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以往的標題風格,用兩個字做標題,其實想寫的是很囉嗦的:深深地安全邊際,你存在我深深地腦海裡,我的夢裡,我的、、、、、
為什麼這麼感概?我長時間不斷咀嚼「安全邊際」,後來有一天,像這個故事裡的乙兄那樣,吃了永不受傷的仙丹,就是未來無限的安全,這是基石,然後去闖蕩江湖,應該獲利豐厚。
從這個想法延展開去:
1、
銀行存款年化收益率
逆回購
某股票基金A類
某債券
某債基金
某債分級基金
某股常年股息率
2、
大約思考了半年,我好像徹悟到了一點:
所有的投資都是一項投資人購買信用債券的過程!!
存款要看銀行國家的信用,通脹繼續印鈔繼續,其實在剝奪你的存款利息和本金,這風險不小。
股基金A類大多是相伴銀行利率而浮動的,能比利率多一些
債券、債券基金不用提
股票也是一種信用債券,你將資金給企業經營,企業以紅利回報你,當然那些不派發紅利的優秀公司能長期用你的每1元錢投資賺取大於1元的利潤是極少數的公司。將企業股票當成一種債券,也只能是研究市場上的極少數有信用的企業,表現之一就是常年不斷分紅。
3、
這就是俺最起碼的要求,這就是安全邊際的跳板!握在手每年固定這4%收益之後,期待能在此跳板基石上縱身一躍獲得摩天大樓般的收益。
4、
照上面舉幾個例子,例子要求:能保證常年分紅的不死鳥企業。
1)、中國石油:
大約常年1股分紅0.32元(紅利稅忽略)安全邊際價格大約是:0.32÷4%=8元
看看中石油的股價走勢:最近低點是8.44元—沒佔著8元的這便宜
2)工商銀行
大約常年1股分紅0.16元,安全邊際價格:0.16÷4%=4元
看看走勢:最低往年到過3.13,今年3.6,目前還在4元不到,這就是當前有很多大資金追逐的理想安全邊際。
3)魯泰
大約常年1股分紅0.25元,安全邊際價格:0.25÷4%=6.25元
看看走勢:歷年最低價果然就在6元上下,最近到達了5.65元,目前還在6元價格之下。
4)偉星股份
我們採用倒算一下看看,今年分紅股息率是否能保證,目前價格8.33元,若給股息率為4%的話,每股只需分紅
0.33元,看看企業的以往分紅狀況,最多時候有10送10元,最近是10送7元,不敢保證大比例分紅可以長期維持,但企業有長期分紅的信用特點,10送3.3可不可以維持呢?這需要投資人研究一下,當然還是市場價格越低的話越合適。
5、
企業經營是否常年穩定?是否能保證常年分紅比例?是否、、、、、、
回答以上問題不是難題,我們可以苛刻選擇能夠長期穩定的企業,最好有些成長,分散選擇、倉位控制來規避失敗的案例。
6、
有了以上的分析,你會醍醐灌頂般明白,什麼是實實在在的安全?買入信用債券般的股票,只要求先跑過銀行存款利息!然後再圖飛躍!
