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騰訊的股價展開凌厲的攻勢,《今周刊》特邀請一位長期關注騰訊的投資人,分享他的深入觀察,為什麼早在四年多前就投資騰訊至今?他看到了什麼?
撰文•林鴻光
我是在四年多前投資騰訊,兩年前又再加碼一次,目前持股成本約每股六十元(港幣,以下同),如果以五月十五日騰訊收盤價一六二.三元來算,獲利約一.七倍。
其實,我很早就注意到騰訊這家公司,但一直沒下定決心投資;五年前我到中國念研究所,看到每個學長學弟大家都用騰訊QQ帳號聯絡,因此就決定先買一些股票,後來這兩年騰訊的微信(WeChat)又橫掃市場,於是又加碼了一次。
騰訊近幾年業績與獲利一直成長,主要原因是經營能力強,多次打敗競爭者成為最後贏家;除了QQ與微信外,騰訊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遊戲營運商,光是遊戲就貢獻公司七成以上的營收。
我投資騰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創辦人馬化騰是我最欣賞的CEO(執行長)類型,他為人低調、默默做事、不太接受媒體採訪,這與台灣成功的企業家如大立光或聯發科很類似,CEO將全部心力都放在公司,當他股東才會安心。
其實,過去我投資中國公司股票的經驗並不好,有幾次都慘賠出場,讓我很痛的例子就是名氣比馬化騰更大的馬雲。二○○七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掛牌,當時以十三.五元掛牌,結果最高漲到四十元以上,我大概買在二十五元至三十元附近,結果○八年金融海嘯後大跌,最低到四元,我在跌到十元左右時,實在受不了就賣掉了。
馬雲與馬化騰的作風明顯不同,馬雲是媒體寵兒,很會講話,但人太精明,小股東很難賺到他的錢。後來,我沒想到的是,阿里巴巴在一二年竟宣布下市,竟以五年前掛牌時的十三.五元全數買回,許多投資人在高檔買到,結果當然賠錢出場。
馬化騰多次賣出個人持股,也要注意這次的投資經驗,讓我有很深的感觸。馬雲下市是經過一番精打細算,當時阿里巴巴只是切割 B2B(企業對企業)部門在香港掛牌,後來公司快速成長,各項業務不斷擴增,可能是看到公司還有很大空間,因此便把股份全數買回,加以整理後,去年在美國重新掛牌,創造逾二千億美元的市值。但即使如此,馬雲仍將公司最有前景的支付寶切出去,成立了以互聯網金融業務為主的螞蟻金服公司,又預留下一波創造更大財富的伏筆。背後這些盤算,小股東們可能都不會太清楚。
相對來看,馬化騰這位經營者就不是那麼精明,不會把公司最好的部門切出去,也不像馬雲找許多太子黨來當股東,或要求合夥人制度永遠掌控公司。我覺得要投資一家公司,還是寧可找老實一點的CEO,這種投資哲學在台股也是一樣,若老闆很愛搞個人利益,這種股票千萬不要碰。
當然,馬化騰也並非讓我全然沒有疑慮,他多次申報賣出個人持股;另外,許多騰訊的轉投資中也有不少是他個人投資,這些訊號代表什麼意義,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觀察。
不過,短期間我手中的騰訊股票應該還不會賣,因為我注意到,騰訊目前主要獲利還是來自遊戲,但手上最強的王牌微信都還沒發揮效益,廣告收入占比只有一成多,以微信掌握全中國的行動通訊命脈,對照臉書有九成以上收入都來自廣告,就可以預估騰訊的獲利高點還沒到,股價應該也還有高點可期了。
大摩、瑞銀調高騰訊估值
微信廣告是未來亮點
對於香港股市的科技股中,占權值最大的騰訊,多家外資目前仍看好未來股價表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摩及瑞銀,近期都分別調高騰訊的股價預估,分別達到185港幣及188港幣。
大摩預估騰訊今年本益比為31倍,明年是27倍,2015年至2017年的3年每股獲利複合成長率為31%,分別是3.7元、4.7元及5.8元人民幣,最主要的成長動能來自行動廣告及行動支付;但在報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廣告才占公司全部營收的12%,預計今年會成長到16%,未來比率還會持續提高。
此外,瑞銀提供的預測則認為,目前騰訊在移動市場提前卡住很好的市場定位,在手機遊戲業務也持續保持領先,在移動廣告的部分,未來也有更好的套現機會,另外在微信朋友圈的廣告已獲正面回應,預期未來微信的廣告表現,值得期待。
騰訊股價一路攀高
騰訊自從2004年在香港股市掛牌(照片為當時成功上市,中間者為馬化騰)以來,長線股價一路走強,尤其今年以來,走勢更顯凌厲,一度站上170港幣的歷史高點。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73
王振民:为了全体香港民众的根本利益——香港普选方案的法理和情理
新 华网北京5月21日电(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振民)香港特区政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提出的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方案,是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到香港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考虑到国家 主权和安全,考虑到民主与法治、政治与经济等各种关系,为了香港全体民众的福祉和根本利益,所能寻找到的最大共识,合乎法理和情理。
从法理上讲,该方案符合我国宪法有关规定和原则精神。宪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大法。在任何国家,区域(地方)政权产生办法无论民主成 分有多少,都必须首先合宪,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合宪性是第一要求。任何违宪的选举制度都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生效。任何国家也都不会允许地方政权 拟定的行政首长产生办法可能危及本国主权、安全和最高利益。
根据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什么样的 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行政长官如何产生,决定权属于中央,中央对香港享有最高的宪制上的立法管治权。从宪法层面看,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决定特别行政 区实行的制度的权力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不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任何一个机构或者机制决定的。这本身就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和保障,是对国家安全的捍卫。
