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宅男工程師所打造的電子錢包系統,竟然能獲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青睞,成為鴻海進軍行動支付領域的秘密武器! 鴻海內部人士表示,自二○一四年六月開始,郭台銘幾乎每週末都會找新創團隊在土城總部DEMO(展示),從中找尋能夠讓鴻海從科技製造轉型為科技服務的潛力新秀。即使他本人不在,也會指派旗下次集團總經理接手。 其中負責網通相關業務的G次集團,由鴻海副總裁、亞太電董事長呂芳銘所率領,在購併了亞太電信、4G開台之後,一直想辦法要找新的加值電信服務,藉以吸引會員、鎖住用戶。最新的布局,就是電子錢包,鴻海集團去年底透過旗下寶鑫創投,投資一家資本額僅五千萬元的小公司暘碁資訊二○%股權,由鴻海旗下3C線上購物平台富連網總經理陳鵬列名董事。 勝過二十家業者它獨吸引郭董,掏腰包注資 一位鴻海內部人士表示,鴻海在網通的布局從硬體基礎建設、電信頻道到電子商務都已經完成,但還缺好的軟體服務,能夠同時整合金流與終端消費者的行動支付領域,就成了整個生態系的最後一塊拼圖。 根據權威科技調查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預估,今年全球行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已達到四千四百億美元,預計至二○一八年將再成長一倍,來到九千一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兆元)的驚人數字。 「行動支付將會是所有行動服務『之父』,」暘碁資訊另一位投資者、共贏科技執行長歐明哲觀察。近年來投資網路新星愛瘦身、群策法律事務所有成的他,認為未來的行動服務都要透過支付來完成。 據了解,鴻海原本是想自己跳下來做,後來透過國碁亞太注意到暘碁資訊所開發的電子錢包軟體MoneyCoin,雙方談授權合作談了近四個月,呂芳銘把它介 紹給郭台銘,才促成了這樁投資案。未來不只富連網,鴻海集團內其他與零售消費相關的事業,例如甫開幕的三創,都將導入此系統。 只是台灣的行動支付業者多達二十家,從金融、網路、電信等業者都在建立自己系統,暘碁資訊憑什麼讓鴻海看上? 第一,是它的技術能力。暘碁資訊創辦人朱俊宇,今年才三十八歲。原本只是一個幫財經媒體寫看盤系統的軟體工程師,累積到第一桶金之後跳出來創業,從餐廳的 櫃檯收銀系統做到門禁辨識管理,手上握有金融、零售以及安全感應三大領域八項專利技術。這三個領域,剛好正是行動支付的基礎。 相較於其他的行動支付業者,有些是專注在後端的系統建構,例如五大電信商共同投資的群信數位、藍新科技;有的是擁有大量的應用情境,如網購業者 GOMAJI,拿下了一千五百多家餐廳的獨家合約,但沒有後端的技術支援,暘碁是少數能夠從後段到前端都能掌握,提供一條龍服務的。 「比起Apple Pay與支付寶,我們更專注在『錢包』的功能上,」朱俊宇說。MoneyCoin把信用卡、儲值卡、門票、優惠券、會員卡等平常塞得鼓鼓的東西,通通整合到手機上,只要透過QR Code(二維條碼)一掃,就能同時完成結帳、積點、紅利兌換等動作。 第二,是他異業結盟的能力。 中信銀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周郭傑指出,電子錢包技術只是基礎,最重要關鍵,在於能否串聯消費店家、銀行與電信業者,以及終端的消費者,「這方面的執行力,MoneyCoin算是做得相當好的!」 朱俊宇的能耐,在於他能跳脫出工程師的技術思維,幫店家開發出SDK(軟體開發套件),直接內嵌在POS機(收銀系統)上,大幅降低店家導入新收費方式的 門檻,同時他還幫店家打造各種可以與電子錢包結合的行銷工具,提高誘因。目前全台灣已有六百多個品牌、兩千五百個店家成為其合作夥伴,其中包含便利商店、 百貨公司、計程車隊等,食衣住行育樂通通兼顧。 他還與負責張惠妹、五月天等藝人演唱會售票系統拓元合作。過去演唱會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搶票困難。「十分鐘內有三十萬人進來搶兩、三萬張的票,沒有一家系統可以支撐得住,」朱俊宇說。 不同其他競爭者它獨開放工具,做大版圖 為此,他開發出與PayPal同等級的平行運算技術,可以同時處理一千多台銀行主機,即時動態調整,分散資訊流,將能終結今年初江蕙封麥演唱會所引發的搶票慘劇。並且,票券直接進到手機裡,不用再另外取票,大幅減低時間成本。 甚至,有別於其他競爭者都想維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朱俊宇還幫銀行與電信業者建立收費閘道,開放給其他的電子錢包業者來使用。「我們想打造的,是一個集合各方業者的『付籌者聯盟』,」朱俊宇笑著說。 今年五月,行政院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正式推行,未來這個戰場將會是更多新創業者的必爭之地。
|
||||||
如果說,「殺價搶單」的台灣硬體代工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下一個出路在哪裡? 這一次,他在一個土地貧瘠的地方,找到了。 五月二十六日下午,郭董帶我們走進隱身在貴州省貴安新區的山洞,上面掛著大大綠色字體「富士康綠色隧道數據中心」。 這塊占地逾七百坪的山洞,一年兩個月前,裡頭還是空無一物,四周全是一座座貴州常見的丘陵地,實在讓人難以想像,這將會是郭台銘的轉型基地。「鴻海要在二○二○年完成轉型,成為一家數據公司,而非硬體代工廠,提供第三方製造、物流、服務企業數據服務,」郭台銘說。 現在,鴻海的硬體代工廠,客戶是蘋果(Apple)、惠普(HP)、戴爾(Dell)等世界級公司,訂單數以「百萬」為單位起跳;未來,鴻海的數據服務業務,客戶將散布各地,訂單數將以「億」為單位計算,成長率更是六○○%。 過去,鴻海的工廠,組裝人力以萬人為單位計算;現在,鴻海的綠色隧道數據中心,以一座座的綠色貨櫃,取代了組裝線上的工人。 布局》蒐集自家數據五千座伺服器開始,每年增六倍 當郭董帶著我們,打開其中一個綠色貨櫃,裡頭燈光明亮,就像個高科技伺服器中心。 這個山洞裡,擺滿十一座貨櫃式機房,共裝有五千座伺服器,裡頭藏的全是來自深圳、鄭州等地,鴻海工廠送回來的數據。 「我們本身蓋大數據中心,就是用大數據來蓋!」首度對外展示運作中的數據中心,郭台銘特地解釋,為了環保,鴻海和貴州設計院合作,取得當地過去三十年氣候資料,分析不同溫度、濕度,風沙侵蝕下,機房結構、擺放位置該如何設計,才能最省電。 