天 第一代 賀膺才 大 哥 賀鳴玉 廣豐實業董事長, 台灣上市公司,市值46億元二哥 賀鳴琴 房產投資 配偶馬紹文(泰豐輪胎馬家千金)三哥 賀鳴鐸 大中華集團主席,香港上市公司,市值10億元四哥 賀鳴笙 加拿大華僑之聲電台董事長么弟 賀鳴珩 寶來期貨董事長, 台灣上市公司,市值48億元 |
|
||||||
台灣羅漢松銷售價格屢創新高,一棵羅漢松價格比一輛賓士車還貴,樹齡五十年的羅漢松行情甚至已飆升至六五○萬元。兩岸富豪掀起種樹熱潮,延伸出另類的長線投資,種對樹等於買對股。 撰文‧梁任瑋 近五年來,在國內豪宅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的帶動下,高級庭園景觀苗木市場也逐年擴大。過去,只有獨棟別墅才會用得到高檔植栽,現在已成為房地產市場基本配備。頂級豪宅不只比房價、建材,連庭園裡的植栽,也是比拚豪宅身價的基本條件。 「宏盛帝寶」 掀起豪宅中庭「百萬名樹」熱開啟豪宅大手筆購置植栽風氣者,是有「台灣第一豪宅」之稱的北市「宏盛帝寶」,也是台灣目前為止最大手筆花錢買樹的豪宅。 民國九十四年,當時宏盛建設董事長許東隆就斥資三百萬元,從新竹關西移植兩棵樹齡五百年的九芎樹到中庭,後來更掀起國內豪宅中庭種植「百萬名樹」造景熱。隨著國內景觀樹身價水漲船高,這兩棵九芎樹的身價已上漲至千萬元。 規畫高雄豪宅「都廳苑」的隆大營建團隊總工程師楊景行,曾遇到懂樹的客戶來看房子,遇見稀有的樹種,就連問「這是什麼樹、哪裡找的、一棵多少錢」,測試建設公司的品味與用心程度,可見建築要和自然共存,已成為趨勢。 都廳苑共用三十五種樹木,是高雄豪宅植栽樹種最多的建案,其中最珍貴的是兩棵樹幹直徑四十至五十公分的茄苳樹,三年前買進時每棵單價四、五十萬元,如今已上漲至百萬元身價,晉升名樹行列。 近 年推出的建案特別強調庭園景觀的潤泰創新,在中和「曉山青」、萬華「萬囍」案中,也分別砸上千萬元在中庭種樹。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說,當建商在硬體設施 競爭到一定程度時,類似植栽這種軟性設施的鋪陳,反倒成為自用型買方對於建案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庭園造景的要求已越來越高。 高 級景觀苗木近年身價狂飆,推案量龐大的建設公司,為了控制成本,乾脆比照過去鋼價大漲,提早採購鋼筋的模式,興起買地「囤樹」風氣,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另類 奇觀。因此,園藝業這幾年也興起「代客養樹」服務,樹木多半在建案剛動工時,就已被建商選定,經斷根程序後,再移植至苗圃由專人照顧,等到兩年後再搬到豪 宅,這些費用至少上百萬元跑不掉。 北台灣代客養樹的苗圃多位於金山、萬里、陽明山、南港山區一帶,為了怕竊賊盜樹,苗圃多半隱身在鄉間小路,沒有門牌、鐵門深鎖,進入園區內只見大大小小不同品種樹木,要分辨它們的身分,是綁在樹腰上不同顏色的絲巾,代表背後不同建設公司的主人。 田尾園藝產業 見證台灣豪宅興起史 此外,完工兩年的彰化溪州鄉「苗木生產專區」,是很多台中豪宅建商養樹的重要基地。在這片占地五十三公頃的苗木生產專區,規畫得像科學園區,門口有警衛管制,入內後筆直寬敞的道路兩旁,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田地,只不過科學園區是蓋了廠房,這裡則是種滿上百棵高聳苗木。 台中某家七期豪宅建商,因每年要用數十棵台灣櫸木裝飾庭園,兩年前就來苗木生產專區租三塊地,種植一百多棵櫸木,一年土地租金就二十幾萬元,還有平常請園藝商幫忙照顧的費用,這樣高檔的服務,一年至少得花五十幾萬元。 場景轉到全國最大的花卉供應市場彰化縣田尾鄉,這裡也是台灣苗木身價最高的聚落。 「現在有錢人不玩古董,流行玩盆栽!」彰化縣景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宗仁說,這七、八年因為大陸富豪暴增,大量在台灣、日本收購羅漢松與黑松,田尾每年賺幾千萬元的園藝公司比比皆是,很多農夫其實都是億萬富翁。 羅漢松身價水漲船高的主因,除了天時與地利,中國市場更是最大推手。