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溫泉法空轉10年 行義路16家不合格業者直擊


2013-06-03  TCW  
 

 

夕陽西下,北投行義路上的溫泉餐廳招牌開始閃亮了起來。這裡一直是大台北地區的熱門休閒場所,泡湯、喝茶,遠眺觀音山,欣賞台北盆地萬家燈火的夜景,都十分愜意。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溫泉餐廳幾乎都是非法的溫泉業者。「行義路溫泉區內的餐廳和湯屋,除了三家建物使用執照合法外,其他幾乎都是違法開發保護區的大型違建,」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也是內政部國家公園前計畫委員林子凌說。

根據二○○七年一月台北市政府發表的「台北市溫泉區管理計畫」資料,行義路磺溪河川溪谷周圍的土地,多屬限制開發的山坡地、河川保留地或保護區,自然條件限制多,因此這些溫泉餐廳的使用並不合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其地上建物多屬違建,影響環境品質及公共安全。

立委田秋堇表示,這些位在行義路溫泉區內的餐廳和湯屋,因全蓋在地質脆弱的保護區上,且從事營業行為,全部違規使用多年。「行義路的溫泉餐廳可以合法早就合法了,就是因為地處『敏感地區』,讓內政部都委會很難放行,」林子凌說。

地盤軟弱!》十一處侵蝕、兩次土石流,都是警訊

業者違法多年,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不僅無力取締非法,甚至還在︽溫泉法︾公布後,積極向中央申請解編十九公頃的保護區變成溫泉產業專用區,且進一步將編列十七億元的公款,替業者在國家公園龍鳳谷內加蓋溫泉取供水系統,甚至還加碼同意業者蓋旅館。

二○○六年,台北市政府提出「新北投及行義路溫泉區水資源利用計畫」,二○○八年到今年五月九日,市政府甚至第九次出面替業者爭取保護區變更,在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會議上,試圖將原本屬於保護區的行義路溫泉區一帶,變更為溫泉特定專用區。對於變更案多次未過,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市府將在《溫泉法》正式上路前,爭取過關。

對於北市府多次想變更保護區使用用途,學者憂心,若行義路保護區轉為開發,辛樂克颱風帶來豪雨沖毀南投廬山溫泉區的歷史,恐在台北重演。

根據北市府的調查資料顯示,行義路溫泉區屬於地質敏感地區,一共有三十六個崩塌處,另有七處地盤軟弱,十一處侵蝕,還曾發生過兩次土石流。更值得注意的是,位於台北盆地內的山腳斷層就經過這附近。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顯示,山腳斷層是國內唯一活動正斷層,斷層位置沿新北市的樹林、泰山、五股至關渡一帶分布,並穿過大屯火山區,延伸至東北方的金山地區。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硫磺谷、龍鳳谷一帶,因為硫磺氣重、長期腐蝕,容易造成附近土壤軟化、當地岩石風化嚴重,因此是地質敏感的地區,原來就不適合開發,現在經過新的地質調查又發現附近有山腳斷層經過。山腳斷層穿過大屯火山區,就是沿著磺溪溪谷往惇敘工商、龍鳳谷、地獄谷的方向一直延伸到金山方向,長度至少有八十公里。

他認為,現在這個地方若要從原本的「保護區」開放成為「溫泉發展特區」,一切必須以「安全」為最大前提考量,縝密及全面性的地質大調查是一定要做的。

業者鑽漏!》自知不合法,卻還是繼續攬客經營

為了進一步了解溫泉餐廳的開發現況,記者在週末前往溫泉餐廳林立的行義路、磺溪溪谷一帶實地勘查。

週末下午,用餐後人潮散去,幾家溫泉餐廳業者站在門外吆喝遊客上門。一家開張不久的溫泉餐廳積極攬客,負責從停車場接送客人到會館泡湯的管理員說,這裡的溫泉餐廳都不合法,因為非法,所以沒辦法把建築物蓋更高,但「我們雖然不合法,但都有繳稅,」管理員強調!

二○○三年《溫泉法》公告時,當時行義路沿磺溪溪谷一帶,共有二十四家溫泉餐廳業者,經過十年,部分餐廳換了老闆也改了名字,有的結束營業,現在剩十八家溫泉餐廳,主要以經營泡湯、三溫暖、SPA、水療、按摩、餐飲、卡拉OK為主。

在土地權屬部分,其中有十二家業者的違建,是蓋在公有地上,只有三家是建在私有地,另有一家業者是半公有半私有,另有兩家新增業者山玥溫泉新館以及玉川溫泉養身會館,因土地權屬情況不明,也無法查證是否合法。

溫泉餐廳由高而低,往溪谷方向一層層往下延伸,位於高處的門面光鮮亮麗,但逐漸往溪底方向走去、也就是溫泉餐廳背面,就會看到完全不同於前門的光景。由於這裡的溫泉大多是業者將地面冷水引導到硫磺谷、龍鳳谷一帶溫泉噴氣孔的上方加熱,再將製成的人工溫泉透過管線配送到各場所,所以多家溫泉餐廳的後方,第一眼就會看到黑色巨大的溫泉儲水桶。

法令失效!》公共安全向政治力妥協,代價誰付?

凌亂雜亂的溫泉管線、一個個巨大黑色儲水桶,甚至餐廳直接排出用水到溪底,所發出的陣陣臭味,更有業者將餐廳、湯屋、拱橋蓋在磺溪河川區上,從餐廳的背後,雜亂當中透露著環境安全危機。

陳文山說,根據坡地法規,坡度超過三○%的坡地是不能蓋房子的,行義路溫泉區有業者都把餐廳蓋在這樣的坡度又是行水區,不僅違法也很危險。

許多業者占用河川行水區,營業場所幾乎緊貼著磺溪溪旁而建,先前也曾到過現場實地勘查的綠黨前發言人潘翰聲說,業者占據行水區,將會影響水流速度,一旦面臨大豪雨,下游安全將會受到嚴重波及。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則認為,此案若「就地合法」將可能開啟潘朵拉的盒子,保護區、山坡地開發案子個個蠢蠢欲動,台北市的保護區將面臨全面性瓦解危機。

《溫泉法》窒礙難行,背後牽扯的是龐大經濟利益與政治妥協,現在北市因少數溫泉業者的利益將進行「保護區大放送」,未來恐讓全體市民付出更龐大社會成本,台灣經濟恐將因此付出更大代價。

【延伸閱讀】一旦從保護區變溫泉專區,他們可能就地合法-行義路16家違章建築營業業者

一、原業者名稱:紗帽谷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草山文化溫泉會館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天祥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私有

名稱:椰林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世代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屋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皇池溫泉御膳館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川湯溫泉養生館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瀨溫泉餐廳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湯城鄉村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天美山莊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山之林土地權屬:公有

二、名稱變更或更換經營者

名稱:澎園溫泉農莊(天仁農莊)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不老不死溫泉會館(御之湯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夏之泉(喜悅、湯廬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黃金泉溫泉會館(集客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註:保護區內公有地地上建物為違建,私有地建物雖合法,但違規使用資料來源: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3

上市公司閒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8936.html
動性緊張過後,銀行對資金的「飢渴」正逐步緩解,但是國內眾多上市公司用「閒錢」理財的需求卻大大增加,這其中,一些上市公司使用閒置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有資金空轉之嫌。

隨著6月末國內銀行在流動性緊張時推出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陸續到期,收益率動輒超過7%的瘋狂景像已成過去時。7月末,記者從多家銀行瞭解到,月末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明顯下降,顯示出銀行對資金的「飢渴」已逐步緩解。

銀行回歸淡定並未影響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根據滬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統計,在不到10天裡,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32億元的中短期理財產品,這裡面的主力是上市時間不長的中小板公司,其中不乏漢王科技、姚記撲克、好想你等上市即虧損或上市存爭議公司。

記者發現,儘管7月中下旬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回落,但是上市公司購買中短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平均能達到4%以上。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儘管不如6月底賺錢,但這個水平的收益率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仍具吸引力。

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理由,絕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是為了提高閒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稱銀行理財產品或類似產品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本金和收益基本有保障。

