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風險 投資融於生活

http://xueqiu.com/2769593080/25519399
覺得投資,最主要的影響力量是人性。依我淺活幾年對人的認識,一般地,人的意念是個極不穩定的東西。所以人的投資行為,也多半是很不穩定的。不穩定的話,未來怎樣也就不得而知,不確定性就在這了,我想這是所謂的風險的所在了。

當然,基於投資收益來說,風險更偏向於虧錢的可能性(不確定當然有好壞之分,壞的導致虧錢,這應該就是人們不喜歡的風險了;好的當然OK,試想一下,有一件突如其來的喜訊不是大家所預料的,但是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所以這樣情況的不確定性大概就沒有什麼好讓人厭惡的了。這樣說來,風險就只是不確定性的一個方面了)。就像彼得林奇說過的,好的公司總會不斷給驚喜 。自己對於風險的具體做法,就是把預期降低的樸素樸素再樸素,儘量往壞的考慮,好的儘量打折,如果這樣,還能有比較好的收益率可能,那就值得投資。在操作方面,很多人都會把價格考慮進去,本來是應該考慮,但是方式有差,性質就不一樣了。先考慮公司,然後考慮價格(所謂的安全邊際哈哈,我的解釋是給自己一個死的不那麼難看的機會),然後在留足足夠的現金的情況下(給自己留足撿便宜的機會哈哈),在那個考慮過很多壞情況後還能接受的價格買進後,接下來,要是價格跌了,有的買更便宜豈的不更開心,若是漲上去了,不是也賺錢了哈哈,又有啥不開心(當然要貪心的認為自己少賺了,那只能是自討苦吃),這麼一來,單純的價格漲跌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壞事啦(有點阿Q精神哈哈)。然後直至發現自己其實看岔了公司沒那麼好(那也沒辦法,這就是風險,最大的風險偏偏來自於自己的認知不夠),或者實在漲到貴的離譜那就賣了吧。

對於風險的評判,是最頭疼的事情了。因為風險太容易被自己的無知、或者恐懼貪婪之心、或者過於自信給扭曲掉了。我們從事後去看,事情都已經確定下來了,此時也就無所謂風險了(木已成舟,擔憂的事要不成現實,要不沒顯現哈)。在一次賺錢的投資上,風險被成功的掩蓋掉了,所以這次投資除了壯大腰包,對自己的參考意義不大(當然這也有利於提升信心,而且可以作為自己向他人解說的案例,或許對別人有賺錢方法上的教育意義,但是理性的投資者應該認識到賺錢的投資,不一定是成功的,一定要考慮從進去事先的預期,這只有自己能知道,自欺欺人的事不要去做就好)。失敗的投資才是風險的有效載體(當然也不一定是虧錢的,不過絕不是虧大錢的。不多說,相信失敗的經歷是有經驗的人難忘的)。所以我更相信那些經歷過很多失敗的人,而不是從生涯開始就不斷賺錢的天才(當然不排除有這類能在不斷賺錢中總結經驗的超理性人,呵呵)

價格的市場,那是人與人用金錢表達的地方,不是人與自然。不是人與自然,所以一些邏輯就得拐個彎,比如風險和收益,若是單純評判一個經營性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無可厚非(要不打水漂,要不暴富,比如說投資科技);但是直接引入人性的東西,也就是反映在市場的價格及其對未來的預期,事情就顛倒了(常常是低風險反而伴隨著高收益,卻總是被視而不見哈哈)。錢錢對話,所以人性最直接的弱點就暴露在市場了,所以得去克服(克服貪婪恐懼從眾立場不堅定自負虛榮),然而克服掉這些人性的弱點之後,反而就自覺遠離交易市場了(自己還沒完全遠離,但是已經疏遠了哈哈)。人的認知和預期反映出價格,而價格最直接的反映出風險狀況。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強調一下,控制風險。其實就是控制人(包括投資一家公司,最始源還是看經營者,即使是百年公司再大的優勢也是長期的經營者積累下來的。財報,市場調查研究得再多還不是為了驗證公司管理的不錯,然後推測以後可能繼續不錯。哈哈,假想的極端一點——當然是不可能的呵呵,如果能一開始百分之百確定管理者可靠,那麼什麼事情管理者去處理就好啦,其他不就多此一舉了)。控制風險,在認知範圍內,在合理的預期下做事情。知行合一,不貪不懼,還是濃縮成這句話,嘿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9

關於風險 投資融於生活

http://xueqiu.com/2769593080/25519399
覺得投資,最主要的影響力量是人性。依我淺活幾年對人的認識,一般地,人的意念是個極不穩定的東西。所以人的投資行為,也多半是很不穩定的。不穩定的話,未來怎樣也就不得而知,不確定性就在這了,我想這是所謂的風險的所在了。

當然,基於投資收益來說,風險更偏向於虧錢的可能性(不確定當然有好壞之分,壞的導致虧錢,這應該就是人們不喜歡的風險了;好的當然OK,試想一下,有一件突如其來的喜訊不是大家所預料的,但是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所以這樣情況的不確定性大概就沒有什麼好讓人厭惡的了。這樣說來,風險就只是不確定性的一個方面了)。就像彼得林奇說過的,好的公司總會不斷給驚喜 。自己對於風險的具體做法,就是把預期降低的樸素樸素再樸素,儘量往壞的考慮,好的儘量打折,如果這樣,還能有比較好的收益率可能,那就值得投資。在操作方面,很多人都會把價格考慮進去,本來是應該考慮,但是方式有差,性質就不一樣了。先考慮公司,然後考慮價格(所謂的安全邊際哈哈,我的解釋是給自己一個死的不那麼難看的機會),然後在留足足夠的現金的情況下(給自己留足撿便宜的機會哈哈),在那個考慮過很多壞情況後還能接受的價格買進後,接下來,要是價格跌了,有的買更便宜豈的不更開心,若是漲上去了,不是也賺錢了哈哈,又有啥不開心(當然要貪心的認為自己少賺了,那只能是自討苦吃),這麼一來,單純的價格漲跌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壞事啦(有點阿Q精神哈哈)。然後直至發現自己其實看岔了公司沒那麼好(那也沒辦法,這就是風險,最大的風險偏偏來自於自己的認知不夠),或者實在漲到貴的離譜那就賣了吧。

