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加拿大買農地,正在成為許多中國人的投資新選擇。他們希望,既能享受新鮮的生活方式,還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甚至通過這條相對寬鬆的政策移民。不過,這個地主之夢,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
整個7月,王明和妻兒都在加拿大多倫多。
王明四十多歲,曾從事投資多年,現在是一名農場主,在號稱「加拿大穀倉」的薩斯喀徹溫省(以下簡稱薩省)擁有二十多夸特(當地一種土地計量單位,1夸特約為900多畝)農地。他將大部分農地出租,自己種著約5夸特杜倫麥,每年有四個多月時間是農忙期。
薩省大片價格相對低廉的農地正在成為中國投資者的熱寵。201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像王明一樣來到這裡當起了地主。法新社報導說,因為越來越多中國投資客在薩省買地,2012年當地農地價格上漲10%,近3年則上漲45%。
南方週末記者查閱FCC(加拿大農田信貸辦公室)調查報告發現,加拿大農地價格近年來的確在上漲。薩省上半年漲幅平均分別是9.1%和9.7%。從2002年起,該地區農地平均漲幅是10.1%。在整個薩省,土地需求如此旺盛,賣農地甚至不需要打廣告。
對王明來說,當農民是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他得自己清洗種子、開耙草機、收割糧食。每到初冬,杜倫麥一排排密密匝匝,空心莖的切口都有曬乾的黃豆粒那樣大,看到這豐收的場景,「心情低落都好了」。
而田園風情的背後,農場也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2011年王明和朋友買下這些地花了150萬加元(約合人民幣八百多萬元),又花了30萬加元買拖拉機、卡車、儲糧罐等機械和設備。
現在,王明出租的近20夸特農地每年地租約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四十多萬元)。
自己種的每夸特地小麥能盈利約1.5萬加元,「現在糧食價格不錯,一英畝硬麥能賣240加元,種子、人工、化肥等成本大概80加元」。
另一個收益則來自土地增值。王明說,第一次購買的12夸特農地,買價約5.7萬加元每夸特。2011年底FCC的農地價值報告中,薩省的農地在前半年增值了11.6%,全年增值超過15%,王明所在的薩省東南區屬於漲勢最猛的。
這意味著,即使按照15%計算,光是土地,約帶給他15萬-16萬加元收入。
「買地後,最重要的是找到租戶。」王明說。在他看來,想去加拿大買農地的中國人大部分都沒有從事農業的想法,只是看好其升值潛力。他提醒,在加拿大,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誰來耕種呢?
「因為薩省農業人口減少,官方公佈的數據是草原三省農民平均年齡58歲。找人種地很難,如果沒人租,損失會很大。」
他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中介,得到的建議是,買地時加個條件,只有租出去了合同才成立。
接下來是曲折的尋找租客的過程。合同交割前一個多星期,一個租戶爽約,這意味著王明的12夸特農地只有4夸特能確定租戶。如果找不到人來耕種,他無法完成購地合同。
幸運的是,在尋找租客耕作的網站上,他找到一個薩省南部長大的年輕人,想從鋼鐵廠回歸農業。此時,合同交割只剩12小時。
王明不得不百分之百答應了年輕人提出的要求,條件是從5夸特開始租。終於,在合同截止時間的半小時前,王明完成了租地交易。
如果找不到租戶,即使就算買到了土地,也是一個大包袱。李方也是一位農地投資客,他說,如果閒置,每年1夸特土地光除草劑就要3000加元,算上其他維護費用,一般人很難承受。
經營農場的另一種痛苦則集中呈現在一個叫王希望的移民身上。他在加拿大《環球華報》上講述這段經歷。
2012年,他在蒙特利爾買了農地,開始種了300畝的生菜,第三天就下了半尺厚的雪,菜苗都凍死了。於是改種蘿蔔,但苗長到三寸高時,一場時速80公里的大風把他的希望吹滅了。接連打擊後,他把全部股份送給了合夥人。
「我放棄國內的工作,跑到薩省來,確實是看到農地交易很賺錢。確切地說是薩省農田交易透明度很低,信息不對稱。」蘇東亮說。他是加拿大一家農地中介的總經理。
蘇東亮做農地中介只有一年多時間,此前他是農地投資者。第一塊地,三個月後就賣了,漲了30%。「不是市場價格漲了30%,而是買得太便宜了。」
