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人錯過了嗎?

“好奇心總是驅使我去尋求一些物質在極端情況下是如何反應的答案,把普世的科學放在極端的條件下,往往會有驚人的發現。我花大量時間研究理論概念,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但是概念是一切應用的基礎。”這是曾經因為發現石墨烯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在兩周前對第一財經記者所說的一段話。

諾沃肖洛夫的信念昨天在三位英國科學家身上再次發出光芒。

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授予David Thouless、Duncan Haldane和 Michael Kosterlitz三位科學家,他們因為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物態理論”被授予這一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物質在極端狀態下會產生何種變化”再次成為研究的重點。他們的研究可能提升電子材料的性能,並且已經向超級計算機的研發成功邁進一步。

極端狀態下的原子運動

試想如果物質在非常冷或者非常平的狀態下,原子的運動會發生何種異常的變化?“拓撲物態理論”補充了人們所熟悉的普通的物態變化,比如物質如何從固體變為液體再變為氣體。

所謂“拓撲”,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幾何形狀在連續形變中所不改變的性質。最經典的例子,比如一個沒有洞的肉桂面包,有一個洞的百吉圈和有兩個洞的扭結面包之間的變化。而“相變”就是物質在外界條件連續變化時,從一種“相”變成另一種“相”的過程,比如冰融化成水。

普林斯頓大學的Haldane教授是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家,他表示:“這個研究工作很早以前就開始了,但是直到今天才有了重大的新發現,並且將理論得以延伸。我對此感到驚訝。”三位科學家是使用數學的方法來解釋物質在罕見狀態下所發生的物理變化,比如超導體、超流體和薄磁膜。

來自華盛頓大學的Thouless教授和布朗大學的Kosterlitz教授聚焦在超薄的二維介質,比如超薄膜的表面或者中間層。Haldane教授則更是聚焦於一維物質,這些都不同於人們通常定義的三維的物質。他們使用的大部分方法是“拓撲相變理論”。

傳統的觀點認為,超導或者超流不可能在中間層發生,但是Kosterlitz和Thouless推翻了它,他們證明了超導能在低溫條件下發生,並闡明了機制,相變使得超導現象在高溫條件下消失。

量子計算機邁進一大步

諾貝爾委員會認為,當今人們所使用的“前沿技術”,比如電腦,根本上是依賴於人們理解和掌控材料性質的能力。三位獲獎的物理學家用他們的理論發現解釋了非常態的物質變化,建立了“拓撲相變”的數學概念,這為將來新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物質特性的理論基礎,這將引領未來重大的技術發展。

其中一個重大的應用前景可能是量子計算機。劍橋大學教授Nigel Cooper表示:“科學家正在尋求拓撲相變的概念是否能夠用於量子設備,來解決傳統計算機和電路元素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可能不會在你的iPhone里面,但是會存在於全世界的政府實驗室。”

事實上,微軟的量子計算機項目Station Q已經在用拓撲理論研發量子計算機。早在10年前,Station Q的創始人就發表過一篇論文,里面提到通過建立“分子量霍爾”系統,從中創造有拓撲保護性的量子比特。幾年後,通過納米線將實現量子計算的準粒子Majorana轉化成有拓撲保護性的量子比特理論被提出。

“Station Q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從拓撲相變的角度來看,可以給量子信息更強的抵禦外界幹擾的能力。”Cooper教授表示。他還說,拓撲金屬能夠用於導體和晶體管的制造。

華人科學家功不可沒

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一名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獲獎的是一個很基礎的理論,並不涉及具體的材料應用,不過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材料,比如半導體,將會對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有用。”他還表示,如果未來諾貝爾獎涉及到應用,那麽獲獎的很有可能是中國人。

這位研究員所說的中國人,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張首晟在十年前對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在拓撲絕緣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後,中國科學家做了很多重要工作,包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和外爾半金屬的發展,在拓撲材料的合成、基本性質表征以及物理效應發現等方面,中國物理學家已經處於國際的第一梯隊。

不過,也許說張首晟與諾獎擦肩而過還為時過早。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院士表示:“這一領域再獲諾貝爾獎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薛其坤的工作也驗證了科學家們尋找百年的物理效應,同樣堪稱諾獎級工作。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翁紅明則表示:“未來拓撲絕緣體如果能真正將量子霍爾效應應用起來,諾獎或許會再度光臨拓撲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39

中國人的故事:他演繹了中國版的《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9/1043529.html

42年前的10月9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主人公的原型奧斯卡·辛德勒逝世,二戰期間,他曾保護了1200名左右猶太人的生命,占波蘭全部存活猶太人數量的一半左右。時至今日,每年仍有許許多多幸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

“中國的辛德勒”,卻極少有人知道。

這個人是一位外科醫術全才,二戰期間冒死解救猶太囚犯,被猶太人稱為“中國神醫”!

拯救一個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

達豪集中營,1945年4月。

此時,距離德國投降還有1個月的時間。納粹對大勢已去的現實心知肚明,開始大規模地虐殺集中營里關押的犯人。

當時,納粹黨衛軍獲知美軍正在慕尼黑周邊活動,便強令達豪集中營的6000多名囚犯離開此地,徒步前往南部。

行進過程中,不少人因為無力繼續前行而死於毒打和槍口。所以,隊伍到巴伐利亞時,犯人僅剩下一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達毫死亡行進”。

就是這支死亡行進隊伍里,奇跡般地被救下40多個人,因為一位中國醫生——裘法祖!

從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裘法祖留在德國從事外科醫生的工作。一個普通的早晨,裘法祖聽到護士一聲尖叫,他一眼望到街對面,就被慘象驚呆了。

幾十個血肉模糊的人,在地上躺得七倒八歪,羸弱待斃,身上的集中營條紋囚服臟陋不堪。持槍的德國士兵包圍著他們,大聲吆喝著,“快起來!”

