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助力出境遊,未來三年出國遊年增速30%
1.1人口基數:城鎮化進程擴大出境遊人口基數
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擁有更高的收入、更進階的消費層次、更便捷的簽證手續,以及身邊的出境遊氛圍。
目前我國城鎮常住人口7.5億,根據國家衛計委預計,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70%,未來15年將新增2.3億城鎮人口。龐大的城市人口將成為出境遊人口的主要來源。
東部城鎮人口比例最大,仍然是目前出境遊的主要來源地。中部城鎮人口增速略高於東部,孕育巨大出境遊潛在人群。
1.2物質基礎:收入提升奠定物質基礎
從海外發展來看,出境遊人數與居民收入水平相關度高。城鎮居民是出境遊主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奠定出境遊旅遊人數和海外消費的基礎。
1.3匯率條件:歐日量化寬松外幣貶值,入境需求顯著釋放
自2014年來,日本和歐洲經濟困難加劇,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分別推出量化寬松計劃,日元和歐元相比堅挺的人民幣日趨貶值。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日元和歐元相比人民幣,分別貶值15%和22%。受此利好因素推動,國內赴日本遊客增長89%,赴德國遊客增長44%,赴法國遊客增長37%。日元和歐元貶值,對於國內赴兩地的客流量增加,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由於日本和歐洲經濟困境短期難以改變,量化寬松政策仍將持續。由此導致的日元和歐元貶值,在未來3-5年內仍將維持。受此利好影響,日本和歐洲兩地將成為未來國內出境遊的重要目的地。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8月11日連續數日貶值,由1:6.1162變動為目前(9月24日)1:6.3785,匯率水平較貶值前下跌4.3%。這造成出境遊成本上升,兌換一萬美元需要較之前多花2623元人民幣。旅行社的采購地接資源成本直接上升,旅行社可以提價把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這之間有一個時間區間需要旅行社自己承擔成本。比如,產品3月份定價,4、5月份發售,7、8月份消費者出遊,9月份與目的地資源方結算,這時需要更多的人民幣兌換成原有的美元與資源方結算,成本上升。
以凱撒旅遊披露的審計報告為例,按照2014年的敏感性分析,人民幣每貶值1%,毛利率下降0.30%,凈利率下降0.26%。近年來,隨著旅行社自身抵禦匯率變動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下降幅度逐年減小,2012年這兩個數值為0.38%和0.33%。
日元和歐元兌人民幣匯率受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影響,匯率上升。但長期來看,自2014年4月至今,日元、歐元大幅貶值,在人民幣當下貶值造成匯率小幅反彈下,日元、歐元兌人民幣貶值的大勢仍未改。
部分處於選擇邊際的出境遊客可能會因此取消行程,部分收入水平較高的遊客可能放棄赴美遊轉而進入外幣仍較人民幣仍貶值的日本、歐洲出遊,部分收入能力強的遊客可能仍會選擇出境遊但購物消費數量會減少。
1.4政策催化:簽證放寬釋放出境遊需求
伴隨國內出境遊人數增加和海外消費擴大,各國對華簽證政策在程序簡化、政策放寬、延長免簽上持續改善。截止2013年,中國已與81個國家簽署了相關互免簽證協議,其中35個國家實現落地簽政策,4個國家免簽適用於持普通中國護照。
1.5航線催化:國際航線增加提升出境遊客流
根據民航局統計,2009年全國起降國際航班37萬架次,運送約3700萬人。2014年全國起降國際航班58萬架次,運送約7100萬人。5年內國際航班數量和搭乘人數翻了近一番。新開設的國際航線極大促進了出境遊人數。
1.6未來33年出境遊人數有望保持20%增速,出國遊人數保持30%增速
2000年以來,國內出境遊人數保持年複合19%的增長率。綜合城市人口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歐元和日元相對人民幣貶值,簽證政策逐年放寬和國際航線穩步增設五大因素,結合2015年上半年出境遊人數同比增長20%。
我們認為可負擔出境遊消費人群會持續增長,出境較以前會更加便捷,預計未來3年出境遊人數繼續保持20%左右的增速。
刨除港澳臺,出國遊人數過去5年保持約30%左右的增速,未來3年我們預計出國遊人數繼續維持年增長30%左右的水平。
中國穩居世界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市場特征明顯
2.1我國出境遊處於日本上世紀080年代初,韓國090年代初的水平
出境遊產品昂貴,選擇與否主要由居民收入決定。2014年我國人均GDP為7485美元,處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初、韓國90年代初的水平。可以驗證,剔除港澳遊的出國遊,2014年出國遊人數占我國人口比例為3.12%。
日本、韓國相同的出國遊比重,對應在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初、韓國90年代初。我國出境遊處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初,韓國90年代初的水平。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很長的發展時間。
2.2發達經濟體的出境遊比例,穩定維持在較高水平
參考日本、美國的出境遊比例,可以發現,兩國在21世紀初的經濟成熟穩定時期,出境遊比例較高且穩定。出境遊已經融入生活,作為國民度假、旅遊等方式存在。
2.3穩居世界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海外購物成出國遊重要環節
隨著出境遊目的地由港澳走向亞洲、歐洲、美洲等,成本逐漸提高,人均出境遊消費逐步提升。
近五年人均出境消費年複合增長7%,與GDP增速基本一致。2014年人均出境遊消費達到約8700元人民幣。自2012年起,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最大的出境旅遊消費國。
占出境旅遊消費較大比重的是購物和交通,其中購物占比最大,超過了50%,總支出超過了4000億元人民幣(2013)。海外購物成為重要旅遊環節。
高端消費群體大幅提升,助長了旅遊購物的總開支,80後是出境遊客的主力。
2.4收入主導客源地:以一線城市++東部省會為主,東部二線城市亟待開發,向中部城市擴張
東部地區一直是我國出境遊的主力,一線城市和長三角省會城市是主力中的核心力量。這些城市的居民年收入在4萬元上下,以目前出境人均消費8000元計算,一次出境遊花費一個人兩個半月的收入。
出境遊增速最快的地區集中在中部省會城市,該地區居民年收入一般在3萬元上下。
人均年收入3萬元可作為出境遊需求爆發的門檻,類似的,國際上也把人均GDP5000美元作為出境遊爆發轉折點。
以平均年收入3萬元為門檻,東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四省滿足的城市最多,這些地區的二三線城市有積累的出境遊需求尚未被激發和釋放。
中部地區居民年收入超過3萬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會,需求的地域分布較分散。由於該地區收入增速較快,按照年增速保守10%計算,3年後中部6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將超過3萬元,出境遊需求有望蔓延到更多中部城市。
2.5成本主導目的地:亞洲為主,日泰增速快,德法美穩步增長
港澳遊是出境遊主要目的地並呈現下降趨勢
由於距離較近、開銷較小,港澳遊長期是出境遊主要目的地,總數約占總出境遊人數的7成。
