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禁運事件發酵僅一日,就站上了全球通訊行業的輿論風口,並引發國人對於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思考。
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禁令期限為7年。突如其來的禁令讓中興這家國內領先的老牌通訊廠商遭受重大打擊,17日開市前A股、H股公告停牌,並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危機應對工作組。
最近兩年,中興在美國接連“碰壁”,出現多次危機,這次無疑是中興在美國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機。影響之所以如此之大,因為中興需要的高速AD/DA、調制器、高性能鎖相環、中頻VGA等產品,目前尚無國產芯片廠商可提供替代品。換言之,基站芯片的自給率幾乎為零,成為中興通訊本次禁運事件里最為棘手的問題。
通信業是受益全球化、推動全球化發展最具影響力的行業之一,單個國家無法構建整個產業生態,全球化產業分工非常細致。以往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各國、各地區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資源配置,中國並非沒有能力發展國產芯片,只是當購買芯片比自產芯片更加容易也更便宜時,就會形成一種市場取向,並使得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不斷固化。
不過這種依賴已經到了不得不打破的時候。一方面,世界經濟近年呈現分化格局,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現象愈演愈烈,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即以“美國優先”為借口,一再破壞世界貿易規則;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競爭越來越多地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美國制裁中興不惜“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每年進口2000多億美元的芯片,一旦失去了中國市場,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繼續升級換代產品的後勁將丟掉一大塊。禁運消息一出,對美國元器件供應商的影響則立竿見影,各家供應商的股價紛紛大跌,其中矽谷明星矽光子公司Acacia暴跌35.97%,有供應商三成以上業務來自中興。
中國企業在關鍵技術節點上依然受制於人,過去未曾懷疑美國供應商的信譽,此次中興的遭遇證明,全球供應鏈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當中美競爭日趨加劇、美國開始考慮如何遏制中國崛起時,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這張王牌使用範圍可能會不斷誇大,近期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的背後,就有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快速崛起的擔心。
國與國的競爭,終究還是靠科技硬實力。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資本不足、人才斷層和機制缺乏,發展芯片產業必須要有國家戰略推動、政府支持,並進行企業市場化的運作。因此,未來政府和相關企業需要長期持續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憑借市場、資本和人才即企業家精神三大因素共同發力,以實現國產替代進口。華為輪值CEO針對中興禁運事件就稱,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於收入15%的增長速度。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通過不斷研發創新,已在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領先世界,如高鐵技術、華為掌握的5G端到端產品技術等。不過在整個高科技領域,中國因為起步較晚,相較西方國家還處於弱勢。除芯片外,柔性面板、飛機和汽車發動機以及超精密機床都在其列,以發動機為例,中國此前往往采取逆向研發模式,不過往往只能解決低端技術問題,要在高端技術領域突破,自主研發必不可少。
可以說,中興禁運事件敲響的不僅是芯片產業警鐘,更是中國在所有弱勢高科技領域的警鐘。未來中國應大力扶持和發展高技術產業,逐步彌補產業差距,做大做強實業,才是應對此類風波的終極手段。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今後7年內,將禁止該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這一事件在輿論場上引發深入討論,出口禁運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缺乏核心技術的痛點。“缺芯少魂”的問題,再次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
禁售7年對應的正是2025年,美國如此行事,真正的用意昭然若揭。如《紐約時報》所說,美國的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國制造業升級,拖慢“中國制造2025”這一強國戰略。這些年來,中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芯片自給率不斷提升。華為的麒麟芯片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龍芯可以和北鬥一起飛上太空,而藍牙音箱、機頂盒等日用品也在大量使用國產芯片。但也要看到,在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一些領域,國產芯片還有較大差距。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花費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進口金額的兩倍。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此次事件,讓我們感受到切膚之痛。
面對技術壁壘,不能盲目悲觀,特別不能對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喪失信心。當此之時,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通過自力更生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可以預見,從現在開始,中國將不計成本加大在芯片產業的投入,整個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的機遇。”一位投資人如此評論道。確實,如果能夠痛定思痛,加快推進互聯網和信息產業政策完善和科技體制改革,並產生更強的改革緊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戰變成機遇。