很快他就發現做中介是比買地更賺錢的生意,「賣方給的佣金是交易價的5%,雙方經紀各分一半,收益挺高」。
在他看來,加拿大的地就是沉睡的資源,有的十多二十年沒有交易過,賣的人根本不知道價格。再加上不同區域的地、不同土壤的地都不一樣,價格便不那麼有可比性,中間的空間便很大。
當投資者無法準確評估土地到底值多少錢時,陷阱出現了。李方住安大略省,參加了一些薩省農地中介辦的宣傳會。「多數是中國人辦的。針對的也是在加華人或國內同胞。」在宣傳會上,他親眼看到狂熱的買家在沒看到土地的情況下,簽訂購買協議。
李方覺得很多購買者不瞭解加拿大農地環境,不瞭解農業規律,有些購買的農地甚至無法種植。
「我們一般不建議買H以下級別的農地,這樣的農地耕種有風險。」薩斯卡通專業房產經紀公司農田經營管理負責人鄭宏宇說。在加拿大,農地價格主要根據政府參考價和保險公司評定的保險級別來評估,最高級別是A。
在這裡,農場越大越值錢,同樣質量的地,如果買方能將五六塊地連成一片,價格將立馬上漲,「如果原先的價格是10萬,連成一片之後可以賣到11萬到12萬。這種地便於管理,再轉手也更值錢。」
外來資金湧現的背景是,2010年前後,加拿大移民政策大調整,從技術移民為主轉為以投資移民為主,且投資移民資金門檻越來越高,尺度越來越嚴。人口稀少、移民來源匱乏的「草原三省」則因為省提名移民計劃(SINP)相對寬鬆成為移民們首選。
在薩省,有專門針對「年輕農場主」和「農場主」的SINP項目,前者只要擁有30萬加元資產、3年以上農業工作經驗,提供一個商業農業提案,展示適銷對路的就業技能,年齡小於40歲便可申請。後者要求先行購買薩省農地,提供「資深農業經營者」證明,提前兩年簽署農地購買合同,並擁有50萬加元以上資產,但無年齡限制。
這個條件,相比加拿大投資移民的條件要寬鬆許多。許多新興的薩省農地經紀公司,最初恰是主營投資移民中介的公司,這也許並非巧合。
不過,這條路,也並不容易。
王明擁有加拿大永久居住權,他買地資金是向國內親戚朋友借的。買地時,三番五次接受薩省農田安全管理委員會調查。「幾乎每買一次地就要問一次,主要是資金來源。有一次還把我叫過去了,讓我保證交易是合乎當地規定的。」
薩省農田安全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是制定執行薩省農田安全法案,包括立法限制人們對薩省農田的所有權。
薩省農業廳廳長Lyle Stewart書面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稱,對於非加拿大人,只允許擁有10英畝(約合60畝)地。這個限制包括對薩省土地所有權或者其他任何農田收益。如果想擁有10英畝以上的農地,必須是加拿大公民、永久居住民或者是百分百的加拿大公司。
他確認說現在有外國人在加買地的可疑案例,但是拒絕評論是否與中國人有關。「我們會越來越重視購買土地的人是否遵守農田安全法案。現在已經聘請了一位調查人員協助調查涉嫌替外國人購買和持有農地的加拿大居民。」
薩省農業廳高級行政助理Shelley Duke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加拿大人利用中國親戚的資產購買農地是被允許的。至於是否能用公司「曲線買地」,他說,「購買土地的公司必須是100%為加拿大人或者是加拿大長期居住民擁有,公司不能有任何非加拿大籍股東,公司不能包含任何非加拿大人的股份。」
但是,仍有中國人試圖繞過這些規定。身在上海的陳兵,準備在明年春天去加拿大實地考察農地投資。如何解決身份問題?「那邊有朋友在溫哥華開公司,他出讓名義上的股份給我。成為股東後,以公司名義購買農地。」
這樣的做法,已經引起不少當地人的不滿。一些公開報導顯示,薩省農民和政治家開始對「大量農地被亞洲人買走」而當地農場主「淪為租客」感到憂心忡忡。
王明也感覺到了這種反感的存在。他曾主動找到一個當地農民希望買土地,但後來這塊地卻以更低的價格賣給了當地人。這一度讓他無法理解。他說,「除了對外來者的反感,沒更好的解釋了」。
「不論在加拿大本土,還是中國,媒體、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加拿大農地投資前景熱,很大程度是農地中介公司精心策劃、大量投入的產物。」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陶短房在一篇文章中警告說,加拿大農地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投資新選擇,但絕非對每個人都合適,尤其是「人地兩生」的外籍人士。