港澳遊中有一半左右是不過夜遊客,另一半是旅行社組織的過夜遊,過夜遊近年下降較快。以出境遊主力城市上海為例,旅行社組織的港澳旅遊人數呈下降趨勢。
亞洲遊價格較低增速迅猛,是出國遊主要目的地
刨除港澳,亞洲仍是出國遊的首要目的地,約占總出國人數的68%。短線亞洲遊價格較低,部分與國內一線景點價格持平。在出國遊消費較高的情況下,消費者選擇目的地時會著重考慮價格因素。
加上日元貶值、簽證政策放寬等因素,赴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出國遊增速明顯。
我們預計短期內亞洲遊在一線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火熱仍將持續。未來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可以負擔起更昂貴的出國遊時,歐洲遊增速有望超過亞洲遊,較便宜的亞洲遊會遷移到中部非省會城市。
歐洲遊以法德為主,東部經濟發達省份需求增速加快
對於大部分遊客,歐洲大國法國、德國是去歐洲遊玩的必經之地,出遊人數占赴歐洲遊的主要部分。赴歐洲旅遊人數約占出國遊總人數的12%,其中赴法國人數約190萬人,德國人數約100萬人(2013)。
增速最快的地區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市、浙江省、江蘇省,赴法國、德國、意大利旅遊人數2015年上半年旅遊人數同比增長在30-40%左右。
出境遊市場規模5年超3萬億,10年超超5萬億
3.15年後的出境遊市場規模超33萬億
2014年出境遊人數為1.17億人次,出境遊消費1649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平衡表旅遊板塊凈流出,包含交通、門票、餐飲、海外購物等所有出境遊消費),合1.02萬億人民幣。出境遊市場達到萬億規模。基於敏感性分析,我們計算出未來5年出境遊市場規模。
由圖表所示,未來很樂觀、樂觀、中性、保守預計出境遊消費市場年增速分別為34%、28%、23%、20%,五年後市場規模分別為4.44萬億、3.56萬億、3.14萬億、2.50萬億。
我們基於樂觀和中性之間,預計未來5年市場增速25%,5年後出境遊消費市場規模(包含交通、景點門票、海外購物等所有在內的出境遊消費)將超過3萬億。
3.210年後的出境遊市場規模超55萬億
我們假設5年後出境遊消費市場規模為3萬億。在此之後隨著出境遊人數存量龐大,出境遊人數增速會放緩,加上GDP增速下降,人均消費增速隨之下降,相乘得出的出境遊消費總額的增速會隨之下降。
我們考察了日本在1980年代時期的出境遊消費增速,當時日本與現在中國類似,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GDP增速8%,出境遊消費增速13%。結合我國歷史增速,我們預計未來5-10年,出境遊人數增速降至年增長10%,人均消費增速降至年增長5%。
由圖表所示,未來很樂觀、樂觀、中性、保守預計出境遊市場年增速分別為23%、20%、16%、12%,市場規模分別為6.86萬億、6.16萬億、5.34萬億、4.77萬億。
我們預計未來5-10年出境遊消費增速在15%左右,這與日本當年13%年增速接近。
15%高於日本當年13%的增速主要是因為,13%是日本在人均GDP5000美元-3萬美元的17年間出境遊消費的年複合增速,後期增速較低的權重較大。而我國2014年人均GDP僅為約7500美元,距離人均3萬美元還很遠,目前處於增速較快時期。
我們預計10年後我國出境遊市場規模(包含交通、景點門票、海外購物等所有在內的出境遊消費)將超過5萬億。
傳統旅行社變革通過整合上下遊資源力求實現全產業鏈
4.1海外經驗:不斷並購整合誕生大型綜合旅遊集團途易
"航空+酒店+旅行社"全產業鏈全球旅遊巨頭途易
途易(TUI)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旅遊集團,總部位於歐洲。2014財年,途易實現營收合計約1460億人民幣(187億歐元),凈利潤約9億人民幣(1.05億歐元),2014年市盈率在30-45倍之間。
途易是全產業鏈、全業態旅遊巨頭,經營業務覆蓋全球180個國家,客源地覆蓋31個主要的市場,年服務客戶超過3,000萬,旗下業態包括:
在歐洲擁有約1,800家零售門店網絡;
控制6家航空公司,運營著145架飛機;
在24個國家擁有248間酒店,近157,000張床位,所有酒店均地處熱門旅遊度假勝地;
旗下兩家郵輪公司運營7艘郵輪;
在全球主要旅遊目的地擁有38家地接社,提供完善旅遊目的地服務;
市場領先的全球酒店B2B分銷平臺,為地接社、航空公司和代理商提供180個國家的超過6萬家酒店的預訂;
業務遍及歐洲和加拿大,市場占有率超過40%
途易在歐洲主要國家英、法、德等國的市場份額居於首位。
途易2014年營收總計約1460億人民幣,運營的歐洲和加拿大的市場產值約為3360億產值,途易占到所運營的市場份額的43%。
途易的歷史:兼並收購和剝離,終成旅遊、航運、酒店大型綜合旅遊集團1968年成立途易(TUI,TouristikUnionInternationalGmbH&Co.KG,國際旅遊聯盟公司),由四家旅遊經營公司遊羅巴、薩摩旅遊、胡梅爾旅遊和蒂格旅遊共同組成;
1970年,收購國際航空旅遊、穿越歐洲公司,創立酒店品牌羅賓遜俱樂部;
1972-1978年,收購一系列連鎖酒店,成立假日旅遊專列;
1995年,荷蘭途易及奧地利途易成立;
1996年,瑞士途易成立;
1998年,最大股東德國船業巨頭普羅伊薩格-赫伯羅特為公司制定戰略轉型,目標為塑造成旅遊、航運和物流公司,整合為"赫伯旅遊聯盟"(HTU);
1998-2000年,迅速開展在旅遊業拓展,收購1-2Fly等3家旅遊公司;
2000年,HTU更名為"途易集團",母公司普羅伊薩格啟動大規模重組,將途易由一家大型聯合企業轉變為純粹的旅遊及物流集團;
2005年,途易將物流業務剝離;
2007年,途易旅遊業務部門與英國旅遊公司首選假日(FirstChoiceHolidays)合並,合並獲歐盟委員會批準,公司成為年均180億歐元營業額的全球最大的旅遊公司。
通過連續並購,途易在航空、郵輪、酒店板塊上拓展迅速,成為橫跨旅行社門店、航空公司、酒店、郵輪、旅行社地接社的全產業鏈大型綜合旅遊集團。
4.2易食股份:背靠海航航空++酒店++郵輪,打造全產業鏈出境遊運營商
優質出境遊運營商凱撒旅遊,借殼易食股份
上遊資源掌握力強,建立完善目的地地接服務體系
上遊資源掌握深度上,凱撒旅遊已開發出德國、法國雙線出發的環歐巴士旅遊線路。同時,凱撒還取得了歐洲鐵路、德國鐵路、意大利鐵路、西班牙鐵路的代理權,國內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凱撒官網預定。另外,凱撒還成為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票務代理商及旅遊服務供應商,還是多家世界知名郵輪公司在中國的重要代理商;
凱撒旅遊已與全球各大洲共104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地接社建立了合作關系,並在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巴黎、倫敦、洛杉磯等地較早建立了旅遊目的地接待公司。
中下遊批零一體化,註重零售服務質量
凱撒由批發到零售,從北京到全國,逐步建立起批零一體化的全國分銷體系。
目前,凱撒已在全國的23個城市設立分子公司,零售門店的總量達87家,全部采用自營(無加盟)保證服務質量。其中,北京以外的零售門店已占約一半。公司計劃,在未來2-3年將完成在全國49座城市布局設立直營分子公司的計劃,線下門店的總數將達到300余家,構建起完善的國內直營銷售網絡。
零售為主,產品偏中高端
凱撒業務以零售為主,2014年零售收入17.8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26.45億元的67%。
凱撒的產品相對偏中高端,通過研發、專業運作以及對旅遊、文化與生活的深入理解,在產品研發與專業運作領域註入更多原創性內容。例如,凱撒開發體育、戶外的主題遊項目,借助專業人士設計路線,把遊覽過程變成知識普及和專業體驗,增加產品毛利。
營收增速穩定25%左右,毛利率14%左右
凱撒2013-2014營收增速分別為26.1%、23.6%,預計2015-2017營收增速分別為38.9%、25.5%、23.4%,營收增速穩定在25%左右。2015年的高速增速主要源於並表德國凱撒以及除歐洲外目的地資源投入後的增長。其中,由於受2015年5月19日起實施的指紋采集政策影響,凱撒預計2015年歐洲部分增長有限。