關稅總局統計,近十年外銷到中國大陸的活樹,每年規模都有一億五千萬元,換算整個苗木市場,產值至少高達數十億元。此外,為了防止病蟲害傳染,台灣苗木只能外銷,禁止進口,使得高級景觀樹的樹量愈來愈少。 中國富豪需求旺盛,但供給卻不及,種植羅漢松也成為田尾全民運動,田尾因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樹木栽種,田尾花園公路沿路隨處可見造形各異的羅漢松,成樹每棵行情平均五十萬元起跳,已不輸一輛國產汽車。 張宗仁的父親,民國六十年代在田尾帶頭大量繁殖棕櫚樹、酒瓶椰子樹外銷到國外,當時「賣三棵可以換一棟透天厝」;到了七十年代,台灣掀起興建高爾夫球場熱潮,草皮、中東海藻需求大增,當時一棵行情就要三、四萬元,屬於高經濟農作物。 到 了八十年代後期,大陸躍升為台灣園藝業者最大銷售市場,田尾很多園藝商紛紛前進全世界最大的苗木買賣市場||廣東省﹁花卉世界﹂設點,也替田尾創造不少身 價千萬元的新富。在廣東也有公司的張宗仁說,「幾百萬元的樹每天都在賣,日前甚至有人成交一棵兩千萬元的羅漢松,創當地天價。」兩年前,在廣東經營園藝苗 木進出口的台商劉志鏞,就返鄉在田尾蓋豪宅,光庭園面積就達八百多坪,大門口最醒目的就是一棵百年羅漢松,園子裡還種滿各種稀有苗木,儼然是樹木博物館, 還被稱為田尾第一豪宅。「樹是名副其實的活古董!」劉志鏞說,樹比藝術品還有生命力,又抗跌,中國富豪買樹不是為了遮陽,已經演變成尋寶、收集,能收藏幾 千萬元的樹,更成為炫耀個人身分地位的表徵。 「羅漢松最高的種植成本是時間」,一位園藝業者坦言,一棵羅漢松從樹苗長到成樹至少要三十年,等到可以賣至少都是下一代的事。換句話說,如果家裡有一棵百年羅漢松賣到千萬元,就等於中樂透般可一夕致富。 「賣方從來不會說要賣多少錢,都是買方出價,再決定賣不賣。」負責替國內許多富豪找樹的李將園藝董事長李坤坡說,台灣保育意識抬頭,有時候去花蓮替客戶移植一棵樹到台北,還要向林務局官員證明有合法移植程序,更讓稀有的景觀苗木有錢也買不到。 田尾鄉就流傳一則故事:田尾種植真柏最多的達人黃天鶴,十五年前已故前立委曾振農曾開價一千六百萬元,要向他買樹齡上百年、日本時代的大庭園黑松。當時曾振農為了維持樹形,原本要開私人直升機吊走,後來因為黃天鶴不願出售而未成交。 樹的美容師 師 徒傳承成田尾鄉特殊行業因為高級景觀樹隨著樹形、樹齡產生極大價格差異,替樹美容的行業也因此在田尾鄉興盛。從事羅漢松塑形八年的園藝師傅許先生說,愈老 的樹愈值錢,但自然生長的樹形較沒有賣相,所以小樹階段就一定要用人工修剪,長大後才會漂亮。不過,羅漢松塑形在台灣沒有課程可以上,只能靠師徒傳承,全 台灣會做的人不超過五組,目前田尾鄉最多,有兩、三組人馬。 許先生透露,替樹造形比替人理髮還複雜,必須爬到樹上一株株處理,工很細。一位師傅每天工資至少五千至八千元,塑形一棵至少耗時一周,別墅主人請一組師傅來修,平均三至五萬元,塑形羅漢松的師傅,旺季可以月入幾十萬元。 像許先生日前才剛塑形完一棵羅漢松,五年前價值一百萬元,一度有人喊價六五○萬元,最後竟以一千萬元賣給屏東一家飯店業董事長,價格較五年前漲十倍。「種對樹等於買對股」,只要兩岸富豪持續瘋樹,囤樹、養樹衍生出來的另類長線投資,還會持續延燒。 羅漢松大變身! 一 棵羅漢松的身價從5000元變成1000萬元的四步驟1. 苗圃培育 樹農大量種植,生長時間長。 樹齡:6年 行情:5000 元2.手工塑形 園藝師傅造形,塑造成彎曲。 樹齡:10 20年 行情:50 萬元3. 仲介銷售 園藝商介紹,含仲介、斷根、移植、保活費用。 樹齡:30年 行情:100 300 萬元 4. 買賣成交 樹齡愈老、榦徑愈粗、彎度愈彎,價格愈貴。 樹齡:50 100年 行情:1000 萬元身價非凡!—— 台灣景觀樹身價排行榜 第1名 日本黑松 單價:2000萬元 樹齡:100多年 收藏者:田尾黃天鶴 特色:造形多變化,代表富貴 第2名 羅漢松 單價:1000萬元 樹齡:60年 收藏者:田尾上野景觀 特色:招財、風飄樹形展現生氣勃勃意境 第3名 真柏 單價:300 500萬元 樹齡:80年 收藏者:田尾李將園藝 特色:姿態優雅、四季翠綠,代表長壽 |
|