他走進運作中的機房內,指著自家生產的伺服器說,「這裡不用電,氣候很好,雨水下來順著地勢流到下面去,我們用它來冷卻(機房),還可以澆花種樹,這是一個非常green(環保)的數據中心,(中國)三大運營商也把光纖網路鋪過來了,在這裡處理數據非常好。」 「每年(全球數據量)成長六倍,那我每年最少也要蓋六倍,你看這裡有多少小山丘,我們就可以打造多少數據中心,」他站在山洞口,指著遠方綿延無盡的數十座山頭說。 在郭董眼裡,未來數據中心會像今天的筆電、手機一樣普及,因為當手表、眼鏡、任何家電用品都可以上網,每家企業、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數據,一定有儲存需求,他才決定投資貴州,逢人更不忘推銷:「你們(公司)也有很多大數據,為什麼不到這裡處理呢?」 不過,要吸引企業進駐,只有機房空間還不夠,提供比國際大廠CP值更高的服務,才是關鍵。 郭台銘是全世界最擅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科技製造商,布局大數據產業,運用的就是他最擅長的邏輯:把大數據變便宜,讓它不再是Google、臉書(Facebook)才用得起的服務! 鴻海集團副總裁吳惠鋒就說,現在鴻海要提供的,是結合軟硬體的「一站式服務」。 除了借助貴州天然環境,每年省下約三○%電費,接下來更計畫把數據中心所需七○%到八○%零組件,都移到當地工廠生產,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可望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說服企業埋單。 即便是數據中心,也展現了鴻海一貫的效率。吳惠鋒說,進入大數據時代,企業很難預估下個月需要多少伺服器,但若跟鴻海租用機房,拉一個貨櫃從鄭州到貴陽,將近兩千公里距離,從下訂單到開機、正常運作,只要三十七個小時,展現高度機動性。 定位》全球最大電子製造資料庫開放數據,做中小業者生意 而較不擅長的軟體部分,在去年十月,鴻海宣布投資雲端儲存、運算解決方案業者和沛科技四成股權,即為此而來。 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台灣網友眼中的「翟神」,正在幫助郭董拼上欠缺已久的一塊拼圖。 翟本喬說,以前鴻海只賣硬體,現在卻可以賣軟體,為資訊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提供雲端服務,而且價格只要美國易安信(EMC)等大廠的四分之一,「以前我們只能幫客戶做一半,現在可以做到更多」。 有了便宜的軟、硬體設備,郭台銘想從電子產品代工皇帝,轉型成為數據代工皇帝,就得學習如何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多的價值。 「數據不是只靠蒐集,是積累,就跟神木的年輪一樣,就像我打高爾夫球二、三十年,行家一摸我的手,就知道我打了幾年,這就是大數據。」郭台銘自信的說。 鴻海成立四十年,早已累計上百套模具設計、自動化設備參數,堪稱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業數據庫。因此,數據做為一種資產,郭董現在想的,就是讓它變成金。 於是,郭董現在最常見面的人,不是蘋果執行長庫克,而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雙方合作展開「淘富成真」計畫,協助淘寶旗下商家,打造個性化電子產品,鴻海則開放自家設計、專利數據,協助業者打樣、生產。 「我們在製造業積累非常多大數據,譬如說模具、工業自動化,以前我們都是為大公司服務,現在我們給他(指業者)很多數據,讓他們有idea,富士康很快把東西做給他們看,一次就成功,」郭台銘表示。 郭董提供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進入大數據產業的門檻,就像是二○○八年,鴻海和廣達搶訂單,跨入筆電代工,讓筆電價格下跌,當數據儲存、使用成本降低,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靠大數據來淘金。 吳惠鋒表示,接下來還會在貴州蓋多少數據中心,得看市場需求而定,「不過現在(中國)政府也在推,他們有很多數據要放,網路都可以通,出租的對象不一定以貴州企業為主。」 郭董在山洞裡搞數據中心,他為了學習大數據服務,更玩起了租車生意。在這次貴州省的大數據博覽會展場外,一排印上「黔譽租車」字樣的小客車,就是鴻海跨出製造業,實現二○二○年轉型大計的一大步。 實驗》跨界做出租車生意蒐集行車數據,未來可賣保險公司 黔譽租車由鴻海和貴州政府合作成立,中國奇瑞集團提供汽車,外觀看起來跟一般汽車沒兩樣,但它的腦袋則由鴻海打造,「我們不生產車,而是設計裡頭的智慧駕駛系統,」一位負責該專案的鴻海主管說。 進入車內,只要點開駕駛座右邊的螢幕,不管是撥電話、點選影片、音樂各項服務,透過網路連線,全都能和手機同步操作,連電動車最困擾的電量問題,也能即時透過手機監控。 智慧駕駛系統不但可以隨時記錄路況、車況,同時也能蒐集駕駛行車資訊,即便是一個煞車,也難逃法眼。 這些數據除了提供給車廠,用於改善產品設計,甚至還能賣給保險公司,協助他們制定客製化保單。未來中國產險公司的車險,改用「每小時計」的定價服務,就可以透過這套系統,降低車主的保費,讓開車成本更便宜。 從去年開始,鴻海的租車服務已在北京市二十多個據點開始營運,近期,貴州也將正式上路。 整合消費者、車廠與保險公司,三方皆贏的商業模式,郭董正在呼應馬雲所說的,「(大數據時代)不管你自己多強大,你要思考的是讓你的客戶變強大,讓合作夥伴變強大。」由此可知,免費經濟下,企業不從消費者身上收費,唯有靠「揪團」一起分攤成本、共享利潤,才可能成功。 現在,連科技代工皇帝都決定在貴州展開一場沒有退路的大數據實驗,證明了全球商業模式已經開始轉變,未來不再是靠「單一產品思維」獲利,靠「整合所有合作夥伴」賺錢的時代來臨了。 【延伸閱讀】一條龍布局,鴻海從代工廠變數據皇帝——大數據中心策略 ■蒐集與阿里巴巴合作「貴陽全域公共免費WiFi專案」,蒐集使用者行為資訊 ■儲存建綠色大數據中心,目前存放鴻海數據,未來將開放給其他企業租用 ■計算取得和沛科技4成股權,由其幫鴻海提供客戶雲端儲存、運算服務 ■交易投資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持股21.5%,制定中國大數據產業交易規則 ■應用與貴州政府合作,成立黔譽租車,打造智慧駕駛系統,蒐集行車資訊 整理:康育萍 |
|
||||||
