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到五個月,馬來西亞航空失去兩架飛機、逾五百人喪命。對馬航來說,目前被飛安評等機構AirlineRatings評為安全五顆星(滿分七星),彷彿成了諷刺。事實上,馬航這些意外,除外力因素外,它本身體質或也要負部分責任。虧損數字、持股比率、股價跌幅,馬航悲劇可從三數字窺一二。 今年第一季馬航虧損約新台幣四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近六成,原因之一就是中國遊客大幅減少。 今年三月馬航MH370班機失蹤,機上有逾一百五十名中國乘客,馬來西亞政府對這事件的說辭,始終無法化解中國官方與民間疑慮。據「馬來西亞入境旅遊協會」 統計,今年四月有三成中國遊客因此取消今年赴馬來西亞行程,馬航載客率比去年同期降近十個百分點。 除了中國遊客銳減的「近因」外,馬航虧損的「遠因」,則是廉價航空的競爭。馬航的主要競爭對手,乃是馬來西亞本土的廉價航空──亞洲航空(Air Asia)。 亞航今年第一季獲利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三分之一,馬航則已是連續五季虧損。 政府持股七成,靠納稅支撐 然而馬航最根本問題,仍是它身為國營企業無法避免的缺陷。馬航母公司近七成股份,由馬來西亞政府主權基金持有,因此馬航虧損都靠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支撐,目的是希望維持馬航這個「國家尊嚴」。 當初馬航成立,比馬來西亞從英國手中獨立早逾十年。但這做法已面臨越來越多反彈。馬航今年第一季虧損數字出爐,馬來西亞國會公共帳目委員會主席、拿督諾嘉茲蘭就說:「過去政府多次出手救馬航,都於事無補,我們還要動用多少納稅人血汗錢維持這尊嚴?」 馬航的虧損使該公司破產傳言不斷。今年四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訪馬國總理納吉布,問及是否考慮讓馬航破產?由於納吉布只含糊的說:「我們會從各方面探討這些建議,」被外界解讀為馬國政府有意讓馬航破產。 在經營不佳、意外頻傳下,今年來馬航股價已下跌近三成。馬航虧損使其想撙節成本,這次為省油料,飛行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空域,以致被飛彈擊落,何嘗不是因馬航虧損導致的結果。馬航被擊落雖是命運的「偶然」,卻也有著本身體質的「必然」,這或許也是馬航悲劇帶來的另一啟示。 |
| ||||||
滬港通最引人關注的是兩邊市場的價差套利以及各種制度套利,由於兩地市場並未完全打通,A/H股的價差將會一直存在◎ 財新特派香港記者 戴甜 王端 記者 林金冰 鄭斐 文這個夏季,基金經理們即使在年假中也不願錯過滬港通的任何風吹草動,小到演習日期的確定,都能引發兩地市場一陣騷動。 8月1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啓動港股通業務全天候測試,滬深兩市股指當日收盤漲逾1.0%,恒生指數升1.3%。8月30日和31日,滬港通將啓動兩地聯網演習。早前接受培訓的券商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上交所曾口頭傳達,滬港通有望在10月13日正式啓動。 此間,各路資金不斷湧入香港,7月恒生指數累計上升超過6.8%,創近22個月來單月最高升幅。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大膽預言,近期聚集香港的資金最終目的地是投資內地市場。 目前,部分投資者傾向認為,滬港通將是 A 股熊市的“終結者”;但較理性的看法認為 A 股轉好仍須由企業盈利周期轉好來根本推動。另外,目前滬港通並不允許做空行為,因此很難做對沖交易,缺少相應套利空間。伴隨滬港通測試先行,市場升溫,各種“看上去很美”的套利遐想也將迎來真槍實戰。 價差套利 “套利機會當然有。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龔方雄向財新記者分析。 一名國際機構投資者向財新記者表示,由於港股投資標的相對較少,受供求關係影響,香港市場往往是“越好越貴” ,質優的大藍籌較其A 股溢價較多。 舉例而言,香港市場的大型煤炭股主要是三只:中國神華(601088.SH/01088. HK) 、 中 煤 能 源(601898.SH/01898. HK)和兗州煤業(600188.SH/01171. HK) 。由於中國神華比其他兩家基本面好,如果機構投資者配置煤炭股,一定首選中國神華,因此中國神華H 股比 A 股溢價不少;而兗州煤業 H 股相對於 A 股就有大幅折價。 在兩地市場上,價差套利交易並非自滬港通始。同時投資兩地市場的基金經理,常會留意A/H股之間的價差。 “我認為,這波內地關注滬港通的套利交易,主要還是內地股市要炒套利概念,其實套利空間相對有限,畢竟市場不是完全開放,頂多是賺個A/H股的價差,但也是有風險的, ”一名不願具名的中資資產管理機構首席投資官向財新記者坦言, “券商鼓吹套利交易,可以增加業務量嘛。 ”目前市場就滬港通的套利主要基於A/H 股價差,直白的表述就是“哪邊便宜買哪邊”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策略師蔣有衡向財新記者概括道。