對互聯網和信息產業來說,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財富,但最終比拼的還是核心技術實力;對政府部門而言,應該形成更加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比如說芯片設計具有試錯成本高和排錯難度大的特點,就需要從更大層面統合科研力量、實現集中攻關。就像中興對員工們所說,“任何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突破核心技術肯定會帶來陣痛,但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為了用現在的短痛換來長遠的主動權。我們不必為今天的封鎖驚慌失措,中國的高科技能夠克服初期從無到有的困難,也有信心在後期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
保持信心的同時,也不能因遭遇制裁而產生極端偏激的情緒。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有足夠的騰挪空間;另一方面,國產通信產業從零起步,如今發展到與世界通信巨頭並駕齊驅,並在5G時代展現出領跑能力,絕不是得益於自我封閉。我們並不需要把封鎖當作“重大利好”來激勵“自主研發春天來了”,更不能把擴大開放與自力更生對立起來。面對高科技的技術攻關,封閉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只有開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繼續擴大開放,努力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在與世界的互利共贏中實現自主創新,這個方向不能動搖。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回看前路,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可謂刻骨銘心。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這條路很長,但只有靠我們自己走下來。
近日,記者獲悉,阿里巴巴達摩院正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該芯片將運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阿里巴巴方面稱,按照設計,該芯片的性價比將是目前同類產品的40倍。
阿里巴巴自研AI芯片旨在解決圖像、視頻識別、雲計算等商業場景的AI推理運算問題,提升運算效率、降低成本。該芯片成熟後將通過阿里雲提供公共服務。
阿里達摩院研究員驕旸介紹,CPU、GPU作為通用計算芯片,為處理線程邏輯和圖形而設計,處理AI計算問題時功耗高,性價比低,在AI計算領域急需專用架構芯片解決上述問題。
據驕旸透露,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Ali-NPU,基於阿里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等團隊在AI領域積累的大量算法模型優勢,根據AI算法模型設計微結構以及指令集,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量的AI模型算法運算。
按照設計,阿里巴巴的Ali-NPU性能,將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GPU架構AI芯片的10倍,而制造成本和功耗僅為一半,性價比超過40倍。未來,Ali-NPU的能力,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視頻、圖像處理需求,還可以通過阿里雲進行計算能力的輸出,賦能各行各業。
事實上,阿里巴巴對自研AI芯片的人才建設早有布局。
自研AI芯片已成為阿里布局“中國芯”的戰略組成部分,目前達摩院芯片研發團隊,在美國、上海兩地已達數十人,預計年底將達百人。
此前,美國商務部宣布,今後7年內將禁止該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
而後更有消息稱美國可能計劃針對阿里巴巴在美國的雲計算業務設置限制,如規模不得繼續擴大等措施。
外界分析認為,阿里自研人工智能芯片不僅僅是為自身業務的發展提供長遠動力,此舉對於國內企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有著極大的引領效應。更是對美方設限的一種積極表態。
與外界通常所認知的電商概念不同,阿里巴巴近年來在大型網絡、雲計算、人工智能乃至操作系統以及芯片領域投入大量研發經費。
此前,阿里已經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翺捷科技(ASR)、中天微等多家芯片公司。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中國中興通訊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這一事件給中國科技企業敲響了警鐘,促使更多企業和科技界以更長遠視野,謀求更自主和自強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領域不斷追趕的態勢愈發突出,在不少領域實現“並跑”乃至“領跑”。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開采等諸多方面,中國都取得重大突破。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和成就足夠令人自豪。中國的科技創新成就,以及中國日益迸發出來的科技創新潛力,值得充分肯定。
當然,在中國高科技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中,不會一帆風順,還會難免遭遇這樣那樣的掣肘。對此,我們的企業要有充分認識和準備。
一旦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不知道哪天就會被人“釜底抽薪”。這樣嚴酷的現實,中國企業必須時時警醒。“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這一在深刻洞察基礎上發出的自強之聲,應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念茲在茲的信條,讓中國科技企業發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堅實。
