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復星管理層換血 生力軍買股顯決心

1 : GS(14)@2017-04-29 22:55:46

【明報專訊】復星國際(0656)總裁梁信軍早排宣布辭職,唔少人都慨歎創辦人「復旦五劍俠」散band,不過,正所謂舊嘅唔去新嘅唔來,復星新一代管理層都係時候開始接棒,做唔做到嘢仲要觀察,不過新董事之一王燦同徐曉亮每人就已經各自使成百萬,真金白銀買股票表示誠意。

睇返聯交所資料,啱啱升職做聯席總裁嘅徐曉亮,星期一用咗總共115萬元增持咗10萬股復星股份,而「掹車邊80後」、今年38歲嘅王燦就分兩日買貨,都係買咗10萬股,同樣使費都係約莫115萬元。

新董事各花百萬買貨

之前梁信軍宣布辭職,唔少復星支持者同公司同事都有唔捨得,不過好似董事長郭廣昌話齋,就算職業足球員都要換血,而家呢班生力軍未上陣先畀錢以示決心,希望唔好令股東失望啦!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54&issue=20170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774

港人愛買股 MPF多投港股

1 : GS(14)@2017-08-18 07:38:37

【明報專訊】香港打工仔似乎都好鍾意港股,噚日積金局機構事務總監兼執董鄭恩賜上電台時候就話,原來強積金資金池裏面,有成60%都投資咗落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仲係投喺港股,鄭恩賜就話可能係因為香港人都比較熟悉港股啦。

不過,今年將MPF投落港股嘅打工仔都有收穫㗎,今年恒生指數就升咗25%,MPF嘅平均升幅都有成14%,平均每人賺成35,000蚊,當中又以港股同中國基金表現得最好,港股基金跑贏其他類別,今年已經升咗26.41%啦。

積金局:A股投資少達法定上限

除咗港股,之前基金界都有聲音話想將MPF投資落A股嘅上限提高,不過鄭恩賜就話暫時無意咁做,可能遲少少再按情况調整,佢又提到,?家A股嘅法定比例係最高一成,不過呢佢就話使用率其實唔係咁高。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35&issue=20170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10

財經評論:養樓防老好過買股

1 : GS(14)@2017-10-15 16:53:33

買樓等退休收租難?我話買股等退休更難,自訂甚麼藍籌組合,挑選不同板塊,睇市又睇勢,我睇,不如買樓更實際。說辣招重稅、買第二套房要交重稅?早已被投資者借用阿仔阿女的首置客名義,一招搞碎。單身寡佬、無伴終老,或許高呼政府豁免長者買樓印花稅,但從政者不會看不到子女借父母名買樓的後果。15%稅很重?如何重,也不及子女長大成人養兒又養兩老那麼重。睇過大埔太和中心、翠怡花園,以至沙田花園城的三百幾呎兩房租盤,不謀而合,業主都是七老八十的阿婆,早年買落用來退休收租。坦誠相對,婆婆早已供甩層樓,月月收一萬幾千,不用子女養自己。近年百幾呎的劏房劣評如潮,但你有你鬧不人道,佢有佢收幾厘回報。剛入伙的尖沙嘴AVA62上月錄逾6宗租賃成交,月租1.2萬元至1.5萬元,扣除大嗱嗱每呎4.5元的管理費,回報率都貼近3厘,例如高層B室,實用面積206方呎,月租1.3萬元,2015年一手買入價498萬元,扣除每月927元管理費,回報率都有2.9厘。另一個中層A室,實用面積253平方呎,一房間隔,月租1.5萬元,2015年一手買入價502萬元,扣除每月1,138.5元,回報率去到3.3厘。趁後生搵租客幫你供樓,等到廿幾年後,供滿會,月月收租來過活,日日飲茶刨波馬,得閒湊孫就樂滿家。記者:陳家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1/201792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78

