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網吧之死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6/57986.html

網吧開始消亡了,i黑馬認為這是時代必然。一家名為“極點”的網吧坐落於山西省太原鬧市的一條小巷中,15日下午5時,網吧內只有零零散散的七八個人。“現在來網吧上網的顧客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我 只能把網吧轉讓出去了。”這家網吧的經營者吳勇誠無奈的說。在網吧行業中已打拼10年的他,看著網吧內冷冷清清的境況,不免心生退意。據中國文化部於2012年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吧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吧數量為13.6萬家,比2011年減少6.9%。2012年中國約有1萬家網吧關門,這是自2004年以來網吧數量首次呈下降態勢。1995年,中國第一家網吧“3C+T”在上海成立,此後的近10年間,網吧如雨後春筍般遍布了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網吧行業迅速興起。2000年後,隨著網絡遊戲在國內盛行,網吧市場與日俱增。加之當時電腦價格偏高,使得網吧成為人們上網和玩網絡遊戲的首選場所,網吧行業進入鼎盛時期。吳勇誠的網吧於2003年在太原開業,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吳勇誠難掩欣喜。“當時網吧每天的客流量可以用爆滿來形容,尤其在下午5點以後排隊等待上機的人就有幾十人。當時來網吧的都是玩遊戲的年輕人。由於當時網吧利潤可觀,網吧市場日益競爭激烈,上網價格也一路下跌。從2005年的每小時10元人民幣已跌至現在的每小時2元。”和吳勇誠有著相同遭遇的“新動力”網吧老板喬鑫介紹說,現在網吧一年的房租要40萬元,每月人工工資3.5萬元,每月光纖寬帶費1萬元,電費也超過1萬元。此外隨著遊戲軟件更新愈加頻繁,網吧電腦硬件設備更新頻率也越來越快,每月成本至少要8萬元。與10年前相比,網吧行業的運營成本已翻番,而利潤卻在不斷下降。以前一臺電腦每天凈賺30元,如今利潤已不足10元。對此,太原市網吧行業協會會長李偉民說,網吧運營成本的上漲其實不算是致命因素,網吧客流量的逐漸減少才是導致網吧行業衰落的致命因素。作為多個產業的終端,網吧發展在宏觀環境上受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李偉民說,在政策方面,網吧實名制、未成年人上網監管、網吧多重監管、牌照停發等政策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網吧的發展。而在市場因素方面,網吧需求的降低是最大的因素。現在能夠介入互聯網的移動終端種類繁多,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上網並且能達到人們日常上網的基本需求,加上近幾年電腦成本逐漸降低,更多的網民選擇購置電腦在家上網,於是對於網吧的需求也逐漸降低。“現在來網吧上網的人主要是一些剛到外地沒有固定落腳之處的務工人員,還有一些則是喜歡玩大型遊戲的年輕人。”喬鑫無奈的說。在互聯網搜索太原網吧轉讓的信息每周都有更新,僅58同城顯示2013年12月的轉讓信息就有30多條。根據太原市文化局的統計,太原目前登記的網吧有670家,其中有80多家處於半停業狀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7月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例78.5%,而在網吧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比例則下降了5.5%。李偉民說,中國網吧現狀面臨下滑趨勢,加上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迅速崛起,使得網吧行業更加不景氣。雖然說起網吧行業的明天,超過八成的網吧經營者們都認為網吧行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夕陽產業,但是每個行業都自有榮枯時,網吧經營者需要根據目前市場的需求變化,來開發新的經營模式,這樣才能找到網吧行業的新出路。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中國新聞網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97

【敗局】網吧之死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6/57986.html

網吧開始消亡了,i黑馬認為這是時代必然。一家名為“極點”的網吧坐落於山西省太原鬧市的一條小巷中,15日下午5時,網吧內只有零零散散的七八個人。“現在來網吧上網的顧客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我 只能把網吧轉讓出去了。”這家網吧的經營者吳勇誠無奈的說。在網吧行業中已打拼10年的他,看著網吧內冷冷清清的境況,不免心生退意。據中國文化部於2012年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吧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吧數量為13.6萬家,比2011年減少6.9%。2012年中國約有1萬家網吧關門,這是自2004年以來網吧數量首次呈下降態勢。1995年,中國第一家網吧“3C+T”在上海成立,此後的近10年間,網吧如雨後春筍般遍布了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網吧行業迅速興起。2000年後,隨著網絡遊戲在國內盛行,網吧市場與日俱增。加之當時電腦價格偏高,使得網吧成為人們上網和玩網絡遊戲的首選場所,網吧行業進入鼎盛時期。吳勇誠的網吧於2003年在太原開業,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吳勇誠難掩欣喜。“當時網吧每天的客流量可以用爆滿來形容,尤其在下午5點以後排隊等待上機的人就有幾十人。當時來網吧的都是玩遊戲的年輕人。由於當時網吧利潤可觀,網吧市場日益競爭激烈,上網價格也一路下跌。從2005年的每小時10元人民幣已跌至現在的每小時2元。”和吳勇誠有著相同遭遇的“新動力”網吧老板喬鑫介紹說,現在網吧一年的房租要40萬元,每月人工工資3.5萬元,每月光纖寬帶費1萬元,電費也超過1萬元。此外隨著遊戲軟件更新愈加頻繁,網吧電腦硬件設備更新頻率也越來越快,每月成本至少要8萬元。與10年前相比,網吧行業的運營成本已翻番,而利潤卻在不斷下降。以前一臺電腦每天凈賺30元,如今利潤已不足10元。對此,太原市網吧行業協會會長李偉民說,網吧運營成本的上漲其實不算是致命因素,網吧客流量的逐漸減少才是導致網吧行業衰落的致命因素。作為多個產業的終端,網吧發展在宏觀環境上受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李偉民說,在政策方面,網吧實名制、未成年人上網監管、網吧多重監管、牌照停發等政策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網吧的發展。而在市場因素方面,網吧需求的降低是最大的因素。現在能夠介入互聯網的移動終端種類繁多,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上網並且能達到人們日常上網的基本需求,加上近幾年電腦成本逐漸降低,更多的網民選擇購置電腦在家上網,於是對於網吧的需求也逐漸降低。“現在來網吧上網的人主要是一些剛到外地沒有固定落腳之處的務工人員,還有一些則是喜歡玩大型遊戲的年輕人。”喬鑫無奈的說。在互聯網搜索太原網吧轉讓的信息每周都有更新,僅58同城顯示2013年12月的轉讓信息就有30多條。根據太原市文化局的統計,太原目前登記的網吧有670家,其中有80多家處於半停業狀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7月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例78.5%,而在網吧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比例則下降了5.5%。李偉民說,中國網吧現狀面臨下滑趨勢,加上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迅速崛起,使得網吧行業更加不景氣。雖然說起網吧行業的明天,超過八成的網吧經營者們都認為網吧行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夕陽產業,但是每個行業都自有榮枯時,網吧經營者需要根據目前市場的需求變化,來開發新的經營模式,這樣才能找到網吧行業的新出路。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中國新聞網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8

2013年那些小敗局:從10類典型公司開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8/58030.html

