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為鑒:去杠桿後的A股牛市何去何從 格隆匯:Adam 暫停三家新開融資融劵賬戶:阿基米德的杠桿沒了 周五的晚上是個奇妙的晚上,自從11月21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息,每個周五都是號稱法定做多日,因為都怕周五晚上又突發個什麽利好消息,比如降準啦等等。但上個周五證明,這一天不僅是利好消息的專利日,也是利空消息的合適出場時間:上周五晚,中國證監會突然發文,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對這3家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A股為什麽這幾個月這麽牛,主要原因就是意外降息導致資金加杠桿回流股市,也就是所謂的錢堆出來的牛市,或者稱為杠桿上的牛市。這個錢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券商融資得來的,基本上12月,券商的融資額度都滿了,你要融資都要排隊,可見之前融資買股的火爆。而且這個融資是不規範的,證監會要求融資只能對50萬資金以上客戶開放,但實際上,很多券商為了搶業務,你25萬去給你融,誇張點的10萬資金也給你融。 但現在突然把券商龍頭的中信,海通,國泰的融資業務給暫時掐了,那麽等於說是把很大一部分新增資金來源給掐了。有杠桿的時候,是借力矩來撬,只要杠桿足夠長,地球撬起來都沒問題(這就是阿基米德所謂的,給我一支足夠長的杠桿,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沒杠桿時,就不是撬了,而是徒手搬,搬能搬多大的石頭?一不小心還會砸自己的腳——至少下周大多數場內投資者多少會被砸點腳的。 所以估計多數人都憋著和我同樣的一個問題沒好意思問:去杠桿了,這個牛市還成立麽?後市合區何從? 此時去杠桿的用意何在? 首先我從各方搜集了點消息,仔細揣摩後,談談我對管理層去杠桿的看法: 1:掐的是新開戶用戶,老用戶不管,就是以前那些不合規的用戶並沒有讓你強行平倉,這樣起碼可以不用擔心由於不合規問題導致的強行平倉對股市的踩踏。因為錯在券商,沒在投資者,國家沒道理強制把你的股票賣出。這可要理解成是不讓再加長杠桿了,而不是把原來的杠桿截斷或者截短; 2:處罰是中信等券商不讓新開戶,那麽如果要新開融資賬戶,只要合規,那去其他券商便可。這樣新用戶要融資入市的腳步你擋不住,頂多就是要規範,50萬以下不讓幹。而且近期增量資金入場步伐減慢,所以之前進場的機構與高凈值客戶資金幾乎都已經進了。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市場的杠桿長度其實還是可以加的,只是換其他家去加,只是讓“首惡”分子消停消停。 3:A股十年不鳴,一鳴就不可收拾,一個半月任性暴漲,成了瘋牛。瘋牛當然危險,作為管理層,給股市降降溫,控制下小資金的風險理所當然。 4:冒失猜測,去杠桿的核心目的還有:希望保證國家貨幣寬松的效果不要南轅北轍。貨幣寬松是為了給經濟轉型提供支持和空間。如果央行的寬松,中小實體企業融不到錢的仍舊融不到,反而企業把大量資金投進股市想短撈一把,這就與政府的意圖相去太遠了。包括周六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禁止將商業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並規定商業銀行受托發放的貸款不得用於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股本權益等投資。其目的都在於保護實體經濟的資金不要被資本市場侵蝕了。 綜合來看,證監會的文件雖然客觀會封堵一些資金。但它的警示作用更大於實際控制作用,告訴市場要規範。換個角度,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是為了配合之後的註冊制和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我寬松可以,你別太過分。我寬松後只見股市紅火,不見實體經濟有個響,誰敢、誰願意繼續寬松? 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到3400後的A股看似扶搖直上,但卻又仿佛搖搖欲墜,那麽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下圖是A股所有股票降息以來的動態PE的中位數。 ![]() 可以發現其實A股牛成這樣,但A股估值的中位數都幾乎沒有改變。說明了這個牛市是一個典型的結構牛市,只牛了那些大盤藍籌為代表的低估值股票。最明顯的就是上證A50的股票,估值水平從7點多倍到了最近的11.5倍(見下圖)。 上證A50動態PE估值水平 ![]() 我全面回溯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歷史經濟與股市,中國目前的位置與美國80年代後很類似。下圖是美國股市過去的估值中位數,可以看到美國股市的中位數一直在20倍以下,如果我們這樣對比A股的40倍,那麽A股算是嚴重的高估。但其實A股的整體高估值是由中小盤股瘋漲造成的。如果我們把A50作為參考,A50的動態PE差不多與下圖中美國1984年的水平相當。 ![]() 美國經驗可以參考嗎? 1984年之後的幾年,美國的幾個主要特征是: 1、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見下圖)——這和目前中國非常類似 ![]() 2、貨幣政策處於寬松期,利率持續下行(見下圖)——這也和目前中國很類似 美國基準利率(1981-1994) ![]() 3、但股市卻一直在上漲,在經濟下行初期的三年是加速上漲的“瘋牛”,指數三年翻倍有多,之後才開始進入“慢牛”。股市估值的中位數從1984年的7倍上漲到了1991年的15倍左右。(見下圖)——這和中國目前更加類似 美國DJ工業指數(1984-1991) ![]() 很明顯,A股現在的處境、邏輯與美國1980年代非常像:經濟向左,股市向右。經濟下滑引致貨幣寬松,利率下降導致股市估值修複。 這個期間,美國股市動態PE從7倍漲至17倍。而如果我們僅考慮A50,也差不多從最低的7倍上漲到了最近的11倍。那麽參考美國估值修複到到15倍的話,只要國內貨幣政策仍舊偏向寬松,A50的估值修複過程應該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漲到14-15的水平應該沒什麽問題。換句話說,如今A股的估值修複過程已經走了一半(或者更多?),還剩一半。但後面的過程可能不會像12月那麽瘋狂,瘋牛變慢牛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在證監會突然發文控制流入資金的影響下。 再看看美國去杠桿後的情況 93年後,美國利率水平開始擡高,也就是開始了去杠桿。 但我們接著往後看DJ工業指數更長時間的走勢:氣勢如虹。 ![]() 上圖紅框內就是我前面說的美股估值修複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謂的杠桿上的牛市階段,其實放大來看,這個階段的漲幅並不算大,美國主要的漲幅還在後面1992至2000年(這個期間才是牛市的主體過程)。