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人要換腦》Google大神 讓學習大翻轉 台灣想接軌國際 要從知識導向轉進4C

2014-06-23  TWM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惟,讓老師的成就建立在學生拿到高分上;不過在人人都能搜尋知識的現代,每個人更需要的是帶著走的能力,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需要修正。

撰文‧孫蓉萍

「東北三寶是人參、貂皮、烏拉草。」四、五年級生在讀中學時,應該都背過這句話,到現在都還能琅琅上口。但若你現在還這樣說的話,一定會被笑落伍了!因為早年烏拉草能保暖防寒又唾手可得,隨手就能塞進鞋裡禦寒,但現在物資不虞匱乏,烏拉草這個寶,已經被經濟價值更高的鹿茸取代。

台灣教育特色以知識為導向,但是隨著科技發達,找知識可以求助「谷歌大神」;而且知識會過時,就如「新東北三寶」的出現,當年費盡心思背下來的知識,轉眼間走入歷史。

精算課程時數

思考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只教「知識」,老師能比得過「谷歌」嗎?時代不同了,老師們要傳授給學生的,應該是「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隔幾年就過時的知識。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現在世界主要潮流是以『能力』導向,包括美國、澳洲等國都是如此,但是台灣教育還是以知識為導向。」尤其,台灣中學幾乎要把這輩子所有的知識學完,數學從幾何、向量到微積分,英文所有文法從淺到深,每一個重點都要教到。

當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知識,結果跟不上的學生被老師放棄或自我放棄,從此對學習敬而遠之。今年國中會考結果顯示,全國考生二十六萬多人中,約九萬人英文和數學落在待加強的C級,可以預見,其中只有極少數人未來會對英文與數學重燃興趣。

四月底剛公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中,也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多元適性和彈性的能力;但是,課綱是課綱,以目前課程設計來看,這些課程與核心能力間缺乏關聯性。

陳超明說:「各國在設計課程時,都會依照科學依據來排課。例如有調查結果顯示,外國人學習英語時,上一千二百小時的課就能溝通無礙,那麼假設我們從國小一年級開始上英語,到高中畢業的十二年之間,每年應該上多少小時英語課就非常清楚。」但台灣的課程設計,沒人可以提出學生們上什麼課、上多少時數、可以擁有什麼能力。現在,誰來決定上課時數?多半是由各科教授決定,而每一科教授都認為自己本科很重要,到最後只會把所有時數都塞滿,而且還有人認為時數不夠。

重視思考過程

如果方向正確 即使答案算錯也不扣分教育要達到能力導向,老師是靈魂人物。台灣傳統的教學法,就是老師在上面講課,照本宣科,認真的同學專心聽講、寫筆記,聽不懂的乾脆趴下來睡覺。對照美國等其他國家,上課由老師自行決定教材,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筆記,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認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為老師可以看學生的表現,隨時調整內容和進度,不會為了給家長一個交代,而永遠在趕進度。

以歷史課為例,同樣是二次大戰,台灣老師的授課方式是在課堂上講解教科書上內容,要求學生熟記相關人物、年分、來龍去脈等,以因應未來考試。換成美國課堂,老師可能要求學生們針對某場戰役先做研究,在教室內或課後互相討論,自然就能培養出對歷史的思考和批判能力,特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再深入研究二次大戰史。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容易有自己的想法,不會人云亦云。

美國教育重視的是思考過程,而不是標準答案。黃乃熒回憶說:「我在美國讀書時,因為不習慣用電子計算機,考題的數字又很大,經常按錯鍵,以至於答案錯誤;不過老師看我的演算過程正確,就不會扣我分。」當然不是每個學生程度都很好,遇到跟不上的學生,美國會有補救教學,而且作法和台灣很不一樣。

黃乃熒指出:「美國學校補救教學中心的老師和教材,都和原先不一樣,這樣才有效果。因為知識是冰冷的,教育是教『人』,不是教『物』。學生要接受一位老師的知識,一定要先接受他這個人;如果學生討厭這位老師,這位老師就無法進入他的世界,不可能教會。所以一名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如果面對的是同樣的老師,也就很難期待有所突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 Bloom)把教育目標中的認知領域分成三級,最底層的是記憶和理解,中級是分析、綜合、批判,最高階的是應用和創造。美國之所以有那麼多創意人才,原因之一即是採用這樣的教育模式,讓一般人習慣思考。台灣人在記憶和理解這一層奠基深厚,也是一種優點,只是要進一步發展,勢必要再往上跳一個階層。

老師也要進修

靠評鑑制度養成老師積極提升的習慣比起填鴨式的教育,老師要自行規畫和設計課程,難度其實更高。關於如何提升老師的能力,台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王秀槐建議:針對初任教師,實施引導方案(Induction Program)。她解釋說:「初任教師可塑性最高,吸收新知能力最強;而他們的經驗比較不足,透過一些培育計畫,他們的能力可望呈跳躍性地升高。由於規定三到五年後會評鑑一次,這段期間內,他們會戰戰兢兢地努力當一位好老師,逐漸養成習慣,以後即使不再有評鑑的壓力,老師們也總是會積極進取。」傳統的教育重視3R能力,也就是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但是隨時代演進,加入4C才跟得上世界潮流,亦即溝通(communication)、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新(creativity)。老師設計課程內容時,要時時記得與這些目標連結。

王秀槐曾經到中國觀摩教學,兩相比較之下,她發現:台灣老師有心想讓課程活潑而帶學生做活動,但這些活動內容設計往往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中國老師不一樣,他們會從課程最基本的設計原理開始,就不斷問「為什麼」,絕不偏離目標,也能有效達成教學目的。

台灣教育常被批評為死板,而美國教育也有令人詬病之處,王秀槐認為理想的教育模式,應該是中西合璧,採取雙方的優點。「東方人的品德教育很好,我們的學生負責、努力、有紀律,德行佳;另一方面,西方人以心智取向,教學有彈性,有自己的見解。」兼具兩者優點,將是提升台灣教育最好的解方。

除了聽說讀寫 還要溝通、創新能力──各國訓練學生各項能力的標準澳洲 歐盟 美國 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

3R能力

(讀、寫、算) ● 應用數學概念及技巧的能力 ● 應用數學與科學的基本能力● 學習如何學習 ● 具備基本學科內涵 ● 學會求知

4C能力

(溝通、批判思考、

合作、創新) ● 蒐集、分析與組織資訊的能力● 溝通表達與資訊傳達的能力● 規畫及組織活動的能力

● 團隊合作的能力

● 解決問題的能力 ● 具母語與外語溝通能力● 具人際、跨文化以及社會能力

● 具備企業與創新精神

● 文化表現

● 學習與創新:

創造與創新、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溝通與合作● 生活與職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進取心、生產力、領導能力 ● 學會做事 *

● 學會共同生活

● 學會自我發展

● 學會改變適應

ICT能力

(資訊、溝通、技術) ● 應用科技的能力 ● 具數位能力 ● 具資訊、媒體與科技素養 ● 學會做事 * 註:*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的意涵包括「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與「創新、創業精神」等面向,故分為4C與ICT兩類。

資料來源:《從3R到4C:淺談21世紀能力的發展與趨勢》,資策會數教所╱黃子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60

Google、Line實習面試考題大公開

2014-06-23  TCW  
 

 

想在畢業前先進職場卡位?暑期實習,成為學生擠進知名企業窄門的一大途徑。

據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今年透過該網站找實習的大學生、研究生比去年成長五成,平均每五位學生搶一職缺,比一般求職,每人有一到兩個工作機會來看,找實習比找工作難!