2013-07-29 TWM | ||||||
工程背景出身的台灣高鐵董事長歐晉德,從資深顧問開始參與高鐵,一待就是九年的時間,讓原本外界批評聲浪高的台灣高鐵,在龐大負債以及高利率的壓力下,營收獲利仍是一年比一年成長,善於「危機處理」、「臨危受命」的歐晉德,如何帶領高鐵,一步步成長? 撰文‧許瓊文 七月二十一日早晨,台灣高鐵第三十一輛列車,首航啟用。 一趟二小時的旅程,台灣高鐵董事長歐晉德在每一節車廂,至少走過二遍,問他累不累,他輕鬆地回答,「這不算什麼,過年年初一時,我會到每一站向旅客、同仁打招呼,光是左營站三個月台,就走了近二公里路程。」這時候的歐晉德,就像是小朋友口中的「歐爺爺」,親切和藹。 這樣地毯式地拜訪,歐晉德做了九年。九年前,他以資深顧問身分加入台灣高鐵。爾後隨即接任執行長,又以官股代表擔任董事長。歐晉德接手台灣高鐵,除了要面對高額的負債虧損(三八五六億元),更重要的是,要扭轉國人對高鐵心目中的形象。 首創多元購票方式 就如同當時歐晉德接任台北市副市長,妥善處理納莉風災、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九二一地震,被外界認為是「應變專家」、「救災英雄」;這一回,歐晉德拋出「高鐵最快十月漲價」的話題,引發部分反對聲音,質疑漲價合理性,歐晉德對此仍然心態篤定,他認為,只要無止境的提升服務品質,定能贏得民眾認同。 那麼,歐晉德對自己接任高鐵董事長三年多以來的「服務品質成績單」有信心嗎?至少,他已把高鐵的服務定位做了成功的昇華與轉型。 「我們不只是運輸服務業,更是生活服務業,要讓高鐵進入到台灣人的生活中,成為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歐晉德說。 歐晉德說,「搭車很便利,但買票得要到車站排隊,這會影響乘客搭乘意願。」因此,高鐵與全台的便利商店合作,開發出取票購票的服務,大幅提升方便性。 但是,歐晉德想要的創新,還不只是如此。他也請工程團隊研發出台灣高鐵的專屬App(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訂票、取得Barcode(條碼),不用印出票券,用手機直接就可以進站搭乘,「你下載了嗎?快點去下載,很方便的。」歐晉德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麼問。 即使去年過年返鄉的人潮,讓高鐵出現當日最高運量十六萬人次的紀錄,所有的售票窗口與服務人員,仍能好整以暇地服務每一位顧客。 學工程出身的歐晉德,始終相信透過科技,能夠讓管理更有效率、更精準。在高鐵內部有一個列車運行管理系統。 這套系統的設計概念,也是歐晉德的發想。「像查票這種簡單的動作,要怎麼做才不會打擾顧客?」歐晉德立刻拿起他的五吋螢幕大手機,滑了幾下說,現在這班列車正從板橋站出發,只停台中、高雄的直達車,列車長姓名等,歐晉德從手機上可瞭若指掌。不只如此,進入系統隨便點入一節車廂,立刻可顯示售出的座位與票種,「如果一個年輕人坐在購買敬老票的座位上,列車長馬上就知道,並會前去確認。」歐晉德再度展現這套系統的體貼功能,「若你是在台中上車的旅客,發現前一位客人留下垃圾,是不是感覺不太好?」歐晉德說,列車長可以從系統上知道哪些位置的乘客是中途站下車,在旅客到站前,服務人員會輕聲地提醒,並同時說,「『我順便幫您把垃圾整理,把桌面清潔一下,』旅客反而會很高興。」歐晉德說。 開發管理系統 日德都稱讚這套由台灣高鐵自行研發的系統,讓日本、德國的高鐵公司對台灣高鐵的服務品質都讚嘆不已,做為學習參考的對象。 台灣高鐵提供有「質感」的服務,但是即使如此,歐晉德仍須面對外界質疑高鐵應變能力的問題,素有「應變專家」「救災英雄」稱號的他承諾,「我們不斷地檢討改善,願意更努力的溝通,更透明的讓外界了解。」在最新一期的高鐵月刊,就登出今年六月初的地震,高鐵的完整應變方式。當發生四級以上地震,必須先用人力逐一巡軌,再用三十公里的時速,駕駛目視完成鐵道檢測,再提升到七十五公里,最後是一二○公里,且搭配儀器測量,確定擺動幅度在安全範圍之內,「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少。」所有安全問題,歐晉德是繃緊了神經,嚴肅面對;但談到高鐵票價調漲,如何解決龐大虧損問題,加上未來還要開出三個新站,能否帶來更高運量還未知,但是每一站至少會增加二億元的支出成本,這些都考驗著歐晉德的經營管理能力。 已經有五個孫子的歐晉德,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跑步,周末則全家一起跑步,跑步與變魔術是他紓壓的最好方法。對於高鐵這個沉重的擔子,歐晉德卻有著高的理想,「我希望高鐵能成為台灣的驕傲,讓民眾覺得台灣有高鐵真好。」 歐晉德 出生:1944年 現職:台灣高鐵董事長兼執行長經歷:台灣高鐵資深顧問、台北智慧卡票證(悠遊卡)董事長、台北市副市長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土壤力學博士、成大土木工程系 家庭:育有二子 |
