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董秘到投資人/十二年商海蛻變實錄(20)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g36d.html

【打假】

 

2003年春夏之交,我們開發了一款非常暢銷的產品——鱷魚,取名為「縱橫商海,所向披靡」,採用樹脂鍍金工藝。產品面世沒多久,就聽說附近的美夏工藝禮品廠在仿造。Leo偽裝成送貨司機去美夏,看到整個車間都在加班加點生產這款產品,比我們車間還繁忙。他一氣之下拿起鱷魚模型就走,美夏的人可能沒反應過來,沒人阻攔。這是一種膠模,很容易做,拿走模型無傷大雅,他們繼續仿造,定價比我們稍低,銷量不比我們少。

8月份北京禮品展,我們沒參展,我和Leo去參觀。美夏參展了,把鱷魚放在最顯眼的位置,Leo上去跟他們理論,他們心虛,收了起來。我們清楚,當著我們面收起來,我們走之後他們照樣會放回展架。

產品暢銷後,最頭痛的就是被仿冒。每年花不少錢申請外觀專利,在宣傳冊上把專利號放在產品圖片下面,寫上「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但用處不大。高明的仿冒者會稍稍改一下,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更多的仿冒品絲毫不改,這樣可以充當正品賣。美夏仿冒鱷魚就是這樣,連產品名稱用的字體和字號都沒變,一般人看不出和我們生產的鱷魚有什麼差別,甚至連我都分不出來。

這款鱷魚是那年市場上銷量最大的樹脂鍍金禮品,而我們出產的可能不到總銷量的十分之一。溫州一帶的仿冒品更多,那些仿冒廠離得太遠,質量也差一些,我們沒法管。深圳的同行都知根知底,美夏這樣做顯得很過分。那時候,大工廠即便仿冒,也會改一下,讓被仿的工廠無話可說;小工廠主要靠仿冒生存,但不會明目張膽,主要不是怕專利,是怕挨打。

深圳有一個工藝禮品協會,幾家做得大的工廠是協會骨幹,這些老闆時不時地聚一聚,在一起主要就聊怎麼打仿冒,我們也參加聚會,是其中資歷最淺的。總聽參加聚會的大佬們說,打假只有一個辦法:打!說白了就是去仿冒廠砸廠。被仿冒的廠家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讓別的工廠不敢仿冒,專找那些好欺負的小廠,派人去砸廠,砸完就走。這種故事很多,還常聽到有流血事件發生。雙方動手幹架,如果有人受傷會送去醫院,派出所就會來調解。派出所根本不會管誰仿冒誰,也不會聽誰先動手,調解的結果就是打人的賠償流血的人醫藥費。大廠也樂意賠,賠了在行業中有影響,別的廠家自然怕,仿冒他們的產品就心有餘悸。這個行業中做得最大的一家工廠就砸過好幾個廠,我有耳聞,有幾個被砸的廠還是他親戚開的。不過,後來我有些納悶,懷疑他的打假沒準是他為了提高在行業中的威懾力自編自演的戲。

其實,這個行業的大佬基本也是靠仿冒起家。不光這個行業,很多行業都是如此:創業的時候,把市場上賣得最好的產品找來,照著做;等研發水平高了,就稍改一下;對本行業有了更深理解,才生產自主開發產品。所謂的自主開發產品其實也是互相抄襲來的,只是抄襲得巧妙一些罷了。一家工廠就如一個國家,既要重視保密工作,同時還要去刺探同行情報,想起來真夠累的!老闆們整天去手板廠、電鍍廠逛游,為什麼?是去找靈感,看看別的工廠有什麼新產品可以啟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那天,幾家大廠聚會,就在我們工廠附近。我和Jack參加了這個聚會。自然又說起打假,個個義憤填膺。一個姓王的老闆說,大家不要只說不練,乾脆去模仿金亮鱷魚的美夏打假。一幫人很響應。我想,也好,協會出面,也許美夏會收斂點。

到了美夏,老闆不在,流水線上全是那款鱷魚,工人在緊張地工作。我們十來個人在車間逛著、議論著。突然,工廠的鐵閘門關上,一幫黑衣人圍上來,大聲說;「別的廠家可以走人,金亮的人不能走。」Jack非常機靈,拿起手機趕緊報警,還給Leo打了電話,讓他帶人馬上過來。

同行的幾個老闆當然不好意思走,但變得沉默了。整個局面就是我和Jack面對幾十號打手和工人。美夏的老闆和老闆娘出現在我們面前,老闆娘嘴上大罵「打死你們」之類的話,雙方都有拉扯動作。

很快,警察來了。我們對警察說:「他們工廠正在仿冒我們的產品,行業協會來調查,幾個同行可以作證。」

但警察根本不管這些:「要是仿冒,你們可以去打官司,不能這樣跑到人家的工廠來鬧事。」

幾家同行老闆趕緊說:「誤會了,我們不是來鬧事,是同行參觀,找美夏老闆聊天,老闆剛才不在,我們在這裡等。」

這時,John一個人氣勢洶洶走進來:「是不是比誰人多啊?還有沒有公理可講了?」他把手放到衣服裡掏名片,邊掏邊走向美夏老闆。美夏老闆嚇壞了,忙往後退,以為John要掏出刀子來。

因為警察在,加之John來勢洶洶,其他同行又說了好多息事寧人的話,美夏老闆不敢再為難。警察最後說,「我看也沒什麼事,你們還是散了吧。」我們剛離開美夏,就碰到Leo,他帶著十多個人擠在我們運貨的面的裡,手裡拿著棍棒。

我跟幾個同行說:「都晚飯時間了,就在我們樓下吃個面點王吧」。吃飯時,我說了些感謝的話,開玩笑說要是他們不在,估計我和Jack今天可能出不來,即便出來,也是直接去醫院了。他們都很沉默。

之後,同行再也不提打假一事,協會也不再聚會。以前,仿冒都是偷偷摸摸,至少仿冒者會覺得自己在做不光榮的事情,這件事情後,仿冒變得無所顧忌,成了行業普遍現象,不光小廠仿,大廠也仿。如同天使被魔鬼戰勝,整個行業從此墜入深淵。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從面點王出來,我開車回家,腦子裡冒出的念頭就是離開這個行業。

其實,我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選錯了打假對象。美夏規模不小,老闆也很強勢,如果當時選另外一家小廠來打,豈不是一炮打響?是啊,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己知彼,不然會適得其反。

我做投資後,一直不看好製造業,可能跟我打假的這段經歷有關。你生產的一樣東西賣得好,馬上就會有人去仿冒,仿冒品的銷量常常是正品銷量的上十倍,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做開發?但話要說回來,這本身也說明一個企業的「護城河」是多麼重要。一般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難有真正的「護城河」。只有很少數企業才有,這樣的企業如沙裡的黃金,需要仔細去淘,才能找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4

許仕仁貪污實錄

2014-06-12  NM
 
 

 

「若要我形容本案,這是關乎公職人員的誠信標準;這是從公眾角度出發,對重要資料的隱瞞;這是關於一個非常非常高級的政府官員,收受經偽裝的秘密款項。」主控官連珠炮發不斷斥責,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由始至終閉上雙眼,頹坐犯人欄。曾有「橋王」之稱的許仕仁,前半生一帆風順,位至香港政府第二把交椅。從政府光榮引退之際,卻捲入貪污醜聞。主控官將罪狀一一讀出,許仕仁的奢華生活亦一一曝光。控方嘲諷許仕仁懂得享受人生,識飲識食嘆世界,實際上是「空心老倌」,長期入不敷支,甚至誇張得「使大十倍」,要靠多年老友、新地郭氏兄弟接濟,許亦成為新地的線眼。他仕途最高峰的九年,收取新地賄款高達三千四百萬元,其中一筆四百七十萬,更是在宣誓成為政務司司長前五小時收到。

聆訊初期,許仕仁每天到庭都和記者打招呼。首天被大批記者包圍,有記者問他心情,他尚有心情笑笑口反問︰「你哋咁樣,我點會relax?」案件上週正式開審,許仕仁也收起笑容。他十分怕冷,儘管室外氣溫高達三十二度,他每日披著棉襖出庭,閉起雙眼沉思。

仕途順利

這位頹坐犯人欄內的被告,曾經叱咤政壇,位至特區政府第二號人物。現年六十六歲的許仕仁,七○年加入政府,仕途一直一帆風順,屢被委以重任,包括運輸署署長、財經事務司等。○○年他離開政府,出任強積金管理局行政總監,○三年離職。之後他成立顧問公司,為新地出謀獻策,但一年後便在時任特首曾蔭權推薦下,出任政務司司長。兩年後許仕仁離職,仍獲委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直至○九年離任。許離任行會前一天,曾蔭權特意致感謝信,感激許在任期內的貢獻,讚揚他「可靠、洞察力強、樂於助人」。信中上款「Dear Rafael」及下款「Yours Ever, Donald」,均是曾蔭權以墨水筆親筆書寫,可見曾對許的賞識。不過主控官卻指出,曾蔭權極力讚揚許仕仁之時,卻不知許在該段期間,涉嫌收受地產商巨額賄款。

品味人生

許仕仁、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兄弟、新地執行董事陳鉅源,以及前港交所高級副總裁關雄生,五人共被控八項控罪,包括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串謀向公職人員提供利益罪及提供虛假資料罪。許仕仁涉及所有控罪,橫跨他任職積金局行政總監、政務司司長、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三項公職任期,指他收受超過三千四百多萬利益,包括收到來自郭氏兄弟或來歷不明的神秘匯款、免費租用新地旗下跑馬地禮頓山豪宅,以及無抵押借貸等。主控官宣讀各被告罪狀的同時,亦揭露了許仕仁的貪腐生活。主控官嘲諷許仕仁「生活質素高、有品味」,根據銀行記錄,○五年十月,許上任政務司司長不足三個月,便在港麗酒店Nicholini's餐廳晚膳,一頓晚飯豪花三萬三千元;○六年八月,許又以四萬二千元買下Bulgari名錶。身為馬主的許仕仁,為確保馬匹健康,不惜用上貴價紅蘿蔔和糠糧餵馬。「品味人生」的代價,就是入不敷支。許仕仁○五年上任政務司司長時,擁有十四個銀行戶口、二十五張信用卡,年薪四百五十八萬的他,上任當年支出四百二十九萬。但一年後支出大增,銀行提取現金多達四百八十二萬,信用卡支出亦有二百四十六萬。