雖然上市公司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看似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但如果是上市時間不長的公司,用上市時超額募集的「閒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使用的是企業自有資金,而另一些公司使用的則是在上市時從股民手中超額募集到的資金。儘管上市公司超募而來的資金需要放置於專有賬戶中不能亂花,但根據去年以來記者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觀察,由於經濟增速下滑和產業結構調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沒有將超募資金投向計劃外的新項目,最常見的是用其補充流動資金,而在今年流動性緊張推高理財產品收益後,更多公司開始將這部分超募資金轉向「以錢生錢」。

對此,北京一家擔保公司資深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家企業上市時沒有任何成本就能超額募資1億元,隨後用來購買收益率為4%的銀行理財產品,而銀行可以將這筆錢以6%的利率貸給企業或個人,借款方還可以再次購買收益率達到7%的理財產品,這1億元可能很難進入實體經濟,而上市公司和銀行則都能「以錢生錢」,有資金空轉之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57

進步觀念24.總統有權無責、閣揆有責無權、議事杯葛不休 啟動憲政改造 政府不再空轉

2014-12-01  TWM

 

《建立效能政府》

過去兩年,沉寂已久的台灣社運聲勢再創高峰,民眾對政府已忍無可忍。其實,制度缺陷與選民意識不彰,才是台灣政治總是讓人失望的根源。

撰文‧郭淑媛

某位行政院前院長曾告訴《今周刊》記者,有一次他去立法院遊說立委一項政策,立委問他:「你有票嗎?」他答:「我的老闆(指總統)有六八九萬票。」立委立刻說:「那叫你老闆來!」這段對話,具體反映出台灣憲政體制的問題,行政院長沒有民意基礎,權力來源是總統,卻須向立法院負責,總統反而不受任何監督制衡,形成「總統有權無責,閣揆有責無權」的憲政困境。

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就是當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只剩九%,卻仍要硬推一個政策支持度不到三成的《兩岸服貿協議》所引爆。英國《經濟學人》五月初報導:「街頭示威反映著對台灣脆弱政治體制的幻滅,馬英九未來兩年會是跛鴨狀態,台灣的未來可能會在街頭決定。」為什麼會演變成街頭決定?答案就是我們的政治體制設計出問題。

同樣的爭端若發生在日本,首相可以解散國會,訴諸民意,讓新選出的國會來決定政策走向。十一月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解散國會、眾議院改選,就是要將「安倍經濟學」的存廢交由選民決定。

但台灣做不到這點,以至於民眾只好上街頭施壓。如果壓力夠大,夾在黨意與民意間的立法委員頂多「不處理」問題,並不是真的決定政策的方向。像台灣今年兩起重大抗爭行動,太陽花學運以及反核大將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只是讓《服貿協議》被凍在立法院、行政院宣布核四停工。但這是否代表服貿就此不簽了,核四以後都不運轉了?大家也不清楚。

這幾年,台灣政治就是這樣空轉。例如:核四問題沒有清楚做出結論,台灣就沒有能量與魄力,去討論下一階段的能源政策。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讓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台灣勢必要面對憲政體制改革。台灣的憲政體制,無論是總統、行政院或立法院的運作機制設計,處處是地雷,彼此不斷互相拉扯牽制,隨時都會引爆爭議。

問題一,總統有權無責,人民直選產生的總統,握有很大的權力,卻不必向任何權力制衡機構(如立法院)負責。造成民調支持度只有九%的總統,可以推動爭議政策。

問題二,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行政院部會首長都不是民選產生,也沒有經過立法院同意,全部沒有民意基礎,權力來源來自總統,施政重點自然不會以民意為優先考量,而是實踐總統的意旨。馬政府復徵證所稅政策爭議,即為例證。

問題三,立法權箝制行政權,立法院議事效率不彰,往往為反對而反對,使得政府無法有效運作。前總統陳水扁任期內,因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施政窒礙難行;馬英九出任總統至今,國民黨在立法院雖擁有絕對多數或相對多數席次,但他的重要政策如年金改革,也是動彈不得。具有政策急迫性的重大法案,常常經年累月地拖延。國家,就這樣被卡住了。

為何會產生這三大問題?研究憲改的前立委林濁水指出,讓內閣和民意基礎銜接,是民主國家的普遍原則,內閣制國家,閣員由國會議員兼任;總統制的美國,政務官都要經過國會聽證行使同意權;法國的半總統制,閣揆上任前往往先主動要求國會信任投票,閣員主要由國會議員停止議員職權後上任;但台灣在一九九七年修憲,取消立法院的閣揆同意權,少了這道銜接民意的機制。

再者,目前的憲政制度設計,也造成行政院院長有責無權,行政院院長卻必須向立法院負責,但決策權卻在總統手上,行政院院長往往成為「替死鬼」,不少卸任閣揆私下即有此感嘆。

弔詭的是,決定國家政策的行政院院會或部長級會議,擁有最高權力的總統不能主持,而由沒有真正決策權的行政院院長主持;導致在政策形成的程序中,總統的權力變成空白,往往出現政策執行的落差,使得決策品質不佳,總統反而做不了事。

再加上,行政、立法關係失衡,立委動輒議事杯葛,與功能不彰的總質詢制度,往往對行政系統形成掣肘;而朝野惡鬥、立院黨團密室協商,以及缺乏國會調查權,也讓立法院議事能力低落、立法品質粗糙,成為現在政府難以運作的原因之一。

台灣一九九七年修憲雖然賦予總統解散國會權力,但這個權力卻是被動的,必須在立法院對行政院提出不信任案;當不信任案成立、倒閣成功時,總統必須撤換行政院院長或解散國會。

這項制度設計,讓行政、立法兩權相互牽制,十幾年來從未運作,因為,立委只要不提倒閣,就不會有被解散的風險。

歷任總統多以兼任黨主席方式,循政黨決策機制解決爭議,但這項作法常被批評為「違章建築」。林濁水就質疑,國會是人民選出來的,總統透過黨主席身分指揮國會,違背權力分立的憲政精神,在美國絕對行不通。

目前的憲政體制已成為國家亂源,這也是近年來群眾運動接連不斷的主因。要解決國家陷入空轉的危機,惟有朝野努力克服超高的修憲門檻,進行憲政改革,才能正本清源。

中央政府體制無論要朝內閣制或總統制,皆可透過修憲會議尋求共識,最重要的是,透過修改中央政府體制和配套的選舉制度,以建立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是台灣社會的當務之急。

師法他國 台灣亂源或可有解──主要國家解決重大爭端作法

國家 憲政

體制 解決爭端的機制

日本 內閣制 首相可直接解散眾議院(相當於立法院),進行眾議院改選,並於新國會產生後再重新票選新首相。

眾議院可以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投票,若通過,首相必須接受,或解散國會。

英國 內閣制 首相有權解散下議院(相當於立法院),下議院也可以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投票。

自2011年選制改革公投開始,公投具法律效力,2014年9月即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

德國 內閣制 總理在信任案遭國會否決時,有權向總統提出解散聯邦議會的請求,或提請總統宣布立法緊急狀態,暫時將立法權移交參議院。但當聯邦議會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註)並選出新總理時,不得要求解散國會。

法國 半總統制 總統有權直接解散國民議會,進行國會改選;也可主動交付公投。

美國 總統制 沒有解散國會機制,總統要靠遊說方式爭取國會議員支持,所以曾發生白宮發不出薪水的僵局。

註:由於德國是多黨政治,國會新的多數聯盟組成,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之後,必須以過半數的議員選出新任總理候選人才能成立,以確保不會因為倒閣造成國家空轉。

資料來源: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

整理:郭淑媛

行動方案

朝野應努力克服超高的修憲門檻,進行憲政改革,修改中央政府體制,以及配套的選舉制度,以建立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是當務之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4

馬總統「今天不做,明天後悔」的承諾 為何跳票? 空轉兩年 年金改革不能再等了!

2015-01-12  TWM

 

如果把中華民國政府當成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來看,你會被它的財報嚇死!

拖垮這家「公司」的,就是「年金制度」。按照現有制度,未來將會產生十七兆元的潛藏負債。

究竟是誰,讓全台灣陷入破產危機?