飛躍既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成長,經濟形勢的好轉,戴維斯雙擊,市場給與超高估的價格。
為什麼能長期持有等待飛躍呢?因為你手握保本安全的東西,就可以任憑在基石之上放任飛翔了。如果你有一大堆現金,市場上股票還沒有此機會,那一定是在沒有安全邊際的時候,那麼你看看債券或逆回購,如果都不行那只有存款了。回過頭來看,安全邊際就這麼簡單,它迫使你必須摳門的選擇、討價還價地買入,這些特質融入性格,就是合格的價值投資人了,不是嗎?想一想,哦,我們之前都做了些啥?價值投資是標榜出來的麼?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價格收益關係。
我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想明白了一些事情,還好總算明白了一丁點兒,今後繼續思考,你會明白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例如沒有這樣的一丁點的股票價值安全邊際機會怎麼辦?看看債券看看固定收益類,這是必然,突然,我似乎明白了賽斯.卡拉曼的倉位嚴苛但常年收益不菲的理由,也似乎明白了巴菲特所講的別人恐慌的時候我為什麼要貪婪,有這樣的機會當然需要貪婪,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安全機會。
好的個性比智商高低重要。——安東尼·波頓
最近在看安東尼·波頓的新書《逆勢出擊》。波頓是我最為欣賞的投資大師之一,他與彼得·林奇都是富達基金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基金經理,巧合的是兩者的投資風格也很相似,當然也有不同。相比林奇,波頓可能更保守一些;由於歐洲的自由聯盟屬性,波頓在跨國界投資方面也比林奇涉獵更廣泛;此外,他的英國紳士般的性格品質也讓人更感覺到淡定、平和和謙遜,林奇則更具備美式放蕩不羈的品性。儘管目前波頓在香港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同時反映了亞洲市場與歐美市場的顯著不同。與總是念叨「不虧損」的一邊倒式巴粉不同,我不是個唯業績論者(特別是1-3年的中短期業績),香港的遭遇並不妨礙我對波頓的尊敬。因此他的新書一出來,就迫不及待的在淘寶上搞了本繁體中文的來看(台灣出版的,國內還未出版)。
書裡提到了一名優秀基金經理人的12項特質。我覺得這12項特質不僅適用於基金經理人,對於任何一個普通投資者都適用(因此下文中我都用「投資人」來代替他提到的「基金經理人」)。其中有一些對投資者具備技術方法上的指導意義,另一些則是波頓本人優雅性格的展示。我甚至覺得這些品性不僅對於投資人而言適用,在其他任何工作、生活方面有意識培養這些品性,同樣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在我看來,什麼時候國內的基金經理們有三分之一能達到波頓的心態和修養,那時的市場就可以說成熟了。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優秀的品質:
1、透視之眼
波頓認為投資類似下棋,優秀的投資者總能比別人多看幾步。他們不僅要瞭解一項變化產生的反應,還要知道這個反應帶動的更多波及效應。他舉了個例子,譬如說英鎊兌美元匯率升值,一般人立即反應知道這對於英國出口製造商而言是利空,但不太明顯的是這對英國服裝零售商卻是利好,因為這些服裝零售商所賣的衣服大多從海外進口。這個例子可以簡單搬到我們市場上,人民幣升值是長期比較確定的趨勢,對於簡單製造出口不利,但對於國內造紙業龍頭卻有利,因為我們國家的紙漿大多是進口的。我也常常感覺到做投資,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能力,必須結合歷史、現狀的種種特徵,充分發揮想像,去合理的推斷未來各種的可能性。當然,特別要強調的是要基於事實證據合理謹慎推斷,不是毫無事實依據的概念想像,尤其要區別「未來可能性」與「我希望」之間顯著的差別。
2、個性
波頓認為太情緒化的人很難成為優秀的投資人。這也是我常常跟同學們提到要保持淡定心態的原因,特別是在看到科斯托拉尼書裡,提到他一位老朋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故事之後。波頓提出,好的投資人應該謙虛、樂於犯錯。他與林奇的結論完全一致:投資是一種概率遊戲,沒人能永遠押對。但優秀的投資人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他們心胸開闊,喜歡質疑,他們每天保持專注,必須要有足夠的精力和毅力,並持之以恆。
3、有條理
由於信息技術的大發展,今天我們可以獲得的資訊遠多於以往。然而這也帶來問題,由於資訊太多且雜亂無章,優秀的投資人必須在處理這些資訊上訓練有素。與一些投資者整天盯著市場報價、資訊屏幕不同,波頓堅持每天做好計劃,有條理的處理每一件事,提高自己的效率。波頓提到自己也很少看當天市場的走勢情況,一些人對於他不瞭解當天市場走勢的情況感到很驚訝。
4、渴求分析
可能是繁體中文的語法問題,這個小標題有點拗口,其實講的就是要獨立思考、獨立分析。波頓喜歡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喜歡只有結論,而想知道完成結論的過程。相比之下,我們國內是不是有很多投資者對於分析過程根本不感興趣,只想別人告訴他該買誰該賣誰呢?這樣投資豈能成功?波頓提到他一個同事在考察新人時常問一個問題:「全世界有多少塑料袋?」他對答案其實不感興趣,而是關注被問者的思考分析過程。比較好的分析過程譬如從需求面考慮:全世界有多少購物者、他們在多少商店購物多少次;或者從供給方面想:它們如何製造、全世界有多少工廠、每座工廠的平均產量是多少等等。
5、講求細節的通才
