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麥格理料MSCI中國明年飆35%

1 : GS(14)@2017-11-13 03:52:58

【本報訊】麥格理周一發表題為「2018﹕牛頓第一定律」報告,借該定律比喻港股明年繼續處於牛市,MSCI中國指數今年料有五成進賬,明年再升25%至35%,北水南下是升市重要動力。「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移動的物件會繼續移動,直至遇到外力,應用於股市上即升市會繼續,直至出現令市況逆轉的因素。麥格理解釋,現時的問題並非股市有多昂貴,而是有甚麼力量會令大市偏離升市動力。雖然現時的宏觀經濟與盈利未必令人驚喜,但下行風險料亦有限,故該行料股市明年很大機會再錄升幅。麥格理又預期股份升勢會集中一小撮贏家,且會大幅跑贏,建議集中持有表現最佳股份,料具質素者縱使估值昂貴,仍會上揚。在內地經濟進入增長階段後期下,麥格理預期新經濟股繼續跑出,舊經濟股則只有非常少數可成為表現最佳股份。

瑞信估股市未來半年「融漲」

板塊及個股方面,該行籲明年增持電訊、汽車、科技、醫療護理、內房及資源板塊,又認為騰訊(700)及阿里巴巴應屬核心持股,另亦應增持網易、百度、瑞聲(2018)及舜宇(2382),其餘睇好的新經濟股還有新浪、永利(1128)及中國生物製藥(1177)。瑞信昨亦發表全球股市策略,指現為牛市後期階段,環球股市明年底前只有6%上升空間。不過股市見頂前會出現的十大訊號中暫僅得一個,故股市未來6個月「融漲」(melt-up,即升市並非由基本因素改善推動,而是由於投資者不欲錯失升市而追入所致)的機會大於下跌,並維持對股票「增持」評級。另一大行大和資本亦提醒,市場低估了北韓危機,認為事件將影響明年上半年市況。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08/202077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43

禁售期後流通量增 美圖獲納入MSCI

1 : GS(14)@2017-11-19 15:03:22

【明報專訊】全球最大指數編製公司MSCI明晟昨日公布半年度指數檢討,改圖軟件「美圖秀秀」母公司美圖(1357)獲納入MSCI中國指數,今月30日收市後生效,惟消息未有刺激美圖股價,美圖昨日開市輕微高開,收市報12.4元,升0.324%。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5月MSCI曾宣布美圖納入中國指數,惟隨即反口指美圖流通股份不足,令美圖慘食「詐糊」,隨着今年多名上市前投資者在禁售期後陸續沽貨,帶動美圖流通量,MSCI 終再宣布納入美圖。

美圖創始人兼主席蔡文勝表示,集團很高興能在上市一年內即獲納入MSCI中國指數,另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澤源(又名吳欣鴻)補充,此舉不僅是資本市場對集團商業上的認可,亦是對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的認可。

事實上,MSCI 在5月亦曾宣布,納入美圖成為MSCI中國指數,但一日後隨即推翻決定,原因是美圖上市前投資者股份還處於禁售期,令流通股份不足,最終美圖慘食白果。隨着今年6月的上市前投資者禁售期結束,多名主要股東陸續套現(見表),間接增加美圖流通股份,最終MSCI 再次納入美圖。

分析:市場選擇多 資金未必追入

興證國際資產管理副總裁阮子曦認為,美圖納入MSCI 中國指數,即使有相關指數基金追入,對股價未必有明顯影響。他解釋,近期香港市場上出現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基建等新經濟股份,投資者擁有更多選擇,資金未必會集中在美圖上。美圖機構投資者接二連三在禁售期後,出售股份套現,他提到,美圖大股東蔡文勝和吳澤源合共持有39.43%股份,股份禁售期將在下月15日結束,但估計屆時蔡、吳不會立即減持,因為外界高度關注蔡、吳的持股量,兩位減持會對股價造成較大的波幅,故兩位套現誘因不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50&issue=20171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34

港交所擬伙MSCI 推亞洲除日本指數期貨

1 : GS(14)@2018-03-19 04:26:08

【明報專訊】彭博社報道,港交所(0388)計劃與指數公司MSCI合作,推出跟蹤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的期貨合約,以進一步拓展衍生產品市場。

根據文件,合約的推出日期尚未確定,計劃需獲得監管部門批准。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追蹤超過600家亞洲公司,目前權重最大為騰訊控股(0700)、阿里巴巴、三星電子及台積電。去年該指數升幅達38%,表現較恒指更佳。

追蹤逾600亞企 包括騰訊阿里三星

港交所發言人回應稱,交易所不斷探索拓展期貨合約等衍生產品組合的方法,以滿足市場需求,當取得更多進展時,會告知市場。MSCI發言人則不予置評。

MSCI自2004年以來 沒有期貨合約港上市

MSCI自2004年以來沒有任何期貨合約在香港上市,而目前港交所提供的合約產品大多與香港和內地股票掛鈎。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經表示,希望香港的衍生產品市場更具競爭力。去年,衍生產品佔港交所的總收入比例為18%,相比之下,新加坡交易所的期貨平台提供與世界各地股票掛鈎的產品,去年其衍生產品收入佔比為38%。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71&issue=20180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