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73瘋狂年代 股災有兆 何車

2005-05-28  AppleDaily

本港 73年特級股災前,股民炒得瘋狂,其實災前已有「不良訊號」。股市升跌循環不息,將來若然察覺有若干類似現象,最好離場。
■ 72年尾 73年初,「金魚缸」、「盲俠」與「魚翅撈飯」等名詞,首度出現。當年的交易所,設有股票參觀室,與股票交易堂有玻璃相隔,人稱之為「金魚缸」。以後,上經紀行炒賣或打躉,叫做「去金魚缸」。
「盲俠」源自日本明星勝新太郎在日本電影中飾演的盲俠,指用耳仔炒股的散戶。已故股壇老手香植球,亦是「盲俠」,人稱「象棋盲俠」,棋藝了得,用布蒙雙眼與人對弈,仍然得勝,只是因為太傷神,得勝過程已「煲」掉兩包香煙。
「魚翅撈飯」指當年狂潮,金錢來得太易,經紀與炒家中午「飲茶」不只「叫點心」,亦「叫翅送飯」。
■特大股災前,已有幾十種「不良訊號」或徵兆,版位不夠,現選其 10。
1當年遠東交易所(遠東會)的「金魚缸」,股民插針難下,勞動消防人員以防火或安全理由,「驅散人群」。
2原本只有香港會、遠東會及金銀會等 3家交易所,陳普芬等人開設第 4家交易所,名為「九龍會」。然後,陳日新等籌設第 5家交易所,名為「亞洲交易所」,但為港府禁止。
3大量新股上市,甚麼天線、電腦,炒到穿破天花板。地產公司只要有一兩塊地,再買多些少物業,即可上市,公司名稱如缸瓦店,似五金舖。去不到香港 會、遠東會等交易所上市的,跑去九龍會掛牌。「垃圾股」正是鬼子佬口中的 cats and dogs,此刻開始流行。招股章程,用 manual的打字機打字,粗劣難看。
4華資名牌經紀行免費贈送「股票手冊」,人群將經紀行的玻璃門迫破。
5置地與九倉大送紅股, 1股送 5股。
6十家八家華資地產公司印刷新股,互換對方新股,等同官家免儲備而印刷新鈔票。某部份股票本來規定有禁售期,但一樣在市場流通,照樣交收,無人理會。

近水樓台非得月

7收購謠言滿天飛,謠言本應止於智者, 但世間智者到底不多。這個故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亦屬不幸。話說某財團傳聞收購某酒店股,有近水樓台的人據說見過收購草擬文件,只差大班簽名作實。酒 店股由十多元炒上百四元,最後某專業行業的一些人,燒得遍體鱗傷。這隻酒店股,現今仍有掛牌,尚未返到指千七點時的家鄉。
8經紀周五收市後,跑到台北、南投或澳門,燒燒錢,唱唱歌,減減壓,周日回港,周一再戰「缸」湖。
9報章擴大財經版,港聞報章改為財經報章,新的財經報章面世。亦有報章記者,認為已經「上岸」,不再當記者,跑去做「個體戶」,實行 Trading for a living。
q;合和實業( 054)發現假股票。
●上市公司送認股證,最多只能 5送 1。認股證歷史上,最多曾: 1 1送 5; 21送 5-10; 3 1送 10-15; 4以上 1-3全錯?答案下周一揭曉。
趣味統計系列(之九)
何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3

英之見:借鑑90年代長和系 黃國英

2009-04-12  AppleDaily





 

預 期很大機會出現集資潮的另一個理由,是印股票對管理層的誘因實在很大。到目前為止,企業的借貸成本仍然是極高,例如和黃(013)的10年美元債券票面息 率為7.6厘,印新股票抽水,是相對便宜的做法。加上抽水後以市價回購舊債,可以得到可觀利潤,用玖龍紙業(2689)做例子,票面100元的舊債能夠在 市場以市價約60元買回。還錢後會有紙上盈利,減低負債比率又受到基金歡迎,實在是一舉兩得。

料出現連環集資潮

03-07年 的牛市,信貸泛濫,借錢便宜,盈利增長又快,上市公司對於發新股攤薄每股盈利,自然相對保守。但現在信貸緊縮,經營困難,大股東及管理層現時的着眼點,會 是資產負債表的補強,原因是進可攻退可守。如果預期行業將會復蘇,印新股票籌集得來的資金,會是收購合併捱不過寒冬同業的彈藥。就像長和系在87年成功集 資,所得的現金變成90年代全球大幅擴張的彈藥,一舉拋離之前與他平起平坐的對手。縱然新股攤薄了股權,但公司整體市值暴升,李嘉誠身家反而暴漲。


假如環 境繼續惡劣,手頭持有大量現金,會提升上市公司的生存機會,對動輒持有6-7成股權的大股東來說,也是一個保障身家財產的保險。有讀者或會不認同這點,以 玖紙為例,大股東20元不配,難道會捨得在3.80元配股?查實當初的上市價也只是3.40元,那時世界歌舞昇平,又沒有勞動合同法,大股東也願意用股票 換現金。單從歷史股價,去否定一家公司發新股的可能性,是片面的。


假如真的連環出現集資潮,會力壓短線大市的氣勢。但長遠而言,能夠成功配股而行業前景不 太差的股票,自己會看高一線。現在挑選長線長倉股票的重點,仍然會是現金流及資產負債表,能夠成功減債的公司,風險移除,股價中線自然會反映。同一原則也 可以反過來挑選平衡交易時的短倉目標。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6

弊案、衰退籠罩 五小時問答談笑用兵巴菲特:股票是 通膨年代的最佳選擇

2011-5-9  TWM




今年波克夏年度股東會,恐怕是股神巴菲特面對最多質疑聲音的一次。

從備受關注的內部誠信、獲利衰退,到面對通膨環境下的投資策略,都是這場投資盛會的話題焦點。面對爭議,巴菲特的回答總是堅定,他承認錯誤,也肯定地表示,股票仍是安度通膨年代的最佳選擇。

《今周刊》連續第五年直擊股東會現場,帶給讀者最貼近巴菲特的觀點。

撰文·莊 芳

四月三十日清晨約莫六點,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的最大城奧馬哈(Omaha),街道兩旁的商家都還在歇息,路上的往來車輛卻已川流不息。他們大多數正趕往 相同目的地,準備參加一年一度舉行的盛事──波克夏股東會(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Meeting)。

在這里居住十二年的計程車司機艾比說,從凌晨四點開始接到第一批乘客,才不過兩個小時,就已跑了四趟,「目的地全是股東會的舉辦地點奎斯特中心 (Qwest Center),大家都是來看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他還笑說,巴菲特為當地帶來很多生意,「今天跑個十多趟應該不成問題!」內線交易加上財報表現欠佳股東會不再那麼「嘉年華」的確,今 年股東會吸引了大約四萬人參加,一度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尤其是當股神巴菲特出現展覽會場時,更是立即被一擁而上的媒體記者與股東團團包圍,差一點動彈不 得。但或許是因近期爆發熱門接班人選索克爾(David Sokol)內線交易與辭職等負面事件影響,又加上第一季財報表現欠佳,今年股東會很明顯的,似乎不再那麼「嘉年華」了。

這次巴菲特在現場,少了很多往年常見的餘興表演活動,幾乎只以短暫停留的方式,參觀旗下各公司展場。只不過因為人潮衆多,就算想要「簡單地繞一圈」,還是得花上一個小時才能完成。

對於索克爾投資化學產品制造商路博潤(Lubrizol)內線交易案成為重點話題,巴菲特顯然早有心理準備,不等別人翻舊帳,乾脆自己先提往事。

在股東會上播放的自制影片中,每年固定都會出現一九九一年為所羅門弊案作證的片段(編按:當時,波克夏投資的所羅門證券因操縱政府債券丑聞曝光而差點倒 閉,由臨時董事長巴菲特親上火線承諾解決),今年似乎特別派上用場,呼應了近期的索克爾事件。他在會上表示,現在回顧二十年前,整件事還是難以理解,也不 可原諒。而索克爾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同樣令人費解。巴菲特並承認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我沒有細問他,『你是何時買進股票的?』」股東問答開始前,股神 更主動跳入第一季財務報告的主題,把重點財報制成一張張投影片,向股東解釋旗下保險業務公司虧損主因。他表示,由於受到日本、紐西蘭與澳洲無法預期的天災 影響,使得保險事業承保損失十六億美元,影響第一季淨利從去年同期的三十六.三億美元,降至十五.一億美元。連續兩項說明,讓整場氣氛突然凝重起來。這大 概也是第一次,波克夏的股東會少了些歡欣喜悅,而是以「壞消息」作為開場白。

唯一不變的是,今年即將邁入八十一歲的巴菲特,依舊展現過人毅力,總計長達五個半小時的股東問答時間,中間僅保留一小時休息時間。

只見他和伙伴曼格(Charlie Munger)兩人在會上,不時拿起桌上自家投資的可口可樂與喜思(See's Candies)花生脆片往嘴里送,以不疾不徐的輕鬆態度,耐心回答每個尖銳問題,最終得以順利脫身、重獲股東掌聲。

以下即為股東會與國際媒體記者會的重點摘要:

談公司治理

從索克爾事件看「信任」

問:為什麼你在首次揭露索克爾交易事件時,並未顯出憤怒情緒?似乎還幫他說話,為何不乾脆直接開除他?(全場給予掌聲)巴菲特:發佈新聞的措詞確實不夠嚴 厲,但在我的觀點看來,索克爾已經離職了,這代表我們無須負擔其高額資遣費,也已向證交會提出一些關於此事的確切證據。我認為他一開始就無意隱瞞這筆交 易,但我沒有追問他何時買了路博潤股票,這點是犯了錯誤。

索克爾的行為就像二十年前的所羅門丑聞事件一樣,難以理解且不可原諒。

曼格:我想最好不要在憤怒情況下做任何重大決定,這樣很容易會反應過度。只要做符合你職責應做的事就好。(全場鼓掌)問:為了避免此類事件,波克夏為何不嚴格管控員工的交易?

