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獲勝不因為他是特朗普,而是他發出了美國沈默大多數的聲音

特朗普獲勝不是因為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而是因為他發出了美國沈默大多數的聲音。

從民生上說, 這次選舉和之前的選舉一樣,白人投票的選民在總投票數中依然達到了70%以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些人尤其是中西部缺乏高等教育的白人階層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處境日益窘迫。白人是美國唯一一個人口壽命下降的族群, 但兩黨之中似乎根本沒有人對此關心。

“白人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壽命在下降,而精英階層對此無動於衷。”福克斯電視臺的新聞評論員在特朗普獲勝時說,“但如果難民或者是黑人的壽命下降,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民主黨越來越傾向於代表上層精英和少數族裔弱勢階層的利益,對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常識視而不見。

在美國的政治版圖中,2004年開始出現的茶黨運動使共和黨往極右方向發展,而最近幾年民主黨意識形態的極左化則讓很多原本堅定的自由派民主黨人也變得無所適從。溫和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逐漸成為了沈默的大多數,很難聽到能代表他們的聲音。

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化對大部分民主黨選民還能接受,但是當奧巴馬政府為了保護變性人的權利要在公立學校強制男女同廁時 (也就是你只要覺得自己是女性就可以去女廁所,覺得自己是男性就可以去男廁所) 不僅讓家長們感到恐慌,而且也挑戰了民眾的常識和認知底線。當恐怖分子肆虐,極端宗教分子在巴黎、紐約、波士頓和倫敦這些文明中心屠殺無辜民眾時,希拉里和奧巴馬連極端宗教分子這些詞語都不願意說出來,更不用提采取什麽樣的措施來阻止極端宗教思想對年輕人的煽動或蠱惑。

當民主黨執意要大赦1100萬非法移民(所耗費的巨大開支不得不由辛勤工作的中產階級為之買單),但經過合法渠道來美國求學的優秀學子卻因為無法抽到工作簽證而必須離開時,民主黨也在越來越極端的道路上和普通選民漸行漸遠。尤其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各種階層和種族的沖突愈發激烈。

如果過多關註少數族裔和宗教權利時,那麽主流的宗教信仰就無法正常表達。如果過於看重非法移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就會漠視中產階級的辛勤和汗水,也會和“只要努力奮鬥就可以在社會占有一席之地”的美國夢相背離。而當這些“政治正確”越來越走向極端時,就會出現極端宗教分子成功煽動生長於西方的追隨者,鼓動暴力搶劫的錄像在Youtube上播出,一些美國公立學校不在食堂提供豬肉以及看到鄰居有異常行動但因為害怕被指責為種族歧視而不敢向警察報警等種種怪象。

普通人和普通政客都不敢說這何其荒謬,“政治正確”已經綁架了常識。大嘴特朗普說了,他以一種讓這個社會難以接受的方式說出了很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就像是皇帝新衣里那個小孩,這也使得特朗普盡管突破各種美國政治的禁忌為人所不齒,但是當在投票中獨自投出那決定美國方向的一票時,選民要考慮的是誰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他提出的反貿易和反全球化其實關系著眾多選民的切實生存和民生根本。

2008年,美國人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一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不光彩歷史。而2016年,事關生存和最基本的生活理念,他們做出了最實際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15

視點 | 希拉里:普京操縱美國大選是因為看我不順眼

12月15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在紐約曼哈頓對捐贈人講話時稱,俄羅斯黑客幹預美國大選、破壞美國民主是出於普京的授意,而普京這麽做是因為“看希拉里不順眼”。

在講話中,希拉里直言普京是一切陰謀的幕後主使,究其原因在於2011年俄羅斯舉行杜馬選舉時,遭到了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的強烈譴責。

希拉里當時表示,基於個人的觀察與分析,俄羅斯此次選舉並不公平、合法、自由。此後,普京曾因俄羅斯人民的憤怒而公開批評希拉里。

希拉里堅信此事與俄羅斯涉嫌操縱美國大選有直接關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04

小米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宣布離職 稱是因為健康問題

1月23日消息,小米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在個人推特和Facebook主頁上宣布,由於健康問題,他決定從小米離職,未來將回到矽谷。

Barra在聲明中說:“在這樣一個獨特環境中生活的最後幾年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並開始影響我的健康。“Barra說,他將在農歷新年後正式離開這個工作崗位,並在開始新的角色之前休假。他沒有指明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據路透社報道,Barra將會在矽谷有一個新的工作崗位。