雖然對納粹的惡行有所耳聞,但看到這樣的景象,憤怒的熱血一下沖上額頭,顧不上恐懼,他迎著納粹士兵走了過去。

看到黃皮膚的中國人出現在救護隊伍中時,納粹士兵瞪大了眼。襲法祖大膽地迎上前去,鼓足所有勇氣,大聲喊道:“他們全都感染上傷寒,我們必須把他們帶走!”

他瘋了嗎?周圍的人們驚恐地看著納粹士兵舉著槍來到這個中國醫生面前。然而,裘法祖並沒有後退。

納粹士兵也知道自己的軍隊大限將至,於是無奈地揮揮手,居然妥協了!就這樣,40多名集中營犯人被裘法祖帶進了醫院,在幾名醫生、護士幫助下,犯人們被藏進了醫院地下室。

盡管條件艱苦,外面危險重重,但在襲法祖的悉心治療和照料下,40名猶太人全部存活下來,直到戰爭結束,終於重獲自由。而據說,當時其他集中營的犯人大都沒有生還。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 ”這是《辛德勒的名單》里的經典臺詞,意思是:拯救一個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

據統計,達豪集中營在最後的6年中,將31393人折磨至死。40人,在這其中算不上多大的數字,但是這個貌不驚人的中國年輕醫生,卻用醫者的良知和胸懷,用超越國界的人性力量,煥發出震撼人心的光輝。一雙手,改變了這40多個家庭的命運。

這個歷史的謎團直到現在才慢慢解開,裘法祖因在拯救德國二戰大轟炸受害者、救助集中營猶太人的過程中具有突出貢獻,1985年,德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大十字勛章”。

裘法祖也因此成為德國這項傳統榮譽制度史上第一位獲得勛章的亞洲人! 

他說他有三個母親

1946年底,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德國,裘法祖萌發了回國的念頭,因為那里還有戰爭,那里還在流血,為自由而戰的同胞,同樣需要他的手術刀愈合創傷。然而當時,裘法祖已經娶了一位德國妻子,生活已經非常穩定,有了孩子,還買了汽車和房子。

“連孩子的奶粉都買不到,幹嘛回去?”得知他有回中國的念頭,許多朋友好意勸阻。他並不爭辯,坦然地退掉了洋房,賣掉了汽車,攜妻帶子回到了祖國。

醫生也是戰士,只要祖國一聲召喚,醫生也能上前線!

1952年,裘法祖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並任顧問,在長春軍醫大學救治誌願軍傷員,不眠不休的手術臺前,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1956年,他受聘為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開展了一系列當時國內沒人敢做的複雜手術,為上百萬患者開辟生命之路。

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機構,主持的肝移植至今保持“手術例數最多”和“存活時間最長”兩項全國紀錄。

新中國百廢待興,急缺醫學人才,裘法祖主持編寫了以五年制醫學教材為主體的50多種醫學教材,現在醫學教材中還能常見到他的名字。

他還創辦《大眾醫學》雜誌,將自己總結出的一整套操作方法推廣到全國,為醫學科普做出巨大貢獻……

裘法祖說:“我有三位母親,一位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濟,一位是我熱愛的祖國。”

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應贏得醫生親人般的赤誠

裘法祖做手術有個特殊規矩:術前一定要親自清點每一件手術器械、每一塊紗布,一直以來,他的手術臺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極致嚴謹的醫風,與他從醫之初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1940年,裘法祖為一位中年婦女做闌尾炎手術,術後第5天,這位病人突然死去。盡管屍體解剖沒有發現手術方面有什麽問題,但導師的一句話卻讓他記了一輩子。導師說:“裘,這是一位有4個小孩兒的媽媽。”

裘法祖說,導師的這句話影響了他日後60年外科生涯的作風和態度。裘法祖的學生、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曾見過這樣一幕:裘法祖不顧自己的年邁,跪在病床旁邊,通過觀察病人導尿管中的小便流量,來診斷病情。他一生獲獎無數,但在眾多的獎項中,他最為認可的是2001年中國醫學基金會授予的醫德風範終身獎。

電影中的辛德勒說:“這份名單代表著至善,這份名單就是生命,名單的外圍是一片美麗的港灣。”

現實中“中國的辛德勒”說:“醫生治病,是將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去的。一個病人願意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讓醫生在他肚子上劃一刀,對醫生是多大的信任啊。這種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應贏得醫生親人般的赤誠……”

希波克拉底誓言,在裘法祖心中,重於生命——

從現在起獲得從醫許可,用我的良心和威嚴布施醫術,我將超越任何種族、宗教、國籍、政黨,以及社會地位,只對病人履行我的義務,即使受到威脅,也絕不利用我的知識去做違背人道的事,即使受到威脅,在任何困難面前也絕不退縮,在任何槍口面前,也要保衛這片土地的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04

對於冰島的“第二條腿”,中國人貢獻良多

“冰島雖然物價有點貴,但風景很美,空氣、水、人文環境都很好,是一個適合環島自駕的地方。”來自上海的張小姐在今年8月剛舉家去了冰島旅遊,她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 “那里多地熱溫泉,地貌特征明顯,還有極光,都是別處看不到的景色。”

接著張小姐話鋒一轉,用惋惜的口吻地對記者表示:“聽說政府已經決定明年起控制旅遊人數,為環保,也因為接待能力有限。”

短短幾句話粗粗勾勒出了冰島旅遊業的現狀。

近幾年,蓋錫爾間歇噴泉、黃金瀑布、苔原地貌、極光等壯麗的自然景觀使冰島成了全球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據冰島Arion銀行9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冰島旅遊業發展迅猛,遊客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2016~2018年外國遊客人數分別為170萬、220萬和250萬人次,達到2010年的五倍以上。