而後面大漲的主要原因則很簡單:杠桿雖告一段落後,實體經濟基本面開始跟上來,美國經濟企穩走好並持續的高增長(如下圖紅框所示)。 ![]() 對我們的啟發與借鑒: 1、杠桿上的牛市很正常,也並不可怕。杠桿本來就應該產生牛市。杠桿都能撬動地球,一個區區牛市算什麽? 2、只靠杠桿並不能創造大牛市。真正的大牛市一定是宏觀基本面跟上來的結果。美國80年代後期股市的漲幅貌似不錯,但92年之後才是波瀾壯闊的基本面大牛市; 3、牛市不能一直靠杠桿:完全靠杠桿的牛市遲早出問題。適當的時候控制杠桿長度,對牛市、對經濟都有好處; 4、中國的宏觀經濟如果能在本屆政府帶領下完成結構轉換與升級,中國的未來會有遠比目前大得多的牛市。現在這牛市只是小兒科。 5、如今的A股我認為還只是以A50位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並且修複空間不能算太大。最後要能支持A股繼續向上的動力則是國內經濟見底,用利潤的增長來消化估值水平,尤其是中小盤40倍中位數的水平,這樣才能看見一個皆大歡喜的全面大牛市。 6、最後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何時見底,這個問題實在非常難回答,影響的因素非常多,但如今國內高層的種種動作,包括強勢的反腐,強勢的改革,有遠見的經濟政策,或許都預示著這個底離我們不會太遠。反過來說,如果經濟不能見底,現在炒的估值修複到最後也只是一個憋了半天的P。 |
| ||||||
七年前中年失業,以為世界遺棄了他,但是,他有夢,包包裡背著十幾支手機,在四十一歲那年,創立小米,他勤奮,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一周工作七天,他敢夢,立下未來五年要超越蘋果,成為手機龍頭,小米成立四年,去年營收七四三億元人民幣,比宏達電還多一倍;僅次於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公司最新估值一.三五兆元新台幣,身價直逼馬雲;他是小米創辦人——雷軍!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研究員.吳沛璇一月十三日上午九點十分,久違的陽光灑滿街頭,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一樓會議室裡噪動著,帶著「給台灣年輕人鼓勵」的介紹詞下,小米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登場了。 難得旋風式訪台二十四小時,就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想與其闢室密談,都不得其門而入。但是,起身飛回北京前的二十分鐘,面對台下爆滿的台灣年輕人,雷軍選擇了這個講題:夢想。 「不被恥笑的夢想,就不算夢想。」雷軍講得斬釘截鐵,因為四年前草創小米時,沒人相信有一天,小米能夠爭霸中國,甚至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雷軍被恥笑,如同今天,他已是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蘋果資深副總裁塞維爾(Bruce Sewell)平起平坐,他的夢想依舊被塞維爾給嘲笑了,「因為我說,小米的目標是要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做到全球智慧型手機的老大!」手機、耳機、電視機上盒、網路路由器……,這些趨於成熟化、低價化甚至紅海化的科技產品,不知葬送了多少英雄好漢,更讓許多企業打退堂鼓!五年前,一個四十一歲的中年失意科技人,卻在這片高科技焦土戰場撒下一把種子,如今的他,竟把這些種子孕育成總估值推向四五○億美元(約一.三五兆元新台幣)的黑馬企業,他是雷軍。 一月四日,星期天早上,一則由雷軍發布在個人微博的訊息,再次震驚了全球。小米科技在二○一四年的銷售成績單是六一一二萬支手機,稅前營收為七四三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三七一五億元),對比宏達電的全年合併營收為一八七九億元,讓世人驚覺,一匹手機界的黑馬竟奔馳地如此之快。 早在去年第三季,市調機構IDC的統計數據便顯示,小米科技以驚人的銷量達一七三○萬支,擠下聯想,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換算全球市占率為五.三%,僅次於三星與蘋果。 數據一出,不只業界譁然,也讓小米科技正在進行的第五輪融資,有了衝高作價的機會。果不其然,十二月二十日,答案揭曉,在新加坡主權基金GIC的領投下,小米科技的公司估值衝上了四五○億美元,是老牌手機廠索尼(SONY)的二倍,更是台灣宏達電目前市值的十一倍。 儘管小米科技的估值仍遠不及中國傳統網路大腕「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可是,根據參與這次融資的創投人士透露,「原本投資者願意再投資小米的資金多達二十億美元,可是雷軍只要十億美元。」直接反映出投資人對小米的狂熱。 萌芽 兩年修完四年課 保持對自信的飢餓感,每天早上七點到校去年十月,根據《胡潤富豪榜》統計,雷軍身價達四五○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富豪排名第八,然而,十二月小米最新一輪募資後,估值衝上四五○億美元,雷軍身價勢必水漲船高,甚至可望超越馬雲,成為中國新首富,暴衝速度之快,連馬雲都咋舌,在他的微博上這麼寫:「阿里巴巴二○一三年平均日繳稅收二千萬元人民幣,才三歲的小米可以日繳一一五○萬元。」今日的雷軍笑著,被媒體簇擁著,被投資人捧著,但誰又能想到,七年前,他也曾是一個「中年失業」、失去舞台的人? 出身中國湖北教師家庭的雷軍,學生時期成績優異。就讀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等於台灣的資工系),入學的第一個晚上,他就到自習室讀書,每天早上七點就到學校,因為這樣才能坐在最好的位置聽課。 中午休息時間,當多數人在吃飯、午睡中度過,雷軍卻把那段時間用來讀書。他用這樣的毅力,在兩年內修完了四年的課程,而且還拿到獎學金。 問起求學時期,他為何如此拚了命地活著?出身於教師家庭,即使稱不上富裕,卻也苦不到哪去,但雷軍咬緊牙地用力念書,他說,「因為我對自己沒有自信,想找到自信,唯有透過努力念書。」「我當時想利用上大學,來證明我是優秀的。所以,我特別害怕落後,怕一旦落後,我就追不上了,我不是一個善於在逆境中生存的人。」雷軍是好學生,無庸置疑,但他也絕非天才。所以雷軍堅信,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成為好學生,相對地,他比誰都害怕失敗。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都屬於天才型性格,血液裡流著一股傲氣,他們認為,比起坐在教室裡、受教條馴服,他們的內心世界更遼闊。 但雷軍不是這樣的人,他很早就認知到這點,「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絕不是我雷軍這樣的凡夫俗子靠勤奮就能得到的,但我仍然有一點點不死心。」雷軍認真、努力,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想盡辦法不能失敗。