年花千萬

○七年許仕仁卸任,任職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收入下降至一百三十二萬,但支出卻有增無減,從銀行提取的現金近七百萬,信用卡簽賬亦有三百四十七萬元,年花超過一千萬元。「奢華揮霍這弱點,正正成為被人利用的目標。」郭氏兄弟自小已與許仕仁相識,相交幾十年,主控官形容,就在許仕仁仕途攀上高峰之際,新地為確保在政府內有個朋友,不惜在許仕仁身上大灑金錢。

2000-2003積金局行政總監續租國金

主控官直指,許仕仁成為新地的耳目(eyes and ears )。許二千年任積金局行政總監,當時董事局正討論續租國際金融中心作為辦公室,而新地擁有業主百分之四十七股權。不過上任不久,許仕仁與太太到新地旗下禮頓山睇樓,很快便找室內設計裝修,兩夫婦在○三年初搬入禮頓山兩個相連單位,當時市價月租十餘萬,新地竟然讓許免費租住。而許仕仁秘密兩次接受新地一百五十萬及九十萬元無抵押貸款。而郭炳湘當時亦提議聘用許仕仁出任新地顧問,雙方早於○二年七月洽談顧問合約。根據文件,郭炳湘曾草擬條款,以「機密便條」詢問兩位弟弟的意見。但郭炳湘後來退出磋商,控方未有披露原因。○三年五月,許仕仁在積金局董事會中投下贊成票,支持續租。○三年八月,許仕仁離職,半年後自組顧問公司「德福企業」,成為新地顧問,合約由郭炳江、郭炳聯親自簽署,顧問費每年四百五十萬,為期兩年,更免費租用國金辦公室、禮頓山單位。兩個月後,許再接受新地旗下「忠誠財務公司」的三百萬無抵押貸款,由郭炳聯親自批核。

2005-2007政務司司長上任前五小時收賄

擔任新地顧問一年,○五年三月,前特首董建華下台,郭炳聯在日誌中寫「董辭職,好,充滿能量」,更即晚致電許商討他在新地的角色。其實當時傳媒已大篇幅報導,許仕仁是政務司司長大熱,而許亦在同月終止與新地的顧問合約。控方指出,許仕仁準備重返政府,假裝與新地「斬纜」,但事實上與新地「藕斷絲連」。郭炳江在四月六日先轉賬五百萬予許仕仁。而許仕仁亦要求新地支付自己尚未履行的十一個月顧問服務,共四百一十二萬五千元。郭炳聯被捕後曾去信律政司解釋,對於老朋友親自提出如此請求,感到非常尷尬,為免被說刻薄才答應,在文件寫明「鑑於許先生過往13個月為我們擔任顧問,表現卓越」。不過控方卻指,這是新地給許仕仁的「甜頭(sweetener)」,旨在換取優待新地。上任前五日,是許仕仁受賄的高峰期。六月二十五日,許仕仁與新地就禮頓山豪宅訂立新租約。許每月開出支票交租,依照市價月租十六萬,簽約兩年半。控方指暗地裡,郭氏兄弟早已為許付清未來兩年半租金,將總數四百八十萬存入許賬戶內。六月二十七日起,許仕仁四日內再先後收取新地共八百五十萬存款,其中一筆四百七十萬,更是在宣誓成為政務司司長前五小時收到。為掩人耳目,賄款採用了極其迂迴方式交收,過程中新地老臣子陳鉅源、許仕仁好友關雄生,都擔當重要角色。郭炳江先將這筆八百五十萬元的款項匯到陳鉅源的海外公司「Villalta Inc.」,再由陳匯到許仕仁好友關雄生及其親人的戶口。關在四天內分七次過戶,更以支票、本票和現金過數方式,存進許仕仁銀行戶口。六月三十日,上午收完錢,下午二時,許宣誓正式成為政務司司長。

2007-2009行會非官守成員西九項目「好建議」

直到許上任,身兼西九文化局主席,及負責馬灣項目,手握機密,卻多次與新地高層會面。郭炳聯向律政司稱,許向新地提供的卓越顧問服務,包括就西九項目提供「好建議」。另外,新地與政府就馬灣交通配套存有分歧,陳鉅源與政府談判不果,許仕仁○六年六月與郭炳江開會,分歧旋即解決。控方指許根本是為新地作「內鬼」,一邊收新地錢,一邊又在政府內部為新地解決問題。直至○七年六月卸任,官商勾結的指控,從來未在許身上消失過。許仕仁卸任後加入行政會議任非官守成員,直至○九年一月才完全退出政府。但期間,許再收新地一千一百一十八萬元。今次收款手法比以前更兜轉,郭炳江首先要陳鉅源自掏腰包一千二百萬,兌換美金後匯款至由關雄生好友控制的新加坡公司。關再匯款香港,然後分拆為兩筆定期存款,再以定期存款向銀行抵押借貸,最後才分四次,將款項匯到許仕仁私人戶口及名下顧問公司。陳鉅源其後收到新地三筆共一千八百萬元的「花紅」。主控官狠斥許仕仁謀取私利,違反誠信,濫用職權。開案陳詞本週二完結,控方將會傳召六十四位證人,包括一眾前高官孫明揚、劉吳惠蘭等。這場被形容為「史上最重要的刑事審訊」,將會披露更多不為人知的內情。

2005年:850萬賄款

2007年:1,118萬賄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63

6年換一半 東區店家存亡實錄

2014-05-26  TCW
 
 

 

這橫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與仁愛路、市民大道之間的區域,面積只有○.六六平方公里,卻是全台灣零售業拚搏最激烈的一級戰區,簡稱「東區」。

東區的店面,每坪月租金動輒飆破萬元,最貴租金每坪達三萬一千元,是全台灣最貴的燙金地段。從二○○八年至今,這裡的店面租金平均漲幅達四八%,僅次西門町,創下全台次高。

漲租,動輒五成起跳「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漲」

這裡是國際品牌、精品業者最愛,商圈滾動人潮、錢潮,帶來商品廣告效果,讓進攻台灣的國際品牌,列為店面第一首選。

代表快速時尚的Zara、優衣庫(Uniqlo),愛迪達(Adidas)、Reebok、Nine West等,都選擇在這裡開旗艦店,忠孝東路四段短短五百公尺內,就聚集了歐米茄、中美鐘錶、金生儀、亨得利、精光堂時計等六家重量級的名表精品店。

這裡也是藝人投資開店最熱門的地點,周杰倫、羅志祥、藍心湄、蕭亞軒、林俊傑,及名媛孫芸芸等,都在這○.六六平方公里內,開餐廳或經營個人品牌店,連偶像天團五月天主唱阿信,也將在此開第三家店。

但是租金貴、漲幅高,店家汰換率也堪稱全台之冠,這裡不斷有店面頂讓結束營業,卻也不斷有新進店家躍躍欲試。

其中,漲幅最高的,當屬忠孝東路四段臨馬路第一排,金融風暴以來漲幅高達四八%,許多甚至翻了一倍,就連後面的巷弄,整體漲幅也達兩成到三成,對自行創業的小店帶來龐大成本壓力。

二○一一年底開始,優衣庫與Zara等國際品牌進駐後,約有四成原店面抵抗不了租金漲幅而撤店;時間拉更長一些,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更有五成換了新面孔。

租金壓力,逼得東京著衣等服飾品牌陸續遷出另外設點,甚至連在這裡經營超過三十個寒暑的本土速食連鎖店頂呱呱,去年底今年初,也因不堪店租飆漲超過五成,被迫退出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

租金上漲是東區所有店家最大的夢魘,「偏偏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會漲房租,」在東區開業超過二十年、知名泡沫紅茶店茶堀出軌老闆陳寶治說。當水電、食材、人事費用也一路上漲,誰能在這險惡環境中存活?

經過本刊實地採訪當地各裡里長、超過三十年的住戶、房仲業者、以及附近商家後發現,在東區只有三種店能生存:

國際大店:如Zara、優衣庫國際品牌。

分割店面:兩、三坪的分割型店面。

三、特色小店:產品全台獨賣,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求生,小店有三不不急展店、不搶短錢、不做網路生意

國際品牌背後有雄厚的資本支持,撐得住更高的租金;分割型店面,賣的襪子、吊飾,夜市也有,靠的是產品週轉與快速流行。

至於特色小店,歷經金融風暴、租金狂漲,冷熱交替,他們生存的「江湖一點訣」是什麼?

這些倖存者,選擇用「減法經營」求生。

當店面租金貴,有人賣更多東西、開更多店、運用網路接更多訂單,以「加法」來抵抗租金壓力。但這群店家卻堅守:不快速展店、不做一次性生意、不做網路接單等「三不原則」。

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變動快速的地方,賣的不能僅是產品,而是一種「人際生意」。要建立長久、深遠的關係,必須與客人面對面互動。「透過網路接單或許可以賺更多錢,但卻缺乏人跟人之間互動的溫度,通常僅是一次生意,我們選擇放棄。」在這裡開店超過七年的莎荷咖啡器材第二代徐玉倫說。

這裡的小店各具特色,有專門蒐藏故事、訴說「感情」的手工音樂盒小店;也有一隻戒指貴過百貨專櫃、強調「眼光」的飾品小店;更有讓利給員工,進一步穩固顧客「關係」的髮型設計沙龍;以及堅持「專注」,數十年只賣牛排的餐廳。他們的共同點是,產品及服務,都是全台獨賣。

史丹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教授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暢銷著作《從A到A+》書中提到:「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好的刺蝟,往往勝過一心多用的聰明狐狸。」

他們在變化最快速的東區,選擇將一家店的產品做到精,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經營到更深,「挖深一口井」,在這個人流、金流滾動最快速的地方賺慢錢,才能精兵勝出。

【延伸閱讀】6年店家大洗牌!國際咖來了,本土店家少了——忠孝東路4段首排店舖近年變化

1.fossil watch station(in)Timberland(out)租金漲60%,傳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

2.遠傳電信(in)佐丹奴(out)租金漲220%,原店家為佐丹奴,前年年底租金從25萬漲到80萬

3.Adidas(in)Esprit(out)租金漲100%,原店家為Esprit旗艦店,原租金75萬,2次簽約,漲到150萬

4.Zara(in)百貨門市(out)2011年11月,西班牙品牌Zara進統領百貨1F、B1,據傳月租金870萬

5.RABEANCO(in)iROO(out)租金漲50%,原店家為iROO,去年底租金從40萬漲到60萬

6.Uniqlo(in)百貨門市(out)2011年9月,日系品牌Uniqlo進駐到明曜百貨的1F~3F,據傳月租金約千萬元

7.Swatch(in)頂呱呱(out)租金漲125%,原店家為頂呱呱,去年底租金從80萬漲到180萬,頂呱呱轉至後巷,另開新店

8.Holika Holika(in)東京著衣(out)租金漲60%,去年底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目前東京著衣已遷出,韓國三星美妝品牌進駐

註1:是近6年才進駐之店家註2:各區店租行情為根據人潮、店面狀態和過去成交價算出之均價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立德房屋、群義房屋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04

【電商沙龍實錄】新零售時代的電商品牌生存邏輯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37

第一環節:嘉賓分享

優曼家紡創始人王文鋼口述:螞蟻如何戰勝大象?