其中,日前才榮登社會新鮮人最嚮往企業第二名的Google,每年也會公開招收軟體工程、業務和行銷部門的實習生,雖然錄取人數共只有十多人或個位數。但拿下這張門票,就有機會成為Google正職員工,甚至到美國、新加坡等地工作,仍吸引不少名校學生。

此外,全球已有四億用戶的Line,其台灣分公司今年也首次招募實習生,不到兩個月,就收到近三千封履歷,最終只收八位,錄取率不到千分之三。

要擠進窄門不容易,《商業週刊》專訪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總經理陳俊廷,及Line台灣分公司最高主管、副總經理陶韻智,由他們告訴你,想為履歷鍍金,得經重重考驗。

考題一:時間剩十分鐘,你會挑戰無解的難題?秘訣:從「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下手,切忌背課本。

以Google為例,軟體工程和業務、行銷部門都得先由人資審查書面履歷、電訪,才安排面試;如果是軟體工程部門,考題只有兩道大學畢業程度的計算題,看起來並不難,但重點則在方法,而不是只看答案。

「有一次,我面試一位工程師,我說:『你只剩十分鐘,眼前兩道題目,一題是沒有答案的,一題是有答案的,你選哪一題?』沒答案的可能解不出來,一般人不會選,因為等於浪費時間,但他還是選了。」

這位敢於「挑戰未知」的應徵者讓簡立峰印象深刻。他表示,多數的學生習慣打安全牌、避免出錯,但由於Google賦予實習生和正職員工一樣的權限與責任,面試時,更希望能看見他們獨當一面的企圖心,而不是回答SOP,若有人嘗試想出「人類史上最厲害方法」,即使最後結果不如預期,也值得肯定。

考題二:五位一組,四小時,想出與Line的全新服務秘訣:個人表現突出還不夠,重點在團隊合作。

不像軟體工程部門,比較看重個人專業技能,陳俊廷認為,業務或行銷人才首重「溝通能力」,每天都得跟不同單位的同事合作,立即解決客戶問題,所以想成為Google這兩大部門實習生,「如何幫團隊達成目標,懂得跟各種人合作,才是我們最重視的地方。」

團隊成果大於個人表現,這點,在Line眼裡,也一樣重要。

在Line實習生面試過程中,就設有「團體討論」關卡,由四到五位應徵者一組,規定他們得在四小時內想出一個與Line相關的全新服務,小組討論時,還會有「觀察員」在旁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管是如何分工、接話、回饋隊友等細節,都會列入評分,為的就是從中找到懂得和同儕共事的人才。

「即使個人表現優越,但討論中忙著質疑別人,只為了顯示自己很聰明,這種人對我們完全沒幫助。」陶韻智說,會打團體戰,而非個人秀,才能與跨部門的同事密切合作,幫助Line隨時跟上用戶變化。

考題三:你的點子,被對手搶先怎麼辦?秘訣:別只想成功,還得勇於面對失敗。

攤開應徵Google、Line實習的學生履歷,不乏台清交等名校,不少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的,雖然優秀,但陶韻智認為,當面對「可能失敗」的狀況時,能冷靜處理的人才,更難得。

為考驗學生危機處理能力,Line特別出了一道「狀況題」,當團體討論進入尾聲時,「競爭對手早一步推出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服務,那該怎麼辦?」

此時,有的學生會抱怨、選擇忽略,有的則快速釐清問題、試著找辦法。陶韻智解釋,會出這一題,是為了讓應徵者瞭解,「這就是在Line工作的真實樣貌!」想成為其中一員,就得保持彈性思考,因應行動網路時代「說變就變」的工作模式與市場狀況。

考題四:成果展時,該怎麼讓面試官埋單產品?提示:把面試官當用戶,想辦法讓他們感動!

「不要把我當評審看,而是把我當用戶看。」陶韻智說,團體討論完,每組成員都得上台展現成果,這時候就可以看出,應徵者是否有把Line「以用戶為尊」的宗旨擺在第一位。

如果學生把台下的面試官當作評審,認為自己是來考試的,很容易把課本上那一套架構,搬上台說服人,從發想緣起、市場分析、行銷手法等環節都仔細評估,雖然嚴謹,卻忘了好的產品最重要的是「感動人心」,「台下的人聽了都沒反應,你怎麼讓用戶埋單?」

他舉例,與其條列式呈現重點,倒不如真的設計出一個App介面,現場秀給觀眾看,有組學生就發想出一款內建在Line中,結合定位功能的「搶貼圖遊戲」,配合聲音、動畫,一邊解說,還一邊帶大家操作,成功激起討論熱度,最後更成為團體組冠軍。

最後,陶韻智強調,雖然學歷仍是企業考量重點之一,但關鍵還是在「展現想讓用戶更高興的熱情,」這次被Line選上的實習生中,也有私立大學生。

Google、Line大陣仗招募實習生,該如何讓它們看上你?掌握這四大關,絕對比擁有一張完美履歷還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73

Google10億十億美元收購Twitch訊息得到證實,將與YouTube合併鞏固其視頻帝國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40.html
知情人士證實,Google 已經與 Twitch 簽署協議,以 10 億美元收購這家遊戲直播平台

目前還沒有交易信息流出,外界還不知道具體的時間和成交價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對於Twitch早期投資者來說,他們對於本次交易無疑是樂見其成——將會為他們帶來遠遠超過初始投資的巨額回報。與此同時,這項交易也顯示了網絡流媒體直播的價值,以及電子競技作為一種新型體育直播行業的崛起——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讓電子競技的獎金池可以超過職業高爾夫的比賽收入,還提供了估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廣告投放機會。

Google和Twitch目前仍對收購三緘其口。不過兩家公司都會於今年9月份由venturebeat主辦的 GamesBeat 2014 電子競技大賽中出席。收購協議最早是由今年五月份Variety上的一篇文章爆料的,其中提及Google給Twitch提供的全現金收購條款將會很快正式宣佈。

報導稱Google的YouTube 頻道將會全權負責這項收購,對於這家 2006 年被 Google 以 16.5 億美元收購的視頻平台來說,此次收購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業務轉型。

Twitch使玩家能夠把自己遊戲直播畫面上傳到 Twitch,然後用戶可以在 PC、Xbox 以及 PS4 上面觀看自己喜歡的遊戲直播 。它使得那些職業選手和普通玩家通過娛樂性質的表演來快速獲得觀眾,有時候甚至是以百萬為基數的。今年3月,Sandvine 的數據顯示,Twitch的流量佔其整個固定寬帶互聯網流量統計的 1.35%。

目前Twitch有超過5000萬的月活躍用戶和110萬的的活躍主播,而11年六月時,Twitch只有320萬活躍用戶,這無疑說明這種增長速率是非常驚人的。Twitch還提供了大量視頻資源給那些衍生的遊戲資訊網站,每月為 觀眾提供2億小時的直播體驗。儘管YouTube 是互聯網第一大視頻平台,每月為 10 億用戶帶來 60 億小時的視頻內容,但是大多數的視頻內容都是上傳而非直播的。