「我會先把事情想得非常透徹,目的是不讓自己陷入逆境,我是會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出發的人。」雷軍說。 擁有如此性格的雷軍,卻遇上給了他夢想開端的一本書,那是一本描述一九八○年代美國電腦業崛起的書,內容寫的是那些關於比爾.蓋茲與賈伯斯的過去如何創業、兩人又是如何彼此競爭。 回想起這段往事時,雷軍曾這麼形容:「那是八○年代的一本書,印得很粗糙,翻譯也與今天不太一樣,但看得我激動到不行。」那本書就是《矽谷之火》,而讓他深深著迷的那個人,就是賈伯斯。 磨練 金山蹲點十六年 一天工作十六小時,換來「勞工模範」之稱賈伯斯從輟學到賣出第一批五十台的蘋果電腦,這些情節深刻地烙印在他心裡。「看完書後的我,內心激動極了,激動了幾個晚上都睡不著,只能在武漢大學的操場裡走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能平靜。」雷軍激動地說,即便這個故事他已經講了幾百遍、千遍。 「後來我就立志要做一個偉大的人,確定了人生的目標,希望做與眾不同的事,成就自我。」雷軍開始穿梭在武漢電子一條街,偶爾寫寫程式、打工,他開始做夢,「我想寫一套軟體,讓全世界的每台電腦都可以用,我想創辦一家全世界最強的軟體公司。」那是《矽谷之火》教他的,如果有夢,又何妨一試。 當時,雷軍與好友王全國一起開發一款加密軟體,花了不過兩周的時間就完成,還署名為「黃玫瑰小組」,靈感來自於當時很有名的電影《神祕的黃玫瑰》。有了這次經驗,很快地,王全國提出了創業的想法,雷軍答應了,以紅、藍、綠三原色為名,公司就叫「三色」。 好景不常的是,創業不到一年,三色就支撐不下去,有時連吃飯的錢都沒有,現實一點一滴蠶食了他們的創業熱情,最後雷軍選擇退出三色。 創業失敗,讓雷軍正視現實,所以,大學一畢業後,他進入當時中國少數、老牌的軟體公司金山軟件,成了第六號員工。 那一年,雷軍不過二十三歲,他帶著二十幾名工程師,在北京成立金山分公司。 金山時期的雷軍,工作起來像是要把命拚了一樣,早上八點進辦公室,寫程式到半夜一、兩點,隔天一早又是八點進辦公室,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每周工作七天,沒有周末、假日,雷軍卻不以為苦。 儘管金山身為中國老牌的軟體公司,但微軟在全世界的壯大,並沒有給金山崛起的機會。就拿雷軍進入金山的代表作「盤谷組件」為例,做的是Windows系統上的文字處理軟體,雷軍前後花了三年開發,好不容易推到市場上,原本以為最少可以賣出五千套,卻只賣了兩千套。 那次的挫敗,就像是要把雷軍「滅頂」般,金山員工原本有兩百多人,走到只剩下二十人,開發期間投入的兩百多萬元人民幣,也全部付諸流水,差點連員工的薪水都付不出來。 這個打擊對雷軍來說,太大了!愧對於金山董事長求伯君的信任、愧對於同事的支持,愧疚感差點壓垮了他,雷軍遞出辭呈。只是,求伯君沒有接受,放了他六個月的長假,讓他去好好思考一下。 這六個月,雷軍反覆思考,到底「盤古組件」的問題出在哪裡?最後他得到了答案,技術不是問題,關鍵出在他們不夠認識市場,不懂得怎麼行銷、賣產品。因為他們不知如何讓消費者將手上的軟體換成「盤古組件」,他們沒有意識到微軟Office的步步滲透,最後他們失去了中國文字處理軟體的半壁江山,這就是雷軍找到的答案。 重新回到金山的雷軍,下定決心,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他知道,不是埋頭寫出一套牢不可破的軟體就是好,更要懂得市場、和消費者溝通。 這成了後來雷軍成功極重要的基礎觀念,他開始規定,金山的員工一年必須到賣場去站櫃枱三天,從研發到行銷人員都一樣。這項規定讓不少工程師反彈,還寫信向雷軍抗議,但他始終堅持,因為「盤古組件」的挫敗讓他學到一件事:做公司需要的,而不是做自己想要的。就連後來創辦小米,也延續了這項規定,雷軍要求工程師每天最少必須花十五分鐘、最多一小時來瀏覽網路論壇,直接傾聽消費者的聲音。 二○○○年後,靠著聯想的注資,金山重新改組,由雷軍出任總經理,後來遇上電腦單機版遊戲的大紅,加上英語詞彙軟體「金山詞霸」的成功,在在都成為○七年金山成功在香港掛牌上市的根基。 雷軍在金山工作十六年,他的賣命是中國軟體業界有目共睹的,所以人家稱他為「中國IT勞模」,意思是「中國科技業的勞工模範」,畢竟他一天工作十六小時,如此持續了十六年,就連要離開金山的那天,他都待到了深夜。 ○七年十月九日,經過雷軍長達八年的努力,金山終於在香港掛牌上市,面對得來不易的甜美果實,兩個月後,雷軍卻「因為健康因素」辭職。在記者會上,站在媒體面前,雷軍以深深一鞠躬向大家道別;站在員工面前,雷軍足足鞠躬了三次,才讓員工接受了他要離去的事實。那一刻,雷軍像是鬆了一口氣般,「我終於把債還完了。」但緊接著而來的龐大失落感,正等著衝擊雷軍。「那半年,沒有一家媒體想要採訪我;沒有一個業內的會議邀請我去參加。我有的是時間,但沒人記得我。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冷酷而現實。」從金山離開後,好長一段時間,雷軍不開車、也不請司機。即使天氣很冷,自己一個人站在街上攔計程車,是常有的事。「那個階段,我放棄了事業後,變得一無所有,除了錢。」「勞模」這樣的字眼套在雷軍身上,剩下的意義,只有諷刺。 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他相信人因夢想而偉大,他堅持努力一定會成功,他是如此用力地活著;但十六年後,金山掛牌上市,市值遠不及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有些人說,「那是他沒站在風口上。」 沉潛 中年失業 他一無所有,只除了「錢」……中年失去舞台的雷軍,失意的程度是你我難以想像,即使他在給金山員工的公開信上,平實地寫著:「十六年的春去秋來,我和大家一起書寫了金山輝煌的歷史,雄心不改,壯志猶在。」可是,那股不甘心的情緒,在雷軍的心中漾開,「我不服氣,為什麼?要是我沒努力,我也認了,但是我覺得我非常努力;要是運氣不夠好,二十多年,這麼多機會,一個都沒撈著。」憤恨不平的情緒,在他心裡翻攪著,離開金山的心理創傷,遠超乎想像。 有關他的離職原因,外界諸多揣測,但從他的心境,不難揣測離開金山,不是出於自願。 沒了工作,雷軍成了天使投資人,幾乎是投什麼、賺什麼。他入股號稱「中國ZARA」的服裝品牌凡客誠品,估值上看十億美元,他投資以中國Google為目標的優視科技(UCWeb),後來賣給馬雲,也賺了不少錢。 天使投資人的生活,對雷軍來說,收入豐厚,卻無法滿足於想要打造一家一流企業的雄心。○七年,正好是蘋果iPhone問世的年代,所有人都為智慧型手機而驚歎,雷軍也不例外,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與他合作過的供應商私下透露,當時雷軍的背包裡一打開,就是好幾十支手機,每支手機的特性,他都能說上大半天,也不嫌煩。 iPhone 4上市後,雷軍更是逢人就推薦iPhone有多好用,講完之後,還會從背包裡拿出一支全新、未拆封的iPhone 4送人,足見雷軍多麼地熱愛手機。據傳,他甚至曾找上諾基亞的主管,與他討論了幾十項功能,希望能導入諾基亞手機,對方卻輕易地就打發了他。 那兩年,雷軍偶有垂頭喪氣之時,偶有力圖振作之時,多半是談到手機功能,眼中才放射出光芒。後來雷軍的金山老同事、也是小米創辦人之一的黎萬強鼓勵他創業,雷軍認真想了想,「柳傳志四十歲創辦聯想,任正非四十三歲創立華為,我四十歲重新開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個念頭在雷軍的心底不斷發酵,緊張的情緒拉扯著他,就像小時候隔天要考試,連晚上睡覺都會驚醒。