巴菲特:波克夏總計有二十六萬名員工,通常多由子公司負責處理員工的問題。波克夏並不是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也不是共同基金,目前真正可執行交易的只有三人,所以我想並不需要大型稽核部門來做管理。我們可做的是,更加明確地讓員工知道公司的規範。

曼格:就像華爾街有大量的稽核官員,結果還不是爆發一堆丑聞。公司具有信任的文化是很重要的事,也因此,波克夏才沒有太多丑聞發生。

問:如何避免像索克爾這樣的人來接任領導波克夏?

巴菲特:我的兒子(Howard Buffett)會無償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將降低錯誤發生的可能性。而值得我付一大筆錢聘用的人,必須循規蹈矩,就像箭一樣筆直。

談美國經濟

「每個人都該有信心」

問:隨著通膨壓力上升,美元一直貶值,且美國又繼續維持低利率,你怎麼看?會做貨幣投資嗎?

巴菲特:通膨確實無法避免。我在幾年前曾放空美元,賺到了一些錢,不過現在很少投資貨幣了。美元的購買力將會逐步降低,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舉例來說, 現在一美元的購買力,只差不多是我一九三○出生當年的六美分。雖然我恨死通貨膨脹,但我們也已經適應它很多年了。目前像可口可樂八成收入都來自海外,減少 了美元貶值風險。

問:為什麼美國的債務、赤字問題一堆,且經濟複蘇緩慢,你卻還是對美國這麼樂觀?

巴菲特:從我出生以來,美國人平均生活水準提高五倍,所以大家是該對這個國家充滿信心。

當然,美國房地產業仍然很不景氣,但新建住宅數量遠少于新成立的家庭,所以最後還是可消化掉泡沫期間大量滯銷的房屋。

雖然有些事情值得擔憂,但資本主義的力量很大,而這股力量帶我們度過重重難關。美國的潛力還沒有用盡,其他國家也正緊追在後。今後我們或許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成長不會是一條直線,但比起現在的進步,將是突飛猛進。

談投資方向

黃金不見得是最佳標的

問:假使通貨膨脹壓力一再提升,波克夏旗下哪些企業可從中受益與受害?

巴菲特:我想受益最大的是所需成本較低,且有能力隨通膨提高產品售價的公司,比如喜思糖果;受害較為嚴重的,則是收取固定價格的公司,例如公用事業部門。

問:黃金價格過去幾年漲了很多,我的波克夏股票漲幅卻和通膨率不相上下,你為何不選擇投資黃金呢?

巴菲特:早期黃金每盎司的價格曾和波克夏每股的股價差不多,但現在金價每盎司一五○○美元,和波克夏股價相比差得遠了(注:波克夏A股現約每股十二萬五千美元)。

我認為,投資資產有三大類別,第一種與貨幣有關(巴菲特此時從皮夾掏出一張一美元鈔票)。這鈔票背面印著「我們相信上帝」(In God We Trust),應該改寫成「我們相信政府」才對。

所有和貨幣有關的投資都是一種賭博,賭的是政府的貨幣政策。將時間拉長來看,幾乎所有貨幣價值都會走貶,除非報酬極佳,否則我不認為貨幣是很好的投資。

第二種則是買來沒什用處,但就是一直抱著、等著,期待別人出更高價錢的資產,像黃金就是很好的例子。假使你把全球的黃金堆放一起,可以做成一個約六十七英尺長的立方體,但還是沒有用處,黃金本身並不會創造出價值。

第三種就是可以生產、制造的資產,像是農田。你願意花多少成本去投資,端看這塊農田能為你生產多少東西、帶來多少價值。像我們買路博潤、伊斯卡 (ISCAR,金屬加工公司),完全是看其所經營生意的成長潛力,而不是看它在股市的短期表現。長期來看,買黃金或原油並不會讓你變富有,反而像是投機; 以我的經驗,選擇具有生產力的投資才可能賺到大錢。

曼格:我覺得抱著一筆資產(指黃金),卻只有在世界末日才能賺取報酬,恐怕不算太好的投資吧!(全場大笑)

談人生哲學

熱情才能使人成功

問:現在還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你可以提供什麼好的建議嗎?

巴菲特:我想,最重要的是加強自己的能力。一九五一年我得到的文憑還掛在辦公室里,但我並不覺得那有什麼幫助。反而是花了一百美元的卡內基訓練,讓我學到溝通技巧。此外,假使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就可能將事情做得很好。

問:我們的子女目前生活無虞,但假使你或曼格未來五年又有了小孩(全場大笑),該怎麼做,讓他們可以更有競爭力?

曼格:這確實是個問題,我不認為在富裕家庭成長的孩子,會願意每周工作六十個小時。

巴菲特: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為父母有錢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富有環境生長的孩子,可能會失去動力與工作能力;假使孩子在享有特權的情況下長大,那父母的教養肯定出了問題!

當然啦,我也不想給他們太多激勵,結果讓他們表現超越了我,哈哈!

巴菲特看台幣及台灣投資機會在股東會正式結束隔日舉行的一場國際媒體記者會上,《今周刊》向巴菲特及曼格詢問目前對於台灣市場與台幣的看法,以及近期是否 有投資台灣的想法。以下是他們的回答:巴菲特:我認為台幣兌美元仍會升值一段時間,但我現在並無投資外匯的計畫。我們試圖在全球找尋有著良好管理團隊、長 遠發展潛力的企業,包括中國、台灣與日本等地,都是我們可能的標的,只是目前沒有特別鎖定哪個國家或產業。但也許會以其他方式投資台灣,像是我們投資的金 屬業者伊斯卡(ISCAR),就在台灣設立了分公司。

曼格:事實上,我們在部分國家投資時也遇到一些麻煩,以台灣為例,有很多是以家族企業方式經營,一代傳一代,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之下,我們恐怕很難有效地參與投資,取得令我們滿意的足夠股權。

股神巴菲特近一年紀事

2010/05/01在年度股東會上高調為高盛詐欺案辯護,並看好以50億美元買進高盛特別股的交易2010/06/12 股神慈善午餐會拍賣263萬美元,刷新最高紀錄2010/09/22 被《富比世》雜志選為全美400富豪榜第二名,估計身價450億美元,比09年增加50億美元財富2010/09/29 與比爾蓋茲至北京,邀請中國富豪參與慈善晚宴2010/10/18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證實,波克夏持有股權從最初3%一路增至10.5%,投資成本約達29億美元2010/10/25聘請39歲的康姆斯(Todd Combs)為波克夏的投資經理,協助管理公司資產2010/11/16 提交證交會報告中,公布第三季增持紐約梅隆銀行股票,並連續第四個季度增持富國銀行股票2011/02/26 在致股東公開信中,巴菲特表示伯林頓北方聖塔菲鐵路公司是他2010年最成功的投資購並案,該公司去年為波克夏貢獻22億美元的淨利2011/03/14 以90億美元收購路博潤公司(Lubrizol),隨後爆發前中美能源董事長、巴菲特熱門接班人索克爾(David Sokol)內線交易案2011/03/30正式宣告索克爾辭職,波克夏A股盤後股價下跌3.20%

2011/04/18

高盛贖回在金融風暴時出售給波克夏的特別股,巴菲特收到55億美元入袋

波克夏的金雞蛋

專訪北方鐵路執行長羅斯:獲利將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今年波克夏股東會,是以飛機、火車與汽車為主題,而其中,又以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大加贊揚的伯林頓北方聖塔菲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BNSF)最受矚目。巴菲特從2007年就開始大舉加碼聖塔菲鐵路,一直到2010年2月完成收購,目前是波克夏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

巴菲特在財報上表示,這家鐵路公司是去年獲利貢獻的一大功臣,將波克夏的稅前收益提高40%,也因此讓他下定決心今年要大展身手,持續進行購並。聖塔菲鐵 路執行長羅斯(Matthew K. Rose),不僅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2010全球最佳百大執行長之一,更成為波克夏另一熱門接班人選。

今年51歲的羅斯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能夠成為波克夏一份子,並和巴菲特共事感到榮幸,「其實巴菲特並未對公司經營幹涉太多,而是全權交由我們原本的團隊 管理。」對於去年獲利亮眼而受到股神贊賞,羅斯說,「其實美國經濟的複蘇還是最主要因素,只要景氣轉好,我們就好!」他補充說,尤其2009年景氣仍然低 迷,去年稍稍好轉了一些,許多主要貿易商又重新回到全球市場,「我想到了2012年,應該有機會回複到06年的景氣水準。」至於談到自己可能是接班人選, 羅斯笑說,「這問題我也沒有答案,還是先專心經營鐵路事業吧!」

撰文·莊 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8

新貧窮年代 全港驚現寮屋

2011-8-4  NM




五、六十年代,內地難民湧港。為 求有瓦遮頭,他們執起爛木爛鐵,在私人農地或山坡官地上搭建簡陋寮屋。今時今日,香港已是國際金融中心,山頂施勳道豪宅呎價高達五萬七,冠絕全球。樓價高 企,租金亦急升至全球第三貴,僅次於東京及莫斯科。但同時間颷升的,還有窮人,及非法寮屋交易。目前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名額,加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內 地移民令原本已為人忽略的寮屋問題再次浮現。新移民捱不起貴租,又等不及排隊上公屋。最窮的唯有用二千五租一間雞寮劏房,手頭有些少餘錢便拿十萬八萬買間 爛木屋;再好彩一點的,用三十萬買間石屎寮屋。寮屋有價有市,再加上負責監管的地政總署「蛇王」懶理,造就非法寮屋,在這新貧窮年代遍地開花。