今天的零售通路或者零售品牌,這兩種發展方向都存在著巨大的變革。隨著前兩天聚美的上市,再加上預期中的京東和阿里巴巴最近的上市,我們認為中國網路的零售通路已經差不多成形了,所以我們就從零售品牌入手做了優曼家紡。

我們從2010年開始做的市場調研,包括男裝、女裝、鞋帽、箱包、毛絨玩具,研究了一年半,最後發現老百姓的需求已經從外在的東西在往家裡發展,於是我們選擇了(家紡)這樣一個行業。

我們選擇家訪這個行業就是因為家坊這個行業很大,我們看到巨頭對市場的覆蓋和渠道的覆蓋都不嚴謹也不全面,所以有充分的殺入機會,我們用互聯網這樣快速突進的方法爭取了時間差,這兩年也爭取到了自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巨頭在和我們打正面戰,我們選擇一開始不要先到正面戰場打,而是先把自己的隊伍做大,再回來,優曼家紡是按照這樣的戰略進行的。

優曼家紡走的是多品牌路線,那是因為類目不同,不同的類目會有不同的業務組成方式。比如說像大象,我們看到基本上這個行業的巨頭都是單品牌在跑,跑的很知名,而像我們的家訪包括服裝,包括大家知道的洗髮水,我們叫耐用生活用品,這個行業最典型的巨頭是聯合利華,零售行業比較能夠看得見的叫百利,我們這個行業是羅蘭,大家統統採取的是多品牌、多價格去覆蓋整體消費群,所以我們自己選擇的是多品牌、多價格、多用戶層。



【現場互動】

問:優曼家紡一直強調用互聯網包圍傳統,具體的打法是什麼?

王文鋼:從一般的零售企業角度講,你的供應鏈後端到前端,從你的基礎到表面,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改造。前兩年大家都不知道優曼家紡,那是因為前兩年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改造供應鏈,我們把一個傳統四件套爭取能夠做到最短七天更新,我們前兩年花了很大的力度去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點解決之後我們再把供應鏈週期縮短、把現金流做好。所以,優曼家紡前兩年一直在電商圈子裡算是個奇葩,我們說自己是做網絡零售品牌的,我們的效率比零售高,我們的盈利還是正向現金流,所以前兩年我們主要是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內部結構。

問:針對線下門店,有沒有比較大的戰略性的規劃?

王文鋼:傳統的零售通路業態就是商場、地面開店。但在今天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關鍵詞,叫平效。目前在我看到的家訪、家居類目裡,跟服裝很像,去掉ZARZ平效特別高之外,其它的哪怕行業老大、老二平效都不是特別好。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更重視在線下跟用戶的溝通和體驗,我們並不注重它的銷售額,當我們跑到20億的時候,我們銷售的主要來源還是集中在線上,但也不排除在線下會看到我們。

樂寵創始人李元口述:毛利充足了才開始做電商

我叫李元, 我最早的時候是03年開始接觸這個行業的,那個時候我20多歲,我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因為我從小就一直養貓狗,小時候養的貓狗都是流浪動物,那時候沒有純種犬的概念,2000年以後發現有很多國外純種的寵物開始在中國家庭中慢慢出現,而且伴隨消費能力的提升這個行業發展的也非常快。

真正創立樂寵這家公司是08年,我08年之前一直在做寵物社區,就是把當時養寵物的人集中到一個網站上,讓大家可以聊天、交友、分享一些養寵物的經驗。我最開始做的是樂寵連鎖店,寵物店又有零售又有服務,動物醫院主要是給寵物看病,另外還有零售,主要是賣寵物的用品,包括服裝、窩墊、牽引、狗盆,等等。

最開始有20家直營連鎖,這幾年我們已經轉型成加盟了,今年我們會達到4億多的銷售,其中90%已經來自於電商的線上銷售了。所以,我們一直定位為我們是引領寵物生活和消費的公司,而不單純是一家電商公司。

我說點兒我創業過程中的一些坎兒吧,我覺得這可能更實在一些。

我最開始做連鎖的時候為什麼做電商?是因為我發現淘寶體繫起來的時候,很多在線商品的毛利價格被衝擊的非常低,所以,我們在生產以及研發這些寵物用品過程中,因為我們非常懂寵物,而且我們團隊裡都是熱愛這個行業的,所以我們會對養寵物的需求開發出有意思的東西。而我們的OEM產品,能夠使我們的毛利增高,當我們有20多家連鎖直營店的時候,我自有產品毛利率可以達到50%,而且我線下的零售渠道,已經能夠做到有50%的產品是來自於OEM的銷售,毛利率達到40%的時候我才開始做電商,因為我的毛利率足夠充足了,已經有品牌了,我可以跟線下砸低價的商家競爭了,所以我才開始做電商。

做電商過程中,當時我們沒有做自己的垂直B2C平台,我們在大型商場開店的時候就發現哪流量大往哪去,我們就發現這種地方就適合開寵物店,電商也是一樣的道理。

【現場互動】

問:您有二三十家線下店,你們線下店和線上這塊以後的關係會怎麼樣?線下線上的產品是不是雷同?價格是不是一致?

李元: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特殊,有服務又有零售,而且這個服務可以集中在一個店裡完成,比如一家動物醫院可以看病、可以給狗美容、可以洗澡,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創業公司,當我沒有那麼大資源的時候,我可能會做O2O,或者利用線上的用戶資源跟線下的店進行互動,並且我可以通過加盟的方式拓展我的連鎖店,這樣我的成本相對比較少。我們這個行業特殊就是線下,我們認為未來我們這個行業可能會以社區店,給寵物服務為線下的一個典型代表,你會看到很多社區,會有專門給寵物服務的店,而零售會有高成本的衝擊、線上零售的衝擊,會逐漸往線下轉,所以線下會成為服務為主,零售為輔的局面。

天天網創始人鞠傳國口述:我們是電商先驅,但不是先烈

天天網是電商行業的一個先驅,現在還不是先烈。我們也是垂直電商行業的發起人和奠基人,因為我們帶動了很多垂直電商行業的發展。從99年到現在,我知道我們的同行倒下了上百家吧,我們現在還能活著,看似是個奇蹟。但其中也有我們的生活邏輯。讓用戶在使用中更加順暢,努力提高供應鏈質量。

我們網站最初建立了一個比較簡單的網頁,99年的時候,我找我們一個計算機系的師兄,用一杯二鍋頭搞定了它,用了四五個月時間給我們開發出了一個化妝品網頁,我們創立的時候噹噹有了,亞馬遜還沒有,亞馬遜是2000的時候建立的。化妝品嘛,以女生為主,當時我經常往女生宿舍跑,幹嘛呢?招代理,我們會印一些產品目錄冊,可以網上訂購可以電話訂購,靠這個我們第一年賺了100萬,第一桶金,幾個創業的同學一看這麼多錢,當時也很激動。

03年,我們進行了一些實體店的嘗試,我們在北京、天津、上海開幾十家實體店,實際這是最早O2O的形態,當時我們也算嘗試。到07年左右,我們認為電子商務是未來的趨勢,我們就把店都逐漸的關掉了,全部來進攻網絡銷售化妝品電商方向。

2011年年初,軟銀賽富也看好這個行業,他們也做了調研,給我們做了融資。現在,很多垂直電商倒下了,但這個市場我們還是比較看好的,我們也在發力想緊跟聚美的腳步準備敲敲鐘,這也是我們的目標。

【現場互動】

問:我做的是區域化的垂直配送的電商,酒類,您怎麼看這個項目?

鞠傳國:首先要建好你的物流團隊,本身酒類配送會更複雜一些,物流團隊我覺得是第一位的,因為其他的一般快遞公司送酒是很難的,酒仙網也是對快遞要求特別高。第二點是同城的營銷推廣,這塊要下一些工夫。第三,用戶體驗要做好一些,因為電子商務拼的就是用戶體驗。

大象創始人劉克楠口述:像小米一樣去做安全套

其實一個品牌一開始做起來需要三個因素,第一個就是它的品牌名,第二個就是它的VI,第三個就是解決方案。我們的品牌名就是大象,特別好記,所以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過流量的問題,所有的搜索引擎去搜大象,我們永遠是第一個。我們的VI是特別年輕的綠色,因為我們的用戶群定位是18-25歲的年輕人。自從這之後,iPhone也出了綠色的手機,我覺得這並不是偶然的現象。

包裝也很重要,我們做這個包裝的時候就考慮傳統的安全套包裝很露骨很尷尬,但我們這個包裝就很有趣我們一開始定位的人群就是特別喜歡這種產品的人,對這個產品特別有發言權的一群人。

我們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家電商安全套全是我們的產品照片的公司。我們的產品分兩個方向走:首先我們推出一個產品,根據用戶的反饋快速的去迭代、去升級,我們下一代產品也會在這個月內上線。

除此之外,我們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兒。這是前段時間跟拉勾網一起做的一個招聘,招聘安全套的體驗師,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自己用這個產品的時候,有的時候不太客觀,所以我們需要招專門的人來做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這個事情不管是在各大媒體還是各種社會化媒體反響都特別強烈,這個活動讓當天拉勾的服務器爆掉了。

我們還做其它一些周邊的配件,因為有人說你們是在網上獨立銷售的,我想去便利店買買不到怎麼辦?所以我們就提供了非常非常多的方案。第一個是和襪子一起賣,這是我們在法國男人那得到的靈感,在襪子中拿出安全套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事情。手機殼也是一個存儲安全套非常好的地方,如果你用我們的配件加上我們的產品,就能隨時隨地的用,也不用擔心買不到的情況。

其實很多人都問我們大象的目標是什麼,是不是要干掉誰誰誰,是不是要做中國的誰誰誰,其實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和我們的用戶交朋友,因為我們大象最初靈感也是來源於用戶,就是我們朋友跟我們說他們用安全套現在非常不方便,有這樣那樣的痛點,其實只要找到用戶的G點的時候就能獲得成功。

【現場互動】

問:你們有沒有考慮到你們產品安全質量的擔憂?