| ||||||
才剛風光宣布全球用戶數衝破兩億的LINE,在八月二十一日舉行的年會上,LINE董事長森川亮豪氣干雲地高舉右手、比出「三」的手勢,預估接下來將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就可再拿下第三個「億」。LINE,不再只是通訊軟體,將全方位包圍生活。 撰文、攝影‧顏雅娟 相較於臉書、推特分別花了五十四、四十六個月才突破一億用戶大關,創立於二○一一年六月的LINE,只花了十九個月就順利衝破一億用戶;截至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止,LINE全球用戶數已正式突破兩億三千萬。 每一天,全球的天空之中,平均有七十億次LINE文字訊息傳遞,以及十億次貼圖使用量。LINE,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從溝通工具進化為分享平台LINE執行董事舛田淳,是一手催生LINE誕生的靈魂人物。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學系的他,最著名的就是善於觀察網路用戶的需求。回溯LINE誕生源起,始於震撼全球的日本三一一地震,舛田淳認為,在存亡危急之際,最需要的就是熟人之間的溝通聯繫。抓住這項人性最基本的需求,LINE以後起之秀的姿態挑戰WhatsApp、WeChat。 從成立之初,LINE就確定了要走的是「真實的人際溝通」這個核心價值。儘管LINE的用戶數及影響力急速飆升,舛田淳每次公開演講或在內部會議,都不忘苦口婆心地告誡員工:「LINE內部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對人的觀察與理解。」「LINE我一下」、「傳LINE 給我」成了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然而,除了傳送文字、貼圖訊息外,LINE積極向外延伸服務。從一二年三月推出第一款LINE周邊應用程式「LINE Card」之後,陸續推出遊戲、攝影、社群及工具等十款附加應用,成功滲透人們生活。 舛田淳野心不只於此,從今年秋天開始,LINE進一步推出視訊通話、音樂下載與分享,以及電子商務服務的LINE Mall等新服務,幾乎包含了所有各式各樣能想像到的服務內容,將LINE由一個單純的「溝通工具」進化成一個全面性的「分享平台」。 帶動改變人們生活的革命 站在年會的舞台上,舛田淳極具戲劇性地從嘴巴發出「答答答」,雙手在空中揮舞,接著說出:「這剛剛流過去的每一秒鐘,全球平均有五次的LINE遊戲下載。」舛田淳很清楚,LINE做的是次世代的通訊軟體,讓通訊不再只是文字或表情符號的溝通,而是全方位的交流。以遊戲為例,LINE Games作為一種與親朋好友溝通的延續。當與朋友在一起進行益智遊戲時,可以一起分享遊戲分數、排名甚至心得,讓人與人的溝通形式更多樣化。 隨著LINE的服務激增,舛田淳的腳步一點也沒有慢下來的意思,在他腦海裡,總是不斷擘畫著下一步更能貼近用戶的新功能。 舛田淳以及LINE日本總部裡六百多名員工,每天都以全球第一為目標,舛田淳曾向員工形容:「︵LINE︶就像是大聯盟裡站上打擊位置的選手,如何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擊出漂亮全壘打,現在正是關鍵的一刻。」當被《今周刊》記者問及,LINE的下一個競爭對手是誰?舛田淳不僅沒有逃避問題,反而極具自信地表示:「臉書︵facebook︶!」舛田淳指出,或許LINE和谷歌(Google)都向外發展多種服務,讓外界誤以為兩者具有直接競爭關係;但追根溯源,谷歌以「搜尋」為核心價值、向外發散提供Google Mail、Google Map、Google +等服務,舛田淳明白點出,LINE的核心在於人與人的溝通! 問起LINE未來發展藍圖,舛田淳亮出招牌笑容說:「希望能繼續以『溝通』為基礎,推出各種服務,帶動一場改變人們生活的革命!」 