大行料日央行 明年減買股

1 : GS(14)@2017-12-18 03:36:01

【明報專訊】隨着日本股市上漲,物價輕微上升,市場人士認為日本央行是時候減少購買股票,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瑞銀財富管理預期,日本央行明年將會把日本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年度購買目標,由目前6萬億日圓(4131億港元)最多下調三分之一。大和住銀預期的減少購買金額亦大致相同,並預計央行將在首季末公布。

通縮憂慮減 再無托市理由

日本市况自去年7月以來顯著改善,當時日本央行將ETF購買目標提高1倍,應對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對市場的潛在衝擊。如今日本股市升至26年高位,近期也錄得溫和的通脹。大和住銀指出,對通縮的疑慮,是央行將ETF購買額度大幅提升的原因,如今市場已擺脫困境,日本央行很難為繼續托市找到理據。日本央行自2010年起買入ETF,其後擴大購入,作為刺激措施的一部分。截至上周,央行已斥1500億美元買入日本ETF。據日本央行數據,直至10月底,日本央行持74%的ETF,較去年同期高9個百分點。

日本央行10月減少購買ETF,當時日經指數連漲16天,創下歷來最長升勢。當月央行買入1670億日圓(115億港元)的ETF,遠低於到9月為止,今年每月平均購入的5050億日圓(348億港元)。日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早前稱,目前沒有即時調整購買步伐的必要。11月股市下跌後,日央行又購入價值5980億日圓(412億港元)的ETF。不過分析認為,全球經濟已進入良性循環,毋須大規模量寬,日本央行也不例外。

明年環球央行加息力度料12年最大

聯儲局、歐央行、英倫銀行及瑞士央行本周四公布議息聲明前,花旗和摩通警告明年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加息力度,可能創2006年以來最大,預計發達經濟體明年的平均利率達1厘以上。

(彭博社)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00&issue=20171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55

黃國英:騰訊平保流通量大 合基金買股要求

1 : GS(14)@2017-12-26 14:06:52

【明報專訊】每逢長假期,基金經理的取態通常都是審慎為先,在沒有確定因素之前,通常將倉位減低都是最安全的做法,這是兩手準備,假設市况下挫,手上仍然有子彈就可以應變,這是基本的操作,因此在價位相對不錯的情况下減持,就是市場的共識。

股票的流動是靠資金,而資金的流動就要看ETF的走勢。ETF的走勢其實是看股價的強弱而定,市場佔有率大的股票影響就會變大,現在的市况都由高增長股票左右,如果業務上可以「踩過界」,甚至蠶食別人的市場的話,就會十分吃香,就會有壟斷的出現。

業務踩過界有優勢 蠶食別人市場

有些專家說騰訊(0700)來年將難重現今年的境况,因為今年股價上升了一倍,明年就頂多只能升25%,這其實是穩賺不賠的說法。騰訊來年升到800元的話,騰訊就會變成了一個市值達到8萬億的龐然大物,這有可能嗎?當然不能抹殺這個可能,但似乎現今世上還沒有一隻股票達到一萬億美元以上,這樣對騰訊來說是否有點苛求?是否不切實際?這就要投資者自己去理解和決定了。

隨便說說其實穩賺不賠,而且還覺得很「有型」,但結果是否合理就要看你的想像空間了。如果專家說的就是最終結果,相信通街都是有錢人了。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但後果是否需要負責就是另一件事了。「信者得救」還是「信者孭鑊」可以是冰火兩重天,結果只有用時間來證明了。但問題是這些預測對基金經理的操作來說有沒有用呢?

買賣操作不方便 好股也難吸引基金

基金經理的操作其實並不完全着眼在股價,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市場的深度。這些強勢大股一天的成交額現在接近100億元,一般基金假如要沽出1億元的貨,以一天6小時的操作來說,可能平均只需要數分鐘就可以處理完畢,但是如果是深度不足的股票,相信要處理數天還沒可能完成任務。在市場中瞬息萬變,基金經理要時刻斬虎屠龍,又怎能左等右等呢?基金經理只會找適合自己的東西來操作,就算你是絕世好股,但不能適應處理也要棄之如敝屣,否則在市場中就會舉步維艱,結果只會是事敗身亡。因此,那些所謂神仙股,其實並非基金經理那杯茶!