但是對於 Google 來說,監管可能是這次收購的攔路虎。第一大在線視頻平台 + 第一大互聯網流媒體直播服務的合併有可能引發政府的反壟斷行動。據消息來源透露,Google 律師已經在著手準備應對相關問題。

雖然 10 億美元的收購令遊戲直播從業者興奮,不過,鑑於國內市場受到帶寬費及運營費高昂等因素制約,目前還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需要「因地制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92

《台韓競爭》三星、Google、蘋果都卯足勁搶主導權 智慧家庭大戰 台灣只能靠邊站?(106-110)

2014-08-18  TWM
 
 

 

三星、LG以豐富產品線進軍智慧家庭,Google也大動作購併生產家庭用恆溫器、煙霧偵測器的Nest。智慧家庭的競爭正急速加溫,只要晚一步就可能被狠狠甩到後頭。

撰文‧賴筱凡、何佩珊

炎炙的七月,就如同韓國松島新建案的看屋氣氛,房仲滿頭大汗,依舊賣命地一一向客戶介紹,「這裡是韓國最高科技的公寓,一進門就能看到,門鎖、瓦斯、電燈都能在這個小面板裡控制,還可以直接在這裡叫電梯……。」松島,被稱之為「科技城市」,原因在於整座城市都採用了最先進的高科技。可是,這對韓國人來說,卻很稀鬆平常,因為「智慧家庭」的多數應用,早就已經融入韓國人的生活。

三星找新成長動力

投資下一個佐克柏 要讓手機操控家中所有電器場景轉換到距離松島兩小時車程遠的三星總部,導覽人員正積極地對著每位來訪的消費者仔細介紹著,「這是三星今年推出的『智慧家庭』App,從手機就可以看到所有正在運轉的電器。」從冷氣空調、LED燈、洗衣機到冰箱,三星正試圖改寫「智慧家庭」的定義。

確實,智慧家庭的概念已經不是新的,一談到智慧家庭,幾乎多數人都可以說出一些對於智慧家庭的認識,但今年很不一樣的是,三星、樂金(LG)都將大筆資源投注在「智慧家庭」,關鍵在於打造一個所有電器都能連網,甚至還可以用智慧型手機來管控的全新家庭生活。

就拿三星來說好了,過去十年,三星享受了液晶電視與智慧型手機市場起飛的甜頭;可是,這兩年液晶電視逐漸進入成長高原期,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餅也不再是三星獨佔,「所以,三星進入智慧家庭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不只因為三星有賣家電,也賣手機,而是三星自己也急於尋找新的成長動力。」一名三星員工這麼告訴我們。

所以,當Google、蘋果相繼砸大錢在佈局智慧家庭時,三星沒有慢下來的理由。市場盛傳三星將拿兩億美元購併智慧家庭平台SmartThings,一家成立不過兩年的美國小公司,其創辦人霍金森(Alex Hawkinson)卻已被美國媒體點名將是下一位佐克柏(臉書創辦人),因為SmartThings在短短一年內,就賣了超過一萬台的Wi-Fi無線控制中心,就是用來作為智慧家庭裡的「大腦」,達到用手機可以輕鬆操控家中所有電器的夢想。

當三星正積極佈局智慧家庭時,樂金的動作也很多,因為整個松島幾乎就是樂金的實驗室,一棟又一棟的新大樓裡,都裝載了U-Life的智慧家庭產品,而U-Life正是由思科與樂金子公司LG E&C一起共同投資,直接綁住消費者。

Google砸千億買Nest 會思考的恆溫器 將是智慧家庭的總司令在三星、樂金雙雙將智慧家庭列為今年度最重要的策略佈局時,幾乎沒有一家科技大廠願意錯過智慧家庭這片仍待開發的處女地,那麼台灣呢?

或許,可以從台北一○一大樓今年入住的一家新公司開始看起,就在Google台北辦公室樓下,位在五十七樓,今年Google辦公室大舉動工,就為迎接新的團隊入住,而這個團隊,正是今年一月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六六億元)購併的一家煙霧偵測器小廠—Nest。

消息一出,造成市場譁然,因為Nest的購併金額,僅次於摩托羅拉,馬上成為今年Google砸重金購併的指標案例。大家都在問,一家成立不過四年的小公司,憑什麼價值近千億元?

其實,Nest背後有位大有來頭的創辦人,他是法達爾(Tony Fadell),人稱蘋果iPod之父。法達爾離開蘋果後,創辦了Nest,負責生產家庭用的恆溫器和煙霧偵測器。

一個不過手掌大小的圓形裝置,不只具有連線上網功能,同時能感測家中溫度、濕度、一氧化碳濃度,還有光線變化,當它偵測到有人移動時,便自動調節溫度;更重要的在於,它有「學習」功能,懂得你最喜歡的溫度。

舉例來說,你每調整一次溫度,它便會記錄下來,哪些時間、環境,你最喜歡的溫度是多少,晚上回到家是二十五度C、早上起床是二十七度C等,於是,它成了最懂你的恆溫器,它會分析、思考,記錄下所有你的喜好。

所以,法達爾說:「我認為下個十年,家庭裡的每樣東西都會有數據。」就在物聯網時代下,每樣物品都能夠上網連線,蒐集所有的數據,然後分析使用,自此之後,家電不再只是家電,智慧家庭也不再只是能夠連線上網,更重要的是,這些家電開始有了「思考」的能力。

Nest創辦人之一的羅傑斯(Matt Rogers)曾在「Working with Nest開發者計畫」,描繪他對未來智慧家庭的想像:「當開車回家時,汽車會將抵達家中的時間發送給Nest恆溫器,恆溫器就會在適當時機將冷氣打開。又或者,當Nest恆溫器進入離開模式後,智慧燈泡隨即自動開、關,偽裝成家中有人的樣子,以防不速之客。」為了補強戰力,今年六月,Nest以五.五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六六億元)購併雲端監視器廠商DropCam,進一步強化他們在智慧家庭的戰力。

台廠具半導體強項

積極尋找可靠攏的生態系 觀察通訊標準動向在Nest的計畫裡,它不再只是恆溫器只負責控制溫度,它將會是智慧家庭最重要的管家,由它來發號施令,告訴所有家電,在哪些時間該做哪些事,這才是Google看到的價值。把話說白了,在智慧家庭的戰場裡,來自四面八方,最終要爭奪的還是「控制權」。

三星、小米同樣也有類似的企圖心,差別就在於,三星要讓「手機」當智慧家庭的總司令,而小米則做了所謂的「路由器」(可以控制網路的裝置),就連蘋果都在今年六月的開發者大會發表HomeKit,吸引其他廠商開發與iOS相容的家電。他們背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透過這些產品拿到「控制權」,進一步控制智慧家庭的所有產品。

而當Google決心要揮軍進入智慧家庭時,台灣成了關鍵的孵育基地,因為過去Google就曾把重要的Android開發團隊放在台灣。如今,Google決定將台灣作為Nest在美國以外的第二個重點研發基地,看上的正是台灣科技研發的堅強實力。

台灣科技業引領風騷的PC榮景已經過去,近五年由蘋果掀起的智慧型手機浪潮,主控權也不在台灣手上,那麼接下來的物聯網呢?會不會打開台灣另一片新天地?

