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要慌 人民幣只是在“壓力測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21

本文作者為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文章同時還載於微信公眾號“XYMACRO”

近兩天,央行一改11月下旬以來引導中間價升值的做法,快速貶值,引發匯市恐慌。我們的看法:

1)  中間價貶值是 “壓力測試”,確認“資金流出壓力大於流入壓力”;

2)  匯市情緒需一段時間趨穩,但“跌停板”限制了實際貶值空間;

3)  現在中間價在6.13左右,而我們認為6.15是中期的“中樞“;

4)  “貶值促出口不是選項”,穩匯率+松貨幣“是大概率事件

中間價貶值的“測試”結果:市場神經很脆弱

潘功勝行長近期在講話中指出“美元匯率的走強… …可能會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實際上,除歐央行QE之外,近期包括丹麥、加拿大等在內的各國央行紛紛放松,引發市場對全球央行競相貶值的擔憂。在這種脆弱的情緒下,人行連續兩日引導中間價貶值,引發“人民幣加入貶值大軍”的恐慌情緒。在岸即期匯率相對於中間價貶值幅度創下歷史新高

20150127yuan1

匯市短期震蕩,但實際貶值空間有限

11月人民銀行降息之後,市場的貶值預期曾經有過一波快速上行,而隨著人民銀行之後維持中間價的強勢,進入2015年這一貶值預期有所緩和。但中間價近兩日的走弱,顯然再次觸動了市場脆弱的情緒。從掉期市場隱含波動率來看,短端有所上揚,顯示市場對於短期內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有所回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人民幣即期匯率已經接近2%的“跌停線”,因此未來即期匯率的貶值速度最多將與中間價保持一致,因此實際上貶值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

20150127yuan2

匯美元走強致貶值的影響被誇大

鑒於市場對於“美元走強,資金外流”的擔憂仍然很高,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下我們的看法。實際上此前已經說過多次(如12月17日的微信《原油及新興市場的現狀及展望-電話會議紀要》)。從本輪資金流動的情況來看,11月盧布貶值以來,新興市場中對外凈負債較高的東歐、拉美是除資源國之外資金流出較多的區域,而亞洲新興市場則因為對外凈債權較高,資金流出壓力並不大。實際上,從有效匯率走勢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由於中國手握2萬億美元的對外凈債權,因此單純的資金撤出對中國的沖擊不大。如果從對外資產負債“平表”的角度來說,人民幣甚至有升值壓力。

20150127yuan3

“貶值促出口”不會是人行的想法

近期多個國家貨幣貶值,引發對“匯率戰、搶需求”的擔憂,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很大程度上也與此有關。然而,我們傾向於認為,當前人民銀行匯率的操作,出口應該是排位較低的一個因素。且不說人民銀行的職責不在於此,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缺需求的背景下(參加我們年度國際宏觀報告《有錢沒需求》),考慮到中國產品的可替代性較高,貶值刺激出口,必然會遭致更多的貿易保護,得不償失。

20150127yuan4

中期來看穩定匯率利大於弊

無論是本次“壓力測試”中市場在中間價貶值後的恐慌情緒,還是未來建立雙/多邊自貿區的需求,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都意味著中期來看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是必須的。我們傾向於認為兌美元6.15應該是中間價中期的一個中樞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排除中間價有重回6.15附近的短期可能性,但趨勢性兌美元貶值的可能性仍然較低。

“穩匯率+松貨幣”:放松更依靠貨幣政策

無論是潘功勝行長的表述、以及上周外管局管濤司長對4季度數據解讀的發言中,我們都可以看出當前人民銀行對於跨境資本流動的關註。由於本次“壓力測試”的結果是“資金撤出壓力大於流入壓力”,因此穩定匯率避免資金大幅流出,同時通過貨幣放松刺激經濟的可能性就進一步提高(把“池子”的水放出來)。我們傾向於認為“穩匯率+松貨幣”仍將是未來一階段央行貨幣政策的組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23