你能想像這樣的場景嗎? 開車不用鑰匙,只要把手放在駕駛座前的螢幕上,感應指紋,車子就會自行啟動;路途中,螢幕隨時下指令,告訴你怎樣開車最省力;車子要被拖吊了,還會傳簡訊通知你,趕緊來把車開走??。 這種過去只會出現在電影裡的「智慧車」,即將走入你我生活。 根據研究機構IHS Automotive預測,到了二○二○年,全球聯網的智慧汽車將超過一億五千萬輛,比起今年成長五.五倍,吸引全球如蘋果、Google等大廠搶進,而籌備智慧車多年的鴻海集團,自然不落人後。 郭董未來布局重點:智慧車 「不管是智慧汽車、智慧摩托車??,新創公司有很多構想是你沒有想過的,這些年輕人的想法,我們會跟他配合,滿足他們的需要。」今年六月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發下豪語,未來將挪三○%資源協助新創公司,智慧車正是布局重點之一。 如今,由鴻海內部專門負責電信、網路業務的G次集團投資,結合子公司國碁電子、亞太電信打造的第一個智慧車相關新創公司,正式亮相。 它是創星物聯(以下簡稱創星),其歷時逾一年研發的智慧駕駛平台「KARDI」,角色就像車子的「大腦」,除了前述指紋啟動、拖吊通知,還會自動偵測和附近車輛的距離,提前示警,目標是讓汽車像智慧型手機一樣聰明。 「我們想的是『打群架』,創星負責平台、亞太是網、鴻海的強項是終端,這會跟其他公司單做其中一部分很不一樣。」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說。 六年前,鴻海加入由經濟部主導的台灣車載資通訊聯盟,擔任召集人,但當時科技業仍以電腦、手機為發展重心,直到去年取得4G執照後,智慧車布局才又浮出檯 面。於是,原先隸屬於國碁的創星團隊才於今年初獨立出來,協助串接鴻海內部汽車、網路通訊等各事業單位資源,投入KARDI平台研發。 但當全球手機銷量趨緩,轉型開發智慧駕駛平台,是科技大廠都想做的事,日前也傳出宏達電正研發一款名為「Cello」的駕駛系統,創星憑什麼勝出? 從亞太電信,取得駕駛數據 有鴻海這個爸爸協助打入車廠,是第一步。比起其他對手,鴻海曾幫車廠生產電池、顯示器等零組件,且去年底才宣布斥資近新台幣二十五億元入股中國和諧汽車,這些都是日後創星打進汽車供應鏈的管道。 接下來,智慧車要成真,最重要的則是連網。過去鴻海跨入汽車產業,大多是生產硬體,如今經營電信商,有了自己的網路,才能直接掌握駕駛資訊,具備打造大腦的條件。 比起華碩、宏達電等對手,創星有亞太電信支持,直接透過網路蒐集駕駛行為,配合團隊內研究使用者行為的博士專家,更擅長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服務。 林俊彥舉例,透過數據的採集,KARDI也能分析同款式中,大量車主踩油門、煞車、急轉彎等行為,整理成量化指標,即時傳送給車主,讓他能一眼看出在一百輛車中,自己危險駕駛的名次多高。甚至做歷時比較,協助車主修正駕駛行為。 另外,一位汽車資通訊產業經歷將近十年的人士也說,在台灣科技廠中,鴻海對研發智慧車相關技術「是走在最前面的。」郭台銘就曾透露,鴻海開始拍攝台灣實景地圖,和Google一拚高下,未來這些應用都可能搭載在KARDI平台上,成為差異化武器。 KARDI預計最快今年第四季上市,先鎖定全台六百萬輛小客車後裝市場,駕駛透過手機、平板下載KARDI,便能與車機連線使用。 找車廠合作,可能碰壁 資策會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則建議,創星應採取「鄉村包圍城市」策略。先從門檻較低的後裝市場,也就是鄉村切入,等站穩腳步後,還是應該把眼光放在比較難攻進的城市,即前裝市場,直接和車廠合作,才能獲得穩定訂單,賺取高毛利。 不過,要和車廠合作,「沒有五年、十年時間累積,很難看出明確成果。」前述汽車資通訊產業人士說,大型車廠通常慣用供應商,不會為價格輕易更換合作對象,即便拿出CP值再高的產品,對方也不見得埋單。 接下來的挑戰,則是時間。一款新車,需要歷經夏天、冬天不同溫度和濕度測試,即使創星做駕駛平台,不涉及核心的動力系統,也得和車內上百種零件相互整合,從研發到確定打入車廠、推出產品,至少兩到三年。 這和過去鴻海代工手機,蘋果iPhone一年至少推出一款新機、一季訂單就多達數千萬支,講求快速、大量出貨的步調很不一樣。「七、八年前就有不少科技廠開始跨入汽車產業,後來有些沒有下文,就是因為適應不良。」洪春暉說。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好光景就快過去,對積極找尋轉型方向的鴻海來說,如何靠創星站穩台灣智慧車市場,端看未來如何打一場從快到慢的戰爭。 【延伸閱讀】比快比聰明!科技大廠「車內」開打—科技廠布局智慧車進度 ●鴻海.推出時間:預計今年第4季.合作對象:亞太電信、本土車廠與遊覽車業者等.特色:指紋啟動、安全與節能教練(全台首個跨車廠、車種的駕駛平台) ●華碩.推出時間:2014年8月.合作對象:中華電信、和泰車等.特色:車上平板直接操控車內導航、倒車雷達 ●宏碁.推出時間:2014年5月.合作對象:德國軟體開發商ATS、台灣電動車設計團隊Studio X-Gene等.特色:計畫從車載娛樂系統切入車廠供應鏈 ●宏達電.推出時間:未定.合作對象:中華電信、裕隆車等.特色:夜視鏡、胎壓監控系統 整理:康育萍 |
||||||
矽品與鴻海合作不僅斬斷張虔生欲侵吞矽品大計,還可望透過垂直整合擴增雙方業務,成為全新的IC封裝結合SiP與EMS供應商,蓄勢吃掉日月光的五百億蘋果大單。 撰文•周品均 日月光宣布公開收購矽品後七天,矽品董事長林文伯總算打破沉默,在八月二十八日下午四點十分,親自出席重大訊息說明會現場。 就在林文伯公開露面的一個半小時前,矽品才剛發出正式聲明,建議股東不要出售股權給日月光。一個半小時後,林文伯特地選擇與七天前日月光宣布公開收購矽品的同一時間地點,吹起他的反攻號角。 當林文伯在眾人簇擁下緩緩走進證交所記者室,隨後現身的是鴻海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劉揚偉。這才讓林文伯計畫一周的反擊計畫浮出枱面:與鴻海換股,讓鴻海成為矽品最大股東,擋住日月光。 據了解,八月二十一日日月光宣布公開收購矽品當晚,林文伯就透過宣明智找上了郭台銘,並在餐敘中敲定交換股權合作案。而一出手就拿下矽品二一%股權的郭台銘,成了這樁不合意收購案的白騎士。 這場餐敘的三位主角早已是舊識,宣明智和林文伯是交大同學,當年矽品的成立,靠的就是宣明智從中穿針引線,更何況,矽品發展三十年來一向與聯電集團合作極深。 至於宣明智和郭台銘,其實也早是舊識,於公,早在一九九八年,聯電就已和鴻海合資成立慎立科技,展開合作;於私,兩人是多年小白球球友,宣明智娶媳婦、郭台銘嫁女兒都互邀對方出席。 