近年來中國赴冰遊客也增長迅速。據《冰島評論》報道,2015年前往冰島旅遊的中國遊客超過48000人,同比增長近一倍,占當年外籍遊客總人數的3.8%,而五年前該數字為1.1%。2016年僅1~4月,中國遊客赴冰人數同比增長68.6%。

冰島經濟的“第二條腿”

只有32萬人口的冰島,每天卻要接待3萬人次的遊客。它因此也是世界上遊客/居民比例最高的國家。

這些絡繹不絕的遊客是冰島的救星。2008年,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全部倒閉,經濟陷入重重危機,但旅遊業很快就強勢崛起,將冰島經濟從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

冰島商會8月發布的報告稱,過去五年里,冰島經濟增長幾乎全部依賴旅遊業,其他行業則均陷入停滯甚至萎縮。

報告指出,2011~2015年,冰島出口增長900億冰島克朗(約合6.8億歐元),旅遊業成為增長的主要來源。僅2011年,冰島旅遊業出口額就占出口總額的21%,2012年更是升至31%。此外,冰島引資水平降至歷史低點,低於周邊國家的平均值,而幾乎所有資本都投向了旅遊業。

著名旅遊景點藍湖的首席執行官格里莫·賽蒙松(Grimur Saemundsson)說,旅遊業本是冰島經濟體中的“小兄弟”,現如今,它已經成為該國最大、最活躍的出口部門,而且遙遙領先。

當前,旅遊業占到冰島出口總額的約1/3。有賴於旅遊業帶來的外匯收入,冰島終於能解除危機時期實施的資本管制。

冰島本地放貸機構Islandsbank稱,過去5年中,冰島逾1/3的新增就業來自旅遊業,新車銷量中有一半的去向是租車公司。

面對旅遊業的興旺發達,冰島財長貝尼迪克松(Bjarni Benediktsson)說,冰島經濟終於“有了第二條腿”,意指繼漁業之後,旅遊業成了該國的又一支柱產業。他坦言,旅遊業確實面臨挑戰,但“能有這些問題都是好現象——從某種角度講,這些都是成功的煩惱。”

繁榮下的隱憂

財長貝尼迪克松所說的“煩惱”包括,道路狀況堪憂,基礎設施負擔過重,住宿不足,以及旅遊業管理不善導致的民怨沸騰。

在蓋錫爾間歇噴泉和黃金瀑布兩個景區,巴士和汽車可以免費停車,到此處旅遊的外國觀光客都不用繳納入境費。大量租車給冰島各地的道路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就在去年聖誕節後,一名遊客在一座單行道橋上與迎面而來的汽車相撞,並在事故中喪生。

業內外人士都將問題歸咎於政府監管不力。冰島不對遊客征收入境費;雖有過夜住宿稅,但征收並不嚴格,而且稅率很低,只有每晚100冰島克朗(約合人民幣5元)。

近五年來,遊客數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今年的增長率預計達到37%。“不對遊客征稅,我們犧牲了多少東西?這里的道路都已經險象環生了。”海盜黨議員阿斯塔·赫爾格多提爾(Asta Helgadottir)說。

雷克雅未克律師卡特琳·奧茲多提爾(Katrin Oddsdottir)說:“這是政府失職。局面已經不受控制。政府的態度好像是,我們總共只有32萬人,憑什麽要為200萬人修路?”

另一個問題是住宿。起重機在雷克雅未克俯拾即是,酒店建設的激增從中可見一斑。但酒店房間的增速依然趕不上旅遊業的發展。Airbnb民宿分擔了部分壓力,在首都地區,Airbnb的房源數量在2015年翻了一番,達到2700個。

人們開始擔憂,旅遊業繁榮或對首都居民帶來社會與經濟方面的不利影響。“樓房被整棟整棟地買走。(普通人)要想買得起一套公寓,那簡直是天方夜譚。”赫爾格多提爾說。

泡沫要破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冰島旅遊業的迅猛增長和監管不力,也讓冰島人再一次嗅到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氣息。

“泡沫就要破裂了。雷克雅未克的氣氛越發像是金融危機前夕那種感覺了。但我們也無能為力。”酒店經理斯諾里·瓦爾松(Snorri Valsson)說。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管理著一家精品酒店。

冰島人擔心,好日子隨時可能戛然而止:可能是火山爆發,切斷前往冰島的空中交通路線;也可能是冰島克朗走強,導致冰島旅遊過於昂貴;或者,旅遊業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

冰島經濟學家索瓦爾多·吉爾法松(Thorvaldur Gylfason)說:“有太多的跡象顯示,2007年的歷史又在重演,我們沒有吸取任何教訓。”

冰島央行行長古德蒙松(Mar Gudmundsson)表示,他正在密切監視相關風險,尤其是銀行業對旅遊業的風險敞口,但到目前為止,他並不是特別擔心。他表示,未來某個時候,這可能會導致經濟回調或衰退,但不一定會制造金融危機。

相比於當初銀行業在危機爆發前的不可一世,旅遊業內並沒有什麽貪得無厭的大企業。冰島旅遊委員會主席阿特拉多提爾(Olof Yrr Atladottir)表示,很多新企業規模都比較小。經濟學家吉爾法松則認為,旅遊業的興起還能弱化冰島漁業“寡頭”的控制力。

當被問及要如何迎戰泡沫破裂時,酒店經理瓦爾松回答說:“多賺錢,趁現在還有錢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52

晨悅生活 | 中國人吃掉世界一半的豬?吃這麽多豬肉很危險

豬肉是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曾有人戲言,中國人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如此巨大的豬肉消費量,引起了一些營養專家對人們健康的擔憂。

