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民參軍”的熱情日漸高漲。
11日,廣東省國資委下屬上市公司廣東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002683.SZ)董事長鄭炳旭在“廣東省民參軍產融發展高端論壇”期間表示,宏大爆破率先響應國家號召,面對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不斷把握歷史機遇,向軍工產業布局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們預計5年後軍工將超過礦服和民爆,成為公司的第一大業務板塊。”
宏大爆破9日發布公告,稱其研制的某外貿型導彈武器系統(下稱“HD-1項目”)已經得到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的原則支持。鄭炳旭說,HD-1項目是全國首例由省屬國企開展的核心軍工項目,此前,所有的核心軍工項目全部只有央企參與。
2015年,習近平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目標是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使經濟建設為國防建設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國防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加堅強的安全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指出,要更加註重軍民融合,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副局長白津夫認為,要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就要同時解決“軍轉民”和“民參軍”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中“民參軍”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
他在論壇上表示,“民參軍”既有利於軍地需求生成對接、資源統籌共享、協同創新體系構建,也有利於匯民智、集民力,創新應用模式,實現跨越式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嚴劍峰則認為,不應再把“軍民融合”傳統地理解為“軍轉民”、“民參軍”和“軍民兩用技術開發”,而是打破現有體制機制壁壘,建立在新的體制機制重塑基礎上的融合。
嚴劍峰給第一財經記者舉例說明:就好比一池水,中間有個隔板,“軍”“民”分列兩側,水位一邊高一邊低,隔板就是體制機制壁壘,原來我們只是在移動這個隔板,調整兩邊的邊界,而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抽掉它,讓兩邊的水實現自由流動,這才是融合。
在廣東,不少企業、產品與軍工的聯系一直非常密切。比如,廣哈通信的全資子公司廣有公司主要面向國防領域提供軍用指揮調度系統,其核心業務屬於軍工業務;廣州無線電集團旗下的海格通信則是我國軍用通信、導航及信息化領域最大的整機和系統供應商之一;珠海歐比特公司的“珠海一號”是我國第一個由民營上市企業投資並運營的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等。
如今在政策的鼓勵支持下,不少地區的“隔板”已經松動。就在上個月,佛山市軍民融合產業園在順德揭牌,一批軍民融合招商合作機構、產業基金和項目簽約進駐。珠海則以航空航天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為主攻方向,發展先進裝備制造和軍民融合產業,湧現出中航通飛、歐比特、納睿達、雲洲智能等一批軍民通用高新技術企業。
“未來,除了極少數領域和項目需要軍方嚴格把控外,大部分都會放開,實現應融則融、能融盡融。”嚴劍峰說。
在今年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債務成為關註的焦點。
近日,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廣東省政府首次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地方債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報告顯示,2017年,廣東全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預計執行數9023.37億元(其中深圳市117.24億元),比2016年末增加444.05億元,主要原因是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這些新增政府債券主要用於保障中央和廣東確定的重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以及土地儲備、保障性住房等領域支出。
債務風險總體安全
在約9023億元的債務中,八成是以政府債券形式存在的債務,約7357億元。其余非政府債券形式的債務按照國務院要求將在今年完成置換。
廣東省財政收入常年居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首,這筆債務安全嗎?廣東省財政廳認為,目前的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風險可控。
首先,廣東政府債務規模嚴格控制在了財政部核定的限額(10730.6億元)內。其次,政府債務率處於較低水平。初步測算,2017年全省政府債務率指標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6.5%),且遠低於100%的警戒線。再次,廣東償債能力較強。全省財政收入增長穩定,收入增長率均高於政府性債務增長率。
據官方數據,2017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315.21億元、同比增長10.9%,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5622.15億元、同比增長47.4%。而債務增速保持低速增長,2014年末廣東地方政府債余額已達8808.6億元,而截至去年末債務規模僅增長200多億元。
個別年度到期應償還債務較集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廣東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沒有挑戰。
