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975
在討論區發現有兩個計死數的例子:
這 裏介紹一個概念:西格爾(Jeremy J. Siegel)常量──6.5-7%的實際股票收益率。根據美國過去二百年的數據,扣除通脹後,股票的年收益率一直處於6.5-7%之間(《投資者的未 來》163頁),即每十年翻一番;債券實際收益率是3.5%;票據和其他短期貨幣市場資產為2.9%;而黃金只有0.1%;貨幣就慘了1美元的購買力經 204年後,只剩下6仙(6%)。
筆者沒有西格爾先生的耐心去計算香港物業的收益率,以下是四叔傳附錄內的資料:
1996年以後的資料在此:
計算的方法是B類單位每平方米價格,除以10.76,2010年7月的數字如下:
港島區:$8,001(比1965年高156倍)
九龍區:$6,633(比1965年高127倍)
新界區:$4,505(比1965年高104倍)
恆生指數1964年7月31日基數100點,以目前恆指約22000點計,增長了220倍,可見如果能追及大市(比如買盈富基金),股票的回報比物業高。
但不要忘記,物業有槓桿,就算跑得最慢的新界區,大約做兩倍槓桿(五成按揭)已幾乎可以追及(當然要計按揭利息),港島區更只需做1.4倍槓桿(三成按揭)。
用最小本錢,做最大生意,控制最大資產,這些才是大數。鬼唔知買德福(金額)升得多過屯門咩!不如話買九龍站甚至山頂呢!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0671/
A股在10月份的三千点附近处于什么水平,未来长期回报如何?我认为目前A股总体估值已经不低。在目前这个价位投资A股,未来10年的年平均回报率有可能达到5.9%左右。 我采用7年平均周期调整后市盈率(CAPE)对A股的整体估值进行判断。在7年CAPE中,我做了三个调整:第一,用CPI对历史盈利及股价进行了调整。第二,采用了过去7年的历史盈利进行平均。第三,对年度数据进行了平滑整理。 为了判断股市的整体估值,我选取了50个有代表性的A股公司用CAPE建立了模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mt7n.html
最近看了央视对巴菲特的一个访谈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Nc4R97UxWk/
其中,但斌提到“1998年到2008年可乐从当年最高的70美元到今天的约49美元11年下跌了30%,对于可乐这样的股票在它价格高估时,是否还要坚持长期投资?”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
可巴菲特回答似乎不着边际,他说“我喜欢股票下跌”。
如何理解,我个人感觉,巴菲特的回答有深意。
为什么喜欢下跌?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下跌到合理价位后可以再加仓”,而巴菲特有加仓的备用金。我想,这就是巴菲特对最优质公司的态度,他可能不抛出,但 跌多了会加仓(也许涨高了也可能减一些,但是底仓基本不变,这是我的推测)。这样即使股票总体看10年不涨,但他仍然可以在波动中获利。(只有优质公司才 能这样操作,如果公司彻底变坏,这样做会死得很惨。)
这个案例引发我的思考:
必须有备用金能够在出现历史性大跌机遇时投入。巴菲特有保险公司以及控股企业为他随时提供备用金。如果没有备用金,股票下跌绝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事情。而大多数基金缺乏随时可以获取的备用金,散户更加不必说了(他们往往在需要投入时退出)。
|
||||||
密碼 1──「不安」是我的關鍵字 我在失速中國,先甜後苦 五月,在北京,我遇見高華(化名),她是平凡的八○後上班族。大學畢業的她,是小電腦公司的助理,每個月領人民幣2千元,她辦公桌上的桌曆,畫了很多XX。「我每過1天,就畫1個(X),上班時什麼也不想,5點就準時下班。」 我問高華的夢想是什麼?她的回答卻是︰「這社會是這樣的,很多事兒該忍得忍,」「我現在最大樂趣是玩電腦上養人遊戲。我不能規畫自己,但可以規畫他們……。」 有人沒痛感、有人敢吶喊 高華正是「八○後」,沒神經、沒痛感的橡皮女孩。 但我還看到八○後另一種面貌。 上海徐家匯廣場,我訪談了來自湖南農村的男孩,中國最知名的線上電玩遊戲《魔獸世界》玩家「性感玉米」。 去 年,玉米串聯百名兩岸網友,以3個月的時間,零成本製作了《網癮戰爭》影片,片中,玉米要求所有網友,對官方與輿論對遊戲業的不公平壓抑發出吶喊︰「我們 憑什麼不能有每小時4毛錢的廉價娛樂?難道我們精神上的家園,連在自己國家暫住都不行?」這部片在中國網路界,被稱是震撼度媲美好萊塢《阿凡 達》(Avatar)。 想當然耳,這部言論臨近革命尺度的影片,上網一週就被官方強制刪除,但總點擊量達450萬次,連中南海都知道它的影響力。 「中國人說,自掃門前雪,但網路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事情。」他對我說,「與其幸福得像個豬,我寧願痛苦得像個人。」 兩種年輕人,都是八○後。「看似很兩極?但這都是他們。」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 因為他們背後都是同樣一個根源; 「理解八○後,『不安』是一個關鍵字。」我們的調查夥伴,青年志創辦人兼首席戰略官張安定解析。 「咱們這把人,注定是先甜後苦的那種。」北京中國傳媒大學教室,中國獨立電影導演,也是我們調查訪談的對象張內咸說。 去年,他拍的《待業青年》,記錄10多個中國八○後年輕人,追求夢想,但卻因現實社會而受挫的故事,觀賞人次達百萬,有近兩千條相關影評,留言最多的是:「他說出了八○後的心聲。」 知 道得最多,掌握卻最少 張內咸的成長歷程就是八○後的標準樣板。他出生時,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施近10年,文革,只是個歷史名詞。1996年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到 2004年,他進大學時,中國大學的錄取率超過5成。中國互聯網早已蓬勃,擁有4億上網人口,網路讓他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知道最多的一代。小學至大學成長 期,他周圍有辦法的人都在向「錢」衝,所有人都告訴他,只要努力,未來充滿機會。 但張內咸還在校園時,超速發展的中國開始失速︰貧富差距 持續拉大,世界銀行(World Bank)2009年報顯示,美國5%人口掌控60%財富,而中國1%人口掌控41.4%財富,貧富收入差距為13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直指,在中國眾 多不平衡當中,這是最關鍵的一項,比人民幣匯率更嚴重。富二代與官二代壟斷多數機會,四成的工作機會要靠家庭關係得來;北京的房價已經漲到要不吃不喝25 年才買得起(台北約14年);每年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多達百萬人。 進入社會,他硬生生的從家裡的呵護與夢想中墜落,成為掌握最少的一代。父母 無法理解他們的痛,因為在1998年前,中國仍實行住房分配,更早一點,父母的工作都是由國家分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1989年出生的女作家蔣方舟對我 說,她室友大一就開始推估畢業後的房價,以精算現在的交通與飲食日用,並每天分享心得,有人還被嚇哭。「現實,跟小時老師告訴你的不一樣,不是努力念書就 有美好的未來,」張內咸說。 即便在中國社會已有很好起步的年輕人,也同樣面臨「失速」的不安。 Natalie,一個週一到週 五在外商金融公司上班,週末卻跑去北京郊區沒水、沒電老房子裡搞年輕人公社的白領女性,她說︰「我在剛剛畢業很短暫的時間裡面,非常崇拜一種金融大鱷,後 來很快的消失了……,我擔心,社會這麼躁、這麼焦慮,整個金錢的遊戲要怎麼把我們帶下去?我做得這麼累、沒日沒夜,但會不會根本就是不對?」 