凱撒2012-2014毛利率分別為11.23%、12.18%、14.35%,預計2015-2017毛利率穩定在14%左右,處於行業較高水平。
借殼易食股份,成為海航旅遊持股資產,經營獨立又有聯系
凱撒借殼易食股份已於7月過會,易食股份為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平臺,過會後凱撒控股股東轉變為海航集團旗下一級子公司海航旅遊。
與海航的關系獨立又有聯系。經營和管理是獨立的,包括凱撒的團隊是獨立的,財務是獨立的,整個經營計劃是獨立。凱撒采用是預算管理制和總經理負責制,海航對凱撒在財務上有指標要求,業務上還是凱撒原有的團隊經營。
海航旅遊是全產業鏈旅遊集團,構建航空+酒店+郵輪旅遊生態圈
海航旅遊是全產業鏈旅遊集團
海航旅遊集團成立於2007年,是海航集團三大戰略業態之一--航空旅遊的核心企業。
目前,海航旅遊服務網絡已布局亞洲、歐洲、美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並逐漸實現全產業鏈立體結構,從機票、酒店、門票、旅行社到互聯網服務、金融支付等,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凱撒是海航旅遊旗下重要上市平臺,借殼易食股份過會後,易食股份直接持股方由海航臵業變更為海航旅遊。
凱撒受惠"航空+旅遊"模式,協同發展漸顯
航空、酒店是出境遊中最核心的兩個環節,而海航集團在航空層面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2014年,海航集團的航空總運力已經達到8,000萬旅客。
作為國內首個五星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在拓展國際航線網絡上動作頻頻。目前,海南航空開通了國內外航線500余條,通航城市近100個。其中,海南航空陸續開通了中國至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30余條國際航線。
航空資源對凱撒業務拓展進行有力支撐,包括(1)我國旅遊市場比較明顯的淡旺季特征強化了資源瓶頸;(2)同一體系內的溝通成本較低,例如,由於包機容易滋生覆蓋問題。目前南航已宣布不再與旅行社等經營性單位進行包機合作。目前,公司機票的關聯采購比例在30%左右。
雙方的協同在"航空+旅遊"模式上體現充分。自2011年海航控股凱撒以來,雙方攜手陸續開發了巴厘島、沖繩、馬爾代夫等正班直航航線。
此外,凱撒旅遊與首都航空合作日益密切:
首都航空:首都航空由海航與首旅集團共同出資在2010年組建,是定位於旅遊市場的旅遊型航空公司,目標以航空為龍頭整合旅遊產業鏈的優質資源。2014年第四季度,凱撒攜手首都航空相繼開通北京-清州、杭州-靜岡、西安-沖繩等多條包機直航航線。2015年第三季度,凱撒攜手首都航空,開通北京-丹麥哥本哈根,杭州-丹麥哥本哈根的北歐包機直航航線,目標是在北歐旅遊旺季增加航空運力,輸送更多旅遊人次。
4.3眾信旅遊:目標全方位出境綜合服務提供商,資本運作不斷
營收增速較快,業務批發為主
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17億元,同比增長40.3%。批發收入25.21億元,占營收的60%。
立誌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全方位出境綜合服務提供商
在2014年年報中,公司提出進一步升級發展戰略,立誌由領先的出境旅遊運營商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全方位出境綜合服務提供商。公司將多角度多方面延伸,拓展出境旅遊、商務會獎、遊學及留學教育、移民臵業、醫療體檢、出境及海外金融、保險等各類出境服務業務領域。具體手段上,將加強目的地資源及客源地渠道兩頭布局,建設全新的"出境雲"大數據管理分析平臺,打造上述各類出境服務業務平臺及目的地生活服務平臺。
眾信旅遊自上市以來資本運作不斷,布局全面
眾信旅遊於2014年1月23日在深交所上市,成為民營旅行社A股第一股。之後經歷了一系列資本運作,建立香港子公司、線上PC端布局悠哉網+線上移動端投資"行者"、橫向並購竹園國旅、縱向上遊收購境外度假村企業+境外目的地直采平臺世界玖玖+並購歐洲地接社周遊天下、縱向中遊並購批發商"魅力假期"+"行天下"、發起設立晨暉新經濟基金+旅遊產業基金+投資創新工場基金、金融板塊收購外幣兌換公司+發起設立壽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
4.4中國國旅:免稅貢獻主要利潤,傳統出境遊毛利較低
出境遊業務為公司旅遊業務重要組成
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120億元,旅遊業務占比60%。旅遊業務中,出境遊業務占比53%。出境遊業務收入為63.7億元,毛利率5.66%,近年來增速呈現波動放緩的趨勢。
傳統業務毛利率較低,免稅貢獻主要利潤
中國國旅的傳統旅行社業務成本較高,利潤較薄,出境遊毛利率最低,2014年為5.66%,貢獻8%的毛利。利潤主要來源是免稅業務,2014年毛利率46.37%。
4.5中青旅:遨遊網OO2O戰略培育出境遊
在公司的積極推動下,估計2014年的交易額達到約20億元(含呼叫中心),同比再次實現翻番的增長。銷售產品中,約70%為公司自有產品。
根據艾瑞的數據,遨遊網2014年在線度假市場份額約為3.2%,其中,優勢領域出境遊的市場份額則要達到5.2%,在第二梯隊中處於領先位臵。
網遨遊網O2O,"互聯網+"的典型樣本
從2010年開始,遨遊網的O2O經歷了4年的摸索。從公司的表述看,遨遊O2O的獨特性和深遠意義包含三個層面:(1)遨遊網O2O利用技術創新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2)遨遊網O2O倒逼旅遊產品加速叠代創新;(3)以遨遊網為基礎打通三渠道(遨遊網、呼叫中心、連鎖店)實現服務一體化。
公司是最為積極、堅定踐行O2O的傳統旅行社。無論是極高的在線化比例,還是積極推動互聯網對業務模式的升級,遨遊網O2O都可以看做是"互聯網+"的典型樣本。
由遨遊網O2O到"遨遊網+",平臺化深入
目前階段:(1)遨遊網並非以流量為主導的模式,踐行的是O2O的道路,而目前公司線上占比已超過一半;(2)過程中,公司在O2O層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5年公司對遨遊網的投入較大。目前,我國旅遊度假產品的在線化尚低,根據艾瑞數據,2014年在線占比僅約10%。遨遊網平臺化的空間較大。
遨遊網的戰略規劃包括:(1)邀約100家旅遊產業優質運營商,(2)建設O2O"百城千店",目前已鋪設300余家,以合作形式,入駐當地旅行社掛售遨遊網產品,
(3)招募全國英才加入"遨遊網+"發展事業。
投資建議
2014年全國旅行社出境旅遊的營業收入合計超過1157億元,占到當年出境遊全國總消費的11.34%。根據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發布的研究報告,2014年國內在線旅遊的出境遊交易規模約為150億元,在線滲透率在10%左右。
在線旅行社在零售端擁有優勢,可以借助互聯網面向全國零售,但傳統旅行社也有其壁壘:
(1)首先,以易食股份、眾信旅遊為代表,在上遊地接社、中遊批發商和下遊零售門店都有布局。在線旅遊側重利用互聯網做零售,在上遊和中遊的布局少,在這兩塊對傳統旅行社的利潤擠占還較小。從歐洲TUI公司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上中下遊資源的整合,尤其是占主成本的航空和酒店的整合,打通上中下遊產業鏈,節約采購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是十分重要的。