i黑馬推出的小敗局欄目,反響巨大。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再站起來。讓創業者得到更多反思和借鑒,有勇氣再出發,是失敗案例帶來的巨大意義。日前,IT桔子對10種類型的失敗公司做了梳理,他們有明星公司、內部創業和孵化公司,也有無人問津、很少被人知道的草根公司。從它們身上我們又能得到哪些教訓?1、團購網站陣痛:24券、拉手網等從2010年開始的團購、到2013年有些格局初定,在美團網高調宣布單日(2013年12月31日)銷售額突破1億元的背後,有多少團購網站關閉、黯然落幕。在2013年的失意者包括24券、拉手網等,當然還有各地大大小小的團購,畢竟“千團大戰”是曇花一現。24券是曾經的團購大佬、常年位居銷售額TOP10,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外部面臨業績壓力、內部面臨和股東的矛盾,最後在2013年1月正式關閉網站。拉手網是同時期的另外一家團購巨頭、銷售額曾多次位居TOP3,也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先是創始人吳波離職、在2013年重新創業;然後是拉手網取消IPO、內部裁員、業務調整和布局O2O等,拉手網的2013年也是陣痛之中。團購領域的創業,太值得我們反思,短短3年,多少資金、多少人力,失去理性的躍進背後,終歸承載不了現實的殘酷。2、短租陣痛和水土不服:愛日租和團購一樣,短租是另外一個急上急下的細分領域,用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業不要盲然跟從、國外的模式不是可以簡單複制的,尤其是需要和線下打交道的。愛日租曾是國內短租市場的明星公司,由德國Rocket Internet投資設立,這家機構一貫的風格是快速複制成功的互聯網項目、然後將其投放到市場空白的國家和地區,運作到一定規模後再將其高溢價賣出。承載著Airbnb模式的愛日租在中國市場曾高打高舉,終歸“水土不服”在2013年7月關閉網站。3、不合理的終歸不會長久:街庫網存在的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不會長久存在。互聯網領域中,O2O是個艱難的行業,即便互聯網影響線下領域越來越深入,但仍在很早期,如果創業公司再浮誇、不實在,基本上失敗是必然的。街庫網是個典型的公司,從O2O出發致力於為線下本地生活服務商家提供綜合營銷和推廣服務,並在2012年5月高調宣布獲得1億元A輪投資、2013年2月宣布獲得2億元B輪投資,最終在資金鏈斷掉、創始人扯皮、不斷減縮業務和裁員的過程中關閉網站,真讓人唏噓不已。4、模式不會支撐公司的發展:襪管家所有的公司都要回歸到生意的本質,互聯網不是概念、模式堆積起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波波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中,總會將自己與某個概念、模式關聯起來,最終這些公司很容易成為先烈或墊腳石。襪管家可以作為例子來看,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剛開始主打包年或包月訂購服務,按照約定的周期、為用戶快遞商品;而後推出“在線撒嬌”功能,讓女性用戶邀請合適的對象為自己的購物車買單;後面又推出“襪子包年無限裝服務”,類似於自助餐,用戶可以一次購買、全年不限量地領取襪子……不可否認的是,襪管家極具想象力,做了很多創新或人性化的探索,但終歸在實際的銷量、電商最為重要的現金流中倒下來,2013年5月關閉了服務。5、生命周期4個月的公司:牛窩網這是2013年度IT桔子所收錄的公司中,生命周期最為短暫的公司:2013年6月牛窩網在上海成立,據稱獲得3億元投資;8月份官網還顯示大力招商,通過大尺度的廣告營銷、業內挖人;10月份牛窩網就宣布關閉,從開始到結束僅僅4個月時間,一時讓業內瞠目結舌。家居建材O2O領域,有多少機會,事在人為。2013年我們看到美樂樂家居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酷漫居獲得天圖資本1億元B輪投資,再對比牛窩網,不想說這個行業沒有機會,只能說難度很大、步履蹣跚、稍有不慎就失敗,盡早決定關閉也好。6、堅守6年的磨礪:億佰購物前面講到生命周期短暫到4個月的公司,這里介紹發展和摸索了6年的公司――億佰購物,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信用卡分期購物服務商,曾獲得“2011年21世紀中國最佳商業模式獎”,在成立之後很快就獲得戈壁投資1000萬美元A輪投資,而且每年的銷售額也都在億元以上,不過潮退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2013年億佰購物先後被曝出拖欠供應商貨款、拖欠消費者商品等,最終在6月份關閉服務。7、不是每次轉型都能成功:西米網一家典型的(或者說更多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是這樣的:草根團隊、起步資金很少、沒有VC投資、不斷調整和轉型業務、活下去……並非我們所看到的媒體報道的很容易拿到投資、很快速地成長等。西米網是一家典型的創業公司,2008年從8000元起家做零食電商、小成本運作、很快做到一年700萬元的收入,然後擴張中出現成本控制問題,包括開設實體店、自建倉儲物流等,在現金流無法支持成長的時候2011年10月西米網宣布謝幕和轉型。在2012年西米網重生,轉型做午餐外賣,不過並沒有成功,在2013年關閉該業務,創始人轉型做Blueface藍顏面膜、進入一個新的行業,西米網的域名也再也打不開。8、再賺錢的領域也有失敗者:5分鐘、天空堂等遊戲公司遊戲行業,生動地詮釋著“創業如遊戲”,即便在這麽賺錢的行業、在這個帶來最多財富新貴的領域,2013年也有不少遊戲公司黯然關閉。五分鐘曾是社交遊戲的新貴,“開心農場”玩法的首創者,後面沒有把握住QQ空間和微博等社交遊戲平臺的機會,從2012年到2013年面臨著很大的困境:裁員、業務轉型失敗、資產清算等,最終在2013年1月正式關閉。北京天空堂科技是一家網頁遊戲公司,2012年11月剛獲得數碼視訊1760萬元的投資,不過2013年就面臨很大的困境,遊戲《軒轅群俠傳》、《精靈王國》先後關閉服務器停運,出現停業欠薪的問題。2013年最為火熱的手機遊戲也如此,除開Gree中國公司關閉外,創業公司這塊也有不少公司關閉,尤其是在手遊運營成本不斷增高、巨頭渠道壟斷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也會有洗牌的陣痛。9、大公司孵化創業的難處:皆喜網、盛大創新院等體制內創業並不容易,不過國內互聯網大公司仍在不斷通過內部孵化的方式、進行新業務的開拓和發展,期待“大象也能飛起來”,但大多數情況下、大公司真的很難孵化出創業公司。皆喜網成立於2012年,是人人網旗下的一站式婚禮籌備服務平臺,在2013年7月停止運營。此前人人旗下停止的項目包括風車網。盛大創新院成立於2009年,肩負著盛大新業務探索、孵化金雞的使命,可惜2012年-2013年也面臨著很多困境,奇遇、樂眾ROM、微酷等項目不斷關停和調整,在2013年也黯然落幕。10、傳統公司進軍互聯網的痛楚:半邊天、愛顧商城、飛虎樂購、萬家摩爾等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是這幾年互聯網創業新公司的主旋律,很多傳統公司開始大力進軍互聯網,推出各類新服務,尤其是在零售、電商等領域,遺憾的是,這不是那麽容易的,互聯網思維並非一朝一夕。2013年很多傳統公司在互聯網業務遭遇著困境:永輝超市旗下的生鮮電商網站“半邊天”上線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線;富士康旗下的電商網站“飛虎樂購”也進入清算階段,面臨倒閉;華潤集團旗下的網上商城“萬家摩爾”宣布停運;海爾集團與英國零售商Argos聯合組建的電商網站“愛顧商城”宣布解散,正式運營不到3個月……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盤點2013年的失敗公司,並非譴責,也不是要做事後諸葛亮,只是想記錄、不想讓我們遺忘或者淡忘,畢竟從失敗案例中所學到和領悟到的,遠遠比學習成功案例更為有效,也更為深刻。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文飛翔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42

【敗局】每克拉美夢斷5.1億IPO 高成本摧垮平價模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9/58056.html

從豪言IPO上市,到「下嫁」即將沒落的上市公司浩寧達,身處白富美行業的鑽石銷售商每克拉美實現了180度的大轉彎,債務危機讓「看上去很美」的每克拉美不得不在資本市場低頭。身為智能電表製造商的浩寧達跨越行業鴻溝,擬併購鑽石銷售商每克拉美,以實現雙主業格局。本次交易標的資產每克拉美100%股權的預估值為51142.74萬元,經交易各方初步確定交易價格為5.10億元。為此,公司擬分別向每克拉美總裁郝毅、天鴻偉業、廣袤投資發行1184.43萬股、673.50萬股和464.48萬股,共計約2322.40萬股股份,發行價格為21.96元。不過,看似娶了「白富美」的浩寧達,將不得不為每克拉美的高額債務買單。而每克拉美由於量販式的平價銷售模式,一度在行業內引起巨大爭議;此外,鑽石行業的巨大風險,能否被「門外漢」浩寧達所消化,這一切將為投資者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本文來源於《中國經營報》,i黑馬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債務纏身2012年7月,郝毅聲稱每克拉美將大力拓展國內市場,未來將會在全國開100家實體店,並將專註大客戶理財服務,計劃在兩年後上市。不過不到兩年,由於極高的負債和存貨,郝毅不得不「收回」當年的豪言,以下嫁他人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數據顯示,每克拉美2011年和2012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了89.67%和84.10%。截至2013年9月30日,每克拉美的總資產為4.5億元,負債總額為3.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2.02%。截至2013年9月30日,每克拉美的存貨為3.66億元,較2012年度增加了44.31%,佔資產總額高達80.58%。另外,公司的流動比率也在2倍以下,2011年度至2013年前三季度分別為1.04倍、1.09倍和1.15倍。對此,浩寧達在公告中的解釋是,「最近三年,每克拉美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主要通過銀行短期借款和股東借款等債務融資來滿足企業擴張中的資金需求,因此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由於所在行業具有存貨量大、存貨價值高等特點,標的資產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較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存貨高企確實是鑽石銷售企業的行業現狀,由於資金回收期長,鑽石行業的融資成本和債務成本通常是很高的。「不過,像每克拉美這麼高的負債率確實不正常,這是其早期控制人為了防止股權旁落,大量採用債券融資所致。而當每克拉美的債務增長率超過了其利潤的增長率時,償債壓力自然凸現出來。」業內人士分析道。被迫「賣身」2011年9月,郝毅稱,2010年元旦才開張的每克拉美當年就實現了盈利,公司已經拒絕了來自聯想投資等多家知名公司伸出的橄欖枝,此後兩年內每克拉美只接受債權投資。當時,郝毅認為,出售股權對未來公司資本運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2014年以前每克拉美不會考慮股權投資。郝毅稱當時每克拉美已經獲得了5億元的極少數個人的債權融資,並承諾無底線支持每克拉美,利息與銀行貸款差不多,其完全有能力去償還。到2014年,每克拉美才會考慮進行股份制改造,為登陸資本市場做準備。或許正是這5億元債權融資壓倒了每克拉美,成為其高負債率下最大的一筆債務。這也成為郝毅不接受股權融資最大的代價。不過,一年之後,每克拉美最初的創始人股東之一萬子紅卻帶領原班人馬另起爐竈,並創辦了一個名為全城熱戀的鑽石品牌商場,這支離職團隊正悄然打造另一種全新商業模式。而其本人表示離職原因為「與其他董事會成員就商場經營方向意見不統一」,彼時,萬子紅僅出資20萬元,所佔股份僅為1%。不過,創辦全城熱戀之後的萬子紅,卻驚人地將鑽石行業暴利之說全部公之於眾。「以一枚零售價在1萬元的鑽石為例,行業的平均出廠價即成本,其實只有1/3,也就是3300元左右。」彼時,萬子紅的鑽石暴利說一度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郝毅於萬子紅離開之前出資500萬入股,隨後郝毅通過一系列股權受讓,最終出資1500萬元,獲得每克拉美75%的股份,成為每克拉美的實際控制人,其他股東只剩下天鴻偉業。2011年2月,郝毅雖然迫於資金需求,向廣袤投資出售了29%的股權,但是郝毅仍然手握51%的股份,掌握著絕對控制權。此後,每克拉美通過債權融資加速開店,以及三位股東之間等比例的增資入股,將出資額擴大至3800萬元。2012年5月,萬子紅創辦的全城熱戀鑽石商場在香港借殼中國公共醫療成功上市。在業界,全城熱戀與每克拉美的模式最為相似,且比每克拉美晚一年成立。每克拉美卻因債權融資,始終背負著高額利息。高成本摧垮平價模式最初,每克拉美打著「一樣的鑽石,一半的價格」的廣告語,迅速地闖入了業界。據媒體報導,僅在2010年的前半年,每克拉美在品牌營銷上投入了1600多萬元。一些業內人士、媒體對他們的廣告評估卻認為投入應該有五六千萬元之多。2011年9月,郝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鑽石行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要從三種情況來看,一種是高端奢侈品品牌的高利潤,一種是香港品牌也有較高的品牌溢價,第三種就是每克拉美的量販式經營。對於每克拉美來說,薄利多銷首先要做到快速擴張、跑馬圈地。業內人士分析,每克拉美縮短了傳統珠寶商的中間環節,直接從上線選取裸石、自行加工設計,並採取直租方式摒棄商場的高昂的扣點等費用──這使得中間成本降低很多,而這也就其在北京的「紅海市場」中,以超低價殺出「藍海」的制勝法寶。不過,每克拉美引以自豪的快速擴張的模式備受業內人士批評。深圳一家從事婚戒定製的鑽石公司的市場總監告訴記者,每克拉美的營銷模式違背了鑽石屬於奢侈品的行業的基本規律,鑽石行業資金佔用成本高,即使像周大福這樣的一線品牌,其年利潤率也只有20%,像每克拉美這樣的靠低價策略、巨額營銷以及搶佔一線商圈的銷售模式,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像這樣不計成本地擴大市場,其負債率必然居高不下,因此其極為不看好每克拉美的低價跑馬圈地模式。該市場總監認為,相比其他模式,每克拉美這種大型量販式賣場的運營成本並不低。首先,這些賣場的面積都非常大,雖然這些商場都沒有開在一線商圈,卻都開在一線城市,房租是其一筆巨大的成本。其次,商場面積越大,鋪貨量就越大。再次,廣告成本與人力成本也是這種大型店舖不可忽略的費用。每克拉美們雖然通過壓縮產業鏈長度達到了降低終端零售價的效果,卻也拖累於高昂的運營費用。而每克拉美的低價銷售策略又減少了總體收入,這種靠高成本營銷、低價銷售的平價模式,雖然最終獲得了市場份額的增加,卻讓自身不斷背負債務負擔。上市公司浩寧達收購每克拉美或許是看中其近年來其火熱的營銷模式掀起來的知名度。不過鑽石珠寶行業發展了數百年,其奢侈品屬性使得其品牌價值屬性大於其價格屬性。在業內早已有了一線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品牌的區分,後來者若想靠低價模式迅速佔領市場,承受的將是巨大的債務負擔。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4