優秀的投資人必須對股市上他們研究的形形色色的企業和行業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他們也必須很快掌握新主題,只要幾小時的研究就能比一般投資人瞭解更多。當然也不必擁有像專業分析師對特定產業那樣深入的知識。這一點我岔開來講,有些投資者固守自己所謂的「能力圈」,如果確實感覺自己學習、拓展新知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未嘗不可。但如果僅僅是拿來作為自己堅定看好某一些特定行業而否定其他行業的擋箭牌,恐怕就不可取。巴粉們總是津津樂道巴老僅僅投資少數幾個行業,卻極少有人注意到他和芒格對各行各業、各類公司的瞭解程度。
6、渴望贏
在保持淡定心態的同時,好勝心也不可或缺,這是優秀投資人取得長期佳績的動力源。葛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有一段話儘管忽略了上市公司切實績效增長帶來的財富增長,但仍很精彩:「投資管理專業創造不出價值,但它每年花費大約1%成本在這個賽局裡。整個來說,我們就是市場,而既然有成本,集體來看我們必然績效低於市場。這就像打撲克牌,好的玩家必須把他的成本和獲利轉嫁給輸家承擔。要每年贏2%,你必須找到一個甘願輸4%的人……追隨指數投資一定會擠壓積極管理型經理人,直到它變成這個行業絕大多數人的作法為止。最差的玩家會推出牌局,轉進追隨指數投資。其餘玩家的標準將因而提高,再提高,但幸好不斷有新手加入牌局。」
7、有彈性的信心
這是我以前有篇文章說自己不再信心滿滿的來源所在,就是因為看到了波頓對於信心的態度。波頓認為投資要有信心,太不要過於自信,必須隨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認為投資領域「確定」與「不確定」往往只隔一條細線,太有把握反而可能陷於不利。這也是我排斥過分集中投資(所有投資僅投資在一兩個股票上)的根源所在。當然,波頓也提到過度懷疑也會導致舉棋不定、怯於行動。
8、勇於不同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逆向投資。大多數人受旅鼠效應影響樂於追隨眾人,林奇也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投資者從眾心態的根源。優秀的投資人大多能在關鍵時刻不受大眾想法的影響,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波頓認為,如果沒有與生俱來的這種天性,也可以通過後天培養。
9、瞭解自己
優秀的投資者應當充分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個性的風格或方法,持續使用並不斷改進。波頓不認為有人能精通十八般武藝,而且還能長期成功的在不同投資風格中進行及時轉換。關於這一點我也很有感觸,一些同學在熊市中讚歎巴老的不虧損,在牛市中又豔羨林奇的狂賺十倍,一會想學這個,一會又想學那個,到頭來如水中撈月鏡中花,最終落得一場空。
10、經驗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有相似之處。」波頓認為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與股市的循環,就稱不上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崔恩(John Train)提到了「伊卡魯斯症侯群」,即「最危險的莫過於信任一個年輕、而且曾有一段時間表現很好的狂熱者,他以命定滅亡的悲情撞毀在下一個空頭市場的地面」。愛德溫·李費佛(Edwin Lefevrel)的早期幾次破產,顯然就是如此。我的博客中也偶爾會有自信滿滿、自稱業績遠超巴老水平的同學來「指導工作」,但願他們不是崔恩提到的這一類人。我投資十多年,業績自認為一般,經驗不一定豐富,感慨和經歷還是可以說有一些的。非常認同波頓說的,一位優秀的投資人從不停止學習,不斷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1、誠實
波頓只是簡單的下了個結論:誠實是必要條件。顯然,這不僅僅是投資的必要條件,誠信和良心,從來都是我認為的做人的起碼準則。在這一點上,我從不認為有討論和質疑的必要。
12、常識
當投資中面對新的或不尋常的事物時,波頓會問自己最簡單的問題:這是否合理?約翰·鄧普頓告訴我們投資最昂貴的四個字:「這次不同」,本意恐怕也就是人們常常忽略一些簡單常識,尤其是歷史不斷上演的重複性常識。譬如霍華德·馬克思告訴我們「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去」、蒂默西·韋克認為「交易越頻繁,收益就越少」等等。這些簡單常識也是優秀投資人在大眾心情激動、達成顯著共識時依然能保持淡定心態的基礎。
波頓最後說許多投資人把投資看做比較輕鬆的事,因此想方設法尋找捷徑,然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自己的獨立思考。投資其實遠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尤其是想獲得很好的投資業績更有難度。波頓認為判斷一個投資人的績效時,想在短期內(例如三年內)區分績效是歸功於運氣還是能力,是十分困難的。技術純熟的投資者,需要時間讓概率轉變成對他們有利。每一個優秀的投資者都會碰上績效不佳的年頭,他提到了自己在1989-1991年連續三年表現不佳。現在恐怕要加上2010-2012這三年了。儘管如此,波頓的坦率也是我最為欣賞的品行之一。相比之下,巴老表現的確更為出色。然而大家想過沒有?從概率上講,既然巴老成績如此無與倫比,也就意味著你更不可能學成他那樣。何不放下自己的股神夢,學學那些更像普通投資人行為、心態的大師們呢?