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發,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芯片、發動機等很多方面,我們需要下定決心,咬緊牙關,攻堅克難,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業,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這樣,不管是“狼來了”還是“狼走了”,都能從容應對。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相信,國外的封鎖從來阻擋不了中國科技進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們越要加速厚植創新土壤,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回顧歷史,從當年的“兩彈一星”,到如今的系列重大科技進展,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多時候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實現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強不息的結果。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會因為某一方的技術封鎖而選擇自我封閉。在持續深入開放的進程中,中國會堅定與世界各國互通有無,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領域的共同進步。中國融入世界的意願堅定如初,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中國追趕世界科技前沿的步伐。
中國科技當自強,靠花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在充分認清自身差距和不足的同時,對自身的成績和發展潛力也要保持充分信心,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實現更多更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日前突發的中興通訊禁運事件,引發了國人對於芯片產業自主的思考。
近幾年,中國在通信行業進步很大,特別是中興、華為在整機通信設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在國際上都有了制定標準的話語權,但在核心芯片方面仍然一直受制於人。這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國際分工和芯片行業的特性所造成,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占全球份額一半以上,2013年以來每年需要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芯片,而美國芯片市場供應鏈一直十分成熟。
不過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將禁止本國企業向中興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後,通信行業全球化協作模式被打破。此時,相比譴責對方破壞貿易規則、挑起“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式貿易爭端更重要的是,思考中國未來如何在芯片領域破局。
芯片研發需要耗費巨額資金,因此破局首先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近些年,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投資不少,對於國產芯片也多有支持,不過由於國際市場有成熟的供應鏈,所以從研發到投產,較為尖端的芯片一直沒有多少突破。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產業就容易被遏制,如存儲芯片對制造工藝要求較高,目前主要由韓國的三星、海力士和美國的美光等壟斷。
中興禁運事件敲響了警鐘,未來中國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將國產芯片研發提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目前中國技術研發投入不足,每年用於集成電路研發總投入少於300億元,不到Intel公司一家年研發投入的一半。政策方面,減稅是重要一著,商務部此前宣布對國內芯片企業減免2~5年稅收,覆蓋高中低端芯片,從電腦到手機以及其他電子設備,就是其例。
與此同時,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和競爭機制,避免出現前些年光伏等行業的一哄而上,讓投資“打水漂”。比如,相比此前單純的專項補貼方式,更合適的方式可以是國家采用用戶補貼方式,對采用國產芯片的下遊整機廠商給予適當補貼。原因是芯片行業市場研發成本非常巨大,只有銷量足夠大時,才能把這個研發成本降下來,且一塊芯片的成熟,需要通過整機廠商的磨合。如此,國家並沒有特定地去扶持某個廠商,既兼顧了市場化競爭,激發企業家精神,也補貼了國內芯片生產廠家的研發成本。
此外,人才戰略與保護知識產權必不可少。芯片軟件是人力資本為主的行業,必須要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目前國內收入結構不甚合理,營銷、互聯網和金融從業者收入偏高,芯片等硬件行業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這種現狀必須打破。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一直是短板,既有國內企業互相模仿,亦有抄襲境外企業的案例,很明顯這樣的研發和創新模式不可持續,中國必須打造利於科技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實際上,放眼國際,中國也沒有不突破的理由,半導體行業領先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是從零開始。韓國政府當初不論是技術引進還是自主研發階段,對半導體行業的支持貫穿始終,並且將半導體產業上升到國家級項目,甚至將日本賠款用來支持三星的芯片研發,強力支持幾大民間企業集團,讓“政府+大財團”推動“資金+技術+人才”高效融合。
臺灣地區同樣積極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半導體行業,1980年設立的新竹科學園區,成為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1981年成立的聯華電子,由民資占30%、官方占70%,如今已是半導體晶圓制造業領導者。
總之,當貿易全球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阻礙時,中國在高端科技領域必須自主。除了政府大力支持,還需要依靠企業和企業家精神,以及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改進人才戰略。
中興被美國商務部一拳擊倒後,國內紛紛痛罵中國不註重自主研發,以至於被人卡住。有人說,假如中國重拾當年勒緊褲腰帶搞原子彈的風格,中國人不愁搞不成牛逼的芯片。
這種看法,其實大謬。
實際上,中國不是不註重自主研發,有機會看看國內在各個高新技術上的投入,簡直海了去了,筆者以前就是做材料科研的,國家每年的經費發放向來是不計成本。說中國政府不重視自主研發,簡直是天大的冤枉。
那麽,為啥中國人能夠做出原子彈,卻在芯片上不能直追美國呢?