【敗局】俏江南遭“強賣”誰賺誰賠:鼎暉收益率僅趕上余額寶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68.html

雖然兩次“被收購”傳聞,張蘭都態度微妙、含混不清。然而資本市場的事情往往非黑即白,商務部的“放行”或許意味著這場“被收購”事件已是板上釘釘。2014年年初,臨近春節,高端餐飲佼佼者俏江南沒有因為佳節將至而門庭若市,卻因為一則將被收購的消息,鬧得“年關難過”。近期,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消息,私募CVC收購俏江南的案件獲得“放行”。吊詭的是,有別於一般交易獲通過後交易雙方喜大普奔的熱烈情緒,被收購方俏江南創始人張蘭淡定中透漏出的婉轉的否定情緒令人摸不著頭腦:“在這個事情上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發言權,人家基金想怎麽宣傳也是人家的事情。我們並沒有簽署協議,如果我們簽合同了,我會第一時間給你打電話。”張蘭這一態度並不難以理解,早在10月份的時候,傳出一直籌備港股上市的俏江南要被CVC“搶親”的時候,張蘭即毫不客氣的回應:“完全不屬實。”時隔三個月,卻傳出商務部的官方認可,豈不是自扇耳光?然而,張蘭的“我們沒有簽署協議”的說法遭到了廣泛質疑,長城證券並購部總經理尹中余介紹表示,“從並購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必須是正式並購協議簽訂之後,商務部方面才會受理”。只有雙方簽了並購協議之後,才會去申請。如果商務部審批通過之後,這個並購應該就落實了。另有業內人士也解釋道,“想要通過反壟斷審批的話,一定是有正式並購協議的。如果只是意向的話,商務部不會受理。”那麽俏江南張蘭,這位性格豪爽奔放的女掌門到底是鬧哪樣?“從張蘭前後兩次對‘被收購’消息的反應來看,我認為,以鼎暉為代表的投資機構與張蘭極有可能出現了矛盾。”有業內人士這樣猜測。這種猜測並不奇怪。雙方的梁子一早就結下了。鼎暉要單方面履行對賭協議?張蘭學費交大了無論是去年10月份CVC收購事件剛露端倪,或是今年年初商務部的“放行”通知,兩次張蘭應對的態度都相當被動。這種被動與俏江南與鼎暉2008年的對賭協議有關。2008年俏江南中標奧運競賽場館餐飲供應服務商,極大提升了它的品牌知名度。在此背景下,張蘭和她的俏江南與資本市場出現交集,只是時間的問題。張蘭在老鄉―楓谷投資合夥人曾玉和易凱資本王冉撮合下,初識了鼎暉創投的合夥人王功權,據說兩人性格投契,相談甚歡,這對張蘭而言,是她創業生涯中非同尋常的時刻―俏江南首次被“明碼標價”,而且市場估值高達20多億。為了獲得發展資金,註冊資本金僅為1400萬的俏江南引入了鼎暉創投,鼎暉當時註入約2億人民幣,占有俏江南10.5%的股份。投資條款中設有“對賭協議”:如果非鼎暉方面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年底上市,那麽鼎暉有權以回購方式退出俏江南。當時籌謀擴張、如日中天的俏江南對這項對賭協議不以為意。然而從2011年開始沖擊上市的俏江南,卻接連在A股、H股碰壁,五年過去了,鼎暉投資的高回報預期成為了黃粱一夢。賬期將至、急於脫身之下,與張蘭撕破臉,想單方面抱住CVC這個“大金主”的大腿是極有可能的。而雙方的貌合神離早在2011年8月一次公開采訪中便埋下了伏筆,采訪中張蘭發泄了她的不滿,認為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失誤,毫無意義,還曾早就想清退這筆投資,但鼎暉要求翻倍回報,雙方沒有談攏。此事發酵成“張蘭炮轟鼎暉”。而當年的投資人王功權,已在3個月前高調通過微博宣布“私奔”。張蘭懊惱的理由是:“他們什麽也沒有給我們帶來,那麽少的錢占了那麽大的股份。就當我們交了學費吧。”這句話引起了著名的“交學費風波”。當時賽富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還揶揄道:“不知鼎暉當年是否拿了把刀架在了俏江南的脖子上了簽的約。若那樣,這場婚姻就一定是鼎輝的不是。若當年鼎輝的投資合約不是武力相挾的城下之約,那麽這樣的譴責及翻盤就顯得太缺乏商業的基本誠信了。”閻焱後來在雷士照明也上演了基金投資人對創始人的逼宮,這自然是後話。毫無疑問,張蘭彼時與鼎暉劍拔弩張的關系也多少是資本與創始人複雜關系的寫照。然而,據稱,當時張蘭清退鼎暉投資的意願被對方雙倍回報的要求嚇退而不了了之。雖然之後,傳聞雙方“一笑泯恩仇”、“冰釋前嫌”,但如今看來似乎也只是傳聞而已。此次傳聞CVC將以3億美金購買俏江南69%的股權,張蘭控制權旁落之余,這筆買賣未必合算,張蘭的“學費”可謂交大了。鼎暉收益率僅趕上余額寶要讓鼎暉重新選擇一次,估計不會再有08年2億人民幣註入俏江南的“壯舉”了。對於張蘭所說的鼎暉“那麽少的錢”拿到了“那麽大的股份”,當年也參與了競價入股俏江南的一家機構的內部人士表示,當初他們自以為出了高價,沒想到鼎暉的出價幾乎是他們的三倍。雖然這位人士沒有說多少錢多大股份,但是他說,當時俏江南的財報是未經審計的。08年時鼎暉用2億元換的了俏江南10.5%的股份,那麽俏江南的估值為19億元。而2013年如果CVC用3億美金獲得69%的股權,這也就意味著俏江南的估值為26億元,每年回報率僅為6%,和余額寶差不多的回報,也難怪鼎暉要退出了。而對於鼎暉投資當年一擲兩億的大手筆都覺得是“那麽少錢”的張蘭而言,如果按照CVC給出的價錢賣出俏江南就“虧大了”。“如果交易價格如2013年10月所傳,這對俏江南和張蘭來說,並不是一樁特別稱心如意的交易,張蘭的否認因此也並不意外。”多位分析人士如是說。如果CVC以18.3億元(3億美元)獲得69%股權,意味著俏江南估值僅26億元。2008年時俏江南僅有40余家門店,而截至2012年底,俏江南門店數已經拓展至71家直營店,2013年又新開了10余家門店。另外,鼎暉未直接涉足俏江南經營,如與CVC協議確實涉及69%股權,張蘭將失去她一手創辦的企業控制權。事實上,在高端餐飲行業“寒冬”之際,CVC的出價也引起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俏江南現在的年凈利潤大約6000多萬元即1000萬美元,如果按照市盈率20到30倍計算,現在市值也就是2億~3億美元,而CVC以3億美元只收購其69%股份,俏江南的總市值將達到4.35億美元,CVC會做這種吃虧的事嗎?”CVC斬首收購:一石二鳥據行業人士介紹,CVC原是花旗集團的子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和人脈。CVC官網顯示,多年來CVC募集金額500億美元(包括CVC Credit Partners),投資者投資於其封閉式投資基金當中,年期通常長達十年或以上,位列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在歐洲和北美,CVC迄今共完成了逾250個公司收購項目。在亞太地區,其中包括大中華區、東南亞區、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CVC至今共完成了逾30個公司收購項目。目前,CVC正通過CVC五號基金(Fund V)和CVC亞太三號基金(Asia Pacific III)繼續進行投資。CVC列出的數據表示,CVC亞太基金、CVC亞太II號基金和CVC亞太III號基金累計規模達68.45億美元。來自歐洲的CVC集團公司對收購餐飲業有偏好,去年曾以4億歐元購買全球最大的湯品制造商金湯寶的歐洲簡餐業務。更為重要的是,目前CVC的高級顧問是有著“紅籌教父”稱謂的梁伯韜。梁伯韜1988年創立百富勤投資有限公司,1992年百富勤集團因率先安排三家中資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而聲名大噪。2001年到2006年,梁曾任花旗集團投資銀行亞洲區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被認為在內地和香港都有極為廣泛的人脈,善於引導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然而,一旦交易成行,俏江南將徹底改朝換代,再上市也跟失去控制權的張蘭沒關系了,CVC的收購可謂一石二鳥。或許會有不甘心者舉出大批收購之後,資本與管理層和睦共處的例子。然而從CVC往日收購案例來看,這點可能性非常小。CVC在歐洲的名聲並不太好。英國《泰晤士報》曾用“詭異”(secretive)一詞來形容這個管理著260億美元的私募大佬:“要是CVC來敲你公司的大門,你以後的日子就會過得很郁悶了。它總是能發現一些你從來不知道的問題,它在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總是‘你很糟糕’。這並非CVC首次涉足中國,早在2007年,CVC收購珠海中富29%的股權獲批後,其亞洲董事總經理曾多次公開表示“投資期不會少於三年”、“我們不是美式收購,不會換掉管理層,是歐式做法,與管理層合作。”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收購獲批次日,珠海中富董事會全體6位董事和4位高管全體請辭,同時,兩位監事會成員也請辭。對此,CVC方面只說是“正常人事變動”。這樣的行事風格也令很多企業膽寒。CVC亦毫不掩飾它在中國進行“斬首”式收購(收購行業龍頭企業)的決心。2007年時任亞洲董事總經理何誌傑說:“珠海中富是飲料包裝行業的龍頭。CVC下一步在中國的計劃也是收購有行業代表性的公司,特別是能源類、消費、機械等行業。”結語雖然兩次“被收購”傳聞,張蘭都態度微妙、含混不清。然而資本市場的事情往往非黑即白,商務部的“放行”或許意味著這場“被收購”事件已是板上釘釘。任何模糊的表態對於今日式微的俏江南都已經於事無補。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方雅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6