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直言:「智慧家庭的核心在平台,但台廠的切入點還是要回歸到硬體。」工研院IEK科技應用與服務研究部經理陳豫德也說,相較於三星、LG,台灣缺乏國際家電品牌大廠作為打造生態系的基礎,但這不代表台灣沒有機會。

他解釋,智慧家庭的發展現況其實和手機App的崛起很相似。當年App其實不是新概念,之所以暴紅,關鍵在蘋果開放平台給開發者開發各種創新應用。Google、蘋果現在也在做相同的事,只是場景從手機移轉到智慧家庭。「當大業者開放,台廠就有發揮的機會,可以將產品輸出到全球。」他說,「台廠現在要做的,就是積極尋找可以靠攏的生態系,密切觀察通訊標準的動向。」換句話說,台灣或許不需要有一家能夠與三星、LG相匹敵的家電品牌,卻可以用堅強的半導體實力,做到每個物聯網產品都必須要有「TW Inside」(台灣的晶片在裡面),複製高通晶片獨霸智慧型手機的經驗;甚至抓住物聯網浪潮,打造物聯網產品少不了的關鍵零組件,這才是台灣科技業最應該做的事!

讓家裡更酷的8個應用!

一有狀況

馬上回報

透過無線遠端監控、儲存影像,自動將偵測到的異狀警訊即時傳送到手機,例如,家中發生火災可以立即得知。

能測睡眠的手環

除了可以計步、計算卡路里,還可以偵測睡眠狀況。

自動幫你餵寵物

透過貓臉辨識,隨時記錄每隻貓的飲食和健康狀況,將資料送到雲端儲存分析。

聰明藥罐

提醒你該吃藥了

藥瓶連上雲端,即時蒐集藥瓶內各項資料,當病人須服藥時,藥瓶會透過簡訊或電話提醒病人服藥及藥量。

大燈亮

小燈跟著亮

一個大燈搭配多個小燈,透過Wi-Fi,當大燈亮起來,其他房間的小燈就會跟著亮。

溫濕度超標

發警報

家中的氣象站,隨時偵測家中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並發出提醒。

水壺會問你

要加熱或保溫

透過手機操作水壺,可設定鬧鐘,鬧鐘響時主動詢問是否加熱,煮沸後是否保溫。

智慧體重計

幫你控管健康

體重計連上手機,體脂、蛋白質含量等,所有數據一把抓。

世界大廠搶進智慧家庭!

—— 近2年大企業佈局智慧家庭發動的購併案

公司 購併金額

(美元) 主要購併對象

AT&T 485億 AT&T公司購併衛星電視業者Direct tv,再由Direct tv購併家庭安全監控系統公司 LifeShield COMCAST 452億 美國有線電視龍頭COMCAST購併時代華納、無線監控分析公司PowerCloud Systems Google 37.6億 Google購併家庭溫度、煙霧偵測器廠Nest,再由Nest購併DropCam 阿里巴巴 12.2億阿里巴巴取得優酷土豆(視頻網站)18.5%股權蘋果 3.52億 蘋果購併3D體感技術公司Primesense、視頻推薦平台matcha.tv 百度 3.7億 百度購併視頻網站PPS 三星 2億 外傳三星正購併智能家庭平台商SmartThings 雅虎 0.8億2014年1月,雅虎購併智能桌面公司Aviate 微軟 (結盟) 微軟購併智慧家庭平台廠商Insteon 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9

吸塵器王者 強碰Google機器人大計

2014-09-15  TCW
 

如果說,蘋果(Apple)七年多前推出第一支iPhone時,改變了全世界對手機的定義,那麼,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譽為吸塵器之王的英國家電大廠戴森(Dyson),也顛覆了人們對吸塵器的想像。

首推吸地機器人研發十六年,才推出新機

繼二十一年前推出全球第一台「無紙袋」吸塵器後,這一回,戴森瞄準了Google、三星等巨擘,九月四日,由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於日本舉行新品發表會,展示歷時十六年、投資逾新台幣十三億元研發的「機器人吸塵器」,與全球科技大廠一起搶食機器人商機。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只具備簡單清潔功能的吸塵器,究竟是如何和機器人扯上關係?

「當人們越來越忙碌,根本沒時間打掃家裡,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台機器人。」詹姆士‧戴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即便戴森已經站穩全球高價吸塵器市場銷售冠軍,截至去年,旗下產品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五千萬台,平均每五秒賣出一台,而在英國,每三戶家庭中,就有一戶使用它的吸塵器。但綜觀目前機器人領域,都是電子大廠的天下,做為一個家電業者,戴森該如何迎敵,引發外界關注。

戴森首先得面對的頭號敵人,是目前於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囊括逾五成市占率的美國大廠iRobot。在機器人概念的帶動下,那斯達克掛牌的iRobot公司股價,近一年半以來,曾一度大漲一倍,目前市值逼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iRobot即將遭遇最強大的對手!」美國《投資者財經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表示,戴森發表新產品後,將為市場點燃一波新戰火。

而一顆看似不起眼、直徑不到一公分的鏡頭,正是戴森挑戰對手的秘密武器。「我根本忘記失敗過多少次。」詹姆士‧戴森指著機器人吸塵器身上的這顆鏡頭感嘆。

一直以來,市面上標榜有自動掃地、吸地功能的家用機器人,大多靠紅外線「感應」周遭障礙物,一進入陌生空間,只能隨意行走,無法準確辨別距離或位置,更因為「看不見」,難以事先規畫打掃路徑,常出現某個區塊重複清潔、另一個區塊卻被遺漏的問題。

為了避免上述情形發生,戴森想讓吸塵器「看得見」,一進入室內,鏡頭便能捕捉周圍環境,自動定位、規畫路徑,偵測距離的準確度更可以到一毫米,連地板縫隙都不放過。

此外,當戴森機器人電量快耗盡時,還會自己走回充電座充電,連人在國外,都可以透過手機、平板上的App遠端遙控機器人,由它主動回報清潔進度。

要開發一台幾乎完全取代人力的吸塵器,戴森花了十多年時間,由兩百多位工程師,實地偵測上千戶家庭,記錄鏡頭在不同環境中對各種家具、擺設的判斷程度,再以每秒拍攝三十張影像的速度,一共分析超過十五億張照片,才讓吸塵器懂得「看路」。

眼看對手來勢洶洶,二○○二年就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Roomba的iRobot創辦人柯林‧安格爾(Colin Angle)則自信的表示, Roomba推出十二年以來,已在全球累計超過千萬台銷量,戴森一夕之間難以超越。

加上戴森機器人雖然聰明,一次卻只能使用約三十分鐘,比起同類型產品的一百分鐘,甚至數小時,續航力明顯落差許多。

啟用機器人實驗室從傳統家電廠轉型科技廠

但當戴森被英國人視為繼披頭四下一個讓英國走向全世界的民族品牌時,機器人吸塵器絕對不會是它的最後一步。

「這只是我們的計畫之一,未來,相關技術還會運用在更多產品上。」主導戴森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發部門總監Michael Aldred對記者透露。