根本原因就在於,原子彈是國之重器,是不考慮成本、不在乎收益的高科技武器,國家可以通過舉國之力,不惜代價投入,只要能夠做出來就行。但芯片不同,別看它看起來不起眼,但它是一種高科技的商品。高科技商品要想成功自主,會比制造原子彈困難一萬倍。
理解這個問題,你需要知道,什麽樣的商品能夠成功?
物美價廉的商品。
某些人說,中國人需要動員舉國之力、不惜代價地發展芯片。然而,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中國生產的芯片成本將遠比美國人來得高,更不用說性能很可能比不上美國人早已成熟的技術(比如中芯在搞28納米制程芯片,但良品率太低,且人家臺積電已經開始量產7納米了)。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你生產再多的國產芯片,也不過是失敗的商品——性能糟糕、價格高昂,沒有人會購買的。就像一部有著IPhoneX的價格、性能卻是大哥大的手機,再多的宣傳,也不可能使之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的。最後,這些物劣價高的產品只能堆積在庫房里。這也意味著,別人生產越多,賺錢越多;你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不計代價投入,不過是不計代價地虧錢,直到破產完蛋。
所以,中國可以通過舉國之力搞出原子彈,卻很難通過舉國之力做出成功的芯片(蘇聯也是如此,除了舉國支持的軍工以外,其他產業毫無競爭力,技術水平極低)。這是商品的屬性決定的,而不是中國人的雄心能決定的。畢竟,造出商品就是為了盈利。
那麽,中國人怎麽才能在芯片技術上超越美國呢?
事實上,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只有兩個辦法:
第一,中國必須與技術先進的西方建立良好的關系,保持良好的開放和技術交流,這是提升自身產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今天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臺積電),其相當多的產業技術之所以能夠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離不開西方特別是美國對其的技術開放(臺積電的建立靠的是美國的人才;三星的發展離不開英特爾的技術支持)。
就像19世紀的美利堅堅持韜光養晦,與歐洲各國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貿易往來和技術交流,成功地提升了國內產業技術水平。
第二,中國必須建立創新文化的氛圍,逐步確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這樣才能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19世紀的美國通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創新,逐漸主導了第二次、第三次新技術革命,最終實現了對歐陸強國在技術上的彎道超車。筆者曾經閱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德軍將領寫的回憶錄,當時這位將軍還嘲諷美國汽車的技術不如德國精湛,但是隨著美國主導了信息技術革命,誰還敢嘲諷美國在汽車技術上的劣勢?
中興事件之後,國人惋惜可以,但那些將研發原子彈的經驗套用在芯片上、認為不惜成本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人,實際上完全忽視了芯片競爭本質上是商品競爭,而商品競爭的本質就是成本競爭!
所以,當你忽視成本談商品的時候,你已誤入歧途!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王陶陶”微信公眾號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21日在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上表示,強化自主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勢、擺脫受制於人局面的根本途徑。必須著力在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上下更大的功夫,要著力突破戰略性前瞻性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肖亞慶強調,國有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必須要明確主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堅定不移聚焦主業、突出主業開展並購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各類資源要素向主業集中,不斷增強核心業務的資源配置效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專註主業、突出主業。盲目鋪攤子,不突出主營業務,即使在短期內能有些成效,但長期看也會缺乏後勁。所以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一定要突出主業。”肖亞慶說。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和任務。
肖亞慶表示,目前國有企業同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還有相當差距,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加快形成“三個一批”,即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形成一批引領全球行業的領軍企業,形成一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的領軍企業。
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獲取和掌控資源、強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肖亞慶認為,國有企業邁向世界一流,必須加快融入國際分工、走向國際市場,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配置資源,從而為企業贏得發展空間、掌握主動權。
肖亞慶強調,必須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加強與跨國公司的交流合作,特別是要繼續深化在能源、礦產資源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引進外資等各類資本參與重組改制,使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互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此外,還要加快建成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服務系統,不斷擴大海外經營規模,提高海外市場份額,優化全球布局結構,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為國有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提供了機遇和條件。肖亞慶表示,必須持續深化同沿線國家和企業在裝備、技術、標準、管理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紮實推動重大項目的落實落地,還要以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為載體,打造深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新平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資源的高水平跨國配置。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一流企業都把掌控產業鏈中技術含量高、增值幅度大、帶動性強的重點環節作為戰略發展重點。
對此,肖亞慶認為,要積極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淘汰過剩、落後產能。要積極占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對事關我國產業發展全局和企業發展未來的重大關鍵領域和制高點必須要加強預見性、前瞻性,在這些領域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
在國際產業標準制定方面,肖亞慶表示,中國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遠遠不夠,在產業標準制定中有無話語權、話語權大小,關系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能否贏得主動。所以要做最大努力,推動更多的中國產業技術標準成為全球通用標準,為未來贏得更大發展空間打下基礎。
券商研報浩如煙海,投資線索眼花繚亂,第一財經推出《一財研選》產品,挖掘研報精華,每期梳理5條投資線索,便於您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專業團隊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點準時“上新”,助您投資順利!