「這個歸宿住得一時得一時,有瓦遮頭就算,無得講,鬼叫我窮咩,住得幾耐得幾耐。」現年六十四歲,任清潔工的鄭伯,六年前花四萬元於九華徑村買下一間由爛 木搭建的非法寮屋。鄭老伯的太太是廣東雲浮人,四名子女均在鄉下長大。未實施最低工資前,他每月收入只有四千八,要匯一半薪金回鄉。「如果我攞綜援,得一 千九百元;攞公屋又要交租,點頂呀!」○九年,九華徑村三十多間由爛木爛鐵建成的寮屋發生三級火。鄭老伯當天要上班,逃過一劫,事後被安排入住房署轄下的 中轉屋。不久,鄭伯的太太及細仔同獲批單程證來港。一身兒女債的鄭老伯,把中轉屋讓給兒子與新移民媳婦居住,他去年再花六萬元,重回九華徑村,再買下一間 八十呎的木屋,與六十歲太太棲身。「呢度好呀,我哋兩夫婦喺對面街嘅居屋做清潔工,過條馬路返工,慳番車費,中午又可以返嚟煮飯,而家一個飯盒都要三十 蚊,兩公婆要六十蚊,好貴o架!」

九華徑鄭伯燒完又住過

訪問鄭老伯當日正值大暑,三十四度高溫,爛木混鐵皮的寮屋內,風扇吹來陣陣熱風,蚊蟲鼠蟻伺機從屋外草叢攻入屋內。鄭伯新購入的木寮,是無牌寮屋,政府有 權立即清拆,他的六萬蚊隨時付諸流水。「出面劏房幾十呎都三至四千蚊,只要我喺度住年幾已經可以回本。香港好好嘅,政府拆得我間屋就安排到我上樓。」根據 房屋署的公屋輪候政策,於八四至八五年已登記的寮屋居民,當居住的寮屋被清拆,只要符合公屋輪候資格,便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入住公屋。換言之,鄭老伯 這類從未登記的寮屋居民,即使遭拆屋,亦只可按一般情況輪候公屋,沒有優先上樓權。然而不少新移民像鄭伯一樣,購入或租住寮屋搏上公屋,令這些本來是五、 六十年代內地難民的棲息之所再度活躍。「三年前條村多咗好多新移民來問價,推高晒啲寮屋價。現在一間一百至二百呎半石屎半鐵皮寮屋賣十至二十萬,月租要二 千。」住在九華徑村寮屋的裝修師傅李先生,指着山坡一群群由鐵皮、帆布砌成的新移民寮區,告訴記者這裡住有湖南幫及其他操國語的新移民,他們霸官地建屋自 成一國後,再在外圍起四米高鐵門以作遮掩,令外人不易察覺。

被封寮屋翻新出售

新移民湧入,市區寮屋再度活躍,亦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把已被寮仔部接管待拆的寮屋,翻新再出售。九華徑舊村街市3B,剛髹上銀灰油漆,看上去是一間簇新 的鐵皮寮屋,但油漆下隱約可見被遮蓋的紅色字跡。據村民透露,這間官地寮屋已空置十年,前住戶獲配公屋上樓,寮仔部已上鎖封屋,並在屋身噴上「寮屋已由地 政總署收回,闖入者會被檢控」的警告字句。幾年前,一名叫賴仔的村內裝修師傅爆鎖潛入,利用空置寮屋放置裝修工具。後來有村民深知寮仔部不巡不理的作風, 與賴仔接洽後,合作將寮屋翻新,於兩個月前成功以十萬以下價錢賣給村內租客。 「幾年前都見到寮仔部有嚟巡村,而家唔係無,喺村外圍行吓做個樣就算,唔會行入村認真咁巡,○九年我哋條村三級大火就係呢啲僭建物起得太濫,一個電錶分八 戶,最後火燭。」村長曾振輝,同時批評中電不查核申請電錶的住屋是否非法僭建屋就濫發電錶,造就寮屋買賣猖獗。他家族擁有的私人農地,多年來被一名姓高的 裝修師傅,用爛木爛鐵搭建寮屋,以六萬至十萬元成功出售給新移民、以及被子女拋棄的老人家。「呢兩年我報警超過二十次,阿Sir話如果我自己拆僭建屋,分 分鐘俾人告毀壞他人財物。我搵咗寮仔部好多次,佢哋唔拆唔理。約好地政主任,叫佢落嚟睇又失約。」曾振輝村長憤怒地說,擔心寮屋僭建下,會再發生火災。 地政總署於每條寮屋區村口均豎立「切勿非法蓋搭或購買寮屋」的警告牌,卻沒有阻嚇性。記者透過九華徑村民介紹,找專幫買家、租客搵寮屋的英姐。老婆婆拿着 一本登記名冊,上寫有有意入住的買家及租客名單,可見市區寮屋十分渴市:「好多人嚟問有無屋租、賣,有啲上咗樓丟空唔賣,你遲嚟一步,呢間三房一廳約六百 呎,裝修前開價三十幾萬,裝修之後六十萬賣出。」

公屋排長龍

截至今年三月,公屋輪候大隊中,有高達十五萬二千四百宗申請,房署公布輪候上樓年期平均三年,但官方統計數字,未計入單身人士及等待符合資格的中港家庭, 故實際輪候年期更長。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工施麗珊指,要成功上樓,往往要苦候十年八載。新移民聚居的新界,寮屋買賣已是半公開的地下交易,一些細規模的地 產代理,雖然沒有明目張膽在櫥窗外張貼寮屋盤,但只要向經紀表示要買屋仔或想頂屋,經紀都醒目地張羅官地寮屋。其中活躍於粉嶺、元朗的牛叔,手上有十至八 個寮屋盤在手。「私人農地寮屋而家起碼過百『粒』(百萬元),經濟啲,搵官地盤,幾十萬有一間四正石屎屋。」牛叔說。 私地寮屋其實是購買私人農地,再在上面非法搭建寮屋,故連地價動輒過百萬元。官地寮屋則是販賣政府地上的搭建物,地下交易價由十萬至數十萬不等。記者聲稱 要買官寮自住,牛叔爽快地駕着他剛購入的二十七萬元福士客貨車,載我們去實地睇盤。

寮屋當年今日

寮屋是指在私人或政府土地上非法興建的臨時房屋。在四、五、六十年代,因中國內戰、文革、大躍進及饑荒等問題,造成大量內地難民湧港,於港九、新界的山丘 陵地,以廢木、廢鐵料蓋搭簡陋房屋,是為木寮、鐵寮。政府為了解決及控制寮屋問題,興建徙置大廈區、廉租屋及公屋,以安置寮屋居民。工務局在五十年代成立 「徙置辦事處」,即寮仔部的前身。該處在七三年由房署接管後,於一九七六年及八二年,對全港寮屋作全面性登記,給予編號,確認寮屋只獲「暫准存在」,並記 錄有關寮屋大細、搭建物料及用途,以防住戶擴建或更改建築物料。自八二年後搭建任何的寮屋是為非法,「即見即拆」的寮屋政策曾一度遏止寮屋蔓延。 八四年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進行寮屋人口登記,以防居民擅自將寮屋租售。當已登記用戶獲配公屋或搬走,寮仔部會把空置寮屋拆走。在八、九十年代有大型清拆寮屋 區計劃,包括愛秩序灣及大磡村。近年寮仔部縮減人手,又沒有再進行大規模登記,實質寮屋數目無從得知。

石屎屋包鐵皮

車子駛入元朗唐人新村沙井路,經過路口恒基剛打地基的地盤,轉入小路,沿路種了一叢叢竹林,樹影婆娑,人跡罕至,環境清幽。「到啦!」牛叔將車子停在一列 五米高的鐵皮圍牆外,這鐵皮圍牆牆身有紅字寫上九組寮屋編號。牛叔用匙開了鐵圍牆的小門,鋅鐵門一推,內裡別有洞天,原來是兩間差不多完工的新建石屎屋。 「呢間屋仔三十三萬連花園,兩房一廳,我個人好坦白,花園係僭建,花園個鐵皮頂你唔要我拆咗去,就咁俾你。你可以自己搵師傅整埋草皮,好平啫,八千蚊搞 掂。」牛叔自豪地介紹他由原址購入九間寮屋,再改造兩間約四百五十呎全新石屎寮屋。 新寮屋內籠與一般村屋無異,地及牆鋪上全新瓷磚,兩房一廳,間隔四正,每房約八十呎,廳約二百呎,廳房都安裝了鋁窗框。室內廚廁俱備,爐頭、熱水爐一應俱 全,屋頂安裝白色假天花,從室內看幾乎難辨原身是一間寮屋,惟室內假天花工程尚未完工,看穿了屋頂是由鋅鐵搭建,「法例係咁,無得改,放心,唔會熱,樓底 高,做埋隔熱層。」牛叔口中所指的「法例」,是他原本購入的寮屋是由鋅鐵搭建,根據寮屋管制政策,寮屋要修葺及重建,必須用登記時的搭建物料,不能擅自改 用永久性物料如磚、石屎等重建或修葺。為了掩人耳目,兩間重建寮屋屋頂用鋅鐵掩飾外,屋外牆還包了一塊塊鐵皮做的「假衣裳」,偽裝一番。

非法買賣無渣嗱

在這兩間「鐵皮石屎心」的寮屋旁,另有一間髹上米黃色的石屎屋,由於這屋在政府的登記冊內已註明是由石屎興建,牛叔不用以鐵皮圍牆神秘密封,只作室內翻新 工程,現開價三十萬元:「有個客還價二十八萬我都唔賣,間屋有執照o架,一個仙都唔少得!」牛叔指的「執照」,其實是上一手住戶轉售寮屋給他的頂讓信, 「我做嘢正規好多,唔同其他地產經紀亂咁嚟,我唔呃你o架!寮屋買賣無屋契,無地契,但係我做足買賣手續有頂讓信,有咩事都有渣嗱。」牛叔說的,似是而 非。律師黃國桐解釋,無論官地寮屋或私地寮屋,屋主都沒有屋契或業權,買賣雙方做的頂讓信沒有法律效力,加上寮屋牌照不能轉讓,即使購入有牌寮屋,亦沒有 認受性。「法律上寮屋買賣唔到,政府要拆,無咩渣嗱。」黃國桐說。 牛叔繼續游說記者一併購入三間,保留一間出租,兩間自住。「老老實實,我搞呢組屋仔一年幾,投資咁多間,連經紀佣金三十萬,裝修費三十八萬,現在一批過百 一萬賣俾你,我唔係賺好多。」