蔣有衡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就在資本市場浸淫,在香港可謂前輩級人物。不過在他看來,套利交易並非投資的主流行為。 目前,65% 的 A 股較 H 股仍有溢價,但因市值加權基礎中金融板塊占較大, 故恒生中國A/H股溢價指數(Hang Seng China A/H premium index)目前為 -7.2%,即A股較 H股有折讓。 無法消除的價差 自滬港通4月公佈以來,A/H 股價差已平均收窄了10.5%,目前價差小于10% 的A/H股僅占19%。 “這主要是海外投資者對於滬港通還處於觀望態度,目前他們會對交易的有效性(trading efficiency)保持懷疑。 這當然有出于政策層面的擔心,譬如資金進出的管制,以及滬港通具體操作方面的一些細節。 ”瑞信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些估值差異是沒辦法修復的,即使排除匯率波動,A/H 股股價最終也不一定重合,兩地借貸成本不相同,內地差不多在6% 以上的水平,而香港只需0.5%。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向財新記者表示。此外,兩地投資者結構以及投資參照系也促使A/ H股兩地始終會存在價差。 一名海外投資人向財新記者舉例說,譬如海螺水泥H股較A股至今還明顯溢價近30%,主要是因為同類優質公司在香港市場較少,外國投資者沒有太多選擇; 但在A股可選擇的標的物更多,且質地較差公司可能有更多題材便於炒作。此外,同一隻 A+H 的股票在兩地的市場權重和流動股份供應量,也不同。 “A/H 股的價差始終會存在。我們現在估計,價差大概可能會回歸到10% 的水平。 ”上述國際機構投資者指出。 洪灝指出,基於兩地交易時間等機制不同的套利也有風險,因為雖對應的是同一公司資產,A/H 股仍是兩個不同標的,且反映同一信息的股價表現不一定相同。 “A/H 股股價的驅動因素完全不同,如果同時看 A 股和 H 股的策略師,精神會分裂的。 ”他開玩笑地說。 “關鍵的是股份不能相互轉換,仍是兩個完全割裂的市場。 ”蔣有衡向財新記者舉例說,如在加拿大創業板和港交所兩地上市的南戈壁(01878.HK)投資者可在加拿大市場買入,在香港賣出同批股份,但滬港通還不能實現。 多層套利空間 除了有限的價差套利,市場有觀點認為 滬港通存在多層套利空間。 廣發證券方面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 指出,港股採用T+0,無漲跌停板,且兩地交易時間及假期不同,致使 A 股、H 股會出現無法重疊交易的情況,再加之滬港通交易額度的限制,導致滿額後某些個股暫時無法交易,投資者相信這會產生套利空間。 廣州證券旗下廣證恒生策略組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分析,這其中包括融資成本的利差套利,如將面向港股投資者的低成本融資,用以償還內地高成本負債 ;股權融資成本的套利,如在低估值市場回購股本,在高估值市場溢價增發;高溢價標的估空套利,如融資融券標的品種中,同類型或同行業的高溢價估值股票的估空套利 ;以及在匯率波動較大時進行交易套利。 市場層面的“套利”之外,另一種遐想是監管套利。內地一名資深券商人士舉例稱,關於兩地市場持有一間上市公司5% 或以上股份需要披露的規定,可能有人就會分散持倉,避免暴露股份持有人。 “這些投資者監管套利行為,會倒逼上交所進行改革,包括A 股的交易機制、信息披露機制和監管策略。這與國際板不同,國際板是想方設法把外面的人和錢圈進來,按照自己的制度管,滬港通則是通過走出去改革自身。 ”“券商會考慮在兩地市場或其中一個開發或使用衍生品工具,也在研判日內交易的套利空間,更好地服務境內外投資者的需求。 ”廣發證券方面陳述。 A股拐點? 自從滬港通公佈後,投資人問得最多的就是對 H 股、A 股的影響。7月以來,外資持續湧港,港元匯率一路走高,香港金融管理局多次入市平抑匯價。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8月12日與傳媒茶聚時指出,7月至今,金管局已承接超過90億美元沽盤,相當于超過700億港元湧入香港。 港交所(00388.HK)行政總裁李小加在8月6日的中期業績會上不諱言,滬港通即將實施,是近期市場氣氛轉好及資金持續流入香港的重要因素之一。 “港股始終更國際化,A 股又在逐漸開放,現在海外大基金的行為是兩地市場一起做多,因為之前全球配置的基金中,中國一直被低配。 ”蔣有衡向財新記者表示,最重要的是,可能資金會出現相互抵消的效應,但兩邊市場的成交量都會上升,產生雪球效應。 市場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滬港通計劃公佈後,香港和上海交易所的日交易量已經分別飆升49%和88%。 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在8月7日最新發佈的報告中指出,滬港通啓動在即,兩地投資者會集中就 A/H 股進行套利,“我們認為隨著‘一個中國’股市的形成,在A股、H股同時上市的84家公司股票估值會持續趨同(convergence) 。 ”“最近的確一些外資基金已經開始準備,都在詢問A股的投資機會。而對於 H 股,其實 H 股小盤股影響最多。 盡管目前投資標的仍是成分股,但未來放開是趨勢,因此小盤股被炒了起來。 ”陳昌華告訴財新記者。 “滬港通開通後,中國 A 股可投資性提高,流動性改善,增加了納入全球指數可能性。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又會鼓勵全球更多基金湧向A 股。就市場影響力方面,滬港通比QFII影響深遠很多。 ”龔方雄表示。 國際投資者對於滬港通的理解,部分是中國持續改革的信號。就在8月7日,美國大型基金富達國際第四次增持了中信證券(600030.SH/06030.HK) 。 “幾乎歷次 A 股大底,都是外國投資者 QFII基金買起的。 ”龔方雄稱。 但廣證恒生策略分析師張廣文判斷,滬港通試點啓航後,短期受益H股居多,中長期受益 A 股居多。他同時認 為,A 股不會就此迎來拐點,因為推動A 股還是需要經濟周期轉好,帶來企業盈利周期的轉好; 從綜合流動性、估值、盈利、風險等各方面來看,A 股現階段也不具備產生拐點的條件。 財新實習記者楊剛對此文亦有貢獻 滬港通的套利機會 技術層面 ■ 交易時間差套利 共同交易日機制下的兩地節假日異動套利策略; 交易時間不一致的開市及 收市異動套利策略 ■ 交易制度差套利 港股T+0與A 股T+1之間的異動套利;港股無漲跌停板與A 股漲跌停板之間 的異動套利 ■ 行業估值差套利 兩地市場因投資習慣、 流動性等不同,導致同類型行業整體估值出現較大偏差而出現棄高增低的套利策略; 機構組合品種間的行業估值調換策略■ A+H股間的價差套利策略 宏觀層面 ■ 融資成本的利差套利 針對港股投資者的低成本融資, 用以 償還內地高成本負債 ■股權融資成本的套利 在低估值市場回購股本、 高估值市場 溢價增發等 ■ 高溢價標的估空套利 融資融券標的品種中同類型或同行業的高溢價估值股票估空套利■ 當匯率波動較大時進行交易套利■ 未來或將存在衍生品之間的套利資料來源:廣證恒生策略組 | ||||||
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創造了很多神話,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讓無數普通員工一夜變身富豪、改寫了中國和日本富豪榜排名,唯獨沒能讓中國的打新基金賺得盆滿缽滿。
“這次拿到股份的大多是歐美機構,其中又以美國機構最多,其次是亞洲有選擇性的大型機構。”接近阿里巴巴上市安排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
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約1700個機構參與認購,超額認購14倍,不少美國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成為最大贏家,而中國內地一些以“打新”為賣點的機構則顆粒無收。上述人士透露,榜上有名的美國機構包括富達(Fidelity)、貝萊德(Blackrock)等,而亞洲則以香港和新加坡機構為主,包括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
“很多所謂的打新基金都是剛成立的,對於承銷團隊來說,壓根都沒聽過。”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承銷團人士表示,在美國這類成熟市場,也根本沒有“打新”一說。
頂級機構名單
阿里巴巴的“控制欲”體現在IPO進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合夥人制度、上市地,到承銷團角色的分配和投資者的選擇。
“阿里巴巴很清楚自己要怎樣的投資者,在過去幾次融資過程中,包括雅虎回購股票和股權、可轉債融資等,已經對歐美投資者群體非常了解,在3個月前就已經定好了150個歐美最好的機構投資者的名單。”前述承銷團人士表示,這150個機構也是承銷團首先要重點接觸的對象。
與之相比,中國內地的一些“打新”基金則是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不久才成立的新基金,既不屬於與阿里巴巴已有深交的機構,對於負責承銷的團隊來說,這些歷史短暫的中國基金也是聞所未聞。
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稱,前25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而總計前100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83%,剩余大約750個機構賬戶瓜分剩余17%的發售股份。
“這150個機構中,最終有145個機構獲得股份,另外,阿里巴巴還在路演中見了60多個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也基本都有斬獲,成功率非常高。”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散戶最終分到約10億美元的股份,占比約10%。
“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基本都有收獲,只有少數機構在價格上調後,因為認購價格限制而沒能分到股份。”上述了解上市安排的人士表示,對阿里巴巴而言,路演中見面的機構顯然有優先權,那些沒有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則根本沒機會拿到股份。