生存要有靈活的適應力 不能單看股價

中國平安(2318)、騰訊這些大股始終是基金的寵兒,不能因為今年的升幅大,就預期明年的升幅將會變小繼而拋棄。市場深度甚至可以決定一切,一般散戶沽出一二十萬的股份是輕而易舉的事,當然走位可以靈活多變,但基金經理相對來說就是可能要做個大動作了。如果不能做出大動作,航空母艦也會變成廢鐵,這些隨便說說的廢話其實可以說是語言偽術的一種,只是紙上談兵。在市場中要生存就要有市場的適應力,單看股價而不問其他只能說是「書生論政」而已。

香港的情况早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單樂壇上只有一個容祖兒獨霸江山,就算在投資市場中,也有同樣的情况。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老鬼」在指指點點,新血並沒有湧現,其實是一個不理想的現象,只能說是市場吸引力不足而後繼無人。年輕人對投資的看法可能滲入一種原罪,認為投資就是邪惡,拒絕探討,就算個別有些想進入市場的人也不知如何入手。

優秀炒家聚集外匯市場 初哥練武之地

若從練武的角度來說,投資外匯比投資股票困難很多,但如果想修練絕世武功,就應該從外匯入手,因為外匯市場集中了全世界最優秀的炒家,而且市場瞬息萬變,投資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經歷過大生大死的循環,當投資者有機會原原本本地參透「生死玄關」,才有可能脫胎換骨,這些經歷就是以後賺錢的本錢。

股市卻相對容易得多,既可守,又可等,選擇又多,如果追求技巧就當然要找一個難一點的來開始,早一點受打擊、早一點失敗,才能早一點成功!如果你買了股票坐上十年八載,操作技巧上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只會蹉跎歲月。因此如果有志在這個行業中有作為的話,就要多做功課,期待自己有朝浴火重生。

豐盛金融資產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75&issue=201712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30

陸振球:超長線投資 買樓勝買股

1 : GS(14)@2018-01-06 10:04:23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330&issue=20180106



【明報專訊】2018年首星期港股恒指開紅盤升了895點,升幅接近3%,而昨天公布的中原城巿領先指數報165.02,按周跌0.36%,似乎今年首周股巿表現暫勝樓巿。當然,中原的樓價指數一般有約2至3星期的滯後,而投資股樓誰勝誰負,往往要較長時間才可下定論。

說到長線投資,朋友分析員李聲揚引述一項研究指出,以現存16個的富有經濟體系作綜合計算,若投資期長達150年,投資物業的總回報確實跑贏股市:在這16個經濟體中,1870至2015年的物業複合年均回報達7.05%,高於股票的6.89%,而債券投資更只有2.5%(圖1)。當然,以上結果並非說任何時間買入「磚頭」都會跑贏股票,也要看入巿的時間點,著名已故經濟學大師兼投資有道的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有名言:「長線而言,我們都死掉了。(In the long run, we're all dead.)」何况是150年?比如單以去年計,港股恒指便升36%,而中原樓價指數只升了15%,即去年港股跑贏港樓何止1倍!