中科院心理研究的調查顯示,中國20歲到30歲的人們,壓力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 是的,他們並非你想像的那樣充滿自信又臭屁。相反的,「他們,很糾結(指掙扎煩惱)。」《新周刊》總主筆閆肖鋒說。 理解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為何電信公司中國移動旗下年輕品牌「動感地帶」一出手,用戶數就可以突破1億人,吃下超過5成的八○後市場。因為它的口號:「我的地盤,我做主」,正擊中當代年輕人,無法掌握未來的恐慌。 但注意,不安,也是一股非常大的改變動力,中國年輕人就是被不安驅策,激盪出跟上一代全然不同的變種特質。 密碼 2──我用「自我」突圍 消費是表達態度的軟革命 不安,化為突圍的動力。《商業周刊》調查,中國八○後,認為自己機會跟別人一樣好的比率只有57.1%,但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人卻高達75.2%。 蔣方舟說:「不管起點是不是公平,發令槍一響,都要起跑。多數人最後都化為,要自我向上,要自我奮鬥,要堅持,去激勵自己……。」 這股力量,在中國遍地開花。八○後的奮鬥,第一目標是「開始追求自我。」雖然全世界20幾歲的年輕一代,都被視為是「Me世代」(Generation Me),但中國年輕人的自我追求,跟歐美,甚至日本、台灣,基本上有相當大的不同。 已開發國家的Me世代,基本上是社會完成多元化,年輕人不再被用一種方式看待,他們從小「習慣」於用不同方式定義自己。自我,是自由之下猶如呼吸般自然的產物。 台灣年輕人在安全感下,追求更有趣的自我。但中國八○後自我追求,卻起於「不安」和「突圍」。 不追求品牌,只求有個性 「中國已從追求『共性』,變成追求『個性』的一代。」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說,這是不安全感的延伸效應,不安裡,八○後開始反思,自己是誰?要堅持到底的究竟是什麼? 與其說他們跟全球的年輕人很像,倒不如說他們跟當年美國嬰兒潮世代年輕時很像。 楊 克羅維奇(Yankelovich)在1981年出版的《新規則︰在混亂世界中尋求自我實現》,有一段描述當年嬰兒潮世代的心境,跟當今中國年輕人很像︰ 「對於五○、六○年代長大的『嬰兒潮世代』來說,『關注自我』是一個全新概念,他們掙扎於新興問題中︰要如何在父母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自我的情況下關注自 我?如何在混亂中找到自己的規則?」 環境失速,只有自己最可掌握。 消費端,「年輕人開始要求品牌表達『自己的態度』,而不是 你大,我就follow(跟隨)你。」張安定說。中國網路服裝品牌凡客,不談產品,只用「愛網絡,愛自由,也愛29塊T恤……,我只代表我自己」的訴求, 就擄獲人心。2007年起,這家每天賣15件衣服的小公司,成為今日日銷10萬件的企業。 張安定說︰「他們的上一代,不想被劃為異類,八○後的邏輯,則截然不同。」但自我,不是自私,「大家成長過程中的積怨——關於競爭的殘忍,關於不公平,都會是八○後改造社會的起點。」蔣方舟說。大家透過各種方式,發揮社會影響力,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方法。 自比新公民,對抗不公義 中國以書評與影評分享起家的豆瓣網站,有4,500萬人依照興趣,組成超過19萬個不同的小圈子。有人致力推動全中國科普教育,組成了科學松鼠會。有人致力讓年輕人買到最便宜的商品,組成比價小組。 「我有蒐集與分析資訊的專長,想幫助大家減少資訊不對等。」擁有千人組員的淘寶比差價黨組長烏馬說。這件事,非關利益,而關乎自我突圍得到的成就感。 同樣,北京二環KTV內,導戲空檔的張內咸拿出僅有的人民幣3萬元、借來2萬元,又跟朋友湊2萬元,目標1個月內翻拍完色情漫畫《草莓百分百》改編的劇本,「我想傳達的是,人應脫離束縛。」 這是一場軟革命,在不利於追逐夢想的失速中國,成長於安逸與保護的八○後,不搞流血硬革命,他們用新公民身分來實現自我的花朵。 去年中國揭弊大案中,有8成是在網路檢舉,揭露者也多是八○後;中國力推環保的,多是八○後的族群;中國第一個倡導公平貿易,企圖以平等的方式幫助中國內陸少數民族銷售商品的團體,也是一群八○後。 「你不能再躲在後面,只靠房子與車子去維護你的安全感……,大環境若差,你也逃不過。」公益團體「多背1公斤」發起者安豬說。 由不安與自我帶動,這群中國變種人,正醞釀出以下8個新價值、新態度對中國進行軟革命。 密碼 3──我愛善良,我是Kidult 誠實為上策,誇大者亡 如果有一天,你將在商場上跟八○後企業家交手,你的想像會是什麼?霸氣,心機用盡也要贏得全盤? 或者,你可對他們有另一番想像,因為八○後青年與上一代最大不同,就是他們對「善良、誠實、簡單」3個特質的看重。 跟你想像的小皇帝不同,這是群從小獲得很多愛的獨生子女,可能是中國史上最強調愛與善良的一代。 相信單純美好,討厭欺騙 「我太不喜歡搞人際關係了。」「不喜歡虛偽、假的東西,」「我們會相信有更簡單、美好的生活,因為我們是看卡通片長大的。」 「他們工作中不會有太強的權力欲,喜歡簡單的人際關係,」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 上述特質,非常深刻的反映在他們抵制「虛偽」的行動上。 如, 這群八○後,非常厭惡欺騙。這可以解釋,為何先前影星章子怡宣稱將為汶川地震捐出人民幣100萬元,但實際只捐出84萬元時,會受到中國網友大力撻伐,把 各種其言行不一的言論全翻出來。先前知名礦泉水品牌農夫山泉,每賣1罐水就捐出1分錢做助學捐款的「假捐」事件,會讓網友這麼反感,也是上述原因。 其實,八○後對「單純、善良」特質這麼執著的原因背後,還有著他們進入冷漠社會後,面臨劇烈反差感後的反思。 反映在消費上,他們也喜歡跟「單純、善良」相關的產品。如這幾年在中國非常流行的復古國貨,上海復古服裝品牌能貓商店的創辦人喜喜說:「以前的年代單純,不會有很多附加的、亂七八糟的,不會產生那種心理落差……,去攀比、去追求……。」 先前在中國大賣的動畫電影《麥兜響噹噹》,故事就是在描述,麥兜在面對冰冷世界後,以善良的力量克服難題。又如最近導演張藝謀所拍的《山楂樹之戀》,沒有他常見的大動作場面,卻以簡單、樸實的愛情故事,打破中國10年來文藝片票房紀錄。 有人用「Kidult」形容他們。顧名思義是指心思意念像孩子,仍眷戀童年時光的成年人。我們該如何因應這群Kidult,答案呼之欲出︰請記住一條鐵打的原則,千萬,別對八○後說謊吹牛。 密碼 4──誰說成功就是努力往上爬!給我職場,更要給我戰場 商 業周刊》調查研究發現,八○後認為,社會所認同的成功,依序是富有、事業發達與社會地位。但是有近4成的八○後認為,這與自己所認知的成功不相符,在吃大 鍋飯超過半世紀,追求共同價值的中國,這是驚人的高比率。更有54.2%的中國年輕人在「高薪待遇」與「有興趣的工作」兩個選項中,會選擇後者。 中國式,不顧一切削尖頭往上爬的成功,從這一代開始質變。 工作,絕不會只是為生計 全職的淘寶網明星賣家,也是復古國貨達人江老蔫兒,造型品味一流,卻不想進入企業工作。她說,「我不希望找份工作做為活下來的生計,那我就會被當成工具。」 因為不安產生的突圍動力,我們在訪談中,透過「興趣」、「夢想」與「堅持」幾個字眼頻繁出現。有73.8%的八○後相信,只要堅持,就能達成夢想,比率比台灣的68.9%高。 表面看來,這一代更具理想主義,但其實他們很實際,透過互聯網的大量訊息,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做跟上一代很不一樣的事情。 「我想過,我會成功,就是因為我不以掙錢為夢想……,我只是賣自己喜歡的。」淘寶網上最年輕的雙金冠賣家(累積交易量逾百萬筆),23歲的宋旭蘭說。 而 如果現有的工作並不能滿足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更公開反抗加班。在上海做行銷的ERYK,晚上偶爾也兼差做DJ。他說,他不喜歡沒有意義的Team Building(企業的團隊活動),也不會因為忙,就放棄做DJ。