25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制定了香港基本法。通过这部法律,国家规定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各种制度,其中包括政治制度和体制。基本法第 45条和附件三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解释和决定,又对香港特区如何改革基本法规定的政治体制作出了具体明确的法律指引。无论是宪法、基本法,或者全国 人大常委会的“释法”和决定,都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的行为,是特区政府施政,特别是拟定政改方案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律指引,对特区具有最高 的法律约束力。特区政府就是根据宪法、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解释和决定,特别是去年8月31日所作出的决定,拟定了目前正在讨论的政改方案,是合 宪、合法的。
这个方案也是合情合理的。有人怀疑中央实现香港普选的诚意和决心,认为这不是“真普 选”。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香港2017年能顺利实现普选,香港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第一个实现普选的 地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意义。香港普选不仅是香港地方的事情,更是国家的大事,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中央支持普选、推动普选,不是玩假的,而是玩真的,尽管很难,但是这一步必须迈出去,任何人不要怀疑国家的诚意和决心。
与回归以前港督的产生办法相比,现行选举委员会选举行政长官的模式无疑是民主的巨大进步。过去的港督和港英政府如何产生,港人根本就无缘置喙,没有任何 参与的空间和机会。回归后,香港的民主进程从未停止,选举委员会规模从400人扩大到800人,再到现在的1200人,但这不是香港民主发展的终极目标, 只是“热身”起步。将来实行行政长官普选后,最大的政治效果就是选举行政长官的投票权从1200人向500万人转移,500万人将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香 港政治生态将发生重大根本变化。
人们谈政治,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在谈经济。美国开国先驱、“宪法之 父”、政治体制的重要设计师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毫不含糊地提出一个原则:一切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经济。美国总统由普选加上538人组 成的选举团最终选举产生的制度设计,就是基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重要的经济考虑。尽管不是直接、完全的民主,经常被人批判,但大部分美国人不认为这 是“假普选”,200多年来也没有多少美国人为“真普选”而试图修改宪法规定的这一选举制度。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对选民和候选人资格加以各种限 制,也都是基于类似的经济考虑。因此,香港普选不仅是政治法律问题,本质上也是经济问题。目前行政长官由主要由工商界等组成的1200人选举委员会产生, 政府自然更多关照工商界,香港因此成为“工商友好”的资本主义大都会。普选将产生的直接经济效果是,促使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更有力地保护和照顾香港普罗大 众的利益,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将逐渐向500万人倾斜,贫富悬殊将逐渐减少,广大市民的福利将不断提高。但任何理想的普选方案不仅要让全体选民能够行使神圣 的投票权,真正当家作主,也必须有利于维护香港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让投资者可以继续放心,普选方案必须兼顾工商利益和普罗大众的利益。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保留1200人的提名委员会?保留提名委员会不仅是宪制要求,是基本法制定时就规定了的,当时就经过很多讨论,最终达成了这么一 个共识。保留提名委员会,就是为了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消提名委员会,势必极大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影响香港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竞争力,影响香港的繁荣稳 定。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提名机制,目前掌握香港经济命脉、向政府交纳大量税收的1200人,与500万选民一起也是一人一票,完全无法对行政长官的产生发 挥任何实质影响,这势必极大改变香港长期坚持的“工商友好”的政权架构。未来的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将只对500万人负责,而不用怎么照顾工商界的利益。香 港的工商税收将会越来越多,长期的低税政策将会改变,“小政府,大社会”将逐渐演变为“大政府,小社会”。由于“劫富济贫”政策的推行,相应地社会福利将 会越来越多,福利主义色彩将会越来越浓。
因此,要不要提名委员会,本质上是经济问题,是香港特别行 政区未来根本走向的大问题。其实,工商界的利益与普罗大众的利益最终是统一的,只要工商界能够继续在香港好好放心经营,不断扩大自己的企业,香港普罗大众 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如果没有有力的制度保障,香港营商环境变差,工商界无法在香港经营了,人人都只享受民主的过程和随之带来的更多的福利, 以为这些福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着眼于如何“分饼”,如何分享社会财富,不再努力打拼,艰苦创业,增加社会财富,最终香港一定会坐吃山空,工商凋零, 民生艰困,繁荣不再,所有人都蒙受其害,无人获益。
政府是全体民众的政府,既要照顾好大众的利益 ——普选后这是必然的,也要照顾好关键“小众”的利益——如果没有这个提名机制,普选后这是不一定的。目前的方案就是这么一个“双赢”的方案,大众、“小 众”都是骨肉同胞,都应该得到照顾,一个都不能少,均衡参与,利益均享,所有人的利益和权利都必须得到保护。因此,这是一个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制度设计。 政治既要民主,又要科学。最终,一切都是为了全体香港民众的福祉和根本利益。(新华网)
系列報道1:不動產證券化,天快亮了
讓普通民眾分享中國房地產大發展紅利的時刻,究竟還有多遠?