劉克楠:我覺得這應該算是生產供應鏈這塊的問題了,其實我們做這種傳統產品,供應鏈是我們一個很大的挑戰,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所以我們採用的方法是跟世界最頂尖的工廠合作,我們跟日本和馬來西亞的工廠合作,我們的所有產品都是原裝進口的,在國外檢測了很多,包括拿到了很多國家的認證然後我們才能拿到中國來。

問:你們現在的物流配送是怎麼解決的?我看你們的用戶也覆蓋到全國範圍都有了。

劉克楠:對,全球還沒有覆蓋,全國已經覆蓋了。我們的方案有兩個:北京地區的用戶我們會用我們自己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會去送,包括我們同事也會去送,這是針對北京的用戶,因為我們在北京嘛。其它地區的用戶,我們都是通過第三方物流來配送的。

第二環節 【主題辯論】:自建垂直平台還是依賴成熟電商平台

甲方:自建平台 鞠傳國 劉克楠

乙方:依賴成熟電商平台 李元 王文鋼

鞠傳國:我認為自建垂直平台是對的,3點原因:1、自建垂直平台所有東西都可以自己把控。2、數據不會洩密、不會丟失。3、我的地盤我做主。

劉克楠:因為我們是一個單獨的品牌只有一個產品,所以入駐其它平台可能是直供的形式,我們賣出去完全是平台掌握用戶所有的行為、所有的數據,所以我們沒法跟他們要,他們也不會給我們,所以我們自己賣我們能比較清楚的知道我們的用戶是什麼人,主要是這個原因。

李元:我的觀點是這樣的,我覺得哪人多那去,我覺得自建平台感覺像是在沙漠裡的一個小山丘,而我們需要在綠洲裡找到我們的用戶,我覺得這樣效率更高,比如我們開一家連鎖店,我剛才講了在座的50%會養寵物,大型商場裡人很多,我在線上淘寶、京東已經很成熟了,所以我們要先在其它平台上做好,這是我的觀點。

王文鋼:我們都依賴於電商的渠道,我感覺跟傳統零售有個很敏感的詞,一般傳統零售選址會看這塊地是熟地還是生地,自建平台運營的成本、壓力太大,我們一開始作為零售商做產品起家的話,我們應該在現場有人氣的商場裡做自己的產品銷售。

我有點異議的是前面兩位講的自建平台對用戶的把握,從我們的發展經歷來講,我個人認為短期並不要求絕對的百分之百的用戶資料,因為最開始做產品的時候,或者做零售的時候,包括今天我們看到LV也不是知道他所有購買者的信息的,好的產品、好的品牌是最核心的,然後通過產品達到很可觀的銷售額,沒有規模、沒有利潤的不是好品牌,所以我們在做的是商品品牌、零售品牌,這點上我們完全依賴於更成熟、發展更快的渠道。

投資人觀點:

黑馬資本尹先凱:其實我覺得這個東西,要看你在品牌方面的能力怎麼樣,如果大像這樣,我覺得他品牌能力是比較強的,能形成很快口碑的傳播,我覺得自建平台是比較有利的,因為你如果能夠一開始把用戶掌握在手裡是最好的。但另一方面講,如果他不是這樣能快速形成傳播的單品,最開始起步的時候還是需要借助成熟電商,再到後來轉化到自建平台上,我覺得也是OK的,所以這是不同階段不同的策略。

豐厚資本吳智勇:我跟尹先凱保持高度一致,我甚至都不用再補充了,講的完全都是我想要說的,你要自建平台的話不是一個普通品牌上去就能做的,現在很多人借助一些平台還是因為要看其它平台的流量,你自己名字都不知道,做的宣傳營銷都不登錄你的平台的話怎麼會有流量有人購買呢?所以我覺得是階段性的,很多商家都是做到一定量的時候,除非像蘑菇街是迫不得已自己做了,反而做的這麼好,所以我覺得是階段性的,跟品牌能力也有關係。我們倆是一派的,現在是三派。

天圖資本曾凡華:其實我們投資人想法都是差不多的,還是務實的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的引流能力很強完全可以做自建平台,當然咱們品牌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完全可以自建平台做這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67

雪球嘉年華演講實錄6:梁劍 雪球活動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9752529
主持人:
今天最後一位演講嘉賓梁劍,相信經常登錄雪球的朋友都不會陌生。讓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有請最後一位演講嘉賓i美股資產管理創始人梁劍。

梁劍:非常感謝各位堅持到最後,我原來定的主題是《為什麼要投資互聯網》,但是為了感謝大家的堅守,我臨時決定更改主題,來點更實際的,給大家介紹一種白撿錢的方法。

美股裡面有一個白撿錢的方法,就是私有化套利,A股裡是比較罕見的。所謂「私有化」是指有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層或者某些投資機構,認為某家上市公司被低估了,願意用比現在市值更高的價格把它買下來。「私有化」裡面為什麼存在套利空間?因為私有化的所公佈的價格通常會高於現價。在私有化消息公佈以後一般都有幾個點的利潤空間,如果你能在消息公佈前買入,那可能是運氣或者內幕消息。我想說的是,私有化消息公佈之後也可能有套利空間。為什麼呢?一個是時間,第二個市場會對這個私有化確定性產生懷疑,一般來說6%-7%的空間,這個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小。那麼更大的套利空間是什麼?當這個私有化的case被質疑的時候,這時就會出現更大的套利空間。

我來將幾個具體案例。例如巨人網絡,當初史玉柱以及其他機構提出11.7美元私有化的時候,股價基本上漲到11.2美元的樣子,套利空間比較小,加上時間成本,年化收益不算樂觀。它更大空間出現在什麼時候?被美國一個機構質疑,股價跌到10塊7、8美元,這裡面就有近10%左右的套利空間。我們當時為什麼大膽的買進去呢?因為我們覺得,對史玉柱來說,他的財富讓他不會在私有化過程裡玩什麼貓膩,私有化是確定的。如此來看,這裡面接近10%的錢是白撿的。結果後來又遇到私有化提價,提到12美元,等於賺了一些額外的錢。大家注意,這些機會不是很少的,還是經常會遇到。

最近遇到一個個例是瀾起科技,是上海一家做芯片的企業,他曾經被做空機構質疑過,上海有一家國有的投資機構提出21.5美元的私有化價格,由於它被質疑導致SEC文件沒有按時提交,股價跌到了十七塊多,這裡面有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套利空間。我們經過調查,覺得這公司本身不止這些錢,因為他有一些業務比較強,另外公司管理層比較靠譜,所以私有化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所以我們也在十八塊左右多買了比較多。大前天他公佈私有化協議達成,價格提高到22.6美元!這就是美股裡面能夠偶爾遇到的私有化套利,對我們來說是白撿錢的機會,只要公司本身是靠譜的,就算私有化失敗這個價格買進去,也不擔心。像巨人、瀾起這樣的公司在被質疑的時候都出現大量的交易,巨人在11塊以下、瀾起在18塊左右的時候交易量都是非常大的。

提問:是不是每個私有化的公司都有套利機會?
梁劍:不是每個私有化的公司都有套利機會,首先你要確信這個公司的私有化是能正常進行的,而且就算是私有化失敗以這個價格買進,你也可以接受。中國公司在海外美股市場會遭受各種質疑,所以他們在私有化以後仍然有不少的套利空間,這是美股裡比較特殊的事情。

買進巨人這個公司,是基於我們長期對這個公司的觀察和瞭解。大家注意,曾經有中國公司假私有化,管理層為了幫關聯方出貨,最後私有化失敗。所以如果你對這個公司不瞭解或者不信任,就放棄這種機會。

提問:梁總你一直強調中概股不便宜,那麼前一段時間不管是中概股還是納斯達克其他的股,跌得都比較多,那麼從現在的時點來看,你覺得哪些股可能會有機會?

梁劍:我認為整體上中概股它現在是處於公允價值的左右,折價不多,所以我們一直持有得比較少,我們的所有持倉都有公佈,如果扣除私有化套利部分,我們目前持倉在35%的樣子。

我想補充一下,首先對短期的漲跌我沒有辦法預估。我們為什麼要投資中國互聯網,不是說其他的行業不行,基於我們自己的理解,據我們自己的統計,中國互聯網幾個特點:

第一互聯網行業增速高於歐美,高於中國GDP的傳統行業的增速。因為中國人口的紅利,以及中國的傳統行業相對薄弱,互聯網行業增速要高於歐美、高於中國GDP和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擁有更廣闊的市場,一方面是來自於互聯網自身的創新,另外一對於傳統行業的侵蝕,比說對房地產行業、汽車行業,就算是自身行業停止增長了,互聯網相關的領域並不會隨著這個停止而增長,它可能侵蝕房地產行業的領域。通過自身的革新,或者侵蝕傳統行業的份額,從媒體的形態變成交易,從交易裡提佣金,得到更高的增長。

第二互聯網行業相相對其他的行業,是更乾淨的公司。互聯網企業本身在互聯網上是裸奔,大家都很容易接觸到它的管理、產品、用戶。我們在接觸、研究互聯網企業有很多相對傳統行業更便捷的方法。投這個行業的話,就有很多優勢。未來十年,他不會停止增長,增速會遠遠高於其他行業高於中國gdp增速,我們看得長遠一些,短期的漲跌我們很難預估,我們找了一些優秀的企業在相對合適的價格買入,分享中國互聯網成長的成果,回報率已經很可觀了。是更透明的企業。更便宜的估值。

提問:互聯網什麼時候會超越A大盤?
梁劍:短期內無法預估,長期來看中國互聯網的增長肯定要高過A股的大盤。

提問:感謝梁總的分享,我的問題是私有化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私有化,一種是被動私有化。您為私有化的機構做空以後,你還敢撿嗎?我的問題是如果被渾水或者是做空機構做空以後,他們宣佈被動私有化以後,這種錢還敢撿嗎?