在他的定義,因為興趣認識的朋友,就是他的資源,「而資源,就是機會。」 未來,不一樣的八○後戰士,尋求不一樣的戰場,中國定義成功的成績單,也將不會只有財富或地位兩個字。 當企業主批評你的八○後員工,不這麼認真打拚往上爬時,關鍵可能在於,他並沒有把你的職場,當作他成功的戰場。 密碼 5──我比你想的更懂得合作 優秀團隊,比好老闆更重要 你以為八○後從小就習慣要打敗別人才能往上爬的邏輯,無法跟人合作,但研究結果卻正好相反! 調查過程中,許多人提到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們都是玩網路遊戲長大的。 遊戲要打得好,需要合作。「遊戲早就教會我們公平跟團結,一個人再厲害也沒用,因為怪物總比我厲害,你需要找朋友一起做些事,」「中國人說自掃門前雪,這跟網路教我們的不一樣。」 另一個原因是,「物極必反」,北京大學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盧悅說,這群從小在獨樂樂環境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因為社會的不安全感,而更希望找尋理念相同的夥伴,建立歸屬感。 八 ○後對團隊合作的默契,體現在我們拜訪的各個小團體中。如,中國科技網站ifanr,主要人員有10多人,分布在北京、上海、澳洲、芬蘭與美國,大家各有 不同正職,從公務員到汽車零件銷售員都有;他們素未謀面,卻透過網路聚集,撰寫最新的科技訊息與翻譯有意思的文件,無償但持續的經營這個中國最專業的掌上 型裝置技術網站。 中國最有名的公益團體「多背一公斤」,正職成員有5個,卻分布在3個城市,每天早上8點半透過視頻開會溝通,而他們在網路上,1年可集結6,000個志願者,分工合作,一起協助上萬個學校,改善百萬個孩子的就學環境。 這群新人類心目中的團隊是:「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願景的夥伴。」「一個圓夢的組織。」而並非在企業裡,只是為了完成工作,而組成的一群人。 「我們一幫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夢想去做一樣的東西,比較想能夠用自己所學的……,比如說解決公共交通,解決人的冷漠問題……,就是我們會想一些社會問題,然後這些社會問題和人是息息相關的。」中國社會改革團隊Ours成員阿蔡說。 跳槽不為錢,只求好搭檔 這種態度反映在職場上,出現下述變化。 如,他們對好的團隊夥伴會很珍惜,「我希望團隊的每個人都優秀過我,這是我真的想法,因為找一些不如你的人工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八○後、專賣各種香水的氣味圖書館創辦人婁楠石說。 「這個同類要足夠精彩,能讓他們學習和成長。」互聯網創業企業觀察家蔣靜說。越來越多八○後跳槽,是因為沒有成長與好的團隊,不像七○後只為了金錢。 密碼 6──沒有公平,一切免談 請建立清楚的遊戲規則 你知道嗎,全球付費的註冊人數最多、超過千萬人次的網路遊戲《魔獸世界》,在中國能獲得500萬個玩家擁護,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公平」兩字。 「你 再有錢、有權,我們起點都一樣!」《魔獸世界》玩家、影片《網癮戰爭》導演性感玉米說。中國八○後會這麼瘋《魔獸世界》,原因在《魔獸世界》只用月費與點 數制,你再有錢,還是要靠團隊去打怪獸才能升級設備。「不像其他煤老闆遊戲(形容有錢人玩的遊戲),遊戲公司讓有錢人花錢升級設備,窮人進來(玩),只是 供他們發洩,就跟真的世界一樣。」 年資與關係,跟腦袋無關 中國社會在過去10年資源被富二代與官二代大幅壟斷,根據本刊調查,中國八○後對於社會不公造成的競爭落差感,遠比台灣年輕人要深刻。「在真實職場,屁股(關係)決定腦袋。」性感玉米說。 追求自我,也讓他們更講究公平,「有自我的人才會強調公平,沒自我的人會強調和諧,就像上一代,」盧悅說。 職 場上,當他們自己當老闆,他們也摒棄傳統權威與年資邏輯。「我們公司是不管你是多有經驗,過去薪水拿到1萬元(人民幣),可能一進來,你都是從2,500 元做起,你說你比別人高一等,高一等是需要證明給別人看的,不是靠經驗履歷,但你如果做到了,我是可以每個月幫你加薪一次。」婁楠石說。 公平兩字也會成為中國未來消費主流之一。盧悅提醒:未來在中國,消費者的意識會持續高漲,尤其是運用網路的力量向過去財大氣粗的大企業索討公平。 如戴爾「換芯」事件︰中國北京的一位消費者發現,戴爾電腦內所用的處理器跟標示的不合,雖然戴爾解釋,兩款處理器功能幾乎相同,但卻引起網友不滿,認為戴爾應該正式道歉。 從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廣西、河南、四川、山東、內蒙等多個省分超過百名的消費者在網路集結,並找當地律師向戴爾發律師函。最後,戴爾允諾將全額退費。現在中國的QQ網站上,到處可見各種品牌的維權群,陣容含括消費者與義務律師群。 有人形容這是小皇帝的正義軍團,當碰到公平或以大欺小的議題,八○後的反擊,會讓人措手不及。儘管中國社會目前充斥走後門、靠關係,但未來10年,追求公平的正義軍團,改造中國的力量將容不得你小覷。 密碼 7──環保是生存必需品 放棄大而無當的環保宣傳吧! 中國,一直被跟黑心商品、環境污染畫上等號。你所不知道的是,中國講究環保的一代已經誕生。八○後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絕對超過你想像;他們重視環保,跟他們心中的不安緊緊相扣︰中國不是個安全的環境,環保,攸關生存。 「社 會環境差,我們可以移民,2012年來了,我們能往哪逃?」八○後,也是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品牌總監周龍說。去年,講述環保與地球危機的電影 《2012》,中國票房達人民幣4億6千萬元,創下中國電影票房史上新高紀錄,「正投射出這群八○後對現實生活的不安全感,」盧悅說。 環保吸引中國八○後,也是因為環保背後代表了吸引他們的美好、善良的特質。 「綠 色、環保,跟交流、理解、包容、溝通,就是這樣描述的一種生活狀態,同時還有就是你跟自然有一個更親近的關係。」在北京郊區打造青年公社的 Natalie,她跟一群朋友,一起用無償、分工的方式,共同打造她們心目中美好的週末社區。同時,她們也在當中做回收、垃圾減量與節能。「我們希望把這 種方式提供一個體驗的平台,給更多的朋友,然後讓他們能夠有這個選擇,可以有權利去接受這個生活方式,然後,這樣的話小鎮才會慢慢起來。」她告訴我們她的 夢想。 值得注意的是,八○後年輕人認為,為賺錢而不擇手段破壞環境的是六○、七○後這一代,但付代價的卻是他們,連帶也對企業做環保的心態產生質疑。「品牌憑什麼要做環保?還不是藉這個來炒作?」 「很 多品牌花幾千萬(元)做環保,但沒年輕人care(在意)。」張安定說。八○後的環保意識並非浪漫式的,「環保與現實之間,其實有很多矛盾。很多時候,特 別是在那些落後的地區,環保需要犧牲別人的生存。」反而是透過身邊私事、小事做起,一面解決焦慮,一面降低生活成本。 少喝1瓶礦泉水,就是環保 「自己帶水壺,能夠少喝1瓶礦泉水,就是環保。」「現在買東西之前我都會多想想,到底需不需要這樣東西,避免自己過度消費。」「我不會在意那些宣傳說他們多愛地球,我會看他們用的材料是不是真的跟他們說的一樣。」 諮詢機構L.E.K的研究顯示,願意為環保支付較高溢價的中國消費者比率高於國際水準。 約15%的被調查者表示願為綠色產品支付逾兩成的溢價,而這一比率在一些更為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僅為5%到10%。 想要賺中國環保商機,意識到年輕人的「環保小事」,絕對會比砸大錢宣傳,更有意義。 密碼 8──我記不得家裡地址 工作甭到公司、不必朝九晚五 是研究過程中,我們跟這群八○後常出現的對話。 記者問:「請問我之後怎麼聯絡你?」答:「我的QQ號(類似MSN)是XXX。」記者問:「那如果想把文章寄給你呢?」答:「這是我的e-mail地址。」記者問:「如果要把書面雜誌寄給你呢?你有沒有家裡地址?」答:「有,但你等一下,我看一下手機,我都不太記得了。」 