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氣管網試引民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76_all.html

進入6月,國務院各部委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政策(下稱「新36條」)實施細則的鼓點漸密。

  在石油天然氣領域,「新36條」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並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細則將如何落實,令人關注。

  財新記者近日從國家能源局油氣司獨家獲悉,油氣領域落實「新36條」的細則主要關注引導民資進入管網建設,將發佈具體監管和鼓勵措施;上游油氣勘探領域短期內則不會有大動作。

  似乎為了響應這一變化,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建設一改中石油完全主導,將引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三家機構作為股東。

  至於民間呼聲很高的「放開原油或成品油進口管制」要求,國家能源局油氣司表示不在其業務範圍內。接近商務部的人士則表示,這個方向開放阻力很大,目前未聞有對此進行改革的消息。

西三線高調引「民資」

  油氣管網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最大型的為國家主幹管網,目前主要是中石油的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以及中石化的川氣東送線等;中型的為省管網,一般為跨省或省內主幹管網;小型的則是城市燃氣管網。 國家主幹管網投資者基本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巨無霸,城市燃氣管網由取得各個城市或鄉鎮燃氣專營權的燃氣運營商投資,至於中型的省管網,投資主體構成複雜,既有地方政府獨資的省管網公司,也有地方政府與央企合資的省管網公司,還有一些民資和外資的介入。

  對於民間資本是否可以進入管網建設,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張玉清曾在今年年初公開表示,政府對民營企業參與建設和使用天然氣主管網,沒有任何政策上的限制。

  雖然沒有政策制約,但是現實中國家主幹油氣管網和省管網的投資主體還是以央企和地方國企為主。一位國家能源局官員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這方面缺乏具體政策指導,也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對投資中長距離管網存有疑慮。

  很多跡象表明,管網投資向民營資本開放方面將有一些政策變化。除了前述政府官員公開表態外,最顯著的信號是中石油近期高調宣佈在西氣東輸三線 (下稱西三線)引入民資。在5月中石油股份公司股東大會間隙召開的記者會上,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被問及西三線的建設問題時,就主動提及西三線投資的股東結 構。他說,中石油視管道建設為戰略性工程,持開放性態度。

  「所謂開放就是要引入其他戰略性投資者,既包括政府控制的相關投資,也包括各種所有制的投資。大家也可能想到,我說的各種,包不包括民營?肯定包括民營。」他說。

  蔣潔敏主動表態一週後,中石油就宣佈西三線建設將引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作為股東,一改以往管道項目投資全部由中石油自有出資的做法。

  西三線管道項目總投資為1160億元人民幣,中石油與全國社保基金、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四方將成立項目合資公司,註冊資本為625億元,其中中石油出資325億元,持股比例為52%;另外三家各出資100億元,持股比例均為16%。

  蔣潔敏所指的民資,即指其中的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由全國工商聯發起成立,城市基礎設施商會負責具體運營。商會方面表示,基金為私募,資金來源以民營資本為主。

  但是,據財新記者瞭解,這只基金裡亦有中石油的身影。基金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中石油已認購10億元;並且參與的民營企業基本為來自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成員和工商聯系統企業,與石油石化行業關係不大。

  西氣東輸一線建設前,殼牌公司、埃克森美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香港中華煤氣公司等外資都表示有興趣參加西一線的建設,之後卻沒有下文。此 次西三線引入民資,象徵意義亦大於實際意義。與動輒上千億元的投資相比,民企資金實力有限,很難與中石油等抗衡,爭取話語權,而且主幹管網回報期長,在主 管部門看來不符合民企一般投資興趣與胃口。

能源局力推民資入管道

  知情人士介紹,對管網建設是否要向民資開放,國家能源局內部曾有兩種態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對管道也加強管制,限制民資進入;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目前沒有明文規定禁止,理論上就應該允許民資進入,只是受制於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目前看來是後一種意見更獲認可。國家能源局油氣司一位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國家能源局將對民企投資油氣管網出台相應規範,目前具體文件正在審 批。上述能源局官員還透露,按照目前的投資項目目錄,年輸氣能力在5億立方米以下的輸氣管道項目屬於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核准,這個標準可能會被調整,目前考 慮提高5億立方米這個標準,給地方部門更大權限,另外核准制也有可能進行簡政放權方面的改革。國家能源局考慮的是,以前並沒有明文規定限制民企進入管網, 現在要對民企進入管網投資進行確認,並提供相應的監管規範和具體操作框架。

  如果細則順利出台,將會撬動哪個管網市場?這位國家能源局官員表示,對於西三線這樣的主幹管網,並不適宜民企投資。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 濟師徐博也認為,主幹管網投資大,回收期長,而且長輸管道都是國家規定管輸費,想要獲得高利潤是不現實的,因此民企投資的興趣不會很大。