而Google,便是它可能挑戰的下一個對象。

其實,十三年前,詹姆士‧戴森就曾領先同業開發出全球第一台機器人吸塵器,卻因為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市場反應並不好,最終被迫停產。這個夢,直到今年二月,戴森宣布投資約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成立專門的機器人實驗室,才再次浮出檯面。

大動作成立實驗室,找來十五位專門研究機器人視覺系統與3D模擬的科學家加入團隊,戴森從一間靠家電起家的製造商,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除了現有的吸塵器,它還可能讓更多家電「自動化」,「戴森將與Google正面對決。」《衛報》(The Guardian)評論。

戴森之所以被拿來和Google相比,全因為他們都看準了家用機器人市場。

去年,Google收購了八間機器人公司,超過半數都與家用機器人相關,而一手打造Android系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也表示,Google正在研發一系列從事居家照護、與人類一起生活的機器人,與戴森擅長的家電領域相符,因此,當戴森一公布新計畫,便被認為是衝著Google而來。

但,即使做為全英國擁有最多專利數的企業,其中更包含機械、電力學、熱學等關鍵技術,擔任戴森機器人實驗室顧問、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Andrew Davison坦承,戴森不像Google會開發工業用機器人或無人車,未來只會專注在家用領域。

如今,戴森不像過去推出無紙袋吸塵器,和無扇葉風扇時,都是市場上的先驅者,做為機器人產業的新兵,前面還有一場硬仗等著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0

賭應用內搜索 豌豆莢有成為移動互聯網Google的可能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17/146863.html

i黑馬:2013年9月,豌豆莢正式發布“視頻搜索”功能,今年1月發布“移動內容搜索”戰略及豌豆莢 4.0 版、並於3月國內首次公開發布“應用內搜索”協議。一直強調“豌豆莢不是應用商店,而是要做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豌豆莢聯合創始人CEO王俊煜,在豌豆莢應用內搜索落地一周年之際,交上了他的成績單。
 

\(i黑馬註:應用內搜索豌豆莢官方給出的定義是“打破應用之間的壁壘,抓取應用內內容,讓用戶直接獲取、使用和體驗優質豐富應用內內容。”更直接的說豌豆莢想充當移動端“瀏覽器”的功能。此前王俊煜稱移動搜索有三個要素——“全面準確”、“直達行動”和“情景化”)

落地一年,從視頻搜索發軔到聯手貓眼,知乎,窮遊

目前,豌豆莢已經擁有4.2億用戶,“應用內搜索”已經接入了 50款應用,涉及視頻、電子書、主題、電影票、旅行、問答等多個品類,據稱未來還將持續接入動漫、公開課等更多類別。豌豆莢產品設計副總裁李亞平表示:其中,在豌豆莢上使用應用內搜索的用戶已達1.8億。

2014 年 7 月,豌豆莢接入了首個電影購票應用“貓眼電影”:當用戶在豌豆莢中搜索熱映電影關鍵詞(如《心花路放》、《痞子英雄》),或點擊豌豆莢的“視頻”分類下的“熱映”標簽,查看院線電影,在原有的線上視頻之外,還可獲得購票信息,並直接調起應用進行選座購票操作。

目前,豌豆莢接入了 2 家電影票應用(貓眼電影、網易電影票),用戶不但可以選擇購票來源,還可以看到不同購票應用來源中的價格及優惠信息。劉亞平介紹,在未來,豌豆莢“應用內搜索”會朝著更精細的地域進行優化,比如行政區域比價,甚至是離用戶最近的某家影院的比價。

2014 年 9 月, 豌豆莢接入“知乎”,使用戶在搜索模糊內容時可以得到更多優質內容推薦。根據豌豆莢的數據,類似“瀏覽器”、“單機遊戲”等模糊關鍵詞。據i黑馬了解到,目前豌豆莢的模糊搜索功能尚屬初步,並不全面,比如搜索“騰訊產品”,推薦的應用只有騰訊新聞,騰訊地圖和騰訊視頻內容等,微信,手機QQ,QQ瀏覽器,旗下遊戲等卻不在其列。

十一前夕,豌豆莢接入“窮遊”和“旅遊攻略”。用戶在豌豆莢搜索旅行目的地,將會顯示到來自“窮遊”以及“旅遊攻略”的結果,點擊可以直接調起對應應用打開瀏覽。此外,搜索結果還包含與該地點相關的旅行工具應用,相關的百度網頁搜索,以及視頻、電影、音樂等內容。i黑馬認為:打開旅遊類多場景應用的壁壘,能發現集合用戶多需求的應用場景,是此次成績匯報的亮點之一。

(i黑馬註:2009年底成立的豌豆莢,先用“手機助手”的工具身份滿足用戶單點需求,獲取大量用戶。之後,開始做“應用商店”,王俊煜曾向i黑馬表示:我覺得和別人做一樣的東西沒有什麽價值。我發現,當時已經有很多應用商店,但是他們的應用都不全,所以我們就做了應用搜索。用戶在一個搜索框里面,就能找到所有應用商店中的應用。而王俊煜的野心是做移動互聯網的Google,這也是豌豆莢做應用內搜索的初心)

從產品到公司環境,剪不斷的Google情節

幾乎每次采訪,王俊煜必談Google。從追求產品第一的態度,這次到了公司門面。豌豆莢最近搬到了東升科技園的新家,寬敞的辦公區,隨意的辦公氛圍,隨處可見的飲料零食,休息區,還有五只慵懶的“豌豆喵”,i黑馬表示太Google範兒了。而一直想做移動互聯網的Google的豌豆莢,這次,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呢?

i黑馬認為,透過這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豌豆莢此次是做出了三點突破,但仍然面臨四大挑戰。

哪三點突破

第一點是作為在做“移動內搜索“最早起步者之一,豌豆莢其實面臨不少壓力。未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到底是什麽,瀏覽器,微信,地圖還是應用內搜索?這個問題現在依然無解,而且各方都在迅猛發力,搶占先機。而Google在去年底也增加移動內搜索功能,發布了App Indexing,今年六月,宣布擴大App Indexing至所有Android App及開發者。去年8月,罕為人知的應用搜索引擎Quixey發布了APP URL 技術標準,允許用戶從一個應用直接跳轉到另一個應用內的對應頁面內容,今年二月,又發布了Functional Search ,能夠將應用內的信息呈現給用戶。今年4月,Facebook 發布了和App Indexing以及APP URL類似的APP Links。國內,百度的應用內搜索“輕應用”今年初面向普通開發者開放應用內搜索接口。而今年6月,360發布獨立應用“360搜索”,並且周鴻祎透露,下一步360將支持應用內搜索。國內國外,大小公司紛紛布局應用內搜索,形成一種大勢所趨的局面,不管是在豌豆莢預料之中還是預料之外,都是極大的利好,趕在潮流中比孤軍奮戰要好的多。