「我問自己,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的夢想?我的一生就這樣了嗎?」醒來後,雷軍決定:再試一次! 正是帶著這股氣,雷軍創業了,還回頭找黎萬強一起,雷軍只說他想創業,黎萬強就明白,他想做的是手機,一支讓所有消費者都認為是最棒的手機。 當時,不論是蘋果iPhone或Android手機,由於部分功能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應運而生出各式各樣的手機破解程式「越獄」、「刷機」。以iPhone為例,由於是封閉式作業系統,許多軟體到了iPhone就無法使用、不相容,因此,工程師便著手自行改寫程式,讓想用的軟體安裝在iPhone上使用。 雷軍看到了這層需求,如果一支手機的作業系統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代表著中間就存在機會。於是,一○年雷軍創辦了小米,第一件事卻是要黎萬強帶著工程師一起開發軟體,他們要給消費者一款最強大、所有消費者都會想要的軟體,也就是後來的MIUI(小米科技開發的Android行動作業系統)。 再起 創業永不嫌晚 包包背著數十支手機,說得一口手機經由於小米創辦之初,資源不多,雷軍給黎萬強的任務很清楚,「就是不花一塊錢,把MIUI的用戶做到一百萬人。」沒有資源的奧援下,黎萬強能做的,就是把MIUI放到網路論壇上,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希望用戶回饋意見給小米,這樣的做法,很快地獲得了廣大的回響。 小米內部主管解釋,「這就是互聯網(台灣指網路)的威力,在以前的時代是辦不到的。」軟體免費使用的思惟,起源於中國,「因為中國人當時生活水平不高,不喜歡花錢買軟體,買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因此盜版猖獗。」從金山時期就在雷軍麾下工作的獵豹副總裁陳勇形容,那時金山辦公室裡頭的橫幅就寫著,「讓全中國的電腦都用金山的軟體」,軟體就是一家公司的生命根源,如果軟體免費送你不要錢,那是要革軟體公司的命。 陳勇就舉了個例子,早些年,金山的軟體在中國一套要賣兩百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一千元),「可是,美國人的軟體一套才賣五十美元(約新台幣一五○○元)。」雷軍仔細分析了中國與美國的消費水準,發現這樣的售價根本行不通,因為美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是中國的好幾倍,美國才賣五十美元,中國怎麼會有人付兩百元人民幣買軟體? 後來,雷軍就推出一套要價只有二十八元人民幣的軟體,引發內部大反彈,卻在通路商獲得廣大回響,才說服了內部團隊。 互聯網時代就更不一樣,MIUI靠著免費使用的方式,累積了大量用戶評價,反而成為小米修正產品的重要利基點,還成了MIUI的免費廣告。所以,一一年小米機才剛問世,MIUI就已擁有五十萬用戶,扎下小米科技的立足點。 成立小米前,雷軍幾經深思熟慮,他想過所有手機廠的獲利模式,歸結出互聯網時代的特色,形塑出小米的重要七字口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所以,小米內部沒有別的關鍵績效考核(KPI),客戶評價就是唯一的KPI;小米的速度要比誰都快。舉例來說,蘋果與三星的軟體內容一年才改版二次,但是小米為了回應消費者需求,一年改版五十次,幾乎是周周改。最後,為了求快,小米不走傳統通路,直接在網路上賣。 外界看雷軍,很多人說他狂妄、說他抄襲賈伯斯,還稱他為「雷伯斯」。雷軍深深不以為然,《今周刊》在一一年成為台灣首家專訪他的媒體時,正巧遇上賈伯斯因病逝世,那時的雷軍心中百味雜陳,仍這麼告訴我們:「我生存的意義,就是在等著他掛掉!」雷軍崇拜賈伯斯,卻期待自己能夠超越賈伯斯。因此,前些年,每每有媒體質疑他,說小米機只是在模仿iPhone時,雷軍總會嚴詞反駁,「小米走的是和iPhone完全相反的路,iPhone極簡,小米走集大成路線,力求支持各種功能。」那時山寨機在中國的銷售還有些力道,總會有人抨擊,認為小米機賣得那麼便宜,品質肯定有問題,每次媒體問到這,雷軍總會激動地在記者面前摔手機,兩次、三次地摔,就為了證明小米機的品質。 從金山到小米,雷軍也有莫大的改變。他脫掉了西裝、襯衫,此後現身總是深色T恤、牛仔褲與帆布鞋;為了擺脫過去埋頭寫程式的苦悶日子,他在小米內部舉辦大、小運動賽事,打造出快樂的公司,因為工作快樂、不會累,員工才會更加投入。 登頂 中國下一位首富 撕掉「雷伯斯」標籤,他要做自己這樣的氛圍,在旁人看來,其實深受鼓舞。「他是一個很沒有架子的老闆。」這些年和雷軍時常有互動的供應商說,即使認識多年,雷軍從未和他在外吃過奢侈的大餐。雷軍親自到小米手機代工廠英華達參訪時,總是腳步很快地走在前頭,連陪同的人都跟不上他的速度。 對於執行的細節,雷軍也總是風火雷行地迅速拍板,「我們固定與小米談的合作,就是兩個小時,很快地談透。」身為小米生態體系的第一家子公司加一聯創董事長謝冠宏很有感,因為在他創業前,雷軍一度想延攬他進小米,成為共同創辦人。 可是,面對核心思惟的探討,雷軍卻又可以花大把時間,坐下來與你辯論到底。謝冠宏就透露,雷軍鼓勵他創業,當時為了加一聯創的業務目標,他與雷軍激烈地辯論了三天三夜。「他希望我們只要做一個足以媲美蘋果的耳機,但價格賣四十九元(人民幣)就好。可是,我的想法是,如果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只有『媲美蘋果』。」謝冠宏說,後來雷軍被他說服,才有了今日的小米活塞耳機。 如今,雷軍再次攀上人生巔峰,甚至依舊維持每天工作十六小時的習慣,但他沒想到,就像他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時說:「我犯了一個錯,我以為小米就是一家價值一百億美元的公司,這些年努力就為了打造一百億美元的公司,可是,它其實價值一千億美元。」雷軍的話很直白,他低估了小米的價值,所以過去的努力是為了打造百億美元的公司,如今小米要挑戰千億美元的價值,他必須更努力才行。 儘管外界對於小米的獲利能力多所質疑,但真正看過小米財報、實際參與小米募資的創投業者直言,光看小米繳稅的額度直逼阿里巴巴,便可知小米的獲利絕對超乎外界想像,「過去五輪募資,很多人犯了錯,以為小米賣低價的產品就不賺錢,看了財報發現自己錯了,才在下一輪募資投進來,但也有人看了財報後,怎麼也不相信。」即使近期小米因專利問題在印度市場踢到鐵板,但熟悉小米內部的業內人士倒很樂觀,「隨著小米規模擴大,透過收購與投資的方式,擴大專利保護傘。以小米的資金實力,把聯發科買下來都不是問題。」七年的時間很短,雷軍從離開金山、失業,到再次創業,成就小米;七年的時間很長,長到足以讓小米顛覆了手機產業的生態,足以讓三星、蘋果的霸業受到威脅,足以讓雷軍從黯然下台,翻身成為中國新首富的明日之星。