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菲特籲投資者棄債買股
1 :
GS(14)@2018-02-28 07:35:33【本報綜合報道】股神畢菲特(Warren Buffett)呼籲長期投資者在股票與國債兩者間選擇股票。畢菲特表示,由年初至今計,巴郡是股票淨買入者,又稱倘若要在持有30年期政府債和持有30年股票之間作出選擇,會在瞬間選擇後者,因股票將大幅跑贏債券。
高盛料美債息3.25厘
畢菲特昨接受外電訪問時,建議投資者繼續留在股票投資,因為通脹會對固定收入持倉的購買力產生負面影響。他又透露,去年買入最多的投資是蘋果公司的股份,指蘋果擁有非凡消費者號召力,iPhone是對消費者而言黏性很高的產品。另外,高盛預測在基本情境下,十年期美債息今年底將升抵3.25厘。惟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倘十年期美債息年底見4.5厘,美股屆時將錄20%至25%跌幅。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周二國會作證前夕,十年期美債息繼續回落,跌至2.838厘的差不多兩周低位。美匯指數跟隨美債息向下,昨最多曾跌0.4%,低見89.503。主要非美貨幣兌美元齊齊走強,美元兌日圓昨跌0.5%,見106.38的一周低;英鎊兌美元曾升0.7%,高見1.407,創逾一周高。英倫銀行副行長David Ramsde稱,鑑於英國通脹維持在3%與工資壓力上升,加息速度需較之前假設為快,言論支持英鎊。另歐元兌美元昨最多亦曾錄0.5%升幅,報1.2357。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7/20316752
陸振球:着眼收息 買股債勝買樓
1 :
GS(14)@2018-03-10 10:08:0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131&issue=20180310
【明報專訊】投資股巿也好,樓巿也好,不外乎着眼升值及收取的股息或租金回報。九倉(0004)日前公布業績,投資者除了關注其核心盈利增長了14%至157億元,也留意到集團披露在2017年下半年起再投資達705億元,當中255億元或36%投資於上市股票,255億元中六成或153億元投資於CME2(新經濟股份),其餘四成投資包括藍籌地產股組合及非地產的相關行業股份。
九倉主席吳天海解釋,除了買地起樓,集團也大手投資股票的目的是為資金「泊車」,因不能「守株待兔」再依賴買地收納土儲,在未能買到地皮下,投資地產股等為中期過渡投資方案,「變相買地,就先買股」,並指出本地地產股有三成以上折讓及有數厘股息。
本港地產股比房託折讓近四成
根據券商高盛研究,撇除房託以外,香港的主要地產股確有約接近四成的折讓(見圖1),筆者看一看九倉同系的會德豐地產(0020),股息率高於3厘,買地產股收息,遠比買地起樓乾手淨腳。如大家不善忘,應記得年前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便一再表示,買地產股好過買樓,當時亦指自已公司的股票較資產折讓四成以上,屬非常抵買,自己也身體力行不斷增持,其實對於一般投資者,買賣地產股更不用付高昂的物業印花稅。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近公布各類型住宅單位的最新租金回報率,其中面積431方呎以下最細類型單位,今年1月的租金回報率維持在2.7厘,實用面積431至752方呎的一般單位,同期回報率按月跌0.1厘至2.4厘。至於753至1075方呎單位,回報率維持在2.3厘的低位。同時,實用面積1076至1721方呎較大型單位,1月份租金回報率亦跌0.1厘至僅約2.1厘水平。最突出的是實用面積1722方呎或以上最大單位,租金回報率守住2厘7個月後,終在今年1月份跌至僅1.9厘,按月下跌0.1個百分點,其餘四類面積單位回報率都為歷來低位。
各類住宅租金回報遠低於美債息
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是名義租金回報率,買樓收租,還要支付管理費、差餉,維修及其他稅項,所以實際租金回報,大部分住宅單位的實質回報可能只略高或貼近2厘,豪宅更應只低於2厘,現在美元大額1年期定期存款也隨時有2厘,如買10年期美債,其孳息更高近2.9厘(如認為息口向上,更可買浮息償,日後利息上升,所收到利息也會上調),高於上述差估署公布的香港各類住宅租金回報率(見圖2)。
以上數據反映,如只是着眼於收息,買地產股,甚至只是買債,收到的股息或債息隨時都高於買樓收租的租金回報率,地產股也明顯存在資產折讓,不過,投資行為往往受偏好影響,只要擁有資金的投資者繼續偏好持有物業,樓價便繼續會有支持,雖然現時樓價已脫了大部分港人的購買力,但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最近出版的《林一鳴的投資世界》卻有分析指出,香港或可能有七成人買不起樓,但餘下三成最高收入的家庭,其購買力足以撐起樓巿。
最高30%收入人士樓價仍可負擔
林一鳴引述統計數據指出,截至2017年底,香港勞動人口約396萬人,就業人數385萬,交稅人口約185萬,他們的平均年收入為52萬元,餘下53%共211萬人口是不需要交稅的,扣除小部分有本事避稅的人(例如的士司機),估計大部分在該群組的人,年收入低於12萬,除非他們早已買入樓宇,或有其他不靠工作的收入方法,否則以他們賺取工資的能力,應該並非樓巿的參與者。林續稱,在其他需要交稅的185萬人,約100萬人的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50萬人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見圖3),即是說,對於最高收入的30%的香港人而言,樓價負擔便不如大家想像般辛苦。
祥益:新界西北二手樓價超銀行估價
昨天收到主力經營新界西北二手物業代理的祥益地產一份研究研告,根據該公司的成交紀錄,以及3家主要銀行的平均估價,再綜合數據計算成交價與銀行估價相差的幅度,以平均估價及成交價對比出同步值而計算出的「銀行估價指數」,自今年1月17日起,有關指數都出現正值,即反映該區二手樓的成交價都傾向高於銀行的估價。出現此一現象,可能是樓價升得過急,以致估價跟不上,又或銀行趨於審慎,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如情况普及化,買樓人士便要小心一點,因一旦銀行估不足價而買家又未能籌得足夠資金上會,小心會被迫撻訂。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