產油國及新興市場貨幣全線崩盤 墨西哥巴西壓力山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18

周五早上,產油國及新興市場貨幣全線崩盤,墨西哥和巴西貨幣暴跌。

墨西哥比索重挫,美元/墨西哥比索重回15上方。

20150129_mxn1

墨西哥比索跌至2009年3月以來新低。

20150129_mxn

巴西雷亞爾不甘示弱,跌至近10年低點。

20150129_mxn3

產油國外匯匯率下行至新一輪周期低點。

20150129_mxn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66

經濟數據壓力山大 中國何時加入“全球大寬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43

昨日公布的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PMI將近兩年半以來首次跌破50,顯示制造業活動收縮,中國政府增加刺激措施、追隨新一輪全球大寬松浪潮的可能性因此增加。

繼去年中國公共財政收入自1991年以來首次重回個位數增長後,上周末又傳出中國經濟數據的壞消息。昨日中國統計局公布,今年1月中國制造業PMI為49.8,不但低於50.1的前值和50.2的彭博調查預期值,而且是2012年10月以來首次低於50的榮枯分水嶺。《華爾街日報》援引分析師觀點稱,制造業PMI表現出,要在未來幾個月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政府需考慮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

《華爾街日報》報道提到,匯豐銀行經濟學家馬曉萍認為,1月制造業PMI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需求增長仍疲弱,此前包括註入流動性、降息、房貸新政等多種政府支持措施迄今為止收效有限。考慮到中國CPI通脹下滑,去年全年為2%,加之國際油價大跌和國內需求增長放緩,馬曉萍預計中國央行可能再度降息。

面對國際油價暴跌壓低通脹預期和除美國以外地區普遍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環境,上月歐洲央行公布萬億歐元QE後,瑞士央行、丹麥央行均決定降息,加拿大央行和新加坡央行均出乎市場意料宣布了寬松措施。去年12月加息650個基點俄羅斯央行還在上月意外逆轉,公布降息200個基點。

去年11月中國央行已公布兩年來首次降息,一些機構仍預計今年中國央行還可能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準)或者繼續降息。上月華爾街見聞援引摩根大通報告預測稱,今年上半年會有一次以上降息,兩次降準,首次降準可能就在本月19日以前。

PMI,制造業PMI,降息,降準,中國人民銀行

德意誌銀行駐香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預計,疲弱的中國數據會促使中國政府采取進一步寬松的行動。但提及此預測的彭博報道指出,張智威和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等經濟學家此前都認為,中國央行會推遲降準,因為降準會產生股市泡沫的風險。上周五上證綜指連續第四個交易日收跌,當周跌幅創一年來新高。

彭博經濟學家Tom Orlik也在報告中提到,A股正在失去上漲動力,1月數據又顯示了經濟增長形勢仍在漸漸惡化,這為中國央行進一步寬松奠定了基礎。Orlik預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央行會再度降息。

澳新銀行則是預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央行會降準50個基點,將存款利率下調25個基點。上述彭博報道稱,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中國制造業仍面臨去杠桿的壓力,制造業的通縮持續,去庫存還未結束。

中國人民銀行,存款準備金率,RRR,降準,貨幣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78

外管局:銀行結售匯連續六個月逆差 凸顯資本外流壓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3

外匯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銀行結匯9923億元人民幣(等值1620億美元),售匯10427億元人民幣(等值1702億美元),結售匯逆差504億元人民幣(等值82億美元)。這已經是銀行結售匯第六個月呈現逆差,但規模小於12月份的571億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的網站曾提到,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稱,銀行結售匯逆差和其他諸多指標早已顯示我國出現資本外流且流出壓力逐漸加大:

境內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已逐漸發生逆轉。2014年第一季度,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關系的即遠期結售匯差額(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重複計算的影響後,即“即期結售匯差額+未到期遠期結售匯差額變動額”)為順差1649億美元,第二季度順差降至僅有25億美元,第三季度轉為逆差305億美元,第四季度逆差進一步增至513億美元,較上季增長了68%。全年,即遠期結售匯順差85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了74%。