如果評選過去十年間中國最成功與最失敗的產業的話,那麽房地產業一定是當之無愧的雙料冠軍,沒有之一。
說它成功,是因為中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十年間,不僅讓無數國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通過相對市場化的手段,擺脫了蝸居的窘境,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同時,這個產業更是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和在經濟大發展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房改撬動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誕生,或許,今天的中國經濟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新常態”所能詮釋。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興旺,這個行業的造富能力也讓世界為之註目。
從2005年開始,無論是福布斯、胡潤,還是國內外各種形形色色的富豪榜單上,房地產開發商所占據的比重與日俱增,如果將中國開發商所擁有的財富集中在一起,不僅足以讓石崇、王凱之輩汗顏,恐怕就連當年號稱匯通天下、富可敵國的晉商也難望其項背。
然而,中國房地產業巨大成功的背後,也埋下了最大失敗的伏筆。
盡管,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百姓安居夢的實現,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十年間,無論是政府的表態,還是民間的輿論,卻鮮有對這個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肯定亦或是贊揚的言論。
更多的時候,在民眾眼中,開發商是奸商,是暴利的制造者和獲得者,房地產市場則被視為是官商勾結的基礎,是滋生政治腐敗的溫床,甚至有人將開發商直接作為權貴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而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府也將房地產開發商視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一場持續了十年的所謂宏觀調控,最終將所有矛頭都指向了房地產業。
對此,有評論認為,房地產開發企業之所以在創造了巨額經濟效益的同時,卻沒有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社會效益,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特殊的土地政策,在過去一些開發商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確存在著諸如腐敗、權錢交易等問題。
但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因素在於,隨著中國各大城市房價的不斷上漲,尚未購房的民眾越來越難實現安居夢想,而已購房者中則多數背負上沈重的房貸壓力,成為了一代房奴。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過去十年中,普通民眾和開發商之間沒有合理分享樓市發展的紅利,或者說,在這個新興市場發展的背後,社會財富轉移的過程中,普通民眾和開發商由於財富分配的不對等,形成了新的階層對立,由此引發了新的社會矛盾。
事實上,這絕非中國特有的問題,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房地產發展史上,也同樣曾經面臨著這些問題,只是由於在西方國家民眾居住理念上的差異,以及相對發達的租賃市場,使得這些問題不像中國如此突出而已。另外,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啟動了不動產證券化之後,這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歷了宏觀調控和市場逐漸飽和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短缺的考驗,同過去相比,不動產證券化不僅僅只是一些研究機構或是有識之士關註的對象,包括萬達、萬科、平安、中信等地產巨頭和金融大鱷,都將不動產證券化提上了議事日程,並開始真正付諸實施。
但是,盡管如此,擺在中國不動產證券化發展道路上依然是困難重重,在本期的主題調研中,《中國房地產金融》的調研團隊,通過對平安、中信、萬達、萬科等不動產證券化實踐的調研,試圖去解讀一下“讓普通民眾分享中國房地產大發展紅利的時刻,究竟還有多遠?”的命題。
在中國市場,早在2003年就有人開始呼籲和研究關於不動產證券化的問題,但當時的市場環境,由於開發商和購房者都能從銀行相對輕松地獲得低息貸款,再加上中國資本市場的不發達,不動產證券化的進程始終舉步維艱。
被視為定存概念股的中鋼,十一月出現罕見虧損,再度祭出「售股求利」策略,這也使得低價持有的台積 電股票所剩不多;在鋼價仍難斷言是否觸底的情況下,中鋼明年刺激鋼品銷量的策略是,「盤價從一季開兩次,改成季調整。」中國前一○一大鋼鐵廠,今年前十月 虧掉人民幣七二○億元!」「巴菲特曾投資的韓國浦項鋼鐵,恐繳出史上全年首份虧損成績單!」一道又一道寒透骨髓的產業訊息,證明全球鋼鐵業正走在危機四伏 的冰河裂縫上,這股冷風自然掃到了台灣;一向被投資人視為定存績優股的中鋼,第四季預估將出現單季虧損,讓中鋼二○一五年全年的稅後每股純益(EPS)面 臨○.五元保衛戰,股息殖利率恐將跌破三%;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中鋼恐將退出「二中一台」行列(指中鋼、中華電信、台積電,三家公司的股票,一 向被認為是配息穩定的定存概念股)。 鋼品需求急凍 銷量溜滑梯根據中鋼自結數,十一月單月合併營業淨損二.六九億元,較十月的營業淨損六百萬元明顯擴大,合併稅前淨損則為五.二三億元,終止了連續四十二個月的單月獲利。 追究轉為赤字的原因,雖然鐵礦石、煤礦等上游原料成本也小降,但需求急凍下,中鋼第四季鋼品銷量,較上季下滑幅度更大,加上相關鋼鐵子公司中鴻、中龍,以及中鋼住金越南廠等盡皆虧損,讓中鋼這個冬天特別難熬。 此外,中鋼財務副總洪源全表示,十二月亦將產生庫存跌價損失,加上明年一、二月間,七大鋼品盤價續跌,「接下來局勢都不明朗。」言下之意,十二月仍難獲利,甚至明年第一季也不甚看好。 為了緩解鋼價直落造成的虧損壓力,中鋼只能使出最後的殺手鐧——「售股求利」,自九月一日至十二月十四日,中鋼共計處分台積電股票五三三五張,獲利六.三五億元;若加計先前處分的亞太電信與F*太景股票,中鋼處分利益達十二.六億元。 中鋼持股台積 剩七千餘張事實上,中鋼並不是首次賣股票,上一次景氣寒冬發生在一二年第四季,為了保住獲利,中鋼同樣大幅處分股票,賣掉一.四九萬張台積電,該次處分利益達十一.一八億元。 「但上一次很快就見到反彈,一三年首季鋼市回春,中鋼營運也隨之增溫,這一次鋼市卻遲遲不見落底,這是一大警訊。」一位分析師指出。 由於中鋼持有的台積電股票是在其上市前買進,每股成本僅十三.七元,相對於約一四○元之股價,台積電可謂是中鋼的大補丹;目前中鋼手上仍持有七六九二張台積電,若以近兩次處分規模來看,這珍貴無比的「祖產」愈來愈少,頂多只能再經歷一次景氣循環的考驗。 洪源全表示,早在九月以前,董事會就已通過出售台積電的議案,但授權財務部門「看時間點賣」,接下來是否會繼續出售?