第二點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好的應用開發者合作。總的來說,應用內搜索,對於用戶,豌豆莢及其合作的應用,是三方受益的。而打破APP之間的孤立,做起來要比說起來難的多。王俊煜表示他對豌豆莢的技術團隊很有信息,他們曾在4個月內完成了一套業內一流的搜索引擎架構,並對外繼續保持開放態度。和貓眼電影,知乎等50款應用達成合作的成績,應該足以打破此前對豌豆莢應用內搜索會受到技術上阻撓的擔憂。

第三點突破是用戶的接受度。當然,這主要是針對豌豆莢的已使用者。豌豆莢的用戶多為移動互聯網的土著民,對應用內搜索新功能的適應程度較高。視頻搜索功能上線首周使用人數以近 50 萬;上線知乎的問答結果後,整體搜索結果的采納率上升了10%;旅行結果上線後的采納率較平均水平提高8%。劉亞平表示這些在業內是很客觀的數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容搜索的價值。

豌豆莢面臨的四大挑戰在戰略布局應用內搜索那一刻便存在

第一個挑戰是用戶頑固的使用習慣。直接打開APP或者網頁搜索,幾乎是智能手機用戶最主要的使用習慣。加上各大APP燒錢推廣,以視頻應用為例,“看美劇上搜狐視頻”“好聲音獨播盡在騰訊視頻”,類似於腦白金似的硬廣洗腦,讓用戶不得不記住。況且目前各個視屏之間也可以頁面互轉,資源互利。豌豆莢追求的要讓用戶不用去記憶看美劇去哪兒,看好聲音去哪兒,直接搜索即可。似乎有些逆“潮流”而動。而且,常用的APP加上根深蒂固的頁面搜索,幾乎已滿足了當前用戶的基本需求。要扭轉“潮流”,打破用戶看似已被滿足需求的使用習慣,吸引新用戶,難度堪比去叫醒一個正在裝睡的人,除非你有特大驚喜,否者實屬不易。王俊煜則認為:產品好是基石,是第一,他相信用戶的口碑傳播,而目前的成績可以證明這個理論基本正確。“最好的產品”或許能成為屬於豌豆莢給“裝睡的新用戶”的驚喜。豌豆莢市場負責人對i黑馬表示,主要靠用戶的口碑傳播,而不會選擇硬廣。這確實是短時間內很難解決的問題,也是行業內共同關心的問題。”

第二點挑戰是來自內外的壓力。今年年初豌豆莢獲得軟銀領投的1.2億美元B輪融資,相比於其他應用商店的賣身不同,豌豆莢對外表示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應用內搜索形成大勢所趨,對於豌豆莢來說,是利弊共存的。利的方面是方向賭對了的勝算大了些,不再贅述;而弊的一面也很明顯,在Google,百度,360等巨頭紛紛發力之時,更加註重產品,用戶體驗的的豌豆莢,在渠道,資源等方面,豌豆莢要用什麽實力去對抗,才不會落得自己玩自己的,被市場拋下;在於巨頭的賽跑中,怎樣才能贏得先機,都是豌豆莢目前面臨的問題。對此王俊煜表示: 還好我們跑的很早,做內容搜索是件很苦很累的活,說不定等我們先把苦活累活做了,百度們就不願做了。但此前,王曾向i黑馬表示:應用內搜索會把豌豆莢和搜索巨頭們拉到同一起跑線上。在大家都如此看中的移動互聯網入口之爭,巨頭們會怕苦怕累嗎?i黑馬表示擔心。

第三點挑戰是如何快速在搜索內容上擴張。從視頻搜索擴展到圖書,音樂,圖片等,到與貓眼,知乎的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速度似乎有點“慢”。而且基本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來擴張,有用戶搜《銀河護衛隊》搜不到,就有了視頻搜索。想到了旅遊的需求場景,就上線了“萬能旅行箱”。劉亞平表示,慢是行業現狀,像Google目前也是才接入合作了100多個應用。而未來尋找更多類似旅遊這樣的多個需求的集合應用場景和尋找更多更全的應用場景,是豌豆莢近期的兩大方向。目前基於打車消費場景,豌豆莢正在達成與滴滴打車的合作。

第四個挑戰在於也許會錯失良機。相比看好應用內搜索的前景,語音搜索也是今年的熱門科技話題。Google,百度,搜狗等均已推出語音搜索功能。而在近期Google一份針對美國青少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年齡介於13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當中,約有55%的人每天都要使用語音搜索;而在成年人中,約有56%的人表示使用語音搜索會令他們感覺自己很懂技術。語音搜索似乎更容易被移動互聯網的主力新用戶所接受。此前媒體曾報道豌豆莢因為資金,人力等原因一直無法實現一直想做的語音搜索,現在已全力布局應用內搜索的豌豆莢對i黑馬表示目前不會考慮發展語音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43

台電壟斷近七十年 老舊《電業法》成綠能障礙 一套陳年法規 害Google無法更「綠」

2014-10-27  TWM  
 

 

撰文‧何欣潔

知道每天使用網路收發email、登入社群網路、觀看新聞與影片時,同時也耗費大量能源嗎?台灣《電業法》落後國際,正在讓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每一次「點擊」,都對地球造成沉重負擔。看似不耗紙張的各式網路雲端服務,背後其實都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或機房支持其運作,耗電量相當可觀。

根據台灣綠色和平本月初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二十五億的網路使用人口,二○一一年全球雲端耗電量高達六千八百億度,超過德國一整年用電量,且仍在持續快速地增長中。

雲端中心龐大耗電量,與IT產業注重環保、綠能、乾淨的業界形象有所出入,因此Google(谷歌)、Facebook(臉書)與Apple(蘋果電腦)均提出資料中心將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但一向重視環保、承諾使用一○○%再生能源的Google,卻不幸在台灣踢到鐵板。

Google在台灣彰濱工業區建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於二○一三年底正式啟用,但至一四年中,台灣綠色和平報告指出,Google在彰濱工業區資料中心再生能源使用僅占四.五%,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綠色和平的點名,讓Google臉上無光,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無奈地回應,「在遵守台灣現行法令情況下,無法直接購買再生能源供應資料中心使用」,但仍會積極找出解決方案。Joe Kava口中的法令限制,正是遲未大幅修正的《電業法》。Google在世界各國投資大量的太陽能設備供應自家能源所需,也積極自建綠能電廠。惟獨在台灣,同樣方法卻無法執行。

在目前台灣《電業法》框架下,即使有民間願意投資綠電,也必須把綠電輸送回台電,而台電把傳統發電與綠電「混合」後,再統一輸配給使用者。因此,無論Google多有誠意推動綠能發電,卻只能與大夥苦吞「台電大鍋飯」,與台灣所有用戶「共享」四.五%的綠電比率。目前雖有新加坡、美國數州替台灣墊底,但在法規限制較小狀況下,追過台灣也許指日可待。

事實上,《電業法》早已提出修正草案,欲打破近七十年來由台電獨家賣電現況,增加關於輸配電、電力調度中心、電網規定,讓未來有心興建綠能電廠與獨立電網的單位有法源依據。但政府修法工作進度遲緩,即將在年底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未把《電業法》修正視為重要議程。

當初Google選址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民眾莫不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台灣高科技實力展現。但沒想到,Google承諾一○○%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有可能因台灣《電業法》攔路而跳票。