進出口順差擴大不反映為外匯儲備增加。2014年第二、三季度,海關統計的外貿進出口順差合計達2144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同期國際收支口徑的外匯儲備資產(剔除了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的估值影響)僅增加了224億美元,同比少增85%,其中第三季度外匯儲備資產實際減少了4.3億美元。相應的,第二、三季度,在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734億美元和722億美元的情況下,資本項目連續兩個季度凈流出,分別為162億美元和90億美元。第四季度,海關統計的進出口順差1262億美元,與第三季度水平大體相當,同比增長39%,而外匯市場卻持續供不應求,且供求缺口環比還擴大了68%。因此,當季出現資本項目逆差增加、儲備資產下降更多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符合“貿易順差越大、資本流出越多”,或者說“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規律。

央行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也早現端倪。2014年末,央行外匯占款余額27.1萬億元,較上年末新增6411億元,增幅較上年減少了77%。其中,第一季度增加7879億元,第二至四季度連續負增長,分別減少了18億元、113億元和1334億元,這與各季外匯儲備資產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2104年末,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38430億美元,較上年末新增217億美元,增幅較上年回落了96%,也反映了全年外匯儲備資產較上年少增73%的基本事實。從季度數據看,第一、二季度外匯儲備余額分別增加1268億美元和451億美元,第三、四季度分別減少1055億美元和447億美元。第四季度,之所以在外匯儲備資產降幅由上季4.3億美元增至293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余額的減幅反而收窄,主要是因為當季美元匯率升值勢頭較三季度有所減緩,而其他資產價格的漲幅增大,正負影響相抵後,估值效應對外匯儲備余額的推低作用有所減小。

除了近期頻繁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本月4日晚,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財經網援引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稱,降準只是為了緩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所帶來的影響:

降準後市場情緒高漲將會是短暫的;降準背後含義更多是是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而非大幅度寬松:在市場漫長地等待之後,央行終於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此前央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等充滿了克制的言論,並釋放了不願意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降準後,海外中國市場無論是利率產品還是股票都大幅走強,但是隨著交易到尾盤時卻回吐了部分漲幅。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降準的時間點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們並不能茍同。昨天,中國最新的的經常性賬目、資本賬目和金融賬目數據顯示,中國自2014年3季度起一直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不能等同於資本外逃)。同時,央行的外匯儲備也開始下降。在近二十年的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三個降準周期:1997年底至1998年、2008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在每個降準周期均伴隨著資本外流的現象(圖表1,紅色長方形標示)。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賬目之間必須平衡,除非該國央行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中國一直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央行一直在回籠外匯並壓抑人民幣的匯率,同時積累外匯儲備,並利用存準率鎖定過剩的流動性。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約對應的是12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的20%(存準率)。鑒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央行再沒有必要把存準率維持於20%(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的情況下,2015年將有更多類似性質的降準。但這種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的下降,而不應被視為大幅度寬松。

根據外管局,銀行代客結匯9145億元人民幣,售匯985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714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778億元人民幣,售匯56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210億元人民幣。

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215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575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35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835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787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結匯486億元人民幣。

2015年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8415億元人民幣(等值3006億美元),對外付款16165億元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2250億元人民幣(等值367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70

外管局:銀行結售匯連續六個月逆差 凸顯資本外流壓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3

外匯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銀行結匯9923億元人民幣(等值1620億美元),售匯10427億元人民幣(等值1702億美元),結售匯逆差504億元人民幣(等值82億美元)。這已經是銀行結售匯第六個月呈現逆差,但規模小於12月份的571億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的網站曾提到,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稱,銀行結售匯逆差和其他諸多指標早已顯示我國出現資本外流且流出壓力逐漸加大:

境內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已逐漸發生逆轉。2014年第一季度,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關系的即遠期結售匯差額(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重複計算的影響後,即“即期結售匯差額+未到期遠期結售匯差額變動額”)為順差1649億美元,第二季度順差降至僅有25億美元,第三季度轉為逆差305億美元,第四季度逆差進一步增至513億美元,較上季增長了68%。全年,即遠期結售匯順差85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了74%。