北區牛叔轉手賺一倍

牛叔又帶着記者往僭建花園,並指花園中央的一棵白蘭花樹,是前屋主在五十二年前種下。他教記者假若政府收地,這棵花樹是回本的搖錢樹:「呢棵樹係錢嚟o 架,到時政府嚟收地有得賠,你話啲白蘭花賣俾阿婆,一朵一蚊,每年賺到幾萬,叫政府賠。」見記者還是猶豫,牛叔再加幾錢肉緊。「放心啦,就算寮仔部嚟都唔 驚。喺官地起無牌屋會即刻被拆,但本身呢度真係有牌,成交後我會俾番之前原裝套屋嘅相俾你,你話間屋太舊所以修葺翻新。」牛叔又教記者遇到寮仔部查核登記 住戶人資料,可訛稱是前戶主的親屬暫居便可。 牛叔說寮屋地下市價跟隨樓市升幅,近年已升值一倍半,買來放租,回報利潤十幾二十釐,非常豐厚。他在粉嶺靈山村有一間木寮,以五萬元買入,現放售十六萬, 每月租金二千,回報率二十二釐。 牛叔自豪說他近年炒寮屋戰績彪炳,獲利甚豐,「你問有無政府嚟查,哈哈哈,我間三百四十萬YOHO Midtown嘅單位,就係靠投資呢啲(寮屋)賺番嚟。」

薄扶林劏房月租二千五

寮屋遍地開花,連港島豪宅區亦不例外。在置富花園旁的薄扶林村,近年加建情況日漸猖獗,南區區議員朱慶虹表示,「啲村民搵到位就起,三、四十萬就有間好似 小別墅嘅寮屋。」記者探村兩日,村內寮屋僭建嚴重,屋頂併屋頂密不透風,有裝修師傅在只容一人行過的窄路上燒焊,準備在屋與屋之間約百呎的隙縫,再搭建新 鐵皮寮,給三名說國語的女子住戶。村內另有前身是雞寮的兩層鐵寮屋,被劏成七間劏房,以每房二千五百元出租予村外客。寮屋氾濫,與俗稱「寮仔部」的寮屋管 制辦事處,近年放軟手腳,沒有落地巡區有關。本週一,本刊中午時分跟隨一隊屯門大興邨寮仔部巡邏,發現寮仔隊午飯完畢,約一點返回寮屋管制辦事處休息一個 半鐘,於下午兩時半才見一隊六人小隊開車到元朗唐人新村。全程寮仔隊只安坐在車內巡村,沒有人落地視察每間寮屋。村內牛叔用鐵皮圍牆遮掩的三間官地新寮 屋,完全沒被發現。寮仔隊「車巡」二十分鐘後,返回屯門辦公室。約四點,兩名隊員再到茶餐廳歎下午茶一小時,再折返辦公室準時五點等放工。

地政文化唔做唔錯

一名前寮仔部職員關先生說,寮仔隊工作散漫,全因地政總署由○二年分階段接管原屬房屋署的寮仔部後,員工升職無望,再加上地政管理文化差,令員工士氣大 損。「地政文化係有 鑊唔好做,有鑊唔好孭,總之一句,唔做唔錯。」關先生透露以北區寮仔部為例,房署管轄時有二十隊,每隊七人,由一名主任帶六名職工,巡查三至四條村。但自 ○六年統一撥歸地政總署後,銳減得八隊人,人手少,工作量大增,巡村工作變得馬虎。「以前一隊人巡三條村,而家一隊人巡六至八條村,最大問題係,地政規定 寮仔部每日要巡晒咁多條村,村口設有巡邏棒感應系統,寮仔隊變成保安員顧住打咭,每日一隊人揸住架車,走馬看花趕去咁多條村打咭,甩咗一條村無打咭要解 釋,仲邊有時間入村巡。」 關先生又說寮仔隊只有主任級人員有入屋權。昔日人多勢眾,一隊主任要回辦公室做文件工作,可彈性由第二隊的主任,同時帶領兩隊人巡邏兩隊負責的寮屋區。但 自地政管轄後,制度僵化,當主任下午要處理文件,餘下的隊員只能呆坐辦公室等放工。「主要係地政唔做嘢,即使唔夠人手拆屋,地政可以外判俾人做,早前爆咗 丁屋僭建咁嚴重,已經睇到局長林鄭月娥有幾掂啦!」根據地政總署資料,寮仔部○五年有四百三十三名職員(見表),自○六年全面撥歸地政管轄後,寮仔部人手 逐年減少至三百七十二人。清拆寮屋數目(有牌及無牌),由○五年七百五十四間下跌至今年六月不足二百間。地政總署發言人表示,寮仔部每週巡查寮屋區一次, 每隊有二至三人。本刊將九華徑舊村有已封寮屋被翻新出售個案轉交地政署,發言人回覆,指職員找不到該屋。 至於牛叔在元朗唐人新村把舊寮屋重建及翻新出售,地政總署表示會考慮撤銷該九間寮屋登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7

轉(wjmonk):價格投機的年代 豹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0d8f0100njqm.html

(這是wjmonk老師寫於2007年初的文章,一轉眼快4年過去了,至今讀來仍是很耐讀。市場的浮躁與短視是這個社會浮躁的一個縮影,賺快錢的衝動會讓很多「聰明人」去玩火,想投機的人會找出一切理由來投機,然後重複一幕幕從亢奮到崩潰的老路)
 
現在市場參與者非常浮躁,包括機構投資者,對股票的價格過於敏感,已經將企業內在價值的研究放在一邊,最多是利用EPS增長的噱頭和各種花裡胡哨的所謂成長預期來進行擊鼓傳花的遊戲。這與當年市場瘋狂追捧方正科技、清華同方、天津磁卡等等沒有本質的區別。其實我們淨下心來想想,清華同方的核磁檢驗項目、人工環境項目,帶來了什麼利潤呢?天津磁卡從事的行業當時看起來前途遠大,現在這個公司又是什麼狀態呢?


 
 價格投機每過一段時間,總會以不同的方式捲土重來,面貌好像每次都不一樣,實質卻是那麼的相像。 每一次,投機客們總會說些新鮮、無法準確看清楚、好像很有邏輯性的故事,好像每一次都是千載難逢的大機會,錯過了一生都會後悔。這種活劇每隔那麼5-10 年就會在世界不知道什麼地方重新開演。看看現在的有色金屬,多麼滑稽,連這種在網絡泡沫時期被新新人類認為應該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的東西,也能說出讓新新 新人類激動的渾身發抖的故事,真是可笑啊。人性是最難改變的東西,追漲殺跌的本質就在於肯定別人肯定的東西,否定別人否定的東西,觸手可及的利潤總是那麼的誘人,近在眼前的虧損是那麼令人厭惡,做一個市場趨勢的追隨者心理壓力是最小的,誰能抵禦這樣的誘_惑呢?

當然,如果你能每次都具有前瞻性的把握市場投機的潮流,估計也可以週期性的獲得利潤,但這些利潤更多是來自於對其他類似投資人的掠奪,或者說類似於食肉動物的取食方式,我不是特別喜歡。我還是喜歡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入能夠為社會提供持續、質優價廉的商品和服務的公司的股權,獲得合理的利潤,這種利潤是正常合理的,也是可持續的。在目前的市場上,符合這種標準的公司隨處可見,因為他們都不是這次投機活劇的主角。中國的全流通運動,為大小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一致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這是我們這些價值投資者夢寐以求的,中國價值投資的黃金年代已經到來。(註:事實上,理性投資的時代並沒有到來,現在的基金經理還遠不如2003-2004年那批基金經理,這些人已經赤裸裸的參與投機,現在基金的投機心態比普通散戶還要嚴重,而一些游資、私募更是樂於與部分上市公司勾結來演繹坐莊、操縱的遊戲
 
價值投資是要求高安全邊際 的,即要低價格。原因很簡單,世界是不確定的。我們的推測很有可能出現偏差。為了保證在預測出現偏差的時候還能獲得本金的安全甚至一定的利潤,就一定要合 適的價格買入。這樣,在出現一些小的不確定事件的時候,才不會驚慌失措,而這種小的不確定事件在長期投資中幾乎是必然發生的。
當股票市場整體上漲的時 候,雖然很多公司有明顯的瑕疵,應該給予更大的折扣,但是由於股票本身的商品屬性,在一段時間內,主要矛盾將集中在這些公司亮麗的一面。而忽視它的風險。 表現在股票價格上,就是持續上漲。這與熊市是對應的。在股票持續下跌的時候,公司的瑕疵會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狀況。當然,我們非常歡迎這种放大帶來的低價格 和安全邊際。
但是,作為價值投資者,討論公司本身的情況是更重要的事情,遠比價格本身重要,因為,只有搞清楚公司的基本狀況,才可能判斷出大概付出何種價格是比較合理的,下面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等待,買入並持有。
 
在股票上漲的過程中,討論 這些正在上漲的股票對應公司基本面上不好的東西,是在討論非主要矛盾問題,因為這種時候實際上是股票的商品屬性佔主導地位的問題,所以就會出現你提示的風 險與股票價格短時間內不相關的情況。這種時候,持有該股票的投資者往往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所以在這種時候提示公司經營方面的風險是一件費力而沒 有作用的事情。
當然,與此對應,在股票價格的低點討論公司的亮點也是一件同樣不會引起大家興趣的事情。但是,畢竟後者大家都沒有,至多是不感興趣,不會特別反感。但是在股票上漲的過程中討論公司的瑕疵,是注定不會被持有該股票的投資者認同的事情。畢竟,烏鴉嘴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在當與自身利益相衝突的時候,更是如此。良藥苦口利於病,但不順耳的話不招人喜歡幾乎是必然的事情,呵呵,這就是人性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07

