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 研究報告—— 依然在路上 毛老闆

http://xueqiu.com/7207662042/27876562
投資建議:買入,中低倉位持有,2013年目標價位1350美金(2月24日收盤:1212美金)

投資邏輯:


Ø  行業仍在快速發展中,全球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還遠未結束。

Ø  搜索作為互聯網基礎功能,相應廣告業務未來2年有望保持15%以上的穩定增長。

Ø  YouTube的營收增長超過50%,Google Play的營收增長也很快,為營收帶來新的變量。

Ø  Android系統的全球份額將進一步擴張,從而保證Google在移動端的控制力和產品推廣能力。

Ø  Google 眼鏡、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新技術進展良好,預計在1-2年內將繼續為Google帶來估值想像空間。

Ø  管理層穩定,公司有優秀的文化和技術基因,戰略規劃和執行能力曾被多次驗證(Android,收購YouTube等)。

Ø  中短期來看,美國和歐洲經濟的復甦對谷歌廣告營收是利好。

Ø  2014年出售摩托羅拉後,每年可以減少10億美元的運營虧損(根據2013年財報),同時2014年將計入一筆一次性收益。



一、     業務分析

Google目前的核心業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搜索及廣告業務,移動端Android相關業務,以及YouTube視頻、地圖、Chrome等應用業務。 2013年,Google實現運營收入598.25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實現淨利潤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20.3%。 其中,搜索和廣告業務(包括YouTube廣告)貢獻了超過90%的營收。

同時,Google一直在可穿戴設備、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生物科技、太陽能等前沿科技領域進行大幅投入和併購,將來Google可能不再是一家單純的互聯網公司,而是全球科技領域的一家巨型的綜合體。

1.       搜索及廣告業務

Ø  Google搜索業務目前佔有全球搜索市場65%以上的份額,其中移動搜索佔有90%以上份額。基於領先的搜索佔有率,Google在2013年廣告業務收入達到505.8億美元。據估算其全球在線廣告市場份額達33%,移動廣告市場更是獲得了將近56%的份額(以上數據來自ComScore等多家研究機構)。

Ø  2013年,Google去除流量成本後的廣告營收為38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較前兩年有所放緩。搜索的兩個主要指標:付費點擊總數量(PaidClicks)同比增長31%,增速明顯加快,但平均點擊價格(CPC)下降11%。點擊成本下降的原因包括谷歌對產品特性的調整,以及移動端搜索量上升等(目前移動端CPC價格較低,拖累整體點擊成本)。相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移動端CPC會逐漸止跌回升。
查看原图
Ø  除去搜索廣告業務,Google旗下的視頻網站YouTube的廣告營收增長是一大亮點。2013年6月YouTube宣佈其移動設備上的廣告銷售額在6個月內增長了兩倍。多家研究機構估計,2013年YouTube的總營收約為50億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到2020年預計突破200億美元。

業務展望:

1)        全球範圍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還遠未結束,搜索作為基礎功能,有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長率。

2)        隨著移動端廣告模式的成熟,Google移動端廣告的平均點擊價格CPC有望得到提升,從而帶動營收增長。

3)        隨著全球範圍內帶寬和移動4G的普及,YouTube的廣告營收有望保持爆髮式增長。

2.       移動端Android業務

Ø  根據IDC在2013年8月發佈的報告,Android系統目前在全球智能機市場份額達到79.3%,IOS系統約為13.2%。 Google在Android上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採用開源免費的模式,隨著全球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預計Android的市場份額會繼續擴大,並愈加穩固。

Ø  雖然未從Android上直接收費,但Google要求硬件廠商在出廠時安裝其搜索,地圖,應用商店等服務,從而鞏固其在相應領域的市場地位,可以認為Android系統是Google最核心的移動產品分發渠道。

Ø  根據監測數據,Google Play 在2013年Q3的應用下載量已經超過App Store 25%,但營收僅為蘋果應用商店的30%左右,約為20-30億美元,增長潛力巨大。

Ø  由於其開源特性,Android正在被廣泛移植到手錶、汽車、家電等終端設備上。

3.       YouTube視頻,Chrome,地圖等其他業務

Ø  YouTube目前為全球第一大視頻網站。2013年3月,Google宣佈YouTube每月活動用戶數量已經突破10億。同時根據尼爾森數據,YouTube在美國市場的用戶數和使用時長上都大幅領先。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4G在全球的普及,YouTube移動業務將得到加速發展。

Ø  Chrome瀏覽器目前約有17%的全球份額,僅次於IE瀏覽器,同時Google地圖、郵件等應用也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雖然貢獻營收較小,但對Google的整體發展會產生很好的協同作用。

Ø  除此之外,Google還在推進數字內容消費,Chrome OS云操作系統,ChromeBook電子書,Nexus手機等產品。

4.       高科技研發

Ø  Google 大量投資於可穿戴設備,自動駕駛、機器人、智能家居、太陽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相比於自身體量,Google在科技研發商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效率。

Ø  這部分業務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大規模營收,但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且已經有所進展。其中,Google Glass 有望在2014年實現量產,而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加州獲得上路許可。

二、     財務分析

1.       營收和運營利潤


查看原图
Ø  以上為Google最近幾年的營收和利潤情況,受2012年收購Motorola影響,12年營收增長加速。同時由於出售Motorola 家庭部門的交易在2013年完成,產生不可持續的淨利潤7.06億,造成2013年淨利潤加速增長。

Ø  此外Google在2014年1月已將剩餘的Motorola移動部門 賣給聯想,因此將Motorola前幾年的營收和虧損去除,單獨看Google segment 的營收和運營利潤情況會更有意義:
查看原图

由上表可見,近三年Google segment的營收增長在放緩,同時運營利潤率也呈下降趨勢。運營利潤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流量成本TAC以外的「其他成本」佔比上升(其它成本主要包括數據中心運營支出、無形資產攤銷以及內容獲取成本)。
查看原图
經計算,流量成本和各項費用在營收中的佔比基本保持穩定。

2.       營收構成分析

去除MotorolaMobile以後,Google segment目前的營收構成如下:
查看原图
Ø  目前Google 廣告業務的營收佔總營收的90%以上,按照網站類型可分為:Google自有網站(Googleweb sites)廣告營收和合作夥伴網站(Google Network web sites)廣告營收。其中自有網站貢獻了65%以上的的營收,且相對比例仍在上升,合作夥伴網站貢獻的營收比例在下降。由於Google自有網站的成本遠低於合作網站,因此隨著自有網站的營收佔比進一步提升,Google的運營利潤率會受到正面影響。

Ø  「其他營收」的增速很快,在13年佔比達到9%,增長主要來自Google Play,音樂和電影等數字內容產品,以及來自Chromecast,Nexus和Chrome OS設備的收入增長。

Ø  按照地域來看,美國和英國的營收佔比呈下降趨勢,而其他地區的營收佔比在提高,達到45%。推測原因可能為其他市場的互聯網滲透速度超過美國和英國,導致這些地區的Google使用量和營收佔比上升,具體數據待查證。



3.       成本和費用分析

去除Motorola Mobile,Google segment的成本主要由兩部分構成:流量獲取成本(TAC),和其他成本(主要包括數據中心運營支出、無形資產攤銷以及內容獲取成本等)。

Ø  流量獲取成本(TAC)在Googlesegment總成本中的佔比超過50%,同時也是谷歌廣告業務的主要成本,監測TAC在廣告營收中的佔比,有助於瞭解Google廣告業務的毛利潤趨勢:
查看原图
如上圖所示,流量獲取成本(TAC)在Google廣告業務營收的佔比在2013年降低到24.2%,主要受益於來自Google自有網站的營收佔比增加,來自合作夥伴網站的營收佔比相對下降。

此外,流量獲取成本TAC中來自分發合作夥伴的成本增加到24.2%,一方面說明Google可能在加大搜索引流和插件推廣力度,另外也可能是分發合作夥伴的分成在上升,參考新聞:http://www.cnii.com.cn/2013-03/22/content_1115008.htm   http://news.imeigu.com/a/1357167261983.html

Ø     Google segment 的各項費用在其總營收中的佔比基本穩定,雖然高科技研發項目較多,但研發費用保持在合理範圍內。
查看原图


4.       淨利潤情況

Ø  Google 於2012年出售Motorola 家庭部門,該交易在2013年完成,產生了「來自不可持續收入的淨利潤7.06億」,造成2013年淨利潤加速增長。扣除這部分後,2013年實際利潤率為19.2%,利潤率下降主要由摩托羅拉移動部門的14.37億美元運營虧損造成(這裡採用的為年報裡的GAAP運營虧損數值)。
查看原图
Ø  如下圖,去除摩托羅拉移動的虧損,對單獨Google segment的淨利潤進行估算,得到Google Segment在過去兩年的估算淨利潤率約為25.8%,24.6% ,相比2011年並未大幅下滑。
查看原图
估算方法:將2012,2013年來自可持續收入的淨利潤,剔除摩托羅拉移動的運營虧損,近似為Google Segment的淨利潤。

5.       出售摩托羅拉移動的財務影響

2014年1月30日,谷歌宣佈出售摩托羅拉移動部門(Motorola Mobile)給聯想,價格約為29億美元,包括在收購完成後支付14.1億美元,其中包括6.6億美元的現金,以及7.5億美元的聯想普通股股份支付,而餘下15億美元將以三年期本票支付。谷歌預計該項交易將於2014年完成,在2014年Q1財報中,摩托羅拉的營收仍將被合併入谷歌報表,同時資產將被歸為「待出售資產 held fo sale」。