||||||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頭 30位中,有三位屬本地富豪。李嘉誠排第11位,擁有淨資產值260億美元(約2,028億港元),郭炳江、郭炳聯兄弟和李兆基家族分別排第23位和28 位,分別擁有210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和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身家。 三大家族總共擁有5,100多億港元資產, 倘若把他們的私人投資計算在內,相信總資產值接近10,000億港元。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竟然能夠出現幾位超級富豪,本應是港人之光。奈何大部分港人並不 以此為傲,近年「仇富情緒」更日漸高漲,個別人士甚至以極端手法表達對貧富懸殊加劇的不滿,情況實在令人感到憂慮。筆者早前已撰文,指出恒地主席李兆基如 何透過收購煤氣公司,藉着壟斷氣體市場賺取豐厚利潤。公司並且獲得政府官員及城規會批准,享受土地特殊利益,嘉亨灣和翔龍灣正是煤氣公司「發水樓」的代表 作。李兆基在香港累積巨大財富後,便積極將資金投入認購國企股和內房股。他在2004年成立500億港元的私人投資基金,到2007年下半年已升值至 1,500億元,被封為「亞洲股神」。即使當時恒指已處於高位,他還不斷叫好,預言幾個月後恒指會升至33,000點,甚至36,000點;並不時推介心 水股給股民追捧。近年天匯「天價」售樓,以及突然多了三個孫兒,更令全城矚目。
至於李嘉誠(長和系)及郭氏兄弟(新地)的 致富方程式,同樣是透過早年以低價收購公用事業和土地,再將土地用途轉變而賺取豐厚利潤。兩大家族在地產市場發迹後,便將集團業務走向多元化,投資在電 訊、能源、貨櫃碼頭和零售等業務上。然而這些業務所賺到的回報,遠遠不及地產業務。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集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英國電訊公司 Orange,曾經在1999年錄得過千億元的利潤。之後把資金投放在3G業務,卻虧損了超過1,500億元(還未計利息支出),要靠出售資產抵銷虧損, 要到去年才開始止蝕。過去十年,兩大家族都曾經嘗試過轉型,投資科網和生物科技業務,但結果都是徹底失敗,令小投資者損失慘重。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創立的盈 動獲政府送上數碼港,並且在2000年2月中宣布吞併「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改名為電訊盈科。消息公布後,兩間公司股價大升;但合併後,電盈股價不斷下 挫,至今投資回報(包括股價變動和股息)是-95%,當日投資1萬元的退休人士,今日只剩下500元。
兩大集團即使資金雄 厚,但仍然乘港交所在1999年底設立創業板,搶先將旗下的TOM集團(之前Tom.com)和新意網集團上市集資。兩間科網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令人極之失 望,至今投資回報分別是-88%和-73%。小股東應詳細研究當日上市集資的資金,到底投資了什麼項目,認購了誰人的資產。2001年,新地旗下的九巴, 分拆路訊通上市,將在巴士上賣廣告的收益據為己有,沒有和乘客分享。路訊通自上市後,至今投資回報是-61%。2002年,李嘉誠大兒子李澤鉅高調地將長 江生命科技上市,根據資料,自上市後,公司多年未有派發股息,股價持續下跌,兼且要供股,至今投資回報是-73%。回顧這三大富豪家族的投資往績後,讀者 應該更清楚他們如何累積數以千億元計的財富,亦應明白香港出現貧富不均和「仇富情緒」的一些原因。 |
|
||||||