本書的核心就是用低價買入優質股,而且充分分散投資20-30支股票,三者缺一不可。
類似指標還有P/E,P/S,P/C,P/B,股息率等
EBIT/(淨流動資產+淨固定資產)= EBIT/(總資產-超額現金-應付賬款-商譽)
高回報率公司再投資往往意味者盈利的高增長率。
作者的實際做法
耐心、堅持和信念:
多數人不會相信本書,即使相信也很難耐心堅持做,因此即使此投資方法公開,也不會影響他的投資效果。
雖然基金經理嫻熟地管理者他人的資金,他們所學的大部分知識也是錯誤的,他們一開始就學錯了。
神奇公司選出的公司往往不樂觀
如果看起來很好,就不會有低價機會了!
預測和估值的困難
最偉大的投資專家進行投資時都會考慮安全邊際,並利用市場先生。本傑明。格雷厄姆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包括職業投資者,在預測公司發展前景是都會感到棘手。因此他通過公式購買不可思議的低價的股票,如淨流動資產股票或低於淨流動資產股票,分散買入30家符合條件的低價股票,這樣即使不做其他複雜分析,也能安全獲取高回報。
當前時代與格雷厄姆當時低迷時期不同,很難找到符合其條件的股票,但可以使用神奇公式買入排名最前的一組股票。
神奇公司創造了作者見過的最好投資記錄!
1988-2004年17年間,30種最優股票組合,持有1年調倉:
從市值最大3500家選股,年復合回報30.8%,同期指數12.4%
從市值最大2500家選股,年復合回報23.7%,同期指數12.4%
從市值最大1000家選股,年復合回報22.9%,同期指數12.4%
大中小股票組合均戰勝指數,而且對中小市值股票效果更佳!
神奇公式並非每年都能戰勝指數,因此大多數人難以長期堅持。
1年期測試,每4年有1年跑輸市場;
2年期測試,每6年有1次跑輸市場;
3年期測試,95%跑贏市場!而且3年期測試均無虧損,3年最低回報35%,市場同期-45%。風險最低。
神奇公式對中小市值股票最有效
1機構投資者其規模太小流動性差而不會購買。
2
3
1、強化容錯機制:很多「基本面投資者」控制風險的主要手段,是對企業的深入研究。我認為風險控制應該通過倉位控制(權益類資產比例控制)、投資組合(單個行業、企業上限設置)、標的選擇(安全性、收益性、流行性)三個方面來完成,且這三種要素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提高分散化程度:巴菲特說過一句誤導性極強的話:「你應該集中買入你第一看好的企業,不該將有限的金錢花在你第十看好的企業上」。這裡隱含了一個很可怕的假設,即:你最看好的企業,往往是最優秀的。對於常人來說,我看好的企業好於我不看好的企業,已相當不益。我認為,將投資組合分散到二、三十隻,根本不會降低投資收益。除非你確信,你第一看好的企業,一定好於你第三十看好的企業。
3、降低高成長溢價:任何不能確保10年後依然存在的企業,都不該以高於10倍的PE去買入。這違背了價值投資的基本規律——不願收購,就不該投入一分錢。二級市場的超強流動性,只能作為提高收益的工具,不能成為降低安全性的理由。
4、重視低風險類投資:權益類資產,是多數投資者實現收益的主要手段。但低風險類投資能力的提升,對淨值的增長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堅持價值投資的投資者,未來五十年的投資生涯中,80%的時間倉位低於80%,50%的時間倉位低於50%,是可以預見的正常情況。假設權益類投資能力恆定,通過低風險投資能力的提升,將淨值的年複合增長從20%提升至23%並非不可能。這兩個數字的長期差別之巨大,是不言而喻的。
5、重視超低估值的企業: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合理價格買入優秀企業的回報率,高於超低價格買入普通企業。但後者的難度更小,卻是顯而易見的。
閒談「市銷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尼斯·L.費希爾(Kenneth L.Fisher)在他1984年的道瓊斯圖書《超級強勢股》(ISBN7-5058-2100-8/ISBN9574930106,英文書名
華爾街投資大師歐文•卡恩於1928年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卡恩的投資組合一半是現金,而這僅僅是因為他終於到達了他自己所說的「可以完全聽命於自己保守性格」的年齡。他告訴我,能夠避免「進入自己不瞭解領域」的個人投資者依然有很大機會可以擊敗專業投資者,尤其是專注於投資小市值股票的話。