事實上,林文伯與郭台銘過去已有合作基礎,一九九八年,郭台銘就已擔任矽品子公司矽豐董事,爾後又在慎立業務上,建立合作關係。不過,郭台銘這一回拍板決策的速度之快,還是令業界驚呼。 郭董快手救援 意在矽品技術不具名的封測業界大老說,「以前和郭台銘進行一項不過十億元的案子,他要審兩個月,這一次和矽品合作,竟然只花七天?」這位封測業大老驚訝口吻的弦外之音,是矽品確實有鴻海迫切需要的資源。 讓林文伯與郭台銘站上同一陣線的關鍵,要從二○一三年的iPhone 5S說起。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當年iPhone 5S的指紋辨識晶片SiP系統封裝訂單原本是要下給鴻海,但最後卻被日月光硬生生搶走。 這一次,日月光毫無預警的對矽品出手,對於想吃蘋果SiP訂單的鴻海來說,簡直是大好良機,與矽品站同一陣線,不但能獲得矽品在IC封裝業累積三十一年的技術能量,還能從日月光手中搶回蘋果訂單,所以當林文伯上門求合作,郭台銘一口就答應。 郭台銘的出手,讓原本要拿下二五%股權的日月光,馬上就會因為矽品發行新股而縮水至一九%,如果矽品股東臨時會通過與鴻海的合作案,林文伯就能順利擋下來勢洶洶的張虔生;當然,在被動防守的表象中,林文伯這步險棋也隱含著反擊殺機,目標與鴻海一致,順勢奪下蘋果訂單。 日月光蘋果單 一年五百億「他(林文伯)說,會和鴻海聯手,就是要拿下日月光手中的蘋果訂單,包括指紋辨識和apple watch用的SiP模組。」一名親近林文伯的業內人士這麼說。而日月光的蘋果訂單有多甜?答案是一年五百億元。 就IC封裝技術來看,矽品的高階封裝技術並不輸給日月光,就產能而言,矽品也是全球第三,但矽品一直沒吃到蘋果訂單的原因,在於林文伯過去對於毛利率的堅持。 封測廠要吃蘋果單,就得跨入模組端,也就是將主晶片與被動晶片整合在微型模組中,但因為模組端的毛利率遠不及IC封裝,林文伯因此對於「向下整合」的這樁生意並不積極。 「蘋果找的卻是可以從IC封裝一路往下整合到系統封裝模組的供應商。」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矽品,日月光因為在二○○九年收購了環電,正好補齊過去缺少的SiP模組業務,環電也成了日月光從iPhone 5S開始接下指紋辨識SiP模組訂單的關鍵。 而林文伯決定找上郭台銘的關鍵也就在此。鴻海不只是最大的EMS︵電子代工製造服務廠︶,鴻海旗下有轉投資臻鼎及訊芯,正好補強矽品欠缺的SiP模組技 術,「矽品結盟鴻海,就是日月光加上環電的組合,矽品才有機會做出目前日月光量產的SiP產品。」前瑞銀半導體分析師程正樺說。 大和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徐禕成分析,矽品與鴻海合作可望透過垂直整合擴增雙方業務,且有機會成為全新IC封裝結合SiP與EMS供應商,「此舉將與日月光正 面競爭。」不過,並非所有外資都看好矽品與鴻海的組合,在八月三十一日的矽品法說會中,不少外資仍在探詢林文伯「接受日月光的條件」,而目前持有矽品股權 高達五八%的外資,其實也正是林文伯這枚攻守兼備棋子能否發揮戰力的關鍵。 矽品預計將於十月十五日舉行臨時股東會,討論發行新股及禁止同業進入董事會等案,由於最後過戶日是九月十六日,屆時日月光恐無法取得股東身分參與表決,但看似樂見日月光購併矽品的外資,卻有可能「代為投下反對票」。 張虔生能不能扳回優勢、林文伯能不能力守城池、郭台銘能不能撿到便宜?下一個關鍵,顯然已是外資。 SiP 系統級封裝 (System in Package ) 系統級封裝是在一IC模組中,包含多個晶片或一晶片,加上被動元件、電容、電阻、連接器、天線…等任一元件以上的封裝,即視為SiP,也就是在一個封裝內 不僅可以組裝多個晶片,還可以將包含上述不同類型的器件和電路晶片疊在一起,構建成更為複雜的、完整的系統。 林文伯的一步險棋 ──拉攏鴻海,制衡日月光矽品 林文伯—鴻海 郭台銘矽品引進鴻海成為第一大股東,箝制日月光。鴻海旗下的訊芯、臻鼎補強矽品缺乏的SiP模組產能,聯手搶下日月光蘋果訂單鴻海 郭台銘—日月光 張虔生鴻海與日月光曾為蘋果訂單的競爭對手矽品 林文伯—日月光 張虔生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25%股權,欲成為矽品最大股東,斬斷矽品拿下蘋果單機會 |
||||||
林文伯攜手郭台銘、對抗張虔生的策略,為什麼沒有獲得過半數股東的支持?不符國際慣例、嚴重影響股東利益的設計,加上產業對抗紅潮、尋求整合的聲音,決定鴻矽戀的破局命運。 「愛護矽品,抗爭到底。」十月十五日上午九點不到,台中市新天地餐廳外,數百民眾聚集,高舉著布條,並大聲呼喊口號,因為半小時後,即將在這裡召開的矽品臨時股東會,就要宣告鴻矽戀的命運。 結果出爐,兩大關鍵議案都未獲出席股東過半支持票數;而此一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 首先,早在日月光公布收購結果的九月二十二日,矽品多數股東對這樁購併的態度已昭然若揭。當時矽品股東參與應賣股權超過十一.四七億股,占矽品總股權高達三六.八%,遠高過二十五%的收購目標,這數字明確表達矽品股東對日月光收購條件的支持。 另一方面,雖然林文伯緊急找了鴻海結盟,擔任白騎士角色,然而這套「反購併」結盟策略的規畫,也明顯不符國際慣例;綜觀國際敵意購併的案例,鮮少有出價比敵意購併者低、還能成功救援的個案。 鴻海換股條件打折扣 難以說服股東 以去年美國知名的肉毒桿菌公司Allergan(愛力根)對抗敵意購併為例,愛力根去年股價約一百美元時,遭到另一藥廠Valeant(范立恩)以一股一百八十美元的價格發起敵意購併。 經由愛力根董事會的評估後,拒絕范立恩購併提案。後來,愛力根找上學名藥廠Actavis(阿特維斯)作為白騎士,阿特維斯提出一項包含現金與換股的交易方式,以二一九美元買愛力根一股的條件,遠比范立恩開出的條件優渥,成功讓范立恩摸摸鼻子走人。 反觀這次擔任白騎士的鴻海,不但沒有拿出更多現金搶親,還開出二.三四股矽品交換鴻海一股,依照十月十五日矽品股東會投票表決前一日的收盤價來看,矽品竟折價九.七%與鴻海換股,讓矽品折價換股的條件,遠低於日月光提出的一股四十五元現金收購。 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矽品和鴻海的合作案,其實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談,一直沒談成的原因,就在於和郭台銘條件談不攏。但這次為了救急,林文伯也不得不答應這樣 的條件,「他挑了一個最糟糕的時間做這件策略合作案。」