對於風險的評判,是最頭疼的事情了。因為風險太容易被自己的無知、或者恐懼貪婪之心、或者過於自信給扭曲掉了。我們從事後去看,事情都已經確定下來了,此時也就無所謂風險了(木已成舟,擔憂的事要不成現實,要不沒顯現哈)。在一次賺錢的投資上,風險被成功的掩蓋掉了,所以這次投資除了壯大腰包,對自己的參考意義不大(當然這也有利於提升信心,而且可以作為自己向他人解說的案例,或許對別人有賺錢方法上的教育意義,但是理性的投資者應該認識到賺錢的投資,不一定是成功的,一定要考慮從進去事先的預期,這只有自己能知道,自欺欺人的事不要去做就好)。失敗的投資才是風險的有效載體(當然也不一定是虧錢的,不過絕不是虧大錢的。不多說,相信失敗的經歷是有經驗的人難忘的)。所以我更相信那些經歷過很多失敗的人,而不是從生涯開始就不斷賺錢的天才(當然不排除有這類能在不斷賺錢中總結經驗的超理性人,呵呵)

價格的市場,那是人與人用金錢表達的地方,不是人與自然。不是人與自然,所以一些邏輯就得拐個彎,比如風險和收益,若是單純評判一個經營性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無可厚非(要不打水漂,要不暴富,比如說投資科技);但是直接引入人性的東西,也就是反映在市場的價格及其對未來的預期,事情就顛倒了(常常是低風險反而伴隨著高收益,卻總是被視而不見哈哈)。錢錢對話,所以人性最直接的弱點就暴露在市場了,所以得去克服(克服貪婪恐懼從眾立場不堅定自負虛榮),然而克服掉這些人性的弱點之後,反而就自覺遠離交易市場了(自己還沒完全遠離,但是已經疏遠了哈哈)。人的認知和預期反映出價格,而價格最直接的反映出風險狀況。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強調一下,控制風險。其實就是控制人(包括投資一家公司,最始源還是看經營者,即使是百年公司再大的優勢也是長期的經營者積累下來的。財報,市場調查研究得再多還不是為了驗證公司管理的不錯,然後推測以後可能繼續不錯。哈哈,假想的極端一點——當然是不可能的呵呵,如果能一開始百分之百確定管理者可靠,那麼什麼事情管理者去處理就好啦,其他不就多此一舉了)。控制風險,在認知範圍內,在合理的預期下做事情。知行合一,不貪不懼,還是濃縮成這句話,嘿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22

論投資(一)——通過生活思考價值! 我是表好胚

http://xueqiu.com/9089343523/25597436
資本市場是最容易賺錢的地方,也是最難賺錢的地方,說它容易是因為它十分簡單,能一直堅持價值,反人性操作就能賺錢,而說它難則是因為它太容易來錢,誘惑太多,反人性3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最難!

  既然是投資,那就先談價值,何為價值,格雷厄姆的書裡有經典評論,是未來現金流的貼現,這是最經典的價值投資者的做法,但是我認為市場的價值不僅僅是那麼簡單,上次舉過一個例子,AB2個店面相鄰,A店面賣奶茶,B店面也賣奶茶,於是打價格戰,B倒了,換了個租客來繼續賣奶茶,又倒,又換個租客繼續賣奶茶,還是倒閉,B店面的生意一直是負現金流,那麼對於A店面而言它有價值麼?我覺得價值大了去了,如果A店面老闆可以租下B店面轉租出去並且協議上聲明不准賣奶茶,那麼即使轉租不賺錢,A店面本身的利潤也可以大幅提升!再舉個例子,一共有10家公司爭搶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最後的結果注定是幾年後9家倒閉,一家市值變成千億以上,現在每家公司只賣1E,你覺得這10家都有價值還是只有勝出的那家有價值?我的觀點是10家都有價值,因為在你無法確保哪一家一定勝出的情況下,這10家的機會成本明顯偏低,如果你把你的錢平均分配在這10家公司上,那麼幾年後你將收穫至少100倍收益,所以說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貼現是不全面的,價值還應該包括隱含的機會,合理的價格應該是這10家公司按成功幾率不同,加起來總和市值達到千億然後按國債利率貼現(如果不懂貼現的建議百度下)!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股沒有業績,卻依然能上漲的原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有業績的公司有價值,沒有業績的公司也可以有價值,當然,價值不僅僅是包括以上兩點,還包括殼價值,技術價值,市場份額的價值等等!