不過,中國內地機構也並非全軍覆沒。該人士進一步透露,中國的一些機構通過阿里巴巴的管理層也直接拿到一些“親友股”,這其中包括某些中國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個人,但配給這部分投資者的股份數量並不多,加之投資者數量眾多,每個投資者分到的股份並不多。
“對阿里巴巴來說,現在要250億美元雖然已經很大(融資)規模,但他的想法是以後可能還需要更多。鎖定期結束後,股東出售股份需要有人接,因此一定要找到實力強大、又對公司本身有濃厚興趣的投資者,能夠與公司互相溝通、支持管理層。”前述承銷團人士指出,當大部分股東都是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時,為阿里巴巴日後再融資鋪平道路。
由於美國並無香港市場的基石投資者概念,機構投資者獲得股份後一般無鎖定期。但原始股則設有鎖定期。阿里巴巴最後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公司管理層、軟銀、合夥人以及其他股東面臨90天至一年期限不等的鎖定期。其中,部分機構投資者面臨180天的鎖定期,這些投資者合計持有約3.16億股,持股比例約12.8%。
香港故事:散戶當家
而如果當初阿里巴巴選擇香港上市,故事可能會被改寫。
“香港與美國很大的區別是設有回撥機制,沒法做到只給長線大基金。”上述承銷團人士指出,像阿里巴巴這樣火爆的IPO,很可能50%都要回撥給散戶。
香港新股全球發售包括對機構投資者的國際發售和對本地散戶的公開發售兩部分,一般比例為1:9,若認購倍數高於指定水平,回撥機制就會啟動,讓散戶獲得更多股份。一般而言,若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15倍但少於50倍,比例會由10%增至30%;若超額認購50倍至100倍之間,該比例增至40%;若超額100倍或以上,將增至50%。另一方面,回撥比例也會根據新股規模作出調整。
“阿里巴巴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實任何一個IPO,在有選擇情況下,發行成功的標準都是希望引入更多長線基金,但有的發行人在市場上沒有那麽多需求,有時候則是價格問題,機構投資者給出的價格可能沒有‘打新’的散戶給出的價格高,”另一位外資投行人士坦言,這取決於發行人對成功的定義,“是股東身份重要還是價格重要,是二級市場即刻的表現重要還是長遠表現重要,是眼下做成就行還是日後再融資都能獲得優質的投資者捧場更重要。”
(編輯:羅懿)
2012年6月25日,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看守所,法官對吳某宣布死刑複核結果。 (東方ic/圖)
就司法裁定而言,死刑複核就像一門殘酷的藝術。而這門能定人生死的藝術,現在就掌握在最高法院刑事審判庭的法官手中。
死刑判決,雖然表面上似乎有明確的法律原則規定,但在涉及到很多罪名的量刑時,仍然需要法官憑借長期的職業經驗,在抽象的條文與案件事實中找到那條“生死線”。
中國是死刑罪名比較多的國家之一。 “最高法院曾經動過一個念頭,就殺人罪、傷害罪、毒品犯罪這些主要的死刑罪名,各出臺一個規範性文件。每個罪什麽樣的該殺,什麽樣的不該殺,都寫清楚,後來還是沒有出臺。因為發現很難寫清楚,即使寫出來了,還會是一個比較抽象、比較原則性的東西。人類的感知上是有限的,很難通過文字把一些界限都表達清楚。”一位高級法官說。
通過采訪死刑複核法官和梳理內部講座、培訓材料,“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剖析部分罪名死刑判決的原則。
這一點在2014年10月27日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已經得到確認。草案一次性減少了九個死刑罪名,其中五個屬於經濟犯罪,其中就包括集資詐騙罪。2013年,湖南曾成傑因此罪被判死刑。
曾成傑被處決前後,有不少法學家、經濟學家和民營企業家都主張,非法集資多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案件被擴大也常常是由於政府不當介入,出事後只殺企業家不公。
對此,最高法院一位法官認為,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有的案子,老板跑路,被害人就轉而圍了政府,對社會秩序危害也不小。不少案子,確有一些政府、官員站臺造勢,甚至拿過錢,比如曾成傑的案子,湘西州州長那弟兄倆也都被判了。是誰的責任誰來承擔,官員和政府有責任,但不能因此就赦免了集資者的責任。”
但他同時介紹,對於集資詐騙罪,不殺的尺度,一般只要能把窟窿補上,就可以不殺。
曾成傑案後,曾有王石等呼籲企業家們自救,如果有誰因為這個罪名被抓,其他人應該籌錢幫他把錢還上。聽到這個說法,最高法院有關庭領導曾給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打了電話,“我們表示歡迎,只要能還上,一百個億都可以不殺。”
近些年,因集資詐騙判處死刑的不過十幾個人,和殺人、搶劫等沒法比,震懾作用大,實際應用已經非常少了。