豬肉走上餐桌已千年

中國人對豬肉的消費歷史由來已久。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楚端介紹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也可以說是人類馴化豬、吃豬肉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蓄養“六畜”的傳統。“六畜”中,除馬以外,牛、羊、豬、狗、雞都是可以擺上餐桌的美食。王楚端認為,現代人對豬肉的依賴,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傳統文化的延續。比如,相傳為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所創的東坡肉,如今已成為浙菜系的經典菜品之一。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更是將豬肉單列一類,取名“特牲單”,含41道菜品,遠超牛羊鹿肉“雜牲單”的13道。

當整個社會跨入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國人對豬肉的熱愛依然未減。王楚端介紹,近年統計顯示,中國百姓消費畜禽肉中,豬肉占比一直穩定在65%左右。美國農業部曾發表報告稱,2014年中國豬肉消費量為5716.9萬噸,占全世界的52%;人均豬肉消費量為41.9千克,是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4.6倍。據他們預測,2016年,在保持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國的同時,中國還將成為豬肉的最大進口國。王楚端解釋說,2016年,我國豬肉的生產缺口大約為100萬噸,而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豬肉進口量僅幾十萬噸。

專家認為,豬肉產銷量居各種肉類之首,原因之一是豬飼養起來受限較少,肉質轉化率高。再加上對養殖環境要求不高,整體養殖成本低於牛羊。從入口角度來說,豬肉受青睞有以下原因:

肉質香。諸肉不若豬肉香。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義勇說,相比較牛羊雞肉,豬肉含有較多脂肪,而脂肪正是肉香的重要來源。

菜品多。袁枚在“特牲單”篇首這樣評價豬肉:做菜時用得最廣,可稱各種食材之首。這一點從各大菜系中可見一斑。

合口味。王楚端認為,豬肉相對更符合漢族人的口味,而漢族人口所占比例之大,直接影響到全國豬肉的消費量。

吃出慢病,還汙染環境

對豬肉食用過多的擔憂,首先來自營養專家。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曾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們的研究都表明,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比如熏肉,與患結腸、直腸癌是相關的。”程義勇進一步解釋說,雖然同為紅肉,豬肉更高的飽和脂肪含量導致其增加健康的風險上比牛、羊肉都更大。

“從去年開始,各國的膳食指南都放寬了對食物中膽固醇攝入的限量,但仍然強調對血清膽固醇的控制,而動物油對血清膽固醇的影響十分明顯。”程義勇說,如大量食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特別是豬肉,可能導致超重、肥胖,由此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正因如此,有人將飽和脂肪高的紅肉統稱為慢病禍首。

人們對豬肉的擔憂還包括其安全性。煙臺最近進行的一次“你點我檢”活動中,生鮮豬肉安全的關註度排在所有肉及肉制品之首。王楚端表示,這種生物安全風險並非豬肉獨有。比如,有人擔心人畜共患病,但這類疾病中,豬有豬流感,禽類有禽流感,牛肉可能遭遇瘋牛病等。這些傳染病的產生,多與養殖密度、技術水平、管理規範等有關,因此,只要做好產品和流通環節的把關,就能夠有所控制。“不能否認,我國豬肉的養殖數量基本滿足百姓需求,但在養殖質量上還有所欠缺。註水肉、瘦肉精、抗生素豬、重金屬殘留等問題的杜絕,還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力度。”

近年來,吃肉過多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引起了更多環保人士的關註。不久前,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發布報告稱,肉類及乳制品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超過了全球所有交通排放總量;畜牧業也是森林砍伐、土壤汙染、水汙染等的重要原因。

如何健康吃豬肉

盡管不少人詬病“國人豬肉吃得太多”,但王楚端強調,刻意要求人們短時間改變飲食習慣,將豬肉食用量降下來並不現實,可能腸胃都適應不過來。他認為,隨著養殖產業發展,也許有一天,肉質轉化率更高的肉雞消費會大幅上升,國人消費結構也會改變。

想要營養健康地吃豬肉,其實有很多其他方法。

限制內臟。對國人來說,豬不僅能吃肉,還可以吃內臟、下水。但王楚端提醒,內臟和下水中含膽固醇很高,健康風險大,最好少吃或不吃。

多瘦少肥。瘦肉中含動物蛋白多、飽和脂肪少,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秘書長陳治錕建議,平時買豬肉多選里脊和後尖。王楚端說,現在生豬養殖也已轉向瘦肉豬為主,以適應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

低溫烹調。用蒸煮等低溫方式烹調豬肉,有利於降低油脂含量。陳治錕推薦,用新鮮香菇做托,里脊調餡放入其中,上火蒸8~12分鐘,再澆上鮮鹹醬汁,即為一道營養菜肴。

葷素搭配。豬肉可搭配有解膩作用的土豆、胡蘿蔔等燉食;或豬肉切小丁,與黑木耳、豆類、青椒、苦瓜等高纖維食物同炒,有助於提高身體脂肪代謝,以1份豬肉配3份蔬菜為宜。

陳治錕建議,每人每天豬肉食用量最好不超過2兩。但程義勇認為,任何食物都各有優缺點,一周吃幾次,每次吃多少要因人而異。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規定,畜禽肉每日攝入量為40克~75克,只要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調節動物脂肪攝入種類即可,如增加魚、禽肉攝入等。

晨悅生活欄目的互動時間為每周一至周四早上8:00~9:00,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有更多問題也可以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

以下為第一財經App上網友與記者的精彩互動

問:請問吃豬肉有啥不好?

答:豬肉不宜多食,肥肉尤其如此。多食則助熱,使人體脂肪蓄積,身體肥胖,或血脂升高,以致動脈粥樣硬化,產生冠心病、高血壓等。故有肥胖、血脂過高、冠心病、高血壓的朋友們慎用或忌食哦。

問:吃豬肉有哪些需要註意啊?