(2)其次,出境遊產品較複雜,註重服務、產品設計和零售。傳統旅行社在線下廣布門店,目前遍布全國的2000余家出境遊旅行社仍占據出境遊市場90%左右的份額。出境遊需要掌握外語,這與在線旅遊擅長的國內遊顯著不同。消費者初次選擇更傾向於到門店問清楚,外語不通的情況下,到目的地希望有導遊帶領和陪護,對於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因此,由於出境遊產品的特殊性,傳統旅行社較在線旅遊擁有不易突破的優勢。易食股份和眾信旅遊都在打通上中下遊,發展全產業鏈出境遊。易食股份通過收購凱撒旅遊,借助凱撒已經布局的上中下遊產業鏈和正在拓展的下遊直營銷售鏈,依靠海航集團已經建立的"航空+酒店+郵輪"生態圈,在全國範圍內拓展迅速,發展道路與歐洲TUI有相似之處。眾信旅遊通過一系列的兼並收購,整合上中下遊產業鏈,構建涵蓋內容廣泛的出境遊綜合服務平臺。我們給予兩家公司"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
整合上中下遊出境遊產業鏈不及預期。1)易食股份:短期內,300家直營門店計劃顯著提高銷售人數,增加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限制短期業績;長期內,海航集團給予公司的資本整合支持力度等待觀察,整合的產業鏈上下遊資源不並入公司體內,公司靠單一的旅遊板塊收入支撐;2)眾信旅遊:出境遊綜合服務涵蓋面廣,資本投入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對於占出境遊成本比例大的機票、酒店的資源獲取效果低於預期。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周二(1月24日),滬深兩市未能延續前兩日的小反彈,上午主力狂拉權重護盤,滬指橫盤震蕩;而中小創則震蕩走低,創業板指盤中跌幅逾1%。就上午來看,“兩桶油”護盤,供給側改革板塊(水泥、鋼鐵、煤炭)站上最強風口,而妖股、莊股滿天飛,個股漲跌1:2,操作難度較大,臨近春節,近期量能持續萎縮,創業板的下跌更是暴露了其下跌中繼的本質。
截至上午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39.81點,上漲3.04點,漲幅0.1%,成交額736億元;深證成指收報9,952.36點,下跌23.83點,跌幅0.24%,成交額983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869.6點,下跌17.72點,跌幅0.94%,成交額271億元。
資金方面,截至午盤,滬股通凈流入4.22億元;深股通凈流入3.17億元。另外,周二央行開展了2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其中包括100億元的14天期和100億元的28天期,還有1100億元逆回購資金到期,故今日實現凈投放資金達到900億元。
熱點板塊:
權重股表現不俗,供給側改革板塊成為上漲的主線,其所屬的水泥、鋼鐵、煤炭等板塊均漲幅居前。
期貨黑色系大漲,鋼鐵板塊期股聯動早盤大漲。三鋼閩光(002110)漲停,柳鋼股份(601003),河鋼股份(000709),華菱鋼鐵(000932)漲逾4%,太鋼不銹(000825),方大特鋼(600507),首鋼股份(000959)漲逾3%。
油氣改革板塊早盤逆勢反彈護盤。石油濟柴(000617)漲停,中國石油(601857)漲逾2%,中國石化(600028),上海石化(600688),石化機械(000852)漲逾1%。
OLED、草甘膦等題材股紛紛熄火,股權轉讓、次新股、年報高送轉兩極分化嚴重。
環保工程、軟件信息、電子信息等板塊跌幅居前。
莊股自成一派,同力水泥五連板,柘中股份、三鋼閩光、南京港、柳鋼股份紛紛走強。
消息面上:
1、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資監管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據分析,目前新疆國資混改率已達60%左右,走在全國前列。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將是集團層面。新疆國資委將選擇部分集團企業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和自治區資源資本化運作平臺試點企業。
2、今年年初全國首批省份已經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正式簽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數目均在百億規模。北京市在2016年12月已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並在12月底將首筆500億資金劃入《委托投資合同》中約定的銀行賬戶。後續將根據《委托投資合同》的要求,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所投資金進行投資運營。
機構觀點:
和信投顧指出,近期量能指標顯示:近日的兩市日成交維持在3000億左右的水準,創業板量能略減,顯示市場投資者謹慎的市場行為,因此後續反彈或修複中投資者須密切關註動量線指標的變化,如果量能指標仍難配合,則應小心市場回落震蕩,相反則可繼續短期修複反彈。值得關註的是目前上海綜指周線形態構成了典型的三角形形態,雖然近日反彈,目前仍處於下邊位區域位置。如果破位,則市場仍有可能進一步回落,反之,如果量能配合,化解下降三角形,則可維持反彈可能。目前需要密切觀察此軌跡形態的運行。
總體而言,由於從時間因素來看,接近春節長假,而市場經歷了短期反彈修複後,其再行追高的投資者或將大幅度減少。投資策略上,短線投資者可參與超跌業績增長類股票,但要控制倉位;而穩健投資者密切觀察量能變化,並保持耐心戰略觀望為宜。
山東神光認為,從技術上看,節前並沒有太大的突破,是縮量狀態下的震蕩格局。創指則恢複了以往的高貝塔表現狀態,前期反彈較好,今天調整幅度也較大,好的方面是一改之前毫無抵抗的弱勢快速下跌狀態,而之後還是要警惕在殺估值的政策導向下,不斷抵抗式陰跌的可能,所以,我們之前說反彈或由中小創領導之後,更傾向於這次反彈是減倉中小創的機會。
廣州萬隆認為,在兩桶油等權重逆勢拉升的護盤下,滬指窄幅震蕩與創業板跌幅逾1%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主力慣用的伎倆:借著指數的掩護,短線獲利資金從中小創撤退。這一假象也可能會誤導部分投資者慣性停留在節前紅包思維而繼續采取激進操作,但忽視市場回調所暗含的風險:雖然權重逆勢表現,但實際上兩市跌多漲少,更進一步,隨著超跌反彈畫上句號,結構性分化行情下弱勢股再度遭到資金大規模用腳投票,兩市大跌股數量開始迅速擡頭。
隨著結構性分化行情再度上演,弱勢股不僅會被打回原形,甚至有可能進一步下挫,所以對於業績地雷、短期連續漲幅過大、大股東天量減持這三弱勢股投資者需第一時間逢高調倉換股,將倉位配置到前期被指數拖累但年報業績亮眼的錯殺品種上。
據路透社報道,2016年,中國超越美國和法國,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FSO)數據,2016年德國從中國進口和對中國出口的貿易額增至1700億歐元(約合1800億美元)。
路透社稱,這樣的發展狀況有助於德國維護其全球貿易自由的目標,很有可能受到德國政府的歡迎。畢竟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要對進口商品征收關稅,而其顧問團隊也多次指責德國利用歐元疲軟促進出口。
德國副總理Sigmar Gabriel甚至提出,如果特朗普政府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歐盟應當重新把經濟政策的焦點放在亞洲。
統計數據還顯示,法國仍為德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總額為1670億歐元。而滑落至第三位的美國與德國的貿易總額為1650億歐元。2015年,因美國經濟複蘇、歐元疲軟,美國超越法國,自1961年以來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若僅按照出口計算,2016年,美國仍是“德國制造”的最大買家,德國對美國出口額達到1070億歐元。法國也保持了德國商品的第二大買家地位,德國對法國出口額約1010億歐元。
4月11日一度暴跌85%的中國金控(00875.HK)事件繼續發酵,這只仙股到底怎麽了?