此次修法中,貪汙罪和受賄罪依然沒有廢除死刑。但死刑門檻被大大提升了,原來的表述是“數額在十萬元以上……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現在變成了“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但現實中,一位最高法院法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997年《刑法》頒布以來,從來沒有一個貪汙十幾萬就殺頭的。
“貪汙主要是數額標準。你想想,十萬塊錢,再嚴重能嚴重到哪兒去?就算貪汙的是緊急救災款,甚至是關鍵項目的軍費,比如造航母的錢,十幾萬塊能造成多嚴重的傷害?(十萬)寫在那兒只是嚇唬人的。”
但受賄罪就不一樣了。因為要“為他人謀取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數額很少就造成嚴重後果。
最驚險的,是1999年的重慶綦江彩虹橋跨塌案。縣委副書記林世元僅僅受賄十幾萬元,就將工程給了一個包工頭,造成40人死亡,後果極其嚴重,差點就被判了死刑立即執行。一審判決後,考慮到存在檢舉揭發的立功表現,最終還是改成死緩。
從這些年的判決來看,因貪汙受賄被殺貪官的犯罪數額也是水漲船高。早期胡長清、王懷忠的五百多萬,成克傑的四千萬都殺了,近期劉誌軍六千萬卻判死緩,可以看出最高法院的審慎態度。
“比劉誌軍少的,好多(死刑複核)兩三千萬的,最後都發回去了,以後估計也不會殺了。最近兩年殺的幾個人,蘇杭兩市的市長許邁永和姜人傑,都過了億。同時被殺的還有一個遼寧的國土局女局長(“土地奶奶”羅亞平),雖然最後認定了6000萬,但我們確信她是過億的,只是因為一些財產被轉移到了國外,沒法取證。現在過億的很多,也不一定都殺,像陳同海1.9個億,也沒有殺。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少,一年不一定有一個,但也要保持震懾,肯定還要殺。”一位最高法院法官說。
2013年6月9日,劉誌軍受賄、濫用職權案一審開庭。圖為劉誌軍被帶入法院。 (新華社 公磊/圖)
和貪汙、受賄罪一樣,毒品犯罪量刑也以數量為基準,再考慮其他情節。
2007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後,原本各地存在很大差異的毒品案件死刑數量標準得以逐漸統一,但考慮到地區差異的客觀存在,對雲南、廣東等毒品大省繼續網開一面。
據最高法院相關法官介紹,目前毒品犯罪的死刑標準一般是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一千克以上。
但數量不是唯一標準,有些案件,只有五六百克,但因是累犯,也判了死刑。有的過了一千克,但過得不多,且是初犯,就沒殺。
廣東和雲南的標準分別是兩千克和三千克,因為每年全國查處的毒品案件數量廣東最多,查獲毒品數量雲南最多,具體到雲南的西雙版納,標準是全國最高的五千克。
“現在全國標準趨於統一,過低的沒有了,過高的也不太多了。因為中國地域太大了,不同地區毒品犯罪的形勢和特點不一樣,導致實際危害後果,或者說當地群眾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像雲南西雙版納,一個中級法院一年萬克以上的案件可能就過百件,有的省份全年也沒幾件過萬克的。所以也存在一個毒品案件死刑比例控制和總量控制的問題,西雙版納和其它地方的標準就不能一樣,否則雲南得多殺多少啊。”這位法官說。
就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由於案情多種多樣,是否適用死刑的原則也就非常複雜繁瑣。不少案件同時具備幾項從輕和從重情節,殺或不殺也就變得很難判斷。
這幾類案件,最高法院非常重視案件的導向和社會效果。例如法律雖然只規定了18歲以下不判處死刑,75歲以上的老人一般不判處死刑,但在實踐中,對於剛滿18周歲或者年滿70周歲的也會給予照顧,只要情節不是非常惡劣,一般都不大會殺。
在雇兇殺人案件中,則首先考慮判處主謀死刑,“這是最高法院的原則,也是我們認為公平正義的底線。雖然你的手上沒有沾滿鮮血,但某種程度上,這比親自殺人的還壞、還惡。”一位法官說。
就故意殺人案件,具備下列情節的一般都會處於死刑,包括出於卑劣動機預謀殺人,如打擊報複、惡意競爭、謀財等;殺害未成年人、孕婦、老人等需要特別保護對象的;有暴力犯罪前科的;暴恐、黑社會犯罪的首要分子等。
還有冒充軍警殺人,因為這類犯罪不僅損害國家聲譽,還往往導致被害人不敢反抗或不敢報警,社會影響惡劣;殺人後肢解、碎屍或侮辱屍體的,因為中國人傳統上對屍體比較尊重,上述行為說明被告人主觀上比較惡劣,也容易造成被害人鬧訪。
至於故意傷害案件,除非情節太過惡劣,一般在造成嚴重殘疾或死亡時才考慮死刑,還有就是使用了可能導致被害人終身痛苦的犯罪手段,使人生不如死並且醫療費用驚人的。
總之,在死刑判決上,少殺、慎殺正在得到努力踐行。
| ||||||