洪源全只曖昧地說:「看狀況吧!」展 望明年,中鋼還有數重難關要過,首當其衝是供需嚴重失衡、報價也低迷,全球鋼鐵協會(WSA)在十月下修今、明年的鋼鐵需求預測,今年從成長○.五%降至 衰退一.七%,明年成長率亦從一.四%下修至○.七%。 全球鋼鐵需求大增,目前看來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雖然中央明訂要淘汰落後的產能,地方卻因憂心企業倒債、國企關廠裁員,會 引發動盪,打死不肯減產,甚至加大出口力道,導致全球各地都告中國反傾銷,連中鋼在外銷東南亞市場的業務,都吃了中國低價鋼品的大虧。 幸好,風向球開始動了。十月分,中國中鋼集團宣布,延遲支付公司債利息,創下中國鋼鐵業違約首例,其國企身分頗具指標性意義,在官方「默許」之下,一六年中國鋼鐵產能,應會加快削減速度。 要在惡劣的牌局中,化被動為主動,中鋼的大方向不外乎降低成本、開拓新市場、取得穩定料源。 短期內,從調整盤價的開盤頻率著手,中鋼業務副總劉季剛表示,目前鐵礦石、鋼價都在相對低檔,波動不如前幾年劇烈,本來每季開兩次盤,現在傾向一季調一次 價格。明年起,鋼品盤價將回歸金融海嘯前的「季盤」,「中鋼要更緊密地與客戶在一起,這些看起來都是基本功,但在這種環境下,其實就是最扎實的功夫。」行 業龍頭幾乎沒有悲觀的權利,能否守得雲開見月明,就看這位鋼鐵業老大哥怎麼力保基本盤,以期在下一波景氣循環中占得先機。
撰文 / 鄧 寧 |
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1月21日的冬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將繼續幹預股市,確保少數投機者不會通過犧牲普通投資者的利益來獲利。
李源潮強調,中國股市“尚未成熟”,政府將加強監管來避免過度波動。“過度波動的市場是投機的市場,僅少數人獲得多數利益,但多數人遭到損失。”李源潮在冬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將繼續保護好多數投資者的利益。”
今年以來,上證綜指和恒生中國指數跌幅已超15%,並對全球市場造成了巨大影響。全球市場都在等待中國決策者的下一步應對政策。
李源潮在上述采訪中表示:“一方面,我們需要讓股市更加有動力,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加強股市監管,我們有決心做到這些。”
他還指出,中國無意讓人民幣貶值,匯率波動是由市場因造成的,中國匯率波動是溫和的。
“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未變,”李源潮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以及中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沒有改變。”
2016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冬季達沃斯)於1月20日至1月23日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今年冬季達沃斯會議主題,將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球安全問題,以及當下面臨的環球環境和社會問題展開。應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邀請,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於出席了本屆達沃斯年會。
繼去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後,中國連續第二年有國家領導人出席達沃斯論壇。此前,2009年和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李克強也曾連續兩年出席。
中財辦國際經濟局局長、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也在達沃斯期間表達了同樣觀點。方星海表示,“如果流動性問題很嚴重,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將準備好再次幹預市場。
2016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冬季達沃斯)於1月20日至1月23日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今年冬季達沃斯會議主題,將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球安全問題,以及當下面臨的環球環境和社會問題展開。應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邀請,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於出席了本屆達沃斯年會。
繼去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後,中國連續第二年有國家領導人出席達沃斯論壇。此前,2009年和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李克強也曾連續兩年出席。
在1月21日的主旨講話中,李源潮還表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在當前全球局勢下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符合經濟一般發展規律。國際資本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中國近年的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內容不斷更新中,請及時進入查看。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週六在主席陳健波濫權剪布之下,粗暴通過港珠澳大橋工程超支而需要追加的五十三億元撥款。緊接的下一個戰場,將是金額高兩倍半、涉及二百億元的高鐵工程超支追加撥款。公眾要求高鐵工程停工的呼聲愈來愈高,有學者甚至列出數據,直指高鐵縱使完工,亦必然蝕錢,難以收回成本。但港鐵本週一召開股東大會,仍以大比數通過派發特別股息的議案,容許港鐵跟政府聯手,以財技為工程埋尾的方案。港人要向無底深潭多扔二百億元,本刊追查發現,來自梁顯利家族的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同時兼任文華東方酒店的董事,文華東方屬怡和集團旗下公司,同一集團的金門建築,承接了逾百億元高鐵工程,包括最大單一金額合約、涉及八十九億元的西九總站工程。西九總站工程因上蓋設計失誤及地基勘探問題,進度嚴重落後,直接造成高鐵工程延誤,承建商預料將向港鐵提出巨額索償,屆時作為港鐵CEO的梁國權,勢難以避嫌。本刊向港鐵查詢梁國權涉利益衝突問題,至截稿時未獲對方回覆。 本週一上午,港鐵公司舉行特別股東大會,討論由港鐵管理層提出的封頂協議,小股東經過約兩小時提問後,港鐵主席馬時亨忽然「剪布」,指發問時間已足夠,按公司章程運用主席權力停止發言,下午一時許股東以百分之九十九點八三的絕大比數,通過向包括政府在內的股東派發特別股息的安排。馬時亨之後會見記者時再出口術,指如果二月底立法會仍未能通過追加撥款,高鐵工程就要停工,將會「好大件事」,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影響無數工人生計,呼籲立法會議員停止拉布,「高抬貴手」通過撥款。