雖然郭台銘不斷強調,雙方的結盟將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五」的綜效,但不少外資質疑,既然綜效可觀, 為什麼雙方的換股比例卻是讓矽品折價進行換股?向來以獲利績效作為首要考量指標的外資,更不可能支持眼前這項可能損及股東利益的結盟案,而捨棄日月光提出 的收購條件。 包括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SS)出具的報告也直指,矽品與鴻海的換股,沒有充分的合理性,將導致矽品股東短期面臨大幅稀釋狀況,兩者的換股案綜效無法量化。另一份牽動外資態度、來自Glass Lewis的報告,同樣也因稀釋股權,以及換股比例過低的理由,反對矽品股東會議案。 「保守來看,至少有一半外資,看著ISS報告去投票。」一名科技業IR(專責投資人關係)強調。 股權大幅稀釋 股東利益嚴重受損 事實上,就連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都直言,日月光從未反對矽品與鴻海的策略合作,但是不希望損及股東利益。畢竟股本膨脹約二成,立即造成全體股東股權被稀釋,進而損害全體股東利益,以這樣的犧牲來換取與鴻海合作,任誰看來,都稱不上是划算的買賣。 這起購併案在業界引發討論,不乏贊成者。如一家半導體代理商日前舉行董事會,特別就此案進行討論,若遇到像日月光的購併條件時,董事是否要接受?而這家半導體代理商,除了一名董事是矽品利害關係人而提前離席迴避,其餘九位董事一致表示可以接受。 由此不難看出,台灣半導體業界對於紅潮來襲、產業整併的焦慮越來越深,業界不乏對這項敵意購併的贊同聲音。具吸引力的,不只是日月光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的購併條件,產業整併更是業界所期盼的。 業界盼雙雄整合擴大規模 不惡性殺價競爭 去年中國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吃下星科金朋,成了封測業近年最大一起水平整合的案例。因而不少科技業人士也認為,若目前全球市占率約一九%的日月光,與全球 排名第三、市占率約一○%的矽品,能在有「財務性投資」的前提下,尋求合作,達到水平整合擴大規模,同時不要惡性殺價競爭與重複投資,對台灣封測業將是一 正向發展。 矽品股東會的結果,一方面顯示股東對換股案的反對態度,一方面也顯示日月光從財務投資出發到尋求產業整合的訴求見效。儘管股東會後,林文伯並未把鴻矽戀結 局說死,還留有合作的伏筆,同時對日月光發起收購無效的訴訟。但半導體業界多半認為,日月光成為矽品最大股東已是不爭事實,接下來日月光、矽品、鴻海三方 關係是否會出現新局,或許需要主事者更高的智慧。 撰文 / 周品均 |
2015-10-26 TCW |
||
不願只做「代工之王」,鴻海力戰電商市場,砸大錢網羅各界菁英,從馬英九外甥到台大名師都是郭董的人! 電子商務產值今年上看新台幣一兆元,電商新貴人人搶,但背後的大金主,不是龍頭PChome或雅虎,而是製造業大廠鴻海。十月一日,燦坤前網銷暨行銷部營運長陳顯立出任鴻海子公司富奇想商務長,這位四十歲新貴在燦坤年薪近五百萬元,甚至比總經理領的多,他拒絕中國蘇寧電器的五倍開價,投入鴻海麾下。 月前,本刊挖掘十位電商新貴代表(詳見第一四五四期),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十位專長不同的電商高手,交集點居然是鴻海。因為其中五人曾和鴻海接觸過,陳顯立當時首次對外透露他將跳槽鴻海,而飛信資訊共同創辦人李振璋,則是鴻海電商網站富連網寄發電子廣告信件的服務商。 不只兩岸,他放眼全球 打造跨國界電商平台 富連網今年三月開始運營,這之前它是富士康的天貓官方旗艦店,現在在中國和台灣各有布局,網站以3C電子消費品為主,從最新上市的iPhone 6S,到鴻海自有品牌InFocus手機、大電視等通通都有。 據了解,富連網在兩岸同步展開挖角行動,在中國鎖定阿里巴巴、聯想等公司人才。台灣方面,早在今年年中,東森集團所屬、國內最早經營兩岸跨境電商的網勁科技營運長陳杰,也被富連網延攬,接掌跨境電商總經理。陳杰受訪時表示,他要負責打通富連網通往印度、歐洲、北美等跨境業務。 和陳杰幾乎同一時期也加盟鴻海集團的,還有知名女裝品牌東京著衣前營運長郭奕麟,但他服務的是鴻海在中國最早的電商平台:飛虎樂購。 據國內電商界人士指出,陳杰和郭奕麟皆出身雅虎體系,前者曾一手把超級商城拉拔起來,擅長「從無到有」的事業,後者則做到雅虎奇摩拍賣業務部總監,其前同事說,郭奕麟操盤有道,接掌雅虎拍賣一年後,營收居然翻了兩倍至三倍,這對發展相較成熟的拍賣業務,十分難得。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直沒有忘卻電商夢,從去年底富連網正式成立,已被外界視為鴻海重啟電商計畫,只是,這次著眼的不只是兩岸,而是全世界。因此,當我們在 追蹤電商人才今年的「薪情」為何比其他工作多出一三%時,已有電商界人士直接說,因為鴻海跳下來挖人,薪水都被墊高了。 不過,富連網卻低調以對,品牌公關張敬賢對挖角與業務布局都不予置評,直說未到與外界分享的時候。 不只電商,他布局物聯網 擬用一面鏡子打造生態系 就在我們蒐羅鴻海的電商人才之際,我們發現,鴻海不只是電商新貴的金主,它旗下所延攬的人才包山包海,其中不乏各領域的佼佼者,如網路圈稱「翟神」的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工業設計界金童謝榮雅、翻轉教育台大名師葉丙成等,鴻海都投資了他們的公司,成為最大股東,可以說,這些知名創業家他們背後的大老闆,現在都是郭董。 而陳顯立跳槽的富奇想,就是謝榮雅的奇想創造與鴻海結合的新公司,雙方的結合始於去年六月,郭台銘在員工動員大會上第一次聽謝榮雅簡報,郭大為賞識,還要各次集團主管放手給投資公司「空間」,「要讓他們來影響我們,不要我們去影響他們。」 鴻海允諾兩年投資富奇想 二億五千萬元,取得七成股權。據了解,富奇想正在打 造一個物聯網的作業系統 (OS),謝榮雅廷攬陳顯立是為了年底商業化做準備。想像一下,你以後一早起床在浴室刷牙,可以點選鏡子選購牙膏、衛生紙,這面鏡子設計可能來自謝榮雅, 內嵌的連網技術來自鴻海,而串聯商品供應商的則是陳顯立要做的事情。 鴻海要讓居家生活中,很多東西都變成這面鏡子,打造出一個生態系,像蘋果和Google 目前各自掌握的生態系統一樣,平台創建者才是老大。 如果說謝榮雅是鴻海發展物聯網的設計師,那翟本喬就是鴻海大數據和雲端技術的總顧問,今年五月,郭董親自帶媒體參觀貴州大數據中心,翟本喬當時便緊跟在郭董身邊。知情人士指出,鴻海已在六月完成對和沛第二次增資,整體投資金額破億,顯示鴻海對翟本喬的重視。 王於葉丙成與台大師生成立的教學軟體平台幫你優(BoniO) 新創公司,獲得鴻海投資一億八干萬元,是鴻海國內最近的一樁投資案。 大動作求轉型鴻海三成資源將轉入新創 從電商人才到設計師,鴻海大手筆延攬到麾下,目的只有一個:轉型。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上表示,未來將移出集團二〇%至三〇%的資源投資新創公司。 有意思的是,郭董深知鴻海集團深似海,還特別指示底下主管,「不要想去控制年輕人!」翟本喬和謝榮雅常進出鴻海在土城總部,但和沛辦公室仍遠在北邊的內 湖,富奇想辦公室也在板橋鬧區,都離鴻海遠遠的。這位大金主甚至會當著年輕創辦人的面說,「做得好,我的股票都給你!」 |