  投資的成功源於觀察與思考,某些基金經理開口閉口茅台持有一輩子我是很討厭的,理由是如果投資真的那麼簡單,巴菲特何苦閱讀那麼多資料!太多人把價值投資想得簡單,有時候甚至包括巴菲特。現在人們提起茅台就會提起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的歷史,說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可口可樂擁有護城河,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讓我們簡單回顧下,巴菲特在80年購買了大量可口可樂股票,但是其後幾年可口可樂卻把大量現金花在拍攝電影跟販賣白酒上,甚至還為此削減了可樂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樂管理層終於下定決心,砍光其他業務,專心發展可樂,而也正是這個時間點,可口可樂這個牌子在全球市場大展拳腳,包括中國!當時巴菲特在一次演講中別人問他如何看待可口可樂跟麥當勞,巴菲特說這2個都是好公司,但是可口可樂更好,因為麥當勞要打價格戰,可口可樂不用,甚至長期看可口可樂會隨著通脹提價,他對了嗎?投資其實真的很難,即使是巴菲特,這次也看走了眼,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會發現,巴菲特首先浪費了5年左右的大好時光,或許對於他那樣龐大的資金而言,那點時間成本不算什麼,只不過這是事後回頭說才5年,如果是10年甚至15年呢?買入可口可樂的最好時機無疑就是當它砍掉其他亂七八糟業務開始專心做大可樂業務的時候,而在此後10年左右時間裡,可口可樂也確實比麥當勞牛得多,但是別忘記,那有一個背景,並非因為可口可樂提價了,而是因為可口可樂從美國的可口可樂變成了世界的可口可樂,而中國市場舉足輕重,你我都是經歷過那一段時間的人,應該深有體會,而98年後至今可口可樂幾乎沒什麼漲過,而麥當勞卻迎來長牛,為什麼?因為可口可樂在98年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可口可樂,在中國就可以體會到它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要再快速增長已經很難,反倒是麥當勞開始從美國的麥當勞變成世界的麥當勞,98年前後麥當勞在看到KFC在中國取得的重大成功之後開始在中國大量開店,於是麥當勞一路上漲到今天,即使到今天,麥當勞在中國的佈局都沒有到極限,所以可以認為麥當勞依然還會上漲!而巴菲特估計那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少喝碳酸飲料,而可口可樂其實已經很久沒提價了!巴菲特這次的投資案例可以看出他用一個不怎麼錯誤但是也並不那麼正確的論據推出一個不怎麼錯誤的結論,因為可口可樂的大漲確實因為它無以替代的品牌優勢,但是更是因為它在世界市場的開拓,而非提價,而麥當勞之後的趕超更進一步論證了此類消費股開拓世界市場對業績的貢獻遠比是否打價格戰更值得關注!回頭看,即使巴老也會有錯誤,更何況那些天天叫囂茅台永不落的基金經理們,他們總說著10年後茅台依然會如何如何,那麼如果10年後中國人都覺得白酒傷身,越來越少人喝白酒,並且茅台繼續拿錢造公路,那會如何?而且即使10年後茅台能再次新高,現在也未必是最佳投資時間,我們完全可以等到茅台產能釋放,並且再次能夠連續提價的時候再介入,雖然價格未必比現在便宜,但是不確定性會更低,時間成本更低!

  分下段方便各位閱讀,上面講了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經歷,個人覺得有其正確性卻也有其偶然性,對於巴老那樣龐大的資金而言,他一路持有可口可樂賺取分紅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散戶或者從純粹的投資邏輯來考慮,最正確的做法顯然應該在98年前後賣光可口可樂,全部換成麥當勞!但是巴老沒這麼做,不清楚原因,但是或許真的是連他也沒理清這2個股大漲的邏輯吧!這個故事一方面說明投資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太遙遠的未來太不可測,而且邏輯在當時的環境下即使是大師也未必能看得清楚,至於那些茅粉們更是大多數根本沒好好讀過茅檯曆年的年報,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其實中國人有天然信息優勢,中國雖然人均消費不高,但是總量極高,中國人在可口可樂,麥當勞,蘋果以及中概股的投資上有顯然的信息優勢!繼續講投資源於觀察與思考,彼得林奇說過,他在科技股的投資上幾乎都是失敗告終,而他在消費股的投資上卻極其成功,理由很簡單,科技股有太多不確定性,而消費股卻十分容易觀察與跟蹤,我覺得社會發展到今天,消費再也不是以前那麼簡單的衣食住行了,信息也是一種消費,舉個例子,BAT3,百度,阿里,騰訊,360,這4個公司幾乎在你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尤其是騰訊,不斷延伸,雖然很多人討厭它的山寨,但是確實它在不斷擴張,去年看到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當時就覺得可以閉著眼睛全倉的股票就是騰訊!這類股雖然傳統意義上被稱為科技股,但是事實上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科技股了,因為事實上它的科技含量不高,卻跟生活意義更相關,我認為把它當成消費股更貼切,你只需要觀察你的生活就知道它的前景,有朋友一直跟我推薦科大訊飛,我說它做教育領域也好,跟銀行合作也罷,這些地方好不好我確實不清楚,但是如果你跟我說靈犀,訊飛語點未來前景廣闊,那就算了吧,等到我們這桌人有三分之一人用訊飛語點我一定全倉買入,但是現在,我還是觀賞吧。朋友說等到有三分之一人用的時候已經天價了!我的回答是,如果市場把它當成賣軟件的企業估值的話,我會好好去研究你說的那些領域,但是市場既然把它當成互聯網平台企業估值,那麼不好意思,你除非體現出你的平台價值,現在用過的人都沒有持續用下去的動力,那我只能認為在講故事,我寧可你這個故事成真以後我去追高,因為在確定性的高點買入的成本可能遠低於不確定的低點買入,別忘記,投資的最大成本是時間!

