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春晚機器人之父:他曾為創業賣掉豪宅和法拉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0/154209.shtml

導讀 : 近日,i黑馬獨家采訪到了這家機器人制造公司,聽聽春晚機器人背後的那些事。

i黑馬   蒲鴿2月10日報道 “你可能忘了誰唱了什麽歌,但你一定記得那群給孫楠伴舞的機器人。”春晚廣州分會場總導演黎美蘭說道。

540個機器人,4個方陣,呆萌的雙眼,伴隨著“沖沖沖,沖向世界的顛覆”,機器人高舉雙臂,隨即倒轉而立,雙腿揮向空中。全場整理劃一,氣勢宏偉。而這,正是黎美蘭執導廣州會場的秘密武器。

晚會過後,“春晚機器人”立即上了百度熱搜榜,關於機器人的討論開始在微博、微信、論壇等各處彌散開來。機器人背後的科技公司也隨之浮出水面,這些機器人全部來自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給孫楠伴舞的表演機器人為第一代阿爾法機器人的升級版本,而出現在主持人旁邊的紅帽子則屬於最新產品,Alpha二代。

相比目前國內洶湧的“坐著不動”的機器人(即能語音交互,能控制家具,但不能行走),阿爾法算得上真正解決了直立行走,並實現舞蹈動作的機器人,全身上下有16處關節可以扭動。而這離不開一個核心模塊——伺服舵機。

 

image001

 

 

 

近日,i黑馬獨家采訪到了這家機器人制造公司,聽創始人聊聊春晚機器人的那些事。

“這些機器人身上的舵機全是自主研發的。”優必選科技商務經理李超告訴i黑馬。舵機可以理解為關節驅動。春晚上的機器人之所以能倒立、揮舞,全賴舵機。通過在舵機上植入算法,最終實現不同的舞蹈動作。

舵機在可運動機器人中算得上是技術難點。日前,世界知名的人形機器人包括NAO和Pepper(軟銀和阿里都持股的那個法國機器人),其舵機與驅動部分也並非自主研發,而是直接采購。因此,成本比較高,很難降下來。“而優必選在舵機研發,生產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確實是處於全球領先水平”一位在國內做了多年機器人的創業者告訴i黑馬。

談到阿爾法的舵機,故事還得從2008年說起。

“敗家的偏執狂”

2008年,30出頭的周劍,人生正得意——早年在德國機器制造公司Weinig GMBH從技術一路做到高層,之後辭職在上海自己開了一家機器制造工廠,年紀輕輕,身家已近5000萬,在深圳各處購得豪宅,包括華僑城300平米的大房子,座駕法拉利和保時捷。

常年擺弄機器的他,突然覺得生活沒勁,想要搗鼓點新奇的東西。於是,工廠交給股東打理,自己玩上了機器人。

這一玩就再沒停過。不僅一個人玩,還拉起了班子,十幾個人像模像樣地搞起了研究,想要解決機器人關節扭動和直立平衡的問題。雖然沒註冊做公司,周劍還是自掏腰包給團隊發工資。

買設備、買器材、發工資,沒出成果,錢卻快要燒光了。原本以為砸個幾百萬就能做出點東西來,沒想到一晃5年,幾千萬進去了。

2012年初,自周劍搗鼓機器人5年過去了,他終於解決了機器人舵機、平衡及運動控制算法等問題。2012年3月31日,周劍註冊了公司,取名優必選科技。

研發成果有了,工資卻發不出來了。周劍只得一步步變賣所有的房產、法拉利、還有保時捷,全部投入到公司。由於研發需要耗費高額的成本,這部分錢很快又燒沒了。

周劍告訴i黑馬,2012年底,全身上下只剩3900元,公司的賬上也只剩一萬塊錢。

周劍退休在家的父母、親人和朋友,完全不能理解他的行為。好好的工廠不做了,非要造什麽機器人,家幾乎給敗光了。周劍的父母則看到他就來氣,說他是“神經病”。

當時的周劍還不懂得融資一說,燒光了錢就只能借錢先維持著。好在,他的機器人總算得到了一些認可。

2013年,比亞迪創始人和清華力合以10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入股優必選。

自此,周劍的機器人事業才算進入快車道。

2015年,啟明創投、科大訊飛先後投資2000萬美元,A輪融資後公司估值為3億美金。

2016年1月,鼎暉資本、新天域、深創投、韓國三星等聯合投資以8000萬美金入股。B輪估值10億美金,全球服務機器人行業唯一的獨角獸誕生了。

2015年底,春晚最南邊的分會場定在廣東。為了凸顯廣東的高科技氛圍,晚會聯系到深圳市委宣傳部,希望推薦節目。深圳市委宣傳部最終推薦了優必選機器人和大疆無人機作為代表,來參演此次春晚。

540個機器人,1400個備用機器人,40人專駐春晚現場,在克服了充電、信號覆蓋、動作同步、間距小等問題後,2016年2月7日晚,除夕之夜,在孫楠的歌聲中,所有機器人毫秒不差地完成了所有編程動作。

周劍的父母撥通了他的電話,雖然只有一句簡單的“恭喜你”,周圍的親戚朋友也紛紛發來祝賀。多年的孤獨前行終於換來了理解。

產能爬坡

2014年下半年,結合自身技術研發的阿爾法一代機器人面世。不過,國內的銷量卻讓人大跌眼鏡。2014年總營收僅190萬人民幣。中國市場不買單,而海外市場又有些水土不服。

看到中國市場仍在非常早期的培育階段,優必選開始將全部精力放在更為成熟的海外市場,並從包裝、渠道、賣點、應用版本等進行優化。2015年,還處於產能爬坡階段的優必選,每個月只能生產1000臺,基本是賣一臺虧一臺,根本不敢接太多訂單。而在售後支持等方面屢屢遭到抱怨。

由於工廠沒有機器人制造經驗,周劍完全是自建工廠進行生產,一來保證質量,二來從長遠看將降低成本。而這,對於產能更是一大考驗。

2015年下半年,產能的問題基本理順,從月產1000臺提升至10000臺。2015年9月至2015年底,優必選共賣出3萬臺機器人。

2015年11月底,阿爾法2代機器人在indiegogo上眾籌,原定的10萬美金目標,在上線不到13小時就已完成。8天內即在平臺上突破100萬美金。這在中國硬件產品的海外眾籌中算得佼佼者。

據悉,阿爾法1S機器人目前35%-40%的銷量在美國,20%-25%銷量在歐洲,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總共占據10%,新加坡、泰國、臺灣、南美、東歐、中東占15%,中國內地僅占總銷量的15%。

周劍告訴i黑馬,阿爾法機器所具有的3D可視化編程,可直接通過手機移動端編程,這就將以往需要專業人員才能進行的編程變成普通大眾也能輕易完成的事。國外機器人教育啟蒙較早,市場相對成熟,阿爾法很受歡迎。而國內,隨著熱度不斷提升,體驗逐漸升級,市場將逐步向中國內地轉移。

2016年,優必選計劃將工業設計、以及底層基礎技術研發等轉移至美國分公司,中國公司則負責生產和其他配合性研發,借以建立研發壁壘。

生態及布局

從2008年至2012年5年時間,周劍團隊主要就做了一件事,研發舵機與機器人控制算法。而未來,他要做得更多,軟件和生態一起走。

早期舵機的研發成功,使得機器人可以達到16個關節的扭動,為後期完成更為複雜的動作奠定了基礎。

不僅如此,自主研發的舵機,還讓機器人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此前,全球能自主生產優質機器人數字伺服舵機的只有日本、韓國、瑞士等寥寥數家公司。舵機成本很高,平均100-200美金一個,按16個關節算,一個阿爾法機器人光舵機就要花去2000美金。如今,阿爾法機器人全球統一定價僅為499美金,功勞基本來自舵機。