進出口順差擴大不反映為外匯儲備增加。2014年第二、三季度,海關統計的外貿進出口順差合計達2144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同期國際收支口徑的外匯儲備資產(剔除了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的估值影響)僅增加了224億美元,同比少增85%,其中第三季度外匯儲備資產實際減少了4.3億美元。相應的,第二、三季度,在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734億美元和722億美元的情況下,資本項目連續兩個季度凈流出,分別為162億美元和90億美元。第四季度,海關統計的進出口順差1262億美元,與第三季度水平大體相當,同比增長39%,而外匯市場卻持續供不應求,且供求缺口環比還擴大了68%。因此,當季出現資本項目逆差增加、儲備資產下降更多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符合“貿易順差越大、資本流出越多”,或者說“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規律。

央行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也早現端倪。2014年末,央行外匯占款余額27.1萬億元,較上年末新增6411億元,增幅較上年減少了77%。其中,第一季度增加7879億元,第二至四季度連續負增長,分別減少了18億元、113億元和1334億元,這與各季外匯儲備資產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2104年末,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38430億美元,較上年末新增217億美元,增幅較上年回落了96%,也反映了全年外匯儲備資產較上年少增73%的基本事實。從季度數據看,第一、二季度外匯儲備余額分別增加1268億美元和451億美元,第三、四季度分別減少1055億美元和447億美元。第四季度,之所以在外匯儲備資產降幅由上季4.3億美元增至293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余額的減幅反而收窄,主要是因為當季美元匯率升值勢頭較三季度有所減緩,而其他資產價格的漲幅增大,正負影響相抵後,估值效應對外匯儲備余額的推低作用有所減小。

除了近期頻繁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本月4日晚,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財經網援引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稱,降準只是為了緩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所帶來的影響:

降準後市場情緒高漲將會是短暫的;降準背後含義更多是是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而非大幅度寬松:在市場漫長地等待之後,央行終於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此前央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等充滿了克制的言論,並釋放了不願意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降準後,海外中國市場無論是利率產品還是股票都大幅走強,但是隨著交易到尾盤時卻回吐了部分漲幅。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降準的時間點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們並不能茍同。昨天,中國最新的的經常性賬目、資本賬目和金融賬目數據顯示,中國自2014年3季度起一直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不能等同於資本外逃)。同時,央行的外匯儲備也開始下降。在近二十年的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三個降準周期:1997年底至1998年、2008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在每個降準周期均伴隨著資本外流的現象(圖表1,紅色長方形標示)。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賬目之間必須平衡,除非該國央行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中國一直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央行一直在回籠外匯並壓抑人民幣的匯率,同時積累外匯儲備,並利用存準率鎖定過剩的流動性。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約對應的是12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的20%(存準率)。鑒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央行再沒有必要把存準率維持於20%(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的情況下,2015年將有更多類似性質的降準。但這種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的下降,而不應被視為大幅度寬松。

根據外管局,銀行代客結匯9145億元人民幣,售匯985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714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778億元人民幣,售匯56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210億元人民幣。

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215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575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35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835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787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結匯486億元人民幣。

2015年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8415億元人民幣(等值3006億美元),對外付款16165億元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2250億元人民幣(等值367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93

人民幣貶值壓力巨大 看空大軍漸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57

在2014年人民幣結束只漲不跌的“神話”之後,一系列疲軟的中國經濟數據讓市場開始擔憂人民幣將面臨更多的貶值壓力。

CQG本周二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價格跌至6.2765,遠低於當天央行設立中間價6.133。在岸人民幣本周一和周二也連續兩個交易日逼近“跌停價”。2015年至今,人民幣貶值幅度達到0.8%,去年全年則貶值2.4%,為2005年以來之最。

許多投資者開始認為中國需要跟隨全球央行步伐——主動壓低人民幣匯率才能緩解經濟增速放緩的現狀。

管理著32億美元的 Cambridge Strategy首席投資官Russell Thompso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中國經濟開始放緩的大背景意味著人民幣今年將繼續貶值。我們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轉為看空態度,中國可能會陷入債務陷阱之中。

