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廣弘控股:資產註入的現實很骨感 歲寒知松柏

來源: http://xueqiu.com/1272530506/33045330

 
 
 
本文寫於2個月前,受人之邀從看資料到寫文章只用了一天時間倉促而成。前幾天我把$上海萊士(SZ002252)$ 的文章傳到網上後,發現還有些球友捧場,所以索性就把其它文章傳給了《證券市場周刊》賺點稿費,預計下周還有一篇關於$永輝超市(SH601933)$ 的文章發表。文章分析得很粗淺,請大家多批評指正。若能給朋友們提供一些思路或線索,那也算有點價值了。
===========================================================

今年2月份,$廣弘控股(SZ000529)$廣弘控股發布公告,公司大股東廣東省廣弘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弘公司)與廣東省商業企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省商業公司)合並組建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做為廣東省國資委旗下四大控股集團之一的廣弘公司將不再直接隸屬省國資委而是變成孫公司,新成立的省商貿控股集團則為廣弘公司的母公司。與此同時,聶周榮辭去了000529廣弘控股的董事長一職,由省商業公司的總經理周凱接任。周還兼任大股東廣弘公司的董事長及新成立的省商貿控股集團的總經理。

由於廣弘控股不僅是廣弘公司同時也是省商貿控股旗下唯一的上市平臺,在本輪國企改革的浪潮下,市場對其資產註入的預期強烈。二級市場最直觀的表現是今年以來股價上漲了50%,目前它的PE約70倍,PB6倍,公司凈資產僅9.6億元,收入18.5億元,但市值高達56.5億元。以公司的基本面來看,支撐16.5億的市值相對合理,也即剩下的40億是殼值。

按分析師大姐的話說,廣弘控股有個好爸爸,這個好爸爸就他這麽一個兒子。筆者想補充一句,他還有個好爺爺,這個好爺爺就他這麽一個孫子。資本市場對它資產註入的理想無疑是很豐滿的,但分析公司和大股東的財務資料後會發現,它既無好業務,也缺好管理,更沒有好價格,可以說現實其實很骨感。

主業食品盈利差,圖書缺空間

000529原名美雅集團,2008年底被廣弘公司借殼,通過置出原有資產和發行股份購買了廣弘食品100%股權、廣豐農牧 85.78%股權和教育書店100%股權。目前公司主業為食品和圖書發行,分別占收入的7成和3成,另外有參股廣州弘信小額貸款公司30%的股權。
 


過去5年,公司的收入從10.9億元增長到了18.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1%。凈利潤從0.56億元增長到0.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不到8%,今年中報更是0增長,成長乏力。



分業務看,占7成營收即12.99億元的食品行業,毛利率不到6%。其中肉類凍品收入9億元,毛利率僅2%,不過好在政府有3433萬的補貼。整個食品業務凈利潤率不到3%,ROE不到6%。了解冷鏈的人都知道,屠宰行業龍頭雙匯及金鑼眾品的凍品是基本沒有利潤的,雨潤更是錄得大幅虧損,凍品主要是因冷鮮肉供過於求或戰略儲備所需而經營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減少虧損。所以,廣弘控股的核心主業“冷庫+市場”生意模式並不理想,盈利前景堪憂。

從上表2看,公司的圖書發行業務(主要是教材)盈利能力不錯。港股上市的00811新華文軒壟斷了四川省的教材出版發行業務,盈利能力也非常好,只不過這個受政府控制和保護的行業,成長空間有限。

財報細節表明公司缺好管理

通過閱讀公司的財報,筆者發現其會計政策激進、管理漏洞較多,對小股東也毫無回報可言,是典型的鐵公雞。

一、會計政策激進,虛增利潤

1、公司的應收款雖然整體賬齡不長,但是2、3、4年的賬齡卻才提10%、20%和50%的壞賬準備,明顯不夠謹慎;

2、公司的存貨主要是冷庫凍品,但1.8億元的庫存沒有計提過跌價準備;

3、公司的運輸設備折舊年限為6-10年,高於一般的避5年,折舊偏少。

二、管理漏洞較多

1、公司帳上有5.4億的銀行存款,占到總資產的4成,足夠生產經營所需,但卻貸款了0.88億。一年存款息400萬,僅0.8%的利率,貸款今年全年利息估計超過這一點存款息,不知道公司怎麽想的,至少說明資金運用有問題;

2、公司有1028人,2013年薪酬1.05億元,人均10萬元也不算低。但關鍵的問題是,占20%的管理人員,薪酬占到了一半,人均年薪超過20萬,銷售人員118人,薪酬0.258億人均也有20萬。這也就是說,占大部分的生產員工,人均年薪僅3.5萬元,兩極分化嚴重。這樣的薪酬結構如何激勵員工呢?