2013年8月29日,小米宣布挖來了矽谷的谷歌全球副總裁、Android產品副總裁Hugo Barra。小米董事長雷軍確認了這一消息,並稱Hugo Barra加盟小米後將擔任副總裁一職,負責小米國際業務拓展,以及與谷歌Android的戰略合作。這是這家成立三年多的本土互聯網創業公司首次引入洋高管。而此前,中國互聯網公司鮮少有從跨國大公司挖到如此高級別的人才。

Hugo曾被譽為Google Android產品線的“代言人”。公開資料顯示, 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與電子工程專業碩士。2002年之前,他曾在LOBBY7公司任職,2003年從公司商務拓展副總裁的位置上離職,進入語音技術公司Nuance擔任產品經理。2008年3月,他加入Google,出任谷歌英國移動產品部門經理。

此後,2010年Hugo出任Android團隊產品總監,後升任全球副總裁。他在谷歌負責過的產品包括移動搜索、谷歌地圖移動版、語音搜索、垂直搜索、移動廣告、Android 4.0等谷歌多條重要業務產品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40

因為出差多,我選擇App聽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714

錄制有聲讀物(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其實在讀書這個問題上一直比較隨性,也懶得去統計、去回顧。然而回顧一下也不錯,會有一種別樣的樂趣。

2016年,其實在讀書上改變最大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閱讀的方式。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紙書和電子書之間徘徊不定。紙書厚實,然攜帶不易;電子書輕薄,然著實缺了點感覺。不過紙、電之爭在2016年已經基本劃上句號了——不是誰取代了誰,而是都被相當程度地取代了。對於我這個出差多的人來說,用App聽書已經迅速成為了“馬上、枕上、廁上”的不二選擇。

然而聽書也有弊端。耳朵不能久聽是自然的。另外,就是對書的選擇面大大變窄了——首先得有人先把書讀出來,其次,稍微有點詰屈聱牙的書,單靠聽也夠嗆——好在我也不挑食,很快便隨遇而安了。2016年其實“看”得最多的是歷史類的書,但仿佛都不是正史。既有顧誠的《南明史》和俾耳德、巴格力的《美國史》這樣嚴肅一點的;也有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李開元的《秦迷》、張鳴的《近代史上的雞零狗碎》、高曉松的《魚羊野史》、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坐天下》這樣文字風格比較輕松明快的;還有《我在偽滿洲國讀書的日子》這樣平實樸素的家長里短;當然,還有像講故事聽評書一樣的各種《x朝那些事》。應該還有一些,但差不多就回憶這麽多吧。

我以前比較喜歡歷史的厚重、大氣和縱橫捭闔,現在卻越來越喜歡關註每一個具體的人和事。以前喜歡提概念、作結論,喜歡道理越辯越明的感覺,現在卻越來越討厭這些條條框框,反而願意從別樣的文字中,從作者的寫法和看法中,細細體會不同角度打開的一扇門、一扇窗。以前喜歡由人及己,覺得非要總結點經驗教訓出來,以為自己行動的參考,現在卻經常想,何必功利,就這麽隨他去嘍。也許,這是自己年齡又長大了吧。

(作者為成都公務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61

因為水軍,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假的世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171

《孤芳不自賞》(電影劇照/圖)

如同狼來了的故事,觀眾也並非傻瓜,假的見多了,即便下次是真的,可能也不願意相信了。網絡水軍等造假行為,其實是在透支整個影視行業的未來,為某些貪得無厭的資方和不敬業的影視演員買單。

“知道”(nz_zhidao)帶你走進水軍營造的世界。

《孤芳不自賞》雖然已經播完了,但它引起的風波卻仍未結束。

近日有網友發現,《孤芳不自賞》的官方微博已經成為水軍的討債現場。成千上萬的評論湧向官博底下,整齊一致地回複:“孤芳水軍不付錢”。在微博轉發區,大量沒有頭像的ID帶評論轉發著:“《孤芳不自賞》豆瓣買水軍刷好評,做完後賴賬不付款。”

(微博截圖)

雖然該劇出品方澄清,並未買過熱搜,但這並不能打消網友的困惑,因為《孤芳不自賞》播出期間,其“摳圖演出”雖備受詬病,但許多微博大號關於該劇的新聞底下,卻湧現出大量口徑一致、對該劇及兩位主演進行“誇張”贊賞的評論。當然,也不排除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即之前雇傭的水軍及此次的討債水軍,均是競爭對手所為。

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觀望,但這個事件卻再次揭開了影視圈瘋狂造假的冰山一角。

誰是水軍

不妨從一個舊聞說起。去年11月,微博“話題”官方賬號發布《關於嚴厲打擊話題榜盜號刷榜行為的公告》寫道,“站方通過用戶舉報發現了一批通過違規手段刷話題閱讀數,旨在沖擊熱門話題榜單的話題。其中甚至出現了使用被盜微博賬號發布相關話題內容的刷榜行為。”