或許,就像雷軍最喜歡說的那句口頭禪,小米就是站對了風口,因為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 風口上的小米,四年站穩全球第三小米手機銷售量暴衝,營收跟著三級跳2012 2013 2014 2015(估)銷量(萬支)719 1870 6112 12000 營收(億元人民幣)126 316 743 1000 電子一條街打工仔 ─雷軍大事紀 1969年 中國湖北出生,爸媽都是老師1989 兩年修完四年課程,大三起在武漢電子一條街打工1990 大四與學長一起創辦三色公司,組裝「漢卡」1991 畢業於中國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從高峰轉天使投資人 1994 成立北京金山軟件公司,後出任分公司總經理1998 金山重整,聯想注資,雷軍接任執行長。每天工作16小時,一周工作七天2000看到電子商務的未來,成立卓越網,「左手卓越、右手金山」2001 接任金山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03.苦練兩年,砸下2億元人民幣,金山首款單機遊戲〈劍俠情緣網路版〉終於推出2007.金山軟件在香港掛牌上市,市值約25億元新台幣.以健康為由,辭去金山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轉當天使投資人。 41歲重新出發 2008 應優視科技之邀,出任董事長2010.4月,好友黎萬強一句「40歲才剛剛開始,從頭開始唄!」讓雷軍重新反思,找來六位合夥人共同創辦小米.8月,MIUI行動作業系統低調發布,沒人知道小米是誰,也不知道小米由雷軍創辦.12月,米聊問世,以「語音對講」功能獲得回響 躍居全球智慧手機A咖 2011.金山遭奇虎360重創,雷軍暫回任金山董事長,啟動金山改革.7月,以黑T恤、牛仔褲、帆布鞋形象現身,發表首款小米手機,外界才知道小米是雷軍創辦2013 .4月,進軍台灣市場,首度離開中國、前進海外.8月,完成最新一輪募資,估值達100億美元2014.1月,公布2013年業績,全年賣出1870萬支手機,營收達316億元人民幣,年增率150%.10月,小米以5.3%市占率登上全球第3大手機品牌.11月,小米機在光棍節24小時熱賣逾100萬支,為全球線上賣手機最快的速度.12月,完成最新一輪募資,公司估值達450億美元.宣布入股美的集團,布局物聯網.以1億元人民幣投資You+青年公寓20151月,小米公布2014年業績,全年賣出6112萬支手機,全年營收達743億元人民幣,年增率135% 談 創業 ▲ 站在颱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 創業是一種人生態度,就是要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 ▲ 兩人合夥,相對容易,三人及以上,一定要有明確牽頭人,否則是一場災難。 ▲ 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不必要的會盡量不參加,認認真真做事。 談 成功&夢想 ▲ 做任何事情要順勢而為,不要強求,不要蠻幹。順了,自然就成了。 ▲ 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一定會成功。 ▲ 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我有這麼一個夢想,我就此生無憾。 ▲ 不要祈禱生活的舒適,要祈禱自己變得更加堅強。 ▲ 我把別人用來睡覺的時間拿來完成工作了,我很快樂。 談 經營 ▲ 小米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米粉覺得小米手機好,值! ▲ 最好的產品,就是最好的行銷。 ▲ 什麼是網路思惟的經營?專注、極致、口碑、快! 談 投資&創新 ▲ 「成王敗寇」這樣的觀點,是阻礙創新的因素。 ▲ 創新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我們社會缺少包容失敗的氛圍。 ▲ 你不可能對某一項投資有100%的把握,有80%的把握就可以做了。
|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9 14:37 編輯 降準後的股市,還是“十二道金牌”or“越放松越跌"? 作者:陳傑 由於目前仍處於淡季,因此大部分傳統行業(水泥、鋼鐵、煤炭等)價格仍在下跌。地產銷售周環比仍為負值,但由於去年同期為春節假期,因此同比增速出現明顯上行,目前的信息還不足以判斷地產市場是否仍能維持去年四季度的強勢。相比之下,本周出現景氣回升的主要是一些化工品(化纖、橡膠、PVC等),因為原油價格近期的明顯反彈帶動了他們的漲價。 就市場判斷來說,我們根據前期的“三步走”邏輯線索(第一步:規範流向股市的資金渠道;第二步:加快新股發行;第三步:再一次貨幣寬松),認為前兩步是“垃圾時間”,而在第三步邁出之後,“垃圾時間”也將結束,股市會再次進入強勢格局。因此在本周三降準後,我們也立即調整了觀點,對市場趨勢判斷由謹慎轉為樂觀,但周四和周五的股市表現卻與我們的樂觀預期相背離。我們和一些投資者交流時,大家認為A股歷史有兩次下跌和現在比較像:第一次是1996年的“十二道金牌”最終帶來牛市中回調30%的慘劇(此後再創新高),第二次是2012年貨幣政策不斷寬松股市卻持續下跌,每一次降息降準都是逃命的信號。對他們來說,無論是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二種情況發生,都意味著現在不能“扛著”(大家倉位都挺高的),而需要減倉應對。就此問題,我們看法是: 1、現在和1996年相比的相似之處是:1、都是經歷了長期熊市之後的見底回升;2、都經歷了貨幣政策由緊到松的轉變,且在貨幣政策放松後股市上漲明顯加快;3、過快的上漲都招致了監管層的調控。1996年以前A股經歷了三年熊市,而在96年春節以後,股市在沒有明顯外力影響的環境下開始觸底反彈。而隨著惡性通脹的結束,1996年國內開始進入降息周期,在1996年5月和8月兩次降息以後,股市的上漲速度更是明顯加快(從1月到5月降息以前,上證綜指上漲了28%;從5月降息後到12月中旬以前,上證綜指上漲了83%)。隨著股市的暴漲,管理層在當年10月份開始連續發文加強股市監管,但前期均未能使股市降溫(“前十一道金牌”),直至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文明確提出“暴漲非理性”(即“第十二道金牌”)後,股市在一個月內暴跌了30%。可見,在1996年12月A股暴跌之前的種種特征與去年下半年以來的A股市場確實有相似之處。 ![]() 2、但現在與1996年的“十二道金牌”相比,股市在國民經濟以及實體融資中的地位已大大提升,單純的打壓後患無窮,未來股市調控的重點將是進一步健全其直接融資通道。1996年即使在大盤指數翻倍之後,A股總市值也只有1萬億元,與當年GDP相比(7萬億)只占14%,且當年通過股市的直接融資規模也只有310億元,與當年銀行新增1萬億的貸款規模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而當時A股市場的體制還很不健全,隨著股市的暴漲,各種違規資金操作、坐莊行為層出不窮。在當時的環境下,監管層確實有必要“下重手”打壓股市又不必過於擔心有太大負面影響,可謂“不讓股市降溫誓不罷休”。而反觀現在,A股總市值達到43萬億元,接近GDP規模(64萬億)的70%,且2014年通過股市的直接融資規模也接近8000億元。可見無論是對國民經濟還是實體融資而言,股市的地位已不可與1996年同日而語,且去年以來國務院已將“降低實體融資成本”作為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股市作為重要的直接融資渠道,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視。