成本降下來了,就可以大肆鋪量。基於大量的出貨,生態鏈便可以由此建立。

縱觀全球,人形機器人已有了超級產品,如法國Aldebaran Robotics旗下的NAO,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同時註資的Pepper,日本本田公司的ASIMO,以及2013年被谷歌收購Boston Dynamics公司生產的大狗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無一例外造價居高不下,ASIMO甚至達到400萬美金。當然,研發經費的大量投入使得這些機器人科技含量更高,但高昂的價格卻很難商業化。

相比這些機器人,阿爾法走了一條不同的路——舵機研發成功後,大幅降價,快速商業化,在商業化中快速叠代和建立生態。周劍希望最早建立起完善的機器人應用商店,正如蘋果生態中的apple store。

軟件層面,周劍將運動控制及機器視覺,圖像處理作為重點納入自主研發。2016年,其將引進一位圖像識別屆的世界級大牛加入團隊,具體信息沒有再透露。

其他軟件層面,如語音、室內定位導航系統等交由第三方研發。

由於機器人產業鏈涉及上百項內容,周劍成立了內部資金,投資與自身研發相關的技術。此外,周劍還與投資圈內人士聯合成立了機器人產業基金,圍繞整個與優必選有關聯的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項目進行投資和布局。

據透露,蘋果和谷歌已經開始對優必選產生興趣,未來可能在機器人操作系統層面與谷歌進行合作,而蘋果可能將在產業和渠道上為阿爾法機器人提供支持。

離真正的智能還是幾條街?

如果說2013年至2014年最為火熱的當屬智能硬件,那麽2015年後火得一塌糊塗的可就是虛擬現實、增強實現、無人機及機器人。春晚上與機器人一同給孫楠伴舞的就是來自深圳大疆的科技的三款無人機。

大概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波技術創新,從PC到移動互聯網,而下一個新的終端技術是什麽?不知道。但趨勢一定是IOT萬物互聯及人工智能。

而機器人的核心也無非是人工智能和運動控制。盡管阿爾法機器人在運動控制方面有自己的核心成果,但受制於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水平,機器人想要真正進入家庭,做管家、做助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目前,阿爾法機器人主打教育市場,主要的賣點在於可視化編程。對於這樣一個“智能玩具”,在當前發展階段也頗多尷尬。

一位業內資深投資人告訴i黑馬,“如果主打玩具市場,阿爾法的定位相對偏高,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願意負擔這個費用,而這部分人當中又有多少是核心玩家呢?或者說阿爾法機器目標人群到底是誰呢?”

聯想之星投資人吳炳看好機器人未來發展,他認為隨著用工荒及人力成本的逐漸上升,當人力成本到達臨界線,一定會大幅轉為機器人作業。

不過,對於什麽樣的機器人先轉起來,吳炳見認為,2B形態的機器人會先起來,而非人形機器人。

“第一,B端的痛點更為突出,只要解決好幾個特定場景的問題就可以,而2C需要解決全場景的問題;第二,2B比2C的容忍度更高,對B端而言,只要能解決問題,價格和美觀都好說。”吳炳見在《侏羅紀時代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一文中寫到。

紀源資本人民基金合夥人於立峰在目前階段也更為看好2B機器人,認為2B起來後,才會進一步向消費級轉換。縱觀互聯網的發展,無一例外是從2B到2C的歷史演進。

在采訪中,周劍也告訴i黑馬,目前人形機器人存在的主要市場困境是,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應用場景。

周劍也談到,目前中國市場機器人同質化嚴重,跟風嚴重,但有核心技術的廠商不多。不少創業者買幾個方案自己就宣稱造了個機器人。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說起來很火,都是虛火,太多的人看到了這是個風口,都跑來創業,不是真正熱愛機器人,機器人行業本身需要相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沈澱。這里面90%的企業都不會長久。”周劍告訴i黑馬。

“那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公司呢?”

“你也看到了,目前階段,在春節晚會表演一下沒問題。但離真正的能自主學習的智能機器人,還有相當的距離。底層算法、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全世界都還在投入精力去研發。現在要做的,是穩定量產,賣到錢,活下來!”

“未來您希望做成什麽樣呢?”

“做一家很酷的公司,不斷突破瓶頸,讓機器人成為真正能進入家庭的小管家。”

“還有多遠?”

“不誇張地說,至少五年,早著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20

粒子加速器之父謝家麟逝世 曾獲小行星永久命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55.html

粒子加速器之父謝家麟逝世 曾獲小行星永久命名

一財網 章軻 2016-02-21 08:41:00

謝家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20日消息稱,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201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謝家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今年1月4日,謝家麟與屠呦呦、吳良鏞等五位科學家同獲小行星永久命名。1月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曾登門看望謝家麟,並向他表示誠摯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

謝家麟於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半個多世紀以來,謝家麟的名字始終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連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量電子束治療腫瘤的醫用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國第一臺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產生遠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以及新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等多項站在世界前沿的項目。

其中,兩項是世界首創,三項填補了國內重要空白。

謝家麟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獲碩士學位。

1951年謝家麟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後歸國受阻,重返美國時寫了這樣一首小詩:峭壁夾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黃河橫渡混相似,故國山河入夢遊。

1952年,謝家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微波與高能物理實驗室曾領命進行醫用加速器的研制,研制一種特殊的電子直線加速器,用它產生的高能量的電子束流,打入人體內部殺死那里的腫瘤細胞,治療癌癥。

1955年,謝家麟回國。面對“一窮二白”的科研條件,他是在極端落後的條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進的前沿科技裝置。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建造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

而在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人了解加速器。從自行研制各種微波元器件開始,謝家麟帶著一批學生從零開始建造微波實驗室、調制器實驗室。在謝家麟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先後成功研制國內第一臺電子回旋加速器、脈沖功率最大的速調管,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世界高能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難度非常大。由謝家麟帶領的團隊,最終克服了一個個難關。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對撞,被視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中的一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里程碑。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動力是強烈的興趣,書本知識加上實際經驗是創新基礎,科研的敵人是淺嘗輒止知難而退。”謝家麟說。

當被問及走過90多年,有沒有什麽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時,謝家麟表示:“我就是膽子大,什麽都不怕!”

謝家麟曾寫過一本名為《沒有終點的旅程》的自傳。在該書開篇的自序中,他這樣寫道:“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覺得有責任把自己的足跡記錄下來,這些可以作為他們人生道路的參考,或許可以增添他們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年齡高的科技工作者,從科技發展前途出發,要主動讓路給青年工作者,讓他們來挑大梁,當好他們的顧問。”

謝家麟認為,在建國初期進行的發展科技的經歷,多是跟蹤已有的成果,這是在一個國家發展科技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過程。對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要趕上別人,首先要奠定基礎,便需要跟蹤,尤其是在實驗領域。而原創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關鍵,必須隨著時代的不同,擺脫跟蹤,獨辟蹊徑,才能成為科技強國,才能脫離受制於人的局面。

謝家麟說,“我們應該盡量自制儀器、設備,培養制造業創新能力,給我國制造業一個通過實踐、改進提高、突破國際性能水平的機會。我國在必要引進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尖端的儀器制造業。”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1

17歲進入劍橋, 阿爾法圍棋之父被稱為地球上最聰男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3/154669.shtml

導讀 : 哈薩比斯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1976年出生,父親希臘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