答:關於吃豬肉,有專家總結出13點禁忌供大家參考:1.不宜食用未摘除甲狀腺的豬肉。2.服降壓藥和降血脂藥時不宜多食。3.禁忌食用豬油渣。4.小兒不宜多食。5.不宜在剛屠後煮食。6.未剔除腎上腺和病變的淋巴結時不宜食用。7.老人不宜多食瘦肉。8.食用前不宜用熱水浸泡。9.在燒煮過程中忌加冷水。10.不宜多食煎炸鹹肉。11、不宜多食加硝腌制之豬肉。12.不宜多食午餐肉。13.不宜多食肥肉。

問:豬肉有哪些營養價值?

答:豬肉由四部分組成,其中肌肉、脂肪、骨骼所占比例大體上為50%、30%和15%,其他還有結締組織等。脂肪是食物中能量最高的營養素。肉類含無機鹽總量約在1%左右。主要含有鉀、磷、硫、鈉、鎂、鈣、鐵、鋅等。豬內臟含有維生素A和C,特別是肝臟含維生素A、C、B5、B12較豐富。豬肉幾乎包含了人體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無機鹽和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索。同其他營養素相比,豬肉具有耐饑和適口性好等優點。

問:豬肉是不是比牛羊雞等肉營養差?

答:要看你從哪個角度衡量,簡單來說,豬肉營養不及牛羊雞肉,原因如下:1、同等質量下牛肉、雞肉所含的蛋白質大於豬肉,因而更有效地補充能量。2、豬肉的脂肪含量高,因此補充蛋白的同時脂肪也會上漲,所以不建議。3、其它方面如其提供的肌氨酸、微量元素都好於豬肉。總之,從健身、減脂的價值角度來說白肉更合適。

問:我家里有個小寶寶,每天應該怎麽合理吃肉?
答:根據《中國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於1歲~3歲幼兒,應每月選用豬肝75g(一兩半),或雞肝50g(一兩),或羊肝25g(半兩),做成肝泥,分次食用,以增加維生素A的攝入量。對於1歲~2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可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等共計100g,米和面粉等谷類食物100g~125g,用20g植物油烹制上述食物。對於2歲~3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類等100g,米和面粉等谷類食物125g~150g,用20g~25g植物油烹制上述食物。

問:為什麽中國人這麽愛吃豬肉?

答:豬肉產銷量居各種肉類之首,原因之一是豬飼養起來受限較少,肉質轉化率高。再加上對養殖環境要求不高,整體養殖成本低於牛羊。從入口角度來說,豬肉受青睞有以下原因:肉質香、菜品更多、合口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43

面對業績下跌,奢侈品品牌靠什麽抓住中國人的錢袋?

主意是姚士鋒幾年前就想到的。

作為胡潤百富榜合夥人兼首任總經理,姚士鋒接觸過大量的中國富人,其中的一些人曾同他抱怨去歐洲名店中購物時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

那些身價不菲的企業老板(往往男性居多)打扮“低調”,走進名店里,語言溝通又不流暢,而店員也並不知道他到底是誰,有時候便會將他晾在一遍,去熱情接待另一些打扮入時的顧客。有錢人事後悻悻地說,我才是那個真正買東西的人啊!那些背著名包進來的,有時就是進來看看,什麽也不買。

“但你無法苛責銷售人員。他們沒有先知能力,無法獲悉誰才是真正的購買者。”姚士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中國國內有消費購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品牌則是需要了解誰才是真正的買家,中間需要一個搭建橋梁。而這個橋梁就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線上平臺,上面集合了各大知名品牌的旗艦店。

聽起來不是什麽新鮮事兒。彼時,奢侈品電商已經開始流行,但成功的案例卻鳳毛麟角。

對於電商,老牌奢侈品品牌依舊是不太賣帳的,絕大多數的奢侈品牌對於電商平臺的選擇依舊是敬而遠之。以LVMH為例,該集團的CFO Jean-Jacques Guiony 在日前召開的投資者會議上說:“我們認為亞馬遜對於 LVMH 和旗下品牌來說不是一個適合的渠道。目前來看我們沒有可能和亞馬遜合作。”理由恒古不變:入駐亞馬遜有損奢侈品的品牌形象。

在這點上,中國的電商倒是受到了與亞馬遜的同等待遇。據坊間傳聞,有幾個最頂尖的知名奢侈品公司總部給中國公司下達了死命令,說是堅決不能入駐第三方的電商平臺,哪怕是最牛的也不成。理由同上。此外,假貨問題也是品牌方不願意進行官方合作的一大原因。

三年前,姚士鋒第一次向幾大奢侈品集團的高層提及他的構想:雖然看似奢侈品電商平臺,但準確來說其實不是。因為平臺本身不發生交易,消費發生在線下:註冊用戶提前預定想要購買的物品,按照計劃飛往前往巴黎、倫敦、紐約的實體店鋪,屆時會有專門的店員負責接待可享受VIP待遇。對於那些希望被熱情招待的豪客來說,這無疑是極好的。而對於品牌方來說,如果平臺方有實力為其導流有質量的顧客,而所有線上店鋪由公司自己運營保持獨立風格且可以完全掌握信息數據,不存在真假的問題,所以何樂而不為。直白來說,這只是一個為傳統奢侈品門店提供預約預定服務的一個移動互聯網APP,幫助品牌商將線上客戶導流至線下。但這才是奢侈品品牌喜歡的:在行業里的主流觀點依舊認為那些昂貴的包、鞋子、衣服、珠寶還是適合在實體店里看過後購買才放心,而那些貼心服務時尚環境帶來的享受也許還能促進顧客多買一些計劃外的東西。

姚士鋒稱有之前的經歷讓他手握大量的高端資源和客戶,而他自己就是正和島的成員,這讓他多了一個談判砝碼。“當時談了一輪,高管們都說這個設想好,但後來就沒有下文了。”到了第二年,他又去找品牌方談,對方還是說這個項目不錯,可以抓緊做,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直到今年,他再一次去聊,對方立馬問,“你們這個項目什麽時候上線?”