舛田淳 出生:1977年 現職:LINE株式會社執行董事經歷:NHN Japan負責LINE事業執行董事、百度日本分公司董事學歷: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學系LINE周邊應用程式及功能 註:*服務範圍僅限日本 LINE Camera 照片編輯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4月 下載次數:4800萬次 LINE遊戲 各類手機遊戲推出日期:2012年7月下載次數:1億9000萬次LINE Brush 照片編輯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7月 下載次數:800萬次 LINE天氣* 天氣預報推出日期:2013年3月 下載次數:300萬次 LINE NEWS* 新聞整理推出日期:2013年7月 下載次數:未統計 LINE Play 虛擬人偶社交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12月 下載次數:1400萬次 LINE Card 賀卡、邀請函製作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3月 下載次數:1300萬次 LINE Manga* 電子漫畫服務推出日期:2013年4月 下載次數:300萬次 貼圖小鋪 下載表情貼圖 推出日期:2012年4月每日使用情況:10億個貼圖傳送(2013年8月統計)LINE占卜* 占卜服務推出日期:2012年2月 下載次數:200萬次 視訊通話 視訊通話 推出日期:2013年秋季(全球)LINE MUSIC 可購買、分享音樂推出日期:2013年內(日本)LINE MALL 智慧型手機電子商務平台推出日期:2013年秋季(日本) | ||||||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資銀行,在那工作的幾年中,我一年賺的前比我父親25年賺的還多。你想他會怎麼回應呢?我不可能告訴他,對嗎?我出身藍領家庭,我父親在一個航運碼頭工作。我能向我的朋友們說嗎?他們肯定認為我是個詐騙犯。這就是私人銀行業務的工作:你的客戶將大筆資金交給銀行管理,銀行收取費用,你從中賺取一定比例的酬勞。我有很多客戶,他們都非常有錢。因此我一年賺的錢超過100萬,這是個簡單的算術。」
「在私人銀行業務工作之後,倫敦的一家主流的投資銀行僱傭我去他們固定收益部門工作。開始他們安排我住在這個酒店,但我從沒回這裡住過。」
「在你簽約之前,投資銀行像對明星一樣對待你。然而當你開始工作,你就成了他們眾多員工中的普通一員。我記得我第一次走進交易室時的情況,500-1000人擠在一層樓裡。我認識到,這就是投資銀行的核心。投資銀行面對客戶時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昂貴的西裝、精良的食物、牆上掛滿古董。但是交易室就是個工廠,一台電腦、一台電話和一台提供金融數據的彭博終端,這就是你所有的東西。倫敦的投資銀行竭盡所能的服務好你,以保證你儘可能高效地、專注地賺錢。在我們工作的大廈裡面,有牙醫、醫生、乾洗店、旅行社、餐館、健身館,甚至你可以花幾英鎊叫人過來給你擦皮鞋。」
「我發現,我服務的這家投資銀行經常為一個崗位僱傭兩名員工,最終看哪個能生存下來,這很糟糕!更糟的是,當我剛開始工作,那個僱傭我的經理就跳槽去了另一家投資銀行。在這家公司,我完全靠我自己的能力生存。這家投資銀行曾承諾讓我單獨負責一個客戶部門,但是當我坐在我辦公桌前的第一天,我發現實際上還有其他好幾個人也在負責這些客戶,基本上在這個部門我不能給任何客戶打電話。投資銀行按照產品和國家將世界劃分成不同的部門。」
「當我前行時,我總是至少會踩到一個人的腳趾。一隻800磅的大猩猩會坐在哪裡?答案是:坐在它想坐的地方。這一故事很好地總結了投資銀行的生活。每個新來者都是那隻800磅重的大猩猩的對手,你必須打出一片天。沒有人有時間關心你,沒有人在乎你是誰。你進來是佔用了公司預算的,你必須為他們賺回這些錢,否則就滾蛋。」
「我深吸一口氣:好吧,這將比我想像的艱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識到,在一家投資銀行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劃定並宣稱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堅決捍衛它——你能從銀行獲得授權向你的客戶銷售哪些產品,可以向哪些地區銷售。」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接上文:殘酷的世界——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上))