管理規模10億美元的Omni Macro Fund策略主管Chris Morrison則認為,

即便中國央行不明確表態讓人民幣貶值,市場也會逐漸拋售人民幣。人民幣貶值有利於經濟複蘇。但是問題在於,中國央行一旦流露出這種意向的話,短期的資本外流會明顯加劇。不過我們目前並沒有做空人民幣。

管理規模達到2400億美元的先鋒資產貨幣策略主管Paresh Upadhyaya稱,

人民幣單邊升值已經成為歷史。市場此前還沒有經歷過中國經濟出現如此的放緩,因此趨勢的轉變對一些海外投資者而言可能會代價慘重。

新加坡銀行高級貨幣策略師Sim Moh Siong在本月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在周邊國家競相貶值本國貨幣的情況下,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性正在降低。如果人民幣繼續選擇亦步亦趨緊盯美元的話,在強勢美元的大環境下,中國勢必失去更多的競爭力。他預計未來中國央行可能會將日交易波動範圍從目前的2%放大至3-4%,未來6-12個月內,美元對人民幣有望升至6.35。

中國央行本周二公布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2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二個月減少千億元。考慮到當月外貿順差創新高及FDI亦呈高位,顯示私人部門對美元資產的興趣日濃。

央行此前數據顯示1月新增外匯存款45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802元;而當月貿易順差為歷史高位的6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為139.2億美元。

Screen-Shot-2015-02-17-at-12.42.3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62

人民幣貶值壓力巨大 看空大軍漸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57

在2014年人民幣結束只漲不跌的“神話”之後,一系列疲軟的中國經濟數據讓市場開始擔憂人民幣將面臨更多的貶值壓力。

CQG本周二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價格跌至6.2765,遠低於當天央行設立中間價6.133。在岸人民幣本周一和周二也連續兩個交易日逼近“跌停價”。2015年至今,人民幣貶值幅度達到0.8%,去年全年則貶值2.4%,為2005年以來之最。

許多投資者開始認為中國需要跟隨全球央行步伐——主動壓低人民幣匯率才能緩解經濟增速放緩的現狀。

管理著32億美元的 Cambridge Strategy首席投資官Russell Thompso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中國經濟開始放緩的大背景意味著人民幣今年將繼續貶值。我們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轉為看空態度,中國可能會陷入債務陷阱之中。

管理規模10億美元的Omni Macro Fund策略主管Chris Morrison則認為,

即便中國央行不明確表態讓人民幣貶值,市場也會逐漸拋售人民幣。人民幣貶值有利於經濟複蘇。但是問題在於,中國央行一旦流露出這種意向的話,短期的資本外流會明顯加劇。不過我們目前並沒有做空人民幣。

管理規模達到2400億美元的先鋒資產貨幣策略主管Paresh Upadhyaya稱,

人民幣單邊升值已經成為歷史。市場此前還沒有經歷過中國經濟出現如此的放緩,因此趨勢的轉變對一些海外投資者而言可能會代價慘重。

新加坡銀行高級貨幣策略師Sim Moh Siong在本月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在周邊國家競相貶值本國貨幣的情況下,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性正在降低。如果人民幣繼續選擇亦步亦趨緊盯美元的話,在強勢美元的大環境下,中國勢必失去更多的競爭力。他預計未來中國央行可能會將日交易波動範圍從目前的2%放大至3-4%,未來6-12個月內,美元對人民幣有望升至6.35。

中國央行本周二公布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2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二個月減少千億元。考慮到當月外貿順差創新高及FDI亦呈高位,顯示私人部門對美元資產的興趣日濃。

央行此前數據顯示1月新增外匯存款45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802元;而當月貿易順差為歷史高位的6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為139.2億美元。

Screen-Shot-2015-02-17-at-12.42.3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94