該交易完成後,谷歌的營收將減少摩托羅拉移動的部分,預計運營利潤率和淨利率均將出現一定回升。 按照2013年推算,營收將減少44億美金,運營利潤率由23.3%提高至27.7%,淨利率由19.2%提升至24.6%。 同時,2014年谷歌將獲得一筆來自不可持續收入的利潤,約為15.7億美金? (Motorola Mobile 的資產負債情況見Q4財報P87)。

6.       所得稅稅率

過去幾年,Google的實際稅率持續降低,主要原因為Google通過設在愛爾蘭的國際總部,將大量國際利潤以多種形式轉入百慕大子公司進行避稅,其海外業務的實際稅率僅為2.6%。 該舉動雖然合法,但目前在歐洲已引起較大爭議,後續可能會有變動。 信息參考: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3-10-03/100588376.html 

查看原图
7.       拆股計劃

2013年Q4財報後,谷歌宣佈將於2014年4月2日進行拆股,用於解決創始人失去對公司控制權的問題,因為谷歌一直在不斷向員工提供股權獎勵,並使用股票來收購創興公司,創始人的投票權一直在不斷被稀釋。

拆股的股權登記日為3月37日,拆股日為4月2日。對於谷歌的股東,每股「A類」股票將會獲得一股「C類」股票,C類股票不具有投票權。最初,谷歌股價將被平分給「A類」股票和「C類」股票,A類股票繼續以「GOOG」 代碼交易,C類股票將以新代碼」GOOGL「交易。

拆股不會對公司價值產生實際影響,但市場給予兩類股票間的估值差異尚有待觀察。因此,建議在拆股之後幾天內,謹慎購入C類股票。

8.       Google營收的季節性和匯率因素

Ø  Google營收會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主要原因為夏季的互聯網用戶使用率會降低,以及Q4季度時商家的廣告投放上升。如上圖所示,每年Q4環比增長10%以上,Q2會減緩。
查看原图
Ø  由於海外收入佔比已經超過50%,Google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來進行匯率對沖,但匯率波動仍會對營收造成一定影響。以2013年Q4為例,如果匯率同上一季度持平,谷歌旗下Google segment第四季度營收將減少1.56億美元;如果匯率同去年同期持平,谷歌旗下Google segment營收將增加1.41億美元。因此,當美元兌歐元,英鎊或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有較大波動時,需考慮對谷歌當季營收的影響。

9.       待討論事項

去除摩托羅拉的營收和虧損,對Google segment 獨立淨利潤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出售摩托羅拉移動後,一次性收入如何計算?

三、     估值模型

截止2月24日收盤,Google 股價為1212.5美元,對應2013年38.5美元的EPS,PE為31.5。

Ø  考慮到Youtube業務的加速增長,以及移動端CPC的提升,預測廣告業務在未來兩年的增長率為16%,17%。

Ø  考慮到GooglePlay以及數字內容等增長,給予其他業務80%,60%的年增長率。

Ø  剔除摩托羅拉造成的虧損,GoogleSegment在2013年的淨利潤率約為24.9%,由於YouTube等Google自有業務的廣告收入提升,流量獲取成本佔比下降,預計Google在未來的利潤率會有所提升,達到25%,26%。

Ø  考慮到美股當前市場偏暖和對Google普遍看好的氛圍,將Google之後兩年的PE下調為27,25 。

根據以上參數,預估Google在未來兩年股價分別為1358.4美元,1605美元,上升空間32%。
查看原图
較壞情況估值:如下表,假設Google在未來兩年的增長率和利潤率同時下滑,且PE隨之下降,測算2015年末股價為1071.2美元,較當前價格下降12%。
查看原图

四、     風險因素

1)        Google在移動端雖然有Android系統,且搜索份額領先,但缺少用戶粘性和使用頻率更高的殺手級應用。將來可能受到新模式的挑戰,如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Instagram等

2)        Google眼鏡等高科技研發雖然進展順利,但尚未得到大規模驗證,存在不確定性

3)        美股目前處於中高位,且市場普遍看好Google,有可能出現回調

4)        Google主營廣告業務受經濟形勢影響較大,存在不確定性


感謝@毛夫人  的幫助^_^


Google財報公佈的數據比較少,有些計算可能有偏差,歡迎大家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9

《新興商機》Google、阿里巴巴正積極佈局 線上教育大餅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2014-03-03  TWM  
 

 

想與全世界的人當同學,想聽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不用出國、不用花大錢,這是新形態教育的革命;未來十年,全球教育支出高達十一兆美元的商機,Google、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在插旗。

撰文‧賴筱凡

農曆年後,市場再丟出震撼彈,那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找了淡馬錫創投與啟明創投,決定投資線上教育集團TutorGroup一億美元。

如果你還摸不著頭緒為什麼阿里巴巴會入股一家線上英語教育公司,或許你可以再看看這個場景。去年十二月底,台達電內部主管的工作會議,特地請來哈佛教授演講,連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都乖乖坐在台下聽講。

而哈佛教授要與台達電主管們分享的主題是——MOOC(大規模網路公開線上教育)。

教育掀起新革命

人人都能線上修課 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到底什麼是MOOC?就是透過網路平台,讓學生可以自由、自發且免費地學習。也就是說,未來如果你想聽一門由哈佛大學教授開辦的物理課,你並不需要花高額學費,只要到線上教育網站上,就能透過網路教學與互動的方式,修完哈佛一整學期的課程。

聽起來好像只是上網看影片,然而,隨著行動網路技術的演進,即使你看的是教學影片,也能即時與課堂上的老師互動。舉個例子,影片中的老師就與課堂上的老師一樣,他也會提問,要求學生作答,這時你得在跳出的頁面中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學影片才會繼續下去。

授課老師也會給學生出作業,你必須完成授課老師的作業與考試要求,才能在最後獲得學分。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大學開始承認MOOC平台上的學分,像是哈佛商學院也在今年二月點頭答應,承認自家線上教育平台開的第一門課「創新醫療照護」學分,將有超過一萬名學生,可以拿到這個哈佛商學院的學分。

其實,哈佛商學院承認的這門課大有來頭,因為親自上陣教學的就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赫茲林格(Regina Herzlinger), 她在美國被稱為「健保之母」,更被形容是全美第二有影響力的女性,僅次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

當赫茲林格決定重裝上陣,親自為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的第一堂課執教鞭時,自然受到美國媒體矚目。

過去一年,MOOC幾乎成為全球教育界最紅火的詞,不只世界首屈一指的名校紛紛插旗線上教育,還找了亞洲一流大學助陣,像是台灣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開始在EdX與Coursera等線上教育平台開課。

「一直以來,台大的課程都侷限於台灣,這等於是台大第一次將教學課程輸出到全世界。」說話的是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去年他開始在Coursera平台開授機率課,課程還沒開始,就有兩萬名學生報名。「你會覺得,原來自己不再只是教台大的學生,也不只是台、清、交的學生,甚至不只是台灣的學生,因為還有好多大陸的學生,在Coursera上我的課。」就像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當同學,線上教育平台讓地域的限制,開始變得模糊。

但為什麼Google、阿里巴巴這樣的網路巨擘,會相中線上教育這塊餅?

全球教育支出十一兆美元

Google副總裁辭職也要投入 搶得先機或許我們可以在下面這些數據找到答案:十一兆美元,是二○二五年全球的教育支出規模;一兆美元,是美國學生貸款近年的債務總額;六倍,則是美國過去二十年教育費用的增加幅度。

「教育,過去一百年都沒有改變過。」身為全球三大線上教育平台之一的Udacity董事李文(Peter Levine)說。

這也是為什麼當MOOC揭開了新形態教育的面紗後,成了各家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就連麥肯錫都預估,在二五年時,全球教育支出將達到十一兆美元,其中,線上教育就有一兆美元的產值。

於是,網路巨擘們無一不積極捧著錢投資線上教育。一二年,Udacity的第二輪投資,成功募到了一千五百萬美元;去年九月,Google以四千萬美元的價格,投資了Edx;今年二月,阿里巴巴與淡馬錫創投、啟明創投共同投資一億美元,入主TutorGroup。

甚至為了抓住線上教育的機會,Udacity創辦人之一、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朗(Sebastian Thrun)寧可辭去吸引人的Google副總裁,放棄最神祕的Google X實驗室工作,也要把Udacity做起來!

這也難怪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泰感嘆地說:「有了MOOC後,世上就不會再有二流大學,只剩一流大學。」人人都可以在線上成為一流大學的學生,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付錢去念二流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2

他33歲靠一顆蛋打造「食物界Google」


2014-03-10  TCW  
 

 

一個毫無生物科技背景的美式足球員,沒有用一滴蛋液,光靠植物打出來的液態蛋白質汁,就做出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炒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嘗過他的炒蛋之後脫口而出:「他們太驚人了!」(They are amazing.)他所創辦的公司——漢普頓克里克食品(Hampton Creek Foods),成立不到兩年,就被比爾.蓋茲選為「形塑未來食物樣貌」的三家關鍵企業之一。

他的投資人清單上除了比爾.蓋茲之外,昇陽電腦(Sun)創辦人寇斯拉(Vinod Khosla)、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以及長江集團總裁李嘉誠、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東西方富豪都名列其上,兩輪的融資金額達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億元)。

《富比世》雜誌(Forbes)形容這家公司是「比爾.蓋茲的新寵」,認為它「即將摧毀整個雞蛋產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形容:「這群人把食物當成軟體在研發,致力於從不同植物中找出正確的程式碼(code)。」意味著它將是「食物界的Google」!