被披露的違規話題詞有數百個,以文娛內容居多。在這份被封禁的刷榜名單中,赫然出現了很多個明星大咖、綜藝節目、熱門網劇……比如“TOP崔勝鉉新電影失控”“吳尊武動乾坤”“賈乃亮你要去哪里”“三行情詩告白薛之謙”“心疼蔣勁夫”“網劇不良人”“偶滴歌神啊”“和王俊凱一起看海賊王”“李易峰麻雀陳深”等等。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對此進行羅列,是想說明:許多在微博上超級活躍乃至於我們都認為很火的影視劇或者明星,他們的熱度很可能都不是真的,而是成千上萬的網絡水軍刷上去的。

網絡水軍是這樣一批人:他們數量眾多,成千上萬,受雇於網絡公關公司,在網上通過發布大量水貼來造勢。或是營造一種全民關註的假象,或是刷分、刷評論提高口碑,或是通過碰瓷、抹黑競爭對手來獲取利益。

在影視文化圈,網絡水軍已經滲透到各個環節。除了微博熱搜有人刷榜外,微博評論區也有人刷評論。許多大投資大制作的劇集播出,只要在提及它們的微博大號底下遛一圈就不難發現,熱門評論總有那麽幾條在安利這部劇。

豆瓣上有人刷分。許多電影還沒上映,我們可能就會看到不少人在豆瓣打出五星好評或一分差評。在評分放開的前幾天,是水軍活動的關鍵時期,這時常常有大批量的五星或一星出現。

視頻網站上有人在刷點擊率。現在許多熱門影視劇的宣傳套路是,某某劇開播一天點擊率多少多少億,總共多少多少億,破了幾項記錄雲雲。這難免給人一種錯覺:這部劇真的這麽火啊,這部劇有這麽多人在看啊!可實際上,許多點擊率都是買的。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電視劇網播量水分,比票房最水的時候都還水十倍。整個圈子的自high,這種沒有天花板的刷,遲早搞臭整個行業。”

甚至連影視明星的微博粉絲數都可能是假的。微博上許多沒有任何代表作、口碑極其一般的明星,微博粉絲上千萬甚至幾千萬,你可千萬別以為他們真的有那麽多粉絲,有很大一部分甚至高達百分之六七十都是購買的僵屍粉。

雖然網絡水軍的每條回帖單價不高,比如一條評論幾毛錢到幾塊錢不等,視頻網站20塊錢就能刷10萬流量,熱搜榜價格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但如果水軍想在全網持續產生影響,就必須大量投入。積少成多,有些影視劇可能在網絡水軍方面的投入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出現了無錢支付的局面也並非不可能。

(視覺中國/圖)

水軍之害

水軍的大量湧現,首當其沖的是,真實的世界被遮蔽了。

你看到某個新聞上微博熱搜了,你以為真的是全民都在討論這個事件,可實際上,它只是無數水軍刷出來的,也許根本沒幾個人關註它。

你看到微博底下的評論、豆瓣上的短評、論壇里的留言不斷有人在安利某一部劇集,你以為這是一部好看的影視劇,可實際上,它乏善可陳甚至慘不忍睹。

你打開視頻網站,赫然發現某一部劇的點擊率已經突破幾十億,你以為它真的被觀看了幾十億次,可也許它一半以上的點擊率都是買的……

從傳播學角度看,水軍的出現,既扭曲了輿論主體,也扭曲了議程設置。在一個正常的輿論生態中,輿論的主體是平等的、自主的、具有鮮明的個體意識,但網絡水軍受雇於他人,他們不再依照自己的意誌表達意見,而成為某個利益方的代言人。由水軍呈現出來的民意,自然也是一種“偽民意”,他們共同構建的議程,也已利益集團化了。簡言之,網絡水軍遮蔽了世界的真實模樣,我們看到的世界可能是相關利益方虛構出來的,如同是一個新的“楚門的世界”。

具體在影視圈,扭曲的議程設置和偽民意的直接結果是,優勝劣汰的生態被破壞了。本來一部劇集是好是壞,觀眾是最有發言權,優秀的劇集在口耳相傳中贏得更高的收視率和關註度,糟糕的劇集被淘汰。只有在這種憑借質量說話的環境中,優秀的內容生產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影視主創者才有動力生產出優秀的作品。

網絡水軍的出現,則通過營造出錯誤的口碑來影響觀眾的選擇,一部劇集再糟糕、身陷再多醜聞,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要我出動數量更多的水軍來刷好評,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不知真相的觀眾上當。而在一個信息爆炸、劇集過剩的時代里,觀眾的註意力是有限的,當他們的遙控器和手機視頻被某部爛劇“霸占”之後,這就意味著,某部質量過硬但沒有雇傭水軍的優秀劇集,少了一個本屬於它的關註者。如此一來,不僅優勝劣汰的生態被破壞,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不必諱言,這其實就是中國影視圈正面臨的一個困境。電影票房被註水、收視率被汙染、網絡點擊率被造假,反正假的就可以輕輕松松把錢掙了,那誰還會在意真的?誰還會追求真的?