我還沒來得及開口提問,卡恩就先向我拋出了一個個問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主編是誰?每天的發行量有多大?誰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卡恩擁有一種投資者應該注重開發的特質,即探尋「結構不確定性」(structured uncertainty)或「機緣巧合」(serendipity)的能力。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將這種特質視為智力領域探索與發現的關鍵要素。
1928年,卡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的交易大廳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一家名叫Hammerschlag, Borg &Co.的小公司當跑單者(runner)。在交易大廳只幹了一週,卡恩就覺得自己身邊都是一群「瘋子」,於是央求調往研究部門。
卡恩還在晚上和週末在當時一家大型券商H. Hentz & Co兼職。工作之餘,他經常在Hentz公司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大樓裡閒逛,每次瞭解一層樓的情況,敲開那些依然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門。
驚訝於如此謹慎而收益豐厚的交易記錄,卡恩開始探訪格雷厄姆這個人,發現他就在這棟大樓裡工作。
後來卡恩成為格雷厄姆的助手,為其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名聞遐邇的授課提供協助。卡恩說,他從格雷厄姆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其抵禦賺取快錢誘惑的能力。「在大多數時候,格雷厄姆對這種快進快出的賺錢方式都不為所動。除非他認為這筆投資的賺錢幾率要大大高於虧損幾率,否則他不會下手。」
經驗告訴我們,用100減去自己的年齡,就可以得出投資組合中最佳的股票佔比。以這種邏輯來看,卡恩應該把所有資產放在債券和現金上(甚至應該在股票倉位上呈現負數,或是「空頭」)。
然而,卡恩依然把一半的個人資產放在股票上。他從不借錢投資。他對我說:「如果你手頭有很多現金,即使在某筆投資上犯了錯誤,也不用太擔心。」
卡恩喜歡農業股──正如他所說的,「太陽會為你辦妥一切。」此外,他認為基礎工業「急需增加資本投入」。他最喜歡的股票包括:中國高科技元器件製造商南太電子公司(Nam Tai Electronics),以及種子和除草劑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
卡恩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投資就是回歸本源。
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初,當時的企業財務披露制度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擁有證券的那些傢伙知道的企業內情比你多得多」。現在,雖然短線交易已日益成為主流,但卡恩相信,對耐心的投資者來說,如今的市場環境要好得多。
嚴於律己是卡恩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107歲高齡的他依然每個星期上五天班,偶爾週五給自己放一天假。他每天要閱讀很多東西,包括至少兩份報紙、許多雜誌和書籍,尤其是科學類的。卡恩告訴我,他有一個長期不變的目標,即「對一隻股票的瞭解,要比賣給你股票的那個人多得多」。
是什麼讓他如此長壽?卡恩說:「沒有秘訣,這是老天爺給的。」
他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是:「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一種本可以避免的毛病,這個毛病就是不夠理智,缺乏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3b1ee01019xz2.html
2013年01月04日
沒錯,新年是分享美好感觸的最佳時節,尤其是來自巴菲特(Buffett)、博格爾(Bogle)和佛陀(Buddha)這三位投資智者的感觸。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盧米斯(Carol Loomis)在她的新書《踏著舞步去工作:巴菲特人生智慧面面觀,1966-2012》(TapDancing to Work: Warren on Practically Everything,1966-2012)中捕捉到了這一點,這本書是給每一位投資者的完美禮物。1966年,盧米斯在《財富》(Fortune)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當時還不為人知的對沖基金經理巴菲特,此後她一直在寫關於巴菲特的文章。在今年的假日季中,她提醒我們注意到巴菲特的心靈深度。