2018年4月23日目錄
►國產自主可控芯片重要突破口,軍工芯片將迎快速發展(東方證券)
►稅延政策護航商業養老險,四大險企價值嚴重低估(方正證券)
►雄安規劃綱要獲批,未來五年環保市場規模逾千億(光大證券)
►海外購物消費回流趨勢已現,免稅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國金證券)
►國內註塑機行業崛起,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上海證券)
1.國產自主可控芯片重要突破口,軍工芯片將迎快速發展(東方證券)
美國企業被禁在未來7年內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我國關鍵電子元器件長期無法自主可控問題又成為國人之痛,軍用芯片由於其在國防安全的重要地位和供應體系相對封閉的特點,其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東方證券指出,軍用芯片很大程度影響信息化裝備的作戰效能,已成為我軍信息化作戰能力發展瓶頸,將得到優先和快速發展。當前我軍的信息化建設以技術革命為主導,重點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核心在於裝備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軍工芯片作為電子化的硬件基礎,被喻為信息化裝備的“神經中樞”,很大程度上決定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鑒於在信息化裝備所處的核心地位,軍工芯片將得到優先和快速發展。
由於起步較晚,我國軍工芯片自給率不足,加之國外芯片封鎖,軍工芯片國產化刻不容緩。據估計,我國軍用芯片每年200億以上國產替代空間,軍工科研院所等機構正在通過“逆向設計+自主研發”等方式逐款逐型號實現國產化替代,在軍用CPU(龍芯、飛騰等)、GPU(景嘉微國產GPU)、DSP(38所魂芯、14所華睿系列)等領域已取得一些突破。未來,隨著半導體技術和制造工藝的提升,軍工芯片國產化將得到較快的發展。
東方證券指出,軍民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軍民兩用技術,軍工芯片將迎來大發展。首先,芯片的核心技術軍民兩用,軍民領域可相互促進。其次,民用半導體技術發展較快,一些IC設計公司在SoC等領域上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未來民技軍用漸成主流趨勢。最後,民用商用領域大多采用架構授權等形式,由於軍用對計算性能要求略低於民用以及軍用采購特殊性等,軍用元器件或可成為實現自主可控的突破口,進而帶動國內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基於國內現狀,東方證券短期看好已進入軍方供應體系公司和細分空間大、技術積累深厚的子行業,如航空航天芯片等。中長期建議關註FPGA芯片和技術積累量變到質變、能在多個領域實現自主可控的高科技公司。
東方證券建議關註涉足軍工芯片領域的上市公司航錦科技(000818.SZ)、振芯科技(300101.SZ)、景嘉微(300474.SZ)、耐威科技(300456.SZ)、紫光國芯(002049.SZ)等;以及背後大股東在自主可控DSP芯片上取得突破的四創電子(600990.SH)、國睿科技(600562.SH)等。
2.稅延政策護航商業養老險,四大險企價值嚴重低估(方正證券)
中國人口老齡化、贍養比急劇下降撫養壓力加大,但第一支柱社會養老保險空賬問題、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動力缺失問題,使得養老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我國商業保險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已相對成熟,但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滯緩。
經過歷時10年的討論與研究後,財政部聯合5部門日前正式出臺稅延養老保險政策。將推出的產品可能劃分為傳統非分紅年金保險、分紅型年金保險、萬能型年金險、投資連結型年金險四類。
方正證券認為,投保人和保險公司將雙雙從中獲益。對投保人來說,若納稅人年滿30歲交費期30年,則通過投保稅延養老保險,可享受0.7%~2%的稅收優惠,並最終享受4.3%~5.3%的包括年金返還的總年化收益率;對上市險企來說,假如養老保險試點在3年內推開至全國,年保費增幅30%,按當前四大上市險企50%的市占率、長期年金險20%新業務價值率測算,將在2019年為上市險企帶來6.4%的新增保費、3.8%的新業務價值增量。假如試點在5年內推開至全國,則2019年上市險企將受益於政策提升保費3.8%、新業務價值提升2.3%。