存貨大增、現金銳減 告別暴利年代中國房企掙扎求生

2012-1-9  TWM

中國房地產業原本享有一段長期榮景,平均超過五成的毛利率帶來驚人暴利;不過隨著調控政策壓力加大,如今已 有房地產企業因負債比超過九成出現經營危機,本刊更發現上市房企普遍出現存貨大增、現金流入減少的情況,估 計未來一年,仍將是房地產業者經歷痛苦調整的轉型期。

撰文•周岐原

「我們最該反省之處,是……導致公司在面對房地產業嚴厲調控時十分被動。」「我們沒有預料到,調控的影響 是如此深遠。」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歲末年終之際,這兩句語氣謙卑的反省,出現在中國知名上市房地產商 綠城集團的官方網站上。二年前綠城才意氣風發搶下多筆上海「地王」,揚言要挑戰老大萬科集團地位,如今卻被 打回原形,可說是中國近二百家上市房企的代表。

綠城圈地負債吃緊   

凸顯產業困境中國目前在香港、深圳與上海上市的房地產公司,總數將近二百家,可說是典 型的中國奇蹟!在中國房市紅火發展之時,甚至還有上百家礦產開採、海鮮養殖、食醋生產、熱力發電、化工原料
、白酒釀造行業的上市公司,涉足房地產開發這塊肥肉,房地產的暴利有多大,可見一斑。

但是如今風雲變色,中國官方堅持打壓房價,房地產業成為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行業。當中國政府使出一連串強 力調控措施壓抑房市,房地產業者紛紛承受嚴重打擊,即使綠城是中國十大知名房企品牌,也難逃受傷慘重的命運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綠城要出事了」、「綠城聲請破產」等不利流言,迅速在市場散播,即使董事長宋衛平一 再透過各種管道澄清,但效果仍然不彰,原因就在於綠城負債吃緊,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逼得宋衛平只能擺出 哀兵姿態,把「求生存」當作一二年集團的工作目標。

綠城負債有多高?攤開財報,實際數字令人怵目驚心。去年綠城公布的半年報中清楚顯示,公司的淨資本負債率 高達一六三.二%!即使計算負債比,也高達九一.七%!其實負債比率過高,早就是綠城的老問題。○七年底,綠城的淨資本負債率還只有八八%,隔年開始,綠城展開瘋狂擴張拿地,淨資本負債率自此處於超過一○○%的 高水準。

從逾五成毛利到政府強力打房顯而易見,如此驚人的負債水準,在面對景氣下滑時,自然容易發生動盪。而風雨 飄搖的綠城,只是中國房地產業一個具體縮影。它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中國房地產企業不僅面臨餘屋庫存銷售減緩 的挑戰,還得應付政府持續緊縮融資管道等雙重考驗。
暴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負債壓力和交易冷清,對房地產業者而言,這個冬天真的不好過。 透過檢視財報中的存貨和現金流量變動,通常能看出企業的經營條件變化。為了了解房企在這一輪宏觀調控中受
到何種程度影響,本刊針對在香港、深圳與上海三個交易所掛牌的房企,分析其財務數據變化。結果發現,上市房
地產股普遍出現「存貨大增、現金持續流出」的現象!

分析這些企業自○八年以來的財報資料,可看出無論房地產業者選擇在A股或港股掛牌,尚未銷售完成的帳上存 貨,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以A股一二三家房企為例,全體業者的餘屋存貨金額,就從○八年第一季共三六六○億 人民幣,一路攀升到一一年第三季的一.一一兆人民幣,三年之間,存貨增幅竟然超過二倍!

在港股上市的七十餘家內地房產股,狀況也相去不遠。○八年中整體房企的存貨金額為三五七二億港幣,但是到 了去年年中,這個數字已經成長至一.一六兆港幣,存貨增加也達到二二六%之多。

帳上存貨越積越多,如果有相應的現金水位支撐,或許還不至於對營運造成風險,只可惜,中國房地產業者目前 沒有這個條件。數據顯示,近二百家上市房企股的當期現金流量,目前都呈現淨流出;雖然在一○年時,相關業者 的現金流入不少,但從去年中開始,房地產商現金逐漸流失。其中以A股房企於去年二度出現現金淨流出,最能凸 顯資金逐漸枯竭的窘境。也難怪A股的房地產類股指數,已經領先大盤跌回到○八年時的低點。

在中國,房地產業享有暴利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二○一一年住房綠皮書︾就曾披露,○九年時
,中國房地產業平均毛利率高達五五%!這是一項極為驚人的數字,對比之下,無論是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或是國內知名營建品牌遠雄,兩者當年合併毛利率都僅有四三%,比中國房企差了一大截。在坐擁暴利情況下,房企怎麼會面臨現金減少的問題?答案是:政府限制。一家房地產企業的例子,最能說明這個現況。

進入「冬天模式」    房企股普遍現象一一年九月初,一家中國房產股天譽置業在香港發行債券,由於集資金額只 有二億港幣,最初沒有引起太多注意。後來市場人士意外發現,天譽置業儘管有董事長抵押股權作為擔保,但是債 券的利率仍然高達二○%!連一家小地產商發債,都得開出二成利率才能借到錢,可見中國房企「銷售難融資更難」的困境,情況有多艱鉅。


暴利不再,過去的榮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存貨以及債務。面對這個景氣寒冬,中國地產商紛紛急於應變。例如中國房地產龍頭萬科集團總裁郁亮,一一年就曾經坦率地指出,一二年將是萬科的「過冬年」,在「冬季模式」之下,萬科將會更積極地加快賣房速度,以創造營運現金流為優先任務,獲利多寡則暫時成為次要考量。「既然無法判斷這個冬天有多長,現在就是現金為王!」郁亮直言,「上一次,金融海嘯讓中央放鬆了調控手段,這一次地產業不會再有這樣好運了。」這一輪劇烈調整過後,中國房地產業將會成為何種面貌?一位要求匿名的建商,在採訪時說出了他心中的遠景:「從○三年到○八年,各地房價都是一條很陡的線,一直上去,○九年之後又重來一次,但是今後我估計不會了,大家(業者)會比較理性。(房價)漲的可能性還有,但是會比較緩,大家也不會那麼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6

60年代巴菲特的零售行業投資平台:多元零售公司(DRC) Rick

http://www.ltkdj.com/news/DSPD/2012/916/1291623504353A4J74HEBI4CK7IC5I2.html
至此,在60年代,我們可以查到的巴菲特的控制類投資有:

(1)       Sanborn map – 持有23%

(2)       Dempster Mill – 持有73%

(3)       Hochschild Kohn Department stores  (HK百貨公司)- 持有100%

(4)       Berkshire Hathaway (BRK)

(5)       Diversified Retailing Company (DRC) – 持有80%

(6)       Associated cotton shops (其母公司為associated retail stores,聯合連鎖零售店)

(7)       1967年-National Indemnity 及其關聯公司National Fire & Marine

(8)       1969年 - Illinois National Bank

 

(以下信息源自滾雪球)

根據《滾雪球》一書的記載,DRC(多元零售公司)是巴菲特於1966年1月30日成立的一家投資公司,目的就是為了收購零售領域的公司。巴菲特(通過巴菲特合夥基金)佔80%的股份,芒格佔10%的股份,他們的朋友Gottesman 佔10%。DRC成立之後,收購的第一個公司就是位於巴爾的摩的HK百貨公司。

 

巴菲特在年報裡提到收購了HK百貨公司100%的股份,但未提到是以DRC為收購平台進行的收購。之後不久,DRC又收購了聯合連鎖零售店。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擁有收購HK百貨公司的現金是來源於貸款。

 

在巴菲特收購HK百貨之後,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是原來的股東)要在郊區開兩個新的購物中心,他們想抓住人口向郊區遷移的機會。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對兩個店的選址並不滿意,他表達了異議,但是他的意見並未被採納。(巴菲特100%控制著這個公司,但是並未阻止公司的開店計劃,有些不可思議。書中說巴菲特不願意和別人發生正面的衝突,也擔心讓別人失望,不知這能否解釋得通?還是巴菲特受幾年前Dempster事件的影響?)

 

之後,位於巴爾的摩市中心的百貨商店也出現了問題: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本開支。巴爾的摩的市中心有四家百貨商店,HK只是其中一家。如果某一家裝了電梯,其它的3家百貨店必須得跟著裝;如果某家更新了櫥窗或者安裝了新的收銀系統,其他的3家也得跟上。

 

投資HK百貨公司幾年之後,巴菲特終於明白:零售行業重要是銷售能力(merchandising), 而不是融資能力(finance)。 他開始發現零售行業和餐飲行業很像: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當你做好了以後,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提供更低的價格或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芒格後來回憶說,他們當時受格雷厄姆的影響太深,以為只要安全邊際足夠,其他的都不是問題。他們在收購時沒有考慮到百貨公司之間激烈的競爭,沒有考慮百貨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否可以持續。這從巴菲特當時對收購的兩個零售公司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來:

HK百貨公司:用三流的價格買了一個二流的公司,

聯合連鎖零售店:用四流的價格買了一個三流的公司

 

聯合連鎖零售店擁有80個店,4400萬的銷售額,主要銷售打折的女裝,主要的客戶是城市裡的中低收入者。

 

滾雪球裡提到巴菲特認為HK百貨公司的管理是較差的(只是市中心的百貨店位置很好),而聯合連鎖零售店的管理要好一些,但是其股東(同時也是CEO)在將公司賣給巴菲特之後並不想繼續管理公司,後者在巴菲特的要求下管理了公司一段時間。

 

多元零售公司後來又收購了藍帶印花公司16%的股份。同時多元零售公司也從事再保險業務,我們猜測是收購而來。(按: 是公開資場買回來,滾雪球入面有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62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3.html