【小敗局】Outbox創新公司之死:給創業者血淋淋的教訓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46.html

去年三月參加SXSW時,在Outbox的德州奧斯丁總部,見到了滿懷夢想,想改變傳統郵件產業的共同創辦人艾文貝爾(Evan Baehr)。 不到一年後,卻突然收到他的郵件,表示Outbox將正式吹響熄燈號,原因在於即便有再多的熱情,但Outbox始終找不到適合這個產品的市場。Outbox 的想法很簡單。一個月五美元,你可以在網上註冊一個Outbox的帳戶,然後Outbox的員工會到你家收信,將這些信拿回Outbox總部,開信、掃 描,然後用戶就可以上網看這些信件。這麽做,艾文貝爾表示用戶可以取消訂閱固定收到的垃圾郵件,同時還可以要求將某些實體信件遞送到你的住址。        艾文貝爾認為,藉由所有郵件電子化,如果他們能夠找到足夠的用戶,許多銀行就會主動跟他們聯系,提供電子帳單的服務。(雖然現在幾乎每間發卡銀行都已經提供自己的電子帳單)       抱薪救火種下惡果       效 率低落與官僚氣息充斥,導致美國民眾心目中的郵政系統評價相當低。有次從亞馬遜網 上訂的一本書透過美國郵政USPS寄出,結果寄丟了。郵局網站上只有一個免費電話,寫了投訴信也毫無用處,只說信件已經投遞成功。用戶得到自己住址所在的 郵局去詢問當地派信中心的電話。接電話的人只能代為傳話給負責發信的郵遞員,包裹上本應追蹤去向的條碼形同虛設,打了一周的電話,完全沒有下落。最後一怒 之下,寫信跟亞馬遜說東西寄丟了。亞馬遜二話不說,隔天立刻重新寄出包裹,並且附上一封道歉信。       對於這個虧損連連、為人詬病的郵政系統,Outbox不是想要顛覆它,而是想在這個系統上添加服務。一般在國內的平信需要三到四天才能寄達。如果用了Outbox的服務,由於一周只收三天信,可能要花上四到五天的時間才能看到自己的郵件。       Outbox 不是重新塑造郵件服務,而是讓原本沒有效率的郵件服務更複雜化。它們宣稱,藉由將實體郵件電子化,可以讓你更有效率的管理帳單。然而,用戶收到的並不是可 以直接上網付款的電子帳單,而是實際帳單的圖片,而且用戶還得登入Outbox的網站或是應用程序才能看到。       理想很美,現實很殘酷。       Outbox宣稱,直到最後,Outbox有超過兩千名用戶,全美有超過兩萬五千人加入等候名單,用戶取消訂閱了超過100萬個垃圾郵件發信人,掃描了超過150萬頁,並遞送超過25萬個郵件包裹。Outbox還說自己回收的紙張高達30噸,足夠覆蓋86個美式足球場。       在 郵件中,兩名創辦人感性地表示,一度Outbox受到許多媒體的註意。似乎好像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這間小小的公司,曾經在路上看過郵箱造型的送信車,或在媒 體上看到有關Outbox的報道。在他們聘請第三方所做的全國調查中,他們發現全國有10.1%的人曾經聽過這間公司,即便他們只在德州奧斯丁與舊金山服 務大約2000名用戶。       數字不會說謊       然 而名氣大對這間創業公司並沒有帶來多大好處,甚至可以說是自掘墳墓的開端。在去年六月籌募了五百萬美元的資金後,他們決定擴大服務群眾,並將正在等候名單 上的4000名舊金山居民當做下金蛋的鵝。Outbox的算盤是這樣的,如果能夠成功吸引當中的多數人,並擴大營銷規模,同時估計成功招募一個用戶的開支 大約在20美元,他們認為如果能夠控制在這個金額,那麽這樣的商業模式應該可以接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向等候名單上的用戶進行更密集的電郵調查後,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接受這個價格。當Outbox團隊試圖將招攬用戶的範圍擴大到等候名單之外,卻找不到可以複制並且夠大的招募渠道。在衡量過所有必須花費的開之後,發現獲得每名新用戶的開支竟高達50美元。       在市場營銷無法有所突破的同時,現有用戶的分散程度又沒有變化,讓Outbox團隊必須花上比預期高兩倍的開銷來服務客戶。他們算過,即使在最密集的收發信件路程上,也比盈虧打平的目標高出兩成。       知道何時該放手       對於創新企業,很難知道何時該放手。的確,對於多數的創新企業來說,本質上就是要克服各種不可能的任務,對Outbox來說,他們認為自己打造的團隊正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即便有再多的熱情,找不到適合這個產品的市場,這個終極挑戰註定是失敗的命運。艾文表示,在做出沈痛決定的最後幾個月里,他們終於平靜地接受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對於過去的努力卻得到這個令人傷心的結論,艾文貝爾也向創業人士分享了幾個自己的深切體認:       龐大、複雜的系統看起來似乎是愚公移山,但其實並非如此。這個系統也是由像你我一樣的人慢慢打造出來的。       大型政府機構與大公司最大的資產就是時間,但這點剛好是創新公司所極度缺乏的。你可能認為政府機構是完全、發了瘋似的守舊與停滯不前;你錯了―其實更糟。如果你不能找到一個能解決需求的硬件解決方案,自己動手打造它,其實沒有那麽難。       滿足用戶的需求是耗時又困難的事情,但非常值得。生命太短,你應該要努力追求你有熱情的事情。       Outbox 的兩個創始人在努力了兩年後,面對自己的失敗,他們引用了作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一句名言,”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請賜給我能夠平靜接受的坦然;對於能夠改變的現實,請賜給我去改變的勇氣;最後,請賜給我能區別兩者 的智慧。”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鐘婉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9

【小敗局】一家擔保公司臨終遺言:民企最怕信貸政策過山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41.html