但就像那個狼來了的故事,觀眾也並非傻瓜,假的見多了,即便下次是真的,他們可能也不願意相信了。網絡水軍等造假行為,其實是在透支整個影視行業的未來為某些貪得無厭的資方和不敬業的影視演員買單。

是該到了旗幟鮮明反對並嚴肅整治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91

特朗普海軍部長提名人退出,又是因為商業利益!

26日美國國防部發表聲明稱,特朗普提名的海軍部長菲利普·比爾登(Philip Bilden)以利益沖突為由宣布放棄提名。這是繼特朗普提名的陸軍部長Vincent Viola在2月初因難以割舍商業利益宣布退出之後,又一名特朗普提名的軍方領導人放棄提名。

比爾登

據CNN報道,比爾登聲明表示,自己的商業利益造成了“複雜的局面”。比爾登在聲明中說,完全支持總統的議程,但是認為自己不能滿足政府倫理辦公室的要求,中斷並放棄家族的私人金融利益。

比爾登曾在香港工作,對亞洲特別是中國事務擁有豐富經驗。

比爾登最近剛從私募股權管理公司HarbourVest Partners LLC退休。這家公司管理的資產超過420億美元。他已在該公司工作服務25年。1986~1996年間,比爾登在美國陸軍後備隊任情報官員。白宮於1月25日提名比爾登。

馬蒂斯表示,會在幾天之內重新推薦新的“能夠完成總統願景、重整軍隊的人選”。

據悉,因Vincent Viola退出而空出的陸軍部長一職仍然空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40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49.shtml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蟲二 蟲二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本文由二說(微信ID: 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從滴滴兼並優步中國的壟斷質疑,到五顏六色的自行車塞滿街道,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第一種是行業視角。

很多人發現了共享商業模式中的BUG。

共享經濟之所以火起來,是因為它不依賴自上而下的體制變革,也不乞靈於流程和規則的優化,它就是一種個性化、技術化、市場化的對策,這是互聯網時代人們喜歡的範兒,也滿足了他們既追求結果,也享受過程的情趣。

但普華永道2014年12月有個調研,發現共享經濟居然有內生增長的自驅力,78% 的用戶認為共享經濟“強化”了其消費欲望,這是個可怕的發現。

它說明現在的某些共享形態是通過煽動偽需求而不是滿足真實需求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共享經濟正變成它曾經要顛覆的樣子,為了提高效率,原來社會化配置的供需結構,不得不轉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結果如keso所說,所有被拿來共享的東西都是專為共享而生的。這也是為什麽Uber和滴滴能在中美野蠻生長,Lyft和嘀嗒拼車反而發育遲緩的原因。

第二種是消費視角。

不少人察覺到了共享經濟對現有秩序的沖擊。

即使是最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得承認,像滴滴和Uber這樣的共享經濟並沒有取代原來的業態,它逐漸蛻化為一種需要更多金錢去潤滑的定制化服務了,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後一樣會變得貪得無厭,它沒有改善消費環境中的任何問題,只是做了破壞性的沖擊而已。

第三種是社會視角。

部分人意識到共享出行的發展超前於時代了。

共享意味著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有償分離,但在資本驅動下流轉得毫無節制,服務組織的效率很低,用戶對共享精神的熱誠很快被糟糕的使用體驗所掏空。給人的感覺是,滴滴和Uber根本無法有效管理司機,Airbnb無法讓背包客對別人的財產保持敬畏,共享單車始終在蓄意毀損和破壞性使用之間反複折騰。

這就引發了第四種視角的觀察:理論質疑。

越來越多的人堅信如今的共享經濟已經偏離了初衷,曾經的用戶互助正被赤裸裸的商業利益所取代,滴滴和Uber所代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美國Zipcar、Veniam、Buzzcar和GoLoco公司創始人、《眾創:共享經濟時代到來》一書的作者Robin Chase曾經為共享經濟給出三點定義:

第一,利用過剩或閑置的產能轉化經濟效益;

第二,用技術搭建共享平臺;