80年代初香港樓市達到頂峰,之後掉頭向下。樓市的波動讓很多經營不審慎的銀行破產或陷入困境。

80年代香港多家銀行倒閉了或者被政府接管了,原因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無外乎銀行管理層監守自盜,管理鬆懈或者激進擴張。一切的一切在於管理層。

 

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1)謝利源金鋪的倒閉(1982年)

謝利源金鋪創辦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黃金價格大幅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推出之後大受香港市民的歡迎,業內人士估計謝利源金鋪借此吸收資金2000多萬元。

 

但是謝利源金鋪推出的這種紙黃金,並沒有按客戶的需求去市場上買賣黃金,也無大量的黃金儲備。1982年8月,國際金價大幅上升,每兩黃金上漲近1500元。謝利源金鋪被迫在市場上補倉,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只好在9月6日倒閉。

 

(2)恆隆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3年)

謝利源金鋪倒閉之後,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恆隆銀行關係密切,部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恆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遭到拒絕。一時間有關該銀行發生支付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觸發了恆隆銀行的擠兌風潮。兩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幸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恆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然而問題卻未平息。2個月之後(1982年11月),大來財務公司因為欠多家銀行共計6.5億港幣無法償還,而被迫清盤。而恆隆的兩名董事也是大來的董事,因此恆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之後市場上多家活躍的財務公司相繼倒閉,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到了1983年9月,恆隆銀行的一張支票遭到了渣打銀行的拒付。香港政府為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動用外匯基金全面接管了恆隆銀行。

 

恆隆銀行創辦於193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華資銀行,與恆隆地產(陳啟宗)沒有關係。1976年,菲律賓福建僑商莊榮坤、莊清泉收購恆隆銀行80%的股權。恆隆銀行在70年代發展過快,在80年代初的地產大潮中投機過度,到1983年時已經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香港政府接管恆隆銀行之後,才發現銀行虧損高達3.36億元。其中,高達2.66億元的款項被公司董事以及關聯機構在極少抵押的情況下被一筆筆的借走。銀行被接管的導火索,是大來財務欠恆隆銀行的一筆高達8億元的債務被發現,之後,一向支持恆隆銀行的渣打銀行放棄繼續支持而使問題暴露。香港政府為挽救恆隆銀行,通過外匯基金向恆隆注入3億元。

 

(可見銀行的管理是多麼的重要!恆隆銀行的大股東莊清泉不僅收購了恆隆銀行,還收購了海外信託銀行大量的股份。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亦因倒閉而被政府接管。不知道是莊運氣不好,還是他自身就有問題?)

1983年9月,港府接管恆隆銀行。然後對其進行整頓

1987年9月,恆隆銀行取得被接管以來的首次盈利,並收回壞賬4億元

1989年9月,港府以6億港幣的價格將恆隆銀行賣給香港國浩集團

1990年6月,國浩將恆隆銀行併入旗下的道亨銀行,恆隆銀行結束了其55年的經營歷史

 

國浩集團是馬來西亞豐隆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1982年,國浩集團收購香港道亨銀行,1983年道亨銀行在香港上市。

1989年,國浩集團收購恆隆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1993年,國浩集團收購海外信託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2001年,新加坡發展銀行(後稱星展銀行)以432億港元的代價收購道亨銀行,並將道亨私有化。2003年,星展銀行將道亨銀行、海外信託銀行以及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一起合併成星展銀行(香港)。星展銀行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據傳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陸居民和馬來西亞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銀行。星展銀行最大的股東是淡馬錫控股。

 

豐隆集團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排名,豐隆集團的主席郭令明財富28億美元,新加坡的首富。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豐隆集團創始人郭芳楓的長子。郭芳楓191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莊戶人家,14歲那年抱著一卷草蓆到新加坡謀生,白天在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與三個弟兄一起開辦了名為「豐隆」的小店,半個世紀後,豐隆成為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目前國浩集團持有東亞銀行15%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東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西班牙CaixaBank,持有17%的股權。雖然西班牙深受歐債危機的影響,CaixaBank雖然受到衝擊,但是經營情況還不錯,2012年標普對西班牙100家銀行做了綜合測評,Caixa Bank位居榜首。

 

 

(3)海外信託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5年)

海外信託銀行創辦於1956年,創始人張明添(1918-1982),祖籍福建同安,是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被其朋友葉樁齡所設計,陷入「支票輪」,導致銀行虧空高達5億港元。

 

葉樁齡創辦多米尼加財務公司,為港人提供移民服務。1981年9月開始,葉多次將不能兌現的支票貼現給海外信託,由於支票過戶所產生的時間差,使它能以第二張支票貼現所得的款項存入賬戶,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兌現。葉同時在時間差內運用這些款項從事投機活動(不知道是否可以看成是浮存金啊?呵呵)。

 

但是由於葉投機失敗,產生虧損,需要更多資金彌補虧空。所以「支票輪」越滾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潰時,海外信託銀行手上不能兌現的支票總額高達6680萬美元(張明添在1982年2月突然辭世,不知是不是時間上的巧合?)

 

海托銀行於1982年3月知道葉樁齡不能還債,但害怕引起審計師和政府的關注,銀行主席黃長贊與葉樁齡一起做假賬掩飾銀行的虧損。此事一直被掩蓋3年有餘。

 

1982年起,大來財務、恆隆銀行以及嘉年地產等與海外信託銀行有密切關係的公司相繼破產或被接管,海托銀行的困難迅速表明化,被迫大舉出售資產。1984年11月,海托將收購僅兩年的華人銀行出售,並計劃再出售香港工商銀行。

 

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佈,海外信託銀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之後,港府宣佈接管海托銀行。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由於利息及匯率的變動,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香港政府接管海托之後,共動用40億元的外匯基金使其得以繼續運作。海托共計查出虧損高達31億元(看來海托銀行的虧損不僅限於支票輪事件)。港府苦心經營8年之後,將海托銀行以44.57億元的價格賣給國浩集團。

 

海托附屬的香港工商銀行也隨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1987年8月,大新銀行以5.3億的價格收購了工商銀行,並易名為大新金融集團,取代了工商銀行的上市地位。

 

(4)新鴻基銀行

新鴻基銀行的前身是新鴻基財務,由新鴻基證券的馮景禧創辦。新鴻基銀行在地產最高峰斥資3億元(相當於權益的70%)購買總行大廈。隨著8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的崩潰和銀行業危機的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面臨資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雙重困難。

 

1983年10月,為了避免被清盤的命運,馮景禧被迫同意出讓控股權(51%)給法國百利達集團和美國美林證券集團。1985年5月,中東的阿拉伯銀行以3.6億元收購新鴻基銀行75%的股權。之後,新鴻基銀行易名為港基銀行。

 

(5)嘉華銀行

嘉華銀行是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創始人林子豐,該銀行業務經營一直較為穩健。但是1971年林子豐逝世後,其後人無心經營。1975年,嘉華銀行的控股權被新加坡僑商劉燦松家族取得。之後,嘉華銀行快速擴張,並於1980年在香港上市。

 

嘉華銀行的客戶一直以東南亞的華僑為主,香港同業對其瞭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1983年恆隆銀行被接管時,嘉華銀行的存款也受到影響。1985年,海托銀行被接管時,市場鑑於其與海托銀行關係密切,盛傳嘉華已經陷入財務危機之中。(1984年底,嘉華銀行的股東權益為5.3億元,而其累計的壞賬高達5.4億元,實際上嘉華銀行已經破產)。

 

1985年,嘉華銀行為擺脫困境,開始與有關財團洽談增值入股事宜。1986年,中信向嘉華注資3.5億元(2億元為普通股,1.5億為可轉換優先股),取得嘉華銀行91.6%的股權。銀行改名中信嘉華。

 

值得一提的是,嘉華銀行財務危機表面化之後,劉燦松兄弟潛逃離港。後分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被捕,兩人嫌涉詐騙7.7億款項。1988年1月,劉氏兄弟棄保潛逃(放棄保釋金潛逃),匿居台灣。

 

(6)永安銀行

永安銀行是香港著名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創辦的老牌本地銀行。數十年來,經營作風保守,在香港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志匡從銀行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底,永安銀行因不能收回貸給該行董事和高管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恆生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權。在恆生的經營下,永安銀行迅速扭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7)康年銀行

康年銀行是香港的一家老牌的小銀行。1986年,因貸給船務公司一筆高達1.6億元的貸款無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賬致使康年銀行出現危機。之後,港府接管康年銀行,並促成第一太平集團收購康年銀行,並改名第一太平銀行。

 

(8)友聯銀行

海托銀行出事以後,友聯銀行亦深受市場不利傳聞影響,存款大量流失,導致流動資金嚴重短缺。1985年9月,該行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溫仁才稱病離港赴美。其後,又有6名董事辭職,知識該行群龍無首。1986年,港府宣佈接管友聯銀行,並委託給怡富管理。之後,招商局收購友聯銀行61.3%的股份(通過旗下一合資公司新思想)。

 

2000年4月19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招商局達成協議,工行以18.05億港元收購招商局持有的2.39億友聯銀行股份,約佔53%。8月21日,友聯銀行易名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將工銀亞洲私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8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年代!—中國銀行股投資邏輯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4yd.html

1、長期而言,銀行業是眾多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生存能力最強的行業之一。美國很多銀行歷史都超過10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歷史長達147年,如果不是中國近現代激烈更替,中國銀行的歷史已長達107年。而100年間,很多行業都已經交替更換,1896年第一次編制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成份股,只有一隻仍在指數中。香港恆生指數幾十年期間,只有極少數公司能長期停留在成份股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公用事業,製造業只有一家公司長期存在。銀行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它承擔了貨幣創造、信用和交易媒介、提供服務等眾多重要職能,甚至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每一次銀行危機,最終都必然由政府出面出資,解決危機。用全體社會的資金來為銀行買單。次貸危機是如此,香港歷次銀行業危機也都是如此。這是其它行業所不具備的特徵。