互聯網之父 Web(WWW)創始人說

他是地球這個行星上最聰明的人

昨天,我們人類代表李世石又輸了

連輸兩場

真是讓鏟叔心碎

李世石投子落敗時的棋局

人機大戰還有三場

雖然最後結果暫時還沒有定論

但是鏟叔對歐巴還是比較沒有信心的

其實說到圍棋

鏟叔真的是一竅不通

但是賽場上的一個小細節卻引起了鏟叔的好奇

看這照片

李世石前面的國旗是韓國國旗

AlphaGo前面的國旗卻是英國的

但谷歌是美國的呀

經鏟叔查閱大量資料

終於發現其中奧秘

制造AlphaGo部門

是位於倫敦的的“Google DeepMind”

這是一個英倫風十足的公司

這個公司原名叫做“DeepMind”

在倫敦成立

專門研究基於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系統

2014年被谷歌以4億英鎊收購

改名“Google DeepMind”

而這個部門的老大就是鏟叔今天想要講的主人公

“AlphaGo之父”的傑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如你所想

哈薩比斯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1976年出生

父親希臘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

(有華人血統,鏟叔真替他驕傲)

他從小被稱作神童

1980年,哈薩比斯4歲,開始下國際象棋。

1984年,哈薩比斯8歲,靠自己得來的比賽獎金買了一臺電腦。

1989年,哈薩比斯13歲,獲得國際象棋大師頭銜。

1991年,哈薩比斯15歲,連跳兩級之後,提前從高中畢業。

1993年,哈薩比斯17歲,依靠自學編程開發的遊戲,獲得一個遊戲設計比賽的亞軍,進入頂尖遊戲公司“牛蛙“(Bullfrog)實習。並參與開發了在全世界賣出幾百萬個的虛擬遊戲《主題公園》。同年,傑米斯考入劍橋,學習計算機專業。

1997年,哈薩比斯21歲,從劍橋畢業。

1998年,哈薩比斯22歲,成立了自己的遊戲公司(Elixir Studios),這個遊戲公司發布了包括《革命》和《魔鬼天才》這樣風靡一時的遊戲,每款都能賣出幾百萬套。

1999年,哈薩比斯23歲,第一次參加了“智力奧林匹克運動會”,接下來哈薩比斯連續參加了4年,贏了5次。

2005年,哈薩比斯29歲,他關閉了公司,因為他認為:“在巨型遊戲公司掌控的市場上,獨立遊戲開發商沒有持續革新的余地。”然後他走進倫敦大學學院開始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專心研究負責記憶、學習、空間導向的海馬體。

2007年,他的一項關於“海馬體受損也會影響規劃未來”的研究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突破”。

2009年,哈薩比斯連33歲,取得了腦科學博士學位,並依靠自己在遊戲設計上的成就,被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的成員。

2011年,哈薩比斯35歲,被遊戲、計算機和腦科學三重武裝起來的他,為制造模仿大腦的計算機系統——人工智能成立DeepMind Technologies。

但成立之處的DeepMind一直很低調

直到2013年12月

DeepMind高調亮相

一次業界領先的機器學習研究大會

當研究人員展示他們

可以“自己玩遊戲”的軟件時

全場驚艷

事先不給軟件任何有關如何玩遊戲的信息

只是提供給軟件控制器、顯示器、遊戲得分

並告訴它“盡可能得高分”

程序自己便通過不斷地試錯

最後成了遊戲高手

這種技術背後

是通過大概模擬神經元的網絡來處理數據

在DeepMind上場之前

沒人想到現階段能做到這種程度

一個月後

谷歌以4億英鎊收購了DeepMind

哈薩比斯從中凈賺約8000萬英鎊

再後來

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機大戰”

來自DeepMind的AlphaGo連續兩場

打敗了世界最頂尖的圍棋選手

3月9日哈薩比斯賽後激動發推

“AlphaGo贏了!登月成功!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向同樣表現出色的李世石表示敬意。”

眾多網友紛紛留言

“恭喜你和整個團隊,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夢想成真!”

“這的確是一場具備里程碑式的勝利,就如同1997年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那場經典戰役一樣。”

“AlphaGo是人工智能的珠穆朗瑪峰。”

“這麽厲害,已經攻陷了人類最複雜的智慧有戲,下一步要向攻陷人類情感方向發展了嗎?”

“現在,我真的相信機器自身的深度學習能力了。”

“恭喜!......但是我很震驚......你是一個魔鬼!”

比賽還在繼續

這個一個年僅40歲的天才

未來將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驚喜

值得整個世界

共同期待!

要相信,這世上真的有天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052

擊敗棋王的AlphaGo之父

2016-03-21  TCW

韓國「棋王」李世與人工智慧AlphaGo對弈,該系統創造者哈沙比斯(Demis Hassabis)也在現場觀戰。這位AlphaGo之父曾被《衛報》譽為「當代最聰明的人」,他的經歷完全無愧這個稱號。

如今已不惑之年的哈沙比斯出生在倫敦,他的東方臉孔來自母親─她是中國與新加坡混血。哈沙比斯四歲就開始下國際象棋,十三歲就拿下大師頭銜,兩年以全A成績完成中學學業。不過他真正興趣是人工智慧,八歲時他用象棋比賽獲勝獎金買了一台電腦後,就對其著迷。後來他在英國劍橋大學讀電腦科學,以雙料第一級榮譽畢業。之後轉向認知科學,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讀博士時,他發表論文證明「想像來自經驗」,二○○七年《科學》期刊將其選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後來哈沙比斯成立一家「深心」(DeepMind)公司,被Google以四億英鎊收購,這是Google史上在歐洲最大筆收購。雖然他開發人工智慧,其本意卻是要提升人腦效率。就如車子讓我們跑更快,「電腦能讓人腦更有效的運轉。」

電腦打敗棋王早有先例,一九九七年IBM開發的「深藍」(Deep Bue),就打敗當時棋王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但哈沙比斯稱程式早巳預先設定「深藍」的行為。他理想中的人工智慧,要比人腦更快從過去經驗學習,這可應用在氣候變遷、金融市場分析,這些現象的局限條件太多又變化太快,超過人腦極限,人工智慧就可填補此空缺。

在哈沙比斯看來,凡是無助提升人腦效率的活動,都是浪費。他和《金融時報》記者去米其林餐廳吃飯,當場用手抓起豬肋排嚼,並稱天天吃飯「還不如做其他更有效率的事。」他說自己沒耐心只做一件事,「若我是運動員,我會選十項全能。」他每晚十一點開始他的「第二天」:用Skype和美國同事對話到凌晨一點,再沉思到三、四點。

「我連耶誕節都在工作。」他辦公室房間也全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費曼等智者命名。

十九世紀著名小說《科學怪人》,哈沙比斯讀過好幾遍,他自稱是該書作者粉絲,一些人因此諷刺他像書中的瘋狂科學家。雖然哈沙比斯曾稱他的系統絕不會用於軍事——這也是當初他賣給Google的條件。不過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曾擔心,人工智慧最後將毀滅人類自己。

如中國經濟學家胡釋之所說,李世頁和AlphaGo。對戰,李世頁知道自己為什麼比賽,AlphaGo不知道,「沒有自己的目的,終究還是人的工具。」哪天哈沙比斯的人工智慧若有自己的目的,控制它的人想贏,它卻自作主張要輸,這才是人類的末日。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66

他們不求名利 卻徹底顛覆世界 從蘋果字型之父與電郵發明家而來的生命啟發

2016-03-21  TWM

未來二十年,徹底改變我們世界的會是什麼?最近走進歷史的兩位大師,給了我們啟發。兩位過世的大師都跟電腦有關,都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但是,他們彼此並無交集。