第三,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

但在實踐中,上述三點都有被明顯濫用的傾向。

首先是產能。

一輛私家車每年只有4%的時間在路上行駛,其余都在閑置,這個現象差不多同時被幾家創業公司Uber、Lyft、RelayRides(後來更名Turo)和GetAround所發現。

但如何運用這些閑置和過剩資源,大家玩法不同。

Uber從最初的共享互助很快變成純粹的商業項目,司機有全職或兼職工作的比例從最初的61%下降到2015年的52%,Uber開始像傳統企業一樣組織服務流程,擴大規模的同時追求效率和利潤。

相比之下,拼車的Lyft就堅持粉胡子的社交化運營路線,通過平臺形成固有出行線路的有效規劃,以便在不擠占道路資源的情況下,滿足更多的額外出行需求。

類似的對比在國內還有滴滴出行和嘀嗒拼車。

Uber和滴滴模式之所以風光不再,一方面是人們發現其解決高峰出行困難的手段仍是傳統的價格杠桿,另一方面也意識到這種解決方案的社會成本異常高昂,中國一線城市的交通越發擁堵,Uber和滴滴與有力焉。

相比Lyft和嘀嗒拼車這樣提高出行效率又不額外增加交通系統負擔的創新,Uber和滴滴對出行效率的改善是以更多人出行效率的降低為代價的。

2015年高德地圖的大數據報告就顯示,隨著當年5月滴滴快車上線,北京的交通擁堵延時指數較去年同期約上升了13%,峰值擁堵程度也頻繁刷新2014年的最高記錄。

來自北京交通委的統計也顯示,2014年8月份以來擁堵指數的大幅增加,這與滴滴和Uber在北京大規模補貼的時間高度吻合,2015年6月交通擁堵指數同比再升31.5%,這又與滴滴快車在北京上線的時間高度重疊。

換句話說,Uber和滴滴解決出行難是基於兩種手段:

一是大幅提高了一輛汽車在全壽命周期內的使用強度,通過補貼讓司機和車輛全職化;

二是動員了更多社會車輛在本來不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加入冗余競爭。

這樣做的後果是無節制的占用道路資源,加大了公共交通系統的壓力,與Lfyt或嘀嗒拼車的模式相比,這相當於對出行難的一種暴力破解。

其次是平臺層面。

某些共享出行模式日益顯示出涸澤而漁的傾向,產品線不斷延伸,拼命給那些已經調動起來的社會資源填充更多的消費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的是對路權之類公共資源的侵占。

關於公共資源的共享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1968年Garret Hardin在科學雜誌提出過《公地悲劇》理論,他認為公共牧場會因為大家的過度使用而過早退化,因此牧場作為公共資源只要開放給所有人共享,就一定會釀成“公地悲劇”,這與其說是個經濟學論斷,不如說是對人性的洞察。

另一派是Elinor Ostrom的“公共池塘理論”,她認為只要有相應的制度加以約束和保障,類似公共池塘這樣的開放資源是可以實現平衡共享的,這是典型的制度依賴。

幾十年後,這場爭論已經由在房中大便的Airbnb背包客、屢屢與乘客爭執的滴滴司機和變著法折磨共享單車的用戶給出了答案。

至於作為公共資源的路權則成了現實版的公地悲劇,共享出行本應該有著合理聚攏有效需求並釋放道路資源的先進性,結果卻是資本力量瘋狂助推起來的各類出行平臺加劇了道路資源的稀缺性。

專車和快車表面上緩解了高峰時的需求並發,但實質上是在自行建立商業模式的同時把所有衍生公共問題推給了社會而已。

但共享經濟最大的癥結還是合作。

Robin Chase強調共享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其中的原則問題在於,這種合作應該是由金錢來驅動還是由社交基因做潤滑。

專車或是快車給出的答案是前者。

頻繁的燒錢讓司機看起來是個有利可圖的職業,但很多分析已經證明,快車甚至專車這樣架構於私車之上的生意並沒有優於出租車的成本結構,每公里的運營成本實際上還要更高,這個模式在補貼階段尚可勉強維持,但在市場逐步規範化之後,就根本撐不起可以向司機收取提成的超額利潤了。

Uber和滴滴模式在這里走向了共享經濟的反面,從長遠看,共享經濟恰恰將推動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趨向免費。

美國社會學者Jeremy Rifkin有個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認為計算革命的指數增長將使世界形成廣泛而穩定的連接,這會導致服務和商品的邊際成本無限趨近於零,基於交換和交互的共享經濟將成為主流。

這意味著“產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並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綠色能源和3D打印產品,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租賃商、合作組織以極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車、住房、服裝和其他物品。