||
夏普液晶部門持續虧損,去年度就大虧五九四億元新台幣,因此正在考慮如何善用外部資金,但是花落誰家?會是台灣的鴻海?還是日本官民合資成立的JDI,公司?國內外都在密切關注中。 「關於那件事,現在不是適合發言的時候。」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留下這句話後,就飛離日本。十月的第二周,他都在日本度過。 就在郭台銘赴日之前,夏普剛提案要在十月把液晶事業獨立出去,並讓鴻海取得過半的股份;但多家媒體報導,據傳鴻海也找了蘋果一起投資。
郭台銘在這當下來到日 本,原本大家認為,他會和夏普社長高橋興三,以及夏普的主要往來銀行三菱東京UFJ 銀行及瑞穗銀行的幹部碰面。 妙的是,郭台銘沒和這些人碰面就回台灣了。開頭的那句話,就是他回答《東洋經濟週刊》記者的提問,這次行程,似乎是為了和其他日本企業談生意。
談復合郭董擬找蘋果助陣 不過,五月他因相同的目的赴日時,不但親自走訪銀行幹部,也表達希望協助夏普的意願。為何這次他就這樣回台灣了呢? 關於夏普的液晶事業,仍一再充斥各種猜測性的消息。 這也難怪,夏普在上年度(二0一五年三月底止)最後虧了約二二00億日圓(約五九四億元新台幣),還是透過債務股票化(DES),也就是重新整理人力與資產後,才勉強免於破產的。但公司的重建之路,目前看起來依然沒進展。
本年度第一季(四到六 月),由於液晶事業的不振,虧損三三九億日圓,再次傷到因為DES而改善的自有資本。 預計在十月底發表的上半年度(四至九月)業績也是,雖然公司原本預計可在合併報表下有營業利潤,但業界人士評估,很可能繼續虧損下去。 七月底,高橋社長針對出售液晶事業等活用外部資本的手法,明確表示「正在考量其可能性」,一反過去一向否定的態度。假如上半年依然未能由虧轉盈,「為爭取主要往來銀行與股東的理解,也會被迫在發表財報的同時,提出一些重建策略。」一位市場人士認為。 其中,外界認為最有可能的選項,就是鴻海對夏普的液晶分公司出資。高精密面板的生產技術對鴻海來說,很有投資價值。雖然鴻海接蘋果iPhone的組裝單,但液晶仍未能內製化,目前是向夏普、日本顯示器JDI,(Japan Display Inc.)以及韓國LG顯示三家公司調貨。
鴻海旗下的群創光電也生 產液晶,兩家公司在高雄投資共約四千億日圓,興建生產智慧型手機用液晶的新工廠。但群創的液晶未獲iPhone採用,因此供貨給蘋果的夏普,甚受鴻海青睞。
但「鴻夏戀」仍有諸多阻 礙。一二年夏普陷於經營危機時,雙方曾商議由鴻海出資給夏普母公司,後來由於夏普的巨額虧損等因素,計畫告吹。 對夏普經營團隊來說,那時的芥蒂到現在還很深。再者,夏普內部也傳出擔心技術外流,以及擔心能否維持雇用的聲音。
新勁敵JDI有官方靠山 找蘋果共同出資,就是為去除芥蒂及擔憂而做的。鴻海相關人士說,「假如光由我們出資,夏普的反對意見很多,包括怕技術外流等。但如果再加上大客戶蘋果,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過去蘋果也曾針對日本龜 山第一工廠等夏普的液晶生產設備提供資金援助,不過,出資就是另一回事了。雖然鴻海態度積極,而蘋果會不會答應仍是未知數。 但如果鴻夏戀成局,JDI,這家面板製造商就會受到打擊。JDI,是官方投資基金的產業革新機構,INCJ 主導下,由索尼、東芝及日立製作所的液晶事業整合而成的製造商,主要營收來源之一就是iPhone用的液晶。鴻夏戀若實現,搶走iPhone用液晶的市占 串,JDI的業績可能將驟減。因此,也有人認真在討論JDI,與夏普整合的方案。 左右此案走向的是JDI,的大股東(出資比率三五.五%》INCJ,其執行幹部暨兼任JDI,董事(非常任)的谷山浩一郎,曾表達出希望液晶廠商重整的強烈期盼,因此INCJ很積極談整合。
但最大問題在於《獨占禁 止法》。夏普JDI與LG 顯示已寡占了iPhone等高精密中小型液晶市場,有些地區可能會因為整合而觸法。這時會變成其中一方的工廠,要先出售給第三方。
收購金額也是討論重點之 一。由於夏普陷於經營危機,目前液晶面板的售價低於其實力,再加上零組件的進貨價又變貴,因此收購的話會很難鑑定資產,「對收購方來說,恐怕會覺得免費收 下也行吧,」一位證券分析師指出。但對夏普來說,賣掉液晶事業既是去除虧損的好方法,又能同時拿到現金。若以「免費收下」的角度交涉,夏普不會輕易答應 的。 無論是鴻海或INCJ,要進入實際交易,還有許多阻凝要克服。
譯者 江裕真 |
對於三年無果的“戀情”,郭臺銘依然希望進行“最後一搏”。
近日有消息傳出,繼日本半官方機構INCJ積極參與夏普並購案後,1月30日,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赴日本希望與夏普進行談判。此前,為了爭取夏普,鴻海方面擬向夏普提出高達5000億日元(約人民幣267億元)的收購金額,而最新消息是,郭臺銘提出了新的收購方案:6590億日元,以多種方式換取夏普的大部分股權。
1月30日,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赴日本希望與夏普進行談判(網絡資料圖)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事件進展聯系雙方,夏普方面表示2月4日夏普將發布財報,預計將有更確切的消息發布,鴻海方面則表示一切以公告為主。
“鴻海今後不會主導夏普的經營權,但還是會取得一定的話語權,有機會獲得投資入股的機會,成為夏普的小股東,分享一些夏普的資源。最終,日本政府會在夏普重組中起主導作用,日本產業振興機構可能會獲得夏普的經營權,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技術外流,希望在重組中盤活現有技術資源。”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INCJ是攔路虎?