中國金控終於有主要股東公開承認遭到券商斬倉,印證了不少資深市場人士的猜測;在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表示,其實在香港上市的很多小型股都有類似問題,中國金控中小股東較多,蘊含的風險自然更大。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過去幾年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經歷過多次變更,不過在2016年11月29日可轉債轉股完成後,到底誰是第一大股東?是董事會主席林裕豪,還是深圳市前海阿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阿里”)背後的控制人?卻沒有明確信息顯示。
主要股東遭斬倉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金控股價的斷崖式下跌的真相浮出水面,前十大股東之一朱遠標的質押股權遭遇斬倉。據朱遠標介紹,分別將約2.7億股和0.9億股股權質押在長江證券和首控證券,11日長江證券先斬倉,均價在3.35分左右,隨後首控證券也進行了斬倉。
朱遠標也表示,此前收到長江證券催繳保證金的電話,欠995萬港元,首控證券方面尚欠300萬港元的保證金,但因境外資金儲備不足未補上,直到4月11日上午10點接到長江證券的通知電話,隨後中國金控開啟暴跌模式。
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此前朱遠標持有中國金控近3.6億股,占總股本比例5.57%。而在2016年4月19日,朱遠標獲得這些股份的代價是0.099港元,如果按照4月11日價格斬倉的話,朱遠標得承受重大虧損。
4月11日上午10時左右,中國金控急速下跌,最多跌85%,至0.019港元/股,成為“仙股”,創上市多年以來新低。之後快速反彈,收盤報收0.054港元,成交額達到6.24億港元,比其最新收盤5億港元左右的市值還要多。
4月11日晚間,主要股東林裕豪回應表示,作為大股東,從未質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資、更未拋售中國金控股份,公司目前經營一切正常。然而這並未打消市場疑慮,4月12日中國金控再跌3.7%,報收0.052港元。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稱,其實所有小型股都有類似風險,主要股東的財力有限,需要通過股份股權質押獲得流動性,但是當資金鏈斷裂,所有問題馬上暴露,並以更誇張的模式惡化。
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金控主要個人股東為林裕豪,持股近8.7億股,比例是12.64%,這是2016年7月22日的申報資料了;二股東施培寶持股4.1億股,占比為5.95%,更新時間是2016年11月29日;第三大股東是朱遠標,持股3.6億股,占比5.57%,申報時間是2016年4月19日。
相關公告顯示,2016年5月13日,林裕豪獲委任為中國金控執行董事及主席。林裕豪曾擔任深圳市企業聯合會及深圳市企業家協會的副會長,目前為深圳社會組織總會副會長及深圳市龍崗區阪田街道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中國金融、房地產、教育及互聯網科技擁有豐富經驗,尤其於中國小額貸款、信貸及消費金融的營運經驗特別豐富。
然而現在林裕豪到底還是不是第一大股東?在今年3月底公布的年底業績里面,並未披露股東變動相關信息,估計要等完整的年報披露才有最終答案。過去幾年,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曾經多次更換,這也伴隨著這家公司從農業股逐步變身為金融股的過程。
第一大股東多次更叠
此前,中國金控宣布,發行可換股債券已於2016年11月25日完成。本金額為3.3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根據認購通知予以發行。2016年年報稱,於2016年12月5日,本金總額為3.3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已按換股價每股0.122港元轉換為27.05億股普通股。中國金控稱,這是為了未來業務的發展,為往後幾年使用資本提供確定性及靈活性。
前海阿里在2016年11月29日持股39.25%,但卻沒有出現在港交所最終披露的主要股東名單。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主要股東就是前文所述的三位自然人。值得註意的是,二股東施培寶持股4.1億股,占比為5.95%,更新時間是2016年11月29日,跟前海阿里同步。然而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前海阿里於2015年8月26日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其投資人為兩名自然人,分別為蘇景招和朱景生。
在2016年6月底之前,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都是林裕豪。2015年4月27日,林裕豪控制的Sino Richest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獲得中國金控8.63億股,成為第一大股東。2016年5月13日,林裕豪獲委任為中國金控執行董事及主席。
在林裕豪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前,中國金控第一大股東為邱益明控制的Asiacorp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2014年底邱益明持有4億股,占比10.55%;到2016年9月5日,經過多次減持之後,邱益明依然持有2.31億股,占比3.36%。
公司公告介紹稱“邱益明先生,於1997年獲得由香港大學和複旦大學合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中國’)法律證書,及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在加拿大接受教育。邱益明現為金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之董事總經理(公司主要從事中國商業房地產業務),並為深圳華章基業股權基金有限公司及湖北赤壁基金有限公司之董事(兩家公司均從事私募基金投資業務)。在擔任這些職位前,邱先生於2005年至2009年期間曾擔任恒明珠證券有限公司的董事(公司為從事證券交易業務之持牌法團)。彼於2009年至2011年期間曾擔任Sun Farm Corporation的董事(公司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業務)。”
2014年6月底之前,第一大股東則是尹應能控制的威得控股有限公司,持股70%以上;尹應能也是從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就是中國金控前身從玉農業)的最終控制人。2015年7月,從玉農業正式更名為中國金控,主要在香港提供商業及私人貸款服務,包括基本融資、股權融資及按揭服務等,並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
今年春節期間,來自北京的劉曉峰和好友花了20天的時間,一次連遊了“一帶一路”沿線上的7個國家。
“這些地方非常值得遊覽,當地原汁原味的文化風情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四人的小團玩得非常自由。希望旅行社多推類似的產品。”劉曉峰表示。
劉曉峰所參加的旅遊線路正是目前旅遊業者最為關心的“一帶一路”產品,而有關“一帶一路”的旅遊路線研發和市場估測正在火熱進行中。
攜程發布《2016“一帶一路”出境旅行年度報告》(出境篇,下稱“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攜程累計向“一帶一路”境外國家及地區輸送旅客超過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72.5%。攜程根據大數據統計預測,2017年將有2500萬中國遊客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遊,超過日韓等國家,成為中國遊客的第一大海外旅遊目的地區域。上海、北京、杭州、廣州、成都、深圳、天津、西安、武漢、南京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旅遊客源的主要城市。
“一帶一路”旅遊受追捧
“一帶一路”上的沿線國家,從中國迎來的不僅僅是投資企業和土木工程,還有龐大的中國遊客和消費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遊客的“後花園”。
攜程旅遊的“一帶一路出境旅遊指數”顯示,根據各國的統計,預計2017年我國赴“一帶一路”國家出境遊人次將超過2500萬。“一帶一路”出境旅遊超過日韓等國家,成為中國遊客的第一大海外旅遊目的地區域。
國家旅遊局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中國遊客和超過2000億美元的旅遊消費。
攜程方面表示,中國遊客最多的十大國家分別為: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柬埔寨、菲律賓、阿聯酋、馬爾代夫。根據今年的數據,在這十大國家中,中國已經成為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尼、俄羅斯、柬埔寨、馬爾代夫七大國家的最大旅遊客源國,為當地旅遊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泰國為例,去年中國赴泰國旅遊人數達到877萬,增長超過10%,占到泰國全年入境遊客的27%;去年越南吸引了270萬中國遊客,一躍成長為‘一帶一路’上第二大熱門目的地,同比增長超過50%;中國每年向馬爾代夫輸送超過30萬遊客,幾乎超過馬代人口總數。此外,一些新興目的地也迅速成長,攜程旅遊訂單數據顯示,包括斯里蘭卡、越南、以色列、埃及、波蘭等線路,收客增幅都超過100%。”攜程旅遊事業部CMO施聿耑表示。