投資既不可太短線,太長線意義也不大,不論股巿或樓巿,縱然長線必升,一個中型大浪也可以很嚇人,比方說現在不少人都說就算是1997年高位入巿買了樓,只要捱得住調整,到今年不單已返家鄉,更多數已大賺;不過,說這些話的人卻往往沒提及1997年後香港樓價跌近了六成多,一度跌了近七成,也不提不少人在負資產期間捱不住,物業變了銀主盤被人沒收了,之後樓巿回升也不關他們的事了。

政府辣招 扭曲樓價與交投關係

說到1997年的樓巿,匯豐證券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提及1997年至2011年前的香港樓價和二手交投量關係密切,即是樓價升時成交也升,樓價跌時成交也會萎縮,這是合理和容易理解,當二手樓巿興旺而多人買樓,便會推升樓價,相反人們看淡後巿而不願入巿,成交便萎縮並推跌樓價,但自2011年政府不斷出包括收緊按揭和買賣物業投資要支付高辣招稅後,便見到兩者關係脫鈎,變成樓價繼續不斷攀升,但二手成交卻一蟹不如一蟹(圖2)!

當二手巿場不斷萎縮之際,由於在辣招下因銀行不能借高成數的首期,買家便唯有轉投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一手巿場,以至一手巿場成交金額比例不斷攀升,在2006年時,一手成交金額只佔總成交的兩成多,但近年卻已升至高達45%(圖3)!同一時間,因買家焗住投入一手巿場,發展商也有恃無恐的狂加價,以至一手新樓的平均成交金額,和二手巿場的平均成交金額差距愈來愈大(圖4),對於發展商而言,政府愈加辣,他們便愈高興,因愈容易賺錢!

買家焗借發展商按揭 一手狂加價

可以說,政府推出辣招,完全是好心做壞事,反而令巿民被迫以高價在一手巿場買貴樓!其實,近日地產代理監管局(下稱地監局)因去年首11個月當局共收到11宗有關購買境外物業的投訴,因此發出一份有關香港境外樓花的執業通告,並於明年4月1日起生效,也可能因會好心做壞事。

地監局不管無牌海外物業代理 或好心做壞事

如細看地監局的通告內容,包括持牌代理須向海外物業及賣方進行盡職審查,限制廣告字眼,以及要向買家提供的銷售文件等,筆者留意到通告的尾段:「違反上述指引的持牌人可能會遭受監管局的紀律處分。地產代理公司及其管理層亦可能因未能設立妥善制度管理其業務而遭受紀律處分。」大家可注意到,地監局的通告只提及會對持牌代理進行紀律處分,但現時無牌代理,其實也可做海外物業的代理和銷售,那將來新執業通告正式實施後,只有攞正牌的代理受規管,無牌代理仍可繼續銷售,會否一來不公平,二來只會引誘有牌的代埋轉為無牌經營,出現「劣幣驅良幣」的情况,對消費者更不利?

■「2018股樓大作戰」投資講座

新的一年,會是股樓續升?還是要出現調整?《明報》將於2月3日(周六)舉行「2018股樓大作戰」投資講座,請來包括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以及《明報》投資版首席評論員張兆聰,一起分析經濟、股巿及樓巿最新形勢和探討如何部署,出席將可獲贈《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最新著作《樓巿解碼》乙本,名額有限,不容錯過。報名可到以下網址:

link.mingpao.com/52705.htm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875