  分下段繼續講,事實上投資就這麼簡單,再繼續舉例,去年我看見某分析師的文章,認為蘋果還能大有所為,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可以達到40%的時候,我噗嗤笑了,4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我的父母,甚至路上的農民工都得用蘋果,你覺得可能嗎?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太直白了,但是這位分析師顯然根本連這麼簡單直白的情況都沒思考過,蘋果去年的高點是十分容易判斷的,喬布斯去世,這還是其次,即使喬布斯在世,當時的蘋果也已經進入審美疲勞期,要再超市場預期,出現一個人人瘋搶的產品極難,而且中國市場幾乎飽和的情況下,即使依然能賣出差不多銷量甚至更多銷量,蘋果的增速也必然會下滑,所以其實即使喬布斯沒死,蘋果幾乎也是注定下跌的,我們要做的只是數數週圍多少人用蘋果,思考下或者詢問下那些沒用的之後是否會用,至少我覺得農民工跟我父母年紀的大多數是不會去用4-5000一個的手機的,還有不少人覺得大家都用自己也用沒個性,反而會換手機!反過來,去年看到智能機放量就可以想到今年TMT行業的火爆,也可以想到今年的手游股火爆(我還是嫩了,想到了今年移動互聯網爆發,但是當時嫌上市的除了300315以外都是垃圾,結果今年這些垃圾都把好公司收購回來了。。。當時沒想到收購這招)

  比如年初提到屌絲消費,今年很火爆的手游也好,電影也好,其實都是屌絲消費,還有視頻網站,電商其實都是,理由很簡單,現在這物價,對中國人而言,旅遊是奢侈品,尤其是年輕人,大多數年輕人週末就是打遊戲,看連續劇,約會也只敢吃個飯看個電影,即使這樣還得縮衣節食!觀察下身邊的人,思考下自己的生活狀況你就會發現國內衣服價格泡沫嚴重,於是低價的如HM,優衣庫之類的依然賣得很好,但是其他品牌都一塌糊塗,而電影院跟餐飲業卻出奇地火爆!

  當然,也別把投資想得太簡單,雖然這些東西很容易觀察,但是你是否能聯想到投資,以及該怎麼聯想都需要積累,比如有人因為去年下半年開始婚宴大量使用茅台而買入茅台,這就是個錯誤的聯想!要把你看到的跟投資正確地結合到一起就必須有大量的積累,大量的閱讀,舉個例子,去年初預言的1-7月做多白酒,7月之後做空白酒的論斷其實是基於對日本80年代泡沫經濟以及過去20年白酒行業的起落的研究以及對茅檯曆年年報的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所以去年茅台中報公佈後又寫了一篇對於茅台股價,我的看法,一個新的輪迴,對於屌絲消費的判斷是因為對於歷史上N次經濟危機後行業的發展以及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有過一些研究!其實在中國做投資有非常明顯的天然優勢,就是歷史上有太多案例讓你參考了,比如很多人說中國沒前途,因為體制,事實上我也不敢說樂觀,但是我確實一直認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這個問題,因為事實上把時間往前推100年,現在的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當時哪個不比現在的中國更黑暗?只能說如果改革不下去那是黑暗,但是改革下去那前途一定光明!所以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對投資十分有幫助,投資這行當可以做得很輕鬆,但是大多數投資成功的人都是不分日夜地工作,因為這個行業真的是越熱愛才越容易成功!

  最後總結下,今天說了很多案例,有發生在20年前的,也有發生在去年和今年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都已經發生了還扯這些有啥用!好吧,除了這些已經發生,那麼我們繼續談還在發生的,比如移動互聯網,雖然已經漲過各個行業的股票,甚至漲了非常多,有人就會說,漲那麼多你還說這不是坑爹麼?其實有句話很對,4倍股都是從2倍股裡選出來的,8倍股都是從4倍股裡選出來的,如果早幾年的大華翻4倍以後我才告訴你,你會覺得坑爹麼?如何去發現身邊的機會?多思考,多體驗,舉個例子,你可以思考下,移動互聯網已經發展到極致了嗎?如果沒有,哪些受益?可別直接回答我,因為剛才說了,錯誤聯想是會導致錯誤結果,最後買在高位的,你必須去思考,然後去跟蹤你認為合適的標的的業績,然後再思考它未來的方向,增速!舉個例子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直接回答手游,我的觀點是在得出答案前必須仔細論證過,比如你必須手遊行業增速,單個遊戲持續盈利能力,以及市場的偏好,如果僅僅拍腦袋決定,那有可能你真對了,但是一旦錯了就完了!所以還是那句話,投資需要聯想,但是需要正確的聯想以及驗證,別想當然!然後是互聯網發展到現在10幾年了,它的形態以及對你生活的影響有發生改變嗎,改變在哪兒,由此引申出的投資機會在哪兒?多閱讀,多思考,更熱愛,積極求證,投資很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84

IPO斷檔365天制度紅利轉移 投行人稱生活壓抑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38810.html
IPO停擺一週年

2012年10月10日,證監會發審委審核2家企業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之後,至今還未有新股上會,IPO進入停滯階段。而期間 IPO停擺一週年的漫長等待中,IPO生態圈已經起了巨大變化。從個體到群體,從機構到公司,有的已經逃離,有的仍在苦苦堅守。

10月10日,IPO停擺已經一年。

「新股發行長期停頓,不利於企業正常的股權融資活動,發揮資本市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也給市場運行增加了不確定性,不利於股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但是,必須對過去IPO的辦法進行較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國慶前最後一次新聞通氣會上,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予以表態。

作為年內最後一個IPO重啟重要時間窗,市場對四季度新股發行改革辦法公佈頗有預期,但前述表態再度讓投行的期望落空。

「現在都不問什麼時候可以重啟了,之前傳聞太多,每一次最後都令人失望。」北京一家小型券商投行風控部人士心灰意冷地向記者表示。

同樣心灰意冷的還有滬上一家大型券商前投行部人士沈思(化名),兩個月前,沈思遞上辭呈,正式結束了一年多的投行工作生涯,而此前沈思所在的部門已經陸續有人離職。

「其實我們走了不光是因為IPO暫停,不是等不起那半年一年,而是對行業有些失望了。」沈思頗為無奈地告訴記者,「在越發惡劣的行業環境下,投行從業人員的勞動力將會變得十分廉價,這個行業已經越來越民工化了。」