二月二十六日過世的帕拉迪諾(Rev. Robert Palladino),是長年幽居在美國奧瑞岡州的天主教僧侶,他點燃了賈伯斯(Steve Jobs)對電腦字體的熱情,讓全世界所有人眼前的電腦螢幕,呈現優雅流暢的畫面。三月五日離世的湯林森(Ray Tomlinson),則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頂尖科技高手,他發明了電郵(Email),徹底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模式。

蘋果字體啟蒙出自他手

帕拉迪諾轉變電腦美學

隱居在美國奧瑞岡州的帕拉迪諾神父,終其八十三歲的人生,從未擁有電腦、也不曾使用電腦,但是他卻深刻影響了電腦螢幕與使用者眼球之間最重要的介面,因為他對賈伯斯的啟發,徹底改變了電腦的樣貌。

一九六九年,當時才三十六歲的帕拉迪諾神父已經是全美國知名的書法家了。手寫書法一直是天主教教士的重要課程,幾百年來,神父們一筆一畫抄寫聖經以及各種典籍,傳遞了上帝的旨意,本身也成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

一九六九年起,奧瑞岡州的里德大學(Reed College)邀請帕拉迪諾開設書法課程,其中一位旁聽生,就是原本在里德大學就學卻退學的賈伯斯。

賈伯斯以旁聽生的身分,跟著帕拉迪諾學習各種美妙的字型,學習在既定空間裡放進不同字型所產生的美學與視覺效果。一九七六年,賈伯斯參與蘋果公司的創設,後來設計著名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強調工業設計美學,賈伯斯將帕拉迪諾教導的字型藝術,一古腦全灌進硬邦邦的個人電腦裡面。

西方的手寫字型,與中文書法精神相近,差別只在中文書法是用毛筆「刷」出來的,而西方的書法則是用硬筆,一筆一畫「刻」出來。

帕拉迪諾刻了一輩子的文字,當時並沒想到,賈伯斯用科技的「○與一」,將他的文字美學推展到全世界電腦使用者的眼前。

一堂字體課影響賈伯斯

藉「○與一」重現文字美

賈伯斯的一生充滿戲劇化,人際關係惡劣,但他與帕拉迪諾之間,卻是極為溫馨柔軟。好萊塢的記者描述賈伯斯與神父的關係,用戲劇化的對比說:「矽谷最喧囂的科技大師,向發誓要謹守沉默戒律的和尚,學習了重要的一堂課。」賈伯斯自己則在許多場合感謝神父對他的教導,例如在○五年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中,花了三分多鐘提到他旁聽書法課對他的人生、對全世界的電腦帶來多大的轉變。

賈伯斯說:「(帕拉迪諾的書寫字型)是如此美麗、優雅細緻、如此深具歷史感,因此當我們設計麥金塔電腦時,我們讓使用者得以選擇不同的字體(在此之前,所有的電腦都像打字機,只有一種字體),而後來因為Windows電腦模仿了麥金塔,所以今天所有個人電腦的使用者,也就全部都能夠選擇多樣的字體。」如此深刻影響了所有人,而且賈伯斯又不斷在各種場合高聲向帕拉迪諾致敬,但,帕拉迪諾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帕拉迪諾一生過著跟中古世紀修道士幾乎同樣的生活,他的工作設備,就是一支筆、幾張紙、一座適合書寫的木板架,以及自己的雙手;帕拉迪諾未曾使用過電腦。好萊塢將他的故事放上螢幕,記者千辛萬苦找到隱居的神父,問他是否能去看看演得好不好,他竟然回答:「我沒看任何電影。」帕拉迪諾就是堅持侍奉主,堅持他的文字美學,里德大學的那堂影響賈伯斯與全世界的課程,對帕拉迪諾來說,也就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電郵「@」符號由他開創

湯林森改變人們溝通模式

同樣是在七○年代初期,當帕拉迪諾在美國最西岸開啟書法課的同時,一九七一年,在最東岸的頂尖網路高手湯林森(Ray Tomlinson),則寫出史上第一封 Email,徹底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模式。

相較於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或者一八七六年貝爾率先取得專利權的電話,Email 似乎是相對簡單的發明,但是誰都必須承認,電郵是現在我們身邊最重要、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從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畢業的湯林森,加入了發展先進網路系統(ARPANET)專案,這是一家稱為BBN的科技公司所研發的專案。

台灣人不熟悉的BBN科技,是一家有趣的公司,在六○、七○年代擁有非常多的先進科技技術。公司以聲學科技起家,尼克森總統的水門案、以及甘迺迪遭到槍殺的相關電話錄音,也都送到BBN來分析。

BBN的聲學技術需要複雜的電腦運算,很早就投入大量資源購入最先進的電腦系統,也因此成為網路技術的先創者,發展出來的ARPANET網路系統,則是今日網際網路正宗的元祖。BBN經過了幾次購併,成為美國國防科技龍頭公司雷神(Raytheon)的子公司,而湯林森也在這家公司終老。

一九七一年,個人電腦根本連影子都沒有,學校、政府機構的電腦中心彼此各自運作,也沒有溝通的需要。簡單來說,當時一位研究員在電腦上做了一件工作,會向電腦管理員申請,排隊在列印中心列印,然後工讀生再將列印的文件投入其他教授或是研究員的實體信箱裡。

老闆沒交代的遊戲之作

讓溝通跨越時間距離限制

湯林森覺得這樣很麻煩,因此利用工作之餘,寫了一個程式,讓不同的電腦只要裝設了同樣的程式,就可以收到訊息。人類史上第一封 Email,就是湯林森在BBN的研究室,用兩台比鄰而居的電腦發送的。後來他告訴《富比世》的記者,因為這是老闆沒有交代的遊戲之作,當時他還特別交代同事:「千萬別告訴任何人,這不是我們該做的工作!」不過,隨著BBN發展ARPANET技術,湯林森的電郵軟體成為愈來愈多研究人員通用的工具,特別是他選擇作為網址之前的代碼「@」,如今每天都有數十億人不斷抓起這隻「小老鼠」,成為人類互動的代名詞之一。

「@」成為人類互動代名詞

他仍安穩過小康生活

有趣的是,與愛迪生、貝爾這些「發明家」截然不同的是,湯林森並沒有為了他的Email 發明去申請專利。即使湯林森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自己卻沒有成為巨富,幾十年來,他依舊在BBN公司上班,過著小康安穩的生活,家裡養了幾隻迷你羊,一直到心臟病發過世為止。

湯林森以及帕拉迪諾這兩位大師,一生單純地執著一件事情,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情,竟也改變了人類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83

真假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到底是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137.html

不知不覺,比特幣在一路爭議中已走過近8年歷程。從誕生之日起,人們對它愛憎分明,支持者堅信比特幣能顛覆現有貨幣體系,反對者認為它一文不值。

近日,一則比特幣之父“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身份意外曝光的新聞,讓原本已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比特幣又火了一把。然而,平日行為低調、深居簡出的澳大利亞商人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從主動承認到因“沒有勇氣”放棄證明自己是“中本聰”,僅用了5天時間。

不出意外,“中本聰”之謎仍將繼續下去。

“‘中本聰’身份的波折並沒有給比特幣市場帶來明顯影響,”比特幣中國(BTCC)總裁李啟元昨日(5月9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特幣作為一種創新事物,在過去幾年時間,能夠生存下來並且穩步成長,已經標誌著一種成功。而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則對比特幣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目前沒有任何政府願意放棄其管理權,接受比特幣替換法定貨幣。”

“中本聰”身份之謎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小組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其中首次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2009年,全球首款比特幣算法軟件出現,在此後短短4年里,比特幣價格出現成百甚至上千倍的增長,巨大的吸引力令其他投資標的都黯然失色。