趣blogblog:2018年必買股

1 : GS(14)@2018-01-08 00:28:15

■滙控現價息率是5厘,升見紅底,息率仍有4厘,可列為2018重倉股。資料圖片







今年第一篇blog題為《2017買股唔買樓》,繼而推薦買盈富基金(2800)以及港交所(388),兩者今年迄今分別升35%及24%。2017年將盡,明年心水股有五隻,年底前會逐一在fb及蘋果專欄發佈。首炮是滙豐控股(005)。上期blog講到,2005年至2006年間,香港加息9次,最優惠利率(P)更由5厘加到8厘,有網友問到期間港股以至樓價表現,由首次加息開始(2005年3月21日)到加息周期完結(2006年3月30日)期間,恒指由萬四點升至萬六點,升幅約14%,加息後三季,港股於06年尾衝上萬九點,較首次加息累升36%。至於樓價,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2005年首次加息開始為52.46點,加息累積三厘後報54.24點,升幅3%。加息後三季,CCL於2006年尾報53.94,較首次加息升不足3%。加息周期對股樓的影響,2005年當然未必適用十二年後的今日,但我仍然相信,2018買股唔買樓,基本因素不變,而對利率敏感對較高的滙控,將會重新成為恒指火車頭。滙控CEO歐智華今年曾明言,持續加息一直是集團等候的增長引擎,若美元、港元及英鎊短期利率回升至3、4厘,滙控每年額外收益可增加逾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而較早前財務董事麥榮恩在電話會議表示,集團旗下子公司仍坐擁約100億元美元過剩資本,倘各方條件配合又獲監管機構及董事會批准,「未來是可以支持作進一步股份回購」。可以預期,明年滙控很大機會繼續回購,加上利率攀升助力,收入盈利可保持可觀增長。彭博綜合券商預測,今年純利可達120億美元,明年股東應佔溢利則為136億美元,按年升約13%,派息則可望由去年度0.51美元,升至今明兩年的0.511及0.516美元,以現價78.55港元計算,股息率約5.1厘,為51隻藍籌股中第七高(見另文)。明年科網股能否繼續贏幾條街,揸住騰訊(700)的我唔敢沽,但現水平亦唔敢再加注。但滙控現價息率是5厘,升見紅底,息率仍有4厘。純計值博率,滙控會是2018重倉股。股榮
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9/20249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98

李志成:買樓好定買股好?

1 : GS(14)@2018-02-04 20:55:53

【明報專訊】近日恒指突破歷史高位後持續創新高,間中雖有調整,不過對比去年12月至今的累計升幅,調整幅度可謂微不足道。有見港股日日升,部分股評人認為,不少人或者都會心癢癢,想入市買股票。另一邊廂,樓市同樣旺場,觀塘住宅地皮高價沽出後,區內業主即反價賣盤,市場上又再掀起另一番破頂潮。有許多人都會問,若然想要作投資決定,到底是買樓好還是買股好?筆者認為要視乎讀者本身財政狀况及膽識,因為每個人的本金及承受風險的能力各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暫且在本欄分享一點個人心得。

有人認為股票投資本小利大,手續費低之餘,亦可以隨時換馬,轉身速度較買樓快。求穩陣的投資者,通常選擇風險較低的藍籌股賺息,若然夠眼光,買中騰訊之類的潛力股,長遠有望獲得可觀回報。而傾向買樓投資的人,假如搭上樓市順風車,不但可賺取物業升值回報,若單位出租,每月都會有淨現金流入,兼賺租金回報,即使港息有機會跟隨美國上調,相信步伐會較緩慢,業主仍可取穩定回報,再者,近日物業市場連環錄得高價成交,樓市見頂言之過早,料升值潛力仍在。

博取回報快的人,或者會認為買樓投資的利潤升幅慢,故寧願炒股票,有機會「扑中」股票,一日之間爆升幾倍賺錢離場。不過,正如老一輩說,有磚頭揸手比較有渣拿,樓價升可以沽貨、以小換大;而即使市况逆轉,出租單位都起碼有租金落袋。其一香港地租樓成本其實不低,與其幫人供樓,買樓自住至少有個自住私人安樂窩;房屋供應亦會增加,但就目前來看,樓市升勢預料持續,住宅物業仍是相對穩健及回報較高的投資。

香港置業行政總裁

[李志成]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99&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69