因此,我們認為和1996年的“十二道金牌”相比,目前對於股市的監管肯定不是單純的打壓,而是規範操作,並進一步健全股市直接融資的功能,使其更好地為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服務。 ![]() 3、現在和2012年相比的相似之處是:1、宏觀數據均比較疲弱;2、均處於貨幣政策持續放松通道之中。在2010年以後,“四萬億”對經濟的刺激效果逐漸減弱,國內的宏觀、中觀數據和企業盈利均開始不斷惡化。而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經濟下滑,貨幣政策從2011年12月5日開始放松,至2012年年中一共降準3次、降息2次。而反觀當前,經濟數據和企業盈利也是不斷下滑,並且央行已先後啟動一次降息和一次降準,而在最近這次降準之後,股市已連續下跌2天,這讓大家非常擔心會不會重演2012年“貨幣政策越放松、股市越跌”的情景。 ![]() 4、2012年宏觀經濟正處於從“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轉軌的“下臺階”階段,市場對於宏觀經濟“底在何方”非常擔憂;而現在已處於窄幅波動的“存量經濟”格局之中,市場對於經濟波動的敏感度明顯下降。從2000年到2010年,國內經濟處於一種“增量經濟”模式之中,GDP的波動雖然很劇烈,但中樞水平高達10%。而2011-2012年是非常明顯的GDP下臺階階段,GDP增速先是從2010年的10.4%下滑至2011年的9.3%,然後又進一步下滑至2012年的7.7%,最近兩年則穩定在7.5左右的水平,進入一種“存量經濟”模式。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剛好也經歷了三次貨幣寬松周期,分別是2008年、2012年以及現在這一次。在2008年“增量經濟”模式下的貨幣寬松周期,“投資時鐘”邏輯有效,市場最關註的是什麽時候經濟再次V型反轉。因此在貨幣放松周期的前半段市場仍然慘烈下跌,但是在貨幣放松周期的後半段,隨著經濟企穩回升的預期加強,股市也見底反轉。在2012年“下臺階”階段的貨幣寬松周期中,市場仍在沿用“增量經濟”模式下的“投資時鐘”思維,始終非常關註貨幣政策放松是否帶來經濟的觸底回升。而當時宏觀數據的不斷下滑導致投資者對基本面趨勢陷入持續恐慌,市場還掀起了中國GDP“底在何方”的大討論,很多人擔心中國的GDP中樞會下滑到5%以下。因此,當時每一次貨幣政策放松,投資者都把其理解為是經濟進一步惡化的信號,導致股市不斷下跌。而本輪貨幣寬松周期中,GDP已完成了“下臺階”最快的階段,並已處於窄幅波動的“存量經濟”格局之中。在此時,市場並不會太關註貨幣政策放松是否會帶來經濟大幅反轉(只要不出現斷崖式下行的系統性風險就行),而更在意這種貨幣政策放松是否會帶來資金利率的下降以及流動性的充裕。 ![]() 5、在存量經濟模式下的貨幣寬松通道已得到確認,我們認為這將使股市繼續處於強勢階段,而對杠桿資金監管所影響的是市場波動的斜率和振幅。我們認為驅動本輪股市反轉的初始動力源自2014年政策環境從“高利率倒逼企業去杠桿”轉向“千方百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前者導致了2013年的兩次嚴重“錢荒”,而後者帶來了2014年下半年以來持續的貨幣寬松環境,同時在其他資產收益率降低以及對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的強烈預期下,居民存量資產配置也開始加速向股市轉移。而反觀融資融券、傘形信托等“加杠桿”的方式在股市反轉之前就早已存在,在股市反轉之後,他們的作用是放大器和加速器,使市場的上漲斜率和震蕩幅度都遠大於以往。因此,我們認為對股市杠桿資金加強監管以後,將使市場波動的斜率和振幅收斂,但是並不會就此逆轉市場的運行趨勢——由於目前的“存量經濟”格局沒有被打破,貨幣寬松通道也已得到確認,我們認為這將使股市繼續處於向上趨勢之中。在行業配置上,建議關註與油價上漲正相關的一些傳統周期行業:化工、油服、煤炭、有色。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10 15:54 編輯 數據告訴你00後的移動互聯網生活,BAT你們連孩子都不放過? 來源:虎嗅網 今日,百度對外發布《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5賀歲版》,報告詳細盤點了2014年Q4及全年的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同時首次對00後的移動互聯網行為進行了分析和洞察。 30張PPT讓你看透00後的移動互聯網生活,BAT你們連孩子都不放過? 虎嗅註:今日,百度對外發布《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5賀歲版》,報告詳細盤點了2014年Q4及全年的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同時首次對00後的移動互聯網行為進行了分析和洞察。 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Q4的數據表明BAT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擁有了更強的生態控制力,以手機百度、淘寶、微信為代表的BAT超級APP已經開始在“連接人與服務”領域展開正面交鋒;與此同時,智能手機大盤在2014年的增幅已經放緩,預計這一人口紅利將在2015年結束;而00後的崛起則開始逐漸對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該報告主要分為《2014年移動互聯移動網市場盤點》和《00後用戶移動互聯網行為洞察》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2014年移動互聯網市場盤點(要點歸納) (一)智能機大盤 2014年智能機大盤增速已明顯放緩,預計2015年人口紅利期將終結 平板設備的用戶規模和活躍度遠不及智能機,主要滿足娛樂需求 (二)入口地位 移動搜索已成為用戶規模僅次於社交通信的第二大應用垂類 移動搜索經歷了與PC搜索相似但更快的發展歷程 移動用戶的搜索需求旺盛,人均搜索次數持續穩步提升 1) 老格局 移動互聯網馬太效應凸顯,主要應用垂類Top3 APP的份額均已超70% BAT三家占據移動端Top20 APP中的17個,生態控制力強於PC端 BAT在移動端所占據的媒體時長近60%,控制力同樣超過PC端 2) 新戰場 BAT的超級APP已經在“連接人與服務”的新戰場展開正面交鋒 使用頻次高且滲透率高的生活服務垂類均已被BAT的超級APP覆蓋 用戶更願意在超級APP中尋找和使用生活服務,而不是安裝獨立的生活服務類APP 第二部分:00後用戶移動互聯網行為洞察 (一)00後移動用戶的十大行為特點 決策錯位:00後關註的手機品牌明顯年輕化,但實際使用的與大盤無差異 多屏一代:00後擁有平板設備的比例遠高於大盤平均水平 嘗鮮一族:00後更願意嘗試新鮮的、長尾的應用 勞逸結合:除學習類應用,00後對遊戲、音樂和應用商店有明顯偏好 低齡頑主:00後偏愛角色扮演和經營養成類遊戲,對棋牌桌遊無感 夜間效應:受上學作息的限制,00後的使用時長大部分在晚間釋放 周末效應:00後的使用時長在周末猛增,主要用於娛樂 考前效應:每當大考前,00後會突擊卸載掉一批社交和娛樂類應用 搜索先鋒:00後更愛搜索,而且是使用語音和圖像搜索的主力 生活伴侶:移動搜索已成為00後探知世界、理解生活的良師益友 (二)00後推動的移動互聯網四大發展趨勢 多屏與跨屏常態化 產品與品牌年輕化 00後運營時節化 語音圖像搜索主流化 【看圖說話】以下內容節選自《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5賀歲版》報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據來源於易觀國際)