哪些地區市民最成為“一帶一路”旅遊的主力軍?根據跟團遊、出境遊等訂單人數看,上海、北京、杭州、廣州、成都、深圳、天津、西安、武漢、南京為“一帶一路”貢獻較多遊客數量的城市。
近半數目的地“說走就走”
隨著簽證的放寬,中國遊客前往“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大部分國家,可以實現“說走就走”。
據統計,在“一帶一路”所覆蓋的60余個國家中,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對中國實現了免簽和落地簽,還有近10個國家出臺了有條件免簽、電子簽證等優惠政策——包括2016年年底阿聯酋宣布對中國遊客實行落地簽免費政策、2017年1月1日塞爾維亞正式對中國遊客免簽,2月開始,中國公民可以免簽進入白俄羅斯等等。
與此同時,中國旅遊企業也在不斷開拓“一帶一路”旅遊商機。
“近年來,旅遊企業也在大力開發‘一帶一路’相關線路,開發深度遊、突破傳統的玩法,用高品質純玩團優化市場,在新興目的地大量鋪設產品。目前攜程平臺上一帶一路相關旅遊線路,已經超過50000條,以歐洲、東南亞線路占到90%以上。”施聿耑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簽證簡化等各項利好消息傳出,阿聯酋、埃及、以色列、伊朗等中東非目的地,越來越受到中國遊客的青睞。不少海外的旅遊集團,目前一邊調集主力服務中國市場,一邊忙於培訓中文導遊。很多當地會說中文的大學生都參加相關考試,當地很多韓語、日語導遊紛紛開始轉行學中文。
拉動入境遊
此外,《攜程2016“一帶一路”年度報告(入境篇)》數據顯示,2016年,攜程累計接待入境旅客超過700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40%。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境外國家的入境旅客突破300萬人次,較2015年全年增長超過50%,其增長速度要高於總量的增速, “一帶一路”的戰略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在這其中,越南旅客數量最多,占比約為10%,其次分別是俄羅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蒙古、印度尼西亞和印度。
在所有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入境的旅客心目中,上海是首選的旅遊目的地,前往上海的旅客占比超過7成,旅客量較2015年增長超過450%,其中尤以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的旅客最多。
同時,北京、西安兩地也有著不俗的人氣,位列入境遊熱門目的地的第二、第三位,旅客量均較2015年翻倍增長。此外,在前十位中,諸如桂林、廣州、黃山、杭州、張家界等熱門目的地均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廈門是增速最快的目的地,比2015年增長接近5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國海證券5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當日收到證監會《限制業務活動、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事先告知書》。
證監會列舉國海證券六項違規行為,並擬作出如下監督管理措施決定:決定在行政監督管理措施正式下發之日起一年內,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暫停資產管理產品備案,暫停新開證券賬戶; 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在一年內對公司開展全面內部合規檢查,並每季度向證監會提交檢查和整改報告等。
值得註意的是,國海證券還公告稱,第一大股東廣西投資集團將按照原增持計劃,在原實施期限內增持國海證券股份至國海證券總股本的2%;並計劃在二級市場進一步增持不超過總股本2%的國海證券股份,全部累計增持股份不超過國海證券總股本的4%。
證監會今日下午公布國海證券“蘿蔔章事件”處理結果,證監會擬對國海證券暫停資產管理產品備案一年、暫停新開證券賬戶業務一年,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一年。對張楊、郭亮兩名責任人,處以分別在8年及10年內不能在證券公司承擔相關職務的處罰,對違法行為移交司法。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新都退在最後一個交易日依然瘋狂,即使公司在7月5日和7月6日連續發了兩份風險提示公告,依然沒有擋住投資者的熱情,截至最終收盤,上漲4.29%報收於1.7元。
而如果從6月21日的低點來看,12個交易日更是達到了38.21%的區間漲幅。但其實從這幾年退市股的表現來看,新都退的瘋狂程度也只能算得上一般,有的退市股在公告後甚至能連續拉出6個漲停板,難道說越是臨近退市,越要抓住“青春的尾巴”?
退市股上演“青春的尾巴”
如果回顧最近幾年的退市股,這種抓“尾巴”行情的狀況其實並不少見,而新都退也並不是最瘋狂的一只。
比如於2016年5月13日被摘牌的退市博元,公司股票於2016年3月29日開始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在連續跌停並於2016年4月5日跌至3.92元後開始出現連續上漲,並且在4月5日至4月18日區間達到15.35%的漲幅,而在5月11日的最後交易日同樣上漲2.75%。
此外,因徐翔在退市前入駐而備受關註的退市長油(現為“長油5”),於2014年6月5日被摘牌,但股價在2014年5月7日至6月4日區間漲幅同樣達到了16.9%。
而有這種情況存在的也不僅僅是這兩只股票,還有的股票在公告進入退市整理期之後,竟然是連續漲停。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註意到,國恒退自2015年5月29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但是5月29日至6月8日,國恒退竟然連續6個漲停板,區間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77.12%。
這樣的表現真是讓人看不懂,這究竟是退市還是剛上市?而這樣的“尾巴”行情其實也只是投資者願意豪賭一把的原因之一。
加強退市執法力度是大勢所趨
如果說退市股的“尾巴”行情已經夠瘋狂了,那麽轉到新三板市場交易的部分退市股,更是瘋狂得讓人目瞪口呆。
以“長油5”為例,當其轉到新三板交易之後,從2015年4月20日的0.87元,一路上漲至6月4日的4.17元,區間漲幅達到379.31%。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二重5”等個股上,在新三板上市之後反而都出現了連續一字板。
顯然,有這樣的先例存在,也就難怪投資者對於退市股的行情“尾巴”會如此熱衷了。那麽,這樣的退市股行情是不是還要這麽持續下去呢?這樣的豪賭行為是否又是投資者可追逐、可放手一搏的呢?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在監管層對市場嚴厲監管背景下,退市股目前幾乎沒有任何投資價值,豪賭股票恢複上市幾乎沒有可能。投資者應該回歸到價值投資上去,逐漸淡化這類垃圾股投機。”
另外,“不管是新興市場還是成熟市場,通過嚴格的退市制度實現股票供求均衡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同時,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之一,雖然當前退市制度改革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突破,但要真正對造假行為產生威懾作用,還有待加大違法成本。因此,加強退市執法力度是大勢所趨,不但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而且對於規範中國證券市場管理秩序、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宋清輝進一步指出。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8_781136.htm
7月24日晚间,“内忧外患”的海航集团向全体员工发送的一封公开信,拨开了“谁的海航”谜团。
公开信提及,设立在境内外的慈航基金会和CihangFoundation拥有海航集团50%以上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12个公司高管持股47.5%,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0.25%。野马财经注意到,此前引起巨大争议的神秘个人股东Guan jun已经退出了最新的股东名单,第一财经报道提及,海航集团方面表示Guanjun所持股份已经全部捐给了海南省慈航基金会。
不过,这封公开信带来了更多新的疑问:为何现在公开股权结构?退出的个人股东Guanjun到底是谁?何时成为股东?入股价格是多少?持股多少?何时捐出股份?所捐股份价值多少?野马财经就上述问题致电海航集团相关人士,7月25日下午,对方回复称:“Guanjun股份问题涉及个人隐私,不便作答。”
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前财新报道,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等6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融资巨大。