  適宜民企投資的將是中距離管網,諸如跨省管網或者省內管網。由於中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受管制,只有在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方面允許 民資進入,因此中距離管網也大多指天然氣管網,而非原油管網。有興趣進入中距離管網市場的很可能來自兩類民企,一類是上游有資源,另一類是下游的城市燃氣 運營商。

  現在此類管網投資主體還是以地方國企和央企為主。例如廣東省管網公司,由代表廣東省政府的粵電集團和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四方合資成立。廣東油氣商會燃氣部部長鄧子奕告訴財新記者,廣東省管網成立後,廣東省內投資的管線都將由省管網公司承建,民企很難介入。

  前述國家能源局官員表示,這種模式的省管網公司,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壟斷,導致了民營企業生存空間受限。「大壟斷不好,小壟斷就好了嗎?下游燃氣公司反對省管網公司的建立,因為多了一層就多加一次價,但是反對沒起到作用,參股倒是比較好的形式。」

  由於中距離管網市場巨大,各地情況非常不同,還是給民企和外資留下了很多空間。在河南和江蘇,當地省管網投資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民企。中國城 市燃氣協會一位人士表示,雖然省管網公司多由地方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或國資委出資創立,也有一些外資進入,比如香港的港華燃氣已經參股七個省的省管網公 司。

  2008年10月,全長98公里的中國第一條煤層氣跨省管道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這條連接山西氣源地到河南終端市場的跨省管道股東中就包括民企 三峽燃氣集團和外資亞美大陸煤層氣公司,輸氣設計能力為10億立方米/年。亞美大陸煤層氣公司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這條管線終端多為工商業用戶,效益不 錯。

  不過,對於出台貫徹「新36條」細則的意義也有不同看法。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認為,目前引入民資的目的不清晰。他認為,如果能源行業的確存在投資不足和效率難以提高的問題,引入民資能否解決這兩個問題也值得討論。

  「現在是競爭不夠,還是規範不夠;是系統優化不夠,還是參與者不夠,這些問題沒鬧清楚的時候,就開藥方,我是沒看明白。」周大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8

油氣管網改革走哪條路?

2013-11-18  NCW
 
 

 

□ 陳衛東 文

自8月底蔣潔敏貪腐窩案爆發以來,中石油這個 “長子”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關於分拆中石油的方案傳言不斷,而分拆管道公司則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個版本。熱傳的“383 改革建議”更提高了人們 “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的預期。但在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這些預期並未 “對號入座” 。

早在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重組時,就管道是否獨立的問題曾反複討論。假設當時讓管道獨立了,由誰來 管理,由誰來投資建設,由誰來監管等,這些也都是難題。所以討論的結果,大家還是認為把管道放在石油公司里最為合適。因為首先石油公司必須解決自己油氣資源的輸送問題,積極性肯定最高;其次,當時的管道建設很落後,需要大量投資,且回報期很長,只有以建設垂直一體化航母級企業為目標的石油公司能承擔。

到2002年,中國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西氣東輸”開工時,原國務院體改辦體改所就提交了一份名為 《長距離管輸與城市配氣監管框架研究》的報告,提出天然氣生產與管輸分離,並成立相應監管機構的建議。此後,關於成立獨立管道運營公司的設想和建議不止一次被提起和討論。

近十年來,中國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長超過15%,本土產量年均增長也超過10%,天然氣管網建設更是進入了超常規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國消費了近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管網輸送能力為1600億立方米,大致上滿足了消費增長的需求。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迫使減煤增氣的能源結構轉型必須加速,這令天然氣的需求更為強勁,而現有的獨家排他的管道投資運營模式成為瓶頸。因此,管道業務分拆再次被高分貝地提了出來。

15年過去了,回頭看1998 年的討論,應該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直到今天,還是“三桶油”為了解決自己油氣產品運輸的問題,對管網投資保持最高的積極性,保證了管道的超常規發展速度,基本滿足了天然氣快速增長的需求。

15年來,關於分拆重組油氣管道業務的多次討論,所有方案都需要通過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 ,而不是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完成。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了,石油是市場化相對滯後的一個行業,價格市場化的進程還遠未完成,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進程也遠未完成。盡管相對滯後,但油氣行業絕不是一個改革靜止不動的行業,它與整個國家一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非常規油氣、煤制油氣和新煤化工等產業的崛起,即使是最壟斷的上游業務和管道業務也開始有多元投資,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正在逐漸加強。

到底以何種方式,來推動正處於快速增長、投資巨大、而又在寡頭壟斷控制下的油氣改革進程?第一種模式是先行政分拆 “三桶油”的管道業務,再重組一家或幾家管道公司,以政府行為推進市場化的模式;模式二是通過邊緣革命增量改革,培養市場力量,鼓勵多元投資、所有管道必須向第三方開放等穩步漸進的模式,以市場配置資源,最終完成管道體系的市場化改革。