看似轟轟烈烈的“熱戀”背後,也引來了諸多質疑。據快的CEO呂傳偉介紹,此次合並是通過雙方合股的方式完成,不涉及現金交易。合並後的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由滴滴CEO程維和快的CEO呂傳偉同時擔任聯合CEO。兩人在“內部郵件”中均強調:管理層團隊仍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權。
先不論Co-CEO制度在中國企業施行的難度——企業需要一個絕對的持股者和控制者,僅看在創業公司合並、被收購後,CEO被邊緣化的例子已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那些合並、收購後被邊緣化的創業者們,並從中預測滴滴、快的合並後的走向。
Part1 合並、收購後被邊緣化的創業者
1、PayPal與X.com合並,大部分員工離職或被解雇
1999年,PayPal創立於矽谷,成立初衷是解決用戶付費問題。在這個充滿前景的市場中,PayPal面對著諸多競爭對手: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創始人馬斯克在1999年創立的X.com、大名鼎鼎的雅虎、第一銀行和易貝-富國銀行。這其中,X.com和易貝收購並開發的Billpoint對其最具威脅。
為實現持續發展,2000年3月,PayPal.com和X.com 宣稱,他們將合並成一家“全球最大的實時網上支付公司”。合並後的公司將允許用戶在網上進行款項支付和收帳業務以及實時支付網上拍賣費用,兩家公司將免費提供上述支付服務。
PayPal與X.com合並後不久,PayPal創始人泰爾就選擇了辭職,而馬斯克就任新公司CEO。馬斯克上任之後,開始對公司進行技術整修,引起了公司其他人的不滿,eBay董事會決定請回泰爾,解聘馬斯克。
PayPal企業文化的反對者並不只有馬斯克,事實上,很多X.com員工在PayPal呆的時間都不長。著名網站Yelp的首席執行官、曾經在X.com擔任工程師的傑萊米·斯多普曼表示:“X.com和PayPal曾經是競爭對手,這讓人感到難堪,而這種難堪最終演化為了沖突。大多數X.com員工選擇了離職或者被解雇。”
2、高德被阿里收購,創始人成從武變為“CEO特別顧問”
2002年7月,高德軟件公司成立,成從武開始對對導航地圖進行產業化和商業化運作,並開發完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采集工具和編輯處理平臺。
2006年10月,高德完成首輪私募融資4000萬美元,投資人包括紅杉資本、KPCB、華登國際、聯想投資等國內外著名風險基金。2010年7月1日,高德在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AMAP。
2013年5月,高德宣布獲阿里巴巴2.94億美元投資,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2014年4月,高德正式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並購協議。阿里將以每股普通股5.25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份(ADS)21.00美元的收購對價收購高德其余72%的股份。
2014年7月,阿里集團宣布高德私有化完成,阿里CEO陸兆禧將兼任高德控股CEO,原高德控股CEO成從武出任高德控股CEO特別顧問。8月,高德出現大量員工離職現象,9月,高德進一步遭遇人員流失陣痛,原高德CMO金俊離職,原高德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操盤手、高德副總裁郤建軍也掛帥而去。
3、百度收購91無線,CEO胡澤民卸任
2013年7月16日,百度宣布與網龍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出資19億美元向網龍收購其持有的91無線網絡有限公司(91無線)的57.4%股權。不足一個月後,91無線人士透露,百度於8月13日晚正式完成對91無線的收購,但其並未透露原91無線高管去留問題。
2014年2月25日,網曝91無線CEO胡澤民卸任,由百度副總裁李明遠暫代其行使職權。另外,伴隨胡澤民卸任事件同時發生的還有業務調整,原來的91無線業務被分為3大塊:1,91分發相關團隊與百度手機助手團隊合並,成立百度移動應用分發團隊,由李明遠總體負責;2,91遊戲運營業務與多酷合並,成立百度手遊運營團隊,隸屬於百度用戶消費業務群組(CBG);3,91閱讀業務將與CBG閱讀業務逐步整合。
對此,胡澤民表示自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離職,仍為百度91董事,還在繼續為百度91董事會成員幫助百度91進行更好業務整合。不過,從調整後各項業務改“姓”百度來看,百度已經全面接手91。
值得一提的是,胡澤民並不是91無線的創始人。2007年網龍用了10萬元人民幣,從80後創業者熊俊手中購得91無線前身“iPhonePCSuite”。兩年後,熊俊與網龍發生分歧,接受了創新工場投資,重新創業。
4、優酷收購土豆,原高管全部出局
2005年4月15日,王微創辦的土豆網正式上線。2005年到2010年,土豆網共完成5輪融資,2011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其實土豆網本來有機會先於優酷上市,但無奈王微深陷離婚糾紛,致使IPO之路障礙頗多,最終被優酷搶先,並且差距越來越大。
2012年8月24日,優酷土豆成功合並後,王微正式辭任土豆網CEO。 收購完成後,優酷和土豆結束了魚死網破的爭奪,優酷土豆集團穩坐視頻行業第一陣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逐漸表現出來,財報上虧損的數字遞減。但在這背後,原土豆的高管團隊逐步被出局,半年內離職率超過50%。
2013年3月,39歲的王微開始了自己的下一個項目,2013年5月8日,王微正式通過微博對外公布,新動畫工作室的名稱定為:追光動畫。王微稱,這個項目已經從國際投資人那里募集到了數千萬美元的資金。
5、第七大道被暢遊收購後,創始團隊全部出走
2009 年,第七大道旗下遊戲《彈彈堂》一炮而紅,這個由曹凱一手創辦的公司也走向臺前。隨著公司的發展,曹凱萌生了上市的想法,但當時第七大道內部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如何籌備上市,後來曹凱選擇與有成功上市運作經驗的搜狐合作。2011年,暢遊宣布收購第七大道68.258%的股權。