作為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不僅掌握著最核心的技術,同時因其擁有著約100萬個比特幣所帶來的巨大財富(目前1個比特幣價格約為2970元人民幣),更增加了人們對他真實身份的好奇與猜測。

5月2日,賴特向幾大境外媒體公開表示,他就是所謂的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一時間激起市場熱議。

(過去1年比特幣價格走勢)

今年46歲的賴特,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企業家,他曾在2015年比特幣投資者大會上自我介紹時稱,他曾是一位學者,從事商業研究,擁有法律博士和統計學碩士學位。

國外主流媒體稱,賴特通過使用屬於比特幣創始人所擁有的比特幣,從技術角度對自己的“中本聰”身份進行了證實。賴特也公開表示,作出公開自己身份的決定並不容易,而促使自己澄清事實的原因是,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和關心,“希望借此消除圍繞比特幣的不實傳說和擔憂”。

正當互聯網世界對於賴特的真實身份爭論不休時,劇情出現重大轉折。

5月6日,賴特突然發表題為《我很抱歉》的公開信,表示自己“沒有勇氣”繼續證明自己是“中本聰”的身份。

“我曾相信我能夠結束過去數年的隱匿和躲藏。但是,隨著過去一周事件的發酵,我原本準備公布我擁有初始區塊的證據,可我受不了了。我沒有這個勇氣,我做不到。”賴特說。

賴特在公開身份時曾表示,自己不要錢,也不想出名,更不想被崇拜,只想一個人待著。李啟元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如果真如其所言“想要過自己的生活”,為何突然選擇曝光自己的身份呢?

顯然,賴特的出現並沒有徹底終結“中本聰”之謎,而投資者更為關心的是,“中本聰”的現身對於比特幣價格將帶來什麽影響?

區塊鏈鉛筆創始人龔鳴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本聰”的身份不會對市場帶來實質性影響,更多的是象征意義。除非“中本聰”大量拋售手中的比特幣,否則不會對比特幣價格帶來影響,“從2009年到現在來看,‘中本聰’不是一個對金錢很有欲望的人,不會因為幣值的高低而買賣比特幣”。

神秘光環下的艱辛之路

近日,瑞士小鎮楚格(Zug)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將允許買家以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為其公眾服務買單。雖然這種支付方式在適用範圍和金額上還存在很大局限性,但小小的進步足以讓比特幣的堅定看好者歡欣鼓舞。

從最開始只能在網絡上購買虛擬物品,到現在可以兌換成多國貨幣,比特幣一路走來波折不斷。

2014年2月,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Gox稱,因遭遇大規模黑客攻擊,導致比特幣失竊,損失總價達4.7億美元,平臺宣告破產。受此影響,比特幣價格僅在幾秒鐘內就從600多美元暴跌至102美元,跌幅達83%。

2015年1月,作為全球最可靠的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的Bitstamp遭黑客攻擊,導致至少500萬美元的比特幣被盜,引起部分加密貨幣持有者的恐慌。比特幣的開放性與安全性引發行業擔憂。在負面消息層出時,比特幣終於迎來監管機構的認可。

2015年9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首次確認將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定義為大宗商品,這意味著比特幣被歸類為像黃金和石油一樣的商品,交易行為將遵守所有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規則;同年10月,歐洲法院正式裁決,在歐洲比特幣以及其他虛擬貨幣應該和傳統貨幣一樣免征增值稅。因為根據歐盟的相關規定,“被用作法定貨幣的貨幣、銀行票據和硬幣”無需繳納增值稅。比特幣向合法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盡管如此,市場仍擔憂曾在2013年達到歷史峰值8000多元人民幣的比特幣能否重回往日風光?

目前,比特幣價格徘徊在2900元左右,與之前的大起大落相比平穩了很多,比特幣的交易量也有大幅回落。

“我不認為比特幣由熱變冷,與2013年大幅上漲、過熱相比,我認為現在才是比特幣比較正常的價格,2013年從1月份的幾十美元在不到一年內上漲到上千美元,透支了後面的漲幅,所以2013年後,一直在回落。”龔鳴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比特幣到底值多少錢?估計比特幣的玩家、交易所、礦機制造商,甚至比特幣的創造者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雖然比特幣的價值無法給出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幣的數量是一定的。由於比特幣的“發行”須依賴複雜計算獲取,因此與傳統貨幣發行的“印鈔”模式有本質區別,比特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業內人士預計目前總量已經達到了1550萬個。

李啟元認為,比特幣數量有限與目前各國央行大肆印鈔導致通脹與法定貨幣購買力下降形成鮮明對比。“比特幣產生的目標不是去代替現有貨幣,而是變成世界上通用的數字資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業內普遍預期,隨著短期投機者的離場,以及比特幣相關應用的不斷開發、基礎設施的完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將處於良性發展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10

Siri之父再推“超級大腦”Viv 被譽為最強大智能助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957.html

今天,“Siri之父”將發布新作Viv,Viv被譽為目前功能最強大的智能助理。兩年前Siri被蘋果收購之後,兩位創始人就開始著手開發下一款改變人們生活的人工智能助手。據華盛頓郵報此前報道,Viv將於5月9日發布。

比Siri更強大的“超級大腦”

Viv的創始目的是想打造一個能驅動所有產品和應用的“超級大腦”(The Global Brain),將其嵌入由互聯網連接的日常萬物。

那麽這款新一代人工智能助手和此前的Siri有何不同?Viv創始人的回答是:“基本上是基於Siri開發的,但是功能更加強大。”你也可以像和Siri一樣去和Viv對話,但是不同的是它不僅能聽懂你的話,而且能夠幫你執行任務。比如你可以差遣Viv幫你訂餐或是訂出租車,它就能直接幫你完成,而Siri只能把你導入到相關的App平臺,你需要自己去做這些。

根據創始人Kittlaus介紹,Viv能自我學習,能根據用戶個性偏好和近乎無限的網絡連接,回答所有問題,執行任何功能。換句話說,你可以一口氣告訴 Viv:“我要買某某電影院的那個場次的電影票,另外預訂某某餐廳的晚餐。哦,還有,提醒我訂一束鮮花後天送給我媽媽。”Viv都能幫你實現。這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產品能做到。不僅如此,如果你要訂的電影票賣完了,Viv會自動向你推薦另一家有票的電影院,再不行就根據你的喜好推薦別的影片。要是你臨時有事去不了,Viv還會幫你打理退票事宜,最後把結果告訴你。

要實現如此強大的功能,單靠Viv實驗室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Viv已經與送餐平臺Grub Hub,打車平臺Uber,鮮花公司FTD和智能家居平臺Ivee等50多個互聯網服務平臺展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植入,這樣就能把Viv變得無所不能了。

有外媒稱Viv是今年出自新創公司最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技術之一。確實,不下載 App、不輸入文字、不撥打電話,甚至不按鍵盤,只用語音就能完成服務,一直是工程師追求的目標之一。《華盛頓郵報》評論稱,從某種程度上說,Viv的創始人屬於圖靈測試最堅定的擁護者,他們就是想要打造一款可以和人一樣正常聊天的機器。

但是Viv也不是唯一一家提供這種機器人語音智能服務的公司。上個月Facebook的開發者大會上,紮克伯格也推出了一款聊天機器人,功能與Viv非常相似,也能夠幫助人們在網上訂餐,訂票,訂鮮花等;去年亞馬遜也推出Alexa人工智能服務平臺,能夠遠程完成主人的命令。可見人工智能助理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將來是否要競聘上崗呢?