“我這算是從天堂到地獄了吧?”南京鑫信擔保集團(下稱“鑫信擔保”)董事長付樹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起自己的經歷,圓臉上依然有習慣性的笑容,但一個接一個的電話,卻不斷透露出他的煎熬和焦灼。  鑫信擔保是南京最大的民營擔保公司,幾年前高峰時期年對外擔保總額近40億。如今,隨著“4萬億政策”的退潮和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其數百家客戶紛紛陷入困境,有多家企業破產倒閉或者老板跑路。  三年來,付樹兵的客戶中有十幾人死亡、30多人跑路。鑫信擔保不斷替客戶還貸,在付出近4億元現金後,如今也被拖入了資金枯竭的困境,接近200人的企業只剩下7名員工。  付樹兵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鑫信擔保一倒,可能會有600家企業受連累。  一年多代償近4億元  按照幾年前的設想,鑫信擔保如今應該在自己的總部大廈辦公。這棟大樓設計為18層,位於南京高端寫字樓密集的河西板塊。高峰時期,鑫信擔保為600多家企業作擔保,年對外擔保總額近40億。  南京市擔保行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3月末,該市融資性擔保機構91家,其中南京富登投資信用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最大(17.8億元、外資),鑫信擔保和中融信佳融資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位列其後(皆為3億元)。  如今,這一切光榮與夢想,已經雨打風吹去。當年準備建樓的地塊,已經賣掉,連付樹兵的奔馳車也已經賣掉。  在這背後,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擔保行業的“過山車式”的震蕩。  2011年下半年開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退潮,隨著貨幣政策收縮和宏觀經濟下行,大量的中小企業壞賬爆發。擔保公司是介於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防波堤,企業一倒下,壓力便沖向防波堤。各地老板跑路、擔保公司陷入困境的事件開始頻頻發生。  2012年2月,受京廣兩地相繼爆發的中擔、華鼎、創富三家擔保公司違規事件影響,絕大多數民營擔保機構的業務被商業銀行“一刀切”,進而導致全行業業務量急劇萎縮。  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數據顯示,在北京、廣東、浙江等擔保機構較多的地區,新增融資擔保額首現負增長。代償方面,截至2012年末,全國擔保 代償余額250億元,代償率為1.3%。而2011年全國擔保機構代償率平均為0.42%,2010年僅為0.16%。  這一波巨浪沖擊,鑫信擔保也不能幸免。付樹兵告訴本報記者,自2011年8月~2012年年底,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鑫信擔保已經為客戶代償近4億元。  付樹兵說,2012年春節以來的日子,是他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光,幾乎隔三差五就接到所擔保的中小型企業負責人跑路失蹤的消息。他沒有一天能睡個安穩覺。  足生堂老板跳海自殺被救起、飾家裝飾老板割腕自殺被救活、紅木家具廠資金鏈斷裂、力王起重機廠老板意外死亡……三年來,付樹兵的客戶中有十幾人死亡、30多人跑路,陷入困境而強撐著的則以百計。  “只要對方電話一關機,十有八九要壞事。”他說,“我這算是從天堂到地獄吧?但我還得活下去啊!我父母我妹妹的房子財產也都抵押進去了。但是心態要放平淡,以前輝煌,現在無非是到平地上了。要沒這個心態,我可能死得比他們(客戶)都早。”  銀行的角色  付樹兵總結說,他的客戶倒下的原因,除個別是因為企業老板吃喝嫖賭導致企業“非正常死亡”外,原因一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導致的企業倒閉或被關閉;二是 “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退潮,導致不少擴張中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三是企業互聯互保,壞的連累了好的;四是司法系統運行效率低下,導致企業之間的債務清算極 為緩慢,拖垮了不少企業。  2013年底,《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南京溧水博瑞特工藝品公司。五層樓的廠房嶄新明亮,但卻已經空空蕩蕩。該公司原來有近200名職工,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左右,2012年時還在盈利,但最終被一口氣憋住,資金鏈斷裂倒地。  該公司負責人吳某原是當地的成功人士,多年來專註搞實業,也沒什麽不良嗜好。但企業所受的打擊,幾乎將他的精神摧毀。“我都打聽了哪兒能賣腎。”他一邊說著,落下淚來。臨近中午,他捏著口袋里僅有的幾百元錢,邀請記者吃午飯,記者不忍而婉謝。  吳總告訴本報記者,2009年,“4萬億”計劃出臺後,多家銀行找上門來。有銀行當時發放貸款1600萬。2011年夏天,這筆款項被收回,不再續貸。  而此時,吳總正在著手建設新的工廠大樓,同時投資了一個農業項目,數千萬元的資金沈澱其中。在其他銀行采取類似做法後,吳某頓感資金吃緊,只好左右騰挪。  吳某告訴本報記者,當時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負責人說,只要先把款還上,之後馬上可以續貸。但他好不容易湊齊了錢還上之後,銀行卻食言了,說必須重新找一家國有擔保公司擔保方可續貸。貸款由此斷掉。  被銀行抽貸的企業比比皆是。南京江寧區一家礦業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忍不住怒斥:“銀行錢多了就來動員企業貸款,錢少了就收回,根本不管企業死活。銀行是完成任務了,卻把企業搞死了!勸你上到三樓,它卻把梯子抽掉了。”  企業難做,越來越多的客戶倒下,擔保公司也遭池魚之殃。  南京市金融辦此前的一份文件分析稱,與銀行比,擔保機構處於絕對弱勢。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銀行往往只要求權利而不願意承擔義務,即要求擔保機構承擔 100%的風險;在保證方式的選擇上,銀行往往是堅持有利於己的連帶責任保證方式,這樣就使擔保的風險完全集中到擔保機構,實際上變相加大了金融風險,同 時減弱了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能力。  但在壞賬壓頂的生死關頭,擔保公司也會“絕地反擊”:2013年年底,鑫信擔保起草了一封舉報信,直指曾經的合作銀行存在違法行為,卻將風險轉嫁給自己。  該舉報信列舉了5起案例,其中1起涉及南京洲洋建設公司法定代表人王高躍案。舉報信稱,2011年1月王高躍已經涉入刑事案件,而銀行在2011年4月仍對其放款500萬,且“此客戶是銀行高層推薦並要求擔保公司擔保的”。此後,鑫信擔保於2012年代償該款項。  在付樹兵看來,銀行最大的問題在於一旦發現風險苗頭,第一反應就是抽回貸款,把企業抽死也在所不惜,根本不考慮這個企業是否可能有救,是否只要通過努力就能渡過難關,或者實現重組。  百余案件積壓法院  處置資產,往往會面臨著巨大的折價。付樹兵告訴本報記者,在南京高淳,有一處規模比較大的酒店抵債給他,當時價值超過1000萬。現在為了獲得周轉資金,他只能忍痛逾400萬賣掉。  資產折價,原本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情況,此時此地則體現為流動性折價。付樹兵雖然有些痛惜,但並不苦惱。真正使他陷入巨大苦悶的,是百余件案子積壓在法院,資金流動不起來。 企業倒閉之後,一般是擔保公司先向銀行代償企業貸款,然後擔保公司通過法院進一步向企業或企業主追償。2011~2012年年間,鑫信擔保已經有超過 100件案子在法院立案。但案件審理進程非常緩慢,形成了巨量資金的沈澱。目前通過法院強制執行回來的只有200多萬元;雙方自行調解,又去法院辦理交接 手續的有500萬~600萬元。這跟近4億的墊付資金形成了巨大反差。 “總的來看法律成本太高,達到標的額的15%~20%。現在進程緩慢,有的還沒有審理,有的審理了也得不到執行。”付樹兵說。 如南京華立發出租汽車有限公司案,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於2012年12月18日終審判決,但時至今日,華立發借款本金及違約金共1000多萬仍未獲執行。 “鑫信擔保的自身運營包括風控本來沒太大問題,但是司法進程太緩慢把我拖死了。我已經代償了4個億,目前沈澱在法院那麽多,哪怕一半能追回來也有2個 億,我的公司還能運轉。但現在呢?鑫信一倒,600家企業受連累。如果按照平均3家聯保來計算,將會波及1800家企業。這背後是多少個家庭?”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培霖 | 編輯:liyanglin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21

【小敗局】90後創業失敗總結:缺乏原始資本,急於貪大求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8.html

2011年我買了房,2013年我忍受不了一成不變的打工生活,將首付11萬的房子賣了開始創業。由於我們是個小縣城,2013年初房價在2800元左右,當然現在的房價是3300左右。這都是後話....

從我的世界裡永遠都是做個不平凡的人,朋友們都說我這輩子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人,若成能非富即貴不然既是乞丐不如。這話現在看來真是一點不錯.......

2013年初我賣了房子,手裡拿著8萬元開始創業,我前期的打算——房產中介,甚至我對於它的整個戰略都謀劃齊全了。註明一點:房產中介在我們小縣城是一個新興的東西。很多人還是不信任的。

首先說一下我的戰略吧:

第一步:一家房產中介起步,立足本地,將整個房產中介的管理、交易流程總結完畢,並成功實施;

第二步:建立本地的網上房產信息發佈平台,將其建立為一家實體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房產中介;

第三步:建立一手房房產團購平台。就是模仿新浪樂居(EJU.COM);

第四步:房產中介開展連鎖加盟模式

組建3位一體的,涵蓋一手房、二手房、線下實體、線上發佈的這樣一個房產中介的新型模式。

然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實際操作方法(以大體時間為線展開):

2013年4月1日店面裝修完畢開業。當時是4名員工,底薪加提成模式,提成佔到中介費(中介費收取:總房款1.5%)30%,底薪是800元,一般情況下在我們本地一個月賣一套房子每個員工大概能拿到2150元左右。

2013年4月、5月兩個月一直都有跟進的單子,但是遲遲都是拿不下,我們中間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其中5月我公司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這位重量級人物是我的一個房產局的哥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熱情、效率,改進了我們的工作方法。終於在2013年6月、7月前期跟進的單子開始集中爆發,我粗略的算了一下,那兩個月的我的純盈利是2.4萬元,我指的是拋去員工開支,我的純盈利。

註明一下,房產中介在5月份我已經開始涉足一手房了,而且整個流程我能摸得非常清楚,這中間包括我看了很多房地產開發與銷售方面的書加上我們需要經常踩盤瞭解房價走勢。6月份我就接到了一個鄉鎮的社區開發的無產權的樓盤代理,當然我自己是沒有資金操作的,我就借助關係開始尋找銷售代理商,後來盤也接下來了,我每平方抽取5塊錢,按照這個算法我能獲得7萬元收益。但是最可悲的是那個樓盤操作的一塌糊塗,主要原因不是沒人買而是小產權無法辦理按揭貸款,代理商算上裝修,以及營銷開支總共損失了大概20萬左右。我現在感覺真是挺對不住人家的。