撰文‧楊卓翰、鄭閔聲

「現在還有人在關心年金改革啊?真是稀有。」一頭銀白頭髮的陳彩仁見到我們時說。直到現在,他都是少數願意站出來,大聲疾呼軍公教年金改革的「自宮」退休老師。

二○一二年底,是「年金改革」這四個字正熱的時候,勞保年金、軍公教退撫精算報告剛出爐,破產焦慮襲擊社會大眾。年金要倒了,退休金要沒了,總統馬英九說:「年金改革,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下令組成「行政院年金改革小組」這個特戰部隊,限時三個月內提出改革方案,一瞬間,「年金危機」,變成中華民國最嚴重的災難。

陳彩仁就是在那時跳出來。他是台北市介壽國中的退休老師,一反常態,「期待被改革」的身分,讓他上了幾家新聞台,接受了幾次採訪,獲得了一些觀眾和網友欣賞。看著行政院的年金改革方案在一三年四月送進立法院,以為這場台灣未來最重要的改革,就要發生了。

他哪裡知道,這場巨大的戲碼,其實早已落幕。

一個月後,本來應要拯救破產的勞保改革草案,在立法院法制研究局被評估為「目前無必要、亦無急迫性」;而軍公教退在完成初審後,到現在官方的回應都是:「行政部門持續與立法委員進行溝通。」本來急迫的改革,為什麼胎死腹中?馬英九說完「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後,已經過了七百多個明天。在一片鬧轟轟之後,年金破產的危機,究竟過了、解除了,或倒數的破產日仍然逐步逼近?

「保險精算」不敵「政治精算」 改革空轉兩年危機依舊存在,一四年二月的退撫精算報告出爐,根據報告,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規模將在二○一九年開始遞減;二八年,教育人員退撫基金破產;三○年,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破產。而勞保基金,仍然將在二○二七年破產。

你我的退休金仍然和兩年多前一樣,面臨危機,但是,有一個比你我利益還更重要的事情,擋在前面。事實上,在保險精算報告背後,還有一層燙手的「政治精算」,讓改革無法推動。這個政治糾結的力量如此巨大,連大搖改革旗幟的考試院前院長關中,都不得不低頭。

一三年十一月,關中還是考試院院長,他看著年金改革在立法院遭遇阻礙,寫信給總統。《今周刊》獨家取得這份《公務人員年金改革法案之立法進度及相關因應方案》。在簽呈中,關中表示,在立法院兩黨立場對立,毫無進展,認為:「明年(二○一四年)底將進行『地方七合一選舉』,在此等政治氛圍下,預判原送之年金改革法案若不作務實之調整,恐難於本會期或下會期完成立法程序。」綽號「關大刀」的關中,一直都是年金改革中聲音最大、態度最堅定的官員;但這份文件中卻發現,連關中都體認到,關乎你我退休金的「退休金精算」,遠遠敵不過立法院裡的「政治精算」。一三年十二月底,立法院第六會期結束,待審六百個法案,馬總統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年金改革,也是被無限期封存的待審法案之一。

《今周刊》致電給行政院的年金制度改革小組,想要得到解答,但發現這個特戰部隊早已解編,而且行政院指出:「沒有確切的解編日期,工作回歸各部。」就這樣,一個攸關台灣未來的改革,在眾目睽睽之下,活生生上演了一場鬧劇,官員、民代都是要角,忽視年金改革的大眾,又何嘗不是?

邁入二○一五年,在這個新的一年的開始,我們應該重新檢視台灣的年金問題了。

台灣年金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年金制度,可以分為軍公教及勞工兩大塊。軍公教的退休金,主要為退撫與公保,而勞工則為勞工保險和勞工退休基金。現在面臨破產的,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軍公教退撫和勞工保險。

淡江大學保險系教授郝充仁指出一個迷思:「雖然在政治上,兩黨都把這年金的問題扯在一起,在野黨認為,軍公教不先改,勞工就不改;執政黨則認為,軍公教和勞工要同時改革。」但軍公教退撫的收支不足,並不會影響勞保破產的日期。「年金問題第一步,就是大家要知道,誰先改並不是問題,因為最後一定會輪到你。改革,必須齊步走。」郝充仁說。

所以,勞工必須體認到,自己的勞保基金其實也是非改不可。因為,大部分的勞工,在勞保年金化時,早就無緣無故地收到了一筆巨大的退休金保障。

問題1 勞保報酬率超高 透支下一代的未來「我什麼都沒做,政府就多給我三百多萬元退休金。這樣合理嗎?」說話的,是陳先生。勞工身分的他,今年五十五歲,按照現在的制度,他將在二○一九年退休,工作年資三十五年。

在勞保年金化以前,以他三十五年半的年資,他可以領一九七萬元的一次領退休金;但是,○九年後,勞保年金化,如果陳先生選擇月退,以勞保的計算方式,他可以領年資乘上一.五五%所得替代率,每個月可以領兩萬四千多元。如果以他退休之後再活二十年,把他所有的退休金以現值計算,他可以領五○一萬元。足足比一次領多了三百多萬元。

「我既沒有多繳錢,政府也沒有多幫我繳錢。那這些錢從哪裡來?」他把自己勞保繳費的單據放在我們面前,他歷年的投保薪資,都在上面。「而且,我自己算了投保費用,按照現在的費率,我這一生,自己總共才繳二十七萬元。這樣算起來,我的報酬率是十八.五倍耶!什麼樣的投資,可以讓我賺十八.五倍?」這十八.五倍的報酬率,就是繳交一元回收的「金錢價值比」。「其實,如果比較勞保和公教人員自己提撥的費用來看,勞工的金錢價值比是比公務員還高的。」金管會副主任委員王儷玲說。的確,根據總統的座談會報告,可以知道勞工投保一元,可以回收二十三.五三元,比起軍公教的六.八一元,還要高出許多。

勞保的提撥方式,是每個月從我們的薪資扣勞保費。現在總提撥率是一○%,勞工繳二%、雇主繳七%、政府繳一%。就算加入所有人幫陳先生繳的勞保費,他繳的勞保費用仍只有一三五萬元,「金錢價值比」還是有三.七倍。「這樣的超高報酬,政府怎麼可能不會倒?」陳先生說。「所以我們這一代的勞保,就是繳得太少,領得太多!」的確,如果需要支撐這樣的報酬率,勞保基金需要超高的報酬率,才有辦法在未來給付。勞保基金的目標報酬率是八%,但實際上過去十年平均報酬率,僅有三.五九%。台灣四大退休基金,平均報酬率也只有二.七九%。那麼,缺少的錢,從哪裡來?

「很簡單,下一代會負擔嘛。」郝充仁說。「現在不論勞保、軍公教退撫,都沒辦法自己支撐,就叫國庫出錢,我們就是把債務留給下一代。」陳先生也擔憂地說:「所以我都對我兒子說,叫他有機會就出國念書,留在國外工作,不要回來了。留在台灣,為了我們這些老人的退休金,一定會一直、一直加稅,誰會那麼傻?」問題2 太早退休 退休金所得替代率太高陳先生的憂慮,並不是沒有道理。台灣的年金制度,不論是勞保或是軍公教年金,甚至比破產的希臘都要優渥。年金設計的不良、延宕的年金改革,注定了我們希臘化的命運。

首先,我們的退休年齡太早。希臘的法定退休年齡已經調高到六十五歲,並且將在二○二○年延長到六十七歲;在台灣,勞保雖然已經漸進式延長到六十五歲,但是軍公教退休年齡仍是五十五歲,而且實際退休年齡還更早。根據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統計資料,公務人員的實際退休年齡,一一年是五十六.四歲,但是歷年來逐年下降,到一二年已經變成五十五.二歲;教育人員也提早到五十三.九歲,不但比勞工退休年齡早,甚至比希臘還要早。