Viv實驗室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比如應用於電視、汽車,存在於所有可連接的智能設備中。據創始人介紹,Viv可能不會像Siri那樣賣給蘋果一家公司。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谷歌和Facebook都對Viv表示出興趣,並有意收購。根據《Wired》報道,著名人工智能專家、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負責人Orenz Etzioni在參觀了Viv早期模型後說:“如果這個團隊能取得成功,這將是智能機器人的未來,將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人工智能改變電商模式

從CALO、Siri、Cortana到Alexa、Viv,人工智能是如何一步步改變計算範式和電商模式?

科技調研公司Forrester的移動商務專家Julie Ask表示:“在接下來的5年中,這種計算範式改革將把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設備全部轉變為擁有語音交互能力的智能助理。”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軍備競賽中,無論是谷歌、亞馬遜或者Facebook,它們都想讓智能產品成為連接消費者和商業服務的終極接口。

Viv的兩位創始人Kittlaus和Cheyer希望把Viv打造成一個智能開放平臺,能讓企業和應用都接入它的“大腦”。Kittlaus表示:“要實現這一點的技術屏障很小,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有時才幾分鐘的‘訓練’,讓Viv理解所要處理的具體領域的專業術語即可。當Viv的知識增長時,理解力也會增長。

Viv在設計上基於3大原則:世界將教它獲取知識,它將學會比世界教它的更多的知識,它將每天都學到新的東西。這種學習過程涉及到使用複雜的算法詮釋使用系統的人的語言和行為——用的人越多,它就會變得越聰明。通過知曉用戶是什麽樣的人,以及他們在接受什麽樣的服務,Viv可以在海量數據中進行篩選,找出連接和處理信息的新方式。

Kittlaus說,最終Viv將能夠在你提問前就知道你需要什麽。他設想,當某個人淩晨兩點在吧臺前手腳不穩地對手機說“我喝醉了”的時候,Viv能立即聯系這個人平時愛用的出租車公司,讓該公司派車到這里來,並指引司機把這個半昏半醒的人送回家,用戶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Siri”在挪威語中是引領人類走向勝利的女神。Kittlaus在接受多家外媒采訪時都表示,他們當初並不是想把Siri做成聊天機器人,而是想以此重塑移動商務模式。Siri發布3周後,喬布斯就給他們打電話,說想要買下這家公司。最初他們是拒絕出售的,但喬布斯堅持要買,並邀請Kittlaus和Cheyer兩人去他家,在爐火旁長談3小時,才最終敲定了這筆買賣。

“Viv”在拉丁語中意為“生命”。Siri之父確信Viv的出現將會使其他虛擬智能助理黯然失色,並想讓其成為各種產品和應用的“大腦”。在Viv公司成立前,Kittlaus、Cheyer和後來加入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Brigham曾聚在一起討論,5年之後的世界將是什麽樣的。Brigham想到做一個程序,用新的方式把Siri知道的那些東西整合起來。

他們想到了“基於雲的智能”,一個“全局性的大腦”的概念,而要讓這個語音助理變得無處不在,唯一的辦法是把它向第三方開放,讓每個人都能接入它、使用它。不過,這一切是否會發生,在什麽時候能發生,是個連Viv自己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77

華爾街最貪婪!垃圾債之父傳奇 林敦90歲高齡辭世 宣告金融世代走入歷史

2016-05-16  TWM

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董事長林敦辭世, 也代表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如臉書的網路社群公司。

企業界人事的變動很有趣,往往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則人事新聞,卻可以看到產業世代變動的大歷史。新的創造令人引頸企盼,老的滄桑令人唏噓不已。剛剛過去的四月,就有兩則極為發人省思的對照。

《今周刊》一○一一期報導臉書從谷歌挖角科技女戰將杜根(Regina Dugan),主掌臉書最具戰略性的「八號大樓」研究中心。新聞發布的隔周,臉書股價超越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成為全美國第八大上市公司。就在臉書不斷衝刺的同時,紐約市的一座豪邸發出一份訃聞,曾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 )董事長林敦(Robert E. Linton),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九十歲高齡辭世的林敦,與才慶祝五十三歲生日的杜根,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條平行線,他們的相似點很抽象,其實卻有著無比重要的雷同:林敦與杜根都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最尖端人士的生涯抉擇,他們都改變了全球產業的樣貌,都是一整個世代的典範人物。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林敦的辭世、杜根的登場,正好是全球告別華爾街金融世代、擁抱社群虛擬社會,產業歷史交替的里程碑。

他,掀垃圾債熱潮市占過半 獲利創空前紀錄一九八○年代美國股市大漲,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放棄了低調、謹言慎行的傳統,如脫韁野馬般追求無止境的獲利。一九八七年轟動影壇的電影《華爾街》裡,主人翁蓋柯說:「沒有比『貪婪』更好的詞語。」這句經典台詞,「激勵」了無數年輕人投入金融業,長達三十年的一整個世代,進入投資銀行是「全球最優秀年輕人」的第一志願。

而林敦領導的德克索銀行,正是「貪婪」華爾街的極致代表。

曾經念過財務金融的讀者,一定對當時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故事耳熟能詳。米爾肯從垃圾債券出擊的金融掠奪,把全球產業搞得天翻地覆,就是在林敦擔任德克索投資銀行執行長、董事長時期打造完成的。

在高峰的時期,全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發行,有超過一半都由德克索募資。公司在一九八六年創下五.四五億美元的稅後純益,是當時史無前例、空前的單一投資銀行年度獲利紀錄。

至於米爾肯,一九八七年他個人就從公司領走五.五億美元的獎金,這個金額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瞠目結舌。當時德克索的資本額是十四億美元,米爾肯的獎金等同於公司四○%的股本,猶如今日台灣某大資本額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一個部門主管(還不是董事長、總經理)就取走約當於新台幣四百億元的個人獎金。

米爾肯的巨額獎金,來自於他說服企業用垃圾債券在市場集資,讓這些企業進行毫無節制的惡意購併;或者鼓動原本持股甚低的公司管理團隊,用超高的財務槓桿收購公司股權,接著或分拆、或裁員,甚至將企業拆解出售。

垃圾債券原本就存在,但是米爾肯與他的團隊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法,乘著一九八七年之前的股市多頭,肆無忌憚地操作。

米爾肯雖然因此獲得巨額利潤,最終卻引爆華爾街前所未見的醜聞,米爾肯以及德克索銀行,總共招致九十八項涉及金融詐欺、證券操控、內線交易等刑事犯罪。米爾肯最終認罪,公司賠償六億五千萬美元罰鍰,而一度排名全球第五大的德克索投資銀行,則因為一連串的訴訟與賠償,在一九九○年二月破產倒閉。

他,砸錢無上限才10年就超越高盛、美林林敦的故事,對許多三、四年級的創業家、高階主管,一定聽來心有戚戚焉。他是平凡家庭出身的孩子,沒有顯赫的學歷,珍珠港事件時剛上高中,後來從軍擔任空軍領航員與轟炸機投彈手。

戰爭結束後,林敦加入德克索的前身柏翰證券公司,成為公司第八號員工,從跑單的小弟開始做起。勤奮的林敦白天做證券交易,晚上去夜校,拿到所有該拿的專業證照,並且在十年之內歷練了所有的部門,包括證券經紀、商品交易,以及企業融資等。

入行三十年後的一九七六年,五十一歲的林敦成為不斷擴大的證券公司執行長,一路受到他的貴人、創立柏翰證券的董事長柏翰二世(I.W. Burnham II)的拔擢。林敦升任董事長之後,目標很明確,要讓出身並不顯赫的德克索成為與高盛、美林平起平坐的華爾街龍頭,幫助他們完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垃圾債券,以及貪婪的米爾肯。