3、雖然公司控股自營的廣東教育書店有限公司的圖書業務盈利數據理想,ROE高達19%。但仔細觀察其參股3-4成的60家教育書店,2333萬元的凈資產一年利潤貢獻710萬元,ROE高達30%,遠高於自營的19%,這說明公司自營的管理水平並不理想,只不過依靠壟斷躺著也能收錢而已。

三、主業雜亂、漠視小股東

1、公司業務主要是食品冷鏈和圖書,這兩塊業務毫無協同因素可言。但公司去年卻還參股小貸公司,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更難以理解的是,公司去年還發公告準備投資5050萬元合資成立一家做塑料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家年收入不到20億,利潤不到1億的公司,為什麽不花心思做大做強主業,卻四處多元化投資呢?

2、公司過去數年一直不分紅,理由是雖然上市公司有利潤,但母公司無可分配利潤,故意避開證監會3年分紅不低於可分配利潤30%的強制規定。由於其母公司自身現在沒有業務,帳上躺著6.7億的虧損,而合並報表的累計虧損雖然不斷下降到2.5億元,但只要子公司不分紅給母公司,那麽母公司賬上的虧損就可以永遠掛著,上市公司就永遠不需要分紅給小股東,這厚道嗎?

大股東無優質資產可註入

廣弘控股之所以股價表現強勁,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大股東的資產註入預期強烈,這導致殼值高達40億元。主業圖書可對標00811新華文軒,市場給的PE是10倍,主業食品和冷鏈盈利能力差,PE定價應該更低。兩者合計利潤0.8億,哪怕是給20PE也只值16億元。

若以PB來定價,不到10億的凈資產,加上番禺掛牌出售的土地可增值1億,以及其它可能的土地增值(08年資產註入時已經重估過一次),估值16億也不算少了,所以對應目前56.5億的市值,多出的40億就是資產註入的預期。

假設公司通過增發加現金方式收購大股東價值50億的資產,5億的凈利潤,給10倍的低PE,那麽收購後公司市值會在100億左右,利潤6億,PE16倍,算是基本合理。但問題是,他真的有一個好爸爸、一個好爺爺可以抱大腿嗎?

大股東廣弘公司的網站顯示,其擁有綠色食品、醫藥健康、新材(原)料、宜居宜業宜旅四大主業和上市公司“廣弘控股”,所屬行業涉及食品、醫藥、國際貿易、有色金屬、教育發行、糧油、飼料、房地產、旅遊酒店及物業管理等。咋看起來,可註入的優質資產似乎很多,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

通過查詢08年借殼重組時披露的大股東財報,包括當時擬註入上市公司的3項資產在內,2007年廣弘公司總資產為59億,凈資產12.4億,負債率78%。收入100億,利潤1.2億,ROE9.2%。換句話說,扣減掉擬註入的3項資產後,利潤已經所剩無幾!

通過查詢中國貨幣網,廣弘公司曾於2012年發行過短期融資券,截止2012年中報,公司總資產97億元,凈資產12.1億元,負債率83%,比07年進一步升高了。半年收入87億,但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僅0.23億,少得可憐,ROE3.8%。
 


也就是說,經過4年的發展,雖然廣弘公司的總資產和收入規模都有所增大,但凈資產減少了0.3億元,凈利潤也大幅倒退了,並且這還是包括上市公司廣弘控股在內的,若減除上市公司則基本是0利潤。

既然大股東的資產是這樣的質量,那小股東還有什麽可預期的呢?有朋友會說今年2月份新認的好爺爺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邊有半個新爹廣東省商業企業集團公司可能值得期待。筆者未找到省商業企業集團的財務資料,只能查到其旗下的廣東省華大物流總公司是廣東省現代物流龍頭企,公司擁有商品貿易、現代物流、市場和物業經營三大主業,在廣州市擁有專業市場、物流園區、寫字樓、酒店等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有專用碼頭和鐵路專線,物流配送零售終端1000多家。

省商業企業集團的物流理論上可以與廣弘控股的冷鏈協同,但一則廣弘控股主要是做肉類凍品和食品,並不是物流為主;二則可註入的物流資產盈利幾乎還未可知,市場估值也不見得看好;三是省商業企業集團畢竟只是廣弘控股的大股東的新兄弟企業,會不會註入很難確定。

如此看來,廣弘控股的爸爸不但不好還相當爛,爺爺也難期待,而自身不硬也打不了鐵。其資產註入的預期不確定性很大,但股價卻已經先行。所以,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

歲寒知松柏
2014.9.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7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互聯網醫療未來如何“孵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63.html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互聯網醫療未來如何“孵化”

一財網 黃思瑜 2016-01-31 19:19:00

理想雖美,但現實骨感。醫保的缺位、公立醫院的壁壘等諸多因素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深入前行的障礙,以至於目前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尚未形成規模化盈利模式

在行業訴求以及廣闊前景下,互聯網醫療領域成為眾多資金方的掘金地,參與其中的A股上市公司也因前期涉足、未來願景受到二級市場的追捧。理想雖美,但現實骨感。醫保的缺位、公立醫院的壁壘等諸多因素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深入前行的障礙,以至於目前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尚未形成規模化盈利模式。