第二,台灣退休後計算替代率的投保薪資,勞工是以薪資最高的五年計算平均值,而公務員是以最後一年的薪資水準來計算。這個寬鬆的計算方式,也比希臘還好。

公務員就是因為最後一年的薪資水準來計算,才會有不少「退休前升官」的情況出現。日前曾遭撤職的行政院新聞局前祕書郭冠英,在退休前卻被台灣省政府短暫任用,湊巧在最後一刻符合退休資格,照樣享受公務人員退休金,就是「計算退休年資不當」造成漏洞的例子。

問題3 退休年資計算 職業工會鑽漏洞而勞工方面,也不遑多讓。計算最高五年平均薪資,雖然比公務員要長,但因為勞工薪資申報較難查核,不少營利事業或職業工會的勞工,在前半生會以「高薪低報」,規避應該繳的費率,然後在退休前才調高自己的投保薪資。這樣,退休後就能以最高薪資領退休金,卻不用承擔繳費義務。

政大勞工所教授張其恒就指出,這個現象特別在職業工會很常見。「職業工會的薪資,例如計程車司機,怎麼確認?很多人就往這漏洞鑽,一直都用最低的投保薪資來繳費;然後到退休前,才拉高投保薪資。」因此,勞保年金制度上路之後的三年,職業工會用最高薪資投保的人數,居然暴增三倍。

「而且,這不是少數現象,勞、農、漁等工會的投保人數已經有三百萬人,占我們勞保的三分之一。這些人,每年領走五七%的勞保給付金額。」張其恒說。他也指出,在國外計算年資的方式都以全部的年資,或三十五年年資平均計算,「有這個漏洞在,制度一定會完蛋!」職業工會規避保費的計算公式,甚至都可以隨手在網路上查到,變成「全民一起省」的畸形現象。「所以年金改革要延長計算薪資年限,才會有那麼大的反彈,因為不少人靠著這個漏洞,躲掉該盡的義務。」問題4領的多、繳的少 未來政府債務破表年金領太多、領太久,另一個問題就是「繳太少」。根據勞保和勞退的精算報告,我們每個月薪資提撥的保費,早就無法支撐這樣不合理的給付。若要維持現有的支出,公務人員的最適保費是四二%(現為一二%),而勞工則為二七%(現為一○%)。年金改革方案雖然要調高勞工提撥保費至一九%,但是因為勞工團體反對,現在仍在立法院延宕,因為,沒有人想要多繳錢、少領錢。

但是,台灣少子化、老年化的趨勢不會變,退撫和勞保基金在未來仍會虧損。

今年三十歲的上班族,到他退休那一年,勞保基金單年就虧損七千億元,而勞保累積的負債,將是十兆元。如果年金制度不變,未來二十年我們的勞工和軍公教的退休基金總負債,將會是十七.五兆元的潛藏負債。到時候政府只能一直舉債,來付退休金。債務,就是下一代要還。

的確,年金改革,關係最深的,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而改革停滯,最焦慮的,也是他們。「現在的年金制度,根本就是在犧牲年輕人。」青年監督改革聯盟召集人竺佳慶就說。

「我今年二十五歲,我還要四十年才能退休,但是現在在反對年金改革的人,都是十年、二十年後退休的人。我不在意多繳、領少,但是這個制度一定要公平,為什麼他們可以繼續領那麼多,而到我們這代就只剩破產?」竺佳慶說。

「年金原本原本是社會保險的一環,所以具有世代互助的精神。」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說。但是台灣現在少子化問題越加嚴重,當退休的人越來越多,下一代的人越來越少,負擔自然就會加重。「解決問題,只有兩條路,」黃世鑫說:「一個是提高費率,另一個是降低給付。」搶救年輕人未來 改革該怎麼做? 這兩個主題,正是這次送進立法院的年金改革的主軸。但這個改革,卻遭到層層阻礙。法案送進立院後不到兩個月,退休公務員陳情、上街頭,改革就慢慢停下來。

考試院前院長姚嘉文,是大力推動軍公教改革的院長之一。二○○六年,他就砍公務員存款優惠,將一八%變成一二%;結果,立法院凍結考試院一億元預算,銓敘部預算也幾乎全數遭凍結。

「他們就是用這樣來要脅考試院、銓敘部讓步。」姚嘉文說。但是他的敵人,不只是立法院裡的立法委員,連他的同仁,也毫不留情。姚嘉文回憶:「那時居然有公務員,在我的辦公室前面設靈堂,詛咒我不得好死。」解方1 政客忘掉選票 別怕得罪勞工、公務員這次年金改革,在立法院聲音最大的就是國民黨立委廖正井。他不但在議會威脅銓敘部官員:「如果繼續推動關中的版本,我在立法院絕對不會幫你排這個案子。」還表態,要求撤回年金改革法案。

「我們沒有那麼偉大!年金這個問題,要花三、四十年解決,不可能現在一次解決嘛。」廖正井接受採訪時說。「馬英九也說,不改的話會倒。問題是沒人敢改啊!(立委)表決的時候寧可不出席、被罰錢,尤其連勝文(台北市長參選人)選得那麼慘!」廖正井講到重點。阻礙年金改革,與其說是立法委員,不如說是選票。

早在去年九合一大選前,一三年十一月十日,廖正井為了提議重發公務人員年終慰勞金,就曾在議會對著銓敘部官員說:「你看你的責任有多大,現在全國都在罵,為什麼連勝文的民調一直沒辦法起來?就是因為公務人員不爽了!」在他眼裡,公務人員的福利,都是選票的工具:「我要坦白講,這一次如果台北市輸掉,台中市又輸掉,輸得一塌糊塗,我絕對唯你們是問。」「沒辦法,提年金改革,公教人員就反彈,他們就是國民黨的基本支持者,基於選舉考量,國民黨就停下來。」民進黨立委李應元說:「簡單來講,政治的意志不夠。」然而,在野黨黨團的態度,並沒有對年金改革有任何幫助,因為勞工團體對勞保改革反應也很激烈。李應元說:「你用所得替代率來看,本來勞工就很低,軍公教要先拉下來。所以我們主張,軍公教要先砍,再動勞工;或是軍公教大砍,勞工小砍。」解方2避開爭議性高事項 先做共識高的就這樣在兩黨的僵持下,誰也不願意推動對自己選票有害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法案送進立法院,空轉半年後,一三年十一月,考試院院長關中不願改革就此停滯,只好上呈馬英九,建議改以漸進式的改革。「雖然年金改革在立法院遭到阻礙,但現今軍公教人員退撫給付潛藏負債持續增高,若未及時改革,所累積的沉重債務,將轉嫁後代子孫承受。如何突破困境改採務實步驟持續推動,確有迫切的必要性。」在關中的規畫中,他放棄了「調降所得替代率」和「多層次年金」等爭議性高的事項,而著眼在公保年金化、退撫延後退休金起支年齡、調整撫慰金、投資績效、一八%優惠存款等共識較高的事項。簡單來說,就是以先從小地方改起,最後再做大改革。

這麼務實的年金改革方案,在接下來馬英九不到兩年的任期,有辦法實現嗎?廖正井搖搖頭:「不可能。國民黨的立委現在每個都緊張得要死。」他說。

不過,就算改革方案在立法院停滯,還是有很多層面可以從立法程序外開始著手。廖正井就說:「像退休基金的報酬率,以前都是二%、三%,前兩年就提升了啊。這些事是可以先做的,也可以先延後破產的時間,好好從長計議。」解方3 提升勞保基金報酬率 全民監督政府退休基金報酬率提升的改革,王儷玲是幕後功臣之一。在改革小組帶頭力拚操盤績效,讓基金資產配置活化,加強投信業者管理的策略下,一二、一三兩年勞動與退撫基金的報酬率都超過六%,「一四年,有好幾個基金委外績效都超過一○%。改革成效非常好。」她說。但王儷玲也直言:「台灣退休基金缺口要長期彌補,光是投資報酬率提升還是沒有用。除了放新的水進去,也要把洞補起來。」她解釋:「一定要先減少支出,長期才可以看到成效。缺口如果不補起來,本金無法放大,放再多的水也沒用。」的確,年金改革如果再不啟動,台灣的未來就更渺茫。對於年金改革,馬英九說過:「我可以不做,留給下一任總統,但我不忍心。」兩年後看這句話,格外諷刺。二○一五年,馬英九是否能信守承諾,讓它變成改革行動年?這仍須全民一起監督,發出改革的聲浪。下一代的幸福,就握在你手上。

年金問題正在壓垮台灣!