年僅三十三歲的他,雄心勃勃的宣稱,要在未來五年內,改變人類三千年來吃雞蛋的習慣!

簡陋建築裡,有廚房與實驗室植物蛋白炒蛋,口感像炒偏老的蛋

飛越太平洋,我們來到美國西岸,舊金山矽谷。這裡是創新者的天堂,科技的發源地,孕育出蘋果、Google、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改變世界的公司。距離推特總部只有一個街口,緊鄰洗車場與破舊鐵皮屋,一個外觀猶如大型車庫的簡陋建築物,很難想像,這裡,就是被比爾.蓋茲欽點為下一波食物革命的發源地。

一進門,彷彿進入一個結合廚房與化學實驗室的魔法領域,穿著防塵衣、戴著手套的科學家們,有的拿著從植物中萃取出來的粉末試管,有的在攪拌蛋黃醬,還有人在烤餅乾與煎蛋。

「Good to see you!」(很高興見到你)一個身型壯碩如牛的年輕人伸出蒲扇般的大手熱情問候。他,是漢普頓克里克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泰崔克(Josh Tetrick)。在我們拜訪的一週前,他剛結束七天在亞洲的行程,並用自家公司的產品「Just Scramble」,替亞洲首富李嘉誠做了全世界第一個公開亮相的植物炒蛋。

這是用植物萃取出來的蛋白質粉末,加入油、水及其他不能透露的植物配方,打成濃稠的植物蛋醬汁,放到鍋裡加熱,不到一分鐘,醬汁就凝結成鵝黃色的炒蛋。

「嘗嘗看!」泰崔克把炒蛋裝盤、撒上鹽,遞給我。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口感還不夠滑嫩之外,這植物炒蛋吃起來幾乎與一般雞蛋毫無分別,甚至還有雞蛋獨有的香氣。若是在外面的餐廳吃到,很可能只會覺得是廚師把蛋炒老了而已。

「炒蛋還在試驗階段,還沒有打算正式推出,」泰崔克說。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測試了三千多種植物,做出上百種炒蛋樣品。「如果不能讓消費者得到百分之百相同的口感,我們就算失敗!」

他的另一支產品,不用一顆蛋做出來的植物蛋黃醬「Just Mayo」,已經在全美國一百多家門市販售,並與六家全球五百強的食品公司及零售通路籤約,即將在今年販售到全世界。

起點,在非洲聚落從糧食危機到動物生存權,都想解決

令人驚訝的是,泰崔克根本毫無食品或生物科技相關背景。出生在美國東南部的他,父母親是髮型設計師,高中是備受看好的美式足球員,一心想加入NFL職業球隊。

改變他人生的關鍵,在非洲。如同許多美國年輕人會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旅遊,增加閱歷、找尋自我,泰崔克也不例外,只是,他去的地方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

這是全世界最黑暗貧窮的角落之一,這裡也淬煉出他的格局,一個日後他要用植物蛋改變世界的起點。在這裡,泰崔克看到數以萬計的窮人們每天啃草根、挨餓,孩童們在街頭遊蕩,無法受教育,甚至為了吃一口飯淪落為娼妓,每一幕景象都讓他震撼、痛苦在心。

整整七年的時間,他參與聯合國救援計畫,想辦法幫助每一個他能接觸到的人。他在尼日、賴比瑞亞教導學童,替利比亞總統進行社會重建;他把自己當成西方世界與第三世界的橋樑,幫助當地人進入西方企業工作。

回美國後,他創辦33Needs,一個社會企業募資平台,希望能導引更多資本主義的資源來協助落後地區,可惜成效十分有限。

就在他一度感到沮喪的時候,高中時的好友博克(Josh Balk)找上他。與泰崔克一樣熱愛運動的博克,曾被選為全美前百大高中棒球投手,後在美國人道協會中的動物部門工作,專門幫動物爭取福利。

博克告訴泰崔克,全世界每年生產一兆八千億顆雞蛋,需要豢養上億隻雞,但大部分的母雞終生都被關在籠子裡,踏不到地,只能不斷的吃飼料、下蛋,等到再也生不出蛋時就被抓去注射抗生素,宰殺成便宜雞肉販賣。不只殘忍到極點,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與二氧化碳,是植物的二十倍。

「植物裡面也有蛋白質,為什麼非要吃蛋不可?」兩人從美國的動物保護問題討論到非洲的糧食危機,一個近乎瘋狂的想法開始浮現:如果能用植物生產出便宜的蛋製品,是不是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一個美式足球後衛,加上一個差點進大聯盟的棒球投手,兩個對生物科技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處募資,找來幾個在大型食品公司待過的食品科學家,開始在泰崔克的公寓裡面做起研究。

一年半後,燒掉了一百五十萬美元,成果卻是「零」。

「我們犯了很大的錯,」泰崔克坦承,他以為這些食品業界的資深人士可以帶來寶貴經驗,沒想到在幾次實驗失敗後,換來的結論卻是一句句「做不到」、「不可能」。事實上,即使聯合利華(Unilever)旗下做出的超健康蛋黃醬Hellmann's,也無法完全用植物取代蛋。

挫敗,才知找錯人捨食品業者,改請教廚師與生物學家

「你可以想像我花光了所有的錢,卻什麼都沒有,非常焦慮,」泰崔克說。眼看就要山窮水盡的時候,他閉上眼睛,思考著究竟為什麼會失敗,一個念頭忽然間閃過:「也許當前所有的答案都是錯的!」

睜開眼睛,他看到手邊的iPhone。「賈伯斯沒做過一天手機,為什麼他能創造出iPhone?」「福特的時代只有馬,為什麼他能做出汽車?」

他猛然意識到,一年半來他所做的事,跟iPhone問世之前的手機工程師沒兩樣。「如果你一直想著要做出跟摩托羅拉Razr一樣好的手機,那根本不可能創造出smartphone(智慧型手機)!」要顛覆整個產業,唯一的做法,就是把眼前最棒的手機摔碎。

「我在這個失敗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跟大型食品公司一樣思考,」泰崔克說:「我們要忘記什麼是『食物』,而是要回到源頭去探究,」這個源頭就是蛋白質。

於是,他把自己重新歸零,放棄所有現行做法,不再從傳統的食品業界找人,而是去跟廚師、分子生物學家、生化學家等相關領域的人聊天。

「要改變世界不需要我們很厲害,只要能找到一個對的方向,請其他厲害的人來幫你就可以了,」博克說:「我們找了很多擁有瘋狂天才的人(crazy talent people)。」

其中一個是克倫(Josh Klein),他擁有生化博士學位,曾在得過諾貝爾獎的愛滋疫苗實驗室工作過,「醫學理論與食物理論有許多類似之處,」克倫說。過去他研究生物分子構造,看細胞分子如何統御蛋白質,如今他把這個訓練應用在食物上。

克倫指出,蛋白質是一種很容易變化的分子,會隨著溫度、pH值與鹽分而變化。他從植物中找出蛋白質的編碼,從中認證出哪些植物可以執行跟雞蛋一樣的功能,然後試著把不同的植物蛋白質組合起來,看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根據這些結果寫成一個個的方程式,找出最穩定的組合。

這意味著上千萬種的排列組合變化,光是一款植物,垂直分類就達上百種,每一種特性都不同。「即使你找到了對的植物,這也只是開始而已,你需要將它分隔開來,進行乳化、凝結與曝氣等測試,確定符合穩定性,」克倫說。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研究員安東(Marc Anton)說。在一般的麵糊中,由糖和脂肪混合物困住的氣泡,會被蛋裡的蛋白質完全包覆住,而烘焙時的高熱則會封住氣泡。植物裡的蛋白必須能夠撐起整個結構,才能讓蛋製品蓬鬆好吃。

經過九個月的實驗,分析了一千五百多種植物,有一天,克倫發現其中從加拿大黃豆九號(Canadian Yellow Peas)中提煉出的蛋白質,終於成功讓瑪芬蛋糕的麵糊膨脹起來。

「這是我們第一個驚喜時刻(A-Ha moment)!」泰崔克笑著說。

光是能發揮蛋白質功用還不夠,還得要顧及口感與味道。泰崔克招募了曾經得過全美廚師大獎的總鋪師瓊斯(Chris Jones)在植物粉末中加入其他的植物配方,讓產品吃起來與一般的雞蛋製品完全一致。

第一個產品蛋黃醬Just Mayo在二○一三年問世,它可以取代雞蛋,加入餅乾、蛋糕、煎餅等食物中,成本比一般的雞蛋便宜將近一半。這個成功的產品,同時獲得《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頒發的二○一三年環保類最佳創作發明作品之一。

產品,獲科技大老投資成本比真蛋省近半,引發蛋農抗議

「我根本分辨不出來真假,」矽谷知名創投Khosla Venture合夥人考爾(Samir Kaul)說。他嘗了泰崔克的瑪芬後驚為天人,立刻投資五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並在一個投資場合上把他們介紹給比爾.蓋茲。

「我覺得這是一個推廣理念的好機會,就用我們的產品做了一些瑪芬與煎餅,帶去給比爾.蓋茲,」泰崔克說:「他是我這輩子遇過最專注的人,眼中彷彿只有那個食物,吃完後不斷的問我問題,我們談了很多關於飼料、雞蛋、養殖農業等議題,他跟我一樣覺得傳統的雞蛋生產方式毫無效率可言,一點都不合理。」

只是做生物科技的公司琳瑯滿目,為何只有他們獨受比爾.蓋茲與李嘉誠等商業巨擘們青睞?