蝴蝶煽动翅膀,引起太平洋彼岸的一场海啸。报道出来之后,万达集团已经将手中的77个万达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分别转让给了富力地产和融创中国,其旗下的南昌西湖万达广场也被合生创展(0754.HK)董事长朱孟依旗下公司拿下。
而海航则突然披露了最新的股权结构。就披露的12位自然人股东中,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各自持股14.98%,并列成为最大自然人股东。所有股东个人承诺:“在离职或离世时向基金会捐赠其所有股份,基金会在海航集团的持股比例会继续增加。最终,海航集团将由慈善机构持有。”
就上述承诺是否会强制执行,海航集团人士对野马财经表示:“没有授权,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据了解,目前海航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慈航基金会的持股,就是通过捐赠获得的。2013年4月,在海航慈善之夜晚宴上,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就公开表示,海航集团将向慈航基金会捐赠第一期价值30亿元的股权,用于开展慈善事业。
按照目前境内外慈航基金会披露的持有海航集团的股份来看,此后捐赠的股份数量相当可观。
第一财经曾披露,海航集团的股东还将陆续把股权捐赠给公益基金会,其中约60%的股权捐赠给境内的慈航基金会,约40%股权捐赠给境外的Cihang Foundation。
资料显示,慈航基金会是一家2016年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属于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性质,由海航集团发起设立,基金启动资金为2000万元。基金会主要开展赈灾救助、扶贫济困、公益援助等公益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我国现行政策,通过公益性质的基金会持股,在所得税方面有较大优待。
海航的神秘股东Guan jun
本次海航股权变动,最大的看点就是“Guanjun”的退出。
此前坊间有传言称,海航集团股权结构复杂,一位名为“Guanjun”的80后为海航的最大股东。
对此,海航集团曾公开回应称,Guanjun是作为私人投资者间接持有海航集团股份,不是最大股东,而且已经退出。
因为海航集团是非上市公司,此前没有披露过股权结构。野马财经多方了解,Guanjun的股份应该有一部分是去年从印度商人Bharat Bhise手上接手而来。
海航的这位投资者Guanjun目前能够查到的公开信息极为有限。只知道他是一位80后,曾担任海航集团旗下一个P2P平台的联席主席。
从工商信息查询可知,Guanjun名下还有太平洋美洲(北京)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美悦玺科技有限公司。但是,野马财经没有求证到这些公司究竟是Guanjun名下的,还是其他同名者旗下的公司。
据第一财经报道,海航这位个人投资者Guanjun已经将所持股份捐赠给了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
从1千万到一万亿,海航资产暴增10万倍
而海航集团的股权变动如此引人关注,还在于股权价值。
1988年,以海南建省兴办特区为标志,第二轮国内改革开放大潮掀起。然而,海南岛孤悬海外,交通极为不便,当时当地政府和人民都迫切希望能够有一家海南的航空公司。
在这一背景下,1989年,海南省政府相中了有过在航空系统工作经历的陈峰。为他提供了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陈峰自己筹集370万美元,买了两架波音飞机,创立了海南省航空公司。
由于初始资金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海航集团一直被外界视为地方国企。1992年,海航敏锐地捕捉到海南成为首批股份制试点省份的机遇,主动向省政府提出股改申请并获得批准。那一年10月,海航改制成功,还募集了2.5亿元资金。
20多年过去,当时仅有1000万启动资金的海航集团,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囊括航空、酒店、旅游、地产、商品零售、金融、物流、船舶制造、生态科技等多业态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版图布局全球,总资产规模高达1万多亿元。
美国《财富》杂志7月20日晚间公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榜单中,海航集团以530.35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登上榜单第170位。这是海航集团连续第3年登上榜单,排名较2016年的353位,大幅跃升183位。
截止到2016年末,海航集团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有725家。其中,根据兴业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海航系”A股、港股两地上市公司11家,分别为:海航控股(600221.SH)、航基股份(0357.HK)、渤海金控(000415.SZ)、凯撒旅游(000796.SZ)、海航基础(600515.SH)、海航创新(600555.SH)、海航投资(000616.SZ)、香港国际建投(0687.HK)、海航实业集团(0521.HK)、供销大集(000564.SZ)和天海投资(600751.SH)等。
而海航集团也通过海航资本在金融领域进行全牌照布局:旗下有租赁、保险、证券、信托、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多项业务,资产规模逾 4200 亿元,总收入超过 300 亿元。根据方正证券通信组首席分析师马军的研报显示,海航资本还布局了一家A股和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联讯证券(830899.OC)、渤海金控(000415.SZ)、皖江金租(834237.OC)、海航期货(834104.OC)。此外,海航资本还有30多家成员公司,拥有1200个网点。
而海航集团近年来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张,也得益于海航集团这些年“四处出击”、“高歌猛进”式的兼并收购。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债券评级报告
从本世纪初开始,海航集团先后收购重组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及山西航空。机场方面,海航集团以7.8亿的代价控股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并在2002年6月受托运营管理海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及三亚凤凰国际机场。
在这一轮大并购结束后,海航集团成为“中国四大航企”之一。
2005年,投资大鳄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以2500万美元投资海航公司。从此,海航就把“触角”伸到了全球。
2006年,海航集团重组香港中富航空(现更名为香港航空)和香港快运。之后,又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等地频频落子。
而海航集团亦在《2017公司债券评级报告》中称,受益于这一模式,核心产业体量增幅明显。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债券评级报告
在方正证券通信组首席分析师马军看来,海航集团兼并收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公司主营产业获取的自有资金;地方政府扶持资金;股权和债券抵押融资资金。他也提及,这种模式能使资产规模飞速扩张,但有较大的杠杆风险。
马军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海航集团在产业布局上采用了实业投资并购与金融产业并购“双拓展”的模式。实业方面从航空业逐步拓展,沿产业链发展旅游、酒店、物流、船舶制造,零售等行业,主要进行纵向并购;而金融产业则与实业业务匹配发展,进行产融结合。
如今,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海航集团还能施展其实业投资并购与金融产业并购“双拓展”模式吗?恐怕很难。根据《2017公司债券评级报告》显示,海航集团2016年资产负债率为59.43%。虽然同比呈下降趋势,但是这一数据仍存杠杆风险。
買買買!本周大市值股一路高歌,輕飄飄的就漲上去了,如銀行股、券商股,還有“中字頭”個股。
小散們不禁感慨道,“我的小票已經跑輸大盤兩年了啊,何時才能止跌回升啊?”,“為什麽沒有資金去炒小市值股啊?”,“我是不是應該割了小票(小市值股),去追大票(大市值股)啊”......
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經過幾天的研究之後,今日就來詳細聊聊這個問題吧。
小票在牛市初期跑輸大盤早已有之
“我的小票已經跑輸大盤兩年了啊”,面對小散們這樣的感慨,如果在2014-2015年那波牛市起步之時,則是相反的一種情景,得改成“我的大票已經跑輸大盤一年多了啊”。
從2014年下半年起步的那波牛市來看,跑輸中小創的大票最終還是沒有讓投資者失望,大票最終還是有不錯的回報,有的大票回報還非常高,如當時的中國中冶、中國中車等。
火山君覺得,實際在每波牛市之中,都有那麽一段時間自己的收益跑不贏大盤,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只不過這次跑輸大盤的時間相比以往更長一些了。
那麽跑輸了滬指兩年的小票還有沒有轉機呢?