2013年8月,我的壓力還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中介是賺錢的,自己也清楚的明白,只要好好操作中介我今年肯定能賺錢,明年就更沒問題了。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2013年8月由於我性子太急,感覺這樣賺錢太慢急於賺大錢,一心想做房產團購,加上前期我做的一個本地的房產信息發佈平台沒推廣好,我就一心想做成,上半月我寫房產團購網的企劃書,寫了2多頁,每個細節戰略我都認為安排的還能好。下半月就開始建站,花了1萬多塊錢,9月中旬,終於上線了。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按照前期營銷方案開始準備做網站推廣。由於我手頭資金有限,網站推廣的難度隨之增加,經過分析我決定尋求開發商合作,本人是91年的,即沒有家庭背景又沒有資金,純靠自己闖,最後弄的焦頭爛額還是無濟於事,這個時候我手頭只有不到一萬塊錢了,房產中介那幫員工也開始軍心渙散,我一邊得穩住員工一邊還得尋求出路。事已至此我還是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打了兩期本地傳媒和兩個月的本地最有名的一個網站的首頁廣告花了3600塊錢,做完這些之後我一邊開始等待一邊開始重新分析我的網線,最後得出結論,團購網站的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問題就出在定位上,原因介紹:第一小縣城本身對於網絡的應用度不夠,第二針對與一個縣城單推房產團購是必死的因為房產不是快銷品,它的商品性質就注定了他不能成為大眾所耳熟能詳的平台,第三缺乏形式上的優勢,本地房地產還沒到需要整合營銷渠道的節點。

於是,我決定做第三個網站,前兩個分別是本地房產發佈平台,本地房產團購平台,總結了以上教訓我打算做本地的團購網站,我又借了兩萬多塊錢,開始我今年的第三個項目,我打算運用本地的團購網站把我的房產團購平台托起來。

大概是2014年11月初,中介由於沒資金運轉已經停了,我分析那時候自己也是鬼迷心竅了,網站開始籌備建設,就是找個普通程序員做個網站這個時候我和那位程序員已經很熟了不過還是收了我4000塊錢,也沒多少錢了,網站上線用了接近一個月,不過有一點我是很肯定自己的網站上線開始招商我們團隊6個人用了不到一個月商戶數量就達到200餘家。招商結束後,網站開始運作,第一個月的營業額破萬,廣告投入了接近兩萬,註:這個時候我已經開始負債了。網站團隊員工還需要工資,至元旦前我總共投訴3要多塊錢就單單本地團購網站這一塊。我的收入我說一下,我們抽點是5%,10000*0.05,也就是說我才賺了500塊錢,如果事情就這樣慢慢的發展也到無所謂,慢慢的就正常了,關鍵是這個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出來了,本地一家門戶網站,論技術不相上下,我的還做了手機客戶端,主要問題是他的網站本身就是大眾所熟悉的這樣競爭起來我們就敗了。後來這家網站老闆找我說,其實這個本地的團購網站,根本無法維持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轉,這是實話!而且我調查了一下,網站現在的銷售額大有下降趨勢,我們的廣告反而成了美團的廣告,由於我們的支付方式麻煩不夠靈活,缺乏技術支持,申請支付方式處處受限,導致支付方式「狹窄」。很多消費者和商家明白過來之後反而都轉戰美團。其實按照我最初的思路我是想先做本地團購再做本地網上商城的~~前功盡棄了。

創業失敗總結:

1、急於貪大求成。如果我能踏踏實實的做房產中介儘管賺錢速度不是這麼快但是決不至於現在的負債。

2、所做事業與自己原始資本不符。原來總以為操作個網站投資少,彙集資金速度快,其實不然,尤其是在小縣城,大眾對於網絡的認知、認可程度遠遠不濟,這主要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第一,有知識的青年朋友們都在大城市;第二網站推廣費用遠遠高於多數人所想,推廣的費用高的離譜而且還不能硬推。其實我想過這個問題,宣傳推廣的最高境界就是輿論氛圍,是一種風氣的製造。這是推廣的核心。

3、鋪的攤子太大,資金難以集中發力。當然這個主要原因也在於缺乏原始資本。

4、創新型行業創業引導為主。過程是很緩慢的,所以網站我現在就打算「養」起來。傳統行業雖然雖然賺錢慢但是成功率遠遠高於創新型行業。想急於通過創新型行業賺快錢是不現實的。

5、網絡創業試點地要選好,起步很重要,舉個例子吧,如果我的網站是在一個市級城市做推廣,推廣方式以網絡推廣為主以地面宣傳為輔可能就不是這麼慘。所以「平台」很重要。

現在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能做的就是堅持穩住這個網站,只要還能留住它我就會堅持留住它,現在網站維護都是我一個人,光桿司令,僅需要晚上辦公就可以。所以白天我要找份工作,重新開始尋找機會等待創業的時機謀劃更好的項目。

給所有將要創業的夥伴們的幾點提醒:

1、不要急於求成,穩中求進,做事情一定要順勢而為,尤其是下坡路的時候儘量不要擴大投資。商戰不是不可以賭,但是要有價值的賭。

2、選擇好合適的項目不要頭腦發熱,不要把自己放到項目裡,要把自己的用戶放到項目裡,不要自己矇騙了自己,有些事情理想都是豐滿的,但是現實還是很骨感的。

3、少看大企業的一些發展規劃,當然戰略還是要學習的,不過創業者其實最該學習的東西,大佬們是真的無法教會的,這個也是教不來學不來的。其實很多黑馬人物,最缺乏的就是資本,很多人也都會運作資本,但是恰恰很缺乏資本,這一點只能依靠自己。

4、屌絲、菜鳥尤其是很多像我一樣缺乏原始資本又沒有條件融到資的創業者不要貪圖大,不要貪圖自己的宏偉大志,一定要記住要從小做起,要學會穩,其實如果你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按部就班的做,你總會成功的。

5、網上看到很多大佬們追求百年企業,其實我們想一下哪有多少百年企業,紅頂商人胡雪巖,當年鋪的攤子那麼大,堪稱商業帝國,負面新聞一出不是也引起擠兌潮,倒閉了嗎;當年史玉柱不也是因為流動資金導致企業問題,最後別人欠他的錢都收不上來了;摩托羅拉、諾基亞,N年前我們看著他們堅不可摧不也是逐漸淡出商業舞台了嗎,企業越大風險越大。我看現在的支付寶就面臨這個問題還有微信支付,這些都存在大量隱患。

6、網絡是一個可以「暴富」的行業也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業——知名度高並不意味著財富多並不意味著大更不意味著安全。

7、網絡終究是個媒介、服務的載體,這是他永恆的定義。由此可見,對於互聯網創業永遠要記住兩條:第一,文字和圖片是至關重要的兩環;第二服務的便捷,是其成功必備的砝碼。網絡缺少便捷甚至比線下還要發雜就不要做網絡。

以上是我2013年創業失敗的全部過程以及總結。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所以我拿來和大家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5

【小敗局】時尚啟蒙品牌Esprit:關店裁員,由盛轉衰為哪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4.html