代表未來方向

在傳統醫療生態中,醫生與患者、藥廠與保險通過醫院進行聯系,體系中的各方均存在不滿。互聯網醫療生態以醫生為中心,患者、藥廠、保險均可以直接與醫生進行溝,形成以醫生-患者為核心的體系。這意味著現有的醫療體系急需能夠降低醫保開支,合理化醫療資源的解決方案,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機會。同時,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環境支持。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層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醫療改革,對醫院、醫院管理者、醫生、藥品廠商、藥品流通廠商的利益格局進行重構,也已經觸碰到最核心的利益環節,為互聯網醫療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以醫療服務行業的空間來看,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人口發病率呈增長趨勢,次均醫療費用穩步增長,醫療服務支出也將隨之穩步增長。據招商證券方面預測,2013年至2020年醫療服務行業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約8%,2020年有望達5.41萬億元。

莫尼塔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約為160億元,預計到2017年將會超過360億,其中,移動端市場增長迅速,目前已經超過PC端從而占據了大半部分市場。

在這樣的行業訴求以及商業“蛋糕”之下,近幾年來,醫療健康行業湧現大量投資機遇,互聯網醫療創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莫尼塔研究稱,2013年以前互聯網醫療僅獲得零星少數投資,2014年投資數量出現井噴,直至2015年移動醫療市場投資約18億元,同比增長顯著。

BAT和眾多行業巨頭強勢介入,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醫療端,宜華健康為先行者,通過參股深圳友德醫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遠程醫療平臺,在社區醫療中心、農村衛生室、大型連鎖藥店等建立網絡就診點。醫藥端,九州通在醫藥電商領域布局了B2B、B2C、O2O三大平臺,並聯合移動醫療APP進行問診、購藥等方面的服務。醫保端,以衛寧軟件為例,該公司布局醫院信息化系統領域,在醫保控費方面已與多家醫保中心和商保達成合作。

據互聯網醫療行業人士介紹,目前的互聯網醫療項目中,吸引投資最多的領域依次為醫患溝通、醫療信息、中醫推拿、慢病管理、母嬰健康等。按照項目內容分類, 最吸引投資的種類依次為APP、網站、軟硬件結合等。

其中,以移動醫療的創業情況來看,目前主要圍繞就診全流程、連接醫患、提高醫生診療水平、結合智能硬件做健康管理、大數據防病診斷等方面展開,但針對患者的移動醫療服務主要集中在診前部分,診斷及處方還需在線下實現。

對於下一階段互聯網醫療的行業方向,長江證券方面認為,將圍繞“入口”和“數據”展開競爭,綁定醫保是為了更高的話語權,爭奪醫療數據則是為了長遠的盈利空間,個人健康檔案、醫療數據征信、商業保險合作等等均是尚未開墾的藍海市場。

現實仍存“尷尬”

雖然互聯網醫療未來成長空間巨大,但目前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尚未未形成規模化盈利模式,實際運作中仍存有諸多潛在問題。

“代表未來,離錢很遠,泡沫較大、同質化、低頻率、存有壁壘。”有互聯網醫療界人士這樣評價現在的互聯網醫療行業。

莫尼塔研究觀點認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核心障礙在於,首先是醫保的缺位,支付方的缺乏置互聯網醫療於無人買單的尷尬境地;其次是公立醫院的壁壘,強勢的公立醫院並沒有開放醫生、醫療數據等核心資源給互聯網醫療。

“我國目前醫療健康數據尚處於割裂狀態,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服務價值提升處於初期,主要體現為一是遠程醫院模式無法緩解醫生資源的緊缺的核心矛盾;二是在線輕問診停留在健康咨詢層面;三是垂直慢病管理尚未帶來服務價值有效提升;在藥品流通領域,我國醫藥分離尚未實現,公立醫院對於處方藥銷售的壟斷有待打破,網售處方藥的相關配套政策有待明確,尤其是如何確保用藥安全,如何對接處方與醫保。”招商證券研報分析指出。

以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細分領域來看,輕問診的需求確實存在的,但網絡醫療並未受到明確的合法性支持,僅能以醫療咨詢名義出現,且語言、圖片的溝通不能保證醫療建議的有效性;可穿戴設備方面,則存在檢測精確度不夠,檢測項目優先,難以產生有醫療價值的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2000家移動互聯企業涉足醫療,但事實上現有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們幹的事情主要是研發APP系統平臺,利用這個APP平臺爭搶病員、號源、導醫、預診等,但看病難、看病貴仍然不能有效解決。

上市公司方面方面雖然具有資源優勢和融資優勢,但是也並不容易盈利。上述互聯網醫療行業人士認為,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多為傳統行業,主營業務多與互聯網醫療存有差異,既有的盈利模式及產業鏈難以兼容互聯網醫療業務,甚至將會受到互聯網醫療的沖擊。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