林敦給米爾肯無限制的資金,讓米爾肯在加州運作他的獨立王國,同意超過一半的獲利先發獎金給米爾肯,剩下的才分給自己與公司股東,唯一的目標,就是成長、成長、再成長。

林敦領導德克索在短短十年之間,登上了無人可及的高峰,年度超過五億美元的獲利,創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歷史紀錄,超越高盛、美林,乃至當時的債券霸主所羅門兄弟。他們賺太多錢,不只引起華爾街競爭者的側目,更招引了美國證監會、紐約檢察官,以及聯邦法院的司法調查,賺越多,檢察官的動作越大。

一九八六年,已入行四十年、當時六十一歲的林敦達到事業高峰,公司員工人數突破一萬人,都是高薪、頂尖、貪婪的金融高手,天天都有令人震撼的企業掠奪案件上報。

他,挑戰公權力惡搞檢察長 還能全身而退紐約檢察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長期緊盯德克索公司的交易是否違法,林敦與米爾肯毫不在意,甚至在一九八六年的公司聖誕晚會上,林敦還取笑朱利安尼,把他的名字唱進聖誕歌曲「魯迪,那隻紅鼻子的麋鹿……」 全場八百多名德克索的交易員與主管瘋狂鼓掌,公然挑戰美國司法權威。

米爾肯後來被朱利安尼起訴九十八項罪名,入獄服刑,林敦的德克索證券破產歇業,朱利安尼則做了八年的紐約市長,還選過美國總統。但是林敦全身而退,並沒有遭到任何刑事起訴,一直在紐約的豪宅過著安穩的晚年,直到九十歲過世。

林敦的逝世,代表了八○年代至今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的結束。林敦自己的投資銀行破產至今已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競爭者,所羅門兄弟、貝爾史登、雷曼兄弟都已經破產或者消失,即使是最強悍的高盛與美林,經歷了二○○○年的網路泡沫、○八年的金融海嘯,加上長達八年的量化寬鬆之後,也已日薄西山。

如今,美林成為美國銀行的子公司,高盛近年則不斷增加傳統商業銀行的放款業務,一二年至今短短三年多,高盛的放款餘額暴增三倍、放款餘額高達原本私人銀行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四分之三,去年起更大量裁減債券交易部門。曾經被全世界最優秀的頭腦視為淘金聖地的交易室,如今淪為血流成河的裁員殺戮戰場。

投奔臉書的杜根是未來新希望,至於八○年代的林敦董事長,就請安息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81

比特幣之父 為何掀起真假討論? 萊特自稱是「中本聰」本尊 提出技術證據

2016-05-16  TWM

比特幣神祕的創造人出現了!萊特聲稱自己就是中本聰。

儘管他提出第一筆交易的解碼鑰,仍遭到多方質疑;但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

澳洲人克雷格.萊特(CraigWright)已經正式聲明,說自己就是化名「中本聰」的那位神祕比特幣創造人。

萊特這樣做的動機不明,不過他提出的技術證據似乎可信,而且中本聰曾將開發比特幣的衣缽傳給賈文.安德森(Gavin Andresen,比特幣的首席開發者,曾直接與中本聰合作開發比特幣源代碼,但兩人僅以電子郵件聯繫,未曾碰面),而安德森相信萊特就是中本聰本尊。

五個月以前,兩份技術刊物《Wired》與《Gizmodo》率先根據一些走漏的電郵指出,萊特就是中本聰。

當時,萊特與英國廣播公司(BBC)、《經濟學人》雜誌與《GQ》三家新聞機構聯繫,說他準備提出證據,證明自己就是這種密碼貨幣的發明人——中本聰。

萊特之後向這三家新聞機

構證明,他持有用來簽署第一筆比特幣交易、將一批比特幣從中本聰手中轉給哈.芬利(Hal Finney,比特幣先驅,曾參與史上第一筆比特幣交易,收到中本聰發送的比特幣)的解碼鑰。

向三家媒體提證明

英國廣播公司認定屬實

英國廣播公司認定,萊特所說屬實。《GQ》保證在下一期刊出對萊特的專訪。《經濟學人》進行嚴密查證,邀請安德森與比特幣基金會前董事詹.馬東尼(Jon Matonis)見證萊特的示範,並針對這項「誰是生父」測驗技術面說明。

馬東尼與安德森都同意,萊特已經證明他確實持有完成第一筆比特幣交易的解碼鑰。

而根據理論,這世界上只有中本聰擁有這些鑰匙,因為當時只有他一個人可以「挖礦」、開採比特幣。只不過這並非百分之百的證據:誰知道萊特是從哪裡搞來這些鑰匙的?萊特不肯提出任何進一步證明。

無論如何,安德森在會見萊特之後說,萊特就是他印象中那位在比特幣問世之初,與他打交道的「聰明絕頂、有主見、專注、慷慨、而且追求隱私」的神祕人物。

《經濟學人》有條件接受

了萊特的證明:「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證據可以說,他似乎真的持有這些鑰匙,至少對九號『區塊』(特定期間的比特幣交易紀錄經打包後,即成為區塊)而言是這樣的。」第一筆比特幣交易,就是從九號區塊,轉入芬利名下。

不過,沒有眼見萊特作證的社交網路與其他刊物,仍對萊特身分存疑。他們只有看到萊特部落格上的一篇貼文,說明怎麼分辨比特幣鑰匙真偽。

社交網站Reddit使用者開始對萊特品頭論足,還提出許多線索,說萊特自稱是中本聰這事,根本是騙局。但依我之見,這些批判沒什麼道理。

比特幣開發鬧分裂

安德森力挺疑有內幕

萊特究竟是不是中本聰?

這項爭議之所以持續發酵,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比特幣社區

最近鬧分裂。其中一派的開發者,包括安德森在內,希望將「區塊」規模擴大一倍,讓每一秒鐘可以登錄更多交易;但另一派的開發者,則反對這麼做。也因此有人懷疑,安德森之所以力挺萊特,背後另有不可告人之密。

另一個原因是,在比特幣的世界,中本聰是一號幾乎像神一樣的人物,而萊特予人一種喜怒無常、說話前後矛盾的印象,似乎並不是很有魅力。

中本聰曾說自己擁有工

程、法學、財政與神學學位,但萊特顯然提不出這類佐證。

他的部落格貼文,還犯了一些文法與拼寫方面的錯誤(中本聰當年發表的比特幣宣言,在文字工作上非常嚴謹)。

儘管有這許多瑕疵,但就意識形態而言,萊特很純淨。

對我來說,中本聰本尊究竟是誰?這個謎已經因他而解。

中本聰在那篇比特幣宣言

中,沒有解釋為什麼要創造比特幣,而萊特的聲明證明他是無政府——資本主義的信徒。

他表明自己反對政府,反對「駭客」,他說「這世上的資源,足夠讓所有世人取用,只要肯工作就行了。」他表示自己是自由市場的死忠信徒。

對萊特而言,中本聰這個角色或許太大,太難扮演。不過,比特幣自問世以來,也曾歷經盛衰起伏,在無數欺矇、詐騙、官司、嘲諷之後,逐漸為主流社會接受;比特幣的創造人若真是萊特,如今掀起這麼多爭議,似乎也不值得大驚小怪。

挖礦(mine)

指利用網路,配合硬體運算能力,將最近一段期間比特幣交易紀錄打包,最先成功者(挖礦者)將獲得比特幣獎勵,此一過程稱為挖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89