用電不夠綠

Google台灣居後段班——Google全球資料中心使用綠電比率

美國愛荷華州 100%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100%

芬蘭 100%

美國奧勒岡州 90%

智利 40%

愛爾蘭 20%

比利時 12%

荷蘭 12%

台灣 4.5%

新加坡 1%

美國喬治亞州 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1%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 0.4%

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53

Google、高盛領袖 掀商界「落腮鬍運動」

2014-12-22  TCW

 

當經濟環境趨向創業家精神、自由冒險作風,留著大把落腮鬍的商界領袖會突然多了起來。不信?問問歷史學家米姆(Stephen Mihm)就知道。

日前,米姆投書《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從歷史觀點解析,近年來,商界菁英正帶頭掀起一場百年來頭一遭的「落腮鬍運動」。為首者包括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高盛(Goldman Sachs)執行長布蘭費恩(Lloyd Blankfein)等人。

米姆說,資本家害怕落腮鬍,因為這些男人自認不墨守成規,更非企業奴隸,他們是頑強的實業家,憑藉雙手打造帝國。落腮鬍彰顯他們特立獨行的個人品牌,也成為這個「到處是長著女人臉的男人」(指花美男)世界裡,凸顯中產階級男性氣概的象徵。

在米姆筆下,落腮鬍潮流正讓職場變得更隨意,不過《獨立報》(Independent)時尚編輯佛立(Alexander Fury)說,當今追趕流行的二、三十歲年輕人,其實挑戰正統、表現叛逆的意味較輕,「留鬍子更像是回歸浪漫。」

年輕人跟風,刮鬍刀滯銷

他認為,年輕人耍帥、裝酷,蓄鬍依然是重要手段:「他們不一定想反抗社會不公正,但絕對要玩得盡興。最重要的是,還能和其他人分享。」像是攝影師提歐特(Pierce Thiot)上社群網站Tumblr搞笑,在落腮鬍中插著鉛筆、糖果棒、小紙傘等裝飾品,引來各地同好也在濃鬍中栽上鮮花、綠葉,有如時尚競賽。

當蓄鬍成為一種趕時髦的風潮,受惠對象之一就是整形業者。執業醫生艾斯坦(Jeffrey Epstein)表示,過去,他一年平均只做幾場植鬚手術,近兩年卻是每週三回。儘管只是修整或填補缺角,收費從三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九萬元)起跳,求鬚客戶也沒在怕。

反之,受害目標則是刮鬍刀業者。法國《費加洛報》(Figaro)說,當地有一種新興族群「三天鬍」正崛起,指的是那些刻意三天不修臉的男性。結果,越來越多法國人整修門面的頻率降低,影響刮鬍刀業者生意。以寶僑家品(P&G)為例,去年刮鬍刀相關產品銷量跌約一成。

不過,刮鬍刀市場龍頭吉利(Gillette)卻因轉攻「精品」路線,主打最貴產品線,去年銷量反而成長四%。它還專為大鬍子客戶打造一款名為造型師的刮鬍刀,搶下市場頭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5

直擊!Google、三星物聯網最新布局

2015-01-19  TCW     

眨眨眼睛就能開門,道聲「早安」窗簾就自動捲上、咖啡機啟動,對著手表呼喚愛車就自動開到你面前……,如果你還在猜,這是哪一部科幻電影的情結,別再猜了!這全是二○一五年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中,實際運作、即將上市的展品。

「這一切不再只是『科幻電影』,而是『事實』了!」三星電子消費性電子事業群總裁暨執行長尹富根在演說中以電影《回到未來2》為例,這部一九八九年上映的電影,正是設定二○一五年為「未來」背景,3D電影、視訊通話早已落實,耐吉自動綁鞋帶的球鞋即將上市,漂浮滑板已有原形產品……。

「二○一七年,三星九○%的產品都將是(物聯網)裝置,」尹富根宣示。

車聯網、智慧家庭、智慧城市,這些發生在不同空間的革命,其實都正在構建物聯網,但在這個大趨勢完全落實之前,一場大風暴已經形成,而第一個戰場,就在你家!

走過手機單兵作戰安卓系統開始結盟老牌家電

抬起眼環顧你的家,電視、冰箱、門窗、甚至是床鋪,不久後都會串聯在智慧家庭的大網裡,控制中心是你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電視則要兼具娛樂、監控、資訊顯示等多重功能。

「二○二○年將有五百億個聯網裝置,」這句大大的標語高掛在老牌家電東芝在CES展的攤位上,是預言、也是警語。

過去二十年,人們的眼光全集中在電腦與手機,家電業被視為一成不變的歷史產業;但智慧家庭的大潮箭在弦上,不只是老牌家電振奮了精神,現在就連手機、網路公司都磨刀霍霍。

在CES展上,傳統的電腦、通訊、家電界線徹底崩解,一個又一個的結盟,正在印證這個「科技融合」的大趨勢。

在二○一四年被以新台幣千億元購併的NEST,成為布局智慧家庭的指標企業,負有把安卓()盛世從手機帶到家庭的使命。這次CES展期間,以居家溫度與煙霧監測系統著名的NEST,也宣布新增十五家合作夥伴,當中包括了全球照明龍頭飛利浦、百年家電品牌惠而浦、以及新生代家電龍頭。

三星電子的轉向,更是單兵作戰時代終結的強力證據。三星最有名的,就是從小晶片到大成品全部一手包的垂直整合模式,就連低毛利的組裝業務也不落外人田;但這次尹富根卻大聲疾呼,光是二○一五年就要拿出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元),協助新創公司開發相容於三星生態的物聯網產品。

進入智慧家庭時代英特爾竟強推感測器亮相

想像智慧家庭是一個人,過去在電腦與手機時代,我們不斷追求「腦」(中央處理器)的規格之最,現在它的功能已經很強大了,必須加緊腳步的,是與眼、耳、鼻、口、皮膚相對應的五感。

智慧門鎖什麼時候開啟,放行的是主人、而非竊賊;燈光能否依照人們閱讀、休息的不同情境,自動調整亮度、切換黃白光;床墊如何加溫到舒適、而不燙傷嬰兒;自動駕駛汽車如何抵達指定地點,不發生任何碰撞意外?這些,靠的全是感測器對環境的判斷正確度。

英特爾執行長柯再奇(Brian Krzanich)在今年CES展演講時所秀的產品,不再是效能奇高的電腦處理器,而是配合智慧家庭而生的環境感測元件。當他在演講時,一台無人飛機緩緩從舞台角落駛出,無人機上的溫度感測器偵測到他,立刻避開,通過設立的彎曲障礙物,成功到達路線的另一端。

柯再奇又走向舞台另一端、一位英特爾員工站立的方向,這位員工是重度弱視患者,僅剩下右眼四分之一的視力,身上穿著內建英特爾感測套件Realsense的背心,隨著柯再奇一步步逼近,背心透過體感裝置通知弱視員工,提醒他注意。

英特爾未來發展的研發重點,已經從處理器,轉向偵測溫度、距離、三百六十度空間的感測元件。

三星不約而同也在CES上大秀新的感測元件,「要精細到能辨別二十種以上的味道,」尹富根宣示,只有讓感測器正確判斷環境,才能讓智慧家庭真正給人們帶來便利性、而非製造麻煩。