如果你只有高中學歷,還是一個被高中老師宣判「一輩子也不會成功」的學生。 如果你活到二十七歲,已經做過八份工作,從腳踏車修理工到賣百科全書、影印機、報紙、保險,是個無所不賣的推銷員,但每一份工作最後都被開除。 如果你曾經窮到,必須在路上撿可樂罐,換零錢過日子,甚至連住的地方也沒有,只能當個睡在車上的流浪漢。 你就沒有成功的機會了嗎? 有一個人,在三十六歲之前,就過著這樣的日子,他叫作約翰‧保羅‧狄傑里爾(John Paul DeJoria)。 現在六十七歲的他,身價高達四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根據《富比世》雜誌二○一一年全美四百大富豪排行榜,狄傑里爾躋身全美第六十六大富豪,他的身價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的一‧四倍。 他就是全美第一大獨立美髮沙龍品牌PAUL MITCHELL創辦人暨董事長。 年營收九億美元全球逾十二萬家店,都賣他的商品 四月十五日,他從美國飛到台灣,接受《商業周刊》專訪。 這位身價上千億的富豪,在美國擁有十棟豪宅,及一架私人飛機,出生於嬉皮世代的他,完全不用電子信箱,只靠著電話、傳真及助理,打理分布八十七國的生意。 他紮著小馬尾,蓄著招牌大鬍子,合身黑色西裝,搭配黑色T恤、尖頭皮鞋,略帶嬉皮味,他投資夜店,也是全球第二大龍舌蘭酒品牌Patron tequila最大股東。 從流浪漢到億萬富翁,狄傑里爾千億財富的起點,從七百美元開始。 他三十六歲時,和合夥人米契爾(Cyril Thomson Mitchell),以三罐洗髮產品,白手起家創辦PAUL MITCHELL美髮品牌。現在旗下JPMS公司年營收達九億美元。 他的產品,只在全球十二萬五千家美髮沙龍銷售。就連好萊塢影星亞當.山德勒(Adam Sandler)主演的電影《特務沙龍》,還特別邀請他,客串演出他自己的故事。 他克服創業艱辛!硬湊七百美元起家,後車廂當賣場 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最大差別在,成功的人會做很多不成功的人不想做的事。」 他挑戰不成功的人,所不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克服創業的艱辛:一筆永遠沒到位的五十萬美元創業金。 一九八○年,擔任專業美髮產品業務的狄傑里爾,認識了美髮設計師米契爾,決定創立專門為髮型師需求研發,天然配方的美髮產品品牌PAUL MITCHELL。 原本他們向朋友借了五十萬美元準備創業,對方卻在前一天抽手。 「一九八○年代美國正經歷大蕭條,利率高達二○%,失業率一○‧五%,當時的狀況,比現在還糟。」狄傑里爾回憶,因為他們賣的產品首度採用天然成分,所以售價比同業高了近六成,原本要合作的朋友不看好而臨時抽腿。 原本期待有筆創業基金的他,突然什麼都沒了,口袋只有一百多美元的他和米契爾籌了七百美元當第一桶金。「我還回頭跟我母親借了三百五十元,壓根都不敢告訴她發生什麼!」他笑說。 因為創業經費拮据,為了省油墨錢,他的產品包裝就選擇最簡單的黑白配,結果,這也成了現在PAUL MITCHELL的特色。 完全沒有任何創業計畫,只是基於一股創業衝動,「當時我最大的目標,就是每張支票都能按時支付,不會跳票就好。」狄傑里爾說,剛創業的第一年,每個星期都差一點破產。 當時就由他開著車,後車廂放著米契爾開發的產品,美髮沙龍一家家的跑。由他負責行銷、記帳、打電話等,所有事務一手包辦,米契爾負責向美髮師展示產品的使用。 他為失敗做好準備!連吃五天閉門羹,仍樂觀面對 三十六歲,開著車到處敲門,卻到處碰壁,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因為他二十多歲時,當百科全書銷售業務員,當時業務一個月底薪三十六美元,完全得靠賣更多書才能生活。 他永遠記得,為賣出第一套三百六十五美元的百科全書,整整花五天,面對上百扇甩在臉上的門,才賣出第一套,他每敲一扇門就會聽到「不」。「No、No、No、No、No」邊搖手指,邊講五個「No」的狄傑里爾說,「聽了五天,真的很辛苦!」 這是他克服不成功的人,所不想做的第二件事,他樂觀的說,「你要為更多『失敗』、『拒絕』做好準備,一百扇門在你面前關上,你也要用十足的熱情面對第一百零一扇門。」 在他投入美髮沙龍自有品牌時,當時市面已有逾五十種專業美髮品牌,這些品牌只在美髮沙龍賣,不在超市、零售通路銷售,因此,也從來沒有品牌會打廣告。 但 狄傑里爾卻逆向操作。成立第七年,才剛站穩,一九八七年,狄傑里爾做出驚人之舉,他花錢打廣告,由米契爾拿著招牌產品,文案寫著「這個人不希望你隨便都可 以買到他的產品。