又傳來了Esprit的壞消息:Esprit的母公司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最近表示將要關閉法國經營不善的商店,計劃為集團精簡開支,並在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內裁員100人,相似的關店計劃還將在歐洲其他國家進行。對好多中國人來說,Esprit就是一個時尚啟蒙品牌,在服裝品牌還匱乏的上世紀,Esprit讓不少中國顧客領略了什麽叫做真正的“衣服”。可是,時尚行業潮起潮落,再風光無限的品牌,都可能面臨遭眾人唾棄的局面。別看如今ZARA、H&M、優衣庫興盛,經營不善,照樣可能變成第二個Esprit。i黑馬分享的這篇“Fashion采訪手記”的文章,為你揭開Esprit由盛轉衰的謎底。服裝業或許是世界上最迷人,也最兇險的行業。Esprit其實已經對興盛輪回並不陌生。1960年代誕生於美國舊金山,幾經易手,屢遭盛衰―這正是思捷環球的核心品牌Esprit的命運曲線。1980年代,它是美國青少年最喜歡的服裝品牌,1990年代,借助時任大股東香港服裝制造商邢李卓越的資本運作,Esprit晉升為放眼全球的服裝帝國,香港為財務中心,設計中心在德國,銷售業務遍及歐美及亞洲。在中國大陸,Esprit曾是中產階層西式審美品位的最初啟蒙者。但2007年,幾經動蕩的思捷環球股價達到頂峰133元港幣後,開始一路下奔。2008年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同時,高層更叠直至2009年中。這是個殘酷的年代,尤其對服裝企業而言。高通脹,成本飆升,成熟市場萎靡,新興市場審美品位無定性,消費者在時尚圈的蠱惑下水性楊花。而Esprit的處境尤為不利。早在2009年,按市值計,思捷環球已落後於瑞典Hennes and Mauritz(H&M)、西班牙Inditex(Zara)、日本迅銷Fast Retailing(優衣庫)、美國TJX Cos及 GAP五大集團。但思捷環球不會就此認命,以CEO範德施為首的新一代管理層曾經投入185億港元拯救Esprit。不過,要想踏上重生之路,首先需理清Esprit的衰落曲線。歐洲市場不振及剝離門店花費的確拖累短期業績,歐洲銷量占Esprit總體近80%的份額。不同於奢侈品及高端品牌的穩定盈利周期,中低端服裝業的衰落曲線通常較為平緩。同樣誕生於1960年代末期的Gap,曾在1980、90年代,以系列品牌GAP、OldNavy、Republic Banana在最短時間內占領美國休閑品牌市場,如今品牌雖不如從前,但仍可與Zara們比肩。而Esprit只用了不到三年。範德施公開表示,此中原因是集團被短期利益主導太久。對於一家歷經波折的服裝品牌來說,究竟是什麽樣的“短期利益”能有如此魅惑?曾經滄海這一切,已經與Esprit帝國的締造者,邢李無關。從2002年至2011年2月,邢持續將思捷環球股份由42%減至1.79%,個人累計套現約212億港元。Esprit達到巔峰可以說是邢李一手傑作。邢在拿到Esprit香港的代理權之後,選擇1993年在香港上市,此次募集到的資金使思捷環球有能力收購歐洲業務。由於具備了香港和歐洲兩塊陣地,1997年金融危機肆虐亞洲,當時的香港服裝標桿品牌佐丹奴自此一蹶不振,而Esprit有幸避過一劫。轉折從2002年開始。一方面,這位資本運作高手開始減持所持思捷股份,這為思捷日後命運埋下伏筆。另一方面,邢李同時任命歐洲區業務總裁高漢思(Heinz Krogner)為集團行政總裁,自己擔任董事長。捷克裔德國人高漢思上任後,采取了一些極為有效的措施,撤離一些不賺錢的市場,如法國和英國,回歸核心市場―德國。一度,Esprit曾占據德國服裝市場3.5%的份額。接著,高漢思將一個產品拆分成為幾個子品牌,並逐步加速訂貨周期。思捷環球進入第二個高速增長期。對於手下悍將,邢慷慨有加。據媒體披露,高漢思2002年收入近1.6億港元,成為當年香港的“打工皇帝”。邢李對資本層面的敏銳程度使Esprit迅速登頂全球服裝市場。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的零售市場萎靡不振,邢在次年“抄底”Esprit北美業務,將思捷環球股價推升三倍至45元。此外,由於先天優勢,Esprit比同類品牌較早進入大陸市場。1992年,Esprit試水大陸,六年後優衣庫才接棒,而Gap更遲至2010年方才進入。邢李的商業敏銳度還不僅如此。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邢深諳在大陸做生意“關系”之重要,主張在大陸鎖定一個“靠山”式合作夥伴。在考察過所有香港上市的本土公司後,思捷選擇了“最誠實”的華潤創業,雙方以50:50比例成立合資公司,華潤思捷擁有獨立董事會進行決策,這增強了思捷在大陸的靈活度,否則,“中國要向位於中國香港的亞太匯報,亞太再去向集團匯報,然後每個部門又是分割的,速度非常慢。”一位前員工說。不過,合資公司早期也經過艱苦磨合。合資消息走漏後,老員工極力反對與這家毫無服裝業經驗的大陸公司合作。當華潤的空降兵唐旭東第一天赴任,Esprit員工拉了一條橫幅以表方案。唐的回應是:“你們是用膠水還是用粘膠貼的?如果是用粘膠的話還好,撕下來反面還可以再用。”華潤高層黃鐵鷹曾說服邢李,為合資公司爭取25%的服裝加工權,可唐旭東從未執行。但正是這種“陽奉陰違”成就了Esprit在中國內地最初三年高達50%的年增長率。“若執行起來,必然使這對還沒有磨合好的夥伴產生更多的矛盾。在這對生意關系中,Esprit提供彈藥和作戰計劃;華潤創業是沖鋒陷陣,攻城紮寨的;要是不信任,這個仗根本沒法打。”黃鐵鷹回憶道。優勢互補的合作,使Esprit在當時尚屬荒蠻年代的中國服裝市場如魚得水,超出合資雙方預期。員工們念念不忘在南京西路店門口人群排隊繞的情景。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思捷股價長期高於其他藍籌股的平均PE,這得益於Esprit前任財務總監潘祖明的作為。每年兩次公布業績後,他就會走遍世界,四處拜訪基金經理,向其解釋業績,無所不答。不讓基金經理有半點疑問,要能說服基金經理把思捷看成長期投資股,思捷股價就可以長期處於高PE水平。其股價即使在刑李原配售的情況下仍不斷走高,減持本身對公司影響較小。至此,邢李的商業法則看來頗為成功:一是“加法法則”,即通過四次大筆收購將思捷從一家香港本地的代理采購公司發展成為擁有全球格局的國際性企業;二即“減法法則”,適時減持,變現紙上財富。真正傷筋動骨的並非資本運作。事實上,歐洲業務的飛速增長及中國大陸的短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Esprit在1997年的一個戰術失誤。由於躲過亞洲風暴劫難,思捷在香港逆勢擴張。在這個房地產主導的市場,租金壓力攀升,但同時其消費潛力又很狹小。“其實是應該為中國大陸服務的,但他並沒有把中國市場結合起來看。”一位Esprit離職員工回憶說。香港業績最終被拖垮。2008年初,邢李辭去思捷非執行董事職務,思捷環球高層隨之變動頻頻,潘祖明於2008年7月份辭職,直到當年12月,思捷才宣布覓得周福安接任財務總監一職。邢李是否將思捷環球當作一個資本套現的運作工具而非成就終身的事業,至今未有人能說透。Esprit老員工說,這位資本運作高手不乏性情的一面,和員工開會時會坐到桌子上,而且,他對品牌亦懷有深厚感情,Esprit子品牌edc即是邢為大女兒所創制。不過,任何感情都無法救Esprit於水火了。暗種禍根全球化格局中的隱患,深深埋藏在高速發展的歐洲業務之中。高漢思主政時期,歐洲的業務中約80%是批發而非零售。原因在於歐洲零售市場壁壘較高,商業街鋪位租約期一般都在10至15年左右。歐洲零售經理最大的責任就是拿好地段。這在背後暗含著兩點:第一,當地的商鋪競爭並不激烈,租金也較為穩定。第二,新進入者的難度相當高。因此只有通過批發商,已有的店鋪才能將衣服呈現在終端。這導致歐洲總部把資源傾斜到訂貨會而非品牌和店鋪裝修中。品牌建設方面,大部分服裝企業會將銷售額的5%投入到市場中,而Esprit的這個比例只有2.5%。Esprit的訂貨會從一開始的一年2次,變成一年4次,直到最終一年12次,但是每次的提前時間卻是3個月,快時尚品牌Zara只用40天,這意味著要訂3到4次貨之後,第一次訂的貨才會來。這一看似不合理的做法適用於歐洲批發市場。1997年,歐洲地區銷售額占集團比例僅為29.1%,僅一年,便升至43.3%,1999年,上升到63%,在批發商的品牌組合里面,Esprit成為了主要品牌。2002年,由於歐洲的出色業績,Esprit亞太區和北美區都歸並到歐洲的行政級別之下。然而,當德國為重心的歐洲區域掌控戰略之後,歐洲人對於其他市場的漠視便顯露出來。Esprit的設計中心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註重在歐洲找到一個目標消費群把產品研發出來。而華潤思捷的責任是在龐大人口基數上,尋覓一個與其品位匹配的群?體。Esprit品牌剛進入中國時,成本難以下降,索性采取在最好地勢開店策略,在目標消費群體中形成口碑效應。但要繼續擴展,就必須了解消費者需求,再通過研發體現出來。“一直到華潤思捷時代,實際上都沒辦法把中國的消費需求在貨品上體現出來的,因為他根本來不及聽這件事情。”一位前思捷環球的員工說。與此同時,2004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更多的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Esprit內外交困。全球化還是本地化?Esprit至今未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服裝品牌非常分散且個性化,最有效的推廣方式,便是店鋪本身的陳列。早期,Esprit新店裝修的負責人由香港專派,材料也都從香港空運,燈上的螺絲釘最後的方向都被要求一致。據Esprit早期負責陳列的員工回憶,邢李看店時非常註意細節,甚至會用手伸到放置衣物的隔板下面摸一遍,看看有沒有灰?塵。據老Esprit員工回憶,早期開每一家店都會請來全球有名的設計師做店鋪設計,設計費相當於香港店面一年租金。但在Esprit上市後,這種事情再未出現。高漢思時代,對品牌也做了調整。他認為所有設計師都有周期性,因此設計的服裝也會隨著設計師的發揮起伏而有所波動。於是,他把所有品牌分為三個部門(division),這樣可以避免設計師的發揮波動,但由於長時間三人組都在同一個公司,受類似的文化熏陶,因此在Esprit和Esprit Collection及edc三個品牌之間,無法有很好的定位區分。與此同時,金融環境也帶來致命一擊。1999年,歐元區形成之後,歐元不斷升值。“思捷環球每年20%的增長率中,大概有10%是自己做出來的,剩下的10%是貨幣帶來的。”思捷環球的前員工說。2006年,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這對於思捷環球“made in China, sold in Europe”的模式帶來極大的毛利挑戰。中興年代?如果上帝再擲一次骰子,Esprit的命運是否能被改變?所有盛世光景下,都隱藏著無法預計的隱患。業績波動最終導致高層人事動蕩。2009年2月,該公司執行董事兼Esprit品牌北美洲總裁Griffith辭去全部職位。3月,執行董事Thomas Johannes Grote辭職,其擔任的“Esprit品牌總裁”一職則保留到今年6月30日。包括邢李和高漢思的“抽身”,思捷環球三位創始人全部退出。這一波換血行動,到2009年5月方正式告終。41歲的範德施在接受思捷環球行政總裁的位置之前,並沒有服裝行業的相關從業經歷,他曾任眼鏡零售集團―Pearle Europe B.V行政總裁。但這並不影響他發起對Esprit的徹底變革。範德施上任後對管理層展開大調整―從H&M挖來兩位品牌設計總監,Jan Nord和Jrgen Andersson分別擔任藝術總監和品牌經理,後者為H&M工作了25年。這將在Esprit引發一場內部革命。本質上,Esprit遵循傳統“push”型業務模式(向消費者傳遞自己的理念),但H&M和Zara的快時尚則代表全然不同的模式,不斷隨著潮流推動。同時,他於2009年推出了“6大舉措”,以期望改變集團之前“註重短期利益”的做法,將更多資源傾斜到品牌建設中。包括“加強產品的區分度和更新度以提高坪效”,“在產品線、區域以及渠道方面確保更好的執行力以及全球執行力”。但是,這些舉措的效果或許要長時間才能有所體現,短時間內收效甚微。2009年業績銷售額同比下降4.4%,凈利潤對比前一年下降了5.4%。而後的計劃便是在2011年9月15日的發布會上公布的4年投入68億港幣用於品牌振興,投入30億港幣用於翻修店鋪。並且除了德國總部的設計中心之外,將在巴黎設立潮流總部,並在中國建立設計中心。並將中國列為重點市場。Esprit稱中國將會是其未來的增長引擎,然而華潤的股份被收購之後,Esprit中國的地位和香港新加坡同級,指令要到達歐洲總部必須先匯報給亞太區。回歸正途的品牌振興計劃是否能幫助Esprit重振昔日輝煌?恐怕歷史的潮流永遠無法再重現當年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在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看來,Esprit在主業務區的節節敗退嚴重挫傷了代理商對產品和品牌的信心,這將導致其批發業務不振,未來將面臨嚴峻挑戰。由於品牌重塑需要一定時間,對於服裝行業來說,最佳表現機會則是每一季度推出的新款服裝。而設計並制作成衣的過程耗時長,這也決定了Esprit複興短期內難以成功。在中國市場,複興的時間或許更長。如今Zara等國外快時尚品牌已然成為國內服裝也銷售榜上的佼佼者,這些主要是基於像Zara這樣一個快時尚的品牌的成功之處,在於速度和清晰的定位。此外,為了迎合具有相當購買力的年輕的中產消費者,Zara從設計、制造到零售的產業鏈周期大幅度壓縮,並削減令服裝制造商傷透腦筋的庫存量,資金回籠時間相應縮短。另一個勁敵便是擁有渠道資源的中國本土品牌。來自丹麥的品牌綾致(Bestseller)也在渠道方面做得不錯。“他們可能不像Zara一樣對時尚有相當的敏感度。但優勢在於價格和銷售渠道,並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覆蓋到1-4級的中國市場。”李思銳說。這種情形下,任何新舉措能否重新喚醒Esprit的活力?仍非一日之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林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9

