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建立轉讓權 杜絕豆腐渣建設

2011-8-22  TCW




數年前,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與 另一名經濟學家楊小凱,曾有一場著名論戰。論戰主題乃是中國經濟發展,究竟是「後發優勢」,還是「後發劣勢」?

林毅夫認為,中國具有「後發 優勢」,這是因為開發中國家,只要複製已開發國家技術,就可以帶來成長,不用再走過去已開發國家曾走過的錯路、彎路。

楊小凱卻認為中國是 「後發劣勢」:正因為開發中國家可以輕易透過模仿帶動成長,這些國家往往不思改革根本性的制度,反而喪失長久繁榮的機會,「後發」因此成了「劣勢」。

勞 力優勢漸失! 狂拚建設換榮景,造成國富民窮

林毅夫和楊小凱的論戰,都把像恐龍般龐大得無法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中國經濟,各自說對了一部分。 而基本的論調是,前面三十年,中國經濟嘗到了甜頭,但接下來的日子,苦果剛剛才要開始。

而中國現在處於全球關鍵性的角色,要如何避免走向硬 著陸,以及讓中國模式落入死路一條的困境?

自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大體上是林毅夫所說的「後發優勢」,也就是引進先 進的技術,使得中國能有效的運用廉價勞力,來創造每年經濟成長近九%的亮眼成績。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勞動力投入運用,這種勞力優勢逐漸遞 減,若一國沒有制度改革,以催生市場交易,吸引更多其他資源投入,經濟成長就將難以為繼,這就會落入楊小凱說的「後發劣勢」。

中國從林毅夫 所說的「後發優勢」,逐漸轉變為楊小凱口中的「後發劣勢」了嗎?

據高盛(Goldman Sachs)駐香港經濟學家喬虹的資料,過去十年中國製造業實質工資每年成長近一二%,有些外資企業開始醞釀移往東南亞。

今年六月《時 代》(Time)雜誌報導,一位在中國設廠已二十二年的美國商人哈布斯(Charles Hubbs)打算外移到柬埔寨,理由是「光過去兩年成本就上升五○% ,要找到和留住工人更難了,」《時代》因此稱「中國廉價勞力時代結束了。」

因 此,即使中國「後發優勢」尚未消失,也很難再像以往靠著廉價勞力來帶動成長,若要追尋中國下一個成長力道,「後發劣勢」就會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近 年來中國當局也意識到,勞力優勢已不再足恃,因此他們推出各式經濟計畫,各省、市大興土木,想透過政府花錢帶動經濟成長。

但此舉後果就是資 源越來越集中在政府手上,中國也就越來越「國富民窮」。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今年二月公布的數據,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國民間消 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大約六九%,但近年來已下降到三五%;反觀政府消費占GDP比重,從一九五二年約一六%,成長到近年約三○%。

為 什麼中國政府要花這麼多錢?因為沒有制度改革,創造出更有利於市場自由交易的環境,也就是中國沒有累積陳志武所說的「制度資本」,因此民間資源無法透過市 場交易,用在能創造出最大價值的用途上。

不完善的市場交易制度,限制了民間運用資源,那就只能靠著政府把資源從人民手上拿過來用。然而,政 府運用資源有個先天限制,就是「花別人的錢不心疼」,因此,很容易把資源浪費在從市場看來十分低效率的項目上。

近年來中國各省市政府做了大 量的「獻禮工程」、「政績工程」,連官方媒體新華社在今年七月,都批評這些工程「置安全、生產、質量於不顧」,「成為名副其實的『形象工程』、『豆腐渣工 程』。」

又缺制度優勢! 改革產權制,才能活絡市場交易

累積「制度資本」,讓市場交易更深化,才能避免政府濫用民間資源,讓 民間把資源使用在最有效率的用途,這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產權」。

產權有保障,每個人才願意投入他們手上的資源在市場逐利,進而創造出 許多機會,經濟才會更繁榮。所以,「制度資本」最重要的就是保障產權。

例如,政府隨時可用一紙公文,把每個人的房子強制拆掉;或是強盜把一 個人的房子燒了,法律也不懲罰強盜,這樣誰還肯去買房子呢?房地產市場自然也無從談起了。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制度演變,是逐漸朝著有利於市 場交易的方向走的,不過,對於產權的保障與改革,還只是近幾年來的事,因此也出現了一些產權定義不明的現象。