美聯儲2015年初步壓力測試:31家大銀行全部通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01

美聯儲周四表示,在本次資本充足環節的壓力測試中,31家大型銀行全部通過了測試,但高盛等華爾街投行表現相對較差。

該2015年第一階段的壓力測試模擬的情形是,房價下降25%和股市下跌近60%。這項測試旨在確保大銀行能在市場動亂時期承受大幅損失,而無須接受納稅人的救助。

參與測試的31家大銀行均通過了一級資本率至少達到5%的門檻。這是美聯儲於2009年開始測試以來,首次接受測試的全體銀行都具有高於美聯儲最低門檻的資本水平。但華爾街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均在讀數最低的五大銀行之列。齊昂銀行集團(Zions Bancorp)墊底,一級資本率僅為5.1%。

下周三美聯儲將公布第二階段壓力測試的結果,同時美聯儲會決定哪些銀行可以通過提高股息率或者股票回購將更多利潤返還投資者。

在這第二階段的測試中,美聯儲采用了質化標準評估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今年首次接受測試的德意誌銀行美國分部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的美國子公司料於下周基於定性因素被判定不及格。

下周的測試結果將表明銀行是否真正在管理層的掌控之中,因為華爾街的批評家們認為這些銀行“太大而難以管理”。這一階段的測試正變得一年更比一年難。

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監管者都在迫使銀行業去杠桿。壓力測試在美聯儲檢驗銀行業對杠桿的依賴上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下圖所示:美國金融業股東權益上升 債務下降)

20150305_EOD7_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71

李克強:頂住下行壓力 遇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51

據《新京報》,李克強7日在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中國經濟一定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

李克強說,去年我們國家面臨持續的下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而是主要靠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也為今年可能遇到的更大困難預留了政策空間

“就像剛剛有代表在發言中講的,很多財稅、金融政策,宏觀調控工具,我們還沒有完全使用。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他說,“在這里也給大家吃個定心丸。中國經濟一定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

總理強調,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不能主要依靠宏觀政策的數量擴張,還是要依靠改革。在目前階段,就要把市場活力激發出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周三下午,李克強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農業界聯組會的委員時也曾表示, “我們有很多宏觀調控手段還沒有用,這就為今年應對更多、更大的困難留下了余地。”

他說:“就像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的,‘讓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中國經濟就能充滿勃勃生機。”

本周四,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位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

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為7.4%,其中四季度7.3%下行壓力較大,主要受房地產降溫,內需低迷拖累。今年1月,我國消費物價指數驟降至0.8%,較12月的1.5%大幅下滑,創五年新低,通縮風險上升。

自去年底以來,中國央行已經進行了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中國政府也開始加大鐵路、水利等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12

被罰26億美元「壓力山大」 瑞信CEO終下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24

路透和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稱,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簡稱瑞信)首席執行官(CEO)Brady Dougan最快將於週二離任,他的繼任者可能是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首席執行官Tidjane Thiam。

Dougan從2007年開始執掌瑞信,剛上任便遭遇數十年不遇的金融危機。Dougan和摩根大通CEO迪蒙(Jamie Dimon)和高盛集團CEO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一樣,是擔任一家全球性銀行CEO時間最長的人士之一。

之前美國政府曾控告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幫助美國人逃稅。

美國檢察官表示,瑞信通過將資產隱藏在非法且未申報的銀行帳戶,幫助客戶欺騙美國稅務當局,這樣的作法已有數十年之久,其中一例甚至開始於一個世紀多以前。

瑞信去年五月承認上述指控,成為20年來在美國就刑事指控認罪的最大銀行企業,並將支付近26億美元罰金。

此後Dougan因為這件事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去年瑞士立法部門要求Dougan和其它高管辭職,以便瑞信在處理完與美國政府的稅務爭議後能重新經營。

而據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瑞信接下來準備任命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的CEO——Tidjane Thiam來接替Dougan,這一決定可能最快在週二公佈。

Thiam自2009年開始擔任保誠集團CEO。此前他在英國保險公司Aviva Plc擔任歐洲部門主管。1986到1994 年,他服務於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負責保險和銀行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