這顯然與大環境有關,大牌危機四伏,原本熠熠生輝的奢侈品世界的光輝變得黯淡無比:旗下擁有卡地亞、萬寶龍、江詩丹頓、積家等品牌歷峰集團在今年4月的銷售額下滑18%,前5個月的銷售額同比下跌14%,上半財年的利潤最多可能下跌45%;普拉達2015年的凈利潤為五年的最低水平,較2014財年銳減26.9%,比2013財年低了接近一半。2016年上半年,其銷售額同比下跌15%;而香奈兒呢,2015年營業利潤下滑23%,總收入下降17%。

“它們現在正在受罪。”法國馬賽商學院副院長Michel Gutsatz說,“今年它們宣布的結果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姚士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各大奢侈品品牌的高端客戶正在流失,雖然沒流失一個高端客戶會有兩三個新的中低端客戶來,但是後者並不是品牌商們想要的,後者缺乏忠誠度與粘合性。貝恩大中華區消費品及零售業務主席Bruno Lannes也觀察到,中國的消費者到海外消費奢侈品最關心的“不是這個產品的歷史、手藝、工匠精神,而是價格。在海外買,他們能夠享受多少折扣。”他說,“很多的中國的消費者都是討論打折。”

當奢侈品品牌問他的項目何時上線時,並願意與之簽訂中國的官方授權協議時,姚士鋒意識到,“時機成熟了。” 他的項目名為“要客”,今年11月將會正式上線,在此之前,要客已經拿到了兩輪融資,目前正在進行第三輪,而首輪的天使輪超過了1個億。按照姚士鋒的設想,註冊用戶通過邀約制,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任意以下:凈資產超過1000萬、在過去一年在在單一品牌上消費超過10萬元或者已經是有些高端俱樂部的會員。

經過十多年在奢侈品和富人圈的摸爬滾打,姚士鋒和他的團隊深諳奢侈品品牌方的矛盾心理,後者要堅持品牌自身的格調與文化,但又無法阻擋互聯網的大趨勢,這一矛盾讓奢侈品品牌矛盾而不甘心,於是選擇自建官網。“但人們不可能一個個去下載不同品牌的APP,那太繁瑣了。”

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研究員周婷博士認同上述觀點,她甚至指出奢侈品牌官網電商策略將以失敗告終。“有錢人都怕麻煩,他們需要節省時間。”她說。

對於那些奢侈品而言,像要客這樣的平臺無非是多了一個引流渠道。最終可以將這樣的一個模式做到多大,尚無法判斷。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消費者在如今的狀況下或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要知道在年過萬億的奢侈品消費市場里,有一半的東西是被中國人買走的。按照財富品質發布的一份報告估算,2016年中國人77%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消費額高達928億美元,境內奢侈品消費僅為276億美元。

“未來幾年是中國消費升級產業投資的黃金時期,而高端消費領域急需有質量的平臺型項目,萬億市場足夠產生幾個大型的基於高端生活方式的平臺型企業,要客投入這個市場,可能代表市場的拐點已經到來了。姚士鋒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14

在韓外國留學生首破12萬 中國人占近六成

28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法務部出入境外國人政策本部28日發布數據,截至9月末,在韓外國留學生人數突破12萬,為12.2082萬人,環比增長3.8%,同比增長19.6%。

從留學生國籍來看,中國最多,占57.8%,越南(10.7%)、蒙古國(4.8%)、日本(2.3%)、烏茲別克斯坦(1.8%)、美國(1.4%)分列其後。從簽證類型來看,留學簽證(D-2)占70%,韓語學習簽證(D-4-1)占30%,外語研修簽證(D-4-7)12人。

韓國舉辦的外國留學生就業博覽會現場(圖:韓聯社)

此外,截至9月在韓國境內停留的外國人數達203.6163萬人,環比增長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73

經濟學人智庫:2030年3/4中國人成中產 重慶高收入人群增10倍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本周三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2030年前成為中產階層社會,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出口陷入了低谷,但城市居民消費將扮演中國經濟的主要貢獻者,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

居民消費年均增長5.5%

如今中國在人均消費方面則處於早中期階段,相當於馬來西亞在2000年的水平。

據去年的數據顯示,40%的中國人屬於低收入人群,年可支配收入低於21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然而到了2030年這一比例將下降到11%,這部分人口將進入中等收入初期階段(年可支配收入為2100~108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7.2萬元)。隨著低收入人口比例的縮小,在未來15年中,約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

收入水平的上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消費能力。據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居民消費將在2016年~203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5.5%,最終在經濟總量中占據近50%的份額。

高收入人群比增長最快

與此同時,中上收入階層(年可支配收入1.08萬~3.2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2萬元~21.5萬元)的人口比例將從2015年的7.1%上升到19.7%。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增長速度最快,將從2.6%增長到14.5%。

“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賴於國家雄厚的金融投資,但在未來,中產階級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將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上述報告也提出,“但貧富差距將繼續存在。”

高收入人群仍將聚集北上廣深

了解中國未來收入的地理人口對於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上述報告還指出,未來中高收入人群仍將聚集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比如北京、廣州、上海和深圳。

該報告稱:“在未來的15年中,年可支配收入超過20萬人民幣(大約3萬美元)的城市居民數量將翻倍,上海地區的數字將會突破1000萬大關(相當於43.2%的當地人口)。”