顯然,社交基因+合理收入的拼車模式更接近共享經濟的神髓。

在Lytf嘀嗒拼車的模式中,車主的固定成本由合乘出行者做了合理分擔,對車主是有效補償,對乘客也不構成負擔,而Uber和滴滴模式中,司機的成本結構決定其盈利訴求被無限放大了,互助精神被傳統企業的運營行為取代了。

這就導致了共享經濟的四個核心理念正在被偽共享玷汙:

1、不消耗公共資源就解決社會問題;

2、使用權勝過所有權;

3、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

4、合作壓倒競爭。

今天被偽共享圈粉的人們是否想過:

我們為昂貴的、專屬的,過度占用公共資源的服務樂此不疲時,是否離那種低成本的,基於人際信任、互助協作式的共享精神越來越遠了呢?

是時候做個了斷了。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9

因為Snap上市就對科技公司IPO盲目樂觀的矽谷可能要被打臉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47.shtml

因為Snap上市就對科技公司IPO盲目樂觀的矽谷可能要被打臉了……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因為Snap上市就對科技公司IPO盲目樂觀的矽谷可能要被打臉了……

矽谷已經有好一陣子都笑不出來了。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 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

觀點摘要:因為snap的上市,矽谷短暫松了一口氣,投資人和分析師們又對科技公司IPO樂觀起來,而本文作者分析,基於Snap盈利模式不清晰、其他所謂獨角獸公司與Snap之間也沒有可比性等原因,純粹因為Snap上市就對2017年科技公司IPO充滿信心可能是錯誤和沒有根據的。

矽谷已經有好一陣子都笑不出來了。而Uber無疑是最近的重磅炸彈。Uber在一周內接連爆出性騷擾醜聞和一個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重大訴訟。而性騷擾在矽谷,已經早就不是首例。這也是為什麽Snap上市當天矽谷終於松了一口氣。

根據Renaissance Capital的信息,Snap的IPO是繼2014年阿里巴巴之後最大的IPO,也是過去15年來科技公司IPO中第三大的。Snap總部位於洛杉磯,此次通過公開發行2億股股票籌集了34億美金。上市第一個交易日股票報收每股24.47美金,漲幅達44%。

科技領域的分析師們希望Snap上市及股價表現預示著新一輪科技IPO潮的到來。Renaissance Capital負責人Kathleen Smith告訴記者:“Snap的IPO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而Menlo Ventures的董事總經理和國家風險投資協會主席Venky Ganesan告訴“聖荷西水星新聞”:“我預測2017年我們會迎來一波科技公司IPO潮。Snap已經成功試水。”

業內如此興奮,部分原因來自於過去一年實在少之又少的科技公司IPO。根據PWC的數據,全美2016年上市的科技公司只有16家。少於2015年的23家和2014年的37家。投資人們對Snap情有獨鐘是因為它在社交平臺領域的旗艦地位。截止至2016年底,Snapchat的用戶達到1.61億,其中大部分人每天在Snapchat上花費的時間超過25分鐘。而它的大部分用戶是年輕人,這也意味著公司將越來越賺錢。

但是,一家專門研究創業公司的機構CB Insights的創始人和CEO Anand Sanwal卻發出警告,因為Snap的春風得意就認為科技公司重回IPO黃金歲月的想法並不現實。他認為那些對IPO過分樂觀的投資人的錯誤在於,把Snap和其他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所謂獨角獸公司混為一談。他在一封郵件中寫到:“Snap是一家獨特的獨角獸公司,真正模式性感的消費類科技公司。而其他大多數獨角獸並不是。Snap的市場表現的確不錯,但它多大程度上能作為其他科技公司IPO的晴雨表還非常難說。”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Snap本身的財務問題。當Facebook五年前上市的時候,已經擁有了清晰的盈利模式,與之不同的是,就目前來看,Snap的商業模式依然模糊。Snap公司2016年的凈虧損超過5億美金,其最近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備案警告甚至指出它“可能永遠不會實現或保持盈利”。那Snap為何還擁有如此樂觀的估值呢?2013年創造了“獨角獸”一詞的投資人Aileen Lee認為它的高估值來源於稀缺性。

隨著矽谷的強勢影響,“獨角獸”一詞脫離了本意,很快讓創始人們和投資人們著迷,成為了衡量自我的一種標準。

2015年,一個在線二手車平臺Beepi的CEO說他計劃推出一個3億美金的輪次用來將生意擴張至全國。而就在18個月後,Beepi關閉了加利福尼亞以外的所有業務,裁員180名員工。而另一家曾經估值達27億美金的英國公司Powa去年初宣告破產。而在2011年就估值10億美金的電商網站Gilt Groupe,今年早些時候被收購時只賣了2.5億美金。