方正證券指出,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養老體系上都搭建了“三支柱”體系,在基本養老壓力較大、行業競爭充分的美國、加拿大個人養老年金市場發達。而代表兩國的個人養金賬戶IRA、RRSP/TFSA都在享受稅收遞延政策後快速發展。除保險公司外,海外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同樣深入參與個人養老金賬戶管理,受益稅延政策。
方正證券認為,當前實施的年金險稅延政策在覆蓋力上相對有限,政策導向更多是方向激勵。隨著納稅群體的增加和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可能出臺的後期政策,稅延效應可能會加速釋放。除此之外,保險公司還可以從產品創新、產品投資上做更多布局。
除商業養老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發展也備受關註。上市險企也紛紛將商業健康保險視為拉動當下業務增長、價值提升的重要手段,陸續開發核心健康保險產品。方正證券認為,稅延養老保險預計將緩解今年年金險銷售難題,預計儲蓄險銷量保持平穩或略有下滑,健康險增長30%左右,上市險企內含價值增幅保持15%水平,合理估值在1.5倍P/EV。而當前四大險企估值與新業務創造價值周期被嚴重低估,推薦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中國人壽(601628.SH)。
3.雄安規劃綱要獲批,未來五年環保市場規模逾千億(光大證券)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複《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批複中關於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明確指出,雄安新區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遠景開發強度控制在30%;森林覆蓋率達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0%。采用先進技術布局建設汙水和垃圾處理系統;強化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逐步恢複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直是新區建設的核心原則,也是推動新區建設的源動力。通過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將生態濕地融入城市空間,以白洋澱治理為源,以水環境整治為先,進而帶動整個新區的生態保護建設,方可實現新區的可持續發展。
光大證券指出,根據對雄安新區未來五年生態環保市場空間的測算,市政給排水、環衛及垃圾處理、水環境生態整治、市政綜合管廊、植樹造林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保守估計約1200億元,其中水環境治理近700億元,園林綠化約200億元,環保類基建近300億元。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在雄安新區采用先進技術布局建設汙水和垃圾處理系統將進一步提高單位投資額,同時白洋澱的治汙有望帶動整個河北省流域的治理及各類綠化、樹木種植等工作。從大的層面上講,雄安新區的整體生態環境治理應從全盤考慮,因此,光大證券認為雄安新區的總體環保市場空間會在保守估計的情況下進一步增長。
光大證券將環保行業投資評級上調至“買入”,分析認為:①環保及PPP板塊:隨前期利率處高位以及社會資本、銀行及地方政府去年及今年初的整體金融監管估值已經達到低位,若宏觀基本面持續偏弱,金融監管政策邊際放松有利於對整體板塊估值提升;②汙染防治作為今年“三大攻堅戰”之一,政府資源以及相應投入會增強,從基建投資結構上看,對環保類項目也會有傾斜,有利於提升環保板塊項目落地及投資熱度;③新區規劃的正式批複,雄安催化因素以及具體項目實施將起步,提前搶占雄安新區市場的環保企業發展可期。建議關註啟迪桑德(000826.SZ)、碧水源(300070.SZ)、東方園林(002310.SZ)、嶽陽林紙、(600963.SH)、雪迪龍(002658.SZ)、先河環保(300137.SZ)。
4.海外購物消費回流趨勢已現,免稅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國金證券)
國金證券認為,海外購物消費回流的趨勢已在2015年開始出現,趨於理性消費和免稅/低稅渠道更多元化是主要原因。
2016年,海外旅遊購物花費減少了約1000億。奢侈品消費正在逐漸“回國”,國金證券認為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隨著2015年起中國出境遊客增長進入平臺期,且購物消費趨於理性,境外消費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下降;二是海淘和境內免稅途徑不斷增多,在國內有更多元的渠道可以購買免稅/低稅的海外商品,包括免稅店渠道、跨境電商平臺和代購等。