梁劍:如果確定這個公司沒有問題的,是你最後的一個買入機會。還是取決於你對這個公司的瞭解和產生的觀察、研究,不是說有一天這個公司被做空做掉了,就是你的機會。公司研究這體力活,是省不掉的。

按道理,私有化套利,越少人知道,賺錢的機會也就越多。所以,現在人少的時候,和大家分享。謝謝各位。

主持人:謝謝梁總,謝謝各位,謝謝大家,今天我們組織的嘉年華就正式結束了,感謝大家堅持到最後。再次感謝大家,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89

訛稱「十方控股」子公司「中國六合彩」詐騙實錄

2014-06-19  NM
 
 

 

世界盃開鑼,賭波博彩熱潮乘勢而起,自稱屬上市公司「十方控股」(1831)旗下的蚊型公司「兆睿」,獲有「中國六合彩」之稱的中國福利彩票授權,發展網上賭業,四出遊說「幸運」市民入股十萬港元,揚言一年後每月可賺五千元,記者追查下卻發現「兆睿」與「十方控股」並無關係,彩票業務更純屬虛構,市民要小心提防。

陳小姐(化名)年屆七旬的母親早前經朋友介紹,參加「兆睿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計劃,陳小姐為瞭解投資詳情,遂陪母親出席其投資講座。講座上「兆睿」稱獲大陸官方彩票公司中國福利彩票授權,於坊間集資推廣大陸彩票業務,聲言投資者以五百至二萬美元開設投資戶口,一年後每月最少可獲五千元利潤。陳小姐認為事有蹊蹺,「我聽咗成個座談會,根本唔知自己應該要點做投資,同埋幾時攞番錢,點樣攞番錢。」惟陳母深信不疑,早前更已以五千美元入股,陳擔心母親墮入騙局,遂向本刊求助。

跟進:拉上市公司落水

據知「兆睿」逢週二、五晚上,均於觀塘成運工業大廈一單位舉行投資講座,記者上週到訪,職員一見陌生人即十分避忌,表明無介紹人陪同不能內進,更一度否認有投資講座,直至記者說出負責人名稱,職員始放行。講座場地只有三數百呎,場內並無任何公司商標、招牌,當晚約有十多人聽講座,多為中年人,部分人互相認識。及後一名年約六十歲、自稱金老師的負責人登場,一出場便向觀眾問:「六合彩會唔會執笠?」他接著以專家口吻稱香港賽馬會業務「穩賺」,然後話鋒一轉搬出數據,指有「中國六合彩」之稱的中國福利彩票投注額,近年亦已增長逾萬倍,又指為進一步推廣彩票業務,福利彩票已批出網絡下注代理權予在港上市的「十方控股有限公司」,負責網上、電話投注及推廣業務,此時金更著在場人士上網搜尋,以確認十方為香港上市公司。

不提風險只講賺錢

金續指,「兆睿」為十方旗下公司,現為上述項目向公眾集資,呼籲在場「幸運兒」把握機會投資:「保守估計一年後,每個月可按投資比例,拎到彩票公司銷售額百分之五為利潤,如果彩票公司有十萬投注額,(投資者)一次俾七萬蚊開戶,每個月就有五六千。」他又大派定心丸指,「中國福利彩票永遠唔會執,十方控股係個主公司,唔會走咗去。」過程中負責人並無解釋公司如何使用資金推廣計劃,更無提及投資風險,最後「兆睿」主要負責人「四哥」許漢傑粉墨登場,指在場不少人已開設投資戶口,又提醒成功介紹朋友加入投資可獲一千美元獎金,揚言「收百分之五佣金足以令我哋致富」。

十方與兆睿無關

根據「兆睿」網頁,除了彩票,公司亦發展林木及二元期權等投資,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兆睿」於一三年二月成立,前身為「佰樂嘉商務管理有限公司」,由持馬來西亞護照、報稱居於深圳的Mahadir Bin Mohamed持有。證監會的網頁顯示,「兆睿」並非持牌中介人。十方控股(1831)則於二千年成立,為大陸媒體廣告商,公司發言人向本刊表明跟「兆睿」並無任何關聯或業務往來,公司目前更沒有從事彩票相關的業務,踢爆「兆睿」謊話連篇。

專家話:無牌集資違例

耀才證券市務總監郭思治指,世界盃開鑼前,一直有市場消息炒作,指中國彩票業將開放網上平台,但其實至今未有任何公司獲授權。他又指,市場未有足夠資料瞭解代售或轉售彩票的毛利有多少,市民須小心提防,雖然過往有上市公司確會找名下公司集資,投資者應要求公司提供證書或聲明,核實其集資途徑。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則指,只有持中介人牌照者,方可於證監會監管下集資,加上「兆睿」稱介紹朋友投資可抽佣,無牌的「兆睿」及一眾參與者事實上已擔當中介人角色,故有機會觸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中介人須有相關的投資知識,過程中亦要解釋投資風險,如果你咩都唔識就叫人投資彩票,咁其實已經犯咗例。」

回應:口供前後矛盾

記者其後致電許漢傑質詢,許先指「兆睿」跟十方控股「係無關」,但又自相矛盾地指「係佢屬下嘅公司……我哋公司都未開,喺網上(集資)咋嘛」,許隨後又自稱只是參加者,「六月廿二日兆睿正式開幕你再詳細瞭解,我唔需要答你呢樣嘢。」本刊已將個案轉介證監會,事主已向證監會投訴,會方將調查事件,但拒絕評論。(李詠珊)

中國福利彩票係乜?

有廿七年歷史的中國福利彩票為官方彩票機構,由大陸財政部全面管理,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發行,禁止地方擅自發行。福利彩票有多個玩法,除了跟六合彩玩法相似的「七樂彩」和「雙色球」,亦有較傳統的「刮刮樂」,種類繁多,一二年全年投注額超過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

壹判官

「兆睿」作古仔氹客人交出積蓄,投資者應做足功課,以免誤墮投資騙局!劣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54

鋪市死亡實錄

2014-06-19  NM
 
 

 

今年五一黃金週,自由行不升反跌,零售業提早入冬,正式引爆旺區鋪市炸彈,將一眾過往肚滿腸肥、加租不眨眼的業主炒家,炸個血流成河。其中,以鋪租稱冠全球的銅鑼灣,首當其衝成為一線重災區。本刊記者走勻銅鑼灣黃金圈,發現除羅素街力保不失外,另十三條街上,竟有三十一間吉鋪,部分舖位更丟空超過一年。租客反客為主,業主腳軟,或減租或劏鋪,止血救亡。空置2個月

死 因:租客拖累

前租客火鍋店因僭建被發現,終止租約。

空置4個月

死 因:叫價過高前身是鐘錶品牌tissot,四年前租廿多萬,續租時自由行旺,業主心雄,加租至四十多萬,嚇走租客,至今仍未有人承租。

空置2年

死 因:過分揀客要求靚靚店面,承認太揀客,要面對現實,先後已減租超過兩成,現其中800呎位置長租予零售店,另有二百呎仍叫價八萬放租。

空置3個月

死 因:鄰居太cheap前身是鐘錶店Mido,不過嫌兩邊的藥房同零食店不夠高檔,搬鋪到銅鑼灣廣場一帶。

空置1年

死 因:Upgrade失敗

前身係時裝店,月租最高叫價達廿八萬,並只想租予鐘錶店,想提升富明街的檔次,但遲遲未租出,惟有降低要求。

空置9個月

死 因:衰貪心

曾是咖啡店,想擴充所以搬走,另外業主使用九個月時間入則,把天井頂部封蓋,納入店舖範圍。

空置>半年

死 因:策略失誤

業主分別從○六年到一四年間買入該鋪地下G、H,及一樓J及K室,本分別租予眼鏡88、walker shop、樓上鐘錶店、指甲店等,但業主認為近幾年大鋪著數些,因在銅鑼灣此類樓面較少,外國不少連鎖品牌來港亦會租大鋪,所以租約期滿後不再續租,打算合併再出租,但一直無人問津。

吉鋪湧現租客惡曬

最新一波吉鋪潮,始於大半年前,如今銅鑼灣波斯富街及白沙道等二線街的舖位,已積下大量吉鋪,近期更不時傳出租客「貪平」,在同區「換鋪」的情況。於銅鑼灣持有多個舖位收租的資深投資者黎永滔,亦面對「有鋪冇人租」的問題,他坦言,按目前市況,業主都要面對現實:「單是波斯富街及駱克道便有十間八間吉鋪,租客無以前咁勇,業主都要諗嚇對策,如果唔係唔覺唔覺就丟空一年。」他指最常見是將舖位改為短租,或者「劏鋪」出租。以他一一年購入的前何洪記霎東街地鋪為例,交吉近兩年,一直未覓得心水租客,其間他以短租形式租予散貨場「幫補」,拖拉至兩個月前,才落實出租八成面積,而另外兩成面積,他仍於市場叫價八萬元放租。

中原(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表示,受零售業生意放緩、自由行數目或減額兩成等多個不利消息影響,令人擔心商舖租金承租能力下跌,「近期業主的議租空間大咗,沒有以往般心雄,早幾年有部分業主為免被租客綁死,會只簽死約,生約免問,方便日後換客加租。但現時則大部分業主都偏向與租客續約,而且願意接受生約期間租金加幅設上限的要求。」