火山君對此進行了一番研究,以上證50指數代表大票,以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代表小票,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是怎麽運行的吧。
在2005年-2007年的那波牛市之中,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的998點漲到2007年初的3000點,同期上證50指數從693點漲到2266點,漲幅幾乎一致的,這期間由於中小板指數剛出現不久,因此沒有可比性,火山君進行了一番數據統計,從2005年6月6日到2007年1月24日,當時兩市共1375只個股,同期上證指數漲幅193.51%,跑輸滬指的個股有1105只個股,有80.36%的個股跑輸上證指數。進入2007年之後,上證指數從3000點起步,到當年10月份,最高漲到了6124點,又翻了1倍;上證50指數從2000點起步,最高漲到了4700多點,可見也是翻了1倍多,而同期的中小板指則從2000點左右起步,最高漲到了6600多點,可見是大幅的跑贏了上證50指數和上證指數。
由於2009年的行情不是大牛市,因此不具有可比性。
我們再來看看2014-2015年那波牛市吧。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初,上證指數從2000點漲到了3400點附近,同期上證50指數從1460點漲到了2700附近,可見上證50指數跑贏了上證指數的,這期間,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漲幅遠遠落後於上證指數和上證50指數。不過在2015年上半年,形勢就發生了變化,創業板指從1500點最高漲到了4000點,中小板指從5300多點最高漲到了12000多點,同期上證50指數從2300多點最高漲到了3490多點,上證指數則從3400點最高漲到了5178點,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漲幅跑贏上證50指數和上證指數。
由此可見,在歷史上的兩波牛市之中,在牛市初期之時,大票收益好於小票。而進入牛市中期之後,小票收益好於大票,並且很多小票都有機會。
為什麽在歷史上的兩波牛市之中,在市場進入牛市中期之後,大批量的小票才有機會呢?專業人士認為,因為在市場進入牛市中期時,那個時候場外資金已經大規模入場,那個時候市場中是錢多股票少,這樣大量的低位小票都有資金去炒作。
小票還需去粗存精,大批量爆發時候未到
那麽,小票還會不會重演以往牛市的規律呢?對於這個問題,先來說說目前的市場是否進入牛市中期吧。
從目前的資金線來看,資金線還沒有突破近兩年的高點,市場中的資金規模還不算大,因此市場還沒有進入牛市中期。從前兩輪牛市(2005年-2007年,2014年-2015年)來看,資金線突破歷史高點一定幅度之後,市場才會進入牛市中期,因此這或許意味著,牛市中期的路還有點長,目前的資金規模還達不到牛市中期那個量級。所以,首先從這個資金規模就排除了大量的小票還不具備起飛的條件,從之前牛市中期的個股表現來看,在價值股被大幅炒作之後,資金也願意去炒那些低位的具有良好預期的小票。
2015年9月以來的資金線運行圖
資深人士認為,在增量資金不多的情況下,資金的風險偏好低,所以低估值的個股、機構抱團取暖的個股表現好於那些冷門股。所以,這就不難理解今年以來的低估值的地產、銀行、券商的飆升了。這也意味著,目前的投資機會主要在於低估值個股和一些機構抱團取暖的個股上面、機構大軍團作戰的個股上面,而那些冷門股說不定大半年都難有動靜。
但是火山君也發現,在近兩年之中,一些小票漲勢也可觀,如滄州大化、八一鋼鐵、華友鈷業等,從基本面就可以發現這個上漲的本質了,比如華友鈷業從2015年9月的11.63元起步,去年最高達到100.90元,而從業績變化來看,2015年是業績虧損2億多元,2016年凈利6900多萬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凈利接近11億元,可見業績增速迅猛。
專業人士認為,從市場監管環境來看,目前的市場環境倡導價值投資,嚴厲打擊概念的投機炒作。另外,從市場的政策來看,也出現了變化,以前有股改,以及重組借殼等催化,目前重組監管趨嚴,大批量的小票想通過借殼、重組、蹭熱門題材來刺激股價暴漲的難度較大,第三,現階段新股發行步入常態化,小票殼價值得以稀釋,股價與業績掛鉤,第四是,在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僵屍股”,交易清淡,公司業績若無亮點,估計機構還不敢冒險吃進。因此,在倡導價值投資的新形勢下,投資者們選擇小票的思路應該要有所改變,選擇那種通過內生性增長,不單純依靠重組的,業績會實實在在提升的小票,那麽盈利的概率才會增加。另外,在選股小票方面,就是盡量選擇那些股東里有3家以上實力機構入駐的,或者實力機構持股比例較大的,這表明了公司潛力得到多家機構的認可,風險就要小一些。小票經過兩年的擠泡沫之後,通過目前的年報預告來看,一些業績高增長的小票也逐步的體現出投資價值,並且股價還處在底部,如果選中那些業績彈性比較大,增長預期又比較確定的小市值股,不排除選到10倍股的可能,但能夠有如此火眼金睛,主要還是非常專業的人士。而作為一般的小散來說,跟到聰明機構資金的操作步伐,選擇那些剛啟動不久的個股,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或許是一種既節約時間成本又相對安全的交易策略。
作者:火山君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本文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CFP圖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梁秋月
請註意,你的錢包可能又要面臨“縮水”了。一大批過去只賣奶粉、尿不濕的母嬰平臺,已經開始滲入整個“家庭消費”,著眼購物、育兒、親子、早教、健康等等。這意味著未來母嬰消費不光是媽媽們的事兒,爸爸、祖輩們均會成為他們的目標用戶。
近日,貝貝集團創始人兼CEO張良倫在其公司年會上首次透露了貝貝在2018年的戰略布局,即貝貝將全面聚焦母嬰消費、把握家庭消費的入口。無獨有偶,去年,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的C輪融資的母嬰社群電商平臺大V店,也表示要成為家庭消費的入口。再早前,蜜芽完成更名目標後也指向家庭消費。
顯然,在新零售革命浪潮之下,母嬰平臺已經不再是只賣母嬰產品那麽簡單,而是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商業形態。
二胎政策放開後,母嬰家庭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口紅利為母嬰行業的發展帶來助推力。據《2017年中國母嬰家庭人群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母嬰家庭群體規模將達2.86億,與2010年相比,增長21.2%。伴隨著家庭決策結構的不斷優化,母嬰家庭人群迅速擴張,母嬰市場潛力巨大。
傳統認知中,育兒市場是媽媽們的“戰場”,主導有關孩子的一切。而如今,隨著育兒觀和消費理念不斷升級,母嬰類相關應用的使用群體已經從母親擴大至母嬰家庭,家庭成員對於育兒過程所涉及的吃穿住行均存在作用力。
易觀智庫《移動互聯網家庭育兒記錄工具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男性及祖輩的育兒參與度正逐漸升高,許多家庭以爸爸為主導決策的大額母嬰消費趨勢開始凸顯。其中,爸爸用戶對生鮮、金融理財、運動戶外等消費品類偏好最高,媽媽用戶對日用百貨、服飾、生鮮等偏好最高。
由此可見,母嬰市場正從媽媽經濟向家庭經濟延伸。據了解,2017年貝貝在早教、育兒社交等領域做出了更多嘗試和探索,而這些業務的共同點,在於圍繞家庭生活消費而展開。
“誰從人群出發,實現用戶體驗與運營效率的平衡,誰就有機會占領市場,成為母嬰行業的獨角獸。”張良倫在2017中國母嬰峰會上提出,母嬰產業迎歷史拐點,進入新母嬰3.0時代。
在新零售變革的大背景下,母嬰行業正在走向融合,購物、育兒、親子、早教、健康等,都是大母嬰產業的重要組成環節。蜜芽創始人兼CEO劉楠也曾表示,母嬰電商平臺如果只會做奶粉和紙尿褲的標品生意,可能永遠贏不過天貓淘寶京東等綜合電商平臺。
近年來,蜜芽一直致力打通孕產、電商、親子娛樂、教育等全渠道,打造家庭消費。寶寶樹旗下的母嬰電商美囤媽媽也在通過社區大數據挖掘用戶精準需求,整合線上流量線下實體源推出混合業態,從垂直類母嬰向家庭消費發展。行業認為,圍繞孩子成長和家庭的衍生需求,服務好這一批人,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從2014年的大爆發,到如今基於新人群、新產業、新思維的新母嬰時代,母嬰行業在產品形態、人貨場組織架構、營銷、流量渠道等方面都有了革新性的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7年,電商從業者除了全面進軍新零售,布局線下零售店外,社交電商也成為重點布局的一年。前有雲集微店和環球捕手的圈城掠地,後有如美麗聯合集團與京東聯手入局社交電商。而隨著小程序的二次爆發,社交電商正成為整個電商行業新興而有效的抓手。
無論是線下實體,還是社群電商的布局,都在於流量的獲取。業內人士看來,當獲取流量的成本不斷上升,高黏度的社群是母嬰電商發展獲取流量的工具,通過社群裂變方式獲取流量將降低電商平臺的成本,而母嬰行業的消費人群特征更加明顯,社群優勢也更為突出,進而可以布局更多的母嬰服務市場。
“母嬰服務業務半徑不斷拓展。”艾瑞研究院副院長金乃麗指出,母嬰電商不只是銷售母嬰類商品的平臺,而是圍繞人群深耕的市場。《2017中國母嬰用戶消費行為分析報告》顯示,社群化成為發展趨勢,微信等社交平臺的交易額占比超20%,且該比例呈上升趨勢。
新母嬰、新生態下,張良倫認為,社群、科技和數據已經成為新母嬰的三大驅動力,其中社群為第一驅動力。“未來3年,社群戰略將是貝貝網重要戰略,圍繞社群驅動力打造電商矩陣。強的供應鏈與社群電商發展趨勢吻合,社群電商未來會成為趨勢。”在他看來,社群的流量裂變更符合貼近現代消費者消費模式的流量創新。
面對新母嬰形態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母嬰電商的競爭點將聚焦除供應鏈、正品、資金等外,還包括要引流及能否提供一站式母嬰解決方案。不過,對於社群概念,曹磊認為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具體怎麽運作、是否用戶認可,尚有待觀察與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