第一種模式來得快,只要政府下決心,說幹就能幹,但可能後患不少。因為上游還是寡頭壟斷狀態,與1998年時沒 有太大不同,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行政重組反而增加了管理界面,增加了成本,投資主體和投資積極性也不會增加效率難以增加,做出一鍋 “夾生飯” 。第二種模式是漸進式改革,需要時間較長,但可以發揮多個積極性。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本就是漸進的過程,對於漸進的改革我們有比較成熟的一套做法和經驗。從國際經驗來看,油氣管道網絡總的發展趨勢也是開放市場、多元投資,以及政府加強監管。

我的判斷是,油氣管道體系的改革還遠未到 “時不我待”的時點。三家石油央企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還沒有完全消退,仍可繼續超常的管道建設投資。更重要的是,管網體系是驟然式改革還是漸進式改革其實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上游油氣資源領域的改革是否到位。只有上游的寡頭壟斷打破,中游管網才可能形成市場化的議價談判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

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以此原則判斷,油氣管道體系改革可能更傾向第二種模式。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因素的自我培育,最終通過市場完成管道資源的配置,水到渠成。

雖然時間要多一些,但可以減少折騰,減少損失,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重組。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5

天然氣管網改革再進一步 中石油中亞管道出售股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353.html

天然氣管網改革再進一步 中石油中亞管道出售股份

一財網 張旭東 2015-11-26 13:59:00

也有券商分析稱,中石油出讓中亞管道股份是為了應對利潤下滑、籌措資金。中化原總地質師曾興球分析說,低油價利潤下滑,使得油氣改革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會推動內部改革的進程。

在油氣改革方案發布前,天然氣管網改革已經開始逐漸實施。

中國石油25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準子公司中油勘探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進行內部重組,並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完成內部重組後中亞管道公司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億至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這是傳出油氣改革天然氣管網獨立以來,石油公司首單對管道資產的交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郭焦鋒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中亞管道出售股權和管網公司獨立的方向不沖突,股權轉讓可以是一個過渡。

中亞管道資產重組

截至2014年底,我國天然氣管網超過8萬公里。基本覆蓋除西藏外的行政區域,形成全國“一張網”的大格局。

中石油在國內天然氣供應、管道運營中占據優勢。天然氣主幹管網中的陜京一線、二線、三線、四線,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都是由中石油運營管理,只有川氣東送由中石化建設管理。

按照一般的統計,天然氣管網里程的80%左右都歸中石油運營,可以說管網改革落實主要看中石油怎麽操作。中國石油公告稱,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內部重組後,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出售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億至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國新國際是國新控股的子公司,國新控股2010年底成立,承載著國資委優化中央企業布局結構、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的企業化操作平臺的責任。

國新控股介紹說,公司職責之一是持有國資委劃入國新公司的有關中央企業的國有產權並履行出資人職責,配合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接收、整合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後存續企業資產及其他非主業資產,配合中央企業提高主業競爭力。

這意味著中亞管道公司股份出讓涉及到國資委推動的資產重組,後續可能成為上市的平臺。此前,中石油對管道資產也曾有引進民資和社會資本的操作。

2014年在混合所有制火熱時,中石油曾提出成立東部管道公司,公然後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更早之前,中石油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曾引入社保基金、寶鋼和國聯產業投資基金,並出現在基礎設施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名單中。

與管網獨立沒沖突

針對管網改革,中石油總裁汪東進在此前的業績發布會上曾提出,改革會結合中國的油氣管網當前實際情況分步實施,目標是完全實現管道的獨立和市場化。

郭焦鋒分析稱,國新公司本來是國資委的一個操作平臺,中亞管道公司重組後50%股份劃入國新公司,對管網獨立沒有影響,可以過渡到獨立和市場化。

對於組建國家管網公司,此前的消息都顯示,成立天然氣管網獨立公司較為容易操作,主要是將主幹管網獨立運營,國家核定輸送費用。同時,繼續執行能源局推動的加強儲氣設施、接收站的公平準入。

一位參與油氣改革前期課題的研究人員對本報記者稱,國家管網公司即便成立,LNG接收站在內的基礎設施的公平準入也會強化,相應的管網輸送能力、接收站容量、液化能力、儲氣庫的庫容等都將成為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場。

也有券商分析稱,中石油出讓中亞管道股份是為了應對利潤下滑、籌措資金。中化原總地質師曾興球分析說,低油價利潤下滑,使得油氣改革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會推動內部改革的進程。

重組後的管道資產,存在重新上市的可能。在目前背景下,上遊受到低油價影響利潤減少,管道業務反而顯得穩健,單獨上市將會籌集更多資金。

管道涉及的股東錯綜複雜,包含了中石油內部上下遊的企業。同日,中石油公告還提到,昆侖能源可通過收購中石油昆侖燃氣股權、資產或其他方式實現整合。

中石油公司的地方公司還與對應的石油管理局、勘探局簽訂資產轉讓協議,涉及的天然氣儲量價值合計35.09億元,將受到油價影響較小的天然氣資產置換進入上市公司。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