「他們的員工組合太特別了,沒有人像他們這樣思考創新,」一位投資泰崔克千萬美元的創投業者說,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只訴求素食者的利基市場,不是基因改造,純粹靠著植物就能達到全面取代雞蛋的效果,成本還比一般雞蛋便宜一半,這將徹底摧毀傳統的雞蛋產業。」

根據估計,全世界的雞蛋年產值高達六百六十三億美元,其中光是炒蛋就有一百三十億美元的市場。如果泰崔克等人可以成功用植物製造出炒蛋,甚至荷包蛋、白煮蛋等產品,前途將難以估量。

目前全世界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像他們一樣純粹用植物做出蛋產品,「我們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母雞,」泰崔克說。在他眼中,「雞」這個對手毫無競爭能力。

「雞農所能做的,就是不斷讓雞吃飼料下蛋,沒有改良空間,而我們卻是每天都有新的研發,在縮短與雞蛋的距離,」 泰崔克說。

他們的成功,已經引來美國蛋業協會的抗議。蛋業協會主席抨擊「試圖用植物替代雞蛋是違反自然法則」,但泰崔克毫不客氣的反擊:「用籠子養雞,強迫牠們不斷生蛋難道就符合自然?」

採訪最後,我們請泰崔克捏爆兩顆蛋,象徵他即將摧毀傳統的雞蛋產業,原本以為他會因為太噁心而拒絕,沒想到他竟然爽快的答應。這位前美式足球員正將他一身的精力,用在改變世界的食物革命上。

【延伸閱讀】矽谷直擊!看植物蛋實驗室的造蛋方程式

首富投資新寵1》吃蛋,不用再養雞!

1.走進植物蛋的魔法實驗室,泰崔克熱情的向我們介紹每一個科學家的專長與任務2.就是它!測試了1,500多種植物後才發現的植物蛋原料:加拿大黃豆9號3.從植物中提煉出的一罐罐粉末,是做成植物蛋的神奇原料與配方;成分內容,研究員不肯多透漏4.更省成本!真蛋的生產成本有7成來自飼料,植物蛋的生產成本比真蛋少48%5.泰崔克把植物蛋液攪拌打泡,放入平底鍋翻炒3分鐘,就成了口感幾可亂真的植物炒蛋6.把植物蛋黃醬和麵粉混合,可烤出一樣香脆好吃的巧克力餅乾

整理:林俊劭

【延伸閱讀】母雞下蛋,加拿大黃豆「生」出植物蛋——真假蛋對照表真蛋~來源:母雞價格:1斤約30元口感(以炒蛋為例):滑嫩、蛋香濃郁保存期限:冷藏約1個月熱量(每100公克):1,500卡方便性:移動與保存不便

植物蛋~來源:加拿大黃豆、南亞黃豆價格:1斤約16元,較便宜口感(以炒蛋為例):略乾硬,有些許蛋香保存期限:9個月熱量(每100公克):642卡,不到真蛋一半方便性:罐裝液態物質,移動與保存方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56

Google、鴻海 大撿便宜人才的盤算

2014-03-24  TCW  
 

 

景氣春燕在各指標廠商相繼喊出搶人的大動作下,已經飛到了台灣的上空。

春分剛過,各產業紛紛釋出大徵才消息。人事作業向來低調的Google台灣,罕見的公開有百人需求的徵才,創台灣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似乎有連鎖效應一般,電子製造業鴻海、聯電、台積電等龍頭大廠,不輸人也不輸陣,緊接發出「英雄帖」;而沉寂已久的金融圈更是大破冰,一下子要招兵買馬四萬多人。

這波「春天號召令」,和以往有何不同?只是個別公司、個別產業有人力需求,還是景氣在全面復甦中?

首先,看Google台灣的大動作。三月十一日,其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主動釋出徵才訊息,表示今年將大舉招募人才「三位數」,包含工程、研發、業務、營運、網路管理等人才。

這是台灣分公司自二○○六年成立以來,招募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今年Google美國總部以外,最大規模的招聘計畫。

Google招募重兵主攻Chrome,力拚扳倒微軟

Google台灣大徵才的背後其實和總部欲全力發展其作業系統Chrome OS有關。一位資深軟體開發工程師指出,公司正在建立Chrome生態系統,包括軟體市集、電腦(chromebook)等,Chrome OS正在全球擴散,頗受網友歡迎的瀏覽器廠商Opera和串流音樂Spotify,其實都是基於它開發的,「相較眼鏡和機器人這些話題十足的創新玩意,Chrome才是Google重兵集結,扳倒微軟的利器。」

除了業務需求,來台灣搶人才,也因為便宜。台灣很多寫驅動程式和軟硬體解決方案的優秀工程師,和美國資深工程師年薪十五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五十萬元)起跳相比,台灣百萬年薪看似很高,但論起生產力算是便宜。

Google的大動作迅速引起「蝴蝶效應」。就在它宣佈徵才消息之後,一家小型軟體開發公司負責人在臉書上貼出一則徵才啟事,一位資深軟體工程師月薪最高開價到八萬元,較平均行情高出六成,「沒辦法,小公司要和大公司搶人,待遇不能太低。」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當各行各業都要把生意搬到網路上來做(電子商務),背後都需要軟體人才,光是優達斯(Uitox)一家網路購物公司,就開出五百位軟體工程師職缺,Google再跳下來搶人,預料會推升軟體工程師的價碼。

Google台灣徵才百人,數字雖不大,但影響力卻不容輕忽。

若其徵才代表對台灣軟體人才的肯定,那麼,要一萬五千人的鴻海集團會對電子製造業帶來什麼影響呢?

鴻海,戰線擴大手機、雲端、4G都在要人

鴻海開出這一萬五千人鎖定的是中高階工程師,其中以手機部門需求最大,因其今年不僅將跟著聲勢大振的蘋果(Apple)新iPhone重返榮耀,也與黑莓(BlackBerry)、索尼(Sony)、台灣大、遠傳、富可視(inFocus)等手機品牌和電信運營商展開合作,相關設計開發人力需求頗大。

而在鴻海今年新的手機合作開發案中,4G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次也發出了廣招兩千人的英雄帖;而尚未招滿人的高雄軟體園區,招募三千人處理巨量資料、軟體演算、商業行為分析的計畫依舊維持。

另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年初就反覆提及,正與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洽談合作的可能性。郭台銘為此已經與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會面至少兩次,還計畫在台中替特斯拉設立電動車開發大本營,未來供應給東南亞市場等等。

此外,郭台銘今年會見的另一位全球名人,則是Google目前在機器人領域的最高指揮官安迪.魯賓(Andy Rubin),郭台銘在過年期間,還用專機從美國把魯賓接來家中一同用餐、請益。

從鴻海的事業佈局可以反映未來人才競爭力,連醫學人才都可以和機器人領域掛鉤。台大資工系副教授王傑智表示,由於機器人必須涵蓋移動、感知元件等關鍵技術,因此研究範疇很廣,包括電機、資訊工程、機械等人才都是必要的,尤其感知元件會蒐集外在環境的巨量資料,軟體如何分析與使用這些資料就成為機器人能否運作順暢的關鍵,如果是用在醫療等特殊用途上,也需要醫學背景相關的人才。

智慧型手機、雲端、4G、電動車與智能自動化,都是鴻海今年招募重點領域。「鴻海的徵才戰線在擴大,意味著軟硬產業不只轉移,也在融合。」林之晨說,這對台灣產業升級是好事,人才有更多出路。

今年金融業徵才人數將達到四萬人,儲備幹部年薪更上看百萬元,創下金融海嘯以來近五年新高,就連主管機關的金管會,也將破天荒在五月首次舉行金融業徵才博覽會,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受訪時預告,「地點將在台大體育館。」

金融,上演大復活OSU業務開放,理專超夯

他指出,今年金融業大舉徵才,以保險業最多,徵九千四百人、銀行業招募八千七百人、證券業也招募二千五百人,總人數保守估計達二萬零七百人,最高可望達到四萬人。

這象徵金融業已揮別金融危機陰霾,重返吃香喝辣好光景。

觀察各家金融機構開出的徵才需求和條件,外語能力強、非財金背景的跨界人才吃香,證券營業員將變身理財專員,以及海外人才回流,是這一波金融業徵才的三大趨勢。

不過,金融業看似「大復活」背後,其實有政策因素,就是金管會政策大鬆綁。三月初,金管會首度開放OS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業務,更引發證券和銀行掀起招募理財專員的搶人大作戰。

除了招募新血外,海歸派也是金融業人才的重要彈藥庫。群益金鼎證券財富管理部資深副總裁張敦富指出,過去法令對新業務未開放,證券業薪資低迷,銀行理專也出走到香港和新加坡,造成國內人才培養不足。隨著新業務的拓展,證券業將大舉從海外吸納人才。

復甦,拜新題材所賜第二季人力需求難強勁?