「我認識到,我必須做些事情。在我來倫敦之前,我對所謂的CDOs、債務抵押債券一無所知,我被僱傭純粹是因為我此前專門服務的那些客戶。無論如何,我有一個擅長數學的大腦,我儘可能快的閱讀。CDOs是一個含有各種金融工具組合的產品,在金融危機中一些CDOs被證明是有毒的,這給了它們壞名聲。其實,這完全取決於你把什麼東西注入它們裡面,一個CDO純粹只是個為客戶需求定製的產品。」
「後來,我有了個點子,就是所謂的混合合成CDO。我知道某一客戶的投資組合是具有其特定風險的,我認為這個新的CDO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真的可行嗎?我不得不去問一個設計師,他們設計這個產品,把複雜的金融工具放在一起,並在後面做計算。」
「現在,你不太可能去見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極其忙碌,一直都是這樣。我記得一次在電視屏幕上,有一個彭博的關於最新的《體育畫報》泳裝問題的愚蠢的節目,我其實完全不介意看看這些漂亮的美女照,但是我周圍沒有任何人對此感興趣,他們都在盯住自己的屏幕。」
「最終,我將一個非常特別的三明治帶到了一個設計師的辦公桌上,我走向他說道,當你吃這個的時候,讓我和你聊聊這個點子。可能這個設計師認為這個人真有種,於是他聽了我的想法。然後他說,這個東西是為誰設計的?當然,我給了個含糊其辭的回答,因為這層樓裡的其他人可能也知道這些客戶,他們可能會偷走我的點子。」
「我的點子真的奏效,我的客戶喜歡這個東西,突然,我就變成了那個完成了200萬歐元損益表交易的新人。人們對它感興趣,因此它就被推行下去。後來,我又被另一家投行僱傭,他們再次承諾讓我負責整個國家的業務,我再次發現其實已經有很多其他人在這個業務上工作,因此,我們不得不再次奮鬥。我猜我是個遲鈍的學生(大笑)。」
「這就是我如何在投行工作的。你坐在1000個人中間,不斷地思考你的客戶——機構投資者,以獲得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必須能解決他們的需求,因此你必須儘可能地瞭解他們的需求。你提出的點子必須比其他投行的更有競爭力。同時,在你的腦海裡,你會想:我必須達到我的損益表,否則就沒有獎金。」
「一個投行會給優秀員工特權,比如非常有限的中層管理崗位或類似的東西。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完成巨額的交易,但是你必須有效地發揮自己能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專注於業務,有個術語叫『收入責任』。」
「我的前老闆是西歐業務的主管,即使是他也有個收入預算,這意味著他必須帶來收入。他的任務在1000萬英鎊-2000萬英鎊之間。你以為他有很多時間來管理嗎?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完成這個預算,他就會有麻煩。」
「在我工作的投行中,一切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待價而沽的。如何獲得交易,你是否被允許去做這個交易?」怎麼獲得「生產信用」,讓你的名字以成功交易貢獻者的名義被提到?這裡就是辦公室政治產生的地方。如果你沒能完成你的年度預算,那麼你的同伴就會因你的表現而獲得一些「生產信譽」——一些被稱為「誇獎」的東西。下一年你就會給你的同伴同樣的回擊。
「辦公室政治蔓延到獎金池。投行有許多的大口袋,你擁有其中的一個,你的收入和獎金都放在這個口袋裡,誰會得到什麼?這遠比私人銀行業更主觀。一些人創造了很多收入,但是他們不擅長辦公室政治,他們最終得到的少於他們應得的。」
「如果我辦公室政治玩得更好,我可以賺更多的錢,並在投行間做更多的調動。但是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我可能就不能再享受金融了。我可能不會再回到投行,但是我會繼續呆在金融圈子裡,並提出一些點子。我是一個大學輟學生,最終僥倖進入銀行業,並發現我真的很享受銀行業,我也非常擅長這個。我做得還太少了。」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接上文:無處不在的辦公室政治——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中))