不懂做飯,上網找外送就好 我大驚小怪的認為,這群八○後怎麼連家裡地址都記不清楚?結果我們質化調查的研究主持人張安定的回答竟是:「我也記不得啊!」 「記不得地址,記得e-mail就好了。」「不知道路怎麼走,查GPS就可以。」「不會做飯,知道怎樣用網路找到外送的餐館就好了,」沒錯,在調查訪談中我們發現,八○後在老一代眼中,看來沒有現實生活的適應力,但其實,他們早有另一套新的生活管理方式。 「地鐵上,就看Google Reader下載的文章或是小說,」「下班要去聚會,就在電梯裡查百度,會搜到這個地方大概是在什麼地方,到這個位置怎麼走,在什麼地方,線路從哪裡到哪裡,是坐公車、騎車還是步行……。」 你看他們總是不專心的活在當下,總是低著頭用手機點來點去。但其實,對他們而言,他們是用零碎時間處理零碎或是突然的事務,24小時中,生活、工作與娛樂其實是混在一起的,「我只是不在公司工作,但我都在家裡(工作)啊!」 忘記地址的小孩背後,是他們與網路的深度連結。 上海的上班族,科技網站ifanr作者郭磊說:「我們喜歡把有限的時間拿到最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 這群中國第一代網路深度使用者,讓2010年中國手機上網使用人數就達2.77億人,人數居全球之冠。今年4月發布的〈第六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使用線上閱讀、手機閱讀等各類數位媒介比率為24.5%,而使用手機閱讀的用戶數已超過8,000萬。 他們的新時間表和新生活方式,讓中國的視頻分享網站土豆網,1年廣告收入就可達到人民幣10億元,且每年是以1到2倍速度增長,今年還剛被票選為全球最值錢的未上市網路企業第15名。 大家習慣數位閱讀,讓iPad在中國大賣,本土品牌漢王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書品牌。 密碼 9──每一毛錢都要計較 我不是買精品的暴發戶 有個詞,在八○後猶如呼吸空氣般必須︰看評價。 吃飯前,先去大眾點評網搜索想吃的餐廳,看完網友評價與上傳的照片菜單,才做決定;到百貨公司逛街,看到最新流行的款式,不急著下手,先去淘寶網上看有無類似的款式;要買支手機,把想要的規格輸入比價網站,網站上就會跑出最便宜的店家跟使用心得。 這,就是八○後在消費前的決策流程。 不是沒錢,但不能被貴到 這種精明,緣自於八○後對科技工具的善用。 另一方面,中國持續高漲的物價,讓八○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大家會更精明的消費。雖然社會很不平等,但在消費上,八○後希望拿回更多主導權。 「不是沒錢,但誰喜歡買貴的,當傻B?」「我覺得不平等,是因為大家(資訊)不對稱。」 網購經驗有4年的山西女孩雙喜,是我們這次訪談非常特別的案例。在豆瓣網上集結超過1,000人的淘寶比差價小組中,她義務幫網友搜尋淘寶網上同類產品最便宜的價格。 因為淘寶網上有百萬個賣家,可能同一款包包,就有10多個人賣。但是,大家形容與銷售這個包包的方式都不同,可讓價格差到7、8倍。雙喜自己,培養出1套搜尋的know-how後,現在每個月的消費成本,至少可省1∕3。 比差價小組組長,也是購物魚網站負責人烏馬,是個八○後的科技男,他跟志同道合的網友,一起人工篩選出他們買過或接觸過近5,000家的好網店,條件含括信用評比到特色水準,網站從去年9月成立至今,每天約有6,000人使用,相當於一個中型商場每天的逛街人數。 八○後消費者,已強力主導中國商家的定價遊戲規則,在買賣關係中,這群八○後的主導性會越來越強,他們計較每一毛錢的精明,將會很快讓全世界發現,中國不再是只會不顧一切買奢侈品的暴發戶。 密碼 10──品牌再見!「我」才是Logo 看態度埋單,不是你說了就算 隨著精明消費而來的,《商業周刊》調查發現一項品牌業者,最需要知道的警訊︰八○後已不再如過去般,簡單就對品牌埋單。 「就是要爽,穿了29塊錢的回力鞋,加上29塊錢淘寶網上買的褲子,一身衣服不超過100塊錢,非常爽,同時也會像今天這件衣服,我喜歡,3,000塊一件,我買。」「我也買品牌東西,但那是因為品質,品牌別搞來搞去(做行銷活動)。」 其實,這幾年在中國掀起的山寨風潮,品牌業者就不該輕忽。從山寨手機到最新的山寨iPad,都創下驚人銷量。在中國,山寨手機的銷量直逼第一名的諾基亞(Nokia),整體銷量達1億4,500萬支。 年輕人埋單山寨產品,不僅是因為便宜,還因為山寨業者率先加入很多創新功能。如,可當作立體音響,待機時間可達180天,或外型如法拉利汽車。 張安定分析,中國八○後是迅速累積消費經驗的一代,他們了解品牌的意義,與相關的商業操作,對自己的消費選擇越來越自信。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八○後習慣的網路交易行為,改變他們對賣家(品牌)、意見領袖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關係看法。在淘寶網上的百萬賣家,常跟消費者出現朋友般的關係,不滿可立刻跟賣家溝通。 買東西前,先看網路評價 「我的買家會跟我說需要什麼,我們一起成長,我也從睫毛膏,一路賣到驗孕紙。」宋旭蘭說。 影響中國消費購買決策的因素中,品牌不是第一,網路口碑最為重要。58.7%的人,會因為網路口碑而做出最終的購買決定。 上述變化給品牌的第一個啟示是,請放下身段。第二個啟示是,品牌別再以為喊出個口號,八○後就會埋單。隨著自主消費意識的抬頭,消費者挑選產品時,更要求能代表我的態度。 最 顯著例子,就是這3年開始在中國崛起的潮流品牌,在消費者眼中「覺得都背一樣的東西或者把商標穿在身上沒意思,他們追求更小眾一點的,」《YOHO潮流 誌》主編靳曲說。YOHO旗下的網站主攻潮牌產品,成立才2年,第二年的銷量就是第一年的10倍。自己也是潮牌愛用者的靳曲說,「我喜歡獨立(品牌),有 它的靈魂在。」 這群八○後的話,也顯示出品牌未來的操作難度提高,你要對產品態度有堅持,但與消費者打交道時,卻不能再高高在上。討好這群八○後,真的很難。 這就是未來八○後,他們的新自我、新價值,將主導未來10年的中國變身,雖然有很多表面矛盾,但是掌握上述10個密碼,無數商機的想像可以延伸。 延 伸閱讀:他們成長於開放中國,痛苦於失速中國——中國八○後成長大事紀2歲.中國正式實施一胎化政策 5歲.解放軍裁員一百萬人7歲.中國個體戶戶數超過一千萬戶10歲.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交所正式成立.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12歲.鄧小平發 表「南方談話」,鼓勵低階官員棄政從商14歲.高四百六十八米上海東方明珠塔建成,亞洲第一 15歲.中國人均GDP達人民幣五千零四十六元 17歲.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中國 18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實施,價格雙軌制廢除,邁向市場經濟.取消住房分配19歲.星巴克在中國開設第一家分店 20歲.大學生失業每年破百萬人23歲.中國人均GDP突破人民幣一萬元.廣東、香港、北京等地爆發SARS24歲.聯想集團宣布收購IBM個人電腦全球 業務 25歲.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紅遍街頭巷尾 26歲.中國外匯存底超過日本達八千七百五十一億美元,成世界最大外匯存底國.中國留學人數三十年增長超過一百六十倍28歲.中國網民數量成為全球第一. 四川發生汶川大地震,十多萬人死亡.北京主辦奧運.毒奶粉事件爆發 29歲.北京房地產狂飆,不吃不喝二十五年才能買房.中國封鎖《魔獸世界》線上遊戲 註:以一九八○年出生為例 |
||||||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661
施政報告「置安心」計劃發表後,各界紛紛表達意見,當中毀譽參半,一些人認為計劃十分合理,但更多人認為計劃有很多漏洞,以及質疑為何不復建居屋,硬要拿一個大家都不清楚的計劃作為代替?