【敗局】棄三九醫藥連鎖,華潤創業陷“貪大難求強”困局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0/58840.html

2月10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信息顯示,無錫惠潤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錫惠潤”)與華潤醫藥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醫藥”)擬以892萬元的總價出售其分別持有的三九醫藥連鎖93.6047%、6.3953%共計100%股權。在業績下滑和零售業低迷的雙重壓力下,持續收購做大規模效應的華潤創業正遭遇“增收不增利”的瓶頸期,而此次華潤創業商超體系執意轉讓三九醫藥連鎖無疑是最好的佐證。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華潤創業大而不強、“連”而不“鎖”的弊端日益凸顯。面對持續大幅下滑的凈利潤,如何做精做強旗下連鎖門店成為華潤創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三九連鎖再遭拋售在新醫改政策的激烈沖擊下,幾經內部轉手的三九醫藥連鎖最終被迫拋棄。2月10日,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掛牌信息顯示,三九醫藥連鎖201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5.6萬元、凈利潤498.57萬元、凈資產212.55萬元。201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1048萬元、579.34萬元,凈資產為791.89萬元。公司擬轉讓價格為892萬元。資料顯示,2011年7月,華潤創業旗下深圳華潤堂以7296萬元的價格從華潤醫藥手中收購三九醫藥連鎖152家連鎖藥店,三九醫藥連鎖由此納入了華潤萬家商超體系。當時華潤創業公告亦稱,該宗收購將通過大量采購及庫存管理與集團的健康護理零售連鎖店“VivoPlus”及“華潤堂”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因三九醫藥連鎖持有可分銷受監管藥品的藥業執照而提升健康護理零售連鎖的產品組合。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經營不善、前景黯淡,這或許是華潤醫藥及華潤創業徹底放棄三九醫藥連鎖的根本原因。其實,從2009年起,整個零售藥店業就受到新醫改政策的激烈沖擊而呈現出緩慢增長的態勢。相關財報顯示,2009年營業額2.69億元,凈利潤573.6萬元;2010年營業額3.19億元,凈利潤513萬元。而到2012年,三九醫藥連鎖營業收入僅實現45.6萬元,凈利潤498.57萬元。對此,筆者致電華潤萬家品牌部,該負責人表示並沒有收到關於華潤創業出讓三九醫藥連鎖的消息,目前並入華潤萬家旗下的藥妝業務發展良好,公司也看好藥妝業務的發展前景。華潤醫藥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並沒有接到相關部門為何要出售三九醫藥連鎖的信息。零售板塊拖後腿雖然華潤創業在零售業的排名扶搖直上登上國內排名第二寶座,但凈利潤持續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華潤創業第三季度報顯示,截至9月30日,華潤創業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額1124.4億港元,同比增長14.5%;凈利潤19.38億港元,同比大跌42.5%。據了解,華潤創業主要由華潤萬家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五豐行有限公司、華潤零售(集團)有限公司、華潤怡寶食品飲料(深圳)有限公司企業等業務組成。而2013年第三季度業績凈利潤下跌,主要占華潤創業業績占比近六成的零售板塊凈利潤大跌拖了後腿。財報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在四大核心業務板塊中,華潤創業的零售業務營業額為718.27億港元,同比增長13.9%,凈利潤7.21億港元,同比下跌67.8%。華潤創業方面表示,受各地上調最低工資及行業正常加薪的影響,對集團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構成壓力。而其食品業務正處於轉型期,新業務上屬於培養期,未形成規模,盈利能力也受到了影響。對於三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博士告訴筆者,華潤創業三季度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電商的沖擊外,還包括國家限制“三公”消費的政策影響。追求營業額惹的禍?不僅僅是行業不景氣的原因,而且華潤創業持續攤大餅,急速擴張卻疏於內部管理的做法,也讓華潤創業的業績增長缺乏動力。近些年,華潤創業在資金充足的支持下,一直鉚足了勁對國內零售企業火速並購,欲做國內零售業領頭羊。繼2005年斥資20億港元增資華潤萬家和蘇果超市的股份後,華潤創業加速了對內地零售業板塊的擴張。隨後,2007年3月又收購了天津家世界超市,填補了在西北、東北、中原地區的市場空白,並在天津、西安、蘭州等市場取得領先。截至2008年12月,華潤萬家在全國擁有門店2698家,員工人數超過15萬人,當年實現銷售638億元,位居中國連鎖超市第一位。期間,為保證國內擴張補充資金,2008年年初,通過人民幣銀行貸款、中長期票據融資券等多種方式,在市場上發行了85億元的長期債,以及25億元中期券(分別為10年、15年),同年6月,華潤集團還在香港市場上成功獲得三年期40億港元的銀團貸款。2009年年初,華潤股份在二級市場再次融資50億港元。再度急速擴張是2009年,華潤創業投資30億元新開約350家新店,其中新增自開門店約300家,包括大賣場、便利店、生鮮超市等多種業態並進。除此之外,華潤創業同年還深耕啤酒業。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華潤創業在內地經營約70家啤酒廠。僅2009年啤酒業務已完成收購分別位於安徽省、遼寧省、浙江省、山東省及黑龍江省數家啤酒廠相關的資產。雖然在2011年零售業處於低迷期,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巨頭不約而同放緩了在中國的步伐,但華潤創業高速收購規劃仍未停止。數據顯示,華潤創業旗下華潤萬家2011年全年新開門店935家。截止到2013年9月底,華潤系零售業務主要由超級市場、中藝Chinese Arts & Crafts、華潤堂CRCare、藥妝店采活VIVO及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等業務組成。共經營超過4500間店鋪,其中約83%是直接經營,其余則為特許經營。“其實近些年,華潤創業門店急速擴張,付出的代價是凈利潤的陡減。”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對筆者直言,由於華潤創業急於借收購擴大規模,從而忽視了對現有店面的管理及深度優化,大而不強,“連”而不“鎖”尷尬局面日益凸顯。有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說,雖然華潤創業目前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如果零售版塊再以“增收不增利”的代價換取店面擴張,華潤創業持續擴張到最後無疑將陷入發展困境。對此,筆者多次通過深圳華潤萬家總部聯系華潤創業,但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華潤創業對筆者提出以上問題的相關回複。並購容易整合難“隨著華潤創業激進的收購,華潤創業內部管理已經不是起初零售板塊的思路,由於擴張速度過快,各個零售業態的超市發展還是各自為政,多種利益相互交錯,如果要對其進行大而強的整合,難度相當的大。”采訪過程中,一位業內人士直言。據了解,華潤創業經過8年的收購,已經形成了一個集大賣場、綜合超市、社區超市、OLE、Vango便利店及社區購物中心等多種總和的零售企業業態。“就是同一類型的業態,也出現多家各自為政的獨立運營管理。”查閱華潤創業的收購資料發現,資本充足的華潤創業多數的收購模式基本上都是整體收購模式,多數強勢的企業基本上都簽訂了收購承諾書,在一定時間內不改變其運營模式及管理團隊,無形中讓華潤創業的後期整合增加了難度。蘇果超市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一位接近華潤創業的業內資深人士告訴筆者,拿2005年增資收購的蘇果來說,雖然華潤創業收購了蘇果超市,但由於當時蘇果超市業績佳,利潤好,在簽訂合同時曾承諾領導層和相關策略不會改變,致使華潤萬家和蘇果超市至今沒能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而此後華潤創業整體收購的多家利潤較好的業態基本上都是采用的這種模式。對此,一位接近華潤創業的業內人士分析說,隨著華潤創業持續收購,導致規模越做越大,由於急於收購,很難實現對收購後的門店進行系統管理,導致華潤創業大而不強,連而不鎖。“再加上收購後原有的利益糾葛和多數部門處於人事的更叠期,無疑讓華潤創業的後期整合面臨巨大的挑戰。”上述人士分析,特別是國資與外資、國資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整合,更讓華潤創業頭痛。而近期變相整合樂購中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從雙方成立的新公司來看,華潤創業與樂購中國之間的股份是8∶2的股權結構,華潤創業更具優勢,這就決定了樂購中國企業文化、薪資更靠近華潤創業一些,正因為這樣,華潤創業不得不面臨整合難的問題。大而不強的華潤創業到底如何整合,或將左右華潤創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迪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