「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病毒」,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形容;「惡夢」,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官員的說法;「情況失控」,這是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意見。他們說的全是同一個東西——伊波拉病毒(Ebola)。 自從去年底,西非的幾內亞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後,疫情迅速擴散到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等國家,病例與死亡人數也快速增加,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破萬人,其中有將近一半死亡。包括歐洲的西班牙、美洲的美國,都已出現感染病例。 伊波拉之所以讓人類聞之色變,一是因為它有極高的致死率——大約五成到九成;二來是它至今尚無特效藥。除了奪人性命,它還帶來龐大的經濟損失;在那些已出現疫情的國家,還有民眾因為誤信偏方而自殘身體;甚至有國家關閉對外交通、隔離、防疫,帶來的種種成本。 病毒學家麥科明克(Joseph B. McCormick)在《第四級病毒》的書中給了我們一段警示:「我們不能自欺欺人的說,病毒陰險的躲在黑暗處,伺機偷襲人類,其實人類才是讓病毒肆虐的『元凶』,原本病毒靜悄悄的在自然界,與自然宿主共存,直到人類侵入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人類才反過來成為病毒的受害者。病毒其實不會『主動從暗處現身大舉入侵』,而是因為人口成長,大肆擴張,侵入了病毒的自然棲息地,病毒才『被迫現身』。」 對於「被迫現身」的病毒,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認知與態度?又該如何面對? 病毒也有物競天擇讓宿主感染、傳染,才能生生不息 人類的確有理由害怕伊波拉,但面對它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恐懼,而是理性和科學。十四世紀歐洲流行獵殺女巫,當時人們認為貓是女巫的幫凶,也跟著大肆捕殺貓,貓的數量大減,導致鼠的數量激增,結果是鼠疫橫行,傳染給人類,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黑死病」,在十四世紀時奪走二千五百萬歐洲人性命。非理性恐懼帶給人類的災難,殷鑑並不遠。 隨著理性和科學逐漸解開微生物之謎,人們對傳染病的恐懼逐漸化解,獵殺女巫的行為消失,人類也找出了正確因應傳染病的方法。面對伊波拉這個被稱為「世紀黑死病」的病毒,正是理性與科學派上用場之時。 如何從科學角度來看待伊波拉?人類過去一直都習慣站在自己的觀點來看待病毒,不管病毒有什麼動機,先殺再說,現代醫學的功能就是如此。但若暫且放下人類偏見,轉從病毒本身的觀點來看,其實會容易理解病毒的行為。 事實上,病毒和人類一樣,也是物競天擇下的產物,像伊波拉之類的病毒,以各種方式讓人類生病,例如發燒、嘔吐、出血等。科學上須追問的是:病毒這樣做在演化上有什麼優點?為什麼伊波拉要致人於死? 從病毒本身的觀點來看,能複製越多後代,這種族群的生存機會就越高,但病毒不能無中生有,它必須在宿主存活下,才能大量繁衍,並藉由讓宿主「生病」,例如感冒病毒讓患者咳嗽時,噴出一大堆微生物,傳染給下一個人,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 伊波拉太過「自私」毒性過強殺了宿主,導致高死亡率 但如果病毒一到宿主身上就把宿主弄死,它不但失去大量複製的機會,也降低了傳播到下一個宿主身上的可能性。這種「同歸於盡」的行為,對病毒繁衍是較不利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戴蒙(Jared Diamond)就說,從病毒的觀點來看,它演化出和宿主同歸於盡的策略,「這結果純屬意外。」 這就像是一個自私的個人,拚命利用資源,把資源全消耗光,於是後人無可利用。從這個角度看,伊波拉也像是「自私的病毒」。因為如果伊波拉要大規模傳染,更有效的方式,是讓宿主存活;但伊波拉的致死率卻如此之高,只要到宿主身上,就自我複製並帶來各種症狀,讓宿主一命嗚呼,反而降低更多後代繁衍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將近四十年前,伊波拉在非洲的薩伊(今稱剛果)及蘇丹首次被發現後,過去歷次感染規模最多不過四百多人。事實上,傳染病的病毒,往往隨著疫情擴散,使得其毒性逐漸減弱。這也是天擇演化的結果:因為那些「自私」只顧自己存活的病毒,最後因為繁衍機會降低,逐漸在天擇的競爭中,敗給那些能給後代子孫留下空間、因此繁衍機會較高的病毒。 說伊波拉是「自私的病毒」,並不意味著世界上有「無私的病毒」這種東西。不管人類用什麼角度詮釋,伊波拉的行為模式就是這樣。說伊波拉「自私」,只是理解伊波拉病毒行為模式的一個角度,這意味著伊波拉病毒本身,仍受到天擇法則的約束。而天擇正是解釋為何世上所有生物存在的科學理論。 本刊彙集科學界目前對伊波拉的研究成果,精選九個你必須知道的知識,這當中有些還沒有定論,但是認識到人類目前的局限,才能以理性態度求知,面對伊波拉跨出正確的第一步。 害怕它,不如認識它》比起SARS,伊波拉較不易傳染 「伊波拉」源自一條河的名字 「楊布庫」(Yambuku)在一九七○年代,是非洲剛果的一個小村落,一九七六年九月,村裡一位男老師發燒就醫,原本以為是瘧疾,當地醫院向他注射抗瘧疾藥物,卻未更換針頭,結果染病者越來越多。後來一位二十七歲的比利時研究學者皮約特(Peter Piot)收到相關樣本研究,並赴當地調查,發現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他將此病毒以該村落附近的一條河流命名:「伊波拉」,從此在人類史上留名。 