先天的人口變遷壓力,加上勞工、公務人員年金制度的設計不良,讓年金面臨崩潰,而影響最大的,就是下一代。

累積17兆潛藏負債壓垮政府財政軍公教退撫新制(49%)

勞工保險(47%)

公保(1%)

國民年金(1%)

健保(1%)

農保(1%)

資料來源:考試院

軍公教新制與舊制退撫

軍公教年金若不改革,將有8.3兆元的潛藏負債。

勞工保險

勞保年金若不改革,在未來30年,將有8.1兆元的潛藏負債。

潛藏負債17兆是台灣10年的政府總預算勞保不改革 12年後就破產還能撐 現在保費收入仍有盈餘,短時間內不會破產。

撐不住 年金若不改革,持續入不敷出,終將支出失衡。

破產 2027年,預計勞保基金餘額歸零,宣布破產。

今年30歲的人,將在這時退休,當年勞保將虧損7000億元,累計負債為10兆元。

荒謬!報酬率3.7倍的「勞保魔法」不只是軍公教退休金出問題、不公平,占勞工退休金最大主力的勞保,也有一樣的問題。

該勞工一生

共繳勞保保費135萬元

(包括勞工、資方及政府繳交的保費計算現值,提撥率10%、勞工自提2%、雇主7%、政府1%)退休金一次領197.5萬元 報酬率1.5倍

退休金

月領24156元,領20年,共501萬元(35年年資×替代率1.55%×投保薪資43900元,領20年,以1.3%利率計算現值) 報酬率3.7倍勞工繳一樣的保費,卻因年金化多領 萬元,這些錢哪裡來?

答案,就是讓下一代填補虧損。

但,如果下一代越來越少怎麼辦?

為什麼台灣的年金會破產?

原因1.人口結構改變負擔保險的人變少

少子化嚴重

勞動力不如過去充沛

平均餘命變長

退休金越領越久

台灣40年來……25歲以下人口減少3成 勞動人口(25~59歲)僅增加1.2倍 但退休人口(60歲以上)增加3.4倍占總人口百分比(%)0~24歲 25~59歲 60~100歲1974年 58.7 35.5 5.8 2013年 27.8 54.7 17.5 原因2.退休制度太優渥拖垮財政領太久!台灣比破產的希臘還早退休台灣人壽命越來越長,但是退休年齡比起其他國家卻更低,現在退休的人,平均可以比30年前 多領10年

各國法定退休年齡(歲)

美 國 67

德 國 67

日 本 65

英 國 65

希 臘 65

義大利 65

法 國 60

韓 國 60

台灣勞工 60

台灣公務員 55

領太多!退休後拿的錢比工作還多台灣在計算年金時,只算5年最好的薪資,公務員只算1年,相較計算全部35年資平均的制度(如美國),可以多領3成台灣公務員所得替代率,超過希臘、冰島等最高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拿的錢比工作還多,最高可以到 112% 繳太少!勞工保費全球數一數二低台灣勞工的勞保年金提撥率,今年開始為10%,仍遠低於其他國家各國勞工保險提撥率(%)

英 國 40

法 國 36

新加坡 33

丹 麥 22

加拿大 19

美 國 15

台 灣 10

資料來源:OECD、考試院、行政院職業工會的「賺錢祕方」納稅人的痛

30歲

加入職業工會

22年都用最低薪資(19273元)投保22年的保費:1057×22×12=279048元

是正常納保薪資的一半

52歲

開始調升投保薪資

8年內每年調升投保薪資15%,60歲到最高43900元

60歲

60歲到65歲,可維持60個月最高薪資65歲退休,即可以最高薪資領取勞保年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17

降準為什麽低效?金融空轉背後的GDP假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56

降準為什麽低效?金融空轉背後的GDP假象


上周,李克強總理先後光臨宇宙存款大行工行,以及宇宙基建大行國開行,央行也馬上跟進大幅度降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統一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農信社水平。

為什麽要降準,與實體經濟增速迅速下降有關,這還得從GDP數字說起。一季度GDP數據公布之後,認為統計數據存在修飾、質疑之聲有之,認為調結構初見成效、自慰聲音亦有之。但是,筆者還是被其中一個數據驚到了:一季度貿易順差占GDP之比高達4%以上,也就是說按照支出法計算GDP=消費+資本形成+貿易順差的邏輯,去掉貿易順差之後的GDP增速可能嚴重高估!

出於對這個數據的好奇,我們做了專門的研究,並得出了重要的發現。

不計貿易順差GDP僅為3.53%?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3.15萬億元,增長4.9%;進口2.39萬億元,下降17.3%;貿易順差7553.3億元,擴大6.1倍。同期,GDP統計數據為14.07萬億,也就是說,貨物貿易順差占據GDP比例的5.3%之多!難道,出去貿易順差之外,GDP增速只有1.7%?數據太過驚詫。

當然不是,對外貿易里,除了貨物貿易之外,還有服務貿易,中國的服務貿易一直都是逆差、且不斷擴大的狀態。於是,筆者趕緊去找服務貿易的數據。

原來,前三個月的服務貿易差額還沒有出來,只有1-2月數據,貿易逆差為1804億人民幣。其中,旅遊服務是絕對的大頭,貿易逆差為1775億元,而運輸服務為-393億元。這個數字與中國出境遊人數持續增長,海外開銷巨大有關。

好,如果我們對3月的數據進行等比例估算,2015年一季度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可能為2662億左右。兩項綜合計算,一季度的貿易和服務順差也還將有4890億,占GDP的比重達到3.47%。

也就是說,不計貿易順差,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僅為3.53%?這個數據仍然讓人足夠驚詫。由於GDP叫做“國內生產總值=“國內消費總值”+“國外消費總值”+“國內資本形成總值”,在海外的消費國內經濟是獲益較少的。那麽,GDP竟然虛高到這種程度了嗎?

我們發現,還有一個數量值得懷疑,那就是資本形成=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調整,由於一季度進口的各種大宗商品都在大幅貶值,而且相應的最終產品價格也在跌價,存貨價值可能在跌價。但是,到底跌了多少呢,沒人有這個數據的詳細統計!

於是,我們只能變換角度,看看GDP里的水分到底在哪里。

區域統計數據里的玄機

於是,我們又想到從區域經濟入手——盡管區域增速、區域總值往往比國家統計的高上一些,特別是增速往往高了1個百分點上下,但是,這依然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變量。

首先,我們找了歷年數據比較完整的上海。一季度上海全市(GDP5815.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6.6%,增速同比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8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901.32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3896.79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0%,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可見,上海的增速大約下降了0.4個百分點,與全國增速還是相符的。

然後,我們又找到北京。一季度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7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5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億元,下降0.6%,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937.8億元,增長5.6%,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816.7億元,增長7.2%,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總體看,北京的經濟增速下降了0.5%似乎也是合理的。

我們再去找天津。一季度,天津市生產總值3709.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9.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88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805.02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881.13億元,增長9.4%。天津市去年GDP的增速是10%,等於下降了0.7%個百分點!似乎有點超預期了。

好,我們再找過去幾年和天津表現一樣好的重慶。2015年一季度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6.69億元,同比增長10.7%,較全國高3.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經濟增長11.2%。似乎重慶仍然在享受主動引入東部產業的紅利,看起來沒有問題。去年的增速是10.9%,下降了大約0.2個百分點。

接下來我們又在中部、東部找了幾個省市。其中,河南省增速為7%,去年是8.9%,下降速度驚人!雲南是7.2%,去年全年增速是8.1%,最後統計出來增速下降了0.9%。其中向下拉動力也是工業,增速只有5.2%。而四川增速為7.4%,去年則為8.5%,增速下降了1.1%……經濟表現不好的東北三省、河北和山西等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可以想見其增速肯定會更低。

也就是說,除了重慶(產業轉移)、上海(服務業占比極高)等少數地區外,其他地區的GDP增速降幅肯定都不止0.4-0.5個百分點!全國GDP增速在這時候下降只有0.4%肯定是值得質疑的。

因為各省的GDP是按生產法計算的,貿易順差不是單獨核算的,可以說,各省的數據更能反應生產端的變化。如果各省GDP的同比增速減少0.5-0.8個百分點的話,那麽,從生產法計算的一季度GDP實際增速可能為6.6-6.9%!