(the man doesn't want you buy his products anywhere)」告訴消費者,他們品牌只在髮廊銷售,打品牌知名度,等於幫髮廊做廣告。 他仿造英特爾打造「Intel inside」的廣告做法,在專業美髮界是創舉。代理PAUL MITCHELL的肯邦國際執行長孫希均指出,雖然在大眾品牌這很常見,但是專業美髮品牌是B2B(企業對企業)生意,「沒聽過有人做廣告。」 這個做法,樹立了PAUL MITCHELL,在美國美髮師心中的品牌定位與訊息。「我們永遠和美髮沙龍業者站在一起。」狄傑里爾估算說,「如果我真的經營零售市場,營收至少會比現在更大上四倍。」 他和美髮師同陣線!辦學院培養設計師,教導銷售撇步 這是他打敗不成功的人,所不想做的第三件事:不願意違背他創業的初衷,與美髮沙龍站在一起。 他的公司JPMS營收達九億美元,但全球只有二百五十位員工,平均一個人的產值高達三百六十萬美元。狄傑里爾推估,如果同樣規模,員工人數應該是四倍多,高達千人。 他 相信「保持運作簡單(keep moving part less) ,以少做多邏輯(do more with less)」,公司員工一人身兼兩職以上,一如他早年創業一人得身兼財務、行銷、業務、送貨等數職。他的公司人員精簡,不用養龐大的行銷業務人員,因為在 全球有高達五十萬名的美髮沙龍設計師使用他的產品,這些人都成了他的銷售人員。 狄傑里爾和髮廊的關係不只停留在賣產品,他還教他們變成生意人。 他認為,「髮型師對我們而言不是『金錢』,是『朋友』,這很大的差異。朋友就是得幫助他們順利經營,」他解釋。 一旦販售PAUL MITCHELL商品,當過業務的他,會教導髮廊如何擺設。例如,別把產品高高鎖在櫃子裡,要放在一五五公分到一七○公分身高客人視線所及之處,讓她試用,和顧客說話時,要位於左前方比較能拉近距離。 二十三年前就代理PAUL MITCHELL的肯邦國際負責人朱平指出,「他認為如果你不成功,我也不會成功。」 因此,他不僅協助全美各地美髮沙龍業者做生意,九年前,他花上百萬美元研發教材,利用加盟方式成立美髮學院,培育懂得使用PAUL MITCHELL商品的設計師。 現在全美有一百一十間JPMS美髮學院,是美國最大的美髮學院,每年培養出一萬五千名髮型設計師,學校直到去年才損益平衡小賺。 狄傑里爾的想法,就像蘋果公司的教育方案,提供折扣給學生,從學生時代,就培養他們的使用習慣,未來當他們到美髮沙龍工作後,就自然成為PAUL MITCHELL產品最好的推廣者。 擁有這群剪刀手部隊,即使面臨金融海嘯,其競爭對手歐萊雅的專業美髮部門營收只成長四.一%,JPMS卻可以成長一○%以上。 他敢向金錢說不!拒財團收購,個人持股全數信託 與美髮沙龍設計師站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他的美髮王國,在看似簡單的表象下,狄傑里爾還做出了即使連成功的人,都不想做的第四件事:向金錢說不! 狄傑里爾說,在美國,所有的專業沙龍美髮品牌,一家一家的賣給了各大上市公司集團,「只要成為上市公司一部分,就等於為了『營收成長』,這個品牌一定要走入零售市場。」 走入零售市場,代表美髮沙龍的產品失去特色,沒有獨創性,美髮業者的利潤也就不高。 每年各大美髮集團捧著鈔票上門,送到狄傑里爾面前,收購金額一再加碼,從一億美元提高到五億美元,比當初雅詩蘭黛收購AVEDA(肯夢)的三億美元要高。「就算有人出價一百億美元,我也不賣!」 二○○四年,他做出了美國美髮界獨一無二的動作,他將自己持有超過五一%的公司持股,全部放入長達三百六十年的信託,「現在大家都賣掉了,只有PAUL MITCHELL永遠不賣。」他說,「就算我的孫子的孫子,也不能賣!」 就在採訪的當天,他算一算說,「這個不賣的有效期,到現在為止,還有三百五十三年。」 |
|
||||||