國金證券指出,雖然國內對於關稅降低的呼聲很大且改革力度逐步落地,但是針對商品的品類依然集中在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類,且關稅並不是唯一造成奢侈品地域價差的主要原因,因複合稅制的原因,消費稅和增值稅的稅額更高。同時消費稅和增值稅在我國現行稅制目標下,取消對奢侈品的征收是很困難的。
國金證券把跨境電商市場和免稅市場作了比較發現,從目前國內跨境電商的總量來看,2017年已達到1.85萬億的市場規模,而國內免稅市場2017的銷售總額也才約300億。從消費頻次來看,跨境電商的高頻次低客單價和免稅的低頻次高客單價決定了各自有不同品類的消費場景;從行業紅利來看,除了消費升級的帶動外,免稅比跨境電商更能享受出境遊的成長紅利;從國家政策來看,對跨境電商的規範化從政策法規、行郵稅征收等角度展開,而免稅渠道國家的扶持力度在加強;從價差來看,跨境電商需要征收行郵稅(2018起征收綜合稅率),而免稅渠道可減免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國金證券推薦關註中國國旅(601888.SH)。
5.國內註塑機行業崛起,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上海證券)
註塑機是借助螺桿(或柱塞)的推力,將已塑化好的熔融狀態的塑料以高壓快速註射入閉合好的模腔內,經固化定型後取得制品的工藝過程。其經歷合模、註射、保壓、冷卻塑化、開模、脫模等動作過程。
上海證券認為從塑料的消費的絕對值和相對指來看,中國塑料制品市場潛力依然巨大;下遊汽車、3C行業的消費升級和創新,持續帶來行業新的需求;2010年註塑機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5年更新周期的到來,支撐行業穩態需求的。以上三重驅動力推動國內註塑機行業穩步增長。
上海證券測算,2017年國內註塑機市場規模為450億元,預計未來中國註塑機市場複合增長率6%,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536億元;全球註塑機市場複合增長率6%,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1720億元。中國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註塑機市場,但是新興市場的興起市場潛力更大,例如印度的塑料產量在2018年迎來翻番。而電動化、大型化、智能化是註塑機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滿足了下遊對精密穩定性、節能環保、智能等新興需求。
對比國內外的企業的,德國、奧地利在大型精密註塑機占據優勢,日本在電動註塑機占據優勢,目前國內主要集中於中低端。但是國內的註塑機競爭力不斷增強,以海天國際為首的企業收入不斷增長,註塑機行業從2010年的19.93億元的貿易逆差和2017年的28.51億元的貿易順差,是中國註塑機行業崛起和競爭力提高的最好佐證。國內目前也在不斷布局高端的電動和大型註塑機,成為成長最快的產品。國內註塑機企業的優勢不斷加強,布局全球市場成為共同的選擇,加大銷售點布局以及在海外市場設廠,目前國內企業的海外收入占比20%~30%,未來占比會不斷提高,全球化的布局將中國註塑機提供更多的成長空間。
上海證券認為,2018年整個註塑機需求依然不弱,而長期來看,中國國內註塑機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全球市場中的布局,必然會不斷有新的註塑機龍頭企業誕生。註塑機行業投資標的建議關註:海天國際(1882.HK)、伊之密(300415.SZ)、泰瑞機器(603289.SH)、天華院(600579.SH)。
“(疫苗)跟芯片問題是一類,要靠我們自主產業去做,更保險一點。如果你不研發,他研發了,就會壟斷你的市場”。
4月26日,在首屆天府國際生物醫藥商業化高端對話會上,中國疫苗臨床研究學會秘書長時念民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我國是疫苗大國,但是不是強國。因為政府免疫規劃擴大、新疫苗獲批、全面二孩政策、重大傳染病的防控,中國未來疫苗市場發展潛力大,但是確實存在集中度低、疫苗創新能力弱的問題。
比如,五聯疫苗全球僅有賽諾菲巴斯德公司生產。但在去年,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在對賽諾菲巴斯德公司生產的 36 批吸附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合疫苗(五聯苗)進行批簽發檢驗中,發現 8 批(約計 71.50萬人份)疫苗的破傷風效力不符合規定,存在較高質量風險。
依據我國相關法規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原國家藥監總局會同中檢院約談了賽諾菲巴斯德公司,要求賽諾菲巴斯德公司對五聯苗的生產、質量控制檢驗進行全面徹底的自查並提交整改報告,在確定消除質量風險前暫停五聯苗的批簽發進口。
在巴斯德五聯苗被退貨之後,在多省市曾出現了短時的五聯苗緊缺。
時念民在演講中介紹,目前,全球批準疫苗是74種,可以預防40種疾病。而默沙東、葛蘭素史克、賽諾菲、輝瑞等四家企業占到了全球市場的近90%份額,市場上認可度最高的產品都出自這幾家企業。