與此同時,內陸城市的增長勢頭將同樣強勁。在未來的15年間,重慶高收入人群將以10倍的速度增加。內陸省會城市比如成都、西安和長沙也會有不俗的表現。

2030年前,作為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廣東珠海和浙江紹興的高收入人群將分別占到當地人口的36%和26%。

這些行業將顯著受益

當前中國消費的主體仍然集中在生活必需品領域,如食品、飲料、服裝和鞋類等。但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費重心將進一步轉移到汽車、奢侈品、金融服務和健康領域。

由於中國在交通和通訊領域的消費水平依舊低於同時期的馬來西亞,因此這兩大領域也將表現出巨大的潛力。

經濟學家智庫中國分析學家王單(音譯)表示:“隨著中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富裕,他們對於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實習生王筱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83

讓美國人鬧吧,中國人靜悄悄打通了印度洋出海口

中巴經濟走廊首支貿易車隊抵達瓜達爾港,意味著中巴經濟走廊初步聯通,瓜達爾港運營取得重大進展。在全球關註美國大選的混亂之際,中國人靜悄悄地打通了印度洋出海口。

2016年11月13日,將成為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開發歷程中一個關鍵節點日,中巴經濟走廊聯合貿易車隊首次試聯通活動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瓜達爾港隆重舉行。這是第一次有貿易車隊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西部地區,也是瓜達爾港第一次大規模向海外出口集裝箱。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拉希爾等有關巴基斯坦高層都來到了瓜達爾,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也應邀出席了活動。

“今天標誌著新時代黎明的開啟,中巴經濟走廊的想法在兩年內就得以實現。”謝里夫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貿易車隊試聯通活動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中巴經濟走廊正從概念成為現實,掀開了本地區互聯互通新的一頁。

第一次有車隊自北向南穿越巴基斯坦西部

北京時間11月11日下午,從喀什紅其拉甫口岸出發經過巴基斯坦西部到達瓜達爾港的第一個集裝箱車到達瓜達爾港。

歷經15天,穿越3000多公里,翻越喀喇昆侖雪山,歷經高原峽谷,駛經盆地與荒漠,最終抵達阿拉伯海沿岸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瓜達爾港的的50輛集裝箱卡車都蒙上了沿途的黃土,和瓜達爾的山和土地是同色。

瓜達爾港務局主席賈馬爾迪尼第一時間向關註瓜達爾的人士發布了車隊進入瓜達爾港這一歷史時刻的照片。

孫衛東11月13日在瓜達爾舉行的中巴經濟走廊貿易車隊試聯通活動儀式上表示,“這是第一次有貿易車隊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西部地區。這表明,當地道路已實現初步聯通,‘一走廊、多通道’理念正逐步成為現實”。

此次貿易車隊主要經過的是巴基斯坦西部,也就是中巴經濟走廊的西線。此前巴基斯坦國內對於中巴經濟走廊應該走東線還是西線以及走廊項目在不同省的分配有激烈討論,後來巴基斯坦各方同意優先發展西線。此次貿易車隊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西部試圖探索論證西線的可行性。

巴基斯坦軍方在此次中巴經濟走廊貿易車隊試聯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中巴聯合貿易車隊試運行的倡議由巴基斯坦軍方提出,中外運長航集團新疆有限公司組織,中海外公司在瓜達爾迎接車隊並組織海運。

有媒體援引烏魯木齊海關消息稱,此次中巴經濟走廊貿易車隊的主要目的是開拓“中巴經濟走廊”喀什到瓜達爾的陸路運輸線路,並考察此路線的路況、所需運輸費用、所經之地管制情況等。

瓜達爾港首次大規模集裝箱出口

此次貿易車隊的試通聯成功,是對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本身發展的雙重利好。

孫衛東在發言中強調:“這是瓜達爾港第一次大規模向海外出口集裝箱,顯示瓜達爾港口已恢複設計吞吐能力。”

瓜達爾港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源始。瓜達爾港務局主席賈馬爾迪尼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巴經濟走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瓜達爾港的發展。

瓜達爾港由中國政府援助於2007年建設完成,2013年,瓜達爾港的經營管理權轉交到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巴基斯坦)有限公司。2015年5月11日,中國遠洋2.7萬噸級“紫荊松”號停泊在瓜達爾港成功首航,共載入七個集裝箱的瓜達爾當地冷凍魚,開啟了瓜達爾港商業集裝箱船的首航。

去年以來,瓜達爾港已經接受了多次海外集裝箱的進口和入港,但此次貿易車隊運載的集裝箱將第一次在瓜達爾港大規模地向海外出口。Al Hussain Zanzibar號和中遠惠靈頓號(Cosco Wellington)兩艘貨輪將載著集裝箱前往迪拜和歐洲等港口。

今年10月28日,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的“長航瀚海”輪(58000噸級)駛入瓜達爾碼頭2號泊位,中外運長航正式開通了途徑瓜達爾的航線,每月定期停靠,承擔集裝箱和雜貨運輸業務。目前,瓜達爾港已有中遠和中外運長航兩條固定航線。

中巴經濟走廊支撐“亞洲之獅”崛起

孫衛東表示,中巴經濟走廊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取得顯著進展,16個早期收獲項目正在建設之中,為當地民眾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

中巴經濟走廊最早於2013年5月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期間提出,北接中國新疆喀什,南抵巴基斯坦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港。

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現行項目,201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中巴宣布將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合作為四大重點領域來開發中巴經濟走廊,促進巴基斯坦的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據報道,中國對中巴經濟走廊的項目支持資金總額超過460億美元。