船和飛機,讓病毒出國趴趴走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伊波拉以前只存在動物身上,因為人類到山裡狩獵、找東西吃、開墾雨林等,讓人跟動物宿主的生活圈碰在一起,當病毒與人類接觸、當人類的伊波拉感染者回到部落裡,整個部落就一個個被傳染了。 由於伊波拉病毒不會透過飛沫傳染,且容易讓宿主死亡,一有群聚感染,在非洲就是滅村,所以只要維持這樣的特性,伊波拉終究只會是地區性的疾病。但現在世界就像是地球村一樣,船、飛機便利,伊波拉病患只要搭上飛機,就可以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 非洲洗屍傳統,加重疫情擴散 非洲的針筒重複使用、沒有隔離設施、醫療衛生設備嚴重不足、醫院本身常常就是傳染途徑。另外,還有傳統文化習俗上的問題,也讓伊波拉病毒傳染更快。 《第四級病毒》一書提到,非洲有些地區的風俗,如果有家人過世,下葬前,死者身體必須完全滌清,洗屍工作由家屬為之。死者體內殘留的尿液、排泄物全要吸出來,但伊波拉病患的排泄物裡含血,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專研感染疾病與免疫學的何美鄉博士認為,這些就是傳染管道。 萬用的酒精,可殺死伊波拉 現有證據顯示,伊波拉透過蝙蝠中的果蝠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猩猩、猴子等靈長類動物,以及羚羊、豪豬。所以在疫區必須避免食用蝙蝠、猴子等野味。 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彭貴春分析,伊波拉病毒結構上有一層套膜,在膜的保護下,病毒於乾燥環境中可以生存數小時,造成防疫上的困難。但膜可以被酒精、高溫破壞,所以酒精或高溫殺菌對殺死伊波拉病毒有效。 比起流感,更不容易變異 伊波拉病毒是屬於單股核糖核酸(RNA)病毒,比去氧的雙股核糖核酸(DNA)病毒容易變異;前者包括流感病毒、腸病毒、登革熱,後者則包括B肝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但伊波拉病毒比流感病毒更不容易變異。 成功大學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陳振暐指出,流感病毒有多段結構,能透過人、畜、禽交叉感染,重新組合結構,增加變異機率,疫苗必須定期更換病毒株才有保護力。伊波拉病毒只有單段結構,且並無感染家禽、家畜紀錄,病毒較流感病毒不容易變異,目前已知只有固定的五種病毒株──薩伊、蘇丹(SUDV)、雷斯頓(RESTV)、象牙海岸(TAFV)、邦迪布焦(BDBV)。 伊波拉患者就算痊癒,仍會帶原六週 SARS是空氣傳染,潛伏期短(二至七天),伊波拉病毒是接觸傳染,潛伏長(達二到二十一天)。如果以病毒擴散的速度來看,SARS傳播的速度比伊波拉快很多,但以死亡率及痊癒之後的帶原狀況來看,伊波拉比SARS病毒容易致命。 衛生署前副署長、現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李龍騰表示,SARS的死亡率近一○%,伊波拉的死亡率從五○%到九○%不等,就死亡率來看,伊波拉比SARS致死率高出好幾倍。就痊癒之後的帶原情況來看,SARS痊癒了就不會帶原,但如果被伊波拉病毒感染,就算痊癒了,還是會傳染給別人(有點類似帶原),時間大約有六週。 出現發燒、嘔吐症狀,才有傳染力 病患感染伊波拉後,病毒量必須增加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病出現發燒、倦怠、嘔吐等症狀,有症狀時病毒量才夠多、才具感染力,而且必須近距離接觸到病患體液如血液、嘔吐物、精液、乳汁才會被傳染。相較之下,流行性感冒傳染力遠高於伊波拉,由於病毒在上呼吸道,潛伏期病毒量尚少時,就能透過飛沫造成傳染,較不易預防。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分析,宿主若死亡,病毒就難以傳播,因此致死率高的病毒無法遠播。所以流行病學上,病毒會隨著擴大感染規模而降低毒性(致死率)。 大量補充水分,也是有效療法 科學家們對伊波拉病毒致病的原因仍不清楚,已知病毒會攻擊血管的內皮細胞,造成出血,導致病患脫水、血壓下降。目前雖無足夠的醫療證據,證明早期治療能夠降低死亡率,但西方醫療機構普遍用支持性療法,協助病患度過難關。包括通過打點滴補充水分、以藥物維持血壓,醫師推測血清對病患應有保護力,也已嘗試將罹病痊癒者的血液,注射入患者體內對抗病毒。 實驗中的四種新藥──Mmapp、TKM-Ebola、Favipiravir、Brincidofovir,都因緊急狀況人道考量,而獲准在病患身上恩慈使用(compassionate use)。 出入過疫區,一定要全身消毒 由目前已知證據顯示,病患未發病前不具傳染力,若已發病,大多也被隔離了,暫不須擔憂。但如果人在疫區,病人多的地方,病毒量也多,加上病毒可在乾燥環境存活數小時,須盡量多洗手,用酒精或洗手乳將病毒殺死或沖走。 如果從疫區回台,或擔心自己可能觸碰到感染源,該怎麼辦?黃立民建議,回家後立刻換衣服,用漂白水洗過,自己也全身徹底洗一遍,將病毒沖洗掉,再開始日常活動。 