問題出在金融!

既然生產法更能反映國內經濟的情況,而支出法要考慮順差、存貨調整,我們就循著生產法更進一步。參考下表:


我們發現,按照統計局統計,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數據是沒有問題的,它們都是實物生產,有增值稅、工業增加值、生產稅等多種方式互相矯正——在區域可能作假,在全國層面這個數據是比較真實的。

那麽,如果有問題,問題一定出在第三產業的統計上。我們發現,在第三產業的子項里面,除了金融和其它服務業之外,竟然所有的增速都低於6%!嗚呼,中國的服務業真的很健康嗎?就算不計算房地產,零售、交通等各種數據都並不健康!要知道,這些是經過了價格調整的,不能第二次把原材料跌價問題放進去了。

但是,唯獨有一個數據讓人驚詫,就是金融業增加值的異常快速增長!具體到上海的話,金融對GDP的拉動已經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金融業增加值967.63億元,增長28.7%,增速大幅提高19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7%,這是不可持續的、不健康的。

換句話,實體產業越來越不好,而金融占比越來越高!沒錯,股市亦如此,市場的實際利率、金融成本也是如此。至於其它服務業,因為其中的主要項目之一就是政府服務,還有教育、醫療、科研等項目,我們暫且看不到細致的項目,但是因為政府赤字擴大、教育和醫療增速一直較高,總體增速較快似乎是合理的。

那麽,金融一枝獨秀問題就大了。降準降息也好,簡政放權也好,金融的錢無法進入到實體生產的大循環,只能進入股市,而通過股市進入實體經濟的通道下榨、有效性極低,已經通過全球各國經濟所證明了!更何況,即使能夠進入,也只是給2000多家企業金融成本降低而已,對全局幫助有限,市場並不缺錢,缺的是可以投錢的好項目,過剩的過剩,飽和的飽和,平困居民缺少消費力則是結構性問題,這是明顯的金融空轉問題!

但是,正如我們再前面分析的。在金融空轉的問題下,降息尚且可以降低企業部分的融資成本(主要是存量),本來貿易順差較大的情況下,貨幣並不稀缺,而是缺少好的使用通路,降準的價值必然被大打折扣。而周小川行長在接受采訪時,對貨幣政策的效果本身也持有不確定性意見,為什麽還要大幅降準呢?

以筆者看,要麽利用尚且健康的中央財政,擴大基建投入,如鐵路、水利等,讓資金直接註入實體經濟,把短期資金作為長期投資;要麽忍受轉型痛苦,擴大收入分配,刺激低端群體的消費能力,甚至像2008年推行的汽車下鄉、空調下鄉等政策。在金融空轉的情況下,繼續擴大M2,非常值得商榷。

(轉自21世紀明天日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本文言論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未持有相關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36

影視行業出現“語言空轉”現象 範疇術語華而不實被詬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3/1100995.html

原標題:看不懂的“新詞奇象”讓影視出現“語言空轉”

“亂拳打死老師傅”幾乎成了影視圈的碎碎念。事出有因。3天不更新業界新聞,許就錯過了“新詞”發布,甚至產生閱讀障礙。

圈內最新潮的發言是這樣的:“九千歲極難取悅。他們看得透融梗、撞梗,戳得穿摳像、倒模。但只要九千歲站定CP,那些IP就有屠榜可能。”嚴格說來,這段話對漢語的使用極不規範,讓閱讀者如墜雲里霧里。偏偏,這樣的“新詞奇象”在近來的影視圈愈演愈盛,幾乎已是“行家必背 (備)”。

蔚為壯觀的“新詞奇象”里,有些是新業態使然。而另有些被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視為“語言空轉”的表征。“當創作者沒有真實感悟但又想遮掩空洞時,語言就開始空轉了。”面對此類外表時髦的“新詞”,他提醒道,“任何樸實的言說者,無論專攻何種術業,都需要與流行但華而不實的範疇術語,保持審慎的距離。”

“日日新”不是流於表面的塗脂抹粉

不可否認,隨著互聯網時代開啟,影視確乎一個“茍日新,日日新”的行業,也的確催生了新現象、新詞匯。

但許多時候,一些所謂新詞並非技術叠代的伴生物。最熱火朝天的例子莫過於“IP”一說。追溯“IP”的發跡史,它本棲身於互聯網,後面常與“地址”相連。但自從“IP”中關於知識產權的一部分意思被發掘,這兩個英文字母搖身成了影視圈的高頻詞,不僅統領所有的網絡小說,還大包大攬地指代一切可供改編的原作,出版物、繪畫、音樂、甚至一個概念符號都被納入其中。可瞧瞧那些“IP”的擁護者所言,“《西遊記》 是最大的IP,張藝謀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高粱》 都是IP電影”,恰恰證明,影視人口中的“IP”不是新物種,它在內涵上也並不大於“可改編的原作”。

在申小龍看來,當人們偏愛某些徒有其表的“新詞”時,“語言空轉”就發生了。其內因不外乎三種———從業者沒真正弄懂一種想法,而又想把這種想法表達出來;創作者沒什麽真實感悟,但又想在語言形式上遮掩自己的空洞;理論研究者出於懶惰或媚雅的心態,只顧操弄時髦的概念術語,而罔顧這些詞對於事實的理解究竟有什麽價值。

在影視圈,還有不少“新詞”都能在經典的話語體系里找到原身:“人設”是角色形象設定,“CP”指人物關系配對,“IP買手”“劇本醫生”幹的就是文學策劃和編輯的活。去除塗脂抹粉的功效,這些詞的意思未變,它們所“服務”的影視創作的基本法則也一以貫之。

有專家認為,所有的文藝創作,內容始終是黃金屬性,不然400多年前莎士比亞的劇作打動不了幾個世紀的人。“新詞”只見一時美貌,內涵才能砥礪恒久時光。

囂張的詞語面具背後,藏著“忽悠”的高音喇叭

既是空洞無意義的,“新詞”憑何泛濫? 申小龍從學者的角度分析,“語言空轉”一定程度上折射浮躁的心態,“在囂張的詞語面具下,真實的自我遁形了”。好比“九千歲”,令人咋舌的比喻本體其實是90後和00後的並稱,它完全是由個別盲目迎合年輕人的從業者所炮制的低姿態。當委身資本的人習慣性虛張聲勢,“九千歲”和“霸屏”“炸裂”“屠榜”等詞,多多少少都有虎皮大旗的影子。

編劇余飛站在從業者的立場談得更鞭辟入里:“來路可疑的詞語面具背後,其實藏著一只高音喇叭,最終目的不過是忽悠業內,搞暈觀眾,掩蓋真相。”

“融梗”“撞梗”,乍一看,容易讓人會錯意,以為是“融會貫通”或者“巧遇”的新提法。可揭開它們的老底,“梗”指代影視劇里的橋段,“融梗”是把已有的各家橋段拆裝整合的戲法,“撞梗”則寫著“你融我融大家融”之後相遇時的尷尬。直白點說,“融梗”就是抄襲的高階版本。“融梗”與抄襲如有區別的話,差異僅在於前者抄襲的手法更隱蔽。即將開庭審理的 《錦繡未央》 原作涉嫌抄襲一案中,寫作者秦簡(本名周靜) 可謂“融梗”的代表。已公開的證據顯示,周靜在全書294章中只有9章原創,其余285章至少融合了209本書的各種“梗”。她借來 《長歌天下》 的故事框架,整段複制 《香墨彎彎畫》 對於服飾的描寫,又把 《逆水寒》 《雍正王朝》 《瑯琊榜》 等廣為流傳的情節隨意嫁接到文中。周靜曾辯稱,“融梗”不同於抄襲,頂多算是借鑒。但明眼人都能看穿———從抄襲到借鑒再到“融梗”,詞語帶來的羞恥感在遞減,它們所掩護的抄襲手段卻在升級。