制度紅利轉移

辭職前,沈思所在的項目組因此前保薦的一家創業板公司存在財務造假質疑,項目組人員已經連續半年在外地的項目公司進行財務核查。

「不停地加班、沒有週末、年前年後人在囧途似的全國各地馬不停蹄地核查,簡直如噩夢般常常縈繞在我們心頭。」談及今年一季度的財務核查,已經辭職已有兩月的沈思仍有心悸。

但辛苦工作卻沒有換來應得的報酬,而伴隨IPO停滯對券商投行業務的衝擊,從業人員收入反而一次又一次下降,「先是年終獎縮水,另外日常工資也只有6000元到7000元。」沈思告訴記者。而另一位深圳中小型券商投行部門人是則辛酸地告訴記者,已經有兩年沒有發過年終獎。

據數據顯示,受IPO暫停衝擊,2013年上半年,19家上市券商投行收入總和為24.2億元,同比下降43%,其中僅光大證券、興業證券、國海證券、西南證券、山西證券、方正證券、東吳證券7家報告期內投行收入同比上升,另外11家全部同比下降。其中投行業務規模較大的中信、海通、國信更分別同比下降60%、11%和82%。

「現在這個階段最考驗投行,大家都在談轉型,但是轉型談何容易,我們也想多做一些併購重組項目,但併購都是從一小單起慢慢接觸,不像IPO那樣可以做成產業化,這個方面我們資源確實不夠。」北京一家券商投行副總對記者坦言,「這種情況下,只能更嚴格地控制各項成本。」

但一次又一次降薪背後,投行的改革、保薦人制度紅利的消失,已經嚴重打壓了投行從業人員對未來能夠取得豐厚物質回報的期望。

「現在投行在一二線城市的IPO項目已經比較少了,我們要長期出差待在三四線城市裡,還有伴隨的經常性的加班,這種生活其實是很壓抑。」沈思告訴記者,「我們覺得,未來的投行的工作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多的加班、更少的生活品質來完成,可是賺取的收益會更低。」

與此同時,新股發行改革辦法中透露出的「信息透明化」、「核查從嚴化」又對投行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當制度紅利不在存在,當企業上市的體制越發透明,當企業上市真正成為靠真本事的比武招親,那麼對我們從業人員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而且是大大提高了。」在即將出版新書的序言上,一名資深投行人士予以指出。

該資深投行人士認為,伴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思路」進一步推動,或許未來招股文件思路清楚、邏輯縝密態度、態度真誠不遮不掩就是好文件。但真正做到這些也並不容易,需要平時的積累和判斷。

留守格局重塑

另一邊,大部分投行人士仍在堅守IPO。「我們就在等待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意見稿正式版出台了,手頭的申報材料都在等新意見稿內容以進行修改補充。」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保代對記者表示。

不過伴隨IPO停滯一週年,投行業務格局也發生巨大變化,在搖錢樹業務遲遲重啟無望之後,幾乎每一家券商投行都在往新三板、併購重組再融資、債券等方面轉移。

在一些小型券商投行部門中,IPO項目已被擱置。「我們很久幾乎不做IPO了,項目儲備太難了,好的企業本來就不多,一些企業老闆看到IPO堵塞也不願意上了,所以現在做的都是新三板項目。」前述北京券商投行風控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跟停滯的IPO相比,新三板擴容衝刺已經進入關鍵階段。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試點擴大到全國。緊接著的7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再一次提出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一步向全國延伸。

而在投行人士眼中,新三板業務也比IPO輕鬆很多,「沒有那麼多要核查的內容,申報報告材料寫起來也輕鬆,可以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前述風控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95

選擇的錯覺:十大公司控制著我們的生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862

雖然我們有大量的品牌可供選擇,但它們最終屬於幾家巨頭——其實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自由。

下面10大公司控制了你的生活,從日用品到寵物食品,從牛仔褲到果凍等(點擊放大):

(註:本圖來自PolicyMic,寶潔在2月份的時候把Pringles出售給Kellogg's,本圖並未更新。)

PolicyMic稱:

1.百事公司(Pepscio),碳酸飲料公司,擁有品牌:百事可樂(Pepsi-Cola)、必勝客(Pizza Hut)和百勝全球公司(Tricon Global,現公司名為YUM!)。百勝餐飲擁有KFC和Taco Bell,它是從百事可樂分拆出去的子公司。根據協議,百勝餐飲控制的所有店面只准出售百事可樂的產品。

2.美國最大的廣告客戶寶潔擁有一系列子品牌,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包括經營洗髮、護髮、護膚用品、化妝品、嬰兒護理產品、婦女衛生用品、醫藥、食品、飲料、織物、家居護理及個人清潔用品等。在全球範圍內,保潔產品的用戶達到48億。

3.雀巢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製造商,擁有138年歷史,起源於瑞士,最初是以生產嬰兒食品起家。雀巢在全球各地擁有8000多個子品牌,也與其它許多公司進行合作。包括:L'Oreal、Gerber、Diesel、Purina和Friskies等。

4.在全球範圍內,聯合利華產品的用戶達到20億,是全球最大的冰淇淋、茶飲料、人造奶油和調味品生產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洗滌、潔膚和護髮產品生產商之一,品牌包括Q-tips、Skippy等。 

5.可口可樂公司,碳酸飲料公司,擁有品牌:可口可樂、雪碧、Barq的Root Beer、Fruitopia和Surge。 

6.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三大核心產品系列為咖啡、糖果、乳製品及飲料。 

7.美國強生(Johnson & Johnson)成立於1887年,是世界上規模大、產品多元化的醫療衛生保健品及消費者護理產品公司。 

8.瑪氏公司 (Mars Company)由弗蘭克·馬斯創立於1911年,是全球重要的巧克力生產廠商,擁有德芙DOVE、M&M's、士力架 (SNICKERS)、SKITTLES、MARS、TWIX、PEDIGREE、WHISKAS等一系列國際知名品牌。 