瑞信「買股變賣股」遭索償

1 : GS(14)@2018-02-04 23:18:26

【本報訊】內地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9月在美國上市,一名居於內地的工程公司主席為了認購和買賣阿里巴巴股票,同月在本港瑞信銀行開設證券戶口。翌月,他致電銀行職員以每股87.2美元的價格買入2萬股阿里巴巴,但職員卻將「買」聽錯為「賣」,在同一價位為他沽出2萬股。主席指若非職員出錯,他理應可以較高價錢出售相關股份,現入稟要求對方賠償,惟入稟狀未有註明索償金額。原告張星黎,控告Credit Suisse Ag。原告指他於2014年9月22日透過被告證券戶口購入29萬股阿里巴巴,翌月10日,他要求職員以每股87.2美元的價格買入2萬股,但對方卻在同一價格沽出2萬股,直至10日後他收到買賣信息才驚覺出錯。原告即聯絡經理反映,對方承諾進行內部調查,但至今仍未就該錯誤買賣作出修正。原告指被告職員違反責任,令他招致損失,而被告亦沒制定有效步驟去確保職員正確執行客戶買賣指示。案件編號:HCA236/18記者楊思雅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30/20290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03

鮑威爾聽證前夕 道指再飈200點 巴菲特:過去1年買股 蘋果佔最多

1 : GS(14)@2018-02-27 08:06:03

【明報專訊】聯儲局新任主席鮑威爾將於今天(周二)向眾議院作證,美股昨晚早段向上,道指曾升逾200點,美債和美元上漲。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昨在2.8厘水平。美匯指數逼近90。「股神」巴菲特昨向CNBC稱看好蘋果,其投資旗艦巴郡過去一年買入的股票,蘋果佔最多。當巴菲特被問及為何他仍用舊款的揭蓋式手機,他說因為自己不合潮流,倘自己也用了iPhone,反而預示蘋果手機的需求已經飽和。蘋果是巴郡的第二大持股,昨早段蘋果股價升1%,巴郡股價升1.7%。

近年市場有大量的量化對冲基金(Quantitative hedge funds)透過電腦程式,以商品交易顧問策略(CTA)進行交易,這類CTA交易大手買賣期貨及期權合約,追蹤短期趨勢,在升浪中買入,在跌市時沽空。不過在2月初環球股市升勢逆轉之際,此類CTA對冲基金錄得近17年來最差的月度表現。

CTA對冲基金2月表現 近17年最差

由於去年股市上揚,吸引CTA對冲基金大舉入市,使1月的股票基金錄得1987年以來最強勁的月度淨流入。但至2月初股市升勢突然逆轉,使追蹤趨勢進行買賣的對冲基金損失慘重。即使最近股市反彈,法興的CTA指數本月仍跌5.55%,是2001年11月以來最差表現。Wadhwani資產管理表示,在股市大升之後,CTA可能繼續買入,因此很容易在市况突然逆轉之際損手。部分CTA對冲基金的跌幅,顯著大於法興的CTA指數。

Man AHL價值11億美元多元化基金,在截至2月16日一個月內跌近10%,而AHL的Evolution和Alpha基金在同一時期跌約4%至5%。GAM的Cantab Capital、Systematica和Winton基金由月初至2月16日期間,分別跌9.5%、7.2%和5.3%。截至2月20日,Aspect Capital的多元化基金跌9.5%,Lynx Asset資產管理的趨勢基金跌12.7%。對冲基金經理Roy Niederhoffer旗下的基金在截至2月20日的一個月跌21.1%。由於2月初股市的跌幅頗大,大多數CTA對冲基金今年處於虧損。法興CTA指數自今年初以來跌逾2%。

私募基金現金太多 收購額增兩倍

反觀部分買空的非CTA對冲基金,例如Crispin Odey的基金,在2016和17年分別跌50%和22%,在今年2月的首兩周上漲5%以上,使其今年迄今的回報率略高於7%。不過環球跌市無礙投資者增加對CTA對冲基金的投資。德銀的調查顯示,10%的投資者計劃今年增加對CTA的投資。此外,Bain & Co.的數據顯示,私募股權基金正以金融海嘯前,最快的速度收購上市公司。去年的交易總額達1800億美元,幾乎是2016年的兩倍。交易量的增長,是2007年以來最大,部分由於這些私募基金現金太多,急需進行投資,倘市場基金狀况不變,料今年趨勢仍會持續。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69&issue=201802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