【延伸閱讀】一次搞懂史上最恐怖病毒 伊波拉 一、近代重大傳染病,它致死率最高 ●伊波拉1976年/薩伊(現為剛果),死亡率:88%2014年/西非,死亡率:70% ●2014年伊波拉再爆發》 *首例死亡病例疑似出現在2013年12月6日,1名2歲男孩死在幾內亞東南部村落 7月底:累計729人死亡,疫情擴及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 9月20日:賴比瑞亞籍病患鄧肯進入美國德州,10月8日病逝 10月7日:西班牙護士拉默斯因照顧病患遭感染,成為非洲以外感染首例 10月12日:美國出現境內感染首例,為照顧鄧肯的德州護士 10月20日:奈及利亞連續42日未出現新病例,成為第1個被WHO宣布解除警報的國家 10月27日:日本傳出疑似首例,自賴比瑞亞入境的外籍記者出現輕微發燒,28日證實未感染 ●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2012年迄今/中東,死亡率:34.77% ●天花1974年/印度,死亡率:24.4% ●SARS2002~03年/多數在中港台,死亡率:9.56% ●小兒麻痺1952年/美國,死亡率:5.46% ●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全球,死亡率:2%~3% ●霍亂2011年迄今/海地,死亡率:1.22% ●亞洲流感1957~58年/全球,死亡率:0.2% ●H1N1新流感2009年/全球,死亡率:0.02% 二、擴散最快,今年上萬人感染、近5千人死亡 三、目前只會透過體液傳染 ●接觸伊波拉患者或動物的血液或體液(口水、汗水、嘔吐物、尿液、排泄物、精液)才會感染 ●接觸被感染過的物品,如針頭、醫療設備,也可能感染 ●可能被感染動物是人、黑猩猩、大猩猩、猴子、果蝠、森林羚羊、豪豬 ●可能隨著受感染的人及動物,透過航空、陸路、海運傳播到各地 四、危險層級最高 ●第4級病毒在生物安全管制標準(BSL)上,病原體從輕微到嚴重分為1~4級,伊波拉和天花並列為第4級 ●病毒有5種目前已知有5種病毒株,抗原與生物特性都不同,歷史上曾造成25%~90%死亡率 ●21天關鍵期如果接觸過伊波拉患者或死者,出現高燒、嘔吐、嚴重腹瀉、皮膚單點狀丘疹等症狀,才有傳染力,21天內都沒出現症狀,就沒被感染 五、未來2個月,每週恐新增1萬名病例 ●近來通報病例中,致死率攀升到70%;此前致死率平均為50% ●路透指出,病例數字恐被嚴重低估,實際狀況可能是官方數字的3倍 ●WHO報告,今年12月之前,伊波拉可能每週新增1萬名病例 六、全球經濟、貿易也遭殃 ●經濟成長衰退:IMF下修撒哈拉非洲今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從5.5%降為5% ●貿易受限: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及迦納等國已關閉邊界,影響當地貿易活動 ●觀光人潮銳減: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估計,非洲疫區的訂房率已減少3成 ●全球組織注資營救: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 估計,包括國際組織、各國政府、藥廠在內,2016年前全球將砸近60億美元防治伊波拉 註:全球病例數統計至2014年10月25日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管署、半島電視台、經濟學人、路透、紐約時報、Live 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每日電訊報、the conversation、華爾街日報 整理:陳筱晶 |
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 LLC今年早期曾經公布了公司交易的細節。一個十分惹人眼球的數據是:在1238個交易日中,公司僅有一個交易日交易出現了虧損。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天體物理學教授Greg Laughli根據Virtu及納指提供的數據,進行了學術研究,並且得出結論:Virtu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交易盈利能力。市場一直對Virtu 長期賺錢能力的觀點持有懷疑態度。
該教授認為,只要保持每筆交易51%以上的勝率,那麽從長期來看,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天交易10000次的話,當日賺錢的概率將達到97.8%;交易100000次的話,賺錢概率就已經接近100%。“Virtu一個交易日出現虧損的情況應該是系統錯誤或者人為失誤。”該教授如是說。
Virtu Financial曾計劃在今年進行IPO,披露公司運營情況是公司謀求上市的必須步驟之一。
但是Michael Lewis有關介紹高頻交易的書籍《Flash Boys》面世引發了市場對於高頻交易的厭惡,公司不得不選擇推遲至明年4月上市。
Virtu的披露文件顯示,比起“基本面”,該類機構更關註“搶跑道”,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搶先下單,從每一個市場單中刮取幾美分,因此在4年的時間里可能要進行數十上百億次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