你可能會回想起幾年前《哈潑斯雜誌》(Harper's)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Hathaway)年度會議的報導。文章標題讓我們不禁微笑:《沃倫•巴菲特的聖殿:奧馬哈的信仰和根本原則》(The Church of Warren Buffett: Faith andFundamentals in Omaha)。有一位忠實的信徒問及巴菲特的第一大投資原則:「價值投資的奧秘是什麼?」巴菲特的面容如佛陀般寧靜:「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
獨立思考?沒錯,這樣一句體現傳統左腦智慧的箴言出自一位西方領袖之口並不令人意外。但「內心的平靜」呢?這句出自「佛陀巴菲特」之口的箴言兼具右腦和新時代運動(New Age)特徵,融合東方智慧、道教、佛教、禪宗思想,外加內布拉斯加樸素的地方智慧。
巴菲特將「內心的平靜」作為價值投資秘訣的說法讓我頗為震撼,因為我恰好在重讀《人生佳餚烹飪指南:一位禪師教你如何活得更有意義》(Instructions to the Cook: A Zen Master's Lessonsin Living a Life That Matters)。這本書是格拉斯曼(Abbott Bernard Glassman)和菲爾茨(Rick FielDS)以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的教誨撰寫而成的。
我彷彿看到巴菲特廚師繞著寺院的廚房跳踢躂舞,一邊唱著《鈴兒響叮噹》(Jingle Bells),一邊烹製「至高膳食」(道元禪師對活出豐盛人生,過「至善生活」的隱喻,此外,這也是巴菲特「至高策略」,即價值投資的完美隱喻)。
請聽一聽吧,道理非常簡單:
禪宗投資的第一原則:你已經擁有你所需要的一切
「禪宗大廚的第一原則是,我們已經擁有我們所需的一切。如果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現我們擁有烹製至高膳食的所有原料。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把這些原料拿在手裡,烹製我們能做的最好菜餚,我們所擁有的原料數量多寡並不重要。禪宗大廚只看手頭有什麼,並由此著手。」無論是道元禪師、巴菲特、禪宗大廚、禪宗大師,還是對沖基金、個人退休賬戶(IRA),道理都是一樣。
接下來,我的聖誕想像延伸到三位我最喜愛的保持「內心平靜」的英雄:巴菲特、博格爾和佛陀。這三位智者齊心協力,考慮如何在2013年運用他們的古今智慧來助投資者一臂之力。
所有這一切都在這些年來我們間或更新的「禪宗百萬富翁」(Zen Millionaire) 12原則中得到集中體現。我們預計三位智者在2013年及以後會這樣投資:
1.
這是巴菲特和佛陀與生俱來的智慧:「我其實和所有人都一樣。我可能比你有錢,但錢並不會讓我們變得不同。當然,我能買得起最奢華的手工制套裝,但衣服穿在我身上卻顯得很廉價。比起一百美元的大餐,我寧可吃冰雪皇后(Dairy Queen)的芝士漢堡
2.
佛陀說:「一切唯心造,世界是由我們的思維創造的。」如今,華爾街的思維受對暴富的盲目迷戀驅使。這就產生了一個充滿無限泡沫的世界。而巴菲特則創造長期財富。他的一位仰慕者說,「巴菲特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獲取複利。你要儘早動手,「即使回報率不是特別高,你也能靠複利賺到很多錢,但你的確需要持之以恆」。
3.
道元禪師等禪宗大師常常告訴門徒,開悟「並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擁有一百萬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巴菲特說:「從我認識的億萬富翁來看,錢只會讓他們顯露出本性。如果他們沒錢的時候就是混蛋,那他們有了十億美元之後依然是混蛋。」
4.
巴菲特說,「做優秀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高智商」,只須擁有「不輕易從眾的能力」。沒錯,要「獨立思考」。佛陀說得更簡單:「不要相信任何東西,不管是從什麼地方讀到的,也不管是誰說的,都不要輕信,哪怕是我說的也一樣,除非它符合你自己的理智或常識。」博格爾補充道:「從股市總體指數……從每一家美國公司著手,然後永久持有(這是巴菲特最喜歡的持有期限)。這就是秘訣:擁有一切,永久持有。」
5.