高鐵追加撥款能否如期通過仍然充滿變數,皆因撥款申請本週二須先闖過工務小組一關,雖然政府可以無視規矩,把項目直接提交週五召開的財委會,但大戰前夕,多次做「醜人」粗暴主持會議的財委會主席陳健波,已先行「投降」,以避免泛民借題發揮為由,主動放棄主持財委會高鐵撥款會議,實情是陳健波本身是一間再保險公司的受薪顧問,該公司有參與基建項目保險的相關業務,令他一再被質疑在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等項目撥款出現利益衝突。 梁國權任文華東方董事 其實,有利益衝突嫌疑的何止陳健波一人?本刊追查發現,屬上世紀英商怡和買辦梁顯利後人的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二○一二年三月起獲委任為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董事;文華東方由怡和策略控股(Jardine Strategic Holdings Ltd)持有七成四股權;與此同時,同屬怡和集團的金門建築,承接了逾百億元的高鐵工程合約,包括西九龍總站連接隧道(南)涉及合約三十億元;由金門建築跟禮頓建築合組的聯營公司,成功投得高鐵西九北總站的工程,合約總值逾八十九億元,更是整個高鐵工程香港段的土木工程合約中,最大單一金額的合約。除了高鐵項目,來自怡和系的金門建築,同時承接其他港鐵的鐵路工程合約,其中同樣興建中及出現超支與延誤的沙中線,便由金門基利聯營承接涉款三十億元的紅磡站北面隧道工程合約。前年底正式通車的西港島線,金門及其聯營公司也承接了最少六十億元工程合約。 周松崗有兼任渣打前科 其實,金門建築是本地建築界龍頭公司,承接工程無可厚非,香港過去多項鐵路發展工程,包括西鐵柯士甸站、東鐵尖沙咀火車站、迪士尼線、馬鐵線及將軍澳支線等,金門均有參與。金門建築亦有參與新加坡及泰國的鐵路工程。問題是,港鐵CEO同時兼任港鐵以外其他公司的董事職位,才引來利益衝突問題。有關質疑早在十年前,即周松崗出任地鐵CEO的年代,其實已曾被本刊率先揭發。根據本刊二○○六年報導,政府公布兩鐵合併方案,時任地鐵行政總裁周松崗盡領風騷,成為合併後新行政總裁頂頭大熱,他不單獲得九百九十萬地鐵薪酬,同時「兼職」擔任渣打銀行香港主席,每年再獲二百萬元袍金,此筆收入袋袋平安無須上繳,亦從未向公眾交代。當時地鐵發言人回應稱,周松崗「一人戴兩頂帽」的做法獲董事局同意,指沒有問題,又稱周松崗不會參與地鐵及渣打的決定,如執行職務時出現利益衝突,亦會申報。十年過後,情況未改,雖然港鐵批出高鐵合約時,梁國權未成為港鐵一哥,但他未來要避嫌不參與港鐵跟金門建築有關的決定,以防出現利益衝突,卻似乎避無可避。箇中原因是,由金門禮頓聯營公司負責的高鐵西九北總站的工程,正是現時高鐵超支與延誤問題中最具爭議的部分,由於總站設計失誤,加上前期工程地基探測問題,未有發現地下有花崗岩石層,令工程難度大增,勢將引來承建商向港鐵作出巨額索償。 港鐵承建商沒封頂協議 有熟悉工程的政界人士亦質疑,雖然政府跟港鐵已就高鐵超支達成封頂協議,但港鐵跟承建商間之合約未有封頂安排,換言之,最終承建商隨時須以高於「封頂價」埋單。由於政府將祭出封頂協議拒絕認頭超支金額,屆時工程差額隨時要由港鐵「獨食」,並必然損害港鐵股東的利益。梁國權是梁顯利孫兒,在劍橋大學修畢文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先後考得英國及加拿大的特許會計師資格,他其後在倫敦、溫哥華及香港任職會計師及投資銀行界,○二年加入地鐵,後來晉升至被視為港鐵二哥位的財務及業務拓展總監,同時兼任八達通主席,一直盛傳是港鐵悉心栽培的CEO接班人。不過,二○一一年八達通被踢爆出售客戶個人資料,作為主席的梁國權難辭其咎,令他在之後的港鐵新行政總裁遴選中墮馬,雖然進身最後兩強,但最終由韋達誠奪得港鐵一哥之位。韋達誠二○一二年元旦上任後,同年五月,港鐵特別加開新的副行政總裁職位,並由梁國權出任,明顯是替梁國權捲土重來而部署的一着;同年三月,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委任梁國權為董事,接替其退休的父親梁紹榮。高鐵香港段延誤醜聞前年終於爆煲,令時任行政總裁韋達誠提早離任,副行政總裁梁國權臨危受命,署任行政總裁一職,去年終於「坐正」,年薪逾八百萬元。翻查文華東方國際年報,梁國權出任董事,每年可獲董事酬金四萬五千美元。 泛民跟進港鐵申報制度 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對梁國權兼任怡和名下子公司的董事表示震驚,「作為CEO會監察下屬(處理高鐵工程),必然存在利益衝突。」認為有關情況極不健康,又指港鐵雖然是上市公司,但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應該對CEO人選提出額外要求作出收緊,以防高層出現多重利益,令小股東獲充分保障。他又透露,將會在財委會會議跟進,包括要求檢視高鐵工程批出的合約,有否作出利益申報。他亦會研究相關上市條例及提出修訂,「規管唔可以咁寬鬆。」 祖父梁顯利當怡和買辦 梁國權的祖父梁顯利,出生於廣東順德,是當年四大英商之一怡和的買辦,他之後來港唸書,畢業後因中英語流利,曾服務當時的港英政府,更被怡和僱用為買辦。買辦工作是作為歐美商人與中國商人間的翻譯,同時可以自營商鋪,故此能致富。現時位於中環雪廠街的新顯利大廈,就是由他興建及命名。 梁顯利有多名兒子,長子梁紹榮為事務律師,較為外界熟悉是其庶室所出的梁紹鴻,創立大鴻輝興業,有鋪王之稱,二○一三年以逾百五億元身家,躋身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作為家族第三代接班人的梁國權,個人頗為低調,很少向外披露他是名門之後,他上有兄長梁國偉,下有一弟梁國輝。 公司註冊資料顯示,梁國權跟兄弟及其他家族成員,均有合組多間公司。梁國權之妻靳羽珊也是名門之後,靳家一門多傑都是藝術家,除最為港人熟悉的國際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外,上一代有水彩畫家靳微天與靳思薇兄妹,另外尚有嶺南派國畫大師靳永年及油畫家靳公泰。 梁國權小檔案 年齡:55歲學歷: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專業資格:英國及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加入地鐵/港鐵年份:2002年現職:港鐵行政總裁曾任職位:財務及業務拓展總監、八達通主席、副行政總裁祖父:梁顯利父親:梁紹榮兄弟:兄長梁國偉,弟弟梁國輝妻子:靳羽珊 梁國權涉利益衝突 高鐵工程勢難回本 高鐵工程一再出現超支及延誤,政府及港鐵不認不認還須認,最終雙方經近兩年商討,去年底終同意為高鐵工程費「封頂」填氹,並估算工程將可在二○一八年第三季完工,埋單價由五年前的六百五十億元,大增至八百四十四億元。翻查○九年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政府曾就高鐵香港段的乘客量預測及經濟效益,估算經濟內部回報率達6%,五十年營運期內預算的折現經濟效益為八百七十億元。由於現時工程造價已大幅颷升,高鐵落成並營運半世紀後,最樂觀亦不過換來二十六億元收益,每年平均僅賺約五千萬元。更有甚者,上述收益隨時化水,因為按當年估算,至二○一六年乘搭高鐵的預算每日雙向乘客量可達九萬九千人次,工程現時延誤,這個客量固然尚未出現,整合內地高鐵營運情況,更反映香港段客量數據嚴重發水。雖然政府未提供更新數據,但中文大學學者姚松炎近日撰文稱,現時高鐵的經濟內部回報率已進一步下跌至4%,政府亦把二○三一年每日估計乘客量由十六萬人次減至十五萬人次,但至二○六一年客量竟仍達二億人次,數字非常誇張,雖然如此,如以每程港方只能收到三十一至四十五元車資計算,扣除基本營運開支,最終整個高鐵工程根本不能回本。 撰文:陳珏明資料:鄭靜[email protected] |