9.家樂氏(Kellogg)是穀物食品和零食製造及銷售商, 銷售產品包括甜餅乾、薄脆餅乾、烘烤點心、冷凍烘餅、餡餅殼及冰淇筒,品牌包括Kellogg's,Keebler,Pop- Tarts,Eggo,Cheez-It,Nutri-Grain,Rice Krispies,Murray,Austin,Morningstar Farms,Famous Amos,Carr's,Plantation,Ready Crust,及Kashi。 

10.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主要從事食品製作業務,擁有品牌:哈根達斯、Betty Crocker、果然多、綠巨人、灣仔碼頭(Wanchai Ferry)和維邦等,以及多款早餐穀物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50

生活消費品公司的競爭優勢和特點 聽風-春花秋實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6330074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一、生產消費品公司的競爭優勢

生產消費品公司常常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或者至少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這有助於保護這些公司的定價能力。一般來說,其競爭優勢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規模經濟。少數在生活消費品行業佔優勢地位的巨型公司享有新進入這個行業的小公司不可能趕得上的規模經濟。如娃哈哈、青島啤酒等。

2、強大的品牌。生活消費品公司常常在以品牌的形式建立與最終消費者的關係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品牌的內涵包括公司願景的表達和自我形象的主張。其通過滲透產品的內涵來擴展產品的功能性,許多生活消費品公司建立了高水平的認知價值。強大的品牌重視培養與消費者持續數年的聯繫,對新進入者而言,這是一種明顯的門檻,而且培養與消費者的聯繫需要時間、資金和對市場的悟性。如雀巢、可口可樂等。

3、分銷渠道和關係。生產商使產品最終出現在門店貨架上的分銷網絡,是競爭對一開始就很難複製的競爭優勢。如飲料生產商依賴他們的批發商和罐裝商,它們當中的每一個都控制著一定的地理區域,它們與最終消費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而大型的飲料生產商需建立跨地理區域的廣大的分銷網絡。排他性是分銷系統能夠提高一家公司競爭優勢的一個特性。如青島啤酒。

二、成功的生活消費品公司的特點

1、市場份額。
那些品牌在市場份額中佔有優勢的公司更有可能維持現在地位,因為市場份額的變動越來越小。因此,許多公司現在排名第一,在以後幾年仍有可能繼續保持第一。

2、自由現金流。在這處成熟行業,遊戲的關鍵就是大量的自由現金流。不像年輕的公司必須把現金流重新入到公司的業務中去以滿足公司擴張和成長的需要,有百年歷史的生活消費品企業在積累現金方面有著令人羨慕的地位。再加上因為很多這個行業的公司享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你可以期待它們在未來繼續創造超過投資成本的回報。

3、對品牌信心的建立。管理層建立對品牌的信心和實力,為培育強大的品牌提供了基礎。那些不斷通過廣告和其他非常銷售導向的溝通對自己的品牌進行投資的公司,將建立起一個品牌的認知價值體系。不管怎樣,密切注意那些一直利用自己品牌廉價銷售的公司,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不得不說,湯臣倍健這幾年的品牌推廣是相當成功的。

4、創新。考慮到生活消費品公司依賴穩定的新產品流以保持競爭地位,所在一家公司的創新水平是至關重要的。注意那些持續在市場成功地引入新產品,並利用這些新產品獲得競爭優勢的公司。公司最好是在一連串成功推出改進產品、延長產品線的同時,再偶爾推出一兩個「本壘打」性的革命性新產品。

三、生活消費品行業的投資風險

從上面的分析,好像一家公司有長期的歷史,行業大整合之後還繼續生存下來,而且可以期望穩定增長,一定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選擇,但現實中仍然存在許多風險。

1、零售商實力的增長。如沃爾瑪公司已經達到了美國零售業的壟斷地位,生活消費品製造商已經喪失了很多它們曾經享有的定價能力。還有曾經的國內電器行業的國美和蘇寧。

2、訴訟和安全風險。如食品公司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還有如國外的煙草公司就經常遇到吸煙者的大量訴訟並敗訴。

3、外幣匯兌風險。這主要是針對許多跨國性的生活消費品公司,目前國內這種公司很少,但也有。如以出口為主的一些公司,也會面臨這種風險。

4、昂貴的股票。強大的品牌和可靠的財務業績常常意味著生活消費品公司的股票可能會高於估值交易。尤其是在經濟增長乏力階段,生活消費品公司的股價可能被哄抬到不切實際的高價。好股還需要好價。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還是應該使用和買其他股票同樣的估值原則。


註:以上內容主要是重讀《股市真規則》的摘錄和學習心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591

孤獨李嘉誠:清教徒般的生活 鄒沂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7ae40102ex7z.html

李嘉誠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南方週末記者探秘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家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瞭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台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餘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匯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於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匯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嘆,「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餘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裡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週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云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於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小學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週在這裡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閱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煉,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於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發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紮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奸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說,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秘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秘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

   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佈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脫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秘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著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著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台,我一定會跟著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著李打拚了數年的,這裡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闆,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長實2013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與重視定坐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說「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錶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著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說,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瞭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裡。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於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說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說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說,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與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12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梁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後,有人勸他與梁重歸於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說。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說,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戶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導,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說。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裡,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呆。李說,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說,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03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著他要他坐在床邊,後來朋友睡著了,拉著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說,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41

格羅斯:我們生活在一個「比特幣」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531

昨日下午,有債券之王之稱的格羅斯發了兩條推特,提出了對當前市場的看法。

這兩條推特的一個關鍵詞抓人眼球:「虛假」。他認為,最近的市場走勢沒有基本面(即,實際增長率和實際投資)的支撐;央行開動印鈔機製造了「虛假的繁榮」,就像「比特幣」的瘋狂一樣。

下面是兩條推特的具體內容:

  1. 我們所處的時代不是「鍍金時代」,而是「比特幣時代」:央行開動印鈔機製造了「虛假的繁榮」,而這樣的繁榮「曇花一現」。
  2. 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實際增長率和實際投資。

下面是格羅斯tweet的原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9

一中國移民在加拿大的真實生活 何新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e6g0.html
作者:huerhei
 轉帖:ws
  
 來加了,也很快找到專業工作,但與原來瞭解的大不一樣,把親身感受寫給國內的親友看看。

    1、社會福利好?