為什麽中國電視劇年產1.5萬集、電影一年上映超300部的成品隊列里,雷同絕不巧合,創新程度不足10%? 為什麽被註了水的大數據、鏈條化的“造假產業”風生水起? 風靡的“新詞奇象”或可解答———當誇誇其談的推廣功夫蓋過內容創作的筆耕不輟,當“語言空轉”為造假打著掩護,影視藝術的匠人匠心太難安放。

“新詞”背後

融梗:被美化的用詞,掩蓋不了的抄襲

早在2015年12月,網絡論壇上就有網友發帖指證某網絡小說作者為“融梗大王”。漸漸地,這一說法被不少涉嫌抄襲的人用作擋箭牌———是“融梗”不是抄。

但這改變不了事實,“融梗”從本質上就是更高明的抄襲,將其他作者的橋段,拆分整合融到 自 己的作品里。可以說,“融梗”是被美化的用詞,但掩蓋不了的,是寫作者背後惡意抄襲的行為。業內痛恨抄襲,更痛恨“融梗”,因為“融梗”比抄襲更難發現,也更難舉證。按這兩年始終致力於抄襲打假的編劇余飛所言,“融梗的作者能把原文改得一字不重,讓軟件沒法監測,但無論從人物關系架構還是戲劇沖突的設置,其實都是抄襲了原作”。

為了抵制“融梗”這樣的抄襲行為,網友自發制作並普及“調色盤”的概念。簡單說,“調色盤”是涉抄文章與原文進行比對的表格,制作者會用色條來標註出抄襲的相同點。

九千歲:一個詞盡顯對收視率的無底線迎合

今年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上,劇評人李星文援引某些行內人說法“現在得九千歲者得天下”,引起一陣嘩然。此處“九千歲”指代90後和00後的並稱。炮制出該詞的人認為,現在的影視行業,應該都看年輕人的臉色,應該以年輕人的喜好、品位來為他們定制作品。在這些人眼中,90後、00後是大IP的忠實擁躉,最喜愛的題材是玄幻、仙俠,最追捧的則是高顏值偶像明星。於是,“九千歲”的鼓吹者直接或間接推動過度娛樂、脫離現實、追捧明星等創作傾向。

但在同一個論壇上,導演郭靖宇回應道:“我從不知有九千歲,也不認為90後、00後就是淺薄的代名詞。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之少年。”在他看來,所謂“九千歲”只是某些人偽造的年輕人的審美,其背後是對收視率、點擊量的無底線迎合。

屠榜:虛張聲勢,為假數據提供溫床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網絡遊戲中,指戰勝了各個排行榜上的玩家。近兩年,“屠榜”屢屢出現,一來因為各類排行榜單數量泛濫,良莠不齊,為一些自吹自擂的“爆款”提供滋生的溫床;二來,因收視率、點擊率深陷造假漩渦,網上動輒出現“百億網播量”俱樂部,各類影視宣傳手段在互相攀比中節節升高,形容詞非頂級不能用。於是,“屠榜”“爆款”“劇王”成了爛大街的自賣自誇。

IP:一年半時間,從紅透半邊到人人慎言

在2014年之前,IP見諸新聞,多半指IP地址、網絡電視等。據公開信息,2013年底,奧飛動漫加快產業布局的消息中,第一次把IP當作知識產權寫入了企業公告。此後,樂視、華策、騰訊等影視或娛樂互動公司,先後將此概念運用到電影、電視、動畫、網絡小說、遊戲等產業領域。只是,2014年5月之前,IP影視的報道,多數出現在財經版面。

2014年6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輪番登臺演說的影視公司負責人紛紛將“IP開發”當成最時興的概念。他們給IP下了這樣的定義:可改編,有粉絲基礎,有全產業開發的可能。從此一發不可收拾,IP成為影視從業者言必提及的熱詞。一家影視公司手握多少個IP、大IP、超級IP,幾乎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一桿標尺。

但隨著電視熒屏迅速被網絡小說改編劇填滿,電影銀幕又接連被粉絲電影、綜藝電影等IP電影的變身占據,從2015年開始,逐漸有輿論提出反對意見。及至2016年,“IP開發過度將損害原創力”“天價IP標誌著行業的泡沫”“IP功利化是抄襲泛濫的根源”等聲音不斷湧現。當年下半年,《幻城》《青雲誌》等IP劇在收視與口碑兩端的失敗,更讓“IP藥效失靈”的說法不絕於耳。

只用了一年半時間,IP已從紅透半邊到人人慎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4

專訪鐘偉: 金融監管應先去泡沫、去空轉、再去杠桿

股市、債市等市場負面情緒交織,有關經濟基本面、監管新趨勢的爭論日趨激烈。在複雜的金融市場中,監管政策本身成為影響市場的監管因素。如何避免防風險措施引發新的風險,已經成為監管層和市場各方共同關註的問題。

長沙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貨幣穩健中性與金融監管“強監管、去杠桿”的政策疊加效果是市場整體偏緊,不過年內中國總體上呈現“縮表”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在委外、同業等業務表現激進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出現局部縮表的跡象。

他認為,金融去杠桿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去金融泡沫,將虛高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創新泡沫先剔除掉;二是去金融空轉,一段時間以來金融機構之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金融空轉;第三層才是去金融杠桿。如果金融去杠桿能夠抓住去金融泡沫、去金融空轉、去金融杠桿,充實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多管齊下,金融去杠桿和維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並行不悖。

第一財經:“金融去杠桿”是當前監管政策的重要取向,央行加強宏觀審慎政策、銀監會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檢查、保監會整治險資運用風險、證監會對證券市場亂象加大打擊,四個方面的政策疊加,市場對宏觀金融存在一定擔憂。一是擔心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和監管政策疊加,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收緊累及宏觀經濟;二是認為金融市場整體流動性偏緊,債市風險加大,小型流動性危機發生風險上升;三是憂慮銀行理財和保險資金等投資於股票市場資金離開市場,引發股市下行。如何看待當前金融去杠桿的節奏、力度和可能的疊加影響?

鐘偉:貨幣穩健中性與金融監管“強監管、去杠桿”的搭配效果是政策整體偏緊。

年初以來有兩大明顯的特點,第一,貨幣政策名義上中性偏穩健,但是特別強調宏觀審慎MPA框架的確立和執行,而且給出的執行時間特別著急。第二,強調穿透式監管,集中指向過去兩三年對風險監控比較淡漠、以監管套利為主的所謂“金融創新”。跨部門監管的薄弱環節中存在監管套利的部位、傳統已經納入監管但執行不到位的部位,以及資金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在金融機構之間空轉的部位,都是強監管著重指向的部位。

由於貨幣緊、監管緊,市場流動性也一直偏緊。觀察十年期國債,市場流動性相當緊張,再加上M2增速不斷回落,整個市場對未來的流動性存在憂慮。不過,考慮到4月份之後物價水平穩中有落的趨勢,以及監管和貨幣政策執行會根據市場的反應而有所調整這兩個可能性的話,下半年雖然是流動性偏緊,但可能會有改觀。

以物價為例,國際油價可能穩中偏弱,從消費品當中最為典型的豬肉價格來看,可能也會出現穩中有落的趨勢。如果油價和豬肉都向下,那麽預計到第四季度CPI、PPI雙向下的跡象就會非常明顯。。加之增長新動能不足、美中兩國加息節奏或慢於預期。

從股市來看,銀行委外資金、保險萬能險的資金流入股市,目前處處受到限制,不過這只是A股市場調整的原因之一。A股市場的調整有很多種的影響因素,不能單純的歸結為銀行委外和保險萬能險資金流出股市。總體來看,“強監管+穩貨幣”,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疊加起來,A股市場資產價格是在穩中有落。但若比較美股及A股的估值水平、A股越來越多的藍籌股已值得價值投資者關註。、

事實上,今年年初到現在,中國的樓市、股市、債市、收藏品等幾乎全部的資產價格都處於下滑的狀態。就目前而言,金融資產價格總體向下的這個趨勢,沒有改變。

第一財經:上市公司2017年一季報已全部披露完畢,A股近兩個報告期營收增速和利潤增速均大幅提升。同時,也有機構提出,3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利潤增速已經開始向下,這是拐點的出現,是周期下行的開始。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盈利回升的原因?這種回升是否可持續?如何看待拐點和趨勢?如何看待經濟基本面?