擾攘了三星期的電盈收購戰,本週一終有突破性發展。前花旗銀行董事梁伯韜,以九十一億元購入盈科亞洲拓展持有的兩成多電盈股權,成為電盈第一大股東。 未做過電訊的梁伯韜忽然沾手電盈,背後原來全因李嘉誠。這次李澤楷不顧反對定要出售電盈資產,已經激嬲中央。不方便親自出手的李嘉誠為補鑊,遂找來愛將梁伯韜向城中富豪「敲門」,豈料他們並不賣賬。 而乘機甩身的李澤楷,亦只屬慘勝,套現大計縮水,甚至梁伯韜購入電盈股份,亦要由盈拓提供其中七成融資。 梁 伯韜雖是財技高手,過去亦促成不少大刁,但斷估也不會有百億元獨吞電盈。而記者翻查記錄,他手上亦只有跑馬地樂活道一個自住單位。城中一直流傳,梁伯韜只 是「代理人」,背後有一班財團出手支持。而該個財團中人位位是超級富豪,包括有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信德主席何鴻燊等。 不 過,據榜上有名的富豪表示,梁伯韜的確有聯絡城中富豪,但通通都耍手擰頭,無一落疊。接近富豪人士說:「其實大家都好open-minded(開通),但 問題是在商言商,電盈嘅資產唔見得好值錢。我諗固網拆出來賣,最多只值兩蚊。呢件擺明豬頭骨,買咗都未必有好處。所以大家口頭上就話可以考慮,實質咩都無 落實。」 急上北京撲火 梁伯韜四出奔波搵富豪落疊,其實只是「代客泊車」。在三星期前,李澤楷出聲想出售電盈大部分電訊及媒體資產時,中央因未獲知會,已被激嬲,而網通亦強硬表示不增持或減持股份。就在事件陷膠着之際,在內地有大量業務的李嘉誠親自飛上北京解話。 「佢 同中央講,會搵梁伯韜做中間人,買起電盈股份。如果無人肯要,佢會出晒全部錢包底!」一名消息人士說。不過,李嘉誠未料到的是,這批一向關係良好的富豪並 未賣賬;但由於已作出承諾,李氏要即時平息中央怒火,暫時解決此事,遂趕忙在上週五促成交易。而梁伯韜亦已會見網通及國資委有關人士,獲得「祝福」。 在本週一的記者會上,梁伯韜被問及李嘉誠有否參與收購計劃,他拒絕回答,記者再三追問,他曖昧地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根據電盈公告,梁伯韜在本週一先付五億元訂金,再在十一月尾付二十二億元,即全部款項的三成;一年後再付七億八千萬元。餘數五十六億元,則在此後半年付清。 這 種分期付款方法,在股權交易中並不尋常。就算○○年李澤楷收購香港電訊,須籌借銀團貸款數百億元,交易由提出到正式落實,亦只是半年。現時梁伯韜買股的情 況,就好像買樓,竟然可以先付首期,再在長成交期內找人接棒。李澤楷更在本週二承認,盈拓替梁伯韜提供其中七成交易費用的融資。 拆骨最和味 不 過,梁伯韜想找人落疊,相信要重組電盈。事關現時電盈雖已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刻,亦正如李澤楷本週一所言,做到固網、寬頻、寬頻電視、流動電話四合一,但未 來前景只屬穩定,難有大增長;而且固網競爭大,市場佔有率不斷萎縮,亦是致命傷。市場相信,作為財技高手的梁伯韜,要執靚電盈,最快捷辦法就是幫其「拆 骨」。 「現時電盈盤數唔靚,好大程度係佢嘅稅務效率(tax effectiveness)低得唔合理。」一名外資分析員說。 根 據電盈去年年報,其除稅前盈利達到二十九億元,但稅項支出竟高達十一億元,佔了盈利的三成八,令到除稅後盈利只得十八億元。該分析員說:「咁係因為李澤楷 當年買入香港電訊時,借錢太多,而這些債項的利息支出並不是營運開支(operating expense),所以不能扣稅,結果令電盈的稅務負擔極重。」若然將電盈拆骨出售,所得資金便可減債,利息負擔亦可減輕。不過,中央企硬電訊資產不可落 入外國人手中,相信最終可「拆出」的,是較有前景的NOW寬頻電視,或地產項目。 李嘉誠愛將報恩 未來梁伯韜將有大把機會一顯財技,而這亦是他「報恩」的時候。事關過去梁伯韜能在金融界順風順水,全賴李嘉誠帶挈。 梁伯韜與李嘉誠的淵源,早於八○年開始。當時梁伯韜加入滙豐銀行附屬的獲多利當商人銀行家,上司為後來成李澤楷愛將的袁天凡,翌年獲多利為李嘉誠旗下的國際城市(現已私有化)安排上市,梁伯韜首次為李嘉誠效力。 八五年梁伯韜過檔萬國寶通(現稱花旗),負責建立商人銀行部。兩年後萬國寶通為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即長實、和黃、嘉宏(現已私有化)及港燈,安排供股,集資一百零三億元,創下當時香港股市最高供股金額的紀錄。而供股不久後便發生十月股災,恒指從高峰三千九百多點跌至一千八百多點。 八八年九月,梁伯韜與上司杜輝廉離開萬國寶通,打算成立一間搞上市、收購合併及直接投資的金融機構,李嘉誠不但入股支持,更拉攏中信集團入股,令他們順利創立百富勤集團。 