搶租絕跡業主腳軟

只不過一、兩年前,仍不時傳出外地品牌、本地大客爭相搶鋪的新聞,業主可以「印印腳任揀」,黎永滔說:「依家租客態度唔同曬啦!再沒有預早搶租這回事。依家我搵租客都會傾向揀實力穩定嘅二線錶行、珠寶,甚至化妝品、電訊及眼鏡店等。佢哋以前唔夠能力去搶貴租,但生意都一直做到,現在反而有入一線區嘅機會。」業主扭盡六壬搵租客,亦有炒家轉陣,為免舖位跌價,索性自己承租做生意「養鋪」。剛於上月以八億元買入三個領匯商場的炒家林子峰,去年開拓零食生意「優品360」,就曾買鋪自用。向來愛投資舖位的太子鐘錶珠寶老闆鄧鉅明,既是業主,又是租客,最瞭解鋪市的冷暖,他承認:「現時零售市況真係好弱,尤其是近呢兩個月,商戶要做到生意才有能力交租,兩者一定掛鈎。不過,做得我哋呢行就好少話捱唔過一份租約,就算生意差都會頂落去。」至於旗下分店會不會續租,則要視乎租約何時簽下,「三年前簽嘅可能會加租,呢兩年先簽嘅,實唔會加啦!」他坦言,若然有業主加租太瘋狂,一定不會留低:「就算羅素街間鋪都係咁話,我寧願去二線區租一線鋪,租金慳啲之餘,廣告效益有可能更好,現時香港有邊區無自由行o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62

食肆谷爆實錄

2014-06-26  NM  
 

 

如今市民出街食飯,常會遇到舉手無人理、加水自己來、碗碟無人收、遲遲未有伙記埋單的情況。很多人慨嘆,點解香港食肆冇侍應?食客谷氣,但食肆老闆更不好受,眼見員工hea做,食客頻頻投訴,老闆寧願親自洗碗落單送外賣,也不敢炒魷換人,皆因最低工資推行後,侍應都轉去做薪金差不多,但舒服得多如保安員等的工作,加上年輕人不願入行,肯入行的又「唔鬧得」、「唔捱得」,在「高租金」、「高薪金」、「高食材成本」三高壓力下,很多食肆老闆都叫苦連天。本刊訪問了幾位谷氣食肆老闆,有人給食客安裝「救命鐘」召喚侍應,有人改善待遇,提供男侍產假,有老闆更索性每星期休業一天,疏導員工放假。香港餐務管理協會指出,不少老闆坦言,人手問題比租金問題更「大鑊」,血肉長城已經崩潰,考慮在租約期滿時結業,業內正醞釀結業潮。

隨著自由行豪客數量銳減,本港飲食業亦敲起喪鐘,遊客區、寫字樓區的食肆,在午市和晚市的黃金時段,客量仍只得六、七成。住宅區的酒樓因有街坊客,雖然有八成入座率,但食客面燶燶,怨聲載道。

客人變侍應

記者近月巡視多間食肆,發現黃大仙富臨皇宮酒樓最怨氣衝天,在上月十一日母親節的午市,記者在門外接待處已感受到約三十名等位食客的怒火,他們手持輪候入座小票,不停質問接待員何時有位。走入酒樓大堂,不少枱仍未及鋪上枱布,食客一家大細黑面站在一旁,等侍應執拾枱面。入座也不代表可以開餐,侍應往往目不「斜視」,客人舉手猛搖點心紙,侍應仍然直行直過。很多枱堆滿蒸籠及碗碟,無人收拾,茶飲光也沒有侍應加水。求人不如求己,一些食客索性自己拿著茶壺,去茶水房加水。最離譜是茶水房明明有兩名酒樓職員在打牙骹,但他們當客人透明,沒有幫手,任由客人自顧自加水,客人一臉無奈,提著燙熱的茶壺,穿過人群,走回座位。就連埋單也要受氣,一位阿叔等了二十分鐘仍未收到賬單,他勞氣地說:「酒樓滿座又怎樣?但伙記都不夠。」又等了五分鐘,他發晦氣說:「我不理了,我走了,你不來結賬是你的事!」他氣沖沖走到收銀處,收銀員不知就裡,還火上加油說:「先生,你是否吃了這兩樣點心?你還沒有結賬呢。」阿叔終於火山爆發,嘮嘈回嘴:「沒有!我已經給點心記錄卡那伙記。」收銀員見勢色不對,才匆匆為他結賬。

人手嚴重不足

經常光顧該酒樓的街坊鄧先生無奈地說:「普遍都要等十至十五分鐘才埋到單,但附近沒有其他酒樓,只好繼續光顧這間。」旁邊的鄧婆婆亦搖搖頭說:「唔等嘅話,連食嘅機會都無。」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解釋,住宅區的酒樓,週一至五的入座率只有七、八成,但假日期間卻全場爆滿,暴露人手不足的問題。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與二○一二年比較,去年中式餐館的總收益,在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下跌百分之四點二。楊位醒指中式餐館收益下降,在業界敲響了警鐘,很多食客覺得貼錢買難受,索性減少光顧中式食肆,造成惡性循環。有酒樓職工慨嘆,正常來說,每名樓面約負責十張枱,但因為人手不足,現時每名樓面要負責約十七枱食客,工作量超出七成。

員工惡過老闆

西餐廳老闆鍾秉基說上月在勞工處登招聘廣告,但至今一個求職電話也收不到,「以前請一個學徒約六千元,邊學邊做,自最低工資推行後,一個學徒人工大約萬二元,看更、速遞也賺到萬多元。尤其我這種小型餐廳,一個人要做十幾樣工作,俾著我也不想做飲食,寧願做份舒服些、唔使負咁多責任的工作。全行都知請人難,你怕他不做,多過他怕你炒魷,所以員工愈來愈囂張,質素每況愈下。」他自問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員工「準時上班、用心學,有工作便做,不要無故失蹤」,但熟手請不到,年輕人又不願入行,肯入行的又有普遍的九十後性格,「最大問題是掛住玩,冇責任心,之前請的兩個也是掛住玩,返大陸玩完第二日就失蹤。」他唯有不斷降低要求,「你喜歡拿部電話出來按也可以,以前怎麼行?」

被迫放例假

工作都往自己肩上扛,比一隻駱駝更負磅,「試過幫手煮,煮完又洗碗,因為當日無洗碗阿姐返工。那幾日要不斷求她們返工,四十元不行,四十五也不行,加到五十元終於有人肯返。」老闆要一腳踢,年中無休已是常事,從事飲食業二十多年,在九龍城開韓國菜館的廖先生無奈地說:「每日都有人放假,邊個位置出現空缺,我便要幫手,上至老細,下至洗廁所、搬搬抬抬,連廚房位都要做。已經超過一年沒有放假,即使生病都要回來巡視環境,非常辛苦,慘絕人寰。」早前有食客投訴被怠慢,廖先生於是安裝喚人鈴。有時人手不足,太太也要落鋪幫手,去年廖曾經安排店舖逢星期一休業,一來疏導員工放假,二來自己可以吊頸抖抖氣,「每月鋪租八萬多元,一日的營業額有一萬多元,一個月少開四日,等於賺少了六萬元。」附近一間開業十四年的泰國菜館,今年三月起亦在門外貼出告示,表明為免員工沒有足夠休息,令食物及服務質素下降,因此決定每週休息一天。鋪租愈來愈貴,老闆卻因人手不足,逼著有錢不賺休業,可見他們的血肉長城已告崩潰。

增加其他福利

有茶餐廳集團的深水埗分店,更因廚房和樓面不和,但又不能炒人換局,只得暫時停止做最賺錢的晚市,待壓得住場的樓面大姐回來,才重開晚市。有些食肆老闆於是提高待遇,深水埗一間茶餐廳就以提供生日假期、男士侍產假作招徠。不過招聘廣告出街以來一個月,餐廳仍請不到人。另一間百年老店太平館則以提供宿舍作招聘賣點,留住員工。太平館負責人徐錫安說,相信宿舍能吸引年輕一輩加入公司,「省下的搭車時間,可以用來行街,而員工一齊開工、收工,會有凝聚力,培養到對公司的歸屬感。」徐錫安說縱然提供宿舍令成本上升,但卻能夠減低員工流失,及提升服務質素,長遠來說仍是划算。侍應吳先生四十六歲,已婚,早過了跳草裙舞的年紀。他不想頻撲,太平館提供宿舍讓他休息,十分吸引,是他留下近一年的主因。「有時唔係淨係睇錢,返工開心都好重要。唔使好似行家咁瞓後樓梯,開工都精神啲。」

結業潮將至

飲食業出現人手荒,楊位醒指現時整個行業都缺人,每間平均缺三成人手。楊表示,去年九月起,他開始聽到有酒樓行家不想繼續經營,到今年,差不多每個月都有行家打算在租約期滿後結業。楊指出,以前租金佔營業額百分之十二,已經很高,但現時很多食肆租金佔營業額百分之二十以上。面對租金飆升,食材加價,楊指那還算是固定成本,有數得計,請不到人,卻全是未知之數,無從入手。「租金是你情我願大家傾的,自己知道能力所在,但請人卻是控制不了的因素,全靠彩數。」楊指近月報章多了食肆求頂讓的廣告,更有行家指,原本租用房委會轄下的商舖經營酒樓,租金只需二十多萬,比外間便宜四成。街坊生意,客源穩定,理應很好做,但該酒樓老闆說因請不到侍應,向楊表示想將酒樓頂讓。楊引述該店老闆說:「叫佢招呼好啲,寫單行快兩步,(員工)便劈炮唔做,除低件衫就走,仲話今日人工都唔要。」長期缺人下,楊對飲食業的前景並不樂觀,表示難保會出現結業潮,汰弱留強。