   福利都是給沒有正經工作的窮人的,有專業工作人士的義務是繳稅,窮人的義務是享受福利。你要覺得可以忍受類似國內普通保安的收入,然後拿一點兒福利,OK,你來吧,生活處於小區保安那個水平。

    2、房價便宜?

   一個專業工作者納稅後年入5萬加幣算是很好的了(senior職位),但房價100萬。溫哥華就更貴了。本地白人青年現在也是蝸居在別人的地下室裡。你說OK,我帶國內的錢來買房。但請注意20年後,你小孩長大面臨本地白人一樣的情況。你願意你小孩住別人家地下室嗎?不願意?你給地方他住,小孩未必願意跟你一起住(被這邊的教育洗腦了)。想便宜,去小鎮吧,也就相當於中國的鄉鎮,自然環境不錯,但你別想找到工作。

    
    3、房子是私人的,永久產權?

   100萬的房子,每年要交地產稅6000加元。注意喔,專業工作稅後收入5萬一年就算很好了,哐當一下,6000又沒了。還不算房屋保險什麼的。

   真正私人擁有的東西,需要每年上稅麼?比如你買了台電腦,每年要給政府交電腦稅嗎?沒有吧,買的東西不用每年繳稅,那才是你的東西。所以有房產稅的情況下,房子是私人擁有是個謊言。

    4、教育好?

   加國的大學在世界能排上名的屈指可數,與中國差不多。小學初中放羊,下午三點就放學,整個就是玩。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見過那個地方的教育能讓所有小孩成材的嗎?沒有吧?這說明什麼,要成才就得競爭!三點放學後,得給他補課,還得報各種興趣班,還得上IB課程讓他有機會考美國大學。各位,這邊小孩一點兒不輕鬆。此外,這也是一大筆開銷,5萬根本cover不住。沒錢?跟本地白人小孩一樣,高中畢業了學個修車啥的,或者去工廠扛箱子啥的。

   加國本地垃圾的比例一定高於國內,我就不明白國外教育比國內好,這個結論怎麼做出來的。興許是指大學,這邊好大學學習壓力的確很大,學到晚上1點不奇怪。

    5、社會公平?

   修座橋,花的錢是中國同樣橋的幾十倍,即使加國人工高,請問需要貴幾十倍嗎(將近30倍)?錢去哪兒了?這個問題要寫清楚得費很多筆墨,這裡就提示下各位。

   加國利益集團通過准入控制,壟斷行業以獲得高收入;

   例如,牙醫得要牙醫拍照。看上去很合理,但他條件非常苛刻,據此嚴格的控制了牙醫的數量,物依稀為貴,這就是為啥牙醫收入高的原因。這種制度一樣出來爛牙醫,剛報導一個從不消毒的牙醫診所。

   醫生,就更不要提了,同樣嚴格控制數量,但醫生水平遠低於國內,特別是做手術的醫生。這就是為啥很多國人回國看病的原因之一。

   再例如,加國一個清潔工的收入可能與程序員一樣。為啥?清潔工是一個集團,有工會,不開這麼高薪水就不干活。受制於允許模式,你還不能開除他。

   你來加國後能加入一個利益團體嗎?抱歉,可能性很小,那種從加國政府輕鬆撈錢的崗位,基本被本地白人把持。

    6、社會氛圍好?

   小孩從小在學校唱女王萬歲,這個歌還曾經是加國的國歌呢!好像1995年才改的國歌。

   入籍時,你得宣誓永遠效忠英國女王和她的子子孫孫。否則不讓入籍,今年有人認為這不合理,上訴到法院。白人法官判決:公民入籍時必須向英女王宣誓效忠是強迫性的言論,強制的入籍誓詞符合憲法。

   你家小孩從小在這裡被洗腦喔,這還沒提那個宗*教的事兒。

    7、免費醫療?

   加國驗血要3周才能拿到結果的醫療系統已經臭名遠颺,不多寫了。

   1、不是免費,你每個月得交100元的保險費,多倫多是按年交

   2、不是免費,醫生只給你開處方,一個處方他找政府哪幾十塊錢。藥費你得自己掏。

    3、只有需要住院的大病,才免費。

    8、奮鬥即可成功嗎?

   有博士在這裡奮鬥考電工證,今後以電工為職業的例子。他是奮鬥了,難道一個博士移民的價值,就是來加國做電工?刷盤子的教授,地鐵賣藝的國家藝術獎獲得者,我就不提了。

    
    本人移民一年,雖有工作在手(別奇怪我總強調專業工作在手,N多中國博士碩士教授移民們羨慕呢,他們還在扛箱子刷盤子或者在上這裡的技校,準備搞本地文憑,找個專業工作,入電工,物流倉庫管理啥的),一直覺得後悔不已。
   想回國,無奈年紀偏大,在國內不好找技術工作,又不想回國失業,所以只好仍在加國混著。

    「天堂」很精彩也很無奈

   當年在中國大陸是精英,與大多數國人相比,社會地位不低。新移民們,在沒有好消息的情況下,只有保持沉默。沉默之餘,他們在思考,移民加拿大,到底來幹什麼。

    中國移民市場高達百億美元

   毫無疑問,在這撥方興未艾的中國大陸移民潮中,眾多在加拿大註冊的移民公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中國大陸的移民公司收費多少?1996年到1997年時,深圳的一般價格是每個主申請人6000美元,1998年後,由於眾多移民公司介入,價格開始下降到每個主申請人收費5000美元甚至更低。目前各地價格大都在每人3000美元左右。據統計,目前想出國的中國大陸人已經達到幾百萬。如果有五百萬中國大陸人士都想移民,每人都通過移民公司代理,每人的代理費僅收2000美元,那麼這就是一個高達百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為快樂而痛,為希望而痛