(農健/圖)
阿里健康引發的電子監管碼風波背後,是中信二十一世紀公司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已被取消,遭遇藥企、藥店抵抗的藥品電子監管碼被暫停,何去何從,仍待裁決。
10億元戰略投資、3000多萬元數據服務遷移費、一年5000多萬市場推廣費……2014年,阿里巴巴入股中信二十一世紀,後者更名為阿里健康,接手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營權。
阿里健康被寄予厚望,“醫療健康在未來數年,將成為我們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戰略增長領域。”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曾躊躇滿誌。
然而,錢還沒燒旺,冷水卻潑了下來。
2016年1月25日,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養天和”)起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總局”),直接質疑食藥監總局與阿里健康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
一石激起千層浪。養天和起訴食藥監總局後,1月30日下午,國內連鎖藥店行業3家上市公司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發布聯合聲明,力挺養天和,認為藥品電子監管碼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於重複建設的不良政策”。
2月6日,食藥監總局表示將妥善解決電子監管碼等“歷史遺留問題”。兩周後的2月20日,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
第二天,阿里健康發布公告,表示已成立聯合工作組以討論藥品電子監管網的移交事項,但公司尚未收到停止運維藥品電子監管網的要求。
“若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執行2015年第一號公告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其可能對本公司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阿里健康在公告中表示。
不過,藥品零售企業並不肯罷休。2月23日,“老百姓”等19家連鎖藥店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全面取消現有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更要求阿里健康徹底退出藥品信息化監管。
“就算阿里健康交出運營權,只要這套信息系統本質依然是阿里健康的,阿里健康依然掌握著整個中國藥品行業的數據。”雲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總裁趙飈分析。
對於藥店的態度,阿里健康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對某些藥房聲明的聲明:堅持找假藥的“麻煩” 堅持給自己找“麻煩”》,表示“對於挾公權和輿論行一己之私,對阿里健康進行‘竊取數據、不公平競爭、綁架公權力’等莫須有的攻擊,我們將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南方周末就相關問題致函食藥監總局,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複。
2016年2月3日,一款名為“藥品監督檢查”的應用在蘋果App Store上架,開發者為中信二十一世紀(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後者為阿里健康全資子公司。唯一的一則顧客評論寫道:“不合時宜的App。”
這款應用專供食藥監部門進行藥監飛行檢查,用它掃描藥品包裝上的電子監管碼,可以查詢單個藥品生產、流通、銷售信息——每盒藥品的電子監管碼就像“身份證號”,被登記在系統中。
要支撐起這套系統,需要藥品生產商從藥品包裝印刷環節就開始投入,噴上電子監管碼;流通環節中,批發商進出庫都需要掃碼、上傳數據;藥店零售在進貨和銷售給消費者時也必須掃碼。
但完成這套操作之前,這些企業需要先向平臺方阿里健康繳納入網費,購買數字證書:零售企業為終身300元,生產、批發企業為每年300元。
這筆費用,企業不得不交。
2012年,《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提出“完善覆蓋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的藥品電子監管體系”的要求,2015年正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成為各地食藥部門的頭等大事。一名地方食藥監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2015年其所在藥監部門每個季度都需要上報電子監管實施情況,督促、培訓企業入網。“雖然書面文字沒講,但我們都知道這事沒得商量。不入網,企業只能放棄醫藥市場。”
令藥品生產商郁悶的是,交了錢、上傳了數據,享受到的服務只有最基本的藥品流向查詢,而渠道管理、商業評估等服務則屬於增值範疇,需要另外花錢購買。零售企業也遇到問題——如果它們接入自己的管理系統,必須選擇那些取得藥品電子監管網認證的系統集成商。
系統集成商要取得認證,也需要交錢。深圳市中科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取得藥品電子監管網認證。公司總經理劉鈞告訴南方周末,“認證費、評測費交了2萬,一年服務費大概10萬。”他說,“在拿到認證資格之前,我們公司丟了四五個客戶,損失了60萬左右。我們不得不交錢。”
但藥品零售企業,對此或最為不滿——因為阿里健康還是它們的直接競爭對手。2015年,阿里巴巴將天貓在線醫藥業務運營權轉讓給阿里健康,而僅2015財年,天貓醫藥館的總商品交易額為47.4億元,占據在線醫藥零售市場半壁江山。
“通過藥品電子監管網的運營,阿里健康能掌握和運用全國所有藥品經營企業的詳細銷售數據,其他藥品經營企業哪還有什麽平等競爭的機會?”養天和董事長李能訴苦說,“起訴食藥總局,實屬無奈。”
普通消費者使用阿里健康或其他接入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應用,可以通過掃描藥品電子監管碼,得到具體單個藥品的生產、流通、銷售信息。(馮飛/圖)
“就算沒有阿里健康,我們還是會反對現有的藥品電子監管。”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告訴南方周末,對於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系統,藥品行業一直存在爭議,“這套系統本身有問題,沒有經過科學論證,成本超高,得不償失。”