巴菲特警告稱:「未來是永遠無法看清的。在股市裡,你會為一種樂觀的共識付出很高的代價。」不要「炒」股,你要買價值,永遠不要賣。他說:「我從來都弄不清股市未來六個月,或者未來一兩年的走勢。但我認為看清股市長期走勢是很容易的。」在短期內「恐懼和貪婪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長期來看,市場是步步走高的。
6.
佛陀說:「禪修的心是一顆初心。」我們進入巴菲特的禪心裡聽一聽:「我會在餘生中繼續買漢堡。漢堡價格下降時,我們會在巴菲特家裡唱『哈利路亞大合唱』(Hallelujah Chorus)。漢堡價格上漲時,我們會哭泣。對大多數人來說,在生活中購買所有東西時都是這樣的──只有股票除外。股價下跌時,你可以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股票,但人們卻不想買了。這種行為令人費解。」不過,巴菲特卻因此領先了他人。
7.
巴菲特說:「好名聲的建立要花20年時間,而只消五分鐘就會讓名聲毀於一旦。如果考慮到這一點,你的行事方式就會有所不同。」有一次他對美國國會說:「我要我的僱員在打算有所行動之前捫心自問,是否願意看到這件事次日出現在地方報紙的頭版上,讓他們的配偶、孩子和朋友們讀到……如果他們通過了這項考驗,就不會害怕我給他們的另一條告誡:讓我的公司賠錢,我會理解;但要給公司信譽帶來絲毫損失,我將毫不留情。」誠信是巴菲特烹製「至高投資」膳食時的核心食材。
8.
如今,華爾街對巨額財富徹頭徹尾的迷戀把美國變得像飆車少年一樣,一心尋求速度帶來的快感。巴菲特以內心的平靜感告誡人們:「投資者應該記住,刺激和揮霍是你的敵人。」你是誰?是賺錢機器,還是一個懷有誠信的靈魂?
9.
禪宗大師警告稱:「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佛陀,殺了他。」為什麼?因為佛陀根本不會出現在那裡。佛陀不會出現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不會出現在高盛(Goldman)。就連巴菲特本人也不是佛陀。你自己才是佛陀。把假神殺掉。為什麼要自己做自己的投資導師呢?博格爾提出了一個頗為實際的理由:「在投資者的一生中,由股票產生的金融財富有逾四分之三將被基金經理吞噬。」永遠不要相信華爾街。
10.
巴菲特說:「你要在機會來臨時做事情。在我的一生中,有些階段我會有一大堆想法,有時也有靈感枯竭的階段。如果下周我有想法,我就會做些什麼,如果沒有,我就什麼也不會去做……在你的一生中,只要你沒有做錯很多事,那麼只要能做對少數幾件事就行了。」你來到人世間是要做些什麼的。不僅是為了變得富有。做什麼呢?自我發現之旅永遠不會結束。
11.
巴菲特說:「這是一場階級戰爭,我所在的階級會贏得戰爭,但並不應該如此。如果你屬於人類中那最幸運的1%,那麼你就應該考慮其他99%的人,這是你應該做的。」但多數人都不會考慮。因此,巴菲特最終將這番話付諸行動並不令人意外:是的,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將捐出他全部460億美元的財富。沒錯,你也可以:把自己當作禮物奉獻給世界,每天如此。記住,「你已經擁有實現至善人生的所有原料」,因此世界將因你而改變。
12.