除上述指標性大廠與產業,零售、餐飲、半導體、光電等產業,也都在本月進入第一季徵才高峰,譬如台積電也有三千至五千人的需求,遠傳電信也要一千人,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洪廣禮說,農曆春節過後為轉職旺季,企業填補離職空缺並啟動年度招募,目前已有近五十萬個工作機會。

不過,細究人力市場復甦力道,104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表示,主要來自「新題材」帶動,以科技產業最明顯,譬如4G、雲端等新技術被採用,「需求明確,職缺就會跟著開出。」她提醒,第二季雖還有畢業季另一波高峰,但需求力道不會像現在強勁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據勞動部針對四月份就業市場人力需求調查,有二一%公司行號表示將較一月底增加僱用,六三%的需求不變,僅四%表示將減少僱用,顯示景氣回溫中。

不過,這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國發會三月二十七日發佈的二月景氣燈號就可以給予明確答案,屆時,若由一月的黃藍燈轉向代表景氣漸入佳境的綠燈,就能讓人期待這江水的溫度可望越來越暖了。

【延伸閱讀】一則頭版頭激到郭台銘,臨時加映挖角大戲?

三月十二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原本一趟緬懷亡妻之旅,竟然臨時加碼變成了一場將近三小時的「搶人作戰」發佈會,鴻海事業群一級主管一字排開,整個集團光是在台灣就預計徵才一萬五千人。

有趣的是,這場鴻海「搶人」大作戰的發表會,背後的「誘發者」,竟然是Google。

一家是全球電子製造服務龍頭,一家是全球搜尋引擎龍頭,中間的關聯性究竟是什麼?原來,鴻海在台的徵人計畫,早從去年就已經開始,郭台銘為此還曾高分貝喊話,光是高雄軟體園區就需要三千名工程師。

然而到了去年中,到位的員額竟然只有三百人,徵才效果不佳。鴻海為此還發了新聞稿,但媒體給予關注有限,成效不彰。

沒想到,Google三月十一日一喊出「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徵才計畫」,人數不過百來位,卻被平面媒體放到了頭版頭,大肆傳播,等於打足了免費廣告,此舉不啻給郭台銘一個難堪。論產值,鴻海集團一年四兆元;論徵才人數,更是Google的一百五十倍,憑什麼聲勢還比它小?

於是,隔天郭台銘不僅親自上陣,帶上了十餘位主管,還喊出「通過Google面試的,二至三倍薪水挖角,」這下子,氣勢整個扭轉,後來居上!(文●王毓雯)

【延伸閱讀】工程師、金融人,求職、轉職機會正好——5大行業指標企業徵才一覽表*電子業1.鴻海集團職缺人數:15,000職缺內容:中高階工程師為主,包括4G、雲端、電子商務、自動化等領域2.台積電職缺人數:3,000-5,000職缺內容:設備、製程、技術研發、資訊及市場行銷、管理等職缺為主3.聯電職缺人數:1,200職缺內容:工程與研發工程師,包括先進製程技術研發、智財研發、品管及產品工程師等領域

*軟體業1.Google台灣(Google歷年在台招募最大規模)職缺人數:100以上職缺內容:以軟體工程師為主,包含工程、研發、業務、營運、網路管理等領域2.趨勢科技職缺人數:250職缺內容:軟體工程師,包括雲端、資料探勘等領域

*電信業1.遠傳電信(首次大規模找無關電信技術的電商人才)職缺人數:1,000職缺內容:以行動支付、電子商務、雲端、資通訊人才為主

*餐飲業1.王品集團職缺人數:254職缺內容:大廳服務員,以及外場儲備幹部、廚藝助理等職缺2.鼎泰豐職缺人數:約100職缺內容:外場服務員、廚師等

*金融業(5年來徵才人數最多)1.國泰金控職缺人數:7,300職缺內容:儲備幹部、理財專員、行員等,且外語強、非財金背景出身的跨界人士,更吃香2.富邦金控職缺人數:6,000職缺內容:儲備幹部、理財專員、行員等,且外語強、非財金背景出身的跨界人士,更吃香3.新光金控職缺人數:3,800職缺內容:儲備幹部、理財專員、行員等,且外語強、非財金背景出身的跨界人士,更吃香4.中信金控職缺人數:2,000職缺內容:儲備幹部、理財專員、行員等,且外語強、非財金背景出身的跨界人士,更吃香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46

Google、鴻海都想插旗的新事業科技大未來 機器人全面入侵


2014-04-14  TWM   
  

 

機器人動畫電影《瓦力》裡,有一句台詞是這麼說的:「我不要只是生存,而要活得有意義。」這就是多數機器人公司的開發初衷,機器人已不是一個新的議題,卻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們不只是要做很酷的東西、不只要能賺錢,還要能改變世界!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政諭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打造電影《星際大戰》裡頭的機器人,而他們正一步步地實現夢想,他們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型機器人公司—iRobot。

iRobot位於美國波士頓西北方二十五公里的貝德福德小鎮裡,公司外觀稱不上富麗堂皇,只有建築物外頭大大的招牌寫著「iRobot」。過去這二十年來,他們從營收不到一百萬美元的公司,到如今已是一年營收逼近五百萬美元的機器人大廠,還被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為全球最有創意的機器人公司。

場景轉換到德國北部,三月初春的氣息瀰漫在漢諾威電子展之中,偌大的展館裡,正展出最新研發的機器人,展場中所有鎂光燈都停在這一幕,那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 Merkel)與機器人握著手。

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的科技,人們對於機器人的想像,從一九七七年上映的《星際大戰》開始就沒有停過。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似乎也不那麼遙不可及。

「先丟掉你對機器人的想像吧!」說話的是iRobot創辦人兼執行長的科林.安格(Colin Angle)。

二十三年前,他與iRobot董事長海倫.格萊納(Helen Greiner)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那時格萊納不過才二十二歲,而讓她決定與安格一起創業的理由也很奇妙,「我十一歲看了《星際大戰》後,就對裡頭的R2-D2機器人情有獨鍾,甚至還想自己動手做一個機器人。」天真如格萊納,她甚至不知道一個機器人裡頭充斥著多麼複雜的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你做不到的事,它都能幫你完成一九九一年,iRobot甫創立,「我們想做一個機器人,得替它裝上無線電,還要有聲控系統、要有觸控功能,而不是只有電池與馬達這麼簡單。」安格說,可是現在不一樣了,iPhone裡頭就內建了語音系統Siri,觸控面板更已經是所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基本配備,更別說是上網功能了。

「Siri、還有Xbox內建的體感功能,這些技術都已經存在,而我現在只需要專心開發機器人。」安格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當機器人的開發難度降低,外界對機器人的想像也越來越廣。

就拿iRobot熱賣的掃地機器人來說好了,在全球吸塵器市場裡,已有一五.四%的市佔率為掃地機器人所有,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在全球熱賣超過一千萬台,而這個數字還在快速成長中,光看iRobot掃地機器人的年複合成長率達二九.一%,反映出消費者對家用機器人的需求。

然而,iRobot創業之初,最想做的並不是家用機器人,而是像《星際大戰》裡頭,具有性別、情感的機器人,只是技術開發上的困難,並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但這並無礙於安格追求夢想,他們換了個念頭,機器人的存在是要讓人類生活更好,「我們得先去想,到底日常最讓我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安格又問,「如果人們不想自己吸地板、也沒時間吸地板,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為什麼iRobot會開發掃地機器人。

你可能會說,掃地機器人與我們想像中的機器人並不一樣。「掃地機器人剛打入台灣市場時,很多消費者都有這個疑問。」iRobot台灣獨家代理商來思比科技董事長蕭瑞洋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教育消費者,它所達到的目的,和科學家創造機器人的初衷相同,就是要讓生活更美好。

下個市場:醫療照護

美國開發案不斷,日本市場將達四千億掃地機器人在台灣相當熱銷,「我們的銷售成績在百貨公司家電類,幾乎可以排到前三名。」這樣的成果,讓蕭瑞洋很驕傲,因為跟他們齊名熱賣的產品不外乎是飛利浦刮鬍刀、與象印電子爐這類傳統的家電,Roomba掃地機器人卻是很具未來感的產品。

這些年,消費者對於家事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從雨水溝清掃機器人、游泳池清掃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等,一個又一個的機器人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它們有的幫助我們打掃家裡,有的讓工廠的生產效率更快,也能夠代替醫生到偏鄉醫院,它們被《經濟學人》稱為「未來的移民」,因為這些機器人,正在一步步地深入我們的生活。

「我們認為機器人要幫人類做的是:當我們無法親自到現場,機器人可以代替我們去。」安格說,iRobot開發的掃地雷、除炸彈機器人,就是希望能夠代替人類去危險的地區。但除此之外,醫生沒辦法親自到很多偏鄉去,可是機器人卻可以代替他們在偏鄉醫院,蒐集資料後再由醫生下醫囑即可。

為了讓更多醫療照護機器人派上用場,美國、墨西哥的地區小醫院都開始採用iRobot推出的醫療機器人,他們讓醫療機器人具有辨識每個房間的能力,這個技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已具備,哪些房間可以進去、哪些不行,都可以透過技術辦到。

再來,他們在機器人身上加裝了視訊功能,即使醫生不用親自到場,也能透過機器人訪查每位病人,就像醫生親臨現場一樣。「今天,機器人產業在改變,機器人產業也在改變其他的產業。」安格說。

這點,我們已經在日本看到全面性的推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助研究員魏聰哲就出具報告,醫療照護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二○一五年的一六七億日圓,到二○三五年達四千億日圓。像是東京大學就在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適用的材料,希望透過醫療機器人搬動病人,以及代替看護。iRobot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多年,蕭瑞洋透露,許多醫院和保全公司都找上門,讓醫療照護機器人結合家庭監控,一起來搶這塊大餅。

高齡化的福音

照護臥床病患,舒緩長照人力甚至,過去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病人,都有機會透過機器手臂、機器裝備等行動,這一個又一個的開發案,早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實驗室展開。

如果,機器人可以照護老年人與行動不便的病人,對於高齡化的國家來說,長期照護的人力吃緊問題就有可能舒緩,這也是為什麼安格會認為下一個被機器人改變的市場就在醫療照護。

當人類對於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機器人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像十年前,我們也不曾想過,一個小小、圓圓的鐵盒,如今能成為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掃地機器人。

儘管對照十年前,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還不夠,誠如安格去年來台演講的結語,他這麼說著:「我們甚至才剛要開始呢!」機器人時代來臨!