如國家食藥總局公告所言,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事實上,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系統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原國家藥監局決定建立特殊藥品的電子監管碼,與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由後者運營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
養天和狀告食藥監總局的起訴書中詳細介紹了相關背景。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一度與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及中國華信郵電成立合資企業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並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發文件的方式向全國生產企業強制推廣使用電子監管碼。
與藥品電子監管碼類似,產品質量電子監管遭到行業的強烈抵制。2008年,全國多家防偽企業委托律師起訴國家質檢總局推廣電子監管碼違法,最後迫使國家質檢總局放棄對電子監管碼的推廣。
藥品電子監管碼也一度因此停滯。但2010年,借助醫改,國家藥監局發出《關於基本藥物進行全品種電子監管工作的通知》。此後,藥品電子監管碼工作得到全面加速,藥品賦碼範圍也不斷擴大,從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到基本藥物,從藥企、批發商到藥店全環節覆蓋。
“在醫改的形勢下,一些反對的聲音也就未必能聽得到了。即使不支持,但藥監局要搞,也只有無條件服從。”江蘇省南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繆寶迎告訴南方周末。藥品零售企業全面反彈很正常,“過去搞的電子監管,都沒有涉及他們。這次真正動了他們的奶酪,肯定不幹。”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全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3570家,下轄門店15.82萬家,實行電子監管碼後,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增加運營成本初步估算為40.87億元。
“還有掃碼等繁瑣過程所增加的倉庫人工成本、門店人工成本、設備和維運費用。”趙飈曾算過一筆賬,“最終實施電子監管碼,整個藥品生產、批發和零售環節每年將增加300億元開支,而這些將全部轉移到老百姓身上。”
而在藥企、藥店看來,藥品電子監管碼與原有的批號管理對於藥品追溯,區別並不明顯,兩套追溯體系並行,有重複建設之嫌。
除了成本,藥企更擔心數據安全問題。
2015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公開向國家食藥總局建議,藥品電子監管信息涉及國家安全,“應立即停止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由企業運營”。他指出,電子監管碼所包含的信息,從一定程度上是企業機密,若是被藥監局之外以營利目的為主的企業所擁有,將威脅到企業和整個醫藥產業的信息安全。
從事醫藥軟件行業二十多年的劉鈞也深知這些數據的價值。“一家藥企,要買到其二十種藥品全國消費者的數據分布,就要花費上千萬。而阿里健康掌握幾十萬種藥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用於新藥研發、市場研究等,十分寶貴。”
對於行業的質疑,阿里健康曾多次聲明,食藥監總局是平臺數據的擁有者,自己只是數據服務平臺的建設者和運營者。
江蘇瑞德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是入駐阿里健康數來寶平臺、提供增值服務的軟件商,其工作人員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公司進行軟件開發時所使用的都是“脫敏”數據。“我們並不接觸藥企的數據。藥企使用我們的軟件,需要直接向阿里健康申請、授權,上傳自己的數據,也看不到別的企業數據。”
“目前還無法證實阿里健康銷售數據。”一名醫藥軟件集成商告訴南方周末,“但食藥監總局跟中信21世紀當初的合作方案是什麽,其中有沒有數據監管和利用方面的設定,至今沒有公布,大家擔心也很正常。”
2月20日,在發布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的同一天,食藥監總局也就《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草案主要是將“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表述修改為“藥品追溯系統”,以突出企業自主建設的主體責任,並取消強制執行電子監管碼掃碼和數據上傳的要求。
“公告的內容非常不具體。企業幾乎無法執行。到底怎麽個‘暫停’?是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都‘暫停’,還是只有其中一部分企業?從‘暫停’到‘重啟’的條件是什麽?大約會‘暫停’多長時間?現在正在執行的企業怎麽辦?比如已交了錢的企業怎麽辦?……”趙飈在自己的博客里發出一串疑問。
這也是阿里健康的疑問。其公告顯示,運維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收入,占阿里健康最近一年收入的將近全部,“本公司預期,若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執行2015年第一號公告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其可能對本公司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不過,在繆寶迎看來,完全取消藥品電子監管並不理性,高風險產品的電子監管不應斷檔。“所謂高風險產品,主要是2007年和2008年實施的特殊藥品、血液制品、疫苗、中藥註射劑及第二類精神藥,以及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對含麻黃堿類複方制劑、含可待因複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諾酯複方制劑的電子監管碼。這些產品,都屬於高風險類產品,實施電子監管是必要的。”
19家連鎖藥店則建議全面取消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而不是暫停,也不僅僅是針對零售藥店取消強制。“既然強制推行電子監管碼沒有上位法支持,也不符合國務院2015年95號文提出‘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精神,應該全面取消而不是暫停。如果上遊制藥企業、批發企業對於藥品電子監管碼追查商品流向的功能有商業需求,完全可以由企業自身選擇合作對象,進行市場化運作,行政權力不應幹預。”聯合聲明中寫道。
其實,在藥品電子監管碼實施以前,不少藥企出於自身需求,都已建立自身一套防偽、防竄貨的追溯體系。上述江蘇瑞德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後,很多企業停用了自己的追溯體系,或者二碼合一。現在國家喊暫停,許多藥企都在觀望,要麽繼續用阿里健康的藥品電子監管碼,要麽重新建立自己的體系。”
2月27日,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關於產品追溯系統建設情況的公告。公告稱:“公司決定在CFDA暫停執行相關規定期間,將藥品采用的電子監管碼改為使用‘哈藥產品追溯碼’,持續推進公司產品追溯系統建設工作。”