當然也有例外。以Airbnb為例,它在2016年首次實現贏利,今年的收入目標是28億美金。我們聊過的幾個投資人都認為,Airbnb和Dropbox以及困境中的Uber可能是IPO的最佳人選。而想要迎來真正的科技公司IPO複興,投資人們必須學會從公司的基本業務發展前景而不是名氣來評估一家公司。

或許,當Cloudflare,MuleSoft,Alteryx和Okta等不被公認為模式性感的,而是軟件導向的公司走上上市之路,並保持好的市值,到那時候矽谷才真正有理由微笑。

Snap IP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60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07.shtml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InfoQ InfoQ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2017年的北京,因為霧霾和房價,開年顯得格外喧囂。

本文由InfoQ(微信ID:infoqchin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二叉樹

我們在西二旗、中關村、望京...這幾個北京的互聯網公司聚集地,采訪了數十位程序員:“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

一位在創業的同學說:不會,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

01

"因為我窮,去別的地方賺不著錢。"

其實在北京孩子回憶里,北京的天氣曾經是可愛的:

02

“(小時候)好多貓在房子上走,然後一仰頭,天是很高很藍那種感覺。”

有同學曾經受不了霧霾,離開了北京,但是又回來了:

03

“因為北京的互聯網文化和發展速度,更適合diaosi程序員的發展。”

是的,逃離北京的原因有很多:糟糕的空氣、高昂的房價、擁擠的交通......

但是生活總要繼續,你的選擇是什麽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霧霾 房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90

你焦慮是因為你無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3/162077.shtml

你焦慮是因為你無能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你焦慮是因為你無能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本文由王旭的王(微信ID:wangxudewa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王旭

1

這真是一個全民達成一致意見的社會,無論你在什麽樣的場合,都會聽到有人在談論房價。有房的人談論房子的時候是洋洋得意的,沒房的人談論房子的時候是垂頭喪氣的,很多人還沒死仿佛就被房子給判了死刑。

昨天中午在崇文門吃飯,鄰桌是三個北京本地中年婦女,看上去就是孩子都半大了,自己也到了混吃等死的年紀。因為她們說話的嗓門實在不加克制,很容易就聽到談話的內容,那就是房子。

談話的氣氛是喜氣祥和的,其中一個說,自己當年在一個國企工作,工廠給她在石景山分了一套50平的小房子,“那房子太老了,太破了,我們廢棄了很久,狗都不愛在里面拉屎尿尿,前段時間我賣了這個數。”她比劃出一個6的手勢,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起來。

“600萬啊,按理說實在也不貴,那個地方要不賣到1000萬,都對不起這個社會。”對面吃飯的同伴,一邊吃著東西一邊點評。

這大概是我最近聽過的關於房價的話題中,最為熱情洋溢的,因為一桌里都是有房產者,誰都沒有自憐自哀的理由。這些人的狀態已經不僅僅是喜悅這麽簡單,而是那種睡覺都會笑醒的感覺,她們是一線大都市中稀缺資源的掌控者。

資源決定著你的腰包,決定著你的情緒,決定著你覺得活著到底有沒有意思。讓人覺得挺沮喪的是,相當一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麽意思,因為他們在大城市沒有房子,他們覺得自己就像航行中大船上被扔到海里的棄子。

他們在抱怨,在憤怒,在絕望,在訴苦,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全民焦慮成這個德行。

2

在這些焦慮憤怒的人群中,年輕人占了很大的一個比例。十年前有一個說法,叫做才畢業就失業,現在看來這跟房子比起來,根本就不算什麽,現在的年輕人是一畢業就無產。

一畢業就無產,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一畢業就有產,我就想問憑什麽?

一份去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全球各地首次購房者平均年齡的調查中,中國北京的青年以27歲的年齡榮登最小年齡榜首。英國、美國人首次購房的年齡在35歲,年齡最大的是德國和日本,在41歲左右。

看看這個年齡結構吧,購買人生中第一套房的人中,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以27歲勇奪桂冠。我們到底是應該慶祝,還是應該感到好笑。按照平均23歲大學畢業來看,27歲買房,意味著只工作了4年,一個人工作4年能攢多少錢?就算十年前,那也是基本不可能的。說白了,這些買房者,絕大多數都是靠父母來掏首付的。

北京已經給年輕人發了很多年福利了,而中國的年輕人都被慣壞了,他們認為自己年紀輕輕擁有一套北京的房產是理所應當的,所以當房價漲到他們的父母都無法承擔的地步時,他們才發現原來生活的真相根本就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

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消費主力本來就不應該是首套房消費者,尤其是那些買房結婚的年輕人,這些人的財富能力如果可以在北京輕松買房,說明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是初級的,沒有入市門檻和篩選能力的。