生活和投資對巴菲特來說很簡單:「比起結果,我們更享受過程。」他跳著踢躂舞,烹製人生佳餚,在冰雪皇后(Dairy Queen)吃芝士漢堡,經常開懷大笑,開一輛舊車,一直都住在那幢簡樸的房子裡。他辦公室的電腦呢?只用來與世界各地的朋友玩橋牌。他懂得,要做成功的投資者,首先要參透禪道。2013年,他每一分鐘都會帶著「內心的平靜」進行價值投資,未來也將如此。他知道力量是內在的……你的內心也蘊藏著力量……相信它。
最需要與最賺錢的投資選擇
2013年01月07日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曾說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投資什麼,拚命擠進一個個火熱的項目。但在我看來,這些項目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能賺錢。」
「買基金一定要賺錢,而且要買賺得最多的那隻!」很多投資者都按照如此的標準選擇基金,盲目地追求賺錢效應,過於追求短期利益。
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投資者的「賺錢」標準一直在變,也造成了對基金評判標準的變化。只要在某一階段基金沒有賺錢,那麼就有投資者不滿。投資者不知自己選擇的基金是否與自己的財務目標相匹配,往往將投資的目標設定為「賺錢」,而不是適合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基金。投資前沒有良好的心理建設,那麼無論盈虧,都會不滿意。
當在投資過程被貪婪、恐懼膠著帶來的盲目無錯困擾時,是否有想過該如何規避這種盲目性呢?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在事前做好合理的理財規劃,並在實際投資中始終保持冷靜、實時審視投資行為與理財目標的偏差並進行修正和約束,才能保證在資本市場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
作為投資者最需要明了的是: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己的理財目標、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找到什麼是自己「最需要」,而不是「最賺錢」。(華商基金[微博])
價值投資人如何看「波段」
「波段」不是價值投資的策略內容實質,對於價值投資來說「波段」並不是一種決策方案,波段只是一種事後回看持有過程的一個結果。並不構成你買入或賣出的重要因素。價值投資的主要行動根由是價值!
價值投資就是投資價值,找到深度價值、安全邊際高的東西就可以買入,等待持有之後變得高估、透支未來成長、泡沫嚴重就可以出手,時間長短取決於企業價值性價比。至於持有時間並不事前所能定的。半年?三年?八年?是不是算波段?這不重要,關鍵是看性價比!
至於老巴所講:"大眾恐慌買入,大眾貪婪時候我們賣出",這也和市場這種狀態下的價值高低很容易出現極致狀況有關,至於你理解成一個長期波段也好,一個堅守價值回升至泡沫的過程也罷,雖然事情總會有始有終,但若是價值投資,就不能丟棄價值評估而單論「波段」。
你或說:「我的確做了一次基本面的波段操作」,但波段只是現象,實質還是基本面研究。如果基本面永續成長,你可能一直持有,心中有波段主要坑害人的長期思維理念,其實我們並不願意企業成長中斷,但是沒辦法,性價比顯著不配合時,就要離開,除非基本面股價二者永遠同步。
不光是波段論,干擾價值投資的似是而非的投資想法還很多,很多時候需要我們撥開迷霧,緊緊、僅僅把握好最簡單的價值投資原理即可,我們學習思考的整個過程就是如何去繁就簡地堅持最有效的投資手段和投資策略。
1、認識安全邊際。
2、執行安全邊際。
3、你的投資失敗大多來自於不遵守安全邊際。
4、對成長股的過高估值,可能支持你一陣子,那是幸運,但大多數會害你一輩子,你希望別人的幸運落在你的身上,那就是賭博。
5、所有技巧上的完善都不如認識、執行、持續堅持安全邊際。
6、所有的能力圈認識都是「你」以為,但你真的有能力?99%的普通投資人並沒有一個真正能力圈,因此別談這個。
7、很多時候我們複雜的大腦讓我們走遠了,請回來繼續研究安全邊際。
8、學習別人,請記住從安全邊際出發,而不是僅盯住輝煌的結果。
9、安全邊際不僅僅是估值,還是:保守的組合,討價還價逢深度價值逆勢買入,也是簡樸知足淡欲樂行地過日子。
10、沒有股神,沒有大師,價值投資只有安全邊際,老巴的安全邊際可能不是你的,但只要你認識清楚安全邊際,都一樣賺錢。
以上十句話理解了十年,還感覺自己做得不深刻不過癮,因此要以此為樂地繼續!
二、深度價值評判系統:
1、股票類:按照重量分值劃分八項:
1)、股息率30分
2)、市銷率15分
3)、市淨率15分
4)、市盈率15分
5)、ROE10分
6)、成長性
7)、總市值5分
8)、歷史底5分---共計100分
可以粗略審視研判標的的價值深度,各項酌情給分。不過對於深度價值理解不同方案制定可不同,具體看個人風格和實踐效果。
2、低風險類:低風險固定收益類波動產生價值,一般選取中大型的波動。
1)、債基B類:小型波動:4-10%
2)、分級股基A類:小型波動:3-5%
3)、債基普通
(單論安全性來說分級A類第一,債基普通第二,債基B類第三)
注意:關鍵問題不是你是否知道以上要點,而是你能堅持做到什麼程度,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