兩年前,“追求”了夏普一年的郭臺銘,曾有入主夏普的良機。
郭臺銘曾回憶說,2012年3月21日,他到日本與夏普高層談入股,在對方的要求下,短短1周後的27日便簽訂資本合作協議。當年,夏普陷入危機。2011財年(截至2012年3月),夏普凈虧損約2900億日元(約38億美元),出現自1912年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度虧損。
而隨著夏普的人事變動及入股金額的的幾番調整,鴻海的強硬態度卻讓這樁“婚事”久久不能定下。不過,隨著去年鴻海單方面不斷加碼,外界感覺是,鴻海這次“勢在必得”。
人算不如天算,形勢在去年年底突然發生了變化。
去年12月,日本媒體報道,夏普正與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以及臺灣鴻海進行協商,有意出售或接受入股,不過因日本政府憂心夏普面板技術外流,故目前是以擁有豐沛資金的INCJ作為主要協商對象,而根據最新傳出的消息顯示,INCJ似乎有意將日本面板產業進行大整合,考慮讓Japan Display Inc.(JDI)拿下夏普分拆出來的面板事業,成為JDI的子公司。
李亞琴認為,夏普賣給誰,不是資金問題,更多是基於日本的國家戰略,日本不太願意液晶技術流入國外企業手中。
“從全球競爭版圖看,JDI在小尺寸LTPS(低溫多晶矽)液晶面板上有優勢,已成為蘋果手機屏的主要供貨商;而夏普在大尺寸Oxid(氧化物)液晶面板上有優勢,如果兩者進行整合,那麽日本企業將可以形成液晶面板從小尺寸到大尺寸的優勢。”李亞琴說。
據記者了解,INCJ目前為JDI最大股東,持有36%股權,如果上述整合完成,兩家公司中小尺寸面板全球市場占有率合計將超過3成。
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將有可能在各國引起壟斷嫌疑。有分析人士指出,若JDI真要收購夏普面板事業,也許將會先進行內部事業線調整,涉及到人員縮減等複雜問題。
鴻海“以退為進”
縱然有國家意誌在其中,不過,如果鴻海出價“明顯”高於INCJ的話,也許前者仍有機會。
據悉,郭臺銘目前奔赴日本,並給出了最大“誠意”:鴻海不單出資額將比INCJ高,更重要的是,鴻海入主後不會出售夏普事業進行重建,也不會要求社長等經營團隊下臺,除繼續保有夏普品牌外也不會裁員,以確保夏普全數員工的利益。
同時,據外媒報道,鴻海最新版收購方案調整為,撥出3890億日元用來認購夏普增資發行的新股,收購瑞穗銀行、三菱東京UFJ銀行等機構所持有的2250億日元夏普優先股,以取得2/3的夏普股權。此外,鴻海也計劃要花費450億日元來收購土地,合計金額達6590億日元。
不過INCJ也沒有閑著,據傳相關高層在同一日也拜訪了夏普總部。
事實上,日本成立JDI公司,把索尼、東芝、日立等幾家公司的小型液晶面板業務整合起來,就是希望在原有基礎上強化日本的顯示面板競爭力。目前,JDI的表現也達到了整合的初衷,無論技術儲備還是產能擴充,日本的顯示技術都得到了延續和發揚。“這也將是夏普收購戰中的主導因素。”李亞琴對記者說。
目前,夏普的態度甚為“神秘”。夏普中國區方面對記者表示並無更多消息透露,一切結果也許會在2月4日舉行的財報會議上被揭曉。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夏普2月4日發布2015財年三季報,並披露了重組的最新進展。夏普表示,其液晶業務重組的談判對象目前僅剩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和鴻海兩家,最終選擇哪一家將在一個月內做出決定。
據夏普(中國)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供的信息,日本NHK電視臺2月4日發布了夏普在董事會上決定給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優先競購權的報道,這些報道都不是基於夏普發表的內容。
夏普發布2015財年三季報並披露重組最新進展(網絡資料圖)
夏普表示,其就液晶事業的構造改革等經營重建的相關事宜,正在和多個企業進行協商討論。現在,僅剩2家協商討論的對象,即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株式會社(INCJ)和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夏普正設法在今後的一個月內能達成最終的合作締結。今後,若有需要公開的決定,會迅速對外發表。
據夏普日本官網的英文版新聞稿,夏普的目標是在一個月內在上述兩家談判對象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合作夥伴,並簽訂合作協議。但是夏普(中國)相關人士表示,最終是“二選一”,還是兩者都會參與,現在還不確定。
夏普公布的三季報業績顯示,2015財年第三季(2015年10-12月),夏普的銷售收入達6633億日元,營業利潤-38億日元,凈利潤-247億日元。
而2015財年前三季(2015年4-12月),夏普的銷售收入19430.27億日元,同比下跌7.1%;營業利潤-290.37億日元,但夏普上年同期營業利潤為512.56億日元。夏普預計,2015財年(截止2016年3月31日的一年),銷售收入將達27000億日元,同比下跌3.1%;運營利潤為100億日元。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夏普有好技術、好品牌,盡管現在業績虧損,但是日本政府並不願意讓夏普的技術流至國外,這是國家意誌。
至於夏普為什麽又重新陷入虧損,陳言認為,這是日本經濟結構性原因,每個時代日本都有最好的技術,比如50年代的紡織、60-70年代的鋼鐵、80-90年代的家電、2000年後的液晶面板和液晶電視,日本現在商務解決方案業務做得不錯,而家電、面板業務無論花多大力氣,還是難以挽回頹勢。
夏普正在積極推進8K液晶電視業務,但陳言認為,8K液晶顯示比4K液晶顯示更清晰、細膩,但並不是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其實,鴻海對收購夏普是很有誠意的,出價高達6590億日元,並答應保住夏普的技術、品牌和員工,但是如果日本政府出於國家意誌不同意鴻海參與收購,夏普未來的前景還是讓人擔憂的。