筆者早幾期 已指出香港住宅供應有兩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爭逐將樓價推高、供應 有限但發展壓力被高估。土地有價而要使用者付出代價時,他們又是否真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希望上車者,或自命無殼蝸牛,或認為要買到間屋才可以成 家立室,到真正要他們科水買樓,半賣半送他們未必供不起,不過又會說用二十年供樓,令到自己二十年都不能轉工,或者認為自己被層樓綁住,未能實踐人生理想 或降低生活水準。說穿了,他們不想面對置業問題的本質──選擇與機會成本。
人生充滿選 擇,置業只是其一,最理想當然是付出最少代價而得到最好待遇,但我 們知道理想往往在現實中不存在,結果唯有在現存的選項中取捨。結婚可以選擇「是否與家人一起住」;「結婚一定要買樓」換一個角度是「不與家人一起住」,可 以是租可以是買;偏生有些人認為,一定要自置物業;結果又要面對買甚麼樓,以及儲蓄首期及其後供款的問題。
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租樓住可以不用出首期,但期間樓價上升就不能享有增值,同時要面臨被加租及經常要搬遷的問題;如置業不去租樓,又要面對樓價下跌的風險,數以十萬計的首期被凍結不能作其他用途,還要長年期供樓,更要負責支付管理費、差餉、地租等費用。
若能從這務 實的角度看待,「置安心」可以視為解決個人置業問題的新增選擇── 將租或買的決策推遲幾年,所交租金是凍結五年的市值租金,而租金的一半可提出作為首期。不參與「置安心」而租樓的,交的仍然是市值租金,只不過要面對加租 的可能,以及業主不會大發慈悲將收到的租金退還一半。
若人們能平 常心看這個計劃,不失為鎖定參與者未來幾年的租金支出,即使最終決 定不置業而拿不到一半的租金津貼,並不能算是金錢上的損失,因為到市場租樓,也要支付全數的租金吧!參與者損失的只是機會成本,自行放棄政府津貼的置業機 會,而不應理解為「迫人買樓」。至於當事人為甚麼甘心放棄,人家怎樣計數,已超出旁人的能力範圍。
筆走至此, 本應收筆,但一名前恆生商學會學生會主席,現在就讀中文大學一年級 的王同學說:「我女朋友話,買唔到樓我唔嫁你!」其實王同學今年才入大學,如無意外畢業時應該已經有「置安心」單位可供申請,如到時王同學成功入圍,租五 年後可以提一半的租金做首期,剛剛好切入其「廿八歲才儲夠首期買樓」的計劃。
至於王同學認為要求「增加置安心計劃的數量供應及資助」,入學只有個多月的王同學應該在「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中學習經濟學的兩大原理:”Limited Resources, Unlimited Wants”及”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对于通胀,企业家的感触很深。通胀不仅提高成本,还吞噬企业赖以发展的资本,最终减少企业给拥有者的回报。 Like virginity, a stable price level seems capable of maintenance, but not of restoration. 稳定的价格水平如童贞,看来是能保持,却不能修复。 (1981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But before we drown in a sea of self-congratulation, a further - and crucial - observation must be made. A few years ago, a business whose per-share net worth compounded at 20% annually would have guaranteed its owners a highly successful real investment return. Now such an outcome seems less certain. For the inflation rate, coupled with individual tax rates, will be the ultimate determinant as to whether our internal operating performance produces successful investment results - i.e., a reasonable gain in purchasing power from funds committed - for you as shareholders. 在我们陷入自我夸奖之前,必须作进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个观察。几年前,一个每股净资产以每年20%的复利增长的企业肯定能给拥有者带来高度成功的真实投资回报。目前,这种结果显得不那么确定。因为通胀和个人税率结合在一起,将最终决定内部运营业绩能否产生成功的投资结果,也就是说对你们股东来说,投入的资金有合理的购买力增加。 Just as the original 3% savings bond, a 5% passbook savings account or an 8% U.S. Treasury Note have, in turn, been transformed by inflation into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at chew up, rather than enhance, purchasing power over their investment lives, a business earning 20% on capital can produce a negative real return for its owners under inflationary conditions not much more severe than presently prevail. 正如原来的3%的储蓄债券,5%的存折帐户,或者8%的美国国债已经被通胀变为了在投资的生命周期内,吞噬,而不是提高购买力的金融工具。一个赢得20%资本回报率的企业,在比目前稍微严重的通胀条件下能给拥有者带来负的回报。 If we should continue to achieve a 20% compounded gain - not an easy or certain result by any means - and this gain is translated into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market value of Berkshire Hathaway stock as it has been over the last fifteen years, your after-tax purchasing power gain is likely to be very close to zero at a 14% inflation rate. Most of the remaining six percentage points will go for income tax any time you wish to convert your twenty percentage points of nominal annual gain into cash. 如果我们继续取得20%的复利增长,无论如何这不容易也不确定。这种复利增长在过去15年转化成了相应的伯克希尔股票市场价值的增长。但是在14%的通胀条件下,你的税后购买力增长很有可能是零。任何时候你希望把20个百分点的名义年收入变为现金,剩下的六个百分点大部分将流向收入税。 That combination - the inflation rate plus the percentage of capital that must be paid by the owner to transfer into his own pocket the annual earnings achieved by the business (i.e., ordinary income tax on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tax on retained earnings) - can be thought of as an “investor’s misery index”. When this index exceeds the rate of return earned on equity by the business, the investor’s purchasing power (real capital) shrinks even though he consumes nothing at all. We have no corporat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high inflation rates will not help us earn higher rates of return on equity. 通 胀,以及拥有者把自己企业的年度盈利转到自己口袋里时必须支付一定百分比的资本(比如正常分红的收入税和存留收益的资本利得税),这两者相加可以看成是 “投资者的痛苦指数”。当这个指数超过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投资者的购买力(真实资本)缩小为零,即使他没有消费任何东西。我们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的企业对策;高通胀不会帮助我们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 One friendly but sharp-eyed commentator on Berkshire has pointed out that our book value at the end of 1964 would have bought about one-half ounce of gold and, fifteen years later, after we have plowed back all earnings along with much blood, sweat and tears, the book value produced will buy about the same half ounce. A similar comparison could be drawn with Middle Eastern oil. The rub has been that government has been exceptionally able in printing money and creating promises, but is unable to print gold or create oil. 一个友好但眼光敏锐的伯克希尔评论者指出,我们在1964年底的净资产大概能买半盎司的黄金。但15年后,当我们投入所有的盈利,外加血汗和泪水,所产生的净资产也只能买同样的半盎司黄金。同样的比较也可以用在中东石油上。一直让人恼火的是,政府向来尤其能印钱,创造承诺,却无法印金子或创造石油。 We intend to continue to do as well as we can in managing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business. But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at extern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currency may very we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re are any real rewards from your investment in Berkshire Hathaway. 我们致力于继续管理好内部业务。但你应理解的是,影响货币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可能是决定你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是否有任何真实回报的最关键因素。 (1979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High rates of inflation create a tax on capital that makes much corporate investment unwise - at least if measured by the criterion of a positive real investment return to owners. This “hurdle rate” the return on equity that must be achieved by a corporation in order to produce any real return for its individual owners -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average tax-paying investor is now running up a down escalator whose pace has accelerated to the point where his upward progress is nil. 高 通胀创造了一个资本税,这个税让大多数企业投资变得不明智,至少如果用对拥有者正的真实投资回报的标准来衡量是如此。这个资本回报率的最低门槛,即企业给 个人拥有者产生任何真实回报所必须取得的最低资本回报率,在最近几年显著上升。一般纳税水平的投资者现在是在一个下行的自动扶梯往上跑。自动扶梯的节奏已 经加快到了一定程度,让投资者向上的进展为零。 (1980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顺风行业易,扭亏为盈难 巴菲特意识到,处在一个顺风发展的行业非常重要,所谓的“扭亏为盈”极少成功,除非企业本身的优异本质仍然没有改变,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The textile industry illustrates in textbook style how producers of relatively undifferentiated goods in capital intensive businesses must earn inadequate returns except under conditions of tight supply or real shortage. As long as excess productive capacity exists, prices tend to reflect direct operating costs rather than capital employed. Such a supply-excess condition appears likely to prevail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our expectations are for profits of relatively modest amounts in relation to capital. 纺 织行业用教科书式的方式说明了,在一个产品无法差异化,资本投入巨大的行业中的企业,除非供应紧缺,否则其必然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只要产能过剩存在,价 格就会反映直接运营成本,而不是所使用的资本。这种过度供应的情况在纺织行业长期广泛存在。而我们对纺织业的预期是与投入的资本相比获得一定的盈利。