梁伯韜簡歷 年齡:52歲 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物業:跑馬地樂活道18號樂陶苑A座中層一單位 1980:12月加入滙豐集團的投資銀行獲多利公司(現易名為滙豐投資銀行),與袁天凡共事。 1985:梁伯韜、袁天凡一同跳槽到萬國寶通(現稱花旗銀行),杜輝廉成為梁的上司。 1988:梁伯韜離開萬國寶通,夥拍杜輝廉創辦百富勤證券。成立時得李嘉誠等富豪支持,集資$3億。 1990:從香植球手上購入泰盛,百富勤藉此上市,並在九十年代協助多家大型紅籌公司來港上市,其中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實業等。梁伯韜因而得「紅籌之父」稱號。 1998:97年百富勤於印尼的投資失利,導致嚴重虧損,至98年1月被強制清盤。及後法國國家巴黎銀行入主百富勤,梁伯韜與部分員工過檔新公司,組成BNP百富勤。 2001:7月加盟花旗集團旗下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公司,任亞太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上任後更重金禮聘趙紫陽媳婦任克英任其副手。 2003:雖最終成功安排中國人壽上市,但掛牌前 曾鬧出股份分配通告出錯事件,險些令上市告吹。 2004:協助網通上市, 集資近百億。 2006:2月辭去花旗亞太區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職務,轉任花旗高級顧問。梁伯韜離開花旗後成立私人投資基金,市傳獲本地富豪提供逾$10億美元(逾$78億港元)的啟動資金(seed money)。上週五梁更辭任花旗顧問。 御用保薦人 不過,在金融界叱咤一時的梁伯韜,在九八年遇上了人生最大的挫折,百富勤因投資印尼失利倒閉,部分業務被收購,並改名BNP百富勤,梁伯韜擔任副董事長,他的事業又再因李嘉誠翻開新一頁。 ○○年,梁伯韜為李嘉誠旗下的tom.com作保薦人到創業板上市。由於BNP百富勤只安排了十間銀行收表格,結果製造出萬人空巷趕入飛的局面。TOM上市前傳出暗盤至少十二元,較招股價一元七角一仙高出六倍!兩年後,長實分拆旗下的長江生命科技集團在創業板上市,保薦人又是○一年從BNP百富勤轉投花旗銀行的梁伯韜。 在投資銀行界打滾了二十六年的梁伯韜,工作很講求效率,罵人亦罵得厲害。他在百富勤的下屬便表示,若下屬工作上犯錯,梁伯韜會作出嚴厲的指責,而且聲浪很大,辦公室內外同事也能清楚聽到他罵人的內容。 近幾年梁伯韜較前低沉,三年前他安排中國人壽上市,但掛牌前卻鬧出股份分配通告出錯的鬧劇,險些令上市告吹。今年初他辭去花旗亞太區主席職務,轉為花旗高級顧問,上週五他索性辭去顧問一職。 小小超甩身「慘勝」 而 成功甩身的李澤楷,其實只算「慘勝」,他本週一會見記者時亦忍不住說:「(這宗交易)一定無賣資產咁好。」依麥格理和新橋提出的拆骨方案,估計涉資約六百 億元,扣除百多億負債後,若盡派作股息,持有盈拓七成五的李澤楷實收約六十億元,而電盈還可保留持有貝沙灣等地產項目的盈大地產,以作日後發展。 但 現時根據今次的交易,李澤楷只能以每股六元,出售盈科拓展持有百分之二十二點六六的電盈股份,涉資九十一億多元。照計算可以套現接近六十九億元,但扣除他 私人向小股東派發的特別股息及成本後,李澤楷只淨袋四十六億,較澳洲麥格理又或新橋的方案,實收少了兩成三。證券界人士便說,以李澤楷愛做買賣的性格,每 宗交易都會「去到盡」,今次賣股份的得益,便遠低於將電盈的資產「拆骨」出售。 至於觸怒中方,與中方關係破損這個更是沉重的代價。網通一開 始便強硬表態,反對李澤楷將資產售予外國財團,聲稱以「商業原則」為先的李澤楷,似乎沒有考慮到這點,最後交易亦因為中方不滿而告吹。有市場人士就相信, 李澤楷的野心是拓展海外的事業,內地市場並不是他的首選。但無論如何,他日後跟中央打交道,相信要做更多修補工作。 要「執手尾」的,還有他 與父親李嘉誠的關係。李澤楷一向自視甚高,十分反感外界認為他靠父蔭,因而多次向外界表示,自己的業務會與長和系劃分得清清楚楚。