 

2、長期而言,一個健康向上的經濟體中,優質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應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甚至持續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如果銀行業在該國又處於行政監管下的市場壟斷競爭,那麼這個回報率會更高很多。如果是管制較弱的較充分市場競爭下,優秀的銀行企業平均回報率仍然會遠遠大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以管制嚴格的壟斷競爭格局下的中國銀行業來說,2007年-2012年的平均上市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分別為:24.53%、24.19%、19.35%、20.69%、21.35%。2012年前三季度來看,全年維持超過20%的回報率沒有任何問題。而期間的經濟波動非常劇烈,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股的回報率從最高接近16%,到最低不足9%,出現了劇烈波動。以美國來看,其市值前20名的大銀行平均資本回報率在經濟繁榮週期中(90年代-2007年)遠遠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例如危機受損最慘烈的花旗銀行,1992-2006年間15年的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高達25%!2008年花旗的稅前資本回報率暴跌至-37%,但隨後又開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8.2%,向美國銀行業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靠攏。

 

3、考慮到銀行的壟斷性,各國都試圖引入競爭。例如利率市場化、跨區域的限制、多元化的限制等等。中國目前也是如此,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中國高度集中且事實壟斷競爭的銀行,成為凌駕於實體經濟的「吸血者」。這樣的話,一方面銀行獲得了超出社會平均回報的利潤,一方面也承擔了社會幾乎大部分的風險。長期而言,銀行業遠遠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率的情況必然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最終反噬銀行業。但是可悲的是,放鬆管制和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將銀行業轉變為風險偏好者。例如巴塞爾協議之後,銀行受制於表內業務的資本高損耗,而不斷地介入表外業務,致使表外資產規模日益龐大,甚至比表內資產大十倍的地步。最終,表外業務的膨脹和失去監管,導致次級貸款的多米諾骨牌倒塌。又如利率市場化後,必然驅趕銀行業進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貸款和其他業務領域。因此,銀行業的悲哀,正如老巴所言:銀行業是一個好行業,不過總是週而復始的群體性做傻事。而銀行的對風險的追逐,往往和經濟週期重疊:高景氣階段容易衝動放鬆風險控制,經濟谷底卻格外審慎,導致銀行的業績出現超出經濟週期的劇烈波動。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逐步放鬆監管和引入競爭(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後,中國銀行業會逐步開始追逐高風險高收益業務,例如小微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信託(隱蔽風險,少資本損耗)等等。

 

4、本輪經濟週期下的風險暴露遠不會像市場普遍猜測那麼嚴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銀行業的引入競爭才剛開始,過去大的國有及股份制銀行仍然囤積在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國企,業務相對簡單,沒有國外銀行複雜的業務體系和表外業務。第二是監管方發現問題較早,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也就是在地方貸款膨脹後一兩年時間就由銀監會提出了重點通報,隨後嚴格控制壓縮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比例。房地產等其他行業貸款風險問題也是發現和警示較早。第三是經濟儘管下滑,但幅度不是失控的,1-2個點的年度GDP增速下滑不會帶來致命的不良貸款膨脹。從三季度來看,國有大行普遍較好,沿海比較集中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相對差一些。招商銀行可能由於股東方很多都是航運業,而航運業的回報率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可能對資產質量有一定影響。另外招行的經營區域還是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個經濟區,受經濟影響相對較大。當然,銀行的風險暴露通常會滯後經濟週期,因此還沒有到最終對此次經濟週期下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暴露程度做定案的時候。

 

5、利率市場化和放鬆監管(包括准入條件調整、城商行的上市等),加上不良風險的滯後暴露,未來可能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水平會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為什麼股市不願意給與銀行更高溢價的原因之一。由於目前市場機構已經逐步淪為邊緣角色,散戶重新成為市場主力,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散戶之間的博弈取而代之。缺乏理性投資觀念的中國散戶,歷來都是賭博心理較重的群體。從浙江世寶的劇烈波動可以看到中國目前股市現狀的一個縮影。這種投機成風的市場下,市值規模很大的銀行股自然就受到市場冷落。

 

6、過往數年,關於銀行股的爭論不斷,其實並未改變一個事實:銀行的基本面變化遠遠比股價變化更平緩。銀行股的低迷,除了自身基本面原因外,背後原因很多,包括:2006-07年藍籌股投機狂潮的還債(太多機構散戶為漫漫熊途而傷心悲觀)、大小非股東在全流通下與散戶的博弈加劇、國家倡導的經濟轉型為各路資金投機追逐概念創造了條件、散戶為交易主體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機構投資者並不比中國散戶更有穩定性,甚至投機之風更盛)等等。

 

7、對於風險而言,每天都在報紙上能看到的風險,不會是致命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未被市場普遍認知的,即黑天鵝事件。已經發生的,特別是最近發生的風險,往往也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風險往往是此前極少,甚至從未發生過的。中國銀行業有自身的風險,但不會像市場一直普遍共識的那樣巨大。我甚至懷疑,當利率逐步市場化後,中國銀行的風險才會在隨後的經濟波動中真正暴露。

 

8、此前多年,市場所普遍認知的很多關於銀行業、銀行股的看法都是選擇性的失明。例如:一方面認為銀行手續費等費用收取是不合理的(政府甚至也出台相關法規,這是多麼可笑的做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一直將銀行視為某種意義上的政府機構了!就如同取消節假日高速路收費一樣,誰給了政府權力去用法規剝奪一家公眾上市公司利潤?)一方面又認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較低,不如國外銀行「先進」(用過外資銀行的客戶應該知道中國銀行的費用收取並不高)。一方面認為銀行不應該佔有中國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接近50%(忽視了中國上市公司總利潤佔全部中國企業的比例問題),一方面又對銀行股佔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不到30%視而不見(2007年正好反過來,這是個反應市場情緒的鮮明對比)。一方面認為銀行的資產風險很大,另一方面又認同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創業板、中小板的普遍高估值)。一方面看空整體中國經濟和大型傳統企業,一方面又認為轉型的企業將會普遍獲得高增長。

 

9、如果一個行業歷史證明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且長期健康向上經濟體下整體長期回報率高於社會甚至上市公司整體回報率。當假設中國未來銀行業資本回報率長期回落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下時,當市場僅願意為全部銀行企業(不分優劣,即如同2010年為創業板整體支付全部高估值一樣)支付接近甚至不到1倍淨資產價格時,我幾乎可以確定,長期而言,現價投資銀行股平均的股市回報率不會低於上證指數平均水平,且可以獲得較多的派息。回報率也基本可以確定:年均復合收益率不會低於10%,實際上應該介於10%-20%之間,因為還包括有派息及派息再買入帶來的復合回報。這還未考慮經濟如果出現新的景氣週期與股市迭加導致的「投機溢價」。有人又會說:哈,我會選擇在熊市中持有弱週期性的防禦行業,例如醫藥、食品飲料等必需消費行業,經濟向好時,我轉而投資行業上游的原材料行業,隨後轉為復甦週期性受益的化工、機械等,最後才會選擇經濟週期末端受益的銀行股等。嗯,我的回答是真心佩服,如果能做到的話。可惜我這種比較遲緩笨拙的人,是無法領略這種駕馭經濟和股市週期的境界的。還有一種,類似公募、私募與上市公司(甚至各類老鼠倉)緊密結合的方式,在國內也是比較盛行。但這些都不是我等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

 

10、銀行股的過去三年持續低迷,讓很多投資者「反思」,但這不過是人的本性而已(跌悲漲喜)。市場有效論已經無數次被證明是嚴重錯誤的理論,但總會有那麼多人信奉它。當然,市場並不總是失效,相反,很長時間內市場可能都是有效的。如果市場有效,那麼2003年中國石油就不應該定價2元港幣,4年後國內定價50元人民幣了。市場在投資者情緒穩定時,是容易達到相對有效率的。但在悲觀和樂觀、恐懼和貪婪的情緒驅使下,總是容易在某些時刻偏離正常軌道。

 

11、銀行股投資最大風險在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向下,如果此種情況發生,那麼中國上市公司整體資本回報率將逐年下滑,企業虧損面加大,銀行承受絕大部分經濟下滑的壓力。屆時銀行股可能淪為日本類似的局面,投資銀行股將遭遇長期慘淡的回報。不過,我是個樂觀者......

 

12、小牛同學已經進入「執怮敏感期」,即將進入「秩序完美期」.....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後,發現現在的小孩成長似乎越來越複雜,不知道是專家把事情研究複雜了,還是孩子的成長真的就這麼複雜?不過當小牛同學某天瘋狂糾結於公園路燈編號缺失了一個「1023」號後,我覺得還是專家說得對,在小牛同學眼裡,一個連續編號的數字中突然發現有缺失導致不連續,這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後面還有:「詛咒敏感期」、「交際敏感期」.....覺得有些「天旋地轉」的感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69

陳可辛:企業家為他們經歷的年代而激動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26/3NMDQyXzY3Mjg3NQ.html

《中國合夥人》講的是大陸草根的創業故事,你對這個階層其實並不瞭解,劇本究竟在什麼地方打動了你?