觀望政策變化的,還有印刷行業。由於監管碼的特殊性,醫藥包裝的印刷企業需要引進專門的噴碼設備。多家藥監碼噴碼設備供應商表示,相關業務受到一定影響,但因為剛開年,不是很明顯。
對於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碼,他們認為其技術相對落後。“現在的藥監碼是條形碼,存儲的只是數據信息,而現有的追溯應用已經可以采用二維碼,能夠存儲更多信息,比如現在的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廣州偉士多包裝設備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
獸藥產品追溯工作由農業部推進,“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在中國獸藥信息網上運行,不收取任何費用。其中,追溯系統經營軟件的開發、技術支持和培訓工作由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負責。
在13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前的部長通道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回應記者有關國資監管方面的提問時回應稱,國資委近期的工作主要是在建立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上下功夫,國資委將根據自身職責定位,將權力和責任的範圍進一步列出來,讓企業和社會各界知曉並監督。
肖亞慶透露,國資委將在一些試點中,將更多的企業自主權真正放權給董事會。他還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從管資產向管資本過渡。
在回應下一步國企改革工作重點時,肖亞慶強調,國企改革將遵循“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思路,首要確保現有員工利益得到保障,要多用兼並重組,少用破產清算。他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那次改革帶來今天的新局面,帶來了新的產業格局,(所以)今天的調整也會創造更多的新業態,也會產生很多就業機會,為新一輪的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肖亞慶在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保護員工利益”已經列為國資委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內容,任何改革涉及到職工利益時,要穩妥處理好員工利益。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整整3個月,從王石撕破溫情的面紗公開與新晉第一大股東寶能系對峙以來,除了始終保持沈默的寶能系,另一利益相關方原萬科第一大股東華潤也對事件的發展保持了極大地克制。
直到3月17日,外界均以為劇情將要結束的一刻,隱忍已久的華潤按耐不住了,借萬科管理層在程序上的瑕疵,將內心的不滿公之於眾。
作為一家行事極為低調又深諳政治策略的央企,華潤一邊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占成萬科繼續停牌,一邊主動約見媒體指責萬科管理層行事欠妥的舉動,絕非為了刷一下存在感那麽單純,相反,後面一定留了自己的底牌,只是還沒有到翻開的時刻。
從2000年華潤通過收購深特發而成為萬科股東以來,通過參與增發以及二級市場買入等方式,合計持有萬科15.29%的股份,並長時間穩居萬科第一大股東位置。
15年時間里,華潤始終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對萬科管理層經營自主權極大尊重,被視作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好的婆婆”。
也正是在大股東放羊式的管理下,萬科管理層得以大展拳腳,公司飛速發展。
2015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955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1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在國內地產公司中排行前茅。公司自1991年上市以來累計盈利超過1000億,累計分紅189.44億,分紅率為18.93%。
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公司盈利規模攀升,以及分紅比例的提高,投資萬科的回報率逐年上漲。不久前,萬科宣布2015年度分紅派息方案為每10股派送人民幣7.2元(含稅)現金股息,分紅比例超過當期凈利的40%。
以剛剛晉身萬科第一大股東寶能系的投資回報來看,拋開股價升值的浮盈不談,其憑借持有萬科24.26%的股份,便可以獲得19.3億的現金分紅。
從數據來看,萬科不失於一家經營績效卓越的企業,這其間當然離不開萬科管理層的汗馬功勞。但功高亦不能蓋主,萬科管理層一貫的傲慢態度,讓這家優秀公司頻繁遭遇“差評”。
去年12月17日王石以創始人以及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公開宣稱不歡迎大股東寶能系的入主,就在資本市場上引起不少的爭議甚至負面評價。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是股東,無論持股量多寡,在看到寶能系被“羞辱”之後,多少有點“兔死狐悲”之感。
作為持股比例高達15.29%的華潤,在萬寶事件上的觀望,並不代表旁觀。事實上,華潤當下的掌門人傅育寧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事件進展的關註,一邊強調會支持萬科,一邊也強調要“合法合規”。
有沒有“合法合規”,正是華潤此番抓住萬科管理層“小辮子”的依據。根據《公司法》相關規定以及萬科公司章程,有關萬科管理層“應不應該事先召開董事會商討與深地鐵的合作事宜”尚存爭議,但既然華潤已經將這個分歧告到監管機關面前,並采取訴諸媒體的方式公開,說明萬科管理層與華潤之間的內部溝通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失效,而華潤也並不如外界所臆想的一樣對萬科“無條件的支持”。
說到底,情義歸情義,生意歸生意。華潤也必須要對自己的股東負責,同時,央企嫡子的面子也不是可以隨便丟的。
華潤管理層此前極少有針對萬科股權的表態,僅有少數報道提及華潤入主萬科的早期有將萬科並入報表的計劃,但因種種原因而擱置。
但這並不能表示華潤坐了15年的交椅會那麽輕易拱手讓人。去年寶能系第一次舉牌萬科持股比例超過15%後,華潤就曾兩度增持,奪回第一股東席位。
眼下,華潤只是憑借對萬科管理層的質疑表達輕微不滿,並沒有直接表明反對引入深地鐵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但這個微妙的態度轉變,已足以讓外界感受到萬寶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新變數。
無論是什麽觸動了華潤的奶酪,總之,華潤已經出手了。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