   我們省略掉被採訪者的姓名和背景,把他們的部分困惑和迷茫,也把他們的希望記錄下來。

   悲觀者:「我總覺得這一步好像走錯了。當初不應該出來。在國內那麼好的工作,那麼好的生活條件,為什麼還要出來?出來了,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餐館給人打工。」

   「難道說我們在這裡的價值就是去中餐館打工或是去車衣廠做衣服嗎?」

   「出國是一種榮耀,為這種虛榮出來真不值得。」

   「有時候回頭想想,國內那些原來的同事,覺得他們不跟風移民出來,真是很明智。自己這樣做看來是錯了。放棄那麼好的條件,到這裡來給中餐館或是車衣廠打工,這樣做有什麼價值?」

   樂觀者:「出來是為了回去,我們的價值是在中國大陸。」劉先生斬釘截鐵地說,目光裡透露出堅定。他原在上海一家機械廠任技術廠長,已經來溫哥華半年,至今並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只好到一家中餐館打雜工。

   「我們有準備,大不了艱苦上幾年,情況肯定會好轉。」「再怎麼比,這裡總好過我那個地方,起碼空氣是清新的。」

   「不是說嗎?每個新移民有這個過程。中國人口太多了,看著心裡就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9

用戶最想要的十大創新:真正讓生活變得更舒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8/57471.html

i黑馬觀察到,所謂的突破性創新應用和技術比比皆是,但是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考慮到這些創新技術是否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舒適呢?從這個角度出發,不考慮成本的問題,戰略品牌推廣公司Siegel+Gale在美國進行了一項關於用戶所關心的創新調查並收回了2000份回執。結果可能有些令人意外,以下就是美國用戶評選出的的10大創新:1.便攜式手機充電器便攜式手機充電器只有一張信用卡那麽大,裝在口袋里也非常方便。得益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不用再隨身攜帶手機充電器和充電線了,也不用到處去尋找插座了。象ChargeCard那樣的新產品可以隨時為你的手機補充電力,而且還不會增加重量,讓你能夠輕裝出行。2.雜貨店使用的價格掃描儀大多數雜貨店都配備了價格掃描儀,這樣顧客不用去收銀臺排隊就能知道商品的價格,而且還能知道相關商品是否有折扣優惠,從而知道最終他們需要付多少錢。3.行李中的跟蹤器如果你的行李在運輸過程中丟失了,你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找回它們。旅遊現在越來越流行,但是旅遊途中也充滿了各種風險和煩心事。車輛晚點、隱藏收費和行李丟失會完全毀掉你的心情和旅行體驗。然而,有了TrakDot、ViewTag或Airbus Bag2Go這樣的產品,你就再也不用擔心行李會丟失了。只要查看一下智能手機,你就能夠知道你的行李在哪里。4. 購物車里的結算系統當你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的時候,購物車里安裝的結算系統就已經對它們進行掃描了。現在自助結算系統在很多商店都已經很常見了。象ScanIT Mobile那樣的產品可以讓你在購物的過程中就對商品進行掃描和包裝,購物完成之後就不用象以前那樣去排隊結賬了。5. 防水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是很脆弱的,但是人們在生活中又離不開它,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小心把手機掉到水里怎麽辦呢?很多廠商都已經註意到這個問題並且開發出了一系列防水甚至三防(防水、防塵、防摔)的智能手機,比如三星GS4 Active、索尼Xperia ZR和京瓷Torque等等。6.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在這個數字時代,由於擔心互聯網的安全問題,消費者們通常會為不同的網站和帳號設定不同的密碼,一般消費者需要記住的密碼通常都會達到10多個。象Last Pass和oneSafe那樣的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從而簡化登陸操作和減少使用“忘記密碼”功能的次數。7.智能手機比價應用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購物就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最稱心如意的商品的過程。在以前,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費時間,但是現在,有了Quick Scan、Buy Via和Price Grabber那樣的產品,購物比價就變得容易多了。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那些應用就可以列出它在不同的商店里的標價。這種既能節約時間又能節約開支的產品當然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8.可以用腳打開的汽車行李箱當你手上拿滿了日用品、體育器材、食物或是其他東西時,想打開汽車行李箱就非常困難了。但是現在有一種汽車的行李箱是可以用腳打開的,比如福特汽車推出的Ford Escape,這樣你就不必為了打開行李箱而把手上的東西放在地上了。9.智能手機中的登機牌各大航空公司都提供了電子登機牌,這樣旅客們就不用排隊去打印紙質登機牌了,也不用擔心登機牌會丟失的問題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這項創新很有價值。10.能夠將雜貨店的贈券集合在一起的智能手機應用使用贈券當然可以省錢,但是時間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搜集贈券,保存好贈券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去及時使用它們也是很耗費時間的。象Cell Fire、Key Ring或Card Star那樣的產品可以將所有的雜貨店贈券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從而為消費者省下大量的時間。哪些創新沒有被選入10大創新名單呢?被谷歌炒得火熱的谷歌眼鏡被排在了創新名單的末尾,這說明消費者評價創新價值的角度與企業是不同的。消費者更看重那些能夠改善日常生活的創新技術。無人汽車本身可能確實很有想象力,但是與能夠防水的智能手機相比,它似乎離消費者的生活太遠了一點。顯然,消費者並不總是盯著那些看起來很酷的新產品。研究表明,消費者們更加看重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愜意的技術,能夠給他們一絲寧靜的技術,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技術。創新者不僅僅是創新的人,他們還應該是簡化生活的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林靖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