今年初,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戴運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了地方債一些局部問題:一是粵東西北個別地市財力偏弱同時債務余額偏高,二是部分市縣償債高峰期壓力較大,債務期限結構有待優化,三是部分市縣通過政府提供擔保承諾、將工程類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政府投資基金“名股實債”等不規範方式融資,雖然按規定不屬於政府性債務,但增加了地方財政負擔和風險。四是部分市縣債務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債務管理力量有待加強。
此次報告中,廣東省財政廳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個別年度到期應償還政府債務較集中。
按中央統一政策,廣東從2015年起發行置換債券集中置換了較大規模的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債券期限按規定為3、5、7、10年,2021年為置換債券到期高峰(約1180億元,占到期政府債務的72%)。從2017年末統計情況看,廣東政府債務償還高峰期為2021年(1635億元,占全省政府債務余額的18%),其中省本級71億元、珠三角地區9市1192億元、粵東西北地區12市372億元。
廣東省財政廳特別指出,雖然粵東西北地區到期政府債務規模少於珠三角地區,但限於自身財力薄弱,主要依靠省財政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大額債務到期應償還將加劇財政收支矛盾。
其實全國其他省份情況也相似。2018年及以後,全國地方政府到期債務大幅攀升,為此財政部推出了再融資債券,即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新的債券籌資用於償還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這也被稱為“借新還舊”,以此來平滑債務期限結構,避免期限錯配風險。
廣東省財政廳稱,對到期政府債務,省財政廳將根據年度到期應償還政府債務規模,將還本付息資金納入年度預算安排,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合理運用財政部“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政策,優化債務期限結構,平滑年度間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
另外,廣東對新增政府投資項目將進一步審批。省發展改革委將牽頭研究制定新增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工作指引,嚴格審批政府性債務風險較高地區的新開工政府項目,避免出現更高的政府負債和更大的建設資金缺口。
另外,廣東省財政廳將對全省政府性債務和隱性債務管理實行統一領導,確保廣東債務風險可控。同時,加強對市縣的指導督促,對違法違規舉債融資項目全面整改到位,繼續定期監測通報各市債務情況。
目前廣東省財政廳出臺進一步加強政府性債務和隱性債務管理的十條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加強政府性債務和隱性債務管理的有關要求。並建立按季度定期通報機制,對各市政府性債務和隱性債務情況進行了通報。按照“分類指導、一地一策”的原則,指導督促有關地市制訂債務風險化解方案,2015年列入財政部政府債務風險預警名單的地區2017年全部脫離預警。
貴陽銀行8月24日晚間披露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0.4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61億元,增長6.3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2.7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76億元,增長19.79%。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99元,較上年同期上升0.16元。
截至報告期末,不良貸款余額19.46億元,較年初增長2.64億元;不良貸款率1.39%,較年初上升0.0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62.73%,較年初下降6.99個百分點;撥貸比3.66%,較年初上升0.05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1.38%。 貴陽銀行表示,新形勢下,表外業務逐步回表,銀行業資本補充壓力進一步增大。
股權結構方面,證金公司持股由一季度末的2333萬股增至7467萬股,持股比例3.25%,成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東、第四大股東。
造車新勢力紛紛湧入電動車領域,然而,要實現盈利將是較漫長的過程。已先行逾十年的特斯拉和比亞迪(002594.SZ),現狀並不容樂觀,特斯拉依然深陷虧損的泥沼,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銷量雖然實現快速增長,但受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凈利潤大幅下跌。不過,比亞迪對未來的汽車業務依然看好。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今日指出,該公司汽車業務將迎來新一輪成長周期,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盈利能力將得到提升。
深受補貼退坡沖擊
8月29日,比亞迪對外披露2018年半年度報告,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541.51億元,同比增20.23%,凈利潤4.79億元,同比降72.19%,扣非後虧損6.73億元,去年同期盈利11億元。雖然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的跌幅比第一季度有所收窄,但並沒有明顯改善。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統計,2018 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達 1405.8 萬輛和 1406.6 萬輛,同比分 別增長 4.2%和 5.6%。其中,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持續強勁, 產銷均呈快速增長,分別達 41.3 萬輛和 41.2 萬輛,同比分別增加 94.9%和 111.5%,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