Both our operating and investment experience cause us to conclude that “turnarounds” seldom turn, and that the same energies and talent are much better employed in a good business purchased at a fair price than in a poor business purchased at a bargain price. 我们的运营和投资经验都让我们明确意识到“扭亏为盈”极少成功。把同样的精力和才干,投入到一个用合理价格购买的好的业务中,会有好得多的结果,远超过投入一个差的业务的效果,即使差的业务的购买价格非常便宜。 (1979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e have written in past reports about the disappointments that usually result from purchase and operation of “turnaround” businesses. Literally hundreds of turnaround possibilities in dozens of industries have been described to us over the years and, either as participants or as observers, we have tracked performance against expectations. Our conclusion is that, with few exceptions, when a management with a reputation for brilliance tackles a business with a reputation for poor fundamental economics, it is the reputation of the business that remains intact. 我 们在过去的报告中写到了通常情况下购买及运营“扭亏为盈”业务的失望结果。在过去一些年,在很多行业的几百个扭亏为盈的机会曾经呈现给我们,或者邀我们参 与,或者让我们入股作为旁观者。我们追踪了这些扭亏为盈机会的表现,并与之前的预期相比较。我们的结论是,除了少数例外情况,当具有卓越名声的管理层去着 手解决一个有着糟糕经济基本面名声的业务时,业务的糟糕名声原样不动(而管理层则名声扫地)。 GEICO may appear to be an exception, having been turned around from the very edge of bankruptcy in 1976. It certainly is true that managerial brilliance was needed for its resuscitation, and that Jack Byrne, upon arrival in that year, supplied that ingredient in abundance. GEICO似乎是个例外,已经被从1976年的破产边缘拯救回来。当然,它的复兴需要卓越的管理。当Jack Byrne从到达的那年起,就贡献了大量的卓越管理。 But it also is true that the fundamental business advantage that GEICO had enjoyed - an advantage that previously had produced staggering success - was still intact within the company, although submerged in a sea of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troubles. 同样重要的是,GEICO曾经享有的业务基本面优势,一个曾经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优势,历经大量的财务和运营问题,仍然存留于公司内部,毫发无损。 GEICO was designed to be the low-cost operation in an enormous marketplace (auto insurance) populated largely by companies whose marketing structures restricted adaptation. Run as designed, it could offer unusual value to its customers while earning unusual returns for itself. For decades it had been run in just this manner. Its troubles in the mid-70s were not produced by any diminution or disappearance of this essential economic advantage. GEICO当初的设计就是在一个大市场(汽车保险)中低成本运营。这个市场充斥了各种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场营销结构限制其模仿GEICO的运营方式。如果按照设计运营,GEICO能给客户提供异乎寻常的价值,同时自己获得异乎寻常的盈利回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就是这么运营的。它在70年代中期的问题并不是由于这种基本的经济优势的弱化或消失。 GEICO’s problems at that time put it in a position analogous to that of American Express in 1964 following the salad oil scandal. Both were one-of-a-kind companies, temporarily reeling from the effects of a fiscal blow that did not destroy their exceptional underlying economics. The GEICO and American Express situations, extraordinary business franchises with a localized excisable cancer (needing, to be sure, a skilled surgeo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rue “turnaround” situation in which the managers expect - and need - to pull off a corporate Pygmalion. GEICO当时的问题与美国运通在1964年色拉油丑闻之后的情形类似。都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暂时被财务冲击所席卷,但财务冲击并没有毁掉其优异的内在经济特性。GEICO和美国运通的情况是优异的特许经营权业务,但有局部可切除的癌变(当然,需要一个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它们的情况要与真正的“扭亏为盈”情况相区分。在后一种情况中,经理人期望,而且需要做出无米之炊。 (1980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真实的盈利 盈利的价值不一定会体现在按会计准则报告的数字中,而是体现在对拥有者的价值。盈利虽可贵,自由价更高,只有自由现金流才是对拥有者真正有价值的。 Our own analysis of earnings reality differs somewhat from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particularly when those principles must be applied in a world of high and uncertain rates of inflation. (But it’s much easier to criticize than to improve such accounting rules. The inherent problems are monumental.) We have owned 100% of businesses whose reported earnings were not worth close to 100 cents on the dollar to us even though, in an accounting sense, we totally controlled their disposition. (The “control” was theoretical. Unless we reinvested all earnings, massive deterioration in the value of assets already in place would occur. But those reinvested earnings had no prospect of earning anything close to a market return on capital.) We have also owned small fractions of businesses with extraordinary reinvestment possibilities whose retained earnings had an economic value to us far in excess of 100 cents on the dollar. 我们自己的真实盈利分析与通用会计准则有所不同,尤其是当那些会计准则必须应用于一个高涨且不确定的通胀世界。(但是批评会计规定比改进会计规定容易多了。固有的问题堆积如山。)有些我们100%拥 有的企业,虽然依据会计准则我们完全控制了他们盈利的处置,但他们报告的每一美元盈利对我们来说并不意味着近似一美元。(这“控制”只是理论上的。除非我 们把全部盈利重新投入,否则现存资产将大规模减值。而且那些重新投入的盈利无望获得任何接近市场资本回报率的回报。)我们同样拥有一些企业的小部分,这些 企业有着优异的投资可能性,其每一美元存留收益对我们的经济价值远超过一美元。 The value to Berkshire Hathaway of retained earnings is not determined by whether we own 100%, 50%, 20% or 1% of the businesses in which they reside. Rather, the value of those retained earnings is determined by the use to which they are put and the subsequent level of earnings produced by that usage. 存留收益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价值不取决于我们是拥有100%,50%,20%,或者1%我们所投资的公司。那些存留收益的价值取决于其具体使用及使用后所产生的盈利水平。 (1980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Our view, we warn you, is non-conventional. But we would rather have earnings for which we did not get accounting credit put to good use in a 10%-owned company by a management we did not personally hire, than have earnings for which we did get credit put into projects of more dubious potential by another management - even if we are that management. 我提醒你,我们对盈利的观点是非传统的。但是我们宁愿要在会计上不属于我们,但却能得到良好运用的盈利,即使我们只拥有10%的公司,管理层不是我们亲自雇佣的。我们不愿要在会计上属于我们,但却被另一个管理层投入有疑问项目的盈利,即使我们就是那个管理层。 (1980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e are not at all unhappy when our wholly-owned businesses retain all of their earnings if they can utilize internally those funds at attractive rates. Why should we feel differently about retention of earnings by companies in which we hold small equity interests, but where the record indicates even better prospects for profitable employment of capital? (This proposition cuts the other way, of course, in industries with low capital requirements, or if management has a record of plowing capital into projects of low profitability; then earnings should be paid out or used to repurchase shares - often by far the most attractive option for capital utilization.) 我 们完全拥有的企业如果能以诱人的回报率内部使用盈利,我们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不高兴。如果我们拥有小部分股份的公司,其记录显示他们能以更高的回报使用资 本,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有所不同呢?(当然,这个主张将在如下情况发生改变:在低资本投入需求的行业,或者如果管理层有把资本投向低盈利性项目的记录。那 么,盈利应该被用来回购股份,这常常是到目前为止资本使用最诱人的选择。) (1978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If you have owned .01 of 1% of Berkshire during the past decade, you have benefited economically in full measure from your share of our retained earnings, no matter what your accounting system. Proportionately, you have done just as well as if you had owned the magic 20%. But if you have owned 100% of a great many capital-intensive businesses during the decade, retained earnings that were credited fully and with painstaking precision to you under standard accounting methods have resulted in minor or zero economic value. This is not a criticism of accounting procedures. We would not like to have the job of designing a better system. It’s simply to say that managers and investors alike must understand that accounting numbers are the beginning, not the end, of business valuation. 如果你在过去10年拥有伯克希尔百分之一股份的0.01,无论你的会计系统是什么,你都已经从我们的存留收益中获得了全部的经济收益。按比例,如果你拥有会计规定的神奇的20%的伯克希尔股份,你也能获得同样的收益。但是,如果在过去10年里,你100%拥有很多资本密集型的企业,那么按照标准会计方法详细精确计算的存留收益将全部归你,但却只能产生极少或者零经济价值。这并不是批评会计程序。我们不想承担设计一个更好的系统的任务。这只是说经理人和投资者们必须理解,会计数字只是商业估值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Our acquisition preferences run toward businesses that generate cash, not those that consume it. As inflation intensifies,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find that they must spend all funds they generate internally just to maintain their existing physical volume of business. There is a certain mirage-like quality to such operations. However attractive the earnings numbers, we remain leery of businesses that never seem able to convert such pretty numbers into no-strings-attached cash. 我 们的并购偏好于产生现金的企业,而不是消耗现金的企业。当通胀加剧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他们必须花掉内部产生的所有资金,才能仅仅维持目前的业务量。这 些运营有点儿像海市蜃楼。无论盈利的数字如何诱人,我们对那些永远也不能把美好的数字变成没有任何附带条件的现金的企业抱有疑虑。 (1980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2/5MMDAwMDIwNjk5MQ.html
新创业时代
21世纪头10年,是个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投资的时代,更是个创业英雄、创业明星辈出的时代。
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陈天桥、施正荣、江南春、季琦、牛根生……这个名单长得几乎数不胜数。
与他们的创业前辈们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是,借助了资本的孵化或助推。
尽管原拟于2000年推出的创业板,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最终在9年后才得以推出。但与此相关的那一波风险投资热潮,点燃了国内创业激情的火种。
不过,直到2005年之前,主要还是一个VC的时代,一个由外资VC占主导的海外上市时代。
2005年,高盛、英联等投资无锡尚德以后后者的上市,给国内大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PE普及课”。
自此,“VC”开始“PE化”,“PE”开始“普及化”、“VC/PE”开始“本土化”。本土人民币基金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遍地开花,成为主流。
2009年,随着创业板正式推出,国内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打通,创业富豪们的批量产生,更是将国内创业、人民币投资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于是,创业圈几乎言必称“创业板”,投资圈几乎言必称“人民币基金”。
10年,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他就是施正荣。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从澳大利亚来到无锡,经洽谈筹备,于次年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
此前,他的身份是,太阳能科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执行技术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没做过生意。
如今,47岁的他,被贴上了更多“标签”,比如,光伏企业领袖、中国首富、环保英雄等等。
近10年来,尚德经历过高歌猛进,也遭遇过行业低谷,亦是中国光伏产业兴起、调整和发展的缩影。
首次闯荡纽交所的民营企业家
2005年12月14日,纽交所犹如一壶沸水。
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尚德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举行庆祝Party。这是被纽交所总经理Joseph Fung破例批准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迎来的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当日,尚德在纽交所挂牌,股价大涨40%,收于21.20美元。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登录纽交所。彼时,施正荣已经在太阳能行业浸淫10多年。
1988年,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领域“教父”级人物马丁·格林。博士毕业时,马丁·格林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当时,他们筹到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施正荣担任薄膜课题组的组长。
2000年,想回国做事的施正荣,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浑身的技术”和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回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无锡市政府,在他们的帮助下,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国企纷纷参与,共投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开始尚德的“逐日”之旅。
负责经营的施正荣,“从建厂、技术、市场、管理,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亲自操心”,当时他向董事会承诺,多晶硅的转换效率是14%,结果,试产一个月他就做到了。
2002 年9 月,尚德的首条封装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 兆瓦。
2002 年11 月至2003 年4 月,施正荣经常在海外市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
“到2003 年5 月,已经把2003 年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都卖光了”。此前的2002年12月,尚德就开始盈利,当月即盈利20多万元。
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施正荣大胆决定扩产。为此,他从法国NBP、高盛、普凯等机构那里融资8000多万美金。
“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一位投资人解释,这是当年投资尚德的理由之一。
投资机构的介入帮助尚德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尚德的上市也为他们带来巨额回报,使得尚德成为中国PE界标志性的投资案例之一,很多投资机构一度言必称尚德。
当然,尚德也赶上了好时机。
比如,2004年德国出台《上网电价法》,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随着德国市场的崛起,尚德的第二条15万兆瓦的生产线和第三条25万兆瓦的生产线相继投产。
紧接着,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采用了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扶持光伏产业。