謝里夫13日表示,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方堅定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將與中方一道,繼續建設好中巴經濟走廊,為地區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里夫在致辭中同時強調,巴基斯坦將因中巴經濟走廊而成為亞洲大陸的交匯點,各國人民將共享發展繁榮。中巴經濟走廊是包容性增長的典範,巴不發達地區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全體巴基斯坦人民都將由此受益。

中巴經濟走廊一攬子合作計劃不僅推動了中巴在瓜達爾港開發、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工業園建設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還整體改善了巴基斯坦經濟前景與財政可持續狀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以來連續多次將中巴經濟走廊相關投資列為巴基斯坦經濟的三大動力之一。巴基斯坦也希望通過瓜達爾港的開發和整體經濟的繁榮發展而真正崛起為“亞洲之獅”。

(照片來自瓜達爾港務局和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巴基斯坦)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98

攜程大數據報告:中國人春節去哪兒玩

春運返鄉機票銷售正值高峰,春節的出境遊機票預訂也同樣火爆。攜程根據已有國際機票訂單的分析顯示,2017年春節,中國旅客將前往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平均出遊天數為9.2天,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的市民最熱衷出境遊,東南亞是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占比超過3成。

值得註意的是,明年春節出境遊機票並不貴,無論去歐美還是澳新,均價都在萬元以內。不過,業內專家建議有計劃出遊的旅客還是應盡早訂票,以免假日臨近,機票價格水漲船高。

目的地:超三成旅客去東南亞,兩成飛日韓

每年春節長假,都是國人出境旅行的大旺季。攜程旅行網根據截至12月10日的春節國際機票訂單數據分析,2017年春節長假期間,臺北、曼谷、東京、新加坡、香港、普吉島、首爾、大阪、札幌、悉尼是機票預訂量最多的十大城市。

按區域來看,東南亞依舊是最熱門的出境遊目的地,客量占比超過三成;日韓也熱度不減,占比達兩成。緊隨其後的區域分別是港澳臺、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其中,北美和大洋洲由於對華簽證政策放寬,客量顯著增加,份額占比都已接近一成。另有部分旅客,選擇了南亞、西亞、南美、非洲等小眾目的地,將成為明年春節最惹人羨慕的“玩家”。

客源地:成都、杭州增長猛,客量直追北上廣

客源地方面,上海、北京、廣州繼續引領出境遊市場,成都、杭州、南京等二線城市異軍突起,春節期間的出境遊旅客量已超過返鄉客居多的深圳,成為市場新的增長點。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二線城市旅客,對於出境遊目的地的偏好各不相同。大體來說,杭州、南京旅客愛去港澳臺和大洋洲,成都旅客愛去歐美,青島與天津旅客偏愛日韓,昆明則是飛往南亞的主要客源地。

旅行時間:長假7天玩不夠,境外吃年夜飯成主流

春節長假雖有7天,但安排一次海外長線旅行,依然還是不夠用。攜程大數據統計了明年春節期間中國旅客的國際機票訂單後發現,國人春節出境遊平均時長為9.2天,也就是說,平均至少要拼2天年假。按目的地分類,國人春節花在東南亞的天數最少,平均為6.8天;用於大洋洲旅行的天數最長,平均為15.9天。

出行日期方面,除夕前兩天(1月25日、26日),將是國人春節出境遊的去程高峰,這意味著,大部分中國旅客都將在境外度過農歷新年。

機票價格比往年便宜:5000多元可飛歐洲

往年到了春節,國際機票價格都是水漲船高,五六千元飛泰國,1萬多元飛歐美的情況比比皆是。

明年春節,這種情況將會有所改善。根據攜程已有機票訂單分析,明年春節期間,出境遊機票價格雖然比淡季有所上漲,但相比往年春節來看並不貴,往返歐洲均價5606元,往返北京均價7188元;即使票價最貴的大洋洲,往返均價也沒有破萬,為9191元。

業內專家分析,這主要和航空公司運力增加有關。“最近幾年出境遊市場火爆,航空公司在各熱門航線上都加密了航班,或調用了寬體大飛機,旺季很少再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另外,現在國人出境遊經驗豐富了,中轉航班已被越來越多旅客接受,相比直飛航班,中轉出行有時節省近一半費用。”

不過,業內專家也提醒,目前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國際機票仍處於銷售高峰期。建議有出行計劃的旅客,最好提早訂票。預計春節前一到兩周,國際機票價格將漲到峰值,屆時再訂票,不但價格很貴,部分起降時刻好的航班還可能會出現機位緊張,余票不足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28

外國人持韓土地0.2%,中國人狂買濟州土地熱降溫

韓國國土交通部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外國人持有的韓國土地面積為2.3223億平方米,較去年底增加396萬平方米,占整體國土面積的0.2%。其中,外國人在濟州道持有的土地面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韓媒稱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紛紛拋售濟州道土地。

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赴濟州島旅行。

據分析,中國安邦保險公司收購韓國著名人壽保險公司東洋生命公司後取得249萬平方米土地所有權,這可能是外國人持有韓國土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外國人持有土地價值卻同比減少3095億韓元,為32.260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860億元)。

從持有韓國土地的外國人國籍來看,美國人擁有的土地面積為1.1838億平方米,占比達51.0%;歐洲人持2134萬平方米,占9.2%;日本人持1881萬平方米,占8.1%;中國人持1685萬平方米,占7.2%。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在濟州道持有的土地面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紛紛拋售濟州道土地。統計顯示,自2015年底以來,中國人拋售濟州道約35萬平方米土地。

據分析,濟州道政府日前出臺新規,限制外國人在濟州設立旅遊配套設施,這可能是讓中國人狂買濟州土地熱潮降溫的一個原因。在韓國各地區中,京畿道土地最受外國人青睞,占比為16.5%,全羅南道(16.4%)、慶尚北道(15.0%)、江源道(10.1%)和濟州(8.8%)分別排在其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