時念民介紹,截至2017年8月30日,中國有43家疫苗企業。產品的集中度非常低,給疫苗產業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雖然中國疫苗產業經過多年的積累,但是大多數企業還是處於技術創新金字塔底部,產品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
正是由於國內需求旺盛,中國疫苗行業拐點已現,我國自主的重磅疫苗產品相繼實現上市。比如EV71 疫苗 2015 年底獲批上市;HPV 疫苗 2017 年獲批上市銷 售;AC-Hib 三聯疫苗處於高速增長期,由於其符合中國人的需求, 行業內測算其未來國內市場有望突破 10 億元;帶狀皰疹疫苗國際已獲批上市,行業內預測上市後空間在 10 億元以上。隨著研發實力較強的企業將強者恒強,國內現有疫苗產品市場集中度將向銷售能力強的大企業靠攏。
在核心技術自主發展方面,當前中國面臨重大挑戰,也面臨著重大機遇。
之所以說面臨著重大挑戰,一定程度上源於美國、歐盟對中國采取的禁售措施。此外,不管美國方面對中興公司此次的禁售是否屬於個案,其中都有美國自認為的一個核心砝碼:芯片,而短期內中國的芯片產品尚難追趕上美國。
之所以說是重大機遇,是因為我們的許多高科技產業正處在“破繭而出”的重要時刻。外部的封鎖,帶來的將是我們內生動力的迸發。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必須爭這口氣,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增強抓核心技術突破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並不是要關起門來研發、一切從頭開始,而是要分清哪些技術可以搞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哪些必須靠自主研發、自主發展。
事實上,我國芯片產業整體上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越來越接近世界第一梯隊。特別是在芯片設計方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從民眾生活到工業領域到未來人工智能、智能汽車,國產芯片已獲得越來越大的采用。
另一方面,我國正在進一步加大對包括芯片在內的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早在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就已經註冊成立,並開始對國內芯片企業進行投資。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陳因本月26日說,當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正在進行第二期募集資金,歡迎各方企業參與基金的募集。這包括外國企業和資本的參與。
預計這筆基金第二期的籌資總規模為1500億~2000億元。國家層面出資不低於1200億元。按照1:3的撬動比,能撬動的社會資金規模在4500億~6000億元左右。加上這筆基金第一期1387億元及所撬動的5145億元社會資金,資金總額將過萬億元。這正是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底氣。
但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芯片等高科技產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這個重大工程要想取得成功,最終獲得效益,在自己主導的同時,還要走國際合作的道路。而自我主導與國際合作並不存在矛盾。
其實,在芯片產業的研發方面,中國早已經開展與包括美國大公司在內的國際大公司的合作,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果。
早在2015年,中芯國際、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就與高通公司宣布共同投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這改變了我國在芯片制造和集成電路領域的落後局面,大幅提升了產業制造能力,並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整體芯片加工產業鏈。
陳因說:“中國的電子產業信息市場廣闊,我們將堅持走創新發展和開放合作的道路,加快推動核心技術的突破,加強國際間產業的合作,我們有信心與世界各國一道,為人類發展謀福祉、共進步。”這其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中國發展包括芯片在內的高科技產品將不會是閉門造車,而是敞開懷抱,加強國際間產業的合作。這不但造福於中國,也將造福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