「在固定收益部門決定獎金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損益表的淨現值(NPV),NPV意味著計算過去那些年來的投行的總營收,總營收計入這些年來你的損益表。顯然的,如果你能在一次行動中完成你未來七年的收入的淨現值,那你的獎金將是個巨大的數字。這就是固定收益部門為什麼獎金飆升的原因。」
「我認識的那些實現人生財務自由的人,他們達到這個目標一般只需幾個交易。首先,他們以NPV條款作了一些巨額的交易,接下來,他們讓其他銀行僱傭他們,並保證巨額的獎金。一般,這些銀行都會這樣想:如果這個人能在一年中賺1500萬英鎊,我們可以支付他幾百萬的報酬。」
「現在你可以看到NPV是怎麼讓人們變得激進的了。你不再需要多年與一個客戶維持關係,賣一個產品給他們,然後你就在那裡出名了。再次與私人銀行業務對比,你會發現,在私人銀行業務中我獲得了一名客戶,然後這個客戶每年都決定與我的銀行合作,而我們只收1%的管理費。這下你知道不同的文化是怎麼產生的了嗎?兩者的規則也極大的不同。在私人銀行業務中,客戶被設想為『涉世未深』的,因此你必須完全告知他們風險,否則他們可以告你。規矩非常嚴格。而在投行中,客戶被認為是專業的和富有經驗的,很少有規則來保護他們。這是一個一經售出概不負責的規則。他們被認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而事實上他們中的一些人並不知道。顯然,我可以給你講德國銀行的故事……」
「我剛說過,NPV可以讓人變得激進。多虧了NPV,今年你獲得了巨額的獎金。那下一年呢?對,你必須年復一年的賣出這些產品,以保持獎金規模。這是促進創新、發展出更複雜產品的一個因素。」
「另一個促進創新的東西是,金融業不存在專利。這讓保護髮明以保持競爭優勢變得幾乎不可能,大客戶會告訴所有的主流的投行,因此消息傳播得非常快。所有投行都擁有類似的系統和工具。」
「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你必須在利潤豐厚的時候,第一個提出新產品。同時,你知道,其他銀行會非常快地推出相同的產品,然後利潤下降,產品變得標準化,並獲得普及。其他銀行是怎麼跟上節奏呢?他們複製你的產品,或者他們挖走你的一些同事創建一個部門,他們也可能把你挖走。」
「大部分我的同事是正派的人,其中一些人談到CDOs時,他們會說沒門,我不會涉足這個。但是就像我說的,CDOs是一個中性的工具。如果你把有毒資產注入其中,當然它們就會變得醜陋。我所有的CDOs都連本金加上預期回報售出。是否固定收益產品銷售人員都是畜生?好吧,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出去尋找客戶,我們分享戰利品……也許我們是狼群吧?」
「我也花了些時間在諮詢和交易上,其實本質上都是排名和名次表。作為一個投資銀行家,你兜售安全,也就是聲譽的保險。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CEO,你將做一筆大交易,你僱傭了高盛,然而一切都不順利。但是,沒有人會批評你僱傭世界排名第一的投行。你是安全的。其他人犯下錯誤會比你自己保持正確讓你獲得更多聲譽。」
「我們再次拿這個與私人銀行業務比較,在私人銀行業務中,那些客戶想要親眼見到他們的銀行家,然後決定是否信任他們,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錢。私人銀行業務的工作機制是,你為你潛在客戶尊敬的某些人管理財富,從而建立自己的聲譽。銀行為富人提供私人銀行業務是有道理的。假設你的銀行幫助某人的公司上市,突然這個人身價5000萬英鎊,為這個人管理財富是有意義的。」
「要變成富翁往往不容易。就像在私人銀行中他們所說的:賺錢容易,但是守住財富非常難。」作為一個私人銀行家,你必須試著剝離你的感情。我會對我的客戶說,讓我來對付你的恐懼和貪婪。每個人都想低買高賣,但是當價格很低的時候,人們就是害怕買入,而當價格很高的時候,他們就會希望獲得更高的利潤,而不能讓自己離場。」
「在金融危機5年後,最讓我吃驚的是什麼?是每個人再次熱切地談論未來,好像金融危機沒有從未發生過一樣,這表明我們是如此的無知。我們不應該如此確定的預測下一個季度的事情,以及你到時候會有什麼。我原以為金融危機會讓我們認識到這點,但是一切又回到了平時商業的樣子。經濟學是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