比亞迪財報顯示,其汽車業務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上升24.93%至280.26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營收達181.73億元,占比亞迪總營收的比例為34.84%,繼續成為比亞迪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18.3%,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20.3%。 王傳福表示,在上半年汽車行業增速大幅放緩的背景下,比亞迪多個新車型贏得市場熱烈反響,累積大量在手訂單,該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21%至約7.58萬輛,繼續保持全球銷量冠軍地位。
今年上半年,自主車企的業績分化明顯,吉利等少數自主品牌保持快速增長。作為自主品牌銷量冠軍,吉利今年上半年凈利潤超66.7億元,比去年增長54%。雖然比亞迪今年上半年汽車銷量保持穩定增長,但凈利潤卻大幅下滑,被認為與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密不可分。比亞迪在2016年凈利潤達到最高值,為50.52億元,而2017年,比亞迪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66億元,同比下降19.51%,而今年上半凈利潤繼續下滑,明顯進一步受補貼退坡的沖擊。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是趨勢,2017年國家新補貼標準對於乘用車的補貼按照2016年的補貼標準退坡20%,對於客車的補貼標準普遍在2016年的標準上退坡了40%,快充類純電動客車甚至降低60%。而進入2018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進一步調整。比亞迪方面今日也指出,今年2 月,四部委發布《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從 2018 年 6 月 12 日起實施新的補貼標準,降低或取消對低續駛里程、低技術指標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水平,對擁有更長續駛里程和更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車則給予更高補貼,通過扶優扶強促進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補貼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有利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長期健康成長,但由於 2018 年 2 月 12 日至 2018 年 6 月 11 日的過渡期內,新能源汽車補貼統一按照原補貼政策對應標準的 0.7 倍執行,給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短期盈利帶來較大沖擊。
多方發力冀望提升盈利能力
面對凈利潤下跌,比亞迪正在采取相應措施,加快推出新車型擴大銷售規模。比亞迪全新一代唐、元EV360等多款車型正帶動銷量增長。比亞迪透露,下半年將有多款王朝系列重磅車型陸續上市,包括全新一代宋(燃油版、插混版和純電版)、秦Pro(燃油版、插混版和純電版)、全新一代唐(純電版)等。這些車型均采用“Dragon Face”家族設計語言,並搭載DiLink智能網聯系統,或將帶動比亞迪汽車銷量大幅攀升。
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比亞迪表示,“獲得汕頭、武漢、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大額訂單(今年6、7月,比亞迪在廣州的兩次中標共計獲得4473輛、55.2億元純電動客車訂單),並開拓雄安新區等新市場。海外市場方面,比亞迪接獲來自西班牙、韓國、印度、智利、挪威等全球各地的批量訂單。同時,在“7+4”戰略布局下,比亞迪在卡車領域相繼獲得深圳500輛純電動泥頭車訂單和巴西200輛純電動卡車訂單,且正積極開拓物流、環衛、港口、機場等多個領域的市場。”
7月,在整體車市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當月新能源車銷量為1.88萬輛,燃油車銷量為1.85萬輛,這也是首次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超過了燃油汽車。 王傳福表示,隨著多款重磅車型的上市,比亞迪汽車業務將迎來新一輪成長周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超出預期,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預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業務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新車型的帶動下實現銷量的快速增長和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同時,預計下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盈利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在燃油車領域,比亞迪將繼續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力,提高燃油車業務的市場份額,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時,推動業務實現快速增長。”王傳福如是說。
此外,比亞迪接獲智能手機品牌廠商的高端旗艦機型訂單,帶動金屬部件及玻璃機殼業務收入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收入約199.76億元,同比上升約11.21%。比亞迪表示,隨著金屬部件在移動智能終端的市場滲透率持續上升,實現金屬部件業務的持續發展,玻璃業務成為比亞迪電子板塊的另一增長點。
還有,比亞迪電池“開放”獲實質進展,今年7月5日,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設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產能為10GWh。與長安汽車的合作,邁出了比亞迪動力電池對外供應的第一步。王傳福說:“本次戰略合作,是比亞迪開放供銷體系的重要進展,對動力電池業務乃至集團的長期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同時,比亞迪預計未來還將加快開放步伐,引入更多國內外主機廠,實現包括動力電池銷售、設立合資公司、引入戰略投資在內的一系列戰略舉措,加速動力電池業務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