“尚德过去7-8年的发展是抓住了机遇”,但施正荣认为,技术先导很重要。
直到今天,施正荣也从未从学界抽身,他经常出入国内外的各种行业高端会议。他早前就公开表示,尚德要保持领先,“每5年要有一个杀手锏的技术”。
目前,尚德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有4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袖地位。
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至19%,而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它成本要高得多,且只适于单晶硅;冥王星产品将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了17.5%,远超过业内“一般都在15%”的水平。
这 让一位分析师感到“Too good to believe!(好到难以置信!)”。美国著名的光伏分析师Jesse W. Pichel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冥王星将给尚德带来可观的毛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按照尚德的计划,到今年底,冥王星产品的产能将扩张到 200MW。
科学家创业
尽管曾经一度高居“首富”位置,施正荣认为,那不过是“数字游戏”。
“我不是一个商人,没想过要赚多少钱”,施正荣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当年回国创业冲动,就是把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以获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满足感。
但尚德的资本神话显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紧随其后,江西赛维、天威英利、天合光能、CSI阿特斯、江苏林洋等光伏企业迅速崛起,并先后有10多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事实上,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助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
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一哄而上,数量多达几百家。而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光伏行业爆炸式的发展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也随之暴涨,2004年仅30美元/公斤,2008年9月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这导致国内硅料生产投资趋于疯狂。
光伏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海外光伏市场众多光伏发电项目暂停,市场需求出现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硅料价格暴跌,2009年第二季度曾跌至50至70美元/公斤。
金融危机让光伏泡沫 “提前6-10个月” 破裂。尚德也成为这次危机的受袭者之一。
2008年第四季度,尚德单季净亏损6590万美元,硅价暴跌后第四季度的毛利润率仅剩0.6%。2009年3月,尚德股价下跌至5.34美元的低谷,而2007年12月曾一度高达85.16美元。
这场危机也让施正荣遭遇“创业之最大考验”,曾经的“中国首富”似乎一夜间被贴上了“失误”、“反思”、“煎熬”等标签。
面对这场危机,他展开一系列自救。在产业链上,施正荣的策略是,向下走,进入光伏产品系统集成与安装,参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新市场开发。
“我只懂技术,办企业可以说是赤膊上阵”,施正荣常这样自嘲,他更喜欢被人称为“施博士”而非“施总”。
这样一个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在经历了高歌猛进之后,2009年,内部管理问题也集中爆发,人员流失、企业向心力和管理力遭质疑。
这背后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施正荣认为,尚德的商业价值观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赚钱”,而“赚钱”的冲动恰恰是光伏行业泡沫起来的原因。
事实上,从2005年上市之后,他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金融危机中爆发的管理问题令他更加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公开场合宣扬这些想法。
对于那些“大学毕业两年,以年薪40-50万被挖走的人”,施正荣觉得“走得越快越好”,因为他们没有尚德的价值观。但他也更重视人才的培养,甚至会跟尚德的人力资源部讲,“抓紧招聘大学生,一天都不能耽搁”。
在商业战场上,施正荣也只谈技术,不谈价格。他每次参加展会,每天只和前来参观的客户聊技术,对价格避而不谈。
在价格问题上,施正荣科学家的质朴和耿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对国内同行在国际市场以“低价”赢取市场的做法,施正荣在公开场合“怒其不争”, “我们(国内同行)的本事就是降价”,他警告说,这无疑是在重蹈家电行业的覆辙。
2009年3月,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开始招标,有国内同行爆出了0.69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创下最低记录。
是年9月,在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施正荣公开表示,“谁能做到0.8/千瓦时还赚钱,我愿意拿出1000万美元”。
因为,在施正荣看来,价格战无益于行业进步,新兴产业和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不过,在他自己看来,知识分子创业,有一个特点是,“往往创业的思路和对产品的设计都是以自己作为主导,不太会容忍他人的错误,或者对别人的要求非常苛刻,甚至还有一些清高”。
“不务正业”?
2010年6月5日,施正荣赶到黄浦江畔,与上海市领导和国盛集团的施德容博士一起主持了中国第一艘太阳能游船“尚德国盛”号的首航仪式;6月11日,又在无锡总部,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先生一起揭幕了“尚德低碳理念馆”。
在许多人看来,施正荣似乎有点“不务正业”。
然而,在他看来,这些都符合他的“超越商业”理念,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地球卫士”的责任,他执着于对所有来尚德参观的客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
7月26日,江苏泰州中学,第四届中国尚德创意大赛吸引了全国(包括香港地区)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所学校3000名青少年学生,而在之前举行的37场选拔赛更是吸引了150万学生。
谈到这些活动投入皆不菲,却不能给尚德的业务带来直接的回报,施正荣却坚定地说,“一切始于教育”,他相信目前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爱护地球家园的环保价值观,而只有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把员工、客户、商业伙伴、政府官员凝聚在一起。
十年间,施正荣把尚德带到了世界光伏第一的宝座,引领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当许多人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施正荣却在不断提醒着人们,中国的光伏产业有着内忧外患之虞,青黄不接之忧。
2009 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经突破了4吉瓦,而中国市场的安装量却只有300兆瓦,10%都不到。在他看来,目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市场,在中国还没有 得到很好的结合,需要政府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协调统筹,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可执行的action plan(行动计划)。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5/2131822.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从世茂某昆山楼盘独家获悉,其在售产品单价将于明年1月1日全线上调10%。”昨日(12月14日)上午,新浪乐居上海站向包括部分媒体记者在内的众多网友群发了上述短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致电上述昆山世茂项目售楼处,售楼员确认了上述消息。不过,世茂集团副总裁卓亚岚则否认了“涨价”消息,“项目对外销售报价上调,仅仅是因为推出了和上一批完全不同的产品,导致了价格的差异,并不是所谓的涨价。”
世茂昆山项目的涨价会不会激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楼盘跟风,成为了业内关注的问题。对此,中原地产高级经理刘渊根据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得出结论:涨价潮还没有到可以发生的时机。
被质疑或为促销
昆山房产信息网显示,上述世茂蝶湖湾项目的情况并无想象中那样好。截至昨日,上述楼盘总共6164套批准销售房源中,已销售套数不到5000套,销售率比世茂在昆山的另一楼盘世茂东一号低很多。
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宋会雍表示,目前情况下的涨价,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方法,制造消费者的“恐慌”,进而使房子卖得更快,这在局部市场紧张的情况下,通常会被开发商所使用。
昆山官方网站数据显示,12月3日~12月10日昆山楼市共实现成交726套,与前一周相比减少了162套,跌幅为18.2%。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开 发商也有意延迟开盘。据搜房网统计,12月昆山仅5家楼盘开盘。一家当地开发商也认为,如果没有新的调控措施,昆山房价有可能继续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 强了消费者涨价的预期。
“不会出现涨价潮”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世茂蝶湖湾的涨价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昨日,世茂房地产和世茂股份均否认旗下其他楼盘会跟随世茂蝶湖湾上调售价。
刘渊则从财务角度分析道,目前大部分开发商也不具备跟风涨价的能力,上调售价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开发商的资金仍然在收紧。”刘渊说。
此前,一些上海开发商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他们资金状况得到了改善,由于新一年的贷款额度又将放开,银行已经主动提出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对 此,刘渊认为,这种现象仍然只是个案。据其研究,2010年十家标杆房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从2009年的1000亿元~1500亿元收缩到300多 亿元。尽管整体来看目前房企的财务状况已远远好于9月初,但是资金的缺口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发商并不敢全面上调房价。愿意上调,并且能够上调 的,只能是那些销售剩余已经不多,公司在当地也暂时拿不到新项目的楼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0/12/22-sep-10-0696.html
|
||||||
華華噚日喺法庭入稟列表,發現有單case幾有趣,就係陸氏集團(366)全資附屬公司陸氏實業入稟高院,向莊勝百貨(758)追討500萬元人民幣欠款。 據陸氏喺入稟狀話,呢筆欠款其實早喺2001年已經借出,即係差唔多有成10年,貸款原訂1年期,年息9.5厘,即係應該喺2002年就要清還,點知一直冇咗件事。咁多年嚟,因為核數原因,莊勝一直有向陸氏發出確認借款文件,但係就唔知點解一直拖數。 陸氏幫佢計過,截至今個星期一,莊勝應付利息有成456.13萬元人民幣,咁即係連本帶利差唔多double。陸氏主席陸擎天近年忙於去越南發展,唔通佢最近至得閒醒起要追舊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