黑工充斥飲食業

小型酒樓服務特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在飲宴、婚嫁好日及大時大節日子,出不起高價,請不到高質素臨時侍應(蛇仔)。酒樓在喜慶日子,會通過中介人(蛇頭)聘請臨時侍應(蛇仔)。蛇頭阿強指,在酒席旺的日子,五星級酒店會以兩倍多價錢,時薪一百至一百五十元,搶到高質素蛇仔,即二十多歲、有經驗的男侍應。集團式酒樓亦會加價以時薪六十七至七十元聘用蛇仔。由於侍應供不應求,近年小型酒樓會請持雙程證的黑工侍應。阿強說,黑工侍應通常有借來的身份證傍身,收工即出現金糧,由於時薪較低,大約五十五元,所以甚受小型酒樓歡迎。五年前,內地新移民只佔炒散侍應兩成內,但現在已升至佔五成之多。「他們的時薪亦由二千年的每小時四十至五十元,升至現時的五十至六十五元。」阿強坦言,內地新移民侍應因文化水平較低,服務質素未達香港的水平。「見過有酒樓新移民女侍應,因不滿客人經常要她取飲品,覺得客人麻煩,竟然向客人報復,對住餸菜吐痰,亦見過不少侍應因心情不佳,將餐具隨便丟在食客的桌上,撞出吵耳聲響,極不禮貌。」阿強指黑工及新移民大軍固然拖低服務質素,經驗資深的蛇仔亦自恃侍應供不應求,不怕沒工做,工作態度愈來愈散漫,「唔少人抱住『儘量唔好理』的心態,當客人透明,我理得你多咪要做多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47

生技飆股基亞炒股實錄

2014-08-18  TCW
 
 

 

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中旬短短不到三週,台灣生技股歷經了一場黑色風暴。基亞生技苦嘗超過十二根跌停板、股價腰斬,連累上市櫃加興櫃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這是台灣投資人首度經歷生技「本夢比」破滅的震撼,背後更扯出公司派、媒體和主力,一團糾葛不清的爛帳。

賣壓有多大?基亞八月十二日一度爆出六千多張大量打開跌停,高達十二億元銀彈仍不敵賣單,終場鎖回跌停板,曾有幾天翻紅的生技類股,也跟著再度臉綠。

始作俑者的基亞,是上半年生技股指標,股票掛牌近三年來,只有一年獲利,去年營收不到億元,卻因開發一顆肝癌術後預防復發新藥PI-88,今年股價最高曾攀上四百八十六元天價、公司市值高達六百五十六億元。

然而,PI-88第三期人體試驗的期中報告於七月二十七日揭曉,結果不如預期,必須等一年後期末報告出爐,才知有沒有過關。樂觀氣氛瞬間變色,基亞天天高掛數千張賣單無法成交,連帶也拖累整個生技股族群,包括美時、台微體、合一等個股,都重挫超過兩成。

為什麼如此恐慌?因為,這是投資人第一次身歷其境體驗到,生技不像一般產業,再怎麼差都有一定的基本面,新藥開發萬一沒過關,價值不是一百分變成八十分,而是由一百分變為零分,一旦支撐高市值的夢醒了,股價只能瞬間崩盤。

在基亞這短短暴起又暴落的過程中,背後各種主力、公司派到媒體圈角色,也一一浮出檯面。

角色一:公司派強力做多

估其新藥市場達六百億

基亞的成立,起源於云辰電子董事長張姿玲, 她自澳洲Progen公司取得PI-88的開發與市場授權,並找來自己的哥哥、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張世忠接掌公司。

云辰的股價曾有一段歷史:二○○○年時,云辰股價憑著電子安全監控題材飆到一百九十三元,之後卻重摔,有長達十年在十元票面附近遊走。當年云辰的走勢一度引來檢調關注,張姿玲與夫婿黃子亮被依涉嫌違反內線交易移送法辦,之後雖獲不起訴處分,但已給外界留下不佳印象。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本人,則有著慈濟與醫生的雙重加持,不但形象好、政商關係也頗佳,曾找來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出任公司董事長,當澳洲母廠Progen因PI-88人體試驗病患人數不足,而決定放棄開發,他請來台灣肝癌權威的中研院院士、台大教授陳培哲主持研究,把這個藥從被放棄邊緣拯救回來。

張世忠對自家新藥有信心,法說會上談的往往不是營收、獲利,而是藉由新藥開發濟世救人的理想,因而被法人冠上佈道大會的封號。對外界各種市場規模估計,則大多選擇笑而不辯駁。

到底PI-88市場有多大? 根據台灣研究機構與券商估計,PI-88市場規模高達三百億元到六百億元。

不過,生技業界人士分析,PI-88目前的適應症僅針對早期肝癌患者,且只用於手術後預防復發,不適用末期肝癌、也並非直接用於治療肝癌。而且肝癌在歐美較不常見, 以至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都把PI-88歸類為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市場主要在亞洲黃種人地區。

以台灣為例,肝癌被確診時往往有七成已是末期,肝癌手術案例也未如外界想像般多,據統計,台灣健保給付初次肝癌手術,二○○三年到一○年累計不到一萬四千例,平均一年不到兩千人。

理想中的中國市場雖龐大,但中國地區能在癌症早期發現、有財力接受手術與購買新藥的病患,基亞能搶佔其中多少市場,都是未知數。

在這些侷限下,目前坊間的預估,恐怕都太過樂觀。公司負責人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本就無可厚非。但,為何有一大群投資人也願意跟著一面倒看好?

角色二:主力出沒助漲兩波漲勢,股價直攻四百元

基亞大股東除了云辰外,旗下擁有大慶證券的大慶建設,也是基亞原始股東。

股市聞人賈文中在基亞掛牌前後,就透過關係深厚的鼎富證券大量買超,當時他對外大方承認持有股票,指出自己就是要長期投資基亞;人稱「海哥」的知名大戶林滄海,也曾在搶進台微體之前,與友人一起投資過基亞。

這批有實力的金主不約而同看上基亞,與生技新藥股的兩大特性有關:其一,消息面常處於真空,在新藥過關一翻兩瞪眼之前,短期內沒有營收、獲利可供檢驗,若加上公司派愛放利多,本夢比無限寬廣;其二,股本小、容易鎖籌碼,而且許多新藥股尚無獲利,也就沒有融資券,少了空單對作,更容易拉抬股價。

基亞上市以來有兩波漲勢,走勢與當年的云辰頗為相似,第一波在二○一二年九月,半年內股價從近七十元漲破兩百元。盤整一年後,今年三月再度發動強烈攻勢,股價在三個多月內上攻四百元。市場紛紛揣測,這波漲勢的背後主導人,是與云辰關係密切的謝姓主力與蘇姓外圍股東,還有人繪聲繪影,是海哥回來投資基亞了。

角色三:投資媒體拉抬報導看好股價挑戰大立光

媒體的密集報導,也是基亞股價熱騰騰的主因。《萬寶週刊》被點名是這波讓基亞站上高峰的重要推手之一,在兩年前基亞股價不到百元時,喊出看好基亞站上三百,今年四月更在報導中看旺股價,將會「坐三望四拼五遙望千元」。

二○○○年時,該週刊也曾多次看好云辰,現在又看好基亞,面對市場質疑,《萬寶週刊》社長朱成志強調:「我在看好的是台灣之光!」他表示,自己從二○一一年時注意到基亞,去年在台大聽過張世忠演講,「我只跟他見過兩次面,」他不認為,公司派有炒作行為。

此外,檯面上主要的投資雜誌、第四台老師們,也都不時叫進基亞。而在PI-88期中報告即將揭曉的前夕,媒體表現頗值得玩味。

七月二十四日盤中,主流財經報紙記者收到一則消息,稱美國生技大廠Biogen要用一百億美元收購基亞。

換算此事若成真,基亞股價將上看兩千元,直接挑戰大立光。

當天基亞股價亮燈漲停。

隔天該消息見報後,卻爆出四千多張大量下殺。這則消息後來被證實是謠傳,但仍不免讓人懷疑:大戶們是否藉著放消息而乘機出貨?

基亞股價在各種勢力推動下層層墊高,然而期中報告戳破了這個樂觀預期,市場恐慌來得又急又快,也掀起金主圈的連鎖砍單反應。

市場人士分析,由於基亞是這波生技指標表,作手們除了基亞,也佈局了其他生技新藥股。新藥公司大多無融資券,一些習慣用高槓桿投資的作手,便透過丙種金主(編按:股市合法融資管道以外的資金來源)借款投資。

基亞這波十多天低量鎖死跌停,金主想砍擔保股票確保本金也賣不出去,只好從中裕、美時等主力著墨的個股套現,延伸出多殺多的慘烈走勢,才會使生技股一起崩跌。

而主管機關此時跳進來攪和,讓情勢更為緊張。鑑於基亞多日價量異常,櫃買中心除了強制基亞每二十分鐘只能撮合買賣盤一次,更罕見對沒有融資券的個股祭出預收款券處分,想買股必須先繳足買股金額,使得基亞更難打開跌停。

解套:金主指望大股東傳民間版借券,鎖住跌停

為了自救,投資圈甚至出現「民間版借券」現象。據某位不具名的股市圈內人向本刊記者透露,基亞受災戶找持股大戶遊說,暫時不要出脫股票,並以高達一○ % 利息借股票「鎖住」,避免大戶將股票賣出,以縮減盤面的跌停賣單。

八月七日賣單還有一萬多張,果然父親節當天就減為九千多張,再後一個交易日減為六千多張,營造出賣壓縮減的氣氛。被傳是今年這波基亞墊丙金主的賈文中則透過友人表示,跟這波炒作的主力不熟,否認自己參與。

他反而扮演起分析師解說,這次風波顯然是股價拉高後,一些已經獲利了結的內外圍作手,沒人願意出手打開跌停,要如何收場,得看公司派的態度。

夢碎:拖垮生技股公司聲譽損,投資人卻步

事實上,公司顯然聽到投資人們救股價的呼籲。照規定,三億元以下轉投資不須公告,但基亞大動作宣佈,聯電旗下投資公司注資一億二千萬元到基亞旗下疫苗廠,儼然想藉消息挽救崩跌走勢。

但,被問到為何投資基亞子公司,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對迅捷投資持股不到五○%,對該公司並無控制權,是該公司本身的投資規畫,與聯電無關。

只是,科技大廠雪中送炭顯然仍不夠打開跌停,被套牢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是:到底何時才能止跌?與基亞命運緊緊相繫的澳洲Progen公司, 在PI-88期中報告揭露後,股價已由澳幣一.二元崩跌到○.二元,只剩下原來的六分之一。