陳可辛:我一直在尋找機會拍一個中國過去這幾十年的企業家的故事,而且要拍得比較好看,但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找不到故事,找不到能變為電影的戲劇性的東西。畢竟商界的事兒對普通觀眾來講太複雜了,上市、商戰是老百姓看不懂的。韓三平來得正是時候。

除了想拍企業家,我更想拍這幾十年(的歷史),過去的二三十年是中國最有趣的時候,很多事物都是從無到有,以後再怎麼變化也不會比這二三十年有趣。我的電影一向都會反映一個時間跨度,以前人說沒有發展十年的故事拍不了電影。有跨度可以寫物是人非,可以寫出時代感和懷舊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能寫成長。成長意味著改變,事物的發展往往會改變人的初衷和個性,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我們回不去了。這也是我拍戲最喜歡的東西,這部戲充滿了這種東西。雖然我沒有在北京生活過,但成長的情懷在哪裡都一樣。

我在美國工作過,對美國有愛有恨,劇本講的是一個為去美國的人教英語的故事,充滿喜感,這就非常吸引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這來自於個人的經歷、基因等等。我生長在華僑家庭,我這一輩往上兩三代人都去了遠方,我後來是一個香港人,香港不是一個讓人有家的感覺的地方,我們本來就是走來走去的,漂泊感是我與生俱來的,所以劇本裡呈現的漂泊感我很容易感受到。

從《雙城故事》到《風塵三俠》,最後到《投名狀》,我一路都只拍與男人之間的情義有關的故事。男人的情義總是通過幫會義氣、江湖俠客的方式來體現,但這其實只與小部分人有關,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男人間的情義很多時候其實跟女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分別,有很多男人的情義其實不是那麼陽剛的。朋友之間有時也鬧矛盾,但不是誰在其中耍陰謀,只是大家的立場不同而已,尤其是朋友在一起創業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矛盾,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次我真的想寫朋友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爾虞我詐,有時只是好人做了壞事,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情義是永遠都還在的。

你的編劇林愛華說過,你骨子裡是一個悲觀主義的人,但這部片子的結局與你大多數作品都不太一樣,比較快樂、光明,為什麼?

陳可辛:觀眾還是喜歡選擇快樂結局的,導演不能完全說是被動的,但主動跟被動之間總是存在妥協,有點糾結,永遠都是這樣。導演沒有個人的追求拍不好電影,但你也得明白觀眾追求什麼,觀眾一定是喜歡feel-good movie(令人愉悅的電影),很舒服,很開心,這在美國已經被證明了幾十年。現實生活可能並不是那麼溫暖,feel-good movie純粹是程式化的,但是呈現的要自然,故事裡沒有很大的陰暗面觀眾是不會相信的,你自己也不會相信。所以我覺得好的商業電影應該是兩面都具備,應該給觀眾他希望得到的一種心理治療,但要是這個治療過程沒有經過非常多的困難,甚至是一些難以面對的陰暗面,觀眾就會覺得假,覺得你根本是騙我的。人一定要認自己的缺點,否則就很假,假就沒有說服力。但是你在承認自己的缺點之後還能創造一個好的結局,觀眾就會買賬。觀眾會想,我自己也有缺點,我的缺點跟主角的缺點很像,他有好的結局,我也會有好的結局。為什麼主旋律電影都不成功,因為它從頭到尾都講好的方面。要達到主旋律希望達到的效果,必須不能用主旋律的方法去拍。

這個片名似乎不是很吸引人。

陳可辛:最早片名就叫「中國合夥人」,這個名字有一個商業的概念,而且還帶點諷刺,很多名詞在前面加「中國」兩個字就很諷刺,讓人感覺你在強調中國特色。永遠說中國特色,好像中國總是能找到很多藉口,很多事情做錯了也沒關係。網上很多人跟我說,這個戲題材很好,就是名字不好。因為在中國,「中國」兩個字意味著主旋律。我之所以把它叫「中國合夥人」,本來的意思是「拆夥人」,等於是說中國人其實是非常難合夥的,朋友之間更難合夥,因為我們是理性跟感性分不清楚的。所以這個片名本身有一個反諷的意思。

這畢竟是我(在內地)做的第一部現實題材電影。我也一路擔心,提醒自己不能太主觀,因為我畢竟不是本地人,所以我就必須得多聽一點意見。其實我們原來琢磨的名字裡面我最喜歡「中國先生」,我覺得大氣。「先生」就是老師。海外的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會明白「中國先生」的含義是什麼,這等於說中國受尊重了,中國像是先生了。這個戲英文名字就叫「American dream in China」。做美國夢不是崇拜美國,美國夢不是屬於美國的,在哪裡都可以做,它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有公平致富的機會。恰恰是這幾十年來,美國人已經做不了美國夢了,因為美國飽和了,它的社會已經定下來了,這反倒給了發展中國家做美國夢的機會,現在每天都做成美國夢的地方是中國。

以前中國人太把近代100多年的國運當包袱了,很多時候人家未必歧視我們,但是我們都特別敏感,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弱,人家都在歧視我們。「中國先生」希望讓中國人找到點抬起頭來的感覺。

但之前已經有人登記了這個電影名字,而且人家已經拍完了戲,我們宣傳時也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後來才發現名字重了,所以必須得改回別的名字。想了一大堆名字,再想就沒完沒了了,最後就用回了先前的名字。

但是這個故事裡的美國還是顯得充滿歧視,並不像現在企業家理解的美國,他們普遍會認為美國是一個相對講規則的國家。

陳可辛:戲裡面有一些對白因為片長原因剪了,那些對白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中國人永遠覺得被歧視,其實歧視很多時候不是針對中國人的,美國人就是財大氣粗,中國人的文化習慣剛剛完全相反。

我剛才沒講到,其中一個使得我最想拍這個戲的原因是徐小平的劇本使我產生同感。比如,他講到了簽證的事。要到美國去,我們面對的第一個美國人就是簽證官。我也曾經早上5點去簽證,我去簽證的時候也知道那天是我最重要的一天,好像我一輩子的命運就在簽證官手上。中國人簽證失敗率是最高的,因為我們是最沒有自信的民族。100多年來的歷史使得我們沒有自信,而且父母從小會教我們中國人要講中庸之道,什麼都要讓,我們的自信從小就被壓了下來。中國人以前把自己的小孩叫犬子,把妻子叫賤內,跟美國人完全相反。徐小平辦過簽證諮詢班,這是最牛的,他教你怎樣面對簽證官,教你怎樣才能有自信,他根本就是向中國人教美國的價值觀。當一個從文化到政治封閉了那麼多年的國家在80年代突然開放了,應該怎樣面對世界?簽證官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去美國,徐小平教你的回答是:因為在美國讀書環境最好,去了美國就不回來了,美國工資比中國高。後來我為什麼要回來?按徐小平的話說,因為未來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當然我學完了要回中國來賺錢。

中國企業家現在講的話,其實都是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加上了美國的價值觀,這其實是中國現在成功的王道。

按你的這個說法,以前好像沒有這樣的類型片。在這種情況下,你對目標受眾的定位是什麼?

陳可辛:以前真沒有這個類型,所以我們在營銷和發行上是非常困難的。觀眾習慣了你給他一個類型片,這樣他可以比較,知道你想講什麼,他是否感興趣。但是,你看了這部片子後會覺得它是有類型的,這就是懷舊,情感的東西誰看都會感動。

因為它不夠類型化,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場試映,也做了很多問卷調查,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這部片子老闆也是我,導演也是我,我做試映和問卷調查不是為了對付人,而是想得到對這部片子比較真實的意見反饋。我們試映了四場,都不是找業內人士來看,而是找不認識的、真正喜歡看電影的、一個月起碼看兩部以上電影的觀眾。這四個廳坐的是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有75前的,我們覺得應該是最核心的觀眾,有75到80的,有80到85的,還有一場是85後的。四場我都進去看了,其實反應是沒有分別的。我們發現觀眾把這部片子當喜劇去看。它確實是喜劇,但不是《泰囧》那樣的喜劇。不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他們看完後,填的調查問卷顯示,89%的人都是非常喜歡的,感覺普通與不喜歡的只有2%-3%,這就讓我們吃下了定心丸。

有商界人士看過這部片子嗎?他們的反饋是什麼?他們跟你的視角有什麼不一樣嗎?

陳可辛:很多商界人士看過,他們都特別激動。當然他們不只是因為這部片子寫的是商業而激動,他們也為自己經歷的年代而激動,這就是他們的年代。他們的視角也沒有什麼不一樣,說到底是因為情懷沒有什麼不一樣,大家都是人。看到初戀,看到朋友打架都能喚起當年的回憶。最震撼我的是一位在試映場裡看片的女士,她也是一個創業者,也去過美國,回來後也是跟好朋友合夥開公司。她沒有講太多自己的故事,但她哭了,她說這個戲多好,他們(幾個合夥人)還能做朋友,我連朋友都沒有了,我很想打個電話給以前合夥開公司的好朋友。

從你內心來講,作為一個香港人來講解讀中國內地的商業生態是否必然存在隔膜?

陳可辛:我沒有完全拍商業世界,我只是借了一個商業世界的背景拍友情、拍成長。我不敢肯定,我真的是要拍特別專業的商業世界的話,觀眾會看得懂嗎?如果我自己都看不懂,就別說觀眾能看得懂還是看不懂了。觀眾看拍與企業家有關的電影,也是為了看他這個人,還是一個傳記片,而不是看他怎樣去收購公司。別人拍美國總統也不是拍政治,而是拍傳記。

【延伸閱讀】亞布力論壇上陳可辛與企業家的對談

場景鏡頭

成冬青與王陽在新夢想賺到了第一筆錢,成冬青將錢分了一半給王陽。王陽拿著錢,嘴裡大喊著:「有錢囉。」一興起,將錢撒向天上,那個簡陋的辦公間裡滿是鈔票在飛舞。

馮侖:中國人即使是突然有錢,表達的方式也挺含蓄的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描述他第一次掙了一筆錢的時候。那時候日子很窮,突然掙了一筆錢,他跟太太在家裡把門上了槓子頂住,兩個人坐在床上數錢。數了一晚上,那時候錢不是一百一百的,都是十塊的,他跟老婆兩個人數,老怕數錯。他跟我說,那個時候真快樂。

陳可辛:存在文化差異,但這確實是一個很有用的鏡頭

我出身也不怎麼富裕,但畢竟在香港,不至於完全沒錢,所以很難理解他們怎麼會扔錢。劇本就這麼寫了。年輕人都說:我幹過這種事。結果也拍了。預告片裡剪了一個鏡頭進去,給中影看的時候,對方說這個很好,再加兩秒,這個鏡頭肯定是最能賣的一個鏡頭。所以,確實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