走出軍事用途,隨著自動化需求,不僅工業用機器人需求增加,家事機器人、醫療照護機器人,就連無人飛機都全面走入人類生活。

工業用機器人

KR 1000 TITAN 開發單位:德國 KUKA 市場上最強大的六軸機器人。可負荷1000公斤的重物,主要應用於玻璃工業、鑄造工業、建築材料工業及汽車工業。

無人飛行載具

Phantom 四軸航拍飛行器開發單位:中國 大疆DJI 機身小、易攜帶的消費型空拍飛行器,可將GoPro(全方位運動攝影機)或其他微型相機安裝在飛行器上,遠端遙控錄製空中航拍影像。

醫療用機器人

機械小海豹 PARO

開發單位:日本 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全身上下超過100個感應器,對視覺、聽覺、觸覺等都能起反應,用來預防老人痴呆症的機器人治療,能有效減輕壓力和改善憂鬱,日本311震災時就被廣泛運用。

家用機器人

Roomba 780

開發單位:美國 iRobot 全美最暢銷機種機器人吸塵器, 一週可設定7次行程,搭配燈塔虛擬牆可自由限制清掃區塊和依序清掃,並能即時判斷地板狀況,以多樣的計算路徑,做最佳的清掃方式。

整理:楊政諭

富士山腳下的發那科公司!連郭董都去取經除了iRobot被視為機器人產業的關鍵指標外,位於富士山腳下的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所開發的工業用機器人也同樣受到注目,市佔率更擠進前三名。去年,發那科的營收4984億日圓,獲利約為1204億日圓,自有資本比率達9成,零負債,向來是財務模範生。

許多日廠為求降低成本、紛紛前往中國設廠,發那科卻大相逕庭,致力於生產工程自動化,堅持要在日本生產工業用機器人,避免技術外流的同時,還能保有競爭力。

發那科在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投入,也受到鴻海的重視,就連iPhone智慧型手機金屬外殼加工機台,都是向發那科採購。近年拜日本國內景氣轉好之賜,工具機需求增加,加上汽車業景氣回春,讓發那科加大投資機器人部門,榮景可期。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7

Google+作為社交網絡為何失敗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19
雖然谷歌官方沒有宣稱Google+失敗,而且谷歌CEO佩奇也表示不會放棄對Google+的投入,不過這款產品確實遠未達到谷歌的預期。谷歌已經停止將Google+強制接入其他谷歌產品和服務。

這偏離了谷歌原來制定的長期戰略,即Google+作為「社交層」,將融合於Google所有產品之中:搜索、Youtube, Gmail, Picasa, Google Reader等。福布斯中文網發表文章認為,谷歌拋棄Google+會變得更好,因為用戶不會再被強迫使用一款他們並不需要的服務。

導致Google+未達到預期的原因有:

一、谷歌推出Google+是匆忙上陣

儘管谷歌內部用長期戰略來形容這款產品,但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質的原因,是谷歌要應對來自Facebook的挑戰。

Facebook的成功製造了一座巨大的「信息孤島」,用戶通過社交關係獲得信息,與好友分享生活。而這些信息都是無法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的。假如用戶可以在這座孤島內獲得所需要的信息,那麼谷歌實際上就被邊緣化了。

這種情況下,谷歌只有兩種選擇:收購Facebook,或者推出Google+消滅Facebook。Facebook拒絕被收購,谷歌只能選擇後者。

瞄準Facebook,雖然有了「敵人」做目標,可是也造成Google+在產品設計等層面缺乏創新,甚至有抄襲Facebook之嫌。從這個層面來說,谷歌將Google+定位為長期戰略實際上名不副實。

二、社交網絡用戶的遷移成本較高

Google+推出之時,Facebook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並且享有了社交網絡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成了社交網絡的代名詞。這樣的地位是很難被取代的。

用戶在Facebook上建立了親友關係,這種強關係決定了其轉移到其他社交網絡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圖通過與其他產品的整合強行推廣這項服務,這為谷歌帶來了一些用戶,不過這部分用戶沒有在Google+上建立親友網絡,而是基於網絡關係的弱關係網絡。這使得Google+的用戶粘度不高,活躍度欠佳。曾經有媒體用「鬼城」來形容Google+。

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時間,遠低於Facebook的6至7小時。

三、谷歌的文化不適合封閉型社交產品

谷歌推出Google+是為了消滅「信息孤島」的挑戰,但是社交網絡產品本質就是信息孤島,谷歌以製造一座「信息孤島」來應對另一座「信息孤島」,邏輯上本身也講不通。

谷歌以開放著稱,其核心產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發地。如今卻要花費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閉產品,並且將其設定為長期戰略,這樣的定位與谷歌的文化並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經推出過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產品,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

不過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谷歌雖然在社交產品上遠未達到預期,但是在移動端推出的Android,已經成為用戶規模最大、應用最多的操作系統。

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400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十一:雇主在面試前會Google你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741

知道80%的雇主在邀請你面試前會做什麽嗎?他們會先在網上Google你。 如果這讓你很吃驚,那你真應該看看這篇文章。現如今的雇主在招人時都很看重誠信度,所以,你有必要打造一個幹凈、誠實的網絡形象。 當雇主在Google上搜索你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有意尋找你的負面信息。他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以便更好地篩選面試者。他們通常會搜索以下幾類信息: 1、一張職業的頭像 任何時候,雇主肯定會想知道應聘者長得什麽樣。確保你的職業照出現在互聯網上,以便雇主能夠看到。這並不是說你需要到專業機構去拍照,而是要求你以職業的裝扮,在光線較好的地方拍張照就可以了。 2、你散落在網上的成就 雇主接下來想知道的是你有多少工作和成就可以在網上被找到。網上的信息是你證明你簡歷內容真實性的最好證據,能夠提高雇主對你的信任。通過這些信息,雇主將更加了解你的成就,並進一步判斷將你招來之後你能夠做出什麽貢獻。 3、你的電子履歷 雇主還希望了解你在網上如何展示自己,如何與他人交往。研究顯示,96%的雇主會在LinkedIn上搜索應聘者的信息。所以,除了你平時常用的社交網站,你需要在LinkedIn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個人信息。如果你的信息沒有出現在LinkedIn上,那麽你就可能會與心儀的公司失之交臂。 4、你的品行和行為 雇主不僅要知道你是否適合崗位要求,還需要了解你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所以應聘者的個性和在網上的行為舉止也會被納入考量。比如他們會觀察你是否會說現同事和前同事的壞話,以及你在網上分享哪些內容。 雇主在網上Google你的根本目的,當然是看你是否真的如簡歷里說的那麽好。通過在網上搜集以上信息,他們將判斷是否將你列為合適的候選人。你越註重你的網絡形象和聲譽,你就越可能在面試前獲得加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38

台灣第一人〉打敗逾百國精英 入選Google未來學院 葛如鈞就是要向未知挑戰!

2014-06-09  TWM
 
 

 

Google、NASA與矽谷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有未來學院之稱的奇點大學,在今年將會有一位台灣學生——葛如鈞。

從傳播一路跨界唸到台大資工博士,他不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有的只是一顆勇於挑戰未知的心。

撰文‧何佩珊

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同時學習傳播、設計、科技和創業?或許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可以一次滿足你所有願望。事實上,這所由Google、 NASA、科技界精英合辦的學校,能提供的遠比你想的多更多。

只是,想要踏進校門可一點都不容易,以二○一○年為例,全球超過四千三百人申請,最終只有八十人入選,而今年,校方未公佈申請人名單,只說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都有人送件申請,三十三歲的葛如鈞正是其中之一,他也將是奇點大學○九年成立以來,踏進校門的第一位台灣人。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不過又是另一個「人生勝利組」的故事,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不是人生勝利組!

吊車尾考上高中 大學、碩士都讀私校葛如鈞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母親曾擔任幼稚園老師,家庭背景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從小在新北市永和長大的他,求學時期也沒特別選讀私立學校,如常地依照學區分配,就近進入了秀朗國小、永和國中。

葛如鈞形容自己當年是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上高中,以此看來,這位即將要與全球精英共聚一堂的年輕人,的確不算贏在起跑點。不過對他來說,能夠進入這所在一九九六年剛剛改製成完全中學的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的第一屆高中部學生,讓他覺得相當新鮮有趣。

若真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或許是葛如鈞的舅舅在電腦公司工作,兒時逢年過節,當大人聚在客廳聊天時,他就可以跑到舅舅的房間玩電腦遊戲。「或許是這個時候啟蒙了我對電腦的興趣吧。」他說。

不限制自己的路!