但台灣投資界似乎沒那麼悲觀,目前主流的看法認為,云辰已經打開跌停、甚至拉出漲停走勢,「媽媽」解套,「孩子」基亞的解套日也就不遠了。

基亞去年辦理現金增資,包括云辰、大慶建設等大股東的認購價為一百五十元,市場預期,一百六十元附近應可止血。但當云辰再度在跌停板躺平,是否能止得住,沒人說得準。基亞這次重跌,許多生技公司不僅在股價上同遭波及,甚至也擔憂聲譽受到影響。一位新藥公司的董事長直言,基亞事件對生技產業的傷害很大,「會讓大家以為台灣人沒有能力做新藥,」並認為生技股炒作本夢比是很不應該的行為,「不能只有一分就講到十分,還沒做到的事情不要講。」他坦承,會害怕自己公司被「金主」看上。

這次基亞的暴起暴落,或許也讓人們對生技界的投資環境,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延伸閱讀】股價漲近20 倍,飆破400元,不到3週就砍半—基亞近年股價大事紀

●2011年11月23日》掛牌掛牌造夢股票掛牌上櫃,公司宣稱新藥最快2014 年於台、韓上市

●2012年1月30日臨床新進度,股價再漲PI-88 獲准在中國進行第三期臨床,獲投資圈青睞成為飆股

●2012年4月11日》出貨點1:成交量4973張可搭直通車,卻利多不漲PI-88 獲美國FDA 認定為孤兒藥,反遭出貨爆量下殺,5 個月後才起漲

●2012年9月18日新血進場,主力做多新藥股智擎掛牌,基亞獲主力拉抬,掀比價效應

●2014年3月11日對手敗北,股價創新高拜耳肝癌新藥臨床失敗,股價大漲,一路漲破400大關

●2014年7月24日》出貨點2:隔日爆量4674張傳假利多,隔日爆單市場傳出美國Biogen 欲以100億美元收購基亞

●2014年8月12日股價腰斬,拖垮生技股期中報告未過關,自7/28 開始,至8/12 止,連累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

整理:蔡靚萱、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90

從董秘到投資人/十二年商海蛻變實錄(21) 坐關 坐關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2v1o6.html

【深陷泡沫】

做生意和做投資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回事,如同種樹,尋找合適的時機和地點把樹種上,澆水施肥,等果子成熟之後收獲。

那時候,每年從三、四月份開始,我們就要考慮年底旺季最暢銷的產品是什麽,然後開始設計。2001年旺季最暢銷的產品是生肖馬和鼎,同行中做得好的工廠單件產品的銷量可以達到十萬件,每件凈賺30元,利潤就是三百萬元。那一年我們剛進入這個行業,自己開發的產品銷量不怎麽樣,只好把市場上賣得比較好的產品拿來仿造,賣給小中間商,他們從正牌廠家拿不到貨,只好找小廠拿,質量雖然差一點,但價格便宜。2001年靠著仿造活著,整個工廠是不賺錢的。

春節之後是淡季,主要靠減少工人、減少加班壓縮成本,整個行業一般要虧到八月底。淡季的主要精力是做產品開發。我發現生肖產品銷量大,2002年上半年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生肖羊的開發上。那時候還沒有真正搞清楚這個行業的訣竅,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怎麽減少生產成本,如何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產品的體量多大才最佳,最後,生肖羊的開發也是交學費。這中間的訣竅是外行看不到的,必須在行業里摸爬滾打一兩年,吃過虧,有了經驗,才能真正明白。正因為有這段經歷,現在我對不熟悉的行業,尤其是看似簡單的行業,都心存敬畏。也對那些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從事投資,當基金經理,掌控十多億資金的投資能力表示懷疑。我常想,他們都沒做過生意,不知道生意是怎麽回事,怎麽能去投資做生意的企業呢?在報紙上看到某些政府領導對企業家指手畫腳,告訴他們應該怎麽做,我更是覺得好笑:一個沒有生意經驗的人,憑什麽去給生意人當老師?

2002年繼續虧損,但比上一年虧損數額少了許多。我把虧損當成是交學費,我總是想,交了學費,才算是邁進行業門檻,以後而且很快,我們會把扔進去的錢賺回來,加倍賺回來。

2003年開始,我們基本掌握到了這個行業的訣竅,開發出的產品也逐漸對市場路子,同行也開始重視我們。這時候遇到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做這個行業的工廠越來越多,老廠也在擴大規模,產品供應量越來越大,利潤率明顯下降;二是暢銷的產品被別人仿冒,難以上量。那一年,我們開發的兩款產品在淡季的銷量都很好,但算下來,從春節到8月底還是虧損。

為了把以往年份的虧損補回來,我們加大了生肖猴的開發力度,投資了四十多萬元用於猴的設計、打樣和開模。我決定用鋼模技術來生產生肖猴。開鋼模容易批量生產,電鍍質量有保證,還不容易被仿冒,因為開模到批量生產至少要兩個月,等仿冒品出來,銷售的高峰期也過去了。

第一步是設計圖紙:翻遍能找到生肖猴的所有資料,包括小人書、年歷、網站圖片,然後請設計師畫平面圖,再討論修改。第二步是打樣:根據反複討論修改的平面圖,定出幾款覺得不錯的,做成手板,翻成樹脂,電鍍好,配上底座。第三步是征求意見:我常把打樣好的東西放在車上,碰到朋友,就拿出來讓他們提意見。這些朋友都不是這個行業的人,但一款產品好不好,他們總能給出一些意見。一般而言,幾款產品對比一下,好的東西很容易被發現。我還發現,有幾個朋友的眼光特別準,他們看好的產品在市場上一定會好賣。除了給朋友看,還會拿給信得過的員工看。第四步是確定產品體量和裝配方案,找一個最佳方案:產品體量要適度,太大成本高運輸難,太小消費者又會覺得小氣,送禮送不出手;產品的裝配要盡量簡單,但過於簡單又容易被仿造,而且缺乏新意。確定產品體量和裝配方案後,就可以知道生產成本大致是多少。

後來我從事房地產顧問,常要求開發商對產品進行測試,比如按設計圖紙找塊平地把房子的戶型畫出來,甚至用磚把墻建到半米高,然後找人提意見,修改完善後再定稿。還有,把外墻磚貼在墻上,貼幾個方案,進行比較,再確定用哪一種。這些做法幫助了我服務的開發商。沒有工廠這段經歷,我是不可能對產品這麽挑剔的。我認為,營銷的關鍵是產品,設計出價廉物美、對市場路子的產品是營銷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當然,我投資一家企業,也會重點去看它賣的是什麽東西,看它賣的東西和它的同行相比有什麽特別之處。

最後,我們確定了兩款生肖猴產品,都是孫悟空的造型,非常經典。對十月份深圳的禮品展我也很重視,請專業人士設計展位,在展位布置上同樣是先出圖紙,進行比較,測算制作成本。在2003年的展會上,金亮成了工藝禮品行業的一顆明星。同行公認,我們的兩款猴子是最好的。

但我們得到的訂單卻不是最多。這容易理解,中間商不光看重產品好壞,還有其他很多方面,我們畢竟入這個行業的時間不長,還有就是其他廠家可能給中間商的政策更好。不過,我們從展會上得到了很好的評價,信心滿滿。

為了在年底實現理想的銷售量,我們開始備貨,這需要投一些錢。上一年生肖羊供不應求,那些產品暢銷的廠家備貨太少,該賺的錢沒賺到。到了2003年,全行業都很重視備貨。那一段時間,電鍍廠每天二十四小時輪班,貨還出不來。我們只好去給電鍍廠管事的人送紅包、請吃飯。貨一車一車地拉回來,我們工廠也是二十四小時輪班進行裝配。

庫存太大,怎麽辦?先發給客戶,大量的貨在展會之後就鋪給客戶。到了11月,找客戶結款,客戶說貨還沒賣掉,賣掉了馬上結,順便還告訴我們說別的工廠降價了。一打聽,很多產品價格已經降到只有10%的毛利。到這時,我才意識到有問題,但為時已晚。怎麽辦?只好降價。降多少?很糾結,本來的定價毛利是30%,如果降到10%的毛利,算下來全年就是白幹。但同行降了,你不降,肯定不行,於是降到10%的毛利。我對自己的產品還是有信心,我堅信,同樣的毛利,我們更有競爭力。

但很快,同行中有人虧著本賣。等到最旺的銷售時點元旦來臨,猴產品已經泛濫,不光廠家虧著賣,中間商更是虧著賣。幾乎所有的廠家都還有大量的貨在倉庫放著。春節放假前,一批一批的貨被中間商退了回來。一般而言,廠家都是在春節前和中間商把一年的款結清,可我們一催款,貨就退回來,最後都不敢催,只好借錢把工人的工資獎金付了,打發他們回家團圓。

2004年春節後,手上還有不少猴子庫存,總琢磨怎麽把它們全部賣了,即便虧一些處理掉也比賣材料好。客戶還陸續有貨退回來。我讓業務員跟客戶打電話,讓他們盡量不要退貨,能便宜賣出去就賣,再低的價格都認。其實,客戶早就便宜賣了,200310月我去跑市場就發現有些客戶的賣價已經低於我們的出廠價,我還納悶地問他怎麽回事,他說是想幫我們多走貨,當時我很幼稚,心想,也許是他們賣貨的策略吧。

2004年夏天,客戶該退的貨都退了回來,我們把所有的猴子都賣給了收購鋅合金材料的人,然後算帳,不計以往的累計虧損,我們在猴這一款產品上的虧損高達100多萬元。

這個行業,從馬、羊兩款生肖產品上賺大錢的工廠有好幾家。這幾家工廠的老板僅僅兩三個月時間,身家暴漲近千萬,座駕很快由桑塔納換成奔馳、寶馬。但從猴、雞、狗上賺小錢的有,賺大錢的一個都沒有,在猴產品上大虧的不少,那幾家工廠,在馬和羊上賺的錢後來又在猴上面全虧了進去,甚至虧得更多。這段經歷,讓我近距離感受到泡沫的形成和破滅。身在其中,先是滿懷希望,然後指望保本,最後希望破滅,斬倉退出,斬得不夠堅決的還要虧得更多。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在人多的地方感覺安全,中國人尤其從眾,其實,人多的地方常常是最不安全的,做生意和做投資都要謹記:“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