為這場交易埋下隱患的是並購協議中的一個對賭條款:如果第七大道的業績表現達到約定的標準,並且第七大道在2014年之前在納斯達克、紐交所或者香港完成首次公開募股,其非控制性股東有權將持有的股票以提前約定的價格出售給暢遊,認沽期權將於2014年到期。
雖然後來第七大道在2012年以保密形式向納斯達克遞交了上市招股書,而且已經走完上市的全部流程,但最後去納斯達克敲鐘這一步卻沒有完成,也就是說,獨立上市失敗了。這其中的原因,還不得而知。
2013年5月,暢遊提出提前完成對第七大道的全部收購,讓曹凱徹底心灰意冷,提出辭職。曹凱曾解釋道,內容制作公司上市後,難以再把精力用在做遊戲上,而變成資本運作為核心,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2014年2月20日,暢遊的內部郵件顯示,第七大道COO(首席運營官)孟治昀、CPO(首席產品官)及神曲工作室負責人胡敏已經離職。至此,第七大道創始團隊已經全部出走,各奔前程。
近日,更是傳出暢遊將出售17173和第七大道的消息,讓人不勝唏噓。
Part2 滴滴、快的合並後的7大可能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盤點。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公司面臨的命運幾乎是必然:合並、收購本來就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和消滅競爭對手,尤其對於業務相似、團隊重合度極高的公司來說,更是如此。
2月14日,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兩家合並是為了夢想和放棄對彼此的成見,合並後,管理層會一直保持運營獨立性,未來地圖、支付等接入哪家都由用戶體驗決定。GGV資本管理合夥人符績勛也稱,兩者合並後最大的挑戰在於團隊梳理,這也是未來半年的工作重心,而團隊在面臨重大調整時的挑戰在於留下最好的人才。
在此,我們不妨做一下大膽預測,看看滴滴、快的合並之後,未來會出現哪些變動:
1、任一Co-Ceo離職
此前有傳,滴滴快的持股比例為分別為52%、48%,後被否認說法不實。但從設立的Co-Ceo來看,二者持股比例很接近。創業經常會碰到“控制股權”問題。
Co-Ceo在福布斯世界500強企業中經常被使用,如甲骨文、SAP等,但要麽是權責分明,一個管運營,一個管產品技術,要麽是跨國公司,業務遍布全球。而滴滴、快的不符合任一一種情況。
很可能,Co-Ceo只是過渡階段。團隊整合、資源梳理時,必然需要一個拍板決策者。對於滴滴程維、快的呂傳偉來說,兩人都是有著多年創業經驗的創業者,從競爭對手變為同事,兩人必然互不服氣,而企業文化的融合也會發生不少摩擦和沖突。就像PayPal和x.com一樣,最後決定去留的,已經不是創始人自己。
2、員工被裁
合並後,新公司董事徐傳陞首先表示,不會裁員。但別忘了,類似的情況在京東和易迅之間就發生過。記住一句話,合並如若不裁員,那就不叫合並。招人是一回事,重疊業務被裁是另一回事。
對滴滴和快的來說,由於業務的重合性極高,所以必定會出現在同一個市場、人員過度冗余的狀況。為了更好的組建團隊、保證成本和效率,裁減員工及出現員工在波動中的大幅度離職,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狀況。
3、遭遇反壟斷調查
去年初,滴滴、快的一場總數額達20多億元的補貼大戰,把全國的本土打車公司都擠出去了,主要原因是後者玩不起,沒有騰訊、阿里一樣的親爹。結果滴滴、快的把對手消滅後,兩人自己卻好上了。
註意,在打車這個領域(不含專車神馬),只有老大、老二,沒有眾多老八、老九。老大、老二一合並,打車市場絕對被壟斷了。雖然,在現行《反壟斷法》里,滴滴、快的在營業額、相關領域的認定上,可能不符合條件。但現在不審查不代表未來也不會。等新公司長大了,營業額符合條件了,依然可能遭遇審查。
4、減少補貼,提高服務質量
從雙方發布的公關文已能看出,惡性的大規模的燒錢競爭不可持續。滴滴、快的進行多輪補貼大戰,雖然市場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了,但就像2月14日兩人在公開信中所說,出行市場規模太大,而兩家仍只占了一小部分。在繼續選擇補貼的同時,合並後的滴滴、快的應當盡快找到,並構建自己的服務優勢,在產品和服務上實現與其他對手的差異化競爭。
5、阿里、騰訊爭奪支付入口
回顧下阿里、騰訊惡性燒錢的背景,打車只是切入手段,通過支付綁定用戶進軍O2O才是目的,阿里要推支付寶,騰訊要推微信支付。現在好了,二者合並了,用戶打車用誰家的支付更好?
雖然新APP哪家都支持,但還是免不了一場惡戰。滴滴、快的是合並,但阿里、騰訊沒合並啊,微信、支付寶沒合並啊,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可能是冷戰,也可能是熱戰。由於已是名義上的一家人,反而是滴滴、快的夾在中間不好做人。
7、或在未來6個月內IPO上市
在內部公開信中,程維稱:“未來六個月是滴滴全新的挑戰,六個月後,我們會交出答卷。”呂傳偉則說:“雙方合並後,上市計劃也會提上日程。”對滴滴快的來說,合並之後作為中國市場上一家獨大的打車服務提供公司,他們顯然有足夠的實力去美國上市,有相關人士表示:“‘ 提供及時性需求服務’的概念在美國市場很受歡迎。Uber首次公開募股到400多億,滴滴、快的合並至少也有60億~100億。”
但即便能上市,我們在這其中只能看到對資本的好處,看不到對二者公司的好處。滴滴、快的現在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自身,而是來自歷史。從歷史來看,真正能產生1+1〉2的合並案例幾乎沒有,尤其是這種實力無比接近的選手,二者都處於高速發展期。萬一失敗,代價是慘重的。
那些在一年前就被擠出局的創業者,現在可能是你們的機會。如果滴滴、快的整合失敗,請回來;如果他們整合成功,更要回來,賽道上永遠需要新勢力來打破。最後,我們用易到對這場合並的回應來結束這篇稍顯悲觀的預測稿:兩個長得特別特別像的,產品節奏一模一樣的,運營方式也一模一樣的公司,合並了。
“大,未必好。夢想,並非金錢造。”
本文記者孔明明(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zzxm1989),著重O2O、在線旅遊領域的報道;記者王方,著重TMT及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報道,郵箱[email protected]。本文為i黑馬原創,謝絕轉載,如轉載請聯系微信號korchagin。
黑馬哥:作為一家2003年就成立的二手車交易平臺,273二手車交易網(下稱273)是一個不幸而又幸運的企業:不幸的是,雖然已在這一領域耕耘10余年,但和後起之秀的車易拍、優信拍等名利雙收相比,273顯得有些落寞。幸運的是,當年和273一同起步的企業基本都已消失殆盡,而273依舊堅挺地活著。
為了激勵作者們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PS,打賞後留下姓名+微信+聯系方式給微信後臺,黑馬哥會拉你進VIP群和VVIP群哦!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