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鴻海今後不會主導夏普的經營權,但還是會取得一定的話語權,有獲得投資入股的機會,成為夏普的小股東,分享一些夏普的資源。最終,日本政府會在夏普重組中起主導作用,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可能會獲得夏普的經營權,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技術外流,希望在重組中盤活現有技術資源。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鴻夏戀談了四年,過程相當曲折。畢竟異國戀情會牽涉到不同的文化,難度本來就比較高。未來是否會修成正果,全世界都在看。 編按:二月四日,日本媒體報導夏普董事會已決議傾向支持鴻海收購案,但隨後夏普表示否認。當天深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急飛日本大阪夏普總部,並訂二月五日在與夏普高層會談後舉行記者會說明。 記者會中,郭台銘表示已與夏普簽署優先談判協議,並預計在二月底簽署收購協議;不料,這些說法不久後仍遭夏普否認,強調雙方協議僅為「鴻海提案的有效期限延至二月底」。 「郭台銘的舉止並不符合『日式』的禮數。」早稻田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副教授長內厚表示。他曾任職於索尼,並擔任台灣奇美實業集團新視代科技公司顧問,對台灣和日本的科技產業生態有獨到的觀察和見解;他同時也是日本交流協會日台商業聯盟委員,以及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今周刊》特邀長內厚撰文,從這場記者會的得與失,分析鴻夏戀成局與否的未來關鍵及影響。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夏普總公司前面宣布,取得和夏普優先談判權,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從〈二月五日的〉那場記者會就可以看出端倪。 郭台銘原定接受訪問的時間是〈日本時間〉下午三點,可是因為談判不順,延到五點三十分以後才開始。而且那個場地,看起來是在夏普公司外的大馬路上,記者會上放著麥克風的桌子是夏普的,但,這是記者們臨時去借來的── 自始至終,夏普都抱持著和這場記者會完全無關的立場。 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可能覺得這次郭台銘的行動很禮遇;鴻海是年營業額高達十五兆日圓的大企業,董事長卻親自去和一家陷入經營危機的公司談判。但從日本人的角度,卻有不同的看法。 郭董舉止 不符日式禮數 首先,大家原本就不該期待夏普高層會很快做出決策。其實夏普現在開發產品的能力仍強,有問題的只是經營團隊的資質,而這是日本特有終生雇用制度造成的弊病;日本人把社長這個職位,用來犒賞績效佳的中階主管,很少考慮這個人是否有經營者的資質。郭台銘應該要先設定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談判對象是「無法做出決策」的低能力經營高層。 其次,即使在日本,大阪也是一個有獨特文化的地方,Panasonic和夏普之於大阪人,就像奇美實業之於台南人,是當地的驕傲。而對日本人、尤其是大阪人引以為傲的夏普這家企業,郭台銘的舉止並不符合「日式」的禮數。 例如,台灣的經營者彼此如果達成協議,就代表企業間正式做成決定了;但是日本企業必須再召開董事會,經過審議和決議,否則即使談判對象是社長,也不是「組織的決定」。二月四日郭台銘臨時到日本,二月五日兩位最高層級的人達成協議,但日本企業要正式做成代表企業的決定,必須經過召開董事會等手續,無視這個程序就要簽約,等於是無視日本的企業習慣。 我們這些和台灣有往來的少數日本人,知道鴻海是台灣多大的一家企業,但是多數日本人並不知道,日本大企業的社長也不會在門口或大馬路上開記者會。鴻海應該在二月五日傍晚,預約夏普總公司附近一家飯店的會議室或宴會廳,在正式的場所舉行記者會,否則無法取得多數日本人的信任。 而且台灣、香港、上海等地的大企業經營者,或許常使用顏色鮮豔的領帶或圍巾,但是在日本,這種花稍的衣服看起來不夠莊重。 日本有一種「經團聯〈經濟團體聯合會〉造形」,指的是深藍色或灰色的樸素西裝,搭配不太花稍的領帶。一流企業經營者穿著沉穩的西裝來顯現威嚴,這是日本的習慣,給媒體的形象也會不同。一名日本記者就私下說:「既然見對方社長,至少應該剃個鬍子吧……。」 情勢扭轉 鴻海可能出線 這些可能是日本企業凋零的缺點,也是日本應改進的地方,但如果希望早日和夏普達成正式協議,就應該依照日本的規矩,讓日本輿論有好感。 一月下旬前,外界都認為夏普的重整會由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主導。沒想到二月以後,鴻海提供協助的可能性卻急速升高。產業革新機構的提案是:一、出資約三千億日圓,負債差額部分,將要求夏普兩家主要往來銀行放棄債權來支應;二、液晶部門由日本液晶面板廠商J DI(日本顯示器公司)吸收;三、東芝等其他經營不善的綜合電機廠商,將分割出家電部門,產業革新機構將來會把它們和夏普整合起來,成立一家大型家電業者,這樣就能避免技術從日本流出。 另一方面,鴻海的提案是:一、出資約七千億日圓〈原本是六千億日圓),不要求銀行放棄債權;二、由鴻海重整,其中也包括液晶部門;三、夏普這家企業和品牌都會保留,只是要在鴻海旗下,重整夏普單獨一家企業。 鴻海協助重整的提議浮上枱面,一般認為不只夏普,連日本政府和銀行都很有意願接受。夏普社長高橋興三雖未否定液晶和家電部門分離的作法,但對於家電部門的切割出售或重整態度消極,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判斷。 夏普和東芝有很多領域重疊,勢必要進一步裁員,規模縮小後,許多員工被裁撤,反而導致技術擴大外流。 而且,產業革新機構這個官民基金成立於前民主黨政權時代,雖曾成功主導了日本航空公司重整案,但是安倍經濟學的政策之一,是藉由日圓貶值積極引進外資,如果捨棄外國企業將投資金額加倍的提案,這違反了政府的方針。《華爾街日報》也批評,產業革新機構的援助是「日本股份有限公司」的古典作法。 而這次產業革新機構的夏普重整案,並未要求夏普減資,而是逼迫銀行放棄債權。意即夏普股東不必負責,銀行股東卻受傷,這是違反資本主義經濟的提案,銀行當然覺得鴻海的提案較有吸引力。 培育夏普 成「日版蘋果」上個月索尼公布財報,幾乎所有部門都轉虧為盈,但之前獲利最多的CMOS感測器部門卻由盈轉虧,一般認為原因是蘋果的需求減少。鴻海應該也受到這樣的影響。倚賴蘋果程度很高的鴻海,應該也希望透過蘋果+1來穩定經營,而夏普具有製造獨特商品能力,可望培育為日版的蘋果。 夏普的強項是想法嶄新與商品企畫力,鴻海的強項則是在接收到一個概念後,能以最高效率設計和製造。它們是最佳夥伴,且夏普應進入鴻海旗下,以成為日本的蘋果為目標。只是鴻海和夏普的合作談判很脆弱,至今尚難定論。 撰文 / 長內厚 譯者.孫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