從文科跨界挑戰理工 在台大拿到博士大學時,葛如鈞就讀淡大資訊傳播學系,拿的是文學士學位,而後推甄元智大學研究所,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就落榜,後來是透過考試才錄取元智的資訊傳播研究所,而一直到了博士班,他才進入了眾人眼中的傳統名校台大,取得網媒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

從傳播跨領域進入理工,葛如鈞求學這條路繞了一個大彎,「其實在父親的期望下,高中要推甄大學時,我一開始選的是財金系。」不過後來在大學博覽會上,元智的招生人員告訴他,「資傳系是新的傳播!」這句話,讓他決定轉換方向。

對於「新」這個字,葛如鈞彷彿毫無抵抗力,「他們用最新的電腦做剪接、網站設計,還可以做遊戲和動畫,直接打到了我的死穴。」事實上,葛如鈞曾在二○一二年回到清水高中對學弟妹演講,設定的主題是資訊與科技,但他卻用了更多的時間提點學弟妹,「不要只是走在他人走過的道路」。

像他自己,明明一直走在文科的路上,但要攻讀博士學位時,卻硬是要挑戰理工領域。「選擇台大網媒所,對我來說風險很高,壓力也很沉重,」因為文組出身的他,必須補修大學部最重的資工必修學分,「當時我連最基本的『演算法』都還是第一次聽到,根本不懂那是什麼。」這樣的葛如鈞,得在三年內通過至少四科專業科目資格考。

對很多人來說,攻讀博士就已經像是心上掛了一顆大石頭,「我是掛了兩顆!而且還比別人重。」他說話時,手放在胸前,彷彿還感覺得到當時的焦慮與壓力。幸好,「不知為何,當時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叫我要勇敢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骨子裡那個探求未知領域的冒險性格,在此忽然沸騰起來,葛如鈞其實早就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確實,敢挑戰,這就是葛如鈞博士班學弟鄭鎧尹對他印象最深刻的特質:「有人會因為之前沒人做過就不敢了,可是他不是這樣的人,他就是會想要去做之前沒人做過的事。」在博士班期間,鄭鎧尹和葛如鈞還共同創辦了第一個學生自辦的HCI(人機互動)工作坊,讓學生有機會深入瞭解什麼是人機互動。

最後,葛如鈞不僅順利從台大畢業,還在博士班最後一年創立Linkwish,而且經營狀況不差,知名案子就是和摩斯漢堡合作的訂餐App「MOS Order」;只是這個時候,葛如鈞與創業夥伴理念相左而決定退出。

然而,他向未知挑戰的沸騰熱血怎麼可能說冷就冷;入伍前夕他突發奇想,「我的創業,應該是要走到全世界啊!」所以他開始籌畫到海外進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現奇點大學。

不放棄任何機會!

就算講英文很卡 仍勇於和全球精英競爭要去哪裡進修其實困擾了他很久,「我念設計、學傳播,又有資訊背景,也對創業有興趣,哪裡才能把這些全部組合起來呢?」不論去念MBA或是設計,單一學科好像都無法真正滿足他想要的。「時間軸」創辦人暨執行長葉建漢就說:「很多創業者會把路越走越窄,但葛如鈞的企圖心,卻讓他的路越走越寬。」終於,奇點大學出現在他眼前。

不過,申請入學的過程幾乎要把他給逼瘋。在奇點大學要求的提交項目裡,除了個人基本資料、兩位推薦人,另外還需要回答五個問題,以及錄製一段兩分鐘的影片,「本來以為很容易,準備起來才發現超難。」首先是「回答五個問題」,不僅答題難,更難的是每題不得超過二百五十字。曾經在美國取得生物碩士與法學博士的「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解釋:「英文不道地的人,要用兩百多字回答一個問題,真的比你想像的難。」周欽華當時看了葛如鈞的答題內容,直接潑了一盆冷水:「這個……不太行。」兩人琢磨到送件截止日前幾天,才算搞定。

接下來,兩分鐘的影片又是一番煎熬。本來覺得兩分鐘影片對念傳播的人有什麼難?結果為了這兩分鐘,他卻對著鏡頭錄影超過三個小時。「像我這樣沒出國唸過書的人,講英文本來就很卡,再加上熬夜,精神狀況相當差。」不讓創業者走冤枉路!

十週課程為創業平台鋪路 分享經驗直到此時此刻,這張來自奇點大學的錄取通知,在葛如鈞眼裡仍然「很不真實」。「收到錄取通知後,開心只維持了一分鐘,」因為已申請到日本慶應大學作博士後研究的他,必須設法說服日本指導教授「放人」,此外,近三萬美元的學費更讓他傷透腦筋。

「你去吧,如果教授不答應讓你去開眼界,這個老師也不值得跟,」這是鄭鎧尹給葛如鈞的強心針,「那句話可能只是想鼓勵我,但當時真的非常受用,」葛如鈞回想。至於學費,葛如鈞早就想過群眾募資,但一直沒信心,這時,他的好友、LIVEhouse.in執行長程世嘉則對他說:「你如果募不到跟我說,一定想辦法幫你解決!」「他自己也在創業,很難隨便拿出一百萬,但這個承諾,還是很有效的讓我壯膽。」葛如鈞永遠不會忘記五月六日十點十分這一刻,他的群眾募資計畫正式上線;滴答滴答……,十五分鐘過去,竟然連半毛錢都沒有,「前幾分鐘痛苦死了,」他說。

所幸,第十五分鐘開始,一筆又一筆的錢開始在螢幕上跳動,幾乎每一分鐘就有一萬元進來,意外地在第八天就達成一百萬元的募資目標。他成了台灣以群眾募資籌得學費的第一人。

六月十四日,葛如鈞就要飛到美國舊金山,迎接十週的密集課程。如同他在募資計畫所做的承諾,在六月一日受訪這天,他已經別上隨身記錄器「Narritive」,透過這個鏡頭,我們未來都將有機會一窺奇點大學的神祕面紗。

當然,葛如鈞也已經準備了好多問題要去向全世界的精英請益,他的入學提案是希望打造一個系統化的華人創業資源平台,讓創業者少走創業冤枉路。「不要總是等到摔進洞裡,才發現原來已經有好多人都曾在洞裡簽名留念。」葛如鈞以此說明自己的想法。

而他自己,就是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且看他這一回到聖殿簽名留念之後,能夠再給我們看到什麼樣的驚奇。

葛如鈞

出生:1981年

現職:SBACE共同創辦人、慶應大學博士後研究生經歷:Linkwish共同創辦人暨前任執行長、SLP全球創業家網路台北分部年度執行長學歷: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成績:2012 Facebook World Hack Day- Taipei行動類大獎、李國鼎科技藝術獎

他的學長

包括總統顧問、億萬富豪

坐落在美國矽谷這個全球知名的創新心臟地帶裡,一棟磚紅屋頂的兩層樓傳統建築顯得毫不起眼,但每年夏季這裡都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他們要用十個星期的時間,找出拯救未來世界危機的方法,這裡就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這樣的想法聽來好像有點瘋狂又不切實際,但如果你知道這是一所由Google、NASA、思科,以及眾多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的大學,或許又會覺得「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確實這不是一所普通大學。學校就設置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裡面,如果開車,只要六分鐘就可以到微軟、十分鐘就可以到Google。不用多說,這裡的講師陣容絕對是一時之選,包括知名未來學家,同時也是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網際網路之父Vin Cerf等等。

在密集的十週課程中,學生接觸到的都是在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等各個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只是想要使用這些資源,自然不能是泛泛之輩,過去五年入選的學生,曾有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研究生、以色列總統顧問,當中更不乏創業家與億萬富翁。

從2009年成立至今,奇點大學的畢業生已成立超過45家新創公司,如基因改造發光植物(Glowing Plant),也有團隊想用3D列印技術,結合材料學和控制學,以最低成本幫助開發中國家人民列印房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60

33歲台灣人 被Google找去改變十億人

2014-06-09  TCW
 
 

 

一則以「首位登上Google未來學院的台灣人」為標題的消息,近日在台灣網路創業圈被大量轉載。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V)譽為全球最聰明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見九十七頁小辭典),每年從近五千位佼佼者中選出八十位,今年首次出現台灣人的名字。

「這是一間頂級俱樂部!」矽谷英特爾(Intel)資深工程師李佳勳如此形容。特斯拉(Tesla Motor)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都是歷屆講師,這封錄取通知,如同前進美國矽谷的門票,而拿到這張門票的第一位台灣人,正是葛如鈞。

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如何打敗來自史丹佛、哈佛的眾多好手?