到這裡,智慧家庭有了腦、有了五感,可以驅動各個裝置(手腳),但另一場大戰才剛開始,這次要搶的是「靈魂」──作業系統。

人們用兩種不同語言溝通就是有隔閡,智慧家庭裡各種裝置的溝通亦然,最好都用同樣的作業系統、有一樣的靈魂。

作業系統最有賺頭贏者通吃,蘋果也搶進

三星、蘋果、微軟以及等各大陣營相互較勁,要的就是最後的話語權,希望的是贏者全拿。

三星電子展現強大企圖心,發表最新款曲面超高畫質(SUHD)電視時,它同時宣布:二○一五年旗下所有電視都將內建Tizen作業系統。

Tizen系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市占率不到五%,三星卻要投注大量資源在它身上,原因有二:一,三星雖貴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卻始終受制於的安卓系統,產品差異化日益困難,才讓中國追兵一擁而上。

二,三星二○一四年產出六億六千五百萬個裝置,等於一秒鐘就約二十個,如果主力部隊全數轉而支持Tizen,基本盤仍很可觀,在新的智慧家庭趨勢裡,並非毫無勝算。

然而,目前贏面最大的,還是安卓系統與蘋果兩大陣營,蘋果雖不參加CES,但它二○一四年發表智慧家庭HomeKit平台,聯盟業者,這一次CES上倒是展出了不少相關產品,包括監控家中空氣品質、溫濕度、水電用量等系統,及智慧插座、智慧照明等。

三大系統誰能拿下最多市場仍在未定之天,但二○一五年一開始,揭示全球最重要科技趨勢的CES展,已經預告全世界,智慧家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科技戰場。

【延伸閱讀】智慧家庭概念,現在就成真!—2015年CES展的家庭物聯網實踐

●臥室

˙智能睡眠系統

一塊小薄板記錄心跳、呼吸、翻身、睡眠週期等生理指數,提升睡眠品質

˙智慧床頭燈

結合音響,睡前以音樂輔助入睡,早晨以燈光或音樂喚醒

˙語音系統

起床說:「Good morning!」窗卷簾會自動捲起,咖啡機開始運作

●廚房

˙平板電腦

可以用它來上網找食譜,或是跟遠在數百公里外的媽媽視訊求救

˙抽油煙機壁面投影

除了建議烹煮時間,也能提醒主人食物的新鮮度、到期日

˙智慧洗衣機

洗衣機透過溫度監控得知家中有人在時,自動調整為靜音模式

●客廳

˙智慧電視

可查看電力使用度與金額等,客人到訪時可立即辨別,並用遙控器開門

˙中央空調系統

透過溫、濕度檢測自動調節,就連椅子都能依照個人喜好預先調整溫度

˙智慧燈光系統

依照白天、晚上,自動轉換燈光強弱、甚至切換白光與黃光

˙網路電話系統

透過溫度監測,無人在家時會主動轉接電話,若小孩尚未回家也會主動提醒

資料來源:三星、惠而浦、英特爾展場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19

Google人資長:我所看過最誇張的履歷表錯誤

2015-01-26  TCW
 
 

 

我個人投過上百封履歷,看過超過兩萬份履歷。在Google,有時一週會收到逾五萬份履歷。

十五年來我不斷看到應徵者犯同樣的錯誤,每一項都足以令他們失格。在競爭的職場裡,人資主管不能跟品質妥協。

這主題在LinkedIn很老套,但我敢保證,至少半數以上讀者犯過至少一項錯誤:

錯誤一:錯字。這是人盡皆知的錯誤,但一直發生。二一三年,美國最大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調查發現,五八%履歷表裡都有錯字。事實上,越常修改履歷的人越容易犯這個錯誤。

錯字很致命,會讓雇主認為應徵者不夠細心,對品質無法把關。

錯誤二:長度。履歷表的經驗法則:每十年工作經驗列一頁就好。一份三、四頁甚至十頁的履歷表,不會被仔細閱讀。

一份清爽俐落、有重點的履歷表展現了整合、排序的能力,同時精準傳達關於你個人最重要的訊息。履歷表唯一目的是取得面試機會,不是說服雇主馬上錄用你(那是面試的目的),也不是訴說你的人生故事(那是你結婚的目的)。

只要你獲得面試機會,履歷表沒什麼用,所以不要太長。

錯誤三:商業機密。有個應徵者來自三大顧問公司,這家公司有嚴格的保密條款,客戶名稱絕對不能被透露。但他在履歷中寫道「客戶為位於華盛頓Redmond的軟體公司」,我馬上判他出局。雖沒寫出「微軟」,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雇主要求(保密)和你的需求(證明我多厲害),永遠互相牴觸。應徵者常想要從保密協定中投機,卻違反了保密協定的精神,這是不對的。

至少有五%到一%履歷表洩漏了保密內容,我絕對不會錄取這種人——除非我想要我的機密也被洩漏給競爭對手。

錯誤四:捏造。捏造履歷表裡的資料,絲毫不值。即使上如CEO也會因此被開除。應徵者會捏造學歷、畢業成績、工作年資、團隊規模、業績……。

說謊有三個問題:一、很容易被抓包,網路、同業打聽、你的前同事,都很容易拆穿你;二、 謊言永遠跟著你。假如十五年後來一個大升官,這時履歷被抓包更慘,而且在下個面試一定會被問到;三、聽媽媽的話,真的。

好消息是,正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些問題,只要避開,你很容易脫穎而出。(原文共提五項錯誤,此處摘譯略去格式錯誤,原文請見http://goo.gl/phYZnX)

【延伸閱讀】一○四人力銀行事業群 資深副總洪廣禮

三分鐘看不到重點,準備出局吧

履歷表一頁寫不完,兩頁剛好,三頁還可接受。超過三頁就多了。

重點在於履歷表的組成要件。獵人頭公司獵來的履歷表都會加上摘要提示,讓人覺得你的組織能力不錯,很會抓重點。很多人都是三、五分鐘就會看完一份履歷,不會到字裡行間去挖寶。

摘要最好放在最前面,以四、五點條列,菁華呈現你認為別人最關切的。例如:我擅長溝通、我得過什麼成就等等,字裡行間再闡述這重點,具體例證。

「因為有我」,面試愛聽這句話

不管履歷、面試,企業想看見的是,你有什麼樣的價值?在你的豐功偉業中,你的貢獻是什麼?

我最常問應徵者「這些專案如果換成別人來執行,是否也能順利完成?」回答好的人屈指可數。

「因為我的創意想法,讓這件事轉了個彎,所以做成了」,「因為我很會motivate大家,我們三天沒睡好,一起打拚才會勝出……,」企業期待聽到的是這種答案,能夠凸顯你的價值和產生的結果。

這種員工沒人愛:大嘴巴員工

在履歷表上揭露商業機密,台灣人不常犯這問題,這在面試就比較可能發生。若你講得很多,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嘴巴會不會太大,哪天我們公司的消息會不會被賣了?

不是非要寫到價格折扣、供出客戶資訊這種程度,才足以彰顯你的貢獻和價值。

如果你曾拿到一個大案子,可適當透露客戶的市場地位,例如某產業前五大,但不要方便對號入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