據梅鐸較早前向旗下報章 The Australian表示,李嘉誠其實曾想親自出手,購入電盈資產救仔,但卻遭李澤楷拒絕,結果折衷地要找梁伯韜出手。而李澤楷亦曾表示,當年他將有意收 購香港電訊的通告傳真予聯交所後,才致電通知父親,此事令李嘉誠激到跺地,數日互不瞅睬。 梁伯韜與李嘉誠父子關係 1981:梁伯韜首次為李嘉誠旗下的國際城市安排上市,打破當年上市紀錄,凍結資金$53億。 1987:協助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和黃、港燈及嘉宏集資$103億,創下當時最高供股金額紀錄。 1988:跟萬國寶通時上司杜輝廉合組百富勤,得李嘉誠、榮智健、胡應湘等富豪入股支持,集資$3億。 1989:長實私有化廣生行失敗,將股權轉讓予百富勤,梁伯韜以派高息財技成功收購廣生行。 1999:協助李澤楷收購得信佳集團,借殼把盈科數碼動力上市,復牌後該股股價急升,創造科技股神話。 2000:2月梁伯韜說服銀行家,極速集資一億美元借給盈動,作為收購香港電訊的部分資金來源。3月又協助和黃分拆tom.com上市,掀起熱潮,超額認購668倍。 2002:7月安排長江生命科技上市。 2003:為電盈配股集資$30億;另又為TOM旗下之TOM Online上市,公開招股超額不足100倍。 派息九牛一毛 李澤楷並未明言為何要急於甩身套現,他否認要收購海外媒體資產,做其傳媒大亨;但對《信報》,則非常感興趣。然而,被李澤楷離棄的小股民,將成為最大輸家。 一直自稱要為小股民做點事的李澤楷,本週一公布股權易手的同時,多番強調會私人拿出十三億八千萬元,作為特別現金股息,派予電盈小股東,即每股約為三毫三到三毫八。他感性地說:「當我寫張十三億八嘅支票時,就會好開心!」 不 過小股東對李澤楷依然怨恨,認為現金股息只是九牛一毛。例如手上持有數千股電盈的城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他首次入市時,正值李澤楷收購得信佳, 股價一元,另一次是盈動收購香港電訊之前,股價已升至十二元。以股價五合一之後計,他的平均買入價是三十二元五角,但本週二收市時,電盈每股只值五元一 角。換言之,每股貶值八成多。「好多小股民因八號仔而損失好多,今次派息只因為佢(李澤楷)良心過意唔去。我覺得佢今次算係為小股民做咗件小小嘅好事,好 過冇啦!」 而電盈本週二復牌後,股價曾一度大跌百分之九,已反映市場對梁伯韜打骰的電盈,投下不信任票。信誠證券聯席董事連敬涵表示:「電 盈短炒長揸都唔掂。」他解釋,雖然電盈的股價回落至五元,可以暫時企穩,但短線難以回升至五元六高位。長遠而言,這隻股份有太多不明朗因素,包括管理層變 動和日後公司會否再出售資產等等,都令投資者卻步。事實上,市場正揣測今次的交易完成後,電盈的董事可能會「執位」,這些都為電盈添上很多不明朗因素,預期小股東要翻身將有排等。 李澤楷沽出電盈事件簿 6月19日:電盈停牌,發通告謂6月16日獲一名獨立第三方提出的無約束力意向,收購電盈電訊及媒體資產,其後證實第三方為麥格理。 6月20日:網通發表聲明,表示不願意看到港人擁有和管理的電盈或其主要資產狀況發生任何變化。 6月21日:電盈表示日前接獲第二份由TPG Newbridge 提出之收購意向,並指出售資產無需網通同意。 6月22日:有報導說電盈會於收購落實後私有化,電盈復牌七分鐘再停牌。 6月28日:梅鐸在旗下的《澳洲人報》 (The Australian) 表示新聞集團擬加入麥格理牽頭的財團, 聯手洽購電盈資產。 7月1 日:國安環球投資公司的廖婉庄自稱為北京中信國安附屬公司,有意夥同網通合作洽購電盈資產,後北京中信否認旗下有國安環球投資公司,並說將保留對此採取必要法律措施的權利。 7月3日:召開董事會後,李澤楷稱氣氛良好,但仍未有「完全的決定」,數天內將繼續召開董事會討論。 7月10日:梁伯韜開記者會,宣布購入李澤楷手上22.66%電盈股權,作價每股$6.00,涉資約$91.6億。 電盈股價圖 19/6:宣布有第三者擬收購資產,停牌前報$4.8 7/7:傳出有財團擬收購李澤楷手上盈科股份滋$5.55 11/7:梁伯韜宣布收購電盈股份後,首日復牌$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