三十三歲的他,擁有跨藝術、傳播和資訊工程的學歷與兩次創業經驗,以及無數創業競賽獎項;但他以前竟是一個不知為何要唸書、聯考失利的學生。

「人到底為什麼要學英文?」一直是他學生時期的疑惑。姊姊葛如珮透露,他課業不出色,也不是會考試的人,與其花精神拚考試,他寧可選擇畫畫、打電動和看漫畫。

背景:設計強項搭配理工經驗,激發好點子

考不上第一志願政大廣告系,他衝著招生傳單上「設計遊戲」四個字,改選淡江資訊傳播系。這個決定卻讓他在學習上找到出路。

當時繫上教授盧憲孚出了一份作業,要學生以「五感」(色相聲味觸)設計產品,這份沒有正確答案的作業,讓眾多學生哀號,他做起來卻得心應手。不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讓他滿腦子的創意得以發揮。

好友李東展透露,當年班上的畢業製作,他以愛滋病主題投稿,不料這個想法在當時太過前衛,不被系主任接納。但他不按牌理出牌的想法,卻從大學開始萌芽。

然而,文科出身的他,進入台大資訊工程學博士班時,卻踢到鐵板。他的強項既不是數學,也不會寫程式,打開微積分,「整本課本如同天書。」「以前念設計,只要打開Photoshop就可以畫圖,在台大是要自己寫一個Photoshop,」他笑著說。

「班上同學不是參加過奧林匹克競賽,就是當過數學小老師,」他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念,都比不過理工背景的同學,於是,他專攻自己擅長的設計。雖然如此,理工經驗卻成為他日後創業的養分。

優勢:點子超多不是亂發想,而是解決why

「點子超多、懂得觀察人性」是師友對他一致的評價,「有的人天馬行空亂想,有的人又被科技限制住,他界線拿捏滿不錯。」和他共同創辦製造藍芽Beacon裝置公司SBACE.CO的李勁葦認為,設計底子加上一點工程背景,是他的優勢。

觀察人性的能力,來自他愛問「why」的天性。除了挑戰體制權威,他也好奇人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李佳勳分析,在他所認識的、其他錄取奇點大學的美國朋友中,有的來自史丹佛或哈佛,「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瞭解人性。」

葛如鈞在台大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上父母支持,他在博士班後期開始創業。

他發現同學喜歡在網頁上看正妹,於是找了會寫程式的朋友,創立iBeauty App,讓大家能在手機上看正妹(編按:後因蘋果政策而下架)。後來臉書興起,他發現大家習慣坐在電腦前按讚,而不在真實生活中互動,又創立以揪團為主題的Linkwish App,並以同名創立第一家公司。

「Linkwish就是連結人的wish(願望)」,李佳勳認為,這是葛如鈞試圖解決人們問題的其中一項作品。Linkwish不僅陸續和摩斯、誠品等企業合作,也拿下由臉書總部創辦的全球駭客松大賽行動類冠軍。

「我無法抵抗對新東西的誘惑,」他分析自己不停創業的原因。在矽谷Google擔任資深工程師的好友李宗賢形容他,「連在餐廳排隊,都可以想出用平板電腦控制排隊流量的創業點子。」

目標:前進矽谷七天三百人讚助,募得百萬

不過,實戰經驗豐富的他,在準備申請奇點大學時,不如外表看起來有自信。

「我是假裝很有信心,」他坦承,因為當時擔心若向奇點大學要求獎學金,可能反被拒絕,因此選擇自付十個星期、要價新台幣一百萬元的課程。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僅在台灣創業圈小有名氣的素人,竟能在七天內獲三百多人讚助,募到新台幣一百萬元的求學金,除了說故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好人緣。

募資平台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表示,他善用串聯的力量,找來網路圈的朋友,如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等,透過他們具名表示支持,從第一圈、第二圈到第三圈擴散出去,讓很多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慷慨解囊。

「越不確定的事情,越值得我去試試看,」如今三十三歲的葛如鈞,沒有結婚、沒車、沒房,笑稱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我就是忍不住想要去不確定的地方。」

過去的學習和創業經驗,讓他想出「改變十億華人創業環境」提案,獲得前進美國矽谷的門票。此提案的目標,是成立以華人為對象、用中文當媒介的TranStartup創業知識分享平台,透過Q&A、資料庫、離線商務活動和創業前輩,讓華文區創新公司彼此分享經驗與知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46

Google為什麼花5.55億美金買下攝像頭Dropcam?

http://www.iheima.com/thread-39362-1-1.html
一個是溫控器+燃氣報警器,另一個則是家庭監控攝像頭。兩個看上去本來不相關的公司之間的共同點在於,它們是都「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家居單品之間的聯合協作是必然結局,可能是進入同一家公司,可能是基於某一個標準協議如HomeKit。前者更加徹底。


Google已成為設備+服務公司


過去,Google是一家以軟件為主的互聯網公司:搜索引擎、Youtube、Andorid,Chrome等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初期Google並沒有做自己的硬件,而是推出Android系統並牽頭組建OHA聯盟。在三星的壓力下,開始嘗試Nexus系列自有硬件,並拿下了Moto這一老牌硬件,並將其置換為聯想股權。
Google的另外一條路則是徹頭徹尾的研發自己的硬件,從Glass到氣球再到汽車。雖然這些產品並沒有規模普及,但Google已經徹底變為一家設備+服務公司,就像微軟立志要轉型做到的那樣。


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Google在智能家居上一直便主張從硬件出發。從NexusQ、Chromecast等家庭娛樂設備,再到Nest和Dropcam。未來,Google還會拿下更多家居設備,譬如燈光、開關、插座、安防、家電等等。


最終,所有這些設備會通過Google的云和協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真正智能化的家庭網絡。


有了Dropcam可以做什麼?


Nest與Dropcam究竟可以如何協作起來?


首先,Nest多了一個傳感器。Nest自動感知溫度並可自動調整中央空調、供暖系統等溫控裝置,此外它還擁有並不成熟的煙霧探測器。Dropcam負責監控家庭安全,並可讓用戶實時查看視頻的安防產品。攝像頭相當於一隻眼睛,可以感知到用戶何時到家。Dropcam還有門磁這樣的附件,可以檢測到大門或者窗戶的開關情況。這些設備收集的數據都可以作為Nest的輸入。


其次,Dropcam擁有雙向通話功能,它沒有自帶屏幕。而Nest則有自帶屏幕,Dropcam和Nest搭配在一起在信息的互動上可以做更多地事情。譬如遇到入侵者後,Nest的煙霧報警器的聲音被啟動。不過,這依然是基於現有功能的想像,Nest和Dropcam此後還會碰撞出更多玩法。終極智能化的家庭,將擁有無處不在的屏幕,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的便捷交互,這需要不同設備在各司其職的時候又互相協作配合。


再次,在技術上Google的圖像識別技術將有用武之地。Google作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最積極的探索者,擁有無人能敵的圖像識別技術。在PC時代便早於各家推出基於圖像識別的購物搜索以及圖像搜索。這樣的技術被應用在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和Google Glass上,用來識別路標路牌、搜索線下實體。


Dropcam的一大缺陷就是誤報,譬如有寵物或者小孩進入攝像頭區域也被當作入侵者報警。如若加載Google的圖像識別技術和云端數據,便可自動識別進入視野的有無風險,再據此決定是否報警。除了攝像,Dropcam也有錄音功能,利用Google Now語音技術,Dropcam門磁與智能門禁結合是非常自然的結果,根據聲紋識別結果判斷是否開門,或者給訪客一個唯一的二維碼、條形碼,掃一掃便可放行。


最後,倘若要智力偷懶,我們可以說Google又多了一個線下入口。Dropcam未來是智能電視的攝像頭,用作視頻通話;可能會成為Google無處不在的家庭搜索,用戶掃一下青菜蘿蔔,Dropcam的喇叭便告訴你成分。讓用戶在家裡隨時拿著手機或者帶著Google Glass並不現實。亞馬遜的Firefly識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Google可以做更多類似的事情。當然,不用腦袋也想得到,Dropcam還會為Google提供海量的視頻和聲音「大數據」啦。


Google野心在於全球網絡


Google今年在智能家居領域頻頻佈局,並且在即將召開的IO大會上還會有更多地智能家居玩意兒推出,它對家庭的積極態度比Apple可要有誠意許多。但它的野心絕不只在於家,而是在於全世界。


可以看看國外幾個巨頭的理想。微軟是讓每個人都桌面有台電腦,它幾乎做到了只不過人們離開了桌面;Facebook讓人與人之間連接更緊密,重服務輕設備,嘗試手機並未成功;Apple給人類提供牛逼的數碼產品和用戶體驗,端強云弱,硬件強大互聯網服務一般;Google加速信息的流動,過去是加速網頁、App信息流動,現在拚命做設備實際上還是在構建一張全球網絡並讓信息在設備之間流動起來。


具體來講,Google一方面在拚命創造連接的條件,譬如做Google氣球、Google Fiber,收購通信運營商,為人類接入網絡提供便捷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是打造更便於連接的基礎軟件,Andorid是不少設備的基礎操作系統,ChromeOS這一WEBOS在大量計算能力一般的設備普及時也將迎來規模應用,譬如電視,Android Wear則是面向可穿戴設備推出的操作系統。還有一點,便是帶頭研發更多的連接設備,無人駕駛汽車、Glass、Nest以及Dropcam,未來還有機器人等等。


汽車網絡建立起來後,Google便可以通過云端算法來進行智能調度,哪輛車走哪條路都由它決定後,整個路網和汽車運行效率必然最高。在此之前,Google則可以利用汽車和監控網絡收集到的數據來指導人們的出行,指導交通部門的路網規劃。


同理,家庭網絡建立起來後,Google未來與能源公司合作(實際上Google已經開始收購電力公司了),便可以進行更加智能的能源調配,避免現在的電能被大量浪費在路上的情況。其視頻監控、人員流動數據則可被地產公司、百貨公司、餐飲企業等利用起來。


汽車和家庭之後,未來Google必然還會建立其學校、公司、商場、農業這些網絡。通過無處不在的Google設備,Google的服務滲入到一切角落,就像空氣一樣地自然存在,Google成為未來的智能世界的核心大腦。Google在加速信息流動的同時,也將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主宰未來的信息世界。


(來源:雷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