例如,中國有些企業雖然表面上 是「民營」,但當初出資者或母公司可能是公有的——像上海浦東加工出口區,很多都是政府直接經營;又如中國有的學校雖然號稱「民辦」,但其土地卻是當初從 政府那裡廉價得到的,校長也是上級調派而來的;又如有的「公立醫院」其設備及大樓都是政府操辦,但該醫院又可以按市價向病人收費賺取利潤。

因 此,這些機構的產權,到底是「公有公辦」、「公有民辦」、「民有公辦」、「民有民辦」,也就根本無法劃分清楚。

如中國經濟學家薛兆豐所說: 「中國產權改革的最大困難,是在從『純粹公有』向『部分民有』過渡的過程中,尚未有一條現成的道路。」因此像數年前經濟學家郎咸平批評的國有資產流失,問 題就出在這種「公私難分」的格局。

除了產權劃分不明之外,另一個問題則是中國對產權的落實不夠完整。學界認為「產權」包含了三個重要權利: 「使用權」、「收益支配權」與「轉讓權」。

「使用權」是決定資源的用途,「收益支配權」是有權支配使用資源的收益,「轉讓權」則是能把資源 轉賣給別人。

活路只有一條! 讓自由買賣有賺頭,避免搶短心態

若想透過市場交易,讓資源轉移到能創造最大價值的用途上,落實 這三個權利缺一不可。但是目前中國許多資源的實際掌控者,並沒有完整的擁有這三個權利。

例如,中國許多控制國有資產的負責人,包括國營企業 經營者、擁有土地的官方機構等,手上有「使用權」、「收益支配權」,他們可以決定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支配創造出來的收益,但是他們卻沒有「轉讓權」。

缺 乏「轉讓權」,就會讓使用資源的人,不關心這項資源的長遠價值,而會把資源的短期價值榨乾。

如果你有一片森林,你可以決定怎麼使用,也能支 配使用後帶來的收益,但是,你也可以把這片森林賣掉。這時你就會考慮到它的長遠價值,因為如果你現在就把這片森林的價值榨乾,別人就不會想買,所以你會好 好的照顧森林,才可能賣掉。

但是,若你不能把這片森林賣掉,那麼你就根本不會顧慮這片森林的長遠價值,對你來說,最有利的使用方式,就是現 在把它全部砍光賣錢。反正這片森林不能賣掉,那你何必費心照顧森林?這就是缺乏「轉讓權」的後果。

因此,中國的「豆腐渣工程」、「用人唯 親」、「貪汙浪費」、「環境污染」等,都是因為實際控制資源者,缺乏「轉讓權」,他們就不會在乎資源的長遠價值,而把資源帶到只能實現短期利益的用途上。

放 大到整個國家、企業、地方政府,大家都在做短期榨乾的事,而不去照顧長遠利益,當中國經濟出現減速或嚴重拐點,風險就會全部集中在國家這部機器上;國家強 了,大家都強,國家垮了,大家也跟著垮。

由歷史來看,據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研究,十九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其實只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讓已有私人 使用權的農地加上了「轉讓權」,原本附地而生的農民以及武士,大批離開家園湧到城市,農地以價高者得,合併使用,工商業的專業與合併帶給社會極大的利益, 經濟指數就立刻上升,為日本現代化及日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開發中國家要擺脫「後發劣勢」,要從建立資源的「轉讓權」著手。但「轉讓 權」要能夠運作,關鍵在於訊息充分流通。例如,若傳媒只報導國營事業形勢一片大好,但虧損嚴重或官員舞弊,卻因政治考量而無法讓大眾知道,人們誤判而買了 這些企業的股票,後來發現上當。長此以往,誰還敢去買這些股票呢?

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曾比較一百多國的新聞自由程度和服務業發達程 度,結果發現新聞媒體最自由的國家,其服務業也最發達,而新聞媒體最不自由的國家,服務業也最落後。他的結論是「產權保障最好的國家,其第三產業(服務 業)也最發達,而產權保護不好的國家,其第三產業也最不發達。」

總結來說,只有累積這些「制度資本」,創造更有利於市場自由交易的環境,才 是逐漸失去勞力優勢的「中國模式」,接下來唯一行得通的路。

【延伸閱讀】

後發嘗甜頭!開發中國家可以引進技術,使經濟發展更 快,正因為「後發優勢」,我們才對中國未來有信心。 ~經濟學家 林毅夫

後發吃苦果!模仿新技術來代替制度改革,是中國的「後發劣勢」,表 面上頗有成效,實際上留下制度隱患。 ~經濟學家 楊小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