不談中國的土地政策,就談中國的經濟總量,以及富人的數量,北京的房地產市場主力都應該是以家底富足的中年人為主。還有人在那里宣揚中國的房市火爆,是政府在進行債務轉移,有趣的是不少財經類野雞專家也持這個論調。

我只想說,真的想了解中國的房地產,還是要到二手房中介去看,親自去新盤的售樓處去問,然後好好調查一下那些購房者,他們真的是為國接盤的傻逼嗎。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已經出爐了,中國的億萬富豪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狀況不景氣,那麽這些富豪的資金必然是進入房地產市場,而北上廣深的房子,必然有他們的貢獻。

北京房市的火爆,其實就是資源再分配的一種方式,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突然加速的一大步。這種跨越一直在進行,只是好多人視而不見,只是到了今天完全超出了自身的承受範圍,他們才如夢方醒嚎啕大哭。

如果你理解為城市的一種洗牌,你就沒必要這樣哀傷,因為在購買的這個層面,你已經不符合北京的要求,這也是我鼓勵那些不甘心被北京淘汰掉,還想留在北京工作的年輕人趕緊去周邊城市買房的主要原因。

3

像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它的房子就是稀缺資源,就不是給普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準備的,無房者的焦慮、憤怒和絕望毫無道理可言。

很多人的焦慮是因為沒有房子,沒有房子到底是誰的錯呢,再公平的社會也沒有給你發房子的,就算一個茅草屋都需要你用拳頭來奮鬥。

很多人覺得不在北京有一套房子,他就沒有臉面再活下去了,他們把房子同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意義,直接畫上了一個等號。

這些人有沒有想過,如果在大城市待不下去了,為什麽不去二線城市,在二線城市待不下去了,為什麽不行去三四線小城,實在不行就去農村,本來就天無絕人之路,難道你真的跟90年代的某些下崗職工一樣去跳樓?

一棟房子可以定義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的國民的人生和未來,這不是太過悲哀了?

無論你是富可敵國的王健林,還是兩手空空的流浪漢,你都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沒有強大的內心,你怎麽好意思茍活於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正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活在別人的邏輯中,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雙膝下跪向消費主義徹底投降了,你才會活得如此焦慮毫無尊嚴。

如果你有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當然要去買房;如果你沒錢,你是一個囊中空空如也的無產者,你就沒必要去追逐別人那樣的生活。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私人訂制的人生,而不是消費主義浪潮綁架下的工業流水線打造出來的千人一面的標準化人生。

要知道沒有誰能夠為你負責,你也無法為別人負責,你有足夠的權利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如果想不明白這些那就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其實就算有房產者,他們也要承擔風險,人生漫漫幾十年,未來到底會怎麽樣,誰都很難去判斷,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將房子作為自己人生的唯一價值標準,不得不說是一個盛世奇觀。

4

沒有買房有沒有買房的好處,無房一身輕,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做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

很多人買房一是為了尋求安全感,二是為了尋求財務自由,到頭來無論是有房還是沒有房的人,都成了房奴。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兩口子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子,其中一套房子是2003年剛來北京買的,當時的價格是3000塊,這些年漲了20倍。因為這套房子的啟發,他們2015年又買了一套,如今兩套房子的市值加起來接近兩千萬。

我總開玩笑說他們是兩家上市公司的結合,好多上市公司一年也賺不了這麽多。我最近聽到的消息是,他們打算賣掉最大的那套房子,帶著4歲的兒子一起移民美國,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女方告訴我說,盡管他們現在有房子有車有存款,但就是沒有安全感。他們之所以去美國,是因為他們都是外地人,孩子再過兩年要上小學了,需要辦理北京市居住證,這本身就很難辦,就算孩子能在北京上學,也沒法在這里高考。

他們想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移民美國,向著最終極的自由世界進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慮,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大家,就算有產者也有有產者的焦慮,只是他們有一些資本去應對罷了。我特別不同意買房子和理想相對抗,如果我十年前就在北京買兩套房子,現在早把它們賣了,帶一大筆錢跑到歐洲去遊學畫畫了,成為一個藝術家才是我的人生終極追求。

所以你買了房子,將來可以變現,想去哪里去哪里,其實就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只是很多人還被困在那棟房子里無法自拔。

要麽離開這個國家,徹底擺脫這種焦慮的大環境;要麽就只能留在這個國家,生活在這種遊戲規則下。你只能選擇去適應,越焦慮就越悲劇。

人要懂得自我排解,人要學會自己說服自己,你現在的一切,都是你自我選擇的結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房子 北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