鐘偉:從一季報來判斷以4月份為標誌上市公司的業績是不是出現了拐點,這是試圖用短周期的結論去判斷一個長周期的趨勢,從方法論上看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我們不是用高頻而是用低頻的數據去看一個周期的過程,大概可以看到,2016年以來中國GDP增速確實出現了穩中趨好的跡象。從實體經濟回報來看,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以及每百元主營業務利潤率,都明顯的改善;從金融機構的情況來看,以商業銀行為例,2016年利潤也出現探底企穩的跡象,風險釋放相對充分。

貨幣周期之後,就是企業盈利改善周期,然後是通脹上升周期。所以,當全球流動性、尤其是美國和中國不再“放水”,甚至有所回撤的時候,企業盈利仍是弱周期,資產價格上行受到很大壓力。

從今年全年情況來看,上市公司當中,預計非金融的實體企業、服務型的企業總體盈利相對平穩,四個季度差異不會特別大,下半年利潤增速弱於上半年。銀、證、保等金融機構的利潤增長也不容樂觀,金融行業增加值對GDP占比處於歷史高位、預計金融機構的財報在上市公司當中會比較令人失望。

第一財經:當前中美央行都在加息、“縮表”,有機構人士提出,美國的加息和縮表是趨勢性的,中國則更多地是利用小周期複蘇的契機擠泡沫、強監管、降風險、去杠桿,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周期色彩。另外,全球範圍內正在掀起“減稅潮”,各國都希望借助財稅政策增強本土制造業和整體經濟競爭力,減稅潮或將提振長期經濟增長。這些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有何影響?

鐘偉:熱點很多,真假需要辨別。當前關於美國和中國的加息、“縮表”,中美之間就減稅展開的一些協調,以及“百日計劃”等等,都是當前的熱點。我們需要非常謹慎地看待這些討論當中哪些是真實的,哪些又未必是真實的。

首先,強勢美元和人民幣匯率企穩,美國、中國利率水平上升,這些標誌本身是讓人樂觀的,還讓人悲觀的?美國2014年底嘗試退出量化寬松,2016年開始嘗試加息,這說明美國的增長、物價和就業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觀。中國也一樣。看季度增長、實體經濟改善,以及中國走出通縮周期,中國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出現了匯率利率雙穩、穩中雙升的跡象。這也顯示中國實體經濟也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所以,加息本身體現出的是一個好消息。

第二,美國現在進行的加息與縮表,加息是真實的,但縮表還不是“進行時”。“縮表”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可能會意味著整體流動性的收緊,所以可能需要美國的股票、債券等資產價格有穩定良好表現的時候才能“縮表”,否則“縮表”時機選擇就會變得很困難。再考慮到耶倫主掌美聯儲的政治周期,我相信“縮表”對耶倫和當下的美聯儲來講,只要在耶倫卸任之前適當啟動縮表即可,並沒有特別緊迫的需求。所以加息是真實的,縮表是意願性的。

中國問題類似。在中國加息實際上是市場利率的推升,中央銀行並沒有“有意而為之”的加息。但隨著經濟增速回穩、物價回升,貨幣以及監管政策基調的變化,都導致市場利率上行。那這是一個跟隨式、被動式的加息。就國內的縮表來看,則略微言過其實。中國整體金融體系只是增速放緩,縮表並不明顯。對於委外、同業等這些業務比較激進的金融機構,偏離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比較遙遠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出現局部縮表。但縮表這個問題在中國被誇大。

第三,減稅的問題。特朗普已經公布減稅計劃,這給其他國家帶來壓力,但是美國減稅並不意味著中國具有同樣的減稅能力。中國稅制一個根本性的缺陷是企業稅負過重、居民稅負過輕,因此未來唯一的改革方向就是減輕企業稅負,同時,為了維持中央財稅汲取能力的相對穩定,只能向家庭和個人加稅。無論如何、中國主動釋放金融風險、都大大有益於吸收主要源於美國的外部沖擊。。

第一財經:目前由央行牽頭、三會參與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辦法還在研究制定中,不過三會對各自管轄範圍內的問題業務已經啟動監管。如何看待一行三會在金融監管方面的協同性?你認為應如何搭建符合當前金融市場特征的監管框架?

鐘偉:首先,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世界上金融監管沒有最好的體系,只有管用和不管用的體系,沒有必要去照搬照抄國外的現成的框架,要走中國自己的路。這是意有所指的,這是對於國內學界、官員以為中國能夠照搬照抄英國模式等等,進行的一種回應。我認為,中國會走自己的路,會選擇一條面向未來的、實用型的道路。

第二,大資管監管框架的出臺,將是一行三會協調監管有效性的一個試金石。大資管框架已經討論醞釀很久,但並沒有具體的辦法出臺。這反映出央行牽頭三會參與、穿透式監管,同時協調本位利益、部門利益,統一行文,這樣的方式在資管領域都非常艱難。所以,如果在一行三會協調之下能夠順利地出臺一個框架性的、並行不悖的、不留監管漏洞的法律文件,那就意味著新的宏觀審慎的、穿透式的監管框架,大概確定了。

未來不會是現在習以為常討論的三會是不是該合並、超級央行或超級“央媽”是不是該出現等問題,這些都是比較理想化的討論。比較現實的討論應該是,未來在一行三會就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及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方面,能不能夠協同作為、打破部門利益和部門成見,相互合作,使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之間,既不過分相互重疊,又不留下過多相互沖突的空白地帶,形成一個監管和貨幣政策的合力。

第一財經:當前的強監管、去杠桿,泡沫擠出效果明顯,但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市場恐慌。如何在金融去杠桿的同時,還能夠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進市場改革?如何平衡三者的關系?

鐘偉:關於推進金融去杠桿和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就中國經濟總體杠桿率而言、金融部門杠桿率大致在20%、遠低於企業及地方政府的杠桿率。金融去杠桿的說法有些奇怪。首先,應當對過去的金融創新進行反思,金融創新要實不要虛。過去一段時間,包括影子銀行系統、“互聯網+”等金融創新,泡沫的成分是比較多的,結果導致比較嚴重的金融空轉和風險的放大。對金融機構本身和對實體經濟都有一定的破壞力。另外,金融去杠桿要維持金融的回報和實體的回報大致平衡。如果金融機構的回報、資產價格的膨脹超出了實體經濟的回報,這樣的話,持續投入實體經濟的創新和成長是不會有後續動力的。

第二,金融去杠桿包含三個層次,先去泡沫、再去空轉,最後才是金融去杠桿。第一層要去金融泡沫,將虛高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創新泡沫先剔除掉。第二層,金融去杠桿還意味著去空轉。金融機構之間資金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做過頭,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服務較少、委外及萬能險及其他股市亂象,金融機構之間出現比較嚴重的金融空轉,這就形成比較嚴重的問題。第三層,才是金融去杠桿。金融去杠桿,不僅需要商業銀行對支付規模的擴張持理性的態度和不斷充實資本的實力,同時也要切實考慮為金融機構補充資本,為金融機構通過內延和外延的補充資本創造更多的渠道。

目前的商業銀行市盈率和市凈率都非常低,如果期待作為金融機構主體的商業銀行能夠去杠桿,那麽它在去杠桿的同時能不能夠充實資本,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路徑。

比如財政部能不能夠發行一些專項國債,用於充實國有大銀行的資本金。因為目前國有大銀行市凈率不到1倍,在市場上連優先股都很難發得出來。如果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這些國債用於購買大銀行的優先股的話,只要優先股的股息回報比財政部的發行特別國債的利率高,那麽這對財政和商業銀行體系都是一個好事。

如果金融去杠桿能夠抓住去金融泡沫、去金融空轉、去金融杠桿,充實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多管齊下的話,金融去杠桿和維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並行不悖。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