熊本熊之父 公開不敗設計學 專訪水野學 「天賦不可靠,知識才重要」

2016-06-20  TWM

這位日本最耀眼的設計師,創造無數代表作,但從不認為是老天爺賞飯吃,他認為,所謂創意絕非憑空想像,要接納不同的意見,不斷累積知識而成。

「熊本熊,歡迎你回來!」、「真高興看到你復出!」今年四月十六日,日本熊本縣發生大地震,該縣那隻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萌吉祥物 ── 熊本熊,也立刻在官方網站上宣布暫時停止活動;直到五月五日,身兼熊本縣營業部長和幸福部長身分的它,才開始又到各地傳遞愛和溫暖。

它不只是熊本縣民的精神支柱,更帶來實質的巨額經濟效益。根據日本銀行的統計,熊本熊誕生後的前兩年(二○一一年十一月到一三年十月),為熊本縣創造的收入高達一二四四億日圓。(約三八○億元新台幣)而據熊本縣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熊本熊一一年誕生以來,使用它作為行銷訴求的商品營業額逐年增加,一五年創下一○○八億日圓新高,五年累計則達到二四一九億日圓。

設計出這個最佳代言人的,是good design company創辦人水野學。

他虛懷若谷

設計,就該滿足客戶需要在日本,水野學的其他主要作品還包括NTT DoCoMo電子錢包「iD」的視覺設計、為三百年的老店「中川政七商店」重新打造品牌,與優衣庫潮T「UT」合作。

除此之外,他也為天后級的日本流行樂女王椎名林檎設計官方後援會「林檎班」的標誌,為宇多田設計唱片封面。在台灣,除了熊本熊,一般民眾另一個之前常接觸的水野學作品,是台灣7-ELEVEn自有品牌「7-Select超質選」的包裝。

「日本最耀眼的設計師。」外界如此形容水野學的驚人設計能量。但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位創造無數經典的四十四歲設計師,在言談之間卻把姿態擺得極低。

他認為,設計的本質是「滿足客戶的需要」,而非自我理念的發想創作;至於所謂「天賦」,則是完全不可靠的空洞資產。

關於自己的成就,水野學首先歸功於他的家庭,一個沒有太多限制的成長環境。「我是獨生子,但並沒有被寵壞。」他笑著回憶,父親的個性是沉默寡言,「安靜到…,我經常不知道父親到底在不在家。」媽媽則是完全相反,「常常說話、常常笑、常常哭,也常常生氣。」由於爸媽都有工作,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居多,常畫圖自娛。

愛畫畫的他,看似理所當然地考上了日本東京都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系,但他坦言,努力考上大學的理由並非為了學到更多設計理論,「純粹是想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體驗更多人生。」水野學說:「比起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我在大學更大的收穫,來自於有很多自己的時間,累積了各種經驗。」水野學尤其喜歡旅行,國內外各地的旅行經驗,讓他獲益良多。

他跳脫框架

主張設計非個人創作

嚴格來說,水野學是在念完大二的時候,才決定要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他認為當一個藝術家也很好,不過設計師會面對大眾、影響力更大;也或許是受到樂觀的母親影響,希望能帶給人們喜悅。「從當時開始,我對於靠設計貢獻社會這種事就一直很有興趣,也很想快點畢業,當一個大人。」有些人逃避出社會,但是他很高興能離開學校。

靠設計貢獻社會,這個定位,大致底定了水野學和其他設計師的許多差異。

簡單來說,由於把自己的能力看做一種讓社會更好的工具,因此,水野學能夠以更務實的低姿態,看待自己與客戶的互動。

他舉例,學設計的人,常有自己的堅持,於是和企業客戶之間意見不合,甚至發生摩擦。但水野學認為,「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要實現企業的願望,所以我從來不會有『自己想法和企業要求不符』的狀況。很遺憾的,很多設計師誤以為這是自己的創作,這是舊思惟,上一個時代的想法。」除此之外,「很多人以為設計或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老天爺賞飯吃。不過我不這麼認為。設計的智慧,其實是靠知識的累積。」如何才能累積知識?他說:「我愛看電視、愛看書,也愛上網查資料…,任何能累積知識的事,我都樂於投注心力。」創意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但想像力往往來自於知識的連結,這是水野學的另一個務實。

在他所寫的《品味,從知識開始》(時報出版)一書中,水野學說明了三個能增加知識的有效步驟。

第一, 解析「經典」:找出公認最佳品牌或長青品牌。在找出經典款的過程中,就可以廣泛吸收同類商品的相關知識;而找到經典款在市場上屹立不搖的原因和標準,將有助於推出更好的設計。

第二,是要了解時下流行。流行雖然多半是一時性的、是經典的反面,但如果同時掌握經典和流行,就能迅速擴展知識的廣度。水野學說,自己每個月會看幾十本雜誌,無論男性、女性、財經、甚至體育雜誌都看;在街上看到有趣的事會拍照和同事分享;看到電視廣告或節目時,也會得到許多啟發。

第二, 嘗試找出「共同點」或「固定的規則」。也就是透過分析解讀,精煉出屬於自己的知識。例如生意興隆的店家,水野學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包括:「地板偏向暗色系」、「入口高度適中」、「如果是雜貨飾品店,感覺要有點擁擠」。

呼應「設計並非創作」的說法,水野學不用「作品」來稱呼他的設計,既然是為了客戶的需求製作,他總是以「製作品」或「完成品」來稱之。「所有『完成品』都是令我驕傲的自信之作,但如果以貢獻度而言,『熊本熊』是突出的設計之一。」

他保留傳統

擦亮奈良三百年老店招牌

他曾在《東洋經濟週刊》分享熊本熊的發想過程,強調暢銷商品一定要「具備它該有的樣子」,才能真正抓住人心。例如,如果用一種生物來比喻熊本縣,會是什麼?應該不外乎是熊。既然是日本的熊,應該不會是粉紅色的,而且對熊本縣顏色的印象,多半是黑色。

此外,水野學還做了研究,發現有紅通通的臉頰,像麵包超人、皮卡丘,都會受到兒童歡迎。熊本熊的眼睛,則是參考了很多動物吃驚表情的照片。由此可見,設計不是憑空想像,的確是許多知識的累積。

至於有三百年歷史的奈良中川政七商店,水野學則把自己放到三百年前思考:如果我三百年前接受委託,會怎麼設計?「我常跟顧客說『回到原點』,而不是『做出新意』。」他調查後發現,當時有春日大社,而春日大社的寶物殿有掛軸,上面有鹿,於是他為中川政七商店設計了有鹿的標幟。並不是凡事都要創新,而是要找出最適合,容易讓人聯想的定位。

身為資深前輩,水野學對設計有興趣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提出建議。「設計現在已經是世界上必須的重要知識和技術。之前設計一直被誤以為是天賦或超能力,可是我認為設計不過是知識和技術。」他進一步呼籲大家重視設計力,「現在這個時代需要設計,因為現代全球的技術力已經相當均衡,要贏得經濟競爭,最好的武器就是設計。

察覺到這件事的企業和設計師,應該就會變成贏家。」

水野學

出生:1972年

現職:good design company代表董事、 慶應大學特別客座副教授經歷:pablo production公司和 DRAFT公司員工學歷:東京都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系成績:「The One Show」金牌獎、 CLIO Awards銀牌獎等 國際和日本國內大獎日本設計天王 長知識的三步驟1. 解析「經典」:找出市場公認經典款品牌,汲取屹立不搖的主因。

2. 抓準趨勢:擴大知識的廣度,每月看幾十本雜誌,男性、女性、財經等都會涉略,看電視廣告也會獲得啟發。

3. 找共同法則:分析生意興隆店家共通點,透過解讀精煉出屬於自己的知識,例如「地板偏向暗色系」、「入口高度適中」。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